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全省首家民族教育研究院在贵州师范学院成立不忠者

全省首家民族教育研究院在贵州师范学院成立

7月19日,全省首家民族教育研究院——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在贵州师范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是贵州省民宗委与贵州师范学院共建的全省首家民族教育研究院,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提升贵州民族教育工作能力,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立了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平台。  贵州省民宗委副主任徐佑刚介绍,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和十分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15年12月我省印发《贵州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方案》,我省民族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贵州师范学院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发展较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民宗委与省直高校共建民族教育研究院,对总结贵州民族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提炼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探究民族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贵州故事”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是贵州省民宗委与贵州师范学院共建的全省首家民族教育研究院,弥补了省内民族教育研究领域专门研究机构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表示,学校将整合和充分发挥贵州师范学院的师范传统优势,开展民族教育研究。“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五年发展规划,为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平台机遇和发展空间;其次,要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产出高质量的接地气的论文、研究报告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学科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促进贵州民族教育进步、教育扶贫、教育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等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发出贵州声音,把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建设成为贵州乃至全国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重要平台,提出贵州的方案和范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雨编辑 胡锐编审 晏海艳

采菽

民族教育研究的两大流向及其融合发展

经过观察和查阅文献不难发现,近十几年来,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两大流向:一种流向是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还有一种是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即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教育研究,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广。从纵向看,它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政府、学界和教育实践领域通用的概念。从横向看,政府机关、民族学校等,都是在民族身份的意义上使用民族教育研究的概念。一些学科,如民族教育学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具有专门性和民族性特点。所谓专门性包含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专指对某一个民族的教育研究,如蒙古族教育、藏族教育的研究,另一个层次是指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复合型民族教育研究。民族性指这类教育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民族地区教育研究,是最近十几年出现的新的态势和趋势。通过查阅文献可知,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发展比较迅猛,各类重大课题、硕士博士论文乃至期刊论文,大部分以民族地区教育命名。之所以出现这类教育研究,恐怕跟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概念的混淆有关。民族地区教育既包括少数民族教育,也包括汉族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教育含义不完全相同,不过二者又有交叉点。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与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相比,具有地区性特点,反映地域特色,如内蒙古教育、西藏教育和新疆教育。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时代强音,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凸显,日益得到学界的认同和青睐。那么,民族地区教育研究能否代替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不会。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专指对某个民族或者某个少数民族的教育研究,有强调差异和多元的优势,但也表现出狭隘的一面。而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具有包容性和一体性的优势,特别是在当今强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但是,它有可能忽视多元和差异性。我国各民族尽管共同性越来越多,但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不同,各民族的特点和发展差异还存在,必须承认差异,但不能扩大差异。无论尊重历史,还是关照现实,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和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都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根据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既要正视多元,又要强调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一体和共同性,但这并不是否定多元和差异性。而且,忽视多元和差异性也不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实。因此,既要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也要继承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的传统,发挥各自优势,走向融合发展,为民族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作者:金志远,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6期)作者:金志远

时生

“校”“馆”联珠 共谋发展|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文史馆馆长王茂爱一行莅临我校指导工作

5月7日下午,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文史馆党组书记、馆长王茂爱一行莅临我校指导工作并召开了座谈会,旨在促进对外学术合作与交流,推动馆校合作,加强学科团队建设。省文史馆党组成员、副馆长杨玉和、曾达,我校党委书记石培新、校长韦维、副校长肖振猛出席会议。会议由郭文主持。▲王茂爱讲话王茂爱对我校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从省文史馆的建制沿革、组织机构、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与我校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石培新讲话石培新希望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推动双方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高处走”。同时,他要求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科研机构要积极主动对接,激发创新思维,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战略合作协议,使工作更细、更扎实,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贵州基础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为特色教育强省做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韦维致辞韦维表示,今天的座谈会,将为师院的建设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将进一步提升贵州文史研究水平,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学校与省文史馆双向交流、合作共赢。▲肖振猛发言▲郭文主持会议(滑动查看图片)▲省文史馆副馆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作交流发言杨玉和、曾达以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分别从省文史馆的发展现状、书画研究、办刊经验等方面的工作畅谈了想法,提出了下一步合作的思路。(滑动查看图片)▲我校二级单位负责人作交流发言我校图书馆、民教院、美设学院、文传学院等分别从藏书共享、地方文化打造、书画交流以及书院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参观校史馆会前,石培新、韦维陪同省文史馆馆长王茂爱一行参观了我校新建校史馆。▲合影省文史馆办公室、组织联络处、文史研究处、《贵州文史丛刊》编辑部、书画艺术研究处负责人,学校党政办、校友办、科研处、图书馆、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旅游文化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等主要负责人参加本次会议。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出品供稿 | 党政办编辑 | 苏致龙责编 | 严兴诚小微推荐▼(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欢迎投稿至邮箱:dwxcb@gznc.e.cn点击在看,为师院点赞

班固

号外!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属媒体全新改版!

