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美国留学各阶段学制总览高压电

美国留学各阶段学制总览

一、美国中小学学制美国中学的学制和中国的学制在划分阶段上有所不同,但整体就学年制和中国又是一致的,都是12年制教育。美国小学通常都是6年制,中学跟中国中学一样也是6年制。不同点在于美国中学的初中只有两年,7和8两个年级,高中为9-10-11-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高一、高二、高三。 二、美国本科学制 1、学期制采用学校:哈佛、威廉姆斯等东部大部分学校两个学期制:一年分为上学期(春季)、下学期(秋季)。第一学期从八、九月到十二月,第二学期由一月到五月,每一学期约为十八周。暑假期间可以自由选修课程。近几年较多的学校采用Early Semester,也就是第一学期大约提早二至三周,在八月底左右入学,到十二月下旬第一学期结束。有过半数的学校采用此种学制。2、三学期制采用学校:东北大学等将一年分为段,每段约十五周,第一段从九月到十二月,称为秋季班(Fall Semester),第二段由一月到四月,也可称为冬季班(Winter Semester),第三段是四月到八月。有些学校将第三段区分为春季班(Spring Session)和暑期班(Summer Session),每一个Session的长度约为七周半。课程进度快,而假期却更短。比别的学校开学晚,却比别的学校结束早3、学季制采用学校:西北大学、伍斯特理工、罗彻斯斯特理工、华盛顿大学(西雅图)等每一学季约只有十到十二周,一年分为四个学季,第一学季(九月到十二月)、第二学季(一月到三月)、第三学季(四月到六月)和暑期课程(六月到八月)。4、四一四制采用学校:贝茨学院(Bates College)等将一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期(First Term)是四个月,大约从八月到十二月,接着有为期一个月的时间(Intern),大约在每年的十二月到一月之间,可以参加密集课程(Intensive courses),进行独立研读(Independent study)或校外工作(Off-campus work)等。第二学期(Second term)大约在二月到五月,每年的六月到八月是暑期(Summer Session),目前极少学校采用此学制。三、美国研究生学制① 硕士美国硕士学制为一年到两年,总费用在25万—35万美元左右。但是,因为专业要求与知识构架的不同,不同专业学制也有所不同,如商科硕士,美国商科专业的学制一般为1年,而其中的金融、会计等最快可用9个月修完所有课程,取得学位。而美国建筑专业学制在一年到两年,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所不同,这样所需的时间也就有所差异,最长可达到三年半。法律专业就中国学生申请的情况来看,一般是申请LLM,大部分学校LLM专业学制都在1年,最长不超过2年。统计学专业学制最短为1年,学制稍长的时间也在1年半左右,最长学制不超过2年。其中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斯坦福大学对统计学专业完成时间有所限制,如果学生超过3年还不能完成则无法毕业。美国硕士重在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说,美国研究生读几年毕业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去读什么专业,以及你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些学习能力强且相对努力的同学可以在1年内修完1年半的项目,当然,也有同学用2年时间修完1年或1年半的项目,这都取决于同学自己。另外,美国研究生几年毕业取决于你所学的专业,以及你的选课速度,美国研究生根据申请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制也是不同的,这体现了美国大学课程的灵活与人性化。具体来说,由于美国的硕士项目多是应用型项目,注重实践而非研究,如果同学在规定时间内未休完课程,可以延期毕业。② 博士在美国,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定位完全不同。硕士重在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博士则侧重于培养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相对来说,要取得博士学位更为不易。博士生不仅要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且必须要取得令人信服的、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由于实行弹性学制,不少人要经过5至6年才能拿到学位。美国大学博士学位学制一般为4-7年,平均的毕业时间为5年,周期较长,部分专业因为实验和项目周期较长的缘故,毕业时间还会进一步延长。关于留学费用,美国大学博士学位拿到奖学金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如果是自费的话,要准备150万左右。

妮娜

斯坦福大学PhD博士招生简章,你敢挑战吗

各位考生:+考博公众号/学之恒考博天地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 截止2020年3月,共有83位斯坦福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曾获得诺贝尔奖(世界第七)、28位曾获得图灵奖(世界第一)、8位曾获得过菲尔兹奖(世界第八)。2019-20年度位列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2、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2、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3、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4;2019-20年度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世界第3。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2。课程介绍学位授予:计算机科学博士。课程介绍: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隶属于工程学院。该系提供理科学士、理科硕士和哲学博士等学位。它还参与了以下本科跨学科课程。计算机系统工程、符号系统、数学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于1965年,是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和教育中心。在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科学基础、科学计算和系统等领域有强大的研究小组。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工作是这些小组的主要研究目标,但也非常重视跨学科研究和刺激基础研究的应用。课程持续时间:About 5 years.申请要求学术标准:· Once you have a permanent advisor;· Have completed the six breadth requirements, (two from each of the three areas); and· Have completed at least a three-unit course with each of four instructors who are members of the Academic Council. 语言要求:Evidence of adequate English proficiency must be submitted before enrollment is approved by Graate Admissions.

翡翠谷

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录取时间介绍

作为近年留学的热门,相信大家对留学话题都很感兴趣。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全名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美国大学协会和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成员。下面就和选校帝了解一下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录取时间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斯坦福大学其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南部帕罗奥多市境内,临近著名高科技园区硅谷。 斯坦福于1885年成立,1891年开始正式招生,占地约33平方公里,是美国占地面积第六大的大学。斯坦福大学研究生几年:斯坦福大学研究生一般都是2年,但是美国斯坦福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商学硕士只需要12个月,工商管理硕士也只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所以商学院一般用时就是根据学分来决定的,此外,学校的博士一般都是需要读5到6年,专业不同,学制也不一样。以上是选校帝为你整理的出国留学干货,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选校帝。

天作

又一名博士选择自杀,中科大再次躺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中国博士

美国新闻截图26岁斯坦福大学博士自杀就在中科大失联博士刘春杨被发现在水库自杀不久,又有一名中科大的学子选择自杀,而这位优秀的中科大学霸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根据美国当地媒体资料显示,这名中国博士生是斯坦福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读,主攻可变电阻式记忆体和计算机存储器的研究。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然而在2019年用轻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26岁,发生这样的事件也让美国斯坦福大学师生表示震惊,美国斯坦福大学院长官网发出哀悼信末尾结语:“The death of a student is always hard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Please take care of yourselves and those around you.”中文翻译“一名如此年轻、如此优秀学子的离世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请大家一定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用小编称评论过的一句话:“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位博士生,因为他们真得很不容易。“当然也存在翟天临式的注水博士,而大部分从事科研的博士压力都很大!宽进严出的博士培养制中国的两种不同研究生机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式的发展,中国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数量增长速度非常宽,但是还是属于严进宽出,然而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中国的博士却突然加大了难度,属于宽进严出,通过教育部历年的数据对比显示,中国从2002年~2017年未正常毕业的博士比率从58.4%上升到66%,而且这里还有大量翟天临式的注水博士,那些真正泡实验室的科研博士生很多都难毕业,这也是为何翟天临高调晒出北大博士后职位后,引发众人审查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那些失去休息时间做科研还没有博士毕业的研究生,翟天临的博士学拿得太轻松,靠着40%的论文抄袭毕业,让无数无法正常毕业的博士生觉得很不公平!中科大的焦虑感中科大学霸们的焦虑感小编在一篇文章中提过中科大中存在的学霸金字塔,第一层属于天才学霸,这类人具有天生强大的学习能力,由于成绩优秀提前被海外名校预定,第二层属于努力的学霸,这类人通过努力,得到提前中科大保研的名额,而第三层就属于中科大的底层学霸,从小天之骄子的他们,进入中科大后不论如何努力都是吊车尾,残酷的现实深深让他们产生一种焦虑感,让他们懂得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同样是100分,天才考100分,只是因为满分100,而普通人则是非常的努力才获得100分的成绩,当试题难度加大,天才还是100分,努力的人却发现自己不论多努力也只能考98分,不要小看2分的差距,那就是无法填埋的鸿沟!其实中科大学霸金字塔顶端的学霸也有焦虑感,中科大失联的刘春杨博士和斯坦福大学自杀的26岁中科大校友,他们其实属于学霸金字塔顶端的人群,但是从事科研后,一名优秀的学霸不一定是好的科研人员,科研不仅需要努力,其实更需要天赋和运气,这些在本科阶段属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群,走进研究生阶段,他们迷失在科研的海洋中,成为科研金字塔底层人群,没有科研成果,很难毕业,一直以来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一下子荡然无存,巨大的心理反差,时间久了,总会出现问题!其实海外名校就连本科都很难毕业,德国高等教育每年仅有50%的人按时毕业,2018年美国纽约大学出现多名中国留学生自杀的新闻!望子成龙没有错,但是请关爱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时候他们走的所谓成功之路并不符合自己的天赋

不能动人

斯坦福大学26岁中国博士自杀!真相令人痛心!博士成了高危人群?

