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美国的人类学博士有多难找工作?谍追谍

美国的人类学博士有多难找工作?

【编者按】在美国,文科毕业生很难找工作,这是众所周知却又心照不宣的事实。到底有多难找工作?为什么难以找到工作?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在最新一期的《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由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办)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美国人类学研究的危险性”(Academic Precarity in American Anthropology)的文章,两位作者——大卫·普拉策和安妮·阿里森——通过大量的调查,探讨了美国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对90%的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他们的职业目标都是拥有终生教职,并会为其努力奋斗。但不幸的是,在整个美国,这种职位的空缺极少;2016年,只有不到90个教职岗位;截至撰文前,2017年的空缺教职也只有55个。与此同时,据我们推测,只有16%至21%的博士生能在毕业五年内获得终生教职,哪怕只是在任意一个学院中,可见该职位的稀缺与竞争之激烈。但获得终生教职仍然是大多数文化人类学研究生志之所向,他们的导师也希望他们致力于学术研究,并鼓励他们坚持信念、克服困难,以获得教职为职业目标,尤其是在该领域前沿的名校。其实,人类学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学科方法或教学指导方面,其目标都是培养学者或人类学专业的田野工作者,至少,也是能通过学界嘉奖、知名出版机构的论文及专著证明其学术能力的教师。总而言之,培养目标是终生教职一类的职位。然而,这种雄心壮志的理想对面,是极为不确定的现实,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果说多达80%的人类学研究生最终无法获得一份教职工作,为什么人类学的博士课程几乎专门培养学术型人才,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呢?更多问题接踵而来:从教学上看,持续接收新研究生,并将他们培养为学术型人才,却只有极少人能获得相应的教职岗位,这是否是道德的?人类学的教职工和毕业生们如何理解就业市场上如此普遍的“失败”呢?在漫长而艰苦的人类学训练期间,学生们如何处理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再者,由于职业培训模式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是否会有什么新的模式将其取代?源起:关于这个问题的对话太少了笔者二人一直在致力于研究这些问题,虽然各自的出发点和立场完全不同。大卫·普拉策(David Platzer),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编者注: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他没能通过学术界的首次求职考试。而他通过大学朋友的联系,在Adobe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于是接受了Adobe公司的体验研究员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喜欢这份工作,在其中感受到了与同事协作的愉悦,这种合作氛围中也带着一种学术精神。同时他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和慷慨的公司福利,这与他之前在研究生学院的紧张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一直都想继续寻求教职岗位。我们的另一位作者,安妮·阿里森(Anne Allison),杜克大学(编者注:世界顶级的研究型大学)文化人类学系的资深教授,也刚好是大卫的母亲,她长期都在处理自己学生面临就业市场时的困境。同时,她在一个关注人类学博士“就业困境”的部门工作,这个部门的教职人员都感受到了该问题的紧迫并积极讨论。在安妮看来,虽然她十分清楚人类学博士生在学术界就业的不确定性,并且她自己也经历了一段焦虑且艰难的任期过程才获得杜克大学这份终生教职,但她非常疑惑——虽然她自己也会建议学生去尝试在非学术领域就业——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匆忙去从事非学术领域的工作,放弃申请博士后或访学教授的职位呢?通过近距离观察大卫的经历,安妮更好地了解了与文化人类学领域相关的劳动力状态。这个过程使她意识到,我们不仅需要更充分地认识学院外的就业途径,还需要考虑,人类学学科难以预料的职业理想可能给受其培训的人带来不利影响。而在公众讨论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对话太少了。于是我们决定与人交谈,试图讨论,在只有极少人能实现职业目标的现状之下,为什么人类学学科的这种成功标准(即获得终身教职),得以存续——虽然这其实看起来很正常。正如一个世纪以前,马克斯·韦伯在分析资本主义精神如何侵袭大学系统时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种固有的紧张关系,与学术行业的职业使命及经验是不一致的。为此,我们从职业定位和工作两个方面研究人类学家的专业训练及后来的就业问题。我们对大约50名本研究的参与者进行了短时间访谈,他们中有人类学的终身教员、博士生、在读研究生(即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和几位AAA(美国人类学协会)的工作人员,访谈时间通常持续在30分钟至几个小时。僧多粥少:我们是不是培养了过量的博士?很多教职人员与我们交谈时表示,在他们的经验中,追求人类学的终身教职一直是个不确定的目标。许多学生都被警告过,他们中只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人能有运气获得任职。很多人都将他们获得稳定教职归于运气:一位终身教授将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因于偶然,因为他所做的研究,包括田野地点和论文主题,都恰好满足了职位要求,才使他获得了这个已任职15年的职位;另一位终身教授曾提交了200份职位申请,而只接受了两次面试,其中一次就是他现在这份已经持续25年的工作;三分之一的教员都是从一所小型文科大学开始教书,再逐渐被调到一所R1大学(研究型大学),这种任职轨迹也需要运气。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获得哪种终生教职,从来都不是一件确定的事情。而在专业训练、田野工作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求职和经济上的风险一直都存在。其实,即使职位紧缺并不新鲜,AAA的数据显示,如今就业市场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峻。从总体趋势上看,招聘人数大幅减少,2015年只招聘459人,低于2007年的631人(请注意,这些数字并未按子领域细分,包括访学教员、其它有可能的教职以及终身教授等职位)。与此同时,实际上高校生产的博士生数量却增加了:2015年有558个,而2007年是507个。美国人类学协会统计的2007-2016年教职与博士毕业生数据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博士正在进入就业市场,与我们谈话的大多数人却并不知晓现状的残酷——尽管他们能意识到获得人类学的终生教职是很难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过去十年中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具体数据。许多人表示他们希望能获得这些信息,或者打算在未来某个时候去收集这些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的缺失让大多数人对拥有终生教职一事的思考都很模糊。也就是说,大家都承认就业市场很困难,却没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具体的说明。相比之下,在应用类硕士项目中,就业统计数字在其教学部门触手可及,并且表现出很高的就业率。统计就业数据也是教学部门的核心责任。目前,当被问及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如何,以及我们推测的就业数字“16%-21%”这个比率是否能引起共鸣时,只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这一比率从直觉上讲是正确的,或者略高,另一半的人给出了稍微好一点的数据,不过这通常是因为他们自己所在的院系排名很靠前。然而,即使在前沿院系中,教师们也意识到学生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不稳定,很有危机感。事实上,许多教师都描述了研究生们有就业压力的意识,以及他们对于如何应对的无力感。有几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根本没有接受过就业咨询的培训,甚至没有在学术界之外工作过。“坦白说,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位名校的终身教授说,“我们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工作,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求学的焦虑:紧张的职业规划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即使是对当今劳动力市场的危机感持怀疑态度的教师也认识到,现在的研究生们非常焦虑。研究生们自己对这种焦虑表达得很清楚,他们认为紧迫感和不稳定性已经影响了大家在学院里的生活。一位学生表示,这是一种强烈的竞争感,你甚至很难将其区别于愤怒与敌意,在他的同学中,有人觉得每一次与同僚的会面都会有点儿剑拔弩张,甚至在学生休息室里洗咖啡杯时也会如此。其他学生们谈到提高竞争力时,更像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他们坚持认为竞争关系中不是人人都能存活。正如老师和学生们指出的那样,这种情形会衍生出一种野心勃勃的精神风气,比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传播得还要广。一位教职员感叹道,许多雄心勃勃的研究生在培训初期就将自己塑造成学术界的“个人品牌”,他们通过创建个人网站、定期更新Twitter等,使自己成为特殊领域的“企业家”,而不是知识分子的一员或该领域的相关人士。这种动机引发了一种令部分学者感到厌恶的学科转向,一位终身教授对这种风气感到惋惜,她将学生和青年教师中的这种转向形容为“大逆不道”,她说,仅仅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什么都做,何必要来人类学系求学,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去当一个银行家呢?俄勒冈大学前任人类学终身教授凯伦·凯斯基,也许是最为突出的职业咨询顾问中的一员,他们会帮助学生对整个求职过程进行战略性思考,即便学生们对学术界和人类学带着盲目的妄想。我们的一位受访者意味深长地说,那些还在学习这门学科基本技能的一、二年级研究生,即使只有微薄的生活费,也愿意花费超过每小时200美元的费用来支付就业咨询服务。大家对于就业的焦虑是多么显而易见,而职业中心主义也表现得越来越普遍,这非常令人沮丧。许多博士生在回忆他们第一个学期的课程时,都提到自己在积极地参与学术研讨会,而研讨会论文就成为了他们潜在的出版物,他们极其重视这种可见的学术产物,以丰富个人简历及个人作品集的内容。但又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虽然让自己的简历丰富很重要,但不断为了发表论文而去参与研讨会的这种行为,对深入地去研究某个领域是不利的。学制的分歧:放慢脚步还是赶紧毕业?除了逐渐膨胀的野心,一些教职人员还指出了对学生和学院施加更大压力的结构性因素。一方面,大学和其他机构的奖学金资助已经减少;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对完成学位施加的时间限制变得更加严格。据一位大学教师说,他们学院严格要求所有社会科学的博士候选人要在六年内完成学业,而私营机构也在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许多教师则认为,在时限上的加急与学术训练的过程是背道而驰的,这是一种太过于市场化的观念,是异常的。由于人类学历来重视对异文化语言的习得,以及与长期调研时间相对应的田野材料,加快田野工作可能会导致研究的不深入。一位教授说:“我一直试图让我的学生放慢脚步。”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倾向于减少学生在博士学位上花费的时间。一位受访者,他在学制通常为四年左右的欧洲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认为美国体系可能想仿效欧洲体系。另一位教师提到,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创作、表达比人类学期刊内容更有可读性的作品,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她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深陷于理论和术语,而在她看来,文本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能是未来训练的方向,而人类学学者和研究生往往缺乏这种特质。她还鼓励学生更快速地在博士培训的环节中“上路”,比如去实践论文写作、研究计划申请、进出田野点及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切都将有助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并且都对学生们在就业市场、学术界以及任何其他领域有所裨益。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教职人员在思考人类学训练的时间长短上确实存在分歧。对有些人来说,研究生在学业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会对这个学科的细节感到厌倦,也因此无法发展出更多的技能;对另一些人来说,研究生学习的时间太短,则会过于关心个人的就业问题。其实,对于人类学研究生们来说,无论是否有学术野心,不论是在长期或短期的学制下,他们都会感到时间上的尴尬,总感觉自己做出的研究计划是被迫决定的,只能期望未来的研究能证明其真的行之有效。但如果他们徘徊犹豫,可能他们第一学年就接触到的热门研究会变得不再新鲜。然而,如果他们做田野调查的时间太少,又会觉得自己的田野工作是敷衍了事,不够严谨。他们正面临进退两难的窘境。终生教职:是职业追求还是道德绑架?许多杰出、敬业的学生没有获得终生教职的工作是不争的事实。有位大学教员说她对申请她们学校教职的300多人感到非常震惊,“他们都非常优秀,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这个职位”,她回忆道。但最后委员会只选择了一位候选人,她非常费劲地试图解释这个人为何比其他人更为特殊。另一位教授观察到,他的一些最亲密和积极参与研究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工作,说这话的时候他赶紧补充道,“那些获得工作的学生当然也是非常好的。”然而,就像大多数我们研究的参与者一样,他没有提到任何正在采取的措施可以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地在学术界工作,或更好地为不同类型的职业做准备,无论是在课程中还是在额外的培训中。那么,如果连前沿院校和学界大牛也难以安置他们学生的工作,那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可能是结构性的,非常简单,即学术界只有极少的工作机会。但在我们与终生教员的对话中,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对学生面临的职业难题感到非常沮丧,他们更为注意的仍然是让学生在终生教职的岗位上更具竞争力,而不是思考其它替代方案。这也是研究生们自己指出的一个问题,尽管一位终生教员认为她自己也同样“短视”,但她仍然说道:“我们都非常热爱校园,无法想象在学术环境以外的领域生活。”她和其他教员一样,都有不少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份非学术性的工作。与我们交谈过的大学教员中,有一半人谈论了那些在工业设计、政府、新闻、发展、开发、宣传或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有一些人还表示他们为此非常高兴。但是这些学生是如何在这些领域找到工作的,大多数教员表示自己毫无头绪,他们认为这些学生最终是靠自己找到工作的,来自学院和大学的帮助其实非常有限。在很多教职人员看来,终生教职更像是一种个人魅力和喜好的表达:他们在做自己关心和擅长的事情。对于这样想的人来说,一份终生教职的工作是一种志向,也是一种使命。事实上,有些人认为,追求终生教职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不论是面向人类学学科还是那些人类学所研究的人群,当然,在人类学中,这两者间通常是相通的。一些研究生表示,不论个人成本如何,他们的导师都期望并要求他们能获得终身教职,这是一种从道德和伦理上的自我要求。这种立场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名研究生认为,那些在人类学系探索其它领域职业路径的教职人员,是个人对学科的背叛,甚至是道德败坏的。其他人则表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中,需要或想要在学术界以外寻找工作的话题从未被提出,即使管理者一直在向学院施加压力,希望将职业化要素纳入其课程中。一位博士生回忆说,在经过连续五次在就业市场上的尝试以及四年的兼职之后,她决定去工业领域寻找工作,却收到了一些委员会成员发来具有敌意的电子邮件,指责她对该学科缺乏承诺。过去,她曾试图与教员谈论一直找不到教职工作给她和家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但她的导师不愿意介入。同时,委员会则坚持说她的学术能力非常强,只要长久坚持就能寻找到教职。现在,她已经在科技行业工作两年,而那些她曾经认为是朋友的大学导师们已经不再回复她的邮件。许多研究生表示,虽然在学术界以外就业并不是那么严重的禁忌,但这的确是一个很少与导师们谈到的话题。职业前景或者就业市场的现实状况会被视为是粗鄙的话题,并不值得投入像讨论哲学、人类学理论或民族志议题那样的精力去讨论,也不应获得热切的关注。然而,另一些教员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是学生自己不愿意考虑学术界以外的工作,并且坚持将精力投入到各种研讨会和学术资源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园研究生教育:是专业训练还是“庞氏骗局”?在批判整个学科生产过量的、无法被任职的博士生这个问题上,一位教授称整个教学系统为“掠夺性的”。他谴责道:“是我们的自私自利让我们不愿意教学生做一些别的事情,而让他们一直在做和我们相同的事情。”另一位人类学教授则称人类学为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在这位资深教授看来,录用研究生并以一个极少人能完成的虚幻的职业梦想去鼓励他们是不道德的。“我们自以为这是一份崇高的使命,让学生在不得不回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前,至少去为此追寻八九年的时间。”而他的提议则是完全放弃人类学研究生教育。少数人类学教授也表示他们听过类似的建议,并且不情愿地表达自己也持有相同立场。有些受访者则思考到了其它层面,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教学辅助、研究助理等方面赤裸裸地利用研究生的劳动力。一位终身教授说,教师们是研究生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维系研究生教育,鼓励追求教职,是因为这使得他们可以教授他们喜欢的课程,并开展小型研讨会。还有几位教授指出,研究生教育使得他们随时可以获得助教,也可以减轻一些单调乏味的评分文件,以及与本科生合作的时间。以终身教职为目标的路径中,也鼓励学生以最低工资去做一些边缘性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以获得所谓经验,而这些经验可以使学生在求职市场上更有优势。其实,这些工作任务不论是以教师们组织、编稿、研究背景指导的监督会议或哪种形式,可能都是一种利用的借口。除此之外,在激烈的求职市场竞争中,毕业生们对推荐信的需求更强化了这种提供劳动力和时间的关系。虽然公然的利用情景很少见,但至少在调查中,我们听到了比预期更频繁的关于这个主题的微妙提及,不论是明示还是含蓄的提及,教师们可能的确在利用研究生的劳动力,更不用说一再被提及的兼职工作。回到上文中我们讨论的人类学研究生在学制长短上进退两难的窘境,有几位教师还暗示他们的同事存在故意拖延学生论文时间的行为,其实也是因为上述原因,他们一直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生产高质量的研究,但实际上,他们最终是为了确保自己作为知名学者光明的前途。就业市场:由热爱的学科陷入求职的困境同我们交谈过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表示求职的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令人深感沮丧。许多人都描述道,他们无休止地申请工作,不断地接电话并准备面试(无论是通过AAAs、Skype,还是访学),同时,他们还要提交进一步的博士后申请或一年期的职位,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必须保持理智,做万全准备,让答辩委员会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这个过程令人筋疲力尽,不论是身体上、心理上还是这当中的一切。我们还听到了几个在这种压力之下关于婚姻和亲密关系的故事,尤其那些年轻的父母,他们因为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备受煎熬。一位博士生回忆起自己的一次“情绪过山车”,他说自己在秋季申请职位时感到非常乐观,而在冬天遭到拒绝或没有回应后又感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接着在春季收到一两个回应后又激动得发抖。另一位博士生也哀叹道,在他的同学中,关于求职过程中如神经质般的分裂感和终日揣测已经成为了所有人都在讨论的问题,即便是他们聚会的派对上,也在聊这个话题。还有一位博士生,她对整个求职过程中彻头彻尾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深深叹息,她申请了许多个访学的职位,却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很难做出相应的准备,她说自己体验到一种强烈的绝望感,以及深深的自我怀疑,因为她发现自己无法在曾经作为决胜者进入的领域成功获得一个职位。几乎所有我们的研究生受访者都表示,获得终生教职是他们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目标,而且这种目标被视为选择博士项目时理所当然的愿望。大多数人都承认,这样的愿望也是他们自己的理想,并不是教师们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受到自己对人类学学科的热情所驱使。一位博士生非常强烈地描述了她对田野工作和人类学研究的热爱,她表示自己愿意接受任何一种学术职位,包括在欧洲或中东的研究机构,并为此持续地寻找机会,然而,她无休止地申请都没有得到反馈,这种徒劳感逐渐让她感到失望。另一位受访者则说,是人类学的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在支持着他。即使他现在做着一份不稳定的、薪资微薄的助理工作,也比他在求学于人类学之前,在公司有着一个高薪的职位更为充实,不论要耗费多少个人成本,他也不愿意再回到之前的角色。事实上,这位最近刚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表示,如果有人需要,他愿意成为他人终生的研究助理。他宁愿在研究机构里作为研究员而工作,也不愿意去社会上工作。还有一位乐于成为人类学家的博士生,他的理由是不知道自己还合适做什么其它的事情。经历了求职市场上连续的失败后,他离自己最初学习人类学的雄心壮志已经越来越远了。另一位博士生也透露,自己已经很难回忆起当初为什么要克服那么艰难的过程来学习人类学了,甚至在回顾时会有点怀疑这个过程是否值得。

