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公司讯,工信部安全生产司司长金鑫近日带队对山东省民爆行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金鑫强调,各级民爆行业主管部门和民爆物品生产企业要找准制约山东省民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因,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原则大力推进省内民爆物品重组整合,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结合实际加快数码电子雷管推广应用,着力破解省内现场混装炸药推广应用难的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山东省民爆行业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
10月22日-24日,工信部安全生产司司长金鑫一行到广东省深圳市金奥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民爆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工作调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郑勇明、民爆处处长盛明杰陪同参加了调研。调研组一行观看了金奥博智慧民爆安全生产信息服务系统演示,现场考察了金奥博的智能制造工厂生产基地,听取了金奥博及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关于工业互联网在安全生产领域(方面)的应用情况汇报。调研组一行考察了金奥博信息化平台的民爆AI智能识别系统建设情况,体验了金奥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在随后的实地考察中,调研组对金奥博研发生产的地下装药器、数码电子雷管五发芯片脚线铆接设备、机器人装车系统、电缸活塞式装药泵、回转式金属丝打卡装药系统、药卷喷码贴标系统和AGV智能仓储系统等进行了现场指导。金鑫司长高度肯定了企业在推动民爆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工业互联网在民爆行业的应用实施、落实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打造“平安民爆、创新民爆、智慧民爆”等重点任务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就工业互联网在民爆行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提出了工作要求。【来源:本网原创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6月2日,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伟一行来到西藏上市公司高争民爆(002827)进行调研采访。高争集团党委书记尼玛次仁、高争民爆总经理张恩、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刘长江及公司部分高管参与了本次调研。张恩称,公司立足于做强民爆主业,强服务、控成本、调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本地企业的服务、销售、生产、储存、运输和爆破作业一体化的优势,服务西藏经济发展。在2016年9月21日中国证监会推出资本市场“扶贫”新政后,高争民爆成为注册地处于贫困地区IPO首发过会的首家企业。对此,高争民爆负责人表示,在上市过程中,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高争民爆是一家在西藏深耕几十年的老国有企业,与当地的经济共同发展。IPO完成后,高争民爆把募集资金3.7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净额,投入“年产12000吨粉状乳化炸药生产线技术改造”、“年产3000万发工业雷管生产线建设”、“信息化平台二期建设项目”、“增资高争爆破”、“成立高争运输”和补充流动资金等6大项目之中。目前,西藏自治区只有高争民爆一家拥有年产12000吨胶状乳化炸药成品生产线,公司已经利用上市募集资金进行了改造升级,通过民爆专家组验收,达到国内民爆行业先进水平。高争民爆原本就由两家生产单位(原西藏天昊、高争化工)和一家流通单位(原轻化建材老物资局)重组而成,在拉萨、山南和林芝拥有销售部门,2008年重组了日喀则、昌都、那曲、阿里等地市的物资局民爆物资销售业务,2011年成立高争爆破公司。另外,公司在西藏7地市设有分公司,都建有民爆物品储存销售专用仓库,库容量达到1500吨左右,配备专业的销售技术服务团队、运输团队和安全管理团队,能安全、及时、方便地服务于全区客户。《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民爆行业产业政策调整,正引领民爆行业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并向民用爆炸物品生产、配送、爆破作业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方向发展。高争民爆与其他同行业公司相比,配送和爆破有哪些产业优势?对此,高争民爆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拥有民爆武装押运团队、运输配送团队和爆破服务团队,可以为客户提供穿、挖、爆、采、运的一体化服务。目前,国内民爆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面对市场变化,公司称,高争民爆将充分发挥本地企业的服务、销售、生产、储存、运输和爆破作业一体化的优势,服务好客户,做实、做强民爆主业。随着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经济效益。4月24日,高争民爆发布2018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公司实现净利润398.39万元,较上年同期减65.75%;营业收入5913.64万元,较上年同期减23.18%。对此,公司认为营业收入和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产品降价导致了营业收入和利润减少;二是原材料采购成本持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特别是硝酸铵等主要原材料涨幅达10%以上,另外包装材料涨幅也较大。另外,今年西藏也增加新的民爆销售公司。年报显示,目前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在区内拥有混装炸药车作业系统的中金新联爆破、葛洲坝易普力股份有限公司墨竹工卡分公司和广州宏大爆破公司等。高争民爆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取得三级营业性爆破作业资质,拉萨地面站混装炸药车系统已经通过验收,昌都地面站混装炸药车系统也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下一步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主动走向市场承揽业务,尽快拓宽爆破公司业务渠道,尽早释放地面混装产能;同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通过各种经营形式提升公司爆破作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高争民爆负责人表示,公司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强服务、控成本、调结构。公司将转变服务观念,加强精细化管理,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本文源自证券时报
