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地域民族文学的有益探索——评《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使民心亲

地域民族文学的有益探索——评《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近些年来,对于呼伦贝尔作家群,尤其是对于蒙古和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三少”民族作家群的文学研究,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教授王云介女士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在对蒙古和“三少”民族作家作品分析研读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民族性、艺术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以及表现在民族人文精神文化特质方面的文艺批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王云介教授在继2005年出版论著《呼伦贝尔作家研究》之后,2012年完成并于新近出版问世了学术著作《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为继老一代呼伦贝尔本土作家冯国仁、郭纯、刘迁和乌热尔图之后,较为系统地梳理研究呼伦贝尔地域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及其人文精神的中青年评论家之一。在阅读王云介教授的《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之后,结合我国、我区少数民族文学现状,我想到了“民族文学”是否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并都可以笼而统之地称之为民族文学。第一种类型,是民族作家创作的本民族文学作品。这类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人文精神文化特质,如《蒙古秘史》《格萨尔王传》等,一般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作,或借用汉语言文字创作。王云介在《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介绍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大都是在改革开放至世纪之交这一时期用汉语言文字创作完成的作品。如鄂温克民族作家乌热尔图创作的小说《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叉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表现在本民族情感、观念、心理等与他民族的细微差异,甚至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活动、眼神、手势等,都是鄂温克人特有的动作和行为。鄂温克族作家凃志勇创作的小说《彩虹在远方》《悠远的牧歌》《最后的猎人》等,表现了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鄂伦春族作家敖长福创作的小说《猎人之路》《阿美杰》《孤独的仙人柱》,就是以鄂伦春民族的艺术思维,逼真地再现了鄂伦春民族的独特生活、真实情感和心理活动。鄂伦春族作家空特勒创作的散文《鄂伦春人与自然之约》,把握民族文化特性,对民族个性进行了深沉思考。达斡尔族作家群中,萨娜创作的小说《你脸上有把刀》,阿凤创作的小说《遥远的月亮》,苏华创作的小说《牧歌》等。蒙古族作家群中,孛额勒斯的小说集《圆形神话》,海勒根那创作的诗集《一只羊》,包布仁的广播剧《尹湛纳希》,包群光创作的《甘迪戈和他的草原》等。从狭义上说,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这种反映描写叙述民族人文精神文化类型的文学作品,应当属于纯粹意义上的民族文学。第二种类型,是其他民族(包括汉族)创作的非本民族文学作品。最典型的例子,是汉族作家迟子建创作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尽管有些少数民族作家对此颇有微词,但这毕竟反映的是他民族作家对另一个民族的认识和理解。处在当今开放包容的“地球村”和“互联网”时代里,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认知和理解,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只要有本民族的自我认知即可,也需要众多他民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不同认知和理解,才能使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文学亦应如此。汉族作家姜兆文创作的描写蒙古历史的长篇小说《王爷的末日》等,也同样属于这类民族文学作品。第三种类型,是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其他文学作品。这类作品的少数民族人文精神文化特质并不鲜明,有些或多或少的带有少数民族的人文精神文化特质,有些仅仅因为作品的作者是少数民族作家而已,这类少数民族文学作家作品一般来说往往占据绝大多数。如满族作家袁伟冰创作的电影剧本《女绑架者》、小说《相约荒原》和《红毛》。剧本以故事情节取胜,小说比拟含蓄地关注了人与自然的生态文明。蒙古族作家包健美创作的小说《葵花儿》。还有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作家们创作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大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中的大多数文学作品,如果不特意标明作者的民族身份,往往很难看出民族文学的痕迹,甚至于表现在作品中的思维模式、环境氛围、语言细节、行为习俗等人文特质与汉民族已无明显差别,基本融入中华汉文化大潮之中。这也表现为一个现代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在民族文化的空前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所具备的多重民族文化身份特征。王云介教授简单介绍品评的各类体裁、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大都是这类文学作品。也许从广义模糊的概念上说,民族作家创作的作品都可以算作是民族文学;但以狭义严格准确地讲,这类作品应该确切地表述为“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不然的话,所谓“民族文学”就有泛滥之嫌。例如,据有人考证,诗人李白有突厥人血统,作家曹雪芹是满族人,倘若民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称之为民族文学的话,那么,《李白诗选》《红楼梦》等,岂不也都算作民族文学不成?其实,换个角度来说,只有当一部作品拿去其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作家的标签之后,仍能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立足和成功,才能真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民族作家。简而言之,所谓特色的本土的民族文学,无不与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联系,并具体地反应在少数民族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审美感受、生存状态与生活理想的方方面面,人终究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说:“民族间存在的不同点,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理解了自己民族的心理素质,同时与其他民族进行自觉的比较,发现她独有的光彩、韵味、力度,然后运用艺术的手段强烈地去表现。对此,我一直怀有很浓的兴趣。”乌热尔图做到了,他传达出了鄂温克人完整的声音;敖长福做到了,他真实生动地描写了鄂伦春民族独特的生活与情感;苏华做到了,对弘扬达斡尔民族文化做出了切实的努力;迟子建也做到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汉民族作家表达了对一个少数民族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自我的和相互的认知既各有利弊、又各有优势。“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写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的都有道理。那么,什么是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民族性,如何艺术地表现民族性,如何避免民族文学的脸谱化、失语症和失真性呢?在2013年6月初召开的内蒙古第十六届“歌咏辉河、文泽索伦”三少民族文学笔会暨蒙文创作研讨上,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李敬泽在讲座中借用了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位外国作家创作的小说,故事情节大意是一位伊斯兰姑娘爱上了信仰其他教的小伙,在嫁给他的前一天夜里,她内心世界里充满着矛盾、纠结与挣扎,嫁给他就意味着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到底第二天嫁与没嫁,作家没有明说,故事就结束了。那么这位女孩到底纠结的是什么呢?是她能否放弃过去熟悉习惯了的生活方式。什么是民族性,李作家说,实际上这部小说深刻揭示反映的,就是个民族性的问题。北京作协签约作家郭雪波的讲座,对文学的民族性也有所涉猎。一言以蔽之,所谓的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的生产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条条大路通罗马,民族性是个大课题,虽然文学的表现方式方法不同,但是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文学的兴起、繁荣与发展,成绩令人瞩目;现实存在的不足、缺失与局限,有待进一步填补和提高;进一步培育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大有文章可做。首先,呼伦贝尔民族文学最值得赞誉的品牌与骄傲,当属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不仅走向了全国,也走向了世界,成为民族作家民族文学创作的最优秀代表之一。还有鄂伦春族作家敖长福、达斡尔族作家萨娜等,均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作家群,并产生了为数不多的几位在全国、自治区有着广泛影响的作家。少数民族作家们的作品体裁丰富,题材形式多样,在追求艺术个性化、风格多样化方面做出了探索。尤其是对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正视生命、珍爱自然和关注生态等方面成为创作的亮点,成为构筑“呼伦贝尔文学”、“呼伦贝尔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其次,民族文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少数民族文学的重大题材、包括历史题材创作有待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学研究、尤其是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与文艺评论相对薄弱,民族文学作家培养还需要更好的环境与土壤。王云介在绪论中提到:“当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已经使得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变得空前频繁和剧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融愈发成为世界文化的整体特色,任何一个纯粹、静止、绝对的民族文化认同都是不切合实际的……需要放弃基于本质主义的观念并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用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来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问题。”这也是民族作家们需要客观面对和迎接的挑战。在现今如此开放包容的世界里,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大都存有被多数民族文化逐渐融合淡化的可能性,既保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独立性,又不封闭、不拒绝文化交融,积极挖掘抢救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文学文化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最后,如何表现民族精神,提升民族文学,弘扬民族文化,需要民族作家和方方面面热心人士的努力与探索。王云介在绪论中谈到当今社会:“文化封闭状态不复存在,多元文化相互依存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世界文化的普遍性并存共进,构成呼伦贝尔文化的有机内容。”可见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也是个历史的、动态的、变化着的概念,都有一个自我发展形成、交流融合、创新变化的过程。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也许就是变化。一个民族人文精神文化的普遍性,就是其特殊性,反映表现在其一部或众多的代表文学作品当中,就构筑形成为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学;中国56个民族各自人文精神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其中的普遍性,反映表现在中华多民族的代表作品当中,就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学的水准;在世界文学的视野中,这种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文化特质,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家自立于世界文坛的重要支柱。据最新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有1883个民族,其中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民族有354个,只占民族总数的18.8%,可见在世界范围内“少数民族”也真正的成为了“多数民族”,民族的多样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这里特别需要反复提到的是,民族文学创作中所应该体现出的人文精神文化特质,是属于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内质东西,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外在的标签而已。这种重要内质东西,反映在文学作品创作上,表现在人物的思维、行为、情感、语言和习俗等;反映在文学批评方面,体现在文学创作、文艺理论、审美取向、社会认知的诸多不同;上升到哲学层次,就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王云介现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会会员,呼伦贝尔作家协会理事,呼伦贝尔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呼伦贝尔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方向为呼伦贝尔地域文化、地域文学研究等。著有《强权下的微弱叹息——从中国文学史管窥女性独立意识》《论娜日斯的写作意识》《论鄂温克艺术的发源》和《蒙古族作家孛·额勒斯研究》等。这本《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绪论中以2万字的篇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现状、尤其是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文学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回顾总结和归纳扫描,对这一时期呼伦贝尔蒙古和“三少”民族等大部分作家作品做了重点推介和点评,但是并没有涉猎呼伦贝尔近现代民族文学研究,对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之初这一重要时段的民族文学也没有做系统的挖掘和整理,使得学术论著基本限定在“改革开放30年呼伦贝尔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缺乏全方位的历史纵深,使得论著不够充分和完整。另外,往往对重点作家作品介绍的多,分析梳理和比较研究的还不够深入细致全面。尽管如此,面对文艺百花园里文艺批评之花相对凋零的当今,毕竟对于推进呼伦贝尔地域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做出了积极切实的努力,况且呼伦贝尔民族文学研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期待着通过民族文艺批评的带动和提高,助推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为建设美丽与发展的呼伦贝尔做出积极贡献。(作者李喜恩系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管理局二级作家)

