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美的中央研究院胡斯特:让尖端技术坠入凡间,颠覆人们的衣食住行!|U30名胜

美的中央研究院胡斯特:让尖端技术坠入凡间,颠覆人们的衣食住行!|U30

空气动力学、对旋技术、流体力学...这些普通人难以触及的尖端学科和技术,如今已经坠入凡间,被运用在普通家电上,颠覆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这背后离不开一位90后科研人,他就是美的研究院院长助理兼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胡斯特博士。1990年出生的胡斯特,2008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工程结构分析专业,而后攻读流体力学博士。专攻航空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他,博士毕业后并没有顺理成章地进入航空航天科研企业,而是加入了美的中央研究院。两年内,他历任先行研究工程师、流体机械实验室主任。2019年7月,他成为美的中央研究院院长助理兼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也是研究院最年轻的所长。美的研究院院长助理兼流体力学研究所所长 胡斯特博士让尖端技术坠入凡间对于选择进入企业自建研究机构的原因,他坦言:“我一直有一种工程师情怀,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设计出实实在在的产品。”同时,让他产生浓厚兴趣的是,如果选择家电行业的话,那些尖端技术就有机会走进千家万户。进入美的中央研究院后,他就发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而且,他越来越感受到这个平台可以提供更好的环境,既能够聚焦一些偏基础的研究,又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落到产品上。对此,他将自己的感受概括为四个字:“非常过瘾”。在美的中央研究院的三年多来,胡斯特主导了对旋技术的研究,研发了高效率、低噪声的对旋轴流风机设计方法,实现对风感的主动控制,引领新一代无风感技术。他率先将其运用到家电中,研发出首款搭载对旋技术的家用空调“东风空调”,获得行业的高度认可。更值得称道的是,胡斯特立足于家电产品风机风道设计体系领域,建立了美的集团流体力学的技术体系,突破了三维叶轮设计、射流引射等一系列行业前沿技术。此外,他还主导和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的研发,噪音、效率等指标均领先行业,更屡获殊荣。基础研究应与产业紧密结合关于企业自建研究机构这一模式,胡斯特认为:“这种模式是未来的趋势。”他表示,由于中国大量企业正处于转型阶段,原本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规模化而获得的成本优势。而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渐饱以及竞争的加剧,很多企业开始加大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在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制造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迈入全球行业的领先位置,再想提升研发能力,就不可避免走入无人区,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研究。作为科研人,胡斯特对中国在基础研究存在短板这一话题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事实上,中国的基础研究能力在全球已经处于一线水平。但现在身处产业界,他发现中国基础研究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科学问题应该从工程应用中来,最终回到工程应用中去。而目前,有些基础研究课题与工程应用的实际情况出现了脱节,因此会出现科研能力不弱,产业界却存在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科研人员成为企业家和管理者,也是出于这一原因。一方面,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技术研发,能够提供更好的环境,让科学家、科研工作者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说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愿意走进产业界、服务产业界,共同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最后,当问到改变世界的话题时,胡斯特的回答非常质朴,但正代表了每一位科学家和科研人的初心。他说:“我只想研究真正能带给人们衣食住行革命性变化的新技术。”

何以加此

美的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成茂:真正的智能化是产品主动为消费者服务

10月17日第22届“科技月”活动上,美的对外公开了美的中央研究院部分实验室。每经记者 陈鹏丽 广东顺德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宋思艰今日(10月17日),美的集团第22届科技月创享交流暨颁奖大会在广东顺德美的全球创新中心举办。今年美的首次对外开放了“科技月”活动。记者了解到,库卡、东芝等海外单位也首次被纳入参评范围。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徐成茂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透露,目前美的硅谷未来技术研发中心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人工智能。谈及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他表示,以手机为核心的这一代智能家电正在被消费者遗弃,这将是一个趋势。他强调,“智能化不要看得很玄,让人使用更简单更方便就是智能化。”人工智能不只是产品智能化自1996年以来,这已经是美的集团连续第22年举办“科技月”活动。美的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美的集团这几年在科技上的投入非常大,“投入要投在看不见的地方。对于新建厂房等重资产的投资,美的是希望尽量少,甚至是没有。”今年4月份,美的位于硅谷的未来技术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徐成茂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美的未来技术研究中心目前主要方向仍然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人工智能技术。“这也是我们对外的窗口,帮助我们把握未来技术脉搏。硅谷未来技术中心是长期战略性投资,未来还会加大投入。”徐成茂表示,美的的人工智能核心是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消费者的痛点在哪;二是产品能带来的效益和突破。谈及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家电,徐成茂坦言,企业要做的是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化的方案来真正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不能把智能化看得很玄,让消费者使用更简单方便的就是智能化。“听到一个故事是,消费者买回了洗碗机,却不知道怎么用,最后用来储存大米,或者拿来放厨具。”“从整个行业来看,智能家电的激活率不超过25%,使用几个月后,黏性可能还剩5%左右。”徐成茂告诉记者,不可否认,智能家电还是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而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智能家电人机交互之间还没有很好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手机或者音箱来做,好像把功能放到手机上就是人工智能了。但是,“手机或者音箱其实都是人机交互中多余的载体。真正的智能化应该做到主动给消费者服务,而不是要消费者拿手机告诉家电要干什么。越来越少的智能家电是通过手机这个载体来呈现,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徐成茂表示。他强调,真正的产品智能化应该是本机智能化、交互智能化以及场景的智能化。“从美的中央研究院的层面来讲,人工智能又不仅局限在产品智能化,还包括销售等流程的智能化、设计制造的智能化。”与海外企业协同创新2016年开始,美的集团大力布局海外市场,实现全球经营,为此,美的在2016年至2017年年初,先后完成了东芝白电、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全球机器人四大家之一的库卡集团和以色列运动控制和自动化解决方案公司Servotronix(高创)的大部分股权的收购。美的今年“科技月”也将上述海外单位纳入参评范围,评审技术创新奖项,美的也将“科技月”的主题定为“产品领先,协同创新。”在完成多项海外并购外,美的集团将如何实现协同发展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徐成茂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美的中央研究院亲自邀请了KUKA、以色列高创、东芝等企业的研发人员,包括美的海外研发中心的人员在10月18日一起分主题作论坛会。双方将主要围绕基础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化等方面进行讨论研究,“希望借这个机会,大家做一些合作探索的方向。”而库卡集团相关技术开发负责人则对美的与库卡的协同创新告诉记者,库卡和美的的合作首先就是技术层面,库卡擅长机器人手臂、导航平台的提供,美的则在人工智能上做得比较好。“我们来这边是希望看下我们和美的在哪些新的领域可以进行进一步合作。库卡作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企业,非常重视库卡的下一个产品是什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看下市场需要我们开发什么样的产品。除了工业机器人外,未来库卡未来还会专注消费者机器人,比如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上述库卡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目前库卡与美的在物流业务上也已经展开战略合作。

马永贞

知名华人教授陈刚在美国被捕,诸多细节披露!外交部回应

1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美方宣布,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因为隐瞒在从事美国政府资助的纳米技术研究期间为中国政府工作的事实,而在周四被逮捕并受到刑事指控,请问中方对此有何回应?赵立坚表示,我不了解你提到的有关情况,我想再次重申,中国政府一贯主张,有关人才交流合作必须建立在遵守法律、秉持科学诚信以及恪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有关政策举措与各国的通行做法并无本质区别。美方一些部门在办理有关案件时,应该专业公平的行事,停止搞政治操弄,停止对中方有关人才计划的污名化,停止干扰破坏中美在科技人文领域的正常交流与合作。麻省理工华人教授陈刚被捕 美方指控其未披露在中国的工作当地时间1月14日,美国司法部官网消息显示,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陈刚因未能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国的工作和获得的奖励而被起诉和逮捕。56岁的陈刚被控欺诈、未提交外国银行账户报告以及在纳税申报单中虚假陈述。他于当天在地方法官Donald L. Cabell面前首次出庭。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陈刚教授(图片来源:MIT网站)据美国司法部网站披露的信息,美国对电汇欺诈的指控,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3年的监督释放,以及最高25万美元的罚款。对虚假陈述的指控规定,最高可判处5年监禁、3年监督释放,以及罚款25万美元。对未提交外国银行账户报告的指控,最高可判处5年监禁、3年监管释放,以及25万美元的罚款。判决将由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根据美国量刑指南和其他法定因素作出。根据指控文件,陈刚是美籍华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担任MIT帕帕拉多微纳米工程实验室主任和固态太阳能热能转换中心主任。大约从2013年开始,他在MIT的研究已经获得了美国联邦机构授予的1900多万美元的资助。美国司法部文件显示,自2012年以来,陈刚在中国担任了多项职务,目的是通过提供建议和专业知识,促进中国的科技发展,并获得经济补偿。自2013年以来,他据称接受了大约2900万美元的外国资金,包括来自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1900万美元。甚至,美国方面检查了陈刚的电子邮件。司法部文件强调了他为促进中国科学和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并披露了诸多细节:1.促进与中国的合作;2.建议中国把创新(科学)作为关键和核心;3.中国经济排名第二,但技术和人力资源远远落后这一位置;4. 我们正在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不可持续的代价,以及劳动力成本;5. 对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我们必须依靠技术,不能像过去那样发展;6. 科学创新成为核心,我们意识到不仅仅是自主创新,还需要国际化来规划和促进。闭门造车的创新是行不通的,创新也是驱动力。美国司法部文件还显示,至少从2017年到2019年,陈刚在中国担任多个顾问职务,他还申请并获得了美国能源部的拨款,以资助他在MIT的部分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按照能源部的要求披露他与中国的关系。此外,陈刚在2018年的纳税申报单中没有向美国国税局披露,他2018年在中国有一个超过1万美元的银行账户。MIT校长:对此表示震惊、深感痛苦MIT校长L. Rafael Reif给学校师生员工发送邮件,对此表示震惊,并称陈刚是一位广受尊敬的学者和教员,他的被捕是令人惊讶、深感痛苦和难以理解的。公开资料显示,陈刚,1964年出生于湖北南漳,国际传热学的领军人物,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席教授 。1980年陈刚考入华中工学院动力系。1987年在华中工学院动力系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担任讲师。1993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博士学位后进入杜克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担任助理教授。2001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担任副教授;2004年担任教授。2009年首次打破“黑体辐射定律”公式。2010年因为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3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 。陈刚的研究涉及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量转换,主要包括微米和纳米尺度能量转换与传输机理的实验、理论和数值计算 。麻省理工学院评价其对纳米级运输和能量转换现象的贡献,获得国际认可。来源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综合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柳)、科学网、美国司法部官网、麻省理工学院官网等监制:童曙泉编辑:张小英流程编辑 吴越

