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民族教育研究的两大流向及其融合发展存思

民族教育研究的两大流向及其融合发展

经过观察和查阅文献不难发现,近十几年来,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两大流向:一种流向是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还有一种是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即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教育研究,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广。从纵向看,它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在政府、学界和教育实践领域通用的概念。从横向看,政府机关、民族学校等,都是在民族身份的意义上使用民族教育研究的概念。一些学科,如民族教育学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具有专门性和民族性特点。所谓专门性包含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专指对某一个民族的教育研究,如蒙古族教育、藏族教育的研究,另一个层次是指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复合型民族教育研究。民族性指这类教育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民族地区教育研究,是最近十几年出现的新的态势和趋势。通过查阅文献可知,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发展比较迅猛,各类重大课题、硕士博士论文乃至期刊论文,大部分以民族地区教育命名。之所以出现这类教育研究,恐怕跟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概念的混淆有关。民族地区教育既包括少数民族教育,也包括汉族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教育含义不完全相同,不过二者又有交叉点。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与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相比,具有地区性特点,反映地域特色,如内蒙古教育、西藏教育和新疆教育。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时代强音,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凸显,日益得到学界的认同和青睐。那么,民族地区教育研究能否代替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不会。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专指对某个民族或者某个少数民族的教育研究,有强调差异和多元的优势,但也表现出狭隘的一面。而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具有包容性和一体性的优势,特别是在当今强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但是,它有可能忽视多元和差异性。我国各民族尽管共同性越来越多,但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不同,各民族的特点和发展差异还存在,必须承认差异,但不能扩大差异。无论尊重历史,还是关照现实,民族地区教育研究和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都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根据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既要正视多元,又要强调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一体和共同性,但这并不是否定多元和差异性。而且,忽视多元和差异性也不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实。因此,既要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研究,也要继承基于民族身份的教育研究的传统,发挥各自优势,走向融合发展,为民族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作者:金志远,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6期)作者:金志远

悬悬而望

全省首家民族教育研究院在贵州师范学院成立

7月19日,全省首家民族教育研究院——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在贵州师范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是贵州省民宗委与贵州师范学院共建的全省首家民族教育研究院,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提升贵州民族教育工作能力,推进特色教育强省建立了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平台。  贵州省民宗委副主任徐佑刚介绍,党和国家高度关注和十分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2015年12月我省印发《贵州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方案》,我省民族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贵州师范学院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发展较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民宗委与省直高校共建民族教育研究院,对总结贵州民族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提炼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探究民族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贵州故事”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是贵州省民宗委与贵州师范学院共建的全省首家民族教育研究院,弥补了省内民族教育研究领域专门研究机构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石培新表示,学校将整合和充分发挥贵州师范学院的师范传统优势,开展民族教育研究。“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五年发展规划,为学科建设提供新的平台机遇和发展空间;其次,要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产出高质量的接地气的论文、研究报告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学科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促进贵州民族教育进步、教育扶贫、教育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等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发出贵州声音,把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建设成为贵州乃至全国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重要平台,提出贵州的方案和范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雨编辑 胡锐编审 晏海艳

掇而不岐

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属媒体全新改版

《中国教育报》:聚力全天候 启航新征程按下启航2021的按钮,这一次,我们朝向一个明确的彼岸:聚力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置身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聚力全天候在中国教育报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是改变一个个版面,更是重塑一种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生态。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蓝图:拥有多种媒介形态和终端的媒介聚合体;具备专业化的内容生产能力,传播主流价值和主流意识形态;拥有全方位、立体化、纵深型的传播能力;构建基于行业服务的用户生态;拥有独特的专业服务能力和全新服务模式。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愿景。我们以此为旗帜,集中优势力量,义无反顾地从四个方面开始“施工”:完善体系,构筑融媒生态。以报纸为龙头和旗帜,网端微各司其职差异化发展,构建全介质、全渠道、全天候的深度融合传媒体系。这是一次阵地的拓展,最终实现报网端微融为一体、相互成就。优化布局,培育新增长点。这是一次报网端微内容布局的全新调整。这次调整,既有传统内容的优化,突出专业深度;更有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而开发的新的内容板块。比如,设立党建、高校思政、民办教育、智库、美育、教育装备等专刊和频道、栏目,作为未来内容生产的重要领域。做大影响,聚焦品牌塑造。在“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布局下,不同的内容板块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领域,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整合各方资源,聚焦关键要素,尽全力生产出有互联网基因的新闻产品,借力各种媒介和渠道,实现多元传播。强化服务,深度连接用户。用户的需求就是“全天候中国教育报”的着力点,我们将在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平台化的生态圈层、品牌化的推广提升、产品化的解决方案等方面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形态,着力解决用户的需求痛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带着“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的初心,坚持“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的宗旨,我们坚信,以理性塑造有品质的新闻产品,一个心中有人、有专业性、有服务力、有互联网感的“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将呈现在您的面前。我们期待,这是一次壮阔的启程。《人民教育》:做基础教育人最需要的媒体时光像高速列车呼啸而过。这已是我们陪伴你的第71个新年。从1950年的百废待兴,到2021年的全面小康,中国迈入了鼓舞人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此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知道,你对高质量教育的渴求,对高质量专业成长的渴求,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渴求,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我们只有以更强大的引导力,更深刻的思想力,更贴心的服务力,办出更高质量的媒体,才能无愧于读者,无愧于时代。我们将矢志不渝坚持“红色基因 人民性质 教育特色”的宗旨,秉持“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流新型主流教育媒体和高端教育专业媒体智库,一心一意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鼓与呼。正确政治方向引导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将以“核心议题”等品牌栏目为载体,在权威政策深度解读、重大工作部署落实落地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理想信念引导力、办学方向引导力、全面育人引导力,帮助基础教育工作者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好党的主流媒体。适应媒介发展需要是我们的创新动力。我们将以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为基点,在原创力、传播力上下功夫,进一步搭建《人民教育》线上阅读平台,拓展传播链条,打造随时在手的“人民教育”,办好时代的新兴媒体。做好教育改革服务是我们的职责使命。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专业品质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我们将坚持“顶天立地”的优势和特色,全方位建设“高端媒体智库”,在研究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总结推广新典型新经验上下功夫,在推动教育创新最先一公里、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关键环节上发挥作用,关注基层的需要,关注需要的基层,依托杂志、微信和新型智库产品,疏通堵点、化开热点、破解难点,为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当好助手和参谋,做好教育的专业媒体。2021,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人民教育》杂志、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人民教育智库,三足鼎立,三驾马车,朝着精品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进发,愿始终与你同行,共同创造美好小康生活!《中国高等教育》:坚持思想引领 打造主流教育媒体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一场大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经受住了考验。2021年,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在波澜壮阔的奋斗中迎来百年华诞。《中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建党百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深入学习宣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系统挖掘高教人在建党百年的突出贡献,充分展现高教人在建党百年的巨大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坚持思想引领,与高教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成长。“卷首评论”“本期关注”“理论视野”“党建思政”“大学教学”“高教探索”“高职教育”“域外视角”“高教智库”等栏目,带来最及时的政策解读、最深刻的理论阐述。“微研讨”“深度访谈”“高教人物”“创新创业”等栏目,带来最实用的实践指南、最丰富的阅读体验。我们精准对标,落实中央部署。“本期关注”等栏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设专栏,深入阐释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部署,做有历史担当的主流教育媒体。我们聚焦热点,把握三个逻辑。“理论视野”等栏目遵循理论逻辑,以精准的理论阐释引导学术方向;把握历史逻辑,对时代热点进行深刻洞察;找准现实逻辑,回应高校关切和百姓期待。我们强化服务,解决实际问题。“调研报告”等栏目,坚持问题导向,开辟以现实需求引领精准选题,切实展现基层的鲜活做法和成功经验,推动解决基层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聚力发声,打造高教智库。“高教智库”等栏目,以敏锐的视角发现关键问题,以强大的平台凝聚各方力量,持续输出高质量对策建议和战略分析,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独特智慧。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作为理论研究高地,《中国高等教育》聚拢顶尖专家,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从而推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我们坚信,深刻的思想,永远是高教人的最爱。建党百年的高教贡献,改革发展的高教华章,《中国高等教育》将为您呈上更多的精彩!《神州学人》:追求高质量 提升影响力2021年,神州学人各媒体平台将坚持“神州站位、学人定位”发展新理念,继续擦亮“神州学人”金字招牌,以“追求高质量,提升影响力”为主攻方向,继续在留学工作战线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战线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神州学人》杂志将以不断谋新求变的态度,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在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的态度一贯明确,我们的目标始终清晰,那就是打造一本留学工作战线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战线的精品杂志。2021年,《神州学人》杂志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刊物内容,通过“观察”“封面”“留学”“来华”“人才”“创新”“环球”“人物”“文苑”“智库”“广角”等板块和栏目进行内容设计和选题策划,并在融媒体报道和新媒体传播方面作出新探索。2021年,《神州学人》杂志将更加突出专业性和深度,向智库型转型,实现从融媒向智媒的新跨越。我们将以新产品、新服务体现新能力、新价值。我们将以内容为基石,以栏目创特色,让新闻作品成为思想作品,让新闻生产成为文化创新。2021年,神州学人网将坚持“网聚留学人员”,发出北京声音,带动海内外回响。我们要在纪念建党一百周年、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担起媒体责任,守正创新,再创佳绩。2021年,神州学人网的新闻频道将在坚持主线的同时,聚焦对象需求,主动发声,强化正声。我们要让历史照亮现实,让现代化目标深入学子心田,鼓舞更多留学人员汇入创新发展大潮。2021年,神州学人网资讯频道将重视留学全链条,拓宽出国留学服务,贴近在外留学服务,深化留学回国服务。我们要做留学人才及项目供需服务的精品,以优质信息助力留学人员发展。2021年,神州学人网数据频道将细磨砺提质量。我们将紧盯5G、大数据,运用最新信息技术成果,加快信息咨询库建设,产出更多专业成果,聚合各类平台,为留学人员提供更多更好服务。《中国民族教育》:携手助力民族教育艰难而不平凡的2020年已成过往,2021年迎面而来。《中国民族教育》杂志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面对读者。在新的一年,杂志将一如既往,体现“民族特色,教育情怀”的办刊宗旨,发挥杂志服务读者的功能。杂志会最大限度体现教育性与教育的专业性,服务于整个民族教育战线和关心民族教育的广大读者,重点服务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广大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管理者、研究者及教育教学一线教师。杂志的空间向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您开放。我们想传达一个认识,即民族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教育,不仅是民族地区的教育,更是中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教育》承担特殊使命,围绕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突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色,发挥杂志独有的凝聚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传承与传递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也将是杂志的特色之一。杂志的视角将围绕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关注理论研究到实践全链条,体现综合性服务功能。简言之,杂志的内容可以服务于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读者。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我们将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服务读者上做好文章,精准定位板块与栏目内容,紧扣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脉搏,从基层实践中找经验、找需求、找痛点与难点;从民族教育研究者中寻找思想与智慧,用更好的质量提升为读者服务的品质。新的一年,我们的努力一如既往——把一本好看、有用的杂志呈现给读者。我们也需要您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和我们携手为中国民族教育更好的明天而奋斗!《中国教师报》:与一线教师同频生长《中国教师报》——1700万教师的“娘家报”。从创刊之初便秉承“为教师说话,让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的办报理念,始终以“零距离贴近教师”的精神坚持贴地行走,守望课改田野,助力教师成长。“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是这份媒体的行动宣言。诞生于课改年代的《中国教师报》一直以简约、清新的风格,为教师代言,为课改记事,为教育开新风,努力做“有立场、有方法、有故事”的内容生产者,被读者誉为“中国课改报”“没有围墙的教师进修学校”。2021,《中国教师报》继续坚守“教师视角”和“课改立场”,传播课改好声音,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服务体验。2021,在原有“现代课堂”“课改研究”“教师成长”“班主任”“教育家”“区域教育”“文化”七大周刊基础上,推出“研学旅行”专刊,更好地落实“五育融合”理念。2021,继续加强原创报道采写,以封面人物、温度、非常教师三个栏目突出以教师为主的人物报道,让报道具有故事感。以特别报道、发现课堂改革创新样本和发现美好课程三个栏目突出课改报道,让课改报道更具独特视角。2021,在推进课改进程上,我们通过举办课改中国行、创课进校园、课堂改革风向标年度论坛等一系列高水平公益会议,进一步发现并推介典型课改经验,发布年度课改观察报告,继续推动教育教学深度转型。2021,在助力教师成长上,我们继续以“流程即课程、学员即资源”“输出是更好的输入”为培训理念,升级课改培训、研发教师阅读与写作培训课程,为一线教师成长提供全新的服务。生于改革,推动改革,引领改革,《中国教师报》致力于做现代教育的倡导者、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不断贴近一线,引领成长,服务教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诚者行远,行者常新。新的一年,我们继续真诚对待每一篇来稿,真诚办好每一场直抵心灵的活动,真诚陪伴一线教师过一种专业的教育生活。读《中国教师报》,做中国好教师!期待越来越多的教师行动起来,我们共同成长在路上!《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1日第4版

