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民族教育研究的两大流向及其融合发展进京水

民族教育研究的两大流向及其融合发展

经过观察和查阅文献不难发现,近十几年来,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两大流向:一种流向是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还有一种是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即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教育研究,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广。从纵向看,它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政府、学界和教育实践领域通用的概念。从横向看,政府机关、民族学校等,都是在民族身份的意义上使用民族教育研究的概念。一些学科,如民族教育学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具有专门性和民族性特点。所谓专门性包含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专指对某一个民族的教育研究,如蒙古族教育、藏族教育的研究,另一个层次是指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复合型民族教育研究。民族性指这类教育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民族地区教育研究,是最近十几年出现的新的态势和趋势。通过查阅文献可知,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发展比较迅猛,各类重大课题、硕士博士论文乃至期刊论文,大部分以民族地区教育命名。之所以出现这类教育研究,恐怕跟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概念的混淆有关。民族地区教育既包括少数民族教育,也包括汉族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教育含义不完全相同,不过二者又有交叉点。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与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相比,具有地区性特点,反映地域特色,如内蒙古教育、西藏教育和新疆教育。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时代强音,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凸显,日益得到学界的认同和青睐。那么,民族地区教育研究能否代替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不会。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专指对某个民族或者某个少数民族的教育研究,有强调差异和多元的优势,但也表现出狭隘的一面。而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具有包容性和一体性的优势,特别是在当今强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但是,它有可能忽视多元和差异性。我国各民族尽管共同性越来越多,但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不同,各民族的特点和发展差异还存在,必须承认差异,但不能扩大差异。无论尊重历史,还是关照现实,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和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都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根据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既要正视多元,又要强调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一体和共同性,但这并不是否定多元和差异性。而且,忽视多元和差异性也不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实。因此,既要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也要继承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的传统,发挥各自优势,走向融合发展,为民族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作者:金志远,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6期)作者:金志远

红猪

迷惑:这本奇葩期刊表示「只接收双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

在很多人眼中,高校教师是很不错的职业,因为很自由。的确,做学者的方式很多,可以很平庸,也可以很酷,选择余地很大。但唯一绕不开的,恐怕是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最近有网友爆出自己给某高校期刊投稿被拒,而拒稿信中回复的理由是该期刊「只接收双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论文作者上传的截图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网友跟进吐槽了当下某些中文期刊的奇葩录用标准。比如要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支持,不录用本科生论文等等。某学报投稿须知中文学术期刊乱相的冰山一角,逐渐浮出水面。中文期刊越来越「窝里横」马太效应出自《圣经新约》中的一则寓言: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马太效应的结果是两极分化,头部吸走尾部的资源,多者更多,少者更少。马太效应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如今中国学术期刊也正陷入堆叠的马太效应的漩涡。中文期刊与外文期刊,特别是 SCI 期刊相比,处于马太效应的劣势位置。在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论文的发表与众多影响学者生存和发展的实际利益挂钩,业绩考评、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职位晋升、学位授予等无一不以论文发表为考量;与此同时,评价体系又偏重于外文期刊,尤其是 SCI 期刊,这就导致了优质学术稿件的外流。在国内颇受追捧的 CNS这就导致目前的一个不良态势:SCI 期刊普遍声誉越来越好,向其投稿的人越来越多;而中文期刊的声誉越来越差,向其投稿的人越来越少。学者要么根本不发中文论文,要么就先把优质稿件投国外期刊,劣质稿件才考虑投国内期刊。中文学术期刊今天的状况,令无数人心痛。曾几何时,很多优秀的国内科研成果都发表在中文期刊上,比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分离和鉴定青蒿素、杂交水稻技术等。可现在呢?—— 肥水都流向外人田。图片来源:《科学通报》而吊诡的是,中文学术期刊在论文发表方面又滋生出新的马太效应。大佬和发中文论文非常容易,甚至不论质量好坏都能发。年初被网友扒出来的徐中民马屁论文就是个鲜活的例子。背靠背的两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均发表于北核期刊《冰川冻土》20135 期,徐中民独立署名。图片来源:论文截图乍一看,论文题目正经,发表于正规期刊,且作者的学术 title 也不低。但在强忍生理厌恶读完后,却发现这是一篇打着学术名号拍导师马屁的下作脏文。「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从此扬名天下。连《冰川冻土》这样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顶级的学术期刊,都能出现这种只看投稿人身份而不看作品质量的情况,其他中文学术期刊就更不敢想了。大佬(以及大佬的学生)发中文论文很轻松,但青年学者独立发表学术成果则难上加难,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带来了「人文社科期刊要多支持青年学者」的提案。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刘宁回忆起自己念博士时,曾在本学科最好的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等她做了博导,却从学生那里得知,很多期刊一看是博士生论文就直接拒绝了,或者让学生加上导师名字再投。她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发表博士生作者独立署名的论文,占总发稿量的比例大多在 4% 以下,硕士生作者独立署名的论文已基本绝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者,发表论文也比较困难。中文学术期刊如此操作,可能也有自己的「苦衷」。名家大组的影响力较大,其论文更容易被引用。引用上来,期刊自然好处多多。与之对应的,硕士生、博士生影响力很低,独立署名的论文自然不受待见。中文学术期刊一边面对 SCI 期刊为代表的外文学术期刊的不断吸血,一边为国内学术大佬大行方便之门,对青年学者层层设卡。在堆叠的马太效应下,中文期刊日渐衰败,却越来越「窝里横」。中文期刊本不该衰败的《圣经旧约创世记》记载,人类联合起来兴建能通往天堂的巴别塔,而上帝震惊于人类的野心,又愤怒于人类的怀疑,就在一个夜晚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建造巴别塔的计划也因此失败。如今我们依旧生活在多语言的世界,但由于历史、政治、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原因,英语成为当今学术最强势语言,全球学术也逐渐朝着英文化的方向转变。理工科研究的学术语言基本已经统一为英语,而且在描述学术成果时相对更加「具象」,比如化学方程式、数学公式、图表或图片等都可以展示成果。而人文学科的跨语言表述则稍显困难,很多专业术语非常抽象,且仅能依托于本民族语言,无法通过英文精确表达,强行翻译必然会丢失从表层到内核的许多精髓。学术评价的效应由此产生。在巴别塔效应下,国际学术中弱势语言体系的研究成果容易受到系统性低估。这是由跨语言学术评价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跨语言学术评价,首先是一种语言体系的学术界试图评价另一种语言体系的学术成果。显而易见,这正是以 SSCI 为代表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做的事情。SSCI 是英语母语国家的研究者创造出的一套评价体系。在这套体系中,不仅汉语,其他非英语语言也少有一席之地。2017 年 SSCI 的 3208 本期刊中,近九成为英文期刊。2017 年 SSCI 的 3208 本期刊中,近九跨语言学术评价的另一层含义,则是一种语言体系的学术界试图将本体系的学术评价寄望于另一种语言体系的学术界。在国内学术界,这种寄望则表现为对英文为主的外文期刊的追捧。这种追捧进而造成前文提及的马太效应的一种。人文社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文学术期刊,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跨语言学术评价的弊端。但前提是,要有足够数量的水平有保障的中文学术期刊啊。谁该为中文期刊的衰败负责?谁都知道,谁也都希望有足够数量的水平有保障的中文学术期刊。不少人献计献策,但说到底,问题还在钱上。现代学术出版,已成为完全市场化的行为,欧美国家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运作方式。出版集团以各种方式「拥有」学术期刊,通过向高校和科研机构出售期刊论文的版权来获取回报,解决期刊的运营开支。运营的事交给出版集团,学术的事留给期刊编委。一言蔽之,整个体系里,养活期刊的人是真正看论文的人。高校和学术机构花钱购买的是论文版权,看中的是论文质量。期刊也因之更重视自身学术声望,想要更多优质的学术论文发表在自己杂志上,多数情况下,也就不会向论文作者收取版面费(OA 期刊是另一套玩法,此处不作过多延伸)。反观中文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就十分恶劣了。首先,巴别塔效应下,中文论文的需求面很窄。英文论文,全世界学者都要看;中文论文大多数仅给中国学者看。所以,中文论文的版权价值很低。其次,学术出版极为小众,电子化冲击之下,学校倾向于购买数据库,而不是购买实体杂志。学术刊物的印数一再降低,而实际销售数量又远低于印数,赚不到钱。第三,以知网为代表的学术中间商,攫取了大量本该属于期刊的利润。中文期刊不仅拿不到中国知网支付的版权费用,反而要向中国知网支付收录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期刊如果拿不到足够的财政支持,唯一能赚钱的路子,大概就是收取版面费了。不少人都在吐槽中文期刊通过扩版的方式增大版面费的收入,却很少会意识到,期刊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实在太穷了!那么,钱都让谁赚了呢?答案很明显:中国知网。图片来源:中国知网中国知网毛利率高达六成,一年挣下 10 亿。这笔可观的收入成为同方股份的救命稻草,也就永远不可能反哺学界,培育优秀中文期刊。中文期刊在给知网送去源源不断的论文的同时,只能「自谋生路」。看来看去,整个链条上,能养活刊物的,只有那些需要发表论文的人。于是国内期刊收取版面费成为普遍现象。但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表论文的人养活期刊,是打造不出优秀刊物的。要想真正成为科技大国,打造中国自己的顶级学术期刊乃应有之义,国家和政府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顶层设计,真金白银地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年年底,Nature 专门刊文对此进行报道。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可中文学术期刊的问题这么多,究竟该怎么办呢?笔者也不知道怎么办,也许,应该先从打破知网的垄断开始吧?毫无疑问,「前博士」翟天临一定会同意。

