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2020(强烈推荐)谁为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报告2020(强烈推荐)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参考目录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ERR能研微讯,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僧朗

煤炭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下的煤炭,无近忧,需远虑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祖国鹏)一、“十三五”回顾:煤炭消费占比已出现显著下降煤炭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中前期,煤炭消费比重占比始终 在 70%以上。到工业化后期阶段,2012 年开始,随着节能减排及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大 力推进,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逐步下降,“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中国用 6 年 时间,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由 70%降至 60%,2018 年煤炭消费比重已降至 59%, 2020 年比重降至 57%。从需求总量看,煤炭需求 2019 年已经突破 40 亿吨(以原煤口径计算),从 1990 年 以来 30 年时间里,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起飞,煤炭需求增长累计超过 2.8 倍。从需求结 构而言,煤炭需求主要是四大行业:火力发电、钢铁、水泥建材以及化工行业,四大行业 近年来的占比已超过 85%。而在 1990 年代这一比重不足 75%,显示当时煤炭下游行业更 为分散,利用效率不高,也反映出当时电气化发展程度略低的问题。以煤炭需求结构演变看,火电占比是持续提升的趋势,2015 年之前比重在 50%以下, 但近几年比重已经上升至 55%左右,而钢铁、建材、化工行业的耗煤则相对稳定(比例分 别约在 10%左右)。而火电比例提升,主要是原有分散用煤的行业电气化提升和原有的散 煤消费逐步清洁化,比如“煤改电”,从而增加了电力及电煤的需求,推动了电煤比例的 提升。展望未来,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远景目标下,电力行业的减碳成为优先目标, 即新能源发电预计将逐步挤压火电的份额,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或从 2020 年的 57% 降至 2030 年的 45%左右,2040 年或降至 30%以下。二、中期碳达峰:煤炭消费顶点预计在 2025 年前后出现2.1 煤炭消费达峰的目标或在“十四五”实现实现“碳达峰”,最重要的推手是下游用煤行业单位产品的耗煤强度下降,但能源需 求总量的扩张也会影响煤炭消费达峰的节奏,如果能源需求总量提升速度较快,煤炭消费 达峰的节奏可能会放缓,反之如果能源需求总量增速控制较好,煤炭消费达峰的节奏也会 随之加快。按照国家统计局核算数据,2020 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 2.2%,能源消费总量约 达到 49.8 亿吨标准煤,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比上年提高 1.1pcts,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 1.0pcts。2020 年煤炭消费占比降至 57%左 右,对应标准煤量约 28.39 亿吨,对应原煤量约为 39.74 亿吨。从历史数据分析,煤炭消费增速调整最快的时期是在“十一五”期间,这与整个社会 工业结构和地产等投资产业链的高耗能产业产量增速大幅放缓相关,“十二五”期间煤炭 消费增速进一步下降,在能源结构转型的基础上,地产投资产业链增速放缓也是需求下降 的重要原因。“十三五”期间,能源结构转型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主要推动因素是新能源 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大气污染防治系列政策以及“能源双控”政策的落实,煤炭平均的 消费复合增速已收窄至 0.56%,当然这其中与 2016 年的供给侧改革有一定的关系,高耗 能行业的去产能和去产量集中推进,导致煤炭需求有明显收缩,如果剔除 2016 年的影响, 近 4 年能源消费复合增速和煤炭消费复合增速则分别为 3.32%/1.04%。按照目前政策提及的目标,2025 年,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 20%,按照这一比例 推算,假设天然气消费占比达到 11%,石油消费占比达到 20%,新能源发电占比分别达 到 18%/19%/20%的情形下,如果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在 3%以下,煤炭年均复合增 速将基本均为负值。而从过去二十年能源消费增速变化趋势看,“十四五”能源消费增速 大概率在 3%左右,煤炭消费平均而言还有显著的正增长,但在有些年份可能会出现负增 长.2.2 煤炭需求达峰的路径可沿现有趋势“外推”“十四五”期间煤炭需求达峰的路径可以沿着目前的节能减排方式“外推”,总结而 言,主要是三大政策路径:一是继续推进“能源双控”政策,从宏观经济层面提高用能效 率以及从规划层面限制高耗能行业的扩张;二是加速电力的减碳化,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发电;三是强化对传统分散终端的煤炭消费的替代。“十三五”期间,全国实施了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其政策目标是 2020 年单位 GDP 能耗比 2015 年降低 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50 亿吨标准煤以内。执行层面,国 务院将全国“双控”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各省份再将“双控”指标分解下达。从目前官方新闻 看,全国层面两个目标均已顺利完成,但也有个别省份未达到工作目标。而预计“十四五” 期间,在“能源双控”的政策指引下,各省对煤炭消费的压缩政策将延续“十三五”的政 策路径,但在执行力度层面有望更加严格。预计主要政策类型包含:加大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的严格审批以及落后产能淘汰,如严控重化工行业新增 产能规模、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等措施,这一路径有助于提升行业集中度,也 有助于提升单位产品煤耗减量的效果和碳排放的监管效率。压减煤炭消费政策,如根据“能源双控”的任务指标,控制煤炭消费增速等。清洁能源发电对电煤的替代,也是加速煤炭消费达峰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以国内水电、 核电、风电、光伏等四类清洁能源近三年的平均利用小时数为基础,测算了每新增 1GW 装机,对年度电煤消费的替代数量,其中核电替代效应最强,光伏的替代效应最弱,这与 各类型电源的利用小时数有密切关系。按照目前市场较为乐观的光伏风电装机预期,即“十 四五”期间,每年光伏装机新增规模为 50GW,风电装机新增规模为 30GW,考虑 20% 左右的弃风、弃光率,预计每年替代的电煤需求约为 4850 万吨左右,占到煤炭消费总量 的 1.2%,5 年累积的增量可以替代约 2.4 亿吨电煤。再考虑近两年即将投运的白鹤滩水电 站以及福清核电站 5~6 号机组,未来每年可节约的电煤量预计约有 3170 万吨,目前可 以预期的新增清洁能源装机每年发电量至少可占到煤炭消费量的 2%左右,如果换算成电 煤消费的占比,增量基本可以占到电煤需求的 4%左右,清洁能源发电新增装机的提速将 成为实现煤炭消费达峰的最主要推手。对分散终端用户的耗煤替代,“十三五”期间政策效果较为明显的,主要是居民散煤 使用的“煤改气”、“煤改电”和中小工业园区的集中供热等,但也面临基础设施投入较高 以及终端用户能源成本上升的问题。预计“十四五”期间,相关政策还将延续,但会在替 代能源上采用更多的方式,比如北京市针对原有散煤取暖的用户,进一步提出鼓励使用“太 阳能+辅助加热”设备以及“多能联动、多热复合、多源合一”的新技术、新设备等。基于下游各行业组的长期产量预测和单位煤耗预测,我们推算煤炭消费的达峰很可能 在 2025 年前后实现,从结构上看,钢铁行业由于电炉比例的逐步提升和产能的压缩,耗 煤很可能是持续下降的趋势;水泥行业耗煤前几年呈现缓慢下降的节奏,后续随着后工业 时代的到来,消费量和产量会有明显的下降,带动耗煤量快速下降;火电耗煤增量多数年 份也都保持正增长,但 2025 年之后平均增量预计会有明显的下降,主要取决于新能源发 电增长的速度和在总体发电量增量的占比程度;煤化工耗煤则预计有小幅增长,但各产品 耗煤的比例结构也是在动态变化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们推算 2020 年煤炭消费量约为 39.7 亿吨,预计 2025 年煤炭消费将达到峰值,数量为 41.8 亿吨,接近 42 亿吨,之后缓慢下降,预计 2030 年 达到 38.8 亿吨左右,2025~2030 年的年均复合增速为-1.5%。三、远期碳中和:工业领域的“脱煤”是关键一步3.1 工业领域脱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除电力部门逐渐脱碳之外,“碳中和”的主要实现路径包括:工艺节能降耗——消耗 化石能源的工业部门电气化提升——工业部门的深度脱碳,均离不开对传统工艺路线的改 变或者革命。化石能源消费的结构看,煤炭领域主要集中在火电(消费占比 55%)、钢铁(消费占 比 12%)、水泥(消费占比 10%)、化工(消费占比 10%)等四大行业,四大行业消费在 总体中的占比已超过 85%。天然气的消费分布中,工业需求占比接近 43%,民用占比接 近 27%,交通领域占比超过 14%,工业部门也是天然气消费的主力。石油消费的下游则 主要对应交通部门。对于化石能源在发电和交通上的应用,目前减碳或者脱碳的手段已经 在大力推广,主要是通过非化石能源替代火力发电,以及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及天然气汽 车。