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投资294亿的荆州煤制气,开始可研编制,大工业带来荆州大复兴布朗森

投资294亿的荆州煤制气,开始可研编制,大工业带来荆州大复兴

荆州煤制气项目,大工业的希望荆州市,是一个缺乏大工业的城市。周边的宜昌、荆门、常德以及岳阳基本都有大型央企,而荆州基本以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实力一直不强。浩吉铁路的建设,为荆州市的大工业带来希望。就在铁路开工的当年,三峡集团、陕煤集团和湖北能源集团签署协议,将在荆州投资285亿,建设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气项目。同时组建湖北荆州煤电化工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20亿元,三家公司的出资比例分别为35%、35%和30%。至此,荆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型工业项目浮出水面。但推进的过程却不那么容易,可谓是一波三折。2017年2月该项目正式列入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重点储备项目。第二年申报将储备项目改为新建项目,产能为40亿立方米每年。2019年6月,国家正式批复。但荆州煤制气项目产能缩小了一半,为21亿立方米每年,被列入“十三五”后两年新增能源重点工程项目其中煤炭深加工部分的新增开工建设项目;远期根据需要,产能再扩充为40亿立方米每年。荆州煤制气可研报告开始编制,大工业正式起步2020年疫情影响了项目进度,在4月份时,江陵透露消息说荆州煤制气项目的可研编制费用已获得三峡集团核准,将于近期开始可研招标。果然在4月30日,正式发布了湖北荆州煤制气多联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服务招标公告。6月份,三峡集团与荆州市就项目再次签约,煤制气项目总投资294亿元,选址江陵绿色能源化工产业园,建设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项目建设后可满足湖北2/3以上的天然气资源需求。最近,项目的可研招标结束,由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公司前身是化学工业部第四设计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煤化工、磷化工等领域专业的设计咨询服务机构。根据招标公告,可研报告的编制时间为半年,大概年底前可编制完成。不止煤制气,荆州大工业未来将有更大突破可研报告,是工程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最关键的步骤,也是工程实质性启动的标志。目前项目已入国家规划,待可研报告编制完成,就可以很快获批,从而为早日开工打下坚实基础。而对于荆州来说,如此规模的大工业,正是荆州梦寐以求的。荆州占据483公里的长江岸线,拥有丰富的淡水和港口资源,近几年,荆州的大工业招商屡获突破。继投资120亿的山鹰纸业后,今年又有投资125亿的玖龙纸业。而投资294亿的荆州煤制气,无疑是荆州工业的巨无霸。这些大工业的叠加,将会在建成投产之后显现效益。而未来江陵绿色能源化工产业园中,还有众多的大型工业项目在聚集和等待。而大工业的崛起,必将带动荆州市实现复兴的梦想。征稿:谈楚论荆州,是一家立足荆州、面向湖北的自媒体平台。现接受网友投稿,内容只要事关湖北历史、地理、地区发展等内容均可。

礼拜天

绿青周报|一百三十六期

中央重磅文件促西部大开发 优化能源供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优化煤炭生产与消费结构,推动煤炭清洁生产与智能高效开采,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稳步开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升级示范。建设一批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加快煤层气等勘探开发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开展黄河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研究,培育一批清洁能源基地。加快风电、光伏发电就地消纳。继续加大西电东送等跨省区重点输电通道建设,提升清洁电力输送能力。加强电网调峰能力建设,有效解决弃风弃光弃水问题。国家能源局:装机容量6MW以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豁免企业许可证注销工作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日前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能源局2020年资质管理和信用工作要点的函》的通知,要点中称,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制定出台《国家能源局关于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优化电力业务许可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对装机容量6MW以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实施豁免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豁免范围、简化申请材料,做好豁免政策的落实和豁免企业许可证注销工作。五部委联合发文:天然气储备库建设扩容提速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能源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推进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天然气储备能力。《实施意见》指出,要优化储气设施规划建设布局,引导峰谷差大、需求增长快的地区适当提高建设目标,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的设计、建设、验收、运行、退役等行业标准体系。浙江印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可申请浙江省财政厅、发改委日前正式印发《浙江省发展与改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能源发展领域包含可再生能源项目,储能等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等,以及电力电网设施补短板项目等都可获得支持。天津港保税区氢能规划出台 每千瓦补贴7000元!近日,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发布了《天津港保税区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规划到20202年建成加氢母站一座、加氢站6座,运营氢能燃料电池车辆(含叉车、物流车、公交大巴)不少于800辆,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0亿元。生态环境部:清洁取暖补贴不会轻易退坡5月15日,生态环境部举行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出席发布会,介绍蓝天保卫战工作进展。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针对华北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天然气和电力替代燃煤取暖行动,政府希望通过清洁取暖改善北方地区污染的状况,但是很多人质疑,相关补贴取消可能会造成污染反弹的问题进行解答。刘炳江表示,补贴不会轻易的退坡,“前几年中央资金主要补贴建设,去年开始,在大气污染专项中财政部已经拿出一部分钱,给煤改气、煤改电进行运营补贴,一些省份已经宣布了要持续补贴,不会轻易退坡。”财政部部长刘昆:支持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 促进能源结构调整财政部部长刘昆在5月14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文章指出保市场主体,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纾困和发展。支持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导资本、资源向战略关键领域聚焦,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继续支持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支持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继续支持引导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引导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中国电建、中国能建总经理已完成对调任职能源领域两家央企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已于近日完成对调任职。5月12日上午,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分别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国资委党委对中国电建、中国能建总经理调整的决定。经国资委党委研究决定,丁焰章同志任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免去孙洪水同志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董事、总经理职务,交流任用。经国资委党委研究决定,孙洪水同志任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免去丁焰章同志的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董事、总经理职务,交流任用。国际能源署:全球能源需求将现70年来最大降幅日前,国际能源署(IEA)发布最新报告称,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仍在蔓延,受到各国“封锁”政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今年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降低6%左右,创下近70年来最大降幅。其中,全球电力需求将降低5%左右,创下自上世纪“大萧条”时期以来的最大降幅。报告预测称,此次疫情造成的能源需求降幅将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降幅的7倍。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发布可持续性计划近日,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将同步向社会正式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据北京冬奥组委介绍,《可持续性计划》深入落实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全面体现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改革精神,积极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愿景,确定了“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总体目标,明确了“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生活更美好”三个重要领域,提出了12项行动、37项任务和119条措施。英国再创无煤发电新纪录据英国国家电网公司(ESO)证实,英国在不使用煤电的情况下打破了最长时间的纪录。截至4月28日早6时10分,英国无煤发电时长为18天6小时11分钟,自4月9日晚最后一台煤炭发电机关闭以来,无煤发电已持续438小时10分钟。据悉,这是英国自1882年以来最长的无煤期,并打破了其在2019年6月创下的前纪录。在ESO的一份声明中,该运营商解释说,天气 (影响太阳能和风电)和电力需求水平的降低在决定英国电力结构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欧盟八国敦促欧委会促进可再生能源本地制造由立陶宛牵头的八个欧盟(EU)成员国敦促欧洲委员会(EC)促进可再生能源,并采取措施促进风能,太阳能发电和存储项目的本地制造。除立陶宛外,支持该倡议的国家有奥地利,爱沙尼亚,希腊,拉脱维亚,卢森堡,波兰和西班牙。在致欧盟委员Thierry Breton和Kadri Simson的一封信中,他们要求欧共体确保将风能和太阳能生产及存储技术纳入欧盟的战略价值链。危机!美国可再生能源行业面临大面积失业潮近日,研究咨询公司BW Research Partnership公布了一份最新报告,由于疫情封锁措施,美国停止了包括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内的生产;家庭和企业也放缓了太阳能安装,这导致美国清洁能源行业已失去17%的劳动力,即近60万个工作岗位。沙特自愿将原油产量降至18年最低,以鼓励各国遵守减产承诺沙特通讯社5月11日援引一位沙特能源部官员称,该国能源部已经指示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在6月份减少原油产量,沙特将在4月12日达成的OPEC+减产协议的份额基础上,自愿每天额外减产100万桶原油。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如果沙特兑现承诺,其产量将降至2002年年中以来的最低水平。能源部官员强调,沙特旨在通过自愿额外减产鼓励OPEC+成员国、包括其他产油国遵守各自的减产承诺,并提供额外减产,以支持全球石油市场的稳定。澳大利亚发布“清洁复苏”计划 有望带动约500亿美元的投资日前,澳大利亚清洁能源委员会正式发布“清洁复苏”计划,旨在通过增加可再生能源和储能领域的投资,推动澳大利亚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萧条中复苏。据清洁能源委员会首席执行官KaneThornton透露,目前,根据“清洁复苏”计划,澳大利亚已有数百个大型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获批并具备迅速推进的条件,项目总规模超过3万兆瓦。“我们还将支持更多的澳大利亚家庭和企业安装使用太阳能发电系统,这不仅可以增加能源客户的自主权,也能够有效降低用电价格。印度碳排放40年来首次下降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是原因之一根据气候变化研究机构CarbonBrief网站的报道,由于经济放缓、可再生能源增长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在3月结束的印度2019/2020财政年度中,由于煤炭消费下降,石油消费持平,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约1.4%。这是印度二氧化碳排放量40年来首次同比减少。印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下降反映了自2019年初以来已经影响印度经济的不利因素,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增加。此外,由于采取抗击疫情的措施,3月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加大。国家电投36亿新能源产业基地落户湖南 开展风储/光储/氢能等项目开发5月15日,国家电投集团五凌电力总投资36亿元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落户湖南株洲高新区,将开展储能、氢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兴能源产业及新能源、配售电等项目投资开发。据悉,五凌电力株洲新兴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还包括油氢电综合智慧能源站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座制氢、储氢、加氢、氢气充装、加油、充电一体化综合智慧能源站示范工程。同时建设省内首个发电侧储能项目,并在株洲参与建设2至3条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线。京能集团牵手华为 智慧能源走向未来5月13日,京能集团迎来了来自深圳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数字能源产品线总裁周桃园一行,进行座谈交流并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此次双方合作旨在推动国家能源行业的发展,促进能源产业智慧升级,未来双方拟在智慧能源信息平台建设、智慧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海外业务拓展、企业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并达成合作意向。国网综能服务集团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优选首批高校园区开展能效建设试点5月12日,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管理、技术、资源优势,在提升校园综合能效水平等方面开展合作,倡导清洁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新型能源综合利用方式。今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优选首批高校园区,委托国网综能服务集团开展能效建设试点,打造绿色校园示范样板。华锐风电进入退市整理期 成今年两市首家“面值退市股”曾经的“风电第一股”ST锐电,在5月13日进入退市整理期,这也是今年两市首家“面值退市股”。2020年3月16日至2020年4月13日,ST锐电股票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1元)。上述情形属于《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经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审核,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ST锐电的股票上市。公开信息显示,ST锐电是今年两市首家因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而被退市的上市公司。石油巨头BP计划在澳大利亚建1.5GW风、光制氢基地BP及其太阳能合资企业Lightsource BP正在探索在澳大利亚建设一个由1.5吉瓦风能和太阳能驱动的绿色制氢厂。该石油巨头上周五宣布,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规模绿色氢气运营的可行性研究, 绿氢将转化为“绿氨”并出口到国际。据了解,在试点阶段将年产20吨(ktpa),全面商业化生产将产生1000 ktpa的绿色氨。BP估计,这家商业企业将需要1.5吉瓦的电力。寇伟任大唐新能源非执行董事及董事长5月11日,中国大唐新能源发布《董事名单与其角色和职能》的公告,据公告显示,自2020年5月11日起,寇伟任大唐新能源非执行董事及董事长。因工作调整,陈飞虎已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董事长职务。国家能源局通报2019年风电监测评价报告:重点省区全部达到2019年风电消纳目标5月1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19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的通报,通报公布了《2019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其中,风电保障性收购落实情况为:2019年,在规定风电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的地区中,甘肃III类资源区和宁夏III类资源区未达到风电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要求,实际利用小时数比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分别低140小时和39小时。风电消纳目标完成情况:2019年,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96%,超过2019年利用率目标6个百分点,重点省区全部达到了2019年消纳目标。BNEF:全球公共充电桩市场增长迅速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近日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公共充电桩市场发展迅速,不过,各国市场模式各有不同。根据该报告,在过去的七年中,全球公共充电桩市场以3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截至去年年底,全球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已达92.7万个。其中,中国作为市场增长主力,带动了65%的增长。2019年,在全球新增的29.9万个公共充电桩中,中国就占了21.6万个。与此同时,欧洲和美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速较慢,分别为13%和2%。去年,欧洲新增公共充电桩5.37万个,美国仅新增1.11万个。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中国领先的智慧能源服务商,专业提供自主知识产品的智慧流体节能产品与智慧能源服务。多年来,公司一直专注于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智慧节能产品与系统节能解决方案。主营业务:区域供热系统节能集成技术、空调系统智慧节能集成技术、高炉煤气余热发电优化控制系统、工业循环水系统节能优化运行技术、风机系统节能增效集成技术、压缩空气系统节能优化运行技术、工业余热能量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等等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核心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等。合作需求:寻求在流体系统、区域供热系统等领域有技术整合需求的合作伙伴。欢迎感兴趣的企业致电“绿青网”咨询。远大能源利用管理有限公司远大科技集团以非电中央空调主机产品享誉全球,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自1996年开始已成为全球销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非电空调制造企业。公司还研发了能够99.9%过滤PM2.5的洁净新风机及从商用、家用到穿戴全系列洁净空气产品和空气检测仪器,并从事不锈钢芯板结构的研发制造,提供100%工厂化可持续建筑。远大能源利用管理有限公司是远大科技集团下属子公司, 创立于2009年6月,是建筑节能、分布式能源和区域能源的运营服务商,提供区域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设备、投资、设计、施工及运营服务,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主营业务:合同能源管理(EMC)、区域能源(DES)、冷热电联产(CCHP)、余热利用;销售安装调试机械电气设备、空调设备;项目投资、投资管理;热力、电力供应。核心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等。合作需求:寻求在区域能源、新建建筑或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领域有相关市场资源的合作伙伴。欢迎感兴趣的企业致电“绿青网”咨询。以上合作资讯由绿青网战略合作伙伴中关村现代能源环境服务产业联盟成员单位提供

