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博士的含金量有多高? 除了工资高, 待遇到底多么诱人呢?相信很多人能够感觉得到当下学历越来越重要,很多企业在招聘上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很多从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但就业上,在工作中也处于一种明显的劣势,当你面对这些困惑的时候,会想到:到底学历重不重要?有没有必要再考一个更好的学历?在这个大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后,要么选择直接考公务员,要么继承深造考研,提高自己的学历。所以研究生人数每年也在大幅上增,这就有了以更更大的问题很多人以为研究生都已经很难找到好工作了,便又继续往上面考学历,也就是博士,当然博士基本上就是我国的最高学历了。博士一般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称呼,博士对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是能毕业拿到学历的人数也是很少的,虽然我国人口众多,但是真正博士毕业的人仍是寥寥无几的,更何况是名校毕业的博士了。那么到底名校博士的“含金量”有多高呢?首先能去985名校读博士本身都是很难的事情。再加上学校名气的加持,会受到欢迎的。博士在985名校里面绝对都是佼佼者,所以只要拿到博士学位的证书,那么你的能力绝对是很强的,而且在学历中含金量也是最高的。普通大学博士实在含金量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但是985名校的博士还是很高的,尤其是“三985”,这个“三985”指的是你的本科、你的硕士和你的博士全部都是985,那你的含金量绝对是最高的。很多机构在招聘的时候都会把门槛设为博士,当然相应的的薪资也是非常高的。而且除了薪资高,还有其他方面的福利待遇也超级诱人。我国很多单位计算工资的方法是以学历来评判的基,你的学历越高,你的薪资也就越高。当然了本科学历是最普遍的学历,再往上考就是研究生、博士等,在企业招聘的时候,都会根据学历水平来开不同的工资的。所以博士的基本工资是要比其他人的高。1、种补贴比较高。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来应聘。企业会给博士开出许多福利,像一些补贴,房补就是最大的福利。现在的房价猛增,买房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难的,博士是有安家补贴费的,基本上都可以付一套房子的首付了,加上公积金比较高,还房贷也差不多了。2、大型机构和知名企业的门票,很多大机构对于学历是有要求的。学历达不到你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更多的科研机构都愿意招聘博士一类人,他们的前途是无量的。那么,你知道博士毕业后都去了哪里吗?一、 很多博士在毕业后都选择去高校当老师,高校会根据读博的时候所研究的方向是否是学校的需求,做出不同的待遇。高校人才引进这方面的待遇还是不错的,薪资很高,还有住房和医疗的补助,还有的提供子女上学的帮助。二、 再就是选择研究所,去做自己热爱的科研项目,没有高校当老师自由,但是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三、 去企业上班,有许多博士选择去企业里面研究和自己领域相关的行业,薪资方面绝对是很高的。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布了一则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做出退学处理的公示。此公示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该公示称,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该校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做退学处理。从公示中我们也可以得知所公布的33名拟退学人员是目前学校联系不到的,而已经联系到的并没有进行公示 ,所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此次进行退学处理的博士研究生其实远远不止33名。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据。据相关报道称,全国高校中,2020年因未在学校规定最长年限内完成学习,已有将近千人博士研究生被学校清退。如北京交通大学于7月10日发布相关文章称,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对其学籍管理将作出分类处理。以及吉林大学,目前吉林大学的超期研究生竟高达100多名。除此之外,上海师范大学于6月28日发布公告,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不得不说,这些数字触目惊心,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造成“超期博士研究生”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因为忙于工作或者是职务在身,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学业。