下一步,工业部门脱碳的重点领域则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和化工等耗能大户行业。从碳排放量角度看,煤炭是中国各类能源中排放量最大的,占总排放量的比重约为 70%,石油次之,占比不足 20%,天然气则比重最低。由于石油碳排放量中大部分源自交 通行业,因此中国工业体系减碳中的关键还在于煤炭使用的革命性变化。3.2 钢铁行业减煤:氢能替代或为终极目标,中短期或依靠电炉产量占比提升钢铁行业的耗煤主要体现在焦煤——焦炭——高炉炉料这一流程,焦煤在高温蒸馏下 形成焦炭,焦炭在钢铁高炉里作为基础炉料加热铁矿石等其他原料,同时发挥还原剂的作 用,这是最为传统的炼钢工艺,也称作长流程炼钢。相对应的还有短流程炼钢,也就是通 常所说的电炉炼钢,其工艺是使用交流电通过石墨电极输入炉内,在电极下端与金属料之 间产生电弧,利用电弧的高温直接加热炉料,使炼钢过程得以进行。电弧炉炼钢以废钢为 主要原料,因此除去所耗电力以及电炉中所需要的石墨电极,短流程并不会额外排放大量 CO2。按照物料比例,长流程高炉炼钢吨钢需要消耗 0.45 吨焦炭,而 1 吨焦炭消耗约 1.3~ 1.4 吨干基各类型焦煤,因此吨钢耗煤量约在 0.61~0.62 吨焦煤。短流程炼钢过程中,吨 钢大约消耗 3kg 石墨电极,500 度电力(相当于消耗 217kg 原煤),相较于高炉炼钢可节约将近 0.6 吨煤炭,节省碳排放量约 1.3 吨左右,大约相当于如果电炉炼钢所需要的电力 全部都由新能源发电所提供,则吨钢额外节省碳排放量约 0.4 吨,累计可节省约 1.7 吨二 氧化碳排放,减排效果明显。按照最新可得的统计数据,2017 年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为 16.77 亿吨,单位钢铁 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 1.93 吨,钢铁的单位碳排放量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从 2020 年 的 3 吨以上,已经下降到近几年的 2 吨以下,这主要是受益于工艺改进带来的效率提升以 及新增大型钢铁项目的规模效应。从碳中和路径而言,钢铁行业的电气化已经有固定的模式,也为远期大幅脱碳提供了 可能,但是否可行还存在诸多障碍。 目前中国钢产量每年约接近 10 亿吨,而电炉炼钢占比仅在 10%左右,相比发达国家, 美国的电炉炼钢占比超过 50%,美国电炉炼钢比重有持续增加且有稳步上升的趋势,而德 国和日本则基本稳定在 25~30%左右。美国之所以有高占比,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工业 化过程相对较长,基建规模也远大于欧洲等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废钢,而废钢是电炉炼钢 里的基本原料,过剩的废钢供应使废钢价格只有铁水价格的 40%左右,使电炉拥有显著的 原料成本优势。而中国目前的废钢价格相当于生铁价格的 80%左右,再加上电力等生产成 本,电炉炼钢的成本很难有竞争力,且废钢的供给量长期难有大幅增长,都是制约电炉产 量的因素。因此中国电炉炼钢比例提升核心依赖于废钢供给的增加,废钢供给增加后才能扩大电 炉炼钢的原材料来源,废钢价格也才有下降的可能。预计随着国内工业化以及基建工程、 城市更新改造的推进,国内的废钢供给也会呈现增加的趋势,钢铁行业长期电气化的进程 基本上与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匹配的程度。除了电气化之外,钢铁行业的脱碳还可以通过氢气直接还原铁的方式来进行。焦炭在 高炉中的核心作用主要是加热和作为还原剂,而氢气理论上是可以替代焦炭实现上述功能。 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实际运行的项目屈指可数,瑞典的起步较早,瑞典钢铁公司(SSAB) 联合大瀑布电力公司(Vattenfall)以及矿业集团(LKAB)创立了非化石能源钢铁项目 HYBRIT,预计 2024 年开始有望转入小规模生产。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也开始了相关尝 试。而中国宝武集团 2019 年也开始了与中核集团、清华大学也开始了炼钢用氢方面的合 作。但是氢气替代焦炭炼钢涉及高炉技术的革命性转变,其经济性还依赖于氢气的成本。 日本钢铁协会估算生产 1 吨生铁需要 601 标准立方米氢气,补偿吸热反应需要 67 标准立 方米氢气,加热融化到 1600 摄氏度需要 85 标准立方米氢气,共计需要 753 标准立方米 氢气,按照 75%的热效率计算,产生 1 吨生铁需要的氢气量为 1000 标准立方米。按目前 成本,生产一吨钢铁大约需要 0.45 吨焦炭,吨钢的能源物料成本约为 1000~1050 元/吨, 如果与高炉炼铁达到一样的成本水平,所使用的氢气成本需要降至 1~1.05 元/米 3,约合 11.2~11.8 元/kg,基本是目前最便宜的化工副产及化石能源制氢成本,如果以零碳来源 的氢气成本计算,目前光伏和风电制氢成本基本在 17~25 元/kg 的成本水平,氢气还原制 铁的工艺至少比传统高炉高 80%~100%以上。氢能还原制铁的大面积推广需要迈过三大 门槛:一是技术在规模应用上的稳定性;二是工艺的安全性及安全成本的降低;三是氢能 来源成本的降低。从短期而言,钢铁行业的在“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目标下,短期可以减碳为目 标,一方面优化高炉工艺,提高能耗水平,或者采用余热回收、干熄焦技术以及喷射式碱 性氧气转炉技术等;二是进一步提升电炉炼钢占比,如果焦炭价格持续维持高位,这一趋 势也有可能强化。中期看,如果氢能等替代工艺还无法大规模推广的背景下,电炉炼钢增 速有限的背景下,在碳达峰后,碳捕捉也将成为必备的工艺环节。远期在“碳中和”背景 下,氢气则有望成为炼钢的理想替代方式,但绿氢的成本会决定此情景下的钢铁业制造成 本。在这一过程中,电炉炼钢所必须的石墨电极以及氢气预计将有较大需求增长,利好相 关企业。3.3 化工:难以彻底“脱煤”,产品循环利用或是减排关键煤炭在化工中的应用主要通过煤炭气化得以实现,在一定温度及压力下使煤中有机质 与气化剂(如蒸汽/空气/氧气等)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将固体煤转化为含有 CO、氢气、 甲烷等可燃气体和二氧化碳、氮气等非可燃气体的合成气的过程。概括而言,化石能源作 为化工原料,主要的原理就是利用其中的碳、氢、氧元素,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组合反应, 生产不同的化工产品。因此,化工产品的生成过程是难以脱碳的,这点是产品性质决定的。由于煤化工对煤炭气化后的气体做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产出产品也大部分已液态或 者固态的形式出现,相当于将碳进行了一部分固定,并未以 CO2 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对 温室气体形成的影响相对要小。因此,煤化工领域的减碳并不像火电、钢铁、建材领域的 减排那样迫切。同时,从产业政策层面,现代煤化工是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实现 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的有效途径,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具有重 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煤炭消费领域中,煤化工的减排和达峰压力相对要小,达峰时间 也可能最晚。从目前主流的产品看,煤化工产品大致分为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 烃以及煤制乙二醇等。按照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工业“十四五”现代煤化工发展指导 意见》(征求意见稿),截至 2019 年底,我国建成煤制油产能 921 万吨、煤制气产能 51 亿立方米、煤制烯烃产能 1362 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 478 万吨、煤制甲醇产能 6000 万 吨左右,传统的煤制合成氨产量大约为 4000 万吨。按照产业调研数据,煤制油单位耗煤 4 吨左右,煤制天然气单位耗煤 3 吨,煤制烯烃耗单位煤约 4.8 吨,煤制乙二醇单位耗煤 约 3 吨,煤制甲醇单位耗煤约 3 吨,煤制合成氨单位耗煤约 1.5 吨,按照上述假设估算, 2019 年化工合计耗煤约 3.4 亿吨左右。展望 2025 年,按照《煤炭工业“十四五”现代煤化工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所给出的产量指引,到“十四五”末,国内规划建成煤制气产能 150 亿立方米,煤制油产能 1200 万吨,煤制烯烃产能 1500 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 800 万吨,完成百万吨级煤制 芳烃、煤制乙醇、百万吨级煤焦油深加工、千万吨级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示范,建成 3000 万吨长焰煤热解分质分级清洁利用产能规模。转化煤量达到 2 亿吨标煤左右。根据上述目 标,我们对 2025 年煤化工耗煤需求进行了推算,预计 2025 年化工领域耗煤大约在 3.9~ 3.95 亿吨左右,依然处于显著增长的状态,预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在 2.88%。 展望 2025~2030 年的化工用煤,我们预计煤化工产品的产量还将有所增加,但结构 上或呈现明显的差异:能源转化类的项目,如煤制油、煤制甲烷,因为并不符合“碳达峰”和“碳中和” 的政策方向,因此产能难有扩张,仅基于能源安全的角度,保留相应的示范项目。 但预计现有项目的产能利用率有望从 70%提升至 85%,耗煤量还将有所增加。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原料转化项目,预计还将有所增加,因为相应的产品作 为化工基础材料,预计需求还在增长。同时,如果相关基础产品继续向下游延伸, 可以产出精细化工品等高端新材料,符合煤炭清洁利用的方向,我们预计这部分 化工项目还将有所增加,但增幅未必显著。传统合成氨产能预计将有明显压缩,但剩余产能的利用率将有所提升,从目前的 75~80%,提升至 90%~95%,整体产量将有一定的下降。 基于此,我们同时假设化工单位产品耗煤在 2025 年基础上均下降 10%,预计 2025~ 2030 年煤化工耗煤总量还有增长,2030 年耗煤量或在 4.05 亿吨左右,年均复合增速约 为 0.66%。