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95后学霸,连续两年获全球数学金奖,2年完成5年博士课程心养

95后学霸,连续两年获全球数学金奖,2年完成5年博士课程

95后学霸,连续两年获全球数学金奖,2年完成5年博士课程2020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举办颁奖典礼在7月2日举行,今年阿里全球数学竞赛,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位选手参加,最终只有73人杀出重围夺得奖牌,而只有四人夺取四个项目的金奖。连续两年获全球数学金奖一位95后博士连续两年参加阿里全球数学竞赛,都获得金奖,这个学霸就是95后博士生张钺。这是张钺第二次获得阿里全球数学金奖,这样一个神一般存在的数学天才,人也长得帅。阿里全球数学竞赛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阿里巴巴基金会、阿里巴巴达摩院共同举办。其奖项分别分为金、银、铜以及优秀奖,奖金分别为2万美元、1万美元、5千美元。不一般的张钺接着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不一般的又帅的张钺。张钺中学就读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华师大附中的时候,张钺就表现出数学的天分。从初中开始参加校内外的数学竞赛都获得的好名次,并且加入高手如云的华师大附中的奥林匹克数学组。在高中学习阶段,张钺参加过许多国家级、省级的比赛也是屡屡获奖,在这里我们就例举一二。他曾获第二十三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一等奖、2012广东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一等奖、201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2013全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13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协作体第十三届中学数学夏令营一等奖、201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中国数学会)、2013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等奖、北京大学2013全国优秀中学生“百年数学”科学体验营一等奖……这样的比赛成绩,相信看了都会觉得咂舌,张钺所参加可都是全国及全省性的数学比赛,而且所奖项还都是一等奖,这真的是不简单。北大的张钺张钺在2014年高考以666分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习。在北大的张铖一样在数学方面取得耀眼的成绩,他在大学的专业课平均分96分,要知道高数是何其难,包含着分析、代数、几何、拓扑等数学领域。普通看到这些名词,可能头都大了,但是对于张钺来说,却乐在其中。大三学年GPA3.96(满分为4),GPA是大学评定学生成绩时的计算方法,就是把各科成绩按等级乘以学分,再以总学分除之。在北大时他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高年级组第一名、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几何个人赛银牌、团体赛金牌。他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唐立新奖学金、北京大学创新奖(学术类)等多项奖项。你不觉得这个张钺在数学方面具有着不一般的天分,当然也其本身的努力。数学本身就是无聊而又复杂的学科,要想取得如此成绩,需要其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与思考,并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不一般的张钺还在2017年,获评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能够被评为北大年度人物的学生,都可以说是优秀中的优秀,学霸中的学霸,张钺无疑成为了这样的神人。2年完成5年的博士课程北大毕业后的张钺,在2018年又考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项目毕业。大家应该都知道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那可是培养出100多位诺贝尔奖的世界名校。能够被这样的世界名校录取已是不简单了,可这个张钺更不一般的是,他以2年时间就完成了,普通人需5年才能完成的伯克利的博士项目学习。生活中的张钺一般学数学的人都会给人一种沉闷,不善言语,整天都呆呆地想着什么数学问题,可是张钺完全改变了这个看法。生活中的张钺却是一个格外开朗、热爱运动的大男孩。他在小学就通过钢琴八级考试,大二时曾担任学院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设计了数院学生会公众号宣传图“破碎的克莱因瓶”并沿用至今。平时有空闲时,他也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经常让人想不的张钺,虽然他说自己具有张钺认为自己有锦鲤体质,但是大家都知道张钺不仅有天赋,但是他也是一个知道努力的人。希望张钺学成回国后,能够为国家做贡献。更希望有更多的张钺式的学子,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出一份力。另一方面能发挥正能量,给现在的中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不知道对于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大家怎么看,张钺学成会回来吗?不知道大家对他有什么期待?