2021,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属媒体全新改版与时代同变 与教育同新——中国教育报刊社改版致读者中国教育报刊社当新年第一缕阳光洒在我们身上,亲爱的读者,您的老朋友——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属媒体欣然赴约,再次以崭新形象呈现在您眼前。先让我们互道一声:新年快乐!历史在2020年着墨颇多。这一年,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我们还记忆犹新;有许多温暖的瞬间,我们还刻骨铭心;有许多挺身而出的人们,我们还要再次说声谢谢。这一年,我们各媒体平台为您送去1.2万篇文图音视频原创报道,感谢您送来的9.3亿次注视。这9.3亿次注视背后,是你我共同走过的2020。携着2020的期许,奔向2021的梦想。2021年,我们将共同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共同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中国教育面貌也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阶段。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将深入把握全媒体时代新变革新趋势,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媒体融合,从夯基垒台、架梁立柱迈向深度融合、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时代浪潮,滚滚而来。惟有中流击水,方能鼓浪勇进!2021年全新改版,是我们努力应变局、开新局的战略抉择,是我们作为党的教育新闻舆论宣传重要阵地的初心使命,是我们“打造一流新型主流教育媒体、建设一流新型主流教育媒体集团”的责任担当。这是一次聚力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变革。好的内容永远是根本。我们始终保持内容定力,把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策采编发各环节。不断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原创优质内容产能,移动优先、视频引领,把正能量与大流量结合起来,用心用情制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图音视频内容,聚力打造更多师生喜爱、刷屏热传的原创作品,为教育而歌、为师生而鼓。这是一次着眼深度融合的全媒变革。主力军要全面挺进主阵地。我们顺应全媒体趋势规律,让分散在传统报刊的力量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全力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以报纸为龙头和支点,报网端微有机整合、协同高效、差异发展,相互借力、相互赋能,为您提供一张有影响力、专业性、服务力、互联网感、全介质的中国教育报;着力建设“中教传媒智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创新提升《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神州学人》《中国民族教育》和《中国教师报》的专业服务能力,研发媒体智库型产品,构建基于行业服务的用户生态,为您提供全新、专业、独特的服务,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服务。这是一次立足体制机制创新的深层变革。媒体融合已进入深水区,必须向改革要出路要效益。我们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在组织方式上,整合成立11个融媒体采编发中心和10个专业智库中心;在媒体功能上,推动从传统纸媒向全方位、立体化、纵深型的媒介聚合体拓展,从传统的采编出版向新媒体运营、智库建设、产品研发拓展;在运行机制上,中央编辑部常态运行,报刊网端微采编一体化统筹指挥,优化新闻生产流程,形成集约高效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引导师生、服务师生、凝聚师生。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奋斗者的征程有湍流也有险滩,但我们心有所持、搏浪前行,迎着阳光、向着美好便是方向。亲爱的读者,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我们怀揣一份初心、一己责任和一方梦想,和您携手相约——2021,与时代同变,与教育同新!中国教育报刊社2021年1月1日《中国教育报》聚力全天候 启航新征程按下启航2021的按钮,这一次,我们朝向一个明确的彼岸:聚力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置身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聚力全天候在中国教育报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是改变一个个版面,更是重塑一种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生态。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蓝图:拥有多种媒介形态和终端的媒介聚合体;具备专业化的内容生产能力,传播主流价值和主流意识形态;拥有全方位、立体化、纵深型的传播能力;构建基于行业服务的用户生态;拥有独特的专业服务能力和全新服务模式。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愿景。我们以此为旗帜,集中优势力量,义无反顾地从四个方面开始“施工”:完善体系,构筑融媒生态。以报纸为龙头和旗帜,网端微各司其职差异化发展,构建全介质、全渠道、全天候的深度融合传媒体系。这是一次阵地的拓展,最终实现报网端微融为一体、相互成就。优化布局,培育新增长点。这是一次报网端微内容布局的全新调整。这次调整,既有传统内容的优化,突出专业深度;更有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而开发的新的内容板块。比如,设立党建、高校思政、民办教育、智库、美育、教育装备等专刊和频道、栏目,作为未来内容生产的重要领域。做大影响,聚焦品牌塑造。在“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布局下,不同的内容板块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领域,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整合各方资源,聚焦关键要素,尽全力生产出有互联网基因的新闻产品,借力各种媒介和渠道,实现多元传播。强化服务,深度连接用户。用户的需求就是“全天候中国教育报”的着力点,我们将在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平台化的生态圈层、品牌化的推广提升、产品化的解决方案等方面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形态,着力解决用户的需求痛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带着“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的初心,坚持“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的宗旨,我们坚信,以理性塑造有品质的新闻产品,一个心中有人、有专业性、有服务力、有互联网感的“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将呈现在您的面前。我们期待,这是一次壮阔的启程。《人民教育》做基础教育人最需要的媒体时光像高速列车呼啸而过。这已是我们陪伴你的第71个新年。从1950年的百废待兴,到2021年的全面小康,中国迈入了鼓舞人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此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知道,你对高质量教育的渴求,对高质量专业成长的渴求,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渴求,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我们只有以更强大的引导力,更深刻的思想力,更贴心的服务力,办出更高质量的媒体,才能无愧于读者,无愧于时代。我们将矢志不渝坚持“红色基因 人民性质 教育特色”的宗旨,秉持“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流新型主流教育媒体和高端教育专业媒体智库,一心一意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鼓与呼。正确政治方向引导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将以“核心议题”等品牌栏目为载体,在权威政策深度解读、重大工作部署落实落地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理想信念引导力、办学方向引导力、全面育人引导力,帮助基础教育工作者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好党的主流媒体。适应媒介发展需要是我们的创新动力。我们将以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为基点,在原创力、传播力上下功夫,进一步搭建《人民教育》线上阅读平台,拓展传播链条,打造随时在手的“人民教育”,办好时代的新兴媒体。做好教育改革服务是我们的职责使命。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专业品质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我们将坚持“顶天立地”的优势和特色,全方位建设“高端媒体智库”,在研究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总结推广新典型新经验上下功夫,在推动教育创新最先一公里、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关键环节上发挥作用,关注基层的需要,关注需要的基层,依托杂志、微信和新型智库产品,疏通堵点、化开热点、破解难点,为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当好助手和参谋,做好教育的专业媒体。