博士,在最近这一两个月俨然成为了众人热议的高频词,从学历造假的“假博士”翟天临,到前不久在失联了15天后,被发现跳河自杀的中科大博士刘春杨。关于“博士”的讨论已然成了教育领域热搜的关键词。而近日,另一则关于博士的消息更是让人沉痛不已:据相关外媒2月11日报道,来自斯坦福大学26岁中国博士自杀身亡。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据资料显示,这名中国博士生是斯坦福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读,主攻可变电阻式记忆体和计算机存储器的研究。2014年,他在中国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于中科大。此新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样都是顶尖高校的两位博士,为何最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且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其他原因,这两位博士都曾在中科大就读!博士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中顶尖的人物,一直是被众人羡慕的对象。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类似信息的曝光,博士头衔背后的辛酸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有人把读博之路比作是一段荒野之旅,这条路的前进方向,很多时候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其背负的压力很多时候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面临的一方面可能是几年的研究成果打了水漂,延迟毕业,多年的求学经历付之东流。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博士生的未正常毕业率相对稳定。2002年至2009年,中国博士未正常毕业率在60%左右徘徊,而2010-2017年之间则基本上都在60%以上。尤其是博士扩招后,在版面有限的指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竞争压力更大、难度更大。另一方面,一般的博士目前基本上都是30-40岁这样一个群体,而他们的同龄人要么已经成为了社会和企业的中坚,要不已经有车有房,成家立业了。而他们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可能除了一顶博士头衔之外,其他一无所有。这让人联想到,之前清华的一位研究生在网上吐槽:最后悔考上了“这个垃圾研究生”!不考研的都几套房了!虽然他的言论本身有待商榷,但是其说出的也许是众多顶尖院校硕士、博士的心声。而留学博士除了面对以上这些问题外,还有文化差异,在国外人生地不熟,融入圈子更难,与父母沟通也不知从何说起,出国在外各种心酸和压力也不是总能被排解掉,得不到父母和他人的认同。据调查,留学生博士已成抑郁症高危人群!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加之外界对这个群体的众多误读,时间长了导致他们内心的压力无处释放。日积月累,重压之下,难免有人会想着用极端方式结束这一切。因此,改革博士生的学历制度设计以及加强心理健康均刻不容缓!就如同此次事件发生之后,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院长Jennifer Widom就此事件,给学生教师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信末,他说“任何一个优秀的学生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去,我们都感到遗憾和惋惜,请大家照顾好身边的人。!“

得之者生

斯坦福一年,还是硕士平读,看这扑面而来的优越感,这是闹哪样?

近日,不知道为什么,“凡尔赛”体开始流行起来。什么是“凡尔赛”体呢?简单说就是先抑后扬,一种炫耀的模式。看一个例子,撒贝宁当年保送北大,他这么说,“拿到通知书我很纠结,去吧,这么远,远离家乡,亲人和小伙伴,但不去呢,北大也还可以。”北大,仅仅是也还可以?这还不算,接着他又来了一句,“高考你可以填报志愿,但保送你连选择学校的权力都没有。”严重怀疑,小撒可能就是“凡尔赛”的鼻祖了。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小撒确实也够优秀,也有这个资格秀别人一脸,毕竟保送北大,也不是谁都有资格可以做到的。但近日,在一档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里面,一位叫王晓的学霸的“凡尔赛”却让人相当不适了。先看看这位的履历,他的一分钟介绍是这样的,本科国际关系学院,保送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研一获得模拟法庭最佳辩手,研二去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交换学习一年,研三去了斯坦福。获得了LLM。这份简历非常漂亮,虽然本科和保研和考取清北华五的学神们还是有相当差距,但学霸人设还是不存在任何问题。当然也有人质疑,国内本硕读完,不是应该去申请名校的法律博士吗?为何要去读这么一个一年的还是同专业的硕士。但客观来说,法学领域中,LLM还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以回国就业为目的。LLM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镀金加英语能力证明。这点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随着节目的展开,这位王晓同学把前期积累的好感败得干干净净,真心不知道他在斯坦福经历了什么,为何有如此扑面而来的优越感?实习第一天,聊天的时候,他来了句,Practise Chinese Law。能不能好好说话?中文中夹带英语的说法早过时了,只会让你显得很低端。尤其是国关本科,北师大硕士,一年海外交换经验,就算学的是国际法,但一开口就是我对中国法不熟悉,你本硕6年学了什么?更何况你过了法考?国内法不熟悉,这法考怎么过的?说不通啊?节目中,其他实习生带着很多书,王晓没有,他带了一个红色的保温杯,好吧,斯坦福大学的专属保温杯。不知道这东西对能力有什么加成?面试的时候,王晓又把斯坦福的T恤穿在了身上,估计这衣服对他而言也有特殊的意义吧。但他在第二天上班又把工牌吊绳换成了斯坦福。想了半天,终于明白了。这位王同学是在拼命用斯坦福的LLM去洗他的本硕学历,就差拿个喇叭大喊,我是斯坦福毕业的。名校学历确实自带光环,炫耀一下也无可厚非。不过,学法律的,专业,严谨是最基础的职业素养了。王晓交出来的法律文书实在是很难让人满意,逻辑不自洽,居然还发生了实体法未生效这样的基础性错误,对于一个法律界人士来说,是绝对不应该的。当然王晓的解释是,不太熟悉国内的法律,但这解释异常苍白。你法考怎么通过的?你上节目不事先做一下功课和准备吗?明年用新的民法典,这也是2020年的一大新闻了,普通人都知道,一个学法律的居然犯这种低级错误,实在是难以解释。难怪有朋友说,他忙着准备斯坦福的水杯、T恤、吊绳了,不知道有没有准备好斯坦福的内裤?一些思考:坦率地说,王晓很优秀,但国内比他优秀的并不少,至少他本硕的学校并非顶尖。在高考能胜过他的学生数不胜数。但却没有几个学生能有他这份自信。他的这份自信来自何方?来自于他的眼界、经历,来自于他背后优越的家庭条件。他可以自由选择去牙买加、瓦卡阿图、南太平洋、夏威夷,只因为去海岛旅游是他的爱好。他一路走来,耳闻目睹的东西远超过同龄人的见识。他自己也够努力,本科通过法考,英语8级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的。自身的实力,家庭的背景,成长的环境以及人身的阅历都是他自信的源泉。除了时不时地秀一下斯坦福,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以外,王晓确实也可以算是相当优秀了。对于寒门乃至于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即使本身素质或者能力要高于王晓,但在思维方式上,依然会和他有很大差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难有这种自信,更不可能有这种优越感。几代人的积累,不是一个人优秀就可以抹平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生负担如此之重的原因吧,没有家庭背景,没有原始积累,剩下的唯一努力这一条路了。毕竟教育才是普通人跨越阶层的唯一出路。

物化

她是让清华大学丢脸的学霸,5年留学成为博士,父亲如今被免职

成功考进清华大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可能都是人生的高光时刻。能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进入清华大学,从此就有了天之骄子的光环。多少人从小立志考进清华大学,但是成功考进去的学霸凤毛麟角。在他人的眼光中,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应当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好事,但是对于这位学霸来说,成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却多了一层愧疚,因为毕业之后发生的事情让自己羞愧难当。她叫高杏欣,外国人称她为Grace,在2001年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由于本科时期成绩优异,有继续读研深造的打算,于是接着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读硕士研究生。三年之后,成功进入斯坦福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高杏欣的研究一直专注于新型全球导航系统所使用的信号和接收机,客观来讲,她的创新研究成果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有值得肯定的贡献。她是第一个成功破解北斗一代地球中轨道卫星和伽利略试验卫星所使用的编码规则的人,也因为这一项成就给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带来严重损失,也让她的母校清华大学丢脸了。当时的高杏欣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博士,欧洲发射了伽利略导航系统的首颗实验卫星,该卫星的信号在第二年一月份被成功激活。在信号激活的几个小时之内,高杏欣和团队的成员就捕捉到了三个波段上的新民用信号。在接下来的一段实践,高杏欣开始独立研究,最终成功破解了伽利略导航系统生成编码的底层算法,并实现了解码。随后不久,高杏欣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从此伽利略导航系统信号的编码规则广为人知。于是,全世界的接收机厂商都使用她破译的编码规则来制造原型接收机,从而跟踪获取伽利略导航系统卫星的信号。在一年之后,中国成功发生了北斗导航系统第一颗地球中轨道卫星。高杏欣和团队在之前破译伽利略导航系统信号编码的基础上,同样获得了这颗卫星信号的三个频率,采用类似方法,她成功破解了北斗系统第一颗卫星的信号编码,并发表了相关论文。留学于斯坦福大学时期,以及后来的研究阶段,高杏欣成功发表了卫星导航系统研究的16篇高质量论文,并且获得了国际导航技术协会的资助与支持。在损害中国卫星高航系统的利益之后,高杏欣却获得了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的嘉奖。一时之间,高杏欣在国内声名狼藉,招来一片骂声,甚至有人声称高杏欣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参与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工作。而高杏欣的父亲,原来的黑龙江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因为女儿的略迹而遭到免职。因为自己利欲熏心,一心追求科研成果,不惜损害公共利益,招致家人因此而被免职,确实令人难以理解。对于高杏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是否参与过北斗导航系统的研究,现在依然存在不同的说法。当时作为清华大学的一个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高杏欣参与如此重要的项目研究,可能性不大。更何况她在斯坦福大学求学期间破译编码的论文成果,已经公开发表,而不是被美国进行保密处理,说明没有上升到足以掌控机密的程度。当然,在高杏欣破译北斗导航系统信号编码规则之后,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进行了严格防范。同时,高杏欣公开的论文成果,也令北斗系统在一些波段上覆盖了GPS和伽利略系统,避免了波段上的冲突。无论怎么说,高杏欣都损害了公共利益,也令自己的母校清华大学脸红。