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线技改及信息化建设项目1、项目基本情况本项目由公司控股子公司山东圣世达实施。项目拟对山东圣世达现有工业雷管装配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建设电子雷管脚线和高强度塑料导爆管生产线,并搭建完善的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本项目将大幅度提升山东圣世达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和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高精度高强度导爆管雷管和电子雷管脚线等产品的生产能力,满足下游客户市场需求,从而为公司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该项目拟通过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山东圣世达生产运营效能和管理决策水平,以适应金奥博集团化的统一管理和协同运营。2、项目必要性分析(1)实施工业雷管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行业发展方向2018 年,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民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工信部安全[2018]237 号),指出“2022 年底前,将工业雷管生产线装配工房内直接接触雷管的现场操作人员减至 6 人(含)以下。生产线技术条件不符合要求的,不再延续生产许可和安全生产许可;在工业雷管、火工药剂、震源药柱等生产过程中的高风险岗位实现人机隔离操作;推广数码电子雷管装配自动化生产技术和设备”。山东圣世达现有的工业雷管装配生产线建设较早,用人多、自动化水平较低,不满足民爆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要求。项目拟对现有的雷管装配生产线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装配部分直接接触雷管作业人员不大于 6 人,同时搭建先进的生产制造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生产信息、质量检测信息的实时监测,有效提升生产运营效能和本质安全水平。(2)优化产品收入结构,提升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工信部《民爆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强度导爆管雷管以及数码电子雷管发展,工业导爆索向系列化、多功能化发展”的要求。《民用爆炸物品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及目标》提出“鼓励开发新型起爆器材,推广应用数码电子雷管;到 2025 年底,工业雷管主要技术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逐步全面升级换代为数码电子雷管,所有工业雷管全面满足全生命周期公共安全管控标准要求 ”。为进一步减少电子雷管装配人员,降低导爆管和雷管脚线的成本,本项目对现有电子雷管和导爆管雷管装配线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改造,同时配套建设高强度塑料导爆管生产线以及电子雷管脚线生产线,一方面能够满足公司内部高精度高强度导爆管雷管的生产需求,另一方面新增电子雷管脚线生产线,可满足行业内其它雷管厂家对这些辅材的需求。本项目的实施不但将有效提升公司高精度高强度导爆管雷管和电子雷管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降低雷管的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将增加公司对外提供高精度高强度导爆管雷管和电子雷管脚线的能力和收入,优化产品收入结构,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公司整体盈利水平。(3)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运营效率信息化建设对提升民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项目通过搭建设备管理、生产管理、智能化看板、物料追踪、智能仓储和新能源管理等智能化信息服务系统,从人、财、物、信、时、空六个方面全面覆盖生产、物流和销售等方面的运营管理,形成一个能将产业生态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智能环境,有效提高生产和爆破服务效能及其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和体验,降低生产和服务的总成本,实现公司全业务链条的统一管理和协同运营。3、项目可行性分析(1)本项目实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民爆行业产品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冶金、交通、水利、电力、建筑和石油等领域,尤其在基础工业、重要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民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倡导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海外工程投资力度,有助于民爆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公司具备本项目实施的强大技术基础公司致力于民爆行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拥有 100 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山东圣世达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引进和自主研发了电子雷管、高精度高强度导爆管雷管、低爆速水胶炸药、小直径水胶炸药和抗冻水胶炸药等高端爆破器材,获得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专利 12 项。另外,山东圣世达现有专业技术人员 89 人,研究员 4 人,高级工程师 7 人,高级经济师 2 人,注册安全工程师 7 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 23.6%,具有丰富的技术人才储备,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基础。(3)项目实施具备客户和品牌基础公司深耕民爆行业多年,凭借先进的民爆器材生产和爆破技术、智能装备、高质量的产品、快速的响应能力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应用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产业形态格局,与国内多家大型民爆器材生产和爆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外建设了 160 余条生产线。公司完善的品牌服务体系和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品牌基础和客户基础。4、项目投资概算本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为 15,208.91 万元,拟使用募集资金 15,208.91 万元。5、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经测算,本项目税后内部收益率为 14.14%,税后投资回收期为 7.72 年。6、项目的立项、土地、环保等有关报批事项本项目正在履行发改委立项备案程序和环评手续,不涉及新增建设用地,无须办理相关手续。
通山枇杷产业历经多年蓄势发展,近年来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期,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组织化的良好发展局面,但特色水果产业普遍存在的发展困惑与瓶颈也不断显现,通山如何突破瓶颈与制约,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把枇杷产业做优做强?带着这些问题,按照市委“六大”活动要求,立足通山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对通山枇杷产业发展状况开展了一次深入系统的调研。一、历史与现状枇杷是一种南方特有水果,因叶状如琵琶而得名,秋末冬初开花,春末夏初果熟,独承四季雨露,富含葡萄糖、钾、磷、铁、钙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维生素,枇杷果实、花和叶皆有润肺、止咳、止渴功效。加之枇杷在水果中最早成熟,是青黄不接时的水果。因此,自古以来深受通山群众偏爱,村前屋后随处可见枇杷树影婆娑,一粒金黄的小小枇杷往往能勾起通山人万千乡愁。(一)悠长的种植历史通山种植枇杷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据不完全统计域内尚存百年以上枇杷古树70余棵。400余年来,通山人种枇杷、吃枇杷,制作枇杷膏、饮用枇杷茶,留下大量枇杷药用丹方和枇杷故事传说,枇杷仙子传说、枇杷治病救人的故事在通山广为流传。这种自产自销、自种自用的历史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发生了改变。