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美国热门的经济学专业申请全解析坏未来

美国热门的经济学专业申请全解析

出国留学有许多问题需要大家提前做好功课、充分了解。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美国专业领域将其大致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在美国大学经济学不属于商科,而是和物理、化学一样,被称作基础学科。下面就和智课选校帝一起看看吧。专业介绍根据美国专业学科目录,经济学专业是研究有限的资源如何进行生产,保持和分配的学习,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相关的组织框架。美国专业领域的大致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在美国大学经济学不属于商科,而是和物理、化学一样,被称作基础学科。其课程包括经济理论,宏微观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货币和银行系统,国际经济学和定量分析方法和特定行业以及公共政策问题的应用领域。 所在学院经济学一般在文理学院的社会科学下,所涵盖的学科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六大类。少数在管理(商)学院下(如CMU,只提供PHD),商学院中经济小组通常不如经济系的师资力量强。商学院中经济学以微观以经济学为主,教学注重实用。课程设置学制以及课程设置:经济学硕士项目学制一般是1到2年的,大部分学制是30个学分及以上的学分要求,一般也是每学期三门课,三到四学期完成硕士学位,部分学校提供一年的经济学硕士项目,属于密集式的课程,致力于让学生快速进入职场发展。核心课程一般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应用统计和计量经济学,定量方法论等。先修课程大部分学校是需要宏微观经济学,数学背景(线性代数,微积分,统计学)。就业情况经济学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有许多的专业分支,针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也会有所不同。为了今后的就业前景考虑,对于目标专业的认知十分必要。一般来说经济学专业有如下若干分支: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学):大多都是在政府经济部门从事研究协调经济政策的工作,或者在大学任教相关学科的教授,就业前景因人而异;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就业前景略同于宏观经济学,职业方向大多以研究型为主;Labor Economics(劳动经济学):该专业分支的就业前景比较一般,大多数在一些企业从事后勤部门的工作;International Economics(国际经济学):毕业生适宜在国际贸易公司从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相对就业前景不错,有很大发展空间;Econometrics(计量经济学):毕业后多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做经济战略分析的工作,待遇很优厚;但只有大型的公司才需要经济战略方面的专家,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Development Economics(发展经济学):该专业分支的就业前景被广泛看好,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院校推荐卡耐基梅隆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经济学专业三个分支Economics,financial economics,Economics & Public Policy培养目的都很明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未来的研究,即使第一年基础课程的学习也是为了能更好的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只提供PHD学位的申请,经济学专业设置在商学院下,所以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多和商科学生一起参加选修课的机会。学校鼓励具有商科背景的学生进行申请,学校会考虑接受GMAT成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系一直处在世界的领导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的教授中有4个荣获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有5个教授荣获过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俗称“小诺贝尔经济学奖”,21个教授荣获过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并且从1995年到现在都以每年一个的速度在增加。UC Berkeley具有培养顶尖经济学人才的教学资源,经济学专业只设置有PHD学位,并且以培养高端的经济领域的人才为教学目标。经济学领域的专业分支非常全,几乎把所有经济学领域涉及到的方向和分支都囊括了。 乔治城大学乔治城大学以教授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培养有志于以研究为事业的学生,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方面教授近两年在经济学专业领域获得Razin Prize Recipient,另一方面学校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前沿的资讯,尤其对欲从事有关政策方面经济学研究的学生提供很多便利的条件,例如学校每年会安排一次政策经济学研讨会,该研讨会由美国政府,美国驻外事务处和乔治敦大学经济学系共同举办。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致力培养未来从事专业研究的经济学家,综合排名25,经济学专业排名11,UCLA在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和众多应用领域都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这和学校在经济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是分不开的,比如本科和博士都毕业于UCLA的William Sharpe,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UCLA经济学系要求申请者具有基本的经济学背景,不需要经济学专业毕业,优秀的数学背景是经济学学习必须具备的技能。弗吉尼亚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专业致力于培养未来为了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为职业目标的人才,注重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常年多途径高质量的学生就业成就成为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一大亮点,学校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华盛顿仅两个小时车程,毕业生就业范围广阔,主要任职于各大高校,和华盛顿市的各大知名企业,也有国际货币基金委员会和美国联邦储备局。学校不要求申请者是经济学专业毕业但至少要修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数学和统计。 南加州大学南加州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学位设置非常的丰富:有经济学文学硕士,发展经济学硕士,数学金融的理学硕士,法律学派和政策、计划、发展的双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经济学院每年招收数百申请者,M.A 和PHD都有。尤其是PHD项目,只收那些学术上有建树成就的学生,至少是杰出的经济学人才。学校鼓励招收代表不同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学校多元化的发展。以上是智课选校帝为你整理的出国留学干货,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智课选校帝。

吕坤

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美国STEM专业完全不用担心!

出国留学并不只是需要一个文凭,更重要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未来带来前景和“钱景”。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专业的选择上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留学美国的学生来说,由于近年来留学美国学生人数的持续增长,每年有超30万之众,但随着全球经济的下行,就业机会的减少,美国对H1B签证一减再减。然而,对于STEM专业的毕业生却情有独钟,不仅薪酬水平高,而且,针对国际生,还有长达36个月的OPT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获得H1B签证的机率,因此,美国STEM专业火爆也就顺理成章了。美国STEM是什么?STEM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和数学(Mathematics)首字母组成,是美国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的一项计划。在美国国土安全局网站上可以查到一个长长的属于STEM计划的专业列表,比如化工、计算机科学、物理、数学、生物科学和航空航天等理工科。   STEM专业为什么备受欢迎? 据调查显示,STEM专业几乎包揽了在英美两国的毕业生十大高薪专业排行榜的前十。学工程专业的小伙伴们真的有傲娇的资本,像化学工程、通用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等专业的毕业生的年薪都让其他专业毕业生望尘莫及。在美国,2015-2016学年前十名毕业生高薪专业全是理工科,其中石油工程更是以绝对的年薪优势排名第一。STEM专业有什么好处?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毕业之后想找工作就要申请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有了OPT才可以在美国合法工作,但是OPT都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标准的OPT只有一年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毕业生一年之内无法拿到H1B工作签证,就必须离开美国了。但是STEM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申请额外24个月的OPT延期(最新政策),加上首次OPT的12个月,STEM专业同学可使用的OPT时长可总共达36个月。因此,选择STEM项目,对于国际学生在美国找工作来说是莫大的优势!商科属于STEM专业吗?传统商科如金融(金融工程除外)、会计等显然不是STEM专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兴起,数据分析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在美国商学院兴起。由于这些项目与数学、统计及信息科学有大量的交叉,因此十分具备成为STEM专业的资质。另有一些学校商学院的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项目也纷纷增加了数据分析的方向。 看了以上的好消息后,有没有觉得幸福来的太突然,虽然对于STEM专业,大部分以理工科为主,但商学院学金融的学生也可以享受STEM专业的优惠呢~我适合申请STEM专业吗?STEM专业大部分是理工科类的,所以国内与STEM 这些专业相对应的理工科学生都是比较适合申请的。整体而言,美国招收理科专业学生的数量是远远不及工科学生数量的。而在工科专业中,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工程是招生规模和申请人数最多的三个工科专业。而对于理科,虽然国内本科培养的理科专业人数也不少,例如生物专业,但由于该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初期的薪水普遍非常低,薪水也反映了一定的供给和需求,所以国际生去美国读生物科学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另一方面,文商科的学生有些专业也是在STEM大类下面。例如近些年比较热门的金融工程,金融数学,商业数据分析、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新加入STEM大类的经济学方面的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这些一般都是商学院下开设的专业,在申请时也会招收文商科背景的学生,但大家可能都看出来,这部分专业虽然属于商科,往往都是对学生的数理背景、计算机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文商科的学生想要申请美国STEM专业,可以以这些专业为跳板,同时要尽早提升自己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背景。Step 1 寻找目标探索如何参与进STEM项目中想参加STEM项目的小伙伴可以探索看看有哪些提供交换和访问的学校有提供STEM项目。并且,你也可以选择被SEVP认可的学校。美国提供4年制本科的大学或者学院,以及大部分社区大学都提供STEM项目。有些职业技术学校也将提供STEM项目。然而在美国留学申请时,你需要自行查找美国开设STEM专业的学校并保证该学校该专业的要求和提供的课程满足你的兴趣和你的学术需求。Step 2 收集信息 了解STEM专业的学位要求自2012年,美国大学为了吸引优秀,勤恳的国际学生,美国国家安全部门扩大了对STEM专业项目的录取名单。像药学科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这样的专业就是STEM专业项目中新增的录取专业。不少STEM专业要求你进入实验室进行数据采集、样本收集、观察或者实验。至美前程建议攻读STEM专业的同学向心仪的学校的办公室核查完整的学术要求,尤其是在申请研究生或者博士生这些不同于本科要求的高等学位要求。   不少国际学生在完成学位后将课申请12个月的OPT签证。然而,原始12个月的OPT到底后,拿到STEM学位后的毕业生将有资格申请OPTSTEM延长签证。也就是说拿到STEM学位的学生将在毕业后有机会在美国停留29个月。 为了使自己有资格拿到OPTSTEM的延长签证,你必须获得美国国土安全部门承认的STEM列表专业的本科、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并且,雇主必须使用电子认证项目。另外,你需要从美国移民局获取工作许可并且支付一部分税。Step3 放眼未来美国USNews 排名STEM专业榜单看就业前景01统计员综合组织协调本单位统计工作,进行统计工作的上传下达,制定统计工作制度,归口管理本单位统计业务。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报出上级规定的各种综合统计报表、调查、整理、分析本单位统计资料,满足各级部门对统计信息的需要。总体评分:8.1(10分制薪资水平中位数:$80,110失业率:0.8%岗位数量:10,100 压力指数:低于平均水平02计算机系统分析师计算机系统分析师为大小型企业及其他组织解决技术性问题。首先他们了解需要什么样的软件和硬件,然后开发或调试软件,以满足新需求。总体评分:7.8(10分制)薪资水平中位数:$85,800失业率:2.4%岗位数量:118,600压力指数:平均水平03软件开发人员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人员的统称。软件开发工程师的技术要求是比较全面的,除了最基础的编程语言(C语言/C++/JAVA等)、数据库技术(SQL/ORACLE/DB2等)、.NET平台技术、C#、C/SB/S程序开发,还有诸多如JAVA、AJAX、HIBERNATE、SPRING、J2EE、WEBSERVICE、STRUTS等前沿技术。总体评分:7.5(10分制)薪资水平中位数:$98,260失业率:2.0%岗位数量:135,300压力指数:平均水平04数学家数学家是指一些对数学有深入了解的人士,将其所学知识运用于其工作上(特别是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家专注于数、数据、集合、结构、空间、变化。总体评分:7.4(10分制)薪资水平中位数:$111,100失业率:0.8%岗位数量:700压力指数:平均水平05财务顾问财务顾问(FinanceConsultant):具备专业财务知识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咨询策划服务的专业人员。总体评分:7(10分制)薪资水平中位数:$89,160失业率:2.0%岗位数量:73,900 压力指数:高于平均水平06精算师精算师(actuary)由保险公司雇用的数学专业人员,主要从事保险费、赔付准备金、分红、保险额、退休金、年金等的计算。其计算依据来源于理赔参照表及会计准则,保险公司经营状况。总体评分:7(10分制)薪资水平中位数:$97,070失业率:0.8%岗位数量:4,400压力指数:平均水平07IT经理职责主要是带领属下经营和执行计算机、网络、通讯领域的各种任务。总体评分:7(10分制)薪资水平中位数:$131,600失业率:1.9%岗位数量:53,700压力指数:高压力08心理学家是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和剖析,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总体评分:7(10分制)薪资水平中位数:$94,590失业率:1.2%岗位数量:32,500压力指数:高于平均水平09Web 开发员Web开发者通常是负责网站的后端开发,这就要求他们掌握特定的Web语言。总体评分:6.9(10分制)薪资水平中位数:$64,970失业率:3.6%岗位数量:39,500 压力指数:低于平均水平10运营分析师从各个角度帮公司解决问题、辅助对策、优化工作日程,管理物流及价格等。运营分析师需要熟练运用多种复杂软件,如数据库、统计分析和建模软件。总体评分:6.9(10分制)薪资水平中位数:$78,630失业率:2.6%岗位数量:27,600压力指数:高于平均水平从上面给出的各个美国STEM专业所获得的包括薪资水平以及岗位数量中,我们不难看出,相比于普通专来,美国STEM专业失业率低,薪酬水平高,因此,学生热衷申请美国STEM专业也就不难理解了,但要想实现梦想,成功申请美国STEM专业则并非易事,各方面表现都需要足够优秀。