十日又问

民族教育研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主要是中等教育,成人与特殊教育

一个学科不断成熟完善的标志之一便是研究方法的进步,民族教育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要想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采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当前,许多学者开始认识到人类学方法对于民族教育学研究的适用性,并不断引入到相关的研究中。上世纪,马尔库斯和费彻尔就提出人类学在今日影响日甚,其文化理念和独到的研究方法的影响已经贯穿到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它也成为学科与学科之间理论和方法传播的渠道。不仅是人类学的方法,民族教育学研究还可以借鉴历史学、语言学、法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避免囿于定性研究的经验描述和思辨分析,可将实验法、统计分析、因素分析甚至结合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民族教育学研究的可读性和严谨性。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同样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民族教育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显示,民族教育研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主要是中等教育、成人与特殊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而民族学前教育和民族职业教育、民族音乐舞蹈教育等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研究成果总量相当于民族中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四分之一。从横向领域看,民族教育学的研究集中在民族教育理论、民族教育教学与课程、民族教育史等方面,但在民族教育创新、民族教育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此外,民族教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问题,关于新疆地区、西藏地区、宁夏回族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较多,而中东部、东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相对较少。我国的民族教育学应意识到民族教育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规律与特征,平衡民族教育研究的不同领域和方向,促进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从而实现我国民族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来稿须知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安徽省教育厅主管、阜阳师范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逢单月出版,创刊于1982年,是阜阳师范大学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和学术窗口。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人文社科导向,坚持“双百”方针,倡导学术创新,追踪学术热点难点及理论前沿,实行开放式办刊,突出学术性、理论性及地域特色。因栏目选稿,以质量取胜,注重编校质量,本刊除设有基本栏目外,还辟有“皖北文化研究”、“三子(老、庄、管)研究”、“三曹与建安文学研究”、 “修辞学论坛”等特色栏目,邀请国内外的一些著名学者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推出了一批学术精品,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报锐意创新,强化精品意识,以质量立刊,以特色兴刊,整体质量显著提高,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2000年以来所刊发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期刊摘转、复印率一直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学报领先地位,2000年荣获安徽高校文科优秀学报一等奖,2002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人文社科学报“质量进步奖”,2003年荣获安徽省高校文科优秀学报一等奖。2004年在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全省高校学报“三优”评比中荣获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年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2010年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奖。本刊已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等数据库。本刊主要刊登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学术论文,始终关注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术创新,热忱欢迎海内外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人惠赐佳作。来稿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本刊办刊宗旨,并请注意以下问题:一、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对来稿一律进行详细登记,并及时送审。但限于条件,对拟不采用者不予退稿,投稿者请自留底稿。凡投稿满2个月未收到本刊处理意见者可自行对稿件另作处理,此前请勿一稿多投。二、根据具体情况本刊可能对来稿进行必要的删改,不接受删改者请事先声明。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等。如不同意将文章编入相关数据库,请勿来稿。三、来稿一般不低于3个版面,请登录本刊官网投稿,或发送电子文本至:fyxbwk@188.com,在文末注明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以便联系。四、本刊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有关事项通告如下:1.标题与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作者简介、基金项目(1)文章正标题一般不得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二号宋体标题,居中。  (2)文章应有作者署名。署名2名以上,其间以“,”相隔。署笔名作者应将真实姓名署于作者简介之中。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需遵从国际惯例。署名2人以上,且工作单位不同者,应在姓名右上角用1,2等标识,如:丁 明1,李小芳2 。一个作者若要标识2个以上工作单位,可一并列出,中间以分号隔开。多位作者属同一单位中的不同下级单位,在姓名右上角加注小写的英文字母,并在其下级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上角标相同的小写英文字母。如:李明1a,王强1b,张琳2(1.阜阳师范大学 a.文学院;b.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阜阳 236037;2.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97)署名用五号楷体,居中。  (3)作者工作单位置于作者署名之下,内容包括工作单位(二级单位以上)、所在省市和城市,邮政编码。如:(1.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小五楷体,居中。(4) 基金项目资助产出的文章应注明基金项目来源、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小五楷体。  (5) 作者简介置于首页脚注,内容依次为: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以不写),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小五楷体2.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是对论文内容梗概简明、准确、完整记述的短文,不加注释和评价性文字,不出现“本文”等类似字眼,应明确列举该文的创新点(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工艺等),字数一般不超过200字。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对应。小五楷体。   (2)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般每篇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小五楷体。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须用英文译出,放在参考文献之后。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氏字母均大写,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之间用连字符相连,姓和名之间须空开1个字符。姓、名不缩写。参见示例:       ZHANG Ying(张 颖), 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3.正文  (1)中文。来稿文字应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少数古汉语、古籍研究和考据学研究可用繁体、异体、俗体字。引用古文献的稿件如引文中有繁体字者,应尽量改用简化字。   (2)数字。文中公元纪年、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中国民国纪年、日本年号纪年、各种计数和计量、图表序号、表格内数字、注释的版次、页码、期刊的卷、期次等,均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和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均须加注公元纪年;星期、古文献卷次、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等,应采用汉字。4.注释  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如: a. 未公开发表的私人通信 b. 档案材料 c. 内部资料 d. 书稿 e. 古籍(1911年以前出版、无现代版本的各种版本) f. 仅有中介文献信息的“转引自”类文献 g. 待发表文献 h. 未公开发表的会议发言 i. 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 注释序号用带小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注释并不是每篇文章都必须具有的。小五楷体。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或作者-出版年制著录。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包括:  a. 主要责任者(普通图书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献作者等)。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 b. 文献题名 c.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志 d. 其他责任者(译者、校注、校点、校勘者等) e. 版本(初版省略) f.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g.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h. 文献起止页码  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序号用[1]、[2]等标注。同一参考文献被多次引用时,用同一序号,并用右角标在序号后面注明页码,在文末参考文献表中只出现一次。各种参考文献类型:M—普通图书,C—会议录,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G—汇编,Z—其他文献,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A—档案,CM—舆图,DS—数据集,MT—磁带,DK—磁盘,CD—光盘,OL—联机网络。小五楷体。格式如下: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示例:[1]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166-167.(2)论文集所收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示例:   [1]陈汝东.汉语数字语音迷信及其类型、形态、属性和成因[C]// 周建民.修辞学论文集(第11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7-68.(3)期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期):起止页码.示例:   [1]钱志熙.论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 (4):49-55.(4)报纸:[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示例:   [1]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5)电子文献电子文献类型标志:DB—数据库,CP—计算机程序,EB—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 [M/CD]——光盘图书 [DB/MT]——磁带数据库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DB/OL]——网上数据库 [EB/OL]——网上电子公告电子参考文献要将对应的[文献类型标志]换成[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载体为“OL”的文献,还要加上发表或更新日期(加圆括号,有出版年的文献可不选此项)、引用日期(加方括号)和网址。(6)外文文献 各类外文文献的文后参考文献与中文相同。作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标注作者姓氏和出版年,置于小括号中,文后参考文献表首先按文种集中,顺序为:中文、日文、西文、俄文、其他文种5部分,然后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列。中文文献按汉语拼音字顺排列,出版年著录在作者之后。不编号,要著录文献类型标志。如:主编靠编辑思想指挥全局已是编辑界的共识(张中智,1997),然而……参考文献:张中智.1997.科技书刊的总编的角色要求[C]//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建会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33-34.在参考文献表中著录同一著者在同一年发表的多篇文献时,出版年后应用小写字母a,b,c……区别。五、不符合上述规范和要求的稿件,一般不进入审稿程序,请予配合。六、本刊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文稿一经刊发即寄赠样刊2册。七、如发现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本刊将采取一定的措施,后果自负。八、本刊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安徽省阜阳市清河东路741号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邮政编码:236041 (社科版主编室)   E-mail:fyxbwk@188.com来源:阜阳师范大学学报