2021,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人民教育》杂志、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人民教育智库,三足鼎立,三驾马车,朝着精品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进发,愿始终与你同行,共同创造美好小康生活!《中国高等教育》坚持思想引领 打造主流教育媒体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一场大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经受住了考验。2021年,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在波澜壮阔的奋斗中迎来百年华诞。《中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建党百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深入学习宣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系统挖掘高教人在建党百年的突出贡献,充分展现高教人在建党百年的巨大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坚持思想引领,与高教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成长。“卷首评论”“本期关注”“理论视野”“党建思政”“大学教学”“高教探索”“高职教育”“域外视角”“高教智库”等栏目,带来最及时的政策解读、最深刻的理论阐述。“微研讨”“深度访谈”“高教人物”“创新创业”等栏目,带来最实用的实践指南、最丰富的阅读体验。我们精准对标,落实中央部署。“本期关注”等栏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设专栏,深入阐释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部署,做有历史担当的主流教育媒体。我们聚焦热点,把握三个逻辑。“理论视野”等栏目遵循理论逻辑,以精准的理论阐释引导学术方向;把握历史逻辑,对时代热点进行深刻洞察;找准现实逻辑,回应高校关切和百姓期待。我们强化服务,解决实际问题。“调研报告”等栏目,坚持问题导向,开辟以现实需求引领精准选题,切实展现基层的鲜活做法和成功经验,推动解决基层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聚力发声,打造高教智库。“高教智库”等栏目,以敏锐的视角发现关键问题,以强大的平台凝聚各方力量,持续输出高质量对策建议和战略分析,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独特智慧。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作为理论研究高地,《中国高等教育》聚拢顶尖专家,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从而推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我们坚信,深刻的思想,永远是高教人的最爱。建党百年的高教贡献,改革发展的高教华章,《中国高等教育》将为您呈上更多的精彩!《神州学人》追求高质量 提升影响力2021年,神州学人各媒体平台将坚持“神州站位、学人定位”发展新理念,继续擦亮“神州学人”金字招牌,以“追求高质量,提升影响力”为主攻方向,继续在留学工作战线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战线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神州学人》杂志将以不断谋新求变的态度,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在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的态度一贯明确,我们的目标始终清晰,那就是打造一本留学工作战线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战线的精品杂志。2021年,《神州学人》杂志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刊物内容,通过“观察”“封面”“留学”“来华”“人才”“创新”“环球”“人物”“文苑”“智库”“广角”等板块和栏目进行内容设计和选题策划,并在融媒体报道和新媒体传播方面作出新探索。2021年,《神州学人》杂志将更加突出专业性和深度,向智库型转型,实现从融媒向智媒的新跨越。我们将以新产品、新服务体现新能力、新价值。我们将以内容为基石,以栏目创特色,让新闻作品成为思想作品,让新闻生产成为文化创新。2021年,神州学人网将坚持“网聚留学人员”,发出北京声音,带动海内外回响。我们要在纪念建党一百周年、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担起媒体责任,守正创新,再创佳绩。2021年,神州学人网的新闻频道将在坚持主线的同时,聚焦对象需求,主动发声,强化正声。我们要让历史照亮现实,让现代化目标深入学子心田,鼓舞更多留学人员汇入创新发展大潮。2021年,神州学人网资讯频道将重视留学全链条,拓宽出国留学服务,贴近在外留学服务,深化留学回国服务。我们要做留学人才及项目供需服务的精品,以优质信息助力留学人员发展。2021年,神州学人网数据频道将细磨砺提质量。我们将紧盯5G、大数据,运用最新信息技术成果,加快信息咨询库建设,产出更多专业成果,聚合各类平台,为留学人员提供更多更好服务。《中国民族教育》携手助力民族教育艰难而不平凡的2020年已成过往,2021年迎面而来。《中国民族教育》杂志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面对读者。在新的一年,杂志将一如既往,体现“民族特色,教育情怀”的办刊宗旨,发挥杂志服务读者的功能。杂志会最大限度体现教育性与教育的专业性,服务于整个民族教育战线和关心民族教育的广大读者,重点服务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广大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管理者、研究者及教育教学一线教师。杂志的空间向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您开放。我们想传达一个认识,即民族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教育,不仅是民族地区的教育,更是中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教育》承担特殊使命,围绕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突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色,发挥杂志独有的凝聚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传承与传递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也将是杂志的特色之一。杂志的视角将围绕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关注理论研究到实践全链条,体现综合性服务功能。简言之,杂志的内容可以服务于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读者。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我们将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服务读者上做好文章,精准定位板块与栏目内容,紧扣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脉搏,从基层实践中找经验、找需求、找痛点与难点;从民族教育研究者中寻找思想与智慧,用更好的质量提升为读者服务的品质。新的一年,我们的努力一如既往——把一本好看、有用的杂志呈现给读者。我们也需要您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和我们携手为中国民族教育更好的明天而奋斗!《中国教师报》与一线教师同频生长《中国教师报》——1700万教师的“娘家报”。从创刊之初便秉承“为教师说话,让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的办报理念,始终以“零距离贴近教师”的精神坚持贴地行走,守望课改田野,助力教师成长。“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是这份媒体的行动宣言。诞生于课改年代的《中国教师报》一直以简约、清新的风格,为教师代言,为课改记事,为教育开新风,努力做“有立场、有方法、有故事”的内容生产者,被读者誉为“中国课改报”“没有围墙的教师进修学校”。2021,《中国教师报》继续坚守“教师视角”和“课改立场”,传播课改好声音,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服务体验。2021,在原有“现代课堂”“课改研究”“教师成长”“班主任”“教育家”“区域教育”“文化”七大周刊基础上,推出“研学旅行”专刊,更好地落实“五育融合”理念。2021,继续加强原创报道采写,以封面人物、温度、非常教师三个栏目突出以教师为主的人物报道,让报道具有故事感。以特别报道、发现课堂改革创新样本和发现美好课程三个栏目突出课改报道,让课改报道更具独特视角。2021,在推进课改进程上,我们通过举办课改中国行、创课进校园、课堂改革风向标年度论坛等一系列高水平公益会议,进一步发现并推介典型课改经验,发布年度课改观察报告,继续推动教育教学深度转型。2021,在助力教师成长上,我们继续以“流程即课程、学员即资源”“输出是更好的输入”为培训理念,升级课改培训、研发教师阅读与写作培训课程,为一线教师成长提供全新的服务。生于改革,推动改革,引领改革,《中国教师报》致力于做现代教育的倡导者、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不断贴近一线,引领成长,服务教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诚者行远,行者常新。新的一年,我们继续真诚对待每一篇来稿,真诚办好每一场直抵心灵的活动,真诚陪伴一线教师过一种专业的教育生活。读《中国教师报》,做中国好教师!期待越来越多的教师行动起来,我们共同成长在路上!内容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1年1月1日第4版责任编辑 | 高众