也有的是因为学校对于博士生毕业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很难达到学校的要求。还有的则是因为在选专业的时候,有些专业在当时过于火爆,造成选择这个专业的人员太多,从而导致竞争压力非常的大, 所以就很从一大批优秀者中脱颖而出,因此难以毕业了。与此同时,这也反应出我们现阶段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已达到35万人左右。虽被誉为“世界第一博士大国”,但如此庞大的群体,随之而来的是博士生生源质量的下降, 以及博士生中,学术能力的参差不齐。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国内一些人对博士生的盲目崇拜与盲目追求,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依小编之见,我们的国家应大力培养的,是一些具有真正实力的人才,而不是让学历成为一个人证明自己的方式。这样,也许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去研究、发展自己的领域,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学历。
清华博士就业难吗?大部分人的理解是,名校博士,看你想找什么样的企业了,如果不是特别挑剔,那offer不得收一摞啊。的确很多人的offer很多,双向选择时候挑花了眼,但也有一些比较难拿到自己心仪的offer,很多时候在第一轮简历筛选的时候就没过。通过了解发现,不是因为简历写得不好,也不是因为专业不对口,而是招聘企业对学历的要求是本硕博都需要是985,211高校毕业。美其名曰血统要纯正。名校的博士却因本科学历的高校而折戟,在求职的路上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好多毕业生纷纷表示无奈。很多学生认为,虽然我的本科起点不如别人,但是我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自我提升,实现了我的清华梦,博士梦。期间有着种种的求学不易,本以为已经完成了华丽的转身,却不想就业时本科学历成为了绊脚石。从理论上说,这样的选人机制是有问题的。不仅不公平、不合理,也不科学。因为在非985与非211的学校里,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985或者211的学校里,庸人也是不少的。这句话没有毛病,优秀的人才是不受到这些影响。如新型聚氨酯材料最新最牛技术的掌握者不在这些985,211中,而在之前不出名山东理工大学,想必很多人之前都没听说过这个学校。但对于用人单位,如条件好些的用人单位,从高校、政府到事业单位以及国企、民企、外企,都在其招聘启事上白纸黑字地明确强调,"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虑",这种招聘要求或许有歧视之嫌但也有一定的根据。作为人才的选拔,用人单位还需要考虑的是用人成本。换位思考,你是用人单位有一个名额,两个候选人,这个班级里一个年年专业成绩前三,和一个最后一年考入前三,其他条件都一样,你选哪一个?要我肯定选第一个。因为稳定持续且优秀,第二个可能也很优秀或许更优秀,但是整体上的概率要比第一个差。既然我不缺候选人,那我肯定选我认为最好的。因为单从简历跟面试的短暂时间接触,用人单位不可能对每个候选人都了解得透透彻彻,话说回来,即使是你的同班同学,你又对几个人了解得彻底呢?说到底,作为就业的硬核敲门砖还是你的能力。谷歌,甲骨文等优秀企业里面有着大批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博士跟硕士,但是也有一些是高中毕业的。一个同学曾说过,最牛的不是那些硕士博士,而是那些高中毕业的。他们拥有的实力已经不需要用文凭来背书了。这就是现实。
娱乐圈中8位高学历明星,名校、硕士、博士比比皆是,优秀是有原因的!1、水木年华,清华大学;2、李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3、林志玲,多伦多大学;4、莫文蔚,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5、潘玮柏,美国加州理工大学;6、王力宏,威廉姆斯学院博士;7,陈妍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8,吴彦祖,美国俄勒冈大学。第一、水木年华组合的名字取自于“水木清华”,前后有四位成员,都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目前由卢庚戌和缪杰组成,2001年4月,卢庚戌与李健创立了水木年华;同年9月,发行组合首张专辑《一生有你》,同名主打歌《一生有你》走红。第二、李健李健也是毕业于清华大学,被称为音乐诗人,跟他的深厚的文学功底是离不开的,最为歌迷喜欢的歌曲是《传奇》和《贝加尔湖》。第三、林志玲如果你以为志玲姐就只会发嗲、凹造型、主持和走秀,那就大错特错,她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大学之一的多伦多大学西洋美术史和经济学双主修学位,是一位内外兼修的明星。第四、莫文蔚毕业于百年名校、世界一流大学伦敦大学,掌握多门外语和多种乐器,曾是第一届的香港十大杰出学生,1995年出演电影《大话西游》白晶晶走红。