火柴盒

煤炭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下的煤炭,无近忧,需远虑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祖国鹏)一、“十三五”回顾:煤炭消费占比已出现显著下降煤炭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中前期,煤炭消费比重占比始终 在 70%以上。到工业化后期阶段,2012 年开始,随着节能减排及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大 力推进,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逐步下降,“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中国用 6 年 时间,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由 70%降至 60%,2018 年煤炭消费比重已降至 59%, 2020 年比重降至 57%。从需求总量看,煤炭需求 2019 年已经突破 40 亿吨(以原煤口径计算),从 1990 年 以来 30 年时间里,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起飞,煤炭需求增长累计超过 2.8 倍。从需求结 构而言,煤炭需求主要是四大行业:火力发电、钢铁、水泥建材以及化工行业,四大行业 近年来的占比已超过 85%。而在 1990 年代这一比重不足 75%,显示当时煤炭下游行业更 为分散,利用效率不高,也反映出当时电气化发展程度略低的问题。以煤炭需求结构演变看,火电占比是持续提升的趋势,2015 年之前比重在 50%以下, 但近几年比重已经上升至 55%左右,而钢铁、建材、化工行业的耗煤则相对稳定(比例分 别约在 10%左右)。而火电比例提升,主要是原有分散用煤的行业电气化提升和原有的散 煤消费逐步清洁化,比如“煤改电”,从而增加了电力及电煤的需求,推动了电煤比例的 提升。展望未来,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远景目标下,电力行业的减碳成为优先目标, 即新能源发电预计将逐步挤压火电的份额,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或从 2020 年的 57% 降至 2030 年的 45%左右,2040 年或降至 30%以下。二、中期碳达峰:煤炭消费顶点预计在 2025 年前后出现2.1 煤炭消费达峰的目标或在“十四五”实现实现“碳达峰”,最重要的推手是下游用煤行业单位产品的耗煤强度下降,但能源需 求总量的扩张也会影响煤炭消费达峰的节奏,如果能源需求总量提升速度较快,煤炭消费 达峰的节奏可能会放缓,反之如果能源需求总量增速控制较好,煤炭消费达峰的节奏也会 随之加快。按照国家统计局核算数据,2020 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 2.2%,能源消费总量约 达到 49.8 亿吨标准煤,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比上年提高 1.1pcts,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 1.0pcts。2020 年煤炭消费占比降至 57%左 右,对应标准煤量约 28.39 亿吨,对应原煤量约为 39.74 亿吨。从历史数据分析,煤炭消费增速调整最快的时期是在“十一五”期间,这与整个社会 工业结构和地产等投资产业链的高耗能产业产量增速大幅放缓相关,“十二五”期间煤炭 消费增速进一步下降,在能源结构转型的基础上,地产投资产业链增速放缓也是需求下降 的重要原因。“十三五”期间,能源结构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主要推动因素是新能源 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大气污染防治系列政策以及“能源双控”政策的落实,煤炭平均的 消费复合增速已收窄至 0.56%,当然这其中与 2016 年的供给侧改革有一定的关系,高耗 能行业的去产能和去产量集中推进,导致煤炭需求有明显收缩,如果剔除 2016 年的影响, 近 4 年能源消费复合增速和煤炭消费复合增速则分别为 3.32%/1.04%。按照目前政策提及的目标,2025 年,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 20%,按照这一比例 推算,假设天然气消费占比达到 11%,石油消费占比达到 20%,新能源发电占比分别达 到 18%/19%/20%的情形下,如果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在 3%以下,煤炭年均复合增 速将基本均为负值。而从过去二十年能源消费增速变化趋势看,“十四五”能源消费增速 大概率在 3%左右,煤炭消费平均而言还有显著的正增长,但在有些年份可能会出现负增 长.2.2 煤炭需求达峰的路径可沿现有趋势“外推”“十四五”期间煤炭需求达峰的路径可以沿着目前的节能减排方式“外推”,总结而 言,主要是三大政策路径:一是继续推进“能源双控”政策,从宏观经济层面提高用能效 率以及从规划层面限制高耗能行业的扩张;二是加速电力的减碳化,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发电;三是强化对传统分散终端的煤炭消费的替代。“十三五”期间,全国实施了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其政策目标是 2020 年单位 GDP 能耗比 2015 年降低 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50 亿吨标准煤以内。执行层面,国 务院将全国“双控”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各省份再将“双控”指标分解下达。从目前官方新闻 看,全国层面两个目标均已顺利完成,但也有个别省份未达到工作目标。而预计“十四五” 期间,在“能源双控”的政策指引下,各省对煤炭消费的压缩政策将延续“十三五”的政 策路径,但在执行力度层面有望更加严格。预计主要政策类型包含:加大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的严格审批以及落后产能淘汰,如严控重化工行业新增 产能规模、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等措施,这一路径有助于提升行业集中度,也 有助于提升单位产品煤耗减量的效果和碳排放的监管效率。压减煤炭消费政策,如根据“能源双控”的任务指标,控制煤炭消费增速等。清洁能源发电对电煤的替代,也是加速煤炭消费达峰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以国内水电、 核电、风电、光伏等四类清洁能源近三年的平均利用小时数为基础,测算了每新增 1GW 装机,对年度电煤消费的替代数量,其中核电替代效应最强,光伏的替代效应最弱,这与 各类型电源的利用小时数有密切关系。按照目前市场较为乐观的光伏风电装机预期,即“十 四五”期间,每年光伏装机新增规模为 50GW,风电装机新增规模为 30GW,考虑 20% 左右的弃风、弃光率,预计每年替代的电煤需求约为 4850 万吨左右,占到煤炭消费总量 的 1.2%,5 年累积的增量可以替代约 2.4 亿吨电煤。再考虑近两年即将投运的白鹤滩水电 站以及福清核电站 5~6 号机组,未来每年可节约的电煤量预计约有 3170 万吨,目前可 以预期的新增清洁能源装机每年发电量至少可占到煤炭消费量的 2%左右,如果换算成电 煤消费的占比,增量基本可以占到电煤需求的 4%左右,清洁能源发电新增装机的提速将 成为实现煤炭消费达峰的最主要推手。对分散终端用户的耗煤替代,“十三五”期间政策效果较为明显的,主要是居民散煤 使用的“煤改气”、“煤改电”和中小工业园区的集中供热等,但也面临基础设施投入较高 以及终端用户能源成本上升的问题。预计“十四五”期间,相关政策还将延续,但会在替 代能源上采用更多的方式,比如北京市针对原有散煤取暖的用户,进一步提出鼓励使用“太 阳能+辅助加热”设备以及“多能联动、多热复合、多源合一”的新技术、新设备等。基于下游各行业组的长期产量预测和单位煤耗预测,我们推算煤炭消费的达峰很可能 在 2025 年前后实现,从结构上看,钢铁行业由于电炉比例的逐步提升和产能的压缩,耗 煤很可能是持续下降的趋势;水泥行业耗煤前几年呈现缓慢下降的节奏,后续随着后工业 时代的到来,消费量和产量会有明显的下降,带动耗煤量快速下降;火电耗煤增量多数年 份也都保持正增长,但 2025 年之后平均增量预计会有明显的下降,主要取决于新能源发 电增长的速度和在总体发电量增量的占比程度;煤化工耗煤则预计有小幅增长,但各产品 耗煤的比例结构也是在动态变化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们推算 2020 年煤炭消费量约为 39.7 亿吨,预计 2025 年煤炭消费将达到峰值,数量为 41.8 亿吨,接近 42 亿吨,之后缓慢下降,预计 2030 年 达到 38.8 亿吨左右,2025~2030 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1.5%。三、远期碳中和:工业领域的“脱煤”是关键一步3.1 工业领域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除电力部门逐渐脱碳之外,“碳中和”的主要实现路径包括:工艺节能降耗——消耗 化石能源的工业部门电气化提升——工业部门的深度脱碳,均离不开对传统工艺路线的改 变或者革命。化石能源消费的结构看,煤炭领域主要集中在火电(消费占比 55%)、钢铁(消费占 比 12%)、水泥(消费占比 10%)、化工(消费占比 10%)等四大行业,四大行业消费在 总体中的占比已超过 85%。天然气的消费分布中,工业需求占比接近 43%,民用占比接 近 27%,交通领域占比超过 14%,工业部门也是天然气消费的主力。石油消费的下游则 主要对应交通部门。对于化石能源在发电和交通上的应用,目前减碳或者脱碳的手段已经 在大力推广,主要是通过非化石能源替代火力发电,以及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及天然气汽 车。下一步,工业部门脱碳的重点领域则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和化工等耗能大户行业。从碳排放量角度看,煤炭是中国各类能源中排放量最大的,占总排放量的比重约为 70%,石油次之,占比不足 20%,天然气则比重最低。由于石油碳排放量中大部分源自交 通行业,因此中国工业体系减碳中的关键还在于煤炭使用的革命性变化。3.2 钢铁行业减煤:氢能替代或为终极目标,中短期或依靠电炉产量占比提升钢铁行业的耗煤主要体现在焦煤——焦炭——高炉炉料这一流程,焦煤在高温蒸馏下 形成焦炭,焦炭在钢铁高炉里作为基础炉料加热铁矿石等其他原料,同时发挥还原剂的作 用,这是最为传统的炼钢工艺,也称作长流程炼钢。相对应的还有短流程炼钢,也就是通 常所说的电炉炼钢,其工艺是使用交流电通过石墨电极输入炉内,在电极下端与金属料之 间产生电弧,利用电弧的高温直接加热炉料,使炼钢过程得以进行。电弧炉炼钢以废钢为 主要原料,因此除去所耗电力以及电炉中所需要的石墨电极,短流程并不会额外排放大量 CO2。按照物料比例,长流程高炉炼钢吨钢需要消耗 0.45 吨焦炭,而 1 吨焦炭消耗约 1.3~ 1.4 吨干基各类型焦煤,因此吨钢耗煤量约在 0.61~0.62 吨焦煤。短流程炼钢过程中,吨 钢大约消耗 3kg 石墨电极,500 度电力(相当于消耗 217kg 原煤),相较于高炉炼钢可节约将近 0.6 吨煤炭,节省碳排放量约 1.3 吨左右,大约相当于如果电炉炼钢所需要的电力 全部都由新能源发电所提供,则吨钢额外节省碳排放量约 0.4 吨,累计可节省约 1.7 吨二 氧化碳排放,减排效果明显。按照最新可得的统计数据,2017 年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为 16.77 亿吨,单位钢铁 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 1.93 吨,钢铁的单位碳排放量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从 2020 年 的 3 吨以上,已经下降到近几年的 2 吨以下,这主要是受益于工艺改进带来的效率提升以 及新增大型钢铁项目的规模效应。从碳中和路径而言,钢铁行业的电气化已经有固定的模式,也为远期大幅脱碳提供了 可能,但是否可行还存在诸多障碍。 目前中国钢产量每年约接近 10 亿吨,而电炉炼钢占比仅在 10%左右,相比发达国家, 美国的电炉炼钢占比超过 50%,美国电炉炼钢比重有持续增加且有稳步上升的趋势,而德 国和日本则基本稳定在 25~30%左右。美国之所以有高占比,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工业 化过程相对较长,基建规模也远大于欧洲等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废钢,而废钢是电炉炼钢 里的基本原料,过剩的废钢供应使废钢价格只有铁水价格的 40%左右,使电炉拥有显著的 原料成本优势。而中国目前的废钢价格相当于生铁价格的 80%左右,再加上电力等生产成 本,电炉炼钢的成本很难有竞争力,且废钢的供给量长期难有大幅增长,都是制约电炉产 量的因素。因此中国电炉炼钢比例提升核心依赖于废钢供给的增加,废钢供给增加后才能扩大电 炉炼钢的原材料来源,废钢价格也才有下降的可能。预计随着国内工业化以及基建工程、 城市更新改造的推进,国内的废钢供给也会呈现增加的趋势,钢铁行业长期电气化的进程 基本上与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匹配的程度。除了电气化之外,钢铁行业的脱碳还可以通过氢气直接还原铁的方式来进行。焦炭在 高炉中的核心作用主要是加热和作为还原剂,而氢气理论上是可以替代焦炭实现上述功能。 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实际运行的项目屈指可数,瑞典的起步较早,瑞典钢铁公司(SSAB) 联合大瀑布电力公司(Vattenfall)以及矿业集团(LKAB)创立了非化石能源钢铁项目 HYBRIT,预计 2024 年开始有望转入小规模生产。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也开始了相关尝 试。而中国宝武集团 2019 年也开始了与中核集团、清华大学也开始了炼钢用氢方面的合 作。但是氢气替代焦炭炼钢涉及高炉技术的革命性转变,其经济性还依赖于氢气的成本。 日本钢铁协会估算生产 1 吨生铁需要 601 标准立方米氢气,补偿吸热反应需要 67 标准立 方米氢气,加热融化到 1600 摄氏度需要 85 标准立方米氢气,共计需要 753 标准立方米 氢气,按照 75%的热效率计算,产生 1 吨生铁需要的氢气量为 1000 标准立方米。按目前 成本,生产一吨钢铁大约需要 0.45 吨焦炭,吨钢的能源物料成本约为 1000~1050 元/吨, 如果与高炉炼铁达到一样的成本水平,所使用的氢气成本需要降至 1~1.05 元/米 3,约合 11.2~11.8 元/kg,基本是目前最便宜的化工副产及化石能源制氢成本,如果以零碳来源 的氢气成本计算,目前光伏和风电制氢成本基本在 17~25 元/kg 的成本水平,氢气还原制 铁的工艺至少比传统高炉高 80%~100%以上。氢能还原制铁的大面积推广需要迈过三大 门槛:一是技术在规模应用上的稳定性;二是工艺的安全性及安全成本的降低;三是氢能 来源成本的降低。