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1992年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201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19年被录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2016年 油画系第13届“画室开放日”素描《男人体》获最佳造型奖。2017年 作品《马》获得学院优秀作业二等奖,参加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展厅。创作自述这个作品集是我从本科高年级到现阶段的作品选。有油画、水墨画和丙烯画。在绘画材料上,我喜欢尝试多种材料媒介,在不同的材料语言的实践中,感受纸笔之间的不同性情,也探寻着绘画的通性。◆《荒原》:城市化的节奏逐步加快,人们对生活的追求是什么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复杂。而除了飞速发展的城市,世界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这一面是永恒和单纯的。◆《工厂与马》:马儿误入工厂中,面对这个环境的空旷,因看不见远方的目的地而踌躇不前,这匹马正是我们面对工业化又积极又迷茫的一种状态。◆ 水墨石窟佛造像:古代的石窟雕像,由于多为佛像和神像,动态的流动感,神秘的面部表情,把人的思绪带到一片虚空中。◆《多面体》:看这些多面体,它们就是一个个元素,至简的体的元素。他们的框架结构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组合中也是富有变化的。在不同的面 就会有不同的样子和组合的平面型。颜色也会跟着变动起来。这和我的生活很像,是一种记录。◆《水墨猫》:这是以我养的猫为模特的一些画,这些是对水墨语言的尝试。作品欣赏《荒原》185x165cm 油画 2018年《工厂与马》180x180cm 油画 2018年水墨石窟像 43x43cm水墨画 2017年水墨石窟像 43x43cm 水墨画 2017年水墨石窟像 69x138cm水墨画 2017年水墨石窟像 69x138cm 水墨画 2017年水墨石窟像 69x138cm水墨画 2017年《多面体》30x40cm丙烯 2019年《女作家》 40x60cm 油画 2017年《水墨猫》 34x45cm 2019年《水墨猫》 34x45cm 2019年《水墨猫》 34x45cm 2019年《水墨猫》 34x45cm 2019年
李文渊,出生于1994年12月、201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2015年保送至中央美术学院本科、201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参展获奖经历获2015-2016学年中央美术学院“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外出写生课程”优秀个人,多张风景留校;获2016-2017学年中央美术学院“社会实践与艺术考察、春季写生课程”优秀个人;获2015-2016学年中央美术学院综合奖学金二等奖;获2016-2017学年中央美术学院综合奖学金三等奖学金;获油画系第十四届画室开放日“优秀写生奖” ;获油画系第十五届画室开放日“最佳造型奖” ;作品《停留两分钟》获 2017 年第一届“青创杯”全国高校青年美术创作大赛年度最佳创意奖;作品《乐园》之二,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重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作品欣赏《乐园之一》 2mx2m 布面油画 2019《乐园之二》 2mx2m 布面油画 2019 (入选全国美展)《乐园之三》 2mx2m 布面油画 2019 《受伤的风景》 120x120cm 布面油画 2018 《受伤的风景》之二 160x120cm 布面油画 2018《受伤的风景》之三 90x120cm 布面油画 2018《受伤的风景》之四 120x160cm 布面油画 2018自画像系列《自画像1》 20x30cm 木板油画 《自画像2》 20x30cm 木板油画 《自画像3》 20x30cm 木板油画 《自画像4》 20x30cm 木板油画 《自画像6》 20x30cm 木板油画 《自画像10》 20x30cm 木板油画 《自画像13》 20x30cm 木板油画
