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在京成立封锁

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在京成立

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建设工作推进会于9月22日在京召开,标志着干细胞研究院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中科院副秘书长周琪,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出席会议,并共同为干细胞研究院揭牌。干细胞研究院是由北京市和中科院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院建设,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干细胞研究院理事长由周琪担任。周琪表示,研究院将整合北京乃至全国优势科研力量,面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通过前瞻性科研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研发机构,以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中科院副秘书长周琪、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为干细胞研究院揭牌隋振江代表北京市对干细胞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对研究院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一是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底层、核心技术研发,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为重大疾病诊治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适于创新的良好科研环境,使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做科研;三是要把科技创新和高精尖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基础上,形成首批拳头产品。相里斌希望干细胞研究院认真学习,多多借鉴,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深耕再生医学领域,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做好准备,做出不负时代的贡献。干细胞研究院建设推进会参会领导合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以及北京大学、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出席会议。(中国日报社北京站 杜娟)来源:中国日报网

圣人

中科院北京联手共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

10月18日下午,在2019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政府签约共建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今后,双方将共同讨论审定研究院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共同筹措落实建设和运行资源,共同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研机构。干细胞研究院的发展定位及目标是,面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通过前瞻性科研布局,鲜明的多学科及大学科交叉,大胆的体制机制及运行模式等管理创新,争取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科研机构,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政府将共同讨论审定研究院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共同筹措落实建设和运行资源,并按照“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成果共享、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支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础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发展。

哥儿们

探索“再生”的奥秘 干细胞与再生技术研讨学习班在莞举行

众所周知,细胞有很多种类,相信很多人对“干细胞”都耳熟能详。“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因其超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干细胞”与再生的关系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究竟,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有哪些“奥秘”呢?11月7日-8日,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的东莞市重大科普活动“干细胞与再生技术临床应用研讨学习班”大型研讨会在莞举行,众多行业专家齐聚东莞,为学员科普传授干细胞与再生技术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技术。国内再生医学专家齐聚东莞“干细胞与再生技术临床应用研讨学习班”大型研讨会是东莞市科普专项资助的科普活动,此次活动为期2天,以“聚焦再生医学、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邀请了众多国内知名专家。比如原香港大学教授、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副院长吴武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邓宇斌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郭家松教授、中山大学李轶擎副研究员等。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吴石宝秘书长表示,生物科技产业是东莞市重点布局产业之一,也是东莞市科协重点支持的科普领域之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当下研究热点与重点,众多专家齐聚东莞,为东莞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培育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活动负责人、广东医科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洪福副教授告诉记者,除了邀请专家授课外,该系列学习班还以“理论+实操”进行深度学习,依托广东医科大学实验场地,通过实验培训操作、研讨会、专家讲座和座谈有机结合的形式。培训专家、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培训指导下,重点操作学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的提取、培养等方法。干细胞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作为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东莞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在近年有了很大突破。今年3月,2020年创新东莞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出炉。由广东医科大学吴洪福副教授联合香港大学吴武田教授、东莞光华医院杨万勇主任等专家共同完成的“可负载神经干细胞的水凝胶神经仿生支架研制及其在脊髓损伤的应用”项目成果荣获2020年创新东莞科技进步奖。吴洪福介绍,项目基于其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自然及省科技项目、东莞国际合作和社会发展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着眼于脊髓损伤这一难治性疾病的治疗,采用水凝胶作为种子细胞支架,复合特定基因药物改良脊髓病理微环境,联合构建有利神经干细胞(NSCs)存活、定向分化及神经再生的仿生支架并植入治疗,为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今年10月份,广东医科大学便成立了广东医科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该前身为该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在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支持下,经多年积累,已稳步形成一支主要从事干细胞与神经损伤再生修复、干细胞与衰老、干细胞与心血管损伤修复等三个主要方向的研究队伍。据介绍,其中实验室主任由吴洪福副教授担任,吴洪福是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再生医学学科方向带头人。研究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13人,人才队伍和研究力量储备雄厚。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刘新光告诉记者,干细胞与再生技术领域是当下研究热点与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重点实验室融合多学科发展,通过项目牵引、学术交流等形式等重视发挥课题组之间的合作协同,为进一步创建打造成为市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而努力,推动东莞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发展,服务东莞经济。全媒体记者 李春燕 唐卓/文 唐卓/图 乔雨/制图全媒体编辑 符德明

川村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成立

央广网深圳3月22日消息(记者杨振)3月22日,由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Prof. Aaron Ciechanover)领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是港中大(深圳)组建的第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院。阿龙·切哈诺沃教授、深圳市副市长高自民先生、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钟海先生、深圳市教育局副巡视员赖群阳先生、龙岗区副区长陈广文先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学术)罗智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行政)阮健骢先生等领导嘉宾参与了本次成立仪式。阿龙·切哈诺沃教授是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杰出研究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荣誉外籍院士,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10月17日,切哈诺沃教授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杰出大学教授。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主要关注以下两个研究领域:癌症和传染性疾病诊治的精准医疗,以及干细胞疗法治疗中风、帕金森、阿茨海默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再生医学。精准医疗作为热门的医学前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融合了医疗、制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诸多研究领域。再生医疗则是医学研究、发展以及商业化的重要领域。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将牢牢把握影响人类健康与高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利用现有技术优势与世界知名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在短期内发展成为该领域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借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计算生物研究院等其他研究平台,研究院将通过与深圳市内多家公司紧密合作进行技术转化和商业化运作,为深圳在发展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和健康产业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也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正如深圳市副市长高自民先生在致辞中所言:“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是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加快生物医药和精准医学的创新发展,对于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加快壮大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港中大(深圳)频受诺奖得主青睐:深圳创新氛围与大学国际化的双重魅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自2014年3月正式设立以来,面向全球引进了一批知名教授和专家,组建了一批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教育和科研能力发展迅速。在谈及为何能频频吸引诺奖得主落户时,徐扬生校长表示,大学的第一个优势是位于深圳,深圳是充满活力的、充满创新氛围的城市,在生物医学方面和IT方面也走在世界前沿;其次是大学的国际化特色吸引了很多国际教授、国际学生,从而为国际的科学家前来进行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切哈诺沃教授则认为精准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具备天时与地利的优势:就地利而言,港中大(深圳)尽管是一所新学校,却传承着拥有高质量研究和创新资源的香港中文大学的深厚积淀,同时结合了全世界范围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深圳的浓厚创新氛围,这将有利于研究院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不断发展;天时之利则表现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将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视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健康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切哈诺沃教授还对研究院的发展寄予厚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敞开怀抱迎接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者来到这里工作、交流,在生物医药领域搭建起的各个平台将引领深圳以及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科研进程。我们将会在港中大(深圳)整合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大数据、计算机科学等等学科资源,培养出懂得合理运用资源、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跨学科研究型人才。” 诺奖得主团队研究成果将辐射本科生教学 推动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增专业发展 徐扬生校长还表示:“研究院的成立,不是我们特地去引进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这些诺奖得主都已经在我们学校里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科研合作与了解,时机成熟,我们再自然而然地建立研究院。引进这些诺奖得主,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带来的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团队的通力合作将有助于把研究成果辐射到教学上,令本科生教育更上一层楼。”大学今年在本科招生方面,将新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的成立,对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发展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能令研究和教学保持互联。2018年,大学新开设“诺贝尔班”,将为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本科生配备包括诺尔贝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等在内的世界一流导师,通过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为有学科特长的优秀本科生营造一流的学习和科研环境。而诺奖得主团队的引进,也为“诺贝尔班”提供了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三个由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研究院(切哈诺沃精准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拥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向。在具体项目、研究目标、研究人员、技术和设备方面,三者之间既不重合又能互补。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着重于临床医学新型诊断技术与治疗模式的研发和应用(尤其是癌症、神经系统失调及传染性疾病)。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与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为其研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这三所研究院将紧密合作,更好地涵盖生物医学前沿的研究领域,从而产生协同效应,通过集体创新形成巨大“航母”,探索中国的高校科研创新的新路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将为生物、化学、医学以及药物科学技术创新的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深圳成为享誉世界的创新城市。