第五、潘玮柏1980年出生于弗吉尼亚州,毕业于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凭借一首《不得不爱》火遍大江南北,也出演情感剧《不得不爱》。第六、王力宏王力宏出身高知家庭,他本人极具音乐才华,擅长十多种乐器,作词谱曲样样精通,获得美国威廉姆斯学院学士学位后又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获双学位硕士。第七、陈妍希毕业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陈妍希外型甜美优雅,而且气质清新。她更凭借清新脱俗、自然率真的形象以及甜美动人的歌声赢得观众的喜爱,在参加节目时她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敬业的表现也赢得了观众的称赞。第八、吴彦祖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建筑学系,大学期间获得了建筑副修奖学金。吴彦祖外形帅气阳光、演技出挑,从小习武的他在很多动作片里都有过出色表现。不论是主角配角、正派反派或是亦正亦邪,吴彦祖都愿意尝试,能够胜任每个内心丰富的角色。吴彦祖不轻易被定型,不仅戏路更加宽广,也让观众对他一直保有一定的新鲜感。还有哪些高学历的娱乐圈明星呢?欢迎补充。
一方面是高校不停的招聘老师,助教人员,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难,名牌大学的博士去当辅导员,不知你怎么看?请看实例:根据《武汉大学2021年学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招聘启事》,经资格审查、初试和复试等环节的考核评估,确定陈曼雨等30人为学生辅导员拟聘用人选,确定席丹荔等2人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拟聘用人选,现予以公示,名单见附件现在一个博士生毕业,可以说非常困难,尤其是名校。从待遇与发展前途来说,辅导员与老师是没有可比性,辅导员主要是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等的方面工作,杂,乱,多累,晋升渠道也受限。虽然有事业编制,薪水并不多。有可能是论文质量上的原因?因为从招聘信息看来,学生发表的论文质量是你就业的通行证,没有高水平的论文,就是你博士毕业了,用人单位也会看法不一样,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有这样一位“灭绝师太”款学霸女博士戴韵,她十六岁那年入学北大,十年后,二十六岁的她是双本科学位,双硕士学位,还有一个含金量全球瞩目的美国教育人类学博士学位。现在的她还在美国从事教育学博士后研究。也许你会联想到,16岁就考入北大,这位学霸的父母肯定从小就把她当“实验”培养。其实事实恰恰相反,这样一位一路开挂的学霸,却从小就是放养模式。小时候她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也忙,她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没有多少文化,大字不识几个,从小她就是看看电视,和姐姐一起玩。因为没人管束自己,外婆也不会写字,所以在她上学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还是临近上学前妈妈突然想起来,才临时抱佛脚的给她恶补了几天。从小父母对她的干预就很少,他们充分尊重戴韵的选择。就连她觉得晚自习太无聊,不想上晚自习,父母都帮她给学校申请不参加。连学校组织的晚自习都不去了,更别提什么兴趣班、补习班。虽然在他们家找不到任何形式教育的影子,但是戴韵的原生家庭中的学习习惯却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她的父母都喜欢看书,小时候她还不是识字的时候,就充当家庭图书馆的管理员。开始的时候她会把书架上的书从高到低排序整理,后来识字后,她开始把书架上的书按照书名首字母或者年代、题材等排序。这一面书架墙成了她小时候的游乐场,她每天泡在这里乐此不疲的排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也加入父母的行列,每天都要在这里窝着读上几本书。从世界名著儿童简版再到儿童文学小说《神秘岛》,她发现书架上的书正在随着她的年龄增长默默地发生着变化。一路成长中,她的世界一直伴随着阅读。她说阅读给她展示了一个更宽广的世界,阅读解释了她对世界的各种好奇,而不断涌现的好奇心又驱使着她读更多的书。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好奇心,她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选择了一项和自己已读传播学专业大相径庭的教育人类学。在决定攻读教育学之前,她曾想过做一名财经记者。在此之前她也在新华社和财经杂志这些媒体实习过。她发现不同立场的人之间的讨论,常常会演化成一场口水战,不仅没有增进理解,反而相看两厌。要怎么样才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从沟通到理解到底该如何进行?带着对于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疑问,她接受了一位知名的教育学教授Judith Green的邀请,跨越大洋去美国攻读博士。