好闺女

他是世界一流数学家,留北大五年毅然出走美国:说三句话让人脸红

不可置否,北大是我国数学学科实力最强的一流学府,不知多少数学天才汇聚于此,又从这儿走向了更加辉煌的未来。他们之中几乎个个都是数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要么年纪轻轻就在学术研究上大有作为,或是逐渐成为享誉国际的青年数学家。常人听闻这些“大佬”们的名字总感到遥不可及,往往只有远望感叹的份。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曾经毕业于北大、成就颇高,堪称国际一流的数学家许晨阳,正是一位不可否认的数学大家。然而,他曾经留在北大任教五年最终还是选择赴美的决定,却引来了不少争议。许晨阳1981年出生于重庆,在高中时数学天赋和水平就已经十分出众。1998年,许晨阳入选四川省数学代表队,并且在冬令营决赛中取得金牌,并且还入选了1999年国家队。入选国家队的天才少年们都是各个学科领域的种子选手,许晨阳更是“种子选手”中的“种子选手”。进入北大数学课学院学习的许晨阳,只花费了三年时间就以优异成绩毕业,并且在北大继续攻读硕士专业。两年后,硕士毕业的许晨阳以傲人成绩得到出国留学机会,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之后,许晨阳还有一年的麻省理工博士后研究经历。2012年,学有所成,并已经有了出众研究成绩的许晨阳选择回国,并且回到自己的母校北大任教,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担任教授,一待就是五年。期间,许晨阳并没有就此停下自己的研究脚步。他在基础数学核心领域的代数几何方向取得极为卓越的研究,尤其在高维代数几何领域取得一系列堪称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国内还是国外数学界而言,都是极其耀眼的成就。曾经上过许晨阳教授数学课的北大学生无一不因为自己有幸被许教授教过而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显赫的成就,许晨阳曾经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且被评委北大长江特聘教授,还获得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印度科技部和国际数学联盟共同办法的2016年度拉马努金奖、2017年止唯一一位入选庞加莱讲席的中国青年数学家、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成就颇高。但是,许晨阳却在2018年做出了出走的决定。离开北大,前往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任教。对于这个看似突然的决定,很多网友都表示了相当惊愕。毕竟成就如此出众的青年数学家实在太过稀少,如此高含金量级别的人才流失让人深感惋惜和心痛万分。而许晨阳曾在一次演讲中就自己的选择做出了解释,仅仅只有三句话。1、 国内学术领域论资排辈的观念根深蒂固,年轻学者在国内想要“大展拳脚”很难;2、 学术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令人痛心;3、 不少高校学风浮躁,令人叹息。这样一番话,让很多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身为数学界的黄金一代,许晨阳离开北大而选择出走,一定有个人原因,但也确实与更加复杂的原因脱不了干系。许晨阳掷地有声的三句话,也让很多有识之士感到脸红,背后反映出的却是一个深刻的现实。人才吸引力太过薄弱,自然不可避免人才的流失。而比起争议那些一流人才的选择,如何能够将国内教育的某些不良风气扭转、如何加大人才吸引力度,或许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沉下心想一想的问题。

伽利略

又一名北大学霸为美国效力:数学天赋惊人,2年读完博士!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接受教育的人数逐年递增,高校产业也日益蒸蒸日上。国家对教育文化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使得各地区扶持求学的机会愈发增多,新型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教育产业呈现欣欣向荣之态。教育规模的壮大与办学品质的提升,为学子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把握机会走出大山,凭借自身努力真正诠释了“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也有许多本就心怀远大抱负的学子们,依靠如今丰富的学术资源、充裕的办学经费成就实现了自我。当然,也不乏有优等生在成材后,选择了前往他国求学进修、就业定居,今天小壹要说到的这位数学天赋惊人的北大学霸,最终便为美国效力。一、北大学霸数学天赋惊人95后男生张钺拥有着惊人的数学天赋,从高中时期便开始参加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在强手如林的竞赛场上以压倒性优势大放异彩,最终以强劲的数学实力获得了金牌,成为了学子们心目中羡慕的榜样,毕竟按照往年的情况,张钺应该会被保送国内顶尖学府清华或北大。然而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恰好那年的保送政策被取消了,在沮丧失落了几天后,这位对北大情有独钟的高材生张钺,便立即参加了北大的秋令营,凭借着过人的实力顺利拿下了第一名,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既有第一名奠定的良好基础,又在高考战场上大放异彩取得了666分的优异成绩,张钺理所应当地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并顺利被称为“四大疯人院”的北大数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所录取,与各省市的佼佼者们齐进退。大学四年期间,张钺未曾满足于已有成绩而停滞不前,相反他愈发奋力刻苦,参加了各类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最终也都未曾空手而归,不是金牌便是银牌,在人群中闪闪发光。张钺凭借着扎实的数学根基、过人的竞赛表现,被评为了北京市“三好学生标兵”。二、读完博士为美国效力张钺在北大本科毕业前,便收到了来自世界顶尖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抛来的橄榄枝,并毅然选择了前往美国留学进修。大家或许对该校不甚了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自建学以来,共培育了一百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学校对新生的选拔是相当严格的,张钺能够得到该校的青睐和欢迎,可见其自身能力水平毋庸置疑。而更刷新认知的是,张钺仅用了2年时间里便学修完了需要5年才能掌握的课程,且他并不是囫囵吞枣,而的确达到了博士毕业的各项条件!博士毕业后,张钺却并没有回国报效,而选择了留在美国定居就业。大家或许对张钺的做法颇有不满,但回归理性换位思考,美国当地企业为张钺开出了年薪高达6位数美金的薪资,折合为人民币即年薪过百万,如若是你将如何选择?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都离不开数学这项基础,张钺凭借着过人的数学天赋,选择了对其而言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我们似乎无可争议,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无法干预过多。国内应试教育培育出了众多优秀人才,不少外国教授都纷纷表示中国学生的数学科目大多都很好,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但转念一想,为何清华北大的状元学霸们在本科毕业后都选择出国进修,最终留在他乡为他国效力?只能说国内难以留住人才,或难以人尽其用。