这家51岁的全球500强企业 为何能帮助6位博士实现“追梦”人生?

【撰文/蓝科技】到今年为止美的“科技月”活动已经历时24年,这是对建国70周年最好的献礼。今年已经五十一岁的美的集团其实正少年,而且已经成为中国家电业的一个象征。发轫于广东顺德,在改革开放中迅猛发展,在全球化中已为行业巨人之一,进入《财富》500强是对美的最好的诠释。(2016年,美的集团成为首个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家电企业)美的“科技月”不是新故事,但却在美的变迁中不断赋予新的故事。从产品创新到制度创新、从中国到全球、从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到全球化人才储备体系,他们的作用是彼此赋能的。而对于人才的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梯队建设,在美的从未改变。因为这是永远照亮美的的一盏明灯。让“追梦人”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他们勇于打破“金饭碗”而无悔于追随美的,这样的故事如同星火燎原,逐渐多了起来。(1991年,美的成为第一家引进博士的乡镇企业)从今天加入美的中央研究院的的六位博士,看美的集团人才体系的构建,似乎能看到美的集团未来触手可及。吸引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这是很多加入美的集团以后的博士生产生的共鸣。透过人才体系看美的,这正是美的集团成立五十一周年以来永续发展的DNA。身为世界500强企业,美的集团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与人才驱动双轨并行,造就了今天不断强大的美的。美的集团2019年中报显示,其上半年营收达到1537.70亿元,同比增长7.82%不仅连续4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排名更一路上涨至2019年的312位;在Brand Finance “2019全球最有价值的100大科技品牌”排名中,美的位列第27名;截止到2019年6月30日,美的累计专利申请量突破10万件,授权维持量超过5.2万件,连续四年家电行业全球第一。2018年,美的以“科技尽善,生活尽美”为愿景,以“联动人与万物,启迪美的世界”为使命,开启新一轮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型升级,重构价值链、企业结构和企业文化,改善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价值。其实,美的以用户为中心、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中,人才是其持续壮大的DNA之一,而经过多年的人才体系构建,美的或将迎来人才红利。美的让他们的梦想照进现实中央研究院热学工程师刘和成,毕业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从事科研工作,但机缘巧合加入了美的。2016年是美的集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于刘和成个人而言,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美的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时,刘和成把目光转向了佛山美的集团。美的研发理念吸引了他——将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让生活变得更智能化、更美好的理念,与他的技术理想不谋而合,这是他加入美的的重要原因。去年AWE首次公开亮相的COLMO热水器系列产品,正是刘和成所在团队为解决传统热水器的用户痛点,从太阳能光热发电储能技术中汲取灵感,创新应用先进的相变材料,颠覆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开发了家电行业首款紧凑无死水无菌无垢的相变热水器。帮助有技术梦想的人实现理想和价值所在,以技术驱动生活变革,这是怀揣技术梦想的人都愿意加入美的核心。为了吸纳更多的人才,美的集团以中央研究院为核心,不断深化完善四级研发体系管理模式。中央研究院以博士为主导、院士为顾问、创新为核心,定位3-5年中长期共性技术研究及3-5年以上的基础研究、颠覆性研究;事业部定位1-2年的新品开发和2-3年个性技术研究。美的中央空调夏伦熹博士2011年加入美的。身为空调制冷业顶级专家的他是改革开放第一代留学生,参与过NASA项目,在美国特灵空调总部工作了20多年。但是夏伦熹以钱学森先生为榜样,心怀回国报效的热忱,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选择美的从头开始。在夏伦熹回归中国之前,中国制造在中低档的家用空调已赢得一席之地,但大型中央空调市场仍由国外品牌统治。尤其是离心压缩机的制造,都掌握在美国特灵、约克、开利、麦克维尔这四大企业手中,国内没有能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央空调企业。在夏伦熹的带领下,美的中央空调团队集中攻坚,自主研发出超高效双级压缩降膜离心式冷水机组,经专家鉴定,其能效COP7.1达到世界最高先进水平。博士生要什么,美的就给什么!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材料工程师杨翠霞被人称作多面女博士。80后的武汉大学博士杨翠霞就是美的材料团队最早的成员之一。她热爱自己的研究,对科技研发保持着数年如一日的专注。加入美的,她希望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她喜欢研究,喜欢在实验室里享受着那份科学实验之美。材料研究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由于材料微观形态结构异常复杂,无法通过数字仿真等高精尖技术先行模拟、参数运算,必须扎扎实实地通过实验一次次摸索。日复一日的实验室工作,杨翠霞在美的一干就是4年多,并且乐在其中。“美的不鼓励加班,但只要工作计划中有需要,我会主动留下来完成。”她也不认为自己是特例。美的中央研究院流体力学工程师胡斯特过去从未想过,自己的技术研发梦想会最终在家电领域实现。作为一名90后的北大博士,胡斯特出身航空航天专业。毕业时,与许多技术人一样有过一段挣扎:“继续做技术,还是转行?”在美的面试并且了解到美的鼓励技术创新的氛围、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高素质的团队合作,都是让研发创想迅速落地的“土壤”以后,他决定成为美的中央研究院一员。美的家用空调今年8月刚上市的东风系列空调,就是加入美的仅仅2年的胡斯特和他的团队的成果。和胡斯特经历相同的张良,在加入美的中央研究院以前在北京从事卫星研究。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的张良,似乎天然地有着航天航空的基因,这家研究所的首任所长正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正当周围的人都以为张良这辈子都与航空航天结下不解之缘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想到他会来到广东加入美的。当初面试时,他只提出了一个要求:看一眼实验室。中央研究院过硬的实验室设备“留住”了张良。因为,有实验室可以做很多事情。果不其然,张良在美的中央研究院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今,张良是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固体力学工程师。他参与了多个产品的降噪工作,其中一个项目的重要成果,就是借鉴导弹从潜艇中发射的降噪技术,让煮饭机器人可以安静烹饪。你只需要专注,美的便可以成全!美的中央研究不拘一格降人才。航空航天专业出身的郑志伟,2017年毕业时拿到了国内著名航天机构的录取通知。但他最终选择从北京来到北滘,加入了美的集团。刚开始研究微穿孔降噪技术时,领导曾有意让他接手其他项目。但郑志伟认为,微穿孔降噪技术对于用户的价值更大,值得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经过与领导的坦诚沟通后,他得以继续研究这项技术郑志伟团队的研究成果——微穿孔降噪技术首次出现在今年AWE亮相的COLMO煮饭机器人上。微穿孔降噪技术借鉴导弹从潜艇中发射的降噪技术,让煮饭机器人可以安静烹饪。从去年开始着手研究,到今年产品落地,并在5月获得国际领先技术鉴定,短短一年就能取得成果,郑志伟认为离不开中央研究院灵活、平等、开放的研发氛围。“在这里,只要你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就有充分的自由继续做。”这是郑志伟在美的工作以后出得的结论。从2014年至2018年,美的研发累计投入近300亿元,2018年更是接近10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首家研发投入近百亿的家电企业,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支持。美的创造的技术研究与创新平台不断从全球各地吸引优秀人才,进一步助力美的提升科技创新和研发实力。加大对人才以及科研的投入力度,不考虑短期利益,这一系列的做法都是一个修炼内功的过程,而这正是美的成为《财富》500强企业、不断创造历史的内核。本文原创于蓝科技,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蓝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