德之钦也

专业深析|史上最全!英国G5大学人类学专业解析

史上最全,没有之一!G5大学人类学专业解析文 / 仲濠总况对于社会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往往会选择人类学的专业。而英国的G5大学可以说是现代人类学的发源地之一,其中牛津,剑桥,伦敦三座城市被誉为英国社会人类学传统的“金三角”。现代人类学基本可以分为英美两大传统,英国由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确立,称为社会人类学,经典的研究领域为宗教,政治,经济和亲属关系,美国由Frank Baos教授创立,称之为文化人类学,但他确立了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包含四个领域,即文化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与语言人类学。英美大多数高校的人类学专业聚焦于社会,文化人类学领域,当然也有一些高校也包含体质人类学或者生物人类学取向。英国的人类学硕士专业的背景要求比较宽泛,政治,历史,社会学,媒体研究等人文社科背景的同学都可以申请该专业,当然这也与人类学以民族志的方法对当代各种文化语境的关怀有关。那么G5大学作为人类学研究的桥头堡,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人类学专业,以及各自的研究传统和优势、要求又是如何,本文将提供一个综述性的介绍。英国的G5大学即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5所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中,除了帝国理工偏向理工科专业因此没有设置人类学专业以外,其他四所大学均是人类学专业世界排名前茅的名校。牛津和剑桥在最近几年的QS人类学专业排名中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第二的位置,几乎平分秋色,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作为传统人文社科,人类学排名最高排名第四,最近的2020年排名为第八,伦敦大学学院作为专业细分最多的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十分强盛,在最新的专业排名上升到第四。QS2020人类学排名链接如下: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university-subject-rankings/2020/anthropology注:本文仅仅是简单罗列,后续会对每个学校每个专业进行解读。本文仅是专辑“人类学专业解析”中的专业汇总性文章,敬请关注后续文章出炉。1. 剑桥大学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历史十分悠久,它的人类学研究传统是注重理论方面的创新,比如从上世纪末所发起的人类学本体论(ontology)转向,以及肇始于大约本世纪初的伦理转向(ethical turn),均与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家们的开创和延续性研究工作分不开。该系目前的系主任Prof. James Laidlaw和副主任 Prof. Joel Robbins两位教授既是宗教仪式研究方面的顶尖学者,也是人类学最近的伦理转向的代表人物。因此目前剑桥大学的人类学院与另外一所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马克思普兰克社会学研究所,共同创立了马克思普兰克-剑桥伦理、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中心,致力于对世界不同领域的伦理生活与社会的民族志研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的荣誉退休教授Prof. Caroline Humphrey是西方第一个在冷战时期造访苏联的学者,并且她长期致力于中北亚的人类学研究,并在剑桥大学人类学院设立了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MPhil Social Anthropology社会人类学硕士,如其名所显示,这是英国人类学最常见的专业,也彰显了英国的人类学传统,有别于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取向,但是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或者学校将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合并成为社会文化人类学。此专业针对无人类学背景或者背景较弱的同学学习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研究,作为博士学习的准备阶段。链接如下:https://www.socanth.cam.ac.uk/prospective-students/prospective-postgraates/prospective-postgraates-courses/prospective-mphilMPhil in Social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社会人类学研究,有别于上一个学位,该学位针对之前有很强的人类学背景的同学所设置的。所以这个学位不但提供目前人类学的核心议题和专业发展,也有更好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以及该系学者们专业细分领域的细分专业领域训练。该专业可以作为博士学位的过渡训练,也可以作为单独的学位,以期在非学术领域谋求发展,比如媒体,智库,公共或私人企业,NGO等。链接如下:https://www.socanth.cam.ac.uk/prospective-students/prospective-postgraates/prospective-postgraates-courses/prospective-mphil-sarMPhil in Health, Medicine and Society健康,医疗与社会,这个专业是人类学院与另外学院合办的一个项目,即科学哲学与历史学院以及社会学院。该专业致力于提供学生对健康和医疗的社会和历史性的分析。医疗人类学也是从上世纪末开始,人类学领域新兴的细分领域,研究旨趣在于全球医疗市场,疾病的文化建构,医疗文化多元主义,在地医疗传统等。链接如下:https://www.socanth.cam.ac.uk/prospective-postgraates/prospective-postgraates-courses/prospective-mphil-health2. 牛津大学牛津大学在人类学历史发展中,与剑桥大学几乎是同等重要的另一支研究传统。从其院系设置的名称我们就能获知,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该学校除了传统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以外,对于博物馆,遗产,物质和视觉文化等方面研究颇有建树。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在中国文化界和公共知识领域比较出名的项飙教授即是牛津大学的人类学教授,也是人类学系的移民研究专业的负责人。但是项教授在2022年将会前往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任职,之后在牛津大学就是兼职的状态。在硕士阶段,该校提供科学硕士(MSc)和哲学硕士(MPhil)两种,前者为一年,后者为两年,但是两者的第一年都是相同的,两者都对申请者背景没有过多研究,没有相关人类学背景的同学也可以直接申请。可以理解为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授课型,后者是偏向研究型,因此如果这两个学位有意读博士的话,前者就是MSc+Dphil(1+3year),而后者则是MPhil+Dphil(2+2year)。如果同学申请这两个专业并且有意继续读博士,需要在个人陈述中加入对于未来研究计划的框架,即完整的个人陈述加研究计划框架,字数可以延长到四到五页的内容。当然,如果在申请的时候没有加研究计划框架,不会影响录取,也不会影响学习结束之后的博士申请。以下每一个专业都有MSc和Mphil两个方向,因此不再每个专业中重复说明。Social Anthrppology该校的社会人类学研究旨趣在于回答关于社会中的人类基本生活的哲学性问题,包括:家庭,性别,亲属关系,道德与宗教观念和仪式实践,人观,健康与疾病,创造性艺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宇宙论观点(cosmology),关于人类,动物和精神存在的关联,过渡仪式等。从上世纪开始,牛津的社会人类学家们就致力于政治学,宗教,性别,文化,经济发展等研究领域的对话。该系学者们的民族志关怀涉及:非洲,南亚,东南亚,中国,日本,中东,南美和欧洲。链接如下:https://www.anthro.ox.ac.uk/degrees/social-anthropologyMedical Anthropology牛津的医疗人类学专业就立足于人类学领域,提供对于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和治疗的社会、生物取向的人类学研究,我们可以从其核心课程窥见其理论关怀,一医疗人类学概论,二疾病的生物文化人类学,三关于身体和性别现象学的人类学路径,四营养人类学。链接如下:https://www.anthro.ox.ac.uk/medical-anthropologyMSc Visual, Material and Museum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这是牛津大学人类学的特色专业。近来来,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也延伸到了博物馆和遗产研究方面,因为博物馆和遗产本身即是社会文化的视觉和物质载体。牛津大学的该专业依托于其拥有的世界级别的博物馆,the Pitt Rivers Museum,该博物馆收藏了关于世界各地的民族志和考古展览,以及民族志影像。该专业提供对于不同文化意境下的物质和直觉文化的创造,功能,历史,政治以及当代意义和实践的批判性研究。研究旨趣包含:物件(objects)和图像(images)的生产,流转和消费;博物馆展览,公共媒体,艺术馆和其他公共领域的文化表征(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s); 景观(landscape),地点(palce)和空间(space)的问题;艺术与审美;视觉人类学和表征的研究,包括摄影表征,人类学与摄影的关系;物质文化与社会理论,全球经济下的物件的跨文化流转;价值的概念和物质形式的流失,客体化(objectification)与消费。其主要课程有: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的当代议题,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等。链接如下:https://www.anthro.ox.ac.uk/visual-material-and-museum-anthropologyMSc in Cognitive &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认知和进化人类学,注意该专业只有科学硕士。该学位提供对人类思想,行为和文化的进化和认知科学视角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人类,或者说智人,拥有在语言,文化和宗教上非同寻常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传播,信仰,仪式和展演(performance)和智力(intelligence)来区分。那么什么是这些特质的进化基础?我们真的如同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是唯一的么?我们的进化和认知能力中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第一学期该学位提供认知和生物进化的课程,以及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和研究设计,第二学期主要授课为人类行为的进化,包括生物,认知,心理和比较的时间,以及心理与文化课程,研究人类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如何形成和限制我们的文化表达。链接如下:https://www.anthro.ox.ac.uk/degrees/cognitive-evolutionary-anthropologyMSc in Migration Studies移民研究,该专业也是牛津大学的特色专业,并且只有科学硕士学位,它也是牛津大学的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学院和国际发展学院合办的一个跨学科专业。该专业主要的研究关怀是对于最近的人类社会流动现象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面向。该专业也依托于牛津大学的移民、政策和社会研究中心,该中心也是英国移民研究的顶尖机构。该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运动的政治(politics of movement),社会科学中的国际移民;移民,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研究方法。链接如下:https://www.anthro.ox.ac.uk/degrees/migration-studies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LSE其人类学研究传统和历史与牛津和剑桥几乎是齐名的。从英国的社会人类学传统而言,可以LSE说是现代人类学的开创地,因为有社会人类学之父之称的马林诺夫斯基就在此任职并设立了人类学博士的学位。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是马氏的博士学生。费先生师承马氏的功能主义传统,并且在中国文化与西方的比较研究领域论述颇丰,如《乡土中国》等,是中文和英文世界不可多得的中国人类学经典制作。LSE在社会科学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其人类学最新的QS排名世界第八,全英第四。如学校的名称所显示的,该学校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非常发达,而在人类学细分领域,LSE在政治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发展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社会人类学传统的研究领域也是传统强势的专业领域。值得一提的是,LSE也是为数不多(可能是英国人类学仅有的)设置中国方向的人类学专业,这与该校的师资力量从上世纪下半叶就延续的对于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有关。LSE的人类学系一共有5个硕士专业,但是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即社会人类学,发展人类学,以及比较中国研究。其中比较中国研究是人类学系与另外有两个专业与心理系和性别研究系合办。因为社会人类学也是对于英国人类学传统的综合性介绍课程,因此在这里不再赘述,主要分析一下社会人类学(当代世界的宗教),人类学与发展,和比较中国研究专业MSc Social Anthropology社会人类学硕士链接如下(不做详述):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Graate/Degree-programmes-2020/MSc-Social-AnthropologyMSc Social Anthropology(Relig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社会人类学(当代世界的宗教),该专业提供了独特的跨学科和更广泛社会科学视角来研究宗教。它关注当代社会越发重要的宗教与世俗的动态平衡,以及关于宗教的概念在理论与实践中,如何与社会的各方面产生链接。该专业讨论的话题从宗教和公共生活的政策相关连接,宗教与政治,到信仰,仪式和存在问题(questions of being)的理论争论。并且关注宗教在发展中国家所扮演的角色,对比第三世界和西方模式的宗教和世俗化。LSE的宗教人类学有非常强的历史传统,比如前文所提及的马林诺夫斯基对于宗教仪式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和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莫斯的宗教理论的争论),到仪式研究的代表性人物莫里斯布洛克(Maurice Bloch),以及研究中国宗教的汉学家,人类学家,王斯福,代表作为《帝国的隐喻》,到现在LSE人类学系的主任Charles Stafford对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研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宗教人类学是LSE人类学传统的最好的代表和延续。链接如下: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Graate/Degree-programmes-2020/MSc-Social-Anthropology-Religion-in-the-Contemporary-WorldMSc Ant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MSc Anthropology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人类学与发展,人类学与发展管理,这两个专业都是人类学院提供,由国际发展学院协助的专业,区别在于选课的模式和主课的不同,这个将在专业介绍最后提及。人类学与发展可以说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上世纪下半年随着人类学对于自身学科的殖民主义反思,人类学家们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开始了关注。发展人类学因此应运而生,它致力于用人类学方法提供自下而上的视角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批评研究。两个专业的人类学部分都将提供人类学家如何理解全球化和其他经济转型,从大D(Big D)development发展(发展提升项目)和小d(littile d)(经济发展或现代化所引起的变化)。另外,也提供人类学视角下的从1980年代兴起的生产,消费,交换和金融的新形势的研究。人类学与发展管理的国际发展部分应用经典的制度化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去理解发展中的机构和组织,发展管理项目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为现实世界中的公共,私人和非盈利组织提供咨询工作。该专业一共十二个月,核心课程是必须课(一个在人类学,一个在发展学),选修课和毕业论文,主课是:发展人类学,发展管理,或者经济人类学1:生产与交换,或经济人类学2:转型与全球化,毕业论文10000字。链接如下: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Graate/Degree-programmes-2020/MSc-Anthropology-and-Development-Management人类学与发展专业的国际发展部分是关注如何克服贫困和创造健康,富裕和可持续的社会变迁。该项目使用最近的社会科学理论去理解发展的过程,政策和实践。该专业除了上述专业的课程以外,也可以选择:发展:历史,理论与政府,或发展研究的核心议题加另外可选的半个学分的选选修课,同样是10000字毕业论文。MSc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比较视野的中国,该专业集合了LSE大量的不同专业领域学者对于中国的跨学科研究。虽然基于人类学院,但是吸取了其他大范围的社会科学领域,去研究中国的政治,国际关系,经济历史,社会和文化。这个专业最主要的特色即为从对比和历史的维度去研究中国,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对比中国与印度,现代欧洲国家或者其他适合的对比国家。专业的主课即对比视野的中国,研究的话题包含:中国的帝国官僚体制,中国的宗教,都市生活,家庭,法治社会,政治等。其选修课所涉及到的学科和议题包括:人类学,经济历史,政府,国际关系和社会政策。该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话题包括对比区域性政策,社会主义管理体制,以及语言的国家主义等。另外需要告知对该专业有强烈兴趣的申请者,该专业的负责人Hans教授和LSE荣誉退休教授王思福合著了一本同名书籍,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想要对该专业核心议题有进一步了解的同学可以参阅此书。链接如下:https://www.lse.ac.uk/study-at-lse/Graate/Degree-programmes-2020/MSc-China-in-Comparative-Perspective4. 伦敦大学学院(UCL)伦敦大学学院(UCL)总排名世界第八,人类学上升到世界第四。它的人类学也是英国高校中涉及领域最为广泛的学校之一,从传统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医疗人类学到古人类学,进化和认知人类学,环境人类学,媒体和数字人类学,到视觉和物质文化,纪录片和民族志电影等,可以称之为几乎涵盖人类学四大分支领域的全面教学体系。UCL的人类学不同于上面三所学校的特点也在于此,它是最近人类学学术界可以称之为最为活跃和最具有开拓性的学校,包括从物质文化理论和经济人类学出发建构的数字人类学(digit anthropology),以及近年来由Prof. Daniel Miller 发起的项目Why We Post, 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用民族志方法去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下的社交媒体文化。其中关于中国的社交媒体民族志有Tom McDonald撰写的Social Media in Rural China(乡土中国的社交媒体)和Wang Xinyuan撰写的Social Media in Instrial China(工业化中国的社交媒体)。这一系列的民族志都可以在UCL人类学官网上免费下载。由于UCL的人类学专业众多,下面笔者将从五个大类简要概述每个专业的研究旨趣,以方便读者了解和区别所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一、生物人类学Anthropology,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MSc人类学,环境与发展硕士,如前所述,该专业也是近年来兴起的发展人类学的一种。这个项目关注于人类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包含学科理论有: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社会人类学,政治生态学和生物社会人类学。探讨的议题有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链接为: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anthropology-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mscHuman Evoluntion and Behavior MSc人类进化和行为,属于进化人类学范畴,研究人类和非人灵长类的进化。链接: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human-evolution-and-behaviour-mscPalaeoanthropology and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 MSc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是由人类学和考古学两个系合办的,提供人类进化研究的生物和考古学方面的研究。链接: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palaeoanthropology-and-palaeolithic-archaeology-msc二、社会人类学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社会与文化人类学链接如下: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social-and-cultural-anthropology-mscPolitics, Violence and Crime MSc政治,暴力和犯罪,提供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相关问题涉及:国家,法律,民主,冲突,革命,恐怖,罪犯,刑罚等。三、物质文化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MA视觉与物质文化硕士,这个专业实际上是人类学比较基础理论的一个分支,它会研究空间政治学、身体化、艺术公共领域等等问题。而这些理论问题,都会考察物质和视觉媒介如何作为行动者形塑社会中人的关系。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material-and-visual-culture-maDigital Anthropology MSc数字人类学硕士,这个专业更多是用人类学理论的批判性视角去考察数字化社会的各种现象。研究对象范围甚广,包括社交媒体、网络政治、大数据、数字基础设施、3D打印以及算法等等。链接如下:https://www.ucl.ac.uk/prospective-students/graate/taught-degrees/subject-areas?p0=anthropology四、医疗人类学Biosocial Medical Anthropology MScMedical Anthropology MSc这两个专业都属于医疗人类学的领域,不同的是第一个专业加入了生物人类学的视角。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biosocial-medical-anthropology-msc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medical-anthropology-msc五、公共人类学Creative Documentary by Practice MFAEthnographic and Documentary Film(Practical) MA专业1是创新纪录片实践(艺术硕士),是一个相当偏向纪录片生产实践的艺术硕士项目。但是它也有相当理论的一面,人类学系设置这个专业,目的是以“民族志”视角去拍摄纪录片。学生需要学习人类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课程,并且基于对理论的理解去提出批判性的观点。专业1链接如下: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creative-documentary-practice-mfa专业2是民族志与纪录片电影,它并不是艺术硕士,而是文学硕士。正如冠以“Practical”之名,这个专业完全是一个实践性项目,提供最前沿的纪录片拍摄教学资源,学生毕业的条件是拍摄一部25-30分钟的纪录片。专业2链接如下: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ethnographic-and-documentary-film-practical-maCreative and Collaborative Enterprise MA这个专业是为有想法或者已经开始创业的学生开设的,依托于UCL强大的学校资源,由文化创意产业知名的领袖来开设和指导。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creative-and-collaborative-enterprise-ma5、结语评论从以上对于四所学校各个专业的解析,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如下:一,对于人类学想要有综合性的了解和学习,可以选择社会人类学专业,或者对于人类学没有过多的了解,该专业可以作为综合性的人类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硕士阶段学习,为进一步到研究学位,如研究型硕士或博士做准备,也可以从事人类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工作,比如咨询,媒体,公共服务,NGO等;二,对已经有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的同学,比如医疗,认知等,可以选择细分领域的专业,比如在媒体行业有相关经历,或者从事新媒体,创意文化产业,自媒体等领域工作的同学可以考虑媒体人类学,或者数字人类学专业,同理,有医疗、博物馆、视觉艺术、文化遗产、发展、环境等领域,拥有相关的科研、学习或者工作经历的同学,可以考虑对应的细分领域,可以获得从人类学或者跨学科视角研究不同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知识,去反馈和反思之前或者以后工作经历和规划,或者继续从事专业领域的研究。当然,有这些经验的同学也可以选择社会人类学,对人类学总体理论和研究方法有更全面的接触和学习;三,G5的学校每一个都是世界专业排名前十甚至数一数二的,而且提供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在考虑专业选择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研究历史和传统,以及当下的研究偏好去选择。而且,每个学校的学习氛围和文化传统也是可以考虑的因素之一,比如牛津剑桥是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他们有英国为数不多的书院制,即除了学生所学习的院系(faculty/department),比如人类学系,学生还归属为不的书院(college),每一个书院都有自己的logo,学习组织,个人导师(mentor),每年也会举行宴会(formal dinner)和其他公共活动,或者书院之间的竞赛活动,这些都是吸引很多学子和游客的地方。而处于伦敦的两所学校,也是伦敦大学集团(Union of University of London)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但意味着在这里学习的同学可以享受世界上最古老和最有人文历史气息的城市之一,它所拥有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媒体和实践资源,比如大英博物馆,国家艺术馆,大英图书馆,BBC等;也可以享受伦敦大学集团所共享的学术资源,即跨校的导师指导,选课,图书馆资源等。本文作为分析英国人类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章,旨在为读者选择和区分G5名校专业做一个专业性的参考,更加详细的对每个不同专业的申请要求等会陆续推出,敬请期待!