空房间

邱建华:圆康再生医学领军人物

邱建华:圆康再生医学领军人物科学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精神文明,科学发展从几百年前与个人哲学观念紧密相关发展到当今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从几百年前少数哲人发展到了社会广泛参与的科学家队伍。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我国这一历史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体力输出型向智力输出型进行转变成为必经之路,我国的科学家群体成为了国家从大到强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中坚力量。圆康再生医学也是中国民营企业之一;在再生医学的科技领域,圆康再生医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主研发女性生殖健康,以女性经血干细胞对女性生殖的修复成果;圆康的科研团队只有一个目标;全民健康的首位是女性的生殖健康;女人的双手推动摇篮也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子宫是我们人类此生住过最昂贵的房子。科技发展是企业的“生命线”,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根基,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学术的进步、科学家论坛推动了企业家与科技快速链接在这个高速信息时时代方向与方法同样重要。邱建华,中医世家,第三代中医传承人1997年——2001年就读于江西南昌医学院妇科专业2005年——2006年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访问留学,并正式进入细胞研究领域2009年——2012年期间多次出国留学及访问,师从欧洲妇产科传染病学会总书记、德国妇产科学会董事会成员、美国传染病学会妇产科学会成员Udo B. Hoyme教授、梅奥诊所医学院医学和病理学副教授输血医学和干细胞疗法医学主任祖贝尔教授(Dr. Abba C. Zur)及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妇产科主任、麦吉尔大学医学院妇产科主任、著名妇产科专家Togas Tulandi教授等2013年——2017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开展宫内干细胞研发,筹备圆康再生医学院2017年——至今正式成立圆康再生医学研究院,重点研发宫内膜干细胞,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针对女性健康提供治疗及养护;2019年——被聘于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生殖健康研究院院长及妇科专家委员。从医到去国外进修留学,到成立生物公司及研究院,19年间帮助了数千万名女性解决不孕不育·成为幸福妈妈,是湖南省妇联·关爱女性生殖健康大型公益活动主讲嘉宾、美容行业性生殖再造的第一人。圆康再生医学是以经血细胞,组织,器官的再生与修复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分子化合物,干细胞,生物材料,组织工程等核心技术手段,开发系列再生医学药物,医疗器械,医疗技术,治疗因衰老,损伤病变导致的各种疾病,从而打造国际首家,以经血宫内膜干细胞修复女性生殖抗衰再生医学产业平台,在2018年成为了《国家生殖健康咨询师队伍建设技能实训基地》,获得了《第三届“创业中国”消费者信赖品牌的奖项》,同时邱建华女士也是中国中小商企业协会-美业分会的会员。圆康再生医学是以健康一个女人,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中国社会为使命,以精准医疗走进千家万户,让性健康文化提高幸福指数,让普通家庭都能储存健康的生命种子。邱建华女士秉承诚信共赢天下,品质见证未来的企业经营宗旨。帮助千万女性提高性能量给女性一个幸福梦,打造一体化细胞私人定制品牌给企业一个发展梦。在当地政府与科技局与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基金会等及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19年4月25号,圆康再生医学研究院在全国投放公益宫内膜干细胞经血储存一年6000个名额,造福6000个家庭。健康一个女人,幸福一个家庭,兴旺一个民族。邱建华医学研究成果选登:在女性的生育期里,子宫每个月都会脱落并再生内膜组织,为怀孕或下一个周期做准备。人类生殖这一古老而重要的部分背后的过程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但是最近由耶鲁大学病理学家Wang Min领导的研究发现,干细胞和一种基因参与了这个每月一次的活动。Mi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组名为CD34+KLF4+的干细胞,它们从子宫内膜迁移到上皮细胞,取代月经期间脱落的组织。他们还发现了一种调节这一过程的基因。如果基因表达异常高,可导致不孕;如果基因功能丧失,可能发展成子宫内膜癌。我们都知道,子宫内膜可分化为功能层和基底层。功能层由柱状上皮腺体和疏松的基质组成,是胚胎植入的部位,受卵巢激素的调节,发生周期性增殖、分泌、脱落的变化;基底层由腺体的根部和致密的基质组成,不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在月经后再生并且修复子宫创面,重新形成子宫内膜功能层。子宫内膜再生修复障碍主要是由于子宫内膜肌底层受损所致。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基底层存在着子宫内膜干细胞,它是子宫内膜再生修复的来源。在正常的月经循环周期中子宫内膜干细胞可分化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及血管的功能层,并受激素的影响周期性的脱落,从而激活基底层的子宫内膜干细胞,进行自我的更新、增殖及分化修复子宫内膜。一旦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造成子宫内膜干细胞减少甚至缺失,导致子宫内膜发育不良,再生修复障碍,其病理征可表现为腺上皮生长缓慢、子宫动脉血流高阻力,血管发育不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低表达的薄型子宫(子宫内膜厚度<7mm;严重者可在基底层损伤区域形成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被纤维细胞所替代,发生病理性改变,产生大量纤维结缔组织造成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最后导致子宫失去正常形态和功能。当前针对 IUAs 的治疗主要的是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后应用激素、放置节育器或其他支撑材料、置入生物胶等手段以防止粘连再形成,但重度 IUAs 治疗后再复发率仍高达。因此,急需探索新的方法以重建和修复 IUAs 患者的子宫内膜,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妊娠结局及月经状况。由于干细胞可分泌许多促进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VEGF,在心肌梗死和脑血管闭塞的研究中都发现,间充质于细胞可以分泌许多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促进血管新生,抑制纤维化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缺血、脑缺血状态,从而起到组织器官损伤修复的作用。在大鼠宫腔粗连模型试验中发现,宫角部原位注射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增加内膜VEGF表达、促进血管新成、抑制纤维化。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中胚层早期发展中形成的多能成体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向脂肪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甚至可跨胚层向神经细胞、肝细胞、胰岛细胞分化等。同时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分布于多种器官组织如骨髓、脐带、羊膜囊、肌肉、肝脏等,取材方便、易分离、体外易培养、增殖速度快、低免疫性、低成瘤性、免疫调节等特点,成为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新来源。Xu L等使用可降解的智能生物材料上并附着hUC-MSC,置入瘢痕子宫后,hUC-MSC 通过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促进瘢痕处内膜、肌层及血管再生。同时发现,经 hUC MSC 作用后,子宫瘢痕处达到功能性恢复,甚至可正常妊娠。Gan L 等利用hAMSC 治疗宫腔粘连大鼠,结果发现大鼠子宫内膜增厚、腺体增多且纤维化组织减少。艾瑛等[11]通过建立大鼠宫腔粘连模型,宫腔注射UCMSC,结果发现子宫内膜纤维化程度较低,内膜愈合较好,表明UCMSCs能有效改善由机械刮宫引起的子宫内膜纤维化,促进血管增生,促使子宫内膜修复。