进出口

实地探访“数智”美的:5G覆盖数字孪生工厂,中央研究院主攻4大方向

智东西(公众号:dxcom)文 | 韦世玮智东西7月31日消息。本周,智东西前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对我国传统家电巨头美的进行了深入探访,亲眼见证了美的微清事业部工厂、中央研究院人工智能所在智能化与数字化方向的生产及研发成果。与此同时,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IO张小懿、美的集团IT总监周晓玲、 美的中央研究院人工智能所所长马建良等美的大牛,向智东西等媒体分享了美的在5G+工业互联网、IoT、AI技术方面的创新应用和战略思考。从2012年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以来,美的就不断推动制造工厂的智慧化发展和升级。如今8年过去,美的这场浩浩汤汤的技术革新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那么,就请跟随智东西的脚步来看一看。一、工业仿真及AI技术赋能智慧工厂走进美的微清(微波炉与清洁)事业部的制造工厂,一条条流水线上最繁忙的并非员工,而是“身材高大”的机械臂,以及周围忙前忙后帮忙运货的AGV设备。而在工厂内部的另一头,微清工厂中控中心的一块大屏上闪烁着无数从流水线上传输回的实时生产信息。这块中控大屏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工厂的1:1仿真模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同步展现工厂的实时虚拟场景。模型的边上则有序排列了20块大数据模型分析看板,从设备、品质、生产和物流等多个维度对工厂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实际上,这些画面只是美的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中,面向智能制造领域的冰山一角。据美的集团IT总监周晓玲介绍,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自2018年开始打造以来,已形成边缘层、基础设施IaaS层、中台PaaS层和上层SaaS应用共4层架构,逐步将数字化应用部署到美的研发端、制造端、供应链端以及营销端等领域。例如,美的在研发端引入数字孪生技术,用仿真工具来实现其在产品研发和工艺端的仿真,并进一步应用到工厂布局和物流规划等生产制造环节。同时,美的还将数字孪生技术与VR技术相结合,实现VR漫游远程审厂、设备巡检维修预警和预测性维护。在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过程中,美的还通过利用机器视觉、图像识别和声纹识别等技术,提升产品的生产和质检效率,大大节省人力及运维成本。除此之外,美的还通过5G技术进行SCADA设备的联机和MES数据采集,解决了工厂网络布线的问题,并大幅度提升了AGV设备和机器人的工作效率。二、美的中央研究院四大研究方向这次探访行程中,美的首次向媒体开放了AI科技家电品牌COLMO的总部。与此同时,美的中央研究院AI所所长马建良也来到现场,为大家介绍中央研究院的基本概况。作为美的集团的一级架构,中央研究院负责为所有事业部进行新型和前端技术的研究,主要为计算机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SLAM及导航、AI平台与数据四个方向的研究。马建良谈到,目前中央研究院在全球建设了4个办公基地,总共拥有80多名研究人员,超20名博士,共同尝试用AI帮助传统学科进行改革创新。例如在美的洗衣机中,研究院基于强化学习的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在仿真环境中完成上万次控制尝试,并自动学习控制模型,使得洗衣机运作时的振动控制比传统的稳定控制缩短了大约2-3分钟。在智能制造方面,研发人员实地采集了2千多个小时的工厂质检录音,通过训练AI模型开发工业声纹质检技术,改造工厂流水线的质检环节。据马建良介绍,这项技术在2019年落地美的无锡洗衣机产线后,使得单线减少4名员工,检出率超99.9%,误检率低于0.1%,产品的质量投诉也下降50%。除了利用AI技术优化工厂制造外,中央研究院亦将AI技术赋能到美的扫描机器人、语音助手等一系列家电产品中。美的COLMO则是承载中央研究院创新技术的重要品牌之一。基于AI技术,COLMO打造了一个名为“145N”的全图景智慧生活解决方案。“1”代表以家庭为中心,“4”代表厨房、卫浴、起居、洗护四大生活场景,“5”代表用户的便捷、健康、安全、智能服务、个性定制五维生活诉求,“N”则代表了性别、年龄、角色、地域等一人多面的用户属性 。目前,COLMO已推出BLANC和图灵两大套系,通过将多屏互动、分布式语音和视觉等技术应用在全屋各个场景中,让用户的生活体验更加地便捷和舒适。三、张小懿:要在三年内进入全球一亿个家庭早在去年10月,美的集团董事长、总裁方洪波就曾谈到,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是美的未来三年最核心的战略。如今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的已将AI技术渗透到制造端、生活端和渠道端的方方面面。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IO、IoT事业部总裁张小懿在此次活动中提到,2020年是美的“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战略元年。“全面数字化变革就是用数据驱动全价值链,全面智能化变革则是产品的变革。”他说。美的IoT运营副总裁陈少伯也谈到,如今美的围绕“安全的家、健康的家、便捷的家、个性的家、美食的家”五大核心方向,为用户的智能化生活增添了不少细分场景。例如在美食方面,美的邀请了15名顺德的大厨进行煲汤,并将煲汤的温度、时间和火候等数据记录到美的美居智能食谱中,用户通过一键启动“煲汤大师”功能,就能轻松享用大厨级别的靓汤。此外,美的集团智能化创新中心AI技术架构专家奉飞飞也向大家分享了美的在IoT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包括实现上电即可控、多网关蓝牙Mesh组网、推出美的HolaCon安全智能连接芯片,以及5G产品落地等。针对美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战略,张小懿提到了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一是持续不断进行数字化变革,成为以数据驱动的科技创新集团,进行全价值链数据运营;二是美的“懂你的智慧生活”要进入到全球一亿个家庭;三是美的在这一过程中沉淀的三大品牌,如IoT生态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要形成对外服务能力。结语:美的智而美的数字化生活从一家最初生产塑料瓶盖的作坊,到生产出第一台“明珠”牌电风扇,再到全家电产品布局,历经50多年转型创新的美的,如今已成为我国家电市场中实力深厚的家电巨头。随着AI、IoT、5G和VR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美的也积极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新机遇,开展了一场全新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并让我们在每一年走进美的的活动中,发现更高端化、智能化和多元化的美的。未来,随着传统家电市场的逐渐触顶,以美的为代表的各大传统家电巨头们又是否能利用新技术转型,成功拿下玩家蜂拥而至的新市场,为自身乃至整个产业开拓出新的突破口?我们拭目以待。

蛋黄酱

“美国最牛华人家庭”一家12个博士、三代都是教授,如何做到的?

朱棣文”这个名字,对很多国人来说可能并不熟悉。可他实际是美国极负盛名的华裔科学家,更是“华人参政”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深受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赏识。朱棣文出生于一个美国华人家庭,40岁就成为斯坦福第一位华人教授,50岁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60岁被奥巴马任命为能源部长。朱棣文有两个兄弟,也都拥有博士学位,而他们的父母,也是麻省理工的学者。他们家族拥有12个博士,三代人都是教授,被称为“美国最牛华人家庭”,究竟是怎样的教育方式,能在一家中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呢?外祖父,李书田,天津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高等教育家、水利学家。父亲,朱汝瑾,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美国三所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母亲,李静贞,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哥哥,朱筑文,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斯坦福大学医学系教授。弟弟,朱钦文,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美国顶尖律师“生活在一个杰出人才众多的家庭中,你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笨蛋”。朱棣文说自己是个“笨蛋”也许有一些自谦的因素在里头,不过在了解他家卓越的文化学历背景之后,你就会发现这种说法竟然有些道理。确实,生在一个拥有众多杰出人才的家族中,再聪明的人也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让朱棣文如此“谦逊”又“自卑”的大家庭展现的是旁人难以想象的书香习俗和学霸基因。富不过三代,而诗书可传百世从朱棣文的例子可以看出基因的重要,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朱棣文父母的认知,让他们更加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一家人不惜搬到陌生的社区,博士母亲甚至放弃自己的事业,做起专职主妇。即便是在朱棣文这样的学霸家族,为了孩子都要做出如此牺牲,更何况一般家庭呢?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苦恼:孩子从小就不爱读书,一回来就看动画片,好不容易让他读书,却总搞小动作,心思根本不在读书这江苏太仓的朱棣文小学作为一个聪明的家长,孩子不爱读书,其实是还未对读书产生兴趣,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好读书,这将让孩子受益终生。英国教育机构:3岁是阅读兴趣培养的关键年龄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关于天才儿童的研究报告,其中提到,44% 的天才男童和46% 的天才女童都是在5岁前开始阅读的。孩子早期的阅读可以最大程度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表达能力。画面中章子怡弹着吉他和醒醒玩。我们把画面拉近,在沙发的后面靠着几本熟悉的绘本。如果留心的话,就会发现很多明星爸妈从小就为自家孩子准备了丰富的阅读资料,像偶像明星潮爸酷妈的杜江霍思燕给宝贝儿子嗯哼选择的各种绘本。今天就要给大家推荐一套百科全书《手电筒看里面透视科普绘本》。黄磊老师也在自己的微博里说他的小女也"藏"有这套书,多多妈说,小女儿每天睡觉前都要抱着"玩"好久。用光一照"暗藏玄机"内容比较吸引小孩子,用光一照"暗藏玄机",孩子之前抱着手机不放,现在是抱着这套书不放!每次孩子都琢磨好几个小时。只要用手电筒照一照,就会有特别惊喜的发现,不仅好玩儿,还能学不少科普知识,孩子都爱看,妙趣横生。教会孩子"不要看事物的表象,而是看本质"。里面的图片我们在平时是很难描述清楚的,但图片只要用手电筒照射彩图背面就有新发现。“每个孩子”是怎么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里面那些引人入胜的细节、生动的描述、色彩分明,别说是孩子了,连我自己都被吸引了,经常会和孩子一起看这本书。孩子逐渐长大,会对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心,每天都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大人去解答,有时候大人这套绘本能给出简单通俗而又合理的答案。考古学家是如何发现恐龙的。当孩子问你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只需要给他一个手电筒或者用手机照光让他自己看!为什么会这么神奇?和其他绘本不同之处在于它采用了"光影透视"效果,只要在原本普通的画面背后打光,就像变魔术一样展现内部的景象。我们是怎么吹蛋糕的?从孩子从"看不到"到变魔术般的"展现答案",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刺激孩子想要去了解更多知识。内容丰富,实用性高涵盖了10大趣味主题、超过230个基础知识,包括:身体、地球、动物、世界奇观、城市、医院、农场、图书馆等等,让孩子从书中了解生活常识。除了内容丰富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趣味性,能让孩子看得进去。只要孩子感兴趣了,才能够坚持阅读,这本书就做到了。我们吃下的东西都去哪里了?提高孩子专注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种一问一答式的情景探索能轻松唤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激发主动探索的精神。对于家长来说,不需要特别发挥,讲起来也格外轻松。知识点多而全,边玩边学,记忆更深刻。我给女儿读这套书时,心里想象着她跟别的小朋友侃侃而谈的样子,一定特别酷。全套十册,知识点覆盖全面除此之外,再给大家推荐一套黄圣依儿子的同款百科全书《中国少儿探秘百科全书》。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这本书可以充分激发孩子对科普知识的认识及探索,全面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领孩子踏上奇妙的科学探索之旅。让我们跟孩子一起开启自然科学的奥秘之门吧!