总结而言,我们判断,未来 10 年煤化工耗煤仍呈增长趋势,一方面因为烃烷类、醇 类等煤化产品作为其他化工品的上游原料,依然会保持较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煤化 工项目还将保持战略性的定位,规模大概率不会缩小,且产能利用率还有提升趋势。2020 年,煤化工耗煤约在 3.4~3.45 亿吨,预计至 2025 年耗煤量或增加至 3.9~3.95 亿吨, 2030 年或继续小幅增长至 4~4.05 亿吨。结构而言,预计煤制烯烃等高附加值的煤化工 产品耗煤还将继续上升,而传统的合成氨耗煤量则将有明显下降,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预 计产量及耗煤规模在 2025 年之后保持稳定。 预计在 2030 年之后,煤化工耗煤逐步进入达峰状态,后续耗煤量的下降取决于两大 因素:一是单位产品碳排放更低的化石能源原料(主要是天然气)替代煤化路线的可行性 和速度,二是 CO2捕捉后作为化工原料再利用的规模,如果捕捉技术成熟,循环利用经济 性提升,也会减少化石能源的初级消费。3.4 煤炭长期需求变化展望无论如何,未来随着电力和工艺的深度脱碳,煤炭行业的需求将大量萎缩,成为“碳 中和”影响下受负面最严重的行业。从需求的影响节奏看,我们分成三个时间节点进行预 测:第一阶段为 2021~2025 年,即“十四五”期间,在这一阶段在经济保持正常增速的 情况下,煤炭消费大概率还有增长。我们按照“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达到 18%/19%/20%的假设,计算了对应情境下煤炭消费增速的水平。按照测算结果,全社会 能源消费水平增速年均维持在 3%以上,即便考虑最快的替代情境,煤炭需求仍可保持正 增长。如果在经济向好,能源消费增速加快的年份,煤炭需求也还能保持一定的弹性。第二阶段为 2025~2030 年,即“十五五”期间,在这一阶段新能源的增量规模不断 扩大,将不断挤压传统能源的增长空间,预计在 2027~2028 年,煤炭需求将出现负增长。 我们预计,2025 年~2030 年,煤炭需求平均每年的降幅大约在 1.1~1.2%左右,2030 年开始,煤炭需求每年的降幅将超过接近 2.5%。第三阶段为 2030~2060 年,如果“碳中和”的目标实现,预计 2060 年除基本的煤 电保障耗煤以及化工等原料用煤外,其他行业的用煤基本归零。预计每年消耗的原煤将在 4 亿吨以内,较目前的消费规模下降 90%。目前我国煤炭每年的供给量为 40~41 亿吨,面对未来不断缩水的需求,煤炭供给端 也需要进行调整,但是这个调整需要煤价经历 2~3 轮大幅下跌,才能不断挤出过剩的产能。预计 2030 年行业原煤需求量或降至 38 亿吨左右,35 年降至 33 亿吨,2040 年降至 25 亿吨,2050 年降至 10 亿吨左右,2060 年或降至 4 亿吨左右。 展望未来 10 年,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刚性目标约束下,煤炭需求大概率在 “十四五”末见顶,下游各行业的耗煤增速下降,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年份,大概率煤炭需 求会出现负增长。预计 2020~2025 年煤炭消费年均复合增速为 1.05%,2025~2030 年 煤炭消费年均复合增速为-1.51%,未来十年煤炭消费复合增速为-0.24%。四、“碳中和”下的供给端:市场集中度逐渐提升,非煤领域投资意愿增强4.1 市场集中度提升已成为确定趋势对于传统周期行业而言,特别是相对并不稀缺的资源品行业,行业处于发展阶段的集 中度并不高,因为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但随着产业进入成熟期,以及环保、安监政策的影 响,行业进入门槛在提升。同时,行业本身的周期波动,也会不断淘汰高成本的企业。 上世纪 90 年代,煤炭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进入门槛相对较低,民营资本在行业 中也较为活跃。而过去 10 年间,煤炭行业的集中度得以明显提升,主要有三大推手:资源整合政策:随着 2009 年以来主要产煤省份的资源整合,部分民营资本逐步 退出行业,产能向国有企业集中。2012~2015 年的煤价下行周期:2012 年以来随着煤价进入下行周期,陆续出现 了高成本矿井的退出,产能逐步向低成本煤炭企业集中。供给侧改革政策: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优化了产能的分布,政策使得高危矿 井以及南方地区的小矿陆续退出,产能向北方和大型煤企集中;同时新增产能的 核准也以优质产能为主,集中度进一步向握有优质资源的大型煤炭企业集中。 从数据分析,过去 10 多年间,煤炭行业的集中度提升明显,CR10 从 2009 年的 27% 提升至 2019 年的 45%,特别是在 2016 年供给侧改革之后,2017 年 CR10 提升了 4pcts。 根据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 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2020 年前 8 家煤炭企业原煤 产量达到 18.55 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 47.6%,比 2015 年提升了 11.6pcts,预计 CR10 在 2020 年已经接近 50%。同时,集中度也在区域上有明显提升,煤炭产量不断向“三西” 地区集中,2019 年“三西”地区煤炭产量占全国比例已稳定超过 70%,较 2009 年提升 将近 20p“十四五”规划预计以调结构为主,根据《煤炭工业“十四五”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征 求意见稿)》煤炭产量/消费量分别规划为 41/42 亿吨(vs “十三五”规划中的 39/41 亿吨)。 煤矿数量从目前的 5300 处压缩至 4000 处,产能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区域分布而言,与 “十三五”规划相比,陕北+黄陇、蒙东地区新增产量突破 1 亿吨,新疆及鲁西基地产能 有少量增量,神东、两淮、冀中区域产能规划持平,山西则规划减量 1 亿吨。新增产能集 中区域明显,大部分生产基地规划无增量,因此生产在区域上的集中程度也更加明显,有 利于供给端的调控及协同。4.2 产能审批约束增加,产能投资节奏放缓我们对供给侧改革以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新核准的矿井进行了逐一跟踪,根据不同矿的建设进度,梳理了煤炭主要省份,自 2018 年开始,每年新增产能呈现下降趋势, 从 2018 年的近 1 亿吨新增产能,降至 2020 年约 7000 万吨左右,预计 2022 年降至 4000~5000 万吨左右。新增产能增速放缓,与产业政策密切相关,从《煤炭工业“十四五” 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而言,“十四五”的产量增量只有 2 亿吨的累积增长。 环保和安监政策对于新建矿井的审批也越发严格,新建产能的“门槛”升高。具体而言,目前政策对煤炭产能的约束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总量规划层面:目前预期“十四五”期间,新建产能累积增加约 2 亿吨,平均每 年约 4000 万吨的新增产能,相对目前产能水平仅为 1%;同时,未来在“碳达 峰”和“碳中和”的约束下,需求端长期是缩减趋势,新增产能量预计长期也将 趋零。此外,煤炭主产省分对煤炭资源的开发也提出了约束性的要求,如内蒙古 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严格控制煤炭开发强度”。因此,从总量层面煤 炭产能扩张空间较为有限。环保层面:随着环保监管力度的加强,煤矿产能扩张也受到更多来自于环保层面 的约束,如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很难再进行煤矿资源开发,中央环保督查组 2020 年 9 月就曾对国家能源局反馈,“山西霍东矿区总体规划缺乏对泉域保护的要求”, “对霍泉水源保护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部分煤矿核定产能超出环评产能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如中央环保督查组给国家能源局的反馈中提到,煤矿领域的“产 能公告与项目环评缺乏衔接,部分煤矿公告产能与环评批复产能不一致。抽查 3 个省(区)发现,121 个煤矿公告产能大于环评批复产能 30%以上”。安全监管层面:部分煤矿由于开采历史较长,开采深度较深,加之地质条件原因, 安全风险较高,从安全生产角度,这些矿井的产能未来也将有所限制,开采强度 或有所下降。如 2019 年 1 月份,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就发文要求对“超千米冲 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煤矿”进行安全论证,并采取相应的安监措施,要求后续 按照产能核减 20%的水平生产。此后,在相应的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严格控 制冲击地压矿井生产规模,“冲击地压矿井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计,生 产规模不得超过 800 万吨/年,建成后不得核增产能”。 从供给侧改革之后的情况分析,新建产能审批逐步趋严,安监政策及环保因素也会影 响现有产能的布局及扩张,长期在“碳中和”、煤炭需求逐渐减量的大背景下,对煤矿产 能的约束和要求也会进一步增加,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也会逐步提升,长期供给收缩也有 望出现。4.3 煤炭企业投资也呈现多元化随着煤炭产能审批节奏的放缓以及企业自身转型的考虑,煤企多元化投资的行为也逐 渐增多,或直接投资于非煤领域的项目,或通过产业基金的形式投资新能源项目。 我们从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梳理了 10 家煤炭集团 2019 年主要在建工程项目的投资情 况,从投资方向分析,各家均有非煤领域的投资出现,非煤领域投资金额比例在 30~50% 的企业居多,潞安集团的主要在建工程均为非煤项目,华阳新材料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主 要在建项目里非煤领域的投资金额已超过 70%。 