履之适也

如何选择你的研究生院?斩获CMU、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博士offer的大神分享

译者:AI研习社(季一帆、Danielan)双语原文链接:How to Pick Your Grad School如果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那么你大概率已经走完了研究生学校漫长而艰难的申请之旅。你成功地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这样的胜利是你过去的付出所应得得。但是你应该怎么决定最终上哪一所学校呢?如果每所学校看上去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你怎样才能做出正确合适得决定呢?这篇文章就聚焦于这些问题。如果你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并且专攻于机器学习,并且特别是美国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那么这篇文章对你简直再合适不过,当然这里面大部分的内容对于任何国家任何领域的研究都同样有效。做出最合适自己的研究生学校选择是艰难而又迷惑的。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现在即使本科生也要去追求像发表论文数量的指标以便为自己的研究生申请打下基础。这种高度功利的看法可能对你的研究生申请有优势,并且这在你读完研进入工业界或者学术界仍然很重要。但是,获得博士学位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基于这种视角选择你的研究生学校可能会让你更容易产生倦怠,梦想破灭的想法以及不满的情绪。我会在这篇文章中详细探讨以上这种功利的想法,但是我也会为你提供其它三种思路希望能帮你做出一个均衡的选择。这个决定不仅引导你在学术上的成功同时也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满足。基于这所有四种决策角度的决定会比你从单一角度的选择好得多,这四种决策是:事业视角,身份视角,稳定性视角和变动性视角。事业视角是最直接的,做好该方面的权衡将帮助你获得博士学位并获得成果事业。身份视角则有些不同,此时重心不再是职业选择,而是取决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你要如何实现这一身份。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总是受到周围人和文化的强烈影响,甚至你不曾相识的朋友的朋友也会影响你是诚实还是欺骗,是自私还是无私,是博爱还是剥削。如果你选择的学校是以“以论文和引用量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那么这种价值观会潜移默化的融入你。想明白你是否想成为这样的人?因此,选择学校,也就是在以某种方式定义和约束你的为人。稳定性视角是说,仅仅选择“正确的”学校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其他更为重要的选择,比如在艰苦的博士求学中取得成功所需的稳定性。我们,个人是存在基本幸福感的,即使是那些让你痛苦或是让你快乐的事件,其影响也会在两年内消失,我们总是回到幸福基线。但有些事情是非常稳定的,一个友好的社交环境会让你始终感到被支持,而不是一个人被抛弃,提供这样的人性化需求将使你5年的博士生涯变得轻松。反之,若进入一个关系疏远、冷淡的小型课题组,你的博士生涯将充满不确定性、孤独和压力。可变性视角是选择学校的另一个因素,即学校对你人生丰富性的影响。获取你是以牺牲某种选择为代价才读博的,也许是忽略了工作以外的激情,忽略了朋友、伴侣或家人,忽略了自我发展,忽略了从事心理、身体或精神健康的工作,或者忽略了其他对你很重要的东西。然后,你从职业角度出发选择了一所合适的学校,但在该学校你只能放弃那些重要的东西。你有想过吗,这样什么时候是个头?一旦获得了出色的博士学位,你将再一次激烈的竞争助理教授职位,然后是任职期,一直工作到成为领域的佼佼者。这样的人生道路没有错,但被工作、被事业持续剥削,你自己的人生呢?我听说,行将就木的人最常见的遗憾是:“我希望我有勇气过自己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别人期望我过的生活”和“我希望自己没有那么努力”。如果他们在做出选择时明白这些道理,是不是就可以少些遗憾呢。所以,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收集必要的信息,做出更好的选择免得将来后悔。目录职业视角:成功学的选择 导师 导师研究方向的匹配度 教导风格:手把手/放养 导师的价值观,优势和劣势 一丝不苟 vs. 随性而为 自由裁量权和组内凝聚力 研究进展 交流 优势与不足 自我反思是决定的关键 导师的关心程度 用心培养 漠不关心 同行,博士后和研究团队 同行 研究团队 博士后和高年级博士生 其他 学校名称和资源 累积优势 经历失败和逆境对成功至关重要 学校位置 其他因素身份视角: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在参观日的经历 我在华盛顿大学的经历稳定性视角:除了学校,更重要的是什么?可变性视角: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职业视角:视野成功的选择职业视角是多数人首先会考虑的因素,这直接关系到你的学业成就和之后的人生轨迹,因此根据这些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学校是理所当然的。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因素进行介绍,以下因素根据我认为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导师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寻找合适的导师可能是最关键的任务。存在这样一个观点,你的学术成就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导师而不是学校。,不夸张地说,碰上一个倒霉老师,你的学术生涯将充满痛苦,无聊,压力,并很可能浇灭你的学术热情。一个合适的导师将帮助你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健康,促进研究。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答案,有些导师适合你,但不一定适合其他人,反之亦然。以下将列出一些条件帮助你找到适合你的导师,但是说到底,最终的选择还是取决于你自己来不来电。这跟约会有点像,不管说的怎么合适,但真正见面之后,没感觉就是没感觉。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你要有若干候选心仪导师,只有一个是不够的。这就使本来已经很复杂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即使如此,避免在一根树上吊死是很有必要的。由于种种原因,你可能无法于最心仪的导师达成一致,因此如果可能的话,你最好有一个替代选择。一旦未能与首选导师达成一致,你就要即使联系该导师。这样,进一步可以看有没有联合培养的机会,互补的两个导师也许会是更好的选择。以下关于导师选择的因素并无先后顺序。导师研究领域的匹配度很多学生并不十分理解导师的作用,他们只是觉得应该找一个跟自己想要从事研究相关的导师。这个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实际上,该想法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据了解,大约66%的人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研究方向,甚至许多是在第一年。如果再往后看的话,这个比例可能更高。虽然他们大多数人仍然从事相关子领域(机器人/NLP/CV)的研究,但具体研究内容已经不一样了。比如:">多语言解析 -> 多模态模型 -> 机器翻译问答 -> 对话-> 强化学习 -> 语义解析NLP架构 -> 机器翻译 -> 模型效率人体姿势识别 -> sim2real问答 -> 模型效率 -> 可解释性->模型效率从以上这些转变可以看到,由于个人的研究兴趣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在选择导师时,不需要过多关注导师的研究方向。对于导师来说也是如此,他们可能改变他们的研究兴趣,然后开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学生相比,导师的研究范围和精力显然更多,他们可能会同时对许多不同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此外,虽然新晋教授为了获得任期可能会专注于某一个研究方向,但是对于终身教授来说,他们的研究方向会非常灵活,甚至其研究兴趣会受到学生兴趣的显著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高级教授非常乐意开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这样的变化值得关注--这可能也是非手把手教导导师的优势。在下一部分,我会对此进行讨论。尽管你和你导师的研究方向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但如果有一些重叠那是极好的。另外最好可以询问一下导师的长期研究愿景,但要注意,这样的计划一般并不充实,而且会根据研究领域的变化而迅速变化(例如BERT)。值得一提的是,你一定要考虑导师的价值观,因为这些东西是不会随时间而变化的。通过这些,你可以看出他们喜欢做哪种类型的研究--之后的部分会对此展开讨论。教导风格:手把手教导 vs 非手把手教导导师们的执教风格一般可以分为手把手教导和非手把手教导。那么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说,在非手把手教导的导师组里,你完成所有工作之后,老师只会对你的研究成果提供一些反馈;但是对于手把手教导的老师,他们可能还会具体的指导你或协助你完成工作。更具体的说,手把手教导的老师可能会帮助你提供许多研究细节。例如,交流研究思想,探讨研究问题,帮助你定义这些思想或问题,提供论文的主要内容架构以及在项目研究中哪些是重要的部分,而且会经常与你对研究进行讨论,总结阶段成果,及时发现可能的问题或错误并提供反馈,以防止研究走向岔路,甚至有的老师还会特意准备文稿或幻灯片来详细进行指导。以上这些就是典型的手把手教导方式。经验丰富的导师还可以为你提供更详细的研究细节: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和影响力,讨论不同的研究观点,分析研究结果并以文稿和幻灯片的形式进行细致的展示与探讨。与非手把手教导的方式相比,你会与导师有更多的互动,导师也能够为你提供更多的帮助。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的手把手教导或非手把手教导的的导师。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同时拥有着两方面的特征,例如一些老师一般会实行非手把手的教导,但实际上他们也会想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中,甚至为学生的论文写作提供详细的指导。通常,导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导方式做出一些调整,在学生有良好基础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与学生进行交谈,从而了解应该在哪些领域进行手把手的教导,哪些领域则不需要手把手的教导,这对于学生培养大有裨益。具体包括:学术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论文写作);技术领域(代码方案、软件框架)以及研究领域(机器翻译、问答)等。因此对于学生,不是单纯的评定导师是手把手教导还是非手把手教导方式,而是应该具体到某些领域,比如在论文中老师是否会进行详细的指导?在你的弱势领域,或是需要学习的领域会详细指导的非手把手式教导的导师有何不可呢?如果你缺乏研究经验,能接受各种条条框框和deadline,不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那么找到一个手把手教导的导师对你很有帮助。如果你想要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并且乐意通过失败和逆境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非手把手教导的导师是适合你的——这样,你的博士学位大部分都取决于你自己,这非常困难,但同时也会让你成为一名更好的独立研究员。