饮水

萨缪尔森如何成为萨缪尔森

经济观察报 米格/文经济学最后一个通才如何炼成1947年12月28日,美国经济学会主席保罗·道格拉斯把第一届约翰·贝茨·克拉克奖颁授给年仅32岁、刚刚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正教授的保罗·萨缪尔森。该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授予40岁以下公认“对经济思想和知识的主要部分做出最杰出贡献的年轻经济学家”。考虑到肯尼思·博尔丁、乔治·斯蒂格勒等其他候选人同样声名卓著,而萨缪尔森在未来几年内其实仍有资格获奖,这标志着他已跻身新一代美国经济学家佼佼者行列。事实证明克拉克奖评委们的眼光极其正确:萨缪尔森刚刚通过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经济分析基础》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般化、数理化的框架,在获奖5个月后出版的教科书《经济学:入门分析》则重塑了经济学入门课程所有领域的图景;萨缪尔森在4年后担任计量经济学会主席,在46岁时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并在55岁时被授予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获得这一奖项的第一位美国人。道格拉斯在颁奖词中称,萨缪尔森“对就业、生产、分配和价值理论做出了极具影响的贡献”。严格来说,这一长串贡献还应当加入消费者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福利经济学。而到了197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更是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告中称赞萨缪尔森“几乎涉及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所有领域,大量重写了核心经济理论,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可以与古典经济学理论相提并论的成果”,并通过发展静态和动态经济理论,为提高经济科学的分析水平做出了贡献。光是萨缪尔森的五卷本《科学论文集》,就收入了他50年间的388篇论文。微观经济理论、静态与动态均衡、局部与一般均衡和福利均衡……萨缪尔森可谓是重写了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部分。而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显示性偏好公理,到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与完善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要素价格均衡定理,还有宏观经济学理论中的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乃至福利经济学中的社会福利函数,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中,无不留下了他的名字与足迹。难怪他能信心满满地宣称:“我的手指动过了每一块馅饼。我曾宣称自己是经济学最后一个通才,广泛涉猎了国际贸易和计量经济学、经济理论和经济周期、人口统计学和劳动经济学、金融和垄断竞争、经济学说史和区位经济学等研究领域。”萨缪尔森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莫顿说过:“保罗应该获得六个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每个涉及的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伯明翰大学经济史和经济学教授罗杰·巴克豪斯所撰写的《萨缪尔森传》的副标题可谓概括精准:“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的一生。”但相较而言,我们对萨缪尔森32岁前的人生更为陌生,只是约略知道他在20岁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26岁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而这恰恰是《萨缪尔森传:现代经济学奠基者的一生(第一卷)》(姜井勇、柯珊珊/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10月)所聚焦的主题:“萨缪尔森如何成为萨缪尔森。”在作者巴克豪斯看来,自己希望把萨缪尔森解读为“二战后出现的更狭隘的、更加理论化和数学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过渡性人物”,重现这位“经济学思想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么‘正统’”的“早熟的经济学家并未完全定型”的早年历程。不过我认为,“过渡性人物”的提法应当被改译为“承上启下的人物”,因为萨缪尔森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创了新古典综合派,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干预主义理论导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分析架构中,并希望通过使用数理经济学和使用形式化统计方法来统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与总体经济学。经济理论可观察的意义《经济分析基础》是萨缪尔森同名博士论文的修改版。萨缪尔森曾以该论文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大卫·威尔士奖。论文的副标题——“经济理论可观察的意义”——完美地阐释了萨缪尔森雄心勃勃的写作目的,即:各个领域的经济问题有某种共同的结构,“各种理论的核心特征之间存在类似”,这意味着存在某种把特定问题一般化的理论,“它是特定理论的基础,并使其与这些核心特征统一起来”;更重要的是,不同领域存在“形式上相似的有意义的定理”,“形式上”指这些定理具有相同的数学结构,“有意义”指这些定理对可观察的事物具有影响和操作意义,属于“在理想条件下可以被检验或反驳的关于经验数据的假说”;这些结构和假说只有对具体问题的细节进行抽象才能呈现出来。总而言之,萨缪尔森坚信没有数学形式的经济学理论是不系统的,也是不明晰的——经济理论应该对经过高度抽象后可以观察和测量的事物产生影响,而如果不能用数学来描述,那么“就必须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它,因为它是模糊的”。《经济分析基础》可谓萨缪尔森对经济学数理化做出的首要贡献,他把经济学所涉及的消费、生产、贸易诸问题均转化为微积分求极值问题,用数学形式将经济学的主题表述为如今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在约束条件下基于理性选择对个体行为求解最大化或最小化问题”;与此同时,他认为群体行为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均衡系统可能有两种类型——可能是行为最优化的结果(涉及比较静态分析),或者可能是动态系统中的静止点(涉及动态随机均衡)。这事实上是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数理分析的方向、框架与工具,构建了当代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推动经济学由规范转为实证。1940年,美国经济学会的权威期刊《美国经济评论》上70%的经济理论文章完全没有用到数学。在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后,主考官之一的埃德温·威尔逊敦促他对论文进行大篇幅的重写和扩展,以使其能够被“主要不是数理经济学家的优秀经济理论家”所接受,“帮助他们理解其价值或严谨的数理经济学,其中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通过《经济分析基础》以及合著的《线性规划与经济活动》等作品,萨缪尔森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由20世纪30年代以前较多使用的文字描述和图释转向数理化、定量化的路径。可以说,萨缪尔森重新定义了经济学。他的这一努力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学同行们,以至于同为诺奖得主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会坦承:“如果我不能以数学的方式阐述经济学理论中的某个问题,那么我就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我甚至认为,数学分析不是研究经济理论的诸多方法之一种,它是唯一的方法。经济学理论即数学分析。”有意思的是,《萨缪尔森传》中记述了《经济分析基础》与约翰·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几乎同时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两者之间曾有机会却最终遗憾地未能发生的学术碰撞与交流。萨缪尔森在快50年后说过,冯·诺伊曼的理论创新极大地推动了非线性规划、凸集理论、博弈论和最优控制理论等“不可或缺的现代方法”的发展,但他自己在冯·诺伊曼著作中所能读到的唯一真正的创新是“多人博弈引发的哲学复杂性”,除此之外,在冯·诺伊曼“所谓的非物理数学”“更现代的数学”中看不出有任何新奇之处。而冯·诺伊曼虽然觉得《经济分析基础》“非常有趣和详尽”,但因为自己时间有限,最终没法“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认真读完”。“我能写一国的经济学教科书”萨缪尔森的名字为学术圈外更多大众所熟知的原因,非他所撰写的教科书《经济学》莫属:这本经济学入门教材在萨缪尔森去世时已经出了19版,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光是英文版的全球销量就超过400万本。因此萨缪尔森自豪地说:“如果我能写一国的经济学教科书,我就用不着理会谁制定该国的法律,或者谁起草高深的条约。”虽然撰写教科书付出良多,第一版的三年写作时间远超萨缪尔森开始估计的三个月,但“与整个时代成千上万的心灵接触,是学者一生难逢的际遇”。肯尼迪总统在哈佛大学所使用的经济学教材正是萨缪尔森的课本,上任后又根据萨缪尔森的建议制定了减税方案,因此不少专家称萨缪尔森最有影响力的“学生”其实是肯尼迪。在《经济学》首版序言的开篇,萨缪尔森写道:“这本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而写的……旨在阐释20世纪中叶美国文明的经济制度和问题。国民收入是本书的核心主题。”他在这本教材中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部分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收入决定论部分融于一书。他在第三版中更是直言,自己的“综合”体系就是要“消除总量宏观经济学与传统微观之间的冲突,并使其成为相互补充的整体”。不少学者认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其实并未为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坚固的微观经济基础,而是反过来为微观经济分析创造了一个强调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假设条件”。但在此书之后,无论是否赞成萨缪尔森的学术观点,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沿袭了这一微观与宏观分野的分析框架。《萨缪尔森传》通过追溯比对不同版本《经济学》手稿的章节变化和修订细节,展现出萨缪尔森写作思路和学术思想的流变:在第一版中,萨缪尔森似乎仅仅认为储蓄、投资和收入决定理论是商业周期理论的一部分,而并未完全同意凯恩斯在《货币、利息和就业通论》中将商业周期理论视为就业理论的补充的观点,但已经接受了凯恩斯关于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适用于“充分就业”前提条件的主张。《经济分析基础》一书虽然在萨缪尔森到麻省理工学院7年后才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但本质上是他在哈佛时期的产物;与此相对,《经济学》则全然是一本麻省理工学院意义上的作品,其初衷是满足麻省理工学院为培养理工类本科三年级学生“良好的写作和表达能力”的人文学科新课程的教学需要,就像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时任系主任拉尔夫·弗里曼所要求:“如果学生们喜欢,你的经济学就是好的经济学。你偏好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尽量简洁易懂即可。”在写作过程中,萨缪尔森也参考了麻省理工学院同事10年前集体编写的教科书《经济过程》以及各种反馈建议,不过他最终决定为全美选修基础经济学课程的本科生这一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写作此书。“这本书主导了迅速增长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市场,以至曾有人称,所有这些书都模仿了萨缪尔森的书”。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经济学》也是一本属于萨缪尔森自己的书,它展示了萨缪尔森在完成哈佛博士论文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二战中,萨缪尔森先后参加过国家资源规划委员会、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战时生产委员会等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的顾问工作,熟悉了统计数据的获取、构建与使用。萨缪尔森认为,如果说一战是化学家的战争,那么二战可以说既是物理学家的战争,又是经济学家的战争。巴克豪斯指出,这种看法反映了萨缪尔森开始正视“一个由明智的计划者做出指导、企业通过市场运作的混合经济也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可以让美国在经历空前繁荣的同时也打赢了战争,哪怕这种“左翼”思想主张让他在编写教材过程中遭到保守派的怀疑和攻讦。可以说,萨缪尔森已不再是一个象牙塔里的经济学家,“战争给了他写教科书所需的专业知识,如果是在1940年,他很可能无法写出这样的书”。生活只有和经济学关联才有意义“对特定年龄段的经济学家而言,看一本关于保罗·萨缪尔森的传记不需要任何理由。”巴克豪斯在前言开篇这样说道,“他的生活只有和他的经济学相互关联时,才有意义。因此,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本书是一本萨缪尔森的思想传记——关于他思想演变的故事——而非他的个人生活。”不过,个人经历的关键节点,往往也影响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曾提到,任何社会都必须解决三个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与此类似,萨缪尔森人生中的前33年也离不开三个重要的时刻:在他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熊彼特是否说了什么?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为什么去了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他为何没有接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橄榄枝?对经济学史爱好者和经济学段子手来说,《萨缪尔森传》通过查阅秘辛和梳理资料,对关系陈年旧事的这三个问题都给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经济学界最为著名段子之一,就是在1941年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谁都不愿意开口提问,因为没有谁读得懂那篇开创性的论文。据说在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极富幽默感的约瑟夫·熊彼特还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后来的诺奖得主瓦西里·里昂惕夫:“瓦西里,我们通过了吗?”根据巴克豪斯的考证,这个掌故事实上指的是萨缪尔森在哈佛大学第一学年末(1936年5月18日)参加的“通识”口试,“考生被问到的问题完全取决于在场考官是谁”,但考试进行得很顺利。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索洛认识熊彼特、里昂惕夫和西摩·哈里斯等三位主考官:“他们都相信这句话是真心实意说出的。”至于1940年12月4日的博士答辩,答辩委员会由主席熊彼特和威尔逊、爱德华·张伯伦、奥弗顿·泰勒等成员组成,里昂惕夫并不在现场。“委员会一致认为萨缪尔森在一般经济理论上表现优异,正如他在数理经济学领域那样”,熊彼特很可能因太忙而没有提前阅读论文,因为他提了一些本能够从论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在巴克豪斯看来,1940年10月离开哈佛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决定是萨缪尔森的选择;虽然他在哈佛接受了一个有可能在数年后被续聘的讲师职位,但麻省理工学院提供了一个级别更高、薪水和条件也更好的助理教授职位;虽然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系只是个致力于为理工科服务、尚未招收研究生的教学型小系,实力上显然比不上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但从地理位置看它距离哈佛只有两英里远,萨缪尔森可以与他的朋友和前同事们保持联系”。更重要的是,萨缪尔森“一直被视作数理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但哈佛大学经济学系这个领域的职位很少,晋升为终身教职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与此同时,他的犹太血统可能让自己在哈佛甚嚣尘上的反犹太主义环境中举步维艰。时任系主任哈罗德·赫钦斯·伯班克等一部分教授对萨缪尔森有明显抵触,这可能归因于对凯恩斯主义和自由派的政治反感、对比他们聪明的人的质疑与防范或者对数理经济学的偏见,“但是以这种表述来掩饰反犹太主义的观点颇为常见”。就连萨缪尔森的坚定支持者熊彼特在威胁哈佛大学经济学系自己会辞职时,虽然对当时的种族成见感到内疚,说的也是:“如果这是因为反犹太主义的话,我可以理解;但这只是因为他(萨缪尔森)比他们出色。”1946年底,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决定从1947年起聘任萨缪尔森为副教授,年薪7500美元,但芝加哥大学名誉校长罗伯特·哈钦斯认为“萨缪尔森是个高智商的异端分子”。萨缪尔森本人在经过几个月的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后婉拒了本科母校的邀约,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最终未能同时引进哈佛大学教授阿尔文·汉森所说的“体系构建者”萨缪尔森与“细分领域的一流行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令人惊讶的是,巴克豪斯发现1946年9月起加入芝加哥大学的弗里德曼写信给乔治·斯蒂格勒抱怨:“我们不知道故事的结局,但不管结局如何,我很担心这意味着我们输了。凯恩斯主义者握有投票权及使用这些投票权的手段。”这清楚地表明“正是萨缪尔森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惹恼了那些反对引进他的人”(如法兰克·奈特、劳埃德·明茨和格雷格·刘易斯),而这有可能让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陷入意气用事的派系分裂。不过,我相信《萨缪尔森传(第二卷)》会对两位老同学、老朋友和学术宿敌有更多的论述,会让他们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形象鲜活。但读过他们著作的人,都不难发现他们对自由市场、自由意志、自由选择的推崇与维护,对公权力的异化、膨胀、滥用的警惕与担忧,对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从市场运作本身获得救济力量的强调与坚持;而他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相关性和可验证性的方法论之争,也促使经济学界更好地去思考和理解数学作为经济学工具的地位、作用与局限。任何片面的、不明真相的、别有用心的扬此抑彼,对两位同样活到94岁的大师来说都不公平。站在巨人肩上,为巨人作梯用萨缪尔森的话来说,自己涉足经济学恰逢其时:“对于一个具有分析能力、充分意识到数学工具是经济学领域有力武器的人来说,1935年的经济学界,是属于他(或她)的天下。该领域充满了美妙的定理,等待着人们去采撷和整理。”巴克豪斯强调,自己在传记中讲述的萨缪尔森的故事,“同时也是一系列互有交集的经济学家群体的故事,他们共同见证了经济学发生剧烈变化的一个时期”,“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萨缪尔森,他之所以能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还因为经济学已经和10年前大不相同”。正如属于高斯、黎曼、狄利克雷、雅可比、希尔伯特和克莱因的哥廷根,抑或汇集了玻尔、玻恩、海森伯、泡利、狄拉克、德布罗意、约尔丹、泡利、朗道等人的哥本哈根,如果“学术共同体”或者“知识群落”强调以学术为志业和旨归,突出学者智慧的汇聚与凝聚、学术力量的合力与助力,跨越学科、院系、机构界限,积极推动知识的交叉融合、资源的共享合作,天才就更有可能在一群天才中诞生。哪怕在萨缪尔森的芝加哥大学本科岁月里,也不难找到这种学术源流的层叠和群体共进的痕迹。虽然他的老校长哈钦斯后来对他印象不佳,但他却受益于哈钦斯推行的通识教育中社会学、人类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积淀;虽然他把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形容为“经院学派”“教条式的保守主义者的大本营”,但他接受了严谨苛刻的传统经济学理论训练;他不但与弗兰克·奈特、艾伦·迪雷克托、保罗·道格拉斯、亨利·西蒙斯、雅各布·瓦伊纳等著名经济学家保持了长期的联系,还结识了斯蒂格勒、弗里德曼、马丁·布朗芬布伦纳、艾伦·沃利斯等一大批未来的杰出学者;“他的著作保留了他的老师们的经济学研究痕迹。他在学生时代写的文章,普遍存在对数学理论的适用性的怀疑,其中一些怀疑在他的畅销教科书中隐约可见”。与其他学者一起竞争也能推动整个学科智识的累积与发展。就在萨缪尔森获得克拉克奖时,他也并不是经济学数理化路径的唯一创造者:考尔斯委员会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上对经济学进行数学化处理;萨缪尔森在哈佛大学的老师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获得了美国空军和美国劳工部的验证;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使用了萨缪尔森没有用到的不动点定理等高等数学技术;计量经济学技术分别被特里夫·哈维尔莫在考尔斯委员会运用的公共收支乘数分析法和韦斯利·米切尔在国家经济研究局确立的定量研究传统发扬光大;西蒙·库兹涅茨对时间序列数据、商业周期以及经济增长不均衡的分析与研究,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以及其他人提出的生命周期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等铺平了道路。至于萨缪尔森如何吸引了罗伯特·索洛、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罗伯特·恩格尔、丹尼尔·麦克法登等一大批知名经济学家到麻省理工学院,又如何培养出劳伦斯·克劳因、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蒙代尔、罗伯特·默顿、保罗·克鲁格曼等一大批先后获诺贝尔奖的杰出学生,恐怕和“1948年以后的萨缪尔森究竟在哪些方面显著改变了他的思想”这个问题一道,将会是《萨缪尔森传(第二卷)》里的另一段故事了。萨缪尔森曾自信地说:“当你们谈论当代经济学时,你们在谈论我。”他既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又是甘为人梯的巨人。站在他肩膀上的包括了“几乎所有学习现代经济学的人”。你可以反对他、批评他、质疑他,但你不可以忽略他、无视他、逃避他,因为在他的身后是整整一代甚至数代的经济学大师,以及如他所说“正憧憬着自由民主市场经济体制所能带来的繁荣”的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子与经济学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我们谈论萨缪尔森时,其实也在谈论着数代人。