各大集团非煤领域的投向,主要集中在火电、煤化工等传统煤炭下游领域,有部分企 业也尝试投资新能源、新材料等板块,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预计新兴非碳领域的投资规划 还会逐步增多。 总之,“碳中和”在需求端给行业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在供给端也会有相应的 收缩,一方面产能核准以及安监、环保等各类政策会抑制新增产能的扩张,另一方面,企 业对煤炭产能的投资意愿也在下降,或逐步提升非煤领域的投资金额。此外,随着目前在 产矿井的资源枯竭,20~30 年后或出现大规模的矿井退出,也有助于平衡需求衰退对行 业格局带来的冲击。五、煤价及行业景气展望:压力增大,但不必过度悲观在达峰期间,行业需求或可维持小幅增长,而供给侧在新增产能核准节奏放缓、环保 和安监的政策约束下,也有望保持低速增长,“十四五”期间预计行业可以维持供需平衡 的状态,部分年份也可能出现供需错配的情况导致煤价上涨。 但达峰过后,在 2025 年~2030 年以及 2050 年前后,预计行业将阶段性的经历煤价 大幅下跌以及行业产能大幅退出,同时在政策端,预计也不再有净增产能的审批,再加上 有些矿井自然的退出,最终行业还可以达到供需平衡,但可能行业仅剩 1~2 家低成本的 龙头存在。 而供给端,新增产能增速虽然也在放缓,但预计供给收缩的速度会相对较慢。政策对 产能的影响预计主要在减少新建产能的核准上,尽管也会有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设计,但 存量产能的下降更多还需要靠市场机制去实现,因此预计行业未来 10 年供给会经常出现 宽松的格局,导致煤价下跌,之后煤价下跌再倒逼企业减产,导致煤价回升,产量上升, 重新往复“降价——供给收缩——煤价回升——产量增加”的循环,依然呈现典型的周期 波动节奏。就煤价而言,未来 10 年整体中枢预计还将略有下移,我们预计 2021~2022 年,2025 年前后,2028 年前后煤价或相对表现强势,其余年份多为下行波动期,大致经历两轮调 整周期。煤价高点年份的均价或在 620~650 元/吨左右,低点年份均价或在 530~550 元 /吨。对应到板块 ROE 上,高点年份或在 12%,低点年份或在 5%,基本处于过去两轮周 期的振幅区间内,并不会出现大幅动荡。从长周期煤价表现看,以美国为例分析,尽管美国的煤炭消费水平是下滑的,但长周 期价格也呈现增长的趋势,我们认为这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自然的通胀因素,普遍推动 工业品价格提升;二是整体能源成本的比价关系,如果其他能源产品价格都是上升的趋势, 煤炭价格也会跟随性的上涨。如果看中国煤炭长周期的价格,以港口5500 大卡煤价为例,我们预计大部分时间价 格还是在 500 元的中枢附近波动,因为历史数据看 500~550 元是煤炭、火电行业博弈可 接受的均衡区间,但在煤炭需求缩量的背景下,煤炭企业定价相对弱势,因此 500 元/吨 或是长期均衡价格,但考虑通胀因素,若我们假设年均通胀率为 2.5%,那么以 2030 年的 500 元价格为基准,2060 年均衡的名义煤价或在 1050 元左右。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寿则多辱

《2019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全文)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煤传媒,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计子之德

报告丨《2019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全文)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研究|咨询|服务|交流【2019年中国能源研究会系列报道】2019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圆满结【2019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储能专委会“构建储能高效发展新模式”专题论坛在京召开【2019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委会“中国核电的安全高效发展”专题论坛成功召开【2019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中小配电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新型配电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在京召开【2019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系列报道】中国能源研究会城乡电力(农电)发展中心“农村清洁用能与资源利用”专题论坛成功举办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能源研究会,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参乎

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0)—煤炭篇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0) 第二章 煤炭行业发展一煤炭供需1.原煤生产增速略有回落,同比增长4%2019年,我国煤炭结构性去产能不断深入,原煤生产增速略有回落。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8.5亿吨,同比增长4.0%。2019年,我国关闭退出落后煤矿450处以上,超额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对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关闭退出落后煤矿。同时,煤炭优质产能持续释放,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煤矿产能达到总产能的四分之三,进一步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2019年,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新疆原煤产量占全国76.8%,占比较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2019年1~8月,新核准产能主要集中于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和新疆(33处中26处来自以上四省/区),仅内蒙古一地新获得核准煤矿达10处,产能6230万吨/年,净增产能6140万吨/年,占净增产能约3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1 2010~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及增速2.煤炭消费量增长1.0%,所占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3.3%。其中,全国煤炭消费量约28.04亿吨标准煤,消费量增长1.0%,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测算,2019年1~8月全国商品煤累计消费量26.3亿吨,同比增长0.4%。注:2019年消费量根据占比计算得出(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2 2010~2019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及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2019年全国煤炭消费小幅增长。从主要耗煤行业看,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测算,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增幅较大,全年耗煤22.9亿吨左右,同比增长9%;钢铁行业全年耗煤6.5亿吨,同比增长4.8%;化工行业耗煤3.0亿吨,同比增长7.1%;建材行业耗煤有所减少,全年耗煤3.8亿吨,同比下降24%。3.煤炭高效清洁化利用深入推进,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写入其中,这是我国在明确“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清洁能源成为能源增量主体”的能源结构调整方向后,促进能源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发力方向。2019年,散煤治理、煤炭、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与现代煤化工等煤炭清洁化利用取得新进展,其中,北方清洁取暖累计替代散烧煤约1亿吨,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系统,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超过8亿千瓦,排放标准世界领先。煤炭清洁化利用工作加快从电力领域向非电领域扩展,部分地方按照“超低改造一批、达标治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要求,对纳入改造范围的钢铁企业有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力争到“十四五”末,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二煤炭市场1.煤价上半年迅速走高后渐归理性,下半年稳中有降煤炭价格处于合理区间,年初以来稳中有降。一是中长期合同价格稳中有降。2019年,环渤海动力煤中长期合同(5500大卡下水煤)价格始终稳定在绿色区间,1~11月份均价556.2元/吨,同比减少2.6元/吨。从CCTD秦皇岛煤炭价格指数看,12月6日,CCTD秦皇岛周度均价5500综合价549元/吨,环比上涨1元/吨,但与年中5月6日均价591元/吨相比处于下行趋势。二是市场价格环比下降。2019年以来5500大卡下水煤市场均价599.7元/吨,同比下降59.8元/吨,比去年全年均价下降53.6元/吨。12月27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5000大卡和4500大卡煤炭综合交易价格分别为每吨549元、493元和443元,比11月29日分别回落8元、6元和5元。