总之,如果导师能够提供的帮助不是很多,从长远来看,这对你来说可能是件好事。虽然短期来说困难重重,尤其是第一年或是邻近一些重要日期(例如会议截止日期)。通常来说,非手把手教导的导师级别会更高一些,而且他们能为你的实习或是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此外,他们还能够将一些新想法以及一些古老想法(年轻导师并不熟悉)给联系起来。这些老师一般会有一个大的实验室,其中包括博士后和很多高年级博士生,他们也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手把手教导的老师可以为你提供许多详细指导和帮助,在理想情况下,你可以在博士毕业后再逐步提高独立性。然而接受了这样的教导,你可能会变得像你导师一样,因为手把手教导的老师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这也许是好事,也许是坏事,完全取决于你之后想从事什么。如果你老师的研究视野很有见地,在工业界和学术界极受欢迎,那么你的优势极大;如果存在很多类似的研究,那么你可能就会变得无足轻重。导师价值观,优势和劣势人们经常会忽视导师究竟关心什么的,但实际上,导师的价值观很可能决定这个老师是不是适合你,而且这还决定了研究组内的氛围及环境。那么为什么价值观这么重要呢?正如前文所说,研究兴趣会不时的发生变化,但是价值观的稳定对于研究是极重要的。在研究兴趣上存在一些差异问题不大(如机器翻译和问答),但价值观上存在差异则很可能产生冲突(如高估或低估某一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对于价值观也抱有同其他关系一样的态度:尽可能分享更多的价值观,使得不同优劣势的价值观进行互补、相辅相成,那么学术关系中的价值观是什么样呢?一丝不苟vs随性而为学术价值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导师是一丝不苟还是随性而为的类型。前一种导师看重系统的调研、合理的假设/证据,以及准确的主张和理论,而后一种导师则认为,坚持严格的计划会减慢进度。前一种导师强调科学方法和谨慎态度,追求学术文献和成果;后一种导师首要关注结果的影响以及实用性。只要有用,都是可以接受的。另外,这样的导师一般不会特别要求精准的想法,因为他们认为,那些尚未实现的或是潜力的可能性更加重要,当然了,他们也喜欢展示自己的成果,如“这个方法特别酷,而且结果令人惊讶”。总得来说,没有哪一种要比另一种更加优秀,或者是不如另外一种。在科学领域中同时需要这两种角色,最好能够批判性地接受不同的方式以及成果。同前文一样,这两种类型也不是绝对的。也许某个老师是随性而为类型的,但是如果有人滥用/不使用统计数据,或是脱离理论得天马行空得想法,他们也会感到非常生气。自由裁量权和组内凝聚力导师是否重视你的自由裁量权,尊重你的隐私和自主性?如果这样的话,你和导师之间是坦率真诚的,但相应得,你对其他学生的工作以及他们的研究进展了解甚少,这会使你感觉在组内被孤立。相反的,如果导师会向你介绍组内其他同学的项目和进展,那么你可以轻易融入其他同学,与他们交流,增进小组的协作能力。你们团结一致、相互支持,就像家人一样。但这样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你一旦发生了什么,那么其他人很快都会知道,因此你会小心谨慎的衡量自己的言行,这让你的生活充满无形压力,甚至导致一种封闭、虚伪的文化——你会习惯性的讲道:我很好,一切顺利,不需要帮助。幸福感与研究进展导师关注你个人幸福感甚于关注你的研究,或是相反?关注你幸福感的导师在一对一的会议中,不仅谈论研究,还会确保你的工作和生活保持平衡。他们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放在首位,甚至过度呵护的老师还会在你压力较大时劝你放松,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这样的老师虽然使你的研究工作轻松快活,但却可能因此拖累项目,阻止研究进度,而这会使你产生沮丧或挫败感。如果你需要一些鞭策来提高效率,那么注重研究进展的导师可能非常适合你。但如果推动过多或是你不喜欢被鞭策的话,这样老师可能会让你压力山大,产生不好的精神状态。交流你的导师是会直接的尖锐地进行批评,还是间接的温和地进行暗示?如果是第一种老师,他会大声的告诉你你的项目或是想法有多么糟透,对于学生而言,这会打击学生地信息和热情,需要强大的心里素质来接受。但换一个角度,你不需要在这个想法上浪费更多的时间,可以去选择一个新的方向从而取得进步。所以,如果你心理素质优秀,吸收了解老师的建议,那么你可以迅速调整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实践。总之,这样的导师会给你提供很好的反馈,让你知道你的想法到底有没有意义,另外,一旦导师认同了你的想法,强烈的骄傲感便会油然而生,这对你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注重间接沟通的老师只会暗示你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你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问题,或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这样,你的项目可能会拖延一段时间,影响研究进度,而且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是,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会对你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这还表明,你的导师是一个谦虚有礼的知识分子——即他们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愿意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可以坦率地与你进行交流,以共同探索真理。这是一种非常令人钦佩的品质,许多知识分子对此评价甚高,这种品质会默默对你产生影响。另外,长远的看,经过间接沟通,你学会更多的独立思考,这此时你将来成为一名更好的研究人员。优势与不足如前文所示,除了价值观之外,还需要考虑你和你导师的优势和不足,如何进行互补,这对于协作来说至关重要。例如,你可能擅长动手,在实践中获得结果以决定研究的方向和进展,但却不擅长发现问题和产生思路。在这种情况下,与你互补的老师能够弥补你的不足,帮你在这一方面取得进步,协作合作来完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但是如果你和导师在某一方面均不擅长,那么你们可能因此忽略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优秀的导师能够认识到你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自我反思是决策的关键为了解你与潜在导师之间的价值观,或是优势与不足间的关系,最好花一些时间认真的自我反思,以了解自己是谁,自己该如何选择导师和学校。这样你可以对号入座,根据以上这些条件来进行选择,同时这还有助于你向那些你期望但不具备的价值和优势方向发展。你可以考虑这些问题:是否能够接受直接、尖锐的批评?你对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能接受的坦诚公开的尺度?更倾向于一丝不苟还是随性而为?是否具有合作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你的上进心有多强烈?你是否需要日期或他人来鞭策你,以使你保持动力?在压力下你会做的更好吗?在生活与工作中,你需要怎样的平衡?导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用心培养导师肯用心培养肯定是好的。即使是那些随性而为的导师,能够经常找你开会讨论学术总归是好的,哪怕不一定有很多结果。如果你的导师在创业,或是在校外一些公司工作,或是有很多学生,那么这样的学术会议大概会非常少,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经常会取消或推迟讨论会,甚至在你需要的时候也没办法召开。当然了,这不仅说明你们导师的日常公务繁忙,还体现了他们对你并不太用心。对于一些老师来说,学生会议是神圣的,必须按时召开,但也有一些老师过于频繁的召开学生会议,即使一些会议并没有什么意义。漠不关心另外,一定要关注导师是不是对学生培养心不在焉。因为有一些导师甚至可能忘掉你的研究项目,你得一遍又一遍的跟他们解释,所以哪怕老师能力再强,如果他不关注学生培养,那么你会非常困难,很难取得学术成果。但是也可以这么考虑,导师对你心不在焉,这就逼迫你自己独立的去完成学术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你培养了更强的学术能力,将来可能成为一名更优秀的研究人员。值得一提的是,准确把握研究要点,提出关键信息并在会议上简洁明了的向其他人介绍明白,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能力。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极端,老师不仅在会议上与你讨论项目研究,甚至在会议以外的时间,他们也花大量时间思考你的项目,这对你来说非常友好,你能得到更好的反馈以及老师的看法见解,从而改善研究项目,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使你对导师产生更多的依赖,不利于能力培养和未来发展。同行,博士后和研究团队同行同事和研究团队是考虑学校时第二重要的因素,其重要程度不弱于对导师的选择。至于研究兴趣,与之前讨论相似,同事们的研究兴趣也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但一般都会在相关领域。因此,虽然你可以与某些同学进行长期合作,但更可能的是,他们只是你进行思想交流的同伴,在这些交流中获得启发与反馈。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利益和价值观念等也会持续发展。在你访问的时候,你会认识一些同伴,可能包括组内的研究人员,虽然很难在短时间内详细了解他们,如果你觉得与他们合拍的话,那么你就可以选择这所学校。因为如果有一位朋友能够在你困难时为你提供帮助,并且激励你成长,这对你攻读博士学位以及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研究团队不只是一个个同事,你还应该在选择学校时统一考虑导师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的动态非常直观的显示了他们都规范以及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受到导师的影响。因此你可以根据之前的一些方法来评估研究团队的价值与期望。另外,在选择研究团队时,你还应该关注团队的多样性以及团队能力,这关乎研究团队成功与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将具有不同背景观点和经验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且让他们之间团结融洽,进行友好合作与公平竞争,那么整个小组的工作会令人满意。对于富有创造力的工作来说,多样性尤其重要,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固定思维。如果团队中有一些独立的、开放的研究人员,对于一种新的研究方法A,可能会有如下对话:人员1:A方法真是太棒了,在任务C上的表现出色,如果将它和方法B融合在一起进行任务D,也许会有出乎意料的结果!人员2:不错,这样这个想法太棒了。人员1:行动吧!如果研究团队中是一些死板的、老套的研究人员,那么会有不同的结果。人员1:根据文献,我们知道任务C的标准偏差很高,因此我认为方法A的置信区间与方法x重叠。所以方法A的结果并不比方法X要更好。根据卡姆剃刀原理,我认为没有理由扩展方法A。人员2:我认为其性能差异主要是由于初始化的不同造成的,而不是方法A决定的。通过初始化减小hessian特征值的相对差异,可以进行更快的训练,至于训练周期的差异则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我并不认为方法A更好,应该在相同的初始化条件下,或者是进行网格搜索以选择最恰当的学习率和训练次数,然后进行比较。这就是独立开放与死板学究的明显对比,其他情况也是如此,例如有一些人习惯直接了当的批评某些想法,那么他们之间的互动将会非常激烈,因此研究团队无法产生好的想法,因为这样的谈论实在是身心俱疲。也许一群活跃认真的人才能在这之中取得平衡,保持思想严谨又不失创新活跃。