不入则止

他们是北大数学顶尖人才,却纷纷去往美国,3点原因令人深思

数学是令很多学生很头疼的学科,因为数学对逻辑思维有着很强的要求,但是即便这是这样,我国在数学的基础教育方面在全球也是领先的。每年世界上都会举行很多数学竞赛,在这些竞赛当中,都离不开华裔的身影。如果说我国数学教育最高等的学府,很多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北京大学数学系,北京大学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文科要比理科强,但其实北京大学数学系是全国数学教育中的王牌,北京大学数学系在近些年当中发展很好,北京大学数学系为我国社会贡献了一大批的数学人才,例如许晨阳,张伟等等,他们都是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但是这两位数学天才却纷纷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在美国发展事业。徐晨阳是我国流失的优秀人才,他是从国外名校留学归来,并且在母校任教。但是几年之后他又离开了自己的祖国。1999年,许晨阳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并且短时间内完成了本科数学系的所有课程,之后许晨阳用两年时间拿到了数学系硕士学位,在那之后,许晨阳又来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许晨杨考到了数学博士学位,并且回国来到北大数学系任教,但是在回国六年之后,许晨阳却依然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张伟是北大2000级的学生,他在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张伟又在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没有回到国内发展。其实除了以上两位数学界的顶尖人才,还有很多国内的数学天才选择留在了美国发展事业,并没有回到国内,那么这些高级人才为什么不愿意回国呢?其实大致有以下3点原因1、学术造假问题比较严重,让无数的科研人员不断心寒。2、国家对于年轻的科研人员扶持力度不足。3、对于资金申请上,国家无法满足年轻科研工作者的需求。所以很多高档人才纷纷离开祖国定居国外,和中国的科研环境有很大关系,毕竟国内的科研环境并没有国外的专业,这对于那些一心一意为科研事业而贡献的人感到心寒,看不到希望。所以我国的教育部门针对目前所存的问题已经开始了改革,教育部也推出了各项改革计划和人才引进计划,改善学术氛围和风气。相信在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一定能改善国内的学术风气,使得我国更加适合年轻的科研人员发展,流失的人才也纷纷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对此,大家还有什么看法?

故曰

他是北大数学天才,博士毕业归国,6年后出走美国,留下了3句话

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尤其是中国的高校,培养了众多青年才俊。今天,小编想向大家介绍的这位青年才俊,曾经是一名北大学霸,同时又是一名数学天才,他在北大毕业之后,到美国攻读博士。博士毕业之后,又回国任教,本想将自己所学的一身本领,用于提升北大的数学研究水平。但是,在北大的舞台上仅仅任教6年之后,又毅然决然地返回美国任教,给我国的学术界留下了三句发人深省的话。他,就是中国数学天才许晨阳。许晨阳到底是什么来头呢?许晨阳,1981年出生,故乡是直辖市重庆市。许晨阳非常聪明,才4岁左右,就能够计算加减乘除。1998年,徐晨阳参加中国奥林匹克冬令营,就获得了金牌,而且获得了国家数学集训队的入选资格。1999年,18岁的许晨阳,考上了北大,进入了数学系。通常情况下,本科要读4年,但是,许晨阳仅仅三年就读完了北大本科,并且提前毕业,继续攻读北大研究生。读研期间的许晨阳,在北大已经很有名气。北大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许晨阳于2004年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在普林斯顿攻读数学博士,4年之后,就在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的那一年,许晨阳博士毕业,又在麻省理工做博士后,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学习和沉淀之后,2012年,刚过30岁的许晨阳,回到了北大,成为了北大的一名老师。许晨阳回到北大仅仅一年,就成为了教授。这一期间,同时在国内外获得了多个大奖,也对北大的数学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多人认为,他以一人之力,把北大数学系代数几何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属于是北大数学的“黄金一代”之一。还有人说,许晨阳的成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数学的水平。2018年,许晨阳获得了科学突破奖“新视野数学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奖项,可是,就在这一年,许晨阳却做了这样一个选择,离开了北大,重回了美国,选择麻省理工数学系任教。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他并没有直面回答。但是,很多人从许晨阳和自己的朋友的交谈中说过的三句话,基本上,可以明白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这三句话是,中国数学界造假太严重。学风学术风气太浮躁。论资排辈太严重。从这三句话中,我们看到,许晨阳之所以离开中国,似乎是对中国学术圈的学术风气,有一点心灰意冷。对此,你怎么看?

痛痛快快

北大数学天才:博士毕业后即失业,差点流落街头

他本是北大数学天才,他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获得了硕士学位。他深受当时北大校长的器重,并推荐他到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灰暗人生从此开始。他历经7年,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是他的导师却不喜欢他,拒绝为他写推荐型。他博士毕业后就失业了。他的同学他的师兄师弟,很多都到了大学任教,有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从此他开始了为了糊口而过上了可以说是凄凉的生活,他做帮工,他送外卖,他还流浪过。他过着那段时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唾弃他。一个博士竟然沦落到送外卖的地步。他本可以回到北大任教,但是爱面子的他,好强的他却拒绝了,他也丧失了在学术界立足的机会。就这样过了7、8年时间,他终于由他的同学引荐,到了一所大学担任临时讲师。仅仅是临时讲师,没有高的收入,没有编制。更没有研究经费。但他终于安定了下来。这个时候他也是40多岁的人了,人生几乎再也没有了翻盘的机会。在这个讲师的位置上,他一呆就是14年。距离他博士毕业已经20来年了,谁都会认为他这辈子就是这样了,没有大的出息。他也确实一直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出来。任何人都没有对他报以任何的希望。但是他自己一直没有放弃。他都58岁了,58岁的年龄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一数学论文让他闻名世界,当他将喜讯告诉妻子的时候,妻子还说他喝多了。2013年,《数学年刊》刊登了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这篇论文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弱形式,突破了困扰数学界近两个世纪的难题。一个游荡在学术圈的人,就这样成了数学界的大牛!他出名了,但是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他,他的母校很多人也不知道他。有的人甚至还将他当成民科。现在他获奖无数,但是他仍然未忘初心,他仍然老实地在数学上默默的求索。他是谁?他就是数学上的扫地僧吧。

方其梦也

一个华人数学博士,16年前如何押准中国大数据变革?