坐佛

民族文学研究所40年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文学版图,百川归海,千岩竞秀,万象共生,雄浑壮美。在这块版图上的少数民族文学,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欣赏和借鉴的审美载体,也是产生原创思想的学术富矿。新中国成立之初,学界就有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愿望。1979年,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在周扬、杨静仁等中央部委领导的支持下,由贾芝、王平凡、毛星等同志牵头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经党中央批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于1980年1月25日正式成立,学科建设随之展开,开始搜集少数民族史诗,计划编写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和文学概况等。1982年,研究所设置5个研究室,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国家级学术机构,渐具规模。1983年,经中央宣传部批准,研究所组织召开“全国首次少数民族史诗学术讨论会”,进一步推进《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三大史诗”的搜集研究工作。同年,《民族文学研究》杂志创刊。建所初期,乌兰夫、习仲勋、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四部委主办、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承办的《格萨(斯)尔》学术活动,接见了《格萨(斯)尔》史诗传承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包尔汉、赛福鼎·艾则孜等同志接见了《玛纳斯》史诗传承人。1984年,中央宣传部下达文件,决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部委会同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甘肃七个省、自治区,成立“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开展《格萨(斯)尔》搜集抢救工作,从此明确了研究所学科建设的新要求、新定位。1980—1990年是研究所明确方向、开拓进取的十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下,老一辈学者勇挑重任,辛勤努力,走出一条田野调查与文本研究相结合的学术道路,开创了以中国史诗学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为两大支柱的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基本格局。1990—2000年是形成合力、佳作迭出的十年。民族文学研究所学者接连推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丛书”和“中国史诗研究丛书”等成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史诗总体面貌,初步形成中国史诗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学术共同体也得以塑造,树立了史诗研究中国学术标杆。中国“三大史诗”抢救、保护与研究项目连续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六五”“七五”“八五”规划重点项目。2000—2010年是转型升级、国际接轨的十年。新一代学者勇于探索,继承研究所学术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借鉴国际口头传统研究前沿理论与方法,逐步形成国内一流的学科优势,并在国际学界产生了影响。部分学者长期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在国际场合以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发出中国声音。研究所作为牵头保护单位,成功申报《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证书;主持编写《玛纳斯》申报文本,使其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库建设硕果累累,《格萨尔精选本》《桑珠说唱本》《格斯尔全书》《玛纳斯》(汉译本)、《卡尔梅克〈江格尔〉校注》《蒙古英雄史诗大系》等重要学术资料相继出版。研究所在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9个田野研究基地,部分基地被评选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上下卷)的出版,为建所初期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第一阶段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民族文学研究》期刊创办“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推动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构建,“中国民族文学网”已建成面向全社会的民族文学研究窗口。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铁映、刘延东、陈奎元、热地等同志多次关心和支持本研究所的工作。2010—2020年是继往开来、创新发展的十年。在创新工程总体布局下,研究所承担十多项创新工程项目,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规划,设立优势学科1项、重点学科1项、特殊学科1项,呈现出新的发展前景。“70后”“80后”学者逐渐成长,形成老中青三代学者梯队。他们的知识结构合理,既有民族地区田野研究实践,又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往,成为新时代民族文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高度评价“三大史诗”,称之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是“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考察工作时观看格斯尔传承人的表演,并与他们亲切交谈,表达了党中央的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大史诗”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振奋了全国少数民族学者,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于2002年更名为“民族文学研究所”,现下设南方民族文学、北方民族文学、蒙古族文学、藏族文学、民族文学理论、作家文学、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7个研究室,以及《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和办公室。承担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管理着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和6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在职人员由14个民族组成,学科涵盖中国各少数民族口头与书面文学研究、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资料学建设。民族文学研究所历任党委书记为王平凡、冯志正、包明德(兼)、钟代胜(兼)、孟庆海、朝戈金、朝克;历任所长为贾芝、刘魁立、张炯(兼)、杨义(兼)。现任所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为,党委书记李进峰,所长朝戈金,纪委书记、副所长斯钦巴图,副所长王瑾瑜,党委委员王宪昭。40年来,民族文学研究所涌现出荣誉学部委员贾芝、刘魁立、仁钦道尔吉、郎樱,学部委员朝戈金以及研究员哈焕章、娜仁戈娃、扎拉嘎、降边嘉措、朱兵、宋和平、邓敏文、杨恩洪、巴雅尔图、关纪新、刘亚虎、斯钦孟和、汤晓青、黄中祥、张春植、热依汗·卡德尔、旦布尔加甫、尹虎彬、巴莫曲布嫫、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斯钦巴图、王宪昭、诺布旺丹、吴晓东、刘大先等一批优秀学者和学科带头人。40年来,全所学者共承担完成4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1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175部学术专著,发表2461篇学术论文和196篇译文,出版27部译著、205种学术资料、14部工具书和36部论文集;举办108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完成564人/次国际交流互访;举办8届国际史诗讲习班;培养120名博士、硕士。科研人员有5人当选为荣誉学部委员和学部委员;有11人/次获得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荣誉称号;有18人/次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5人/次获得蒙古国“北极星”勋章、“忽必烈”勋章,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达纳克尔”勋章、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二级友谊勋章、美国民俗学会荣誉国际成员等国际学术荣誉;有38人/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以及胡绳青年学术奖、鲁迅文学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奖项。40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下,民族文学研究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国“三大史诗”、多民族文学研究重镇和学术中心,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提高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党的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巩固,蒙古族文学研究室和藏族文学研究室联合党支部先后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全所党建、行政和科研管理水平日益提升,确保了民族文学研究所“三大体系”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展望未来,民族文学研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发扬优长,开拓创新,持续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继续把民族文学研究所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科研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搭错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声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传播的重镇,拥有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的学术类期刊86种,形成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学科结构最完整、综合实力最强的原创型学术期刊群。为维护学术出版秩序,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打击假冒期刊诈骗活动,我们郑重声明如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属于公益性学术出版物,不向作者、发文单位收取任何形式的费用,也从未委托任何商业机构进行征稿、组稿活动。凡是打着中国社科院期刊编辑部或合作单位旗号收取费用的,即是假冒期刊,请注意保留证据并发送给我们。我们汇总后,将统一交有关部门处理。二、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建立了规范完善的审稿流程和发稿制度,严格实行同行评议和匿名审稿。文章质量是我院期刊录用稿件的唯一标准。我们抵制任何形式的人情稿、关系稿、有偿稿,也欢迎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我们进行监督。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学术期刊坚决反对学术不端,如果发现稿件存在抄袭、剽窃、造假、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问题,将立即作出退稿或撤稿处理,并至少在5年内拒绝接受作者投稿。四、为打击假冒我院学术期刊进行的诈骗活动,现将全院83种学术类期刊(不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欧根尼》)的投稿网址、电子信箱公布如下(见附件),请广大作者投稿前仔细核对,避免上当受骗。联系人:刘普 耿显家联系电话:010-85196258 010-85885160电子信箱:qkc-kyj@cass.org.cn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19年7月24日期刊 投稿地址人文社科综合1. 中国社会科学http://www.cssn.cn, sscp.cssn.cn2.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http://www.cssn.cn, sscp.cssn.cn3.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http://www.cssn.cn, sscp.cssn.cn4. 国外社会科学http://www.ssaj.org.cn,ssaj@cass.org.cn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http://www.skyyjsyxb.org6. 台湾研究twyj-tys@cass.org.cn历史学7. 历史研究lsyjtg2019@126.com8. 世界历史sjlsbjb@163.com9. 世界史研究(英文)whscass@163.com10. 史学理论研究http://sxllyj.cass.cn11. 中国史研究动态http://zgsyjdt.zgsyjzzs.org12. 中国史研究http://zgsyj.zgsyjzzs.org13. 近代史研究http://www.jdsyj.org14. 抗日战争研究krzz-jd@cass.org.cn15. 当代中国史研究http://www.ddzgs.org16.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http://www.zgbjsdyj.com考古学17. 考古http://www.kgzzs.com18. 考古学报方志学与年鉴学19. 中国地方志http://www.zgdfz.cn20. 中国年鉴研究yearbook3021@163.com哲学21. 哲学研究wephilosophers@126.com22. 哲学动态zhexuedongtai@126.com23. 世界哲学wpcass@163.com24. 中国哲学史zhgzhxshyj@163.com25. 科学与无神论w8078@sina.com马克思主义26. 马克思主义研究http://www.mkszyyj.org27.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sszx@cass.org.cn宗教学28. 世界宗教研究sjzjyj@cass.org.cn29. 世界宗教文化religion@cass.org.cn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30. 世界经济与政治sjzbjb@cass.org.cn31. 欧洲研究cjes@cass.org.cn32. 美国研究http://mgyj.ajcass.orgmgyj@cass.org.cn33.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http://www.oyyj-oys.org34. 欧亚经济http://www.oyjj-oys.org35. 当代美国评论car@cass.org.cn36. 国际经济评论ier@cass.org.cn37. 拉丁美洲研究http://www.ldmzyj.org38. 当代亚太bjb-yts@cass.org.cn39. 西亚非洲http://www.xyfzqk.org40. 南亚研究nyyj@cass.org.cn41. 日本学刊http://www.rbxk.org42. 当代韩国http://ddhg.ajcass.org文学43. 文学评论http://www.wxpl.org44. 世界文学sjwxtg@126.com45. 文学遗产http://wxyc.literature.org.cn46.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wgwxdt@aliyun.com47. 外国文学评论目前只接受纸质投稿,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1154房间《外国文学评论》编辑部 10073248. 民族文学研究http://www.mzwxyj.org49. 中国文学批评http://www.cssn.cn, sscp.cssn.cn语言学50. 中国语文http://www.zgyw.org.cn51. 方言http://www.fyza.org52. 当代语言学http://www.ddyyx.com53. 民族语文mzywbjb@cass.org.cn经济与管理54. 经济研究http://www.erj.cn55. 经济管理http://www.jjgl.cass.cn56. 经济学动态http://www.jjxdt.org57. 世界经济http://www.jweonline.cn58. 中国工业经济http://www.ciejournal.org59. 中国经济史研究http://www.zgjjsyj.org60. 中国农村经济http://zgncjj.crecrs.org61. 中国农村观察http://zgncgc.crecrs.org62.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http://www.jqte.net63. 财贸经济http://www.cmjj.org64. 财经智库financialminds@163.com65. 金融评论jrpl@cass.org.cn66. 中国人口科学http://www.zgrkkx.com67. 劳动经济研究http://www.ldjjyj.org68. 城市与环境研究http://www.csyhjyj.com69. 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cwe70. 中国财政与经济研究(英文)cfer@cass.org.cn71. 中国经济学人(英文)editor@chinaeconomist.com72. 中国城市与环境研究(英文)cjues@cass.org.cn社会学73. 社会学研究http://www.shxyj.org74. 青年研究qsn@cass.org.cn75. 社会发展研究http://www.shfzyj.comnisdbjb@cass.org.cn法学76. 法学研究http://www.faxueyanjiu.com77. 环球法律评论http://www.globallawreview.orgglawreview@cass.org.cn78. 国际法研究http://www.guojifayanjiu.orgcril_cass@126.com政治学79. 政治学研究zzxyj@cass.org.cn民族学80. 民族研究http://www.mzyj.net.cn81. 世界民族sjmzbjb@cass.org.cn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82. 文献与数据学报http://www.wxysjxb.com新闻传播学83. 新闻与传播研究http://www.xwycbyj.org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绝力而死