火之地

学术头条:“时间晶体”相互作用首次发现,大西洋塑料远超此前预期,斯坦福团队找到关节软骨再生方法

俄首款新冠疫苗同步开展3期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俄罗斯“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杰尼斯·洛古诺夫18日在莫斯科表示,该中心开展的“卫星V”新冠疫苗第三期研究包含3期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此前试验中志愿者接种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抗体浓度的几何平均数)超过1:14000。“卫星V”是俄首款新冠疫苗,11日注册。“加马列亚”中心正对“卫星V”进行第三期研究,研究由同步进行的两部分组成。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发布 增加“可通过被污染的物品传播”等国家卫健委网站8月19日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的通知》。《通知》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一步完善,增加“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等内容。实验性疫苗或有望有效预防新冠感染 由一种温和病毒制成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Host & Microbe上题为“Replication-competent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accine vector protects against SARS-CoV-2-mediated pathogenesis in mic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一种实验性疫苗或能有效预防感染SARS-CoV-2病毒的小鼠肺炎的发生,该疫苗是通过一种温和病毒制成的,这种病毒通过遗传修饰能携带来自SARS-CoV-2病毒的关键基因。《流体物理学》:潮湿空气或有利于病毒的飞沫传播近日,一项发表于《流体物理学》的研究发现,空气湿度能影响其中的液滴传播效率。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常见的呼出液滴直径约为50~100微米,而病人呼出的液滴可能会包含病毒等病原体。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对湿度为100%的空气中,直径100微米的大液滴从距离呼气源约1.8米的地方落到地面,直径50微米的小液滴则最远可传播达5米;而在相对湿度为50%的情况下,直径50微米的液滴没有一个能传播超过3.5米。此外,模拟计算显示,高湿度可使中等液滴在空气中的存在时间延长23倍,这表明略微干燥的空气可以减缓病毒飞沫传播。新冠大流行造成孕产慢性压力:可能导致新一波出生婴儿体重偏轻科学家称,新冠大流行造成的慢性压力可能会导致一波又一波婴儿出生时体型偏小。研究人员分析了8项涉及8200多名孕妇和100多万名儿童的研究。他们发现,怀孕期间的压力与出生时的低体重有显著的联系。出生时的低体重是指足月婴儿的体重少于5磅8盎司。出生时身材矮小,可能会导致长期的问题,它与学习成绩差、成年后体重超标以及过早死亡有关。《细胞》:新冠肺炎轻症者可产生强烈T细胞反应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7日报道,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报道称,即使没有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体反应,新冠肺炎轻症患者也会触发强烈的记忆T细胞反应。作者表示,自然接触或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的记忆T细胞反应,或是预防引发新冠肺炎重症的重要免疫成分。《科学》:揭示重症COVID-19患者出现免疫系统瘫痪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埃默里大学和中国香港大学、香港医院管理局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病情严重的COVID-19患者中,应当对体内病毒或细菌的迹象立即做出反应的“第一反应者” 免疫细胞反应迟钝。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8月11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新研究:57%新冠病毒颗粒从尿池喷射出,5秒半击中大腿一项研究发现,便池的冲水会导致携带新冠病毒的颗粒“猛烈爬升”到空气中,目前专家建议在公共厕所佩戴口罩。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模拟了小便池冲水时微粒是如何被排出的——制造出一种无形的潜在传染性飞沫喷雾。他们发现57%的微粒是从便池中喷射出来的,它们可以在不到6秒的时间内击中使用者的大腿。这项研究发表在《流体物理学》杂志上。新冠会导致儿童1型糖尿病?新研究首次发现潜在关联感染新冠病毒会导致儿童1型糖尿病吗?研究人员发现,在受感染的年轻人中,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学者们调查了伦敦5个儿科科室确诊的青少年人数。专家发现,在3月23日至6月4日期间,约有30名儿童被诊断出患有1型糖尿病。他们说,这大约是通常被诊断为糖尿病的人数的两倍。新冠毒株变异与传播快10倍无关联 对现有疫苗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近日,有媒体报道马来西亚卫生部总监努尔·希沙姆声称新冠病毒D614G变异毒株的传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此事迅速引发热议,令广大网友忧心不已。但多名国内外病毒学专家表示,他们对“变异让新冠病毒传播快10倍”的说法并不认同。有专家认为,综合已有的多项研究结果来看,D614G突变不太可能对在研新冠疫苗的功效产生太大影响。研究发现:新冠重症可能引发一种罕见的、肌肉弱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人员指出,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病例可能引发一种罕见的、肌肉弱化的自身免疫疾病。在一份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病例报告中,他们描述了3名没有神经系统疾病史的患者,他们在感染新冠后被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在出现与COVID-19相关的发烧约一周后,患者开始出现眼睑下垂和吞咽困难等症状。我国卫星物联网星座实现星间激光通信“零突破”8月18日,据国家航天局消息称,我国“行云二号”01星与02星间成功实现了通过激光荷载技术的星间通讯。这是星间激光通信在我国卫星物联网星座上的首次成功应用。同时,这也标志着这两颗卫星中所搭载的所有核心技术均得到充分验证。本次进行星间通信的两颗卫星属于“行云工程”,由中国航天三江集团于5月12日发射成功,是我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的先遣部队。SpaceX发射第11批“星链”卫星 已累计发射643颗当地时间8月18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将第11批“星链”卫星送入太空,完成了该公司“猎鹰”系列火箭的第100次发射任务。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发射643颗“星链”卫星。据SpaceX官网消息,美东时间18日上午10时31分,“猎鹰9”号火箭(B1049.6)搭载58颗“星链”卫星、3颗“天空”对地观测卫星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升空。在升空约八分钟后,火箭助推器顺利回落在位于大西洋上的海上回收平台。“时间晶体”相互作用首次发现 有望促进量子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材料》杂志撰文称,他们首次观察到了“时间晶体”的相互作用。最新研究有望促进量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改善当前的原子钟技术,提高陀螺仪以及依赖原子钟的系统(如GPS)的性能。美国新成立的伦理委员会驳回大部分胚胎研究提案据Science News报道,美国人类胚胎组织研究伦理咨询委员会(Human Fetal Tissue Research Ethics Advisory Board)于上月审核了14份使用胚胎组织进行医学研究的提案,并驳回其中13份。这些提案都使用人工流产后捐赠的胚胎组织,此前均已经通过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专家评审,列入建议资助,并满足目前对胚胎组织符合伦理的使用的法律要求。中医新发明扁弧刃针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一种可治愈顽固性颈肩痛等疾病的中医新发明——扁弧刃针,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正式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据悉,扁弧刃针不仅可治疗各种骨关节肌肉疼痛,神经痛,颈肩腰腿病痛,筋膜炎等常见病,还可治疗无菌性缺血性骨坏死,失眠,过敏性鼻炎等疑难杂症。科学家批评美新法规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巨大倒退一项决定如何实施《清洁水法》的新法规,基于对判例法的选择性解读和对科学证据的曲解,使得美国数百万英里的溪流和湿地得不到保护。近日,在刊登于《科学》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称,《通航水域保护规则》(NWPR)只保护那些与河流、湖泊和其他大型“可通航”水体有永久水文表面连接的水域,违背了《清洁水法》的精神。首次!新型基因疗法消除了至少90%潜伏的HSV-1病毒8月18日,由西雅图 Fred Hutchinson 癌症研究中心的病毒学家Keith Jerome和Martine Aubert领导的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一项研究,首次在动物体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破坏病毒的DNA,清除了至少90% 处于潜伏期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对于根治唇疱疹,防止疱疹复发有重要意义。革命性突破!斯坦福团队找到关节软骨再生的方法北京时间8月18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证明,衰老与小鼠和人类关节炎中骨骼干细胞的进行性丧失和软骨再生减少有关。同时,他们发现了一种在小鼠与人体组织中再生关节软骨的新方法。这项工作建立在斯坦福大学之前分离出骨骼干细胞的研究基础上。《自然·通讯》:2亿吨微塑料或正污染大西洋,远超此前预期8月18日,英国国家海洋中心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大西洋上层200米的范围内约有1200万-2100万吨微塑料垃圾。并且,这项研究仅对三种最常见的塑料进行了分析,这说明整个大西洋中的塑料数量远远高于目前所能确定的数量。《PNAS》:超新星爆发或导致了3.6亿年前的大灭绝一项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中,一支美国研究团队提出了新的假说:距离地球65光年的超新星爆发是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提出这一假说的依据是,当时的花粉记录中,出现大量被阳光灼伤的痕迹,这说明臭氧层遭到破坏、宇宙线辐射增强,而多次相邻的超新星爆发有可能造成化石记录中持续30万年的生物数量下降。研究人员表示,接下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对钐146和钚244的同位素测量检验这一假说。《免疫》:疾病或能让免疫细胞过早成熟中性粒细胞是帮助身体抵御疾病的关键免疫细胞,但血液中高水平的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却可能预示着疾病。因此,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发育有助于在早期发现这些疾病。据一项《免疫》上的研究,科学家识别出了一类特定的免疫祖细胞,并记录了其分化为中性粒细胞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特异性蛋白标记。皮肤癌、肺癌和COID-19患者的血液中往往会出现较高水平的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也包括这种祖细胞在内,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疾病扰乱了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发育,使其在未成熟时就被“派上战场”。《临床检查杂志》:新免疫疗法或有助延长一种常见脑癌患者存活期大利亚伯格霍弗医学研究所开发出一种新的细胞免疫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延长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期。相关论文已发表在新一期美国《临床检查杂志》上。在临床治疗中先提取患者血液样本,将其中的人体T细胞经人工强化后再重新输入患者体内,使其可以识别并杀灭巨细胞病毒。一期临床试验中,25名患者平均存活期提高至21个月。《科学报告》:催产素或有望帮助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题为“Oxytocin and bone quality in the femoral neck of rats in periestropaus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由下丘脑产生、有时被称之为“爱情荷尔蒙”的催产素(Oxytocin)或能帮助控制和预防机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欧洲预防心脏病学》:腰围过大会增加心脏病复发风险近日,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腹部脂肪过多有心脏病史的人再次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会增加。这项研究是该领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确定性最高的研究。