文/胡世龙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在谈论“数据科学”,《哈佛商业评论》杂志甚至将数据科学家定义为“21世纪最性感的职业”。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究竟什么是数据科学?数据科学家又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在创造着什么令人着迷的东西?DT君将在2018年走访5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顶尖数据科学家,希望能让你们了解这些神奇的人和他们的神秘事儿,为你们一窥数据科学的未来与未知。1990年的一天,一位即将博士毕业的华人学生站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萨瑟塔(Sather Tower)上向远方眺望。这所出过近百位诺奖得主的顶尖学府的标志性建筑于1914年建成,见证了近一个世纪的潮起潮落。而将同样被见证的,还有20年后横跨太平洋的一场大数据变革。这是个满城尽谈大数据的时代,各种大数据的创业公司多如牛毛。但如果时间倒转回16年前,情况可就不同了。当时,美国互联网泡沫(Dot-com Bubble)刚刚结束,刘强东的京东还在中关村做着光磁产品代理,马云还在构思一个叫做淘宝的个人网络购物网站。这时候要是有人说要在中国做一家数据公司,你会怎么看?有个人就这么做了,而且理由是“我想办的公司要和数学相关,除了数据挖掘想不到什么更合适的”。说出这话的是那个曾经站在萨瑟塔上的华人学生,他叫宣晓华,一个押对了这场中国大数据变革的人。(图片说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标志性建筑萨瑟塔 | 图片来源:Hui Hui)他2002年创立的华院数据,16年间,从几人发展到近1000人,并且在公司体系内成功孵化了20多家各垂直领域的大数据创业公司。在成立的前10年,公司没有融资,却成功度过了大数据的“萌芽期”。这背后,宣晓华是怎样的一个人?华院又是怎样的一家公司?因为数学,爱上数据上海中心城区东北角的杨浦五角场地区,一直以来都以高校众多、创新氛围浓厚著称。12月初的一个午后,在离杨浦创新地标创智天地一路之隔的一幢大厦内,DT君见到了刚刚开完会的华院数据创始人宣晓华。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工业和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待人谦和、偶尔微笑、略带浙江口音的普通话,是他给DT君的第一印象。而在DT君接触的华院几位员工看来,低调、爱给员工讲数学,则是宣晓华的另外两个“标签”。宣晓华对数学的喜好,从小就开始了,后来一直延续到大学、硕士。再后来他又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数学博士。这所名校曾经走出了国际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沃尔夫数学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得主陈省身等华人数学家。一切都顺理成章,宣晓华走得原本是一条外人看来极为学术的路线,但因为在博士期间跟着导师接触了相对偏向应用的计算数学(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跟美国工业界有了更多接触,这条路线发生了转变。当时,计算数学虽然研究的主要是算法相关理论,与各种方程、算法打交道,但却是当时美国工业界的大企业所迫切需要的。这门学科在电路仿真、航天航空、机械设计、金融等环节,都十分重要,在当时算是热门的专业方向。等到毕业后,宣晓华顺利进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惠普公司,从事电路仿真方面的算法研究和大型软件开发。“当时惠普公司内部也有一些人在做类似数据分析的工作,但相对简单。而我们做的事是怎么样通过计算,帮助工程师更快更好地做产品设计,有点像现在的机器学习中的一种底层的支撑。”宣晓华解释道。1997年香港回归了祖国,在惠普工作了7年的宣晓华也做出了相同的决定——回国。谈及原因,宣晓华坦承,90年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形象已经让他颇有感受。“当时,中国发展很快,我就想回去经历一下,但说实话,在回国前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计划。也许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回去(美国)了。”在他看来,也许在惠普工作可以让自己生活地很好,但却少了些价值。“计算数学在美国的应用、电路仿真方面的人才相对较多,是个很成熟的领域。而在中国,这个领域一直很少人愿意做。”我们应该都听说过百度李彦宏放弃美国的生活、被妻子逼回国创业的故事。宣晓华的故事则是另外一个版本:他是主动回的国,而且一开始也没想过要创业。直到在国内企业做了几年技术总监后,2002年,宣晓华才下定决心牵头做些事情。