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携手濉溪经济开发区溪河社区开展“义务写春联送福进万家”活动 2月9日上午,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携手濉溪经济开发区溪河社区开展“义务写春联送福进万家”活动。 牡丹画名家、相山区美协副主席曹洪利,实力派书法名家张天华,书法家王莉在现场。 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积极响应市文联号召,及时组织淮北书画名家参与县区的义务写春联送福进万家活动。在溪河社区居委的会议室、办公室,现场特邀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濉溪县美协主席郭长清,牡丹画名家、相山区美协副主席家曹洪利,实力派书法名家张天华,淮北市知名书画家王运输、王莉、宋光明等人现场挥毫泼墨书写春联,为溪河社区居民送上新春的祝福,整个上午共写春联600多幅送给社区居民。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濉溪县美协主席郭长清 当天上午,濉溪经济开发区副主任谢东升看望了参加活动的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书画艺术家。淮北市知名书画家王运输 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范为民、艺术团团长张秀英,民间艺术研究院志愿者童静文,溪河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仲新楼、主任仲俊峰等参加了春联书写现场的活动。工商导报、安徽经济新闻网记者 祝海洋 范为民书法家宋光明在春联书写现场工商导报、安徽经济新闻网记者 祝海洋 范为民
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携手树人文化生活馆在安康路为市民送春联2月4日星期天上午,安徽省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组织近10名书画艺术家,在著名书法家林玉英、纵翰的带领下,前往位于相山区安康路的淮北树人文化生活馆,为市民写赠春联活动。整个上午,近200名群众览名家现场挥笔泼墨,共为为市民书写了近400幅春联。 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范为民、副院长刘纵艳参加活动。林玉英简介林玉英,著名书法家,原淮北市文联副主席、安徽省妇女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内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览的女书法家。纵翰简介 纵翰,著名书法家,安徽淮北市人,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国学研究会、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等协会会员,原淮北市文联创作室主任。 淮北树人文化生活馆位于淮北市相山区安康路,现有员工24名,营业面积1200平方,是淮北市知名度很高的文化企业。最早起家月淮北科委东边20米的树人书店,后在濉溪消防队东20米创办了濉溪树人书店。树人文化生活馆的口号是全民阅读,书香淮北。 安康路的树人文化生活馆是倡导在阅读空间里,一杯咖啡,一本书,有阅读坐位45个,大厅可容纳70人左右的休闲区供读者享有,内设私人定制影吧、茶室、孩子们的作业区。该企业经营图书主要有教辅、社科文学、学生用品、办公用品。与其说树人文化生活馆是书店,不如说是一个高大上一个读书休闲聚会会所。工商导报、安徽经济新闻网记者 祝海洋 范为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尹明亮 通讯员 李晨歌2020年12月17日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民间艺术研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潍坊市民俗博物馆举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民间艺术研学实践基地是学院开拓的以民间艺术、非遗技艺为主要特色的研学实践基地,是山东省首批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齐鲁守艺人”传统民艺传承创新平台的延伸。该基地的成立将更好地发挥潍坊市民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进一步密切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馆校合作 教育联动”,推动民俗文化和学校教育实现深度融合。潍坊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孙忠礼介绍,“在潍坊市民俗博物馆设置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民间艺术研学实践基地,是双方‘馆校合作、教育联动’的一次创新实践,是践行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实质性举措。希望双方以‘实践基地’为平台,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以研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文教结合赋予潍坊民俗文化新的活力,为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贡献力量。”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郑德前介绍,作为驻潍高校,学院始终坚持对接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将民间艺术融入教育教学,先后聘请吕臻立、聂希臣、张清民、齐秀花等十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客座教授;与杨家埠木版年画社、高密姜家庄共建美育基地,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民间艺术研学实践基地的设立,将拓宽合作领域,挖掘合作潜力,努力实现资源共用、平台共建、活动共谋、成果共享,携手将其打造成为‘高起点、多功能、宽领域’的美育育人平台,共同为潍坊市数字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据悉,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民间艺术研学实践基地将借助民俗博物馆载体,引进烙画、核雕、剪纸等方面优秀的民间艺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形成完善的专兼职教师团队,在教学育人、课题研究、数字化保护、虚拟展馆等方面展开合作;引入民间艺术大师,与校内教师共同课程,逐步构建“知识普及、技艺研习、专业融合创新”的数字媒体专业群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借助民俗博物馆优秀的民间艺术、非遗文化资源,通过定期组织馆内参观、动手实践等方式,打造学生了解民间艺术之美、研习民间艺术技艺的第二课堂,拓展学生视野,提升艺术素养;发挥民俗博物馆公益属性以及学院教育功能,在校园内外定期开展流动的“非遗大篷车”活动,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传播。