从短期而言,钢铁行业的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目标下,短期可以减碳为目 标,一方面优化高炉工艺,提高能耗水平,或者采用余热回收、干熄焦技术以及喷射式碱 性氧气转炉技术等;二是进一步提升电炉炼钢占比,如果焦炭价格持续维持高位,这一趋 势也有可能强化。中期看,如果氢能等替代工艺还无法大规模推广的背景下,电炉炼钢增 速有限的背景下,在碳达峰后,碳捕捉也将成为必备的工艺环节。远期在“碳中和”背景 下,氢气则有望成为炼钢的理想替代方式,但绿氢的成本会决定此情景下的钢铁业制造成 本。在这一过程中,电炉炼钢所必须的石墨电极以及氢气预计将有较大需求增长,利好相 关企业。3.3 化工:难以彻底“脱煤”,产品循环利用或是减排关键煤炭在化工中的应用主要通过煤炭气化得以实现,在一定温度及压力下使煤中有机质 与气化剂(如蒸汽/空气/氧气等)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将固体煤转化为含有 CO、氢气、 甲烷等可燃气体和二氧化碳、氮气等非可燃气体的合成气的过程。概括而言,化石能源作 为化工原料,主要的原理就是利用其中的碳、氢、氧元素,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组合反应, 生产不同的化工产品。因此,化工产品的生成过程是难以脱碳的,这点是产品性质决定的。由于煤化工对煤炭气化后的气体做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产出产品也大部分已液态或 者固态的形式出现,相当于将碳进行了一部分固定,并未以 CO2 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对 温室气体形成的影响相对要小。因此,煤化工领域的减碳并不像火电、钢铁、建材领域的 减排那样迫切。同时,从产业政策层面,现代煤化工是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实现 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的有效途径,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具有重 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煤炭消费领域中,煤化工的减排和达峰压力相对要小,达峰时间 也可能最晚。从目前主流的产品看,煤化工产品大致分为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 烃以及煤制乙二醇等。按照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十四五”现代煤化工发展指导 意见》(征求意见稿),截至 2019 年底,我国建成煤制油产能 921 万吨、煤制气产能 51 亿立方米、煤制烯烃产能 1362 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 478 万吨、煤制甲醇产能 6000 万 吨左右,传统的煤制合成氨产量大约为 4000 万吨。按照产业调研数据,煤制油单位耗煤 4 吨左右,煤制天然气单位耗煤 3 吨,煤制烯烃耗单位煤约 4.8 吨,煤制乙二醇单位耗煤 约 3 吨,煤制甲醇单位耗煤约 3 吨,煤制合成氨单位耗煤约 1.5 吨,按照上述假设估算, 2019 年化工合计耗煤约 3.4 亿吨左右。展望 2025 年,按照《煤炭工业“十四五”现代煤化工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所给出的产量指引,到“十四五”末,国内规划建成煤制气产能 150 亿立方米,煤制油产能 1200 万吨,煤制烯烃产能 1500 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 800 万吨,完成百万吨级煤制 芳烃、煤制乙醇、百万吨级煤焦油深加工、千万吨级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示范,建成 3000 万吨长焰煤热解分质分级清洁利用产能规模。转化煤量达到 2 亿吨标煤左右。根据上述目 标,我们对 2025 年煤化工耗煤需求进行了推算,预计 2025 年化工领域耗煤大约在 3.9~ 3.95 亿吨左右,依然处于显著增长的状态,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在 2.88%。 展望 2025~2030 年的化工用煤,我们预计煤化工产品的产量还将有所增加,但结构 上或呈现明显的差异:能源转化类的项目,如煤制油、煤制甲烷,因为并不符合“碳达峰”和“碳中和” 的政策方向,因此产能难有扩张,仅基于能源安全的角度,保留相应的示范项目。 但预计现有项目的产能利用率有望从 70%提升至 85%,耗煤量还将有所增加。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原料转化项目,预计还将有所增加,因为相应的产品作 为化工基础材料,预计需求还在增长。同时,如果相关基础产品继续向下游延伸, 可以产出精细化工品等高端新材料,符合煤炭清洁利用的方向,我们预计这部分 化工项目还将有所增加,但增幅未必显著。传统合成氨产能预计将有明显压缩,但剩余产能的利用率将有所提升,从目前的 75~80%,提升至 90%~95%,整体产量将有一定的下降。 基于此,我们同时假设化工单位产品耗煤在 2025 年基础上均下降 10%,预计 2025~ 2030 年煤化工耗煤总量还有增长,2030 年耗煤量或在 4.05 亿吨左右,年均复合增速约 为 0.66%。总结而言,我们判断,未来 10 年煤化工耗煤仍呈增长趋势,一方面因为烃烷类、醇 类等煤化产品作为其他化工品的上游原料,依然会保持较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煤化 工项目还将保持战略性的定位,规模大概率不会缩小,且产能利用率还有提升趋势。2020 年,煤化工耗煤约在 3.4~3.45 亿吨,预计至 2025 年耗煤量或增加至 3.9~3.95 亿吨, 2030 年或继续小幅增长至 4~4.05 亿吨。结构而言,预计煤制烯烃等高附加值的煤化工 产品耗煤还将继续上升,而传统的合成氨耗煤量则将有明显下降,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预 计产量及耗煤规模在 2025 年之后保持稳定。 预计在 2030 年之后,煤化工耗煤逐步进入达峰状态,后续耗煤量的下降取决于两大 因素:一是单位产品碳排放更低的化石能源原料(主要是天然气)替代煤化路线的可行性 和速度,二是 CO2捕捉后作为化工原料再利用的规模,如果捕捉技术成熟,循环利用经济 性提升,也会减少化石能源的初级消费。3.4 煤炭长期需求变化展望无论如何,未来随着电力和工艺的深度脱碳,煤炭行业的需求将大量萎缩,成为“碳 中和”影响下受负面最严重的行业。从需求的影响节奏看,我们分成三个时间节点进行预 测:第一阶段为 2021~2025 年,即“十四五”期间,在这一阶段在经济保持正常增速的 情况下,煤炭消费大概率还有增长。我们按照“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达到 18%/19%/20%的假设,计算了对应情境下煤炭消费增速的水平。按照测算结果,全社会 能源消费水平增速年均维持在 3%以上,即便考虑最快的替代情境,煤炭需求仍可保持正 增长。如果在经济向好,能源消费增速加快的年份,煤炭需求也还能保持一定的弹性。第二阶段为 2025~2030 年,即“十五五”期间,在这一阶段新能源的增量规模不断 扩大,将不断挤压传统能源的增长空间,预计在 2027~2028 年,煤炭需求将出现负增长。 我们预计,2025 年~2030 年,煤炭需求平均每年的降幅大约在 1.1~1.2%左右,2030 年开始,煤炭需求每年的降幅将超过接近 2.5%。第三阶段为 2030~2060 年,如果“碳中和”的目标实现,预计 2060 年除基本的煤 电保障耗煤以及化工等原料用煤外,其他行业的用煤基本归零。预计每年消耗的原煤将在 4 亿吨以内,较目前的消费规模下降 90%。目前我国煤炭每年的供给量为 40~41 亿吨,面对未来不断缩水的需求,煤炭供给端 也需要进行调整,但是这个调整需要煤价经历 2~3 轮大幅下跌,才能不断挤出过剩的产能。预计 2030 年行业原煤需求量或降至 38 亿吨左右,35 年降至 33 亿吨,2040 年降至 25 亿吨,2050 年降至 10 亿吨左右,2060 年或降至 4 亿吨左右。 展望未来 10 年,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刚性目标约束下,煤炭需求大概率在 “十四五”末见顶,下游各行业的耗煤增速下降,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年份,大概率煤炭需 求会出现负增长。预计 2020~2025 年煤炭消费年均复合增速为 1.05%,2025~2030 年 煤炭消费年均复合增速为-1.51%,未来十年煤炭消费复合增速为-0.24%。四、“碳中和”下的供给端:市场集中度逐渐提升,非煤领域投资意愿增强4.1 市场集中度提升已成为确定趋势对于传统周期行业而言,特别是相对并不稀缺的资源品行业,行业处于发展阶段的集 中度并不高,因为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但随着产业进入成熟期,以及环保、安监政策的影 响,行业进入门槛在提升。同时,行业本身的周期波动,也会不断淘汰高成本的企业。 上世纪 90 年代,煤炭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民营资本在行业 中也较为活跃。而过去 10 年间,煤炭行业的集中度得以明显提升,主要有三大推手:资源整合政策:随着 2009 年以来主要产煤省份的资源整合,部分民营资本逐步 退出行业,产能向国有企业集中。2012~2015 年的煤价下行周期:2012 年以来随着煤价进入下行周期,陆续出现 了高成本矿井的退出,产能逐步向低成本煤炭企业集中。供给侧改革政策: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优化了产能的分布,政策使得高危矿 井以及南方地区的小矿陆续退出,产能向北方和大型煤企集中;同时新增产能的 核准也以优质产能为主,集中度进一步向握有优质资源的大型煤炭企业集中。 从数据分析,过去 10 多年间,煤炭行业的集中度提升明显,CR10 从 2009 年的 27% 提升至 2019 年的 45%,特别是在 2016 年供给侧改革之后,2017 年 CR10 提升了 4pcts。 根据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 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2020 年前 8 家煤炭企业原煤 产量达到 18.55 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 47.6%,比 2015 年提升了 11.6pcts,预计 CR10 在 2020 年已经接近 50%。同时,集中度也在区域上有明显提升,煤炭产量不断向“三西” 地区集中,2019 年“三西”地区煤炭产量占全国比例已稳定超过 70%,较 2009 年提升 将近 20p“十四五”规划预计以调结构为主,根据《煤炭工业“十四五”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征 求意见稿)》煤炭产量/消费量分别规划为 41/42 亿吨(vs “十三五”规划中的 39/41 亿吨)。 煤矿数量从目前的 5300 处压缩至 4000 处,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区域分布而言,与 “十三五”规划相比,陕北+黄陇、蒙东地区新增产量突破 1 亿吨,新疆及鲁西基地产能 有少量增量,神东、两淮、冀中区域产能规划持平,山西则规划减量 1 亿吨。新增产能集 中区域明显,大部分生产基地规划无增量,因此生产在区域上的集中程度也更加明显,有 利于供给端的调控及协同。4.2 产能审批约束增加,产能投资节奏放缓我们对供给侧改革以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新核准的矿井进行了逐一跟踪,根据不同矿的建设进度,梳理了煤炭主要省份,自 2018 年开始,每年新增产能呈现下降趋势, 从 2018 年的近 1 亿吨新增产能,降至 2020 年约 7000 万吨左右,预计 2022 年降至 4000~5000 万吨左右。新增产能增速放缓,与产业政策密切相关,从《煤炭工业“十四五” 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而言,“十四五”的产量增量只有 2 亿吨的累积增长。 环保和安监政策对于新建矿井的审批也越发严格,新建产能的“门槛”升高。具体而言,目前政策对煤炭产能的约束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总量规划层面:目前预期“十四五”期间,新建产能累积增加约 2 亿吨,平均每 年约 4000 万吨的新增产能,相对目前产能水平仅为 1%;同时,未来在“碳达 峰”和“碳中和”的约束下,需求端长期是缩减趋势,新增产能量预计长期也将 趋零。此外,煤炭主产省分对煤炭资源的开发也提出了约束性的要求,如内蒙古 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严格控制煤炭开发强度”。因此,从总量层面煤 炭产能扩张空间较为有限。环保层面:随着环保监管力度的加强,煤矿产能扩张也受到更多来自于环保层面 的约束,如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很难再进行煤矿资源开发,中央环保督查组 2020 年 9 月就曾对国家能源局反馈,“山西霍东矿区总体规划缺乏对泉域保护的要求”, “对霍泉水源保护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部分煤矿核定产能超出环评产能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如中央环保督查组给国家能源局的反馈中提到,煤矿领域的“产 能公告与项目环评缺乏衔接,部分煤矿公告产能与环评批复产能不一致。抽查 3 个省(区)发现,121 个煤矿公告产能大于环评批复产能 30%以上”。安全监管层面:部分煤矿由于开采历史较长,开采深度较深,加之地质条件原因, 安全风险较高,从安全生产角度,这些矿井的产能未来也将有所限制,开采强度 或有所下降。如 2019 年 1 月份,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就发文要求对“超千米冲 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进行安全论证,并采取相应的安监措施,要求后续 按照产能核减 20%的水平生产。此后,在相应的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严格控 制冲击地压矿井生产规模,“冲击地压矿井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计,生 产规模不得超过 800 万吨/年,建成后不得核增产能”。 从供给侧改革之后的情况分析,新建产能审批逐步趋严,安监政策及环保因素也会影 响现有产能的布局及扩张,长期在“碳中和”、煤炭需求逐渐减量的大背景下,对煤矿产 能的约束和要求也会进一步增加,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也会逐步提升,长期供给收缩也有 望出现。4.3 煤炭企业投资也呈现多元化随着煤炭产能审批节奏的放缓以及企业自身转型的考虑,煤企多元化投资的行为也逐 渐增多,或直接投资于非煤领域的项目,或通过产业基金的形式投资新能源项目。 