他们在上海创办了华院数据,员工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办公室也不大,但宣晓华却始终觉得,数据这件事,有未来。在创业之前,对于做什么,他其实也有过思考,但想来想去,还是要符合两点:一是要和数学有关,因为自己的专业是数学,这也是自己希望继续从事的;二是要有市场。当时能同时符合这两点的选择很窄,最直接的就是数据挖掘(Data Mining),既能用到算法,也有一定的市场。“那时,互联网还不算是一个数据的主要来源,但信息化却是很多企业都有了的。银行、证券业的核心业务系统等,都会产生一些数据。”(图片说明:宣晓华在一个签约仪式上分享其对数据及人工智能的看法。)宣晓华当时对中国大数据的未来很有信心。“我觉得数据量级趋势是越来越大,不仅是公司里面,在政府、企业、金融体系里面,数据量越来越多。而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够帮助企业把数据变成价值、增加收入,还能帮助决策,这样的生意应该是可以做的。”16年前为何无风来?2002年,国内很少有人有大数据的意识。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要做一家数据公司肯定很难,但机会往往就在你认为最艰难的地方。有数据意识的公司少,意味着你更不容易找到你的客户。宣晓华找了两个行业作为切入口,一个是金融,一个是电信。这两个行业当时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数据挖掘经验,而国内的企业也许会有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于营销、扩大市场份额的需求。但进一步接触后,宣晓华发现,当时的金融企业如银行等,对数据的分析处理需求并不大,没有这些“好像大家仍然活得很好”。而当时在国外,银行对数据分析处理的意识已经很强烈了。在服务过少量的金融客户后,华院快速调整了业务方向,将主要突破口转向电信行业,这一次,果然找对了路。2000年之后,中国电信行业发展很快,这体现在用户数的节节攀升。而其中,中国移动恰巧又是一家“好学”的公司,愿意尝试各种新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这家公司也肯投入资金。这给华院这样做数据分析的初创公司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大的全国性业务难以拿下,那就从省级公司做起,“各个击破”。新疆移动是华院的突破口,基于对方的内部经营分析系统留存的数据,做数据的整合分析,并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使用偏好等,进而给出营销的具体建议。后来这样的合作又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省级移动公司。具体会给移动运营商提出哪些建议呢?宣晓华略有思索,回忆了两个他觉得可能跟每个手机用户都相关的业务:“比如会基于数据分析,向运营商提供资费套餐的建议,另外还推出了一种叫做“信用评分”的业务——也就是现在大家日常接触到的话费授信额度。”这样的服务,华院一直做了7、8年。也正是靠着在电信行业的持续耕耘和稳定的业务来源,公司度过了大数据“萌芽期”,不仅稳定了下来,业务规模也越来越大,也开始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并且有能力孵化新的公司。直到2010年,公司才真正意义上涉足第二个领域——电商。一来,当时中国电商开始起步,发展迅速,二来,曾经的移动业务也越来越不足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电商和移动运营商不同,运营商可以一次性付100万让你做一个项目,但电商的付费能力相对较弱,可能只是付几万块钱。”对此华院有着不同的应对战术。“你会发现这些电商商家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们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只要我们能推出好的解决方法,只要能对他们的业务有意义,他们就会很乐意去使用。”宣晓华点出了电商商家的特点。华院推了一些针对中小网商的数据分析产品服务,希望靠“长尾效应”在电商领域打开一片新天地。不仅仅是电商,按照华院方面的资料,后来公司的业务陆续扩展到了金融、电信、医疗、零售、电商等多领域,到2016年,实施的各种项目总计已超过600个。( 图片说明:2012年,华院完成A轮融资,红杉资本参与其中)一般而言,创业公司对外部资金的渴求往往都十分强烈。但在华院数据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值得一提:成立的前10年内,公司没有对外融过资。直到2012年,才有红杉资本的A轮资金注入。对此,宣晓华的回答很直接:“公司成立后的前些年也没有人太关注数据这个领域,我们也没有去积极找投资。”“另一方面...”宣晓华稍有停顿,这也是他态度严谨的一面,“是自己对外部投资也有一些顾虑,拿了别人的钱,对方肯定希望你发展得很快,但我们当时觉得,并没有那么多的行业愿意接受数据相关的产品服务。”