工作室

聚焦诺奖:中国学生眼中的导师罗默:“1990年那篇经典文章写了多稿,有时甚至完全推倒重来” |新京报财讯

新京报讯(记者 侯润芳)今天下午,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谢丹阳给研究生上了一下午课,讲解罗默的两篇文章(JPE1986、1990).下课前助教告知谢丹阳,罗默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谢丹阳在微博上写下“可喜可贺”表达了对导师的祝贺。根据谢丹阳回忆,罗默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罗彻斯特大学经济系任助理教授(始于1982年)。而谢丹阳1983年从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两年于1985年通过邹至庄项目来到罗彻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由此,两人开始认识。今天晚间,谢丹阳在微博行发布了一篇名为《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aulRomer教授介绍》的文章,概述了罗默的理论贡献、创业实践等,也介绍了两人交往的花絮。谢丹阳在文章中提到,罗默在1990年撰写《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一文时,“写了多稿,有时甚至完全推倒重来。现在想来,正是那么多的心血和投入,成就了这篇经典。”经谢丹阳允许,全文刊登如下: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aulRomer教授介绍下面的介绍写于2016年7月世界银行任命罗默教授为首席经济学家之时(现已离开世界银行回到纽约大学),现在重发一遍祝贺导师荣获诺奖(更新了其文章引用率数字)。本文对他的介绍分为四部分:理论贡献、创业实践、政策实践、个人花絮(本人作为学生与导师的交往以及对导师的所闻所见)理论贡献罗默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创始人及主要贡献者之一。他于1986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的文章开辟了在一般均衡模型中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的可能性。这篇文章的贡献体现在三点:一是强调了知识这类带有外部性属性的生产要素可以导致收益递增的总体产出函数,使得经济增长可以长期持续下去甚至增长可以越来越快,这一点一反此前《增长的极限》等书中描述的担忧;二是探讨了如何将收益递增和市场完全竞争统一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去;三是阐明了在此情形下市场竞争机制将导致次优结果,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征税和补贴等组合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将这些外部性内生化,从而重新达至社会最优。这篇文章吸引了大批学者们的追随,一时间各种类型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实证方面的研究蜂拥而至。卢卡斯(Lucas,1995年诺贝尔奖得主)研究了人力资本通过教育的积累过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巴罗(Barro)及其合作者在理论和实证上集中研究了政府支出、教育、及民主政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格鲁斯曼和海尔普曼(Grossman and Helpman)研究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阿吉昂和豪威特(Aghion and Howitt)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概念引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雷拜罗和斯托基(Rebelo and Stokey)研究了税收的影响,等等,多得实在无法穷举。罗默本人也续有佳作。事实上,他于1990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经济增长特刊上的文章被认为是该领域中令人叹为观止之作,也是他自认为最得意之作。该文构造了一个多部门的模型:最终制造业部门、由不同类型的仪器组成的资本品部门和研究开发部门。研究开发部门发明新型仪器,然后将专利卖给资本品部门生产商,这些生产商将制成的仪器以垄断价格卖给最终制造业部门,所获得的利润的现值总和与专利费等值。该模型中的经济增长的高低取决于投入到研究开发部门的人力资本的多寡,从而其一般均衡下的稳态值与下列多方面的因素相关:人力资本总量、研究开发部门的生产率、最终制造业部门的生产函数、乃至消费偏好 以及时间贴现因子。利用该模型可以很方便地讨论经济一体化的益处以及哪些税收和补贴政策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改善社会福利等等。罗默在此文及其他文章中反复强调他从公共财政领域借用来的两个概念:共享属性(Nonrivalry,又译非竞争性:即一件物品可以同时被大家所使用)和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无权排除他人使用)。人力资本(比如外科大夫)是不可共享的,他不能被你我同时使用,而且人力资本是具有排他性的:除非得到我的同意否则其他人不能无偿使用我的特殊能力。相反,知识却是可以共享的。你使用巴斯德发明的巴氏消毒法并不妨碍别人同时也使用该消毒法。但知识比如某些软件程序可以受到专利保护从而具有部分排他性。之所以我们说“部分”排他性,是因为这些程序中的一些想法可能会给其他研究开发人员启迪。罗默认为正是这些具有共享属性和部分排他性的物品的存在使得经济增长得以持续。“部分”排他性当然也意味着“部分”非排他性。“部分”排他性给予私有研究开发部门追逐利润从而创造新型产品的动力;“部分”非排他性使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986和1990这两篇文章在谷歌搜索上的引用率均超过25,000次,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其后,他通过学术文章以及公共媒体多方面讨论“创意经济学”(Economics of Ideas), 他认为从经济增长这个角度来看,“创意经济学”比“物品经济学” (Economics of Goods)更为关键。 创业实践:Aplia罗默教授1996年加入斯坦福商学院,开始承担MBA教学任务。意识到这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他希望这些投入能够产生一些可“共享”但“部分”排他的内容。于是他和商学院商定他将用自己的资金招聘专职人员帮他设计和管理教学网页,他自己将投入部分工作时间充实网页内容,最后成品的知识产权属于他个人。这成为他2001年创立Aplia的基础。Aplia汇集各类科目与权威教科书相对接的网上预习、复习、网上测验等功能。初期只局限于经济学,目前发展到涵盖商科、社会学、乃至生物学教学。罗默曾一度放下其他工作,专任Aplia总裁并为之撰写经济学时评。2007年,他将Aplia出售给Cengage Learning,转向下一个更大的实践目标。 政策实践:宪章城市宪章城市我2012年三月曾撰文介绍过: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829ee323010111ef.html?vt=4。这里作部分摘录:“宪章城市(Charter Cities)的想法由罗默教授2007年提出。他一直对体制问题非常之关心。在他2009年录制的TED讲座中,为了简单地说明体制的重要性,他展示了来自美国太空总署的图片。在相邻地区辉煌灯火的衬托下,北朝鲜(第一幅)和海地(第二幅)犹如两个黑洞。图一:北朝鲜黑洞图二:海地黑洞罗默教授认为滋生这些黑洞的根本原因是体制。那么如何使这些黑洞出现光明呢?他从中国香港的巨大成功中得到了启示:能否在其他国家复制香港?理论上来讲,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划出一块地,将政治经济法律法规让给某个民主政治及经济发展高度完善的国家去管理(比如挪威或加拿大)。他称这个设想为“Charter Cities”,即宪章城市。这个设想提出后,批评者认为这是殖民主义的新形式,政治上是行不通的。确实,可能正是因为这一层顾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承担“管理国”的义务。但令人欣慰的是,愿意托管的国家已经浮出水面: 洪都拉斯已经和罗默教授达成一致,宪章城市这一工程已经启动。毕竟,先进的法律法规均是可以“拿来”的, “管理国”的参与并非必不可少,关键是一个国家在引进这些制度时会对现有利益分配造成冲击,因此这种引进在一个崭新的宪章城市中进行阻力会小得多。2013年二月底罗默教授在香港智库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作了一场小型研讨会(肖耿主持),介绍最新进展,其中谈到洪都拉斯如何借鉴香港基本法的框架。晚餐时他还进一步征求大家对某些细节的看法,比如应采用什么样的医疗保险体制,邀请中国、尤其是中国开发行参与投资建设的利与弊等。”需要补充的是,经过多年的准备工作,洪都拉斯于2012年9月宣布推出宪章城市计划,并与国外投资者签订了备忘录。在这一切看来十分顺利的时候,罗默教授作为洪都拉斯宪章城市“公开委员会”主席突然与其他成员共同发布公开信申明不再与洪都拉斯政府有任何官方联系。简而言之,其前因后果为:洪都拉斯总统虽然曾签署“公开委员会”五位成员的任命书,赋予其任命“特首”、维护政策制订中的公正透明等权力,但该任命却没经过政府正式发布(其中原委一直没有公开),因此从法律上来讲,该委员会尚未存在。当该委员会向洪都拉斯政府索取上述备忘录的细节时竟然无法获得。罗默教授等认为在此环境下,“公开委员会”已无法继续开展工作,故而退出。虽说罗默教授未能就宪章城市计划在洪都拉斯贯彻始终,但宪章城市的设想仍然有着它的生命力。罗默教授凭借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身份应该能更有效地与有兴趣的国家进行磋商。个人花絮:初次交往罗默教授1977年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专业为数学,1983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第一份工作是在罗彻斯特大学经济系任助理教授(始于1982年)。我1983年从武汉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两年于1985年通过邹至庄项目来到罗彻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罗默教授拿到博士已两年,尚未有任何文章发表。其实这在美国是常见现象,与中国国内博士毕业要求发表多篇论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制度上的差别,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在美国学术文章追求的是创新故门槛较高,而在国内梳理性的文章也能发表故相对较易。我初到美国,英文听力勉强应付课堂内容,只有在罗默教授的数理经济学课堂中才觉得游刃有余。该课不设期中和期末考试,以一系列小测验代之。没曾想第三次小测验那天我睡得太死,竟没听见闹钟,晚到45分钟,助教拒绝让我参加小测验。不得已,只好去找罗默教授商量解决办法。教授却很通情达理,说那就用你前面两次中的最低分算作这次的成绩吧。他一查,发现前面两次几乎都是满分,乐了。这算是我和罗默教授初次交往吧。1986年我在美国的第一个暑假提出在罗默教授的指导下做研究,他欣然答应了。芝加哥在召唤罗默教授1986年《政治经济学杂志》的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注意。芝加哥大学1987年请他做访问教授并为长期聘用作铺垫,他问我是否愿意以访问学生的身份随他前往。能够访问一心向往的芝加哥大学,我自是非常乐意。去芝加哥的时候,正是寒冬。罗默教授自驾,车后挂着一辆租来的小拖车,装着他的家当和我的箱子。我一路陪他聊天,算是让他保持清醒。中途我们在酒店歇了一晚。也是这次聊天才知道他原是“高干子弟”:其父当时是科罗拉多州长,后来更成为民主党党魁。罗默教授一向很平实,绝想不到他有这样的家庭背景。也是在这次聊天中,他说起在罗彻斯特开始工作后,第一次出差就告诉家人:我这个职业,今后出去开会的时候很多,但时间会比较紧,所以不要指望我带礼物回来。他深明“规则”和“预期管理”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培养中国学生的优势在于技术上,而劣势便是缺乏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形势的直觉判断。罗默教授为了提升我在这方面的能力,特意为我订了一份《华尔街日报》,要求我每天至少读读第一版的摘要。此外,他让我锻炼收集数据的能力,在Lotus 1-2-3刚刚出现的时候,他就为我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租了一间隔间,方便我熟悉使用这套软件整理数据。总之,我在哪些方面需要强化,他看得很清楚,并要求我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罗默教授后来决定留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于是我必须决定是否留下,留下则面临着博士资格考试可能出局的风险: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博士资格考试之难是闻名的。幸运的是芝加哥大学居然允许我在未正式注册成为其博士生之前,先让我参加该资格考试(如此严肃的学府在学籍管理上居然如此宽松灵活,估计我们大陆高校的师生难以想象)。罗默教授面授机宜:将Alchian and Allen的教科书从头到尾读一遍!我顺利通过考试,得以正式转入芝加哥大学继续跟随罗默教授。加盟斯坦福罗默教授当时的太太在医学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的事业,而芝加哥对她而言并不很理想。罗默教授于1989年接受了斯坦福大学的邀请,先去经济系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访问。我再次沦为访问学生的境地,当然我仍然是满心欢喜的。虽然多次转学会延迟我的毕业,但多见见世面总是好事。在斯坦福的这段时间,我和罗默教授的办公室在校园附近的一座山上。他的在山顶,我的在山腰。有问题我就上去见他。这期间值得记叙的是两件事。一是他曾慨叹卢卡斯(他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之一,后来也成为我的指导老师之一)的文笔实在是好,而且似乎信手拈来。而他自己则需要一改再改。其实,那段时间他正在撰写1990年那篇文章。他写了多稿,有时甚至完全推倒重来。现在想来,正是那么多的心血和投入,成就了这篇经典。同样的,他对我的写作也要求很严格。我的博士论文的第一章基于我1986年第一个夏天的研究成果。罗默教授觉得我应当正式写下它并试投。开始写作前,罗默教授让我通读William Strunk, Jr. and E. B. White的《Elements of Style》。当时读后记取的几点其实都很简单:1.猛用动词,少用名词,尤其不可堆砌名词;2.被动语态能躲就躲;3.不要拖泥带水:good就是good, 别说rather good, pretty good; 4. 注意连词;5.熟练使用冒号、分号、破折号。我的这篇短文虽然只有六页纸,罗默教授却让我改了七稿。每次罗默教授只给我反馈意见,但并不直接在我的文章上涂改。他认为只有这样,我才能通过每写一稿,迈进一步。因该文是对他1986年文章的补充和评论,故罗默教授建议我在投递时附上几句他本人的看法,我想这对该文顺利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评论栏是有积极作用的。罗默和巴罗罗默在芝加哥攻读博士的时候, 巴罗在芝加哥任教。其后,两人又是罗彻斯特的同事,关系非常密切。两人曾共同合著一文于1987年发表在经济学顶尖杂志《美国经济评论》上。这篇文章未涉及“经济增长”,可以说与两位的主要研究兴趣并无太大联系。这应该是两位重量级学者学术生涯中影响最小的一篇,谷歌学术搜索引用只有百来次,看来顶尖杂志加顶尖学者未必等于高被引。罗默1989年将我带到斯坦福后,曾一度研究经费告瓮,于是请正在斯坦福胡佛研究所访问的巴罗暂时“聘”我为研究助手。可见两人的关系不一般。为了使巴罗能正常地从他在哈佛大学的研究经费中给我资助,我还办理了一张哈佛大学的访问学生证。这么说来,我估计自己是读博阶段唯一一位拥有四所大学学生证的学生(正式或访问:罗彻斯特、芝加哥、斯坦福、哈佛)。1993年罗默和巴罗在哈佛大学共同主办NBER夏季经济增长会议,我1994年发表在《经济理论杂志》上的文章便是在这次会议上被讨论。会议期间,有幸和巴罗聊天,我说起在罗彻斯特读的第二门宏观课是从他那儿学的。你读得如何,他问。我说不好意思,只拿了个B+。“早知道我们就不应该邀请你来参会了,”他开着玩笑。几年后,巴罗来到香港科技大学给讲座,晚饭时说起要去澳门赌21点。我说我在斯坦福的时候也曾有一段时间想在21点上战胜庄家,曾组成三人小组去拉斯维加斯,铩羽而归。后来还通过Gauss软件模拟所谓制胜决策(即后来某电影中宣传的),结果都没法证实其可靠性,于是立刻金盆洗手。巴罗听了颇有兴趣,说他就是在用同样的决策,到目前为止总体而言还是赢多输少。不知他现在是否还有这闲情雅致。罗默与卢卡斯罗默关于内生增长的研究(JPE 1986)引起卢卡斯对此问题的关注。卢卡斯文章的发表(JME 1988)大幅提升了学术界对罗默文章的关注度。两人虽然都关注“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罗默更为强调“人力资本”与知识之间的区别:“人力资本”具有排他性,知识,即使在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条件下,仍然无法完全排他。(延伸阅读:沈沁、谢丹阳“全球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不容置疑”,《金融研究》,2016年02期)大家可能注意到罗默对经济增长理论中的Mathiness提出了严肃的批评(AER 2015)。他提请大家注意如今文献中的概念和观点陈述与数学描述之间太过松散,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他在文中点名批评的经济学家甚至包括卢卡斯以及普利斯哥特,二者均为诺奖获得者。不用说,这引起很多学者的不平和不快,认为这种批评显得过分。大家为罗默和卢卡斯的过节感到惋惜。我倒是觉得卢卡斯是有大智慧的学者,会理解罗默提出批评是出于为了该学科的发展不得不鸣的考虑。当冷静下来后,相信大家会更为客观地看待这一节。需要明确的是,罗默绝对不是否认数学在经济理论中的地位,而是强调概念与观点陈述要与数学描述有着严密的对应,理论与实践要互相匹配。巨型风筝因为罗默把香港当作宪章城市的样板,故曾多次访问。我曾安排他来香港科大给讲座,并通过同事雷鼎鸣、郑国汉教授帮他介绍接触一些香港政界、商界人士。他每次也都是来去匆匆,能挤出时间时便来我家里小坐、用餐。有一次,我们还带他去香港西贡某公园去郊游,当时有很多人在放风筝,他便说起他在美国喜欢放一种巨型风筝。没想到,宣称从来不给家人带礼物的他居然从加州给我们寄来巨型风筝,真是让人感动。这架风筝,至今我们全家只有我大儿子弄清楚如何驾驭。

积渐

美国最有前景的STEM专业,为什么这么火?

STEM专业备受欢迎,离不开亚洲留学生对STEM专业的热衷。以美国为例,2016年4月学生与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公布的国际学生地图报告显示,在美国就读STEM专业的国际留学生中有87%来自亚洲。其中中国大陆有约12.5万名留学生就读于STEM专业,占大陆留学生总数的39%。2015年11月,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EE发布《2015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指出美国非常强调STEM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其中44%的国际留学生选择了STEM专业,这意味着从事理工领域学习的国际学生超过40万。 1.什么是STEM美国的STEM教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的《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建议培养优质科技人才、工程师、科学家,以及数学家,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被认为是美国STEM教育集成战略的里程碑。南昌留学云介绍,该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的纲领性建议,从而被视为STEM教育的开端。此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一直在政策与财力上对STEM教育给予特别支持。STEM is a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idea of ecatingstudents in four specific disciplines —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mathematics —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approach.简单地说,STEM是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S指科学(Science)、T指(Technology)、E指工程(Engineer)、M指数学(Mathematics)。历史发展:2006年,硅谷崛起,小布什总统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提出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并视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2007年开始,STEM教育从本科延伸至K12教育阶段,美国中小学开始实施STEM教育。2009年,奥巴马上任以来,对STEM教育极其重视,先后颁布“竞争卓越”(Race to the Top)、“为创新而教”(Ecate to Innovate)、“尊重项目” (RespectProject)等多项科技教育计划。出台了提高课程标准、拨款加大资助力度、争取民间力量的支持、加强STEM教师培养等多项举措。2015年,奥巴马签署的美国《STEM教育法案》正式生效,明确将计算机科学列入STEM教育类别。通过增强STEM教育确保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政府的决心和行动力非同一般。2.优势就读STEM专业有两大优势:(1)OPT时间延长,有更多时间找到工作,拿到H1B签证,实现学生签证到工作签证的华丽转身;(2)STEM专业就业前景很好,而且属于高薪专业。这也是导致越来越多的申请者选择就读STEM专业的原因。(不过,根据美世留学专家多年申请经验,随着留学生的人数逐年递增,STEM专业的就业优势也在慢慢降低。并不是说STEM的专业优势降低了,而是就读的人越来越多,不管是申请和就业,竞争压力都将越来越激烈。)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毕业之后想找工作就要申请OPT(OptionalPractical Training),有了OPT才可以在美国合法实习、工作,但是OPT都是有一定时间限制的。标准的OPT只有一年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毕业生一年之内无法拿到H1B工作签证,就必须离开美国了。但是STEM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申请额外24个月的OPT延期(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的有关于“STEM专业OPT延期的最终政策”的文件已于2016年5月10日正式生效!),也就是说他们将拥有总共36个月的OPT时间用来找工作并申请H1B工作签证。因此,选择STEM项目,对于国际学生在美国找工作来说是莫大的优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三个月内并没有申请到相关的工作是无法继续持有OPT的延期的。)STEM适合什么类型的学生?STEM 专业大部分是理工科类的,所以国内与STEM 这些专业相对应的理工科学生都是比较适合申请的。整体而言,美国招收理科专业学生的数量是远远不及工科学生数量的。而在工科专业中,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工程是招生规模和申请人数最多的三个工科专业。而对于理科,虽然国内本科培养的理科专业人数也不少,例如生物专业,但由于该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初期的薪水普遍非常低,薪水也反映了一定的供给和需求,所以国际生去美国读生物科学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商科属于STEM 专业吗?商科热门专业中的经济、金融、会计、管理学等专业,都不是STEM专业。但是,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和金融数学(Mathematics)一般属于STEM的。此外,一些学校开设的商务分析(Business Analytics)BA专业,虽然开设在商学院下,但往往也是STEM专业。并且,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的兴起,数据分析项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在美国商学院兴起。由于这些项目与数学、统计及信息科学有大量的交叉,因此十分具备成为STEM专业的资质。另有一些学校商学院的信息系统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项目也纷纷增加了数据分析的方向。但是,目前来看,拥有STEM标签的商学院数据分析项目仍然是少数。另一方面,文商科的学生有些专业也是在STEM大类下面。例如近些年比较热门的金融工程,金融数学,商业数据分析、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新加入STEM大类的经济学方面的计量经济学(后续有此专业的排名)、数理经济学。这些一般都是商学院下开设的专业,在申请时也会招收文商科背景的学生,但大家可能都看出来,这部分专业虽然属于商科,往往都是对学生的数理背景、计算机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文商科的学生想要申请美国 STEM 专业,可以以这些专业为跳板,同时要尽早提升自己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背景。理工科申请建议:STEM专业大部分是理工科类的,所以国内与STEM这些专业相对应的理工科学生都是比较适合申请的。但整体而言,美国招收理科专业学生的数量是远远不及工科学生数量的。而在工科专业中,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工程是招生规模和申请人数最多的三个工科专业。而对于理科,虽然国内本科培养的理科专业人数也不少,例如生物专业,但由于该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初期的薪水普片非常低,薪水也反映了一定的供给和需求,所以国际生去美国读生物科学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不过,往往生物专业的学生需要读到更高的phd阶段,或者转向生物统计、生物工程等相关交叉领域。这也是基础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他一些像农学、环境保护等学科虽然也是STEM专业,但国际生的就业前景并不理想,也要慎重选择。文科&商科专业申请建议:文商科的学生有些专业也是在STEM大类下面。例如,近些年比较热门的金融工程,金融数学,商业数据分析、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新加入STEM大类的经济学方面的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这些一般都是商学院下开设的专业,在申请时也会招收文商科背景的学生,但大家可能都看出来,这部分专业虽然属于商科,往往都是对学生的数理背景、计算机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文商科的学生想要申请美国STEM专业,可以以这些专业为跳板,同时要尽早提升自己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背景。3.专业STEM都包括哪些专业?相关专业介绍:STEM专业包括哪些?生命科学如:医学,环境科学,核物理学,有机化学,细胞生理学数学如:应用数学,代数与数论,功能分析学,精算学,几何分析学,土木工程如:建筑学,岩土工程学,结构工程学,能源工程学,石油工程学心理学如:生物心理学,行为学,认知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统计学如:数理统计与概率,教育评估及研究,运筹学,商业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定量方法电子工程如:电气和电子工程学,电子操作与战争,定向能量系统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电脑编程如: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网络与系统管理,机器人技术,电脑硬件(软件)技术总的来讲: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官网于2016年5月10日发布的最新表格显示,以下这些都属于STEM专业:Engineering工程所有专业、Biological and Bio medical Sciences生物与生物医学科学所有专业、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数学与统计所有专业、Physical Sciences物理科学所有专业。4.签证为了保护美国劳工,STEM议案依然要求该外国人获得雇主对其签证申请的担保。此外,外国人要获得STEM签证,其雇主还要进行简化了的劳工证申请。博士研究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在合格的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工程、数学、或物理科学(不包括生物科学)领域,已获得博士学位;2)同意为帮助STEM签证受益人申请签证的雇主,或在美国的STEM领域,工作至少5年以上;3)当STEM签证受益人在美国境内时,已经修完了所有的相关课程(包括网络课程);4)该签证申请必须由雇主递交,并且雇主必须事先完成劳工证申请,证明不存在能够并且愿意从事该项工作的合格的美国劳工。硕士研究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在合格的美国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工程、数学、或物理科学(不包括生物科学)领域,完成两年制硕士学习并获得硕学位硕士2)在大学里主修STEM专业;3)同意为帮助STEM签证受益人申请签证的雇主,或在美国的STEM领域,工作至少5年以上;4)当STEM签证受益人在美国境内时,已经修完了所有的相关课程(包括网络课程);5)该签证申请必须由帮该外国人申请了劳工证的雇主递交。合格的大学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有资格获得联邦学生财政援助;2)获得官方认可;3)由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评定为有非常多或高水平研究活动的,并能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或是当该议案成为法律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根据大学的申请,评定该大学属于与上述学校有同等研究能力的学校;4)存在时间不少于10年;5)学校不会为了招收外籍学生而向任何人支付酬劳等鼓励性费用。就业和劳工证:相比目前的PERM劳工证申请要求,STEM议案的劳工证的要求不那么苛刻。根据STEM议案,雇主必须在州劳工处发布招聘广告,但是不需要发布任何其他的广告或告示。然而,既然劳工证是必需的,雇主就必须证明不存在能够并且愿意从事该项工作的合格的美国劳工。值得注意的是,STEM签证仍然是需要由雇主担保进行申请的移民签证。STEM议案能够帮助那些在STEM领域的高学历外国人获得移民签证,但前提是该外国人能够找到愿意为其进行担保的雇主。