是亦近矣

2018年度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学术月活动近期启动 20项主要学术活动公布

齐鲁网8月28日讯省社科联消息,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鼓励社科类社会组织积极发挥新型智库作用,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事关山东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推出更多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山东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经研究决定,山东各地近期将开展“2018年度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学术月活动”。近期有哪些主要学术活动?一起来看!一、习近平主席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贺信发表三周年学术座谈会1、主办单位: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大学《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等2、时间地点:8月29日,济南3、研讨内容:(1)习近平论历史学习与历史研究(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学研究(3)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史学资政育人的当下价值及路径(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研究(6)史学教育与中共党史上的干部培养(7)齐鲁文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建设二、孙子兵学与改革创新研讨会1、主办单位:山东孙子研究会、滨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滨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滨州孙子研究会、惠民县人民政府2、时间地点:9月12日,滨州3、研讨内容:(1)道行致远,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2)孙子兵法的创新特征(3)从军事家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借助兵学文化设计和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启示三、山东省县域融媒体青少年儿童项目发展研讨会1、主办单位:山东现代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时间地点:9月15日,济南3、研讨内容:(1)县域融媒体青少年儿童节目发展趋势与应用对策(2)县域融媒体在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发展机遇(3)“顶天立地中国娃”全国青少年春晚项目介绍(4)县域融媒体少儿节目与教育项目有效整合经营模式(5)县域融媒体终端营销推广技巧与策略四、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对外经济发展战略论坛1、主办单位:山东省对外经济学会2、时间地点:9月22日 ,济南3、研讨内容:(1)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外贸发展(2)“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的现状与发展(3)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背景下山东省经贸转型路径(4)当前世界经济热点问题与中国五、保险深化发展与构建新农村金融体系战略研讨会1、主办单位:山东省保险学会2、时间地点:9月27日 ,济南3、研讨内容:(1)保险科技对传统保险带来的挑战(2)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体系构建 六、“北海币与人民币”专题研讨会1、主办单位: 山东省钱币学会2、时间地点: 9月, 烟台3、研讨内容:(1)北海银行与北海币(2)中国人民银行与人民币(3)山东红色金融历史文化相关内容七、“改革开放40年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1、主办单位:山东省管理学学会承办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创新与环境战略研究中心2、时间地点:10月10日,青岛3、研讨内容:(1)改革开放40年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2)新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3) 管理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八、改革开放40年与山东民俗保护、传承与发展——“民俗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研讨会1、主办单位: 山东省民俗学会承办单位: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2、时间地点 : 10月13日,济南3、研讨内容:(1)民俗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代化路径(2)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3)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村落自治传统(4)山东民间文学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专题研讨九、文物普查数据安全管理与充分利用研讨会1、主办单位: 山东省博物馆学会 烟台市文物局承办单位: 烟台市博物馆学会、烟台市博物馆2、时间、地点: 10月16日, 烟台3、研讨内容(1)革命文物普查新成果在红色展览中的应用(2)数字+藏品 数字+教育——浅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安全管理与利用十、兵经与易经—— 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网络论坛1、主办单位: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龙达恒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时间地点:10月19日,济南3、研讨内容:(1)《易经》中的兵学思想(2)《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3) “奇正相生”是《易经》阴阳变化的主动应用(4) 略论“以正合以奇胜”(5) 先秦时期心理战思想探源十一、“罗学”与沂蒙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1、主办单位:山东省水浒研究会、临沂大学文学院2、时间地点:10月19日 ,临沂3、研讨内容:(1)罗贯中研究(2)沂蒙传统文化研究(3)罗学与《三国演义》(4)罗学与《水浒传》(5)三国文化研究(6)水浒文化研究十二、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创业创新心理与和谐劳动关系——省行为科学学会2018年年会暨第二届“麦德森杯”学术研讨会1.主办单位: 山东省行为科学学会 承办单位: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2.时间地点:10月20日,济南3.研讨内容:(1)高质量发展与山东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2)新旧动能转换时代创业创新心理(3)新旧动能转换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4)如何进行发明创新(5)新旧动能转换时代创新创业心理研究(6)新旧动能转换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研究及其它十三、山东省家庭教育立法调研研讨会1、主办单位:山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山东女子学院2、时间地点:10月25日,济南3、研讨内容:(1)山东省家庭教育立法的背景及意义(2)山东省家庭教育立法调研结果研讨(3)山东省家庭教育立法的意见和建议十四、“社会学理论研究和方法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1、主办单位:山东省社会学学会承办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时间地点:10月26日,济南3、研讨内容:(1)理论社会学的建设与发展,包括理论社会学的新发展;社会学理论的应用分析;新时代提出的理论社会学新问题探讨;理论社会学的教学与人才培训;(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应用,包括大数据时代的传统社会调查;质性研究的发展与应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新论题新探讨;社会学研究方法教学改革与实践。十五、绿色金融成果巡展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研讨会1、主办单位:山东省金融学会2、时间地点:10月,威海3、研讨内容:(1)地方绿色金融标准制定(2)地方绿色金融协调发展机制(3)科技金融在绿色金融中的应用(4)环境风险量化分析(5)公共财政和政策性金融在绿色金融中的角色十六、“企业内控管理”经济新常态下的依法治企专题研讨会1、主办单位:山东省企业法律风险研究会2、时间地点: 10月,济南3、研讨内容:(1)山东省企业法律风险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2)“企业内控管理”专题报告(3)“企业内控管理”专题座谈会十七、改革开放40周年与地方人大工作研讨会1、主办单位:山东省人大工作理论研究会2、时间地点:10月,济南3、研讨内容:(1)改革开放40周年与地方人大建设理论与实践(2)新时代人大工作展望十八、“一带一路”与炎黄文化高端论坛1.主办单位: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协会2.时间地点:10月,曲阜3.研讨内容:(1)“一带一路”与黄河文化(2)炎黄文化与黄河文明(3)齐鲁文化对黄河文明的贡献十九、乡村振兴与农村宗教事务治理学术研讨会1、主办单位:山东省民族宗教研究会烟台大学东部沿海地区民族研究中心2、时间地点:10月,烟台3、研讨内容:(1)农村基层宗教现状调查(2)农村非法宗教活动治理研究(3)农村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活动研究(4)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研究(5)依法治理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研究(6)农村宗教事务治理机制研究二十、"沂蒙精神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学术年会1、主办单位: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2、时间地点:10月,临沂3、研讨内容:(1)沂蒙精神诞生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2)沂蒙精神内涵研究(3)沂蒙精神研究的历史沿革、重要成就及主要经验(4)弘扬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5)沂蒙精神与红色基因传承(6)沂蒙精神与党的建设(7)沂蒙精神与企业文化建设(8)沂蒙精神代代传承闪电新闻记者 张洪波

龙斗士

《求是》编辑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他初中一年级时上政治课的情景:“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总书记有感而发,深刻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2019年3月18日,人民大会堂见证了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事关思政课建设的四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第二个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三个问题: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第四个问题: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讲话,坚持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深刻阐述讲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对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全面部署,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勉励广大青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青春不负新时代。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战大考,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生动反映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丰硕成果,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部署。2018年5月,复旦大学将陈望道故居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该校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活动。2020年6月,他们中的30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期望。图为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在为观众讲解。 新华社记者 刘颖/摄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高度,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这就对办好思政课提出明确要求: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是现实的迫切要求,是赢得未来的战略任务。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部署、取得的重要成就。总书记特别结合自己上中学时学政治课本《做革命的接班人》的难忘经历,朴素而深刻地阐明了思政课对人们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是多么重要!“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的十九大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在全国各地调研时,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考察时,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给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给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指明了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方向目标、方法路径,为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强大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教育重要论述指引下,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课程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青青校园焕发新活力,莘莘学子展现新气象。