落地点

民族教育研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主要是中等教育,成人与特殊教育

一个学科不断成熟完善的标志之一便是研究方法的进步,民族教育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要想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采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当前,许多学者开始认识到人类学方法对于民族教育学研究的适用性,并不断引入到相关的研究中。上世纪,马尔库斯和费彻尔就提出人类学在今日影响日甚,其文化理念和独到的研究方法的影响已经贯穿到所有的社会科学领域,它也成为学科与学科之间理论和方法传播的渠道。不仅是人类学的方法,民族教育学研究还可以借鉴历史学、语言学、法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避免囿于定性研究的经验描述和思辨分析,可将实验法、统计分析、因素分析甚至结合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民族教育学研究的可读性和严谨性。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同样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民族教育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显示,民族教育研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主要是中等教育、成人与特殊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等,而民族学前教育和民族职业教育、民族音乐舞蹈教育等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研究成果总量相当于民族中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四分之一。从横向领域看,民族教育学的研究集中在民族教育理论、民族教育教学与课程、民族教育史等方面,但在民族教育创新、民族教育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此外,民族教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的问题,关于新疆地区、西藏地区、宁夏回族地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较多,而中东部、东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相对较少。我国的民族教育学应意识到民族教育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规律与特征,平衡民族教育研究的不同领域和方向,促进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从而实现我国民族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大三元