我们从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梳理了 10 家煤炭集团 2019 年主要在建工程项目的投资情 况,从投资方向分析,各家均有非煤领域的投资出现,非煤领域投资金额比例在 30~50% 的企业居多,潞安集团的主要在建工程均为非煤项目,华阳新材料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主 要在建项目里非煤领域的投资金额已超过 70%。 各大集团非煤领域的投向,主要集中在火电、煤化工等传统煤炭下游领域,有部分企 业也尝试投资新能源、新材料等板块,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预计新兴非碳领域的投资规划 还会逐步增多。 总之,“碳中和”在需求端给行业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在供给端也会有相应的 收缩,一方面产能核准以及安监、环保等各类政策会抑制新增产能的扩张,另一方面,企 业对煤炭产能的投资意愿也在下降,或逐步提升非煤领域的投资金额。此外,随着目前在 产矿井的资源枯竭,20~30 年后或出现大规模的矿井退出,也有助于平衡需求衰退对行 业格局带来的冲击。五、煤价及行业景气展望:压力增大,但不必过度悲观在达峰期间,行业需求或可维持小幅增长,而供给侧在新增产能核准节奏放缓、环保 和安监的政策约束下,也有望保持低速增长,“十四五”期间预计行业可以维持供需平衡 的状态,部分年份也可能出现供需错配的情况导致煤价上涨。 但达峰过后,在 2025 年~2030 年以及 2050 年前后,预计行业将阶段性的经历煤价 大幅下跌以及行业产能大幅退出,同时在政策端,预计也不再有净增产能的审批,再加上 有些矿井自然的退出,最终行业还可以达到供需平衡,但可能行业仅剩 1~2 家低成本的 龙头存在。 而供给端,新增产能增速虽然也在放缓,但预计供给收缩的速度会相对较慢。政策对 产能的影响预计主要在减少新建产能的核准上,尽管也会有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设计,但 存量产能的下降更多还需要靠市场机制去实现,因此预计行业未来 10 年供给会经常出现 宽松的格局,导致煤价下跌,之后煤价下跌再倒逼企业减产,导致煤价回升,产量上升, 重新往复“降价——供给收缩——煤价回升——产量增加”的循环,依然呈现典型的周期 波动节奏。就煤价而言,未来 10 年整体中枢预计还将略有下移,我们预计 2021~2022 年,2025 年前后,2028 年前后煤价或相对表现强势,其余年份多为下行波动期,大致经历两轮调 整周期。煤价高点年份的均价或在 620~650 元/吨左右,低点年份均价或在 530~550 元 /吨。对应到板块 ROE 上,高点年份或在 12%,低点年份或在 5%,基本处于过去两轮周 期的振幅区间内,并不会出现大幅动荡。从长周期煤价表现看,以美国为例分析,尽管美国的煤炭消费水平是下滑的,但长周 期价格也呈现增长的趋势,我们认为这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自然的通胀因素,普遍推动 工业品价格提升;二是整体能源成本的比价关系,如果其他能源产品价格都是上升的趋势, 煤炭价格也会跟随性的上涨。如果看中国煤炭长周期的价格,以港口5500 大卡煤价为例,我们预计大部分时间价 格还是在 500 元的中枢附近波动,因为历史数据看 500~550 元是煤炭、火电行业博弈可 接受的均衡区间,但在煤炭需求缩量的背景下,煤炭企业定价相对弱势,因此 500 元/吨 或是长期均衡价格,但考虑通胀因素,若我们假设年均通胀率为 2.5%,那么以 2030 年的 500 元价格为基准,2060 年均衡的名义煤价或在 1050 元左右。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首批80个社会资本示范项目四年之变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2018年9月6日,在国家发改委就促进民间投资有关工作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向民间资本推介200个重点领域项目,涉及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被提及。这样的决定不是第一次。2014年5月18日,国家发改委推出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营运示范项目,涉及交通、能源、通信等五个领域。四年过后,80个项目进展如何?受阻的煤制气项目经济观察报通过梳理发现,在80个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的项目清单中,除去30个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应用示范区、2个信息基础设施项目、2个油气管道改造项目外,余下46个项目均有具体项目名称。其中,根据国家发改委和相关公司披露的信息,在24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中,截至目前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为17个,已完成项目2个。17个项目中,社会资本占项目单位股权超过50%的项目数量为5个。涉及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领域的10个项目中,8个项目可以对应具体项目名称,中石化或中石油均在其中,占据投资控股地位。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领域共8个项目,1个项目已投产。除中石油投资的三个项目,剩余5个项目中,3个项目为民资企业投资建设,其中2个项目中,民营资本占到了50%的股权比例。剩余两个领域,经济观察报未检索出具体信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对经济观察报说:“社会资本进入一个项目,是希望能够实现社会资本控股,这样可以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如果只是参股的话,那只能算财务投资者,在项目中会缺乏话语权。”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领域,政策层虽一直鼓励其向民间资本开放,但民营企业进入仍面临诸多困难。卓越资讯天然气分析师国健向经济观察报介绍,如果企业铺设一条管道,必须保证有气源和市场用户,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仍然占据着70%以上的运输管网。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表示,在某些领域,民间资本能够独当一面的企业还不是很多。“如储气库等某些系统工程,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上下游供给能力还是有较大差距”。在首批推出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营运的示范项目中,包括天然气管道、LNG接收站、储气库和煤制气项目在内的多个天然气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在列。其中,涉及煤制气的项目有3个,分别为新蒙能源鄂尔多斯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内蒙古华星煤制气项目、新疆富蕴广汇喀木斯特煤制气项目。值得注意的是,3个项目单位均为民营企业。但步入2014年下半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与此前一年60多个煤制气项目取得规划和筹建的“煤制气热”相比,政策在这一年突然转变。当年7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煤制气“不能停止发展、不宜过热发展、禁止违背规律无序建设”。一年后,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规范煤制燃料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二次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废水零排放条件,同时要求煤制气坚持最严格环保标准。经济观察报梳理发现,两份文件出台后,2016年全国仅4个煤制气项目通过环评。截至2018年9月,首批80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示范项目中,3个进入的煤制气项目均未通过环评。国健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从2016年开始,环保标准趋严,煤制气项目的环保评测难以通过。“目前存在的煤制气项目多数呈现的也是规划多,投产少。”新疆富蕴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向经济观察报介绍,环评报告的审批,需要涉及许多支撑报告,如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项目对地下水的预测和影响报告等,这些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开展报告的编制工作。目前还无法预估项目何时可以获得环评报告的批复,因此也就无法预估项目能够何时建成投产。环评还只是一方面。新蒙能源鄂尔多斯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的一位管理者向经济观察报介绍,煤制气项目还面临着定价权缺失和市场价格脱钩等问题。而这是所有煤制气项目包括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这位项目管理者对经济观察报说:“目前,天然气主要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及东中部地区,因此西部生产的天然气主要借助长输管道输送。由于管网及终端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状态,煤制天然气产品价格受到制约,不能与终端市场价格形成良性互动。如新疆某煤制气项目,门站价是1.05元/立方,而终端市场价格远高于此。”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分步推进国有大型油气企业干线管道独立,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完善油气管网公平接入机制,油气干线管道、各地方管网均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前述项目管理者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说:“他希望未来项目投产后,权威部门能够协调各相关单位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市场的利益均衡,这会对未来煤制气项目快速落地与民资进入起到促进作用。不断抛出的橄榄枝近几年,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上,来自政策层面的举措向民企橄榄枝不断。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政策的取向与政策真正落地,中间可能会有一些差别,即政策没有真正落地或落地到位。曾被寄予希望的PPP模式也遇到了困难。国家发展改革委PPP专家库首批专家之一、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叶苏东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一些大的PPP项目,民营企业进入也面临资金量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可能会担心政策的不确定性而存有一些顾虑。在80个项目中5个铁路项目,没有1个项目社会资本实现控股。2013年8月19日,国务院办公室发布的《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可以拥有铁路项目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所有权包含控股和独资。如在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项目中,根据2014年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项目投资估算总额为1930.4亿元。项目资本金占总投资的35%,由蒙西华中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华公司)各股东按公司章程规定出资,资本金外的资金使用国内银行贷款。经查阅,在蒙华公司股权架构中,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代表中铁总公司持20%股份,神华集团、中煤能源、国投交通、陕西煤化、淮南矿业各持股10%。项目的16家发起人中,伊泰集团、蒙泰煤电、榆林统万三家为民营资本,在注册资本中分别占股10%、3.2%、2.5%,合计15.7%。祝宝良向记者表示,民资进入铁路项目积极性不高,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铁路行业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以及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参与投资建设的风险较高;另一方面,铁路行业收益分配、成本核算等运营管理机制的问题,亦会影响其对投资回报率的预期。”2018年,促进民间投资被多次提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至2016年,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由24.8%连续下滑至3.2%,2017年回升至6.0%,2018年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不过,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始终维持在60%以上。这一背景,促使决策层不断部署改革举措,破除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障碍。王远鸿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在经济下行与融资难、监管的情况下,民间资本的预期可能不是特别好,因此投资面临下滑的压力。而促进民间资本参与某些重点领域项目成为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补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发改委9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严鹏程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从放宽准入、加大融资支持力度、营商环境、信息服务产权保护五个方面发力,从而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后活力,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