伐头岭

“论文大神”两年前被打假,如今未撤下的相关文章仍过百

“5年发表文章约800篇,上了百余种学术期刊”、“涵盖物流、经济、美学、心理学、电影等多个领域”……2016年,多家媒体报道了“论文大神”董鹏的学术不端事件,并在学术界引起不小震荡。然而,时隔2年后,当初被媒体打假的董鹏还有过百篇署名论文在知网、万方数据可供查阅下载。9月14日,澎湃新闻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上结合“卡斯塔集团”、“AIP集团”(均为董鹏虚构)等关键词发现,董鹏相关的论文数据至少有数百条,包括2016年一部分已被媒体揭露造假的文章依然存在,数量超过百篇。例如,在万方数据上检索“董鹏”,出现的第一篇文章为《企业的名片,文化的焦点——访卡莱(梅州)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主管董鹏》,进一步查看详情显示,该文发表于2014年《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第22期,这是一篇对董鹏的专访,彼时他的身份信息为卡莱公司主管。而《成都商报》2016年的报道中已被明确指出,董鹏确在卡莱公司上过班,在2015年离职,但并非公司高管、战略顾问或者首席研究员,只是一名跟单员。今年7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杨珠撰文《学术不端论文未被撤销现象及其治理——基于董鹏学术不端事件的个案分析》(以下简称“杨珠论文”)详细分析了董鹏学术不端事件的影响及治理策略。据杨珠论文统计,董鹏学术不端事件被报道后,截至2018年1月2日,其2011—2016年发表的论文有279篇(占总论文33.98%)被相关期刊撤销,542篇(占总论文66.02%)论文还在数据库中。从撤销论文声明来看,仅有《上海教育评估研究》期刊的1篇论文被撤销时刊登了声明。杨珠论文列举称,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还保留的董鹏学术不端论文中,截至2018年1月2日,总共有220篇被引用,322篇未被引用。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8期刊发的《制造业内部物流所处的困境及优化管理研究》,为46次,其中43次为董鹏其他论文所引用,另外3次为他人所引用,而引用时间皆为新闻报道董鹏学术不端事件之后。杨珠论文认为,由于董鹏的论文没有全部被撤销,很多论文在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上还可以检索得到。这些未被撤销的论文在各大数据库中也没被注明是学术不端文献。因此,这些论文还在不断地被下载甚至引用,即使是董鹏学术不端事件被广泛报道,并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震荡,但很多读者还是很难鉴别出自己所检索到的文献是否是学术不端文献。杨珠论文指出,总体来看,董鹏的论文多数刊登在影响力比较低的期刊上,由于多数读者更偏爱阅读和引用影响力较高的期刊论文,因此,其平均单篇论文对其他学术论文的影响力相对较小。但他发表的论文数量众多,而且论文在数据库中的时间也较长,被下载阅读和引用的概率也相应变大。因此,如何尽快撤销相关论文,阻止其学术不端效应的进一步传播,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董鹏相关论文未被撤下一事,澎湃新闻于14日下午分别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咨询。中国知网编辑部一工作人员回应称,“我们这边撤稿都是依据期刊编辑部的撤稿函,一般是个体向期刊申请撤稿,然后期刊编辑部向我们发来撤稿函,我们收到后才会采取撤稿行动,未经过杂志社的同意我们不会主动发起撤稿。”该名工作人员还透露,即使被证实了论文作假,但是只要中国知网没有收到相关期刊编辑部的撤稿函,依然不能随意撤稿。对于董鹏大量论文未撤一事,该名工作人员表示会与相关期刊杂志反映、沟通,因为论文质量以及重复率问题均由期刊杂志自行负责把关,中国知网并不负有二次审核的责任。同样,万方数据一名工作人员也表示,撤稿必须要有编辑部的撤稿函,万方数据与合作的期刊杂志社都是有相关协议在先,不能在期刊编辑部未授权的情况下撤稿。另外,9月14日,《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一工作人员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应称,“我们目前并不知道这个事,此前也并没有收人任何来自个人或者机构团体的举报。关于以前媒体的抄袭报道并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般只认定来自学校或单位官方核实的论文抄袭说明。”不过,该名工作人员也表示,接下来会去核实这个事情,如果属实会向中国知网发撤稿请求。事件回顾2016年1月,上海海事大学徐剑华教授发现自己的论文被董鹏抄袭,并发现董鹏存在诸多学术不端行为。随后,《法制晚报》、《成都商报》等媒体先后对董鹏学术不端事件进行了报道。据《法制晚报》2016年8月21日刊发的文章《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称论文被抄袭》称,今年1月,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徐剑华发现自己发表在《中国船检》杂志2015年第7期上的《大船功过谁与评说》论文,被一个名为董鹏的人抄袭。董鹏将题目改为《集装箱船大型化是与非》,发表在同一家杂志2016年第1期上,并分别以“董鹏”为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署名,又发表在另外四种杂志上。而《中国船检》杂志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知道董鹏抄袭别人文章一事,目前已将他拉入杂志“黑名单”,董鹏之前发表过的作品也已全部删除。2016年9月8日,《成都商报》又刊发文章《起底“论文大神”》。文章称,2011年起,一位叫董鹏的人,5年里在一些行业报刊和学报学刊发表约800篇文章,大多数为论文。这些文章涵盖现代物流、产业经济学、美学理论、古代文学、心理学、电影戏剧等诸多领域,其人可谓“论文大神”。 但经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论文大神”还有另一副面孔——他通过伪造各种高大上的身份,虚构、篡改国家级科研项目,再胡乱弄上一些显赫的论文合作者,就这样在上百种学报学刊上发表署名文章,而且还一稿多投。近日,成都商报记者说服董鹏接受采访,他承认自己的抄袭行为并一个劲道歉。他坦承自己没上过大学,更无博士学历,诸多合作者也是他乱写上去的。此外,文章还提到,出现在董鹏论文中的多名共同署名者,经记者多方查证后确认为虚构,仅有部分人真实存在。其中,在一篇名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制造业生产调度体系探讨》文章中,董鹏罗列出了5名合作者,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船舶工程学院于昌利、中南民族大学董银红等人。而于昌利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事发时自己正在国外读书,“当时我在《现代制造工程》发表了一篇文章,董鹏给我来信并附上一篇文章,希望我提一点意见。没想到他拿到文章后未征求我意见就擅自加上我的名字发表。”董鹏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开始我只是想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分享。当时主要撰写了一些管理类文章。对于部分文章中存在抄袭或者说来源问题,我不想再说了。但我愿意向被我抄袭的每一个人真诚道歉。”此外,他还向《成都商报》记者说明,最开始发论文时,只是希望提高一下自己的知名度。但没想到很快就走偏了。同时他也表示,“自古名利不分家嘛,我原本以为有了知名度就可以找个好点的工作。刚开始我还给一些杂志社交了版面费。最近一两年名气大了,就不用交版面费了。大多数学术期刊实际上是没稿费的,我也没有拿这些论文去评职称。我现在是一名失业人员,在家待业了,有什么好处呢?总之,我以后真不敢这样做了。我再次向公众道歉并诚恳接受社会监督。