研究人员对超过22000名患者在首次心脏病发作后进行了追踪,并研究了腹部肥胖(以腰围衡量)与心血管疾病复发事件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由动脉阻塞引起的事件,例如致命和非致命性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研究人员发现:数十种非抗肿瘤药物能杀死癌细胞近日,发表在Nature Cancer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布罗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和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科学家团队发现,用于治疗糖尿病、炎症、酗酒、甚至是犬类关节炎的药物也可以杀死实验室里的癌细胞。研究人员系统地分析了几千种已开发的药物化合物,发现了近50种此前未识别出具有抗癌活性的物质。最新研究证实:哮喘药可大幅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和力量近日,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新研究对现有证据进行审查和数据汇总分析,发现一种名为“β2-激动剂”的哮喘药物可以提高没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运动员的短跑和力量表现。具体而言,冲刺性能提高了3%,力量性能提高了6%,这是一个足以改变比赛结果的提升。数学物理科学部征集2021年度重大项目立项建议为了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立项机制,做好项目的立项和资助工作,数学物理科学部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面向科技界征集2021年重大项目立项建议。2021年度数学物理科学部重大项目立项建议拟遴选11项左右。重大项目资助强度(直接经费)一般不超过2000万元。关于2020年度征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考察需求的通知2020年度共享航次计划征集的考察需求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申请搭载年度常规航次(既有航次)的考察需求,二是提出针对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考察需求(2020年新增,以下简称“重大科学考察需求”)。其中重大科学考察航次可以不同于既有航次,但也鼓励在既有航次基础上强化突出重大科学考察需求。山东财政4亿支持高校改革 面向省属本科高校测算分配近日,山东财政下达2020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中央资金4.02亿元。此次资金下达后,今年该省财政已累计安排中央专项补助18.8亿元。依据今年新出台的《山东省省属本科高校绩效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顺应山东省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在资金分配上,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将资金面向省属本科高校测算分配。今年广东本科高校投档线排行榜出炉 169297名考生“上岸”18日深夜,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重磅发布本科院校普通文理类最低分数线线上考生的投档情况,有169297名考生顺利“上岸”,其中文科63564人、理科105733人。从今年的投档情况来看,“十强”高校基本保持稳定,绝大部分为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其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稳居前五名。“五强”高校的优质生源,有进一步提升,比如中山大学文科招629人,最低排位为1293位,比去年提升了114位,理科最低排位提升幅度更大,为858位;暨南大学文理科投档线,分别比去年提升了711位、3162位;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高分考生也实现增加。今年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发布:19056人2020年,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19056人。其中博士生招生计划1609人,硕士生招生计划17447人。北京市教委发布2020年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明确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招生计划管理,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在安排招生计划时综合考虑学科现状、科研经费、高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科研平台和成果等因素。同时,支持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发展、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建设,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天津大学21项成果获天津市高校优秀决策咨询成果表彰近日,天津市教委公布了2018-2019年度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和高校智库建设项目评审结果,天津大学21项成果获奖、3家智库评选优秀。在2018-2019年度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评审中,我校21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在天津市名列前茅,获奖数量占全市获奖数的24.7%,一等奖数量占全市一等奖总数的22.7%。疫情难控!美多所大学恢复网课 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秋季学期开课仅一周,17日宣布取消本科生面授课程。由于美国新冠疫情近期反弹明显,先前陆续复课的多所大学疲于应对在学生宿舍、校外酒吧等场所出现的聚集性感染,已有不少大学宣布恢复线上授课,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法国高校开学费用增加 学生苦无收入还要买口罩 国大学生总会联合会(FAGE)17日公布的新学年开学费用晴雨表显示,今秋新学年大学生的开学费用(包括入学费用和生活开支)将比2019年同期增长2.5%,在巴黎大区将增长3%。这对于已经在新冠病毒疫情中遭受经济打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疫情取消中高考 英国采用算法打分引众怒为了防控新冠疫情,英国今年并未举行A-level和GCSE(分别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和中考)考试,考生成绩由一套算法得出。但在已放榜的“高考”成绩中,近40%的学生成绩低于教师给出的预估分数。这使得许多学生与名校失之交臂,引发了考生和家长的抗议。美国务院又搞小动作:威逼美高校捐赠基金撤投中概股在“追杀”TikTok等中国应用后,美政府将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视为又一个“眼中钉”,各种旁敲侧击、小动作不断。据彭博社8月19日报道,美国务院官员发信警告美国各高校从其学校的捐赠基金中放弃持有中概股,并提醒他们在持股问题上提前采取更严苛的措施。重庆携手北大在渝建设大数据研究院 助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8月18日,重庆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重庆今年继引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后,又一项引进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成果,将推动重庆有关单位高效对接北京大学的优质科教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助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据了解,双方还将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医疗领域的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贵州启动高价值专利遴选工作 2020年贵州省高价值专利遴选工作近日启动。据悉,高价值专利是指具有高经济价值的专利,具备技术水平高、权利稳定、市场前景好且竞争力强等特征,也包含具有潜在高市场价值或高战略价值的专利。主要包括: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的企业;拥有产业前瞻性技术研发或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专利的高校、科研院所。 惠州出台新政力促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优化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条件和扶持范围,加强新型研发机构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惠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扶持办法》(以下简称“《扶持办法》”)2020年8月10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扶持办法》对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奖补方式作了调整,通过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惠州市财政将一次性扶持奖励100万元。江西省大力引进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共建高端研发机构日前,江西省科技厅制定出台《江西省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重点瞄准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引进共建150家左右高端研发机构,使江西逐步发展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实力雄厚的高端创新基地集聚区和高端创新人才向往地。引进共建10家重大战略性高端研发机构,研发人员规模应在200人以上;以市、县(区)、功能区财政投入为主,省级财政奖励为辅,引进共建30家以上对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引领意义的产业引领性高端研发机构;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鼓励企业、人才团队、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合作共建100家面向市场应用为主的研发应用型高端研发机构。重庆再增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 涪陵工业园区、荣昌高新区入围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日前启动2020年(第三批)42家“双创”特色载体申报工作,重庆涪陵工业园区、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围,分别获得中央财政2500万元补助。“双创”特色载体建设,由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牵头,主要是支持优质实体经济开发区打造专业资本集聚型、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科技资源支撑型、高端人才引领型等创新创业特色载体。该建设有利于促进特色载体专业化高质量发展,推动地方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河北自贸区出台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河北自贸试验区日前出台了《关于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引进高端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措施在积极引进自贸试验区急需高端创新人才、加大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提升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实行更加灵活的引才政策、加大荐才引才奖励力度、实行人才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创新人才激励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的保护运用等16条政策举措。这将有力助推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为河北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河洛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团队)19日开始申报自19日起,河洛创新人才、创业人才(团队)开始申报,报名时间截至2020年10月20日17时。评选对象为用人单位引进的,与洛阳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功能相匹配,符合“9+2”工作布局和“56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拥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科研成果,并将其产业化的创新人才。厦门:投入“真金白银” 力挺蔬菜种苗产业日前,《厦门市扶持蔬菜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措施》出炉,六个方面,结合厦门具体实际,以奖励资金和补助资金的形式落实兑现:成立高层次育种创新研发机构可获50万元奖励,建立种质资源库可获20万元奖励;开展优质新品种选育,每个品种可获5万元奖励;购置育苗播种设备,可获总额50%的购置款补助;国家级种子种苗企业落户,最多一次性奖励30万元……清远出台方案培育精勤农民 对接创业扶持项目扩大产业规模近日,清远市农业农村局、清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清远市精勤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下称《方案》)。清远将通过土地流转、农业项目、产业扶持、奖励激励、职称评定、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清远将推动资源优先向精勤农民倾斜,同时,推动农技推广、农业科研院校等专家面向精勤农民开展跟踪服务,对接创业扶持项目,提升其学历层次,扩大产业规模。