方生方死

全国首个民企投建的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核心设备系“中集造”

日前,内蒙古汇能煤化工有限公司煤制天然气项目二期工程的12万m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完成气升顶建设。据悉,该储罐是我国内陆地区目前在建的最大LNG储罐,由中集旗下TGE Gas Engineering GmbH和南京扬子石油化工设计工程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以下简称“TGE/YPDI联合体”)EPC总承包建设。30年深厚功底为我国内陆最大 LNG储罐建设护航据了解,内蒙古汇能煤电集团公司煤制天然气项目,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项目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天然气及液化天然气,是全国首个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煤制天然气示范性项目。该项目建设共分两期,其中,项目一期已经投产,项目二期预计2021年投产。其中,12万m3LNG储罐作为项目二期最核心最关键的设备,TGE/YPDI联合体于2018年8月中标,2018年9月开工,整个储罐项目预计2021年5月完工。据中集安瑞科负责人介绍,客户优中选优,最终选定中集安瑞科,最重要的看重中集安瑞科在建造低温储罐领域雄厚的综合实力。“TGE/YPDI联合体无论是在LNG设施建设,还是项目管理上,均拥有丰富的经验。其中TGE公司更是全球液化气体储存和处理以及能源和石化/化工行业气体处理装置的EPC总承包商的领军企业。从初始概念设计、可行性研究到交钥匙总承包项目,TGE有超过30年的丰富经验。”“此外,TGE在中国建造低温储罐也拥有超过20年的丰硕业绩,自2008年加盟中集集团开始,在国内陆续承建并完成多个LNG接收站及调峰站的储罐工程EPC项目,包括宁波LNG接收站、深圳大鹏LNG接收站、深圳迭褔LNG接收站、深圳燃气LNG调峰站、舟山LNG接收及加注站、广汇能源启东LNG接收站等。在各个项目建设过程中,TGE对安全、质量的严格把控,对设计、施工的精益求精,以及沟通协调和团队文化,得到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其他参建单位的一致好评。”该负责人补充道。以本次储罐项目为例,由于该项目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每年有四五个月天气寒冷且不适合施工作业的冬休期。为此,TGE/YPDI联合体团队在中标后立即开始储罐的基础设计,并与施工团队密切配合,确保项目关键路径各项作业提前完成,特别是在2018年冬休期前完成了桩基工程的施工,为本次成功实现储罐气升顶以及2020年冬休期前完成储罐水压试验均奠定了坚实基础。“中集安瑞科在本项目中的优异表现,深得客户信赖。鉴于此,客户更是将场站的另外两台小型低温储罐项目,交由中集安瑞科旗下的张家港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承建。”上述负责人表示。国家积极开拓煤制天然气项目中集天然气装备将迎来利好国家能源局在2019年9月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9)》指出,2019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将达到3100亿立方米左右,同比增长约10%;2050年前我国天然气消费将保持增长趋势。天然气进口量持续攀升给能源安全保障带来压力。行业专家表示,为有效解决天然气供应矛盾,国家未来将积极增加国产气供应,而重要的方向之一就是力争实现以煤层气为代表的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全面开花”。目前,国家规划新建的几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正陆续建设中,力争尽早突破年产百亿立方米。据中集安瑞科负责人介绍,煤制天然气通常指采用已开采原煤,经过气化工艺来制造合成天然气。为起到调峰作用,煤制天然气也需要通过液化储存进罐。不过,与一般液化天然气储存方式不同,煤制天然气需储存装置调节减压后,才能被送进储罐。“由于煤制天然气中的氮气组分含量高,在经过减压过程之后,进罐温度较低,并且伴随着闪蒸。因此,煤制气液化存储装置的设计温度,低于一般液化天然气储罐。而在各类天然气储罐设计建造方面,中集安瑞科可谓有口皆碑。”“国家积极开拓煤制天然气项目作为保障天然气供应的重要手段,而LNG储罐作为天然气储备和调峰的核心装备,也将会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中集安瑞科作为LNG储罐领域的知名品牌,未来表现值得期待。”上述负责人表示。来源: 中集集团官网

搏击手

重磅丨煤制油气“战略储备”项目全线亏损

来源:中国能源报“开发煤制油,对于填补供油体系空白意义重大。但随着产业环境变化,原油市场面临结构性过剩,来自石油化工的竞争加剧,一批成本较高、竞争力较弱的煤制油化工企业,将遭遇生存危机。”“经过10余年攻关,煤制天然气行业已总体掌握成套技术,并能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天然气补充供应方案。但目前,煤制气面临全行业亏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长此以往难以为继。”在稍早前举行的“2020(第九届)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上,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总经理助理张继明、中国大唐集团副总经理张传江先后发言,直指煤制油、煤制气行业面临的严峻生存现状。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发言者所在的企业分别是我国煤制油、煤制气行业的典型代表,均承担着各自领域的国家级示范项目建设任务。作为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煤制油、煤制气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任。但面对当下的发展困境,投入巨资建成的项目不得不转产其他产品,部分已获批项目也不得不放缓建设节奏,有的甚至已经处于停建状态。多位专家强调,若没了项目支撑,煤制油、煤制气的“战略储备”功能将大打折扣,最终将危及国家能源安全。文丨本报记者 朱妍“作为首个国家级煤制气示范,项目投产近10年仍未盈利。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联产甲醇、乙二醇等其他产品” 业内普遍认为,适度发展煤制油、煤制气产业,既能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又能增强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在此背景下,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印发《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新建、储备项目名单。《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有序推进国家规划内的内蒙古、新疆、陕西、贵州等地区煤制油气示范项目建设”。但据记者了解,行业实际进展与规划有很大差距:目前全国已建成煤制油项目9套、产能921万吨/年,煤制气项目4套、产能51.05亿立方米/年,均远低于《规划》制定的“十三五”末总产能分别达到1288万吨/年、251亿立方米/年以上的目标。“特别是煤制气项目,规划的5个新建项目都没有按计划建设。其中,苏新能源和丰、北控鄂尔多斯项目虽已获得核准,但建设已近乎停滞;山西大同项目已完成环评批复,但尚未上报核准申请;安徽淮南项目仍在推进前期工作;新疆伊犁项目的部分产能已被企业调出规划。”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除了新建项目,在役项目的现状同样堪忧。石化联合会煤化工专委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煤制油、煤制气产业的主营业务分别亏损39亿元、12.1亿元。多位业内人士进一步向记者证实,由于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很多项目不得不将部分油气产能转产联产。“大唐克旗项目作为首个国家级煤制气示范,项目投产近10年仍未盈利。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联产甲醇、乙二醇等其他产品。”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另一煤制气企业代表——新疆庆华集团副总经理杨立先称,庆华项目核准产能55亿立方米/年,早在2013年底,一期13.75亿立方米就已建成投产。“但二期至今也没有动工,目前正在调整方案,尝试将煤制气与烯烃相结合。虽说‘牺牲’了一部分天然气产能,但起码能缓解经营压力。”张继明表示,在低油价、供应宽松及石化产业竞争加剧等背景下,采用原有产品方案的煤制油项目面临“投产即亏损”的境遇,在役项目也需尽快提升产品质量。“除了油品,还可向高端合成材料、含氧化合物等领域延伸。”“项目转产联产,实质上就失去了搞煤制油气的意义。技术好不容易通了,装置不能废掉,否则储备的意义何在?”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党委副书记白颐表示,在研究“十四五”规划编制期间,多位专家关注到煤制油气企业“另寻出路”的现象,并因此提出“如何才能让煤制油气项目稳定作为‘战略储备’生存下去”的关键问题。白颐称,从技术层面看,煤制油气已经取得较大突破,工业化程度较好。“但要真正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光有技术、没有产能是不行的。项目转产联产,实质上就失去了搞煤制油气的意义。技术好不容易通了,装置不能废掉,否则储备的意义何在?”据张传江介绍,自2018年起,煤制气被纳入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由此开始承担保供任务。“以大唐克旗项目为例,2018、2019年供气30.1亿、43.2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保供任务。无论从政策要求,还是实际情况看,都说明煤制气是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实现油气多元保障的有效路径。其健康发展,对于降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有重要意义。而且经过10余年探索,煤制气产业已实现后发赶超,技术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今产业低迷缓行、企业亏损严重,极不利于落实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任务。”另外,上述知情人士指出,部分煤制油项目,看似可进行转产联产,但由此产生的效益往往远不及投入,得不偿失。“低油价对煤化工各细分领域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油价若长期低位运行,随着新一批炼化项目陆续投产,炼油市场将严重过剩,煤制油项目即便转产联产,也很可能继续承压。”“有企业实在没办法,希望通过煤制油联产芳烃提高收益。但有预测显示,到2023年芳烃很可能也会出现产能过剩,而且用宝贵的煤制油做成芳烃,显然不是理想选择。煤制油项目也不应一味沿着产业链向下延伸,这违背原有的战略储备属性。”上述人士说。“虽在规划层面受到鼓励,但在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并未享受到相应支持”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综合考虑能源基础、能源战略、需求保障等因素,将煤制油气作为自主可控的后备能源生产方式之一,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十四五”期间,应继续做好煤制油气的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以应对极端情况下的能源安全问题。白颐建议,应将推动建立煤制燃料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列为“十四五”期间的任务之一。煤制油的发展重点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强化技术储备,优化生产系统、保证正常生产运营,以突出能源多元化战略意义;对于煤制气,可结合市场需求,走“储备+局部市场化”的路线,发挥对天然气管网的季节调峰作用,或用于解决区域内LNG需求。“然而,不同于其他完全面向市场的煤化工产品,煤制油气有其特殊性,既要保持油气产品的生产能力,也要有自我造血的生存能力。”上述人士认为,由于一度低估油气价格下跌风险和项目建设运行难度,同时对进入油气行业销售网络的难度也缺乏足够判断,行业内的企业在很多方面缺少话语权,难以实现产品“优质优价”。张继明也称,相比石油化工,煤制油项目单体规模小,不具备规模优势。煤制油与炼油项目的单位产能投资比高达8.75:1,且前者多集中在中西部煤炭资源地,项目建设、产品销售等条件都不如后者。“原料和技术路线迥然不同,决定了煤制油化工产品独具特性。必须认清优劣势、扬长避短,差异化发展,从根本上增强核心竞争力。比如,石油化工难以得到的部分特种油品,煤制油恰恰可以生产。”部分企业还提出诉求,希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例如,由于总体税负接近销售收入的40%,过重的负担严重影响生产经营,煤制油企业普遍呼吁适当调整税收政策。张传江称:“煤制气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储备技术,虽在规划层面受到鼓励,但在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并未享受到相应支持。为夯实‘战略储备’定位,希望进一步统筹能源战略需要和企业发展实际,让项目真正可持续。”杨立先建议,应该“区别气源、差异定价”:一是将煤制气按非常规气源对待,跟页岩气、煤层气等享受同等财政补贴,缓解价格成本倒挂局面;二是区分淡旺季、适时价格浮动,帮助企业减亏解困。评论丨国家级战略重任不应全由企业买单作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储备技术”,煤制油、煤制气行业如今双双陷入全线亏损一事,必须引起行业、企业和能源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攀高,其中2019年油、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升至72.6%和43%,给我国能源保供埋下巨大安全隐患。在此严峻形势下,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制油、煤制气产业,既有利于摆脱对国外油气资源的过度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促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可喜的是,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煤制油、煤制气产业,无论是在工程示范方面,还是在产业化推广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整体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历史经验无数次地证明,战略储备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战略储备项目的建设不能到了危机时刻才临时抱佛脚,必须在平日就保持“战备状态”,唯有如此,才能有备无患,牢牢把握主动权。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迫于生存压力,现存煤制油、煤制气项目纷纷“转移阵地”——转产其他产品;新建项目也相继放慢建设节奏,甚至停止建设。凡此种种,无不让煤制油、煤制气的“战略储备”意义大打折扣。眼下日子不好过,展望未来,行业前景同样渺茫。煤制油、煤制气是“低煤价、高油价、高气价”产业,但当前回暖乏力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供过于求的全球油气供需形势,意味着国际油气价格大概率会长期维持低位。在此背景下,煤制油、煤制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陷入价格成本“倒挂”的逆境,势必会让本就连年亏损的示范项目更加举步维艰。雪上加霜的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同质化现象严重、技术创新仍存短板等自身问题,又进一步阻碍着煤制油、煤制气项目的竞争力提升。例如,目前国家能源集团、伊泰集团、潞安集团等煤制油项目均采用同一技术路线,项目产品类型雷同,同质化产品供应激增,导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另外,煤制油、煤制气技术路线整体处于升级示范阶段,工艺系统优化、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攻关等,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产品成本仍有巨大下降潜力待挖。企业长期亏损、生死难卜,行业的精进发展显然无从谈起。因此全线亏损问题必须予以尽快解决,否则不仅示范项目的巨额投资将“打水漂”,而且行业、企业多年来积累的有益经验、技术成果也将付诸东流,最终导致国家战略目标功亏一篑。国家战略不应全由企业买单。煤制油、煤制气等战略储备技术事关重大、意义深远,远非某个或某几个企业一己之力所能承担,理应得到国家更多政策支持。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例如,在税收方面,有数据显示,煤基柴油、石脑油吨产品完全成本中,综合税负占比分别超过 39%和 58%,高税负已在严重制约煤制油的创新发展和示范项目的意义。主管部门可否在此方面做点文章,实实在在给予“战略储备技术”应有的扶持。再如,可否回应行业呼声,参照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补贴政策,给予煤制气项目相应气价补贴?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索总结,研究解决。河入峡谷,风过隘口。站在相关“十四五”规划正在制定的紧要时刻,连年亏损、负债累累的煤制油、煤制气“战略储备”项目,亟须主管部门给予更多战略考量和行动支持,避免国家战略虎头蛇尾。(文丨本报评论员)