20世纪80年代末,通山县大畈镇率先吹响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枇杷种植的号角,意图构建与柑桔产业互为犄角的产业结构,终因枇杷品种不优缺乏市场份额而止步。进入新世纪,富水库区主导产业柑桔渐失市场优势,库区群众收入来源收窄问题日益凸显,拓宽收入渠道,寻找新的致富门路,成为摆在通山干部群众面前的现实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政府大力支持引导,华农毕业高材生袁观强毅然回乡试种大五星、早钟6号、白玉等优质枇杷获得成功,空前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带动周边群众竞相发展,开启了通山枇杷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发展新时期。(二)独厚的种植环境枇杷喜光好暖、不耐寒,生长期间要求平均温度在12到15之间,对气候条件、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通山地处幕阜山脉腹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土壤富含微量矿物质元素,为枇杷种植提供了优质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生长环境。至今尚存的70余棵枇杷古树依然枝繁叶茂、年年硕果累累,不仅见证了通山悠长的枇杷种植历史,更显示出通山具有枇杷植株保持恒久生命力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山大畈枇杷主打品种大五星、早钟6号、白玉等均为近年引进优质品种,据专家权威鉴定,通山大畈枇杷相较于其它同质品种,鲜果个更大味更美、汁更多肉更厚,特别是甜酸适度,酿成枇杷酒色如琥珀、口感甘醇,推向市场倍受好评。(三)长足的发展势头通山枇杷产业发展历经能人试种、群众自发、抱团发展、企业主导四个阶段,形成了以优质枇杷种植为主导、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局面。一是种植规模加快扩张。2019年,全县枇杷种植面积1.8万亩,下树鲜果1700万公斤,产值8500万元,种植规模、产量和产值均居华中之首。大畈镇作为全县枇杷主产区,全镇13个行政村2300余户群众专业从事枇杷种植,种植规模超过1.3万亩,形成了“户成林、村连片、枇杷满山野”的种植格局。二是科创加工异军突起。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健全了“院士工作站+综合试验基地+协会农技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枇杷种植乡土专家)”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成了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年培育优质枇杷种苗20余万株。2019年,八福康公司结合传统丹方研发枇杷膏产品,加工鲜果40余万公斤,产值2000万元;广东华星集团研发、生产高端枇杷酒和枇杷饮料,加工鲜果120万公斤,产值5500万元。三是枇杷品牌越创越响。品牌就是竞争力。政府积极搭台,企业主动唱戏,创建了一批枇杷品牌。其中,“大畈枇杷”被农业农村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大畈镇大坑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枇杷示范村,“隐水枇杷”获评湖北省著名商标,大畈枇杷观光采摘园、板桥生态观光采摘园获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三品一标”认证枇杷企业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四)强劲的辐射带动枇杷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了强劲的辐射带动力。一是带动能人大户加盟。2018年,大畈镇鸡口山村能人余国义采取“租赁流转土地+土地入股经营”模式,流转大畈镇大坑村山地6000余亩,集中连片发展枇杷种植,打造全县规模最大的枇杷连片种植示范基地;67户果农共建千亩枇杷采摘园,燕厦乡引导能人大户发展枇杷种植,种植面积扩张至3000余亩。二是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根据果农测算,一亩普通枇杷果园可种植果树50-60株,种植周期为5年,前期成本约为10000元,丰产期每株果树可挂果50-60斤,亩产量3000-3600斤,按市场收购价每斤为2.5元计算,一亩果园年产值可达9000元。枇杷种植户,进入丰产期后基本上可以实现一年回本,第二年开始受益,是名副其实的致富果实、富民产业。近年来,通过出台政策扶持,鼓励能人大户带动,大畈镇有300余户贫困户发展枇杷种植,年户均增收5000元;700余户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年终分红”模式参与枇杷经营,每亩土地每年获取租金和分红近800元;带动1700余群众在枇杷基地、枇杷加工企业实现就近就业,用工高峰期月均收入超过3000元。三是助推农旅深度融合。按照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建设标准,高标准、规范化建设枇杷休闲采摘基地、采摘园38处。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盛大枇杷旅游节,吸引带动周边地区前来观光旅游、采摘体验游客超过20万人次,采摘枇杷鲜果60余万斤,枇杷采摘收益突破百万元。枇杷产业与文化旅游相融合,实现了吸引游客走进来与枇杷走出去的完美结合。二、问题与瓶颈(一)生产模式粗放通山枇杷种植仅有少量大户种植基地相对集中连片,大部分为分散经营的小生产模式,投入不足、技术管理粗放、标准化程度低、基本处于“望天收”状态,急需加快实施标准化建设提升。但标准化建设前期投入大,特别是通山山区地形,实施果园标准化建设所需投入更大,种植户虽有标准化建设愿望,但在高额前期投入面前望而却步。据测算,枇杷从植苗到进入丰产期周期大约为5年,一亩普通园前期投入约为1万元,一亩标准化示范园前期投入约为5万元,成本投入相差5倍,标准化让种植主体倍感压力。以我县目前规模最大的余国义枇杷种植基地为例,6000余亩果园若按普通园建设标准,前期投入约需6000余万元,年投入约1200万元;若按照标准园建设标准,则前期投入超过3亿元,年投入超过6000万元,建设标准园一年投入相当于建设普通园前期总投入。对于普通果农特别是贫困户而言,建设标准园的梦想更是可望而不可即。(二)良种培育偏弱因过去发展注重规模、速度,忽视品种规划,导致枇杷品种单一,主导品种成熟期基本集中在4、5月份,上市集中、量多价低、效益不佳,集中上市不足。目前,虽然依托科研院校和院士工作站技术支持,投资建成了占地30亩国家枇杷种质资源圃,但是由于科研院校和院士工作站不能长期驻留人员提供技术支持,苗圃科研水平偏低、实力偏弱,仅能发挥引进种苗、嫁接培育等基础性功能,在关键的品种改良研发方面难有突破。加之苗圃运营是一个长期投入过程,政府供给缺乏专项对接的资金来源;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由于不可预知的产业前景和风险,企业等市场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而且如果没有长期持久的稳定投入供给,也难以提升苗圃研发所需的技术力量。(三)销售渠道不宽目前,枇杷销售主要以出售鲜果和精深加工为主。鲜果销售方面,主要有休闲采摘、电商销售、超市批发、果农零售和鲜果加工等渠道,销量结构为:电商5%、超市10%、加工10%、采摘20%、果农零售55%,电商和进超占比过低,传统销售占比过大,鲜果市场开拓不够、活力不足。今年受疫情影响,外来游客减少,枇杷鲜果出现较大面积滞销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电商物流成本过高,6斤一件的枇杷鲜果,物流费用高达15元,鲜果销售利润受到挤压;二是休闲采摘、电商销售、超市批发等销售渠道,对基地规模、鲜果品质、电脑技术均有要求,主要集中在种植大户、专业采摘园和枇杷经纪人,绝大多数散户和小规模种植户主要依靠提篮叫卖和鲜果加工收购。精深加工方面,全县现有枇杷加工企业3家、主打产品4个,即八福康公司主打生产枇杷膏,广东华星集团(九宫山枇杷)主打研发枇杷酒、枇杷饮料,北京通山商会企业主打生产枇杷罐头。3家企业中罐头生产刚刚落户还在建设当中,剩下2家企业生产稳定,但是产品销售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如八福康食品公司主打的枇杷膏产品,采用民间配方,沿用古法炼制,药用品质得到有效传承,目前在上海地区销售市场稳定,但是由于产品没有获得国药认证,作为普通食品销售,缺乏市场广泛认同,占有市场份额十分有限;广东华星集团(九宫山枇杷)通过改良升级枇杷酒生产工艺和产品包装,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其新增的枇杷饮料已经进入量产上市阶段,但作为新开发上市饮品,市场营销推广面临巨大压力。