在DT君看来,围绕自己兴趣,不盲从接受外部资本的“指挥”,而是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些特质和宣晓华的个性不无关系。即便是公司规模越做越大、并且有了外部资本的助力,宣晓华对公司的发展仍旧有着坚持,并且做了一些独特的尝试。2014年,华院数据开始深度孵化垂直领域的大数据公司,除了为创业者提供方向、资金、辅导外,华院顾问和技术团队也参与孵化,与创业者探索商业模式和新技术。到目前为止,在这套模式下,公司已经成功孵化了华院分析、杭州数云、数尊等近20多家大数据应用公司,涉足互联网金融、医疗、风控征信、智能教育、时尚文化等多个领域。“这种模式可以说是我们独创的,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过去传统的企业内部大多都是事业部的形式,我们打破了这种模式,采用的是成立许多独立的公司,这是一种新的企业生态。”宣晓华曾经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说道。下一步:数据+智能在交谈中,宣晓华毫不掩饰自己的数学情结。在他看来,数学本身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学科,也是更深层次的应用的基础。包括人工智能等,都离不开基础的算法理论支撑。(图片说明:宣晓华在中英开放数据与大数据论坛上演讲)他这样想,也这么做了。他跟自己博士时的导师史蒂文·斯梅尔(Stephen Smale,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奖、数学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得主)合作,发起成立了斯梅尔数学和计算研究院(Smal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研究院研究的是偏基础理论的课题,但也是相对长远的。“虽然是基础的研究,不一定有经济上的效益,但也许未来有一天,就可能在特定领域孵化出新的业务。”他补充道:“做这件事更多还是自己的兴趣,我也希望我自己的员工能够在做技术开发的同时,也能接触一些更长远的研究。” (图片说明:宣晓华(左)与导师史蒂文·斯梅尔(中),后者是1966年菲尔兹奖及2007年沃尔夫奖得主。)一方面是加强基础的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在最前沿的领域谋求突破。宣晓华表示,“数据+智能”会是公司未来最重要的方向。目前,公司已开始着力研发一些相对前沿的产品,比如分维(Fra+)智能画像引擎,通过小数据输入,跨学科模型智能分析,刻画立体的人,这已在金融、保险、营销广告、HR等领域实现应用。另外,公司还开发了一款叫做华院智影的产品。这是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目前已和上海的一些知名医院如上海胸科医院、仁济医院等有了合作,希望能帮助医生提升决策效率。在宣晓华看来,如果人工智能技术真的能做到大规模的应用,那么无疑是颇有意义的一件事。他也表示,公司还将持续推动孵化生态的发展,孵化出更多垂直行业应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创新公司。回顾过去16年在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经验,宣晓华觉得,大数据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要有量化的思维。但是,数据有时候不够成熟,在必要时候还需要加入人的判断。这不是他第一次提出这样的思考,他进一步解释:“我们不应该老是去关注到底有多少数据,大数据不是目标,怎么样去分析应用,让决策更好、做事更有效率、世界更美好才是目标。换句话说,也就是更加智能。”题图 | 视觉中国期待更多数据侠干货分享、话题讨论、福利发放?在公众号DT数据侠(ID:DTdatahero)后台回复“数据社群”,可申请加入DT数据社群。关于数据科学50人数据科技50人项目是DT财经旗下数据侠计划重点内容产品,旨在与数据科学领域KOL共同挖掘数据内容的价值。我们从商业数据科学领域选出最具代表性的50位先锋进行深度专访,50人由DT财经独立评审并发布,第一财经数据科技及合作伙伴倾力支持。数据侠门派本文数据侠宣晓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中国工业和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外聘教授。2002年创办华院数据,在此之前曾在美国加州惠普公司从事七年多的建模/仿真的算法研究和大型软件开发,也曾参与创办易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兼任公司技术顾问。加入数据侠“数据侠计划”是由第一财经旗下DT财经发起的数据社群,包含数据侠专栏、数据侠实验室系列活动和数据侠联盟,旨在聚集大数据领域精英,共同挖掘数据价值。了解数据侠计划详情请回复“数据侠计划”,投稿、合作请与我们联系。