(来源:秦皇岛煤炭网)图2-3 环渤海动力煤(5500大卡)价格情况(单位:元/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4 秦皇岛港煤炭价格情况(单位:元/吨)2.煤炭企业仍保持较好盈利,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789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总额2830.3亿元,比上年下降2.4%;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净额3510.5亿元,同比下降3.0%;资产负债率64.9%,其中大型煤炭企业为70%。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总额(含非煤).9亿元,同比增长4.5%。2019年以来,煤炭价格虽有所下降,但整体仍处于合理区间,2019年煤炭企业继续保持了较好的盈利,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然而煤炭价格的下跌预计将会对部分企业盈利水平形成拖累,未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仍有赖于自身经营及管理能力的增强。(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图2-5 2012~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2-6 2013~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额及增速3.煤炭进口总量延续增长趋势,同比增长6.3%2019年全年原煤进口3.0亿吨,比上年增长6.3%,增速比上年加快2.4个百分点。分煤种,褐煤10259万吨,动力煤11542万吨,炼焦煤7466万吨,无烟煤719万吨。从煤炭进口主要来源国看,2019年全年中国从印尼进口13760万吨,从澳洲进口7696万吨,从蒙古进口3621万吨,从俄罗斯进口3224万吨,从菲律宾进口934万吨。沿海地区共进口煤炭2.18亿吨,占总进口量的72.7%。分地区看,华南地区进口1.49亿吨,占全国进口总量的56%;其次为华东及长江地区,进口为0.69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6%。2019年,全国共出口煤炭602.5万吨,同比增长22.1%。(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图2-7 2010~2019年煤炭进出口数据(单位:万吨)三煤炭储运1.煤炭全社会库存总体处于较高水平截止2019年12月末,重点煤炭企业存煤5385万吨。比年初减少116万吨,下降2.1%;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35亿吨,同比下降239万吨,可用20天。全国主要港口合计存煤5511万吨,较年初增加122万吨,增长2.2%。(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图2-8 2019年各月末主要煤炭企业、统调电厂库存变动情况2.铁路运煤保持增长,港口发运量同比下降2019年,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24.60亿吨,同比增长3.2%。主要运煤通道大秦线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6.84亿吨,占全国铁路货物发送总量的15.58%。完成煤炭发送量5.67亿吨,占全国铁路煤炭发送总量的23.05%。此外,9月28日,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的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浩勒报吉至吉安铁路开通运营,中国铁路版图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北煤南运”能源输送大通道。浩吉铁路全长1813.5千米,开通初期开办车站77座,设计时速120千米,规划年运输能力2亿吨以上。上游煤炭产地的运输成本将有所降低,晋陕蒙等西部煤炭生产、加工、物流企业将直接受益。(数据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图2-9 2012~2019年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及增速2019年,我国主要港口发运煤炭7.8亿吨,同比下降1.0%。我国北方沿海港口发运煤炭7.69亿吨,同比减少1423万吨;其中,环渤海港口合计发运煤炭7.18亿吨,同比减少1207万吨。我国环渤海港口发运煤炭占北方港口煤炭发运量的93.4%,继续占据主力地位。四煤炭政策1.2019年我国继续推进煤炭增优减劣,释放优质先进产能2019年,我国继续推进煤炭增优减劣,有序释放优质先进产能。2019年5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指出,尚未完成煤炭去产能目标的地区和中央企业,在2020年底前完成任务,并确保在2020年底前完成“僵尸企业”全部处置工作。近三年来,我国进一步梳理了年产量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分类进行处置,加大淘汰关闭力度。全国煤矿数量由本世纪初的3.7万处减少到2019年的5268处。2019年,全国原煤产量完成38.5亿吨,同比增长4.0%。与此同时,2019年持续推进煤炭优质产能释放,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煤矿产能达到总产能的四分之三,进一步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煤炭生产方按照“上大压小”“增优减劣”的思路,继续破除低效无效供给,通过新投产一批、新核准一批、新规划建设一批,加快释放优质先进产能,促进煤炭产能结构优化升级。202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指出,2020年要稳基础、优产能,切实抓好煤炭兜底保障。我国将逐步淘汰年产30万吨以下落后产能煤矿,有序核准新建大型煤矿项目,做好煤炭与煤电、煤制油、煤制气等相关产业协调发展。2.减税降费力度加强,促进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4月1日起,我国适用新的增值税税率,煤炭增值税税率由16%下调到13%。自从2009年国家将煤炭产品增值税税率由13%上调到17%,煤炭行业增值税实际税负一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煤炭开采处于工业产业链最上游,设备、原材料采购在企业成本中占比较小,采矿权价款、土地塌陷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征地迁村费、贷款利息等支出又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而煤炭企业进项税额很小,造成实际增值税税负水平居高不下。继2018年5月1日增值税税率下降到16%后,今年再降3个百分点。据初步测算,税率下调3个百分点,煤炭企业的实际增值税税负下降1.6个到2个百分点。2019年8月26日,我国首部《资源税法》明确,煤炭开采企业因安全生产需要抽采的煤层气免征资源税和衰竭期矿山开采的矿产品减征30%资源税,鼓励煤层气抽采。一些高瓦斯矿井煤矿将受益。2019年,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落地实施,个税改革、深化增值税改革等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加快了煤炭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为煤炭企业向多元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3.煤炭行业加快推进智能化建设当前,我国煤炭行业在智能化生产、智能化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综采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已广泛适用于大采高、中厚煤层、薄煤层及放顶煤工作面,目前全国已建成将近200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了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根据国家煤矿安监局发布的数据,全国很多矿井的主要生产系统都实现了地面远程集中控制,井下无人值守的机电岗位是2016年的2.4倍。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200余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019年1月2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2019年第1号公告,制定并发布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共涉及掘进、采煤、运输、安控和救援等关键危险岗位的5类、38种煤矿机器人。同时,山东、河南等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激励政策,明确煤矿智能化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山东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利用1年至2年时间,全省冲击地压煤矿和大型煤矿实现智能化开采;河南提出力争到2021年底年产60万吨及以上煤矿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贵州省发布《“关键4%”煤矿机械化开采技术榜单》推进煤炭开采机械化、无人化。4.煤矿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为推动煤矿冲击地压防治,2019年4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源头治理的通知》;2019年5月13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关于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通知》。