三、展望与愿景枇杷产业是我县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也是未来支撑全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寄托着全县群众的热切期盼和美好愿景,必须因势利导、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持之以恒、毫不松懈、接续努力,着力把枇杷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强县的明星产业、特色经济增长极。(一)果园是大厦基石,要再引导大升级,高起点建设一批成规模好品种的枇杷园围绕标准化、规模化、品质化,坚持政策扶持、整体谋划、高位推进、常抓不懈,推动枇杷种植基地整体质效大提升。一是扩规模。以大畈镇、燕厦乡两个枇杷连片规模种植乡镇为重点,以106国道、核电公路和幕阜山生态旅游公里沿线镇村为主阵地,用好用足土地和产业奖补优惠政策,引导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鼓励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空间和自留地种植枇杷,招引有枇杷种植意向的企业和客商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力争3-5年全县枇杷种植面积翻一番,始终稳居华中地区枇杷种植面积第一地位,并不断持续提升和扩大在全国枇杷种植影响。二是调结构。加快完善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枇杷产业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分散型向适度集中型转变。一方面调优品种,预算枇杷科研经费,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力促在枇杷新品种改良上取得突破,力求特早、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缓解枇杷集中成熟上市压力;另一方面,调布局,制定完善枇杷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充分考量地理区位、种植基础、发展规模等要素,指导引导种植主体分类建设早熟鲜销基地、都市休闲体验观光园、优质晚熟特色种植基地,引导消费合理分流。三是提品质。有了好品质,不愁好销路。坚持“示范引领、重点打造、梯次推进、逐步普及”原则,对接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支持,按照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求,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化种植基地实施提档改造,建成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同时,编制枇杷栽种、嫁接、灌溉、施肥、疏花疏果、套袋、病虫害防治、采摘和商品化处理技术操作规程,引导果农按技术规程种植,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二)加工是定海神针,要再攻关大研发,高端化加工一系列高品质、受欢迎的枇杷饮食品发展农业产业投资风险大、见效周期长、可逆性差,不能像小船一样说掉头就掉头。目前,通山枇杷精深加工主要有“三家企业、主打四个产品”,这些企业和产品是通山枇杷特色产业未来发展的主打方向、主要支撑,也是促进脱贫攻坚的重点培育对象。我们将结合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政策,用活用好扶贫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枇杷精深加工企业提档加工工艺、提升鲜果加工能力、拓展市场营销,在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更好发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脱贫增收作用。一是拓展药品领域。鼓励支持八福康公司加强科研合作,加大枇杷药用价值研发力度,完善枇杷膏、枇杷茶配方,提升产品保健功能和医疗功效,扶持企业积极申报“国药准字”号,推动食品加工向医药生产转型升级,扩大产品适用群体,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开拓饮品市场。依托广东华星集团(九宫山枇杷),着力枇杷饮料开发和市场开拓。一方面,鼓励企业细分市场群体,按照高、中、低端市场主体的不同需求,研发选择更多、品类丰富的枇杷功能饮品,着力打造全市乃至华中地区的第二个“红牛基地”;另一方面,强化广告宣传推介,通过电视广告、媒体宣传、抖音发布,联合商超等召开新品上市发布会、产品营销推介会等方式,不断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知晓率。三是做长食品链条。以北京商会枇杷罐头生产企业为基础,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再引进一批有实力的高科技公司参与开发枇杷深加工,加大果酒、果醋、果酱、果素、精油等系列延伸产品开发及利用,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比例,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品牌是核心竞争力,要再包装大推介,高效率创建一批省内外叫得响的枇杷品牌酒香还怕巷子深。拿出不怕赔钱赚吆喝的勇气和魄力,解放思想、精心策划、扩大宣传,做大知名度,提升竞争力,扩大综合效益。一是统一地域品牌。坚持“政府主导、协会运作、社会参与”,依托“隐水洞”获评枇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湖北著名商标等品牌优势,健全枇杷种植、生产、营销“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的“六统一”标准化管理,整体提升通山枇杷市场品牌影响力。二是培育公共品牌。加大枇杷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的枇杷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打造华中枇杷产业园,健全枇杷产业全链条服务,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加快建设枇杷产品溯源管理系统,让消费者追溯枇杷种植生产各个环节中的相关信息。三是提升文化品牌。以枇杷产业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载体,融入旅游观光和枇杷文化元素,建设一批现代设施农业、娱乐休闲、农耕文化与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和科技教育基地,拓展产业功能,提升产业知名度和效益。 (四)融合是最优路径,要再布局大谋划,高质量构建一种三产融合、产村融合的格局始终突出融合化发展思路,推动产业多业态发展,加快打造综合产值过十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一是产村共融。将枇杷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结合农村“三资”清理,落实土地流转优惠政策,坚持政策向产业集中、项目向基地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促进土地经营规模化,枇杷产业连片化,实现产村一体共融,为加快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二是产旅一体。鼓励按照景点标准发展和打造枇杷种植基地,实现“建成一片果园、形成一处景观、带动休闲采摘、延伸旅游消费”,办好枇杷采摘、枇杷研讨、枇杷微马等系列“枇杷”主题节庆活动,力促枇杷产业发展与旅游经济共进共荣。三是产销对接。联结打通农户-企业-经销商之间的信息渠道,倡导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构建产销一体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打通鲜果销售最后一公里。(文章来源:咸宁日报)