丁彧指导教师:李朝华作品名称:望作品尺寸:60cmx80cm作品描述:我的油画作品《望》描绘了一位女孩和她的宠物对望的场景。作品以暖色为主基调,并加以绿色来体现出较强的色彩对比效果。画面中还运用了线条、圆点来丰富装饰语言,稀薄的色彩隐隐约约透露出底色,也营造出一种令人放松的氛围。作品名称:斜躺的女子作品尺寸:128cmx60cm作品描述:我的油画作品《斜躺的女子》描绘了一位女子横卧在床上休息的场景。整幅画面以黄绿色为主基调,人物的黑色头发与紫色长毯相呼应,加之明黄色的抱枕在色彩上较为突出,烘托出了人物的肤色,竖向的被单条纹与横向的画框形成对比,使画面更为稳定。作品名称:憩作品尺寸:50cmx60cm作品描述:我的油画作品《憩》描绘了一位女子躺在床上翻阅杂志的场景。整幅作品以俯视角度来体现,不同纹样的被子、床单丰富了画面的装饰效果,在刻画人体肌肤时,我更主观地去观察对象的色彩变化,排除了光影明暗变化对人体色彩的干扰,使得色彩尽量向平面化靠拢。指导教师:章德明作品名称:未知感01作品尺寸:210cmx160cm作品描述:未知感系列作品主要围绕界面的主题进行讨论。窗户本身作为界面联通了室内与外部空间,而黑色的百叶窗对两个空间之间的联通起到了控制与隔绝的效果。黑色的阻隔与零星光点的组合,激发观者对于窗外未知意味的体验。作品名称:界面02作品尺寸:210cmx160cm作品描述:界面系列作品主要聚焦人际交往行为中的界限概念。在人与人相互接触交往的过程中,人们身上的衣着除了实际的功能用途外,更在认知层面对个体起到了包裹的作用。仿佛人们身穿的衣着成为了新的身体器官,而人的身份状态也显现于这一层包裹物中。作品名称:界面延展作品尺寸:100cmx80cm作品描述:界面系列作品主要聚焦人际交往行为中的界限概念,作品《界面延伸》则更着重讨论作为界面的衣物与身体的关系。随着景观社会的发展,人们主观选择了各式各样的衣物进行搭配,维护形成自身的拟像,以彰显自身的社会地位及自我形象。在这一过程中身体与衣物相互渗透,身体的感官延展至衣物中,同时自己的身体也变得如衣物一样可被操作处理。作品名称:间隙作品尺寸:100cmx100cm作品描述:作品《间隙》呈现了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日常物的感受状态。红色砖块组成的地面与肉色皮肤的图像相结合,画面中红色的地砖相互连接,仿佛如皮肤延展一样形成一种界面的状态。通过在其中机械化地排列黑色图样,暗示实际地面上砖与砖之间的间隙,刷新人们对日常生活种的各种平面展开的抽象感受。作品名称:外壳作品尺寸:90cmx108cm作品描述:作品《外壳》中描绘了一栋废弃的大楼,外观如黑色条带的建筑物似乎成了一座中空的空壳,通过中间几层的窗户可以望到后方的天空。排列式的外立面与中间漏出的光点形成一种对立关系,意在激发观者对于外壳的表像与实质的思考。作品名称:白日梦作品尺寸:40cmx50cm作品描述:作品《白日梦》以简练的色块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两把撑开的雨伞,呈现人们对日常物的感受。在地面上撑开的雨伞中,伞底以及地面的阴影相互连接为整个色块,与受到阳光照射的部分形成一种正负的对立关系,激发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件进行重新的体验认识。作品名称:紧致的皮肤作品尺寸:100cmx80cm作品描述:作品《紧致的皮肤》与界面系列同样着重讨论衣物与身体的关系。贴身衣物除了对身体包裹,更直接与身体感觉相关联,结合衣服作用于皮肤的张力,身体与衣物相互渗透,形成了人们认知中常规的躯体,并呈现出一种感官的敏感性。罗凯指导教师:王冠英作品名称:隐秘的身体No1——跳水 120cmx180cm隐秘的身体No3——飞行 120cmx150cm隐秘的身体No2——摔跤 100cmx100cm隐秘的身体No4——踢球 80cmx100cm作品描述:“隐秘的身体”系列创作是我一直在推进的艺术项目,竞技运动有规划的塑造了身体,使得身体具有可塑性,但某种程度来说其本质是身体惩罚术与身体商品化的结合,我们可以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刑具中找到健身器械的影子,我将这一被构建的身份表现为坚固的黑色阴影,使不可见者变得可见,再融入荒诞的圆形日常叙事,形成观念与日常经验的统一。杨博翾指导教师:章德明<<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作品名称:孤岛(1)、孤岛(2)、孤岛(3)作品尺寸:100cmx80cmx3.7cmx3作品描述:作品想表达的是现代青年人内心认知与外界现实的不协调。作为青年人,处在一个自我选择的阶段,作品选择将“人”的角色放到公共空间中。公共的空间代表着外在社会,但“人”的形象却是处于在自我意识的氛围中的。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不统一在青年中是普遍存在的。作品希望用这种“人”与空间的不协调来表达自我认知与外在环境的不统一所催生出的不和谐感。作品名称:安全区作品尺寸:14cmx11.5cmx2cmx4作品描述:作品表达现代人内心对个人安全区域的思考。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安全区域。一开始的源头来自于在上海的观察,很多时候在一个空旷的公共空间里,人们都一个人一个人的呆在空间的角落或者其他可以挡住自己的地方。有些人找到了角落来划分自己的安全区域,通过留出一大片空间来确定安全区,给自己在公共区域创造一片安全区域。作品通过表达这种现象望来一次讨论,你在哪里觉得安全?黄诗涵指导教师:徐步成<<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作品名称:疫情后的上海作品尺寸:250cmx50cmx2cmx5作品描述:一场疫情过后的上海,逐渐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作为主要疫情暴发区之一的上海,在经历过禁严之后,人们涌上街头,逐渐找回了自己原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不同的是,人们三三两两,不似从前的喧嚣,走在街上,给人一种难得的静谧。