筑牢民族文学研究的文献基础

我国西南地区民族众多,是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地区,西南地区的文学不仅有传统观念中的历代作家诗文词创作别集,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少数民族文学既包括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创作,也包括大量汉文创作,都是中华文学的宝贵遗产。文学书籍发掘整理西南地区民族文学文献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文学研究进程不断推进,相关学术团体逐步成立,学术活动日渐频繁。例如,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学分会自2016年底成立以来,已陆续参与组织学术活动,促进民族文学史料工作与传统文学史料工作的沟通交流,包括2017年在四川西昌举行“民族文学史料暨彝族文学史料整理研讨会”,2018年在云南玉溪召开“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史料整理研究研讨会”等。一系列课题也相继展开,正有力推进民族文学史料学工作的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首席专家、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徐希平介绍,该项目的学术工作具有资料汇编和数据库性质,包括目录索引、集佚辨伪、校勘标点以及提供高质量的校注等。自2018年开题以来,项目组正有条不紊地全面搜集相关文献版本资料。西南少数民族汉文文集文献研究和整理情况过去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刻本、稿本、抄本散于各处,极不便于研究,不利于对其文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和总体评价,也不利于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民族文献的保护和传承。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该项目涉及白族、纳西族、彝族、羌族、回族、土家族、布依族、苗族、侗族等古代少数民族作家汉语诗文创作,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来自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他们在不同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从事古代少数民族汉语诗文研究,并在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民族学、文学人类学、民族艺术学、民俗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他们将通过此次协作研究,形成一支多民族、多学科研究人员组成的高水平专家团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认为,“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丛刊”项目是首次对西南少数民族汉语文学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旨在全面展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借鉴,探索中国民族文献整理和文学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一研究可说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汉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交叉影响,展示其对中国文化的突出贡献。五十六个民族迎接奥运会实现民族文学史料系统化史料是民族文学史研究的基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刘跃进表示,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倡导中华文学,探讨其如何落地生根。以前,学界已有对作品的整理、个体的叙述,而现在按照地区进行的文献史料整理也已经开始。未来除了西南民族汉语诗文集整理项目,还会开展其他地区的文献整理工作。民族文献学是近年来相关学界探讨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汤晓青看来,民族文学研究近年来遇到一些困境。学界一直在呼吁重写文学史,或提出大文学史、多民族文学史等概念,但在操作层面很难推进,这是因为民族文学究竟涉及多少内容尚不明确。少数民族文学的文献资料包括口传资料、书写资料、汉文典籍中的作家创作等部分。目前的文献尚不足以支撑相关研究,例如版本信息多限于一般性描述,缺乏系统整理等问题都是民族文学研究的障碍。因此,相关文献亟须整理。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中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需要有一定的文学文献基础。徐希平表示,我们是首次对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汉语诗文集进行全面爬梳收集和整理研究,全方位展现其创作成就,说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与汉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和交叉影响,展示其对中华文化的突出贡献。在他看来,民族文学史料工作者应加强传统文献学训练,借鉴传统文学史料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可引入民族文学新视野,发掘和提供新材料,为中华文学史料研究作出贡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就不欲入