在美国,教育学博士的平均毕业时间是8年,意思就是大部分人需要耗费8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从这个专业毕业。那么跨专业而来的戴韵需要多久才能毕业呢?会不会比8年还多?现实可能会让我们惊掉下巴。戴韵仅仅用18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该专业的博士学位,打破了很多人的疑问。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仅仅的一年半时间,但是戴韵最开始的压力却是很多人都无法承受的痛。因为是跨专业学习,所以从一开始她所要承受的压力就非常沉重。每周上千页的阅读材料,对于她来说根本是读不完的。不仅仅是阅读量巨大,很多专业名字她一点也看不懂。每周的例会,听着导师滔滔不绝地在讲,她仿佛就在听天书,因为一句也不理解。她自己说当时的自己每天都在哭,除了哭就是狂吃。因为失眠再加上精神压力大,她一个月胖了十斤。巨大的打击让她怀疑自己是不是智商有问题,为什么一点也看不懂。这个时候她冷静了下来,试图找到曾经的自己。她回想起中学时爸爸传授她的思维方式。在中学时,历史课的学习让她十分头疼,不同朝代的改革五花八门。如何找出这其中的共性和特性,让她一点也摸不到头绪。这个时候爸爸交给了她一个办法,爸爸带着她一起把不同的改革措施列举出来,然后逐个分析这个措施背后所针对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是谁和谁的矛盾,又该如何平衡这个矛盾。带着问题找答案,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推断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正是这种思维模式让她找到了方向。在后期的学习里,她发现自己跨专业的学习模式更成了自己特有的优势。它开始在传播学和教育学之间找共性,利用自己国家化的教育背景,提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选题:如何用传播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国际化配置。因为自己多元化的自身优势,她收到了很多老师的科研邀请。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她想做到科研和实践的平衡,为教育事业的未来突破出新的方向。
清华北大+世界名校+硕博士涌入中小学,教育的失败还是性价比的选择?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拟聘用老师名单公布,北大清华香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大学硕士毕业生甚至去教小学生,舆论哗然!去年深圳中学就这样被围观过,近年一批著名中小学引进了大批清北毕业的学生,引人瞩目!2020年广州市“优才计划”总共招聘54人,总共7所学校;执信中学20人,铁一中学17人,广雅中学8人,第二中学5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人,广州第六中学和广州外国语分别是1人;广州市执信中学发布了招聘签约的结果,成绩单亮眼。拟招聘的20名教师里面,从学历来看,博士6人(均来自清北)、研究生12人、本科生2人;从毕业院校来看,清华大学7人,北京大学9人,北京师范大学1人,中国人民大学1人,湖南师范大学1人,英国爱丁堡大学1人。而北京的这几所中小学招聘老师,也都是清一色的名校博硕生。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教育部在京直属单位2020年度拟接收高校毕业生情况公示名单”,其中的几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拟接收高校毕业生引人注目。 从学历看,都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的硕士或博士生;幼儿园老师都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对此,一部分网友表示了欣喜,优秀的人去培养优秀的人,为国家教育事业这种现象鼓掌。一部分网友表示这纯粹是浪费,师范生都能做好的事,要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没有必要,是浪费,还不一定有师范生教的好。很多人觉得,考上清华北大不再是功成名就!这些名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应聘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失败,是清华北大教育的失败,是这些高材生自身人生判定和规划的失败。反映的是现在部分年轻人不思进取,不敢融入社会变革、偏安一隅的小民心理。而且,他们是学习精英,其方式方法不一定适合普通大众学生。理由如下:1.清北硕士,哪怕本科不是清北毕业,那也是精英人才吧,去教小学初中,人才浪费不?2.孔雀东南飞。我们西部一些偏远地区,师资人才靠定向性质的公费师范生本科甚至专科人才,而深圳这个学校全部顶配清北,连中国最顶尖的师范人才培养学校——北师大都鲜有。难道连北师大毕业生都不够格?3.清北毕业生就一定能教好学生?不见得。