拉雷手

鲁迅独子周海婴:晚年为何追讨父亲的30万稿酬?败诉后却倒贴两百

“我是意外降临到人世的。”这是鲁迅(周树人)唯一的儿子周海婴,晚年在《我与鲁迅70年》回忆录里的第一句话。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开始同居生活,这时的鲁迅46岁,已经步入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十年。此时距离他在浙江绍兴与朱安成亲已经21年,他本打算陪着那段“旧式婚姻”做“一世的牺牲”,向封建旧文化宣战,再不考虑香火继承的。但孩子的到来还是给了他惊喜,让他度过了生命中最温馨安定的几年。1929年,周海婴出生,那时鲁迅49岁,第一次当父亲,新生命的诞生,给了他莫大的幸福。等到孩子100天时,他欢喜的抱着儿子去照相馆拍了那张著名的合影《一岁和五十岁》。鲁迅全家福 《一岁和五十岁》在常人眼里,一代文豪鲁迅对儿子的教育是否有着不同之处,但妻子许广平只说了一句:“顺其自然,不给他打击,尊重他的爱好,不容忍他的极不合理要求。”这不仅让长大后的周海婴,能够顺遂心愿,娶了自己喜欢的人,也对鲁迅的所有后代都产生了影响。1936年,一生以笔为刀,不知何为恐惧的鲁迅,与世长辞,年仅56岁。他留下了朱广平和只有8岁的周海婴这对孤儿寡母。还有远在北京的原配妻子朱安,这个一生无所出的女人,与鲁迅的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着。周海婴,成了鲁迅的独子。往后余生,他都没有摆脱作为“鲁迅之子”的身份,晚年在回忆录里他写道: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可以打桥牌、跳交谊舞,我出于好奇,偶尔走去观看,都有人背后指指点点,说什么“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年轻时的周海婴与恋人马新云而少年时,鲁迅除了给他留下了刚毅不屈的精神,却没有半分钱财。想来鲁迅一生以笔代戈、心系天下,被誉为“民族魂”,身处战乱年代,对朋友家人极为慷慨,最终千金散尽。这对母子以后的生活极其困难。许广平靠着鲁迅的稿费,又要养活北京的朱安和周老太太,周海婴自小体弱,又有哮喘,处处需要花钱。流年不利,遇到书店倒闭后连稿费都没了,朱广平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那几年的日子实在太艰苦了。直到抗战胜利后,鲁迅书稿得以重新出版,生活才得以见到曙光。而这个8岁的孩子,也长成了高大的少年。那时候他与母亲住在上海霞飞路,不久,家门口搬来了新邻居。那家人孩子很多,其中二女儿马新云长得高挑又秀气,她和周海婴脾性相投,志趣一致,时间一久两个少男少女自然而然走在了一起。许广平知道后,没有在意马新云贫困的出身,反而让周海婴带她回来吃了顿饭。到了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周海婴与马新云也正式订婚。周海婴 马新云那时候许广平已经是国务院副秘书长,和另外三位副秘书长同住在一个四合院,每人一个大间。周海婴携未婚妻来北京读书,与母亲同住。因为只有一个大间,所以他们在中间拉了张帘子,周海婴独自一间,未婚妻与母亲一间。半年后终于买了房,才结束了这样的生活。1952年,23岁的周海婴和马新云去民政部门领了结婚证,两人请家人吃了一顿饭,这场婚礼就简单的完成了。1952至1960年,两人都在北大读书,周海婴读的是物理系无线电专业。不到一年时间,之后他的大儿子出生,许广平给孙子取名为“周令飞”,令飞——是鲁迅早年用过的笔名。周令飞1968年(处于特殊的十年)许广平因为心脏病发离开了人世,她一生无私奉献,最后给孩子留下的,只有3000元的稿费。要知道鲁迅一生留下了百万字的巨作,即便是稿费也能让后代过得衣食无忧,但问题就在这里。许广平为了秉承鲁迅遗愿,她将鲁迅的遗稿、手稿、书信以及北京八道湾和西三条的房子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博物馆和纪念馆,连捐献证都没拿。这个无私的女人,真的非常伟大,也忘记了孩子的处境。因为那时周海婴和妻子的工资加起来,每个月才124元,母亲离世后,生活一下子跌到最底层。鲁迅独子周海婴:晚年为何追讨父亲的30万稿酬?败诉后倒贴两百周海婴与母亲许广平就这样过了十三年,已经50岁的周海婴,在1981年,开始向人民文学出版社追讨鲁迅的版权稿酬,并要求保留自己的支配权。许广平生前要求:将鲁迅所有累积的版税稿酬都捐给国家。所以从1959年起,出版社就停止为鲁迅著作计算稿酬了。这笔稿酬大概累积了34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经过周恩来决定:留下30万元作为设置的“鲁迅文学基金”,把这笔钱存入了银行,以便取用。而剩下的4万余元当作利润,上缴给国家。但现在周海婴认为:那是母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作出的——违背本人真实意愿的捐赠,属于无效捐赠,所以这笔稿费,他有权拿回来。后来出版社在请示上级后,愿意将之前存入银行的30万文学基金,支付给周海婴。可周海婴并不愿意,他要求将这些年30万的利息,和那4万块利润一并归还。但这个要求被拒绝了。周海婴与出版社打起了官司,又要求出版社与日本方面合作出版的日文版《鲁迅全集》的稿酬,也一并支付给他。一场官司,打了8年。最终判决结果是,出版社只支付他200多元的鲁迅作品稿酬,但他本人要承担400多元的诉讼费。年轻的许广平,一大爱好是摄影到头来,30万元的稿酬不仅没有追讨回,还倒贴了近二百块钱。这个事情也惊动了文坛,世人开始批判他,没想到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竟然这么爱钱,与父亲一生慷慨他人的形象天差之别。为何周海婴不顾世人批判,也要追讨回这30万的稿费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困难。鲁迅临终前的遗言里,其中有一条是告诉儿子周海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他没有做文学家,也确实寻了些“小事情过活”,在本职之外,也是鲁迅纪念馆、研究会等会馆的名誉团长。可是特殊十年里,他和妻子加起来只有100多元的工资,却要负担一家六口人(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外加母亲在世时,一直照顾母亲的老保姆张妈的生活开销。最无奈的是,自己身患心包炎和肝炎等各种疾病。求医买药,营养调理,家庭开销,每一项都快压垮了他,十几年来物价飞涨,但收入赶不上开销,不得已只有追讨回父亲鲁迅的稿酬。可许广平生前把鲁迅的遗物,朋友送的画作,稿费,只要有的都一并捐了出去。根本就没有给周海婴留下鲁迅其它的遗物,那时周海婴长子周令飞才20岁出头,有经济能力的只有他和妻子。周海婴与马新云 及母亲许广平 全家福稿费的问题,让他心力交瘁,就在同一时期,长子周令飞又自费去了日本留学,在那里他爱上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女同学。没想到鲁迅的孙子是个痴情种,那时两边关系紧张,周令飞竟然为了爱情,做了台湾女婿。鲁迅后人周海婴就这样与周令飞十几年未能相见,直到1999年周令飞来到了上海工作。周令飞的女儿 鲁迅的曾孙女2011年,82岁的周海婴在北京病逝,他这一生享受过父亲的巨大光环,也有着普通人在生活重担下,对金钱的执着。他没有父亲那样的伟绩,但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晚年想靠着父母的余荫改善条件,但到头来,还贴了200块钱。他就是鲁迅独子,"无线电专家"周海婴先生。