4月13日下午,为进一步推进民用爆炸物品行业领域企业参保安责险,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在铁道建筑研究所组织召开爆破作业单位安责险制度推广工作座谈会。北京工程爆破协会、北京中大爆破等爆破作业单位、安责险运营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市应急管理局从政策依据、制度设计、推广方式等方面介绍了全市安责险制度建设总体情况。市安责险运营服务中心从参保情况、保险产品、费率定价、事故预防等方面介绍了全市安责险制度市场化运营情况,经过近几年的推行实践,北京安责险制度初步形成了承保、理赔、事故预防、隐患排查、统计分析、制度宣传等六大体系,较好地发挥了市场机制参与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作用,不仅为参保企业提供了风险保障,更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与会企业负责人一致表示,在民爆作业领域推广安责险制度,是国家法律和政策要求,也是对民爆作业企业增加的一层保障。同时对安责险制度建设提出了期望和建议。一是希望针对当前民爆行业跨区域、省域作业的特点,制定更加符合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设计。二是希望充分考虑民爆行业作业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的不同特点,设计组合保险产品和优惠费率。三是希望从保险制度设计层面,进一步可替代当前民爆作业领域在投的保险产品内容。调研组对民爆企业对安责险制度建设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对提出的意见建议表示肯定,并将在下一步完善民爆行业安责险制度和产品设过程中充分参考借鉴。下一步,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指导安责险运营服务中心科学设计民爆作业企业安责险产品费率。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调研,研究民爆作业全域通行的安责险制度设计,确保民爆行业企业参保即受益,投入有保障。【来源: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大众网·海报新闻 通讯员 杨蕾 淄博报道日前,淄博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撰写的《关于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发改委、市政府研究室、市委党校、市社科联、市委讲师团联合开展的2020年“百题调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20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推动市委“六大赋能行动”、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和“十五大重点改革事项”落地落实,在对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市委书记江敦涛先后两次作出批示,要求将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列入“十四五”规划;形成专业规划和“一业一策”的精准扶持政策,特别强调“此事事关未来城市及城市产业发展,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为确保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躬身入局、落实突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五条贯彻落实意见”;成立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建立“月调度、月汇报、月通报”制度;党组成员带队深入各区县(功能区)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工作推进情况,提出工作建议。并将该项工作列入明年常委会工作要点和监督计划,作为人大代表“三新”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市、区县、镇(街道)人大“三级联动”,综合运用地方立法、监督、讨论和决定重大事项、人事任免等法定职权,助推以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推动新经济发展落地见效。
3月27日,2021中国实体经济论坛在佛山举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名誉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朱森第,在会上发布《全球变局下的佛山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调研报告》。《报告》对佛山的八个重点产业做了分析。包括:高端数控机床、塑料加工及注塑机械、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陶瓷和陶瓷机械、有色金属加工、氢能级燃料电池、动力电池。朱森第认为,八个产业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优势明显的产业,像智能家电、陶瓷和陶瓷机电、塑料加工和塑料注射企业、有色金属加工,这四个产业佛山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全国的地位相当重要。他建议,需要从四方面发力实现产业链的高级化,一是加快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步伐;二是强化精细化管理;三是加强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四是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比如铝型材从建筑延伸到工业铝材延伸,发展铝压铸件,家电向智能终端发展,要加快产业的智能转型。第二类是潜在优势明显的产业,主要是两个产业: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佛山这两个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特色,具有潜在优势,产业链初步形成,有一定的集聚效应,珠三角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较好的配套环境,对佛山的发展有很强的牵引力。但两大产业存在产业链短板,比如关键部件国产品牌满足不了需求,主要靠进口。朱森第建议,这类产业应注重产业链的补链,引进相关企业到佛山发展,补充完善数控机床主机品种;发展中小企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完善供应链。第三类是重点培育的产业,一是氢能和燃料电池,二是电力电池。据了解,有14个省市形成氢能和氢能汽车发展的区域,但是总体来看,技术路线不同,现在处在中试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佛山起步较早,引进团队建立了仙湖实验室,开展了氢能整个产业链的各个部署。朱森第建议,佛山可采取“中间突破、两头拓展”的发展战略,即从氢能应用的储存、运输、加注等中间环节入手,解决相应装备和关键器件,形成优势后再向两头拓展。对于动力电池产业,国内产业的集中度相对较高,形成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市场份额大的企业。朱森第建议,佛山可在动力电池回收和再利用领域创新商业模式,形成领先优势。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慎良编辑/樊宏伟[ 北京头条客户端 ]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源市推进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施方案(2020-2025年)》,市工信局委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制《辽源市钢铁+冶金建材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6个规划。