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极端对比,例如理论与应用:生命是短暂的,但证据永恒vs问,你提出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理论,但是并不会对人类生活产生任何影响,那么有什么意义呢?定量与定性:如果无法衡量,那么就无法证明其存在vs难道要衡量你与爱人之间的分数吗?当然,很少有人会如此极端,但是人们还是会有一些认同倾向的。在研究团队中,如果能够将这些不同观点以及不同因素综合考量,那么就可以防止集体思考的偏差与极端。博士后与高年级博士生上文已经提到,组内的博士后以及高年级研究生也会对你的选择产生一些影响。如果导师的组内有一些博士后,或者是有一些能够为新生提供帮助的高年级博士生,这对双方来说都有益:你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而他们则可以在你的帮助下完成一些成果,然后只是下一份工作。如果你的导师是随性而为类型的,那么组内有高年级博士生和博士后对你尤其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你既可以保持独立性,又能够得到组内人员的帮助与建议。其他其他重要因素还包括,团队对新想法的分享与讨论(例会讨论什么)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共同发表文献),这样才是一个优秀的研究团队。协作程度也很好的体现了群体凝聚力,这也关乎“稳定性观点”,我会在后文进一步讨论组内氛围的重要性。学校名称与资源累积优势要根据学校声望做出理性的选择,你一定要了解这对你究竟有什么用。学校名称是累积优势的表现,根据这可以很好地显示学校当前地位。累积优势是指,如果你在生活中有更多的特权,那么你就有更多的资源(金钱,受过教育的父母,指导,良好的同伴,空闲时间,课外活动,广泛的社交网络)去做更有意义的事,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这进一步又给你带来更多的资源(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人际关系)做到更好,进而产生更多的资源(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协作,补助金,资金)来做甚至更好(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章,独角兽创业公司),如此良性循环。在教育资源中,优势资源的分配始终是高度不平等的,排名靠前的学校最具有生产力,也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据统计,美国有1/3的人口拥有本科学历,而有博士学位的仅有2%,排名前20的学校的本科生仅占0.2%,终身职位的仅有0.06%,但是0.0006%的人发表了41%的论文。与此同时,在一些顶级学校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中有73%是那些排名前20学校的本科生,而排名前18学校则培养了50%的教授。只要经过一些简单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如果你在排名前18的学校获得了学士学位,那么你更可能获得博士学位,甚至成为一名教授。另外,假设排名前18的学校中的那50%的教授是平均分配的,这就意味着所有学校中1/36的教授是来自前18名学校。因此,如果你在排名前20的学校攻读博士学位,那么你当上教授的概率从百分之0.06%升至2.8%,虽然这个概率依然比较低,约等于骰子同时置出两个六的可能性,但却已经高出普通学校约五十倍。因此选择一所更富盛名的学校,这将大大增加你的成功机会。类似的,你也可以根据学校声望和学校排名做出其他的选择。当然了,仅仅根据学校排名做出选择并不完全可靠,前文我们提到的其他因素,如出色的导师、出色的同事、很好的研究团队、学校文化等等,这些对于成功来说也是必要的。失败与逆境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虽然听起来不合理,但却是事实:长期特权也会有可能给你带来一些危害。失败和逆境对于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心理学发现:要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你需要失败,又不能经常失败。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直享有特权的话,那么你无法学会面对挫折,如果总是面临逆境的话,那么你会自暴自弃,偶尔的失败则会有效的鞭策你,让你更好的成长。因此,特权不是越多越好,这会消磨你的冒险精神、增大对失败的恐惧;而偶尔的失败会让你更有韧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知道逆境是正常的、是暂时的,学会去征服困难。如果你在排名前20的学校中就读,那么你可能就像前文描述的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发表许多一流论文。但这种环境也会滋生“安全思维”,即研究一些容易发表的风险较低的项目,而不是去对一些困难的、可能导致失败的项目进行探索。因此,这些学校虽然提供了特权和资源,但长期来看有可能阻止你创造力和更伟大的成功。总之,你要成为一个非完美主义者,要学会接受失败,享受失败,在失败中获得成长。社会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失败的创业往往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加入初创公司将逼迫你成为更熟练的工程师,而加入大型科技公司只会让你陷入停滞——你只是机器中的一个齿轮。学校位置在这一部分我不会做过多的说明,因为在之后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部分我将会重点介绍这些因素。因此,在这里你可以先预先考虑一下这些问题:一些大学校园及城市会为你提供一些机会做你熟悉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你扎根并保持稳定,以度过博士阶段的艰难历程(稳定性);另外,不同的城市和校园还会提供不同的活动以及体验(可变性),这有助于你探索自己、发现新事物,让你成为一个更充实,更富朝气的人。这个因素因人而异,可能微不足道,但也可能比之前的那些因素更为重要,因此这值得你深入思考。在后续部分我们会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其他因素还有其他一些我认为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住房,生活费用,津贴以及薪水等。一所学校可能比另一所学校花更多的钱或者是花更少的钱,但结果都是一样的——你不会因此而变得富有或是贫穷,这对你的生活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无论在哪个学校,你都是像在家里一样。也有一些大学你可以进行实验室兼职,虽然可以赚到一些钱,但随之而来的也包括一些额外的负担。学校文化和研究团队的文化也很有意义,但这些与潜在导师、同事和研究团队的价值观紧密相关。另外,这些文化涉及“身份视角”,将在下文展开讨论。身份视角: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确定一所学校后,你所处的环境与交往的人将对你产生积极的影响。进一步考虑身份视角,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职业视角中,我们关注的是“我期望获得多少成功”,但身份视角则重点关注“我想成为那样的人吗”?根据个人的角色期望来选择学校是非常主观的,因此我并不认为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帮你进行选择。我只想要跟你谈一谈我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我。在学校访谈期间,我收集了很多资料,观察人们的表现,同时我还体验了实习互动等获得更真实的体验。我相信,考虑身份视角能让你更准确的了解你自己以及可能成为的人。我的访问日经历从不同学校的学生中,我体验到不同的经历,但是有一所学校让我感觉很不友好。在他们学校中,那些学生经常会问我在哪里学习,如果我回答的不是他们期望的大学,他们就会直接转身去与那些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有时,他们会跟直接根据我佩戴的学校徽章(Università della Svizzera italiana)来决定是否忽略掉我。还有一次在访问时,有人看到我徽章上面的本科大学-开放大学,他对我说:“你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进行交流真是你的荣幸”。我没有理他,我相信这些学校存在友好的人,但我遇到的15个同学都是肤浅的,不懂得尊重别人。我想成为这样一个自负、肤浅而粗鲁的人吗?不,一点也不。在另外一所学校,我经历了最疏远、孤立的访问体验。来自精英大学的人们形成了小团体,不允许其他人加入。我根据航班时刻表安排的住宿并没有支付,同时我觉得其他人还嘲笑我对食物的喜爱。我与潜在导师的会面也很糟糕,因为他让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同时进行访问,这发生了不止一次,甚至还有一位潜在导师不在学校,在那之后也没有同我联系。我感觉那所学校中的许多人都非常虚伪,他们充满悲伤和压力,但是却戴了一副虚伪的“幸福”面具。我想成为这样一个虚伪的人吗?我想这样隐瞒痛苦,假面“幸福”吗?不,一点也不。我在华盛顿大学的经历在华盛顿大学的访问也之前形成鲜明对比,我觉得每个访问的人都很满意。这至少表明该学校的人是有思想的,而且关注社会问题。最令我震惊的发生在一个研究团队:一个访问者提出了博士期间的心理健康和压力问题,该小组详细对此进行介绍,讨论了他们如何应对该问题以及学校为此提供的一些心理健康资源。同时,学校中大多数学生都很诚实、开放、互帮互助。他们还明确指出,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对我而言,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西雅图的人们都很友好,这与我在纽约的感觉完全不同,那里的人们仿佛充满紧张与烦躁,但是西雅图却充满友善与温和。例如,公车司机充满耐心而且极其负责,在人们从后门下车时,也会大声对司机说声谢谢。在他们脸上,你看到他们不仅仅是为了遵守社会规范,而是他们内心就是如此。因此,我是否想成为一个诚实开放的学生?成为一个乐于奋斗,团结友爱的学生?享受工作以外的生活以及对人充满友善呢?是的,我想这样。你可能认为,根据人们是否感谢公交司机来选择学校是很愚蠢的,但并非如此。自从我加入华盛顿大学以来,我一直对公交车司机充满尊敬。这让我更加友善,也让我对周围同事的工作充满感激。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当然,如果我选择的是另外一所学校,那么这篇文章可能介绍的就是一些很酷的创业理念,甚至我只会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研究上,而不会分享博客。了解你自己很重要,正是在华盛顿大学,我看到了我想成为的人。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话,我们也会有一些不同的理解。也许那些精英学校里的人不关注我,只是因为他们要将宝贵的时间花费到重要的人身上,而华盛顿大学则显得有些天真,他们试图让所有人充满幸福,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我有一个好朋友,他们国家人民都非常率真,这体现了一种诚实的素质,但是直言不讳却并非华盛顿大学的文化,那样的话在这里很可能会产生误会。稳定性视角:除了学校,更重要的是什么?研究生的学习与培养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定义,博士学位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独立探索、面对未知并产生新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许多自我激励,从失败中成长以及刻苦努力。在以前我经常听到博士学位非常困难,那时候我还不相信,但现在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不仅对我来说是很艰难的,相信对于大多数同龄人也是如此,因此你需要坚持一些东西,帮助自己应对并享受这个过程。稳定性观点认为一些因素会随着个人发展而变化,但其他一些因素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并长期为你提供韧性和勇气。因此,稳定性观点强调,优先考虑那些能帮助你度过研究生阶段的因素。