哈罗德

台“中研院”院士:国民党曾紧抱美国 最后被美国出卖

针对台湾未来,台“中研院”院士、政治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吴玉山12日表示,台湾就两个可能选项,一是中国国民党马英九执政时的避险者路线,另一个是牢牢地与美国绑在一起。但如果完全与美国绑在一起,当美国政权变动的时候,台湾就会相当尴尬。他举例,国民党威权时代曾紧紧抱着美国,最后被美国出卖,所以在两强争霸之下,没有任何角色是完全让小的一边有生存空间,是很痛苦的事。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12日在人文社会科学馆举办“美国总统大选后论坛”,由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吴重礼主持。   吴玉山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大陆对于现在的局势是不满意但能接受,因为大陆是在这环境下能快速崛起。不满意的反而是美国,先动手的不是挑战者,而是现状霸权。有关于权力转移理论,摆到美中后,就变成美国自己的霸权被中国挑战。外界似乎想看挑战者什么时候动手,但没有考虑到的是,其实是霸主一直在动手。现在看起来霸主已经动手了,或许不是挑战者对现状的满意程度,而是霸主的威胁感。 如果台湾跟着拜登调整路线,让两岸关系获得和缓?吴玉山指出,现在是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第二任期,所有过去两岸关系的冲突,都与两边领导人的权力、位子有关系。民进党籍领导人第二任期总是会挑战在历史上留下纪录,但内部的压力,要怎样去调和,看蔡英文要如何拿捏。来源:中评网