为高质量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11月10日-11日,我局组织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对“钢铁+冶金建材”、“高精铝+轨道列车”、“矿山机械+装备制造”3个产业的重点企业开展调研,实地了解了鑫达钢铁、启星铝业、吉林机械装备制造等企业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下一步,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将结合辽源实际,高质量编制好《辽源市钢铁+冶金建材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等6个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和完善我市现代工业产业发展体系,助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来源:辽源市人民政府】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发展“夜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高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省政府召开会议对全省“夜经济”发展作出专门部署,我市也将“夜经济”作为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亮点的工作目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切实推进我市“夜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市商务局积极谋划、精心组织,并按市政府领导意见,对全市“夜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和实地走访,学习考察南京、杭州等国内“夜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先进经验,分析我市“夜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形成报告如下。一、国内先进地区发展“夜经济”的做法和经验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夜经济”市场规模2018年达到228592.2亿元,随着各地政府对“夜经济”扶持力度加大、夜间消费场所的服务市场增加等,“夜经济”发展规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将在2020年突破30万亿元。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济南、天津、南京、青岛等多地纷纷出台系列措施推进“夜经济”发展。(一)各地发展“夜经济”的主要做法南京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夜之金陵”品牌的实施方案》,分别从夜购金陵、夜食金陵、夜宿金陵、夜游金陵、夜娱金陵、夜读金陵、夜健金陵等7个方面打造“夜之金陵”品牌,提出了“着力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夜间消费促进活动”、“培育夜间旅游演艺主体”等11项具体措施。重点引导夜间经济向7类区域集中,分别是:商业中心区、旅游景区、人员密集区域、城市休闲功能区、有消费传统的背街小巷、历史文化街区和文体娱乐功能区。此外,南京市梳理出27个夜间经济试点区域,其中,既有长江路及1912街区、夫子庙—老门东片区、湖南路—山西路片区等基础较好、已经有一定名气的区域,也有新街口—太平南路片区、下关滨江区域等需要大力培育的区域。在这些试点区域里鼓励发展老字号、品牌餐饮、风味小吃、时尚酒吧、精品购物等业态开展夜间经济主题活动和品牌创建。为了让工作落到实处,南京市引入考核机制,要求各区政府加强对夜间经济试点区域、认定的夜间经济街区属地街道办事处或园区管委会的工作考核。同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在公共交通方面,由交通部门加密夜间运行班次,延长夜间运营时间。列入夜间经济试点的区域,美化夜市街景设置的公共照明和装饰照明设施的非经营性用电可接入城市路灯网,相关费用由现行财政承担。在停车方面,由属地街道办事处或园区管委会梳理区域内的行政、企事业单位自用停车场情况,推动夜间向社会开放。杭州市发展“夜经济”启动较早,早在2006年,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就发布了《杭州市夜间娱乐休闲生活发展报告》,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推动夜间旅游休闲发展的序幕。从2010年开始,杭州围绕推进“购物天堂美食之都”建设的目标,启动了拓展夜间经济、打造“夜杭州”品牌的系列工程,培育成果显著。出台政策鼓励扶持夜市发展,花三年时间,打造19条各具特色的夜市街,基本覆盖杭州城,原则上一个城区设置一条美食夜市街,总量不超过三条,摊档总规模一般不少于80家。除了餐饮,印象西湖、钱塘江灯光秀等夜间旅游、以及观影、文艺演出等也是人气十足。为了鼓励夜市发展,夜市经营性电费和水费都按民用标准缴纳;凡属夜市范围内,为烘托美化夜市街景而设置的路灯、过街灯、地灯、公益性广告等非经营性用电由政府承担。夜市举办者最高奖励200万元。杭州市加快形成城市核心商贸区和若干商圈;大力引进国际品牌;融入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双铁”商圈新亮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探索境外游客购物退税试点;深化振兴“老字号”品牌;推出杭州“夜明珠”品牌;打造运河灯光、延长商场营业时间、增加夜观光公交线路。2017年,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等十大行业被列为“杭州十大特色潜力行业”。从资源角度看,杭州以十大特色潜力行业为基础的城市休闲产品丰富。经过多年培育,呈现产品成熟度高、市场认可度高、游客满意度高的“三高”局面,夜间消费潜力巨大。这些都为杭州旅游“夜经济”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产业基础,使杭州旅游“夜经济”发展后劲十足。总体来说,杭州产品开发成熟:夜间演艺产品叫好叫座,国内外美誉度高;文化底蕴深厚;小资餐厅价格亲民、生意红火;低中高价位的购物场所休闲消费氛围初步形成;杭州十大特色酒吧潮人云集,夜时尚指数极高。2019年4月,上海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称将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繁荣发展。5月,文化产业紧随其后,首批“24小时影院”在上海应运而生。2019年7月,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北京繁荣夜经济“十三条”),宣布将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夜京城”消费品牌,到2021年底,力争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满足消费需求。宁波市政府充满诗意地称“夜经济”为“月光经济”,并下发《关于发展月光经济的指导意见》,宁波市财政为“月光经济”发展安排了专项资金,鼓励商铺夜晚延时经营,根据延时服务时间长短等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补贴。(二)经验与启示1.注重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夜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精心谋划,全方位推进。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都注重顶层设计,政府部门能够把握好引导方向,制定严谨的“夜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加大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程度,确保各项政策实事求是,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选择,同时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在氛围营造和公共设施方面加大投入,交通、卫生、城管等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指导和监管。2.注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地政府成立了“夜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夜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上海市黄浦区任命了“夜间区长”和首批具有夜间经济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北京市设立了市、区、街(乡镇)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制度,统筹协调夜间经济发展。部分地区成立了夜间经济委员会,聘请具有相关行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夜间经济商户代表等,协助“夜间区长”工作。同时成立夜间经济商会组织,加强自律规范、促进市场繁荣。