摩门经

投资117亿!久泰10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最新进展

截至10月20日,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乙二醇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装置主体土建工程完成95%,安装工程完成60%,辅助工程全部完成,现场施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动力、输煤、脱盐水界区已进入单体调试,项目全面快速推进,由设备安装进入单体调试阶段。 内蒙古久泰年产10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重点工业建设项目,总投资117亿元,总占地2565亩,于2018年3月8日在内蒙古托克托工业园区开工。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单套乙二醇生产装置,有产量高、流程短、能耗低、转化率高、透光率高以及污水零排放、锅炉烟气超低排放等特点。据了解,内蒙古久泰年产10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改写我国乙二醇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历史,实现就地高效转化原煤近2000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06亿元,利税36.6亿元。建设项目名称及概要项目名称:空气化工产品(呼和浩特)有限公司大型气体岛项目建设地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工业园区,总用地面积180851m2。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建设规模为有效气(CO+H2)440000Nm3/h(最大量8000h×550000Nm3/h)的煤制气装置、2×100000 Nm3的空分装置规模,建设位置位于乙二醇装置东侧,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煤气化装置、变换装置、低温甲醇洗装置、CO深冷分离装置、PSA-H2装置、空分装置等生产装置;配套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变电所、冷冻站、控制室等辅助生产设施,其他依托界区外乙二醇项目。项目投资:总投资471000万元。建设进展:2017年8月17日,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评估报告评审。2017年9月5日,项目工程设计合同签约仪式在华陆大厦隆重举行。2017年9月17日,项目完成环评报告评审。2017年9月20日,项目水资源论证通过评审。2017年9月29日,项目启动仪式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托克托工业园区隆重举行。2018年3月8日,项目开工仪式在内蒙古托克托工业园区举行。2019年11月6日,项目甲醇装置区甲醇合成框架钢结构开始吊装。2020年6月3日,项目气化装置钢结构模块吊装成功。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100万吨乙二醇气体岛由AP公司投资建设,每小时供应550000标准立方(最大),以此来满足年产100万吨乙二醇项目的需要。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久泰集团的子公司,注册成立于2017年3月,公司总占地面积2565亩,总投资133亿元。一期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100万吨乙二醇,项目采用航天粉煤气化和shell壳牌气化工艺技术、低温甲醇洗工艺技术及世界先进的Davy公司甲醛氢羧基化工艺技术生产乙二醇。此工艺为世界首套大规模工业化装置,具有技术先进、节能环保、转化率高等优势。项目建设期3年,计划2020年试车,2021年正式投产。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106亿元,利税36.6亿元。

京子

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9月份新闻发布会 回应热点问题

答记者问QA&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记者:近两个月铁路投资绝对数量有所放缓,请问发改委怎么看待这个事情,接下来有没有进一步的举措来促进铁路的合理有效投资?孟玮: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改善人民群众出行条件,支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的目标任务。为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国铁集团以及相关地方,一直在积极有序地推进铁路建设,铁路投资完成情况总体平稳。今年1-8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96亿元,这个数字和去年同期相比基本相当。对比往年铁路投资完成情况,今年总体进展也是正常的。从今年铁路项目建设的形势来看,有一个特点,也就是今年将会有一批重大铁路建设项目建成投产。铁路建设项目的投资就面临新旧交替的问题,这对于下一步做好铁路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以及项目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为了完成好今年铁路投资任务,并为后续的建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国铁集团和相关地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抓好“三个一批”,也就是“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一是稳步建设一批重大项目。铁路建设项目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还是短板。要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持续推进高速铁路“八纵八横”主通道,完善干线路网布局,抓好在建项目建设,督促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二是推动新开工一批重大项目。近期国家发改委批复了一批铁路项目,如郑州至济南铁路濮阳至济南段、菏泽至兰考铁路等。最近,重庆至昆明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得批复,该项目是京昆高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699公里,总投资达到1416亿元,是“十三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铁路项目。除此之外,目前还有几个骨干通道项目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条件一旦具备就会逐项批复。三是规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为更好发挥铁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基础支撑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有关方面一同,结合“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正在加快相关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下一步将把看得准、有影响的重大项目研究纳入规划,加强项目储备,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良好局面。总之,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聚焦精准投资和有效投资,切实发挥好投资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QA&时代周报记者:8月12日国办发布了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其中提到今年9月底前形成新版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目前清单的修订情况如何,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孟玮:2018年底,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印发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清单》印发以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扎实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地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建立了统一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体系,市场准入管理模式更为开放、更加包容、更可预期。二是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为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提供了更大空间。三是规范了政府监管行为,有效推动政府“定好位”“防越位”“不缺位”。四是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促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和要求,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清单修订工作,目前,修订完成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正在按程序报批。在修订过程中,我们非常注意广泛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共计征求了58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31个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意见,听取了30余个全国性重要行业协会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特别是有关企业的意见建议,对各方反馈的意见作了认真研究和吸纳。总的看,《清单(2019年版)》在保持原有框架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了清单长度、减少了管理措施、优化了清单结构,既确保了清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增强了清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待《清单(2019年版)》正式公布后,我们会进行全面介绍和解读,请大家持续关注。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将落实好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体系,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一方面,持续推动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按照“清单之外不得另设门槛和隐性限制”要求,继续多渠道收集相关问题,及时发现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列出问题清单,制定分工方案,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发现一起、推动解决一起,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部署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按照你刚才提到的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要求,我们将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选取部分省份以服务业为重点开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多措并举推动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放宽。QA&新华社记者:您刚才介绍了《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实施意见》,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个意见出台的背景和具体考虑是什么?孟玮: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在研究制定政策文件中充分听取企业家意见,有利于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提高涉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1月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对政策制定充分听取企业和企业家意见提出明确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实践中,虽然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涉企政策听取意见方面采取了一些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部分涉企政策前期调研不够、听取意见不充分、政策之间相互不协调等情况,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预期产生了影响,导致一些初衷是好的政策没有发挥预期作用。因此,从企业的期待来看,也非常迫切地希望出台这样一个意见。《实施意见》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明确了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的机制性、规范性要求,这也可以说是《实施意见》的两个突出特点。所谓“机制性”,是指《实施意见》专门针对涉企政策制定确立了政府与企业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以往,地方和部门在制定涉企政策时也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企业和企业家意见建议,但是由于缺乏制度性要求,使得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上执行不一。《实施意见》强调要通过听取意见、畅通诉求、处理反馈、宣传解读、执行监督、评估调整等全流程制度安排,让企业家全程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进一步健全了宏观和微观的传导机制,保证政策更接市场地气、更能精准落地。所谓“规范性”,是指《实施意见》围绕涉企政策制定前、中、后全流程的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按照分类处理的要求,明确了一系列规范性要求,规定了哪些情形,应该怎么处理。比如,在听取意见建议方面,对于制定对企业切身利益或者权利义务有重大影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专项政策的,明确应当充分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对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明确除依法需要保密和重要敏感事项外,应通过适当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再比如,在健全企业家意见处理和反馈机制方面,对于在当前涉企政策中难以回应的意见建议,明确要进行专题研究并在后续涉企政策制定中予以回应。对于确属难以采纳的,明确要列明理由并以适当方式与企业家做好沟通;对于企业家提出的重大意见建议,明确要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特别重大的按程序向国务院报告。这些规范性要求为今后各地方、各部门在执行操作过程中提供了基本遵循。QA&南方都市报记者:请问《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的实施意见》如何具体落实实施?孟玮:《实施意见》的出台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增强涉企政策的科学性、规范性、协同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调动广大企业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更好推动政策落地落实见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在推动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进一步增强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行动自觉,把推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作为推进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二是要细化具体办法。《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区要按照意见的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将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强宣传推广。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鼓励各有关方面积极探索,及时总结提炼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并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在这个过程中,也希望得到各位媒体朋友的支持。如果大家对这个意见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欢迎向我们提出来。QA&凤凰卫视记者:在中美贸易摩擦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背景下,就业现在的总体情况怎么样?会采取哪些新的措施去应对目前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孟玮:稳就业是“六稳”之首。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看。一是新增就业稳定增长,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84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的89.5%;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7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7、8月份均低于5.5%的控制目标。二是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广东等11省市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仍高于1,岗位需求大于求职人数。三是重点群体就业总体平稳,截至7月1日,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68.3%,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达1.8亿人,同比增加226万人;截至7月底,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096万人,较去年底增加108万人。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受中美经贸摩擦和经济下行压力等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有所上升,部分行业招聘需求有所下降,随着滞后效应的逐步显现,稳就业面临一定压力。但总的来看,稳就业工作具备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创新创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同时,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这些都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此我们还是有信心的。今年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实施了减税降费、援企稳岗、职业培训、高职扩招等多项稳就业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把稳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下限和“六稳”之首,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在抓好既定政策落实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应对举措,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把创新创业引向深入。深入推进返乡创业试点工作,引导更多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二是加快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扩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覆盖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共建共享力度,增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三是推动已出台政策落地生效。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指导,推动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稳就业政策措施加快落实落地。四是建立健全就业形势监测分析机制。紧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和关键性指标,做好规模性失业风险预判预警,及时完善应对预案。QA&经济日报记者:今年天然气即将迎来迎峰度冬的关键阶段,请问对今年的形势是怎么预判的,相关部门做了怎样的准备?孟玮: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等领导同志有关部署和要求,扎实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前8个月,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99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4%;国内生产天然气114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3%;进口天然气87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9%。可以说,产、进、销增长速度基本相当,天然气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冬季,受供暖用气需求集中释放等因素影响,天然气消费需求较为旺盛,做好今年供暖季天然气保供工作任务依然比较艰巨。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将继续会同有关地区、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在前期已开展工作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做好有关保障工作。一是千方百计增产增供。组织上游供气企业安全高负荷生产,调动煤制气企业生产积极性,提前筹措进口资源,全力保障用气需求。已落实资源向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7个重点省区市倾斜。加快管网互联互通,提高对重点地区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特别是要借鉴前两年天然气保供的一些经验做法,督促各相关地区严格落实好“以气定改”。二是严格签订履行合同。这里主要涉及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组织上游供气企业与各地全面签订供气合同,第二个环节是组织各地城镇燃气企业与下游用户全面签订供气合同。从政府角度来讲,要督促各有关方面严格按照合同保障供用气,特别是加强签约履约的信用监管,确保合同执行到位。三是建好用好储气设施。压实地方政府、上游供气企业、城镇燃气企业在储气设施建设方面的责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开工建设运行一批储气设施,入冬前能储尽储,增强调峰保供能力。四是细化做实应急预案。督促各地和上游供气企业细化完善“三个一亿方”用户调峰能力,确保民生用气需要。指导各地针对管网事故、极寒天气等突发事件,做好应急保供预案,确保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五是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督促各地切实承担保障民生用气的主体责任,供气企业严格履行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的主体责任,按照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不出问题。经批准,9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应急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将组成联合工作组,对北方12个重点省区市进行督查,进一步压实责任,查找问题,督促做好供暖季天然气供应保障工作。QA&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期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了东北地区营商环境试评价现场会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推进会,提出要在东北地区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工作,请您介绍一下开展这项工作有哪些主要的考虑?孟玮:优化东北地区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和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近几年来,随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企稳。今年上半年,辽、吉、黑三省经济增速分别为5.8%、2.0%、4.3%,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与全国平均增速的差距逐步缩小。但是相较于其他地区,在发展动能方面仍显不足,营商环境有待改善,促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创新。在东北地区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主要目的是通过检视营商环境的现状和问题,精准制定改革措施,从企业和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东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改善,为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按照工作安排,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组织开展对东北地区21个城市的营商环境试评价,核心是“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一方面,精准查摆问题,以评促改。客观评价各地落实改革开放政策、实施惠企便民举措的实际效果,查找群众企业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痛点,进而倒逼改革,推动地方政府更加主动换位思考,出台更多新招实招硬招,有效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强化标杆引领,以评促优。既要学习借鉴、复制推广更多东部地区成熟的改革经验做法,也要强化探索创新,推动东北地区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创造更多先进经验和创新举措,为推动全国层面改革积累经验,为各地学习借鉴提供参考。欢迎在座的记者朋友对东北营商环境评价工作进行持续关注和报道。QA&经济参考报记者:发改委日前发布了关于开展家政服务领域信用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请您介绍一下推进家政服务领域信用建设有何背景?目标是什么?孟玮: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行业信用缺失等问题,一些负面事件还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很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政服务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政服务大有可为,要坚持诚信为本,提高职业化水平”。今年6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也就是“家政36条”,明确提出开展家政服务领域信用建设专项行动。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通知》,目的是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实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发挥协同作用,建立健全家政信用工作机制。家政领域信用建设涉及家政企业、家政服务人员和消费者等多个方面,需要部门、协会、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营造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二是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优化家政服务信用信息服务。以共享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家政企业、从业人员及消费者的信用记录,依托全国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中国”网站,开发家政服务信用APP,实现家政服务能知情、服务可查询。三是有利于引导市场行为,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持续开展诚信宣传,进一步引导规范家政企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的行为,推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似臼