白夜

从庚款留学生,到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开拓者姜立夫

在新旧交替的中国,少年姜立夫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后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的第二位数学博士。学成归来,他创办了中国第二个数学系——南开大学数学系,此后,厦门大学算学系、岭南大学数学系、中山大学数学系的筹建与发展也都离不开他的贡献,姜立夫可谓是中国高等数学教育的开拓者。而他最为重要的贡献则是带领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作为一位数学家,姜立夫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圆素与球素几何学,但在当时国内现代数学研究基础薄弱的时代,他的一生始终是教人先于“教己”。对于这位提携自己的恩师,陈省身曾说:“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国内知名畴人(数学家),多出其门。”南开的百年校史,也映照着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富强兴盛的一百年。南开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张伯苓先生,他是南开大学创始人之一、第一任校长,也是近代著名教育家;其次,与南开名师云集、群英荟萃的众多知名学者分不开,正如近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姜立夫、饶毓泰、邱宗岳、杨石先等众多知名学者在南开大学任教。他们所做的贡献也成为推动着南开一路向前的力量,在南开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百年南开,桃李芬芳。这些南开曾经的师者,同样值得我们缅怀铭记。今天的文章讲述了南开大学数学系创始人、中国现代数学先驱——姜立夫,在南开大学奋斗的光辉岁月。姜立夫,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创始人。抗战时期的“新中国数学会”发起人,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1 少年早慧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姜立夫原名蒋佐,字立夫(1920年以后以字为名),1890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平阳县宜山区凤江乡麟头村(今属苍南县)一个农村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姜植熊是晚清的优贡生,曾设馆授徒,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儒生,他参加张家堡杨配篯组建的江南民团,镇压金钱会有功,恩授六品衔。姜立夫的父亲姜炳訚是国学生,务农。姜立夫六岁丧父,十岁丧母。十四岁的时候,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的祖父姜植熊也撒手人寰。从此,养育姜立夫的重任便落在仅大他四岁的大哥姜培瑗身上。姜培瑗(1886-1919),字雪尘,号少玉,就读浙江优级师范,浙江省议员,是有见识的青年乡绅。姜培瑗的妻子张氏也是知书明理的大家闺秀,姜氏夫妇对弟弟格外疼爱。长兄如父,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姜培瑗毕竟见识不凡,他见弟弟聪颖好学,成绩优秀,有心将他培养成才,在姜立夫十四岁时,送他到平阳县中学堂读书。不久,为接受更好的教育,姜培瑗又把他送到杭州府中学堂(杭州高级中学前身)学习,在姜立夫的众多的同学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的郁达夫、诗人徐志摩等名人。姜立夫生长的年代,中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满怀“科学救国”的志向,纷纷留学欧美、日本等国,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1909年1月,美国政府开始用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作为培养我国留美学生的经费,6月,在北京成立“游美学务处”,该处总办周自齐聘请从美国回来的胡敦复负责学务处的考选、遣送直接留美学生的工作。从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胡敦复在“游美学务处”主持考选了仅有的三批直接留美学生,共180人。1910年,在杭高尚未毕业的姜立夫到北京参加外务部和学部共同举行的第二期庚款考试。少年早慧的姜立夫又一次顺利通过考试。1911年初,姜立夫到北京清华大学的前身——“游美肄业馆”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英语补习,7月份,参加英语口试及格。8月16日,姜立夫怀着为未来无限的向往,离开祖国,登上“中国号”邮轮,驶向大洋彼岸。经过二十六天的颠簸,9月10日,顺利抵达美国旧金山,展现在姜立夫面前的是一幅崭新的留学生活。到美国后,姜立夫进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来州立大学学习。他生活俭朴,学习刻苦,非常珍惜在国外学习的机会。1915年,姜立夫获得加州大学理学学位后,他继续到哈佛大学研究院深造。1916年,姜立夫在《科学》第2卷第5期上发表《形学歧义》一文,首次介绍了射影几何学。1918年,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受聘为哈佛大学助教,担任奥斯古德(W. F. Osgood)教授的助手。随后,姜立夫在库利芝(J. L. Coolidge)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得空间直线球面变换法》,内容是用代数和微分几何方法来讨论射影空间的直线和非欧空间的球面之间的一宗对应关系,论文署名为Chan-Chan Tsoo(姜蒋佐)。1919年,年仅29岁的姜立夫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是我国第二位数学博士。2 中国高等数学教育的开拓者中国的高等数学教育开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首创数学门,1919年改称数学系,是中国第一个数学系。20年代,高等数学教育逐步进入较为蓬勃的创业时期,国内各主要大学先后建起了数学系。从无到有,开拓者的辛劳与业绩在姜立夫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姜立夫是现代数学在中国最早而最卓有成效的播种人之一。早在1915年他就立志把现代数学移植到中国来,把在国内建立一支现代数学队伍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任务。1919年,在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姜义夫放弃美国优越的研究环境,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国,在回国前夕,他接受了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聘请。1920年,他创办了南开大学数学系(当时称算学系),这是中国第二个数学系。建系之初的四年中,姜立夫是唯一的教师,他一面处理各种行政事务,一面每学期同时开几门课程,其中包括高等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投影几何(即射影几何)、复变函数论、高等代数、维空间几何、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此外还要承担理学院的公共数学课(初等和高等微积分)。后来他回忆说:“一人包一个系,我感到吃力。”尽管如此,他的课却始终保持着很高的质量。1924年,刘晋年作为南开大学算学系的第一个毕业生留校为助教。1925年,钱宝琮来校任教(到1927年止),姜立夫一人办系的局面才开始改观。但在较长时间里,最主要的数学课程还是由他担任。姜立夫是一位高明的教师,讲课逻辑严谨,分析周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学识渊博,又专攻几何,常能将严格的形式推理与鲜明的几何直观相结合,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他曾从德国购置了一整套数学模型教具,以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详尽的备课使他的讲解井然有序,他的板书和图形非常清晰,对板面安排乃至粉笔颜色都经过周密设计,能使学生耳目并用,达到最佳效果。他选用的数学符号也经过周详的考虑,系统性很强,便于学生“顾名思义”。南开大学原副校长、著名教育家吴大任是当时姜立夫培养出来的学生,他每每回忆恩师便赞不绝口:“姜立夫就像一个熟悉地理的向导,引导学生寻幽探胜,使你有时似在峰回路转之中,忽而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从不感到疲劳。”吴大任觉得“听姜立夫讲课是一种少有的享受”。到底是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让姜立夫的教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与姜立夫十分重视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姜立夫在授课中强调循序渐进,注重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在讲授微积分时,他首先要求学生正确掌握极限的方法;当讲授到复变函数论时,他又会让学生先阐释自己理解的极限定义,再在此基础上引申到新的概念和表述方式,这样,学生才能对新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姜立夫认为做课外练习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每堂课后必留习题,并要求学生一律用方格纸做题,以便于绘图和书写清晰,在下一节课上对习题作必要的分析。这种做法尤其使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对于高年级的选修课,他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与考核方式,如根据学生情况分别为他们指定阅读文献,再由学生轮流报告;当没有现成教材时,他每讲完一章常以检查每个学生整理的笔记作为考核。姜立夫这套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系统而严格的训练,许多学生日后走向教学岗位,也都继承了姜立夫的教学风格。在抗战时期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名师云集,教学方法各异。据联大数学系学生回忆说:“我总的印象是北大教师开课认真,基本上都是用心备课的。江泽涵先生与程毓淮先生就是典型的代表。清华的教师属于开放型的较多,讲课随便一些,备课差一些,但也是很有启发性的。如华罗庚先生给我们讲近世代数的时候,有几次因为在定理推导过程中出现错误,被挂在黑板上,讲不下去……南开数学系教师教学态度一贯认真,这是公认的“姜老夫子”(姜立夫)在上世纪30年代之前创办南开数学系后的历史传统。例如,刘晋年先生来自南开,他在教学上备课认真、讲课精细的风格,就反映了南开传统的一个方面。”姜立夫的教学风格,也影响及于外校。1931年,江泽涵从美国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数学系担任教授。当时北大数学系对学生要求不严,成绩考核很不认真。江泽涵是专攻拓扑学的,对如何开展教学有顾虑,他向恩师姜立夫讨教。姜立夫给他指点说,等有了经过严格训练的高年级学生时,才可以教拓扑学,切不可以在沙滩上筑大厦。姜立夫还建议他从低年级课程教起,并随班前进,以便让学生受到严格训练。江泽涵按照姜立夫的教学模式,从严要求学生。坚持二三年后,取得了良好效果。1935年,江泽涵接任北大数学系系主任后,姜立夫让美国回来的申又枨到北大协助江的工作。江泽涵感动地说:“正是姜老夫子让北大教学改革。”姜立夫教学上一丝不苟、法度严谨,但在生活中却关爱学生,注意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大批的数学人才脱颖而出。比如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在南开读大二时,姜立夫就让他当自己的助手,协助批改作业,并支付报酬,让他既有收入,又能提高数学水平,实在用心良苦。后来陈省身成名后,总不忘提及姜立夫对他的提携之恩,他曾说:“我从事于几何大都得益于我的大学老师姜立夫博士。”为了让中国的数学更快地发展,姜立夫提倡和鼓励师生间或校际间开展学术交流。1926年,当南开大学数学系走入正轨,姜立夫便率学生江泽涵赴厦门大学讲学一年。他对厦门大学寄予厚望,在和朋友交谈中,时常提到如何把厦门大学办成南方的一个教学和科研中心。他为厦门大学算学系制订教学计划,大量购置图书,使该系气象一新。1949年,姜立夫创办了岭南大学数学系,50年代又参与筹办中山大学数学系。