为压实安全责任,2019年7月6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印发《关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监管监察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16日,国家煤矿安监局公布《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该细则自10月1日起施行,以防治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2019年各产煤地区、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煤矿企业强化红线意识,监管监察执法效能不断提高,防灾治灾能力不断提升,煤矿智能化建设不断加快,煤矿安全基础不断夯实。2019年全国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70起、死亡316人,分别下降24.1%和5.1%;继2018年百万吨死亡率首次降到0.1后,2019年继续下降10.8%,为0.083。其中,北京、江苏、福建没有发生煤矿事故。尽管近年来煤矿安全生产成效明显,但2019年较大以上事故反弹,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增加6起、54人。特别是10月下旬以来,全国煤矿安全形势急转直下,接连发生6起较大事故、4起重大事故或涉险事故。五煤炭发展趋势1.煤炭供需将逐步转向宽松,价格重心将下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虽然对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及运输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春节期间各大港口及电厂储备充足,且考虑到煤炭企业复工情况,煤炭可用量整体仍较有保障。2020年1~3月份,全国原煤产量8.3亿吨,同比下降0.5%,其中3月份原煤产量3.4亿吨,同比增长9.6%;1~3月份,全国铁路煤炭发运量5.6亿吨,同比下降6%。而煤炭需求端在短期内由于电耗下降、建筑施工减少和制造业开工不足受到了更大冲击。此外,大幅走低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也挤压了煤炭需求。作为煤炭消费第一大终端,电力数据在2020年第一季度的疫情之下降幅明显。随着煤炭企业逐步复产,以及疫情得到控制,运输逐步恢复,煤炭供给将逐步回升,加之政策支持,国内煤炭产能释放加快,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将逐步向宽松方向转变,煤炭价格或将承压下滑。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全球能源论评报告》指出,如果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扩大,导致封锁措施长期持续,预计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下跌6%,中国煤炭需求将下降5%。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0》预测,2020年煤价会呈现震荡下行的走势,预计2020年煤炭均价将同比分别下跌15%,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均价为503吨/元。2.持续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未来一段时间,甚至更长远看,煤炭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仍起基础性作用,能源转型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就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的推动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被列入“面向2030国家重大项目”。2020年4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公告,就《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明确,煤炭开发利用坚持统一规划、整体勘察、有序开发、清洁高效利用。国家优化煤炭开发布局和生产结构,推进煤炭安全绿色开采,鼓励发展矿区循环经济,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适当发展煤制燃料和化工原料。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不仅是煤炭行业自身追求差异性与独特优势的举措,也是我国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优化规划建设时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煤电清洁高效发展。提出煤电清洁高效发展目标,2020年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每千瓦时310克以下,其中新建机组控制在300克以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每立方米35毫克、50毫克、10毫克。此外,煤制油、煤制气等煤炭清洁化利用方式,在替代化石能源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到2030年,有望分别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4.6、8.7个百分点。2018年6月,国务院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区基本完成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2019年5月5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有力支撑。《意见》提出,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加大税收、资金、价格、金融、环保等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评价管理,强化监督执法。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3.煤矿智能化开采是大势所趋煤炭智能开采是新一代采矿业技术竞争的核心。2019年年初发布的《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明确将大力推动煤矿现场作业的少人化和无人化。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三年后,到2022年全国大型煤矿的占比将达到70%以上;煤矿的采煤、掘井智能化工作面将由目前的280处达到1000处,这部分煤矿的产能将占到10亿至15亿吨。2020年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0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鬼诅咒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

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苏诗钰3月3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了《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了,“十四五”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初步思考。主要目标来看,到“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4000处左右,建成智能化生产煤矿数量1000处以上,建成千万吨级矿井(露天)数量65处,产能近10亿吨/年。培育3至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组建10家亿吨级煤炭企业。(编辑李波)

平易恬淡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19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2019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共分四个部分,全面总结了2019年煤炭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市场化改革、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煤矿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介绍了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煤炭行业企业抗疫保供、推动复工复产的基本情况,报告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1-4月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了2020年煤炭市场走势,提出了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报告指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重要指示五周年。煤炭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煤炭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报告总结了2019年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一是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9亿吨/年以上,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二是煤炭开发布局持续优化。