滕寒冰指导教师:李跃滨作品名称:无相作品描述:无相系列是我研究生这三年来一直在进行的作品,并且这个系列的作品以后也会继续进行。在金刚经中这样写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凡是世上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只要人们不再执着于它,就能够产生智慧。所有的相,本质都是虚妄,因为所有的相都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流动着的事物,没有永恒。在我的无相系列中,有人,有想象,有身体的纹路,这些即相。存在而又死去,一切皆是虚空一场。刘跃萍指导教师:王冠英<<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作品名称:二月雪作品尺寸:60cmx60cmx3作品描述:以“冬天雪景”为主题的植物系列创作,灵感来自于庭院红墙白雪下的柿子树。柿子树在银装素裹中彰显的生命姿态,比起它身披绿衣的姿态更加吸引我。一直以来我都敬畏自然、热爱自然,欣赏它们的生命力。梵高说过:你要尽量多地出去走走,要保持你对大自然的爱,因为这是愈来愈深刻地理解艺术的正确道路。通过这一系列创作,让我更好地去思考什么是绘画,也让我明白了绘画首先要直面内心,追求真实的自己,才能在艺术中绽放自己的生命力。于雪儿指导教师:李朝华作品名称:冬泳系列1作品尺寸:120cmx100cmx25cm作品描述:本人的油画创作以人物群像为主。在题材的选取上,本人把北京冬泳的人群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而此幅作品也一部分借鉴了巴巴《农民》的画面布局,构图上运用了纵深式空间构图。作品中画者运用略大写意的笔法来主观表现情感,表达冬泳的人们对生活真挚的热爱。作品名称:冬泳系列2作品尺寸:80cmx80cmx2.5cm作品描述:作品中整体结构图式是稳定的对称式结构,画面的平衡是建立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所以需要在对称中寻找变化,在不稳定中寻找呼应与支撑,从而达到画面整体的均衡。此次毕业作品创作以冬泳为题材,表现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作品名称:冬泳系列3作品尺寸:120cmx100cmx2.5cm作品描述:冬泳系列3这幅作品中画者用人物布局来表现空间感,造型上,吸收了巴巴的表现手法,结合单纯、扭曲的笔触对物象轮廓进行描绘,笔法直率豪放,追求更加强烈的情感表达。对刻画对象进行更深入的描绘与塑造,但是在塑造过程中多余或不必要的元素统统拿掉了,只留下大面积的色块。陈柏蓝指导教师:李跃滨作品名称:幻城系列-01 120cmx60cmx3cm幻城系列-02 60cmx80cmx3cm幻城系列-03 80cmx60cmx3cm幻城系列-04 60cmx80cmx3cm幻城系列-05 60cmx80cmx3cm幻城系列-06 60cmx80cmx3cm作品描述:《幻城》系列主要表现上海现代建筑形态和“魔都”的整体城市面貌。整个系列以冷色作为主色调呈现,意在传达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给人的视觉感受以及城市在高速发展状态下给人的心理感受。表现手法上运用写意的方式建立客观对象与主观想象之间的桥梁,希望通过变幻的笔触和主观的色彩带动视觉上的动态感受,从而与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作品名称:忆城系列-1 200cmx180cmx3cm忆城系列-2 60cmx80cmx3cmx3忆城系列-3 60cmx80cmx3cmx3忆城系列-4 60cmx80cmx3cmx3作品描述:《忆城》系列以上海近代历史建筑为主要表现对象,探讨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面貌的改变。在上海这个多元化的城市里吸收了海内外各地精彩的符号元素,最终形成独特的“海派文化”,这种文化同样渗透在海派建筑当中。同样,在画面表现上,本系列作品运用了写意的手法,结合毕业论文《吴冠中风景油画的“中西融合”》对“油画民族化”进行探究。梁晶指导教师:李朝华作品名称:银杏作品尺寸:100cmx80cmx2cm作品描述:作品《银杏》取景于秋日的乡村,抬头低头都是金黄色的季节里,极晴的天空做了陪衬,恍然间觉得一切像是假的,我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看到充血发涨也不想罢休。在画中将银杏叶画成了具有一定秩序性的小色块,矮墙与木桩上都将生活中的花纹图形进行了平面化秩序化安排,以此保持与主体物的统一性;在色彩色调上尽可能还原并传达了当时情与境。作品名称:稻田与桂花树作品尺寸:80cmx100cmx2cm作品描述:老家门前有一颗金桂,开出的花比寻常的桂花香很多倍,无奈香味是画不出来的。在这个地方有两季是金色的,一季麦子,一季是水稻,光在家门口就觉得耀眼。空旷的地方风大,所以画里的东西都有点斜。这幅画与《银杏》一样将图平面化安排,并做了一层土黄色的底子,在我印象里老家就应该是这种颜色。