每到一处,他都从最基本的建设做起,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管理制度,到教师的延聘与数学书刊资料的搜集,无一不凝聚着他的心血。为使教学和研究有必需的资料借鉴,姜立夫始终十分注意数学图书和期刊的选购与积累。在南开大学,他从无到有购置了成套的重要数学期刊和丛书,一些著名数学家的论文集,以及为数不少的绝版图书,其数量之丰与质量之高都是国内少有的。1932年,德国数学家E.施佩纳(Sperner)到北京大学讲学,当他在南开大学见到这批书刊时也不禁颇为称羡。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国境遭到日本侵略军封锁、外汇又极度缺乏,从而导致科技资料奇缺的那个年代,他为南开大学购置的这些书刊大半运抵昆明,对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的教学与科研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厦门大学、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执教时,姜立夫也为数学书刊的订购煞费苦心。按他的学生吴大任的说法,这已经成为姜立夫的一种嗜好。他到岭南大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馆整理数学书籍,随后就为学校订购和补齐了许多套重要的数学期刊。在中山大学,他二十年如一日为图书馆提供专业咨询。“文化大革命”期间,当美国出版的《数学评论》将遭削减时,他大声疾呼:“停订《数学评论》就等于砍掉数学系!”由于他的坚持,终于使中山大学完整无缺地保有了这套重要的数学信息杂志。姜立夫积极主张数学的国际交流,除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翻译国外优秀数学图书外,还力促邀请外国数学家来华讲学。在他的推动下,30年代北京大学接连聘请德国数学家布拉施克(W. Blaschke)、施佩纳、美国数学家奥斯古德到校讲学,促成后来陈省身、吴大任、张禾瑞等先后留学德国,对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47年,中央研究院与教育部欲合聘著名数学家外尔(H. Weyl)来华讲学,当时姜立夫在美国曾极力促成此事,惜后来因其他变故未能成行。姜立夫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仅在他早年的学生中就出现了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吴太任、陈省身、孙本旺等优秀数学家。作为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姜立夫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3 风雨“联大”,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1937年,日军侵华,国土沦陷,国民政府将北方各大学南迁,其中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姜立夫因夫人分娩期近,没有随同南开师生离开,暂时停留在天津陪夫人待产。9月份,年近半百的姜立夫喜获麟儿,姜立夫给儿子取名“伯驹”。1938年8月,北方局势恶化,姜立夫举家迁往上海。11月,姜立夫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取名“仲騄”。此时西南联合大学希望姜立夫早日回校,而姜立夫也牵挂着南开师生,他把新婚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两个儿子留在上海,自己独身前往联大。此一别,夫妻八年不能相见,直至抗战胜利后,姜立夫一家才在上海团聚。在人才济济的联大数学系,学生最爱戴的“数学三老”——姜立夫先生、杨武之先生(杨振宁之父)、江泽涵先生,他们以育才事业为重,精诚合作。姜立夫虽已年过半百,仍与年轻的教师教同样份量的课,并继续从事圆素(球素)几何的研究。在西南联大,他主要从事两项重要的活动,一是成立“新中国数学会”。二是受命担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主任。在姜立夫一生的业绩中,对中国现代数学事业影响最深远的,当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因国内现代数学研究基础薄弱,当时未能成立数学研究所。其后,由于冯祖荀、姜立夫、郑之蕃、熊庆来、陈建功、苏步青、江泽涵等数学家的艰苦创业,以各大学数学系为基地,研究队伍初步形成,新生力量逐渐崛起。到30年代中后期,一些研究领域已为国际数学界所瞩目。1940年底,中央研究院拟增设数学研究所,聘姜立夫为筹备处主任。当时他患病已久,“十二指肠内有疮,年来时发时愈,医生谆嘱节食静养,教课之外,不许旁鹜”(姜立夫,致傅斯年的信,1940年12月25日)。但是,为了现代数学在中国的发展,他毅然受此重任。1941年3月,经中央研究院评议会通过,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在昆明成立,姜立夫满腔热情地投入了筹建工作。数学所筹建之初,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姜立夫眼前的局面是:国内研究力量依然不足,较有声望又具研究能力的学者均被各大学倚为柱石,难以延聘;连年战争,国力衰竭,缺少研究经费,购置外文资料所急需的外汇更是难以筹措;资料奇缺,为研究工作所必备的外文数学期刊在国内已断档数年,因国境遭日本侵略军封锁而难以运入。姜立夫认为:“算所工作之目标,在求学术上有价值之贡献,冀可提高我国之国际地位,余事均属次要”(姜立夫,致傅斯年的信,1940年12月25日)。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接受筹建任务之初,他对数学所研究人员的延聘、研究工作的开展、图书资料的积累、经费的筹措、机构的建设乃至所址的选取等问题进行了周密的思考与论证,并马上以极大的精力着手克服面临的困难。陈省身先生在《立夫师在昆明》一文中指出:在数学所的筹备过程中,姜立夫“洞鉴了当时中国数学界的情形,只求切实工作,未尝躁进,树立了模范”。姜立夫深知图书资料对开展数学研究的重要性,在数学所筹备之初,他对此就反复加以强调,并尽一切努力进行积累。他指出:“算学研究首赖图书,国内各大学各图书馆对此项设备瞠乎人后,间有留心采访略具胚芽者,抗战以来,复受摧残,故本所筹备处之首要任务在于搜买欧美各国之专门期刊与专家著述。”1941年初,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傅斯年曾建议,评议会通过增设数学所的决议之后,该所即为正式成立。姜立夫则认为:“设所不能无屋,有屋不能无书。在他科犹有国内出版之零星著译、调查报告,可填书架,算学并此无有。需要最切之新出期刊,在现时国内各大学各图书馆亦俱残阙不齐,逾期未到。苟非自备,且亦无从借贷。闭门造车,非不可为,斧凿不备,谁尸其咎。值此时局非常,谈不到‘规模’,然亦不可仅租空屋数椽,便请研究员到所工作。故正式成立之期,至早须在第一批书籍收到之后,此点对于所之前途,关系甚大,敬求先生谅解,重加考虑,不胜感幸。”这一看法得到了傅斯年、继任总干事叶企孙、院长朱家骅的赞同。由于经费短缺和日本侵略军的封锁,姜立夫只好把必购图书期刊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充分利用西南联合大学所集中的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三校图书。对于最急需的书刊,他曾希望部分航空、部分取道缅甸、印度运入,但因战局变化,这些图书直到1946年才陆续运抵,使他屡屡引为憾事。对于数学所组织机构的建设乃至所址的选择,姜立夫都曾详加考虑,并注意吸取中央研究院各所与各国数学所的办所经验。他在1940年12月25日致傅斯年的一封信中写道:“关于经费。……立对于此等事,素不关心,全无经验,但院内现有各所之经费支配情形,必多可资借镜者,尚望先生详以教我。”“先生办理历史语言研究所多年,成绩昭彰,经验丰富,务希惠加指示,俾得有所遵循。全院规程、各所组织以及关于人事、经费种种报告,亦希检寄全份,以备参考。”“算学研究所之设立,在他国大都附属于大学之内,其单独设所最有成绩者,当推美国之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然亦与Princeton University合作,盖一方面可以调剂研究员之生活兴趣,一方面又与优秀青年不致失去联络,易收切磋观摩之效。”1944年,华罗庚欲赴苏联考察和进修,姜立夫全力支持,并提出:“……苏联科学近年突飞猛进,对于研究机关之组织,研究人才之培养,处处可供吾人借镜。华君若于此时成行,不但在研究工作上可得许多方便,对于本院数学所之发展前途,裨益亦正不少。”(姜立夫,致朱家骅的信,1944年10月19日)对研究人员的延聘与研究工作的开展,姜立夫用心良苦。一方面,为了完成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对于研究员之延聘,宜特别注重研究能力,宁缺勿滥”(姜立夫,致傅斯年的信,1940年12月25日)。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算学人才最感缺乏,大学师资今尚不敷分配”(姜立夫,致傅斯年的信,1941年2月25日),因而提出了一系列协调办法。对于各大学所倚重的优秀数学家,“如浙大之苏步青,联大之江泽涵、陈省身、华罗庚诸先生,皆当尽先罗致,能专任研究固佳,否则似可商同原校分期合聘”(姜立夫,致傅斯年的信,1940年12月25日),对于欲专聘的研究人员,“为合作或参考之便利,或可准其在规定时间内分赴适当之大学,从事研究或讲演,必使全国提倡算学研究之机关与从事算学研究之学者,互通声气,交受其益”(姜立夫,致傅斯年的信,1941年2月25日)。“绝对尊重研究成绩”(国立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报告,1942年3月)和“与各大学打成一片,而非与各大学争才”(姜立夫,致朱家骅的信,1946年3月5日)。这是姜立夫在选聘人员时始终遵循的原则。这种从全局出发、由长远利益着眼的精神,对数学研究所的发展与国内数学人才的培植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着这一精神,1941年到1943年,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延骋了6位兼任研究员,他们是苏步青、陈建功、江泽涵、陈省身、华罗庚、姜立夫;完成论文41篇,其中大半已为国外10余种数学杂志所发表或接受发表。姜立夫满意地指出:“数学所虽未成立,已有成熟之作品与国际数学界相周旋。遭时多艰,有此表现,前途未可限量。”(国立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报告,1941—1943年)1944年又延聘许宝騄、李华宗为兼任研究员。在这一年度,8位兼任研究员共完成论文30篇,“对于所研究之问题,俱能创立崭新之方法,探得珍贵之结果”(国立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报告,1944年3月—1945年2月)。在下一年度,上述8人又完成论文21篇。1947年7月,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到1948年,国内最优秀的数学家,或专任、或兼任,已尽可能延聘到所,除以上8人外,尚有王福春(1947年9月病故)、段学复、周炜良、胡世桢、王宪钟等,共在国内外(主要在国外)各主要数学刊物上发表了近200篇学术论文,有计划地在数论、群论、级数论、自守函数、多元空间、矩阵几何、曲线论、微分几何、拓扑学、数理统计等研究领域展开了研究,一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国内原有的研究基础和力量而论,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4 为中国现代数学词汇体系奠基中国数学历史悠久,数学词汇自成体系,但基本上限于初等数学范围,以现代观点看也不够完备。17世纪初,西方初等数学传入中国,19世纪中叶以后,高等数学也较为系统的传入。在此期间,徐光启(1562—1633)、李之藻(1565—1630)、李善兰(1811—1882)、华蘅芳(1833—1902)等中国数学家为创设一套准确、恰当的数学译名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末民初,渐有以数学为专业的留学生回国。1918年,胡明复的博士论文《具有边界条件的线性积分-微分方程》发表于《美国数学会会刊》,标志着中国数学开始汇入现代数学的洪流。随着学成归来的留学生逐渐增多,许多现代数学内容与分支被介绍到中国。由于时代的变迁与数学的发展,一些旧译名已显得不够妥当,且原有译名在数量及范围上早已不敷于用。此外,由于“译界不相联络,所译名词,人各不同”(蔡元培,《医学名词汇编》序,1931年),使现代数学的准确理解与有效传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制订一套准确而统一的中国现代数学词汇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姜立夫与胡明复共同领导了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1918年,以原医学名词审查会为基础,由教育部及各学术团体派代表参加,成立了科学名词审查会,领导与组织科学词汇的审定。1923年7月,科学名词审查会开始审查数学名词。在此之前,推定中国科学社提出名词草案,该社则委托姜立夫与胡明复起草。