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高中的时候经常能够遇到这种现象,那就是到了高三的时候,很多学校“因材施教”,班主任会找到班里文化课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开一次会议,建议他们选择走艺术这条道路,尤其是美术,因为如果美术专业课能够考过的话,文化课成绩不用太高也是能够进入一所“名牌大学”的,这也是现在美术生数量激增的原因之一!在大众的认知里,美术生其实没有必要读那么多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历等级的贬低,美术生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可能是现在大家觉得社会的竞争比较激烈,本科学历是远远不够的,相比本科生而言,美术研究生在专业方面多学习了2、3年,专业知识和专业领域技能肯定是会比别人更加扎实和深入,这是对于将来就业有绝对的优势。学历越高的话,可能在社会和职场中能有更好的待遇和发挥!既然选择了考研,那么心中就一定会有自己心仪的院校,美术生可以选择的院校比较多,需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文化分和专业分来选择所报考的院校及专业!那么美术生该如何择校呢?笔者给大家整理了10余所“含金量”高的学校,供大家参考选择,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八个专业分院,拥有包含中国画、书法学、绘画、雕塑等22个本科专业,学术氛围浓厚,大家有信心的话,可以往央美冲一下!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唯一一个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承认学历的中国美术类大学,拥有书法学、中国画、绘画、雕塑、公共艺术、美术学、艺术史论等专业在内的24个本科专业,学院还设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专业度来说也是很顶尖的高校!三.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是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拥有美术学、绘画、雕塑、中国画、文物保护与修复、艺术设计学在内的38个本科专业,是全国唯一拥有艺术学学科门类下全部五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院校,这是不是含金量十足呢?去除上面几所高校之外,西安美术学院、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10余所高校的含金量也是不低,供大家选择!笔者寄语:美术生考研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成功上岸之后,精打细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将来会有一个不错的出路,但万卷不离其宗的还是要努力,你只管努力就好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到评论区留言交流哦!
本文由今年考上川美信息与交互设计的小L学姐分享看到这个题目可能觉得有些吓人,但我当时经历的时候实在是煎熬,心情就像过山车,考试期间兜里随时要揣着速效救心丸,否则抵挡不住川美的突如其来的变革。说是“裸考”并不是我没有认真复习,而是遇到学校改革,备考的方向错了,最可悲的是,我是在一年一度的国家研究生考试的前一天半才知道考试改革了,这就很悲催了,所以在巨大变革面前,临危不乱,突出重围是考研人应有的心里素质。下面说一下我的经历,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朋友。01/关于我我毕业于一所211综合大学,本科专业是产品设计,毕业后去了北京,在一线互联网公司工作,做的是和本科专业无关的工作。在工作第3年的时候,觉得自己像是温水煮青蛙,工作遇到了瓶颈,生活陷入了困局。我想要往专业垂直性方向发展,于是我开始一边工作一边考研。可想而知,这是需要很大的毅力,在地铁上背单词是标配,晚上回家要做英语阅读,周六周日遇到加班就惨了,不断的调整复习计划。到了后期我就辞职专心备考了。02/选择学校我考的是川美的信息与交互设计,因为和工作有关,而且这个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心里一直有个美院的遗憾和梦想,所以综合了很多自己的需求,在选学校的时候没有费太多时间。接下来就是收集资料,湿兄的平台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是一个信息发射站,大家也知道,考研信息不透明,很多信息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收集,而三跨的考生就像是在城墙外面打转,很难了解到学校的内部信息,所以有这样的平台,真的可以帮我们省很多时间和精力。03/坚定目标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坚定目标不要随意改动。决定考研之前,要问自己两个问题,吾日三省吾身:“为什么考研?”“为什么那么多人考最后考上的是我?”我自认从小就不是天赋异禀的孩子,也不是运气受上天眷顾的孩子,“笨鸟先飞,勤能补拙”一直是我想要追赶上别人的法宝。因为我知道同样的结果,聪明的孩子努力八分也许我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唯有比别人更努力更专注,才能上岸。04/初试改革这一段仅仅是我个人的遭遇,大家仅供参考。我是从7月份开始准备专业课的,专业课分为史论和手绘。先说最刺激的手绘吧,我前期问了学长学姐考的是手绘(平面构成),他们也给了我很多资料和画稿,所以就积极开始准备,每天坚持画1小时的小画来记录灵感和练手,就这样认真准备了6个月。9月份的招生简章我也看了,考试编码与往年相同,看似一切都与前几年一摸一样,我就照常准备。刺激的来了!12月22日考试,我在考研的前一天半也就是12月20日的中午,川美官网出了一个考试画具要求的列表,这个表中详细的说了每一类考生需要带的画具,别人的专业要求带的是画笔,颜料,马克笔之类的,而我的专业那一行赫然写着几个字“请做好上机准备”,对于准备了6个月手绘的我来说,犹如晴天霹雳。面对这样突入其来的改革,我当时脑子是懵的,觉得一直以来的复习,这半年来的刻苦努力都是一场空!相信在考研中一定有学校为了反押题反跨专业反培训会做出一些突发的改革措施。大家面对这种情况一定不要慌,要冷静,积极想办法应对。当时我坚信只要不是最后一刻,我是绝对不会放弃的!我还有一天半的时间,于是我就开始利用这一天半进行补救,当时我只知道是考上机,并不知道考什么方向,我就赶紧把PS,AI,AE(因为前几年复试有涉及视频演绎的内容,以防万一。)的基础操作重新复习一遍。我当时想的是,软件是最基础的,如果上战场连枪都不会用,就更别提什么过线了,川美的专业小分及格线是125分。23号考完史论还有半天的时间,我继续疯狂练习软件。就这样,24号我如期上了考场,尽管心里很紧张和沮丧,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拼尽全力或许还有一丝希望,如果直接放弃肯定是一丝希望都没有的。拿到考题,最重要的就是审题,审题是关键,很多评分标准都是在题目中,如果题目审错了连及格都很危险。川美的题目是很灵活开放的,今年考试题目是用视频和音频结合的方式对未来生活提出3个问题,其实没有固定的套路,最后要求的是输出视频。我环顾四周,周围有的同学用的是3D软件,我的应对方法是综合自己的手绘优势以及避开不擅长的3D软件,先用平面软件画插画,把对未来生活提出的问题用插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再用AE实现动态效果。当时很多人在考前都放弃了,努力了很久到最后一刻放弃了,这是最可惜的,经过这些事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坚持就是胜利,原来坚持真的可以离胜利更近一步。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05/政治/英语英语在于持之以恒,政治在于把握时间节点。英语我买了新东方的网课,全程都在跟着新东方的进程来,单词一定要一遍遍的过朱伟的《恋恋有词》,反复刷,一定要滚瓜烂熟,不要求全部会拼写。我考的是英语二,阅读理解每一篇我都会仔细研读,先翻译一遍,然后对照译文纠正,记住里面的生词和词组,研究问题的题干和答案,阅读理解我刷了3遍。作文,背10篇大作文和10篇小作文,我最后没有背完,因为太轻视作文了,觉得这20篇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背,结果证明真的很难背,而且坚持背完的人真的很少,但是只要背完这20篇,作文真的就不用怕了。政治不用开始的太早,记住几个时间节点。我是9月份才开始的,刷《肖秀荣1000题》选择题,我刷了2遍。11月下旬开始背大题。最重要的是肖四肖八的大题一定要背!一定要背!一定要背!11月之前把选择题训练好,大题不拉分,真正拉分的是选择题。我政治考了72分,也是得益于选择题错的少。我是跟着网课学的,小伙伴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老师,从一而终,中途不建议频繁更换老师,这样会打乱计划。06/关于史论史论要考四本书:《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版)《艺术概论》,题型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选择题和名词解释涵盖着四本书,题目以《世界现代设计史》居多,论述题比较开放,基本结合当下的热点问题。对于史论,10月之前我都在过知识点,尤其是将历年考过的题目着重标注,因为考过不代表不会再考,有可能重复出现。并且将有可能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知识点梳理出来,10月之后开始背诵第一遍,一直背到考试前,这个背诵过程要持之以恒,死记硬背有时候并不是好的办法。9月之前我会去看王受之老师的讲解视频,可以更好理清世界现代设计史的脉络,而且视频更加生动,有助于记忆。史论背诵不要求一字不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即可。