囧哥们

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分析

学科素养不仅包含对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掌握,还包括对未来职场思维、态度和技能的训练,学科素养成为衡量一个学科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几年学科素养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学科范围广,数理性强,有其固有的学科特点,其学科素养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阐释了国内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的内涵,并指出目前国内数量经济学学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二者基础上给出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未来培育方向。关键词: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研究生教育一、引言学科素养,能反映出一个人所具有的某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积累,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所受到的基本技能、知识、思考方式和能力的训练,并将影响到他以后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操守,以及以后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学科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通过几本书或几门课程能够提高的。这是通过与每位教师的接触,通过学校的正确引导,通过深深感受大学的精神才能培养出来的。这正好是目前大学所缺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追求。大学是靠名师支撑的,学生所学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熏陶下培养一些必备的学科素养和对事物的批判能力。数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综合运用了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以现实问题为背景研究各经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而硕士研究生处于本科生与博士生之间,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自学能力,所以硕士生的学科素养在考虑到培养全面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原则上,还要重视对学科前沿的知识的了解,重视未来职业道路上发展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具有敏锐的专业嗅觉和果断的判断力。因此,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学科素养的培育包含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专业素养的培育,其中要以经济学和统计学学科素养的培育为主,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素养的培养为辅。对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而本文尝试通过建立数量经济学学科内涵给出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的学科素养,通过指出目前数量经济学学科存在的问题和学科素养培育方向,以期对数量经济学学科建设有所帮助。二、学科素养含义(一)素养含义在我国《辞海》中是“经常修习涵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等”,认为素养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培育的。英语中对“素养”(Literacy)的解释:一是指有学识、有教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有文化跟大众有关。从“素养”的解释可以看出,它们都持动态发展的观点,都有相似的内涵。素养与能力不同,比能力内涵更加丰富,包括可以认知的和不可认知的部分。素养也与素质不同,素养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而素质是先天拥有和后天积累的共同“结晶”,素质包含素养的内容,但素质比素养更加复杂,难以测量。关于素养的研究更多的是分别到具体的领域或范畴,如:科学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等。(二)学科素养含义学科素养是指个体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通过系统专业的教育与自我修养而形成的专业的品格和重要的能力,包括从事专业活动的基础能力,例如专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与反思能力等,和综合性素养,例如学科思想与方法、专业知识与技能。不同学科由于其固有的本质属性不尽相同,例如学科方法与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学科要求的素养也不尽相同,对于具体的学科具体分析。百度中对“学科基本素养”的解释是: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某门具体学科所要前进的基本目标。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几个方面。除上述“四基”之外,学科素养还应包含“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国内研究现状学科素养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是很难界定、量化和评价,所以国内关于学科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科素养概念的厘定、学科素养指标的选择与建立模型对学科素养进行量化和学科素养效果的评价这三方面上。目前国内有关学科素养的研究较多,仅在知网上以关键词分类检索“学科素养”就得到2447条结果,大部分是近五年的研究成果,其中2016年有501篇论文,可见学科素养的研究正在不断得到重视。岳辉和和学新(2016)就学科素养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在最后指出了未来学科素养研究应该的走方向。他给出了素养的含义以及素养与能力和素质的不同之处,基于素养的概念界定了学科素养的概念,认为学科素养应包含宏观层面学科素养和具体学科的学科素养。评价作为学科素养研究的难点,学科素养评价要重点解决情感、态度和思维等内隐因素的评价问题,他介绍了国外的评价方法,例如PISA、TIMASS、NAEP和Kassel等国外的方法。另外,他也指出目前学科素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认为国内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专门研究匮乏,在关于学科素养的论文中,很少一部分是专门研究学科素养的;(2)学科分布不均衡;(3)研究深度不够;(4)研究方法单一。最后,他给出了未来学科素养研究的方向:(1)厘清核心概念的内涵;(2)加强对弱势领域的研究;(3)拓宽研究思路;(4)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国内部分学者学习国外学科素养建设的成果,介绍了国外学科素养模型,强调借鉴国外经验用于中国,同时要注意本土化。邵朝友(2016)指出了学科素养的基本性质和逻辑起点,他认为在国际上学科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学科素养是学科目标的体现;(2)学科素养是统领性的素养;(3)学科素养是可学可教的;(4)学科素养是有机整体。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是核心素养,要发挥核心素养在融合各学科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他介绍了目前国外存在的五大类型学科素养模型:第一类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构成,如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协会(NCTM)1989年提出的数学模型;第二类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认知要求构成,如德国教育标准研制者2003年描述的物理素养模型;第三类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表现水平构成,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数学素养模型(1997);第四类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问题情境构成,如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科学测评框架(2005);第五类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认知要求+问题情境构成,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9)。最后,他根据国际经验给出我国建设学科素养的建议:在借鉴国外学科素养模型时要构建本土化的学科素养模型。国内也有学者将学科素养的内涵进行进一步拓展,认为在知识碎片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深度学习是学科素养培育中的一部分。康舒敏(2016)认为学科素养的培育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即需要学习者进行思考、探究、推理、反思等深度学习过程,但传统教育方式形成的接受性的学习习惯和数字化时代流于表面的阅读,带来了学习缺乏深度的问题。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学习的现实诉求是创生性学习,需要深度的理解和基于境脉的价值考量与研判,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对信息的深度加工和知识构建。他从认知角度、情感维度、学习过程、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效角度给出了深度学习的内涵特质,同时阐释了深度学习的价值取向:(1)强调学习的高投入性;(2)注重知识的理解与整合利用;(3)促进学习结果发生质变。最后,作者主要指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深度学习素养的培育:(1)培育主动进取的学习品质;(2)培育敏锐的专业阅读能力;(3)强化专业思想表达;(4)注重思辨能力培养;(5)养成自我反思习惯。四、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内涵在上述学科素养内涵中阐述了“四基”和“四能”作为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给出了学科素养构建的标准。另外,深度学习在知识经济化的今天是各个领域的现实要求,培养深度学习的能力是学科素养的一部分。而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四基”和“四能”具有其学科固有特点,下面以“四基”、“四能为原则,阐释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内涵。”(一)专业知识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素质。系统的学科知识直接决定了学生知识建构系统,影响着学生思维形成的方式、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具有夯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方法化,有效地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数量经济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具有其学科专有知识,这种专有知识不同于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各学科专业知识,他们是相关联而又是相互独立的,独立性表现在其处理现实经济问题时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建模方法。而通过数量经济学学科知识学习和学科技能训练是形成利用数量经济学思维方式、方法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途径。(二)综合知识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数量经济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应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强化本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渗透,使自己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数量经济学研究生不仅要关注学科内的知识和方法,更要作为社会中的人关注社会去发现探索经济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通过寻找相关证据、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成为一名对社会负责的青年。(三)相关学科知识网络数量经济学涉及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知识,其中以计算机、数学为工具,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数量经济学”方向的硕士应具备综合的知识网络,才能使本学科的科学性、实用性落到实处。“数量经济学”方向的研究生的知识网络要求主要有:了解经济学、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方法,了解各学科知识之间的依存关系。具备必要的人文知识:哲学、科学人文、历史、文学等。(四)职场素养职场素养不仅包括通过学科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处理本领域内职场问题的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的修养、职业思维方式和养成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同的学科对应不同领域的职业,而作为学科灵魂的老师及导师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起步阶段起着标杆作用,学科老师及导师的职业道德会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同时老师及导师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对学生的教导也会一定程度影响学生职业道德观。另外,职场不同于学校,充满压力的工作环境与残酷激烈的竞争都要求学生改变在学校里养成的思维方式,以适应职场生活,所以在数量经济学学科开设实习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经过为期几个月的实习经历,对其对职场经验与职业技能的初步了解具有重要意义。(五)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研究生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职场工作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深度学习应该作为学科素养中的一部分受到重视。数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偏数理的复杂学科,不同于普通经济学学科,其要求更深的数理知识与更前沿的研究方法与思想,数量经济学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所以数量经济学总与一些前沿的理论相关。只有依赖于深度学习的思维学生才会去探索最前沿的内容,从而推动学科发展。五、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培育方向(一)数量经济学学科现状数量经济学学科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开设的院校也不多,由于其课程特点本科生并不开设此专业。数量经济学其理科性极强,本学科内的大部分老师是学习数学出身,对于经济学并不十分精通,而一部分老师是经济学专业出身,数理能力较差,只有一小部分老师既有经济学背景又有数学背景。相比于国外,国内数量经济学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学科实力较弱,大部分院校愿意招收海龟或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博士。目前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主,涉及少量的数学与经济学相关专业的课程,例如数理经济学、数理金融学,然而开设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非常少,主要以一些统计及计量软件的介绍为主。学科课程的课堂授课方式比较单一,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另外大部分课程考试仅以论文的形式,由于论文选题广泛,所以大部分课程内容并未在论文中出现,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未得到考察。(二)培育方向根据上述对数量经济学现状的介绍,可以发现国内数量经济学学科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教师队伍不平衡,具有文理科双重背景的任课教师较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2)课程设置不合理,关于计算机类课程少甚至没有;(3)授课方式单一并未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程考查简单,不能有效地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和学科思维方式。结合前面对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含义的阐述和数量经济学学科存在的问题,下面主要在现有数量经济学培育方式的基础上给出数量经济学学科素养中应该重视的方面:(1)加强导师与学生的接触,这不仅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也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2)增加课程考核难度与多样性,引导学生更多地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构架和学科思维方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3)多样化授课方式,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建立学科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在职场中的职业技能和经验。

桂花巷

吉林大学商学院:勤酬天道向学龙图,才御国门问鼎陶朱!

商学院1993年9月,应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发展需要,同时参照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规律,在原吉林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管理科学系、会计系、经济管理系等单位的基础上,吉林大学成立了商学院。同年,商学院获得国内高校最早的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授予权。1995年,商学院增设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本科专业。1996年招收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1997年经国家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获得了MB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教育部唯一的数量经济学科的研究基地;同年,企业管理专业获得博士授予权。2001年,“数量经济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科被批准为省重点学科。2002年,商学院参与建设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3年,商学院开始建设“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吉林大学获得高级工商管理(EMB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商学院开始招收EMBA。2017年获批招生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一、院长寄语院长:张世伟乘改革春风扬帆,藉入世良机跨越。吉林大学商学院于1993年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创建,二十多年来,经过商学学子们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科学研究成果显著,为国家的宏观决策和企业的微观管理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几十项,并得到了多位著名专家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认可和好评。“人比山高,脚比路长”,这是吉大人的豪气。但我们深知,只有攀上科学的最高峰,人才能比山高;只有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脚才能比路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二、学院概况商学院目前拥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用管理和经济学八个本科专业;有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金融学五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和金融硕士(MF)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数量经济学、企业管理、金融学和会计学四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有韩亚金融研究中心、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吉林金融研究中心和信息与决策研究中心四个研究中心。商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9人。专任教师107人,其中教授50人(含37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43人(含1名博士生导师)、讲师14人。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共44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2人。学院荟萃了一大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包括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匡亚明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中国MBA杰出教授、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商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05人,硕士研究生1157人(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14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943人),博士研究生279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保送、考取国内重点大学研究生比例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2%;到国外境外大学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8.5%,包括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墨尔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达到100%。国际合作方面,有与美国肯塔基大学2+2、美国罗格斯大学3+1+1联合培养项目,有与法国IPAG高等商学院、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亚洲青年领袖游学营”等短期合作交流项目20余个。通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商学院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学科等众多零的突破,陆续构建了学科齐全、基础厚重、理念超前的多层次办学体系,学院正以“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商学院目标迈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商学院与美国肯塔基大学2+2联合培养商学院客座教授——捷成洋行董事总经理海宁先生专题讲座科研学术活动牛津大学代表团来访商学院商学院学术活动日学术讲座学生活动及竞赛商学院获得五届全国挑战杯竞赛金奖商学院摘得2018年创青春浙大双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招生宣传活动商学院招生宣讲商学院赴中学解答学生家长问题商学院党委书记邀请校友共同招生宣传三、专业(类)介绍会计学(按类招)1.专业类培养特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宽厚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基础,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及经济金融问题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专业类培养面向学生入学后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第四学期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本专业类主要面向的专业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信用管理、经济学。①、会计学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会计和财务相关知识基础,掌握管理、经济、法律和计算机应用的知识理论,具有高层次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诚信品质,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沟通技巧,以及优秀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专门高级财务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财务会计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胜任会计、金融、财政、税务等领域从事账务处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审计、绩效管理、税收等工作。通过本专业学习,学生将形成会计专业能力框架,具备会计业务处理和会计事务管理等实践能力;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具备多学科交融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掌握国际前沿的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了解国际经贸规则及会计准则,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初步的学术训练,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或社会实践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在财务会计、审计、金融、税收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财务会计相关的实践知识和高级管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素养,预期能够胜任财务总监、审计主管、内控主管、投资总监、人力资源主管、纳税筹划等业务岗位工作。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会计方法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专业特色 具有较强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分析能力,熟练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模型及软件,具备扎实的实证研究基础;充分利用商学院学科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专业学科基础,具备胜任会计、经济、金融等领域高端职位和高级研究要求的能力。主要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双语)、 中级财务会计(上、下)、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高级财务会计、税法、实证会计、计量经济学、金融学、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经济法、创业学、管理沟通等。就业方向 适应在会计师事务所、公司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以及在学校研究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②、财务管理培养目标 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要求,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备较强的数学基础和商务统计分析能力,掌握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具备分析和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个人理财规划方面问题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各类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企业财务管理、财务金融咨询、财务分析与决策和个人理财规划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财务管理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财务管理相关的实践知识、高级管理能力和不断学习、总结与创新的素养,预期能够胜任财务管理等相关业务岗位工作。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专业特色 本专业学生以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在系统掌握现代财务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公司金融的融资、投资决策能力和理财规划创新能力;强化经济分析和数量分析技能;强化案例、实验及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公司理财与个人理财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专业方向包括公司财务分析与决策、个人理财规划。主要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学、公司金融、个人理财、公司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经济法、财务分析与决策、财务实证研究方法、资本运营、国际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成本与管理会计、资本市场技术分析、行为财务学、会计学、创业学、市场营销学、运营管理、计量经济学、金融学、C语言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沟通等。就业方向 本专业实用性强,适应工作领域广泛,人才需求大,发展前景广阔。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包括:大中型企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或者在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③、信用管理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合作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系统掌握金融转移知识和相关技能;能够满足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用人的一般要求,或者具备在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等级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的资格条件。本专业毕业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金融风险管理知识、投资理财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素养,预期能够胜任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中层、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高管、数据征信及资信评级公司总经理等业务岗位工作。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信用管理和投资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信用与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专业特色 本专业强化信息技术、数理分析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学科背景,关注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课程 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运筹学、信用管理学、金融市场学、信用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信用评级、金融工程学、征信理论与实务、消费者信用、证券投资学、金融法规与监管、投资银行学、企业信用、保险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公司金融、经济法等。就业方向 适应于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商业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企业信用管理工作。④、经济学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将具备很强的经济、金融和管理方面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具有数量经济建模、时间序列分析、金融风险分析的能力,能熟练地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也可以满足政府机关、高校、金融机构、保险行业、社会保障机构和企业等经济管理工作需求。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数量经济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经济和金融领域问题的基本能力。专业特色 经济学的鲜明特色是强化数量分析技术、注重学生数据分析、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数量经济学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学科,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科研和管理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 目前商学院数量经济系和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集中了一批优质的师资,在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政策理论与评价、金融市场与金融风险、微观经济计量与模拟等方面,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本专业将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授课内容的路径,设立宏观经济计量分析、微观经济计量分析、金融计量分析、数理经济学与经济博弈论、经济模拟与实验经济学等方向。主要课程 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运筹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资本论》选读、当代中国经济、劳动经济学、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金融计量学、货币银行学(双语)、公司金融等。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适应工作领域广泛,人才需求大,发展前景广阔。适应于政府机关、商业银行、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在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工商管理类1.专业类培养特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具备宽厚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基础,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专业类培养面向学生入学后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第四学期进入分专业培养阶段。本专业类主要面向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①、工商管理培养目标 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具备宽厚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基础,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具备较强的数学基础和商务统计分析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等领域从事战略规划与运营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工商管理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企业战略与运营管理综合能力和管理创新研究素养,预期能够胜任工商管理各业务岗位工作。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专业特色 宽厚的管理学与经济学学科背景,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和商务统计分析技能,具备扎实的管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础,具有创新创业素养和国际化的战略视野,较强的战略与运营管理实践能力,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的高级管理人才。主要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运营管理、战略管理、创业学、服务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伦理学、变革管理、企业理论、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公司治理等。就业方向 适应于企业的企划部门、企业战略制定及实施、企业运营等相关部门工作。同时也可到事业单位、政府职能部门等战略规划与实施等相关领域工作。②、市场营销培养目标 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备较强的数学基础和商务统计分析能力,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特别是具备营销管理决策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企业经营和营销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一般经济管理工作,或在企业管理领域从事营销决策与运营、市场调研、客户开发与管理、产品及品牌市场维护等工作,也能够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管理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具备企业经营与管理业务知识、诊断并解决营销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营销管理创新的素养,预期能够胜任营销管理业务岗位工作。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营销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营销问题的基本能力。专业特色 采用“企业管理通才+营销管理专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较强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分析能力,熟练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模型及软件,具备扎实的实证研究基础;为学生打下扎实而系统的专业基础,使其具备量化分析和营销实践能力,有发展后劲,具备成功企业家和优秀学者的发展潜质。主要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消费者行为学、营销调研、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品牌管理、营销渠道管理、服务营销、广告管理(双语)、战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创业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计量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沟通等。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胜任大中型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或者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教学工作。③、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宽厚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基础,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工具理论,具备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及强大发展潜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等领域从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职位分析与设计、员工招聘、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设计、劳动关系管理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坚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能力和管理创新研究素养,预期能够胜任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项目经理、总经理等业务岗位工作。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专业特色以工商管理、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专业知识背景,以组织行为学和劳动经济学为专业基础理论,以高等数学、现代统计学和计量分析技术为专业技能基础,以国际化的战略视野、科学化的研究素质和模块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技能为专业核心能力,造就未来职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主要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规划与工作分析、招聘与培训管理、人才测评、劳动经济学(双语)、绩效与薪酬管理、中国管理哲学导论、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比较、劳动关系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创业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计量经济学、战略管理、管理沟通等。就业方向 本专业实用性强,发展前景广阔。毕业生适应于企业、事业、政府机关等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拥有系统化管理思想和较高的管理素质,掌握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定量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具备职业道德与国际视野,满足现代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相关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在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工业工程、电子商务、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从事管理、开发、设计、实施、应用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在上述各专业领域经过五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初步具备商业运作知识、市场驾驭能力和团队协作素养,预期能够胜任高级开发经理、项目经理、技术总监、总经理等业务岗位工作。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信息与工程相关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信息与工程的原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企业现代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专业特色本专业强化信息技术、数理分析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厚的学科背景,关注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C语言程序设计、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与应用、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商务智能与决策支持系统、信息资源管理、运营管理、金融学、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公司治理、管理沟通等。就业方向 适应在政府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营管理等工作,在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来源:吉林大学 执行编辑 | 高 畅 责任编辑 | 滑姝娅 内容来源 | 吉林大学商学院 出品单位 | 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