第一次审查本包括普通名词、算术与数论、代数学、微积分学、函数论等方面的词汇,刊有单行本,其中所列审查员名单有姜立夫(主席)、何鲁(书记)、胡明复、段调元、段育华、顾珊臣、周剑虎、吴广涵、胡敦复、吴在渊等。编者在其“例言”中指出,这些数学词汇的确定,是“以‘意义准确’,‘避歧义’与‘有系统’为原则;以旧译名与日名(指日本数学名词——本文作者注)为根据。凡旧译与日名之能合上之原则者,择一用之;其不合者,酌改或重拟”(转引自《算学名词汇编》,科学名词审查会编印,1938年)。本着上述原则,姜立夫与胡明复为制定词汇草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仅对所收入的7000多数学词汇全部给出中英文对照,而且尽可能同时给出相应的法文、德文和日文。草案选用词汇广泛而不生僻,博取古籍和各国之长而自成体系,其审定原则也颇为精当,“例言”中特别举例说明这些原则:“‘虚’,‘实’,‘复’,‘整’,‘分’,‘常’,‘变’,‘全’,‘偏’等字,类皆有专用之义,他处均避之。”“‘次’,‘级’二字,又‘叙列’,‘级数’,‘连级数’三名词,世多混用,即西文原名亦然。今特分别指定,不予通融。”“‘无限’,‘无穷’,‘无尽’三字用法各异。如此之例尚多,不具举。”由于他们的工作极为审慎、周密,所选用和拟订的词汇大都十分准确。科学名词审查会和中国科学社对上述数学词汇的审查持续了8年之久,分4次审查完毕(1923年7月,1924年7月,1925年7月,1931年7月)。每次审查前先将相应部分编印成册,通过审查后则陆续发表在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杂志上。1927年6月,胡明复不幸溺水逝世,以后的起草工作就由姜立夫完成。为了便于整理和进一步修订,他将全部词汇制成卡片,可惜由于人力不足,补齐法、德、日文词汇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1931年全部数学词汇审查完毕,1938年以科学名词审查会的名义正式出版,定名为《算学名词汇编》。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数学词汇。曹惠群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提到,书成之后,原拟请姜立夫作序,但他谦逊固辞。这部数学词汇虽然只限于纯粹数学方面最基本的内容,却已构成今日整个数学词汇的基础。1938年以后的20余年间,数学词汇曾几度补充修订,姜立夫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蔡元培在《医学名词汇编》序言中曾写道:“科学愈精深,名词愈繁复。吾国研治科学稍后,势须畅外释籍以为基础;惜译界不相联络,所译名词,人各不同。整齐而划一之,其功至矩……盖以纷纭庞杂之各科学名词,欲使之同条共贯,引用便利,绝非一手足一朝夕之事……”中国现代数学词汇体系的确立,“其功至矩”,姜立夫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无愧为其主要奠基人之一。5 学术研究姜立夫的学术生涯开始于综合几何的研究。1919年5月,他在美国数学家库利芝(J.L.Coolidge,1873—1954)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非欧几里得直线球面变换法》,用代数方法和微分几何方法讨论了射影空间的直线与非欧空间的球面之间的一种一一对应关系,获得了丰富的结果。从40年代起,姜立夫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圆素与球素几何学,逐步整理出一套以二阶对称方阵作为圆的坐标,以二阶埃尔米特(Hermite)方阵作为球的坐标的新方法。他在《科学记录》I(1945)上发表的论文《圆和球的矩阵理论》就是对这一阶段研究成果的总结。从1946年7月开始,姜立夫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继续研究这一课题,“利用国内尚未经见之图书,整理多年不愿发表之积稿”(姜立夫,致朱家骅的信,1947年2月14日)。1948年秋,他还在南开大学作了几次有关这一课题的学术报告。50年代以后,姜立夫以较多精力整理并发展他创建的圆素与球素几何的矩阵理论。1954年,他在中山大学科学讨论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圆素几何的新面貌》的报告。他用二阶对称方阵代表平面上的拉盖尔(Laguerre)圆(即有向圆和点圆),用二阶埃尔米特(Hermite)方阵代表空间的拉盖尔球(即有向球和点球),再用相应的2×4矩阵作为李(Lie)圆(即拉盖尔圆和有向直线以及无穷远点圆)和李球(即拉盖尔球和有向平面以及无穷远点球)的齐次坐标,于是对应于点素平面和点素空间的射影群、仿射群和欧氏群,就有圆素平面和球素空间的辛变换群及其相应的子群。这样,经典圆素与球素几何就获得新的面貌,并有新的发展前景。对于这一课题,在他的遗稿中有一个长远计划:第一阶段:对称方阵与埃尔米特方阵(圆与球,超圆与超球),辛群变换论(麦比乌斯(Mobius)群,拉盖尔群,李群),用方阵代数来研讨辛群几何学。第二阶段:辛群曲线与曲面论等(圆列、圆汇、球列、球汇、球丛),用活动标架法来发展辛群几何学(伪欧氏空间的微分几何)。第三阶段:辛群联络空间(麦比乌斯联络空间,拉盖尔联络空间,李联络空间)。用外微分法来推广黎曼(Riemann)几何学与非黎曼几何学。这个计划的目标不仅在于改造经典的圆素与球素几何学,使之具有新的形式,还在于运用现代方法去发展它,使之与现代几何合流。应该指出,姜立夫很早就注意到圆素与球素几何与物理学和近代数学其他分支的密切关系,因而上述改造和发展都以实际对象为基础,不追求过分抽象的推广。这体现了他一贯务实的治学精神。姜立夫晚年治学不倦,指导他的学生得到了属于第一、第二阶段计划中的一些结果。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这一有价值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近年来他的学生们又在这一领域获得了许多新的结果。6 为数学事业鞠躬尽瘁姜立夫为人豁达敦厚,凡事以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为重,不辞辛劳,不计个人名利,不遗余力地造就和提携数学人才,深为学界所称道。他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倾心培养,对并无师生关系的后起之秀,同样尽可能地提供帮助,1947年,中央研究院选举院士,陈省身在“中央研究院数理组院士候选人提名表”中对姜立夫作了如下评价:“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国内知名筹(按:应为畴)人,多出其门。”多年之后,他又在《立夫师在昆明》一文中说:“姜先生知识广博,见事清楚,律己严格,足为后学者的模范。记得胡适曾有一文说姜先生是当代的圣人(他列举的人中还有一位是张元济先生),我十分同意。”20年代末,苏步青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读研究生时,曾用英文名发表了几篇论文,姜立夫读后知道作者是中国的有为青年学者,便向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推荐,其时他们二人并不认识。当苏步青决定去浙江大学时,姜立夫也已收到浙江大学聘书,连教材都已备好,但为了让苏步青充分发挥作用,他毅然辞去了浙江大学的聘任。后来两人相遇,苏步青知道了其中原委,不禁深为感动。为使中国数学尽快进入世界数学主流,姜立夫总是想方设法支持青年学者出国进修或访问,其中尤以促成华罗庚出访苏联、美国一事最为人称许。40年代苏联是解析数论的一个研究中心。1944年华罗庚计划赴苏联考察,但时局艰难,经费无着。为此,姜立夫多次致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和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反复申明华罗庚数学工作的重要性及派其出访的必要性,他在函中指出,“华君天才卓越,成绩斐然”(致朱家骅的信,1944年10月19日),“近年由堆垒数论,一转而入自守函数,再转而入方阵几何,湛思积悟,创获更多,无如战时交通梗阻,国内工具缺乏,深以闭门造车、事倍功半为苦……鄙意拟请先生特别设法,派遣华君赴苏考察一年,庶使华君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本处筹备设施亦得多所取法。是华君个人之幸,亦即国家学术之幸”(致朱家骅的信,1944年11月11日)。其后,因苏联方面长期拖延,姜立夫又转而推荐华罗庚改派赴美。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华罗庚最终于1946年先后赴苏、美访问。在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过程中,姜立夫由全局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让贤陈省身,更是学界一段佳话。中央研究院在酝酿建所时,早已议定姜立夫为将来的所长。1941年2月17日,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的傅斯年在致姜立夫的信中写道:“此学为一切科学之本,本院成立15年,尚于此无所尽力,以难得其人故也。全蒙先生不弃,实本院之荣幸,欣喜无极。将来此所成立,自非先生主持无以成丰长之进步,此节请万勿谦抑,今即作为定论也。”据“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第一次年会纪录”(1941年3月13—15日)载:“本院增设数学研究所,请姜立夫先生任所长。”姜立夫则另有考虑,在受命任筹备处主任之前即说明:“至于筹备处主任一节,则系临时性质,既承雅命,义不容辞,自当竭蹶从事,勉襄盛举”,至于“所长之职,于立(按:姜立夫自称)实不相宜”(致傅斯年的信,1940年12月25日)。他还恳切地说明了理由:自己身体不好,难以专心学术,且不谙行政,又为南开大学所倚重,不忍贸然离去。1947年,数学所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已为之付出多年努力的姜立夫从美国致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1947年2月14日),郑重提议:“请任命陈省身先生为第一任所长。忆立受命之始,早经声明不为所长……代理主任陈省身志趣纯洁,干练有为,与全院新旧同人相处融洽,其学业成就尤为超卓,所发表之论文能以少许胜人多许,所研究之问题极为重要,所得之结果饶有价值,不但美国数学家一致推重,所见欧陆当世大师亦复交口称许。本院数学所长之选,宜推省身第一。况研究所初告成立,需要创造之精神,需要推动之力量,是皆立之所短,而为省身所长,故请毅然加以任命,以利所务之进行。”朱家骅立即复函(1947年3月6日)称:“所长一席,非兄莫属,万祈切勿谦让。成立时决发表先生为所长,并同时发表陈省身先生为代理所长,在台端未返国以前,即由彼代理。”这段往事屡为前辈数学家提及,但多语焉不详,有关细节是在80年代末查阅档案时才发现的。如今重读姜立夫的肺腑之言,愈见其胸襟坦荡,远见卓识。姜立夫一生淡泊名利,廉洁自守。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之初,他毅然退回了丰厚的筹备处主任薪金,并建议“主任与秘书均定为不支薪之名誉职,其余事务员等一切从简,所省经费全为购书之用”(致傅斯年的信,1941年2月25日)。据陈省身回忆,筹备期间,研究人员均为兼任,均不支薪。从筹备之初到建所之后,专职行政人员始终只有一位管理员。1946年5月,姜立夫奉派赴美国进修。在回顾几年来的筹备工作时他说:“自受筹备之命,迄立出国之日,为时五年,国境方被封锁,无法打破,现实蹉跎岁月,深惭无功。惟是五年之中,未尝浪费一钱、滥用一人,幸亦得免于罪。”(致朱家骅的信,1947年2月14日)1950年,他还向中国科学院移交了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一笔鲜为人知的外汇余款。由于长期从事中国数学教育与研究事业的开创和领导工作,姜立夫长期搁置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早在1926年在厦门大学执教时,他就曾对当时在身边做助教的江泽涵说:“前此数年,我把全部精力用来教书、教学生,此后我也要继续研究,教自己了。”但是,在以后漫长的半个世纪中,他始终是教人先于“教己”。在中山大学时,他年事已高,但晚上为学生补课却风雨无阻。1955年冬在一次讲课中他因心肌梗塞而晕倒,从此学校不再安排他课堂教学,但他很快就在家里挂起黑板,组织讨论班,与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和进修教师一起,边读书边研究,还从事数学图书的翻译,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纵观姜立夫的一生,虽学术著作不多,但他为中国现代数学事业所作出的广泛而卓越的贡献,将会永留史册。本文转载自《南开校友》。特 别 提 示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2. 『返朴』开通了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返朴》,科学家领航的好科普。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共同出任总编辑,与数十位不同领域一流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一起,与你共同求索。关注《返朴》(微信号:fanpu2019)参与更多讨论。二次转载或合作请联系fanpusci@163.com。