加快煤电发展 助力富县富民——建设“灵台矿区”的优势杂谈

加快煤电发展 助力富县富民——建设“灵台矿区”的优势杂谈平凉日报雷勇每日甘肃网5月22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 近日,陇电入鲁配套项目山东能源灵台4×1000兆瓦煤电一体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在兰州召开,会议通过了灵台4×1000兆瓦煤电一体化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项目继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详见《平凉日报》5月11日一版)。消息刊发后,广大读者和网友纷纷为其点赞,认为项目建成后,将对实现灵台矿区煤炭就地转化、加快形成煤电一体化产业格局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有个别网友对在国家推广风电、水电、光伏发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时刻,当地大力发展煤电产业产生困惑。针对网友关注,笔者在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认为,进一步大力发展煤电产业顺应发展趋势,符合当地实际,必将为灵台、平凉乃至陇东南迅速崛起提供良好契机、创造更多优势,有助于富民富县、持续发展,有利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立足灵台矿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资源优势,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强县战略,持续培育壮大煤电产业,推动形成全市乃至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平凉新篇章,应该是社会各界的基本共识和当地的持续奋斗方向。从我国的能源发展现状来看,化石能源的重要地位未来难以改变,煤炭仍然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石。中国工程院和国外机构的战略研判均表明,到2030年化石能源在中外一次能源中占比都在80%左右,其中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结构的50%左右。我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极不协调的特点决定了西北煤炭开发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把资源丰富的煤炭利用好,才是解决西北欠发达地区能源开发问题的核心。专家指出,传统意义上,“清洁能源”指的是对环境友好的能源,意思为环保、排放少、污染程度小。但是这个概念不够准确,容易让人们误以为能源有清洁与不清洁之分,从而误解清洁能源的本意。清洁能源的准确定义应是:“对能源清洁、高效、系统化应用的技术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表示:“根据我国国情,‘清洁’通常是指化石能源,主要是煤炭的科学开发和清洁利用。应正确认识煤炭,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就是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属于狭义范围内的“清洁能源”,可以不受能源短缺的影响,但其投资和维护费用较高,最主要的是要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需要有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等,灵台的这些资源相对比较贫乏,形不成规模开发。从平凉实际来看,全市预测煤炭资源地质储量650亿吨以上,已探明储量97.26亿吨,主要分布在华亭、灵台两大矿区。其中,灵台矿区涵盖我市灵台、泾川两县的含煤区域,总勘探面积800多平方公里,探明储量超过60亿吨,属于规模开发的整装煤田,主采煤层煤质为低灰、低硫、中高挥发分、低磷分、高热值不粘煤和弱粘煤,煤质优良,适宜做动力、液化、气化及化工用煤。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以煤炭开发、燃煤发电、煤化工等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已经占到平凉工业经济70%以上的份额。随着灵台矿区的加快建设,必将推动我市煤电产业进一步发展,为构建全市煤电一体化产业格局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灵台矿区建设从一开始规划就坚持高起点站位、高起点谋划。2015年8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灵台矿区总体规划》,从积极践行“陇东南崛起战略的先行者”的高度出发,围绕打造陇东能源基地项目示范区这一目标,按照平凉“双千亿”煤电化冶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规划建设邵寨、唐家河、安家庄、南川河、灵北5对大型现代化矿井,配套建设火电厂1座、二级铁路运煤专线1条、煤化工项目7个,概算总投资超过700亿元。同时,为了推动“陇电入鲁”工程实施,将配套建设送端换流站和相应的水库、变电站、高速公路、二级公路等项目。应该欣喜地看到,在中央有关部委、省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中央企业、省内外国企的大力支持下,灵台县各级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百倍努力,一步一步紧盯宏伟蓝图落地实施,在煤炭资源开发、煤电一体化建设、特高压送电工程前期工作、矿区配套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交出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如何巩固和继续提升煤电产业健康、高质高效发展?一些网友、专家和业内人士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首先,在脱贫工作攻坚年,应统筹谋划好煤电产业发展与一产、三产和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民生改善、文物保护、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能以农促工又能以工哺农,既能富县又能富民,防止“资源洼地”凸显,防止“二元”结构突出。再次,要梳理工作流程,形成新的机制。始终秉承“担当、创新、突破、提升”的工作要求,开展类似“矿区大发展,我该怎么办”的大讨论、大实践活动,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种力量,找准每个部门、单位乃至每个人的工作定位,统一为矿区发展服务的决心,破除矿区发展面临的障碍,动员社会各界积极为矿区发展做贡献。同时,提前谋划好矿区企业职工面临的住宅建设、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再次,要加大煤矿现代化、智能化、清洁化建设力度。煤炭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矿井现代化、智能化建设水平,确保煤电产业稳定、安全、清洁发展。同时,积极建设以铁路运输为主的煤炭运输通道,合力构建绿色环保的生产体系和信息化、综合性、集成化的现代煤炭物流体系,提升环保系数,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外运成本。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刚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对优化西部地区能源供需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推动煤炭清洁生产与智能高效开采,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稳步开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升级示范”“继续加大西电东送等跨省区重点输电通道建设,提升清洁电力输送能力”“加快北煤南运通道和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市委、市政府也围绕灵台矿区开发做出了正确部署,付出了辛勤努力。应该说,推进陇东南崛起的航线非常清晰、顺风顺水,灵台矿区大建设、大发展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前行。我们坚信,通过各级以十年图破壁的劲头持续用力,将会使古老的灵台乃至整个陇东南地区焕发出更加持久的活力!