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发力、专业运作、多方联动的夜间经济发展协调机制。3.注重政策扶持各地针对“夜经济”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包括对商场延时营业、文化旅游服务机构延时营业、公交车延时运营,开展夜间打折促销,举办夜间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活动给予一定的补贴。4.注重挖掘历史与文化资源“夜经济”发展不仅仅停留在购物餐饮、打折促销、延长时间,而应该紧密结合城市历史和文化内涵。南京夫子庙步行街结合“夜游秦淮河”等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市民和游客欣赏美景的同时受到历史文化的滋养;杭州市围绕西湖文化景区,开发《印象西湖》大型灯光实景表演、宋城千古情等夜间商业文化项目,展现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突显文化厚重而又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苏州以夜游园林、夜赏评弹为特色,使山塘街、平江路等商业街区成为集中展示江南文化和水乡文化的平台。这些城市发展“夜经济”是在历史街区、活动空间和传统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文化娱乐、运动比赛、展览展示活动,将实体经济实现了向城市特色文化的靠拢,并依托深厚和独特的城市文化打造了自己的“夜经济”品牌。5.注重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通过梳理各省市发展“夜经济”的相关政策发现,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建以促进“夜经济”发展是各省市共识。政府在交通运输、城市灯光亮化、水电气供给、5G网络项目、污水收集排放、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参与“夜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安全、卫生、质检、消防等方面的监管,营造“夜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6.注重品牌宣传和信息服务南京市相关部门制作“夜之金陵”地图、南京夜间经济指南等宣传品,在机场、火车站、酒店、景区、商场、文化场所、体育场馆等广泛进行宣传推广,提升“夜之金陵”品牌知名度。同时建设“夜之金陵”信息服务平台,在“我的南京”APP、专业消费推广媒介以及各相关部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设置信息接入口。对纳入“夜之金陵”品牌体系的场所和项目,分类提供商户名称、地址、营业时间、交通方式等信息,信息内容动态更新。对重要的夜间消费、文化、体育等活动信息,及时进行公告推送,获得非常好的宣传效果,便利市民夜间出行、购物,激发了百姓参与“夜经济”发展的热情和信心。二、我市“夜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我市“夜经济”基础较好,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等适应市民夜间消费需求的业态均有不同程度发展。(一)我市“夜经济”现状夜景亮化工程为吉林市营造了绚丽璀璨的景观环境,打造了不夜城的城市形象。以珲春街夜市、厦门街为代表的夜间餐饮经济地位突出,夏季消费非常火爆,已经成居民夏季夜间休闲消费的主要去处,形成了“在吉林、吃全国”的局面。“夜游松花江”已成为夏季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休闲纳凉、欣赏江景的主要方式,游船穿梭来往于松花江上,异常繁忙,是省内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夜游模式。以欧亚综合体、财富购物广场、万达广场等为主的大型商贸企业发挥了夜经济主力军的作用,东市场、河南街成为夏季夜经济主要集中区。可以说,吉林市的夜经济既有点,也有面,但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处于自发式生长阶段,缺乏政府合理引导和规范。(二)我市发展“夜经济”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吉林市是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近年来城市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总量约占全省五分之一,人口约占全省16%,服务业发展日渐提速,占三次产业比重已超过50%,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不断加大,率先发展“夜经济”优势更加突出。1.机遇优势。当下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国家提出了“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方针,全省提出了“早见效”“稳增长”的工作要求,“夜经济”作为经济领域的一种新形态,有扩大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增长点的特殊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给夜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发展优势。吉林市综合实力位于全省第二,经济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富,人居环境优良,综合交通便捷,拥有400余万人的消费群体,公共交通、无线网络等保障基础设施功能完善,水资源丰沛,电资源充足,可极大满足夜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3.产业优势。吉林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全省居于前列,旅游产业尤为突出,“雾凇冰雪”和“避暑休闲”品牌效应彰显,近年来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消费市场总体稳定,各类展促销活动精彩纷呈,城市综合体、大型商超、百货、影院、剧院、夜市等夜经济载体相对丰富。4.潜在消费需求增势强劲。目前,我市发展“夜经济”已具备较好的条件,2018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67.1亿元,增长4.2%,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494户,消费的增长趋势强劲。我市201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为85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消费结构可以向休闲型、享受型升级。数据表明我市人民的生理消费需求已普遍得到满足,拥有相当可观的休闲消费能力和闲暇时间。以消费升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已经到来。5.消费环境优良。2018年,吉林省全面实施“放心消费在吉林”创建活动,在由省有关部门会同长春财经学院开展的全省消费环境评价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发放14000余份调查问卷等方式,从消费安全环境、消费诚信环境、消费维权环境以及消费者基本满意度4个维度进行打分平价,分析研判出了全省9市州的消费环境,吉林市荣获综合排名第一。6.吉林市“夜经济”曾经十分活跃。2006-2008年间,吉林市曾连续举办“消夏啤酒节”,在沿松花江两岸、市内广场、公园等搭建啤酒大棚。每到夜晚,万人空巷到啤酒节消费,长春等周边城市游客也赶来吉林市参加啤酒节。同时松花江上游船、市内各大商超延时开放,整个吉林市车水马龙,灯火辉煌,游人如织。啤酒节也拉动了吉林市的投资、就业和税收,由于啤酒节需求扩大,华润集团在吉林市投资新建了雪花啤酒厂,啤酒大棚的摊位一位难求。(三)我市“夜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夜间消费均已占到全天消费的50%左右,而且还在逐步上升。从整体发展水平与阶段来看,我市“夜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制约因素主要有:1、受季节、观念和消费习惯影响,市民夜间消费的积极性不高。首先,受季节、气候因素影响,我市冬季夜晚寒冷,市民普遍不愿意在冬季夜晚外出消费。只在春节、元宵节、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节假日,市民的夜间消费热情才得以提振。我市也难以模仿南方城市一年四季持续利用某一旅游资源,例如,上海外滩黄浦江夜游、广州珠江夜游等旅游项目。