中国作协2020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申报通知

中国作协关于2020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申报的通知为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中国作家协会于2020年起继续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工作,现将2020年度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2020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申报时间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至5月15日截止。二、凡符合《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工作条例》所列条件的作者,无论是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均可申报。三、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推荐单位为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申报者向所在地、所在行业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申报;军队作者向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申报;中直、国直系统作者可直接申报。本项目同时向部分出版单位、文学期刊定向征集申报,相关推荐单位须征得作者同意。申报者可向上述推荐单位申领申报表格,也可从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下载。推荐单位对申报选题进行论证、遴选后,填写推荐意见,进行报送。四、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湖南、湖北、延边州等团体会员及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报送选题各不超过10部;其他团体会员报送选题各不超过5部。五、2020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分文学原创作品和理论评论两部分。作品要求立足于弘扬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要紧紧围绕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刻思考、开展艺术探索、展现文学魅力,能充分展示民族文学创作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成就。(一)文学原创作品部分本年度重点作品扶持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现实题材创作选题,分汉语文原创作品和少数民族语文原创作品,重点申报选题方向如下:1、反映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美好生活;2、反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反映各民族团结进步,传递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4、反映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保护人民安全,守望人类命运。(二)理论评论部分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内容的重要课题,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关注少数民族优秀作家及其创作,深入探讨当下少数民族文学热点话题、突出现象及理论评论建设问题。申报者可选择上述选题,也可自行拟定选题申报。六、申报者须按要求认真填写申报表格,注明创作计划,提交详细创作大纲和不少于1万字的作品文本。七、凡申报本项目者,不得同时申报本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其他扶持项目。八、曾入选本项目或中国作家协会其他扶持项目但尚未结项者,不得申报。九、征集截止日期前已出版的作品,不得申报。十、本项目由中国作协创联部负责管理。创联部设立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负责本签约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申报审核工作,凡不符合申报条件者,一经查实,取消参评资格。十一、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论证委员会将对申报选题的价值和申报者完成选题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评选,评选结果在中国作家网予以公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25号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民族处邮编:100013电话:010-64489876 64489862联系人:陈涛 郑函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2020年2月25日

可矣

《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

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与前景的宏观扫描,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深度思考I S B N:978-7-5212-0331-8作 者:石一宁2021年1月作家出版社《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是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评论集,收入了作者近几年发表的数十篇相关文章。作者多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评论,同时是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期刊的办刊人。《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当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熟悉了解和深度思考。书中既有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与前景的宏观扫描,也有对具体作品的微观解析;既有对名家大家的论评,也有对文坛新人的关注。在学术上追求新路向、新话语和新增长点。作者面对少数民族文学现场展开的关于中国文学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文学与文化多样性以及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优势与亟待提高的方面等等诸多思考,给读者有益的参考和启迪。作者简介石一宁,1964年生,壮族。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民族文学》主编、编审,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著有文学研究专著《吴浊流:面对新语境》(繁体字版《真实的》由台湾人间出版社出版),文学评论集《走向文学新天地》,散文集《薄暮时分》《湖神回来了》《履痕心绪》,传记文学《丰子恺与读书》。发表文艺评论和各类体裁文学作品多篇。传记文学《丰子恺与读书》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既有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与前景的宏观扫描,也有对具体作品的微观解析;既有对名家大家的论评,也有对文坛新人的关注。作者多年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评论,同时是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期刊的办刊人,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诸多思考具有参考和启迪价值。中华美学的多民族融合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意涵十分丰富的时代命题。当下中国,正行走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而民族文化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根基。近代中国面对裹挟着船坚炮利侵门踏户而来的西方现代性,由排拒而接纳,百年间饱尝主权沦丧、文化失语的痛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七十年甘苦备尝忧喜交加的社会主义实践,使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洗雪了百年屈辱,昂首挺立于今日的世界。然而,文化失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面对依然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尚待恢复和树立,中国的文化形象仍然十分模糊。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为了汲取历史的思想和智慧,重拾中国文化的自信,使文化在民族复兴的途程中发挥关键效用。因此,对传统文化的重估和扬弃,既有历史性,更有现实性;同时,它又是指向未来的。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中国文化是多民族的文化。同样毫无疑义地,中华美学是多民族的美学。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认识中华美学的多民族性质,发掘中华美学的多民族内涵,实现中华美学的多民族融合,使中华美学的丰富性、多样性最大程度地得到呈现,成为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宝贵的审美智慧和思想文化资源,是我们讨论这一时代命题的重要意义所在。美学精神来自对美学事象的审视、研究和提炼,是美学事象的抽象结晶。从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美学事象即自古迄今的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来考察,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绝不是中华美学的点缀和附庸,而是中华美学的有机和重要的构成。仅就文学而论,中国的三大史诗均为少数民族诗歌,即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格萨尔》长达两百万行,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和《玛纳斯》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格尔》的申遗也已启动。少数民族民歌和民间长诗,极大地补充了汉族民间诗歌和长诗偏少的不足,使中华文学的结构显得更为完整。在小说方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创造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儒释道美学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包容等等观念,被视为中华美学精神的精义。然而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内涵,还应纳入少数民族的美学思想和特质。少数民族的美学与汉族美学有其共性,都体现着对真善美的追求;但也有差异性和异质性,非儒释道美学所能涵盖。以同为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民间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为例。前者是南朝汉族诗歌,后者是北朝少数民族诗歌,两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而这两篇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意趣和呈现的美学特征却是大相径庭。《孔雀东南飞》叙述的是焦仲卿和刘兰芝两位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诗中所呈现的家庭关系是严酷的,长幼尊卑秩序不容冒犯,父母、兄长可以随意干涉子女和弟妹的生活和精神自由。在家长专制的煎逼之下,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悲愤自尽。而焦仲卿即使身为官府的吏员,在森严的宗法秩序之下也是无力挣扎,最终“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追随刘兰芝的幽魂而去。两位主人公的自杀,不能说与儒家道统没有关系。即使解释为一种对封建宗法秩序的反抗,这种反抗也未免过于孱弱。《孔雀东南飞》通篇弥漫着阴郁、哀伤的气息和氛围。而《木兰诗》所展现的家庭关系,却要自由得多。花木兰从军和解甲归田,完全是出于个人的意志。她代父从军,是出于对父亲和家人的爱。“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种对父母和家人的热爱与思念,始终伴随着她的戎马行军。十年征战,立下赫赫军功,但她婉拒朝廷的利禄封赏,自愿解甲还乡,回到父母和家人的身边,享受“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普通人生活的快乐。《木兰诗》所表现的自由、阳刚和健朗的审美精神,富于浪漫主义的理想光辉,更易于唤起人性的共鸣,因此它走向世界,被改编为好莱坞电影,绝不是偶然的。《木兰诗》的美学特质,如果用儒释道美学加以阐释,将会显得十分牵强。《木兰诗》的阐释,期待一种有别于儒释道美学的少数民族美学。美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美学是文艺实践的提炼和升华,而美学也应对多姿多彩、具体生动的文艺实践进行阐释并起指导作用。美学的自觉,是时代对我国多民族文艺创作和文化创造实践提出的要求。但少数民族美学研究,目前基本上还是处于失语状态,尚未有显著和可观的成果,少数民族美学的学科建设,仍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多元化已成为现代审美意识的重要法则。而中华美学的多民族融合,不仅关涉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更关涉美学本体论,关涉美学意识形态问题。如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美学是作为有关身体的话语而诞生的,美学首先是指与更加崇高的概念思想领域相比照的人类的全部知觉和感觉领域。然而如果政治秩序不致力于“活生生的”最易触知的层面,不致力于属于一个社会的身体的感性生活所有一切中的最有形的领域,它怎么可能繁荣呢?西方传统美学也极为重视审美与社会和谐的联结。在卢梭、夏夫兹博里、大卫·休谟等人看来,审美奠定了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类团结的源泉。进行审美判断就意味着以全人类的共同名义尽可能地排除个人狭隘偏见。审美的非功利性包含着主体的极端的非中心化,使自我关注让位于感性的交流。康德认为,审美的主体间性预示着统一于主体的存在的深层结构的、乌托邦式的主体共同体。席勒说,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培育发展和谐。只有审美的交流模式才能统一社会,因为它与大家共同的东西相联系。而黑格尔则认识到,社会统一既不可能建立在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普遍化的审美真谛中,也不可能只建立在政治国家的水平上,它必须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存在于社会生活结构中。(见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因此,正视中华美学的多元化与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更加开阔视野,寻求中华美学的多民族融合,其意义重大而深刻。不妨认为,认识和发掘包括少数民族美学在内的中华美学的宏富内涵,深化中华美学多元一体融合包容的格局,这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理所必然、事所必至,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判断。(选自《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2021年1月作家出版社)