穿刺者

中科院神经所第21年,砥砺前行(上篇)

2020年,中科院神经所又是丰收的一年。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回顾神经所今年发表的部分论文,更多详细内容,请见中科院神经所的官网。汇编分为上下两篇,本篇为上篇。胰腺炎相关蛋白-I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2020年1月8日,《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Nerve Injury-Inced Neuronal PAP-I Maintains Neuropathic Pain by Activating Spinal Microgl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张旭研究组和鲍岚研究组合作完成。研究团队发现,PAP-I在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表达显著升高,提示PAP-I可能在慢性痛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图注:外周神经损伤诱导DRG神经元生成PAP-I,向脊髓背角运输的PAP-I能够通过CCR2-p38 MAPK途径激活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痛的维持过程。 耳蜗螺旋神经节转录组分析最新研究进展2020年1月23日,《eLife》期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志勇研究组题为《耳蜗螺旋神经节在多个发育节点的深度转录组分析》的研究论文。新构建的小鼠模型对听觉领域和脑神经科学领域(Scrt2和Celf4基因也在中枢系统高表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图注:(A) 图示为手工分选耳蜗螺旋神经节的流程,在荧光体视显微镜下,将红色荧光标记的螺旋神经节手工挑选并清洗三次后,转移至裂解液中进行后续实验;(B)热图显示小鼠耳蜗发育过程中,21个特异性、持续高表达在螺旋神经节细胞中的基因;(C-D)图为Scrt2-P2A-tdTomato小鼠(P1)耳蜗抗体Myosin VI(特异性标记毛细胞)和tdTomato 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组织铺片免疫组化染色(C)和切片免疫组化染色(D)显示Scrt2基因(tdTomato+)特异性高表达在耳蜗螺旋神经节中,毛细胞(Myosin VI+)中未见Scrt2基因表达, a:耳蜗顶圈;m:耳蜗中圈;b:耳蜗底圈;C图和D图中标尺为200 um 《自然-神经科学》发表脑智卓越中心关于昼夜节律中枢的研究成果2020年2月18日,《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小鼠视交叉上核基因表达的时空单细胞分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严军研究组完成。该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对小鼠昼夜节律中枢——视交叉上核进行了系统性的细胞分型,发现了新的神经元亚型,揭示了这些细胞亚型的基因表达在昼夜节律过程中和光照刺激下的差异,同时在单细胞水平完整重构了各亚型细胞的三维空间分布,为研究哺乳动物昼夜节律的神经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图注 D:用透明化成像得到的SCN神经元亚型的三维空间分布。E:从LCM-seq获得的SCN中基因的三维空间表达。F:这张图寓意SCN作为生物节律核心起搏器,把光信号转换为节律信号,并产生不同相位的振荡,折射到中国古老的日晷上的不同时辰。 《自然》杂志报道新的抗衰老靶标基因2020年2月27日凌晨,《Natur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两个保守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妨碍健康衰老》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蔡时青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陆斌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结合多种模式动物,使用多种方法从不同层面解析衰老的调控机制,揭示了神经系统衰老的基因调控网络;阐明了BAZ2B在认知衰老中的作用,发现了BAZ2B这一全新的抗衰老靶点,为延缓大脑衰老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作用靶标。图注(A)BAZ2B和EHMT1在衰老大脑中的表达水平(来自两个不同数据库的结果)。(B)BAZ2B和EHMT1的表达量与阿尔兹海默氏症病情呈正相关。(C)年轻和年老的WT、Baz2b+/-和Baz2b-/-小鼠的体重。(D)年轻和年老的野生型(WT), Baz2b杂合(Baz2b+/-), Baz2b敲除(Baz2b-/-)小鼠在新位置识别测试中的位置识别能力。(E)表观遗传因子调节线粒体功能和衰老工作模式图。  大脑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信息的神经机制2020年3月5日,《Neuron》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无颗粒岛叶皮层瞬时性神经元活动调控学习新任务时的工作记忆存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李澄宇研究组完成。该工作有力地论证了瞬时性神经元,而非持续性神经元,是负责在工作记忆的过程中存储信息的关键组分,即在当前实验条件下,大脑更倾向于通过瞬时性编码的神经机制在工作记忆中存储信息。图1 | (A1-A2) 一个生活中需要调用工作记忆功能的例子和相关的科学问题(A3)。(B)存在争论的两种工作记忆信息存储机制。(C)头部固定的小鼠行为训练装置。(D)一个基于嗅觉刺激的工作记忆行为范式。人源Pannexin 1通道的结构与功能解析2020年3月12日,《Cell Research》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七聚体Pannexin 1通道的冷冻电镜结构》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竺淑佳研究组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王磊课题组和中科院药物所余学奎课题组联合完成。在此研究中,竺淑佳研究组通过爪蟾卵母细胞的电生理实验,证实这些突变体可以激活Pannexin 1通道的活性。但因缺乏Pannexin通道蛋白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限制了这些突变体分子机制的解析及靶向药物的设计。图注:(A)Pannexin 1通道受体的电子云密度图及原子模型。(B) Pannexin 1通道单体的拓扑学结构。(C)胞外74位的色氨酸参与ATP及离子的通透性。(D)W74A突变体在体外受精后导致小鼠卵子死亡。(E)W74A突变体显著增加了Pannexin 1通道对ATP的通道性。 活体单细胞成像揭示生物钟的发育过程2020年3月14日,《PLOS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斑马鱼生物钟的活体单细胞成像》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严军研究组、何杰研究组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元海教授合作完成。该研究成功构建了可以活体实时观测斑马鱼单细胞节律的报告基因系统,并利用该系统研究了单细胞水平的生物钟在发育过程中是如何建立的,进而发现光照在斑马鱼的单细胞生物钟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图注: 单细胞水平揭示斑马鱼全脑细胞昼夜节律发育的过程。(A)不稳定荧光蛋白报告基因 (nr1d1:VNP) 斑马鱼模型的构建;(B)双光子显微镜下观察nr1d1:VNP在斑马鱼幼鱼脑内的表达;(C)不同脑区内nr1d1:VNP阳性细胞的荧光报告基因随斑马鱼发育的动态表达;(D)nr1d1:VNP阳性细胞在斑马鱼脑内的3D细胞密度分布;(E)利用单细胞RNA-seq分析对脑中nr1d1:VNP阳性的细胞进行分类;(F)松果体内的细胞nr1d1:VNP的表达呈现节律振荡叠加在发育趋势上的特征;(G)在全暗环境下松果体细胞内nr1d1:VNP节律性振荡被显著抑制,但随发育上升的趋势不受影响。 关于CasRx在动物体内靶向沉默RNA的应用成果2020年3月,杨辉研究组在《Protein Cell》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两篇研究论文,研究证实了CasRx系统在成体动物体内也具有靶向沉默RNA的活性,有效降低了肝脏中PCSK9的蛋白表达,以及小鼠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同时,也探究了CasRx预防严重的眼部疾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可能性,可以显著减少AMD小鼠模型中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的面积,验证了将RNA靶向的CRISPR系统用于治疗应用的潜力。图1 CasRx介导的Pten体内体外的下调(Protein & Cell) A.质粒示意图;B.N2a细胞中Pten的下调;C.Western检测PTEN及AKT的表达; D.CasRx与shRNA脱靶比较;E.尾静脉注射质粒示意图;F.G.H.免疫荧光,qPCR,western分别检测Pten及p-AKT的表达 转基因猕猴与部分自闭症患者的脑功能网络异常相似2020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王征研究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联合运用基因组学、行为学、多通道脑电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转基因猕猴系统性分析发现,MECP2基因过表达引起一连串生理事件变化包括GABA信号通路,β频段脑电信号同步性以及脑功能网络连接异常变化,并进一步展示转基因猕猴的脑功能网络异常与小部分临床自闭症患者的磁共振脑影像结果非常相似,为非人灵长类模型未来的转化应用奠定神经环路基础。