07/复试改革更刺激的又来啦!复试也改革了。其实考完初试的时候,我并不乐观,我当时也觉得自己完了,这次考研估计就失败告终了。中间等成绩的这段时间也没有做任何准备,因为我没想过自己会过线。等到初试查成绩,我竟然飘过初试线,并且小分也刚好达标(川美专硕专业课小分125,史论90),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当时排名倒数第二,不在招生名额之内,当时很多人都劝我调剂,可是我想着既然考理想中的学校,大不了最后我考不上,既然考了就要坚持,不留遗憾。复试要考英语口语,面试和一门专业课。川美面试和口语占分很小,各占5%,专业课占80%。往年复试专业课考的是上机,今年复试改为手绘(快题设计)了,本来复试准备时间就很少,再加上得知信息很晚,这时候又要感谢之前的手绘积累以及我顽强不放弃的精神,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复试要求设计一个APP,并且会有详细的画图要求,考前我练习了很多快题,以及查阅很多关于交互相关的知识,复试考的是你对这个专业基本的理解,不会像初试一样考察的面积那么广,题目那么宽泛。最后我成功逆袭考进川美,有时候想想,这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的,人真的是需要一种倔强不服输的劲儿。英语口语:会抽签一篇文章,读完后老师用英文问你问题,你回答就好了。全程只有5分钟,比较轻松,老师一般不会问太难的问题。面试:是本专业老师来随意提问,也有可能根据你提交的作品集提问,因为我有些工作经验和实际项目,所以我当时很认真的做了作品集并且打印出来,如果你有加分的设计项目或者奖项,都可以加到作品集里,作品集是为了让老师更好的去了解你,好的作品集会给面试加分。当然之前也要准备一些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跨考的同学。08/一点感悟考上研究生是实力和运气的综合结果。虽然最后上考场的时候,专业课像裸考一样,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我成长至今所有的努力和积累。我很庆幸自己一直以来都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学,无论上学还是工作中我都会不断学习手绘,插画和软件,关注各种专业相关的信息,最后在考场上才能有底气去发挥。考研路上难免会遇到突发的状况,理智对待,及时作出应对措施,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是我这次考研的最大收获。越努力越幸运!声明:文章原创,转载须征得作者许可,未经许可将追究法律责任!
陕西省具有艺术类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7所,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西京学院。艺术类硕士包含的专业有:“130100艺术学理论”、“130400美学”、“130500设计学”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135107美术”、“135108艺术设计”、095300风景园林、085500机械(工业设计与工程方向)。陕西科技大学一、西安艺术类考研成功率有多高?以2019年招录数据为例,2019年西安艺术类考研报考人数总计是4124人,总录取人数是852人,报录比是4.86:1。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例:2019年报考的人数是1132人,总录取的人数时199人,报录比是5.69:1。2020年西安美术学院报考的人数是1331人,实际报考人数是252人,报录比是5.28:1。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艺术类考研的人数属于持续增长阶段,报录比会一直维持在:5:1左右,也就是说五个报考的人数里面只录取一个学生。1、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艺术系拥有“130400美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35108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西安交通大学2、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工业设计系拥有:“130500设计学”、“085500机械”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130500设计学”学科点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理论;产品设计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3、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拥有1301艺术学理论、1304美术学、1305设计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西安美术学院具有1301艺术学理论、1304美术学、1305设计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130100艺术学理论”、“130400美术学”、“130500设计学”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135107美术”、“135108艺术设计”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130400美术学”和“135107美术”学科点研究方向为:01 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研究) 、02 中国画(山水画创作研究) 、03 中国画(花鸟画创作研究) 、04 书法、篆刻的创作与研究 、05 油画艺术研究、06造型艺术基础研究 、07版画艺术研究 、08水彩技法及教学法研究、09雕塑艺术研究 、10 综合材料绘画研究。 其中“130100艺术学理论”学科点研究方向为:17中国美术史研究 、18 丝绸之路美术史研究 、19设计艺术史论 、、20 民间美术研究 、21 西方美术史研究 、22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与理论研究 、23 艺术考古研究 、24艺术管理与教育研究 。西安美术学院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大学园林艺术学院拥有“095300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和“135108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点。5、西北大学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具有“1304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130400美术学”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35107美术”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西北大学6、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具有“130400美术学”、“130500设计学”、“135107美术”、“135108艺术设计”、“045113教育硕士”四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点。“130500设计学”学科点研究方向: 01设计理论与实践;02环境空间设计;03动漫设计。“135108艺术设计”学科点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130400美术学” 、 “135107美术”学科点研究方向:01美术史论、 02艺术美学、03美术教育、04中国画、05油画、06书法。陕西师范大学7、长安大学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具有“135108艺术设计”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学科点研究方向:电影;广播电视;美术。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拥有“1305设计学”、“1304美术学”、“1303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095300风景园林”、“135108艺术设计”085500机械(工业设计工程方向)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30500设计学”、“135108艺术设计”学科点研究方向:01环境景观设计、 02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03会展设计、04艺术史论、05室内设计、06文化遗产保护、07产品设计:08艺术心理学。“130400美术学”学科点研究方向: 01城市雕塑、02绘画、03美术理论。“130300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点研究方向:1、影视创作研究人 2、电影历史与理论、3、电影文化与批评。“095300风景园林”和“085500机械”学科点均不“不区分研究方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9、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1年获批1305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085500机械(工业设计工程方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具有“130500设计学”和“085500机械”硕士学位授权点。