2019年,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安徽、河南等8个省(区)原煤产量占全国的89.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5300处左右,建成了千万吨级煤矿44处、20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新能源、新材料、科技环保、现代金融等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四是煤炭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煤炭行业开放型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煤炭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五是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煤炭交易市场建设持续深化,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体系不断完善,煤炭上下游行业企业共同推动形成的“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发挥了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作用。六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全行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促进了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七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19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083。报告同时指出,回顾2016年以来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历程,成效显著,煤炭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要看到,煤炭行业改革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全国煤炭产能总体宽松与区域性、时段性供应不足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市场供需平衡的基础还比较脆弱,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相比煤矿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效应有待提高,煤炭企业税费负担重,人才流失与采掘一线招工接替困难等问题仍然突出,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报告回顾了2019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一是煤炭消费和供应增加。全国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1%;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0%;全国煤炭净进口增长6.3%。二是煤炭库存保持在合理水平。年末,重点煤炭企业存煤5385万吨,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35亿吨,全国主要港口合计存煤5511万吨。三是煤炭价格平稳。2019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5500大卡下水煤)始终稳定在绿色区间,全年均价555.3元/吨,同比下降3.2元/吨。四是行业效益持续好转。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2830.3亿元。五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6%。报告介绍了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煤炭行业企业抗疫保供、推动复工复产的基本情况。指出,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煤炭行业讲政治、顾大局、讲奉献,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加快推进煤矿复工复产,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实现了全国煤炭供应平稳有序,保障了特殊时期的煤炭供应。报告分析了2020年1-4月煤炭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展望了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市场走势。一是煤炭需求减少。一季度全国煤炭消费量8.7亿吨左右,同比下降6.8%。二是煤炭供应大幅增加。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生产完成8.3亿吨,同比减少约400万吨。三是煤炭库存增加。截止3月末,煤炭企业库存为5500万吨,比年初5380万吨增长2.2%。四是煤炭价格明显下降。截止5月6日,市场煤价格为475元/吨,比年初下降84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42元/吨,跌破中长期合同价格绿色区间。五是经济效益下降。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业收入4290.7亿元,同比下降12.7%;实现利润421.1亿元,同比下降29.9%。初步预计,下半年,随着“六稳”、“六保”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政策落地,工业和经济增长速度将恢复到应有水平,煤炭总需求将会好于上半年。报告强调,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行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战略转型为主攻方向,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煤炭安全稳定供应,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现代煤炭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矿山建设,着力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煤炭市场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学知

重磅!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19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附全文)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5月14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19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报告共分四个部分,全面总结了2019年煤炭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市场化改革、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煤矿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介绍了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煤炭行业企业抗疫保供、推动复工复产的基本情况,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1-4月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了2020年煤炭市场走势,提出了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报告指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重要指示五周年。煤炭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煤炭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报告总结了2019年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一是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9亿吨/年以上,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二是煤炭开发布局持续优化。2019年,内蒙古、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山东、安徽、河南等8个省(区)原煤产量占全国的89.1%,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国煤矿数量减少到5300处左右,建成了千万吨级煤矿44处、200多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新能源、新材料、科技环保、现代金融等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四是煤炭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煤炭行业开放型创新体系日趋完善,煤炭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五是煤炭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煤炭交易市场建设持续深化,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体系不断完善,煤炭上下游行业企业共同推动形成的“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发挥了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作用。