根据绍兴日报的报道:近日,由浙江省文化馆主办的“2020长三角民间艺术文创产品邀请展”在杭州程允贤雕塑馆开幕。80多项来自长三角地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四地)的传统民间技艺集中亮相,来自绍兴的会稽铜镜、微型戏服摆件、嵊州竹编、传统漆艺也参与其中。每一件文创产品都体现着“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和谐相融,当下,民间艺术需要什么样的文创呢?绍兴4项传统民间技艺亮相位于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程允贤雕塑馆,因为2020长三角民间艺术文创产品邀请展的开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自作品征集以来,展览组委会共收到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的参展作品190余项,涵盖海派盘扣制作、琉璃烧制、绒绣、苏绣、蓝印花布、蓝夹缬等80多项传统民间技艺,此外还有更多承载民间艺术元素的衍生系列产品。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阮静说,本次展览从长三角的维度和视野出发,呈现当代设计与实用概念主导下的民间艺术文创产品面貌,为民间艺术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一次可讨论和研究的范本。展览体现了“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和谐相融,民间艺术在当代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也看到了民间艺术以文创为载体正在更好地传承创新。本次展览,来自绍兴的会稽铜镜、微型戏服摆件、嵊州竹编、传统漆艺也参与其中。20多岁的吕爽,是家族第三代竹编技艺传承人,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女承父业,让嵊州竹编融入生活。这次出自她手的嵊州竹编《沉鱼落雁》亮相本次展览,她希望以年轻人的思维和视角,为传统竹编注入新的审美元素,让竹制品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再次走进千家万户。来自绍兴金汉唐文化创意工作室的“犀皮漆耀金斑手镯”一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浙江省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手镯使用了传统涂漆技艺——“犀皮漆”,这种工艺做出来的纹理像是犀牛皮,异常精美,因此而得名。在中国漆器的品类中,犀皮漆器属于“稀罕货”,曾被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赞为“漆器之首”。这样的花纹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打磨出来的,内胎表面会故意做出凹痕,因此每一层漆,高低都不一样,磨平之后,每一层的颜色都会显现出来。潜心埋首几十年,复原出铜镜古法铸造技艺的,正是“会稽铜镜”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绍兴市铭越青铜研究院院长马彼得。我国古代铜镜起源于齐家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晚期,有着4000余年的发展史。东汉中期,会稽山阴成为全国最大的铸镜中心,素有“天下铜镜出会稽”的美誉。这次由马彼得创作的会稽铜镜“龙飞凤翔”和“五福丹凤纹镜”一亮相,便受到了参观者们的点赞。由来自嵊州市黄泽镇的李松英创作的微型戏服摆件,放在了展览现场的显眼位置。把穿在身上的戏服,做成迷你版,并制作成镜框、摆件的款式,成为一件艺术摆件。迷你可爱但又不失庄重和艺术气息的微型戏服,让参观者们竖起了大拇指。民间艺术需要什么样的文创当下,“匠心”日益被重视。民间艺术品区别于常态艺术品的重要特质便是“民俗性”。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见民间艺人们运用刺绣技艺,结合良渚文化图腾元素创作的手环系列作品;可以看见运用“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结合现代元素制作的纯银钩民族风耳环、手链;可以看见以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为灵感设计创作图案,纯手工染色的经典慢时尚蓝印花布,等等。当下,民间艺术需要什么样的文创呢?在展览期间举行的“生态 文创 设计”创新论坛上,很多专家就“文创发展与传统保护关系”“文创产品与工艺美术精品的定位”“当今文创事业发展趋势”以及“文创作品与数字化结合”等主题内容进行了分享和阐述。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原副馆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方阳认为,文创既要传承原汁原味,但也要创新。他分享了日本的非遗——蓑衣的传承,各个环节各司其职,既有传承人将蓑衣的所有技艺“原汁原味”地保留,也有专门的部门来将其产业化。他指出,创新是复合型的,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传统如材料、手法等熟知,又非常熟悉现代化的手段如电脑技术、设计理念等。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裘小洵认为,文创产品是由创意转化、具备市场价值的产品,设计的落脚点是产品;文创产品是产品和产业的结合,好的创意要符合现代生产工艺、生产手段;文创产品是面向大众的文化消费,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不是个人化的作品和服务;文创产品应该是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体现作者的匠心,符合大众审美需求,体现文化内涵。