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是最重要以及最稳定的幸福来源,因此在选择学校时,考虑社会环境至关重要。通常在研究生学校中,社会环境包括一些部门,办公室,学生组织,研究小组,例行会议,社交活动等。然而,大多数研究团队是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这有助于学校管理。我想去伦敦大学学院的原因有,我认识那里的人们,他们非常友好,而且乐于助人,Sebastian Riedel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导师,充满智慧,与他一起工作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除此之外,我想加入ucl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每天的午餐。在那里,人们会直接在办公室用餐。有的人会下楼去买一些食物,还有一些人干脆直接带来一些食物,然后我们围坐在桌子周围,边吃边聊起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些遇到的问题和研究思路,甚至还会讨论一些政治和新闻。这给人的感觉真的就像一个家庭,人们互相照顾。通过这种方式,午餐之后我会充满精力与激情去出色完成工作。如果我知道我能够在某个学校获得这样的体验,那么这一定会够促使我考虑该学校。在华盛顿大学的办公室也让我感到非常满意。随着办公桌的增加,越来越多的NLP人员搬到了我们的办公室,现在我们一起建立了一个NLP办事处,我们在这里研究问题,交流想法,相互支持,互相帮助。我的身边充满这些友好、卓越的同事,这也是我选择华盛顿大学的另一个原因。办公环境、小组会议以及社交午餐等因素都可能使你在博士学位期间保持稳定,克服精神上的困难,因此,这些因素都能成为你选择某一所学校而放弃另外一所学校的原因。除了社会环境以外,还有许多根据个人原因选择学校,但我们不会对此进行过多讨论。对于每个人来说这完全不一样,我仅仅提供以下示例供你参考。对我个人来说,斯坦福大学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不仅因为斯坦福大学在学术上成绩斐然,导师优秀卓越,而且斯坦福周围的自行车道也非常吸引我。我是一个狂热的溜冰者,这项运动将给我带来心理上的稳定,使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心理健康。它带给我的喜悦和自由会帮我度过人生的至暗阶段。如果你也是溜冰者,那么斯坦福周围的自行车道绝对是你的梦想,那里光滑平坦,天气适宜。我能够想象自己凌晨五点起床,在空无一人的校园中溜冰,这是多么让人兴奋。另外,考虑亲戚、家人和朋友也是重要的。大多数人攻读博士也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期望,如果你能够将自己对学习的热爱以及对伴侣的依赖很好的结合,那么这对你的发展是非常有益。因此,如果能够和伴侣上同一所学校,这会是你选择这所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你还要考虑到,攻读博士期间会带给人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有可能会影响你们之间的恋人关系。根据我和身边小伙伴的经验,一段恋爱关系很难维持到博士结束。攻读博士学位是对恋爱的一个重大考验:异地恋、新文化、长时间的工作、低薪水、经常夜里加班以及截止日期之前的重大压力,这些都会让你感觉沮丧,焦虑不安,这不是理想的恋爱状态。尤其是在博士第一年,你会感觉到这种压力对你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一旦想到与伴侣或家人团聚,这带给你很大的动力,推动你进一步的研究。总之,攻读博士学位非常具有挑战性,那些重要的人的支持与鼓励会让你会好过一些。可变性视角: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稳定性观点是指根据能够让你保持稳定的某些因素选择学校,以便全力而为。可变性观点则是根据可能性来选择学校,这将使你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更完整的自己。可能性是指你不确定这些因素是否对你很重要,但是你的直觉告诉你,你需要尝试这些事情。在这些学校中,你可以探索自己尚未开发的部分,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些将进一步扩展你人生的广度和深度,成长为一个更成熟的人。在缺乏可变性的学校,你会感觉到生活仿佛停下来了,因为你一直在重复生活。这不仅关乎一些学习经验,而且关乎美好记忆。也许有一天,时光流逝,你的生活以及幸福感也归于平淡,但那些美好的记忆将永远存在,那是你一生的财富。当然,这些美好记忆不会是你在图书馆学习,不是你为了科研做艰苦奋斗,这些记忆将属于你的一些特殊时刻。在这些记忆里,你会感觉到情感的价值。难道这些美好记忆会是你周末努力工作以便在下一个会议截止日期之前提交论文吗?或者是周末空旷无人的学校里,你的导师在晚上10点提醒你,截止日期是凌晨4点,要注意提交最终的论文?不。卓越的学术成就固然重要,但生活不止如此。你可能已经在疯狂的竞争环境中经历了这一切,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走上更高的阶梯:从博士到博士后,从研究人员到助理教授,从教授到大师。你可以永不停歇的转动仓鼠的轮子,但是当轮子一遍遍的转动,你会发现,自己从未经历过别人称之为“生活”的生活。也许你也曾想学习弹吉他,或者是到体育馆里面进行运动锻炼,但是你意识到离研究截止日期只剩三个月了,由于时间紧张,你更愿意花一些时间在研究上;也许你很喜欢和其他人一起创作戏剧,但是你却无法在学习和创作之间保持平衡;也许你热衷于写博客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但是一想准备周一与导师的会面,那么你很可能放弃周末的博客;也许你想丰富自己的社交活动,邀请同事一起出去玩耍,但是你发现所有的同事都在为了下一个截止日期努力奋斗,他们没有时间陪你一起。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这样的境地,那么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另外,学校不仅应该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而且鼓励学生去勇敢探索。如果你在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并且周围充满各色人等,但是你的导师和同事希望你周末加班,长时间工作,甚至在非工作时间还要麻烦你,你很难去扩展丰富自己。多样性不仅意味着学校有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及丰富的选择,而且还要支持你进行探索。研究经验与美好记忆的可变性是考量因素,但你一定要搞清楚在研究团队中有多少自由度。可变性到底有多大意义呢?以我的硕士阶段为例,我在本科时就被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所吸引,认为这是我一生想要从事的事情。我也知道如果我想得到更好的发展,我需要有一定的研究经历,然而由于我学习的是在线课程,实践经验非常少,加上我缺乏经验,无法与其他人合作研究,因此我决定辞职投入全职学习,并且在在线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研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到处都是死胡同和失败,但是我不想放弃,我想要成功。我逼迫自己不懈工作,专注于研究多个GPU并行化问题。在那几个月里,我几乎没有和任何人进行交流,最终我成功了,在ICLR2016发表了研究成果。这是一项重大的成功,但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我的同伴们获得不同的生活经验,社交经验,他们了解自己以及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时,我只是刚刚学会如何进行研究,并沦为一个奇怪的,孤立的隐士。更重要的是,我所有的博士申请都被拒绝了,只能攻读硕士学位。但我不满足做一个硕士,因为我认为在硕士阶段不会学到更多。我已经学会了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机器学习等知识,硕士学位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我不会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然后我考虑了可变性观点。从可变性的角度来看,做硕士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搞明白我不懂的事情,增加自己的社会和生活经验。由于我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知识,因此我在课堂上并没有放入过多的注意力,而专注于课外的实践以及生活。正是这个过程,我成为了现在的我。最终,我选择了卢加诺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校的上课方式为小班上课,我能够结识到所有人,同时,由于硕士学位是高度国际化的,我们班上的人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他们聚在一起,我增加了自己的社交能力与社会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也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我发现我不喜欢逛酒吧,在那里,他们会告诉我他们上次喝醉时的状况和所作所为,或是分享他们的假期有多么美好,但我不感兴趣。后来我与两个同学一起组织了每周一次的哲学之夜,讨论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深度学习,博弈论,意识改变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我很喜欢这项活动,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业余时间我开始写博客文章。例如,计算的未来以及其与大脑和深度学习的关系,我还在英伟达撰写guest博客文章,我会经常性的通过文章来分享我的想法。本文就是我在一个早上写的,虽然本文并没有太多实践,但我认为这是我最好的文章之一。卢加诺一个公园湖泊我还经常进行轮滑,沿着着卢加诺的公园和湖泊进行直排轮滑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永远记得那天清晨,在这个空旷的小镇,山上薄雾弥漫,湖水波澜不惊,滑道旁美丽的花朵伴我滑行。我朋友拍的照片,我记得当时我正在他的阳台上烧烤,谈论如何从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另外,我还利用课外时间在美国Microsoft Research和伦敦UCL实习,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研究经验。这些对我的发展成长非常宝贵,在我博士学位申请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和父亲在卢加诺附近的一条小径上徒步旅行-这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我遇到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很大的人;到访过位于两大洲的四个不同国家;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了解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在那些活动中,我享受快乐,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这是将伴随我一生的珍贵回忆。以上所有这些都属于可变性观点的考量。如果我不去勇敢探索不同的体验和生活,坚持唯论文论,我将错过多么精彩的人生。因此,通过选择学校,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成为更好的人。AI研习社是AI学术青年和AI开发者技术交流的在线社区。我们与高校、学术机构和产业界合作,通过提供学习、实战和求职服务,为AI学术青年和开发者的交流互助和职业发展打造一站式平台,致力成为中国最大的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地。如果,你也是位热爱分享的AI爱好者。欢迎与译站一起,学习新知,分享成长。