观展|这些民国期刊封面简直太倾心了!看看哪个封面打动了你

故纸温暖,刊香百年前 言一刊一世界,一报一浮生。一本本期刊,记载着历史的变迁和人间百态,也呈现出期刊装帧设计的历史演变。民国时期的期刊设计、装帧工艺,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倾向,同时又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形成了这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在这过程中,由于鲁迅、丰子恺、陈之佛、张光宇等艺术大家加入到期刊装帧设计的队伍中,使得民国的期刊设计风格又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征。“期刊强国”为了给全国期刊工作者提供工作参考,推动我国当代期刊装帧设计水平提高,特举办《故纸温暖——老期刊封面展》,同时邀请了王绘、吴余青、张大鲁、吴轶博、徐媛、李宏达六位专家对25本民国期刊封面做了点评,分析其视觉艺术,探讨其文化内涵。1【新世界】《新世界》杂志,1916年12月4日创刊于上海。该刊为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出版发行,是上海最早的游乐场报纸。期刊内容侧重小品文、连载小说、剧目评论、名伶逸闻等。封面以石版印刷呈现,设计者用油棒绘制主版与两个“暗红色”副版套合印刷。画面内容为“勇士执鞭策马奔腾,一轮红日初升起”,寓意积极乐观,呈现出喜庆祥和、积极昂扬之意,体现出期刊设计者对该刊的定位。其刊名为浅色竖排楷体,题签者为民国著名实业家卢作孚。期刊封面整体简洁,寓意鲜明,呈现出一片蓬勃之势。2【电影月报】《电影月报》1928年4月1日创刊于上海,六合影片营业公司负责出版发行。主要刊载介绍引进国外电影制作的成功经验为主。该期封面有明显比亚兹莱风格的痕迹。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田汉极力推崇英国画家比亚兹莱的插图作品,手绘线描装饰手法,夸大了女性的群摆,涂以色渐给人以视觉冲击感。画面居中“双手合十”星光熠熠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刊物对时尚的理解和追求。封面底部“电影月报”四个字为衡山书写,字体灵巧生动,大气磅礴。版面对称,层次鲜明。3【新地】新地月刊社出版发行的《新地》于1930年在上海创刊。其内容主要刊载学术论语、文艺作品及社会文化类作品。封面以四面出血的木刻作品为底图,墨绿为主色调。画面呈现出的是一位女性从翠叶从中起身,左手抚额,右手弄发,呈现出柔美温柔之感。唐人于良史有诗云“揽菊月在手,弄香花满衣”,封面充分表现了民国伊始,女性解放后的从容之态。期刊刊载的内容与封面和谐一致,绿色有蓬勃希望之感。刊名美术字体位居封面正中,醒目生动,与期刊所倡导之启蒙之主旨思想相得益彰。4【群众】《群众》周刊1937年12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后辗转香港出版。该刊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其主要内容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团结和教育人民。本期封面采用三色凸版印刷,左半部分为蓝底反白字,刊名题签采用了毛泽东题词的“群众”二字,字体生动飘逸。封面右半部分罗列当期期刊目录,字体为红色。期刊整体设计,鲜明简洁,期刊信息一目了然,与党政类周刊内容相得益彰。5【农学】《农学月刊》是1935年农学月刊社在北平创办发行的月刊。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论著、研究、特载、译述,期刊还刊载当下国际、国内农事要闻。本期封面设计蓝绿套色为主体,上半部分底色为浅绿色,加深字体呈现墨绿,为期刊名繁体字“农学”二字,周边有绿色橄榄枝呼应,整体呈现出对称之美。封面题字下方为“卷数”“期刊数”,封面下半部分方格以内为期刊目录,封面底部为出版发行机构以及日期,无衬线体英文字体对照厚重的“农学”二字,整体装帧呈现端庄、易识别、整洁之美。点评专家王绘,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委会委员,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美术馆》杂志副主编。李宏达,浙江师范大学哲学硕士,曾创办书虫教育公司,现入职于江苏凤凰出版社。6【红玫瑰】《红玫瑰》创刊于1924年7月,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刊物。从期刊名称和封面设计可以看出杂志雅俗共赏。本期封面三要素呈三行式横向排列,期刊名称、插图和出版发行公司。封面主要图形元素为当时非常流行的水彩手绘仕女图,仕女着装代表着当时的审美潮流,她手捧玫瑰正欣赏着。期刊名称为西神所书写的隶书,方扁,但撇捺生动俏丽有动感,同时选择了红色,红色为中国人喜欢的喜庆吉祥之色,彰显可爱之意。字体排列仍然是从右到左的形式,说明当时的阅读习惯还未完全改变。版面整体感觉简洁、朴素而典雅。7【进步】《进步》创刊于1911年,主要内容是传播科学技术新知识。其封面设计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学习西方平面设计方式,有了中英文混排,英文从左至右,中文从上至下,能看出设计处于转型期,封面天空云彩衬托书法楷体的“进步”二字,古人云:“楷法欲如快马入阵”,活脱而有气势,且字形端正,也表明其办刊的态度:积极认真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整体色彩选用的绿色,绿色代表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力。8【自由谭】《自由谭》创刊于1938年9月,是宣传抗日必胜,揭露日寇暴行的刊物。封面设计大胆地采用了蓝黄对比色,使主题突出,“自由谭”取自颜真卿的书法,凝重大气,端正庄严,颇有民族气概。封面插画采用了版画形式,艺术性强,将抗战军人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也充分表达了该刊的宗旨:抗战必胜。文字阅读方式仍然是中国人习惯的从右至左,从上到下的阅读方式,彰显其中国文化特色。9隐藏【齐鲁学报】《齐鲁学报》创刊于1941年1月。该刊封面设计选用是古代的画像砖图形为插图元素,刊物名也选用的是篆书,表明了该期刊的定位:注重学术理论和考据,主要刊登史学和国学学术文章。封面色彩简洁,黑色字体和浅蓝灰色配置,严肃而正式,与期刊定位完全吻合。10【特写】《特写》杂志创刊于1936年3月,属于综合性画刊,其内容丰富,有漫画、诗歌、散文和摄影等。本期封面以插画为主,插画受到西方构成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几何抽象图形和具象图形相结合,人物造型西方化。刊物名使用了设计的美术字体,色彩使用了红蓝两套色,封面整体感觉体现了杂志的定位。点评专家吴余青,博士,《湖南包装》杂志常务副主编,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1【农业推广】1933年出版的《农业推广》杂志主要内容是传播农业技术新知识。本期封面采用了生动自然的套色蚀刻版画的工艺形式,行草书法题写的刊名,配合流行的仿宋印刷体,直观地体现出期刊的内容和功能定位,带有民国时期浓郁的时代特征,从中也可以窥探到民国时期中国农业建设的发展样貌。12【良友战事画刊】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事爆发。媒体迅速激发出巨大能量,利用图片反映战争、反映中国军队的英勇事迹、反映侵略者对无辜百姓犯下的罪行。《良友》画报,在战事爆发几天后以“号外”形式出版《良友战事画刊》。号外封面以即时照片为主要视觉中心,配合以稳定的红色刊头,形成强烈的视觉力量感。你看这张封面,头戴钢盔,手持刺刀的战士,英勇而警惕,使得读者近距离地感受战争,感受图片的力量。13【新认识】《新认识》杂志创刊于1936年,是主要为了探讨当时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认识时局的变化和动向的进步刊物。本期封面设计明显受到西方版式设计中网格式结构的影响,期刊名称由厚重的变体美黑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采用当时由鲁迅等进步人士极力倡导的木刻版画的艺术形式形成视觉重心,重要文章的标题信息以竖排的固定版式分列排列,混合了中西式融合的结构逻辑,营造出思想进步的作者们放眼看世界的精神面貌。14【新民】这本名为《新民》的刊物,以具有三维空间的建筑物图形和翻开的书籍形态构成画面主体,单纯的黑白色调为主要基调,引出轻松愉快的刊名美术字设计,营造出不同于以往的摩登面貌,从其整体的设计构思也显现出对传统旧文化反思和冲击。15【万象】1941年7月,陈蝶衣主编的《万象》杂志创刊,该刊打破了孤岛文坛的沉寂,成为上海沦陷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作为综合性通俗刊物,它与纯文学性期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商业性”,所以刊物的定位是“广泛化、趣味化,避免单调和沉闷”,也正是由于这点形成了它兼容并蓄的风格。传统隶书字体的刊名搭配等线体文字信息,在传统意味的云水瑞兽的装饰纹样的衬托下,将彼时的文人趣味发挥到了极致,这些情趣所表达的是那个时代的时尚,也是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精神食粮,提供着使人们回避现实的虚幻营养。点评专家张大鲁,《湖南包装》杂志副主编,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6【《中华》画报】《中华》画报是一本综合性刊物,该刊涉及时事、新闻、体育、生活等内容。本期封面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月份牌广告画手法,以现实世界的视觉消费中心——柔美女性为主体,配以中国传统的雕梁画柱,体现了那个精致时代的审美需求。版面采用了中英文混排的方式,“中华”两个字使用在传统汉字基础上运用变形手法设计的美术字,与画中女性的柔美融为一体,西文横排于上,衬线体与无衬线体混合使用,体现出了当时美术设计界向西方文化学习的思潮。17【华安】《华安》刊物封面设计受到西方构成主义与装饰主义手法的影响,主体图形采取了几何形态的抽象化处理。简洁的构图、大面积的留白使版面空间得到释放,将目录置于封面的思考,具有突破性,体现出封面设计不再仅仅针对画面展开,而是更多地考虑到版面元素之间的空间营造,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期刊名称采用了粗壮有力的宋黑体原型,加以边框装饰,庄严而正式。18【新声】《新声》本期封面以插图为主体,采取象征性的图案化处理方式。虽以传统线描为加以表现,但主体人物与器物的造型手法居于抽象与写实之间,两者的比例关系经过设计者主观处理后显得别有新意,已经具有了西方表现主义风格的痕迹。期刊名称的设计别具一格,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增加了笔画的波动感,像受到少女演奏乐曲的影响出现声波振动一般,乐曲之音呼之欲出。19【新语林】《新语林》是由民国上海光华书局出版的文艺期刊,撰稿者均为当时国内一流的知名作家。整个封面色彩素雅沉静,与刊物的文学气质十分匹配。刊物名选用清秀的书法字体体现刊物内涵,配以遒劲有力的木刻版画加以表现,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文艺作品中西合璧、吐故纳新的思潮脉搏。20【儿童故事】《儿童故事》是民国时期专为少年儿童兴办的期刊,每期封面均选用独树一帜的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为底图。由于期刊定位面向儿童,而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一贯以童趣与诗意并存著称,恰与先生所提倡的装帧之美“不仅求形式美感,又要能够表达书籍的内容意义,以致内容意义的象征”吻合。整个版面遵循了丰子恺先生画作中“以水墨线条为本质的前提下,融会西方的速写形式,涉笔成趣”的特点,期刊名称、期号的设计皆与画面的线条感统一于一体,整个版面有谐趣,亦有诗意。点评专家吴轶博,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设计主创成员。21【时代漫画】《时代漫画》创刊于1934年的上海,鲁少飞主编。该刊它汇集了那个时代知名的漫画家,鲁少飞、张光宇、张正宇、张乐平、叶浅予、华君武、黄苗子、丰子恺、丁聪等,可谓是中国漫画大师的摇篮。《时代漫画》针砭时弊,关注民生,推动抗战,漫画家的画笔从老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糜烂,描绘到底层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从时事政局延申到新思想、新思潮。《时漫》创刊号封面,刊名字体与图形由张光宇设计。从“时代漫画”四个字体,可以窥见民国时期字体美学的倾向。张光宇的中文字体设计吸纳了西文字体设计的方法,中文笔画由几何直线与曲线构成,布白均匀,个别笔画提炼为点,局部笔画或拉长或缩短,打破了字型原本的平衡结构,呈现出独特精练的图形化字体特征。难得的是,在民国时期的刊物中,少有刊名中英文混排,英文字体特征与中文字型匹配度极高,在设计过程中,张光宇关照了中西文字彼此的字型。其英文“Modern Sketch”字体很独特,可见其在英文字型的选择与设计上的慎重态度,同时做了很多西文字体的研究工作。最引人瞩目的是封面图形,它好似一位高举矛和盾的骑士,时刻准备着要投入到战斗中去。这位骑士是由钢笔、铅笔、毛笔、墨水瓶、橡皮、三角板、直尺、纸张拼合而成,在骑士的胸前有一颗红心。在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民国政府腐败高压的统治之下,漫画家们用纸和笔武装自己,《时代漫画》就是战场,他们用诙谐多样的创意去唤醒和激励受压迫的人们。主编鲁少飞在创刊号的末尾留下了补白:“这一期封面的图案,以后用作我们的标识,表明‘威武不屈’的意思。”22【儿童杂志】《儿童杂志》创办于1931年6月15日,由上海儿童书局出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版本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主编陈之佛,胡叔异。1936年6月改版后,主编为徐晋、陈伯吹、蒋蘅、陈士辛。其刊物主要发表儿童文学,图文并茂,为小学生的课外读物。辟有小说、童话、寓言、剧本、文化科学常识、歌曲和儿童习作等栏目。本期《儿童杂志》高级国花号封面。从封面设计中可以感受到“国花”的朵朵绽放与花团锦簇。图案为简约的四方连续,花朵形态饱满而可爱。刊名字体的设计风格简练、稚拙,设计者有意将笔画调整成为孩童习字的幼稚状态,尤其是“儿”字,下半部分的歪曲显得出乎意料,俏皮而有趣。23【京戏杂志】《京戏杂志》创刊于1935年,1936年停刊,共发行了12期。其发行的年代,正值印刷技术在国内日趋成熟,插图和摄影也得以发展,使得《京戏杂志》成为了图文混排的精美期刊。本期封面整体设计风格受到了德国、俄国、荷兰现代主义设计浪潮的影响,构图呈现简洁理性的构成形式,主次分明。书法艺术、传统的戏曲形象架构在西方构成主义风格的版式中,展现出民国时期独有的兼容并蓄的、中西包容的设计美学。24【万象】张光宇、叶灵凤主编的《万象》于1934年创刊,只发行了3期。张光宇一直对《万象》念念不忘,直到1958年创办了《装饰》,使其成为了《万象》的延续,历经23载,他的心愿才最终得以实现。本期封面是张光宇设计的“森罗万象”,这个设计现在看来依然没有过时。其刊名字体堪称民国时期字体设计的典范,笔画粗壮有力,注重体积感。整体具有篆书的风韵,又有传统装饰图案的意象。刊名字型保持了辨识度,形成了具有民族化特征的字体设计风格。封面插图的主题是“包罗万象”,张光宇将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装饰画风格。张光宇和当时许许多多的民国设计者们,不断地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图案转化为时代的视觉语言。《万象》的封面,无论是字体还是插图,都是张光宇在表现民族风格、融合中西方设计语言上的成功探索。25【东方杂志】《东方杂志》于1903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终刊于1948年12月,共44卷819期。该刊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成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综合性期刊。近代著名学者徐珂、孟森、钱智修、胡愈之等人先后任主编。《东方杂志》本期封面由陈之佛设计,他秉承办刊思想,站在国际视野上,将古希腊、古埃及、古波斯、古印度等东方文化,融合西方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图案表现方法。装帧设计吸纳采用了新艺术运动风格,整幅画面充斥了蔓延交错的卷草纹,植物的茎叶纵横缠绕疏密得当,线条流畅富有韵律感。刊名为仿宋字体,隽秀而硬朗。字体与柔美流动的线条形成了刚柔相济、中西融合的表现方式。点评专家徐媛,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原文转自:期刊强国

布卢姆

号外!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属媒体全新改版!