千仞之高

科技力:美的要做“第一或唯一”的底气

来源:盒饭财经作者 / 姚赟来源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要么第一,要么唯一。”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在“科技月”活动的内部讲话中,首次正式披露了美的集团竞争目标。与此相应的是,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胡自强也在分享交流时多次提到了这一点,并作了进一步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筑起美的的技术壁垒,做到全面的创新。在产品突破的基础上,我们会往未来的新的商业模式探索,例如在我们IoT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转换。”从过去的产品领先到现在的业界“第一”,甚至业界“唯一”,在这一目标中,由科技力带来的产品力,至关重要。那么,过去美的做对了什么,才让曾经“行业领先”目标得以实现?未来美的又将做些什么,以此来实现第一或唯一的目标?10月17日,盒饭财经(ID:daxiongfan)以“创新见证官”的身份,受邀来到了美的全球创新中心举办的第24届“美的科技月”活动现场,同时,还与CTO胡自强博士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沟通。在此,与大家分享美的科技转型背后的秘密。开花结果2017年7月,在北京大学研究航空发动机的胡斯特即将博士毕业。那时胡斯特的职业规划是,毕业后进入一个航空发动机单位,为祖国的航空工业奉献自己的青春。而他现在站在美的“科技月”的台上,顶着“美的中央研究院流体力学工程师”的头衔,分享着自己的美的科研故事。显而易见,胡斯特那个顺理成章的计划,并没有得以实现。打乱计划的起因便是一次面试:“最后决定来美的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感受到美的对于技术研发的重视,感受到了团队的专业;二是我觉得流体力学在家电上是大有可为的。”图注:胡斯特作为“美的研发天团”代表在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胡斯特的判断直观且准确。始于1996年的“科技月”,延续到今年,刚好是美的举办的第24届。这个活动一直被美的视为科技创新实力和科技人员风采的内部展示与交流平台,以对获奖者的重金奖励而著称。据了解,美的历年在“科技月”表彰超过两百余名科技明星,从2005年至今,投入鼓励科研创新的奖金累计已接近3亿元。表彰、交流和突破是“科技月”的三个目的。而胡斯特参与研发的,利用“航空发动机的对旋技术”的东风系列空调,便在表彰名单之中。在消费者对空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同时,对产品越来越挑剔的矛盾中,美的走访了46个城市进行用户调研。调研发现,空调风直吹问题显著——空调病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空调送风方式有关。传统空调产品冷风直吹人体,头疼感冒、颈椎不适等痛点一直存在。又要吹得远,又要让整个空间温度更均匀,还要让用户感觉更舒适——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2016年,美的流体力学团队从航空工业中得到灵感,开始研究对旋风机技术。于是,现在才有了这款全球领先的首创空调:既可以把风送到很远的地方,让制冷效果覆盖房间、客厅到餐厅;也可以在你看电视或者休息的时候,逐步形成无风感。而这只是本届“科技月”的研发故事之一。Air空间站空调、低糖电饭煲、超微净泡水魔方二代洗衣机、AI节能电热水器、微晶一周鲜冰箱等产品背后,都是一个个以用户为出发点,提升生活品质的“技术”故事。图注:美的集团生活电器实验室据了解,要在美的“科技月”评选中斩获奖项,除了要有技术壁垒方面的突破,在产品销量上还必须经得起消费者的考验。胡自强用“开花结果”来形容现在的美的:“我个人认为,美的已经进入到一个有能力进行颠覆性创新的阶段,部分创新已经开始开花结果,更多还在培育中。未来,我们希望随着产品力的提升,在中国市场上保持领先市场占有率。”要播种,也要耕耘迎来开花结果季的背后,是播种和耕耘。从2004 年起,美的各事业部陆续开设用户调研中心,通过把用户体验前置,确保研发方向符合消费者需求;2014年,成立中央研究院;2017年3月,美的正式对外宣布,将逐步从一家中国家电企业向全球化的科技集团转变。美的2019年半年报显示,过去 5 年研发投入超过 300 亿元,仅 2018 年研发投入就接近 100 亿元研发人员超过 10,000 人,外籍资深专家超过 500 人。美的目前累计专利申请量已突破 10 万件,授权维持量超过 5 万件。另,从美的“科技月”上获悉,随着近期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美的欧洲研发中心正式揭牌,美的在全球的研发中心数目已增至28个。据科睿唯安统计,美的在家电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在强化全球研发中心布局的同时,美的更与 MIT、UC Berkeley、UIUC、Stanford、Pur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Maryland,米兰理工大学、清华、中科院等国内外顶级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深度技术合作,打造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同时,美的在新产品外观设计的套系化、精细化以及使用操作舒适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2018 年共斩获国际设计奖51 项,包含德国红点奖 16 项,德国 iF 奖 14 项,美国 IDEA 奖 21 项。在产品质量方面,美的集团在 2018年全国商业科技质量大会中获颁全国商业质量奖。而全新落成的电磁兼容性(EMC)实验室,除了是过去5年美的对科研执着发力的成果之一,还代表着未来。图注:美的集团电磁兼容性(EMC)实验室据了解,EMC占地1500平方米的实验室投资超过4000万元,其主要工作是保证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如人体、电网、电器等其他事物构成有害电磁骚扰。该实验室还具备研发设计、失效分析与整改的能力, 在提升产品可靠性的同时,能通过有效解决产品的电磁兼容问题,大大缩短开发与测试周期。而这些动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用户。美的2018年年度财报显示:2018 年美的开展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全环节产品体验改善,在售前咨询、售中购买、产品使用、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对“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五感品质进行改善,全面提升用户体验。这来自用户的“五感”,成为调研、研发和成果展示的主要逻辑。如,本次“科技月”的展览现场,美的首次增加了“用户体验区”,打破围绕产品或场景策展的惯有模式,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五大来自用户感受的维度进行布局展示。图注:美的集团“科技月”大众展区体感馆现场从战略愿景到竞争目标,再到产品力、科技力提升细分,其逻辑与OKR管理方法一致。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其起源于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最早由英特尔提出,在谷歌发展成熟,目前成功应用于多家世界著名企业。全球著名风险投资人约翰·杜尔,其投资企业包括谷歌、亚马逊、领英、Facebook等。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硅谷互联网企业、高科技企业和初创企业推广OKR。约翰·杜尔认为,“这些仅由公司百分之几的员工所组成的产品团队,只要能够树立共同的目标并采取一致行动,就可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颠覆整个成熟的产业。” 而这便是美的实现“行业领先”这一目标的心法——以目标为导向,将关键指标进行拆解,以此保证目标得以实现——不论是过去已经达到的目标,还是新发布的关于未来的目标。2018年10月,方洪波站在美的全球创新中心,宣布将以全新愿景、使命、价值观开启转型升级的历史新征程。现场,他满怀信心地表示,科技、用户、全球化,是美的迎接下一个繁茂时代的关键所在。时隔一年,方洪波披露了“要么第一,要么唯一”的竞争目标。船小好调头,美的这艘巨轮,要从一家中国家电企业转变为全球化的科技集团,并非易事。胡自强将研发创新领域的“转型”过程,形容为飞机在空中飞行时换发动机。胡自强补充时强调,这不是直接换发动机,是将发动机拆解,根据市场和未来的综合需要,一块块换:“从开发,到自己事业部内的研究,到中央研究院的共同研究和技术研究,然后到海外布局,再到外部的大公司的合作,这个过程,是一块一块、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的迭代。”但这只是研发和创新中,需要坚持的内容之一。更要坚持和时间2012年,阿里云年会上,王坚像个孩子一样哭得泣不成声,他说:“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6年,每年10亿的研发投入,却没有任何产出,而“云”这件事在当时来看太过虚无缥缈。于是王坚被骂了4年,甚至被同事指着鼻子让离开。故事结局,大家也知道,现在的阿里云帮阿里巴巴拿下全球140万个客户,为全球76.5万用户提供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阿里云服务年营收112亿,估值4500亿,目前在国内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亚马逊和微软。在大企业科技研发创新这件事上,大多也都面临这一困境——大量投入,却无法快速转变为市场回馈时,四面八方的压力汹涌而来。毕竟,从种子到果实,除了播种和耕耘外,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持续的投入付出。美的同样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5年超过300亿元的研发投入,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对于这个方向,美的很坚定。胡自强介绍,“研究人员从招人到研究到出成果,再到产品的转化,至少需要3-5年。现在我们展示的成果,实际上是美的2014年开始积累的。”研发周期决定,坚持创新需要战略力的同时,还需要强大的定力。胡自强以种地来形容这个过程:“前几年是痛苦的,我们做产品就像种地,先播种,然后施肥,看着它慢慢长。” 能看到的战略力,能做到的执行力以及坚持下来的定力,“三力”之下,美的的科技力和产品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这只是开始。等来了第一波的收获,美的并没有止步,胡自强告诉我们,“我们希望再开一个大院子,撒更多的种子。”

凡交

一年100亿砸向技术研发 美的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科技转身

[钉科技述评] 与互联网、通信企业相比,家电企业的研发投入普遍较低,美的是个例外。在AWE 2019大幕即将拉开之际,美的向外界展示了众多科技创新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家电美的向科技美的的完美蜕变。从投入来看,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成茂透露,过去五年,美的研发累计投入近300亿元,2018年更是达到了100亿人民币,成为中国首家研发投入超过百亿的家电企业,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支持。要知道,百亿元的研发投入,比很多家电企业一年的营收规模都要大。美的如此重金砸向科技研发,又产出了怎样的效果呢?跨界技术的研究和引入是美的科技研发的一大特色。例如,将导弹发射降噪技术应用到电饭煲、吸尘器、破壁机等产品中;将航空发动机技术应用到空调、净化器、风扇等产品中;在全线多达20个品类的研发过程中引入数字化设计技术,大幅度缩短了从基础技术从概念到产品落地的周期……美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全球拥有20个研发中心,在国内的专利申请量突破9.4万件,授权专利4.4万件,在家电领域连续3年全球排名第一。仅在2018年,美的申请专利就达15895件,其中发明专利6102件。除了大量资金支持科研之外,美的独到的研发体系也为美的实现产品和市场领先奠定了良好基础。从研发体系来看,中央研究院专注于共性技术和未来储备型技术开发,不仅吸纳全球创新人才,也联动来自各国的外部研发机构和创新创业团队,以此积淀大量原创性科技成果,为集团技术研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效动能;各个事业部研发平台则集中精力进行中短期的个性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为技术的孵化与应用提速。研发体系各层级的环环相扣,确保创新投入得到有效产出。在AWE被美的包下的一万平米的W1展馆,美的家电品牌形象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鲜明的科技化色彩。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机器人、AI人工智能、智慧新零售、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已经成为广泛而深入地融入美的产品与战略中。正是因为有集团雄厚的科技支撑,COLMO高端品牌才会应运而生且高调亮相AWE 2019,新的互联网品牌“布谷BUGU”才能有机会去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家电不是美的奔跑的终点,科技才是美的的星辰大海。(钉科技原创,转载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