切实做到“两个解决好”“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办好思政课,既要充分认识重大意义,更要以广阔的视野审时度势、精准研判,因时而进、顺势而为。当前,思政课建设怎么看、怎么办?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胸怀两个大局,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对办好思政课科学把脉,提出做到“两个解决好”,即解决好“信心问题”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具有鲜明的现实性、针对性、引领性。看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业。看现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相互影响更趋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看成绩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成绩:这些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同时,总书记严肃列出“问题清单”:有的地方和学校在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课堂教学效果、教材内容、教师选配和培养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正是基于对思政课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强调办好思政课要做到“两个解决好”。2020年8月20日是红岩英烈江竹筠(江姐)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四川大学图书馆当天开展纪念校友江竹筠烈士系列活动,通过主题文献展览和专题文献数据库展出多份珍贵红色文献。 中新社记者 安源/摄解决好最重要的问题:信心。信心来自哪里?一是来自“根本保证”: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二是来自“有力支撑”: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三是来自“深厚力量”: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历史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是来自“重要基础”: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了这些基础和条件,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解决好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四为”方针,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解决好”,从诸多问题中划清了重点、抓住了关键,既解决了信心问题、又指明了根本方向,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必将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关键在教师2006年9月27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正在进行。谈理想、话人生、说经历,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不时与青年学生互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这位主讲人,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在杭州为大学生作报告。“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在浙江和福建讲课的经历,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深入解答:一是思政课教学涉及面极广,“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二是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三是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教师来说,要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对党和国家成就、问题的认识和讲解要把握好。“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熔于一炉、“术”“学”“道”紧密结合等特点,决定了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020年8月23日,安徽省合肥市薛河湾社区举行“听老兵讲故事”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少先队员们聆听老兵讲述抗战故事,铭记战争的苦难与胜利的光荣。图为学生们在听九旬老兵施长明讲自己当年的战斗故事。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摄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思政课的特点,着眼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对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一是政治要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二是情怀要深。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有“三种情怀”: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三是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最终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四是视野要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三种视野”:要有知识视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要有历史视野,要有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五是自律要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遵守教学纪律,也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不能在课上讲得不错、却在课下乱讲,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不错、却在网上乱说。不能怵于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六是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有堂堂正正的人格,思政课才会更有吸引力、感染力,才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有语言魅力,让学生从教师的话语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和学识;自觉修身修为,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的要求,是衡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必将极大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更好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张爷爷的介绍让我知道,新冠病毒就像一群怪兽,举着武器进攻人类”,“我们守住了自己的家园,我为我们的国家而自豪”。前不久,“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通过网络直播,为天津市大中小学师生上了一堂鲜活生动的抗疫思政课,用感人的事实、鲜明的对比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小学二年级学生李欣怡听后激动不已,在作文里写下这段心里话。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只有“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才能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和鼓励了很多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一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无论是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二是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不能只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忽视知识性,而是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不能只强调思政课的知识性,而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2019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派出支教团到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部分中学支教。近一年来,支教团成员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技能,深受老师认可和同学喜爱。2020年7月23日,融水苗族自治县保桓中学1813班为支教老师举办送别班会,一名同学流下不舍的泪水。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三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旗帜鲜明地剖析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学生关注、疑惑的问题掰开、揉碎,深入研究解答;要练就不怕问、怕不问、见问则喜的真本领。四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五是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师既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又不能简单照本宣科;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澳门中小学学生使用的教材《品德与公民》中有丰富的关于国情、国旗、国歌的内容,学生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关于祖国的知识,培养对祖国和澳门的感情。图为2019年11月25日,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老师提问。 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摄六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要开出书单、指出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经典著作。七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要讲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八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要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既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也要注重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是一整套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组合拳,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深化了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科学遵循。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对于思政课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提出明确要求,为思政课建设指明正确政治方向。成立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实践证明,思政课建设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最根本的就在于党的领导得到有力贯彻、全面加强。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是具体的,必须落实落细做到位。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作出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是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党委抓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党委书记、校长要做到“三个带头”,即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二是切实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并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具体部署: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解决好学风问题;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培养和激励工作力度,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来源,等等。三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目标,要求抓好不同学段“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又不能刻舟求剑、故步自封;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四是全方位抓好学校思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并分门别类地提出要求: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注重家校合作,发挥家长、家庭、家风的作用;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这方面没有例外”;各地区各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党和国家机构,是办好思政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抓好思政课建设、形成工作合力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思政课建设情况要“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等,督促学校切实把这项工作抓起来、抓到位”。“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5年前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痛切之问,在新时代的阳光下迎来了青春激昂的回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下,新时代青少年一定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源:《求是》2020/17)