鹤之城

纠正“假论文”背后的真问题,必须从权力垄断下的职称评审监督机制开刀|明舌如刀

明导读:只有严格落实职称评审制度,建立监督执行长效机制,完善评审专家约束机制,加强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督,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审环境,才能使职称论文不再广受诟病、回归学术本位,从而提高职称的含金量,避免职称评审沦为鸡肋甚至是一条滋生腐败、不端的歪路、邪路。文|霍道宏今天读报,读到一则让人震惊的消息。4月21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布声明,撤销《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期刊所刊登的107篇论文。此次被撤稿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撤稿原因为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据了解,此次撤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少作者是将论文交给所谓的“第三方机构”,由它们再向学术期刊进行推荐。这些“第三方机构”在推荐过程中未将论文进行同行评审,而是暗度陈仓作假。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论文连续多次被国际期刊大规模撤稿。2015年8月,斯普林格宣布撤回旗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而这些论文均出自中国作者。早在2015年3月,英国出版社BMC宣布撤回43篇学术文章,其中41篇出自中国作者。在这两起“撤稿风波”中,出版商均给出了“同行评审中涉嫌造假”的理由。【01】此次撤稿事件让学术界深感震惊,也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有的质疑我国职称评审制度不完善,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论文造假。有的认为学术造假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但相比国外,我们对造假者或者“第三方机构”的惩治,没有真正起到震慑作用。有的认为最直接的“药方”就是干脆取消职称论文,回归职业本质的需要,让医生全心全意治病救人,让教师踏踏实实教书育人,从源头砍断论文经济腐败利益链。有的认为“唯论文论”应铲除,但“取消职称论”无异于因噎废食;还有的认为主要是权力垄断下的职称评定所造成的,中国社科院王化信专门撰文:权力垄断下职称评定的“十七条”罪恶!不妨附上原文吧。职称评定一旦被权力“垄断”,特别是被帮派势力的权力“垄断”,结果必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不如论资排辈,不如抓阄,甚至不如由当权者独断专行。其恶劣后果至少包含如下这些方面:第一条,成为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拉帮结派的最高效工具。因为职称附带着可以享受终生的多方面的巨大的现实利益,直接决定着知识分子的现实待遇和前途与命运。因而,“恩赐”职称自然就成了以权谋私的当权者收买人心、聚拢奴才、结党营私最有效的手段。职称评定制度自然也就成了拉帮结派最高效的工具。就是靠这个“工具”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帮派势力和强大顽固的学术腐败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第二条,成为打击报复凌辱迫害学术人才和正直学者的最恶毒武器。正是因为职称直接决定知识分子的现实待遇和前途与命运,剥夺通过平等竞争获得职称的权力,也就成了以权谋私的当权者打击、凌辱、迫害妨碍他们以权谋私的学术人才与正直学者最有效、最恶毒的武器。恶毒之处表现在不仅剥夺你该获得的职称,还要对你肆意侮辱。相当于强盗在抢劫你的财产的同时,还要“强奸”,还有在你的脸上把屎撒尿!农发所帮派势力在1998年为了排斥打击妨碍他们以权谋私的正直学者,竟然把五位参评者提供的十篇代表作中唯一一篇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好评的优秀论文弄成“最低分数”还觉得不解气,还要弄成“不及格”,甚至三十多分。还要盗用“外单位专家”的名义。实在是辱人太过!欺人太甚!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三条,造假舞弊的群体大汇演。职称评定制度的灵魂是“评审”二字。而“垄断”一旦实现,“评审”就成了虚假的代名词。职称评定过程也就成了装模作样、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弄虚作假的过程。职称评定时期必然成为有预谋、有领导、有组织的造假舞弊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施展阴谋、玩弄诡计的群体大汇演。第四条,权钱学交易的大卖场。“垄断”取代“评审”之后,台前是造假舞弊大比拼,台后则是权钱学交易大卖场。在这个大卖场,有钱的“能是鬼推磨”,舍得花钱,一本万利。有权的,玩弄权术,无本万利。无权无钱的正直学者只能忍气吞声、由人摆布、任人宰割!第五条,掩盖“偷盗”、“欺诈”与“抢劫”的遮羞布。“垄断”吞噬了“评审”的灵魂之后,“评审职称”实际上就变成了“监守自盗偷职称”、“造假舞弊骗职称”和“拉帮结派抢职称”。“评审”实质上已经不存在,留下“评审空壳”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充当掩盖“偷盗”、“欺诈”与“抢劫”的遮羞布。第六条,成为“刽子手”和“抢劫犯”的保护伞。在所谓“评审职称”中的胡作非为一旦被告发受到查处,扼杀人才的“刽子手”和掠夺职称的“抢劫犯”马上便祭起一直掩盖他们胡作非为的“遮羞布”,当成他们逃脱罪责的保护伞。以“评审”的假象否认“垄断”的实质。让上级领导也感到束手无策,说什么“一人一票的结果,领导也没有办法”,好像这真是“评审”的结果,而不是“垄断”的结果。第七条,逼人抄袭、诱人造假、教人贪腐的集体培训。“适者生存”是自然发展规律也是社会发展规律。“垄断”的环境一旦形成,即使是善良正直的学者,为了生存也很难不被强大的歪风邪气裹挟。出于万般无奈,有的也粗制滥造学术垃圾。有的也抄袭和造假。我不想为这些丧失学术良知者辩护,但是我也不能不承认“垄断职称评定”造成的恶劣学术生态环境,实际上是在逼人抄袭、诱人造假、教人贪腐、逼良为娼----。第八条,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流水线,造成专家学者队伍整体素质下降。职称评定一旦被“垄断”,每年一度的职称评定便成了不断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流水线。不断生产专家、教授、研究员,结果是“专家”成了“砖家”,“教授”成了“叫兽”,“博导”一驳就到-----。第九条,扼杀埋没学术人才的沼泽地。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后,在批量生产假冒伪劣专家的同时,也在批量毁灭真正的学术人才。这就是“逆向淘汰”的必然结果。学术园地的沼泽化不仅毁了现有人才,更严重的是毁了未来人才的成长环境。第十条,使职称评定过程成为劳民伤财、浪费时间、空耗精力的最无聊闹剧。既然决定一切的是“垄断”。所谓“评定”自然也就成了从头到尾的装模作样、故弄玄虚、愚弄群众,劳民伤财、浪费时间、空耗精力----。也许垄断者觉得好玩。被操纵被垄断者,凡是看透迷局的都会感到是最无聊的闹剧。第十一条,加剧矛盾、酿造悲剧的导火索。职称评定既决定知识分子的现实待遇,又决定其前途和命运,没法不当回事。“垄断”必然要产生不公平。不平则鸣,人之常情。矛盾由此而生,且不断加剧。在显然不公甚至欺人太甚的矛盾冲突中,善良的弱者被逼上死路而导致自杀者几乎年年都有。第十二条,使“学术泰斗”、“学术权威”变成“垃圾”。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后,同行专家的评审过程实际上变成了行政权力操纵的权钱学交易过程。屁大一点的行政权力胜过众多学术权威、学术泰斗的同心合力。1998年农发所搞“五蒙三盗术”抢劫职称侮辱学者,受害人不服,邀请本行业学术权威和学术泰斗多人搞了一份有点评、有总评、有专家亲自签名的“代表作评审材料”,告到原人事局副局长现任农发所党委书记那里,并连同刘玉满搞的没有所谓专家一个字的评语,也没有专家本人签名,被篡改伪造得一塌糊涂的所谓“代表作评审材料”,一并放到他的面前。可潘晨光根本不看。一句貌似有理的“相信组织不相信个人”就把那些学术权威和学术泰斗都变成了一钱不值的垃圾。一个弱智处长就可以灭掉几个、十几个、甚至十个可以成长为学术大师和问鼎诺贝尔大奖的学术人才的奇葩悲剧不断上演的结果便是中国的教授比美国还多,当美国获得诺奖超过200大关的时候,中国依然为零。第十三条,使学术人才、正直学者变成“奴隶”。帮派势力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的结果不只是毁了可以成长为大师和问鼎诺奖人才的前途,还要无休止地对学术人才和正直学者进行盘剥和掠夺。其残酷程度超过地主和资本家,跟奴隶主差不多。靠“垄断”爬上高级职称和领导岗位的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自己没有能力搞学术,便与社会上的江湖骗子勾结在一起骗取国家研究经费雇佣一直被他们排斥打击的学者为他们效劳。如果赚到大钱,他们拿大头儿,他们的走狗拿小头儿,真正付出辛苦的专家拿零头儿。如果骗局穿帮,拿不到钱,就让真正干活的专家当“替罪羊”,不管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最后一分一文的报酬也没有。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原本就是一个不务正业时常卖烤肉串的农民侯德成与最高学术殿堂的当权者相互勾结,侯冒充中国优质农产品协会会长,组织“三农”专家编写《中国优质农产品目录》。开始许诺十来万元的编写费。专家耗时半年多完成数十万言的书稿之后,却是分文不给。其遭遇还不如资本家的工人和地主的长工,和奴隶差不多。其实奴隶主使唤奴隶也还是要给饭吃,他们却连吃饭也不管。第十四条,严重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名誉和声望,甚至使国家法令政策变成“狗屁”。为了垄断职称评定,最高学术殿堂把国家招聘人才的壮举当成儿戏,公然在录取四年之后宣布录取无效。国家教育部直接组织的职称评定他们说不承认就不承认。在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那里,根本就没有拿国家信誉当回事。至于国家有关法令政策,在他们的眼里,已经变成“狗屁”。国家早有明文规定,已经下海经商的人不再参与学术职称的评审。他们根本就不当回事。在1996年农发所申请晋升正研究员的一共八个人。其中六位都是年过半百兢兢业业从事学术研究几十年,而且现在和以后也还是要为学术奉献终生的老学者。但是,这六位全部被抛弃,晋升的却是一位本来就没有搞几年学术又下海经商的“孙某人”。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所长的儿子在“孙某人”开办的公司上班,需要老板“孙某人”照顾。为此,所长也就送一个职称给“孙某人”。什么国家政策?国家规定?在这位所长眼里统统狗屁不值!第十五条,使学术腐败发展到“空前未有、世界罕见、动摇国本、摧毁民族道德底线”又是“积重难返”的严重地步。职称问题在学术界是牵涉所有研究人员和所有研究事宜的核心问题。权力垄断造成的职称评定,必然要推动整个学术界的腐败不断下滑,成为加速学术腐败的发酵剂和推进器。所以,我说走上邪路的职称评定把中国学术推下万丈深渊并无夸张。中国的学术腐败已经发展到“空前未有、世界罕见、动摇国本、摧毁民族道德底线的严重地步”,这已经不是今天的共识,而是大约十年前的共识。去年中纪委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巡视以来形成的新的共识是学术腐败问题积重难返,帮派势力根深蒂固,治理学术腐败步履维艰。第十六条,使学术研究领域变成整个社会腐败的发源地。“垄断”使忠厚、善良、正直成为“无用”的代名词。“垄断”使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行贿受贿成为取得个人成功的捷径。“垄断”使“学富五车不如有个表哥,才高八斗不如一条走狗”成为普遍现实。彻底被“垄断”的职称评定使学术研究领域、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早已经成了败坏学风、毁坏党风、带坏民风的全社会腐败之总根源。第十七条,使国家研究机构变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效劳,实现“和平演变”的“根据地”。从最高学术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别是其直属研究所农发所的发展过程来看,“权力垄断职称评定”是“和平演变”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同时是把“和平演变”进行到底的保障。根据徐鲜梅博士的揭发,杜晓山等人接受境外资金资助,为境外敌对势力效劳等严重问题,实际上都是在为境外敌对势力梦寐以求的“和平演变”服务。持续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使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率先实现“和平演变”并成为把这种“和平演变”扩展到全国的“根据地”。“权力垄断职称评定”之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考察,不仅毁掉了个人层面的敬业、诚信、友善,也毁掉了社会层面的平等、公正、法治,还毁掉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来看,不仅毁掉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还毁掉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但是,最严重的恶果还在于:已经持续多年的“权力垄断职称评定”在中国学术界形成了一个以贪腐官僚和学术骗子为核心的帮派势力和不断滋生学术腐败的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这个帮派势力凭借其权力关系网与利益共同体,成为整顿学风和治理学术腐败无法逾越的最大障碍。不难看出,近年来,我国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发表论文先交版面费等现象,使现行职称评审制度饱受诟病。医生越来越不会看病,老师越来越不会教书,“论文经济”养肥了灰色利益共同体;腐化学术氛围,恶化造假之风———职称论文“三宗罪”早已被千夫所指,改革呼声越来越高。【02】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6年11月1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改革任务。意见强调: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放在了评价标准的首位,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向基层一线倾斜。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在创新职称评价机制方面,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对特殊人才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单独评价。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等制约,畅通职称申报渠道。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严肃评审纪律,加强评审监督。在职称评定中“唯论文论”曾经是不少人的痛,而此次改革的重点也是放在了“论文不是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取而代之,专利、科研成果、病历、教案等等都将变成参评材料。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同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通过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将一律予以撤销。要加强职称评审监督,严肃评审纪律,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打击侵害专业技术人才利益等违法行为。可以说,评价更为科学,要求更加严格,措施更加得力,制度更加完善。【03】应该说此次爆出论文造假这个问题,客观上,既有出版集团和期刊编辑内控机制不完善、审核把关不严格等问题,也有论文作者学术品格的问题,但公平地讲,不能因为其他问题就拒绝检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涉事作者理应对此认真反思、承担应负的责任。事实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等级称号,本身没有原罪,且还应发挥积极作用。可以设想,一旦取消职称论文这一硬性指标,职称评审的种种“潜规则”极可能大行其道,以前评职称是花钱买论文、买版面,现在是花钱搞定领导、有权者通吃。这有点像高考指挥棒,问题多多,但没有它问题可能更多。反思“假论文”背后的“真问题”,笔者感到,病根主要在于评审制度监督缺位,导致在职称评审制度体系执行过程中严重异化而背离了初衷。纠正“假论文”现象,必须拿评审监督机制开刀,进一步加快医疗教育“去行政化”改革进程,真正在提高执行力落实力上下硬功夫、细功夫、长功夫,必须看准病灶下锰药,找准症治顽疾。果真如此,职称评审监督制度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所以,只有严格落实职称评审制度,建立监督执行长效机制,完善评审专家约束机制,加强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督,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职称评审环境,才能使职称论文不再广受诟病、回归学术本位,从而提高职称的含金量,避免职称评审沦为鸡肋甚至是一条滋生腐败、不端的歪路、邪路。