“130500设计学”学科点研究方向: 01工业产品造型设计;02(全日制)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设计;03(全日制)视觉传达与多媒体设计; 04(全日制)影像艺术与信息设计;05(全日制)造型设计及其信息化;06(全日制)国土空间规划与设计 。“085500机械”学科点研究方向:01(全日制)造型设计与工程应用;02(全日制)环境设计与工程应用; 03(全日制)新媒体信息设计与工程应用;04(非全日制)造型设计与工程应用;05(非全日制)环境设计与工程应用;06(非全日制)新媒体信息设计与工程应用。10、陕西科技大学目前拥有“1305设计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01艺术学理论”、“1305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35108艺术设计、135107美术、135105广播电视、135104电影、085500机械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30100艺术学理论”学科点研究方向: 01区域文化与艺术; 02艺术传播与叙事;03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04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130500设计学”、“135108艺术设计”学科点研究方向:05产品与交互设计、 06品牌形象与视觉传达、 07环境艺术设计、08服装与服饰设计、09动画与媒体设计。135108艺术设计、135107美术、135105广播电视、135104电影、085500机械五个学科点均不区分研究方向。11、西安科技大学艺术计学院具有“130500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30500设计学”学科点研究方向:01设计历史与理论、 02产品设计、03环境艺术设计。12、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现有“135108艺术设计”硕士学位授权点。“135108艺术设计”学科点研究方向:分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13、西安工程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拥有2个艺术类硕士学位授予点,它们分别是:“130500设计学”、“135108艺术设计”。“130500设计学”(学硕)学科点研究方向有:01服装与服饰设计研究、02产品设计研究、03设计理论与传统文化艺术研究、04视觉传达与环境空间设计研究。“135108艺术设计”(专硕)学科点研究方向有:01服装、服饰与形象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02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03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04环境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05服装设计与工程研究、06工业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研究西安工程大学14、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大学艺术学院现有“135108艺术设计”硕士学位授权点。“135108艺术设计”学科点研究方向:分为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二个专业方向。15、延安大学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现拥有“135108艺术设计”、“135107美术”、“045113教育硕士”3个硕士授权点。“135108艺术设计”学科点研究方向:分为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135107美术”学科点研究方向是:中国画。16、宝鸡文理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拥有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即:“045113教育硕士”专业硕士和“135107美术”专业硕士学位点。“135107美术”17、西京学院西京学院具有“135108艺术设计”、“135107美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35108艺术设计”学科点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的数字化应用、人居环境设计与应用、综合文创应用。“135107美术”学科点研究方向:中国画、油画、综合绘画。二、艺术类考研过程是怎样?考研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考四门课,分别是:英语(100分)、政治(100分)、理论(150分)、手绘(150分),初试是每年一般是12月倒数第二个周六周日,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顺延到周一考试。复试考三门课:分别是英语听力口语(50分)、专业创作(100分或者150分)和综合面试(100分),复试是初试成绩出来后,每年3-4月份考试,每个学校自行决定,可以看出,除过英语政治是国家统一命题之外,其他的五门课都是院校自主命题(每个学校出题的参考书和题目都大不相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整个考研当中,国家统一命题只有占据了200分,剩余的550分或者是600分都是由目标院校自主命题决定的,因此要考上研究生,一定要对自己想考的目标院校的初试专业课试题和复试试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了解。这也是学硕考研,只做西安艺术设计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西安工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考研的原因。陕西学硕教育当然也欢迎大家来西安艺术设计学院深造学习。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经显示出多重视角的潜能——二重可以发展到三重,也可以发展到四重。现在我们看问题就不只二重了,这种新的思考和王国维、陈寅恪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说二重证据法主要还是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学者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等历史书本以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作为证据的考古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过去所说的考古证据主要还是甲骨文、铭文一类,现在由考古提供的“证据”种类就多多了,比如城市空间、实物、中西文化交流、人的审美习惯等。虽然历史考据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仍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历史研究中还有很多别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仅靠文字材料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比如说如果要研究古人的审美习惯,除了文字材料,我们还要使用器物、图像、墓葬等材料,所有这些都有证据意义。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还是要继承两位先生的二重或者多重证据法。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证据,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据;另一个是:使用证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朱志荣:古代美术史的研究要运用和借鉴考古学的成果。您认为在研究出土文物的时候,应当如何使用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巫鸿:我刚才已经提到一点。美术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视觉问题、看的问题、美感的问题,也涉及到物质性的问题,比如艺术品的材料构成、空间等。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墓葬是一个重要部分。墓葬里面有很多器物、图像——对这些个体进行研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墓葬内的空间安排和一些消失了的东西,比如当时摆的食物、香料、灯火等。这些东西在考古中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可以根据其留下的痕迹、空间安排,重构当时的视觉或者物质的环境。考古学者有自己的一套学术规范,比如如何发掘、如何记录等。如果有些材料不属于这种研究重心的话,他们就不一定记录了。特别是如果对象牵扯到墓葬设计者的主体感觉、审美感觉、世界观等内容的时候,就比较难于进入考古报告。还有,如果对有些东西无法进行直接的考古分类的时候,比如“空间”——考古报告也容易忽略。但是这些信息对美术史研究却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考古发掘和记录的时候,由美术史学者和考古学者进行学术互动。朱志荣:在美术史研究中如何利用“重构”的方法分析材料?