纷而封哉

大时代经济学家|田国强口述(上):感谢父母和海外求学经历

【编者按】近几十年,世界承平日久,乐观的人们以为,个人命运可以握在自己手中。回头看来,在逝去的岁月里,个人命运是随时代起伏的,个人命运与时代有极强的关联。在跌宕起伏的大势中,经济学家群体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和个人选择,他们的经历和治学与国家时代命运又有着怎样的交织?澎湃新闻·请讲栏目推出“大时代经济学家”系列口述,讲述中国经济学家个人成长、治学故事,以及大时代背景下的家国情怀。今天我们刊发的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口述的第一部分。少年求学路我的祖籍是湖北省京山县。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以文为生,到了祖父那一代就比较穷了,父亲只读了几年书,小学没有毕业就给别人帮工去了。父亲是家中长子,人很聪明,记忆力很好,看过的书,几十年后讲给我们子女们听时,人名和情节都记得非常清楚。京山县是山区,是抗日根据地,祖父被日本鬼子杀害后,父亲为报父仇于1939年初参加了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1949年作为首批南下工作队到了湖北省公安县。我1956年在湖北公安出生,并在那里长大。田国强与妹妹合影,摄于1976年。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的课程断断续续。由于父亲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中原战争突围中受重伤掉过队,作为走资派被打倒了,我们家开始受人歧视,我也自那时起开始变得懂事起来。上初中后,我自己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学习课程对我来说越来越容易,什么东西一学就懂,特别是数理化。从初二起,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年级前茅。在初中毕业以后,由于父亲的原因,我不能读高中。当时我三叔在河北省冀县下面的一个公社高中教书,他1949年参加林彪的第四野战军,建国后被保送上大学,是河北大学毕业的,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开除党籍,劳动几年后不能回原单位林业部,被分到河北省冀县中学教书,“文革”期间又被弄到下面公社的高中教书,是一个好书如命、一天到晚书不离手的人。文化大革命中,还准许三叔教书。当时我不能读高中,他就把我和弟弟接到了河北,在那里读了半年书,然后通过转学的方式,我又回到了公安县读高中。在高中时,我很幸运地赶上1971年至1972年的教育回潮,使得我们那一届的高中生学到了一些东西,77届和78届大学生相当部分就是那几年的高中生。1974年我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后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进工厂,但不可能进大学,另外一种是下乡,然后可能被推荐上大学。我当时的愿望是进大学。我从小动手能力强,喜欢拆修机电一类的东西,对物理特别感兴趣,我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所以我选择了下乡,总共在农村呆了两年零九个月。我是1974年7月下乡的,头几个月我感觉日子很难过。由于父亲被打倒,对今后能否上大学完全没有底,感觉前途非常渺茫。后来慢慢结交了一些朋友,开始习惯了农村的生活。田国强下乡知青时期,摄于1975年。在乡下的近三年中,我当过知青队长,工作组成员。我干活很卖力,好胜心强,不太会偷懒。农村的生活异常艰苦,一年劳动362天,只有3天春节放假的时间,每天工作至少10个小时,农忙双抢时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我们知青由于有国家补贴,还吃得饱饭,尽管没有荤吃,我曾经半年以上没有吃过肉和鸡蛋,但许多农民却吃不饱,很贫穷。下乡期间我和许多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即使出国当教授以后,直到前些年,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回到我下乡的地方看望我的那些农民朋友。下乡的经历还让我学会了一种本事:我现在做调查的时候,只需三、五分钟,就能同陌生的农民或一般的老百姓谈得很融洽。总的来说,在乡下的这一段知青岁月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自己的体质,也使得我了解了社会的最底层,知道了生活的艰辛,农民生活的贫穷。由此增强了我们这一代对社会“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我总觉得自己有一种社会道义,要替农民说话,希望人民富裕、国家强大。当时我虽然有读大学的理想,但是要实现这一理想困难很大。1976年推荐上大学的工农兵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取决于你是否根正苗红。那年更是“左”得彻底,对所招工农兵大学生今后出路的政策是“队来队去,社来社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个人如果是从生产队(或公社)进大学的话,最后还是要回到生产队(或公社)去。由于这个政策,当时许多家庭有背景的都没有申请上大学,倒给了我这样一心要上大学的机会。我当时想:即使上大学后让我回农村,我也愿意。我觉得即使种田也需要科学知识,知识一旦掌握之后,就是自己的了,况且说不定今后形势还会发生变化呢。父亲那时还没有平反,对我能上大学的事不看好,但母亲对我想上大学的愿望非常支持。母亲为我的事上下奔走,向人求情,不知道说了多少好话。但让我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上大学是很难实现的事。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是父亲原来的下级、母亲的同事,加上我下乡的表现也很不错,于是大队、公社同意推荐我上大学,没有想到最后批下来的却是中专——湖北水利电力学校。后来那个学校不知怎么回事却又不招生了,连中专也上不成了。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我对上大学的事已不抱希望、心灰意冷。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三个月以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的老校长朱九思决定招师资班。朱校长是武汉大学英语系大学生,抗战时奔赴延安,是延安抗大出身的老干部。朱九思老校长是一位非常有眼光,有气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刚打倒“四人帮”不久,他就洞察到一个新的时代将会在中国出现,认识到高等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性,致力于将华中工学院办成中国,甚至世界一流的大学。所以他求才若渴,大量收揽人才和培养师资。华中科技大学现在许多教学和科研骨干都是文革后在朱校长亲自过问下一个个调进学校的。招师资班就是他当时的一个举措。当年华中工学院特招了数学、物理、机械、电力和政治五个师资班。并且不像73年以后招工农兵大学生不用考试,在全国恢复高考之前,朱校长又首先想到让华中工学院出试卷对推荐进师资班的知青进行数学和语文两门考试。大学时代(就读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摄于1978年。在此之前母亲带着我去见县教育局的一位潘局长,他很同情我没有入学的处境。正好有这个机会,潘局长便向华中工学院招生的人推荐了我。时间很紧迫,我接到通知后,只复习了一天就参加了考试,结果数学考了满分,语文也得了很高的分。但是由于我父亲的原因,华中工学院去招生的老师开始不想要我,潘局长对他说,就只有他了,我们不推荐其他人选。于是招生老师将情况上报学校,经学院党委集体讨论同意后,我终于被招进了华中工学院物理师资班。接到入学录取通知的那天,正好是我21岁的生日,这是我在求学路上,历经坎坷所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天,也是我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入校后没有多久,学校可能认为我数学好,又将我转到数学系学习,工农兵学员1980年毕业后,又于当年考上本校的应用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我的父亲、母亲感恩是上财经院的院训之一,我经常对同学们说感恩先从感激父母开始。我尤其感激父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教诲和关怀。从小,父亲就教导我要做一个正直、担当、诚实、上进、爱祖国、爱民族、有作为的人。自从我成人以来,父亲对我的期望就一直非常高,只要和我谈话,就教诲我要爱国、上进,继续努力,做出更大成绩,直到他2001年12月以83岁高龄去世的前两天还是如此。我父亲后来和我的感情非常融洽,在他去世前五年中,我知道和我父亲见面的机会见一次就会少一次,我每年必然要回去两三次看望父母亲,每个星期都要打好几次越洋电话。父亲有很大让儿子养老送终的情节,在1983年送我远渡重洋时就很感慨地对我说,我不可能给他送终了。结果这一次的预言在他作为军人出身的强悍与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坚强意志力安排下又一次被打破了,让我至今感到震撼和敬佩。父亲在2001年去世前由于腿摔断已卧床两年,身体变得很虚弱,可能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2001年11月底时,他又一次感冒了。当他得知我12月初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作为竺可桢短期讲座教授讲学一星期后回家探望他时,他可能预感到错过了这次机会,我就没有这么巧在家给他送终了。于是从我在浙大讲学时起,父亲就开始拒绝进食,拒绝打营养吊针,拒绝吃药,每天只喝一点糖水度命。我于12月12日赶回家四天后,他就安祥地暝目而去了。父亲这一切默默的安排终于让我为他送了终。父亲直到去世的前半小时,头脑还非常清楚,这使我非常感慨,人的生命真的是那么脆弱,短短的半个小时,就让我和父亲成为两个世界的人。父亲去世后,当地父母官、许多单位和个人都来悼念和送花圈,丧事办得非常隆重。许多人对我说,父亲是一个大好人。父亲曾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大饥荒年代里,冒着被撤职、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甚至坐牢的危险,坚持真理,如实向上级反映农民的粮食将尽这一事实。上面派干部和公安局两个工作队来核查,是作了两手准备,如反映不实就准备将其逮捕,最后从厕所农民的大便中没有发现任何粮食残余而全部是蔬菜残余之后才相信父亲的话,他所管辖的一方没有一个人饿死,当地农民异常感激,而旁边的一个区就饿死了好几千人。在我的学术生涯中,特别是研究中国改革,一直勇于谈出自己真实的观点和看法,大胆直言,在这方面受到家庭熏陶和父亲很大的影响。由于父亲为人正派、从不搞歪门邪道,大饥荒年代让一方人免于饿死,他在文革动乱中,得到了许多人的保护,基本上没有受过体罚一类的苦。父亲一辈子也是经历坎坷,小时家庭贫寒不能多读书,不到20岁丧父,在战争中出生入死、多次负伤,全身上下都是伤疤,受重伤掉队,不掉队也许早已当上将军,文革时又遭迫害。父亲的一生真是不容易呀!母亲在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方面很有眼光,对子女非常关心和呵护。让我终生难忘的是:母亲为我上大学的事,从县城坐车后再在大雨中步行三、四十里路赶到我下乡所在的公社。不小心在路上摔了一跤,手划破了,流了许多血,见面了还安慰我说:我这出血见红是你要走好运的兆头,表示你能上大学。在我念高中时,我家整天同学、朋友来往不断,就像是一个旅馆、饭店。那时,我父亲的工资减少到只拿基本生活费,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母亲异常地节省,但对我们子女的同学和朋友还是热情地接待,没有怨言。海外求学经历我1983年1月底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是经济系收的第一个中国大陆留学生。当时学校早已开学,落下了博士生的大半年课程,加上自己现代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几乎等于零,英文单词大概认识800个左右,英语基本上是听不懂,困难可想而知。现代经济学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在国内研究生阶段学的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及运筹学方面的东西。对现代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几乎没有什么了解。但几个月后,我就基本上没有困难了。因为别人的困难是学经济学时遇到一个数学公式看不懂,需要花很多时间去了解。而我当时的困难却不同,由于数理基础强,一看就懂,只是自己经济学基础差,需要抓紧时间去恶补。我首先花了两个星期就把范里安 (Varian.H.R) 的《微观经济分析》自学完了,基本上有了信心。我的听力很差,听不太懂教授讲的课,但是我的自学能力很强,这是考研究生时候锻炼出来的,主要靠向同学借笔记学习和自己看论文。我的许多课程就是这样通过自学完成的,毕业时,我所有课程成绩都是A。刚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初期,田国强与博士指导老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维茨教授(Leonid Hurwicz),摄于1983年。英语差对我的学习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由于我没有通过英语考试,学校就让我边上专业课边去学英语。当时我的英语口语几乎等于零,和奇普曼(John S. Chipman)教授一谈话,我猜想他一定非常失望。因为我的英语根本没法和他交流,而又是他给我研究奖学金让我过去的。当时奇普曼只好让我做一些核查数据这样简单的工作。我看了数据就头痛,费时间,且学不到东西。我想,这多半是一个对我失望的信号。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说不定一年以后停止我的奖学金,我必须改变我自己的命运。于是我就问奇普曼:你有什么文章能给我看。花了一个月看了他的一些文章后,我说我有一些想法想与他讨论,我一说出来他就两眼发亮。然后我又花了一个月把这篇文章写了出来。这时,我刚到美国才2个月左右,这篇文章是关于线性开支函数估计问题的。这个问题现在还很难,难度是其误差项的方差距阵是奇异的,有很多种估计方法,就是没有一个精确估计的完美答案。后来奇普曼对系里的一位美籍华人教授说,田国强真的不错!从此奇普曼不再让我弄数据了,即使暑假也给我提供奖学金,和他一起写论文,到我毕业时,我一共和他写了5篇论文,后来都发表在经济学期刊和论文集中了。我发现有时候命运真的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当你遇到困难,别人不了解你看不起你时,那么你能不能补短扬长,坚韧不拔,自己摆脱困境,找到一个突破点,来证明你自己呢?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的博士资格考试非常难,一年之后几乎要淘汰一半左右的学生。主要是要求通过四门课程的博士资格考试来淘汰学生。一年学时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系列课程是必须考的博士资格课程,还要自选两门一年学时的专业系列课程作为博士资格考试课程。好的学生按正常进度一般也要两年才能通过四门课的资格考试,有些学生三、四年后还没有通过所有资格考试。只有通过了四门课程的博士资格考试才能有资格成为博士候选人。除此,还要上另外两个一年学时的专业系列课程及其他博士课程。然后是博士论文的选题,博士论文题目答辨,写作博士论文,到最后博士论文答辨,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尽管如此,几个月之后,我自学补上了落下的所有课程,成为班上最好的学生之一,自己也变得雄心万丈,起初想一下子将四门课程博士资格考试全部通过。为此,我复印了同学借给我的所有课程笔记,阅读了授课老师所指定的大量论文,反复练习当时十年来的所有资格考试试题。最后为了有把握,同时也在一些学长的劝告下,我放弃了两门,在1983年夏天首先通过了自认为有把握的微观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两门资格考试,然后过了半年通过了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门课程的资格考试。这样,来到美国短短一年之后,我成为了博士候选人。之后我开始选修资格考试以外的其他系列课程,有时注册,有时为了省钱自己去听而不注册。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在名师云集的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学习,使得自己进步快速。在经济系学习的同时,我差不多花了一半的时间去数学系旁听为数学博士生开的课,为今后的高深研究打好数理基础。1984年春季我基本上完了所有课程,秋季开始做博士论文的选题工作。在国内我是在林少宫教授的指导下做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本来打算跟奇普曼教授写我的博士论文,其风险很小,因为到那时为止,我已经与他合写了3篇论文,完全可以作为我的博士论文一部份。但是,赫维茨(Leonid Hurwicz)教授的经济机制理论这门课引发了我的强烈兴趣。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是专门研究一个经济制度或企业组织中个人理性与社会目标或委托人目标是否及如何让它们激励兼容的理论,这个理论的一些结果和思路正好可以用到中国的经济制度转型和经济改革当中去,现在回头看,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还远未成熟和完善,但由于搞对了激励,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于是我就决定选经济机制理论的开创者赫维茨作我的博士论文导师。在赫维茨指导我作博士论文的过程中,我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例如考虑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写文章的简洁和严谨性。论文第一章的初稿是1984年底完成的。赫维茨在一个星期后将论文交还给我,他把我的论文看得非常仔细,论文上写得密密麻麻。赫维茨告诉我写论文一定要直接了当,不要故弄玄虚,不通常见的术语要给出定义,新定义还要适当作经济含义方面的解释,思维要连贯,文字要简单,证明要严谨,还指出了论文引理中一个错误。我回到办公室后,坐在书桌前细读在文稿上的修改与质疑,越看越佩服,崇敬之心油然而生。非常荣幸能在这么一位经济学界泰斗的亲自指导和教诲下学习,让我学到了许多终身受用的东西,使我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境界。我在明尼苏达大学用了四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但其实在前两年多的时间内我就完成了论文,此后两年主要是旁听各种学术讲座和翻阅大量经济学方面的论文。我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除了自己的专业研究外,最喜欢的就是看闲书,喜欢看各类经典的书籍,来到美国后,对时政、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开始感兴趣,以前在国内念数学时对这方面的东西却没有太多的涉猎。在那时,我也开始关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其根源就是1983年初到美国带给我两个强烈的感受,一是震撼,二是痛苦。震撼的是,一个国家原来可以这么富有!痛苦的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这么勤劳却那么贫穷?震撼与痛苦所引发的思考成为了我人生转折的关键。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之大原因何在?有人归结于科学技术,归结于“李约瑟之谜”。但我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最根本的是制度和人才,此二者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长治久安必须高度重视的,至此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自然科学(物理、数学)向社会科学及其经济学学科进行学习研究的学科转向。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结合国外各种经济、社会模式思考一些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中国体制转型的制度性问题。也经常和雷鼎鸣学长及许多中国留学生一起探讨、争论中国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探测前景。在明尼苏达的最后两年,我阅览了许多非经济学书籍。明尼苏达大学有一个藏书很多的东亚图书馆,藏有中国历代直至现代的许多经典书籍,其中许多书在国内无法看到,我差不多每个下午都呆在那里,将馆里几乎每一本书都翻遍了,翻阅了许多传记、史记、名人回忆录、年代久远的期刊杂志,如《新青年》,让我通过这些前辈们的文字和传记,让我了解他们是如何忧国忧民的。这些书籍对开阔我的眼界和帮助我思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古人管仲说得好:“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他告诉我们,如果现实生活使人困惑,就应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该读读历史。除此之外,在明尼苏达的时候,我还有两大业余爱好,钓鱼和修汽车。钓鱼需要蚯蚓,不想花钱买蚯蚓就需要自己挖,但挖既会破坏草坪,又费时、费力,怎么办呢?我后来发明了一个不用挖就能捉到许多蚯蚓的好办法。这就是,在草坪上浇几分钟的水,蚯蚓就会自己从地里面爬出来,你只需去捡就可以了。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方法呢?是实践出真知,其原因是在我下乡时经常看到下大雨时许多蚯蚓从地里面爬出来,在泥路上和草地上爬。不过,这个方法只能在同一块草坪上用一次,因为这种方法会将草坪下的所有的蚯蚓一网打尽,一年之内都不会再有了。明尼苏达州的湖泊很多,湖中有很多鱼,我在一个鱼线上放好几口钓鱼钩,曾经在两个小时钓到近百条小鱼。自己钓的鱼吃不完,就送给其他留学生。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留学生很少买汽车。去美国一年后,我花了350美元买了一辆旧汽车,差不多是最早买汽车的中国留学生之一。可是车买后学开车不到一个月,还没有拿到驾照就坏了,送到修车的地方一检查,说是汽化器坏了,要300美元的修理费。我想,我买车才花了350元,修车就要300美元,不修理了。拖回去后,找了一本修车的书看。那时对汽车一窍不通,许多汽车零件和部位连名字都不知道,我根本不知道汽化器是什么,在什么地方。花了两个星期反复琢磨,才大致明白它的原理和结构。又花了一个星期动手将车修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慢慢地变成了业余爱好,成为修车、买车专家。我曾经将我自己的汽车差不多整个拆开,又装上去。在明尼苏达大学时,曾帮过许多中国留学生买旧车和修车。当教授后,由于时间太忙,修车的机会成本太高,没有再自己动手修车,也很少钓鱼了,但却增加了另外两个兴趣:玩21点和炒股,同时还从中获得一些心得。这两个兴趣都具有赔钱的风险性,需要较高的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将自己所学知识综合而又灵活地运用到其中。玩21点需要将数学(特别是概率论)、心理学、逻辑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我还写过一篇关于如何玩21点的心得体会小文章。炒股需要将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经济数据及突发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自2004年到上海财经大学进行经济学教育及其改革后,所有这些兴趣都放弃了。海外教学经历1987年5月我的博士论文进行了最后答辨,答辨委员会由五位教授组成,除了赫维茨和奇普曼教授外,还有威克特(Marcel Richter)和乔丹(J. S. Jordan)两位经济系的教授,另外一位是数学系的系主任温贝格(Hens F. Weinberger) 教授。经过两个小时的答辨,五位教授一致同意授予我博士学位。我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古人讲,“三十而立”,我却三十一岁才立,比古人讲的晚了一年。我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全美斯隆博士论文奖。这个奖当时每年在美国只评选25名,只给经济学和数学前25名学校的博士候选人。其他学校的学生,即使你有资格也不给你,很难拿到。田国强与博士指导老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维茨教授(Leonid Hurwicz)、硕士指导老师林少宫教授、周济院士(后任教育部部长)于华中科技大学,摄于2000年。1987年7月底我来到了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经济系当“终身轨”(tenure track)助理教授。在美国当大学助理教授有两种类型:“终身轨”和“非终身轨”。终身轨是拿到终身教职的必要条件,相当于“正式工”,而非终身轨相当于“临时工”或“合同工”,无论工作多长,都不可能转正。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一般要花6-7年的时间才能拿到具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一般要12-15年,才能由助理教授成为正教授。期间,必需要发一定数量的论文,且要有几篇发表在国际顶尖或领域顶尖期刊上高质量的文章,搞好教学,参与系里一些事务性工作。我所在的系三分之二的助教授拿不到终身教职,最终只能走人。要拿正教授,需要继续努力发文章,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只用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就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并拿到了终身教职,这样短的时间内获得终身教职,在得州农工大学是很少见的。