换言之,好的文创产品就是:专家点头、百姓拍手、市场接受。浙江省博物馆工艺部主任范珮玲说,好的文创产品,一是要具有地域特色,能结合当地文化;二是利用非遗传统文化元素,来体现创意,三是要环保,四是要实用,具有市场价值。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会长邬勇表示,民间艺术要有根,但在做文创产品时步子要迈得更大,思考要更活跃,突出创意,他也呼吁社会多方参与到民间艺术创作、开发中来。专家们认为,真正的文创,既不应该“高”,也不应该“上”,但确实需要“大”,大到可以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次展览上,如利用现代LED发光电源的小巧轻薄,将传统硖石灯彩的核心针刺画片和陶艺相结合,创作出全新的灯彩作品《针刺托盘》,构思新颖巧妙,是将硖石灯彩从展示品转向伴手礼的一个突破。台灯《荔枝灯——妃子笑》以杨贵妃爱吃荔枝的典故为素材,做一盏形似荔枝的花灯,象形喻物,造型夸张又简约,色彩艳丽、玲珑剔透,而且打破传统花灯的悬挂模式制作成创意台灯,让花灯广泛融入现代生活,能应用到客厅、书房、茶座等不同场景中,更具实用性。
淮北市书画艺术研究会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联合举行传习活动专题学习会7月15日,淮北市书画艺术研究会、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联合在相山区春秋社区四楼会议室举行传习活动专题学习会。学习会活动由 淮北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冯忠俊主持。淮北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李明河,常务副会长冯忠俊,淮北市聚贤堂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董事长高德鹏,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范为民,淮北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曹洪利、黄建新、侯建中,秘书长杨仕香,副秘书长黄继同、刘祥云、赵宏燕,书画艺术家陈培明、任啟贵、孙怀山、王明胜、谢士文等近20人参加了学习活动。淮北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李明河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重要论述及对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参加学习的会员要教育引导广大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他在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书画作品创作中去。参加活动的书画艺术家表示要以传习基地为阵地,创新传习形式,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思想,通过辅导培训、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聚焦中国梦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淮北市书画艺术研究会、淮北民间艺术研究院要求全体书画家会员、院成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向先进典型人物学习,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工商导报、安徽经济新闻网记者祝海洋 祝海洋
为着探访名闻燕赵大地的景州塔,来到了河北省东南部的衡水市景县。景州塔东南角的院子是景州民俗馆,踅进去,了解、拍摄景县的民风民俗,不知不觉就是两个多小时。(王子瑞 摄影)照片拍了不少,可以向大家推介的民俗展品很多。这是一幅景县剪纸,大家能看出来与其它地方的剪纸有什么不同吗?景县剪纸艺人李连珍、程霞在一起切磋剪纸技艺。景县梁集乡64岁的李连珍,自小喜爱剪纸艺术并自学成才,研究揣摩剪纸艺术50多年,剪出作品上万件,件件有故事,个个有内涵。景县剪纸:戏剧脸谱。李连珍是个特别热心的人,逢年过节,总会剪一些喜庆温馨、应时应景的作品,毫无保留地送给亲友和左邻右舍,图个吉祥平安。景州民俗馆是一个小院,回字形的两层小楼,展品十分丰富,值得一看再看。如今,剪纸已然成为李连珍生命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可是,在醉心于剪纸的同时,她发现,身边喜欢剪纸又有耐心学下去的年轻人竟寥寥无几,这让她很是苦恼。她说,有了剪纸,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命也感觉有了意义。她希望能尽快找到接班人,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李连珍剪纸作品《吹笙》。【王子瑞发布的照片,视角独特、有温度,全部是原创作品,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或者收藏!如果你身边有奇闻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帮助的人,请留言。】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陈毓娟): 2020年7月15日,“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国博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探索。“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陈毓娟摄影)趣味盎然的儿童玩具、功能各异的农具和柳编、美观舒适的居住空间、花样繁多的饮食器具、凝聚巧思的织绣和印花布、精美考究的节俗用品,无不传递着山东人民对富足与美的追求。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东抱大海,是孔子的故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勤劳朴实的山东人民在利用自然、经营生活的过程中,用勤劳和智慧塑造了兼具黄河文化和滨海文化特点的民间艺术。展陈里,趣味盎然的儿童玩具(陈毓娟摄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这个展览,突出展现了我国特色鲜明、生动多样的乡村民间艺术,深入发掘了传统民艺的文化原生动力与时代价值,引导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体验乡土味道,记得住乡愁。