2021,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属媒体全新改版与时代同变 与教育同新——中国教育报刊社改版致读者中国教育报刊社当新年第一缕阳光洒在我们身上,亲爱的读者,您的老朋友——中国教育报刊社所属媒体欣然赴约,再次以崭新形象呈现在您眼前。先让我们互道一声:新年快乐!历史在2020年着墨颇多。这一年,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我们还记忆犹新;有许多温暖的瞬间,我们还刻骨铭心;有许多挺身而出的人们,我们还要再次说声谢谢。这一年,我们各媒体平台为您送去1.2万篇文图音视频原创报道,感谢您送来的9.3亿次注视。这9.3亿次注视背后,是你我共同走过的2020。携着2020的期许,奔向2021的梦想。2021年,我们将共同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共同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中国教育面貌也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阶段。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我们将深入把握全媒体时代新变革新趋势,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媒体融合,从夯基垒台、架梁立柱迈向深度融合、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时代浪潮,滚滚而来。惟有中流击水,方能鼓浪勇进!2021年全新改版,是我们努力应变局、开新局的战略抉择,是我们作为党的教育新闻舆论宣传重要阵地的初心使命,是我们“打造一流新型主流教育媒体、建设一流新型主流教育媒体集团”的责任担当。这是一次聚力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变革。好的内容永远是根本。我们始终保持内容定力,把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策采编发各环节。不断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原创优质内容产能,移动优先、视频引领,把正能量与大流量结合起来,用心用情制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图音视频内容,聚力打造更多师生喜爱、刷屏热传的原创作品,为教育而歌、为师生而鼓。这是一次着眼深度融合的全媒变革。主力军要全面挺进主阵地。我们顺应全媒体趋势规律,让分散在传统报刊的力量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全力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以报纸为龙头和支点,报网端微有机整合、协同高效、差异发展,相互借力、相互赋能,为您提供一张有影响力、专业性、服务力、互联网感、全介质的中国教育报;着力建设“中教传媒智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创新提升《人民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神州学人》《中国民族教育》和《中国教师报》的专业服务能力,研发媒体智库型产品,构建基于行业服务的用户生态,为您提供全新、专业、独特的服务,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服务。这是一次立足体制机制创新的深层变革。媒体融合已进入深水区,必须向改革要出路要效益。我们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在组织方式上,整合成立11个融媒体采编发中心和10个专业智库中心;在媒体功能上,推动从传统纸媒向全方位、立体化、纵深型的媒介聚合体拓展,从传统的采编出版向新媒体运营、智库建设、产品研发拓展;在运行机制上,中央编辑部常态运行,报刊网端微采编一体化统筹指挥,优化新闻生产流程,形成集约高效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引导师生、服务师生、凝聚师生。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奋斗者的征程有湍流也有险滩,但我们心有所持、搏浪前行,迎着阳光、向着美好便是方向。亲爱的读者,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我们怀揣一份初心、一己责任和一方梦想,和您携手相约——2021,与时代同变,与教育同新!中国教育报刊社2021年1月1日《中国教育报》聚力全天候 启航新征程按下启航2021的按钮,这一次,我们朝向一个明确的彼岸:聚力打造“全天候中国教育报”。置身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聚力全天候在中国教育报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里程碑式的特殊意义。它不仅是改变一个个版面,更是重塑一种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生态。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蓝图:拥有多种媒介形态和终端的媒介聚合体;具备专业化的内容生产能力,传播主流价值和主流意识形态;拥有全方位、立体化、纵深型的传播能力;构建基于行业服务的用户生态;拥有独特的专业服务能力和全新服务模式。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愿景。我们以此为旗帜,集中优势力量,义无反顾地从四个方面开始“施工”:完善体系,构筑融媒生态。以报纸为龙头和旗帜,网端微各司其职差异化发展,构建全介质、全渠道、全天候的深度融合传媒体系。这是一次阵地的拓展,最终实现报网端微融为一体、相互成就。优化布局,培育新增长点。这是一次报网端微内容布局的全新调整。这次调整,既有传统内容的优化,突出专业深度;更有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而开发的新的内容板块。比如,设立党建、高校思政、民办教育、智库、美育、教育装备等专刊和频道、栏目,作为未来内容生产的重要领域。做大影响,聚焦品牌塑造。在“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布局下,不同的内容板块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领域,通过转变生产方式,整合各方资源,聚焦关键要素,尽全力生产出有互联网基因的新闻产品,借力各种媒介和渠道,实现多元传播。强化服务,深度连接用户。用户的需求就是“全天候中国教育报”的着力点,我们将在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平台化的生态圈层、品牌化的推广提升、产品化的解决方案等方面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形态,着力解决用户的需求痛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带着“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的初心,坚持“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的宗旨,我们坚信,以理性塑造有品质的新闻产品,一个心中有人、有专业性、有服务力、有互联网感的“全天候中国教育报”将呈现在您的面前。我们期待,这是一次壮阔的启程。《人民教育》做基础教育人最需要的媒体时光像高速列车呼啸而过。这已是我们陪伴你的第71个新年。从1950年的百废待兴,到2021年的全面小康,中国迈入了鼓舞人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此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知道,你对高质量教育的渴求,对高质量专业成长的渴求,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渴求,将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我们只有以更强大的引导力,更深刻的思想力,更贴心的服务力,办出更高质量的媒体,才能无愧于读者,无愧于时代。我们将矢志不渝坚持“红色基因 人民性质 教育特色”的宗旨,秉持“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的理念,努力打造一流新型主流教育媒体和高端教育专业媒体智库,一心一意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鼓与呼。正确政治方向引导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我们将以“核心议题”等品牌栏目为载体,在权威政策深度解读、重大工作部署落实落地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理想信念引导力、办学方向引导力、全面育人引导力,帮助基础教育工作者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好党的主流媒体。适应媒介发展需要是我们的创新动力。我们将以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为基点,在原创力、传播力上下功夫,进一步搭建《人民教育》线上阅读平台,拓展传播链条,打造随时在手的“人民教育”,办好时代的新兴媒体。做好教育改革服务是我们的职责使命。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专业品质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我们将坚持“顶天立地”的优势和特色,全方位建设“高端媒体智库”,在研究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总结推广新典型新经验上下功夫,在推动教育创新最先一公里、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关键环节上发挥作用,关注基层的需要,关注需要的基层,依托杂志、微信和新型智库产品,疏通堵点、化开热点、破解难点,为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当好助手和参谋,做好教育的专业媒体。2021,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人民教育》杂志、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人民教育智库,三足鼎立,三驾马车,朝着精品化、专业化、高端化方向进发,愿始终与你同行,共同创造美好小康生活!《中国高等教育》坚持思想引领 打造主流教育媒体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一场大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经受住了考验。2021年,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在波澜壮阔的奋斗中迎来百年华诞。《中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建党百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深入学习宣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系统挖掘高教人在建党百年的突出贡献,充分展现高教人在建党百年的巨大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坚持思想引领,与高教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成长。“卷首评论”“本期关注”“理论视野”“党建思政”“大学教学”“高教探索”“高职教育”“域外视角”“高教智库”等栏目,带来最及时的政策解读、最深刻的理论阐述。“微研讨”“深度访谈”“高教人物”“创新创业”等栏目,带来最实用的实践指南、最丰富的阅读体验。我们精准对标,落实中央部署。“本期关注”等栏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设专栏,深入阐释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部署,做有历史担当的主流教育媒体。我们聚焦热点,把握三个逻辑。“理论视野”等栏目遵循理论逻辑,以精准的理论阐释引导学术方向;把握历史逻辑,对时代热点进行深刻洞察;找准现实逻辑,回应高校关切和百姓期待。我们强化服务,解决实际问题。“调研报告”等栏目,坚持问题导向,开辟以现实需求引领精准选题,切实展现基层的鲜活做法和成功经验,推动解决基层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聚力发声,打造高教智库。“高教智库”等栏目,以敏锐的视角发现关键问题,以强大的平台凝聚各方力量,持续输出高质量对策建议和战略分析,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独特智慧。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作为理论研究高地,《中国高等教育》聚拢顶尖专家,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从而推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我们坚信,深刻的思想,永远是高教人的最爱。建党百年的高教贡献,改革发展的高教华章,《中国高等教育》将为您呈上更多的精彩!《神州学人》追求高质量 提升影响力2021年,神州学人各媒体平台将坚持“神州站位、学人定位”发展新理念,继续擦亮“神州学人”金字招牌,以“追求高质量,提升影响力”为主攻方向,继续在留学工作战线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战线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神州学人》杂志将以不断谋新求变的态度,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在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的态度一贯明确,我们的目标始终清晰,那就是打造一本留学工作战线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战线的精品杂志。2021年,《神州学人》杂志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刊物内容,通过“观察”“封面”“留学”“来华”“人才”“创新”“环球”“人物”“文苑”“智库”“广角”等板块和栏目进行内容设计和选题策划,并在融媒体报道和新媒体传播方面作出新探索。2021年,《神州学人》杂志将更加突出专业性和深度,向智库型转型,实现从融媒向智媒的新跨越。我们将以新产品、新服务体现新能力、新价值。我们将以内容为基石,以栏目创特色,让新闻作品成为思想作品,让新闻生产成为文化创新。2021年,神州学人网将坚持“网聚留学人员”,发出北京声音,带动海内外回响。我们要在纪念建党一百周年、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担起媒体责任,守正创新,再创佳绩。2021年,神州学人网的新闻频道将在坚持主线的同时,聚焦对象需求,主动发声,强化正声。我们要让历史照亮现实,让现代化目标深入学子心田,鼓舞更多留学人员汇入创新发展大潮。2021年,神州学人网资讯频道将重视留学全链条,拓宽出国留学服务,贴近在外留学服务,深化留学回国服务。我们要做留学人才及项目供需服务的精品,以优质信息助力留学人员发展。2021年,神州学人网数据频道将细磨砺提质量。我们将紧盯5G、大数据,运用最新信息技术成果,加快信息咨询库建设,产出更多专业成果,聚合各类平台,为留学人员提供更多更好服务。《中国民族教育》携手助力民族教育艰难而不平凡的2020年已成过往,2021年迎面而来。《中国民族教育》杂志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面对读者。在新的一年,杂志将一如既往,体现“民族特色,教育情怀”的办刊宗旨,发挥杂志服务读者的功能。杂志会最大限度体现教育性与教育的专业性,服务于整个民族教育战线和关心民族教育的广大读者,重点服务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广大从事民族教育工作的管理者、研究者及教育教学一线教师。杂志的空间向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您开放。我们想传达一个认识,即民族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教育,不仅是民族地区的教育,更是中国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民族教育》承担特殊使命,围绕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主线,突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色,发挥杂志独有的凝聚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传承与传递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也将是杂志的特色之一。杂志的视角将围绕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关注理论研究到实践全链条,体现综合性服务功能。简言之,杂志的内容可以服务于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读者。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我们将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服务读者上做好文章,精准定位板块与栏目内容,紧扣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脉搏,从基层实践中找经验、找需求、找痛点与难点;从民族教育研究者中寻找思想与智慧,用更好的质量提升为读者服务的品质。新的一年,我们的努力一如既往——把一本好看、有用的杂志呈现给读者。我们也需要您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和我们携手为中国民族教育更好的明天而奋斗!《中国教师报》与一线教师同频生长《中国教师报》——1700万教师的“娘家报”。从创刊之初便秉承“为教师说话,让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的办报理念,始终以“零距离贴近教师”的精神坚持贴地行走,守望课改田野,助力教师成长。“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是这份媒体的行动宣言。诞生于课改年代的《中国教师报》一直以简约、清新的风格,为教师代言,为课改记事,为教育开新风,努力做“有立场、有方法、有故事”的内容生产者,被读者誉为“中国课改报”“没有围墙的教师进修学校”。2021,《中国教师报》继续坚守“教师视角”和“课改立场”,传播课改好声音,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服务体验。2021,在原有“现代课堂”“课改研究”“教师成长”“班主任”“教育家”“区域教育”“文化”七大周刊基础上,推出“研学旅行”专刊,更好地落实“五育融合”理念。2021,继续加强原创报道采写,以封面人物、温度、非常教师三个栏目突出以教师为主的人物报道,让报道具有故事感。以特别报道、发现课堂改革创新样本和发现美好课程三个栏目突出课改报道,让课改报道更具独特视角。2021,在推进课改进程上,我们通过举办课改中国行、创课进校园、课堂改革风向标年度论坛等一系列高水平公益会议,进一步发现并推介典型课改经验,发布年度课改观察报告,继续推动教育教学深度转型。2021,在助力教师成长上,我们继续以“流程即课程、学员即资源”“输出是更好的输入”为培训理念,升级课改培训、研发教师阅读与写作培训课程,为一线教师成长提供全新的服务。生于改革,推动改革,引领改革,《中国教师报》致力于做现代教育的倡导者、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不断贴近一线,引领成长,服务教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诚者行远,行者常新。新的一年,我们继续真诚对待每一篇来稿,真诚办好每一场直抵心灵的活动,真诚陪伴一线教师过一种专业的教育生活。读《中国教师报》,做中国好教师!期待越来越多的教师行动起来,我们共同成长在路上!内容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1年1月1日第4版责任编辑 | 高众

弗知内矣

从“文明”到“民族”