连环骗

人类学是学什么的?美国人学专业就业前景好么?

人类学专业的学生留学都学什么课程?去哪些国家留学更好?同学们最关心的,人类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你想知道的,小编来为你解答!01、专业介绍人类学(Anthropology)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当代人类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源头。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个是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民族志(ethnography)同时指称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据人类学研究而书写的文本。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则称为人类学家(anthropologist)。02、国外的人类学究竟学些什么?美国大学人类学专业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宗教体系。人类学者通过比较研究,找出这些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求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学专业内容和分支非常广泛,主要有:人类学与宗教,科技人类学,环境人类学,全球遗产,发展、保护和人道主义等。提供的课程有上百种,从宽泛基础的简介到具体某一地区的研究,从人类起源到当今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到遗址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还有研究玛雅文化、北美原住民、亚马逊地区、非洲国家各个方面的不同课程等等。学生的参加的科研项目也遍及全世界。说到当今科学界人类学研究最权威,可以说是在英国。在英国以及许多欧洲的大学,这些分支往往安置在不同科系,且被视为不同的学科。除了人类学专业的涵盖范围广泛,人类学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知识更新速度快。所以选择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兼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只有研究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在就业方面才能更具有优势,适应能力才能更强。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人类学硕士课程来说,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有人类学理论与民族志,婚姻、家庭与性别,政治人类学,东南亚人类学研究,亚马逊地区人类学研究、人类学与人权等等。03、人类学相关专业大致的就业前景介绍人类学专业面广,知识更新迅速,学生兼通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属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就业途径宽,适应能力强。选择毕业后回国的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能胜任民族、宗教、计划生育、文化、民政、旅游、宣传、政策研究等工作。毕业后可以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担任行政、文秘和各项管理工作,主要以博物馆、民俗研究机构、考古方面为主。有的学生还能进入相关的媒体机构担当记者、编辑的角色,进企业从事市场调查等。在美国的人类学专业毕业生中,71%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28%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7.2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偏下。对90%的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他们的职业目标都是拥有终生教职,并会为其努力奋斗。但不幸的是,在整个美国,这种职位的空缺极少。与此同时,据推测,只有16%至21%的博士生能在毕业五年内获得终生教职,哪怕只是在任意一个学院中,可见该职位的稀缺与竞争之激烈。但获得终生教职仍然是大多数文化人类学研究生志之所向,导师也希望他们致力于学术研究,并鼓励他们坚持信念、克服困难,以获得教职为职业目标,尤其是在该领域前沿的名校。

不得复使

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介绍

MSc in Social Anthropology社会人类学理学硕士学院:人类学和博物馆人种学学院全日制:1年学费:28,040英镑申请要求:学术:中国985、211院校成绩最低要求为88%,任何学科背景。雅思:总分7.5(单项7.0)额外要求:学术推荐人:3位;需提供essays:两篇2000字的论文关于课程社会人类学一直将人们视为社会存在。我们所有人在任何社会、任何文化、任何历史时期所做的一切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这些假设通常不会被陈述出来,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特定的邻居、亲戚、朋友或同事共享的。社会上的一切都是值得质疑的,包括对因果关系、社会中的自我、自然和文化的坚定信念、态度和观念。学会将不同版本的世界联系起来,就是学会成为一名社会人类学家,这也是我们希望你能在你的学位课程中学到的东西。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旨在为分析和方法论问题提供坚实的背景,因为它们适用于社会人类学。你将批判性地阅读该学科的主要学术贡献,并且将向你介绍人种学的方法和在人们之间生活和写作的经验。你将学习如何比较研究什么使人类同时相似但又不同。你将学习社会人类学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如果合适的话,也可以考虑在暑假为你的硕士学位论文做一点实地考察授课方式是混合授课,在讲座上你将听取有关该主题的专家的信息;在课堂上您将以小组形式(8至9个学生)展示和讨论课文;辅导课中,在3或4人的小组中,你们将互相探索,并与导师一起探讨在你们自己的论文和其他工作中提出的问题和想法,这些问题和想法都是他们指定的主题;导师还将提供有关论文的书面反馈。理学硕士学位考试分为两个阶段。评估是通过课程作业和限时考试,构成评估过程的第一部分,在6月底前完成。第二部分是硕士论文(10000字),于8月下旬提交。在设计可行的论文项目时,你会得到导师的支持,包括相关文献的讨论、方法问题和研究实施,但论文的实际写作是无人监督的,这为你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展示你作为独立研究者的技能和素质。就业前景:许多毕业生进入教学和研究领域,尽管这通常需要博士学位。公共机构、大型私营公司、开发机构、非政府组织等都有招聘职位。

龙虎盟

最新最全,UCL数字人类学硕士近5年数据大解密!

MA Digital Anthropology数字人类学硕士项目信息所在系所:人类学系系所特色:UCL的人类学系不仅是英国最大的人类学系之一,也被公认为是世界十大人类学系之一,在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第四。系所网址: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项目内容:学术背景:该专业无具体学科要求,较适合具有人类学/艺术/传媒背景的学生申请有关数字人类学硕士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申请要求/申请资料/申请时间等详细信息,请参考下方官网:https://www.ucl.ac.uk/anthropology/study/graate-taught/digital-anthropology-msc拓展阅读(UCL研究生)1. 申请指南:https://www.ucl.ac.uk/prospective-students/graate/taught-degrees/how-apply-step-step-guide2. 学习模块网页:https://www.ucl.ac.uk/mole-catalogue/3. 语言要求:https://www.ucl.ac.uk/prospective-students/graate/applying-international-student数据解读数据说明● 总录取率=总录取人数/总申请人数● 中国学生申请率=中国学生申请人数/总申请人数● 中国学生录取率=中国学生录取数/总申请人数● 中国学生成功率=中国学生录取数/中国学生总申请人数整体数据分析整体上看,该专业除了2017年稍微下降到43人,其他年份都呈上升趋势。其中,2016-2019年间的申请人数变化不大,基本在50-60的区间上下波动;而到了2020年,申请该专业的学生突然增加到90,上升幅度非常明显。而整体录取人数方面,2016-2019年的录取人数波动不大,基本维持在40人上下,2020年随着申请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录取人数则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学生数据分析再看中国学生的情况,2016-2018年数据显示,总体申请人数分别为9/8/14,中国学生录取人数分别为5/6/6。显而易见,申请该专业的中国学生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相比之下,被录取的中国学生数量则比较稳定,几乎不受申请人数的影响。在录取比率方面,2016-2019年的录取率总体上先升后降,以2017年为界,从2016年的73.58%一下跳跃到2017年的近年最高录取率83.72%的,之后几年持续下跌,最低值是2020年,录取率仅为62.22%。再观察中国学生的数据比率,中国学生申请率分别为16.98%、18.60%、27.45%,从数据可见,中国学生的申请占比在逐步增多;录取率方面,分别为9.43%、13.95%、11.76%,中国学生的录取率在2017年达到最大录取比率,而其他年份都基本是9-12%左右,基本在较低录取比例;成功率方面,分别是55.56%、75.00%、42.86%,呈现先升后降的情况,因为在中国学生实际录取人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成功率主要受申请人数多寡所影响。 总体而言,相比起其他传媒类专业,该专业不算很热门,而录取数量会随着申请人数的变数而进行调整,但对中国学生而言,录取数量和比率都偏低。申请建议UCL的人类学系所很有特色,是英国为数不多的结合生物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物质文化和医学人类学的院系之一,并在全球排名第四,享负盛名。数字人类学硕士,是一门使学生具备分析和批判数字现象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能力:从社交媒体到数据,数字基础设施,3D打印,算法和在线政治的学科。理学硕士将对数字系统的技术理解与人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使学生为政策,行业,政府和学术界的数字人类学家做好了准备。该专业并无限制申请者的专业背景,所以如果申请者有人类学、传媒、艺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背景或实践经历的话,都可以尝试申请。另外,从申请要求看来,该专业的语言要求较高,雅思总分达到7.5,而小分不低于6.5;专业均分也不能低于85,想达到这两个最基本的申请条件,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因此建议申请者尽量提前准备,进入申请的前期工作中。总体而言,申请该专业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以及语言成绩是否符合该专业的要求,对于跨专业或是原专业与该专业知识跨度较大的申请者而言,更应该事先多了解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等内容,因为跨专业入读可能会产生学科知识之间的融汇,具备一定难度;其次,若申请者的语言或者其他方面不满足该专业的入学要求,申请者可考虑进行专业的背景提升或语言考试的培训等途径;再者,申请资料与个人文书的撰写,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应该注意有侧重点地将自己的优势与该专业的要求进行匹配与结合。但是,若对自己目前的情况不能确定,想具体了解自己是否具备申请该专业的优势,以及如何可以提升个人申请竞争力,可以随时咨询摆渡学人客服小渡,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分析。