小铃铛

世界最重要青年作家文学奖入围揭晓:直面现代社会问题

撰稿丨秦无宪今年是狄兰·托马斯奖(Dylan Thomas Prize)15周年。英国时间4月7日上午,狄兰·托马斯奖评委会对外宣布了2020年的入围名单。狄兰·托马斯奖是世界上奖金最大的青年作家文学奖,也是英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奖之一,奖金高达3万英镑。该奖旨在表彰由39岁或以下的作家撰写的最佳英文出版文学作品,以诗歌、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等形式的国际文学为表彰对象,以此纪念英国作家狄兰·托马斯年仅39岁的人生及其文学成就。今年的入围名单包括三部诗集、两部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最终的获奖者,将于5月14日晚上7点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对外宣布。狄兰·托马斯奖,最早于1980年代在狄兰·托马斯的故乡斯旺西创设,奖金来自于电视公司HTV举办的一场音乐募捐会所产生的富裕收益。不多年后,该奖项因资金缺乏而停办。2004年,狄兰·托马斯奖由斯旺西的电子数据公司所赞助。2006年,狄兰·托马斯奖与斯旺西大学共同举办,依托于斯旺西大学进行奖项的征集、评审与颁发等事项,旨在鼓励全球范围内的原创人才,为最优秀的青年作家提供鼓励和支持,希望读者能够品尝到新一代青年作家的活力和闪光点。作为一所雄心勃勃、研究密集型的大学,斯旺西因学生和教职员工在众多学科领域的创造力而蓬勃发展。斯旺西大学与狄兰·托马斯奖之间的合作关系源于共同的目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鼓励创造,实现国际化成就。同时,主办方也希望能将斯旺西的优秀作品推向世界,将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学者和学生带到南威尔士地区。狄兰·托马斯奖的创始人兼主席彼得·斯泰德说:“狄兰·托马斯是出生于斯旺西的诗人,他那充满魔力的文字和作品征服了伦敦和北美,使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叶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他的名字设立的奖项,吸引了国际作家的目光。近年来,来自各大洲的三十位入围作家来到威尔士,为学生和写作班演讲。来自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作家、一名越南籍澳大利亚人和三名美国人都曾获得过该奖。作为该奖的主要赞助商,斯旺西大学为参与这个邀请世界各地青年作家的比赛而感到自豪。”本届狄兰·托马斯奖的作品包括:来自伦敦的杰伊·伯纳德(Jay Bernard)的诗集《浪潮》(Surge),以特雷莎·梅任期内的格伦费尔大厦悲剧和Windrush移民丑闻为背景,探讨英国黑人的激进史;出生于香港的LGBT+诗人陈曼简(音,Mary Jean Chan)的诗集《犁辕》(Flèche),以语言多元化、同性恋、精神分析和文化历史为主题;来自贝尔法斯特诗人斯蒂芬·塞克斯顿(Stephen Sexton)《假如世界与爱皆年轻如许》(If All the World and Love were Young),以著名游戏“超级马里奥”的镜像穿越来探讨人类的悲伤、记忆与幻想;来自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媞·奥博特(Téa Obreht)的《内陆》(Inland),讲述了美国边境的两个平行故事;越南裔美国诗人作家王洋(Ocean Vuong)的处女作小说《我们在地球上的昙花一现》(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以书信体的方式讲述一位越南裔美国儿子给不识字母亲写信的故事;美国作家布莱恩·华盛顿(Bryan Washington)的LGBT题材短篇小说集《抽签:故事集》(Lot:Stories),通过年轻人探寻自我在家庭和社会中位置的故事,来探讨民族、种族、同性和家庭等问题,这代表着新兴的、强有力的美国年轻一代的声音,此书还获得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的高度推荐。对于今年入围狄兰·托马斯奖的六部作品,评审团主席、斯旺西大学的戴·史密斯(Dai Smith)教授评价说:“2020年入围的作品包括诗歌、短篇小说和小说,每部作品直面我们时代迫切的社会问题和个人困境,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全人类努力应对的全球性危机中,这些与众不同的著作所强调的普世价值,让人瞬间眼前一亮:同情心、对抗绝望的勇气、对抗冷漠的愤怒和义无反顾的爱。在这个前途暗淡的时代,这六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作家做了所有作家所做的事情:他们照亮了时代的道路,我们所有人有必要去阅读它们。”作者丨秦无宪编辑丨董牧孜校对丨何燕

似耳

“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家签约项目”申报通知

中国作家协会关于2020年度“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家签约项目”申报的通知中国作家协会设立“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家签约项目”,旨在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理论评论建设,扶持培养少数民族中青年文学理论评论家,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经验和问题,推出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现就2020年度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如下:一、项目申报时间及流程(一)申报时间: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4月30日截止。(二)申报流程:少数民族文学签约理论评论家申报推荐单位为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申报者向所在地、所在行业中国作家协会团体会员申报;军队作者向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申报;中直、国直系统作者向中国作协创联部民族处申报。中国作协创联部民族处同时向部分期刊、院校、单位定向征集申报,相关推荐单位须征得本人同意。申报者可向推荐单位领取申报表格,也可从中国作家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下载。推荐单位对申报者及作品进行论证、遴选后,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报送中国作协创联部民族处。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湖南、湖北、延边州等上述团体会员报送人员每个单位不超过4人,其他团体会员报送人员每个单位不超过2人。二、申报者条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正确创作导向,学术态度端正严肃,具有较深厚的文学理论基础、学术素养、评论功底和一定社会影响。(二)主要从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研究,并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获得省级及以上重要文学理论评论奖项;2、理论评论作品3次以上(含3次)被全国省级及以上刊物转载;3、在全国重要社科、文学期刊发表评论作品数量较多或者出版过影响较大的文学评论作品。(三)申报人为少数民族。(四)申报人年龄在50周岁(含)以下,即1970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五)凡不符合申报条件者,一经查实,取消参评资格。三、申报人须提交以下材料:(一)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家签约项目申报表。(二)本人公开出版和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的主要文学评论作品目录。(三)1部专著或5篇文学理论评论代表作品(四号字,装订成册)。(四)获奖、转载证明及其他情况说明。(五)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四、项目签约任务签约期间,签约理论评论家须认真完成以下任务:(一)签约理论评论家每人每年须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发表文学评论作品总字数3万字以上。(二)签约理论评论家须按要求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文学业务活动。(三)签约理论评论家须对中国作协安排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进行审读并给予研究指导。五、项目签约内容本项目计划每次签约10人左右,签约期2年。中国作协为签约理论评论家的研究提供3万元研究经费,并提出任务要求。根据签约理论评论家签约期间的研究成果,择优为签约理论评论家出版专著或评论集。六、项目组织实施(一)本签约项目由中国作协创联部负责管理。(二)中国作协创联部民族处负责本签约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申报审核工作。(三)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家签约项目评审委员会将对申报者进行综合评估、评选,评选结果在中国作家网予以公布。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25号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民族处邮 编:100013电 话:010-64489876 64489862联系人:陈涛 郑函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2020年2月18日