灵长类

他北大毕业,是我国的数学天才,拿奖无数,回国任教6年却又返美

北大毕业的数学天才,回国任教6年失望返美,留下三句话引人深思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一位北大数学系的天才。和许多努力励志的学霸不同,他完全是那种天赋型的人才,他就是许晨阳。首先说说许晨阳那些令人羡慕的又望而不及的成就吧!许晨阳在基础数学核心领域的代数几何方向的研究贡献非常卓越,特别是在高维代数几何领域。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一度成为代数几何方面名副其实的青年领军人物。我们稍微看一下许晨阳的基本资料就可以知道,在1999年到2004年期间,许晨阳是在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学习,并且获得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这样一个天资卓越的人物,其实我们除了惊艳他常人难及的数学才华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被外界议论的关注点,那就是他在国内任教6年之后毅然赴美,走的时候留下了三句话,却引发中国学术界的一阵躁动。此话一出他还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北大天才国内任教6年毅然返美!他许晨阳却只留下了三句话。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80后的许晨阳在04年获得北大的硕士学位之后,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继续进修数学博士,0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后,他又去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在国外求学和任教的他在30岁回国,回到了奠定他数学成就的起点,也就是北京大学任教。许晨阳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在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当了教授,并且拿奖无数。那时的他就像那“左牵黄,右擎苍”报效祖国的热血少年郎,一度在国际上刷新了世界对中国数学学术的看法,为中国学术界争了好大一口气。但是在08年的时候,许晨阳却做出了一个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决定:他去了美国,在他读博士后的麻省理工学院任教。难道我们要苛刻到让一个饿着肚子的人在学坛上做神吗?这个决定也给许晨阳带来了腥风血雨,许多人开始质疑和批评他。许晨阳顶着大家诸如“为什么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是不是在崇洋媚外?你这样做对得起自己当初的初心?”的质问,在接受采访时许晨阳只留下了这三句话:“中国的学术界造假太严重,论文造假的现象太多…学术界比较浮躁,大家都是急功近利,不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论资排辈太严重,对年轻人的扶植力度不够,青年科学家们相比之下会被轻视…”这个话一出,舆论开始两边倒。我不是学者,不知道中国学术界现在的状况,但是我知道做职场小白不被认可时的感受,基本也可以理解许晨阳说这句话的原因了。我们的“女神博士”颜宁曾经也说过:“国外去做博士后可以养活一家,但在国内,就会面临孩子上学问题、住房问题等…”许晨阳和颜宁的话对我触动很大,哪怕再优秀的天才他们也需要生计和生活的成本。如果我们的博士在做研究的时候,要担心一家人住房的问题,要为自己的户口发愁,还要为孩子上学读书的开销发愁…如果每天都是这样的话,这些博士还怎么安心做研究,怎么会拿出成果来? 其实小编我在尊重许晨阳所做选择的同时也替他感到可惜,从民族的角度看,我们其实打心里并不希望许晨阳这样优秀的人才去国外发展;但是如果单单从个人的角度上看,许晨阳为了更好地做学问,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去新的大环境里找到自己适合的地方学习,我们也觉得他没有什么错。许晨阳的成就我们可能无法企及,但是许晨阳的成功我们却可以复制!越是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越是看到了现在社会对数学人才一如既往的渴求,可以这样说,数学对我们以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将数学学好了、学精了会非常有前景!但是啊,我们大多数人对数学都是望而却步的,数学难起来的时候真的不是一般的难,是非常的难。几何、函数、微积分、排列、统计…哪一个不让人头痛?表示经历过数学的折磨之后,小编我也很无奈。 对此小编给大家推荐一套干货满满的宝藏书籍《给孩子的数学三书—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是民国非常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刘薰宇先生写的,是数学科普读物的经典开山之作!杨振宁和谷超豪一致推荐的数学科普读本。 《给孩子的数学三书—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这套书总共分为三本:《马先生谈算学》、《数学趣味》和《数学的园地》。每本书都值得大家好好读一下,都是要知识有知识、要故事有故事、要趣味有趣味的学习法宝!《马先生谈算学》里刘薰宇先生变成了一边犯错一边找答案的马先生,他用图解法求解了一些算术四则问题,枯燥乏味的加减乘除在他手底下好像都变成了无所不能的精灵,100多道题目马先生以故事性的方式和独特的方法给我们解决了。第二本《数学趣味》说理浅明,刘薰宇先生从数学是什么讲起,全书收录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情和其中的数学原理。当枯燥繁杂的数学变成了趣味丰富的小故事时,令人头痛的数学题材和算法就这么被“随心随意”的写完了!关键是还特别通俗易懂,非常简单的就搞明白了。而《数学的园地》这本书则转向了数学基础概念,开始系统地向读者说明函数、连续、积分、微分、集合等概念和它们的运算法则,难度比前面两本大。但是经过刘薰宇先生巧妙的手法写出来之后,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就慢慢深入简出了。只要学过基本代数和几何知识的人,读起来都会非常简单、毫不费力。数学是讲究思维的,“没有数学头脑就是没有数学思维”众所周知思维是一种后天的、非遗传的意识,它对数学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刘薰宇先生非常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这套书中变相地转化了我们思维,一开始就没有从固有的认知上来解决枯燥的数学题目,很好地避开了我们的思维盲点并且积极引导我们“走捷径”。这套“刘薰宇数学三书”真的是非常棒的数学科普读物,完全是中小学生必备的自学书籍。家长你们这样想想:是给孩子打开一扇思维的大门简单一点,还是在题海战术中浑不觉中日、流汗流泪简单一点?一套书再贵,也没有你孩子浪费的青春贵!这套书一百块钱不到,每本最多十几块钱,都说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投资,家长们都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吧!我们老一辈学不好数学,是因为没有这样的条件,而现在方法和思维也有了,未来发展潜力还这么大,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机会吗?点击卡片进行购买,期待您的孩子打开学习的大门,能成为下一个数学天才!