画中我拉开了画面的空间距离,眼前与远处的房子用电线做了一个连接,目的在于表现出一种空间的前后延伸度。作品名称:金银花作品尺寸:70cmx40cmx2cm作品描述:夏日将近,前面金色画多了想换个凉快一些的色调,正好家里一盆金银花开了,一开始只是两三处,后面猛的两天开了个遍,随后迅速的凋零,只能照着脑子里的感觉完成了作品。这幅画运用临近色作画,蓝紫色调给人的感觉较为冷静,画面的图形结构以团状为主,例如:花盆的花纹、花盆外形、整个植物的形状、白色桌子以及视觉中心的花卉,这些部分都主观处理的较为方圆,配合了色调传达的安定、温和的情绪。作品名称:青作品尺寸:40cmx60cmx2cm作品描述:作品描绘的是刚刚解禁的春天,因为疫情无法旅游聚餐,公共场合不允许多人聚集,于是今年郊游的人就很多。画的是扬州保障湖边,因为靠着瘦西湖风景好,所以去郊游的人也多,草和柳叶都是刚冒出来的,这种青色给予了在家闷太久的人们一点点朝气与活力。《青》用了较为简洁的构图形式,画面十分清晰,主体物明确,画面中利用人物和树木投影安排了画面图形的聚散方式,画面的主色调也就是青绿色,透着单纯的愉悦气息。作品名称:风筝作品尺寸:30cmx40cmx2cm作品描述:本幅描绘的是春日郊区放风筝的场景,主题具有一定趣味性,画面构成较为简洁,主色调明确。《风筝》依旧是运用同类色作画,在细节上,运用人物衣物花纹与房屋的小色块进行色彩呼应,利用灰色调的细微差别对天空房屋等区别塑造,人物投影也起到一定的画面力场指引的作用,使构图完整画。王明珠指导教师:浦捷<<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作品名称:风景作品尺寸:60cmx60cmx3cmx360cmx90cmx3cmx3作品描述:此组作品灵感来源于2016年五月中旬入川蜀考察拍的风景照片数张,当时只觉好看随手拍下,并未来得及画于纸上。如今再看却是趣味横生,虽已时隔较远,但创作心情难以抑制,遂用画笔记录下此情此景。作品以西南地区的自然景色为描绘对象,色彩时而浓烈,时而淡雅,用笔精巧概括,旨在提高画面的灵动性。画面中的风景以实引虚、虚中有实,从而构成妙境,意在将观者带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整体组画生动、雅致,凸显了意境美。陈强指导教师:徐步成作品名称:她作品尺寸:100cmx80cmx3cm作品描述:这件作品的完成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在创作的过程中画画停停。经过一次看展后,受到当代艺术的启发,开始更加主观的绘制。我喜欢这种表达方式,既有表现主义的自由主观大胆,又具有传统的造型,在具象的表现与抽象的表达之间自由的转换。作品名称:记忆作品尺寸:150cmx150cmx3cm作品描述:这幅作品根据一张老照片创作而来,老照片给我一种永恒的岁月感。随着时间的流逝,对照片中的记忆越来越少,当时的心情状态等都已忘记,留给我们的只是模糊的回忆。而这幅作品也反映出随着时间的流逝,脑海中关于事物的记忆也会变得残缺不全。<<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作品名称:ta作品尺寸:60cmx50cmx3cmx2作品描述:这组作品都是描绘的单个人物,以一种模糊抽象的方式表现,通过压缩空间,产生一种不一样的、伴有装饰和抽象的作品,给人朦朦胧胧的抽象美。第一章是蓝色调的ta,挂在画室的墙上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断地去审视ta,后来发现有意思,可以在创作几幅。作品名称:女孩作品尺寸:100cmx80cmx3cm作品描述:很喜欢的一幅作品,当时为了去表现自己的想法,尝试了好几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尝试还是比较符合自己的想法的。能够大胆的进行创作是件很幸福的事情,画自己喜欢的,不断深入研究,在传统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可能。作品名称:夜作品尺寸:70cmx70cmx3cm作品描述: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夜晚游玩的人们,其创作原因在于这个场景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伴有一丝丝的凄凉感。整体的感觉还是很符合当时的创作心情的,比较喜欢的一幅作品,整幅作品用灰色营造出夜晚的昏暗,朦朦胧胧的人物产生回忆感。黄凯指导教师:王冠英<<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作品名称:自己的自己作品尺寸:100cmx75cmx3作品描述:《自己的自己》系列是我对内回视的一个过程,我渴望看清自己,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着别人,唯独看不到自己,有时候内心会迷茫、浮躁,我希望将这种内心的情感状态在画布上表现出来,这便是创作《自己的自己》系列的最初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创作,给了我认识自己、审视自己、凝视自己的机会,它记录着我的生命印记,表达着我对生命的理解。