同时,它主动地汲取文明养分,关注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积极地投身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本次展览共展出1500余件(套)山东民艺藏品,并依据山东地区顺天应时的传统劳作方式、生活方式大致分四个单元:农事器用、康乐人家、衣裳锦绣、游艺乡风。其中农事器用部分重点展示了山东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在犁、耧、耙、镢、锨等工具使用中反映“就材加工、量材为用、适用为上”的造物智慧,通过打柳编筐养活一家的劳作格局展现山东地区农业与手工业相伴相生、紧密结合的经济形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讲解“器用有节”的可爱物件(陈毓娟摄影)康乐人家部分重点展示山东人民在海岱山水与礼乐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的起居有序、器用有节的造物追求,通过日常家具陈设、三餐用具等点滴细节,传递山东人民礼仪传家的优良传统和安居敬业、知足常乐的小康情怀。衣裳锦绣部分的陈列展品(陈毓娟摄影)衣裳锦绣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女性织绣印染出的斑斓世界,在穿衣打扮中传递温馨而感人的乡愁情结。“囍”字手编筐和它的“朋友们”(陈毓娟摄影)游艺乡风部分重点展示山东人民通过生儿育女、寿诞宴饮、婚丧嫁娶等人生仪礼以及节令习俗而进行的审美游艺活动,在娱乐狂欢、物物交流中实现着潜移默化的族群认同与文化的代际传递。本次展览的展品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创建的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为主。展示了潘鲁生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出版的学术研究成果,他们在致力于解读中国传统造物生态链中齐鲁智慧与人文精神,推进民间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原创性应用理论创新研究的同时,还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国家文化战略、民族文化传承、时代文艺创新等重大问题紧密结合,为国家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振兴等提供了积极的学术支撑。本次展览集山东传统民艺藏品展示、生活空间还原、学术研究成果于一体,致力于呈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优秀价值理念与造物设计智慧,展现了服务于人民生产生活的文化创造,为我们重新认识乡村的多元价值,也为当代乡村振兴、助民致富及非遗保护、文化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原标题: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从1986年至1989年前后,历时四年,我亲往黄河沿岸考察,其中的曲折甘苦,唯有同行的伙伴能够体会。但总的来说,黄河之行收获是大的,内心无比安慰。我对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探索,从望洋兴叹、不知所措,经过了这些感性的实地考察,又经过了理性的反复思考,渐渐对它的发生、发展、类别、表现特点,以及与非民间艺术的关系等,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看法。我把这些行走与考察的结果,都记录在了《黄河十四走》这套书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历史上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却又极其坦然地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现在看来,正是这些典籍不载、正史不论的民间艺术,在很大的范围内成为支撑一个民族的元气。历史上,人们考察一国的文化,往往只是对帝王将相及上流阶层功绩的再认识。其实,上层文化只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个部分还是从民间文化这个基础里去提取、升华的。从较客观的史实去考察,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的祖先,按照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创造了先民的“本源文化”,然后随着经济、政治情况的发展而分化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上层文化是吸取民间文化的养料而形成的,民间文化却直接传承本源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形式,发展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海洋。民间艺术的共同主题是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这些观念,是由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的古代哲学来的。譬如半坡出土的人面双鱼纹彩陶及陶盆边上的等距纹饰,是否就是以鱼形图案表现一阴一阳相合的太极图的雏形呢,是否与相传是伏羲所制的八卦符号有着联系呢?又如甘肃各地出土的葫芦瓶等,即是“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这一古代与葫芦有关的人类繁衍传说的体现,而葫芦又与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有关。伏羲、女娲在民间艺术中是以葫芦中的一对人首蛇身、阴阳合体的形象出现,这与本源艺术的葫芦瓶造型惊人地暗合。由此可见,民间艺术的哲学思想明显地传承自本源艺术。随着社会阶级的产生,一部分民间的工匠被吸收去为上层社会服务,参加上层艺术的创造,形成了非民间艺术,即所谓“上层艺术”。非民间艺术的创造,是从民间工匠派生出“百工”开始的。百工显示出艺术创作的分工和专业化倾向。先秦两汉的宫廷显贵,不惜财力兴建祖庙祠堂、宫室楼阁,在厚葬风尚影响下制作玉器、青铜器、陶器、墓室壁画、砖雕石刻等。这些非民间艺术品除了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外,大部分在内容与造型上,都因为创造者来自民间,离民间的思想形态不远,而仍具有民间艺术那种朴厚、阳刚的风格,充满了民族发展时期气魄宏大的生命力。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西汉初期和东汉晚期一部分画像石刻等就是明显的例子。