朱天元/文、访近年来,如何理解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中国”概念的流变与起源,引起了无数历史学者和社科学者的讨论。作为一个充满着变革与延续的文明体,中国由古代典籍中的“天下”与“华夏”演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一员,这个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古代中国的文化资源与历史记忆,同时也掺杂了经过现代政治文化所改造的传统。正如意大利历史学者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学者们进行的讨论,也恰好投射了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和中国本身的复杂性——既然“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连续存在的文明体,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它的包容与多元?今年,日本神户大学教授王柯的著作《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出版,王柯认为中华帝国的合法性来源源自儒家思想的“德治”,现代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则来自“民族国家”概念,这二者“同样都是一种追求和保障人类和平幸福的政治体制形式”。德治的背后是儒家文化所主张的兼容并蓄与仁爱理念,支撑民族国家的则是现代的民主与法治观念。王柯想探讨这二者之间是如何形成一个连续的光谱,而“民族国家”观念在进入中国的旅途中,又发生过怎样的流变与误读,同时这种误读又是如何在现实的历史中发生效力,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王柯的研究与梳理带着他的现实关怀与困惑:古代的思想资源如何在现代国家的学说中发挥作用,历史上不断变动的中国又该如何以现代的政治学、民族学观念进行整合与解读?访谈问=经济观察报答=王柯问:《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的第一章,您解读了先秦经典文献中的民族观念。在秦汉之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夏”“华夏”这样的概念,并且在士大夫阶层也出现了关于华夷之辩的讨论,日本学者安部健夫等人认为,中国典籍中的“天下”观与中国观也存在着一部分的重合。这是否意味着早在秦汉之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关于“汉族”认同的雏形?答:原本出自于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地带以外的、周围的人类共同体进入黄河流域建立政权,是“天下”思想诞生的社会和政治背景。因为他们感觉到要向这个地域的人民解释自己来到和统治中原地区、即当时的“中国”的正当性,在这样的“天下”思想中,中国当然是“天下”的一部分,而且是占据中央的那一部分,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天”之下的所有的人类共同体都是“天下”的一部分,所以说,“天下”观念和汉族认同之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当时没有民族的认同,只有文明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中”是地域,“华”是农业文明(以农业社会为基础形成的礼制即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作为“中”的周边地区的人,早期是进入“中”地域,接受“华”文明,就成为中华人或华夏人;后期是不论是否进入“中”的地域,只要接受“华”的文明就成为华夏人,这样就属于同一个文明共同体的认同。问鼎中原既是政治野心的表露,更是对自己早已接受华夏农业文明,与华夏属于一个文明共同体的主张。因为主要是为了解释对中原的统治正当性而诞生的思想,天下观中当然有很多地方是与中国观相重合的,对于二者之间的异同,我在拙著中用四海之内与九州区分理论中的“天下”与现实中的“天下”两种概念。安部健夫的研究方向是元代和清代民族史,尤其是因为时代的限制,他需要解释为什么最终汉人接受了元朝和清朝的统治,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王朝的合法性都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之上……所以中国古代对于统治者评价的标准就在于是否接受中原农业文明为基础建立起的社会秩序,这就是“德”的定义。对于普通人来说个人道德评判的标准在于“礼”,对于一个政治体来说评判标准则在于“德”。《左传》中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实“族”就是“氏族”“部族”之类的共同体概念,中华文明同样也是从部族共同体逐渐发展到国家的。在这个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存在战争与暴力,其中必然会存在族群之间的敌我之分。从甲骨文中看,“族”字来自于战斗集团,一个氏族、部族就是一个战斗集团。这说明古代中国文明中当然存在他者的意识,反过来说,也就是有了“我们”的意识,但是这与现代所说的不同,因为这个“我们”是一个开放的我们。只要接受华夏的文明,接受“礼”的思想,就可以成为华夏,而不问你是否有中原人的血统。夏商周的统治者借“天”来解释其权力的来源,孔子要恢复西周时的礼制,他们的用意都在于通过证明正统王朝要以“礼”服人,而不是通过强权与暴力而说明统治的正当性所在,这就是当时的华夏文明,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分野。中国古代的文士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通过“文”沟通天地,把“天”教给人类的原则真正落实到人类社会。总之,在《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中,我想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关于“他者”的概念,但是他者是按照文化的标准进行区分的。而汉民族的中国发展到政治共同体则是之后的事情。先秦时期的统治者就已经知道需要向被统治者说明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何处,这就是先秦政治思想中的“天下思想”的由来。它不是因为对于自然的迷信,而是因为统治者需要人民的承认,人民也需要制衡统治者的制度才被创造出来的。从天命到革命的循环警戒着统治者,如果为政不仁就会失去统治合法性,这时发生改朝换代就是顺应天道。毫无疑问,中国历史上也存在过暴政统治,但是由先秦时期的统治者出于强调统治合法性而带来的天的思想,之所以发展为天下理论和以民为本的思想,则是希望把这种理念塑造为统治合法性的最终根据,来约束统治者对人民实现仁政。围绕着“德”而发生的从“天命”到革命的思想,最终成为一种中国式的统治正当性的模型,不仅为人民所接受,也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接受。事实上,每个国家都知道有解释统治正当性的必要性。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表达的思想与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的人民的需要是国家诞生和存在的前提,是国家为了人民而存在,而不是人民为了国家而存在的思想,在实质上相通的,都是在强调国家权力的根本来源是人民的承认。问:古代中国的族群观念与儒家思想息息相关,中国在唐宋以来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革,宋代的正统性也面临着辽、金、西夏等并立的王朝的挑战。宋代之后中国的族群观念与之前的族群观念有何不同?答:南宋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南”移,“天下”的理念在宋代面临挑战。这就使得宋代的知识人对天下观重新作出定义。当时宋与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迭起,但是按照传统的天下思想和大一统理论,拥有天下的、即具有合法性的只能是一个王朝,所以宋的知识分子对于如何从理论上来解释宋王朝才拥有合法性具有巨大的焦虑,通过文化的角度来证明宋的合法性和先进性,依然掌握着对儒学思想的最终解释权就是依然占据着天下的中心,这也是儒学在这个时代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元灭宋后,同时修撰辽、金、宋三史。也就是说,元的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都把元之前政权迭起的这一段历史,理解为走向大一统前的插曲或者一段歧途,因为最终还是走向了元的统一,他们正好可以借此来标榜元的正统性。元代知识分子可以把宋辽金的历史阶段视为治乱循环的历史规律中“乱”的一部分。无论是辽金元,其实都出现了接受儒家文化,进行汉化的迹象。这也让元代的知识分子得以思考,为什么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建立在农业文化基础上的“礼”没有发挥作用?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是辽金在学习宋的礼乐制度,相反宋却没有去学习辽金,这一切都能说明产生在华夏社会的天下思想还是对希望建立统治正当性的非汉民族出身的统治者具有吸引力的。与此同理,宋代以来对异民族集团的敌视和歧视,其实还是人们基于对文明与野蛮的区分。问:受到宋代以来朱子学的影响,东亚的周边国家(主要是日韩)逐渐萌发了“小中华”的意识,这也孕育了近代东亚各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开端。对于中国也由过去的仰视转变为平视,走向了“脱儒”与“去中心化”,您认为这种转变的原因在哪里?答:我对韩国的情况不太熟悉,只能谈一谈日本。日本对朱子学的重视,实际上是在进入近世尤其是到了江户幕府时期以后,具体时间是在17世纪中叶以后。在这个时期中,由于幕藩体制(江户幕府和各藩大名按照严格的身份制度进行统治的政治体制)逐渐安定,农业、商业和各个产业得到发展,于是重视上下秩序、尊重礼节的朱子学得到了幕府和各藩的保护,成为了官方的意识形态。江户时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不是中央集权制,在幕藩体制下存在着众多的地方势力,大名才是各个藩国的直接统治者,大名虽然名义上归附幕府并承担义务,实际上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性。幕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引入儒学中关于“名分”“正统”的理论,希望通过意识形态来使得各个大名“尊王敬幕”。同样,各个大名也开始接受儒学,强化家臣和武士对于自己的忠诚。由此,强调“忠”“信”的朱子学成为了幕藩体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644年明清易代对于日本人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大冲击。在日本的知识分子看来,满清这样的“夷狄”与“北虏”成为正统王朝是不可接受的。幕府儒官林鵞峰、林凤冈父子从1644年(日本正保元年,清顺治元年)至1724年(日本享保九年,清雍正二年)的80年间收集大约二千二百篇的“唐船风说书”、即主要是随中国大陆的贸易船而来到长崎的商人们带来的有关当时时局的各种敕谕、咨文、时务策论及传说等持续编辑而成《华夷变态》。