KOGA SEI(成兴雅)指导教师:章德明<<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作品名称:监视作品尺寸:100cmx100cmx2cmx5作品描述:在当下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离不开摄像头的“监视”,也就无法真正逃离社会、环境、规则等所为硬性的“框架”。监控摄像头背后可能会有他人的存在,也有可能只是一个机器,被“监视”的人或者动物是无法知道此刻谁在看监控画面。试图通过创作监控摄像头组合画面能带给了你安全感的同时,也提醒着你此刻的行为,或无论是谁,都无法逃离他人给予的“框架”和“监视”,每一刻都在无条件地接受着这样的框框条条。胡梦佳指导教师:李朝华作品序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1、4、2、3、5、6作品名称:渔舟归港作品尺寸:80cmx60cmx3cmx380cmx60cmx4cmx3作品描述:本次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小时候对于渔船和劳作的人们的回忆与感受,所以笔者决定以家乡现代化渔船来进行创作。在构图上因个人的能力和喜好选择了适合的平面化的构图形式,减弱空间深度,背景的平涂,主体物也做平面化的,减少画面的空间性。在造型上船的造型圆中带硬,简单的造型中加入了不少的笔触留下了肌理。在色彩上采取灰色调为主,使作品看起来更有故事性。创作中的尝试也给我带来了新的视角。
[图文提供:21世纪头条 ]上师大油画研究生班同学聚会合影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同学已经毕业许多年了。许多学院们都是各个单位的骨干精英,工作上独当一面。所以由于工作的繁忙,毕业后很难相见。在油画家隋军老师的倡议下,终于有机会大家相聚,共议艺术创作的新话题。2015年10月31日下午4点,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数届同学,应常青美院隋军校长的邀请,同学们纷纷来到位于上海浦东杨新路(近长清路)骊湾88文化创业园 9号楼107室油画家随军老师的画室,20多位老师和同学数年后又相聚一堂,格外亲切。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在留言墙上签字留言,拍照、叙旧。仿佛又重回往日时光。 晚上,随军老师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老师和同学们。数年后的大团圆,让大家非常开心,纷纷畅所欲言,合影留念。隋军老师给大家介绍了自己最新创作的风景油画作品,给大家耳目一新,很受启发。晚上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纷纷表示,这样的聚会要经常组织,有利于大家相互之间交流艺术创作的经验和体会。(上图前排有:王亚峰、冯振华、韩丽红、卢丽霞等 后排有:随军、王正、杨志新、孙坚、林金春、丁文辉、胡海艇等)【上海师范大学油画研究生班同学聚会相关图片和资料相关】(上图为常青美院院长随军老师安排油画研究生班同学合影留念)(上图为油画研究生班同学合影留念)(晚上随军老师安排油画研究生班同学们聚餐并留影)油画研究生班同学们聚餐并合影留念油画研究生班同学们相互举杯祝愿!王亚峰老师和王正老师合影油画家随军老师油画作品油画家随军老师油画作品【附件: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介绍】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共开办四届油画研究生班(2007届、2008届、2009届和2010届)。上海师范大学美院研究生班毕业作品展开幕式上,著名画家方世聪讲话。上海师范大学油画研究生班师生作品选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丁庆华为《油画研究生班师生作品选》写前言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自申为《油画研究生班师生作品选》写序[图文提供:21世纪头条;版面整理:艺术家星空 ]
2019年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研究生毕业展是每年艺术学子必看的展览广美今年的研究生毕业生们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呢?油画系陈婉菱《夜谈系列》 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油画指导老师:胡赤骏袁泽强 《临时性组合系列》 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油画 指导老师:范勃卢玉花 《迹》 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油画 指导老师:罗奇陈一致《不存在的房间》 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丙烯、菲林、综合材料 指导老师:范勃陈冬阳《易碎品》 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 