冬夏青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投稿经验,经管之家原创期刊采访系列

采访论文作者,为您分享成功投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期刊的经验经管之家原创作品,转载需授权。嘉宾介绍所发表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8.04.15/2018.06.22)教育背景:985硕士1.您是否能为我们分享一下期刊投稿经验和心得呢?比如注意事项和要点答:第一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好期刊,契合期刊的近来的热点话题,比如那个期刊在某一时间段特别钟爱哪一类文章,这个都是可以通过期刊以往发表的论文来推断出来的;其次,注意论文的时效性,抓住当下最热点的话题一定没有错,比如精准扶贫,比如改革开放40周年等等。最后,要注意基本的格式,格式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当一篇论文可上可下的时候,格式可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分享一下您对所投期刊的综合评价,其中可以介绍一下版面费、审稿周期、反馈速度、退修建议答:整体来说还不错,没有版面费,审稿周期要看对你这篇文章感兴趣的程度,一般来说,感兴趣的话一个月就会回复你,反馈速度还是不错的,我投稿的时候没有退修建议,因为毕竟契合期刊的需求,就直接录用发表了。3. 除了这一篇,还有哪些期刊也成功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杂志社,也请您一起分享一下。论坛上有许多学生仍然是科研领域的新人,能否给他们一些建议呢?答:《社会福利(理论版)》《纳税》两个普刊,基本上是给钱就发,版面费大概2000到3000,还是建议先往c刊发,实在不行就发普刊,c刊才能代表学术能力,我自己也是在多多学习,有几点可以总结:首先,要熟悉各类科学领域的顶级话题,怎么熟悉,就是看各个领域的顶级期刊,如公共管理学报,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这些期刊发表的文章会显示各个领域的热点话题,跟着它们走肯定不会错;其次,学会模仿,模仿不是抄袭,类似我们学生这种创新谈不上太多,有一点创新你就足以发表,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模仿加一点创新。4.请给大家推荐一些学习资料和评价,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答:计量经济学陈强这版本,然后就是利用好各个数据库的内容,如CGSS,CFPS等数据库5. 您成功投稿了很多期刊,您投稿的期刊中,那家期刊您最满意,为什么?哪家期刊您觉得相对不是很完美?针对投稿期刊的选择,您有什么好的建议答:我觉得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还不错,虽然只是C扩,但是回复和退修意见都比较完整,要交审稿费100元,针对投稿期刊,我建议两类,第一,要么你选择期刊一直比较钟爱的一类文章,然后一击必中,这样成功率会大很多,第二,要么你完全创新,选择期刊很好发的文章,这种我不是特别建议,因为一般期刊没有发过的文章类型,要录用这种除非你的创新性十足。