双瞳

美国研究生申请:Public Relations专业解读

一 公共关系是什么(一)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一词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整体上来讲,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促销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目前,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综合各种定义,我们可将其归纳总结成一个: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公共关系领域要求很强的技巧和分析能力,并不仅仅是交流沟通技巧这么简单。公共关系的服务对象可包括各界人士,公司或者政界候选人等。从业者们会向机构提供信息传达的服务,提供建议、计划、执行并评估信息传达的活动、媒体联络、组织公众宣传活动,甚至需要助企业去包装公众形象、解决危机等。一些学生认为美国公共关系是一项经济领域的“软技能”;但是一个专业从事公共关系的人的职责绝不仅仅是维护企业形象,同时也包括展示所作的这些努力是如何影响企业的盈亏状况的。而从学科的研究方法上说,公共关系学基本上是综合运用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即:运用管理学、行政学的方法研究决策过程;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和公众印象;运用政治学和传播学的方法研究舆论的形成和作用,以及传播的过程与作用;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人际关系;运用语言学、逻辑学的方法研究写作、讲演等。(二)公共关系和传播学的关系传播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彼此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持传播沟通论观点的学者极为重视研究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行为与规律。他们认为, 现代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社会的重要学术范畴。而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传播方式,因此,“公共关系”与“传播学”学科的关联性是最高的。美国学者Doerfel and Barnet针对国际传播学会中13个独立学门之“语意网络距离与位置”进行研究发现(Doerfel & Barnett, 1999 p.589) ,其一,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二维向度上,公共关系与大众传播的语意距离相对较近;其二,在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的二维向度上,公共关系约与二者等距;其三,在政治传播与女性主义的二维向度上,公共关系与“政治传播”的距离相对较近。这证实了公共关系与传播学的高度相关性公共关系与传播学有着重要的交集。公共关系中的传播是指组织传播媒介向公众进行信息或观点的传递和交流。这是一个观念、知识或信息的共享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双向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组织和公众)之间的了解、共识、好感和合作;其手段主要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形式。如果把公共关系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考察时,就会发现传播和公众、组织一样,是使组织和公众之间建立关系的一种手段,传播媒介则是实现这种手段的工具。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才能使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使组织得以在公众面前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公共关系形象。三者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表示:(三)公共关系和IMC的关系在美国的部分大学中,还开设了类似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的硕士项目。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4As)是这样给IMC进行定义的:“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映广告、销售促进合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因此,IMC一方面把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一切传播活动都涵盖到营销活动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则使企业能够将统一的传播资讯传达给消费者。我们在申请公共关系的时候,也可以关注IMC这个方向,其中最知名的是西北大学(IMC这个概念的创始人舒尔茨就是西北大学的,所以西北的IMC方向一直在全美排名第一),它与公共关系也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交集。二 美国公共关系硕士项目介绍在美国综排Top100的学校里面,有公共关系硕士的并不算多的,加上与之交叉的Strategic Communication以及IMC总共只有23所。23所学校比较均匀的分布在各个排名段。其中,12所学校提供Master of Public Relation,8所学校提供Master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还有3所学校提供IMC。这些项目大多数都开设在传播学院,比如南加州大学的M.A. in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就开设在安娜堡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部分开设在继续教育学院,如哥伦比亚大学的Master of Science in Strategic Communication,就开设在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学院;纽约大学的MS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是开设在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一)课程设置美国公共关系硕士项目的时长在1-2年间。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研究重点和师资力量的优势,提供的课程各不相同。但是从课程性质来看,最核心的课程大致如下: The Theory and Epistemology of Communication(传播学概论); Research Methods Proceres(研究方法-程序); Research Methods Analysis(研究方法-分析)。这些是最基本的研究手段,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会提供: Contemporary Advertising & Public Relations(现代广告与公共关系) Advertis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t(广告和公共关系管理)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Project(整合传播项目) Media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媒体经济与技术) Consumer Insight(消费者内在需求) Marketing Finance (市场金融) Law, Policy and Ethics(法律,政策和道德 Specialized Writing for Public Relations(公共关系写作)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大众传播与社会)整体来讲,通过公共关系专业的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大量掌握communication的理论知识。 通过针对性强的选修课,丰富学生多方面的知识。例如有管理学、广告学、营销、社会学心理学等。 感受课程的实用性特点,美国许多PR专业课程都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设置的。(二)分支方向公共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Corporate Relation 和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前者比较侧重于企业形象的建设,辅助公司营销方案的实施,学习的课程除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课程外,还有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广告类的课程; 后者所学的内容比较宏观,会研究各类组织的公共关系研究,如:政府组织和NGO组织。而且该方向的课程也会较偏重于Communication的理论课程,如:Georgetown University的PR结合该校的特点比较侧重政府公共关系的学习,课程中包括了大量传播学理论。PR主要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不过也有学校侧重理论研究,如:University of Florida和Syracuse University,这两所学校的Public Relation专业有Thesis和Non-thesis两个方向,其Non-thesis的培养目标就是为PhD项目输送人才。三 申请建议在美国公共关系专业申请的过程中,影响申请结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确定申请学校之前,一定要注意申请专业的侧重点,学校的录取要求,尽量选择与自己的目标和背景相匹配的学校,准备文书的时候也要注意针对学校的要求和侧重点相应的对自己的专业兴趣加以说明,尽量保证兼顾到可能影响申请公共关系专业的各个因素。(一)公共关系专业对学生的背景要求公共关系硕士项目对申请者本科专业背景要求不高,学校还是主要看申请者对于公共关系这个专业实际存在的兴趣如何再进行评判。很多文科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想要申请美国硕士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相关专业时,也会考虑转公共关系方向的申请。所以如果你是语言类专业,纯文学类专业,或者研究历史地理等偏向于理论的东西,在美国没有过多对应的方向和实用性,是可以考虑转向公共关系专业的。当然兴趣爱好还是需要最先被承认的。然而即使在专业背景上对学生没有过于苛刻的要求,在实际能力和性格处理方面公共关系专业还是对学生提出了实际的要求 超强的写作能力公共关系专业需要接触大量的企业文化,很多创意策划和事件处理,需要从业人员实际落实到笔头上并使企业得到认同,如果申请者不具备写作能力或写作能力较差,在进入公共关系专业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练习。 沟通技巧公共关系的核心部分是和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文化打交道,在这种沟通中帮助企业得到提升或者帮助其产品打入市场。美国文化本身就含有奔放和热情的元素。而作为公关的学生来讲,更应该超越这些因素,所以性格活泼,沟通能力强的人更适合去读这个专业 思考能力公共关系领域要求的思考能力更倾向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针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是否有前后明晰的思绪,是否有足够有条理的思路,是需要申请者具备的品质。 管理能力公共关系涉及到人事的相关内容,而对于企业管理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所以管理能力是必要的条件。 人格魅力所谓人格魅力是相对宽泛的说法,但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却免不了涉及到性格是否适应环境以及是否能得到认同的一面。所以申请者展示自己在性格上的独特闪光点是非常有必要的。(二)相关工作经验/实践经验工作经验/实践经验是公共关系比较看重的一个部分,可以成为申请者对此专业充满热情的考核标准。而美国很多大学一般也比较偏爱一些具有一定相关工作或是实习经验的申请者。比如雪城大学的Master of Public Relations,就比较偏爱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在职申请者,如果本身工作与公关不相关,也强烈建议有机会转到一些公关部门实际工作,目的在于积累一定的公关经验,同时对于申请也会有很直接的帮助。而对于应届的申请者,在校学生可以在选修一些公关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假期时间到一些公关机构、公关公司或是某公司的公关部门进行实习,了解公关工作的基本流程。(三)TOEFL/IELTS公共关系因为对于沟通和写作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语言要求也是较高的。托福是检测国际生英语语言水平的第一道门槛,Admission Office必须保证国际生有足够的英语语言能力来跟得上美国的课程,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学习,具体点来说,100~105是至少要达到的,当然越高越好,没有上线。比如南加州大学的,达到100/7.0以上还要加读语言课程;而西北大学的IMC项目,TOFEL最好能够到110,106+也只是有机会可以录取。语言成绩在决定录取结果的过程中,作用比较大,尤其是针对一些对于分数(总分或是单项)有特定要求的学校,如果没有符合到学校定的标准,很有可能在初审的过程中就被筛掉。(四)GRE对于申请公共关系,基本学校都会要求GRE,只有极少一部分设置在继续教育或者职业学院的公关项目可以免除,比如纽约大学的MS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rporate Communication,就可以豁免GRE,但是其余的项目,都会要求GRE,部分学校也可以用GMAT代替,如哥伦比亚大学和西北大学。GRE的分数没有很明确的限制,最好能够达到320+,V部分能够到150,这样在申请的时候会比较有优势。(五)GPA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对于申请者本科GPA成绩并没有严格的分数限制,但是从以往的申请情况来看,申请TOP100的院校,GPA最好能够达到3.0以上。但是在以往案例中,如果学校对GPA没有明确的要求,申请者其他方面表现出色,如具备一定工作经验或是GT成绩较高,那GPA低于3.0也有较大被录取的几率. 因此,针对于一些对GPA以及申请者的工作背景没有严格要求的学校来说,可以通过申请者基本条件之间的互补来平衡申请中的比重,使优势弥补劣势。四 典型院校分析(一)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Program Name: Master of Arts in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介绍:南加州大学安娜堡新闻传播学院是全美十大新闻学院之一,传播学分支设置全面。公共关系包括16到20个月的课程,旨在培育下一代的公共关系和策略交流中的创新者和领导者。毕业后会从事于五百强企业、发展迅速的新兴企业、公共关系和数字化机构、通讯机构以及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第一学年学生会建立一个在战略思维、写作、伦理、内容展开和应用性研究分析上的坚实基础。第二年学生会在一系列专业课中选择一部分在某个具体领域的练习,例如娱乐、风险管理、政治、体育、社会媒体等。 课程设置:1-2学期学生要完成以下六门必修课程: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Insights (3 units)战略公共关系研究,评估与洞察Introction to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3 units)战略公共关系基础Legal, Ethic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3 units)战略公共关系法律,伦理与社会基础Multimedia Content Creation for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3 units)战略公共关系的多媒体内容创作Writing for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s (3 units)战略公共关系写作Business and Economic Foundations for Public Relations (3 units)公共关系的商业与经济基础除此之外,选择写一篇论文的学生必须完成18个学分的选修课程,选择参加综合考试的学生必须完成22个学分的选修课程。 录取情况: 从2017年的申请情况来看,申请者200人,录取47人,平均GPA3.27/4.0,中位数3.25/4.0,GRE-V150,Q148,AW4.0,平均年龄23岁,国际生比例26%,中国人5名,女性40人,应届生13人,平均工作年限8-12个月,本科专业新闻相关59%,社科类16%,人文类7%,职业学位(商科、金融等)2%,其他16%,陆本只有一个录取者。(二)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ogram Name: Master of Science i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介绍: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Medill新闻学院可以算是美国最好的新闻传媒学院之一(西北还有一个communication学院,不及Medill的reputation),西北大学的舒尔茨就是IMC概念的创始人,所以西北的IMC一直是全美第一(营销传播鼻祖)。超高综排+超高专排+超高人气+业界口碑(短期长期的就业都不错,在圈内有极高知名度和认可度),打造了神话一样的IMC。15个月的program时长:9月开学,次年12月毕业(如果要回国的话,这个毕业时间在秋招、春招之间)。下面有几个分支可以选择:Brand strategyMarketing analyticsDigital and interactive marketingContent marketingStrategic communicationsMedia strategy 录取情况:学校未公布具体的录取数据,但是根据以往的录取情况,TOFEL最好能够到110,106+也有机会但可以参考实际录取案例:学生A: 非211院校,广播电视专业,GPA:3.5+;GRE:320+;TOEFL:110+学生B:211院校,市场专业, T107(W25/L23/S29/R30);GMAT680; GPA3.3学校FAQ已经网页上面都没有最低要求,但是根据以往的录取情况,TOFEL最好能够到110,106+也有机会(三)New York University Program Name: MS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介绍:NYU的PRCC项设置在职业教育学院,因为项目的职业导向性,所以半以上的老师都是业界牛,有些师还能为己的学提供实习以及工作的内推机会,资源很好。课程大多是在下午和晚上,天空闲的时间大部分学生会寻找实习的机会。项目采班制教学,没有固定的班级成员,每课都会和不同的同学一起上课。春季学的native speaker比秋季的比例得多,如果希望classmates都是老美以便提身的语言能力,不妨考虑春季入学。所有enroll PRCC的学,都会在orientation时了解到PR League这个组织,这是一个PR专业的联盟,会不定期发放实习机会和业内讲座的门票。学生可以利用在校期间,多参加活动、多增强social的能,这对于毕业季找工作将有很大帮助 课程设置:NYU的PRCC项的课程设置丰富且非常实。其中既有培养agency与corporate PR practitioners基本工作能的课程,如锻炼公关稿写作的PR Writing、进行媒体联络与管理的Managing Media Relations;又有拓宽PR从业者格局意识的商务类课程,如增横向领域视野的Critical Business Skills for Corporate Communication、从企业战略领域剖析公关传播的Strategic Communications等;也囊括了社交媒体时代下,公关与时具进的产物,如Social Media: Objectives, Strategies, Tactics; 最重要的是,除了这些必修的核心课程之外,PRCC项提供了很多concentration的课程,针对未来就业向和行业选择,可供不同领域发展的需要。比如-如针对上市公司股东关系管理的Investor Relations,针对现在热的咨询业开设的PR Consulting,针对企业内部公关传播的Building Publics: Employee & Other Constituencies等。这些课程紧贴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在技能学习和职业发展两个面都能对学有很的帮助。 录取情况:学校没有公布官方录取数据,但是从往年录取情况来看,NYU的招收条件并不算特别苛刻。首先,虽然官今年要求的minimum托福成绩为110,但是存在破例录取的情况,且情况不在少数。其次,因为项目的就业导向性原因,作及实习经验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分数带来的遗憾;正因如此,本科院校的排名与名气也不会过度影响申请。录取的中国学生中也存在很多95+的成绩。五 公共关系的就业公共关系涉及到人际关系、公共传播、组织行为、市场营销等诸多领域,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根据美国劳动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预计在2008-2018年,美国公共关系人才需求增长24%,远超过美国所有行业的需求增长的平均水平。而在中国,随着市场全面开放,中国公关业进入蓬勃发展的快速增长时期。本土专业公关公司的陆续崛起,外资公关公司纷纷抢滩,公共关系人才大量紧缺,就业前景整体看好。(一)公共关系在国内的就业前景专业培养的公关人员,他们更多的被商业、政府、非盈利性的机构所雇用。如有: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咨询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公关部门等。其实公共关系是一个非常泛的行业,就业方向除了上述的行业外,还可以到出版社、电视台、等传播机构,此外各类企业对公共关系的专门人才都有需求。整体来讲,公共关系的就业领域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类是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政府等的公关,宣传部门。通常而言,会单独设立公关部的都是一些比较大型的外企,国企。例如宝洁,西门子,阿里巴巴等都有设立公关部。大中型的非营利性组织以及政府部门都会有设立公关部,但他们不会直接叫公关部,如政府方面,就有新闻发布厅(局),这个就是政府很典型的一个公关部。第二类是成为专业的职业公关。较为出名的专业公关公司有:伟达公关,万博宣伟,蓝色光标,奥美咨询,凯旋先驱,普乐普,安可顾问,关键点,中国环球等。对于专业的公关咨询公司,他们主要是负责其客户(企业、政府组织等)的公关活动的。对于职业的公关,发展的方向可以是在自己服务的公关公司中直线发展,即从项目组员 (助理) → 项目组长 → 经理 → 区域总监 → 公司合伙人。第三类是从事传媒行业,如广告公司,出版社,电视台,报纸杂志等。这个方向尤其适合于偏向大众传播类的 Strategic Public Relation,Public Relation 方向的学生。(二)公共关系在美国的就业前景在美国,公共关系行业平均年薪达到$73,000,从Public Relations Specialist年薪$47,000到Customer Service Locally年薪$111,000不等;比美国所有行业平均年薪高出12%。以下为美国典型职业和薪资待遇: 公关专员:$61980 新闻分析员:$78380 记者或者通讯员:$45120 公关经理:$108260但就相对于美国本土的学生来说,国际学生的就业形势明显更为困难。除了工作签证的问题,这主要与国际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文化背景有关。公关行业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留学之前本身没有较好的英语水平和美国文化的积累,在留学的一两年内满足这些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美国本土企业的来说,如果不能用英语自由的表达你所有的想法,融入他们的工作环境当中,他们显然也不会考虑你的申请。因此对于想留在美国就业的学生来说,首先要让自己具备较强的英语水平,熟悉美国风俗、社会文化。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尽可能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实习经验对就业十分重要。除了自身的条件之外,在美国纽约、芝加哥、波士顿、华盛顿、旧金山、迈阿密这些大型公关公司聚集的地区就读也可能增加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而且全球贸易和跨文化传播的加强也产生了对公关人才的特殊要求,尤其是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市场的企业,增加了对国际学生的需求,可见国际学生在美国的就业机会也在不断扩大。