1990年时,系里评终身教职的工作早在5、6月份开始,10月份就结束了。11月时,当系里得知有其它学校对我有兴趣时,担心我离开,立即采取紧急特别措施,通常要至少花费半年时间的终身教职审批过程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包括本人提交自我鉴定报告,找校外5-10名教授写评审鉴定信,组成评审委员会拟写评审报告,提交给系里具有终身教职的教授们讨论,系主任拟写综合全系的讨论报告并给出自己的推荐意见,提交给文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文学院院长审批,校教务长批准。按照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通常做法,校外评审人都是著名教授,大多是所在研究领域的权威,比如在我提升的过程中就有马斯金(Eric Maskin)和拉丰 (Jean-Jacques Laffont)给我写过推荐信。马斯金和拉丰在国际上赫赫有名,马斯金2007年与赫维茨、迈尔森(Roger Myerson)一道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拉丰不过世也应该和梯若尔(Jean Tirol)一道获奖。在11月底的时候,系主任通知我,我的终身教职已由教务长批准了。至此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剩下的只是走过场,需要校长和校董事会过目,最后由校长发聘书,像其他申请拿终身教职的人一样,1991年秋季正式生效。再过了4年,1995年我又被破格提升为正教授,这年我39岁,在美国经济学界这个年纪成为正教授是比较早的。在8年时间内拿到正教授,当时在学校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在我奋斗拿终身教职、升教授的那些年中,我写论文的速度非常快,差不多一年能写近10篇文章。那时,系主任说我是写文章的生产机器。其实,写文章做研究并不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在读大学的时候,我以为要打好非常坚实的基础,才能做研究。其实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有坚实的基础当然好,但问题是你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出成果。为了加快出成果的速度,应该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研究中学习新东西和新技巧,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具有针对性,才学得快,记得牢,且学的东西都是你最需要的。除了必要的基础,读论文要从最新的论文读起,最好是从未发表的论文(working paper)看起,这样你一下就能达到了研究的最前沿,已发表的文章至少两、三年前就已写出,更新的结果可能已经被别人做出来了。每篇文章后面都有相关的文献,可从里面找出与论文主题非常相关的那些论文学习,从这些论文中又可找出更早的论文,这样便可在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对你有兴趣的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另外,读论文,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任何一篇文章不可能完美,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有它改进的地方,比如它的假设太强,结论不符合实际,或模型太复杂等。即使文章本身没有太大改进的地方,结果很有新意,理论很新,但是否可把其中的思想,想法借鉴到其他领域中去,从而对其他领域作出贡献呢?一般来说在国外发表论文很难,非常具有竞争性,从写出文章到正式发表的周期很长,一般来说要两到三年,有时甚至要拖五、六年才能发表。由于我的多产,在1989-1993年世界经济学家在国际知名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和论文引用次数的排名中,列第247位,居华人经济学家排名第2位。在1990-2000年的排名中,按论文发表列第282位,居华人经济学家排名第4位,按论文引用次数,列为504,据华人经济学家第4位。被最近出版的《Who is Who in Economics》收列为世界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海外引才计划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如果没有这关键一步,中国时至今日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在继续做国际原创性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经济改革及其平稳制度转型。2014年,我与我的研究助手一道将过去所做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汇编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改革:历史、逻辑与未来》,在2015年获得孙冶方经济学著作奖。这一专著采用现代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特别是机制设计理论中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的核心特征,系统化分析了中国改革路径的演化、内在逻辑和未来。在这本专著中,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得到一个充分的结合,与此同时,在对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约束进行深入的考察之后,这本书对中国改革的政策建议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使得我们的专著区别于其他零碎的以及泛泛而谈的作品。这一专著进行了系统地理论分析、政策讨论和事实考察,它的重要性在于为不同领域的读者提供了关于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及对改革中困难、挑战以及前景的各种不同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在经济学科和中国经济改革和增长的分析中独具特色。田国强获第十六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摄于2015年。除了聚焦制度平稳转型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近20年来我一直努力推动经济学教育改革为国引才储才育才,因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体系这方面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其实,教育改革和经济改革的内在逻辑是一样的,其关键就是去行政化,不能管得太死,而应该让各个学校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2003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启了成规模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经济学人的先河,我与其他27位海外学有所成的华人教授一道受聘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特聘教授,给本科和博士生开始一门门完整的现代经济学课程,这一举措当时受到了社会、媒体和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不过,这还不是大规模全职引进海外经济学高层次人才的举动,而我的期待是将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优质人才大批全职地引进回国,这样的机会很快来到了。2004年,上海财经大学以经济学院为试点面向全球招聘院长,希望聘请活跃在世界学术舞台上的海外华裔学者来担纲革新重任,他们向我发出邀请。“‘田老师,我们把你请来,不是希望你早上8点钟上班,下午5点钟下班,这种人我们多的是,我们希望你过来,能帮我们把学科建设做起来,帮我们引进一些人才。’”上海财经大学时任校长谈敏教授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我觉得上海财大是一个能做事的地方。于是,在学校开明领导层的支持下,我于2004年7月12日走马上任经济学院院长,“求实创新,打造一流”的就职演说,给出了如何服务国家急需、打造一流学科、追求长远卓越的愿景目标、战略、方针和六大举措以及我的雄心壮志。不过,许多老师当时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因为当时的上海财经大学在国内没有什么名气,上财经济学院更是不咋样,即使在学校也只是处于中偏下的位置,而我的想法是,如我向时任财政部常务副部长的楼继伟引用毛泽东的话时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还记得第一天到上海财经大学任职,学校旁边一个街道正在改造,当我3个月后再路过这个地方的时候,改造已经竣工,变成了一条休闲美食街,一问是民营企业投资开发的。我不禁感慨民营企业和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祖国大地到处都是工地,经济发展一片欣欣向荣。在这种充满发展活动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海外人才回国发展大有可为。中国正处于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需要与世界接轨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国内杰出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海外留学人才群体是一个巨大的高层次人才库。海外人才也普遍感受到了国家的积极召唤,感受到了国家发展中个人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在高等教育引才方面,我一直觉得与其零零碎碎地引进海归,让他们迅速被同化、无暇做研究,还不如一次性引进一批新鲜血液,很快形成团队规模,配套以先进的学术机制,给年轻学者充分的舞台和空间。就像建三峡水电站对长江截流一样,一小块一小块石头地扔下去是不可能有效截流的。所以,我走马上任的一个星期内就亲自起草了一份经济学院三年振兴计划,给出了如何求实创新,打造一流的具体规划和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提出一年引进10个、三年引进30个海归博士的人才引进计划,而当时接任院长,学校给我的任务和要求是三年仅仅引进3个海外博士。同时,我专门向时任校长谈敏教授和时任分管人事的校领导要了一个在国际经济学家招聘市场方面的特殊政策:只要学院给人助教授offer,学校就一定要认可,得到了他们的同意和鼎力支持。如果按照国内通常规定,在国际人才市场上招人也是如此,由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激烈,要等到学校人事处和分管校领导批准,黄花菜都凉了,无法招到好的人才。就这么一个特殊政策,我们当年就招到10个海归。经过这10多年的招聘,动态引进了100多位,其成效和成绩是全世界经济学界皆知的,我们的国际化和由此所取得成绩是我们学校让外界真正佩服的最大亮点,上财的国际化有今天如此大的成效,谈敏和时任分管人事的校领导是最大的功臣。所以,让我充分地坚信,一个领导的格局、眼光、胸怀、担当、使命责任感及其目标决定了一个单位的事业大小和成功与否,如果没有这些,不可能为单位,为下属分忧解愁,只唯上,不唯实,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开拓和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就这样成为了国内高校最早开始依托美国经济学会年会这一国际公认的经济学家人才市场招聘渠道,进行大规模、成建制地引进海归优秀人才的大学,发展到目前每年已经有超过50所的国内高校参会招聘,其中很多是直接按照我们的招聘程序和做法在做。当然,我们的经济学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引人人才,而是一个聚一流师资、汇一流学生、设一流课程、育一流人才、做一流研究、臻一流治理、创一流学科、建一流学院的打造方略,为此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创新、治理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为此,我随后向学校提出来一系列全方面综合治理打造世界一流经济学科的改革建议和举措,比如在当时就给新招到的海归博士每人一间办公室,这样的魄力和举措当时几乎没有一个高校这样做,同时在国内开先河建立了常任轨(tenure track)制度,对本科和研究生及博士课程进行大力度改革,如加强数理基础,开设硕博连读项目,给所有的博士生开设《资本论》必修课等等。谈敏校长、时任分管人事的校领导及分管教学的孙铮副校长排除了各种困难和阻碍,对我们经济学院的改革治理和学科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持。可以说,我那时虽然非常劳累,但由于经济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和不断取得的改革成效,让我充满活力和激情,对工作感到无比快乐,开心和自豪,且充满信心。经济学关涉社会经济治理,事关政策、决策走势,特别是随着中国正在经历由大国到强国的转型,无疑对高校经济学研究所能贡献的知识成果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以抢占国际学术话语权,同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我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既抓追求世界一流长远卓越的原创性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也非常注重服务国家社会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研究,两手抓两手都硬。通过“常任轨”国际期刊目录的导引和六年“非升即走”的长周期、高质量导向考核机制约束,2005年以来上海财大经济学院教师已经在这类国际顶尖和知名经济学期刊发表署名机构论文300多篇,这些原创性研究成果多见于与Science、Nature齐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Econometric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国际顶级和一流经济学期刊。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等五大国际顶尖经济学期刊论文发表“大满贯”纪录,不仅对经济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许多也是基于中国经济实践提炼的研究成果,用国际通行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与此同时,我也注重引导教师发现和解决那些带有根本性的经济科学问题和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瓶颈问题,以促进有机融合,从而追求长远卓越。基于此,从整合全校资源的角度,2006年7月经我倡导成立了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并兼任院长。作为国际化的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平台,高等研究院主要依托海内外优秀研究团队,理论结合实际,定性与定量分析并举,以项目的形式联合攻关,研究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长远重大战略性问题和当前难点、热点经济问题。尤其是我们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项目采取了国际前沿、国内较为独特的基于准结构模型的情境分析(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es)和政策模拟(policysimulations)方法,在对统计数据和经济信息充分收集和进行科学鉴别校正的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最新形势进行严谨的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预测,并提供各种政策情景模拟结果供决策参考。中美教育经历对比这10多年来我在国内大学一线基层搞教育改革,我的一个是感觉在思想解放方面,教育部门相对落后。尽管与改革之前比取得了很大成绩和长足进步,但与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的教育整体还是一个大一统、行政化、功利性的运行体系,没有真正按教育教学规律、知识创造规律在办。政府干预过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极其有限,这就导致千校一面、高度同质,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丧失,行政化、官本位的色彩却越来越浓。并且,政府从资金投入、课程设置、学科评估、管理等各方面基本上都是大包大揽,学校的自主权很小,社会力量也难以有效参与,这都是造成高质量教育资源高度不均衡的原因,教育成为压在民众身上的“新的三座大山”之一。无论是义务教育层面,还是高等教育层面都面临诸多问题。并且,老早应该做的十二年义务教育到现在都没有实现。这一、二十年来,我一直在向各级部门极力建言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从义务教育的年限来说,目前我们还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世界上有11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方都实行了超过9年的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使得许多低收入地区,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无法完成高中教育,导致了很大的起点不公平,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比如社会流动性不足等问题。现在,考进好大学的来自农村大学生的比例不断下降,也说明了这一点。此外,义务教育年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基本素质和能力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要素发展驱动转为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发展,而创新驱动则有赖于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另一方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缩小贫富差距,迫切需要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创造起点公平,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大家知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基于法治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而这都有赖于公民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些都不是短短的九年义务教育所能承载的。从教育的质量来说,目前一些情况也是差强人意的。由于不能择校,或者选择不到理想的学校,出现了出国留学潮且重心不断下移,留学趋势越来越趋向低龄化。即便如此,一味地靠外面培养人才,解决不了问题。由于国际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最近有媒体报道美国在考虑改变政策,禁止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这对中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我们的教育在教学方式、教师待遇乃至基础设施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欠缺,并且在城乡、地方间差别很大。如果说义务教育目前主要是政府严重缺位导致教育公平不足,高等教育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效率不足,即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越位,导致教育效率低下,使之无法产生大量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表象、低层次的创新多,基础性、原创性和科学技术创新都严重不足,满足不了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迫切需要。中国对高等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至今没有一所得到世界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不出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投入产出严重不对称。这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其背后的根本,则是教育制度问题。与人们的期望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教育体制和大学管理模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育体制高度行政化,缺乏开放式竞争。当前教育体制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行政主管教育,即像管理干部一样在管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使得大学官本位意识浓厚。并且,大学之间封闭办学,没有什么竞争,缺乏主动对接国际标准的压力和动力。其二,行政管理模式和学术评价标准落后。真正懂得按邓小平的“三个面向”要求办学的行政管理人才欠缺,学术和人才评价标准没有真正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而是停留在应付上级部门各式各样的考核指标和频繁的评价活动上。政府对教育过度干预导致的后果是,大学没有自主权,没有独特性,千校一面,大学教育理念落后,教师和学生都缺乏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而这又恰恰是科技创新、思想创新以及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所必不可缺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如果不明道,不从根本上搞清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把握正确的目标方向(也就是做正确的事),那么再多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措施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说不定起反作用,正确地做了“错误”的事情。改革的方向是通过转变政府职能,遵循办学规律,简政放权,培育社会参与力量,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尤其是要提升义务教育的覆盖和高等教育的质量,扭转政府在教育领域角色的缺位和越位现象。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要坚持和扩大开放式办学,要遵循国际上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规律来打造中国品牌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一部世界大国兴衰史,就是各国人力资本强弱变迁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义务教育是国家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高等教育是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中国要着眼于赶超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在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上下功夫,而这不仅仅是依靠加大投入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体制机制改革的保障。同时,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人才市场竞争,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人才开发和管理体制机制。【口述人简介】田国强,1956年生,1982年获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机制设计理论之父”赫维茨教授。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1991-1992)。2004年起出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高等研究院院长。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共同主编,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主编。他所创导的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试点,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引领了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建设。