在上层社会的需求下,一部分工匠向专业化继续发展而成为技师;另一批仍留在民间的工匠,有些创作的也是民间的宗教石刻及壁画。但这两类工匠的作品风格已开始有明显的分野。专业技师的作品,其内涵及审美意识显然是属于上层社会的;民间工匠的作品则仍保留民间艺术的趣味和造型风格。到了这个历史阶段,非民间艺术的发展路线已非常鲜明:由民间工匠派生出来的百工,渐渐走专业化的道路,成为技师;作品也由群体制作而变为细致的分工,从集体的创造而变为个体的创造了。由此派生出的个性艺术,促成了专业艺术家地位的提高,熟练而有独创性的技师在上层社会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专业艺术家的诞生,使作者及其作品被列入史册,顾恺之、吴道子、杨惠之等即为代表。这样一来,在民族艺术的领域里,民间与非民间艺术从哲学上、美学上、造型规律上走上了泾渭分明的道路。而民间艺术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世界,实实在在地与广大的平民共存了数千年,并自始至终沿着自己的规律进行制造,发展成一套深厚而丰富的艺术体系。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的科学属性。那是一种不受什么透视学、解剖学限制的自由创造: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民间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意念的表现,或规整概括,或装饰均衡,或模糊抽象,或大胆夸张,只要作者认为好看、认为美,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三头六面,人首蛇身,鸟腹有兽,象中有象,只要能为意念服务,俱无不可。一言以蔽之,民间艺术是从一种意念出发的“意念艺术”。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随意念而组合,手法多样:有象征,有谐音取意,有会意,有直喻,有隐喻。象征是用多个形象组成一整套的“语言”,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念。如鱼枕是在双鱼的造型上再绣五毒形象,又在耳孔上加桃子的轮廓,使此鱼枕具有辟邪和保佑生殖繁衍、长寿等一整套互相关联的意念。因为鱼是从本源艺术传承而来的生殖保护神形象,五毒代表邪,桃子代表生殖繁衍和长寿。至于谐音、会意、直喻、隐喻的例子更是俯拾即是,不必细论了。总之,民间艺术的造型从来不表现事物的本相,作者必定以自己的意念将物象加以组合、变形,使之更富艺术意味。民间艺术对于空间的处理,从不受焦点透视、解剖学或比例观点影响。但它有一个共同要求,即让作者想表现的所有东西都看得见。这样一来,所创造的画面就在互不遮挡的平面上展开了,重要的就放大,次要的就缩小,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取其神,保其意。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织配搭的。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间艺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纸马与神灵和祈福有关,所用颜色就根据五行、五色观: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此外就是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另一方面,由于百姓的物质条件和时间都有限,民间艺术不可能像上层艺术那样事事讲求精细。但工多艺熟,以瓷绘为例,经过大量实践之后,便发展出一个富于韵味、以少胜多的大写意系统。在走黄河、考察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也逐渐有所思考、有所领悟。与西方艺术和中国非民间艺术的造型体系相比,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显得独特而丰富。作为中国艺术之源的民间艺术,所包括的民间传说、音乐、舞蹈、歌曲、戏曲、工艺和美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具有共同的民族气质、风格,是民族艺术的元气、精华所在。珍惜它,发扬它,应该是严肃而迫切的课题。值得安慰的是,一部分中国艺术工作者已发现了这璀璨的艺术天地,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对这份文化遗产的研究。但是,它在被全面收集、整理、研究、保存之前,已每日每时地处在流失之中。这一危机使人忧心忡忡。因此,抢救民间艺术遗产的责任,毫无疑问要由我们这一代人承担起来。这也是我们一行人不辞辛苦,沿着黄河一路行走,并最终出版《黄河十四走》予以记录的原因。正如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坐而言、起而行,为这项历史任务尽一己之力吧。(《黄河十四走》:杨先让、杨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人民日报
2020年7月29日下午,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在佛山市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二级调研员吴嘉丽、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会长廖之春、执行会长林文彬、佛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钟汝荣、佛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润深、佛山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关宏、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梁伙权、肇庆市工艺美术协会党支部书记赵桂炎等领导、专家学者出席本次活动。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成立两年来,秉承跨界融合、共谋发展的原则,先后成立了手工艺产业专业委员会、体育艺术专业委员会、短视频专业委员会,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未来,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将以优质的专业服务和国际大视野,整合资源,发挥协会众多高端人才优势。