对门儿

美国留学十大冷门专业推荐!

NO.1.家庭和消费者科学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家庭和消费者科学又称为家庭经济学,这项专业背景会教导学生所有关于成立家庭的知识与要素,毕业后能够成为专家,进入儿童发展、家庭关系、消费经济学、个人理财、服装设计、住房和营养等领域,展开职业生涯时,拥有相当多的选择。相关职业:教师、健康教育工作者、财务顾问、教育官员。代表大学康奈尔大学 密歇根州立大学 普渡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佐治亚大学 俄勒冈州立大学 阿拉巴马大学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NO.2.语言学 Linguistics语言学专业是针对语言进行学习,包括语言的结构、形成、历史、以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等等。随着全球化持续作为尚未消退的新兴商业趋势,具有语言学背景的专家在许多领域中将会更加受到重视。相关职业:人类学领域、考古学领域、计算机科学、口译员、语言学家、语言病理学家、听力学家、翻译、市场营销。代表大学康奈尔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威斯康辛大学 密歇根安娜堡大学 范德堡大学 俄勒冈大学 西北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 德州奥斯汀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密歇根州立大学 俄亥俄州立大学 纽约大学 印第安纳大学 弗吉尼亚大学NO.3.娱乐管理 Recreation Management主修娱乐管理学的学生将学会如何管理员工、计划和执行活动、设立预算、并按照安全规章进行娱乐活动,相关科系的毕业学生可以在公园、度假村、体育设施、营地、老人中心、主题公园等地方发展。相关职业:娱乐公园服务员、救生员、滑雪巡逻、提供各种娱乐活动的保护服务、娱乐工作者、教练员、裁判员、公园护林员。代表大学阿什兰大学 贝勒大学 杨百翰大学 芝加哥州立大学 克莱姆森大学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印第安纳大学 堪萨斯州立大学NO.4.食品科学 Food Sciences对于自认为是“美食家”的食物爱好者特别适合,食品科学专业专门研究食物里面暗藏的生物和化学原理,了解生产、运输和准备食物的方式,并学习如何让消费者获得安全的食品产品。有关工作:农业和食品科学家、风味化验、饮食技术员、营养师、工业生产管理人员。代表大学普渡大学 康奈尔大学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NO.5.包装 Packaging如果你对于绿色环保有所兴趣,这可能是一条很好的道路。大部分的包装产业都与健康和安全需求相关,因此这个产业不太可能有消失的一天。目前包装产业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加实用和环保。相关工作:工程师、工业设计师、农业和食品科学家。 在入学条件上:想要申请包装科学硕士的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具有包装或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如果是后者,必须先修完大多数包装本科专业课(工作或参加过培训已获得了要求知识的人除外);本科学习阶段后两年的学绩分(GPA)为3.0(B)以上(四级制);主修了1年的大学物理和化学(包括有机化学导论);主修了1学期的微积分;提交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成绩(国际学生还须提交TOEFL成绩);和3封推荐信。 在美国,包装硕士生主要来源于下列这些专业的本科生:包装、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生物技术、物理、材料科学、森林学、冶金、电工、市场学、机械、工程艺术、摄影、印刷、化学、工业化学、医药化学、药品和商业管理等。代表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 罗切斯特理工大学 威斯康辛陶特大学 克莱姆森大学NO.6.犯罪学 Criminology你有能力破解电视剧“Law & Order”的案例吗?也许犯罪学的专业正适合你。犯罪学专门研究一个人犯罪背后的心理、犯罪情况、犯罪预防、以及犯罪相关的原因的理论。有关职业:临床心理学家、政府律师、犯罪矫正治疗专家、研究心理学家。代表大学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密歇根州立大学 宾州州立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佛罗里达大学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特拉华大学 东北大学 美利坚大学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天普大学 华盛顿州立大学 印第安纳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NO.7.社会工作 Social Work社会工作专业适合喜爱帮助他人的人,如果你有志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在这方面的研究将让你了解人类心理、个人和团体谘询、社会服务如福利和住房补贴等相关专业知识。相关工作:儿童家庭和学校社会工作者、人权事务工作者、医疗公卫社工、心理谘询师、药物滥用社工、社会学家。代表大学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 芝加哥大学 华盛顿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北卡教堂山大学 德州奥斯汀大学 凯斯西储大学 波士顿大学 福德汉姆大学 匹兹堡大学 南加州大学 威斯康辛麦迪逊分校 波士顿学院 纽约大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宾夕法尼亚大学NO.8.城市研究Urban Studies你想知道为什么在你住的城市中,某一地区被视为“中产阶级”吗?主修城市研究专业,你将了解到社区是如何发展的,刻板观念又是如何加在他们身上的。你还可以研究如何使一个城市更具独特性,不同地域如何对问题作出反应,建筑和城市布局如何影响着人们。相关职业:城市和区域规划、社区组织者和活动家、公共利益倡导者。代表大学南加州大学 纽约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 雪城大学 特拉华大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佐治亚州立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卡内基梅隆大学 哈佛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NO.9.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这是另一个有关绿色环保的主修,学生将学到如何保护和保存自然资源,如何适当将这些资源包括石油、树木、水、动物和植物等,正确地应用在商业用途上,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相关的工作:保护科学家、环境教育者、环境科学家、林农和林业技术员、公园维护管理人员。代表大学康奈尔大学 密歇根州立大学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NO.10.老年学 Gerontology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资源正关注着人类衰老的进程。老年学专业会学习到与老化相关的生物、行为、社会变化,这些专业知识未来都有助于从事与老年人相关的工作。相关职业:高级护士、医生、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医疗公卫社工、心理健康辅导师、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公共利益的律师。代表大学纽约大学 爱荷华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凯斯西储大学 杜克大学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