大作家沈从文第一次上讲台居然十分钟说不出一句话。学而优则教并不一定正确。教师除了要有知识,还要有能将知识授于人的本领。而后者才是衡量是否好老师更重要的标准。4.如今的贵族私立学校靠名,清北老师就是牌子。如果没有这些牌子,私立贵族学校靠什么吸引有实力的家长、收天价的学费?反之,家长还是吃这一套。现在的人还是太浮躁。也有不少人觉得名校生涌入中小学,其实根本还在于高端人才就业去向狭窄,否则孩子们也不必涌入中小学,涌入街道办。当然,也永远有胸怀大志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考虑与选择,我们也为之欣慰!其实,两者说的各有道理,这是事物的一体两面罢了,但是总体而言,这是教育和社会进步的表现。诚然有些人是奔着优厚的待遇去的,但是优秀的人,善于学习的人会给学生带去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而且眼界也不同,这个是普通老师比不了的。前两天媒体热议名校毕业生涌入体制内,其实不是体制内,是哪个性价比最高而已。比如深圳这所学校,薪酬待遇高,又稳定,名校毕业生永远有选择权,于是纷纷涌入。就如前些年纷纷涌入一些明星大国企一样。20多年前,则是纷纷留学,涌入外企。时代不同,性价比不同,不要动辄就是道德批判。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追求一份安逸体面的生活没有错。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当今社会,学历是一个人求职的敲门砖。尤其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没有学历,太难有发展。十年以前,本科学历很值钱。放眼现在,本科学历已经遍地都是,很多真正有实力的公司,都会更想招到研究生、硕士、乃至博士。如果一个人取得了博士学位,那么今后的职业起点,将会出奇的高。有一位褚先生取得了北大博士学位,他在职业论坛上分享了自己的求职状况,引起了网友们的热切讨论。褚先生出生于普通家庭,从小立志读书,不负所望地考入北大,并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的褚先生也开始找工作,很快就收到2份offer。第一份是请他去大学做教授,并且还是985名校,年薪能超过20万,除此以外还有各享奖金。第二份是一项行政工作,去南方某个省份做一名选调生,开头两年是副县长级别,两年以后有更高的晋升机会,待遇也会更优厚。这两项工作可以说是很多人做梦都得不到的,褚先生一下子有点拿不定主意,于是发帖求助。看到这里热心的网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人说我有个朋友就是做了选调生,现在也是在做副县长。反正进入这些行政单位,最重要的就是情商。一定要学会和各类人士打交道,不能随便得罪别人,尤其是自己的领导,可以说自己的领导直接把握着自己的晋升脉门。除此以外,酒量还要好。一些网友认为还是去大学教书更好,当老师多稳定啊,并且还有寒暑假。老师的业余时间是相当多的,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副业。其实主要看自己的兴趣,如果喜欢学校的氛围,并且对研究学术不反感,那么就去当老师;如果自小就有当官梦,也喜欢处理人际关系,那么大可以选第二个。笔者认为:这两份工作不论薪资与发展潜力,都是非常大的。如何选取,不能随便听从别人的意见。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更应该好好思考自己的志向。就像第三位网友说的,喜欢做学术就去当教授,喜欢当官就选第二个。
11月18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公布了2020年第一轮教师招聘拟录用名单,9人都来自于国内外顶尖高校。此份 “豪华阵容教师”名单在网络引发热议。不少人感叹学校“师资太牛”,认为“中学生需要顶尖的人才培养”。也有人认为,中学招聘名校硕士和博士授课属“大材小用”,显示了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学历的贬值。(《新京报》11月20日报道)作为一名名校的博士,到高中当教师很多人认为这是“大材小用”,其实,这是一种有失偏颇的错误认知。博士作为一种高学历人才,只代表他接受的教育程度,而博士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教师,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这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呈现了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一项资料表明,近几年我国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数量达到几十万人,博士毕业生则有5万人以上。博士学位在过去属于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而今博士遍地都是。然而,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端人才,尤其在急功近利充斥于市的当下,有些博导一人带着几十名博士生,这些博士生的水准究竟如何,社会语境下人们褒贬不一。有的说现在的博士生也就相当于过去的硕士生,此话虽有些偏颇,但也真实地反映了坊间对博士生水平的担忧。