人与神

当前宁夏文学批评的经验与局限

20世纪90年代,是宁夏文学发展的一个标志。之前,以张贤亮为代表的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的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提升了宁夏乡土文学的整体质量;之后,崛起了“三棵树”“新三棵树”以及其他重要的宁夏籍作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单从数量说,仅在全国产生不同影响,并成为中国作协会员的就近百人之多,宁夏这样的小省区来说,已经非常壮观了。  具体到文学批评方面,迄今为止,就出版专著、论著的宁夏文学批评家来说,人数相对作家似乎要少得多,但宁夏文学批评的亮点却十分突出。大体可以分为这么几大块。首先是回族文学史的写作,以杨继国主编的4卷5册320多万字的《中国回族文学通史》为主要成果。这部著作是以1979年以来,回族文学史编写的有关资料为基础,又面向海内外深入搜集挖掘的一大批新的文学资料而编写成的。无论是回族的口头文学创作,还是书面文学创作,无论是古代回族作家的文学作品,还是散居在非民族聚居区域的回族作家作品,乃至于海外的回族作家作品,都在编写者的研究视野之内,在书中都作了恰如其分的介绍、论述。该文学史打通了古代、现代、当代乃至民间文学之间的界限,以回族人的视角,全面展示了回族自古至今的口头和书面文学成果乃至文化成果,填补了中国回族文学史研究的空白。“80后”回族作家悉数入选其中,这对于回族青年写作者来说,意义尤其大。杨梓主编的上、下两册100多万字《宁夏诗歌史》,也是从古代宁夏诗人诗歌一直梳理到“80后”诗人诗作,气势恢宏、论证严密,在小说研究一枝独秀的当下,《宁夏诗歌史》的出版,亦可谓查漏补缺、贡献卓著,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完整意义的宁夏诗歌史著。其次是专题化批评研究,这一领域的批评家人数最多,选题也就相对比较集中。对宁夏乡土地域文化、宁夏乡土叙事文学的生成、传播、转化和符号化等,进行了深度凝聚,对新的宁夏文学经验也进行了理论化筛选。建构了宁夏乡土地域文学理论,形成了宁夏文学批评的一个新经验、新传统。2018年宁夏文联组织、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宁夏”丛书收入了郎伟《守护风沙中的一盏灯》、钟正平《知秋集》、白草《张贤亮的文学世界》和牛学智《话语构建与现象批判》。另外专题化研究批评,也对回族文学的一些重要叙事特点和审美价值取向,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总结和梳理,彰显了宁夏文学批评的另一理论特点,郎伟的《宁夏青年作家群研究》、苏文宝的《回族文学中的原型研究》、高传峰的《新时期回族文学史》、马慧茹的《新时期回族文学与回族电影文化认同研究》等等,都是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通过专题化研究,展现了新时期以来宁夏回族文学写作的成绩,聚焦了宁夏回族文学在全国文学版图中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美学元素,起到了学科化作用,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经验。第三是哲学社会学视野的纳入,从文学学科之外反观文学的文学性程度,整体上提升了宁夏文学批评观照的思想水平,从而增强了宁夏文学批评的社会价值。牛学智的《当代批评的本土话语审视》《文化现代性批评视野》《当代社会分层与流行文学价值批判》、赵炳鑫的《哲学深处的漫步》《孤独落地的声音》《批评的现代性维度》、孙纪文和许峰等人合作的《新时期宁夏小说评论史》等著作,还包括在社会学视野、新型城镇化视角对张贤亮、季栋梁、石舒清、郭文斌、陈继明、漠月、火会亮、李进祥、了一容、张学东、韩银梅、马金莲等人小说创作,以及对“西海固作家群”“石嘴山作家群”“银川市作家群”“中卫市作家群”“吴忠市作家群”等进行了跟踪和研究,留下了经验,指出了问题。特别一提的是由牛学智组织,赵炳鑫、许峰、薛青峰等人为批评团队撰写的“宁夏文学”研究小辑,分别于《小说评论》2014年第2期和《名作欣赏》2015年第4期刊出,整体上总结了新时期以来宁夏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和文学批评的创作成绩及其存在的局限,是继单篇宁夏作家作品论零星刊登于文学理论批评核心刊物《小说评论》《当代文坛》《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之后宁夏文学批评实力的集体亮相,极大提升了宁夏文学研究在全国批评界乃至广泛社会影响力。第四是紧跟创作现象,及时给出鼓励并提出建议的现象批评,也是宁夏文学批评的一支活跃力量,他们与创作同步进行,与作家、诗人同呼吸共命运,对发现发掘基层文学新人文学新苗头做出了卓越贡献。宁夏政协的张铎、张嵩,宁夏高校的李生滨、左宏阁、吕颖、张富宝、马慧茹、周清叶等,宁夏文学艺术院的杨梓、王晓静、瓦楞草等,宁夏作协的闫宏伟和《朔方》编辑漠月、火会亮、曹海英等,还有出版社和其他媒体的张涛、王佐红等人,利用培训、指导硕士生毕业论文选题、微信公众号和其他评介、推荐等形式,对宁夏文学创作新状态新现象,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发现和阐释,有效地激励了文学新人的涌现。当然,宁夏文学批评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和局限。一是有着明显的自我确认、自我赋形色彩,缺乏跳出宁夏看宁夏文学的宏观眼光;二是有着明显的学科化倾向,缺乏跨学科求证的综合视野,批评显得羸弱而无力;三是有着明显的图解乃至过度阐释嫌疑,凡出版、发表或获奖的似乎都有阐释的意义,这肯定是缺乏价值观照的思维;四是有着明显的“文化传统主义”趋向,缺乏文化现代性思想的丈量,使得宁夏文学批评介入今天社会现实的程度很不够。如此等等,都要求今后宁夏文学批评还需加大思想含量,做更大的努力,尤其在文学批评人才培养上下更大的功夫。来源:宁夏日报