多闻

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动员令《求是》杂志编辑部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是一片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不好,阜平曾长期陷于贫困之中。当年,聂荣臻元帅在这里战斗生活时曾专门签发过《树叶训令》,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的树叶与民争“食”。阜平之贫,由此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后,得知阜平百姓依然贫苦的消息,聂荣臻元帅曾动情地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对革命老区阜平,习近平总书记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从小就有印象”,十分挂念这里的干部群众。党的十八大后不久,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雪前往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目的就是要看真贫、察实情,摸清贫困底数,了解真实情况,以“有利于正确决策”。在连夜听取当地工作汇报、看望困难农户、与干部群众促膝长谈期间,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阜平为样本,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为什么扶贫、怎么扶贫、谁来扶贫等重大问题。总书记深刻阐明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鲜明提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扶贫开发思路,强调要坚定信心、找对路子;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各级干部等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一系列极具指导性、针对性的要求。这篇重要讲话,站位高远,内涵丰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扶贫脱贫问题的深邃思考和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系统阐述扶贫脱贫问题的第一篇重要文献。自那时起的8年多来,总书记在亲力亲为抓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又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率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圆梦。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近1亿人彻底告别绝对贫困这一人间奇迹,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献,回望8年多来极不平凡的脱贫攻坚历史进程,沧桑巨变,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庄严的承诺,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终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在新时代如期得以实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实现之际,重温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以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迪和精神激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指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我们党初心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初心。革命年代,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为了让他们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取得了反贫困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发生很大变化,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了”。然而,“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们国家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平均数会掩盖差距”,总书记深刻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然要包括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必须包括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深的牵挂,他说,“怎样支持和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我经常想的一个问题”。从陕西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再到上海,无论是在县、市、省还是中央,扶贫始终是总书记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总书记曾不无感慨地说:“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到乡亲们家中,同他们聊天。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的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质朴的话语,映照的是人民领袖的赤子之心,展现的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推进,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举措之实、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在脱贫攻坚的每个阶段、每个节点,都作出战略谋划、领航定向——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同困难群众共商脱贫致富之策,翻山越岭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实地考察,在陕西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贵州贵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作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一系列重大论断、重大部署,引领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扶贫攻坚战”改成“脱贫攻坚战”,就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作出部署。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此后,总书记又专门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作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部署。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总书记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反复强调“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要“尽锐出战”,“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2020年,我国进入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收官之年又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史上最大规模脱贫攻坚座谈会,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先后到陕西、山西、宁夏、吉林、安徽、湖南等地考察,要求坚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动摇,统筹推进抗疫、脱贫两个战场的战斗,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并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出明确要求。8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倾注心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从六盘山区到秦巴腹地,从华北平原到西南边陲,从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从“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总书记的足迹,踏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年多来,总书记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与全国人民一道向贫困发起总攻,我国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党如期兑现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在2020年发布的全国文明村镇名单中,阜平县骆驼湾村榜上有名。从昔日穷困破败的村庄,到今天美丽富饶的全国文明村,房子新了、道路宽了、山更绿了、人气旺了,老百姓腰包鼓了、精气神昂扬了……骆驼湾山乡发生了美丽蝶变。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贫困发生率过去一度分别高达79%、75%。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鼓励尚处于贫困中的乡亲们,“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阜平人民由此结合自身比较优势,逐步探索形成了“长短结合、多点支撑、绿色循环”的六大扶贫产业体系,实现了全县贫困村产业全覆盖。如今,这些产业成为支撑阜平稳定脱贫的基础。2020年2月,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2020年的10830元。总书记“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已在阜平变为生动现实。阜平的巨变,是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多持续奋斗,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982元增加到2020年的10740元,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让960多万脱贫群众告别“穷窝窝”,危房改造让2568万脱贫群众住上放心房;改造脱贫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动态清零;新改建村卫生室20多万个,所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脱贫群众住院看病报销比例提高到80%左右,“看病难、看病贵”明显改观。——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产业扶贫,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迅速发展,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生态扶贫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脱贫攻坚不仅使脱贫地区、脱贫人口受益,而且带动了农村的整体发展。——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脱贫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民心账、政治账。实践证明,脱贫攻坚为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大变化和大实惠,实实在在暖了他们的心,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斗志和信心。过去一些贫困群众“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政府送温暖”,现在是“甩开手干”“争先恐后”。产业不断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百姓生活向上向好,形成了群众生产生活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广大基层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与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我们战胜贫困,赢得了人心,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脱贫攻坚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了乡村治理的成功方式和有效途径,包括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一起抓,建档立卡、精准施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强化实绩考核制度等,为今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障。脱贫攻坚以来,全国贫困地区共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100多个县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农村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全部通动力电,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做好“三农”工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贡献了全球减贫脱贫的中国智慧。在全球仍有7亿左右极端贫困人口、许多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道,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从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构建大扶贫格局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近1亿人脱贫的生动故事,吸引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目光,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弥足珍贵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事非经过不知难。回望来路,何其艰辛又何其壮观!在百年奋斗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创造出摆脱贫困的人间奇迹。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实践以其无可辩驳的伟力证明,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执着,才能持之以恒地推进中华大地的减贫事业;只有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挥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让千百年的梦想、亿万人的奋斗,汇聚成中国人民摆脱绝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洪流。关键靠党、靠支部阜平人民“对党的感情特别深”,“乡亲们心里只念着党和政府好”。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看到老区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还比较困难,心情是沉重的”,“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如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举措,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充分发挥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打响并打赢了一场惠及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战。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抓好扶贫脱贫工作提出四点要求:——“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总书记强调,要把党中央的政策“一丝不苟、毫不走样地落实到基层”,把政策的好处“全部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一个农民”。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要把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原原本本传递给乡亲们,让乡亲们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好处,一起来落实好政策”。他用朴实的话语鼓励大家:“你们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在中央的工作就有了坚实基础,我们也就放心了。”殷殷嘱托,饱含着总书记对广大基层干部深切的期望。——“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总书记强调,“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总书记要求,“大家心里要有一本账,要做明白人”。他还详细地点明要摸清楚的具体情况,比如“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强调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工作,“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重要论述,体现的就是精准施策这个要义。——“扎扎实实把支部建设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总书记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总书记对基层党组织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提出明确要求:“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8年多来的脱贫攻坚实践,深刻印证了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切切实实把团结搞扎实”。团结就是力量,中国共产党百年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总书记强调,要搞好“四个团结”:“搞好支部一班人的团结,搞好村委会一班人的团结,搞好全村乡亲的团结,特别要搞好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的团结”。总书记要求,“要以党支部为核心,搞好各种基层组织建设,把它们组织好,形成整体合力”。他用朴实的话语道出深刻的道理:“不团结,一个人本事再大,也办不成任何事情”,大家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才能“真正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正是因为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我们才创造了今天这样史无前例的减贫奇迹。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鲜明指出当时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具有共性的突出问题,比如“对比较典型的贫困地区,怎样给予更加倾斜的政策,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农村危房改造,是不是就是刷刷粉、吊吊顶?”等等,并指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对河北省干部下基层蹲点与扶贫脱困工作结合等好做法,总书记也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勉强搞一些东西,一定从实际出发,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实惠”。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总书记对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贯重视,不仅是抓好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遵循,对做好今天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人民服务的新起点2021年春节将至,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苗族村民家里,一片暖意融融。习近平总书记同一家人围坐客厅,边聊天边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看到乡亲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总书记十分高兴。他勉励当地干部群众:“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还要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得更好,创造更加多彩多姿的生活。”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直指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本源,“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党中央的各方面考虑,初衷都是要为人民服务。“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忙着与党的根本宗旨毫不相关的事情?有没有一心一意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而工作?”总书记这些触及灵魂的提问,是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深刻教育和深切期望。总书记强调,“现在就是要服务人民”,“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正因为“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党对扶贫减贫事业不只有豪言壮语,不是搞“运动式的东西”,而是“锲而不舍干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各级干部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研究扶贫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对基层扶贫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群众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总书记都有深入了解和思考。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指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对一度存在的争戴贫困县帽子、截留移用扶贫款项、骗取扶贫款等问题,总书记十分愤怒,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坚决反对、坚决杜绝。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把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培养选拔任用干部,要注重从基层选拔、从艰苦地区选拔、从经受过重大考验的干部中选拔……8年多来,广大党员干部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尽责,832个贫困县党政正职坚守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累计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深入扶贫一线倾力开展帮扶,“宁肯自己多受累,也要让群众快脱贫,宁肯自己掉上几斤肉,也要让群众走上致富路”。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许许多多扶贫干部倒在了冲锋的路上。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诠释了党的初心,铸就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天,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已如期完成,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一部分作出重要部署。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重要论断: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一张更全面更美好的宏伟蓝图正徐徐展开。“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革命老区阜平的深情话语言犹在耳。8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排除万难、战胜贫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小康梦想即将全面实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脚下,踏平坎坷成大道。望前方,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来源:《求是》