火战场

花十多年研究垃圾的人类学家

经授权转载自:全现在(ID:quanxianzaiAPP)作者:曾梦龙受访者简介:张劼颖,1983年生,陕西西安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科学技术社会研究、环境人类学、废弃物、劳工,著有《废品生活》。她说:“垃圾是一个社会之物,我的研究是一个图景,看垃圾在我们社会生活当中和人的关系是什么?”两三年前,张劼颖发现自己长年研究的垃圾从隐性变成显性社会议题,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讨论。她觉得,很多力量推动这个变化发生,比如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垃圾制造量最多的国家,垃圾污染和处理问题日益严峻;各地反对焚烧运动兴起;上海、北京相继推广垃圾分类;纪录片《垃圾围城》《塑料王国》等传播环保信息。当然,还有她所从事的社会科学研究,希望提供给公众一种全新看待垃圾的眼光,展现垃圾的生命图景,思考垃圾和人类的关系。张劼颖最早接触垃圾研究是在2007年。当时,身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的她,和几个同学组成调查小队,进入北京六环外的城乡结合部冷水村做田野调查,研究拾荒群体。基于这些调查,她完成硕士论文《垃圾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和主体性》。硕士毕业后,她先从事一年劳工方面的社会服务,但发现有太多“认识世界”的努力尚未完成,于是放弃“改造世界”,回归学院,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读博。相比硕士期间主要关注垃圾的经济面向,博士时期则关注垃圾的政治与科技,强调垃圾的社会文化意义。张劼颖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地点是广州,她通过追踪垃圾,从而理解其污染、治理和相应的环保行动。那时,她在写字楼、居民楼观察人们如何丢弃、谈论垃圾;和废弃物设备企业家喝茶,和清洁工人、环保者聚餐,收集各个群体对垃圾的认知和理解;走访大型公共设施,在垃圾填埋场的视觉震撼和嗅觉冲击当中,重新感受垃圾;在看似高效、洁净、环保的垃圾焚烧厂,观看垃圾的意义如何被科技重新界定,“垃圾”“环保”的概念如何同时被环保者和科技争夺;走访有机垃圾堆肥设施,参加环保组织的垃圾分类项目和政府部门的研讨会议,从不同角度反思中国垃圾治理的困局。在她看来,中国的垃圾污染一方面源自于消费社会发展和高速城市化变迁,另一方面没能被历史至今的垃圾治理方案有效解决。历史上,垃圾治理体系的建立滞后于垃圾的大规模产生。被政府视为有效解决之道的垃圾焚烧技术则面临怀疑和批评,遭到居民以及环保组织的反对。在推动垃圾分类的设想上,政府与环保组织达成共识。然而,意图良好的居民垃圾分类的推进可谓困难重重。这构成垃圾治理的三重困境。因此,垃圾不是一个纯粹的环境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每一个行动者(如政府、生产商、消费者、环保者、某种技术)合力才能解决。“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事情很难”,张劼颖说。北京六环外城乡结合部冷水村一拾荒院落2015年博士毕业后,张劼颖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5年间,除了见证垃圾成为显性社会议题,她生活最大的变化是结婚,成为母亲。某种意义上,这段时间她的学术研究进度缓慢,对于人类学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田野工作很难展开。她怀念学生时代对学术的专注和勇猛,如今工作和家庭要占用不少精力。这也是不少年轻女性学者面临的困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大家都会觉得工作之后比较受冲击,一直在排除各种干扰和影响,努力回到一个好的状态还挺难的。相对来说,女性会更艰难一些。”这时,张劼颖选择坚守阵地。“我会像打仗一样守住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不然就会完全被琐碎且繁重的家务劳动剥夺。”今年,她和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胡嘉明合著的《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在大陆出版。这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垃圾民族志。她们将垃圾视为一种参与社会政治关系的物质,审视它如何复杂地、有机地参与中国的转型社会,并与社会阶层的断裂、巨大的城乡经济文化差异、农民工的有限流动性纠缠在一起。“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废品生活》,将垃圾视为一种能动性的物质,了解垃圾如何生产废品从业者的群体与主体性,他们的理想与挣扎,以进一步思考在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中国,我们作为消费者和垃圾的关系、和废品从业者的关系,以及和未来的关系。”她们在书里写道。2020年7月,我们在北京见到这位年轻的人类学家,以下为全现在和她的访谈节录。张劼颖01////拾荒者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垃圾把我们与他们连在一起。Q:在《废品生活》中,你说你并不试图寻找最大受害者,不希望把拾荒者塑造成一个最卑贱、底层、被侮辱与损害的群体,进而仅仅为了告诉读者他们有多悲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一方面,你试图呈现这个群体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更愿意告诉读者他们与我们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你也试图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群体,去分析、去批评为什么这个群体被剥夺,不公正何以发生。能不能集中讲讲拾荒者群体如何丰富与多元?他们和我们有着怎样的相关性?我们该如何从社会结构角度理解他们?张:首先,他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很惨的底层,也是一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有人干得好,有人干得不好,干得好需要技巧、能力、聪明、努力。然后,和其他城乡移民或者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收入并不少。你进去会发现,不管是年龄、性别、背景,拾荒者都很不一样,但是为什么我非要讲他们的丰富和多元呢?我抛给大家一个更复杂的故事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如果只是把他们描绘得很惨很可怜,你看到之后很受触动,但这种故事像消费品一样,消费完了就完了,之后能怎么样呢?而客观或者平视呈现他们有一种揭示的力量,这种揭示的力量会让你意识到他们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比如对自由的追求、对教育的重视、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一方面不想承受打工那种规训,想给自己争取更多自由;一方面却又像机器上面的零件,必须一直运转,才能够谋求生计。像所有特别重视教育的中国父母,认为下一代受的教育好了就有希望。我现在所有奋斗都是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学,还要给孩子买房子。另外,你还能看到我们和他们是有联系的,你扔的垃圾把你们连起来。如果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那大家处在生态系统不同位置上面,而他们是在帮助城市做垃圾分类。从社会结构角度,他们是从农村到城市来找生计,叫农民工或城乡移民,也可以叫散工,或者非正式经济里的非正式就业。他们看起来像是自我雇佣,在城乡之间、夹缝中灰色的非正式经济中找到谋生领域,等于自己开拓空间,创造谋生方式。毫无疑问,他们受的不公正,首先是一种刻板印象、歧视和污名化,因为跟垃圾打交道,人们会躲避他们,觉得脏、危险。另一方面,表面上他们是自己的老板,但实际上他们是非常辛苦的劳动者。他们通过分拣和积累的劳动,才把零价值的垃圾变成有价值的生产原料。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付出大量劳动,没有任何保障、权利,是产业链里非常分散和最底层的工人。像他们来北京这么多年,所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跟他们都没什么关系,也很少会去别的地方,就躲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边,很真空的位置。Q:你说:“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不断经历空间改造、功能重组、产业升级与正规化,随之而来的是低端人口出局、废品行业紧缩。与此同时,伴随着垃圾分类的高歌猛进,垃圾议题也日渐显著。”而且最近这段时间,新冠疫情估计对他们雪上加霜。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些年的变化对拾荒者和废品行业有很多不利影响。你怎么看?张:因为我没有做调查,所以没有基于研究的结论,只能说一点感觉。一方面,放在历史里看,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合法性,所以当一个城市有什么变化的时候,可能就会被赶走。但是,他们挺有韧性,因为是非正式经济,很善于在夹缝中找到机会,又会不断回来,很难讲他们是不是能被成功赶走。这些年确实是对废品行业的冲击一轮接着一轮,包括每次环境整治会拿他们说事,说这是脏乱差,影响环境,包括会建一些更正式的公司和产业园来取代零散、非正式的废品回收。另外,现在推动垃圾分类,有一些大城市会觉得让一些正式公司或者技术进来,是不是比他们做得效果好一点?过程中可能会更干净,更好控制、管理。但是这种意愿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实现。北京可能更多是行政力量对于城市规划和市容市貌的管理,其他地方有产业更新升级,从非正式化到正规化的趋势。所有这些都会对他们造成冲击,但是长远来看,我觉得他们是不是真的能被赶走都很难说,我不是说他们没有问题,比如他们确实在回收当中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他们肯定不是为了环保才做这个事情,就是为了挣钱。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有一些优势很难被取代,比如高度流动性和灵活性。一个正式公司或者看起来高大上的智能技术想要做到他们那种程度很难,比如有效率地收集、分拣、拆分、辨别。他们这套太高效灵活,目前我没有看到正式系统或者技术有能力取代他们。02////垃圾是一个系统问题,但也不能低估每个人的能动性。Q:十多年来,你做的研究试图给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垃圾的眼光,讲述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在讲述垃圾的故事之前,我想问一个基本问题,中国的垃圾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张:我们的垃圾治理有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滞后性,一个问题暴露之后,我们后面才会出一些方案解决,比如禁止那种白色塑料发泡饭盒,禁塑令,垃圾围城,外卖、快递、共享单车的垃圾问题。如果不够前瞻,总是滞后。这是垃圾本身性质使然。其次是高速城市化。垃圾是城市排泄物,你总想把它排到外面,但是没有绝对的外面。以前的郊区很快变成城市,以前那个地方扔的垃圾或者规划的垃圾处理设施很快变成问题。人们不愿意垃圾集中中转中心和处理设施在自己家周围,所以国家想用焚烧方案,觉得可以高效环保地解决问题,可是会被居民反对。还有一个难题是垃圾分类推不动。垃圾分类的意愿非常良好,说了很多年,不同地方也不停地说,可是实际上推动效果怎么样?你看北京已经一段时间,大家做得怎么样?这是一些比较现实的问题。污染每天都在发生,我不能说严重到什么程度,但我会说有这么多问题存在,而且这些难题今天依然存在。Q:你强调垃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这个系统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是成为垃圾前“物”的故事,包括日常生产和消费系统;另一段是成为垃圾后“物”的故事,包括城市的垃圾分运和处理系统。我们先谈前一段,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反思?张:对,我认为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前端问题。比如生产会有设计,电子产品预期寿命是一年还是三年,预期你是坏了之后可以拿回来换或修,还是预期你一年之后扔掉变成垃圾,再去买新的。它会用五六层包装,还是简化包装。它会设计很容易分解、拆分,方便垃圾分类,还是会让这个东西很复杂,很难分解。这是垃圾之前的问题,但事实上就是这些之前的问题才让垃圾变成问题,有一部分是生产者的责任。