风花

煤炭行业投资机会分析:四大转型升级机会

煤转型升级一:国资国企改革下的兼并重组1、产业政策推动,行业整合加速2016 年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供给侧改革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引导 落后产能退出、发展先进产能,鼓励头部企业整合重组,打造亿吨级煤炭企业,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升技术和运营水平,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和定价话语权。为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政府于今年提出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 改革。第一,分层分类推动改革。混改聚焦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所出资企业和商业一类子企业。第二,合理设计和 优化股权结构。鼓励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引进持股占 5%甚至 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进来,作为积极股东参与治理。第三,深 度转换经营机制。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集团对相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更加市场化的差异化管控。第四,要以混合所 有制改革为抓手,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不断深化合作,形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第五,要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推进兼并重组和战略性组合,打破兼并重组和战略性整合中国企与民企之间的界限,不仅支持国有企业和 民营企业兼并重组,也同样支持中央企业之间、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我们认为行业加速整合势在必行,产业 的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都将显著增强。2、行业集中明显,龙头加速孵化结构优化,小型矿井产能和数量占比双降。供给侧改革以来,小型矿井(30 万吨以下)数量和产能占比均出现大幅下降,相2014 年能源局第一次披露煤矿产能数据以来,在产产能中小型矿井数量占比由 2014 年的 77%下降到 2018 年 52%,对 应的产能占比从 16%下降到 7%。同期,大型矿井(120 万吨以上)数量和产能占比则明显抬升。强者恒强,行业集中度显著抬升。依据煤炭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2016-2019 年煤炭行业 CR5、CR10 产量占比分别 27.5%、 40.2%上升到 33.3%(+5.8pct)、46.0%(+5.8pct),预计 2020 年晋能控股和山东能源整合重组完成后,CR5、CR10 产量占 比将分别达到 42.8%、55.0%,头部效应更加显著。预计 2020 年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产量和收入规模将超过 50000 万吨、5561 亿元,新组成的晋能控股产量和收入规模将分别达到 42585 万吨、6517 亿元,山东能源产量和收入规模将分别达到 27712 万吨、6440 亿元,三大集团将领先于中煤能源、陕西煤业等公司。大型煤炭集团呼之欲出,大象起舞时代即将来临。煤炭企业通过吸收合并、新设合并等方式实现联合重组,其中率先完成煤 电联营一体化重组的国家能源能投资集团,将国电集团和神华集团两家亿吨级企业强强联合,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电联营单体 集团。2020 年煤炭行业兼并重组呈现加速态势,先后有山西焦煤集团吸收合并山煤集团、山东能源集团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 晋能控股集团整合同煤集团、晋煤集团、晋能集团等纷至沓来。在不远的将来,伴随行业整合步伐的加快,煤炭行业大象起 舞的时代也将来临,行业竞争将加剧。煤炭转型升级二:经济内循环为主下的现代煤化工1、内循环为主大趋势下,现代煤化工迎来发展新机遇1.1、中美贸易战给我国能源安全保障带来挑战伴随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带来能源需求量逐渐膨胀,导致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截止 2019 年底,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 达 72.55%,远超 50%的红线。天然气方面,受治理雾霾天气的影响,全国各地加快煤改气的进程,天然气需求增长迅速, 2020 年 8 月份,对外依存度也已经达到 41.59%。然而,我国油气进口大部分来源于中东、非洲和南美等地区,易受远洋运 输能力、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在当前中美贸易战所引发的逆全球化国际环境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当前国际背景,国家能源局于 2020 年 6 月 5 日发布的《2020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将把保障能源安全作为首要任务。 未来,加速发展现代煤化工,通过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减小现代煤化工相对于石油化工的成本劣势,对于降低我国能 源对外依存度,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进石油替代,促进煤炭清洁利用,以及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1.2、加强能源安全支持力度,助力经济内循环2020 年 6 月 12 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 2020 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煤炭行业为保障 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加强能源需求管理方面要求加快清洁高效技术研发和推广,推进分质分级利用,进 一步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停止澳煤进口,或将加速构建国内能源内循环。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就是我国进口煤炭的重要供应国,中国将近三分之一的 煤炭来自澳大利亚,其动力煤和炼焦煤占比也在不断攀升,截止 2020 年 9 月,分别达到 56.00%和 56.50%。据中国煤炭资 源网报道:10 月 12 日有消息称部分国有电企和钢厂已收到海关的口头通知,从 10 月 1 日开始停止进口澳大利亚煤炭。我们 认为此举一方面或是应对中美贸易战大背景下日趋紧张的中澳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内能源供应进行的一次压力测试,加 速构建国内能源内循环进程。“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战略要求煤炭行业一方面继续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能源消费结构的绿色化、数字 化转型,建立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煤炭供应链体系,重点提升煤炭内循环的供给空间和供给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加速 开展煤炭技术创新,以满足未来对能源供应需求增长和绿色环保的要求。2、十四五即将开启,现代煤化工发展空间或将打开2.1、现代煤化工技术升级和创新,保障煤炭高效利用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出台多份文件引导和支持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 努力,中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煤化工工艺技术,整体达到世界 领先或先进水平,拥有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的能力,能够应对持续增加的国际油气价格波动、生态环保约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等风险,实现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2.2、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增长潜力巨大现代煤化工产业集中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工艺路径上,且每种工艺路径均有数十上百个项目在 建设或规划,整体发展速度较快。2019 年,现代煤化工项目数量稳步增长,达到 230 个,同比增加 22 个(10.58%),其中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数量增速较快,分别达到 10.17%、12.12%,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与此同时,现代煤化工各细分方向产 能(含在产、在建、拟建)也随之提升,其中煤制乙二醇和煤热解项目增长最快,增速分别达到 25.97%、20.21%。根据《煤炭工业“十四五”现代煤化工发展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预计到“十四五”即 2025 年末建成煤制气产能 150 亿立方米、煤制油 1200 万吨,煤制烯烃 1500 万吨、煤制乙二醇 800 万吨、长焰煤热解分质分级清洁利用 3000 万吨,相比 于 2019 年分别增长 34.00%、76.75%、90.80%、59.75%,产能规模扩张将打开行业成长空间。根据中国煤控项目组在《煤化工产业煤炭消费量控制及其政策研究》报告中给出的现代煤化工单位煤耗测算,假设 100%产能 利用率条件下,现代煤化工至“十四五”末新建产能需煤量 1.97 亿吨标煤,呈高速发展态势。按“十四五”末新建产能在未 来 5 年平均投产计算,煤化工行业对煤炭需求年均增加约 3940 万吨标煤,折合 5500 大卡原煤超 5500 万吨;按 50%产平均年均煤炭需求增量将超 2750 万吨(5500 大卡)。煤炭转型升级三:大力发展煤矿智能化1、煤矿智能化发展的背景1.1、煤矿智能化是当前大力推进工业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能源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建设直接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智能 化的进程。同时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 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 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对于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1.2、煤炭行业经过 40 年的机械化积累,同时 5G 等新技术的成熟使得智能化煤矿建设成为可能我国煤矿工业机械化经过 40 年的发展,目前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 78.5%,为煤矿智能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G 技术 的大带宽、低延时和广连接能够解决煤矿智能化开采中的大数据同步传输、远程实时控制和多传感器集中接入的难题,云计、AI 和工业互联网的结合能够充分调动计算资源,高效挖掘和利用数据,综合智能优化决策。因此,技术的发展成熟为煤 炭智能化开采各系统的协调高效运行提供可能。1.3、煤价运行在绿色区间,煤矿盈利、现金流明显好转,具备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从政策面的角度,2019 年伴随煤炭价格回到绿色区间,发改委保供手段逐步趋缓,全国新核准煤矿(违法违规合法化为主) 也已跨过高峰。然而,针对僵尸煤矿、冲击地压和瓦斯灾害严重矿井等,煤监系统政策上继续以退出和限制为主,对于不同 区域小型煤矿,政策导向依然趋严,尤其针对煤矿事故频发,煤监系统开展煤矿安全集中整治逐步频繁。且 2020 年长协基准 价不调整体现了政府对当前煤炭价格较为满意,预计延续了两年多的保供应导向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有所缓和,注重平衡, 以结构性去产能和系统性优产能为主,更多是为了促进煤炭价格保持在绿色区间。从基本面的角度,政府为维持宏观经济不 出现失速下滑的底线采取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将维持能源(煤炭)需求弹性,供给跨过违法违规合法化产量释放高峰后,呈现 供给集中度显著提升、结构性缺煤长期存在、落后产能继续退出、煤矿准入超产难度提升等局面,供需形势有望由 2018 年上 半年至今的略宽松向更加平衡发展。煤炭价格降幅明显收窄、筑底企稳维持在“绿色区间运行”将是大概率事件,从而使行 业效益有望保持持续稳定。2、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实施细则陆续出台2.1、顶层设计2020 年 3 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应急部、煤监局、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 8 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 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对煤矿智能化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主要任务 和保障措施。(1)到 2021 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初步形成煤矿开拓设计、地质保障、生产、安全等主要环节 的信息化传输、自动化运行技术体系,基本实现掘进工作面减人提效、综采工作面内少人或无人操作、井下和露天煤矿固定 岗位的无人值守与远程监控。(2)到 2025 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形成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实现开拓设计、地 质保障、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物流等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露天煤矿实 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3)到 2035 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 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2.2、地方配套截至目前,已经有河南、山东、山西、内蒙、河北、安徽、贵州、宁夏等八个省区出台明确的煤矿的智能化发展方案,方案 普遍确定到 2025 年,基本实现智能化开采;到 2035 年基本建成智能化矿井,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 能化体系,符合《指导意见》要求,其中河南、山东、山西规划智能化进展明显快于全国水平。2.3、企业执行针对国家和地方鼓励煤矿智能化建设,煤炭企业积极响应,其中陕煤集团提出到 2022 年底,36 处生产矿井的 52 个采煤工作面全部实现智能开采,50%以上的矿井建成“智能矿井”;平煤集团计划到 2021 年所有矿井实现智能化开采,力争到 2023 年底实现全部矿井智能化。3、煤矿智能化实施后可减员 1/2-2/3,并提高生产能力就已经进行智能化改造的采煤、掘进工作面的应用效果来看,智能化的改造可减员 1/2-2/3,生产能力不降反增。煤炭转型升级四:转型新能源新材料1、转型背景:大多数煤企面临发展瓶颈1.1、客观原因:中东部煤炭资源趋枯竭2016 年以来,煤炭产量逐步增加,但仍未超过 2013 年的高点。分省区来看,2016 年以来产量累计正增长的省区仅有新疆、 内蒙、山西、陕西、云南、宁夏六省区,主要分布在西北,而中部和东部省区产量持续下滑,中东部煤炭资源枯竭的问题凸 显,当地煤企发展受资源约束愈发明显。1.2、主观原因:建矿成本增加,但煤价运行趋稳建矿成本增加一:建矿时间成本增加。在本轮供给侧改革以前,为缩短新建煤矿的投产时间,煤炭行业普遍存在“未批先建” 或“边办手续边建设”的情况,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相关统计数据,2016 年底的在建产能约 15 亿吨,其中核准生产的 8 亿吨,未经核准的在建产能 7 亿吨,占比接近一半。煤炭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即项目核准前的所有工作,需要将已合法取得矿权、详查及地质勘查报告完成评审与备案、项目 已列入经批复的矿区总体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环评报告已经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评审、项目已列入地方政府发展 规划、建设单位提交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申请并获得复函。之后,编制各种支持性文件并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复、获取相关部门 的项目建设外部等条件的协议、证明或许可、项目申请报告编制与评估。完成前期工作短则两年,长则 3-5 年。正常情况下 核准后方可办理开工手续开始建矿。而当前合法合规监管下,需严格按照审批流程建设煤矿,无疑较“边审批边建矿”大大延长了新建煤矿的投产时间。投产时 间的延长意味着不确定性和财务成本的增加。建矿成本增加二:新增产能指标成本。2016 年,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就发布了《关于实施减量臵换严控煤炭新增产能有关事 项的通知》,2017 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煤矿产能臵换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于新建煤矿、核增煤矿实施产能减量臵换 制度。根据历史交易数据,产能指标交易价格在 100 元/吨以上,在当前我国 500 元/吨-1000 元/吨的吨产能建矿成本而言, 购臵产能指标增加吨煤投资 10%以上。建矿成本增加三:人工成本不断抬升。2000 年以来,CPI 逐年抬升,已累计增长 55%,建矿人工成本逐年抬升;同时 PPI 自 2008 年以来呈区间震荡态势,原材料价格或基本稳定,因此人工成本抬升导致建矿成本较 2012 年煤矿投资高峰期及以前 有所增加。在新建煤矿前期投入加大,审批建矿时间延长,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叠加资源获取难度加大,多数企业面临发展瓶颈,亟 需转型谋求新的增长点。2、转型方向一:新能源2.1、基于新能源发展的潜力,新能源成为煤炭企业最重要的转型方向之一近年来随着能源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正逐渐成为转型的重要突破口。近 5 年来,全国风电装机年均增 长 16.82%、光伏装机年均增长 52.44%。加快碳排放达峰背景下,预计我国政府大概率将会提升 2025 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要求至 20%。新能源加速发 展,预计“十四五”末风电、光伏总装机将达到 9.0-10.5 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 3.6-4.6 亿千瓦,年均装机增速 9.4%-14%; 光伏装机 4.9-6.3 亿千瓦,年均装机增速约 15.6%-20.6%。2.2、转型模式煤炭企业向新能源转型的模式主要有三:一是发展光伏发电,如同煤集团和淮南矿业集团;二是介入光伏制造领域,如晋能 集团、潞安集团和山煤国际;三是股权投资新能源龙头,如陕西煤业。3、转型方向二:依托传统业务优势,进行产业链相关延伸,转型新材料方向模式一:平煤集团模式,沿焦化产业链延伸至氢能和光伏制造领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保压力加大的形势,平煤集团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突破口,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煤种结 构、推进智能化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安全高效矿井。同时,利用主焦煤煤种独特优势,实施“大精煤战略”,把煤炭生产全面转向焦煤开发,将煤炭从传统燃料转变为化工原料。一方面把原煤升级为高附加值炼焦精煤,另一方面充分发掘煤炭资源 价值,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以焦炉煤气提取的氢气为主要原料,该集团开发出高纯硅烷、区熔级多晶硅等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全球第二家硅烷法生产高 纯电子级多晶硅的企业,建成了全球最大高效单晶硅电池片生产线,转换率达 23%以上,形成了“硅烷—单晶硅、多晶硅—太 阳能电池切片—光伏电站”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此外,以煤焦油为原料,大力研发生产针状焦、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石墨负极材料等高端产品,成为国内最大的超高 功率石墨电极生产企业,建成世界第一条全自动全固态的锂离子电池生产线,资源价值提升了上百倍。模式二:淮北矿业模式,由民爆领域延伸至建筑材料在收购淮北矿业 100%股权之前,雷鸣科化为了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积极向下游矿产资源开采延伸,探索竞拍露天矿山等资 源。2015 年,雷鸣科化以总价 4.35 亿元成功竞拍了宿州市萧县三座建筑石料用灰岩矿采矿权,首次介入资源加工行业。2016年,雷鸣科化子公司靖州民爆出资收购靖州八姑岩石料有限公司,后改名为靖州亿安砂石有限公司。截至目前,雷鸣科化共 拥有 4 座建筑石料用灰岩矿,合计产能 648 万吨/年,主要产品为建筑石料及建筑用各粒级石子、石粉等。公司在发展建筑 石料同时,继续往下游延伸至商砼,并依托淮北矿业房地产公司发展装配建筑产业。……(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信达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