巫鸿:对历史状况的“重构”现在变成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或目的。这和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西方。现在的历史研究,已经从研究一个重要人物和宏大历史事件转移到更为具体的、空间的和物质性的向度。甚至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和他的整个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不像原来那样做著名人物的传记性研究。这种史学转向在近些年中对美术史的影响非常大。我在《武梁祠》一书里面对以前的汉画研究做了一个梳理,想看看不同时代的学者是怎么看问题的。经过这种研究我发现,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对每张画发生兴趣,所关心的是这张画的出处何在,那张画画的是什么。但后来就有人开始对整个的祠堂中的画像程序和结构有兴趣了。我写这本书时的希望就是把武梁祠中所有的画像连在一起考虑,希望知道这些画像之间到底有没有一个叙事结构,其背后显示的又是怎样一种逻辑思维。这也就像是研究《史记》,其中的每篇都可以单独来读,但是也可以作为整部书的组成部分来看。后面这种读法所发掘的不但是司马迁对全书的想法,也可能反映出当时历史的某种观念。这种研究方法是首先重构一个基本的建筑体,然后通过这个建筑内的整体图像程序重构当时的审美和思想,其中包括家庭关系、君臣关系、政治观念等。“重构”有不同的层次。首先,美术史研究离不开实际的东西,因此还是得从具体的图像、建筑、器物入手。然而,我们继承下来的往往是一些离开了原来原境(context)的历史碎片。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很具体的碎片出发来重构原来的实体。特别是我称为“礼仪艺术”的碎片,它们原来都是为了某种宗教、政治目的服务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建筑体。因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些碎片能不能重新拼起来?它们背后的建筑体是怎样的?如果这种重构能够做成,就可以接着去想,接着去重构更高层次上的东西。比如像武梁祠,我们就可以进而考虑武梁祠和武氏墓地中别的祠堂的关系,考虑武梁祠石刻的大环境,甚至整个东汉时期墓葬的理念。这都可以算作是“重构”。很多领域,像物质、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原境——实际上都需要重构。但是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将这些领域分得比较清楚。有的时候学生会操之过急,还没把第一步做好,没把完整的、具体的东西做好,就一下子跳到很高的层次去谈政治、历史的问题,显得缺少中间环节。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以做,都可以重构。有的时候我们有比较多的证据,有的时候历史的遗迹消失得很多。消失太多的时候就不太容易把它原来的环境重构出来,所以在挑选研究主题时也要进行一定的鉴别,看看什么东西可以允许你去做多层的重构。如果材料能够允许你做许多层次,从初级的重构一直推到很高层次的那种,那就是非常好的材料,很难得,应该马上敏锐地抓住,充分利用。但更多的时候不是这种情况,更多的情况是个空墓,里面什么东西都没了,有的只剩下壁画。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也就只能谈谈那幅画的特点,不可能谈更多的东西。总体来说,艺术史研究中的重构有两类:一类是和礼仪艺术有关的,刚才我讲到的例子多属于这种,需要进行建筑的、礼仪的、宗教的各种层面上的重构。另一类是更接近纯艺术的单独艺术品,比如卷轴画、书法等,这些作品不是特别为了宗教场合或者祭祀场合而制作的,研究的方法和第一类自然也不太一样,但是“重构”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英国著名学者迈克·苏利文(Michael Sullivan)(后来来到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屏风的文章。他在研究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书画著作后,发现唐朝、五代的时候屏风画占很大的比重。著名的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画了大量的屏风。当时立轴画还没有兴起,屏风、卷轴画和壁画是绘画的三大种类。可是我们现在竟然没有一件当时的屏风画保存下来。这些屏风都到哪里去了呢?我曾在《美术史十议》中写过,这些屏风画有些是毁掉了,有些则是被改装了:一些屏风后来被裱成了立轴画。屏风原来有四扇或者八扇,现在每一扇就变成独幅画了。那么,如果不进行历史重构,不知道它只是原来画作的四分之一或者八分之一,上来就讲这幅画的构图怎么样,那就必然是误读。还有很多的问题都和这种概念有关,比如一幅画本来的物质形态和媒材是怎么样的?这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牵涉的问题很不简单。古代很多画都被剪裁过,修补过。比如故宫里的《洛神赋》,现在看印出的画面很漂亮,但是如果真看一下原画,就会发现它是经过大量修补和重画的。另外,一件作品当时是怎么放置的,怎么欣赏的,创作过程是怎么样,这一系列问题都非常重要。比如卷轴画的创作过程就非常重要,很多文人可能都参与了一幅卷轴的创作,这种创作和一个人在画室里画上几年就不可能是一回事。所以创作过程也需要重构。总的说来,“重构”这个概念对我来说非常关键。当然,艺术作品的种类、时代不同,重构的目标、方式也就不同,不能拿一个尺子衡量所有的问题。比如说,屏风画是一种问题,牵扯到别的种类的画可能又是另外一种问题。朱志荣:您的著作中context被翻译成“原境”,您的“原境”与文学中的语境、黑格尔的“情境”等有什么区别?您在美术史研究中使用它时有什么独特之处?巫鸿:Context按照文学理论的惯例一般被翻译成“上下文”(语境)。美术史等很多研究领域都受到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特别是法国文学理论的影响。我之所以翻译成“原境”,首先是因为我觉得“上下文”(语境)是从文学理论那个特殊的学术传统里翻译出来的,主要谈的是文本问题,指的是一种氛围。对于美术学、社会学或者人类学来说,翻译成“上下文”并不太合适,因为这些学科谈的不是文本问题。其次,我觉得“上下文”的说法给人一种文字线性化的感觉。可实际上,特别是在美术领域,我们强调的总是一种三维或者二维的空间性,“上下”容易给人误导。所以国内在翻译我的东西的时候,我就建议用“原境”这个词。它比较接近于我用context的时候想表达的内容。我用context这个词想恢复的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环境。比如说武梁祠石刻当时的环境,如上所说,我一般强调的是它的historical context,从具体的环境到比较高层的社会政治环境。更多地强调的是一种更具体的环境。当然一般的氛围是不是也可作为一种context?我觉得也是应该考虑的。比如在研究汉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感到一种氛围,如果把当时辉煌的氛围展示出来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研究方向。我们不能局限于文学中的语境,但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进行沟通。原境是和重构(reconstruction)连着的。原境是已经消失的东西,不是现成地摆在那儿的。一个墓葬发掘出来需要重构原来的环境和氛围,因为没有一个古代墓葬是崭新的在那儿的,很多易腐的东西都消失了,很多当时是有生命的东西也都消失了,人们在墓前和墓中进行的礼仪活动等也都消失了。这都需要重构。朱志荣: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绘画或雕塑的样式对欣赏的影响(如卷轴、屏风)?我们美学里常常讲究审美欣赏因“看”法不同而感受不同。这在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观看方式的差异是怎样影响中西美术的差异的?巫鸿:我觉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古典和传统的美术史研究基本把艺术品作为客体对象,对观者的研究比较少。但是实际上,观者的眼睛很重要,每个人的“观看”都不同,都是一种历史现象。现代的接受美学就比较强调主体而不是客体方面。我觉得在美术史里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某种艺术,包括其形式和媒材,都是和一定的视觉或者欣赏方式、观看方式相对应的。某种形式、某种媒材一定要求一种观看的方法。比如电影就应该在电影院看,和在家里看电视绝对不一样。在电影院的黑屋里看电影产生的是一种幻觉的现实,而电视是开放性的家庭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完全占据你的眼睛和脑子。同样,古代的画或者雕塑也都有它们自己观看的方式,这一点很重要。比如说卷轴画的问题就非常有意思。我在《重屏》那本书里面对这种特殊媒材进行了一些研究。“手卷”在世界美术史里也应该算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我把它叫做绝对的private,即私人的艺术媒材。手卷的实际观者只有一个人,两只手拿着一幅画来看。要是还有别人看,那就只能站在他的后面旁观。而且卷轴画和欣赏者的运动关系密切,欣赏手卷要慢慢打开,一节一节地看,卷轴画因此是一种活动的绘画。《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后者是后来临摹的)代表了卷轴画的最早样式:文图基本上是一段一段的,一段图一段文,一个卷轴其实分成几个单元。但到了《洛神赋》,特别是故宫的那个本子,这种样式就基本消失了,一幅手卷就变得具有连贯性了。这两种画在看的时候感受就不一样。欣赏《女史箴图》就像看一个连环画画本一样,看完了一段再打开一段。到了《洛神赋》,观者就不太知道在哪儿停下来了,停与不停就要根据看画人的心理和鉴赏习惯。因此,观赏山水和人物运动的“看法”就变成了一种非常具有美学意义的问题。很多人感觉到洛神在慢慢往远处飘去,山水起伏的线条也在引导着欣赏者的视线。这些都是中国纯绘画的特点,西方绘画不是没有,但不是它的强项。