通过胶质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治疗神经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4月8日,《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通过CRISPR-CasRx介导的胶质细胞向神经元的转分化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杨辉研究组完成。该项研究通过运用最新开发的RNA靶向CRISPR系统CasRx特异性地在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中敲低Ptbp1基因的表达,首次在成体中实现了视神经节细胞的再生,并且恢复了永久性视力损伤模型小鼠的视力。同时,该研究还证明了这项技术可以非常高效且特异地将纹状体内的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成多巴胺神经元,并且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的症状。图注:(上)CasRx通过靶向的降解Ptbp1mRNA从而实现Ptbp1基因表达的下调。(中)视网膜下注射AAV-GFAP-CasRx-Ptbp1可以特异性的将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转分化为视神经节细胞,转分化而来视神经节细胞可以和正确的脑区建立功能性的联系,并且提高永久性视力损伤模型小鼠的视力。(下)在纹状体中注射AAV-GFAP-CasRx-Ptbp1可以特异性的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从而基本消除了帕金森疾病模型小鼠的运动症状。 研制出近红外激发的电压纳米探针,用于神经元电信号在体成像2020年4月8日,《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近红外电压纳米探针用于实时监控小鼠和斑马鱼神经活动》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杜久林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步文博研究组的一项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可用近红外光激发的电压荧光纳米探针,成功监测了斑马鱼和小鼠脑中神经元膜电位的动态变化。图注:电压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其感应机理。首先,UCNPs固定在神经元细胞膜上。其次,将六硝基二苯胺(DPA)嵌入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在神经元静息状态下,带负电荷的DPA在细胞膜外侧富集,UCNP与DPA之间形成发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FRET),UCNPs发光被DAP吸收,检测到的光信号弱。当神经元去极化后,DPA在电场作用下在细胞膜内侧富集,FRET效应减弱,从而恢复UCNPs的发光。与磁共振高度兼容的电极促进解析深部脑刺激治疗机理2020年4月14日,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段小洁研究员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梁智锋研究组合作,研制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纤维的高度兼容MRI的DBS刺激电极,在帕金森症大鼠模型上,实现了DBS下整脑范围内完整fMRI脑激活图谱的扫描,发现了DBS治疗帕金森症效果与不同脑区激活的关联关系。图1. 高MRI兼容的石墨烯纤维电极 研制出近红外激发的纳米探针,监测神经元活动伴随的钾离子的动态变化2020年4月18日,《Science Advance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高灵敏和特异的纳米探针用于近红外钾离子成像》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杜久林研究组、熊志奇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步文博研究组的一项合作研究。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可用近红外光激发的钾离子荧光纳米探针,成功监测了斑马鱼和小鼠脑中伴随神经活动的钾离子浓度的动态变化。图注:钾离子纳米探针的设计以及感应机理。(A) 钾离子纳米探针的制备过程。上转换发光颗粒NaYF4:Yb/Tm@NaYF4:Yb/Nd 表面连续包裹一层实心二氧化硅和一层介孔二氧化硅。刻蚀实心二氧化硅成留下的空腔结构可装载钾离子荧光指示剂。最后,外表面包裹一层钾离子特异性的薄膜即成钾离子纳米感应探针。(B) 钾离子纳米探针的感应机理。外层薄膜只允许钾离子进出纳米探针,同时排斥其他阳离子。在近红外光激发下,内核上转换发光颗粒发出的紫外光可作为钾离子荧光指示剂的激发光,从而赋予探针近红外光激发的功能。 关于调控雄性小鼠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2020年4月21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线发表了许晓鸿研究组的科研成果,通过病毒示踪结合脑片电生理记录,及早基因染色,光纤记录及化学遗传学操纵等技术方法,探索了后杏仁核到下丘脑腹内侧核的兴奋性投射在雄性小鼠攻击行为过程中的双向调控作用。之前的研究集中在皮层下结构到下丘脑腹内侧核投射对于小鼠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而该研究则以Vglut1为皮层结构的分子标记物,揭示了皮层结构对于下丘脑的门控调节功能,为深入研究皮层对皮层下结构和行为的调控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图注:投射到下丘脑腹内侧核的后杏仁核的Vglut1阳性神经元在攻击行为门控功能的模型。后杏仁核的Vglut1神经元对下丘脑腹内侧核形成兴奋性投射,在攻击行为范式中,其神经活动的强度与小鼠是否发动攻击行为密切相关。钠离子通道与疼痛领域最新研究进展2020年5月8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了刘中华教授课题组与刘静宇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该研究通过Nav1.7,Nav1.8,Nav1.9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联合运用膜片钳,行为学技术进行分析发现,蜘蛛毒HpTx1抑制Nav1.7、激活 Nav1.9,但不影响 Nav1.8,进而可以恢复Nav1.7基因敲除小鼠痛觉。此研究首次揭示了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激活Nav1.9通道可以部分补偿Nav1.7功能缺失以及在动作电位的产生中三个通道之间关系,为进一步治疗Nav1.7相关的先天性无痛症提供了新的方向。图注(a)正常条件下Nav1.7, Nav1.8, Nav1.9在动作电位产生中的作用。(b)毒素HpTx1处理后Nav1.7, Nav1.8, Nav1.9在动作电位产生中的作用。新一代高精度单碱基基因编辑工具问世2020年5月18日,《Nature Methods》期刊在线发表了杨辉研究组、李亦学研究组和左二伟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该研究根据蛋白结构预测了脱氨酶ssDNA结合的重要氨基酸,在不影响催化活性的情况下,突变相应的氨基酸(APOBEC1上的ssDNA结构域相应氨基酸),从而得到了显著降低DNA脱靶的CBE突变体。YE1-BE3-FNLS是高精度、高活性单碱基编辑工具,显著降低了脱靶效应,提高了编辑效率,有望应用于遗传疾病基因治疗,推动基因编辑临床化应用。具。 DHA促进大脑神经发育的机制2020年5月19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线发表了于翔研究组的科研成果,该研究结合在体基因操纵(转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电转等)、药理学、荧光染料微注射、RNA测序、脑片电生理及行为学等实验,发现了大脑内游离DHA通过RXRA依赖的信号通路调节树突棘及功能性突触的发育,解析了DHA促进大脑发育和功能的新机制,给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图注: DHA与RXRA调控突触发育的作用机制示意图。DHA在特异性磷脂酶iPLA2的作用下,从质膜上释放成为游离DHA;在细胞核内结合其受体RXRA,促进即早基因表达;进而促进树突棘发育及功能性突触形成,最终促进认知及行为表现 探索“植物人”语言能力和意识水平2020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王立平研究组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吴雪海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探索意识障碍患者层级语言加工》的合作研究论文。该研究针对意识障碍患者开展了语言加工相关神经表征的探索性研究,并将相关神经表征与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成功实现了对患者意识状态的诊断和康复预测,为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参考。图1、研究者结合多层级语言序列范式和头皮高密度脑电记录,帮助临床医生对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进行诊断和预后判断 | 内容来源:中科院神经所官网| 编辑:Simon