六是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全行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促进了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七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2019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083。报告同时指出,回顾2016年以来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历程,成效显著,煤炭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要看到,煤炭行业改革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全国煤炭产能总体宽松与区域性、时段性供应不足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市场供需平衡的基础还比较脆弱,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相比煤矿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效应有待提高,煤炭企业税费负担重,人才流失与采掘一线招工接替困难等问题仍然突出,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报告回顾了2019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一是煤炭消费和供应增加。全国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1%;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0%;全国煤炭净进口增长6.3%。二是煤炭库存保持在合理水平。年末,重点煤炭企业存煤5385万吨,全国统调电厂存煤1.35亿吨,全国主要港口合计存煤5511万吨。三是煤炭价格平稳。2019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5500大卡下水煤)始终稳定在绿色区间,全年均价555.3元/吨,同比下降3.2元/吨。四是行业效益持续好转。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2830.3亿元。五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6%。报告介绍了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煤炭行业企业抗疫保供、推动复工复产的基本情况。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煤炭行业讲政治、顾大局、讲奉献,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加快推进煤矿复工复产,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实现了全国煤炭供应平稳有序,保障了特殊时期的煤炭供应。报告分析了2020年1-4月煤炭经济运行基本情况,展望了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市场走势。一是煤炭需求减少。一季度全国煤炭消费量8.7亿吨左右,同比下降6.8%。二是煤炭供应大幅增加。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生产完成8.3亿吨,同比减少约400万吨。三是煤炭库存增加。截止3月末,煤炭企业库存为5500万吨,比年初5380万吨增长2.2%。四是煤炭价格明显下降。截止5月6日,市场煤价格为475元/吨,比年初下降84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42元/吨,跌破中长期合同价格绿色区间。五是经济效益下降。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业收入4290.7亿元,同比下降12.7%;实现利润421.1亿元,同比下降29.9%。初步预计,下半年,随着“六稳”、“六保”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政策落地,工业和经济增长速度将恢复到应有水平,煤炭总需求将会好于上半年。报告强调,2020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行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的战略转型为主攻方向,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煤炭安全稳定供应,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现代煤炭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矿山建设,着力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CCTD中国煤炭市场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胡适

《2019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大气网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于5月14日发布《2019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1-4月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了2020年煤炭市场走势,认为下半年煤炭需求形势会好转。详情如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捉贼记

「重点论文推荐」煤炭深加工产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浅析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煤炭深加工产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浅析论文概要主要分析了当前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风险,提出“十四五”期间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杨芊(1989-),男,山西怀仁县人,2014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物理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工程师,目前就职于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任煤化工事业部副主任,主要从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了我国现代煤化工的产业基础、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形势。经历了10多年的科技攻关,示范及升级示范,目前我国基本搭建了从煤炭资源向油气资源和基础化工品转化的桥梁,为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拓展石油化工原料来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由于现代煤化工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然而,我国现代煤化工领域的国家产业政策逐步明朗,随着煤炭供给侧改革的加速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将更加活跃,因此笔者认为现代煤化工产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次,明确了我国现代煤化工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笔者认为,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应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和稳妥示范,落实国家能源战略技术产能储备,加大创新攻关提高效率水平,统筹产业示范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实现协同发展。第三,结合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重点任务,认为“十四五”期间,应深入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煤炭和石油综合利用、煤制氢等发展模式的创新示范,继续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与已出台的“十三五”规划项目的衔接,推动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最后,对“十四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认为,我国现代煤化工应强化顶层设计,夯实产业基础;加大政策扶持,稳妥推进产业示范;加大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深化体制改革,确保公平准入;强化国际合作,促进协同发展。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煤炭杂志,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