尽人毒也

宁愿在美国送外卖,也不回中国,数学博士坦言自己所做不为名利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张益唐这个名字从2013年开始被众人所知,破解数学领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孪生素数猜想”的关键人物。张益唐的成就可想而知,但是取得这样成就的他,却在学成之后不再愿意回国,甚至放下宁愿在美国送外卖也不回国的狠话,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做出如此令国人心寒的选择呢?公派留学,为何不再回来1955年张益唐出生于上海。和外婆在上海生活到13岁后随父母搬到了北京,张益唐个人爱好比较广泛,除了他的数学专业研究之外,他还比较喜欢文学、古典音乐、也喜欢游泳和健身,这就和人们心目当中一般古讷,呆板的数学家的形象有些出入。张益唐在1978年到1985年间陆续在北大攻读了学士、硕士学位。1985年在北京大学丁石孙校长的推荐下被公派前往美国留学,1992年张益唐从美国普渡大学毕业,取得了博士学位。1999年起他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数学系任教长达数十年。张益唐的天赋从小就得到了体现,但是经过“人工”的雕琢,取得了明显而又巨大的成就,他对孪生素数研究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推动了这个著名问题迈出了革命性关键的一大步。张益唐因此成名立万,他受邀在美国哈佛大学、韩国首尔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会议上发表自己的演说,介绍自己的成果、寄语学生未来。据张益唐的朋友介绍,虽然他不善言辞,他为人正直,有话说话,不会藏着掖着。有次他和朋友一起吃饭,朋友问他中国和美国,在哪个国家搞研究比较好。张益唐当机立断的回答美国,因为在美国的话他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只需要在赛百味找份兼职,业余时间搞搞数学,工资足够养活自己,然而在国内这样的行为是不可能被人们理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张益唐并不是唯一的一个做出这样选择的数学家,类似于他做出留在美国不再回国的科学家不在少数,我们应该反省是否做不到他们需要的科学土壤,而不是一味的怪罪他们忘了乡土。天才的习惯,不念乡的中国人天才般的人物通常沉醉于自己喜爱的事情中,他们的专注度是非常可怕的,在当讲师的那段日子里,张益唐潜心于研究数学,起初根本没有人关注这位未来的数学大师,直到2013年,张益唐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发给数学界最权威的期刊。无数权威人士评价张益唐的研究成果是具有显著的创新性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随后张益唐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和美国亚裔工程师学会“终身成就奖”,成为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数学终身教授,他的成就终于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是即便是得到了这样的肯定和奖励,他还是之前的老样子,不爱交谈,喜欢安静。人们想象中的数学大师想必出行有专车接送,衣着不凡,但是张益唐却恰恰相反,他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卖掉了自己的车,选择坐公交,这样就能节省更多的独立时间去思考。后来当他回到北大讲学的时候又有人问他关于中国和美国的区别时,他说在美国的时候心情会更干净一点,尤其是假期。张益唐说,他留在美国不为名利,只为了能有一个安静的研究环境,如果当初他选择呆在国内,那么可能会在亲友的影响下更多的是去追逐名利,这和他的初心完全不符,所以他最终的选择是留在美国。这样的选择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中国人历来有念乡情节,但是在他这里似乎并没有得到体现,中国的科研环境正在一步步的改善,但是却没有能吸引到他回到祖国。他认为自己已经懒得换地方,已经习惯了美国的生活,他希望自己的数学研究不要受到干扰。张益唐的选择也有不少人表示理解,他们认为像这样最好的科学家确实需要最合适的科学土壤去培育。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确实还不适合这些大家们留下,国内科研环境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无奈叹息的同时,也需要早日认识到这一点,加速科研环境的改善发展,给日后更多的“张益唐”们留下的选择和理由。总结成功的人需要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专注度来面对自己的领域,张益唐准确的抓住了这两点,所以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如此,虽然专注对每个普通人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尤其是长时间的专注,但是不论是什么样的事情,最怕的就是专注。俗话说滴水石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希望中国的科研环境、娱乐环境、学术环境都能够得到越来越显著的改善,目前越来越多的“奇人异士”逐渐涌现出来,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现在毕竟是人才时代,抓住人才,才算是抓住了未来。

有客

29年前北大数学天才,宁愿在美国端盘子也不回国当教授,现今如何

一个人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旦他们做出了决定,那所造成的后果也要他们自己来承担。当然每个人的选择都是自愿的,我们无权对别人的决定多做评断。29年前就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他在困难的时候拒绝了回中国当教授的机会,而是选择在美国打工,这个人就是被称为数学天才的张益唐。张益唐张益唐,1955年出生,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住在北京,而他一直在上海和外婆一起,在他13岁的时候也跟着去了北京。张益唐从小就非常好学,1978年考进了北大,读他喜欢的数学。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之后,又跟着潘承彪教授(数论专家)读硕士,为他之后的数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完硕士就要读博了,这一次张益唐依旧得到了贵人的帮助。张益唐1985年,北京大学的校长丁石孙向莫宗坚(数代专家)举荐了张益唐,让他跟着莫宗坚一起到美国普渡大学读书。只可惜他的美国之旅并不是很顺畅。张益唐读博士研究的是雅可比猜想,还想以此来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只是他的论文并没有得到导师的认可,原本两年时间内就能拿下博士位,张益唐一直消耗了七年才毕业,而且还没给他写举荐信。1991年,张益唐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张益唐再然后张益唐在找工作的时候,因为没有举荐信,还导致他失去了一份博士后的工作。之后的六七年时间里,张益唐一直找不到什么体面的工作,只能在当地的餐馆当服务生给人端盘子以及打一些其他零工。丁石孙听到情况后联系他,想让他回国到北大当个教授,但这一提议被张益唐否决了。张益唐成功后曾接受采访时说起过这一问题:国内的环境不能让我心无旁骛的研究数学,如果回了中国可能就没办法有今天的成就了。张益唐1999年,张益唐时来运转,在朋友的相助下又回归学校,在美国的一所大学当了一名讲师以及助理教授。他这一干就是十几年的时候,即便如此张益唐对数学也依旧有着最大的热枕,一直没有放弃研究它。2013年的时候,他发布了“孪生素数猜想”数论论文,他的论文发表在了《数学年刊》上,这篇论文还创下了此刊130年里过论文最快的记录,而且证实了张益唐发表的那个理论是正确的。在2014年的时候,张益唐被邀去韩国,和众多数学家们一起参加国际数学大会。张益唐如今张益唐也成为了一位美国籍公民,他认为在美国更能对他的数学研究有好处,他现在还研究黎曼猜想,一直希望能有一个突破。张益唐虽然在数学领域有研究,但因为改国籍和不想回中国的原因让很多人也不爽,加上许多数学天才都是克服困难也要回国的对比下,就显得张益唐更突显,但其实这也不过是个人选择,我们也没有权利去指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