纳甲

云访谈|优秀文化如何传承,政协委员们这么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派记者 张泰来建议推进百幅书法、国画作品分批进入课本;强化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作用。6日晚,又一场精彩采访通过网络的连接实现。孔维克、王学典等4名住鲁全国政协委员与十余家媒体记者,再度相约。山东省政协组织的“政协委员云访谈”。观点与观点碰撞,思想与思想交流,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4名委员就深入“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展”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探讨。孔维克:建议推动百幅书法、国画作品进课本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十分关注传统文化,尤其是书法、国画艺术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一共准备了17个提案,其中之一就是建议将“百幅书法”“百幅国画”纳入中小学美育教材。他说,这些作品可以分批次进入教材,由浅入深地培养孩子们艺术鉴赏力。住鲁全国政协委员孔维克孔维克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代表,经过书法家的创作,文字变成了艺术,这在世界上也是独具中国特点的艺术。同时,文字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的信息稳定,信息量,既是古老的也是先进的。书法作品是艺术化了的文字,书法作品进入教材,有利于学生从文字和艺术的角度进入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孔维克认为,书法和国画艺术的核心价值有它本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具有很高的美育、德育价值。比如颜真卿的祭侄稿,我们看了以后,就从他写的文字,到最后亲情的故事到现在还能打动人心。书法作品中的《兰亭集序》,不但可以欣赏书圣的书法艺术,而且文字本身也很优美。对于传统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孔维克认为,从创作的角度来讲,作品表现内容上要融入时代,反映时代。传统的文化到了今天,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会如何在继承弘扬当中转换我们的艺术语言,变成现在的方式。“有的艺术家有自己的个性的语言,你的画和其他人的画不一样,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让观众记得住。大家都理解的唱歌,这个歌唱家和那个歌唱家的区别就是有不同的嗓音,这样才是艺术,才能在艺坛上立的住,这就是如何创作不同的艺术。”孔维克说。王学典: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普及高中教育很重要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王学典今年准备了两份提案,全部跟教育相关。一份建议将教师节9月10号改到9月28号孔子诞生日。另一份建议振兴教育,发挥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住鲁全国政协委员王学典王学典认为乡村振兴首先要振兴教育,已经脱贫的原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彻底走出贫困状态,不出现规模性返贫,持久地走向富裕?对于这个问题,王学典认为答案、道路很多,教育就其中工重要的一条。他建议,在原深度贫困地区率先试点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王学典指出,目前我们的义务教育截止到初中,高中阶段仍然是收费教育,这个费用各个地区不一样。这些费用看起来不高,但是对贫困地区而言,可能就是高的,就有可能有家庭拿不出这些钱,致使孩子丧失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目前,年轻人多数的上升通道都跟高中教育有关,上不了高中就上不了大学,很多机会就会把你排除在外。”王学典说,他认为原深度贫困地区,如果摆脱贫困的状态,就需要普及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让原深度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进一步接受高中教育,进一步的接受各种各样的其他教育,让他自己具备拔掉穷根的思想,走向富裕。杨朝明:文化的深层在于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全国政协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是儒家文化坚定的传承和践行者,今年带来的提案也继续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住鲁全国政协委员杨朝明“文化的深层在于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中华民族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有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有在困难、灾难面前永不低头的坚强意志。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杨朝明说,文化强在人心强,“我们有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厚植于青少年的心灵,以文化浸润心田,在他们心中牢固树立起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杨朝明表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有全方位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师道、严师德,严于律己,垂范引领。“2017年起,我所在的物业公司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的活动,面向3000多名员工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其中论语讲解活动已经累计开办了500余期。”访谈中,山东省政协“民声连线”群众代表、“百姓智库”成员温雪娜,也就弘扬传统文化和杨朝明进行了交流。讲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所在企业传承的具体实践和取得的效果、经验。“你们的做法非常有实效,也充分说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感召力。”杨朝明对温雪娜的做法表示肯定,“只有结合现实的生活,传统文化的落地才有效果。”李掖平:对于网络小说的监管不能一封了之“网络小说的特点就是作者面壁构思,神思飞扬,所以网络小说的题材特别丰富,玄幻灵异的,罪案悬疑的,盗墓穿越的。”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李掖平,今年带来的提案关注的网络小说的创作。住鲁全国政协委员李掖平李掖平说,网络小说主题芜杂,网络作家写作时,连篇累牍,故事越来越匪夷所思,“同时,网络小说的语言大多是是脱离规范的,口语甚至口水特征特别明显。网络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很多作品出现了宣扬不正确价值观的倾向。”李掖平认为,对网络小说的监管势在必行,但是一封了之不是办法。“我建议加强管理,责成各大网站,派专人专员,负责审核网络小说的思想立意。”李掖平建议,不管写什么题材,都要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就是面向历史有反思,面对现实有包容、悲悯的情怀,面对未来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美好设计和想象力的表达。“当网络文学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勾连着民族命运、国家未来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时,现实主义精神就会通过玄幻、穿越、探险等题材,在网络文学中呈现出鲜活的魅力。”“现在人们都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民俗变得越来越少,您怎么看?”对于年味这个问题,李掖平也有自己的观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少民俗跟不上社会发展是必然现象,不必过于悲哀,我们应该找到更好的传承办法。”“我们现在一提民俗,大家最先浮上脑海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那不过是些表现载体。”李掖平说,用现代的、时尚的载体去展现、去激活民俗的文化内核才是传承的关键。基于此,李掖平建议艺术学院应该增设民俗文化创意专业,让民俗元素和民俗艺术能得到大众化的、市场化的传播。

怪尸案

民族教育研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主要是中等教育,成人与特殊教育

一个学科不断成熟完善的标志之一便是研究方法的进步,民族教育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要想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采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当前,许多学者开始认识到人类学方法对于民族教育学研究的适用性,并不断引入到相关的研究中。上世纪,马尔库斯和费彻尔就提出人类学在今日影响日甚,其文化理念和独到的研究方法的影响已经贯穿到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它也成为学科与学科之间理论和方法传播的渠道。不仅是人类学的方法,民族教育学研究还可以借鉴历史学、语言学、法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避免囿于定性研究的经验描述和思辨分析,可将实验法、统计分析、因素分析甚至结合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民族教育学研究的可读性和严谨性。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同样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民族教育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显示,民族教育研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主要是中等教育、成人与特殊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而民族学前教育和民族职业教育、民族音乐舞蹈教育等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研究成果总量相当于民族中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四分之一。从横向领域看,民族教育学的研究集中在民族教育理论、民族教育教学与课程、民族教育史等方面,但在民族教育创新、民族教育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此外,民族教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问题,关于新疆地区、西藏地区、宁夏回族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较多,而中东部、东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相对较少。我国的民族教育学应意识到民族教育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规律与特征,平衡民族教育研究的不同领域和方向,促进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从而实现我国民族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常卒乎鄙