他们虽然早期也有类似卷轴的东西,但没有真正升华到艺术,也没有那么复杂的构图。后来很长的中国卷轴画,如《长江万里图》,看起来几乎有了一种音乐性,有时候忽然急促,惊涛拍浪、悬崖高耸,有时候忽然又非常的平缓,有很长的水泊。看这样的绘画就像欣赏音乐一样,双手控制卷轴的动作以及观画时的整个心理都会直接受到影响。这种研究涉及的对象因此就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观者(viewer);一是形象(image),比如《长江万里图》画的山;第三个就是媒材本身了。这三个方面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卷轴画代表了中国早期绘画的一个重要传统,对世界美术史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古代人对卷轴分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每种的观看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米芾就说过有一种“短轴”或“横幅”,它和长卷的观看方式又不一样。古代的立轴也不一定都是挂在墙上的。明代绘画里所描绘的立轴画的看法很特别:花园里,一个童子拿着一个杆子把画挑起来,观者一只手拉着立轴的尾巴,整个画面呈现弧线形。观者是拉着立轴的,不是走来走去地看。类似的特殊的“看”法还有很多。这些“看”和现在我们的“看”是不一样的。因此,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看画的?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某种“看”法所引起的美感是怎样的?所以这又回到了上面讲到的重构的问题。总而言之,对艺术的形式或者媒材的研究会牵扯到许多美学层面的问题。中、西在看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观看的距离上,中、西就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画常常鼓励近读,手卷和卷轴画要拿得很近,眼睛和画面基本保持在一个手臂的距离。所以中国绘画比较强调微妙的线条,即使有比较粗犷的线条也不像西方那样明暗感觉非常强,远远地就给你非常强的立体感。我在国外上课放幻灯片的时候,发现中国画总是不太好看,看不清楚,那些优美的线条都消失了。可是西方油画一看就是黑白分明,立体感非常强。中国很早就将线作为一种造型的主要因素,这和“看”的方式密不可分。所以看的方式、看的距离和作品的视觉表现与艺术感受也有很大关系。朱志荣:您认为时间因素在美术史的研究中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巫鸿:我在国内最近出版的一本书叫做《时空中的美术》其中有相关论述。我觉得时间在美术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探讨的东西非常多。刚才提到的手卷实际上既是一种空间性的媒材,又是一种时间性的媒材。西方美学曾把艺术分为空间性和时间性两类,空间性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时间性艺术包括舞蹈、音乐等。这种分类对我们的艺术知识构成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现在,学者们越来越发现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虽然舞蹈、音乐确实是在线性的时间里完成的,但是也有很强的空间性。而绘画、雕塑虽然一般而言是空间的构成,但是往往也包含时间性。比如手卷,是一种绘画,但实际上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完成,所以说手卷既是时间性的又是空间性的。实际上“看”本身就有时间性,看什么东西都需要时间,不可能在瞬间就能完成欣赏。在看的过程中,人们要花时间去领悟作品,要由画面深入到审美的层面。大型的空间构成必须在时间里完成。这在所有建筑型的美术里都存在。所以时间在研究美术的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在分析具体的作品的时候就更为重要。我们不能说在美术史研究中时间比空间更重要,但这是一个绝对非常重要的因素。朱志荣:您刚才说商周时期的礼仪、巫术情境对研究艺术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审美是感性的,巫术则成体系,带有知性、理性的成分,审美应该早于巫术,人的感悟能力、趣味性早于巫术,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商周以前很难有审美,主要是巫术。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巫鸿:这个论题大概已经超出了我的专业领域。我接触巫术比较多的是通过人类学。张光直先生从史前谈到商周,认为通天地的东西都是和巫术相联系的,他认为我们今天称为艺术品的青铜器都是为巫术而创造的。我个人在写作中一般不太用“巫术”一词,这是因为英文相对的词为"shamanism",音译为萨满教。比较纯粹的萨满教存在于西伯利亚,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而是和“治疗”相关,或者进一步说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类似的行为在中国古代也存在,比如据说在楚国就比较兴盛,屈原也写过类似萨满教的东西,比如说《招魂》和《大招》,都具有“治疗”的巫术性质。我之所以不用这个词,就是因为太过于向萨满教倾斜,人们会误以为中国古代的美术都是和萨满教有关的。我一般用“礼仪”这个词,首先因为这是中国古代自己的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礼、祭祀,戎就是打仗、军事。像李泽厚先生谈的商周的青铜器,商周以前的玉器,甚至一些很薄很薄的龙山蛋壳陶,日常生活不能用的器物等,在当时都是礼器。这些我都归为礼仪,是为礼来造的,而不是为日常实用而造的。有一位西方学者写了一本书叫做《艺术为什么?》,研究的是原始时代艺术产生的问题。其论点很简单,即艺术是为一些特殊的目的而制造的,不是日常的、实用的。我认为这个理念可以成立。艺术品肯定和一般的东西不一样,不然就不叫艺术了。从这点出发,艺术就和特殊目的、特殊美感这两个概念产生关系了。古代美术的主要目的就是礼仪,它所具有的美感也不是日常的自然感受,而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感受。相对于抽象的美学原理我更喜欢研究历史。我想知道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特殊物品”的价值并开始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去制造这类物品的。玉器就是这样一种非常特殊的东西,不仅材料特殊,而且还花费大量的人力,制造出来却又是一些毫无实用价值的东西。还有龙山的蛋壳陶,虽然外形上看还是容器,但却不能真正用来盛东西,实用价值几近消失。这些价值转化了的物品使人产生美感,又具有礼仪或巫术的价值。朱志荣: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艺术研究方法和西方的研究方法?有没有一种超越文化、超越国界的研究方法?巫鸿:我的学术背景不太一样,中国、西方的学术传统训练我都接受过。我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待过七、八年,对传统的艺术鉴定方法可以说比较了解。在西方,我学习了西方的美术史研究的方法。我认为每种学术传统都和研究的对象有很大关系。学术传统不是超越历史的、绝对的,也不是超越文化的。比如中国的鉴定学、书画研究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有很强的地方因素。我认为每种学术传统都有自己的价值。但有没有一种超国界、超文化、超国度的方法论?我觉得可能有这样一种方法。但第一,这种方法论可能是很基本的,不是很细的。比如说,“原境”、“历史重构”等都是非常基本的概念,但研究到更细的地方,比如研究手卷的时候,东西方美术所要求的研究方法就不一样了。第二,这种超地域的方法不能否定特殊性和传统性。比如中国传统的考证、训诂方法有很长的历史,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字方面的课题,作用还是很大的。再比如像刘勰、张彦远的著作中包含的一些分析方法,现在的一些学者可能觉得不够科学,没有太多的推论证据。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角度。那种角度是否就要被现代学术否定?我觉得也不一定。我觉得学术研究可以有很多不同观点,不同观点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要是都变成一言堂或一种看法,那就很无聊了。我觉得美术史研究不一定都要跟着一个方向跑。应该创造一些比较有意思、比较有个性的东西,这个人写的书完全可以和那个人写的不一样。中国的学术有它的传统,有它的长处。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中国学者所做的工作之上,尤其是基础性材料的鉴定方面。但怎样使这种大量的基础工作上升到精密的解释层次?这可以吸取国外的经验,因为国外的解释比较注重理论化。我们不能把中西方的研究方法对立起来,应该互补,看到每种方法的长处。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内有一种把西方的理论学过来就行了的心态,西方也有一种到中国介绍“先进”理论和方法的欲望,我称之为“传教士心理”。但我想很多人目前大概也发现了,外国方法并不是那么好用,它不像一个套,套上就解决问题了。很多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论,离不开具体的研究对象。对象不同,方法也不同。做什么东西需要什么工具,不能甩开要做的东西。做椅子和盖房子所需要的木工工具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国内翻译的外国理论著作越来越多了,我觉得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何根据对象而研究出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此外在借鉴西方美术史研究时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可比性。