一两

「知青岁月」生命的密码——赵国屏和俞自由的故事

四十年甘苦与共,三十载相濡以沫。俞自由患病后,赵国屏曾撰写对联“自强不息报国真情 由缘相爱同屏风雨”,描画他们共同的人生足迹。赵国屏的办公室,在枫林路一幢高楼高层的末端,视野十分开阔。站在窗前,上海西区的繁盛尽收眼底,他和俞自由自幼走过的足迹,也还在那里。“研究世界上生物共同的运动规律,就是生命科学。”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赵国屏这样说。这或许是最简单最直白的对生命科学的解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赵国屏自然界中归为“生物”的植物、动物、微生物,都离不开在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细胞中生长、发育、繁殖等运动的能力。早期西方将与自然(包括生物体)相关的研究通称为“博物学”。随着对植物、动物乃至微生物的观测和描述渐渐延伸,伴随着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对生物进化概念的提出,加上进入二十世纪后,人类对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认识的加深,包括多学科多领域的“生命科学”已经开始形成。出生于1948年的赵国屏,对于这个诱惑了他一辈子的王国,是从家里阁楼上的一期发表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科学画报》开始的。当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已问世百年。由兴趣而来的志向少年赵国屏是兴致勃勃的,喜欢收音机里播放的评弹、京戏、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学过钢琴、画画,甚至在少年宫学皮影戏,曾经为尼泊尔国王演出;看了《少年文艺》就模仿着写小说,忐忑着投进邮筒,然后没有回音;家里养的鸡、兔子,每天追着仔细观察,为了解它们而找书来看;小时候缺钙,“三年自然灾害”没有牛奶,妈妈和人家合伙养羊,给赵国屏喝羊奶补钙,羊奶和牛奶比哪个更好?为什么城里人不喂牛,要喂羊?他总琢磨;为了想在最差的体育项目上有所显示,学过收发电报(当时,也算是一项体育运动);学过气象,看天看云听风;做飞机模型、装矿石收音机……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每一样都浅尝辄止。爸爸妈妈和读书成绩优秀的哥哥姐姐们都忧心:小弟啊,没有集中的目标,你会误了人生。1950年代初,赵国屏(前排左一)入学之前的全家福。前排右二为其父亲赵祖康在花花草草里自由自在的少年,却在某一瞬抓住了挚爱。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前后,人们借助功能愈益强大的电子显微镜,在细胞里看到无数“亚细胞”的微小结构,并发现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所有的信息都由DNA藏着,一点一滴释放出来指导细胞这个大工厂的建设与工作。而病毒,这个放在试管里没有生命的蛋白与核酸的结晶,一旦进入细胞里,它的DNA或RNA组成的基因组,就可以发挥信息指导作用,操纵细胞里蛋白质合成等机器按照病毒基因组的编码信息,合成繁殖新的病毒,上演了生命的活剧……生命是多么神奇啊!一旦掌握生命密码,人可以大有作为!这篇刊发在画报上的科普文章,让学习成绩不错的赵国屏内心激动万分,立下志向,长大要考北大生物系,做生物学家。上初中时,正兴起支援新疆的热潮,同学中有毕业了是去新疆还是考大学的争论。赵国屏说,我要考大学,做科学家。这是他那时关于研究生命科学还是直接参加建设农村的思考。上海解放初期,赵祖康(右三)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局长,随市长陈毅(右二)视察上海防汛工程贫瘠中的科研在他进入高中一年后,“文革”开始。父亲被批斗,社会一片混沌,梦想变得遥远。赵国屏率先报名加入了上海一支激情昂扬的上山下乡“卫焦”战斗队,1969年大雪纷飞的1月,到安徽蒙城的朱集生产队,在那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留下深刻印痕的10年。1969年1月9日晚,上海“卫焦战斗队”的伙伴们从上海坐火车赴安徽落户务农。居中者为赵国屏。此照当年陈列在上海某照相馆橱窗,赵祖康发现后说这是我儿子,照相馆便将照片给了他“我们年轻时受到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基本上是一致的”,赵国屏这样解释。这个“一致”,包括了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的“五爱精神”;包括了“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这样的时代使命感。这构成了他和他的知青插队小组的基本价值观,能够抵御上海和朱集之间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差异。朱集是个穷得吃不饱饭的地方,一百二三十口人,因为历史和宗族原因,分成好多派,互不信任。在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的大环境下,生存问题很严峻。把自己的生活搞好,把村里的生产搞上去,这是大家在当时大环境下,来之不易的共识。知青来了先把账目管起来,公开公平公正,大家都服气。女知青罗芸每天早晨挨家挨户收粪,她的秤最公平,谁都信任。知青小组渐渐有了话语权。开春,赵国屏便开始了他的杂交玉米制种实验。拿一根草绳,在地里量来量去,种子还没下,地已踩结实了。村里人笑:“小赵,这就是你的科学种田啊?”这样的尴尬,的确让赵国屏懂得了什么叫“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理,并且实实在在应用在如何把农业科学知识,与当地农人的经验结合起来的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朱集渐渐成了他们可以自由施展建设新农村的试验田。筑坝蓄水建灌溉系统,引进产业办工厂积累资金,划出良田建农科队育种,榨油推豆腐养猪搞副业……两三年后,在芡河畔那一片贫瘠的砂礓土上,朱集大队越过了传统的“圆蹄子牲口”富裕队的阶段,逐步迈上了农业机械化的新高度。1969年开春时节,赵国屏借了一辆自行车准备“出差”。身后为生产队“牛屋”,男知青们的临时住处即其边上的生产队仓库生活一点一点改善,收入一点一点多起来,“我们后来日子很好过了,年终可以分现金,那地方什么时候有过!”当年和赵国屏一起坚持在农村,并当了大队会计的上海知青强汉顺说。团小组长俞自由下去时朱集小组总共8人,大都从不相识。除了5个十几岁的初中生,包括赵国屏在内的三个高中生都是团员,按照毛主席“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他们建立了团小组,由“出身好”的高中生俞自由担任组长。1950年出生于上海的俞自由,父亲是针织厂的普通职员。父亲13岁从宁波到上海学生意,对新事物接受快。长女出生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他便为女儿取名“自由”,这在当时也是很新潮的。俞自由5岁时,曾随母亲在父亲老家宁波东吴镇住过两年。那时她看大伯总喜靠在门前竹躺椅上看书,便也学样捧起书来。大伯怜爱地摸着她的头,说从小喜欢读书,好啊。顺手把俞自由拿倒了的书正过来。镇上的大庙小学,三个年级的同学在一个教室里,老师轮流教课,俞自由统统看在眼里,到7岁时回到上海,按她已有的文化知识,直接进了三年级。家里原是想,女孩子,识几个字可以了。从俞自由能把书正着看开始,她便迷上了书,迷了一辈子。小学毕业后她考进上海第四女中,在那里读完初中升入高中。她依然保持了好成绩,但不怎么听话,瘦小任性,一只发夹把刘海夹住,调皮如男孩。到了别人可以加入共青团的年纪,组织上安排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帮助她,于是她们成了好朋友。那位同学先天残疾,听到有人叫她驼背,俞自由会冲出去和人打架。护卫弱者的心理,侠义,是从书里来的,也是艰难的童年生活教她的。她那时最爱读的,是早年曾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军旅作家邓普完成于1961年的长篇小说《军队的女儿》。书中女主人公刘海英,父亲是牺牲于新中国诞生前夜的连队指导员,临行给妻子写信:“……旧中国好像暴风雨中的破船,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生活在新的时代,拖拉机将要……”做中学教员的母亲带着3岁的海英住进监狱,监狱恶劣的生活环境使海英罹患疾病,瘦小羸弱。15岁时,为了当拖拉机手的伟大理想,瞒报年龄去了新疆军垦农场……全书行文如优美的散文,不仅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饱含诗情画意,随处可见深情,但凡人物的行为和内心思维活动,无不透着单纯清澈。或许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或许是作者追求的唯美,如不食人间烟火,却深深打动了少年俞自由的心。其中,小海英在困境中从书本中吸取精神力量的细节,更强化了她自小的习惯,为她在现实生活之外一点点塑起另一个世界。生活是艰辛的,妈妈常要外出揽活挣钱,去里弄加工厂干活,替人洗衣,能觅到什么活就干什么活。夏天背着大木箱批发棒冰叫卖,有次在铁路边摔了一跤,腿上留下一个大伤疤……妈妈要求俞自由必须带好弟弟们,而这三个弟弟,何等的顽皮。妈妈的要求是刚性的,曾为女儿沉迷看书没有管好弟弟而撕了她的书。俞自由想出办法,精心用好妈妈偶尔给的几分钱、三角包、盐津枣、棒冰,弟弟们表现好或不好,会获得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几十年后,她在自己从事的金融保险专业中,还会想起当年自己那些管理经验的雏形。转 折朱集小组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突出成绩,使他们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典型,下乡第五年,俞自由担任了蒙城县委副书记。赵国屏带着大家在队里干,俞自由常去县里争取支援。下乡第三年,23岁的俞自由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年末,县水利局局长说,我这里还有2万元,看看还是你们能干事,拿去拉个电吧。拉电,就是给生产队架电线杆,通电,2万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点灯不用油”的幸福生活,村民们热情高涨,说我们自己干。俞自由和当时与她同样瘦小的女知青胡蓉,带领全体男劳力,拖着板车到380里外的阜阳,拉回了180根电线杆。浩浩荡荡,背着杂粮馍,不避风雨,光返程路上走了整整四天。俞自由说,那时的农民很讲纪律,一吹哨子,原地休息,用小木棍支起板车。自己像是在指挥红军部队。1974年,朱集知识青年与农民们一起规划农田基本建设。前排右三为俞自由,后排左二为赵国屏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共同的爱好,使正当青春好年华的俞自由和赵国屏成为恋人。当时组织上不同意,说俞自由我们是要培养你的,怎么找了个出身不好的。俞自由的父母也不同意,觉得那是要“嫁到大人家”,女儿会不会受气。兴国路和高安路,他们两家虽相距不远,但按世俗的眼光,各方面都不在一个层次上。但他们相知相惜携手走了一辈子,无论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疾病或健康,始终以诚相待。他们的爱情,成就了知青伴侣中的一段佳话。下乡时赵国屏从上海带去很多书,包括两厚本如辞海般的关于农业技术方面的农业丛书。后来又从被砸烂的公社中学图书馆捡回了一批。有次在县城新华书店,他把俞自由给他理发的钱,买了一本《美国农业概况》。赵国屏感叹,那时书店里的农业书,要比现在多得多。书本给了他知识和自信,他由此学会诊治一些简单常见病,学会看图识天气,学会优良品种和因地制宜对植物生长的至关重要。与当地农民多年一起胼手胝足获得收获的经历,教会他要把理想变成现实,光有书本是不行的。很多年后,在美国完成博士论文,撰写“致谢”篇时,他还郑重地感谢朱集的全体农民给自己的教育。那时,朱集的插队小组,梦想着把贫瘠的淮北改造成富裕的江南,把朱集的未来以《扎根农村宣言》为题,写成一个版面的文章,登载在《文汇报》上。赵国屏的父亲赵祖康先生,我国公路建设的泰斗,上海解放时当过七天代市长,为大都市的平稳交接作出过贡献。书生报国,是他对子女的最大期许。只是一直以来,赵国屏属“出身不好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填表格时的“出身”一栏,总写着“伪官吏”。1976年开春,周恩来总理去世,全民悲痛!始终在为人做事方面视周总理为人生楷模的赵国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不久,他上任朱集大队党支部书记,对大队做了整体规划并开始实施。后来发生的情况,却不允许他再干下去了。他被作为“突击提干”而免职。已担任县委副书记的俞自由,被要求写检查,赵国屏几次骑自行车,赶60里路到县城,替性格倔强的女友起草“检讨书”。“走吧,你应该多学本领,去做我们农民不会做的事。”朱集生产队队长施良富对他说。当时,高考恢复,第一批知青已走了不少。赵国屏与这位一心想把生产队搞好的队长相知相惜,为共同的理想奋斗多年,感情深厚。队长曾在大风雨来临时,独自奔向育种田而损失了自家自留田成熟的麦子,那是他一家全年的细粮;也曾在农忙时悄悄杀了自家的鸡,给带病下地多日的赵国屏补养。赵国屏由此而感受着共产党人在极度贫困中的坚守和牺牲,善良和真诚。三十岁开始的求学路1978年秋,30岁的赵国屏考上了复旦大学生物系。迟来的大学生活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刻苦异常。四年本科,他还担任了班长和学校的学生干部,假期会去农村调研写调研报告,也常就教学改革等发表意见,尽社会责任似乎成了习惯。毕业时,赵国屏已当选为复旦大学党委委员,学校里希望他留校工作,业务和行政“双肩挑”。但他还是选择了专业深造,幼时要做科学家的理想变得执拗。他考上了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的研究生,又经植生所推荐考上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1983年去美国普渡大学留学。两年后,为和丈夫团聚,经历过政治风云大起大落的俞自由,辞去天长县副县长职务,也去了美国。普渡一位教授曾自诩,我们是即使招不到一流学生,但要培养出一流学生的大学。还在赵国屏蹒跚学步的年纪,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曾在此留学。赵国屏认为普渡的大学课程设计和研究生培养体系非常好,课时不多,但必须课后狠下功夫才能真正掌握,这对于开掘学生的思维和独立科研潜质很有益处。逢考试,几十个导师都可以出题,图书馆里经常能看见来自各国的累得打瞌睡的学生。赵国屏的导师是美国人,比他大了不过十来岁,常会从培养学生能力和将来发展的角度要求他。当赵国屏遇到问题时,可以向所有的导师求教,有些导师比他年纪还小。对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敬畏,使赵国屏养成了不耻下问的习惯。他的导师也会指点他,这个问题哪位教授有研究,你可以去问他。有时甚至会说,哪位先生在什么地方思路有问题,这个地方你就不能听他的。导师曾建议赵国屏选“生物化学过程中有机化学机理”,这门似乎与他眼前的博士论文研究不那么相关的课程,但是,“将来对你可能是有用的”,导师说。这门课,赵国屏读得很辛苦,得了个B。但是,近二十年后,在听取一位从事生物有机化学研究的年轻科学家的报告时,他真正领会了老师的苦心,心中充满感激。数学加英语一共1000分,就行了如俞自由之前的人生路,她的求学美国,颇有传奇色彩。俞自由小学没学过汉语拼音,中学学的是俄语,英语没有基础。到美国那天,赵国屏去接她,在汽车上试着问她英文字母表,她背到H就不知道下面是什么了!要在美国生存下去,语言是第一关。俞自由以她惯有的刻苦精神,去教堂学,替人家带孩子时,和小孩子一起看英文《芝麻街》。去餐馆打工,她学到了更多的英语词汇,却也尝到了受雇于人的酸甜苦辣,她曾说,“我去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再洗盘子。”但是,跨过人生沟沟坎坎的俞自由,心里的标杆是要读研究生。可是,她的英语水平能念什么呢?俞自由在天长县当副县长时,已经在复旦上学的赵国屏就把自己在大学学的微积分教材和习题都给了她,她每天晚上10点钟以后开始做习题。因此,俞自由去美国之前,她的数学已达到了大学程度。由于数学是学经济学的基础,而学数学对于英语的要求又是相对较低的。所以,她从选修高等概率统计入手,再修一些经济学的课,就比较容易,成绩都是A。在这样的基础上,她想尝试去申请入研究生院学习。她在国内没有高等教育的学历,但她有长期搞农业的特长,或许农业经济系可以试试。她用自己不怎么样的英语去找系主任谈,不巧系主任出国去了,一个副系主任在代理,他对俞自由的独立性和在中国有很多农业经验非常感兴趣。但是,如何能进研究生院,还要去找研究生院商量。碰巧,这个副系主任的太太就是研究生院的副院长,她了解了情况后,就提出了一个“修一门英语课,当一学期全职学生(修三门经济学的课),考过GRE”这样的方案。那么,怎么通过GRE呢?这位副院长说,就是数学考500分,英语也考500分。赵国屏说,我可以保证她数学一定不止考500分,但我也同样保证她英语是一定考不到500分的。那位副院长想了想,说:那就数学加英语共1000分。结果,俞自由的数学考了满分800分,英语考了最起码分的200分。那位研究生院副院长得知消息,很简单地说,你加起来考1000分就行了,我们说话是算数的。之后,俞自由花了一学期把那些课修掉,被研究生院录取,开始在普渡大学农业经济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比翼双飞入门的传奇性,并没有丝毫减轻攻读的压力。普渡大学的农经系在全美排名第二,要求严,俞自由读得非常辛苦。有次去考试,走着走着腿都软了。结果是赵国屏扶着她,在教学大楼外的楼梯上歇了一会,不断鼓励她一定去考,要自信能够完成一学期的学业。她后来说,这也真与“送郎上战场”差不多了。俞自由刚进研究生院的时候还没拿到资助,就得付学费。全额学费很贵,对他们夫妇有压力。系里就给她出点子,说:你可以去修很多课,但是你先不要注册,你先注册个part-time,修一门课,就付一门的钱,其他的课先作为旁听来修,但是,与开课的老师说好,你也参加考试,把分记着,等明年拿到了资助(一拿到资助,学费就全免了)你再把这些课注册,但你不用再上课了,就用先前的考试分作为学分。这些都是学校从没做过规定的。俞自由平时与师生交流甚广,人缘好,系里教授和工作人员都愿意帮她想办法。这样不仅可省掉一学期的学费,而且,由于提前完成了修课任务,下半年就容易找到助研的工作(也就是拿到资助)。普渡大学农业经济系的教学,除了数学之外,农经系硕士研究生只有一门专业必修课,即《经济学史、研究方法和农业经济政策》,几乎囊括了经济学特别是农业经济的一切。从古希腊到经典时期(亚当·史密斯、李嘉图,还有人口论马尔萨斯)经济学史开始,但不是“象牙塔”中的经济学,要学习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包括当下美国经济的现实问题。比如,美国一部分畜牧业是在草原上放牧的,而草原上有属于保护动物的会啄食幼畜的鹰。于是,如何在保护畜牧业的同时,又不过度伤害到自然环境中的鹰,这个政策该怎么去制定,又该如何执行?当然,还包括科研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统计学方法,甚至要阅读华生的《双螺旋Double Helix》这本书。而整个的教学方式,经常就是挑选原文中的一个章节要你去读,然后,让学生按照当下的情况和观点,写出自己的体会。俞自由每个周末都要写一篇英语的论文,赵国屏帮她克服英语困难,也由此而学到了很多经济学的知识。尽管读书几乎占据了所有的时间,俞自由依然尽可能积极参与和组织留学生、华人华侨和社区的各种活动。在美国,赵国屏常去农庄和农民一起干活。有时是为了大考后的释压,有时是陪俞自由去做论文调研。对美国农村和那里人民生活的真实了解,拓宽了视野,和俞自由时时忆起的朱集农村,隔着太平洋,似乎近在眼前。1990年,赵国屏获得普渡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2年,妻子俞自由获得普渡大学农业经济博士学位。1992年,赵国屏和俞自由先后回到了祖国。1993年夏,俞自由获得普渡大学农经系博士学位,于1992年先行回国的赵国屏来普渡大学参加俞自由的毕业典礼并接她回国。图为典礼后两人在学校草坪上合影生命科学家的启程回到上海的赵国屏,先是在中科院与美国Promega合资的上海普罗麦克公司,当首任生产经理,从负责建立生产流程、质控质保体系到新产品研发和客户答疑等与产品有关的一切工作,到最后兼管企业的成本核算;在两年内将一个从零开始的企业,办到了有内外销产品、有市场运行、有正规财务管理,初步实现赢利的合资企业。1995年,应导师焦瑞身召唤,他回到上海植生所,接下以前导师的实验室。报到时,他已46岁,显然有点晚了。那时的实验室条件差得难以想象,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几乎无法做实验。食堂也糟糕,学生都在实验室做饭吃。赵国屏开始改造微生物次生代谢调控研究开放实验室。一年后,引进了一位美国回来的博士后任教授、实验室副主任,拿到了三个大项目,情况就改变了。他的主要科研范围,是微生物代谢和蛋白质工程研究。赵国屏1992年回国后,先后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管理等工作。1998年起,参与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在上海浦东张江,参与建设管理了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图为2017年,为纪念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25周年摄影上世纪末期,国际上基因组学来势迅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家们,希望通过DNA测序的方法,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为研究疾病健康和基因遗传的关系,找到攻克癌症的途径,探寻密钥。由于当时从经济到科学的种种原因,我国的基因组研究起步于水稻。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健康和疾病领域提出很多新挑战。应对挑战,需要中国的人类基因组数据支撑相关的研究,这项工程又能利用中国丰富的遗传基因资源,为人类的健康科学事业作出贡献。随着人们对于中国人基因组,对中国人健康与疾病研究的特殊而不可替代作用理解的加深,对于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对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长远科学意义和人才队伍建设意义认识的加深;同时,得益于中央“科教兴国”大政方针的主导,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科研条件大大改善的大局形势,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迅速启动。一方面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中国承担下了完成人类基因组1%的序列测定和识别人类表达基因的1%的任务;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安排了医学基因组学、以人类健康为宗旨的功能基因组学,以及与基因组学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这样一种在“面向国际基因组学研究的科学前沿,面向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基因识别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展开有我国特色的医学基因组学研究。”的科技目标指引下制定的发展规划,保证了中国通过此后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第一次“弯道超车”的目标,使中国基因组研究进入了与世界同行“并跑”的阶段。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成立1998年10月,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成立,时任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赵国屏出任理事,同时,协助李载平和裴钢两位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的人类基因组重大项目。领导做人类基因组研究,对年届50,专业为分子微生物学和蛋白质工程的赵国屏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大转行”选择,事业功败垂成的风险,个人前途难测的挑战。最终,他放下了个人的患得患失。“这项工作太重要了!当时中科院在这方面学科与人才的断层都很严重,我只能用我的积累,边干边学,去开拓这个新领域。这是关乎中国生命科学发展和今后几十年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地位的关键一搏!”基于他原有的科研积累,赵国屏在国内还积极倡导微生物基因组的工作。他领导的中科院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中国第一次资助了对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使中国基因组测序能力从十万碱基级上升到了百万碱基级的水平。2002年,赵国屏担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完成了钩端螺旋体基因测序和注释,其论文被入选于《自然》杂志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表50周年的专刊中。2003年SARS肆虐,赵国屏一次次冒着危险只身到疫区,与当地的医护、疾控和科研人员广泛接触,起草给中央SARS科技攻关领导小组的报告。要做好这些,除了中国生物科学家在危急时刻的责任和勇气,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政府部门、不同实验室的有效沟通和协调至关重要。赵国屏多年社会实践锻炼的能力帮助了他。由于他和他的团队在2003年到2005年两年里,对SARS的分子流行病学和SARS冠状病毒分子进化,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绩,2006年度获上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赵国屏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手中接过奖状,代表所有获奖者发言,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支持,感谢与此成就相关的方方面面。2003-2005年,赵国屏组织团队,为阐明SARS分子流行病学和SARS冠状病毒分子进化规律,开展一系列工作,取得重要成果,获200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图为2007年,赵国屏在颁奖大会上,代表全体获奖者发言2005年,赵国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年过去了,当基因组测序技术日益成为生命科学一种重要研究手段时,当基因组数据日益成为生命科学各种研究都必须获取的基本信息和知识的来源时,中国及时地拥有了提供这种技术服务的能力与平台,也有了提供这些信息和知识的基础。因此,今天的中国科学家可以自豪地说,在基因组研究领域,我们与国际同行已经走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了。这是赵国屏这一代生命科学家在20年前不曾辜负历史的重托,勇敢并持之以恒地坚守使命所获得的回报。任职香港岭南大学俞自由1993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与决策科学系副主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教材与教学方法。她通过与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务培训机构的结合,建立保险培训中心,率先将美国保险业先进经验和LOMA寿险管理师考试引进中国,并在汪道涵同志和中国一批金融界前辈的支持下,创立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论坛。1998年,俞自由受聘香港岭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岭南大学重视她在内地丰富的社会实践和美国普渡农经系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背景,俞自由参与创建了岭南大学财务及保险系,致力于金融投资风险分析和保险市场的教学与研究。当时,中国改革开放态势如火如荼,金融和保险市场及风险投资正面对着巨大市场,俞自由的科研和教学,重视与国内金融保险和风险管理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福特基金在内的多项研究资助。她也善于将国际和香港的资源,与上海地区大学的研究生培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保险研究的最前沿。她指导和培养的一批金融保险专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中,许多人已成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及各类金融保险机构的管理和研究岗位上的领导和骨干。俞自由学成回国后在上海和香港的多所大学任教,讲授数理经济学以及风险管理和保险学。图为2006年,岭南大学毕业典礼上,保险专业毕业生向俞自由赠礼:“诲人不倦”2001年至2003年,俞自由参与组织亚太风险和保险学会,并两度担任学会主席,先后在香港和上海两地组织年会,推动了中国保险学界与国际同行的合作。在香港任职的十二年,是俞自由又一段奋力拼搏的人生。刚去时,因为完全要用英语教学,备课压力很大,她几乎把每一句话都预先打了草稿。为了应对与学生沟通中的语音障碍,还设计了一些应急手段,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怠慢”。她希望学生的学习能着重于应用而非应试。她很欣赏千夫之诺不如一夫之谔。希望学生有理解能力,会独立思考,有交流沟通的能力,有海量信息中感悟本质的灵感。能有批判、反思、总结、推理、选择等能力。她说搞经济的要见危知机,转危为机。这些靠照本宣读是远远不够的。1999年,俞自由和赵国屏在知青下乡30周年演出筹备会议上俞自由曾对多年知青好友、后来也做教师的黄红说,她认同身教胜于言教,认为只有教师对学科发自内心的喜爱,对其发展充满兴趣,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的魅力。令她最兴奋的事是,上课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有时目光闪动,表示恍然大悟。有些学生毕业后仍会就某些观点与她交流,她会感到很满足。2010年4月,俞自由因患肺癌辞世。事发突然,岭南大学俞自由工作的系主任,一位学养深厚的英国人,连夜和同事赶来上海,参加了近700名当年知青和她的学生、人生各阶段同事送她的追悼会。岭南大学在学校的教堂举行了追思会,她的同事们怀念她给大家带来的欢乐,称她“执著于真理,又善解人意,并敞开心胸与人讨论”,“是极少数会对学校高层的政策及决定直接表达不同意见的人士之一”,“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生命最深的秘密”。2009年6月,俞自由查出肺腺癌晚期,于2010年3月29日不治逝世。图为2010年2月,赵国屏陪俞自由在病房里度过她最后一个生日家里设了灵堂。小好,当年下乡知青的同龄人,朱集生产队一个富农的儿子,一步跨进门,面对遗像,跪倒在冰凉的大理石地面,磕头,呢喃。他感谢当年俞书记没有歧视他家,后来知青们又使生产队逐渐富起来。四十年甘苦与共,三十载相濡以沫,赵国屏悲痛欲绝。俞自由患病后,他曾撰写对联“自强不息报国真情 由缘相爱同屏风雨”,描画他们共同的人生足迹。追悼会上,赵国屏说,妻子的病逝,会使他更加发奋于科研,为人类战胜疾病作出成绩。俞自由去世后,他曾多次在春节期间,独自回到朱集,想着如何能为现代化农业,再做些什么。2008年,蒙城县上海知青联谊会组织返乡访问活动,赵国屏和俞自由回到当年在朱集芦沟上修建的滚水坝,合影留念赵老师把为国家做事看得很重很重“赵老师把为国家做事看得很重很重,”从山东农家走来的刚跨入知天命年轮的孔祥银这样说。这位中科院生命科学院肿瘤微环境重点实验室现任主任,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1997年他在德国做访问研究,得知中国要开始做人类基因测试,在没有得到任何承诺时便和妻子立即回国,和赵国屏一起建立基因组工程实验室。他们在一起共事五年,至今仍常有合作。有次走过一处地方写着“缘”字,孔祥银和赵国屏一起合影,“我们有缘。”他笑说,自己当年和妻子从国外回来,也是有责任感的。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用两年的时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2001年,《自然·遗传》杂志在同期发表他们与人类基因组北方中心撰写的两篇有关II型乳光牙疾病基因的论文时评论说:这两篇论文的发表,意味着定位克隆已不再是西方科学家的专利。孔祥银认为,赵老师兴趣广泛,对生物学各领域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又因为常年在科研第一线,了解现实情况,所以能提出一些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意见。不过,“像他这样一年到头没日没夜地干,我们这个年龄也做不到。赵老师爱国,非常爱。有责任感,有紧迫感,有抱负。”2014年,赵国屏被授予Pure大学名誉博士,图为授勋前与校长合影去年,赵国屏因颈椎病发,蜷缩在病床上。学生们围在边上,又急又气,“跑呀,你还跑吗?”赵老师一年到头几乎没有间歇地奔波,在他们看来实在是过劳了。如今已是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下属上海申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金维荣,他永远记得,第一次按约去赵老师实验室,还是大三学生,想利用暑假去做实习。那天,赵老师臂上戴着黑纱,自己开着车按约而至,金维荣后来知道,那天凌晨,赵祖康先生辞世。一个即将踏上科研人生的青年学子,老师如何做事、做人,在后来的20多年里,时时影响着他。“《风筝》里那样的共产党人是真的有的,为了信仰”,金维荣几番说起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那句台词,“不是每个人都有为国捐躯的机会”。金维荣说,“他影响了我,我也要这样做。”“非典”时期,赵老师每次从南方回来都要隔离,那时他已55岁,学生们说,让我们去吧。赵老师却坚持说,自己的身份,在那里了解情况对问题的处理更有推动力。“他做成了当时我们都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2008年,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成立,赵国屏任实验室主任。图为赵国屏与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杨胜利院士共同为实验室揭牌赵老师对学生的科研文章,每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逐句推敲修改,最后却不在乎排名第几或是以什么名义署名。“亦师亦友亦父,就是这样”。植生所副研究员王金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博士后,当时俞自由用岭南大学的房贴在香港买了房子,赵国屏兼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讲座教授。王金在他们家整整住了三年,每月至少省下五六千元。在那里免费住过的大陆学生先后有六人,赵老师的家成了他们的男生宿舍。对于一些家境较差的学生,无疑是巨大而有力的支持。2005年,赵老师获何梁何利奖,至今他把20万元奖金放在南方中心财务处,专门用作借给有需要的青年科学家购房首付。 有趣的是,被学生们称为在金钱和物质方面没有概念的赵老师,平时却是十分节俭,生活简单,衣着简朴,不讲究人情世故,约人谈事哪怕很晚了,仍是各吃各饭。晚上去买打折的面包做早餐,买便宜的牛奶,早上起来叫大家快喝,要过期了。实验室里的小管子,最好洗洗再用。去年,学生们为他庆祝70岁生日,一大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感情饱满地唱:“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好大一棵树,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赵国屏坐着半晌未动,抹一把脸,说,我想我应该做得更好。那天,钟杨车祸,噩耗传来,赵国屏神伤,为这位十多年的同行同事写下对联:“演讲传真知,谈笑间天宽地阔深入浅出,大智慧;挚友何日论旧文? 播种育伟业,征途上山高水急千辛万苦,硬汉子;后人谁敢续新篇!——天妒英才,我哭钟杨”。2009年3至4月,墨西哥爆发新型H1N1流感疫潮,后传播到全世界。当时,恰逢钟杨译《大流感》一书出版,文汇大讲堂请钟杨与赵国屏演讲。图为演讲后,两人与听众互动,讨论人畜共患病。同年,两人共同为《科学通报》专刊撰写编者的话: Learn to Fight from the War(Chin Sci Bull 54: 2157-2156)未来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赵国屏听从内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热爱生命科学,热爱中国人民之心不改;我也始终享受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服务中国人民的幸福。”年届古稀,赵国屏常想起父亲贯穿终生的做人做事,他为自己写下了座右铭:严亲教子立业 十年插队 十年留洋 惟愿为社会为科学 认认真真干实事 慈父示儿修身 一生忠诚 一生勤奋 定要爱国家爱民众 清清正正做好人作者:孙小琪 来源:北京知青网