在看到满清这样的“夷”都可以成为“华”之后,日本知识分子在道德与文化上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他们认识到“中华”已经成为一种流动的文明概念,只要是有德之人,都可以自称“中华”。1669年,日本学者山鹿素行写下《中朝事实》一书,在他的论述里,真正代表中华文明正统的已经不再是中国,而是日本。虽然他书中的篇目有所谓的《中国章》《神统章》《神教章》等,但在其中清朝的中国已经成为“外国”,而日本才是“中华”与“圣学中心”。山鹿素行认为宋明理学也做得不够,甚至提倡直接学习孔孟之道,以突破之前的日本儒学者对于中国的崇拜。面对着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日本以中华文化的正统与拯救者自居,这样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此后日本国民的中国观。19世纪中期以后,日本开国开港,进入近代民族主义的阶段,幕府希望通过公武合体(将天皇朝廷和幕府进行合体)以压倒反幕府势力稳定政局,而长洲藩的下级藩士则希望通过“尊王攘夷”来削弱幕府势力,最后导致了讨幕运动的展开。明治政府为了将幕藩体制下一盘散沙状态的日本国民重新凝聚,不仅大力提倡通过“尊皇复古”重建天皇权威的国体论,还出现了将日本描述为单一民族国家的“国史学”,他们重新书写日本的历史,主张日本民族是“以天皇家族为本家的一大家族”,日本国家与国民不分,日本是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神制国家。近代日本在尊王攘夷的过程中发现,西方列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早于日本步入了NationState的阶段。所以日本近代的知识分子就借用“nation”的概念将其译为“民族”,但是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民族的性质规定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的具有共同历史和文化的血缘集团,把日本解读为以血缘连接在一起的单一民族国家,这也混淆了国民与民族的概念,当然因此也造就了日本近代激烈的民族主义……问: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在1840年以来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走向瓦解,东亚各国最终接受了西方的以国际法为核心的国家观念。但是晚清以来,中枢对于周边地区的控制,常常让人想到朝贡体系的影子。您觉得朝贡体系的观念,是否也在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民族观念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答:朝贡体系的内容指的是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并非针对与边缘地区的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在《大明会典》《大清会典》等文献中看到有关朝贡的规定,好像感觉到中国古代存在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叫做朝贡体系的国际秩序,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朝贡体系作为一种明确的国际关系的体系未必真实存在,很多国家其实也不见得都明白自己与中国王朝之间存在着朝贡关系或者就是把朝贡关系看成一种贸易的手段。朝贡体系更多的是王朝的一种万国来朝的想象,其内容并不复杂,只要某个周边国家的使节来到中国并向皇帝献上该国君主贡品,并口头上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就可以得到中国皇帝的超于贡品数倍的回赐。朝贡体系实际上是按照传统中国的三重天下观而构想出来的,关于这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礼记·明堂位》中通过礼仪空间展示的古代中国世界观。按照这个世界观,即使存在朝贡体系,但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责任与义务。这和现代国家对于主权意识和疆土锱铢必较是无法进行比较的。朝贡体系的思想在民国以后当然存在。比如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所说:“故以中华民国之经界言之,越南、朝鲜二郡必当恢复者也;缅甸—司则稍次也;西藏、回部、蒙古三荒服则任其去来也。”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受传统影响的近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里,古代中国的内与外的界限相当模糊。这种“模糊”其实是刻意造成的,因为只有在这种体系中,中国才可以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问:抗战是中华民族崛起并走向转机的重要时期,您在《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也论及了当时的所谓“国民政府”提出了“中华民族宗族论”的说法,尝试用地方自治化解民族自治,建构高度同质化的中华民族概念。您怎么看这种尝试?答:抗日战争时期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意识得到迅速普及的时期,其原因既有来自外部的刺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现出民族歧视的性质),也有中国内部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对民族主义的宣传和鼓动。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蒋介石此时提出的中华民族宗族论和孙中山、章太炎等人在20世纪初期所主张的血缘民族论不一样,蒋介石主张的是一种民族融合论……他认为中国的各民族虽然语言、文化、历史的起源各不相同,但是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已经逐渐在文化制度和经济生活上具有了融合在一起的趋势和历史,所以可以借鉴美国“熔炉”式的民族政策,继续推进各民族间的融合,最终达到美国国民那样的超越族群认同的国族大融合……1937年顾颉刚被推为中英庚款理事,前往西北考察民族问题,他感触颇深,于是在《益世报》上发表了专栏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他指出:“‘中国本部’这个名词是敌人用来分化我们的。‘五大民族’这个名词却非敌人所造,而是中国人自己作茧自缚。自古以来的中国人本只有文化的观念而没有种族的观念。从文化来说,那时的文化中原高而地方低,所以那时的执政者期望用同化的方法:‘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研究《春秋》的学者也常说‘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顾颉刚和蒋介石一样认可的是融合论而不是同化论,他们都希望团结五族来共同对抗日本军国主义。虽然顾颉刚既强调了文化民族也强调了血缘民族,但这也是受到了日本单一民族国家论的影响,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近代国家(NationState)与民族之间的区别。以自由、主权在民、人权和法治(RuleofLaw)为标准建立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和以由共同血缘、共同起源神话所形成的民族所组建的民族的国家,其实是两回事。问:您曾经研究过民族主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今天东亚各国的很多争议是来自于历史认识的不同。战后以来的日本学界常常从中国历史中汲取思想资源,检讨二战时的日本军国思想的源头。您认为对于重新认识东亚各国的历史来说,历史学者在其中又有怎样的责任?答:谷川道雄、西嶋定生等日本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毫无疑问是非常杰出的,我刚到日本时,阅读他们的著作对我的冲击非常大,他们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历史观。读了他们的著作我才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是我想从事的事业。我在日本学到的最大的一点就是:历史和历史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任何历史学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完全还原历史上的事实,因为历史学者掌握的史料有限,其视角也受到他个人教育背景和所处时代的限制。即便一个历史学者真正生活在自己所研究的时代,他也不敢保证自己所看见、记录的就是绝对的真实。在历史不可能完全还原的条件下,历史学者依然有责任要记录一个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及教训,并且通过利用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去寻找人类所选择的道路所表现出来的法则。战后日本学者之所以对研究中国抱着巨大的热情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就是这样的原因。比如说日本学者西嶋定生在1962年提出的“册封体制”论,他认为古代中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存在,他认为近代日本是“在中国自我完善的东亚世界中形成国家并且得到发展的”,他认为支撑这套体系的是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与“礼”的观念。而且“日本史并不像人们常常想的那样,是一个可以与其他历史相隔绝的独自完整的历史。它是在与大陆历史的密切关联中展开的历史,并且只有大陆的历史才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世界’的历史。”他的这种学说,也影响了后来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中国世界体系”观。西嶋定生希望弄清的是日本如何希望摆脱中国王朝的影响,从而选择了走向近代的中央集权国家尤其是近代军国主义的道路。这是历史学者的责任与使命所在。日本绝大部分的学者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都有着深刻的反省,日本近代的军国主义不仅使东亚各国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今天日本的年轻人却对于历史却持有一种“无感”的态度,他们把历史本身也“历史化”了,因为他们认为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是前几代人的责任,与自己这一代无关,他们希望从历史的重负中逃脱出来。这种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这对于今天日本的历史学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无疑需要新的反思与努力。(访谈内容经王珂本人和出版方修订,发表时因版面限制有所删减)