比如说有的学生研究佛教艺术,我会建议他看一看欧洲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著作,这样可以有个互证。宗教艺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是相通的。所以在借鉴的时候,要有一个历史基本问题或研究对象的基础,完全没有这个基础很难有一个宏观的方法。但即使是研究对象相通,也不要硬搬西方的理论和释读。朱志荣:中国国内有批评认为,当下一些美术作品有意识地明确表达思想观念的目的性较强,以致背离了基本的艺术规律和宗旨。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有人批评当代一些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很肤浅,却在欧美受追捧,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同时,中国当代的艺术家从过去自发的思考到现在自觉的思考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和建议?中国现代美术从模仿西方现代艺术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您觉得他们现在依然是处于模仿阶段还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如果他们依然是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那么是什么制约了他们?巫鸿:我觉得中国现当代艺术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很大的。徐悲鸿、刘海粟等老一辈艺术家在国内接受教育,然后出国留学回来,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的所谓的当代艺术,基本还是一脉相承的。现代化的美术运动在中国造就了新的传统,这个新传统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国画传统。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还是很受欢迎的。其结果是中国现当代艺术中形成了“西画”与“国画”并驾齐驱的局面。当代艺术可以说是“西画传统”在当前的继续演进,因此不必要反对和惧怕。表面上,这种艺术看上去和西方区别不大。但其实整个的格局和西方大不相同。我这样说是我们有两个强大的轴心,即“西画”和“国画”的传统,而西方本身自然是沿着西画的轴心发展,并没有一种具有冲击性的外来传统与之互动。中国现代美术中的这种双中心模式造成了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在艺术史里和在美学的思考里,既有很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的概念,又有很强的世界性概念,这两种概念在不断对话,而不是一个吃掉另外一个。这是理解中国美术处境和评价当代艺术的基础。一个非西方的、有很强的本地性的文化艺术,和全球化的艺术或者说西方的艺术两者不停地互动,产生了另外一种新的艺术。这是我对当代艺术未来的希望。这种新式的艺术,不完全是西方的,也和传统美术有别。新一代艺术家应该能尽量吸收任何有益的东西来进行艺术创造。我常常把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开拓叫做“实验”。顾名思义,“实验”不会马上就有结果,不是马上就能盖棺定论,其中肯定有成功也有失败。所以实验艺术既有开拓性,也有不成熟性。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批评家或策展人,就是能够比较敏感地观察到真正的而不是虚假的实验性。有些所谓的实验其实是人家做过的东西,拿到中国好像很前卫,其实国外早就有了,那就不是真正的实验。还有一些所谓实验没有一个很坚强的逻辑性和目的,要实验什么并不清楚,因此其本身价值也不会太高。西方学者或欣赏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接受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兴趣和习惯。能不能吸引观众是美术馆是否组织展览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觉得有些作品在中国和西方有截然相反的评价是相当自然的事情。总之,如果说我们对西方的艺术有我们自己的观点,西方对中国艺术有他们自己的观点也无可厚非。举个例子:在世界上很有影响的专门收藏和陈列当代艺术的古根汉姆美术馆最近设立了东亚部。但是它有一个很明确的方针:即并不是要收集和展览所有的东亚当代艺术,而是只展览具有全球概念亚洲艺术家的作品。根据这个方针,该馆就选择了中国画家蔡国强的作品,做了一个专人的大展。这种观念是不是正确我们可以讨论,具体挑谁或怎么来解释也可以商榷,但美术馆必须确定某一特定范围来进行展览是没错的。再比如,有些国外人比较习惯看抽象艺术,中国抽象书法这样的艺术很容易让他们觉得挂起来挺漂亮的,但中国或者日本的书法家一看就觉得水平不高,认为没有真正的传统笔法和功力。所以在衡量不同意见的作品时肯定有不同的标准,这也是正常的。朱志荣:您认为中国传统美术史(艺术史)批评术语,如意境、意象、言意之辨等,对中国当代美术批评有意义吗?国内策展人高名潞提出当代艺术的“意派”理论,您如何评价?整个传统的批评术语是否可以在当代进行理论重构?如何重构?巫鸿:对中国美术史研究来说,传统批评术语非常重要。把西方美学术语直接翻译过来,用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能够使用中国传统的术语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些术语属于中国美术史的原境。比如我用“礼仪美术”这个术语,就是在有意识地向这个“原境”靠近。“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这个中文词我不大喜欢,因为这是一个生造的词。20世纪90年代初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是给英文语境的人看的。"monumentality"在西方文化和艺术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但翻译成中文就很别扭,很拗口,说也说不清楚。所以在后来的书中我就用了“礼仪美术”这个词。它是中国自己的一个词,和"monument"概念很接近,但又有区别。外国的"monument"一词,和礼仪、宗教、政治很有关系,但往往是指体型巨大的作品,如大型宗教建筑等。中国的“礼仪美术”就不一定是这样,它可能很小,但却叫做重器,比如玉器也是小,但非常重要。传统的概念可以和要解释的东西在同一个历史环境出现,所以更值得推介。另外,这些概念本身就是历史,本身也是研究对象。比如“礼仪”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是我们现代人一下就懂的,需要进行研究。再比如“意境”这个词,我们可以用这个词,但古代这个词是怎么发展来的,在各个时期是什么意思?现在用的“意象”、“意境”诸多概念可能已经是现代的概念了。要想使得这些概念和古代美术研究结合起来,就必须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这既需要理论训练,也需要历史训练。如果希望用它们来解释美术作品,那对美术史研究的要求也要更高了。朱志荣:很多人都在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但有一部分画家鄙夷中国传统,认为中国画不能与时俱进。巫鸿:我觉得后一种说法基本已经被现实否定了。2010年我在北京主持了以“当代水墨和美术史视角”为题的一个学术讨论会,邀请很多国内外艺术家和学者。学者们基本认同水墨画在当代仍然在不断发展和探索。大家谈的角度虽然不一样,但都对实验性的探索表示了肯定。这种努力的本质是希望通过革新来保留传统,目的不在于保留完全传统的表现样式。这些画家所保留的基本上是水墨、纸的媒材和水墨画的一些美学因素,而不是具体的画法。我个人也主张通过革新保留传统。如上所说,现在中国艺术基本的情况是在沿着西方和传统的两条路子前进,两者之间又有互动。一些试验探索水墨的画家希望和油画艺术家产生互动,使国画为世界艺术发展做出贡献。虽然结果如何现在很难估计,对未来有没有贡献也没有一个人能马上做出结论。但是这种努力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最近两年举行的中国美术展也包括了越来越多的水墨、山水画作品,这可能是一种趋向。朱志荣:从政治、伦理等角度研究中国美术史固然重要,但审美意识的角度是否依然是美术史研究的基本角度?当然揭示象征性等也都是属于审美角度,您对此如何看待?巫鸿:我觉得严格意义上说国外美术史对这种角度不是太强调。可能也在谈这个问题,但没有用“审美”这个词。比如他们谈观者的主观感受的时候,就和审美的角度比较接近了。从客体到主体对它的感受的方面,不但要谈这画的风格、样式,而且要谈怎么感受它。西方可能在用别的学术语言来说这个问题,比如对“视线”的讨论。在西方学界,审美一般属于哲学领域。朱志荣:中国哲学和文学中的复古倾向意在校正走入歧途的行为,是一种继承传统的创新。中国美术史中的复古有什么特点?巫鸿:中国美术史的复古问题非常重要,我在《时空中的美术》中曾经涉及到。我们谈艺术史、历史往往用进化论的方式,就像一个人必须经历出生、长大、变老、死亡几个阶段。而复古的逻辑完全是另一种情况,就像老头能变成小孩、把时间的顺序倒转一样。但是我们应该了解,复古艺术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复古,而是一种很前卫的东西,对当时来说很特殊、不入时人眼的样式。比如说董其昌、陈洪绶都是要通过复古来创造一种新的模式。商代青铜器已经具有了很明显的复古倾向。孔子说“克己复礼”,也是通过复古来构建一种新的社会。我想也可能将来会写一部另类的中国美术史,以复古的方式,而不是进化的方式,写出美术的发展和变化。对于滕固先生的学术道路我还没有专门做过研究,接触到的仅有两点。一是在研究汉代美术学术史的时候读过滕先生有关汉代画像的文章。