指导老师:雷小洲郑川《一位看见过去爱情和知道死亡的祭司》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指导老师:邓箭今郑怡《迁移游戏》《涉密的禁足者》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 指导老师:邓箭今王婷 《偷来的水》《暗吃的饼》 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丙烯指导老师:陈海翁羽生 《广州十三行》《午间》 写实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指导老师:谢楚余王雪《第一场雪》《荒野》《冬天的游戏》写实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 指导老师:郭润文朱跃伟 《冬至夜归人》《丝路曙光》 写实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 指导老师:郭润文薛家杰《疫苗》 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 指导老师:邓箭今翁非凡 《美好生活系列》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指导老师:车建全林海东《片段的苍白》系列 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丙烯、影像指导老师:罗奇符式浩 《自量之心(heart of Daylightfallingwater)》 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及现成品镜子指导老师: 车建全林奕冰《石》《浪》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丙烯指导老师:雷小洲吴云凤《太阳神降临时》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指导老师:谢楚余马冀 《门外》《白桦林》《尾葵》 写实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 指导老师:郭润文张妹珂《塔尖居名》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综合材料与拼贴指导老师:邓箭今涂栩嘉 《璇弥2019-5》 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综合材料指导老师:胡赤骏许兰兰 《茉莉花开》写实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指导老师:谢楚余曾垂法 《寻觅方向》《聚流成河》《舞动地球》 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综合材料指导老师:邓箭今蒙皓《远亲(distant relative)》《粉石英(Ping Quartz)》《最后致意(His Last Bow)》《草食性(Herbivorous)》现代油画创作研究 纸本综合材料指导老师:车建全徐炜《黄金时代》《黄金年代》 写实油画创作研究 布面油画指导老师:谢楚余(如有错漏,敬请谅解)雕塑系徐杰《湖》《你们还好吗?》 雕塑理论与实践 香樟木、镜面不锈钢《飞鱼》 纸、布、铁丝指导老师:高蒙高冲冲《魇梦·殇》《魇梦·惑》《魇梦·罪》现代造型与材料研究 木雕 指导老师:黎日晃吴芯琳《生命的旅程》 陶瓷人物的研究与创作 陶瓷指导老师:黎明林熙《山水行-云山》 公共雕塑创作 金属、纤维、灯光指导老师:陈克李雄《后羿射日》《夸父逐日》《愚公和山》 雕塑艺术研究 铜指导老师:杨学军、高蒙钱方舟《国乐当家系列——八音会》《白虎》 新具象 综合材料指导老师:杨学军牛思凯《1》《2》《3》《4》《5》《6》 《7》现代造型与材料研究不锈钢、铜、木等指导老师:黎日晃艺术交流商务合作扫一扫左边二
祝伟唯,山东济南人,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院造型学院壁画系、2017年至今,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院造型学院壁画系。参展获奖经历2015年参加新印象水墨艺术馆“心生”展;2016年“消逝的小屋”发表于光明日报;2017年研究生入学并获得研究生奖学金;2018年参加“响”优秀研究生作品展;2018年参加多彩中国意象世界展览;创作自述小时候生活环境的变迁让我对于土墙墙皮有着深厚的情感,可城市生活能见到这种传统土底的墙面寥寥无几,老墙上边或有图案或有标语,甚是可贵。进入壁画系我便对于传统壁画更是有浓厚的兴趣。每次在看传统壁画的时候这种残破的效果深深吸引着我,欣赏壁画我仿佛与古人对话,面对残破感受着时间的永恒。我这组作品是通过传统壁画制作方式,来呈现出残片的效果。它们可以没有出处却又可以属于任意一个时空。这也是我毕业创作的前奏作品,其中即蕴含了我对过去生活的情感,也是对短暂与永恒这一命题的尝试的表达。作品欣赏《朦胧》 10x12cm 综合材料、石墨 2019《宋画临摹》 25x28cm 绢本 2019《敦煌壁画临摹》 60x70cm 敦煌土 麻刀矿物颜料等 2019《无题佚名》 23x25cm 传统土底 综合材料 2019心像札记消逝的小屋我站在窗前,看着楼下小屋,两只小猫在屋顶的一个旧皮包上沉沉地睡着,连清晨细润的阳光洒到它们身上都没有察觉到。