上神乘光

冠昊生物:公司子公司北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医美领域的实践

同花顺(300033)财经2月21日讯,有投资者向冠昊生物(300238)提问,请问公司产品是否用于医疗美容行业??未来还有向这行业发展的规划吗??公司回答表示,公司子公司北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积极开展医美领域的实践,取得了药监部门颁发的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成功研制零澜系列产品,目前该品牌的面膜产品已对外销售,并将陆续推出其他系列护肤产品。感谢您的长期关注与支持!

而本无气

「中国梦·践行者」激光切细胞 再生医学绘时空轨迹

大洋网讯 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分化成人身体的所有组织细胞类型。目前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已成为自然科学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此前,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即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的彭广敦课题组联合其他权威课题组共同“绘制”的细胞成长轨迹三维立体图。据了解,该文章被视为或极大推动早期胚胎发育和干细胞再生医学相关领域的发展。在彭广敦看来,这一漫长的“作画”经历正是一心想追寻细胞成长的轨迹,而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所创造的成果。起源:学生物的博士“跨行”学起计算生物学2009年,彭广敦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工作。当时计算科学和生物学已经出现交叉融合的趋势,各种测序技术蓬勃发展,大量的生物学数据亟待分析,加上自己本来就对计算机技术颇感兴趣,彭广敦决定去进行计算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2011年,彭广敦回国。参与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关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方面的研究,负责研究干细胞的发育谱系。此前的“跨行”经历为彭广敦之后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局面。“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可以分化成人身体的所有组织细胞类型,在当时已经是研究的前沿与热门话题。人们对干细胞研究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够为治疗各类疾病提供更好的方案,因此了解各种类型细胞是如何发育变化成长而来的就变得尤为重要。”彭广敦解释道,此前研究细胞的家族和命运调控大部分只是针对少量基因,并且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去干扰基因来研究一些具体的功能,但“只看到少量的基因活动,这对于细胞的发育谱系研究可能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突破:获得可分析空间特异细胞功能的利器彭广敦说,与传统的“一个人做一个基因的实验”模式不同,计算生物学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给干细胞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通过测序并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挖掘,可以实现多角度、连续动态无偏差地观察细胞的变化路径。不过,想要更全面认识细胞,需要在“空间”上实现突破。彭广敦解释道:“细胞成长轨迹需要考虑基因在三维立体层面的表达。”领域内还缺少可以探究高分辨率的空间定位与基因表达信息的方法。而技术相互结合提供了新的突破思路——“激光切割是一个较为传统的技术,但当时刚好兴起了单细胞测序技术。”他说,在显微镜下通过激光对特定位置的单细胞或少量细胞进行精确的捕获,再结合单细胞测序技术,就可以获得既具有空间信息而又有精确的细胞全转录组信息,这样获得了一种可分析空间特异细胞功能的利器。这听起来似乎是两个技术的简单叠加,但真正运用起来需要不断去解决许许多多细节问题。彭广敦介绍说,传统上激光切割会收取几千几万个细胞,基因表达分析的难度较低,并且丢失其中部分细胞并不影响实验结果,而现在要对低至三五个细胞进行激光切割则不能容忍细胞丢失。这对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需要不断对每个技术流程中的环节等进行大量修改、优化和调整。“我们反复地尝试,试图搭建全新的技术体系。整个实验团队针对不同的组合条件开展实验,终于获得了新的技术路线,历时约两年之久,团队终于取得了第一套质量特别好的数据。”彭广敦说,实验中做出来的切片因发现不满足高标准要求而废掉的就有好几百块,摞起来的架子比人还高。成果:研究成果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2017年12月,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成立。省实验室吸引了许多有志于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前来,彭广敦也是其中之一。建立了空间组学的分析技术后,彭广敦的重头工作就是通过在实验室里获取不同发育时间的胚胎样品描绘胚胎中多能干细胞时间空间谱系决定的全景式图谱。“这就好像给细胞拍了很多图,我们通过前前后后的时间来看这些图怎么变,这些图构成了动态谱系,包含了许许多多一个个细胞的出生成长经历。”他说,这像是在“放一个充满故事包罗万象恢弘的电影片”。在2019年8月,这部“电影短片”终于完成。这项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景乃禾课题组、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韩敬东课题组合作共同完成的“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全胚层谱系发生的时空转录组图谱”工作,登上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彭广敦介绍道,这项研究成果首次构建了小鼠早期胚胎着床后发育时期高分辨率时空转录组图谱,获得了超过2万个基因从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模式;并首次从分子层面揭示了内胚层谱系在上胚层产生前新的谱系来源,也就是说改变了传统上“内胚层细胞全部由上胚层细胞发育而来”的观念,提出了有一部分内胚层细胞是直接由原始内胚层细胞发育而来,并且部分中胚层和外胚层细胞也可能有着共同的来源。为人们理解胚层谱系建立及多能干细胞的命运调控机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也为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彭广敦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留学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现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细胞谱系中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器官重建与制造”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创新感言“科研上的创新需要跨学科的技术人才。大家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当多个学科共同聚焦于一个问题时,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如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工具技术方面,保持不断学习,都将有益于研究工作并产生长远的效应。”链接彭广敦解释道,获取不同发育时间的胚胎样品描绘胚胎中多能干细胞时间空间谱系是对传统发育谱系的部分补充:“在现有的前沿技术下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与发现。我们看到干细胞的谱系有了新的来源,新的变化路径,这将会为以后的研究创造一些新的可能方向,比如说按照传统方法通过干细胞得到类似运动神经细胞可能要经历漫长的分化与培养,而我们有可能提供一个‘快车道’或者‘分岔路’。”未来,他与团队希望干细胞时空谱系研究上继续实现突破——“就好比以前做出了时长十秒的电影,以后能否放上几分钟、甚至更久;也加入更多的‘叙事手段’来,把电影变成一个多彩的‘声情并茂’的故事。”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梦谦、苏赞 通讯员梁凯涛、白恬、黄璀玥图/受访者提供专题统筹:刘文亮、李天研、龙锟