名校博士生出任高中教师并非大材小用。一来高中教师并非高学历方能胜任。高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求教师要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有些博士虽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具体到讲课却未必是个能手;二来高中教育已经具备前沿教育的特质,有些先进的技术已经开始在高中课堂出现,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传导与分析等,让学有专长的博士生到高中任课,反而更能发挥其专长。从另一方面讲,博士当老师也是一项明智的抉择。在当前曾多粥少的就业形势下,研究生就业也存在着一种“囚徒困境”,心仪的工作找不到,不理想的工作又不屑一顾,在这种情况下到高中任教亦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名校博士生到高中任教有何不可?作为名校博士生首先要放下架子,不能觉得自己学历高而就目空一切。要知道,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要真正教好高中的学生也并非易事。如果端着架子高高在上,甚至目空一切,这样的博士未必就能受到到学生的待见。对于出任高中老师的博士来讲不能有一种“屈就感”,要把高中教师当成一种神圣的职业,否则,心有旁骛,疲于应付,这样的博士十有八九不会有成就。名校博士出任高中教师并非大材小用,人们应该理性看待并成为社会共识。
11月18日,华中师大一附中公布了教师招聘拟录人员的公示名单,第一轮9名拟录人员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有6人,不是博士,就是硕士。(11月19日《楚天都市报》)前不久,深圳市龙华区招聘中小学老师,来自清华、北大的多达74人入围,引起社会关注。近日,云南师范大学招聘15名辅导员,要求博士学历学位双证,同样引发议论。高学历与普通岗位之间的反差,总是能形成话题,这是尊重人才,还是埋汰人才?传统观念中,觉得培养一个博士不容易,应该去从事科研工作,才是好钢用到了刀刃上,才是众望所归。如果博士、硕士或名校毕业生,要是进入了低门槛行业,总让人觉得是浪费人才,白读了那么多年书。其实,博士的高学历与普通岗位的“低就”,只有人尽其才、适才所用的问题,没有大材小用的问题。人各有志,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专业也不等于专长,高学历也不等于高能力,只要是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就没有浪费。如果一名博士,经过权衡比较,觉得自己不是做科研的料,在普通岗位能得心应手,从中感受到快乐,收获成就感与获得感,也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啊。如果硬拗着做科研,只能搞些注水论文来完成课题,那才是社会的损失、人才的浪费啊。事实上,目前我国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的比例关系,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我国博士招生9.55万人,迄今已累计招收博士127万人,这么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不可能都去搞科研,外溢到其他岗位,就很正常了。数据表明,博士生的就业已呈现多元化,43.90%进入了高等教育单位,10.80%进入了科研院所,10.10%进入了事业单位,也有到政府机关、企业的。可以看到,大多数博士还是“高就”了,并没有“屈才”去中小学当老师,外界不必因个别事例就放大学历贬值的焦虑,也不必有人才浪费的担忧。如果因此认为博士都不好找工作了,读书没有出路,那是误解,这二者真的没有等号。数据同样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女性就业观念更为开放,不局限于稳定的就业方向。这也能解释,到中小学当老师,或在大学当辅导员,多系女博士。这也是就业观念的进步,合适的就行,不必盲目高攀。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卖出了名堂,也没谁觉得可惜了,倒是人大毕生业生工作不顺沦为低保户,才是堪叹,因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哪怕当一名中小学老师,也是对社会有益。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看,我国学术型博士占比超过90%,专业型博士仅占比7.10%,说明从事实践的博士还不够。有博士愿意到基层岗位,从事应用型工作,充实基层岗位的智力,带动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个好事,不妨乐观其成。拿当老师来说,目前也只是大城市的一些超级中学,能吸引到名校高材生,如果县乡等普通中小学都能有博士“屈就”,对实现教育均衡,提升基层教学水平,实是大有裨益。不怕博士大材小用,就怕基层留不住高层次人才,不少基层单位,在人才引进后又流失了,这才是需要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