疫情尚未控制抢发论文?缺乏科学精神!两部委出手:破除“SCI崇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导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表示,要彻底扭转SCI崇拜的功利化导向,今后政府部门还要大力减少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三评”事项。要鼓励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论文,中国人都不以中文发表论文,谈何民族复兴?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记 者丨陶力、王峰编 辑丨李博图片来源 / 图虫创意在统一评价的大势之下,教育界正在鼓励多元化的评价方式。2月20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领域评价体系“SCI论文至上”风,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在科技评价、职称评聘等重要领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等。依据意见,要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不能“一刀切”式评价,对于基础研究,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对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评价重点是对解决生产实践中关键技术问题的实际贡献,以及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际效果。这一消息,在学术圈引发热议。多名学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降低SCI论文的权重是为了避免唯文章论,避免一刀切。但是新的评价机制还是需要尽快建立,以免实际管理中遇到困难。SCI论文评价体系之争的背后,折射出科研资源的分配难题,但所谓“不破不立”,更重要的还是在立。未来,高校学术研究到底该采取何种标准?疫情尚未控制抢发论文缺乏科学精神如何破除“SCI崇拜”的科研风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科技论文》荣誉主编、清华大学教授李志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资料图《21世纪》:为什么说SCI用于学术评价是有缺陷的?李志民:SCI是美国创办的科学引文索引,就如同图书馆内的图书分类卡片。客观地讲,SCI本身并不具有功利性,对于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需要发表论文的学科是一个很有效的平台和检索工具,而且历史悠久。问题是我们不分科研类别都用SCI来评价,用于提升职称,甚至研究生毕业的要求,我们的功利性政策导向出了问题。目前,由于相关部门普遍采用简单化的管理方式,有人戏称SCI就是学术界的GDP,形成了一套教条的SCI崇拜的量化评价体系,它已经严重扭曲了中国科技的健康发展。由于SCI收录的期刊主要是以发表论文为主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的成果,对很多工程应用学科并不适用。即便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同学科之间也是冷热不均,如生命科学、化学、材料学等容易发SCI论文的学科就应者云集,而物理、数学等学科就举步维艰,SCI崇拜也跟生化材料等学科的大咖忽悠有关。此外,论文被引用的原因比较复杂,有肯定性引用,也有否定性引用。有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论文的引用率并不高,比如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很多数学的公理因为是常识而不会出现很高的引用率。也有不少论文虽然在发表后获得了极高的引用率,后来却发现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错误的。还有,很多论文可能启发或指导了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了实际问题,但他们不一定去写论文,就不会产生引用。比如,互联网早期的研究根本就不许发表论文,移动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是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取得的,但这些研究论文很难上得了“高被引排名”。此外,由于SCI导向,造成大量论文在国外发表。有学者估计,“不夸张地说,中国学者英文论文的研究经费成本和发表费相当于每年给美国送去一艘航母。”发表要交版面费还不算完,查阅要买他们的数据库,要订阅他们的期刊,全国高校图书馆每年花在这方面的费用估计会超过十个亿。《21世纪》:SCI的异化现象可能会引发哪些学术不良现象?李志民:为了迎合这种量化指标性的评价模式,有的学者靠热点、拼凑、抄袭等,短短几年发表数十篇甚至百余篇SCI论文,却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任何意义。为了发表SCI论文,有些人铤而走险,采用编造实验数据、拼改图片、伪造同行评议人邮件地址等手段,论文发表后被揭露再被撤稿,这两年发生的多起国际期刊大量撤稿,严重影响中国学者的国际形象。不少高校为了提高在大学排行榜名次,对学校员工发表的SCI论文实行奖励制度,而且把期刊分为不同级别种类设立不同的奖励金额。有的高校为了SCI的光环,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直接“明码标价”,要求3-6年内要发表多少篇SCI文章,否则不能留任。有的省份甚至将SCI指标纳入到高校建设指标中。最近,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科技部专门针对那些本应集中精力用于防控疾病的科研人员发文,要求他们不能把精力放在论文发表甚至抢发论文上。说明SCI导向已经把有些科研人员搞得主次不分了,论文只是针对疫情某些问题的医学或医疗过程的总结,在病毒起源不确定,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就抢先发论文的专家至少是缺乏科学精神。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科技部专门针对那些本应集中精力用于防控疾病的科研人员发文,要求他们不能把精力放在论文发表甚至抢发论文上。甘俊 制《21世纪》:两部门《若干意见》提出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评价的直接依据。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奖申请时已不再要求提供SCI他引次数,即将开始的“双一流”评估和第五轮学科评估是否也会弱化SCI论文相关指标?李志民:2012年ESI指标被纳入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体系,2015年之后的“双一流”建设的抓手和基础是学科建设,这与ESI学科排名的功能高度契合,导致高校以及科研人员对这个指标空前重视。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科睿唯安公司基于SCI(科学引文索引)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文献记录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对22个学科领域,给出居世界前1%、1‰等数据区域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的排名等。重视ESI没有错,但简单以ESI作为唯一或者核心评价的尺子就错了。比如东部某省规定,如果ESI前1‰就是省级双一流,2‰就不是了。这种唯ESI导向会严重扭曲、误导科研发展。过度迎合ESI也会导致大学学科布局畸形发展。ESI体系中的学科有容易发论文和不易发论文的区别,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名次,掀起开办医学院、农学院、材料学院的热潮,不过是为了占上容易发论文的ESI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已。在ESI的22个学科中,人文学科仅有两个,即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导致那些以人文学科为主的大学在各项排名中迅速跌落,不被重视,资源逐步缩减。对于ESI,我们立场鲜明地反对的是“唯”这个字,但并不等于不用,而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如果与ESI能准确对应的学科,就值得参考,关键是我国的学科分类与ESI有很大不同,目前我们的学科评估是13个大类,100多个一级学科,与ESI对不上的学科多。《21世纪》:近年来,大学排行榜极受社会重视,应该怎样引导大学排行榜理性、科学使用SCI指标?李志民: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是因为有学生,但很多大学排行榜中,人才培养所占的权重少则5%,多则20%,这就意味着至少80%以上的权重跟人才培养没有关系,反而以论文为基础的科研指标占了大头。许多大学不得不采取急功近利的短期措施,给各个部门下达SCI数量的硬指标,有的学校甚至把行政人员、医护人员都纳入考核范围,完成论文任务的高额奖励,完不成的末位淘汰。对大学的评价或排名不能只关注少数几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名次和学术论文的多少,要关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并逐步影响和发展形成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所谓高影响因子期刊、高水平论文、高被引作者、自然指数等,主要集中在部分学科领域,仅仅反映基础研究领域的少数几个学科进展情况,与我们国家的学科设置差别较大。用别人现有的评价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所大学的科研整体水平,更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也不会成为别人心目中的一流大学。不同类型的高校,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职责,评价的尺子就应该不同。应实施差异化的评价排名,打破主要用科研贡献,实际上是用论文相关数量“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评价排名,实事求是地排出不同类型大学的社会功能和贡献。《21世纪》:我国每年发表几十万篇SCI论文,如此海量的论文发表在国外,对国内学术生态有何影响?李志民:截至2019年,SCI期刊库收录了全世界1.1万多种期刊,但只有213种是中国大陆主办的科技期刊,客观上造成大量的优秀学术成果都涌向国外学术期刊,并使得国内学术期刊严重“营养不良”。由于国际出版集团的霸王条款规定,论文版权归他们所有,SCI崇拜导致了中国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国家资助的科研成果不是先在国内同行中交流,论文资源绝大部分掌握在国外几家出版集团手上,很多论文首先用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而后再由图书馆等机构花高额费用批量买回供国内学者检索阅读。还需要注意,SCI论文一般用英文写成,存在很多需要应用这些研究成果的人员看不懂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应该规定,凡国家财政科研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所研发出来的成果,如果需要发表论文,应规定用本国官方语言来先发表,方便资助者检查验收其工作成效,方便与国内学术同行的交流,便于工程技术人员查阅,也能提高国民科学素养。《21世纪》:SCI崇拜给学术评价带来了不良影响,问题是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性评价指标?李志民: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绝对正确的评价指标,只有不断进化发展,与时俱进的评价模式。实行分类评价,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并实行代表作和标志性成果评价,这是前年就有的中央精神,关键是要真正落实。同时,要鼓励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论文,中国人都不以中文发表论文,谈何民族复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如此庞大的科研人员群体和以人情关系构建的社会基础,仅仅沿用国外通行的同行评价机制,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中央前年就提出了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我们要彻底扭转SCI崇拜的功利化导向,今后政府部门还要大力减少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三评”事项。“三评”减少了,数量指标的重要性就会少下来,学校和学者的压力也就小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科技评价工作效率和开放程度。要针对不同的科研活动和评价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重点评价科研诚信与学风、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非保密项目要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应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推广、科学普及等科技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针对SCI的十大意见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ion for Science Information)编辑出版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同时,也被国内高校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直接依据。目前,SCI系统共收录3600多种重要的科技期刊涉及100多个自然科学领域。此外,SCI-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收录6000多种期刊。在中国学术界,普遍把发表在SCI和SCI-E收录期刊的论文统称为SCI论文。不过,SCI系统内的文章也有权重之分。SCI期刊在国际上根据JCR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用报告)按某一学科的所有期刊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分为四个分区。每个分区所占比例相等均为25%,依次分为一区(前25%)、二区(25% ~ 50%)、三区(50% ~ 75%)和四区(75% ~ 100%)。一直以来,国内高校普遍引用中科院SCI分区,分为大类学科(简称“大区”)和小类学科(简称“小区”)。大小两类学科都会按照期刊的三年平均影响因子降序,划分为四个区。依次分为一区(前5%)、二区(6% ~ 20%)、三区 (21% ~ 50)、 四区 (后50%)。因此,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校以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人才评价的主要方式。此次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一共提出了十条意见。其中包括准确理解SCI论文及相关指标,深刻认识论文“SCI至上”的影响,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规范各类评价活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树立正确政策导向。这是否意味着今后各类评审不再看SCI论文?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表示,意见的出台是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破除的是论文,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我们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但在学术评价中,不能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来判断创新水平。”对此,一家985院校学院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SCI文章还是要努力发,优质期刊还是要尽力投。“大家努力发SCI,看似争奖励拼职位,其实还是学术资源(人、项目、基金)分配的问题。合理分配这些资源,也有利于科研的进步和改善研究人员的心态。SCI奖励不能取消,但奖励方式可以优化。”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据了解,在国内高校的评职体系中,中科院SCI分区方法中的一区和二区SCI论文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顶刊都在一区中,拥有SCI顶刊的高校教职经常会凭借论文破格提升,同时SCI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通常,多数高校评职会将SCI论文作为硬性要求,在部分院校引进人才时,发表三篇SCI论文可以聘为讲师,五篇SCI论文可聘为副教授,七篇以上(往往必须要有多篇二区以上SCI论文)才可以达到正教授的科研要求。同时,一篇一区SCI论文可抵多篇二区SCI 论文。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所发表SCI期刊的IF(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普通SCI期刊都在1到5之间,少数顶刊可以达到30以上。但是,由于关注度不同,部分学科较难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例如摩擦学、传统力学等。而另一部分学科例如化学材料、纳米科技、生物医学等拥有众多高影响因子期刊,统一的SCI论文量化标准,对此类学科有明显优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和科研工作经验的海归派学者,在SCI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方面也较为突出,他们通过SCI论文的量化标准,冲击着本土的高校教职,薪酬甚至是一些在教学、临床一线奋斗多年科研人员薪酬的数倍。凭借SCI论文给予破格待遇,也常常引起学术圈的不满。某985高校科研人员表示,对于文学历史类、艺术建筑设计类、机械制造类等学科,以及更偏向编程的计算机类,不太容易发文章,建议制定专门的评审制度。另外,建议进一步推进数据共享奖励制度,构建数据采集分享的云平台,提高科研效益。“如果没有考虑到不同研究领域的差异,也不遵守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单纯以影响因子作为指标,容易导致科研泡沫化。因为热门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容易出成果,而创新性的成果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如果按照传统的评价模式,创新性成果很难获得优势。”哈佛大学研究员杨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科技部和教育部对SCI的指导意见,将有利于学科健康发展和创新性研究产出。不过,在没有全新的量化标准出台前,SCI论文评价体系依旧会是中国高校最重要的考量手段。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特聘教授张晟本身也是海归派,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高校SCI评价体系存在不足,评价多元化是一个重要方向。高校的功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学就是人才培养,这是第一位的。单一SCI评价会让很多科研能力不强的教学型教师都去发论文,削弱教学和社会服务功能,非研究型高校主要功能是教学。“此次教育部的指导意见,给教学型教师群体一定的评职空间,能够达到多元化评价。我支持SCI量化筛选,因为足够透明并且相对公平,但是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必须的。”在张晟看来,SCI论文的评价体系,总体而言还是相对公平和透明的。问题并不在SCI科技文献索引系统本身,而是怎么去准确理解SCI论文和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如何保证新的评价方式公平、公正,仍然需要创新与变革的思路。