夫畏涂者

武大首位女院士逝世,再生资源领域最高奖中国第一人,享年80岁

金磊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痛惜,又一位巨星陨落。据武汉大学官方《讣告》消息: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俐娜,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17日20时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图源:武汉大学官网张俐娜是武汉大学第一位女院士,毕生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她在全球首创的水溶剂低温溶解高分子技术,使其于2011年荣获国际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Anselme Payen)。不仅如此,张俐娜还是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科学家。组委会的评价是这样的:敲开了纤维素科学基础研究通往纤维素材料工业的大门。「中国绿色化学先驱,天然高分子开拓者」,武汉大学官方如此评价道。△ 图源:武汉大学官网「有激情不在年高」,46岁才踏上科研之路张俐娜生于1940年8月14日,在福建省光泽县,家庭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其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担任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母亲则是一名中、小学教师。据中国青年报介绍,张俐娜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长辈们耐心指导、认真负责,也是成就她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张俐娜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59年张俐娜(前排右三)与同学在武汉大学;图源:武汉大学官网据武大官网介绍,张俐娜1963年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便进入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工作,这一,便是10年。直到1973年,才调任武汉大学化学系讲师;1985年5月至1986年7月获日本学术振兴会奖学金(JSPS),赴大阪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从事高分子溶液理论研究。回国后的张俐娜已经46岁,而也就是在这时,她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实验团队,也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科学研究。于是,张俐娜在可再生资源天然高分子新领域的研究之门,便彻底打开。从一个烧瓶、一支试管到创建国际一流的科研实验室,张俐娜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有激情不在年高」。而后通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在2011年,成为了武汉大学这所百年名府唯一一名女院士。也是在同一年,张俐娜凭借一种神奇低温水溶剂「秘方」,斩获了安塞姆·佩恩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此外,据武汉大学官网介绍,张俐娜院士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863、国际合作等重大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0余篇,被他人引用近两万次;获准专利100余项;主编专著丛书共十部,也是目前国内外第一套详细介绍天然高分子的学术专著……成就之多,数不胜数。「大器晚成」,是社会对她的评价;「笨鸟先飞」则是常常挂在她嘴边,评价自己的话。张俐娜始终相信,「天才出于勤奋」,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她成功的主要原因。攻坚12载,创造「神话般的故事」纤维素和甲壳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但关于它们的溶解问题,一直都是世界级的难题。因为以当时的溶解技术,不仅成本高、能耗大,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2000年,已是60高龄的她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自此,便开启了纤维新溶剂及环境友好材料的研究。整整12年,通过张俐娜和团队夜以继日的奋斗,终于开创了难溶性大分子(纤维素、甲壳素、壳聚糖和聚苯胺)在碱/尿素水溶剂中低温溶解的新技术。如此技术的运用,可以说是位纤维素、甲壳素等生物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打开了一扇新的「绿色」大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stry World刊物对张俐娜进行的专访中,评价她为「中国绿色化学的先驱和斗士」。而这一成果,后来被科学家们喻为「神话般的故事」。不过,这一切的成就,可以说都是张俐娜一点一滴、数十年如一日不懈的付出所得到的必然结果。△ 1988年张俐娜(右)指导本科生做实验;图源:武汉大学官网武汉大学周金平教授评价道:在张老师课题组学习和工作15年,感受最深的是她对科研的执着和热情以及全身心的付出!她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而且又具亲和力。晚上11点可以接到张俐娜的电话;收到凌晨1、2点发来的邮件……这些事情在她的学生看来,并不稀奇。学生还这样评价道:我们还有寒暑假,但张老师一年只休息三天。这也印证了张俐娜对自己、对学生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沿着崎岖小道不畏艰难攀登的人,才能达到科学的高峰。科研精神,值得敬仰、学习在张俐娜的身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她取得的非凡成就,更要从中学习她从灵魂深处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科研精神。许多人会问张俐娜一个问题: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工作?张俐娜回答道:因为我喜欢科学,我对科研很有欲望和激情,在发现新东西的过程中我很有成就感和乐趣。 我不聪明,学历也不高,但是我什么都愿意去学。不仅如此,张俐娜数十年如一日对科研的热爱、严谨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对自己,还能体现于「待人」,最明显的就是在育人方面。张俐娜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耕耘数十载,年逾七旬仍坚持在讲台上给本科生授课。△ 图源:武汉大学官网;左二:张俐娜院士「十分严格」,这是学生给她的一个评价:修改学生的论文特别认真,曾有一篇论文修改8次的记录;细致到一个单词、一个句子都会修改。但与此同时,作为张俐娜的学生,也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除非是上课时间,学生给她打电话,张俐娜都会非常热情的回复;还会送学生营养品、鼓励学生做运动锻炼身体;也会像母亲般的提醒学生在接人待物方面的细节问题。而张俐娜之所以于己、于他人,都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精神,原因很简单。她认为,「孤独的一个人在世界上是不可能有立足之地的。我们只有拴在一起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其他科学界陨落的巨星张俐娜的逝世,对于科学界固然是重大的损失,但我们应当从她的故事、事迹和成就,学到她的努力、坚持、热爱等高贵品质。当然,也包括其他科学界已经「陨落」的巨星们。据环球网统计: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药理学家池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李方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孙儒泳,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药学家周同惠,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专家沙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业工程学家蒋亦元;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卢世璧;中国科学院院士、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曹楚南;……他们为中国科学界所创造的价值,用「无价」来形容也是不足为过。他们应当被后人所谨记,不仅仅是他们伟大的贡献和励志的事迹,更应当是他们所秉持的科研精神。大师远去,荣光永存。参考链接:https://www.whu.e.cn/info/1118/16412.htm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15372http://www.chem.whu.e.cn/info/1570/9635.htmhttps://mp.weixin.qq.com/s/a5O8X974AR7LH3JHC73ehwhttp://m.uczzd.cn/webvie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