千纱

灵台中台派出所突出“五抓”积极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单位

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开展以来,中台派出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民族工作会议、县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推进会议和《灵台县公安局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实施方案》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以赴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工作,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抓组织。中台派出所及时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将创建任务逐层分解,明确了职责分工,落实了工作措施,全面清理摸排掌握了辖区人口民族成分状况,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抓阵地。组建了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创建办公室,制作了活动版面两面,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通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民族政策,反映了我所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效。抓学习。利用每周例会时间组织全所民警、辅警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民族宗教工作政策及政策法规,学习民族基本知识,提高全所民警辅警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水平。紧密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在民警队伍中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个认同”教育活动和“六项行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引导,激发政治热情,凝聚创建工作合力。抓宣传。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公众号、宣传条幅、LED显示屏、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社区民警积极走村入户大力宣传普及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引导居民群众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维护”的思想,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抓典型。以社区警务为抓手,找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公安工作的结合点,紧密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积极将群众基础好、素质能力强的少数民族群众发展为治安户长,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开展政策宣传、线索摸排、矛盾纠纷调处、爱心帮扶、治安巡逻等工作,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增强了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我所将进一步做实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不断开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新方法、新载体,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建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色难

云报头条丨在大战大考中凝心铸魂

2月4日出版的《云南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2020年云南宣传思想工作综述——《在大战大考中凝心铸魂》。版面截图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给予了全省上下巨大鼓舞。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和“魂”,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的艰巨任务,面对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紧迫任务,全省宣传思想战线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忠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开拓前进,在大战大考中书写担当答卷,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为乘势而上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2020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赴云南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这是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向大家送上新春祝福。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20日下午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等,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高扬思想旗帜为高质量发展凝心铸魂欲事立,须是心立。上下同欲,才能无往不胜。一年来,面对战“疫”、战贫的重大考验,全省宣传思想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学习抓深入、理论宣传抓普及、理论研究抓重点、理论引导抓热点”,让全省上下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把握战略定力、汲取智慧能力。云南省“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理论宣讲大赛,理论不光说出来,还能唱出来、演出来、跳出来。以上率下,党员干部引领,全覆盖学、常态化学一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实施意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等制度,在全省建立起上下贯通、系统完备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专题,省委常委班子以上率下,举行了9次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各级党委(党组)班子跟进学,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基地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开展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干部全面学、理论骨干深度学、青年学生专题学、广大群众紧跟学的生动局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入脑入心,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11月7日,勐海县委宣讲团的拉祜族干部杨应昌和傣族干部玉坎里深入村寨,用民族语言与拉祜族和傣族群众面对面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平实接地气的宣讲,让掌声伴着笑声,现场气氛热烈。2020年11月9日上午,勐海县委宣讲团的拉祜族干部杨应昌和傣族干部玉坎里两名成员,分别奔赴勐混镇勐混村委会拉巴厅老寨和勐海镇曼袄村委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分别与拉祜族和傣族群众进行面对面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一年来,我省充分发挥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宣讲团和各地区“大众宣讲团”作用,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省委宣讲团全年开展重大理论宣讲140余场、听众15.7万人,各级宣讲团开展宣讲31025场、听众616.17万人。面向青年,用“小清新”方式讲清“大道理”2020年12月2日,省委宣传部云岭青年宣讲团正式成立,103名来自省直部门、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基层一线的优秀青年,先后面向高校师生、广大团员青年、省直机关和各类企业干部群众开展理论宣讲84场。同时,“张桂梅思政大讲堂”,通过线上线下跨平台立体传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云端的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手拉手”计划、“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双百双进”等持续推进,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开讲。(新华网 彭雪薇 摄)全媒覆盖,理论宣传网上网下一体联动如今,理论宣传平台实现“报、刊、台、网”全覆盖,传统主流媒体理论宣传阵地质效提升,“云理轩”公众号、“理上网来”、“云视理论”等融媒体专栏开辟指尖上的理论学习交流阵地;学习强国云南平台注册用户超过350万,“灯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高扬思想旗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体会”“开启伟大征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理论专栏保持着高热度;“云理轩”学习小组成员及全省党政领导干部、社科专家学者撰写理论评论文章2500余篇,呈现出理论宣传工作的“云南现象”。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报客户端在省委宣传部理论处指导下,开设“理上网来”融媒体理评专栏,充分聚合融媒体特色,彰显“云报”党端底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等系列研讨会让理论阐释研究更加饱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时代楷模精神研究》深入推进;社科专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调研咨询活动……一次次研讨,一篇篇理论文章,一场场宣讲,让真理之光照耀云岭大地,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讲好战“疫”故事凝聚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2020年,面对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省宣传思想战线迅速行动、闻令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成立宣传组,统一指挥调度宣传舆论工作。抗击疫情危难关头,全省宣传思想战线调集所有宣传力量、整合所有宣传资源、应用所有宣传手段,集中统筹新闻报道、新闻发布、网络宣传、社会宣传、理论宣传、文艺宣传、对外宣传等7大宣传板块,共同发力、一起发声,汇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宣传大会战。宣传组在指挥部直接领导下,冲在最前沿,打好主动仗,成为抗击疫情“尖刀连”。70多个日日夜夜,宣传组挑灯夜战,每天召开一次选题策划会、一场新闻发布会、一场小组碰头会,统筹央地四级180余家媒体,整体谋划、重拳出击,构建起抗击疫情强大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大宣传格局形成的宣传合力前所未有,全省宣传部门上下一心,横向联动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纵向联动各级媒体,实现重大信息发布统一指挥、统一发布。新闻宣传力度前所未有,上接天线,中央主要媒体共刊发各类报道7200余篇;下接地气,各媒体广泛运用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快手H5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打造出一大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融媒体产品,全省各级各类媒体疫情期间共刊发稿件138万篇,全网点击量达127亿次。新闻发布的场次频率影响力前所未有,仅4月份前,我省就召开了26场疫情应对系列新闻发布会,分不同主题、行业,47家单位、85位发布人走进新闻发布厅,刷新了我省新闻发布历史纪录。云报客户端战疫情新媒体产品这是一支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解读相关政策、聚焦热点焦点、回应社会关切,新闻宣传实现信息发布的最大化,在关键时刻,传递真实信息、辟清不实谣言、消除社会恐慌、平抚公众情绪,传播抗疫知识、提振全民信心,新闻宣传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手段和力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无法忘记,疫情袭来,我省仅用20多天就建立了17.5万个延伸至自然村的疫情防控社会宣传微信群,三大运营商发送公益短信18.2亿条,疫情防控宣传标语、传单随处可见。正是社会宣传动员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手段,最“土”的办法、最“洋”的载体一齐上阵,第一时间将疫情防控的关键常识传播到云岭大地的每个角落,全民参与、群防群治,为疫情防控赢得了“黄金时间”。我们无法忘记,武汉告急的危难时刻,复工复产关键时期,一次次特别报道、一场场视频直播聚焦云南援鄂医疗队、各类物资驰援湖北、各行各业复工复产……通过新闻报道,向人们传递了源源不断的战疫信心。我们无法忘记,当瑞丽出现境外输入性病例,我省几乎一夜之间就构建起省州市联合作战宣传体系,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传言……新闻宣传,成为稳定人心的“稳压器”。我们无法忘记,面对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广大新闻工作者尽锐出战,与逆行的白衣战士同行,用忠诚书写担当。“我们是无惧危险的新闻铁军,更是‘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记者特种兵!”这是我省赴湖北抗疫一线采访的8名记者远程连线时的铮铮誓言。一线记者们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深入医院“红区”、隔离病房,采写了大批浸润心血、感人至深的优质新闻作品,记录荡气回肠的抗疫时刻。作为全省新闻战线抗击疫情的优秀代表,省委宣传部新闻处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赢得国家荣誉。社科理论界以笔抗疫,在学习强国平台开设“冲锋号——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鼓与呼”栏目,撰写的《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中华民族大考必胜》等文章被广泛转载,以理论之光凝聚人心。云南抗疫主题书法作品选文艺工作者以“艺”战“疫”。通过影视、文学、歌曲、舞蹈、书画等形式致敬抗疫英雄。原创MV《生命之春》《山河无恙在我胸》,《平凡英雄》《命运共同体的战斗》等5800多件文艺作品,奏响了同心抗疫的和声。265万余名志愿者深入社区、卡点、村寨、边境口岸,助力疫情宣传和防控,壮大了战“疫”队伍,充实了战“疫”力量。助力复工复产,让文旅企业重整旗鼓面对文旅产业受到的巨大冲击,我省及时制定实施支持文旅产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转型发展18条措施,采取减免房租、支持设立文旅支行、建设半山酒店、优惠景区门票等一系列举措,及时纾困惠企。截至2020年底,全省A级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复工复产率分别达到97%、65.5%、92.95%。云南旅游市场接待情况普遍好于预期,消费市场逐渐热起来。在这场大战大考中,全省宣传思想战线牢记职责使命,以速度、力度、温度筑牢了人们同心抗疫的精神根基。记录奋斗足音描绘波澜壮阔“云南跨越史”清泉汩汩流淌,鼓声绵绵不绝。昔日贫穷落后的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如今甩掉了贫困帽,成为了游客云集网红景区。2020年8月,中宣部第三批“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团深入司莫拉采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等中央媒体聚焦佤寨新生活,一篇篇生动报道,展现了佤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再唱新歌”的甜蜜与幸福。一年来,宣传思想战线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聚焦云南“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铿锵步伐,生动展现云岭儿女不懈奋斗的生动实践,壮大主流舆论,弘扬主流价值,为全省发展凝聚起强大的舆论支持力。新闻宣传浓墨重彩,奏响最强音这是激动人心的“云南节奏”——2020年,中央媒体累计刊播有关云南的报道5.5万多篇,多家央媒关于云南的报道发稿量、头条数创历史新高,云南重磅报道,频频在各大央媒平台精彩亮相。这是令人振奋的“云南影响”。一大批讲述“云南故事”的精品力作,刊头版、上联播、出爆款。植根高原大地,许多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重大主题的作品,带着高原的阳光和泥土的芬芳,成为“现象级”产品,浏览量达百万+,甚至是千万+。一年来,“督战9个未脱贫摘帽县”“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扶贫印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一系列重大主题采访聚焦云南,各级媒体记者用笔和镜头礼赞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央媒权威报道引发了全国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等在全网渠道的大量转发,形成强大聚合传播效应。一年来,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系列新闻发布会、“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年123场省级新闻发布会成专题、成系列、成板块推进,并实现了全程实时直播等突破,新闻发布工作场次、频率、强度、创新度前所未有。云南日报等省级媒体加强深度报道组织策划,对省委、省政府重大会议和决策部署成专题、成系列重磅深入解读,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作品荣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广大记者走进高山峡谷、蹲点村寨农家、深入田间地头,捕捉红土大地点滴变化,讲述感人至深的云南故事,全景式、多层次、立体化记录波澜壮阔“云南跨越史”。文化扶贫深入村村寨寨,激发内生动力幽静的山间,传出琅琅书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宝华镇嘎他村,在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的孩子们都爱上了阅读绘本,一听到省委宣传部要捐新书来,就会提前步行到农家书屋排队等候。2020年,省委宣传部开展了4次“书香九进”活动,组织地方和机构开展此活动100余次,还开展“书香云南·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线上活动,让书香飘进社区、农村、学校等地。宝华镇嘎他村农村书屋决战决胜之年,文艺工作者精心创作,电影《一点就到家》《春来怒江》、电视剧《都是一家人》、纪录片《落地生根》、话剧《农民院士》、纪实文学《怒放》等一批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讲述了我省各族群众的脱贫故事,引发热烈反响。“奋斗杯”云南省群众文艺作品大赛征集到3965件作品,选出9个类别的94件作品。电影《一点就到家》剧照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文明新风吹遍城市乡村这一年,“云南榜样”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人民教师成为“网红”,上了网络热搜榜。广大网友高度赞扬张桂梅以生命谱写光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习近平主席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通过视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女童和妇女教育奖致贺词,特别介绍了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称赞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了孩子们的追梦人生。塑造脱贫攻坚的“云南榜样”,“西畴精神”经重读、重解、重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西畴人民用苦干实干创造出幸福美好生活,探索出了一条深度石漠化山区脱贫发展的路子,在“不可能”的地方创造了脱贫奇迹,用几代人的执着坚守诠释了沧桑巨变是干出来的!视频丨彭丽媛:张桂梅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这一年,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骄人成绩,昆明市、普洱市、曲靖市和景洪市、石林县、楚雄市、澄江市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安宁市、腾冲市成功通过复查,全省共有9个全国文明城市,总数跃居西部第二位。我省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明城市创建新经验。张俊辉 制图这一年,全省建成12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78个文明实践所、11804个文明实践站。各级宣传思想队伍依托这些载体,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五大习惯养成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一年,我省成立云南省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云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全省注册志愿者总数482.9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1万个。志愿服务在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爱国卫生运动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坚持守正创新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11月28日,云南省媒体融合指挥平台正式上线。作为央地联动建设的省级层面融媒体中心指挥平台,平台搭建起中央、省、州(市)、县(市、区)四级主流媒体信息相互联通的“智慧大脑”,标志着我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迈出实质性一步。2020年11月28日,云南省媒体融合指挥平台正式上线。(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摄)一年来,全省宣传思想战线锐意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努力构建以省级媒体为龙头,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联动,“一张网布局、一体化建设、一盘棋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广播电视台正在朝着打造全国一流、面向南亚东南亚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的目标迈进,全省129个县(市、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县级融媒体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建设逐步成熟,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正在全面发力。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互联网传播高地,“云南发布”成为全省权威信息综合发布平台的排头兵,目前“云南发布”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头条号等五大平台粉丝数超925万,稿件累计阅读量超34亿。深化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一年来,省属国有文化企业进一步理顺企业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新业态培育和数字化转型升级,云南出版智慧物流集成平台、面向南亚东南亚互联网电视融合汇聚分发平台、“云上文化云”等项目稳步推进,开创了发展新局。2020云上文化产业博览会2020云上文化产业博览会、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20云上民族赛装文化节等重大文化产业活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展示了云南民族文化,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丝路云裳·云上昆明民族时装周现场(供图)创新形式展示美丽中国七彩云南的良好形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省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用“云上”交流的方式开展了2020年庆祝中缅建交70周年、中孟建交45周年相关活动和中国临沧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缅胞波节等活动;“美丽云南·香格里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以“国内线上、国外线下”的方式走进法国和尼泊尔,“鲜花盛开的美丽云南”创意视频(公益广告)在境外展播,让美丽云南形象走出去,让友谊心桥搭起来。云南与尼泊尔“云”上启动“美丽云南·香格里拉”文化交流活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国际会议上向世界发出COP15“春城之邀”,我省启动了“万物生长 万物和谐——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发布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由著名音乐家谭盾打造的“多样世界 美丽中国 相约春城”生态交响音乐会,让“春城之约”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向全球……“多样世界美丽中国相约春城”生态交响音乐会在昆震撼登场回望2020年,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在大战大考中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展望2021年,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顽强奋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坚实的思想舆论支撑!