萧琛

《传统文化名家研究成果文集》征稿工作启动

如果您是传统文化资深从业者网红达人有作品、有观点、有干货欢迎您来参加《传统文化名家研究成果文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由负责“全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工程”的北京乾圆国学文化研究院,携手国际易学联合会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红旗出版社,共同编撰的《传统文化名家研究成果文集》征稿工作已正式启动。文集将按传统文化的行业应用领域分为:文化教育传承名家篇、医易养生名家篇、国学技艺名家篇、国学建筑环境名家篇、易学应用名家篇、国学机构品牌篇等。为此我们将邀请行业权威的专家、学者组成《传统文化名家研究成果文集》编委会,对入编文集的代表人物及其机构进行严格筛选,认真编撰,保证出品质量。同期也将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将入选的人物/机构进行大力宣传推广。2019年在雁西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国学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传统文化名家研究成果文集》正式启动仪式定于2020年第四季度举行,届时还将同期举办“第五届国学年度人物/机构颁奖盛典”。一、征稿对象:为新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易学的教育传承、推广传播、实践应用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取得卓越成就的专家学者、行业权威人士、知名网红达人、教育教学资深人才等。二、征稿内容:内容主要分为图文版、图文视频传播版,两种形式。图文版:征稿对象的人物传记、成就成果、社会贡献等(1500字以内,附照片1-3幅,照片需附文字。图文视频传播版:在图文版基础上增加视频专题介绍,有成熟的视频、音频课程或宣传片可选取精华(5分钟左右)推荐。三、入编说明:入编者提供图文及视频,本典籍不向入编者收取入编版面费、评审费等任何费用,不付稿酬。入编单位和个人本着投稿自愿、购书自愿的原则征订,随书免费赠送精美入编纪念荣誉证书。需要我们设计制作图文及视频的,图文版面设计费1,800元,短视频录制费3,000元;注:“国际易学联合会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会员免收此项费用。文集将由中央级品牌出版社“红旗出版社”出版,同时将赠送给中央机关、各大部委及省、市、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各级组织,以及国际易学联合会分部在全世界的易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收藏。所有入编内容出版后将同步到“全国传统文化人事人才网”进行专题报道,共同参与30家知名门户媒体新闻报道。欢迎您投稿参与并推荐符合条件的同志入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