其中他把汉代画像分为“拟绘画”和“拟雕塑”两类,据此我认为他可能是第一个把欧洲美术史中的形式分析学派的理论引进中国,用以分析传统中国艺术的学者。他的这个说法的来源可能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家沃尔夫林,他把绘画的性格分成五项对立的要素,其中一对就是绘画性和非绘画性的对立。这个理论当时在全世界的美术史研究中起到很大影响,比如说美国对中国美术史研究就收到很大影响。滕固把这个理论引进中国并用于分析中国古代艺术作品,说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已经开始采用西方话语模式。虽然今天我们对这个话语有所批评,但是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当时仍然是很有功绩的。第二个接触点是在我讨论“废墟”的概念和视觉表现的时候(有关著作将由文景出版社出版),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对建筑废墟的保存和形象再现在中国的产生及其条件。滕固于20世纪上叶在德国发现圆明园的早期照片,并将其在中国复印出版,对废墟的保护和艺术再现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总之,以此为例,我们对作为现代学科的美术史在中国的早期发展还了解的很不够,需要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西方美术史对自身的历史非常重视,在研究院有专门的课程,所有的博士生都必须选。这也是学科成熟的一种表现。中国美术史有自己的历史,应该对许多先行者的历程和著作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把这部历史建立起来。朱志荣:今天您的这番话让我收获很大,相信对我们国内的学界和诸位学人也会有很大的启发。非常感谢巫老师,期待今后还有机会向您请教。巫鸿:不客气,有空可以保持联系。注释:①巫鸿著,柳扬、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三联书店,2006版。②巫鸿著《美术史十议》,三联书店,2008年版。③巫鸿著,黄小峰、文丹译《重屏:中国绘画的媒材和表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④巫鸿著,梅枚译《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三联书店,2009年版。作者简介:[美]巫鸿,男,汉,北京人,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并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1994年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获终身教职,后为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和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国艺术史专业方向教授,并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2000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化系,伊利诺斯州 芝加哥 60637;朱志荣(1961-),男,汉,安徽天长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研究方向:美学,艺术理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小小同学报考方向:中国美术学院 艺术人文学院 中国美术文献研究一战上岸!01初试初始要考中国美术史和艺术概论这两门专业课,总分300,在总成绩中占有很大比例,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心思去规划复习。我个人的复习思路有三:1.反复阅读参考书根据时间线索梳理知识脉络,建立整体知识框架。这里有个人的小方法,读完一个朝代后,可以合上书,根据记忆去默画思维导图,按照时间轴线联想,不断加深理解与记忆。2.阅读相关朝代的课外书籍光准备课本指定教作用不大,一定要扩展阅读,反复提炼,归纳相关论点,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以明朝为例,高居翰的《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与《气势撼人》四本书,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书籍,可以对历史阶段或者某几位艺术家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使我们对绘画史的理解更加透彻、多面,在答题时所表述的内容更为深入。3.保持心态很多二战的小伙伴分享失利经验,越到考前心理压力越大,越焦虑,真正学进去的东西不多,备考的状态不行,考试自然费力。临考阶段,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重点在于坚持每天书写,保持写作手感,仔细分析研究历年真题,既要保持熟练度,也要训练自己尽快熟悉考场氛围户和答题节奏。02复试因为今年疫情原因,复试方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动。专业写作和面试的分值达到了180,笔试一般是一道论述大题,且较为宽泛宏观,比如之前考过的艺术与科技、艺术与人工智能等,字数上基本要在 2000 左右,要注意书写。面试的问题是老师随机抽签提问的,每人有三个问题,虽然是随机的,但是准备好几个基础的问题总没错的,比如为什么报考这个专业,研究生期间有什么规划打算等,这一类有备无患的保险问题,都可以准备一下,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有准备和临时发挥,给老师的感觉就差很多了。有资源的同学可以请教学长学姐老师,往年问的比较多的问题做个记录,做点准备。03良心安利复习书目中国美术史: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吕澎:《中国现代美术史》艺术概论: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曹意强:《艺术史的视野》范景中:《美术史的形状》葛路:《中国画论史》
五一过后2021年考研进入实质准备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造型学院版画系要说的可真不少,在五四运动时期,由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冉冉升起,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觉醒意识的版画家,后来便成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精神砥柱。 1950年4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1955年,版画系正式成立。作为首要问题形成讨论的便是确定版画系的“版”是“刻版”而非“出版”。版画系最初设置木刻、石版、铜版三个专业,李桦在专业技法上深入探索,黄永玉探索水印木刻,石版、铜版专业由李宏仁、陈晓楠等教员进行教学探索。1962—1965年,版画系设立李桦、王琦、古元、黄永玉四个画室。文革后版画系设立木版、铜版和石版工作室,1981年又在中国率先成立了丝网版画工作室。此时,版画系设置研究生班及进修生班,为版画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并为兄弟院校培养师资。1991年设置摄影工作室,1999年成立中国传统版画工作室,并筹建版画材料与新技术工作室。2003年导师工作室制度成为教学主体,成立六个导师工作室,原有各版种工作室合并为版画技术工作室。 版画系自成立以来,历任系主任有李桦、伍必端、宋源文、谭权书、广军、吴长江、苏新平、王华祥,在教学系统、组织结构上不断深化与调整,以适应新时代下对于版画专业人才的要求。 如今,版画系立足传统,更力求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求新的突破,“让传统走的更近,让实验走的更远”,为中国版画发展的整体格局贡献力量。重点来了每个工作室方向与创作语言不同考生一定要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向话不多说来看简章版画系2020年计划招收32人(以研招网信息为准不含推免),实际报考人数78人(以美院考前公布的名单为准),这个报考与招收比例确实很诱人并且版画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从创建一直发展至今,逐步发展。版画系师资阵容也十分强大,有知名艺术家苏新平教授,是考生们不错的一个选择。版画系的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707素描、色彩和807创作和美术史论(两史一论)以及最后的面试。同等学历需要加试美术评论和黑白木刻语言转换。重点又来了还是报考流程因为每年因为在报考流程出问题而被刷掉的考生实在是太多了报考流程递交初审(以2020为例)2019年9月10—20日首先,登录中央美术学院招生考务管理平台(http://cafa.xinjia.com/)注册后填写报名信息并打印《中央美术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信息表》。邮寄专业初审材料所有考生必须在2019年9月10日-20日将打印并签名的《中央美术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信息表》及与报考专业有关的材料用邮政特快专递EMS邮寄至中央美术学院招生处(以当地寄出邮戳为准),所寄材料一律不退。缴费★入学考试复试费:100元缴费时间:2019年9月10日-20日。缴费方式:中央美术学院官网缴费平台网上缴费。未进行网上支付或网上支付未成功者,报名信息无效。初审名单公布2019年10月9日研招网报名2019年10月10—31日每天9:00-22:00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正式网上报名时选择报考院系和研究方向须同初审材料时网上采集信息保持一致。 现场确认2019年11月8—10日确认地点:中央美术学院北区礼堂门厅领取准考证2019年12月20日请考生在考试前一天(2019年12月20日)到院系领取准考证并查看考场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的考生不用在研招网上下载准考证。考研考试2019年12月21—25日中央美术学院所有学院的英语政治都是国家考研统一时间,只是专业方面的考试安排每个学院不同,无论报考哪个专业,一切都以当年的招生简章与研招网信息为准。特别提醒报考造型学院(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壁画系、基础部)各研究方向的考生,提交作品 照片 8 张(7吋精印彩色照片,背面写清姓名及报考专业方向)、论文1 篇。考生们在准备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同时,也要先和老师打好招呼,了解所在工作室的具体情况。同时也要时刻关注简章,注意每年简章中细微的变化,方能做到万无一失。清央美术可以为每一位考生打造最合适的报考方案与学习计划,细化每一个流程。文末小编要祝福每一位考生,都能考上自己满意的专业。