三围四围

天才梁建章奇幻人生“硕士、博士、教授”级人物

梁建章是企业家,也是学者双重身份并未在他身上体现出矛盾与冲突,相反他很享受双重身份带来的使命和责任,并且精力旺盛地不断创造奇迹“人口学家”、“中国最大在线旅游公司创始人”,很少有企业家像梁建章这样分裂,两个看起来没有丝毫关联的标签,奇迹般地出现在了同一个人身上。1999年,在中国互联网被点燃的年代,他顺势而起创办携程。短短4年时间,他把创业带到了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成为了中国十大互联网公司之一。商业的成功给了他足够的自信,也给了更加阔的胸怀。企业步入正轨之后,他希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一些兼济天下、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中。于是2005年,他从携程创始人的身份发隐退,前往美国名校读博士,同时利用自家公司数据做研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上。身份的转切变幻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在巧妙地实践自己的取舍之道,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本心。04:38对于梁建章有所了解的朋友,总会把他和“天才”二字挂钩。1969年,他出生在上海。13岁,在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电脑的年代里,他已经学会了使用电脑解决数学问题,是中国最早接触电脑的小学生之一。那是,他熟读《数据库原理》以及逻辑学、语言学等书籍,甚至还通读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新注》、《唐诗鉴赏辞典》等书籍。刚刚初二,他参加了上海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选拔赛,以一上计算机诗词创作系统程序,拿下了金奖,一时技惊四座。14岁,刚刚完成初中学业的梁建章考入复旦大学少年班。在所有115名天才少年中,他是唯一一位初中生,年纪最小。16岁,他是复旦没毕业,便考入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4年时间,他读完了学士、硕士。毕业时,他刚刚20岁。在做客《舍得智慧讲堂》时谈起过往的“天才”经历,他腼腆地说:“这让我可以早点的毕业,可以学更多的东西,有更多时间去做更的事”。对于自己与生俱来的天分,梁建章从不否认,但也绝不张扬。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记者询问他的智商有多高,他的回答坦诚而又谦逊:“我没测过,但应该挺高的吧。”从美国知名高校毕业后,20岁的梁建章加入了硅谷顶级科技公司甲骨文。不到10年的时间,天资聪明又勤奋过人的他,职位一路升到了中国区咨询总监。成熟、聪明又不炫耀,上天总是喜欢垂青这样的年轻人。20世纪末,美国互联网进入发展高潮,一时间多家互联网公司诞生,市值快速超越积累几十年的商业巨头。互联网的星星之火在中国同样呈现出燎原之势。1999年,马云创立了阿里巴巴、马化腾创办腾讯、而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李彦宏成立百度,三家企业发展迅猛。那一年,“海龟”梁建章已经30岁了,即便成为甲骨文中国区总裁,但他心里仍旧留有创业的热血,跃跃欲试。紧张地筹备之后,在上海鹭鹭餐厅的一间包房里,他和在德意志银行担任亚太区总裁的沈南鹏、上海协成科技公司创始人季奇、以及上海旅行社总经理范敏,决定开启自己的创业旅程。他们当时提出了三个创业方向:网上书店、建材超市和网上机票及酒店服务。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吵后,全是旅游迷的他们选中了第三个方案。于是,四个年轻人开启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创办中国第一家在线旅游服务公司。这四个人,后来常被人称为“携程四君子”。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梁建章任CEO,季琦任总裁,沈南鹏为CFO,范敏担任执行副总裁。多年以后,季琦在《创始人手记》一书中写道:“这是四个不满现状、有些莽撞的年轻人被趋势所刺激,还带些理想主义,追逐财富梦想的平常创业故事。”从左到右:沈南鹏、梁建章、范敏、季奇携程最开始的发展并不顺利。尽管互联网创业浪潮澎湃汹涌,但20世纪初,中国网民的规模尚未扩大。在支付习惯上,人们更加倾向于线下消费,携程采取的网络分销模式并未显现出优势。同时,携程主打的国内机票分销代理权和酒店房源,也被紧紧控制在传统企业当中,一时难以找到突破口。越是危机关头,越能显现出伟大企业家的特质。彼时,梁建章对内,向员工下达“一定完成KPI”的死命令,带头加班;对外,则积极跑合作单位,敲定分销细则,从传统企业手中争夺销售资源。在他的带动下,携程数千名推广大军不分昼夜地忙碌在全国所有的机场、火车站、写字楼,疯狂推广携程产品。而此时,用户也惊喜地发现,通过上网和拨打电话提前快速预定酒店,似乎更为方便。同时,他们还能拿到比线下更为优惠的价格。强硬的手腕下,效果立竿见影。当年,携程每月的订房数量就超过了50000间。2003年,非典爆发,整个旅游业遭遇重创。携程的会议室里,高管如热锅上的蚂蚁。业绩剧烈下滑,大家都觉得携程要完蛋了。混乱之中,梁建章一语点破了大家的忧虑,“非典能控制得住,怕什么!”。有高管产生疑惑:“国家都没有一个人敢说非典控制得住,他凭什么这么说?”梁建章不急不慢地解释到:“所有的非典病人都是先发热再传染。只要是先发热再传染,那把发热的人控制住,就能把传染源控制住。”携程高管庄宇翔对这一幕至今记忆深刻,他说:“James(梁建章)只要一句话就把这个东西讲透了,他能把事情想得非常清晰,他有他的理论基础,是个理论派。”一番独到的见解,梁建章稳住了军心。度过难关之后,携程不断壮大,梁建章接连大手笔收购现代运通和北京海岸两家公司,将酒店预订和机票分销业务做到全国领先,从此打开了快速发展的大门。2003年底,梁建章带领携程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上市当天,携程股价从18美元暴涨88.56%,达到了惊人的37.35美元,成为纳斯达克市场上,开盘当日涨幅最高的一只股票。不断壮大的携程,从那时起开始快速扩张。据携程人力资源负责人回忆,随着2004年携程业务量的增长,每个月携程都有超过200人入职。彼时的梁建章成为旅游业市场当之无愧的霸主,在行业里高举望远镜也再难找到对手。“那时候觉得没什么对手,也没什么挑战了。应该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找一些挑战。”在中国,很少有35岁的企业创始人,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时,主动选择隐退,换一个赛道重新开始。而梁建章对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催促着他,辞掉全部职务,远赴斯坦福大学读经济学博士。从此,在企业家身份之后,他开启了自己的“学者”身份的下半场。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时,梁建章所追随的教授同时研究创业和劳动力经济学。在某次课题研究中,他发现导师在研究“日本经济衰退问题”时,背后的原因,似乎都与“人口老龄化”有关。他立马联想到,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几十年里,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在不断加重。怀揣着对中国经济的思考,他转学到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后者擅长用经济学的研究手法去探索人口问题,研究人口经济学。经过大量数据分析,他得出结论:创新、创业与人口结构有很大的关系。90年代的中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人口,而到了21世纪之后,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500万,“如此剧烈的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深入研究日本老龄化问题和对比中国人口结构之后,梁建章确信: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出现越加严重的问题。博士毕业后,2012年梁建章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担任经济学教授一职。通过大量的理论和数据模型研究,他取得了几个令人吃惊的结论:如果当时“计划生育”的政策不变,中国人口将会在2017年前后停止增长;到21世纪末,中国人口将减少三分之二,剩下4.6亿;再过一百年到2200年,中国将只剩下6800万人,而取消计划生育并不可能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反弹,鼓励生育也绝不会是一个轻松的工作。那时的梁建章变得异常焦虑,他意识到人口问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于是,他自费拍摄了一部介绍中国人口问题的纪录片,并通过开通微博和博客,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人口政策。