方珍珠

展望2021丨文学刊物第一弹:我们的第一个故事

2021年到了,《人民文学》《收获》《花城》《十月》《当代》《钟山》《作家》《西湖》《山花》《青年文学》《天涯》《江南》《大家》《小说界》《上海文学》《萌芽》等文学刊物纷纷以崭新的面貌推出开年“第一本”。2020年,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许多变化,2021年的文学开场也有着回顾与展望的意味——致敬过去一年里劳作者的辛勤付出,纪念那些珍贵的失去,聚焦社会热点和城市经验,关注新技术对人类心理与伦理的双重改变,从耕耘乡土到关心海洋……在接续与开新中都有着深入人心的文学想象,抚慰着我们的灵魂。文学观照的一切,依然在给我们力量与希望。来看看2021年的第一个故事。《人民文学》2021年《人民文学》第一期推出陈继明的长篇小说《平安批》。这是一个有关潮汕侨商奋斗史的故事,采用了常规与特质糅合的手段:常规方式是读者熟悉的家族和年代视角——主要人物围绕以梦梅为代表的郑氏家族,时间主要集中于民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特质则在于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海洋感和侨批业。漂洋过海以及之前和之后,梦梅等人的全部经历其实都有海的参与,海是背景、海是磨难、海也是成全,而这海不全是自然之海,也是遭受外侮家国动荡之际形形色色的人海,是情系桑梓浩荡而渊深的心海。《人民文学》编辑部认为,中国北方人迁徙的历史现象,比如走西口、闯关东等,曾被许多优秀作品一再表述过;相形之下,从中国南方发生的那些出国门过大海的下南洋故事,有较大影响的力作显然要稀少得多。《平安批》的发表,不仅有望改变这类题材创作长期存在的南北失衡的格局,而且有可能使得“迁徙”母题创作现出新的艺术海拔。此外,《人民文学》特在2021年第一期头条开设“最美奋斗者”栏目,致敬劳动英雄、时代楷模:“难忘的2020年,奋斗的中国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谱写了人间大爱,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现在,时代进入了又一个重大的年份,我们更要讲好奋斗故事。”《收获》2021年《收获》第一期推出虞璐琳的长篇小说《月光密码》。这是一个讲述中国芯片的故事:二十世纪初,中国芯片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张海潮带着创业团队自硅谷来到张江,立志要在通讯芯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将面对的,不仅有一轮一轮融资投入的困扰,还有竞争者的明枪暗箭、资本家的嗜血逐利、来自国际芯片企业的围剿,以及同伴的质疑与离去。所幸,中国芯片业几代人的心血努力,始终在他的背后支持他。一切荆棘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建立中国自主创新的通讯制式,迎接通讯新时代的到来。宁肯的中篇小说《黑雀儿》讲述了如马戏团一般,日复一日地被人观看、呼喊、投掷杂物的一家子:板爷黑雀儿爹蹬着三轮,每日载着疯娘、黑雀儿、黑梦到土站捡破烂、捡煤核。正当所有人似乎都已习惯于欺侮和被欺侮,黑雀儿忽然以最原始最荒蛮的举动——咬,开始了他的反抗。黑雀儿逐渐成为颇具声名的顽主,他禁止全家人再去土站。但他的侏儒弟弟黑梦在土站捡到了两本残破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完全读不懂地阅读,无人能够阻止他继续去土站。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刺客爱人》也同样值得关注。北京的一个寻常下午,杂志摄影师李页背上一把战国古剑去见昔日爱人。半路上,他改道拜访另一个刚认识的年轻女孩,开门的却是一位中年男人。结局仿佛取决于情势,其实是注定的闭环。《花城》《花城》2021年新刊聚焦“人”的时代样本书写和“文学想象”。第一期重点推出尹学芸的中篇《苹果树》。这部小说契入人性深处,用一棵苹果树连接了两个家庭三代人,在命运的捆绑和现实的拉扯中,审视世态人情;短篇首推鲁敏最新力作《灵异者及其友人》,小说讲述让人趋之若鹜的小神仙,表面写逆境之时求神问卜之心,实则反观人心,写命运无常,写抉择之难;散文随笔有艺术家徐冰来自纽约的《小院树木的艺术史》,深入浅出地从小院的植物生态延展至艺术的价值核心,展示纽约居民疫情外的另一种生活;还有蔡天新的“纸上旅行”系列散文第一篇《水上或陆上的童年》,看他从稚嫩的笔触开始,用地图丈量世界并成为他持之以恒的人生旅程的纸上预演。几部作品虚实相承,从不同的时间切片入口,展现“人”的不同现实状态和文学书写。《花城》2021年长篇专号春夏卷也同时推出杜梨《孤山骑士》、阿航《欧洲时间》、范若丁《刀客入城》,用未来、当下、过去三种时空意识,呈现出不同时代对“人”的文学想象。这一期的另一大亮点在于“花城关注”栏目推出的“青年冲击”专题,栏目主持人何平把谢青皮《穿光》、王苏辛《冰河》、丰一畛《反讽的田园诗》、张玲玲《移民》、卢德坤《成人教育》、王陌书《山中速写》六个写作者与作品聚集在一起,希望展示这个时代的青年意识和当下写作。“不是想聒噪文学革命,而是想矫正一些对青年写作习焉不察的偏见”,“不只是为对他们同质化指责作辩护”,而是关注他们的现实特征。同时配发“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第四期对谈文章《中国“非虚构”与“非虚构”中国》,从虚构和非虚构两个层面,横向且广度地呈现当下中青年写作者的书写现状。《十月》2021年的《十月》从回望开始。从《中国在梁庄》到《出梁庄记》,“梁庄”已成为这时代文学与文化的象征性风景。这十年对“梁庄”的离别、重返、出出进进,梁鸿已告别“博士返乡”的俯身式观察,而替之以“内部居民”和“在场者”才会有的融入视角。这一期的“头条”《梁庄十年》是梁鸿十年人物、主题、情感模式的延续,也是非虚构写作方式与可能性的变革。尽管章节结构仍然借用“房屋”“土地”等社会学主题,但梁鸿在社会学与文学的天平两端明显偏向文学。这不仅指溢出章节主题的复杂故事维度,也包括作家在文本形式上的轻度洁癖,剔除议论与主观、保留细节与故事,将材料和思辨的部分以脚注的方式呈现。梁鸿在克制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将“我”隐没在梁庄儿女众生相中。《梁庄十年》之外,还有更为遥远的回望。如赵晓梦长诗《马蹄铁》所言,“从长时期远距离看”,我们在“补江山社稷的作业,补雪泥鸿爪的作业”;马拉的短篇小说《沈先生字复观》是对崖山与汉文明风骨的打捞;“思想者说”李舫《山山记水程》则是在当代语境里重思李贽与晚明。《当代》2021年《当代》第一期推出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我和我的命》。这是茅奖作家梁晓声获奖之后的第一部长篇新作:“校长妈妈”的离世,牵出了“我”的身世之谜,爱情的夭折和对养父的不理解,迫使“我”中断了大学学业,远赴深圳,成为工地上帮厨的打工妹,在各种煎熬中,一点点成长,一点点认识人生和自己的命。作品勾勒出早期深圳人真实的人生轨迹和精神轨迹,巧妙地把个人命运和城市发展、社会变迁融为一体,写出了一个试图驾驭自己命运的女性的倔强、冲动、行动及思考。这一期还推出六个中短篇小说,有葛亮充满奇幻色彩、重合历史与当下的《瓦猫》,阿郎书写一场因爱而生的残害的《正月初六》,肖铁聚焦儿童小事、国族大事,又是中国人在海外典型尴尬的《蓝烟囱》等。此外,“故宫谈艺录”推出祝勇书写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讲谈”栏目推出了张莉的《关于陈衡哲》。2021年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七十周年,《当代》特开辟专栏以庆祝、纪念。专栏第一篇是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写与人文社三十年的交往,深情往事,历历在目。《钟山》名家专栏是《钟山》杂志的传统与特色。2021年《钟山》在延续王彬彬“栏杆拍遍”、潘向黎“如花在野”的基础上,新增李洁非专栏“品宋录”,陈应松专栏“神龙野札”。“品宋录”延续了李洁非过往在《钟山》专栏厚重、精深的特点,在其卓越的文史功底和宽广视野的基础上,展现他近些年专注宋史研究的独特见解、心得;“神龙野札”的主要内容是陈应松深居神农架八百里群山怪岭20年,在这一独属于他的“独特的生活场域”里的所闻所见、生命感受。“河汉观星”也是《钟山》的品牌栏目,去年以张学昕批评专题的形式恢复,今年将邀请多位资深评论家对当前文坛的重要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辨析。2021年《钟山》第一期推出程德培的文章《三扇门——黄孝阳的十年六部长篇(2010-2019)》,全面深入研究黄孝阳近十年卷帙浩繁、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长篇小说创作。与此同时,《钟山》继续着力推出青年作家和青年佳作,2021年将依托“钟山之星”文学奖、“钟山·中国创意写作合作推广计划”大力挖掘推广新人新作。《作家》在2021年《作家》第一期,苏童工作坊的师生们研讨了短篇《玛多娜生意》《西瓜船》的时代背景、叙事艺术;张英对格非的专访,把记忆带回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和“江南三部曲”的诞生历程;《“李尔王”与1979》评论两篇,从比较文学和符号学的不同视角深入解析了薛忆沩的这部长篇力作。有意思的是,苏童、格非、薛忆沩三人都提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一期小说的阵容也很强大——邱华栋到《冰岛的尽头》用爱寻找“消失的爱人”,李浩做了一顿《普拉娅的早餐》向诗人致敬,阿成在《鲜花大街》的俄罗斯餐馆品红酒访历史,残雪用成长向远行作《最后的告别》,朱文颖晃动的手持制造出《平行世界》,包倬把一记响亮的耳光静音为一篇《掩耳记》,郭爽笔下的年轻人跨越《换日线》走向世界走向生活,马平的《塞影记》则挖掘了一个老人的百年人生。此外,还有张曙光、余怒的诗歌作品小辑及刘德有讲述的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等丰富内容。《西湖》《西湖》2021年第一期“新锐”栏目里,朱安娜的创作谈写道:“将我们全部的书写化为哀悼,或者说我们的书写从一开始便已是哀悼。”以此对抗遗忘,在哀悼中得以铭记。我们没有想到,这一期里黄孝阳《耻》这个短篇,竟成了作家与我们天人永隔的遗作。黄孝阳的小说质地是致密的,经过思想淬炼的意象和丰富色彩,以通感的方式在苍翠的森林中密密层层地闪动启示的光。《耻》是智者在爱欲袭来时的平衡、被大水淹没前的自省,而这一切着落在“羞耻”这一感觉的自持上,又让小说具有了禅悟的味道。以写作对抗时间和死亡,以写作哀悼,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做的纪念。“新锐”栏目推出的是朱安娜的两篇小说《星星离地球最近的夜晚》和《推销小说的人》。安娜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细密针脚中让虚构的想象力自由飞翔,于小说中触处点铁成金,有强大的能力在情节中让虚幻与现实互化。北缺也是小说新人。不少作者写过火车上的邂逅,而北缺的短篇《十八岁的列车》特出之处在于,文字简练,又熨帖细腻,将几十个小时乘坐慢车的经验赋以“有意味的形式”,将平凡的事物表达得不平凡;在精微的生活之锦上,绣出了一种真挚的羞涩,清新又切实。“双重观察”里,三三对王辉城的印象记《龙川靓仔编年史》,从标题即可见出文字的活泼灵动;王辉城记述2010年相识以来的文字交往,对三三写作的几个时期评析的同时,反思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兼学者之风尽显。今年《西湖》还新开了“张英访谈”专栏。做了三十年文化记者的张英,预备将他对众多文化大家和师友的专访放进这一栏目。本期是张英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听白老谈“我与民间文化”。