大家好,我来自鲁迅美术学院,今年(2021年)已被拟录取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今年拟录取的27人中,本人排22名。在弘时考研的帮助下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感谢我的弘时硕士老师—唐老师,希望以下文字对各位学弟学妹有帮助。2021年4月2日,央美官网发布21届研究生拟录取名单,我很荣幸出现在名单之中。在看到名单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欣喜若狂,仅仅是吊着的一口气终于松了下来,在第一时间通知家人和朋友后,我出乎意料的平静。我本科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八大美院之一,可是跟央美比起还是有些差距,身边同学大多备考本校,本来我也是默默无闻考本校本专业研究生中的一员,后来我想,我能不能再努努力够一够更好的院校?于是我关注到了央美,关注到了艺术管理,那个时候是2020年的6月了,在自己还有半年就要考研的时候把目标院校换成央美。现在考上了回过头看,可能就是冥冥之中的指引吧,让我这个平平无奇的小美院学子逆袭到央美研究生,有时候相信自己真的很重要。央美考研多一项初审材料审核,也就是说初审材料是否合格决定你是否有资格参加央美初试。初审材料的提交是在每年的9月份,不同的专业提交的内容不一样,纯艺术理论类考生提交的材料包括一篇论文、一篇专业自述和一份个人简历。论文要具备学术性并且往自己报考的方向上靠,专业自述和个人简历的格式和内容要明确。我是从6月份开始着手准备论文,前期先花两周时间大量阅读文献,中期开始搭论文大框架,后期就是填充论文和格式矫正,前前后后大概用了一个半月。专业自述和个人简历要有条理,尽量突出个人在报考专业上的优势。央美理论类考试书目在招生官网上可以找到参考书目,除了指定参考书目外还要阅读其他文献资料补充,这样才能做到考试时游刃有余。史论和概论方面,由于内容繁多又细碎,我先用一到两周整体阅读一遍并在书中划分出重点内容,整理出大框架大方向,再深入学习填补我整理出的框架,在把笔记梳理好后我以一个半月为一轮在考试前将书本和笔记细细研磨了三轮,确保每个小知识点都不放过尽量记在脑子里。英语方面,作为一个艺术生,英语一直是痛点,央美艺术管理对英语单科的划线在40分以上,我的英语成绩是66分,这完全归因于我系统的英语学习,英语最核心的部分是单词量,前期我花了大量时间在单词量的积累上,到10月份我才开始接触习题,可以保证每篇的生词量低于5%,看得懂做起题来才得心应手。政治方面,我不建议政治太早开始,我的政治分数是74分,我从9月份才开始跟着徐大和肖大学习,一直没有占用很多时间,临近考试还有一个月我才开始给政治复习更多的时间,临近考试两周开始背诵。无论是选择院校还是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方,让我最终坚定目标的都是我的信念和不服输的心态。央美很难考,不少同学都经历了比我更长的时间才上岸,在复习中也崩溃过,不过我都很快走出来重新调整心态。在别人都不认可你的时候,至少你要认可自己。想要,就要自己去争取去尝试,如果连迈出第一步都不敢,更别提拥有。选择好培训机构学习能事半功倍,考研过程更有方向,比如弘时教育。祝愿学弟学妹们,考研顺利,心想事成!
现在很多的同学都已经通过艺考进入了大学,而且现在的美术生已经占到了所有艺考生的一半!慢慢的很多人就开始疑问美术生毕业之后能去干什么?这篇文章我会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美术生之后的前途和毕业前景是如何的。美术生的就业渠道很多很宽,如果家长和同学你们认为美术生在毕业之后没有出路那就大错特错了,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美术生毕业之后会有很多的工作在等你。比如说服装设计,画家,美术老师,绘画的工作室,广告公司等等都是很需求美术生的。以及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需要设计和美工的,小到一双筷子,大到火箭飞机,都是需要设计师来进行设计的。1、如果大家学习的是绘画类的专业,你可以从事到教育,创作,出版,设计等行业而且薪资也都是很高的,工业做很稳定。2、美术学类,这个专业可以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新闻出版方面的一些工作,而且十分抢手。例如美术考前教师,也就是高考美术教师,先从助教做起,成长也是相当的快,自己手头能力及绘画能力能得到提升。如果教学能力也不错,那么你就可以做第一条的工作,自己出版出书都是可以的。3、设计类的专业,像这个设计类专业就更多了,教育研究,影视类,电视台,各种设计,各种研究都是可以的而且,这也行业不光热门高薪,人才也是极度缺乏的,每年有很多的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收到了很多公司的邀请。4、动画类的专业。这个专业就很明显了,主要可以从事一些动漫,电视媒体,电影,动画创意,原画制作,编导等等一些工作,而且这几年国家对动画产业也是相当的支持的,所以说前途也是很不错的。5.新媒体运营这一块也是很需要美术生,新媒体运营主要就是微信公众号的制作,配图等等,当然还有各个自媒体平台,大家没有接触过肯定就会觉得很难做,但是它跟美术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其实不管做什么只要自己用心努力去做好,那么你就能收获到你想要的东西。如果你对一个工作感兴趣,你自然就会想做,如果你不感兴趣,那就趁早去改行做别的吧!这就是我们在选择画室时一定要考虑的三个方面,如果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可以私信我。我看到了会第一时间给大家进行回复!
美术生如何规划学习考出好成绩?很多美术生都不知道如何提前规划学习,让自己在未来的联考、校考中有突出的表现!微课菌昨日在群里看到有美术生安利了一个专门的美术生在线学习网站—美术集网校!微课菌觉得这种把美术集训学习线上化是非常不错的,从高一开始就能强化自己,非常的不错!想要考出好成绩,大家一定要提前未雨绸缪!而且专业230分以下的考生一定要注意精准报考!不能随随便便看到哪个院校喜欢就报考哪个院校,更不能只盯着重点艺术类院校和985、211类院校,要懂得取舍。一般来讲,报考时要根据文化课成绩来协调报考院校!
近日,有关“2022年艺术进中考”“体育在中考中的比重将与语数外同等地位”等消息引发社会热切关注。昨天(23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体育已经纳入中考,美育进中考已经在8个省份进行了试点。可以明确,体育中考将逐年增加分值,美育进中考的试点范围也将逐渐扩大,但并没有2022年这一时间表。到2022年的目标,是要开足开齐开好体育美育课程。教什么 考什么 如何考对于家长关心的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进中考,究竟考什么?如何考?王登峰也进行了回应。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我们进中考的内容,前提就是你必须在学校里是教过的。绝对不可能说学校里没开这个课,中考里面要去考。目前,已有八个省份试点了艺术进中考,王登峰表示,下一步,在推广、扩大试点的过程中,各地将不断完善内容测试的方式和计分的方式,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具体要推进的话还是由地方来推进,北京的艺术中考和河南的艺术中考可能在内容方式和这个计分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别。因为比如说北京有的学校开设京剧课,而河南人家学的是豫剧,人家中考可能就是考豫剧,所以这个还是由地方来决定,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满分10分 平均得分9分目前,江苏省已有多个城市将美术、音乐纳入中考,淮安市从2016年就开始实行,究竟如何考?经过几年探索,效果如何?2016年,淮安探索将音乐美术纳入中考,试点之初采用笔试、用等级ABCD对考试结果进行评价,作为高中录取的参考。2018年,改革进一步深化,音乐、美术各以满分5分分值计入中考总分,共十分,考核内容主要是音乐、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考试方式由笔试调整为人机对话考核,不再局限在基本知识,而是注重考察学生对音乐和美术作品等欣赏辨析能力。江苏省淮安市体卫艺处处长 安慧娟:难度并不大,学生的平均分在9分左右,艺术素养不能以简单的笔试进行考核,我们希望更多的专家来研究,怎么样来优化考试的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淮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指出,试点之后与此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校更加重视艺术课程的开设,师资力量水平在不断提升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