以“服务党委、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会员”为宗旨,团结各界人士,挖掘整理、合理利用、传承创新、推广宣传佛山悠久的民间手工艺及丰富多彩的岭南优秀文化,为实现佛山“建设更具高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这一目标而努力。新成立的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主要成员由来自珠三角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传承人等组成,艺术领域包括剪纸、佛山秋色、佛山武术、砖雕、佛山藤编、石湾陶艺等,未来将逐步扩展到整个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领域。会上,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会长廖之春谈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平台下,佛山正向着高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迈进。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会长廖之春致辞。/潘炳森摄“目前,协会已成立了十大专业委员会,以跨界融合,共创多赢的发展格局,积极贯彻落实佛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助力传承创新发展佛山的民间艺术,弘扬岭南文化,积极探索并加强产业链,加速创新链,融入资本链,落实政策链的发展模式。”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执行会长林文彬宣读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架构成员名单。/潘炳森摄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架构成员名单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会长廖之春为黄强华颁发理事长聘书。/潘炳森摄来自佛山市文联、佛山市非遗保护中心、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负责人及佛山多位非遗传承人为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成立揭牌。/潘炳森摄今年5月,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组织会员积极参与第七届珠三角工艺美术作品邀请赛,佛山参展作品达到近70件,获“工美金匠奖”特别金奖2项、金奖9项、银奖10项、铜奖2项的可喜成绩。吴嘉丽女士、廖之春会长为特别金奖获得者颁发证书。/潘炳森摄梁伙权常务副会长、关宏主席为金奖获得者颁发证书。/潘炳森摄钟汝荣主席、张庆明大师为银奖获得者颁发证书。/潘炳森摄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梁伙权在发言中强调,通过此次大赛,充分展现了佛山手工艺行业在珠三角地区处于整体优秀水平。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梁伙权介绍本届大赛的评审情况。/潘炳森摄据悉,民间艺术传承创新专业委员会还将通过举办技能培训、创作交流、展览观摩等研讨活动,推动佛山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最后,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与乐怡海创文化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就藏品票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藏品票对非遗传承项目的创新理念得到与会领导、非遗传承人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佛山市艺术文化创新协会与藏品票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签约仪式。/潘炳森摄据乐怡海创副总经理黄建成介绍,藏品票是连接非遗产业与消费者的全新文化艺术载体,通过“非遗传承藏品票”的发行,将非遗艺术作品内在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呈现出来,拉近大众与非遗艺术文化的距离,让普通爱好者都可参与体验、鉴赏和收藏,对保护及传播非遗文化,发展艺术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淮阴师范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校学生实地调研及学术研究能力,8月29日,淮阴师范学院“民间艺术融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学生实践团队前往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码头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研团队和村民代表合影植根文化基因,深挖文化内涵在调研过程中,村民们向大家介绍了“一饭千金”“蛇加坝”“奶奶庙”等民间传说,情节生动夸张、引人入胜。在娓娓道来之中,深刻感受到村民们对当地文化的高度热爱和自信。村民讲述马头镇民间故事问卷调研同时,村民们也希望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小戏、民间游艺等形式活泼的民间文化艺术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适度增加样板戏、淮剧等民间艺术团体的表演,让公共文化更接地气。在西河文化公司调研民间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融合为此,马头镇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于2019年,引入西河文化公司,共同打造“千金台”文化项目,对马头民俗、运河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整合有效资源,丰富文化供给主体,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通过此调研,学生们体会到,繁荣和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铸魂之举,也是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文院宣)编辑:徐小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