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仅说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环保宣传教育有一个问题是把系统性的问题个人化。这样的话,大家一开始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很快发现不能做很多时,就变得很沮丧,会觉得算了吧,我也搞不定,那就烂到底吧!另一方面,你不能低估每个人的能动性,消费者能动性是真实力量,假如我们每个人都不去买一种东西,比如包装太复杂,那生产商一定会想办法减少包装。Q:后一段是你主要做的研究,也分析过中国垃圾治理的三重困境,包括滞后于社会经济变迁的无害化处理工程、遭遇全国性抗争的垃圾焚烧计划以及难以推动的垃圾分类运动。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讲,你觉得中国的垃圾治理做得怎么样?张:垃圾治理是个全球性问题,大部分做得不好,做得好的国家各有各的好。那些做得好的国家其实有点特异性,有很多历史渊源,挺难直接效仿。比如日本做得不错,这跟日本一直以来非常在意环境有关。他们从小受环保教育,讲自己的资源很少,一定要珍惜资源。还有一点,日本妇女的就业率比中国要低,全职家庭主妇在承担这样的劳动。因为垃圾分类比较麻烦费力,尤其如果垃圾分类做得足够精致,要定时定点收运。再比如中国虽然在消费者这里垃圾分类做得不好,但是我们有挺发达的非正式废品回收,导致废品回收的比率也不低。本来就有一个挺高的回收率,所以再在这个基础上提升就会有点困难。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因为环境成本低,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当中地位又比较低。一方面,这些国家会成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接受发达国家的垃圾;另一方面,很多人要从垃圾中谋求生计,有大量以废品为生的群体。美国是高浪费的国家,但欧洲做得好的国家也不多。被400多个垃圾场包围的北京Q:最近两年,上海和北京相继在搞垃圾分类运动,再往前,你也做过研究的广州也推动过垃圾分类。你觉得为什么推不动?张:简单说,一个难在于垃圾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指望个体行动者改变是很难的。我们每个人是在一个系统当中,比如你看广州的垃圾分类,要求你拿到一盆花的时候,植物、泥土、盆,你要分成三样。我们被提供的商品和生活模式已经是这样,个人能做的就会变得很少,或者要做会很麻烦。有一些楷模能做到,但不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尤其有些生活非常辛苦,非常少时间精力的人,对他们来说更难。还有一个难,难在它是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关起门来家庭里的私人行动。今天市政出一个政策,是不是就能让每一个人在家庭私领域内改变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而且这是一个习惯,是让你本来简单的事情变得相对麻烦和复杂,就是会很难。这里边又有社会大众地接受、理解、认知,如果没有认知基础,大家没有形成共识,认为这个东西很必要,值得我花这些麻烦来做,也就会不太愿意配合。Q:你曾研究过广州番禺2008年到2011年的邻避抗争,在相关论文结尾提了很多问题,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运动组织化、议题主流化之后,反焚行动是否还能有效地作用于环境治理?是否类似有些学者所论断的那样,被国家纳入治理系统,丧失了一种制衡的“战斗力”?现在过了几年,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观察或者想法吗?张:你要直接去看邻避运动,它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运动,因为它只是说不要建在我家附近,但它会建到别人家附近,最后变成谁更有权力、资源、能力把这个东西赶走,没有权力或者资源的社区接受这个东西,所以邻避只是维权行动,但也不是没有意义。长远来看,他们更多作用在于增加议题的可见性,让政府看到垃圾是个很麻烦、很让人头疼的事情,放在谁那儿,谁都不愿意。对于政府来说,会更积极治理。包括这群人本身,一些人维权结束就跟我没有关系,也有一些人会继续想说是不是有更好办法推动大家用更环保方式处理垃圾?有一些核心的人成立NGO,成立NGO之后,包括推垃圾分类和减量,垃圾的资源化、更无害化处理,但不是以前那种抗议行动模式,变成推动市民环保。Q:还有一个是反思运动的局限性。你说:“反焚者们试图采用环保主义来作为行动的进路,宣称追求更为普遍的环境福祉,组织成立后还声援垃圾管理危机背景下的清洁工人和农民,试图把他们利益和尊严纳入垃圾治理蓝图。这些后续的行动努力是否/多大程度上能推进垃圾治理的环境友善和环境正义,还有待持续的观察。” 现在过了几年,你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张:他们确实参与并推进了环境治理,把更友善的垃圾治理的观念带给政府和市民,影响了一些人和政策。但是对现实的改变,这个事情太难了,几个NGO的力量太有限,不太可能一下就带来很大改变,只能循序渐进推动,从星星点点开始。中国有一个零废弃联盟,零废弃联盟就是有不同NGO和个人组成,真的活跃在废弃物议题上的有那么几个,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芜湖。垃圾焚烧厂激起“邻避运动”03////人类学正发生重视物的趋向,关注人与非人之物的关系。全:你做的研究的一大视角启示是借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建构垃圾为中心的故事,讲述垃圾与政治、经济和身份认同的关系。你还说,现在人文社科学界越来越重视物和物质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物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情感、实践,甚至参与建构知识,重构社会关系。能不能讲讲如今人文社科学界为什么会发生重视“物”的趋向?张:我可能之前说得有点大,这个本体论转向是一个新的趋势,国外人类学稍微明显一点,国内只是在提,还是相对前沿一些。这个本体论转向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以往觉得有主体和客体,人是主体,其他自然万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是客体,好像人跟它是主客体二元。转向就是说那些东西有能动性,我们不应该用主体和客体来理解这件事,它们也能施加改变和影响。就像一个新冠病毒把我们整成什么样,或者一个技术出来之后,并不是按照你想象的方式去发展、应用、传播,它会有一些意外后果。以前我们想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是主宰,人是万物的中心,人站在最高点可以控制和俯瞰所有事情。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大自然会反攻。一些看起来没有生命的东西,或者说一些不能像人一样有思维去言说的东西,人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它会对人施加一些影响。说起来这个思想并不复杂,但是它对针对之前的研究范式来提的。以前的分析只分析人,新的视角不是只看人,会分析人、环境、物质、空间、设施、技术,我们会认为那些东西可能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力,分析所有这些东西的关联。不再认为“社会”和“自然”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生产。现在一些比较新的人类学叫多物种民族志,可能讲人和动物、植物的关系。Q:人大的赵益民老师对这个视角有一些批评,他说:“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限度:在一个不允许(或者说轻视)国家、权力和资本在场的制度分析框架里,我们最终收获的是一个崭新的分析视角、范畴和可能性,还是一个与现实渐行渐远因而缺乏解释力的扁平本体论?”你怎么看?张:赵益民的批评我很同意,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在研究当中会对不平等政治经济关系特别敏感的人。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国家、资本和个人都是一个行动者,好像权力关系就抽空了。明明国家、资本那么有影响力,一个细菌或个体没有那么大影响力,你却说它们都是网络上的行动者,都在施加影响力,把这个扁平化了,不去看现实社会当中的不平等,也不去看这种权力分布不均衡。这是很多人对行动者网络理论和新物质主义本体论转向的批评。但是,对我来说,做任何研究都需要一个理论视角,这个理论视角就像一把刀一样帮你把现实切开,但是每一个视角既然是一个视角,就一定有看得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这是个技术问题。但是,一定要知道它的缺陷,或者说它在打开什么的时候,同时遮蔽什么,每种理论视角都是这样。多物种民族志代表作之一《末日松茸》Q:除了细菌、病毒、垃圾,能不能再讲讲多物种民族志的相关研究?张:还有研究松茸。因为松茸是一种奢侈消费,而且它会影响其他国家,连接不同族群。还有去看森林和人、人和虫的关系。我一个朋友,美国学者Amy Zhang也研究垃圾处理,她会去看一种吃厨余的虫子黑水虻。厨余垃圾的处理是一个麻烦的问题,垃圾分类分完以后,那些厨余怎么处理?堆肥还是沼气?还是其它技术方案?她的文章里说,中国传统有人和虫共生的历史,如养蚕、斗蛐蛐,但随着现代化、都市化,还有灭四害运动,我们逐渐把和我们共生的虫驱逐出生活之外,但是现在养黑水虻吃厨余的技术,她觉得是一种非常本土的方式解决本土问题。我很佩服她的研究,但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商榷。我不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虫是有害有益之分的观念,而且中国古代也有对虫的驱逐,比如焚香烧艾草,皇帝举行大规模仪式祭天来驱除蝗灾。你不能理想化说传统中国都是跟虫共生,特别好,到了现代中国,都把虫赶走,不是这么截然二分。但是,她整个思路很妙,提供了一个例子,解释了国外学者怎么研究技术和社会生活、人和非人之物之间的关系。Q:你一直关注环境和技术的互动,并且说“环境政治实际上就是环境知识的政治”。为什么?相比其他因素,“知识”在环境争议中扮演什么角色?张:因为你怎么样处理环境,其实是基于你怎么样理解它。你是把它理解成需要征服、可以取得资源的对象,还是把它理解成你很敬畏,你处在里面。这些是不同环境知识,基于这种理解所建立的一整套知识和逻辑,你才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而且这种知识之间互相争夺,胜出的那种知识会变成主流。比如垃圾就是一个例子。你是把它当作完全的废物,还是可以使用的资源,就决定你怎么样建立处理系统,分类还是不分类;不同技术之间的争夺,填满还是焚烧。每一种环境治理方案都有利有弊,都有输家、赢家。这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是环境政治、环境公平的问题。现在中国你会看到两股力量,一个是垃圾分类在推,但不管你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它正在发生。还有一个胜出的环境技术是垃圾焚烧,带来上亿、上百亿的项目,改变景观、格局和经济,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广东省2010年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现状项目布局图全:你曾从事一年劳工方面的社会服务,但后来发现有太多“认识世界”的努力尚未完成,于是放弃“改造世界”,回归学院。那你现在怎么看研究者和行动者两种身份,以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之间的张力?张:对于很多年轻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张力一直存在,对现实关怀的焦虑、疑惑和沮丧或多或少都会有。有人会反思,我做研究,究竟给社会带来了什么益处或者改变?有人会担心,论文是不是发完就完了,只是小圈子自话自说?现在甚至连同行都不会看彼此的文章,只是知道别人在哪儿发了一篇什么,但也不一定会读。它就是绩效,你得活下去。那么,这个研究对社会有什么用?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拷问自己。我也会听到同事说,觉得“很没意思,想要做一点实事”。最终大家都是在这种张力中找到一个自洽的答案,一个合适的位置,即使是最后回归纯粹研究的人。我也是在这种折腾中转来转去,从最开始很冲动,想直接改变世界,可是真的去做行动又会发现有好多具体问题很复杂,特别容易怀疑一个简单的立场或者方案是不是站得住脚,觉得太多问题先要搞清楚。每个人天性不同,我比一般做学术研究的人多一点行动力,但是比起做行动的人,又会退后一步,反思很多。这问题没有对错,每个人可能都会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平衡。我的所长可能还是退回一步去解释、反思,不是站在前面行动。我也比较软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田野调查时的张劼颖,看拾荒者打牌。