宁夏一高校教授论文疑抄袭学术期刊多年前旧文,称系朋友代笔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接获举报,北方民族大学一教授在2001年3月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涉嫌抄袭新华社记者徐占琨35年前发表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新闻大学》上的论文。随后,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知网上获取了上述两篇论文,分别是时任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008年更为北方民名族大学)中文系讲师刘启刚(1962年生人)的一篇题为《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的论文(以下简称“刘启刚论文”),和时任新华社记者徐占琨的一篇同名论文《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以下简称“徐占琨论文”)。从时间上来看,徐占琨论文于1982年4月发表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新闻期刊《新闻大学》上;刘启刚论文则是发表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上,收稿日期为2001年3月29日,刘启刚论文的发表时间比徐占琨论文晚了19年。澎湃新闻对比发现,刘启刚论文除了比徐占琨论文缺少一大段内容外,其他部分与徐占琨论文从题目到每一个段落内容,都近乎完全一致,几乎照搬了徐占琨论文。12月11日上午,澎湃新闻联系到涉嫌论文抄袭者刘启刚本人。他在电话中表示,他的这篇《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论文当时是由自己的一位朋友代笔,以自己名字发表的,“我当时因为在北京看病,并没有在意论文是否是抄袭的,现在时间过去这么久,也不好追究了。”刘启刚论文与徐占琨论文内容高度雷同,部分段落除个别字改动外,几乎原文照搬。题目正文近乎完全一致从题目上看,徐占琨论文题目为《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新闻文体变革的一条路子》,刘启刚论文标题与其完全一致。从正文结构上看,徐占琨论文共分为“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在通讯和杂文的边缘上”、“在通讯和政论的边缘上”等3个部分。澎湃新闻比对发现,刘启刚论文分为2个部分,即“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和“在通讯和杂文的边缘上”,这两个部分的小标题与徐占琨论文完全一致。再从正文具体内容上看,刘启刚论文也与徐占琨论文近乎完全一致。比如,徐占琨论文在“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一节中写道:“近几年来,新华社记者穆青大力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向自由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他在新闻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穆青在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一年间访问欧美许多国家,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国际报道,如《意大利散记》、《三个向导》、《维也纳的旋律》等等,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介于通讯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即散文化的通讯。其中有的散文味更浓,于是文艺界说它是散文;有的通讯味更浓,于是新闻界说它是通讯。在我看来,既然通讯和散文两种味道都有,还是叫散文化的通讯比较好。穆青以一个中国新闻记者的眼光观察西方社会,写的都是真人真事,毫无虚构、夸张,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发挥了新闻体裁真实性的特色。这些国际报道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观察问题的观点,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表现方法自由,信笔所至,不拘一格,富有文采,发挥了散文的特色和优势,更能打动人心。”刘启刚论文在同一小节中写道:“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一节中写道:“近年来,新闻界提倡新闻报道的形式要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的方向发展,有人已在新闻实践中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如新华社记者穆青访问欧美许多国家之后,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国际报道,如《意大利散记》、《三个向导》、《维也纳的旋律》等等,就是介于通讯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可以称之为‘散文化的通讯’。其中有的散文味更浓,有人说它是散文;有的通讯味更浓,有人说它是通讯。则更多的人认为,既然通讯和散文两种味道都有,还是叫‘散文化的通讯’比较好,又何必一篇、一篇地研究是散文味浓一点,还是通讯味浓一点呢?穆青同志以一个中国新闻记者的眼光,去观察西方社会,向中国人民忠实报道了他在西方的所见、所闻、所感。他写的都是真人真事,连细节也不虚构、不夸张,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作任何增减,充分发挥了新闻体裁真实性的特色和优势。这些国际报道都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褒贬爱憎;表现方法活泼自由,信笔写来,不拘一格,富有文采,发挥了散文的特色和优势。”对比发现,刘启刚论文将这一段文字与徐占琨论文高度相似,是稍作改动后的原文照搬。主要几处改动是他将“近几年来”改成了“近年来”,将“新华社记者穆青大力提倡”改成“新闻界提倡”,增加了一句“又何必一篇、一篇地研究是散文味浓一点,还是通讯味浓一点呢”等。再比如,还是在“在通讯和散文的边缘上”这一节中,徐占琨论文有一段文字表述为:“《三个向导》(《环球》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也是一篇散文化的通讯。它具有通讯侧重于写实的特色,写了穆青访问西德时陪同他的三个向导,描述了他们不同的外貌、志趣和性格,写了他们共同的热爱中国的思想感情。它又具有散文注重写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的特色,写了作者对三个向导的印象。写法上比较自由,从作者翻看访问西德时的照片、怀念三位向导开头,到作者的遐想结束。这三个向导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三个不同类型的青年,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西方青年不同的思想风貌,看到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不满和苦闷。”刘启刚论文这一段的具体内容表述为:“《三个向导》也是一篇散文化的通讯。它具有通讯侧重于写实的特色,写了穆青访问德国时陪同他的三个向导,描述了他们不同的外貌、志趣和性格,写了他们共同热爱中国的思想感情。它又具有散文注重抒写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的特色,写了作者对三个向导的印象、看法。写法上也比较自由,从作者翻看访问德国时的照片、怀念三位向导开头,到作者的遐想结束。这三个向导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三个不同类型的青年,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西方青年不同的思想风貌,看到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不满和苦闷。”对比发现,刘启刚论文除了删去了括号里对《三个向导》出处的注释,又将“西德”改成“德国”,将“写”变成“抒写,同时增加了“看法”两个字,其他内容与徐占琨论文毫无差别。还比如,徐占琨论文在“在通讯和杂文的边缘上”一节中,其中一段写道:“在《‘皇帝女儿不愁嫁’小议》(《人民日报》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七日)的材料,也可以写成一篇批评性的工作通讯,标题叫《决不能忽视产品质量》,批评几个产品质量差的单位,分析一下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但那样一来,就毫无味道。我尝试运用杂文形象性的议论方法,把质量低劣的缺门货比喻为‘皇帝女儿’,‘其显著特点是:一是丑,质量低劣,‘豆腐渣子上船——不是货’;二是俏,很吃香,‘你不要,别人抢,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把制裁劣质货的办法比喻为‘打皇帝女儿’:‘难道就没有办法对付这类‘皇帝女儿’吗?我们议论了很久。谈到《打金枝》这出戏,就是打皇帝的女儿。皇帝的女儿有了过错可以打,缺门货质量低劣也应当受到经济制裁……’这样就比较生活活泼,新颖别致,读者反映比较好。”刘启刚论文这一段的内容为:“在《‘皇帝女儿不愁嫁’小议》的材料,也可以写成一篇批评性的工作通讯,标题叫《决不能忽视产品质量》,批评几个产品质量差的单位,分析一下原因,提出解决方法,但那样一来,就毫无味道。记者也尝试采用杂文形象性议论的方法,把质量低劣的缺门货比喻为‘皇帝女儿’,‘其显著特点是:一是丑,质量低劣,‘豆腐渣子上船——不是货’;二是俏,很吃香,‘你不要,别人抢,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把制裁劣质货的办法比喻为‘打皇帝女儿’:‘难道就没有办法对付这类‘皇帝女儿’吗?我们议论了很久。谈到《打金枝》这出戏,就是打皇帝的女儿。皇帝的女儿有了过错可以打,缺门货质量低劣也应当受到经济制裁……’这样是不是比较生活一些,新颖别致一些,使读者乐于接受作者的想法呢?”对比发现,刘启刚论文将“我”改成了“记者”,将“运用”改成了“采用”,将最后一句话稍作了改动,除此之外,其他文字均于徐占琨的论文一样。与徐占琨论文相比,刘启刚论文缺少“在通讯和政论的边缘上”一节,其他内容几乎全篇照搬。涉嫌抄袭者现为北方民大教授刘启刚论文发表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上。澎湃新闻了解到,这份期刊目前已经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月11日上午,《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表示,该学报从创办之初就坚持在审稿之前对来稿进行检测查重,检测平台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如果编辑部接到论文抄袭的举报,也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核实。一旦发现论文抄袭的情况属实,会立即撤销稿件,并对作者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对于刘启刚论文是否存在抄袭情况,这名工作人员表示,编辑部目前没有接到举报,但在随后将立即启动调查核实,“一旦发现抄袭情况属实,我们会立即采取措施”。澎湃新闻又从北方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官网2017年9月26日发布的文章《预科教育学院举行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一文了解到,涉嫌论文抄袭者刘启刚现为该校预科教育学院教授、院长。12月11日上午,针对论文涉嫌抄袭一事,刘启刚向澎湃新闻解释称自己并不是该篇论文的主笔。“2000年7月,我因为右眼不适,辗转去北京、西安等地求医看病,一看就是七八年时间。那篇论文当时是由我的一位朋友写的,以我名字发表的,当时我由于健康原因,并没有在意那篇论文是否涉及抄袭问题。”当澎湃新闻询问更多细节之时,刘启刚又表示,此事已经发生很久,自己记不清了。另外,刘启刚还称,他与时任新华社记者的徐占琨并不相识。对于此事该如何处理,刘启刚说,“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了,当时那位(代笔的)朋友早就下海做生意了,追究起来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