打屁股

中国首闯诺贝尔,2012看莫言

中国首闯诺贝尔,2012看莫言2012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奖颁奖和举行盛大晚宴的日子,备受中国人瞩目,因为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他获奖得主也非常棒哦,一起看看吧!约翰·伯特兰·格登细胞核移植与克隆专家约翰·伯特兰·格登,1933年10月2日出生,是一位英国发育生物学家。他主要以在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方面的先驱性研究而知名。在牛津大学基督学院开始大学生涯,从最初的经典学到最后换专业至动物学。在牛津大学完成博士课程后,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2012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山中伸弥干细胞研究学家山中伸弥,1962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府,日本医学家,毕业于大阪市立大学。现任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及下属的格拉德斯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12年,山中伸弥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塞尔日·阿罗什实验量子力学专家塞尔日·阿罗什,1944年9月11日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是一名法国物理学家,法兰西大学教授,研究轻粒子和光子,是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会员。2012年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大卫·维因兰德量子物理学家大卫·维因兰德,1944年2月24日出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是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物理实验室与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研究的物理学家。2012年,因为研究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维因兰德与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罗伯特·勒夫科维兹生物化学领先者罗伯特·勒夫科维兹,1943年4月15日出生在纽约,1962年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66年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医学博士。现为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教授。2012年, 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通另一位美国科学家Brian K. Kobilka获诺贝尔化学奖。布莱恩·K·卡比尔卡分子与细胞生理学研究者布莱恩·K·卡比尔卡,1955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1981年从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分子与细胞生理学教授。2012年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和另一位美国科学家Robert J. Lefkowitz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莫言“寻根文学”作家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华人作家。欧洲联盟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欧洲联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该联盟现拥有27个会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3种。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埃尔文·罗斯市场设计突出贡献家埃尔文·罗斯,美国经济学家,出生于1951年,1971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运筹学专业。1998年赴哈佛大学任教。罗思在博弈论、市场设计和实验经济学领域曾做出显著贡献。201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点评是:为了他们在稳定配置理论及市场设计实践上所作出的贡献。罗伊德·沙普利博弈论的具体化身罗伊德·沙普利,1923年6月2日生于美国麻省剑桥,是美国杰出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和经济学名誉教授,对数理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理论做出过杰出贡献。2012年他与艾文·罗斯共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