《山花》2020年是《山花》创刊70周年。2021年第一期《山花》依旧以大力推出现实题材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人文关怀,并持续加强对当代艺术成果的挖掘。“小说驿”栏目刊登的是裘山山、凡一平、罗望子、舒飞廉的小说。几位作家从不同题材入手,书写了平凡与传奇。在裘山山《失踪的夹竹桃》里,寓沧桑于平淡,以淡然的口吻讲述过往岁月的生活情态与真情,饶有余韵。凡一平的《督战》叙写战争年代中个体的担当与个体命运的莫测。罗望子的《梯田漫步》见证了人物的起伏人生,在世事中,书写了人的真挚情感。舒飞廉的《渡淮记》延续了作者的独特风格,借武侠书写人心与处事,小说华美、犀利,悬念丛生。“三叶草”是《山花》的名牌栏目,同时推出一个作家三种不同文体的作品(小说、散文、诗歌),以呈现一个作家多方面的写作才能。本期推出的是索耳的作品。小说《皮套演员之死》极具探索性,讲述奥特曼皮套演员饰演者的偶像包袱,戏里戏外参互叙事,形成了小说的精神张力。散文《范式的尾音》从音乐、文学、绘画等门类入手,思索“范式”的边界及其意义,横纵对比,以个人化的视角观测艺术之于生活、技艺、文明的意味。组诗《夏夜回旋曲》,以沉着、冷峻的手法,呈现出日常性与精神性的交融。“译记”栏目为《山花》去年新设,新一期陆源带来了他的《双重密写的讽世之书》,关于麦尔维尔的《骗子的化装表演》,从作品的分析到它的接受史,包容了诸多内容。“视觉人文”栏目此次入展的是著名艺术家何多苓的作品。何多苓的绘画技艺展现的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自由,其作品蕴藏的诗意依托于画家复杂与细致共生的超然笔力。《青年文学》《青年文学》2021年第一期着重描绘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社会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困惑和求索。本期头条作品为张毅的短篇小说《两个人的山谷》:一个年轻人在雪崩中去世后,将器官捐献给另一个年轻人。失去了儿子的父亲,多年以后辗转找到受捐者。受捐者为了纪念死者,在雪山下开了家茶馆。父亲隐瞒身份为他打工,发现受捐者周小苏“是个好青年,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他想,儿子的肾在周小苏身体里找到了好的归宿”。但是,他一直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想要跟儿子的肾离得更近。此外,李知展的短篇小说《今冬无雪》主要讲述了城乡结合部的青年以及他们面对的世俗生活中的困惑和坚守;本期“城市”栏目由强雯的两篇短篇小说和一篇对谈构成——《跳来跳去的空调车》写了一对极度循规蹈矩的准夫妻小心翼翼却不平坦的生活,而《李斯特在钢琴边的幻想》写了上层与底层之间一次有意味的邂逅;“灯塔”栏目刊发了青年作者甄明哲的中篇小说《柏拉图手表》,小说写了一个喜欢哲学的年轻人,在面对追求物质金钱的同龄人时感到失望幻灭。这篇作品探讨了很多大学生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天涯》《天涯》2021年第一期的“作家立场”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特别策划了“人工智能与科幻叙事”二人谈:王钦和刘诗宇两位青年学者通过思考与辩证,试图分析在人工智能场域下人的感情、性格、伦理、文化等的互相纠缠中,如何继续进行既是科幻的又是现实的叙事。欧宁的《日本农托邦》、孙歌的《克里俄的面孔(外一篇)》与杨波的《晚清使臣看斗牛》,有的关注近现代日本的乌托邦式的社群实验与乡村建设,有的从历史的侧面钩沉思想的本质,有的则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另一种角度的观察。这三篇文章都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为近代文明交流过程中的互通互鉴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民间语文”栏目侧重底层人物和底层职业的真实记录。马拉的《殡仪馆手记》记录的是他在中山市殡仪馆的真实经历和切身感悟,对照新冠疫情期间与“殡仪馆”相关的新闻,这篇手记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近期的北京疫情通报让大家看到流行病学调查里北漂的生活几乎被通勤和工作填满,苏丰雷的《诗人职场日记》虽然写于七年前,但如今读来,依然不啻是现实的写照。“小说”栏目既有著名小说家残雪、凡一平,刚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阿微木依萝和新人创作者莉莉陈,也有跨界出圈的导演唐棣和医生老于头。“散文”栏目也呈现出多元的面貌,有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对古代女性命运悲剧的哀叹、对底层人物及生活的摹写、对诗人彭斯一生的回顾、对卑微的生命的体恤以及对奇人异事的记录。《江南》2021年《江南》第一期推出了五部中篇小说:李约热的《八度屯》、宋小词的《舅舅的光辉》、吾空的《背面的光》、王芸的《异向折叠》、钱墨痕的《不恋爱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其中,《八度屯》讲述了一个干部下乡精准扶贫的故事:八度屯是整个野马镇最让人头疼的自然屯,这里的村民喜欢告状,闹出动静。李作家孤身一人走村串户,耐心倾听,甘当减压阀,跟这个麻烦的村庄发生了种种交集。其他四个故事分别有关底层、婚姻、拆迁与青春,皆有着别样的温度与力度。这一年《江南》的第一个“非常观察”栏目聚焦《今天,小说如何革命?》,由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主持,从“今天的小说是否应该革命”和“小说如何进行革命”角度切入,向目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发起了问卷调查。《大家》2021年《大家》第一期重点刊发了作家范小青的长篇小说《战争合唱团》。编辑部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战争合唱团》中所设计和涉及的“战争”,不管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还是夫妻之间的“战争”、人性之间的“战争”,抑或是两个对立又相近的自我的“战争”,都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生活逻辑。此外,第一期“新青年”板块着重推介小说家林森、丁颜、姬中宪的作品《我们都在群里沉默不语》《尘封的灯》《我曾认真想过与你相爱》。而“诗歌”板块推出诗坛当下享有盛名且创作力旺盛的三位诗人(陈先发、荣荣、张执浩)的诗歌。据悉,2021年《大家》将恢复中断多年的“《大家》文学奖”。第一届“《大家》文学奖”于1997年颁给莫言小说《丰乳肥臀》,在连续举办四届之后因故停止举办。2021年“《大家》文学奖”将重新恢复举办,助推当下文学新发展。《小说界》2021年是《小说界》创刊40年,所以这一年的主题更偏向于致敬经典,第一期的主题来自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让编辑部意外的是作家们对于《雪国》的热情。在7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中,作家赵松、李静睿、彭剑斌、张玲玲、殳俏、俞冰夏、张敦用有形或者无形的雪、用真实或者虚拟的隧道、用被克制或者被灼伤的欲望,来应和他们心中的“雪国”。此外,在“观点”栏目中,编辑部特意约请青年评论家张定浩谈谈《雪国》这部毫无疑问的经典。“单就小说技术层面而言,《雪国》似乎已经不太能提供什么新鲜的养分给今天的小说读者和书写者。”但是,张定浩笔锋一转,“《雪国》的故事本身依旧有某种直见性命的力量,尤其对于已度过作者写作《雪国》年纪的我而言,重读《雪国》,就是重新穿过某个长长的隧道,然后看到夜空下白茫茫雪地中曾伫立过的不灭的美。”在《雪国》之外,本期《小说界》专访了李诞,这也是李诞第一次接受文学杂志的采访。在2020年疫情期间,李诞写了中篇小说《候场》,里面的主人公也叫“李诞”,还有不少损“脱口秀”的内容,但李诞特别声明如下:它是小说,有大量的虚构,不过情绪是真的。这跟脱口秀一样,“段子是编的,情绪是真的,要是做假,观众一眼就能识破你,写小说也是如此。”而“特别推荐”栏目刊登的是美国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短篇小说《美好的日子》。它是根据具象绘画大师巴尔蒂斯的作品《美好的日子》而创作的,收录于由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编著的短篇小说集《形与色的故事》——书中,包括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内的17位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以梵高、高更、达利等大师的艺术作品为灵感,创作了17篇悬念迭起又扣人心弦的小说。欧茨创作的《美好的日子》是一篇带有浓浓的哥特气息的小说:11岁的女主人公在父亲离家之后,屡屡流连于美术馆中的大师作品前,直到有一天她听到画中有声音在呼唤她,而她就此爬进了画中的世界……《上海文学》2021年第一期《上海文学》游走于现实与科幻之间,重点推出了短小说特辑。陈永和的《困境》直面生活中无解的难题,写一个人的生命得到挽救,却把家人拖入了困境;于是的《化石》书写个体的处境犹如一枚化石,可以折射出一个深邃的世界;周洁茹的《生日会》用对话构建起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张力;刘按的《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短》用极短的篇幅呈现个人化的文学趣味;陈思安的《感情生活》为一组短小说集束,将当代人情感生活的种种细节刻画入微;王文鹏的《命运链》由《动物园》和《马戏团》两个短篇构成,亦真亦幻又互相勾连;赵松的《R&C》写到一个人关联着整个宇宙。可以看到,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的语境,小说所指向的都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永恒命题。小白的中篇《“发挥你无限的潜能”》也是如此。当人工智能开始全面改造人类,还有某些情感能够超越于科技之上。小说兼具科幻小说严密的逻辑性和纯文学对人性的深切观照,是成功的“破圈”之作。此外,王尧开设新专栏“纸上的生活”,跨越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勾勒此岸的生活和别处的记忆,本期刊发《风,或纸鸢》。棉棉的新专栏“心电之影”本期刊发《过去依然难以预料》,回望1990年代的上海。《萌芽》2021年,《萌芽》第一期“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专辑”刊出了陈柏言《湖》、张木贞《海边的智齿》、叶杨莉《鳄鱼先生》、徐振辅《花、雨以及河流》、吴可人《复调》、杨隶亚《失恋家族》、曹姮《幽行迟迟》、王奇兰《童年对话》等营员作品。更有趣的是一份“2020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问卷”,提问者是两岸四位著名作家,回答者是两岸青年写作者。这些问题都非常特别,比如:“2020年的写作有没有什么与以往特别不同”“你新增的常用词是什么”“疫情不曾改变你的是什么”“2020年,引诱你发现死亡的讯号是什么”“这一年你有没有一个最快乐/懊悔的时刻,是什么”“请描述,这一年让你感受深刻的爱的那瞬间”“2020年的阅读里最打动你的书是哪一本”,而年轻的写作者也给出了丰富多元的回答。(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