母亲说今天要骑自行车外出,我便拿了小屋钥匙去推车子。楼下香椿树旁的红色小铁门,周围红砖砌成,这就是我们家的小屋。它是院子里配的再普通不过的红砖房,里面放满了我画画的宝贝,各种颜料、画板,乍一看还以为是个加工作坊。我把车子推出来,回到小屋里正想关灯,目光落在了墙角旧橱柜前的一摞纸上。尽管上面落满灰尘,但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最上边的一张是我考中央美术学院前画的最后一张素描半身像。虽然现在我已经毕业,但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油画时,那种兴奋、激动在内心绽放,迫不及待地想把颜色画在画布上。“铃铃铃”,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打破了小屋的宁静,母亲从外面回来了,带回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家属院要拆迁重新规划。这惊醒了沉浸在回忆中的我,想着生活二十几年的地方要拆迁了,想留住它,那唯有把它留在我的画中。于是我在院子里从各个角度取景,用相机拍,在速写本上画,也有很多邻居在拍照片留作纪念,从白天到晚上没有间断,大家都深爱着这个地方,都想把大院儿的记忆尽可能多地留下来。傍晚,朦胧的夜色隐去了夏日的热浪,唯有一抹欣然的暖色铺洒在天边。我站在小屋旁沿着这一堵红墙望过去,不禁被树隙中透出的夕阳余晖吸引。神圣的橘色,映衬着墨绿色的梧桐,再配合这深红色的墙面,一切都这样安静,仿佛在诉说着这悄无声息的别离。对!就是此刻的景色,我想要的就是它!我迅速准备好工具,绷布、支架、调色,尽最大可能地挽留这稍纵即逝的美丽。我没有在画布上起稿,单纯地把画面看成色块与色块的组合,也没有在调色盘上调匀颜料,而是直接在画布上挥笔作画。我一边快速地在画布上堆砌颜色,一边组织眼前的色块,不同色块的叠压衔接,画面上的景物也渐渐显现出了应有的形状。傍晚已过,画面绘成,看着这速写似的油画,莫奈的《睡莲》《鲁昂大教堂》等作品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些作品描绘的是同一地点不同时间下的景色。我便借鉴大师,借鉴的不仅是空间景色的变化关系也有时间的推移,时间空间相结合了,才觉得这样表达的情感才更加饱满。第二天我便描绘了沐浴在耀眼日光下的小屋,它像往常一样在阳光下红的那样热烈,周围的绿树也那样娇艳。或许是太钟爱于此的缘故,也让我一直觉得正是这种大红配大绿的色彩格调才能体现出这里的朴实与真挚。画毕,我仔细端详着,仿佛觉得会在画中度过一整天,白天阳光明媚,傍晚夕阳余晖。这间小屋,融汇了心灵的痕迹,承载着我的情感、思绪,把我融在了画里,画也印上了记忆,这就是我那时生活的缩影。
没参过什么展,没获过什么奖。人生中很多事都有标准,但偏偏艺术没有,所以这就特别值得去做。可能确实代表不了“学院的精神”,那就野一点。——杨明作品欣赏 系列一 视觉碾压 人文景观是社会、艺术和历史的产物,带有其形成时期的历史环境、艺术思想和审美标准的烙印,在当今中国社会,形成人文景观的因素显得格外复杂和多样,其特征是最大限度的填充了商业因素,消费成为景区最最重要的主题。这也导致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趋同性,所有古镇都有一种类似的消费结构和视觉呈现,也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江南古镇文化模型。在进入景区时,由于巷道狭窄逼仄,人的视域被牢牢限制在有限的空间里。天空以极度狭长的方式呈现,几乎很难看到临街古建的二楼,中国传统的江南古建景观实际上几乎被湮没。充斥而来的是售卖各种食物、商品的店铺,无缝衔接,一家连着一家,全方位囊括了人们在旅行途中所有的低级欲望。且由于视觉对于思维的指向作用,让人几乎没有能力离场思考,思维迟滞,陷入低级欲望的抉择中,从而忽略对整体人文景观的观看。《Mix》 21x29cm 纸本丙烯 2019《土特产》 25x32cm 纸本丙烯 2019《垮塌-1》 21x29cm 纸本丙烯 2019《垮塌-2》 25x32cm 纸本丙烯 2019《视觉碾压-1》 21x29cm 纸本丙烯 2019《视觉碾压-2》 21x29cm 纸本丙烯 2019《视觉碾压-3》 21x29cm 纸本丙烯 2019系列二 身份认同与焦虑 城市将个体的时间与空间凝聚、压缩在一起。焦虑来源于身份认同, 城市的同质化、相似的路口和转角,柔软的接纳,反倒没有陌生感。《facepalm-1》 50x60cm 布面油画 2019《facepalm-2》 50x60cm 布面油画 2019《facepalm-3》 50x60cm 布面油画 2019系列三 回到“无聊”本身 焦虑和无聊相互重复出现。现代人无聊是常态,甚至可以说,它是大部分现代人每天维持时间最久的情绪状态。我们都非常容易感到无聊,且十分讨厌感到无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无聊是指由于缺乏刺激,而引起的不愉快体验。那么“刺激”都去哪了?是它变少了吗?其实不是的。在现代社会,刺激本身是不降反增的,我们每时每刻都被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席卷。