其次,市民对夜间文娱活动积极性不高,年龄偏大的市民在消费观念上还存在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的现象。导致了夜间文化娱乐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缓慢,缺乏强劲的内在动力。第三,消费习惯制约“夜经济”繁荣发展。工作压力大、收入水平低和生活支出高等因素确实制约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夜间消费行为,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我市的“夜经济”发展与一线城市相比仍相对滞后。市民尚未形成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那样固定的夜间消费习惯,应该说既有缺乏夜生活习惯的主观原因,更重要的是缺乏吸引市民夜生活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2.缺乏长远规划,未形成成熟、健全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夜经济”发展若完全依靠市场自由发展,难免出现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征,如不合理引导,我市“夜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集中发展的样貌。例如,今天的北京三里屯酒吧街之所以成为北京夜生活最“繁华”的娱乐街之一,是与其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多部门分工协作分不开的。早期的三里屯夜晚经营活动单一,周边环境缺乏特色,提高其品质的条件有限,逊色于后海、工体这样一些以环境取胜或者以配套服务取胜的场所。考虑到三里屯紧邻各国使领馆,适于发展酒吧经济,北京市政府联合多部门对三里屯地区的街道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改造工作。在其西侧增加近5.2万平方米的新酒吧活动区域,在周边发展旅馆、商场、餐饮、居住等功能,增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改造,如今的三里屯酒吧街已成为集商业休闲、商务办公、居住教育为一体的经济发展区域,成为中国城市“夜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3.业态模式单一,夜游项目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国内“夜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都会推出风格各异的旅游活动项目来吸引游人,如南京夜游秦淮河在游船内设立各项不同的娱乐节目供游人欣赏,杭州《印象西湖》的大型演艺节目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虽然我市是个旅游资源富集的城市,旅游产品涵盖面广。但是,我市夜间旅游产品却较为匮乏,很多场所基本都不通宵营业,一些景点一到傍晚便关门歇业,游人无法入内。多数外来游客在夜晚面临无景可游的尴尬。大部分工薪族晚间主要活动是打麻将、唱歌或在家看电视等。概括起来说,我市夜间旅游项目存在着特色不足,娱乐项目相对较少等问题。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夜间旅游项目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夜间旅游项目缺乏“高光点”,文化娱乐同餐饮、购物等其他物质消费载体的融合度比较低。三、加快发展我市“夜经济”的对策建议发展“夜经济”,是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产业链条,商贸企业延时营业、打折促销是发展夜经济的应有之义,同时,开拓“夜空间”、打造“夜文化”,提高夜经济发展的质量,避免简单粗暴、同质低端的发展陷阱,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夜经济发展新模式,也是我市发展夜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发展“夜经济”工作中通常朝三个方向努力:一是集约化,把一些相同的、相关的休闲娱乐活动放在一起,便于人们统一消费。二是品牌化,打造夜经济龙头品牌。包括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演出和大型文艺活动。三是差异化,提供不同消费场所、不同消费品位去处,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基于以上三点,结合我市“夜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以冰雪、温泉为特色,打造冬季夜经济发展新亮点东北冬季漫长,发展夜经济应该扬长避短。冰雪产业是我省优势产业,将其与夜经济发展相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能够充分发挥带动优势,形成与南方夜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特色鲜明的“北方夜经济”。建议充分利用我省冰雪资源,紧密结合日前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以2020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经济的实施意见》,通过开展夜场滑雪、夜赏冰灯、夜泡温泉等活动,带动滑雪场、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行业发展。(二)以夜市、餐饮为品牌,激发夏季夜经济发展新活力学习借鉴南方先进经验,对夏季夜间消费街区进行合理化引导和规划,鼓励夏季发展“夜市经济”,通过组织啤酒节、美食节、消夏节等适合夏季夜间开展的活动,为居民提供夜间休闲娱乐餐饮场所;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开展阶段性延时营业,推动开展夜间促销、节庆、展示等系列活动,加大夜间打折促销力度。提升传统吉菜,打造“地方特色小吃”品牌,以我市珲春街夜市、厦门街餐饮为例,打造夜间美食示范街区,依托特色餐饮、美食名吃等餐饮集中区域,布局彰显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提升品质的休闲餐饮文化,构筑多元化饮食消费结构。适当引导品牌餐饮企业适时延长夜晚营业时间,做大餐饮市场夜间消费规模。(三)以文化、旅游、体育为载体,扩展全市夜经济发展新内涵深度挖掘文化特色和夜场旅游潜能,支持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服务机构延时开放,设计精品夜游线路。鼓励企业开展音乐节、帐篷节等夜间消夏避暑活动。同时,积极培育“网红直播”等新型娱乐消费模式,丰富夜间文化演艺活动品类和场次。为夜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学习借鉴《印象西湖》《印象刘三姐》等山水实景夜间歌舞产品,突出吉林的历史和文化,满足游客的求知欲望,精心打造一台标志性的本土歌舞节目,使之成为城市夜间文化的金字招牌和最大亮点。鼓励夜间开放运动场馆、博物馆、图书馆、书画市场等场馆,支持特定开放运动场所新设篮球架、新建乒乓球台等运动设施。推动四季越野滑雪场加快完善设施功能,并积极开展夜间体验服务项目。利用体育场馆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激发全民运动活力,提升全民健康指数,促进夜间体育消费。(四)加强夜经济政策资金扶持。对商贸企业延时营业、博物场馆延时开放、影院增设夜场、购置运动设施等相关“夜经济”试点内容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对影响力大,示范带动效果好的旅游节庆活动、文体演出或赛事活动、地域文创产品或品牌产品展销活动等给予一定额度的奖补。对为“夜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的公交、自来水、电力、安保等行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支持。(五)加强夜经济舆论引导。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和平台,广泛开展夜间经济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夜间消费资讯服务。依托文化资源,针对夜文化消费特点,创排体现本土特色、富有时代感、大众化的演艺精品。改变群众对夜间活动的偏见,培育群众夜间文化消费习惯,营造健康的夜间文化消费氛围。来源: 商务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