那是2011年,反对计划生育——特别是在媒体上公开讨论,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行为,国内响应者寥寥无几。同时,纪录片上映后,梁建章发现,经济学家们能够通过片中的数字、图标和逻辑分析,轻松看明白问题所在,但普通人却难以理解到精髓。一腔热血却得不到任何回应的梁建章,茫然不知所措。2012年,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他与北大社会学教授李建新合作出版了一本批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图书。为了表达更加直观强烈的观点,他把书名拟定为《中国人可以多生!》,但在当时的语境下,这一书名被认为太过绝对,最后改为《中国人太多了吗?》书籍出版后,他想方设法将书送给那些可能影响政策的官员、学者和媒体人。甚至与四位知名学者联合发起了一份题为“停止计划生育政策的紧急呼吁”的建议函,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尽快启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面修改的公民建议书”。他希望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让所有人开始关心人口问题。很多社会学研究者,大多会陷入一种困境。他们往往能够针对某种社会现状提出自己的反思,指出其中的劣势和弊端,但极少人能够给出解决方案。梁建章不是这样,在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他提出了很多非常明确的方案。比如,他提出女孩最好跟妈妈姓,这样可以激励妇女生小孩。同时,他也呼吁缩短高中学年,让女孩更早工作,更早结婚。他建议可以按照家庭中孩子数量抵消个人所得税,在人口生育率不高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每年给每个未成年孩子发放一万元的现金补贴。“提高生育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给补贴,一般国家都会花GDP的2%~5%在这个补贴上。”他希望用更多金钱的补贴,缓解当下生育率下降的紧迫问题。对于人口问题,看似“玩票儿”的梁建章真正提出了诸多有用建议。在他和诸多学者的努力下,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梁建章生着一张娃娃脸,说话时仍旧保留着上海人的轻声慢语,笑起来时眼睛眯成一条线,十分腼腆。但当人们沉浸在这种极富亲和力的学者形象中时,往往会忽略他作为企业家的那种锐利,甚至凶猛。2013年2月,一直作为行业巨头的携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着来自去哪儿网、艺龙等多家新秀公司挑战。而在北大担任教授的梁建章注意到,当时久坐霸主地位的携程逐渐变得行动迟缓,决策滞后。那时候,功成名就的他本可以将携程置之不顾,安心研究自己的人口问题。假如复出接手公司,一旦失败,他必定会承受声誉上的损失。但此时,几乎想都没有想,他回来了。“没有风险就没有意义。没有一件事既让你做得很有成就感,又没有风险。确实没有别人能做这件事,携程是我一手创办起来的。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只能是我来做,我也应该是最有动力去做的。”梁建章的归来,无疑给携程这艘大船注入了一剂镇定剂。此前因为携程霸主地位稳固,导致公司权力逐渐集中,于是公司对于外部变化反应逐渐滞后。梁益建回归之后,第一步策略是放权。他把公司的各个产品线分成不同的小公司。不同的小公司面对对手的进攻,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做出最强有力的反击。回归不到8个月,他生生把公司从一家“养老院”改造成一个“创业大本营”。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带领携程像猛虎一般收复失地。第二步,他利用头部公司独有的财力,大打价格战。他拿出10亿美金投入到用户补贴之中,将酒店、机票等价格拉到行业最低。“10亿美金没人投得起,这一仗对手必定输”。本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决心,梁建章誓与对手烧钱到底。硝烟弥漫中,他其中的一位对手收入同比下滑98.7%,账面利润仅仅只有50万元,之后更是连续亏损长达六个季度。第三步,也是让梁建章最为声名显赫的一步:强有力的并购。仅仅一年后,价格战之下,各家财报皆亏损,只剩携程还在盈利。几家对手在携程强有力的反击中逐渐阵脚大乱,最终不得不与携程合作。而携程则通过不断并购对手公司,彻底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之一。三招收复失地,梁建章完美展现出了一个企业家的睿智和天赋。携程高级副总裁李小平评价他说:“又有天才,又有天赋。天才是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他都想到了,天赋是大家想到的,他能带着人做成。”从1969到2019,如今梁建章50岁了。他有着开挂一般的人生:14岁时就读于复旦,创办旅游业巨头上市公司后,摆脱所有枷锁辞职留学。他的人生亦拥有着强烈的英雄传奇色彩:当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群狼撕咬时,他毅然回归,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在商业世界里极力保持低调的同时,他又活跃在学术领域,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去挑战三十年不变的基本国策。看起来像举起长矛冲向风车的堂吉柯德,却获得了更加满意的结果。他是企业家,亦是人口问题学者。双重身份并未在他身上体现矛盾与冲突,相反他享有双重身份带来的使命和责任,精力旺盛地不断创造奇迹。最近几年,想要采访梁建章的记者,都学会了邀约技巧:以和他聊“中国人口问题”,他接受采访的概率会高很多。几乎每个记者都会问到他“携程创始人”、“人口专家”的双重身份。梁建章对此有着标准的答案:“人口问题和创业创新分不开,我从事的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靠人口红利。”但读者和记者都不买账,人口问题就其本质而言,与一家以旅游业为主的企业并无直接关系。而梁建章在“人口问题”上的兴趣和付出,却早就远远超过了“携程梁建章”。最直观的感受是,在微博上,人口专家梁建章发布了超过2000条相关微博;而携程梁建章,6年来的微博数量,只有寥寥83条。“只是觉得我有责任说出来。”在一次采访中,梁建章接说出了心里话。在很多人眼里,携程创业20年,梁建章完全可以将它做成全世界最大的旅游公司,同时他也能赶上每一个发展和转型的机会,不给对手任何可乘之机。但只要企业稍微步入正轨,他总是及时选择隐退。对他来说,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远非他所寻找的初心。商业成就背后他有着更高一级的自我追求,对社会更具价值的事。一如他在《舍得智慧讲堂》中所说:“要不断地去追赶,获取更高的成就。”

褰裳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职业规划应结合兴趣等因素多做考量

3月24日,由津桥国际主办的2019津桥国际服务展在京举行,展会云集了教育、移民、投资界资深专家,还有海外百所名校现场面试招生。展会讲座为到场的学生、家长、投资人提供了海外规划建议。津桥国际创始人兼董事长赵鹏先生用权威真实的数据及成功个案总结了津桥的收获,并针对学生与家长最关心的海外留学误区问题做了分析与建议。活动现场,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Dr.Angela Zhang表示,国际化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尝试,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要从兴趣、擅长方向、不同领域发展趋势多做考虑,并以商科类职业举例,让在座的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清晰的目标和规划。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汪同学、圣母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王同学用亲身经历分享了留学申请之路,现场的名师还对留学、语言等常见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诸多实用建议。游学不仅是阅历和知识的升华,更是扩宽视野、丰富履历、提升语言的好机会。在活动现场,津桥海外游学专家高老师通过多年带队的海外经验分别从游学行业在市场中的趋势、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国际游学、游学生活的真实案例等对游学市场做了介绍,让学生和家长深刻了解了游学真正的“含义”。另外,来自英中贸易协会(CBBC)区域主任弗格森先生就当下英国经济和政策的现状做了简要介绍,除此之外,就大家最关心的如何通过T2工作签证、T4留学签证等留在英国工作等问题做出说明。展会结束后,津桥国际的资深专家以及导师为在场客户提供了留学、语言、游学、海外置业、财富管理等现场测评,及一对一客户交流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