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感知刺激的阈限的上升,高速的生活节奏以及源源不断的娱乐供养,使我们的胃口变得刁钻,越来越难以感受“新奇”。不是生活更无聊,只是我们变得更麻木了。《传送门》 21x29cm 纸本油画 2019《cheers》 21x29cm 纸本油画 2019《特价处理》 21x29cm 纸本油画 2019《平衡》 21x29cm 布面油画 2019《双色球》 16x29cm 纸本油画 2019《回到无聊本身》 21x29cm 纸本油画 2019《金老师说绿色风景好卖钱》 100x100cm 布面油画 2019其他作品 《无题》 90x120cm 布面油画 2018《无题》 100x120cm 布面油画 2018《Prot from K-PAX》 97x122cm 布面油画 2018《素描习作》 全开 纸本木炭 2018《素描习作》 全开 纸本木炭 2019
四川美术学院第17届研究生作品年展于2020年 11 月10日在我校大学城校区虎溪公社开展,本届年展共入选作品312件。经院系初评、学校复评,最终遴选出62件作品获得优秀奖:美术学类33件;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类29件。本期推送为美术学类。优秀作品欣赏(美术类)查丽君 《家山》200x180cm 纸本水墨 2020年郑翔懿 《锦城春和煦》200x160cm 纸本 2020年曾爽《青春》100x185cm纸本水墨 2020年叶冬《烟岚气象 》165x155cm 纸本水墨 2020年罗凯源《七月果香》190x150cm纸本设色2020年向潇林《新绿》155×180cm纸本水墨2020年冯泽伟《古诗二首》180X97cm纸本草书 2020年江利蕊《庄子 秋水》138x97cm纸本2020年王希《巴渝灵山》203x190cm 纸本水墨2020年陈品 《今夜偏知春气暖》直径68cm 绢本设色 2020年孙琳钰《疏野》180x48cm 纸本水墨 2020年邹丹《I can hear you》100x80cm x 4布面油画2019年李国永《沿途的风景2》 110x70cm 布面油画 2020年田宇涵 《封锁烛火》140x200cm 布面丙烯 2020年胡丽君《癫狂的玩偶2》 尺寸不一 纸本油画 2020年洪文学《光系列3》150×160cm木板油画 2020年刘琰《角落》100x120cm 布面油画 2020年张丝雨 《还能有什么呢?No.2》130x100cm布面丙烯 2020年王钦《残缺》尺寸不一 纸本综合 2019年宋文明 《清晨》 120x120cm布面丙烯 2020年艾静娴《交换03》150X150cm布面综合2020年刘诗琪《接触》尺寸不一 布面油画2020年田智旭《Formatting》 130x160cm x 2 布面综合 2020年廖丹 《无题》尺寸不一 纸本铅笔 2020年李关帅 《新手村奇遇》 尺寸不一 纸面综合 2020年曹根《Flame》 76x56.5cm x2 纸本综合 2020年候逸杰《好望角发现了》尺寸不一 石版 2020年王然《未分类》尺寸可变 装置 2020年邓坤《速写雕刻:大学城即景No.1/No.2》尺寸可变 木雕2020年王晗初《乐园》20x7x5cm 树脂着色 2020年肖锦文《肖像研究—皱眉的男人像》 60x60x25cm 树脂着色 2020年吕杰 《“-Die Zeit”》 113×170cm 水彩 2020年刘佳郡《卡普兰的临时会话》 尺寸可变 三频互动影像 2020年
一年一度的川美毕业季(开放的六月)已经在今天各院系研究生作品展开幕式上拉开帷幕,那些已经毕业了远离母校不能亲临的小伙伴们,小编给你们送波福利,收不收就看你们自己了。话不多说,直接看展 ↓油画系雕塑系国画系版画系新媒体艺术系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美术学系本文只截取部分作品更多作品请持续关注BT影创联盟,或到现场观看【彩 蛋】这个夏天在重庆大学城,还有更多的毕业展等待我们去发现,去亲临,去感受,去纪录,去交流。欢迎各位来大学城观展我们会持续推送重庆大学城各高校的毕业作品展敬请期待图片文字来源于BT影创联盟,请勿盗版更多精彩分享,关注BT影创联盟
玉兰霓裳水彩画:三月之花玉兰代表了春的到来。往往在到春寒的时候还带着初雪,乍暖还寒的时刻,她象征着希望的春意。是一年之春的一抹粉色的新衣。黄衣仙子水彩画:四月之花黄菊乃菊花品类之一,唐朝李商隐的诗词中曾歌颂菊花的美"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菊花的品性低调,顽强,个性。它不娇嫩,不做作,是四月里的一处淡雅的芬芳。春玉盈舞水彩画:一月之花水仙 被誉为凌波仙子。诗人们更是将它称之为花中舞者,翠袖美玉。它代表了一年之春,于是起名春玉盈舞。水仙之花语是爱自己,美好的自己才能被更多的人喜欢和赞美。梨花细雨水彩画:南北朝的王融《咏池上梨花》:“ 芳春照流雪,深夕映繁星。梨花是春之歌,夏之光,春末夏初之际,一阵风来,满天飞舞的花瓣似春雪,十分美丽。凌寒花火水彩画:二月之花山茶,胜似玫瑰。陆游曾有诗句赞山茶"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粉红色的山茶,色彩犹如天边的朝霞,它在二月初雪之时盛开,就像点点星火,不浓烈,不妖艳,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