非大惑也

云报头条丨在大战大考中凝心铸魂

2月4日出版的《云南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2020年云南宣传思想工作综述——《在大战大考中凝心铸魂》。版面截图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给予了全省上下巨大鼓舞。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和“魂”,一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的艰巨任务,面对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紧迫任务,全省宣传思想战线紧紧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忠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创新、开拓前进,在大战大考中书写担当答卷,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为乘势而上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2020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赴云南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这是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向大家送上新春祝福。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20日下午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等,了解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光荣历史。高扬思想旗帜为高质量发展凝心铸魂欲事立,须是心立。上下同欲,才能无往不胜。一年来,面对战“疫”、战贫的重大考验,全省宣传思想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学习抓深入、理论宣传抓普及、理论研究抓重点、理论引导抓热点”,让全省上下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主心骨”、把准“定盘星”,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把握战略定力、汲取智慧能力。云南省“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理论宣讲大赛,理论不光说出来,还能唱出来、演出来、跳出来。以上率下,党员干部引领,全覆盖学、常态化学一年来,我省相继出台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实施意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等制度,在全省建立起上下贯通、系统完备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等专题,省委常委班子以上率下,举行了9次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各级党委(党组)班子跟进学,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基地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开展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干部全面学、理论骨干深度学、青年学生专题学、广大群众紧跟学的生动局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入脑入心,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11月7日,勐海县委宣讲团的拉祜族干部杨应昌和傣族干部玉坎里深入村寨,用民族语言与拉祜族和傣族群众面对面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平实接地气的宣讲,让掌声伴着笑声,现场气氛热烈。2020年11月9日上午,勐海县委宣讲团的拉祜族干部杨应昌和傣族干部玉坎里两名成员,分别奔赴勐混镇勐混村委会拉巴厅老寨和勐海镇曼袄村委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分别与拉祜族和傣族群众进行面对面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一年来,我省充分发挥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宣讲团和各地区“大众宣讲团”作用,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省委宣讲团全年开展重大理论宣讲140余场、听众15.7万人,各级宣讲团开展宣讲31025场、听众616.17万人。面向青年,用“小清新”方式讲清“大道理”2020年12月2日,省委宣传部云岭青年宣讲团正式成立,103名来自省直部门、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基层一线的优秀青年,先后面向高校师生、广大团员青年、省直机关和各类企业干部群众开展理论宣讲84场。同时,“张桂梅思政大讲堂”,通过线上线下跨平台立体传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云端的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手拉手”计划、“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双百双进”等持续推进,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开讲。(新华网 彭雪薇 摄)全媒覆盖,理论宣传网上网下一体联动如今,理论宣传平台实现“报、刊、台、网”全覆盖,传统主流媒体理论宣传阵地质效提升,“云理轩”公众号、“理上网来”、“云视理论”等融媒体专栏开辟指尖上的理论学习交流阵地;学习强国云南平台注册用户超过350万,“灯塔——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高扬思想旗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体会”“开启伟大征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理论专栏保持着高热度;“云理轩”学习小组成员及全省党政领导干部、社科专家学者撰写理论评论文章2500余篇,呈现出理论宣传工作的“云南现象”。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报客户端在省委宣传部理论处指导下,开设“理上网来”融媒体理评专栏,充分聚合融媒体特色,彰显“云报”党端底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等系列研讨会让理论阐释研究更加饱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时代楷模精神研究》深入推进;社科专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调研咨询活动……一次次研讨,一篇篇理论文章,一场场宣讲,让真理之光照耀云岭大地,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讲好战“疫”故事凝聚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2020年,面对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我省宣传思想战线迅速行动、闻令而动。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成立宣传组,统一指挥调度宣传舆论工作。抗击疫情危难关头,全省宣传思想战线调集所有宣传力量、整合所有宣传资源、应用所有宣传手段,集中统筹新闻报道、新闻发布、网络宣传、社会宣传、理论宣传、文艺宣传、对外宣传等7大宣传板块,共同发力、一起发声,汇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宣传大会战。宣传组在指挥部直接领导下,冲在最前沿,打好主动仗,成为抗击疫情“尖刀连”。70多个日日夜夜,宣传组挑灯夜战,每天召开一次选题策划会、一场新闻发布会、一场小组碰头会,统筹央地四级180余家媒体,整体谋划、重拳出击,构建起抗击疫情强大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大宣传格局形成的宣传合力前所未有,全省宣传部门上下一心,横向联动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纵向联动各级媒体,实现重大信息发布统一指挥、统一发布。新闻宣传力度前所未有,上接天线,中央主要媒体共刊发各类报道7200余篇;下接地气,各媒体广泛运用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快手H5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打造出一大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融媒体产品,全省各级各类媒体疫情期间共刊发稿件138万篇,全网点击量达127亿次。新闻发布的场次频率影响力前所未有,仅4月份前,我省就召开了26场疫情应对系列新闻发布会,分不同主题、行业,47家单位、85位发布人走进新闻发布厅,刷新了我省新闻发布历史纪录。云报客户端战疫情新媒体产品这是一支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解读相关政策、聚焦热点焦点、回应社会关切,新闻宣传实现信息发布的最大化,在关键时刻,传递真实信息、辟清不实谣言、消除社会恐慌、平抚公众情绪,传播抗疫知识、提振全民信心,新闻宣传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手段和力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无法忘记,疫情袭来,我省仅用20多天就建立了17.5万个延伸至自然村的疫情防控社会宣传微信群,三大运营商发送公益短信18.2亿条,疫情防控宣传标语、传单随处可见。正是社会宣传动员一切力量,采取一切手段,最“土”的办法、最“洋”的载体一齐上阵,第一时间将疫情防控的关键常识传播到云岭大地的每个角落,全民参与、群防群治,为疫情防控赢得了“黄金时间”。我们无法忘记,武汉告急的危难时刻,复工复产关键时期,一次次特别报道、一场场视频直播聚焦云南援鄂医疗队、各类物资驰援湖北、各行各业复工复产……通过新闻报道,向人们传递了源源不断的战疫信心。我们无法忘记,当瑞丽出现境外输入性病例,我省几乎一夜之间就构建起省州市联合作战宣传体系,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传言……新闻宣传,成为稳定人心的“稳压器”。我们无法忘记,面对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广大新闻工作者尽锐出战,与逆行的白衣战士同行,用忠诚书写担当。“我们是无惧危险的新闻铁军,更是‘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记者特种兵!”这是我省赴湖北抗疫一线采访的8名记者远程连线时的铮铮誓言。一线记者们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深入医院“红区”、隔离病房,采写了大批浸润心血、感人至深的优质新闻作品,记录荡气回肠的抗疫时刻。作为全省新闻战线抗击疫情的优秀代表,省委宣传部新闻处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赢得国家荣誉。社科理论界以笔抗疫,在学习强国平台开设“冲锋号——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鼓与呼”栏目,撰写的《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中华民族大考必胜》等文章被广泛转载,以理论之光凝聚人心。云南抗疫主题书法作品选文艺工作者以“艺”战“疫”。通过影视、文学、歌曲、舞蹈、书画等形式致敬抗疫英雄。原创MV《生命之春》《山河无恙在我胸》,《平凡英雄》《命运共同体的战斗》等5800多件文艺作品,奏响了同心抗疫的和声。265万余名志愿者深入社区、卡点、村寨、边境口岸,助力疫情宣传和防控,壮大了战“疫”队伍,充实了战“疫”力量。助力复工复产,让文旅企业重整旗鼓面对文旅产业受到的巨大冲击,我省及时制定实施支持文旅产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转型发展18条措施,采取减免房租、支持设立文旅支行、建设半山酒店、优惠景区门票等一系列举措,及时纾困惠企。截至2020年底,全省A级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复工复产率分别达到97%、65.5%、92.95%。云南旅游市场接待情况普遍好于预期,消费市场逐渐热起来。在这场大战大考中,全省宣传思想战线牢记职责使命,以速度、力度、温度筑牢了人们同心抗疫的精神根基。记录奋斗足音描绘波澜壮阔“云南跨越史”清泉汩汩流淌,鼓声绵绵不绝。昔日贫穷落后的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如今甩掉了贫困帽,成为了游客云集网红景区。2020年8月,中宣部第三批“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团深入司莫拉采访,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等中央媒体聚焦佤寨新生活,一篇篇生动报道,展现了佤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再唱新歌”的甜蜜与幸福。一年来,宣传思想战线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聚焦云南“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铿锵步伐,生动展现云岭儿女不懈奋斗的生动实践,壮大主流舆论,弘扬主流价值,为全省发展凝聚起强大的舆论支持力。新闻宣传浓墨重彩,奏响最强音这是激动人心的“云南节奏”——2020年,中央媒体累计刊播有关云南的报道5.5万多篇,多家央媒关于云南的报道发稿量、头条数创历史新高,云南重磅报道,频频在各大央媒平台精彩亮相。这是令人振奋的“云南影响”。一大批讲述“云南故事”的精品力作,刊头版、上联播、出爆款。植根高原大地,许多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重大主题的作品,带着高原的阳光和泥土的芬芳,成为“现象级”产品,浏览量达百万+,甚至是千万+。一年来,“督战9个未脱贫摘帽县”“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扶贫印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一系列重大主题采访聚焦云南,各级媒体记者用笔和镜头礼赞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央媒权威报道引发了全国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等在全网渠道的大量转发,形成强大聚合传播效应。一年来,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系列新闻发布会、“回眸十三五 奋进彩云南”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年123场省级新闻发布会成专题、成系列、成板块推进,并实现了全程实时直播等突破,新闻发布工作场次、频率、强度、创新度前所未有。云南日报等省级媒体加强深度报道组织策划,对省委、省政府重大会议和决策部署成专题、成系列重磅深入解读,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作品荣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广大记者走进高山峡谷、蹲点村寨农家、深入田间地头,捕捉红土大地点滴变化,讲述感人至深的云南故事,全景式、多层次、立体化记录波澜壮阔“云南跨越史”。文化扶贫深入村村寨寨,激发内生动力幽静的山间,传出琅琅书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宝华镇嘎他村,在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的孩子们都爱上了阅读绘本,一听到省委宣传部要捐新书来,就会提前步行到农家书屋排队等候。2020年,省委宣传部开展了4次“书香九进”活动,组织地方和机构开展此活动100余次,还开展“书香云南·全民阅读系列活动”线上活动,让书香飘进社区、农村、学校等地。宝华镇嘎他村农村书屋决战决胜之年,文艺工作者精心创作,电影《一点就到家》《春来怒江》、电视剧《都是一家人》、纪录片《落地生根》、话剧《农民院士》、纪实文学《怒放》等一批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讲述了我省各族群众的脱贫故事,引发热烈反响。“奋斗杯”云南省群众文艺作品大赛征集到3965件作品,选出9个类别的94件作品。电影《一点就到家》剧照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文明新风吹遍城市乡村这一年,“云南榜样”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人民教师成为“网红”,上了网络热搜榜。广大网友高度赞扬张桂梅以生命谱写光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习近平主席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通过视频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女童和妇女教育奖致贺词,特别介绍了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称赞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了孩子们的追梦人生。塑造脱贫攻坚的“云南榜样”,“西畴精神”经重读、重解、重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西畴人民用苦干实干创造出幸福美好生活,探索出了一条深度石漠化山区脱贫发展的路子,在“不可能”的地方创造了脱贫奇迹,用几代人的执着坚守诠释了沧桑巨变是干出来的!视频丨彭丽媛:张桂梅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这一年,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骄人成绩,昆明市、普洱市、曲靖市和景洪市、石林县、楚雄市、澄江市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安宁市、腾冲市成功通过复查,全省共有9个全国文明城市,总数跃居西部第二位。我省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文明城市创建新经验。张俊辉 制图这一年,全省建成12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78个文明实践所、11804个文明实践站。各级宣传思想队伍依托这些载体,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五大习惯养成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一年,我省成立云南省志愿服务促进中心、云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全省注册志愿者总数482.9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2.1万个。志愿服务在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爱国卫生运动等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坚持守正创新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11月28日,云南省媒体融合指挥平台正式上线。作为央地联动建设的省级层面融媒体中心指挥平台,平台搭建起中央、省、州(市)、县(市、区)四级主流媒体信息相互联通的“智慧大脑”,标志着我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迈出实质性一步。2020年11月28日,云南省媒体融合指挥平台正式上线。(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摄)一年来,全省宣传思想战线锐意改革,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努力构建以省级媒体为龙头,省、州(市)、县(市、区)三级联动,“一张网布局、一体化建设、一盘棋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广播电视台正在朝着打造全国一流、面向南亚东南亚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的目标迈进,全省129个县(市、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投入使用,县级融媒体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建设逐步成熟,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正在全面发力。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互联网传播高地,“云南发布”成为全省权威信息综合发布平台的排头兵,目前“云南发布”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头条号等五大平台粉丝数超925万,稿件累计阅读量超34亿。深化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一年来,省属国有文化企业进一步理顺企业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新业态培育和数字化转型升级,云南出版智慧物流集成平台、面向南亚东南亚互联网电视融合汇聚分发平台、“云上文化云”等项目稳步推进,开创了发展新局。2020云上文化产业博览会2020云上文化产业博览会、丝路云裳·七彩云南2020云上民族赛装文化节等重大文化产业活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展示了云南民族文化,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丝路云裳·云上昆明民族时装周现场(供图)创新形式展示美丽中国七彩云南的良好形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省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用“云上”交流的方式开展了2020年庆祝中缅建交70周年、中孟建交45周年相关活动和中国临沧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中缅胞波节等活动;“美丽云南·香格里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以“国内线上、国外线下”的方式走进法国和尼泊尔,“鲜花盛开的美丽云南”创意视频(公益广告)在境外展播,让美丽云南形象走出去,让友谊心桥搭起来。云南与尼泊尔“云”上启动“美丽云南·香格里拉”文化交流活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国际会议上向世界发出COP15“春城之邀”,我省启动了“万物生长 万物和谐——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发布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由著名音乐家谭盾打造的“多样世界 美丽中国 相约春城”生态交响音乐会,让“春城之约”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向全球……“多样世界美丽中国相约春城”生态交响音乐会在昆震撼登场回望2020年,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在大战大考中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展望2021年,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勠力同心、顽强奋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坚实的思想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