是削其性

2020全球最佳金融硕士排名出炉,法国包揽Top5,美国仅MIT进Top10

作为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金融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白月光。前几天,全球著名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备受瞩目的2020年全球金融硕士(MIF)排名。由于是全球金融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金融时报》每年所发布的金融硕士排行榜都备受全球学术界及企业界关注。所有参与FT商学院的排名的商学院必须1、获得AACBS认证或者Equis认证;2、必须开设4年以上的课程;3、首届毕业生必须已毕业3年以上。这个排名分为两类:需要工作经验(Post-experience)及无需工作经验(Pre-experience)。参与无经验金融硕士排名的共79所学校,参与有经验金融硕士排名的共5所。该榜单评估维度极为全面,包括毕业生职业发展、学校情况、国际化经历和学术研究以及附加项等4个大类的20项指标。需要工作经验需要工作经验榜单中,上榜的3所院校里伦敦商学院占据了榜首,贾奇商学院紧随其后,毕业三年后的校友平均薪资都超过了130,000美元。无需工作经验Top10院校名单在前十名的院校中,法国包揽了前5名,瑞士上榜1所,意大1所,英国2所,美国1所。第一名由巴黎高等商学院HEC再次获得,HEC的金融硕士课程自2017年以来一直蝉联榜首,HEC的毕业生起薪最高,毕业三年薪水增幅比也是最高,所以HEC被誉为是金融学子职业发展的最佳选择。英国方面两所院校入围前10,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和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分别位列第9和第10名,其中牛津大学上升2名挤进前10。值得注意的是,在QS商学院学科排名中一直都强势占据前三的MIT斯隆商学院在此次排名中下降至第八位,为历史最低排位。2020年全球金融硕士(MIF)排名整体榜单在上榜的55所世界大学商学院中,有13所来自英国(上榜学校最多的国家)、8所来自美国、6所来自法国、4所来自中国。英国高校方面,帝国理工学院力压牛津成为全球第9,英国第1;牛津大学紧随其后,位列第10;华威大学位列第11;爱丁堡大学商学院被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反超,亨利商学院上升5名进步很大排在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前面;巴斯大学管理学院直接就是坐火箭似的从第54名跳到第39名。其他入围榜单的还有伦敦大学学院卡斯商学院(24)、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43)、杜伦大学商学院(49)、埃克塞特大学商学院(51)、思克莱德大学商学院(52)、诺丁汉大学商学院(55)、格拉斯哥大学亚当斯密商学院(55)。真可谓是“学金融,来英国!”这种广受认可的说法真的是实至名归啊!帝国理工大学官方网站还直接第一时间报道了其金融硕士综合排名英国第一的消息!大家更关心的可能是毕业后的薪资水平。根据这份榜单,毕业三年后平均年薪超过6万美元(约42万人民币)的英国商学院有牛津赛德、帝国理工、华威WBS、伦敦大学城市学院Cass、爱丁堡(雷丁的亨利商学院就差一点)(指标较多,表格较大,需放大查看)中国高校方面,3所院校进入Top20。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蝉联亚洲第一,但是之前前十的位置被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替代,位列全球第13位,打破了连续5年飞跃的神话;清华大学位列第15位,其中毕业生平均薪资仅次于HEC,排名第二,达146,562美元。;北大光华学院排名第17;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在所有商学院中上升最快,前进了19名,位列第30名。排名参考标准其多达17项的评价指标,从2个关键领域来全方位评估一个金融硕士项目的综合实力。一是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共关联7项指标,占比约58%,其中包含校友平均工资权重20%,薪水增长10%,金钱价值、雇佣情况等,数据来自于对各项目毕业3年后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二是商学院及其金融课程的综合实力,关联10项指标,权重占比42%,包含国际师生占比,女性师生占比以及课程体验等,数据则来自于针对商学院的问卷调查。Top3英国商学院介绍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是一所教学与研究水平一流的商学院,在整个英国乃至世界上都很有名望。开设的课程具有广泛性,挑战性,为学生将来职业提供了选择性,也为社会上的公私企业培养了无数优秀的管理人才,一直与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机构保持良好的工作联系。帝国理工商学院共设置三个院系,分别是金融系、创新与创业系和管理系,每个院系下面设有多个专业,涵盖了会计、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等各个领域。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和实习机会,而且就业情况较好。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建立时间只有20来年,但是背靠牛津大学800年的悠久历史和学科特长,这个年轻的商学院将教学与研究重点放在了“创业”上,为学员提供的创业技巧和人脉支持,每年推出上百个与创业相关的管理实践活动,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商学院。 只有20来年历史的赛德商学院,已经与牛津大学其他历史悠久的学院建立了教学研究上的密切关系。因此,该商学院的学生不但有机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业管理者,还可以与牛津大学人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法律、政治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接触。华威商学院华威商学院,简称WBS,是英国顶尖高等学府华威大学旗下的商学院 ,也是英国首家获得EQUIS、AMBA和AACSB三重认证的商学院。作为一所年轻但实力强劲且表现卓越的国际化教研机构,WBS被誉为英国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 。华威商学院开设的一系列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在各大主流排行榜中均高居英国前3甲,如:会计与金融、纯金融、商务研究、商业分析、市场营销战略以及管理学等。华威商学院是世界九大投资银行与其他顶级企业的“Target school”,每年为管理咨询与金融投资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金融硕士是大家最常申请的专业之一,而《金融时报》的2020全球金融硕士排名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指标。无论是这次的FT排名,还是说更综合的QS排名,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到教学、专业、毕业之后的认可度,还是实实在在的“钱途”,欧洲院校的实力都不容小觑,中国内地的教育也在飞速发展。不过蒙圈儿还是建议大家,排名只是参考,大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成绩、实习背景、外语能力、地理位置、职业发展前景、校友网络及国内认可度等等因素去进行学校筛选。理性看待排名,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内容来源:Financial Times网站

格心

牛津大学-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硕士介绍

MSc in Visual, Material and Museum Anthropology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理学硕士学院:人类学和博物馆人种学学院全日制:1年学费:28,040英镑该硕士学位从10月至次年6月课程包括的讲座、课程和辅导课程,随后是个人学习和夏季论文写作。除了专为该学位课程提供的教学外,还可以参加社会人类学讲座,将你的工作与该学科更广泛的趋势联系起来。将你的工作与更广泛的学科趋势联系起来。申请要求:学术:中国985、211院校成绩最低要求为88%,任何学科背景。雅思:总分7.5(单项7.0)额外要求:学术推荐人:3位;需提供essays:两篇2000字的论文课程结构该硕士课程是围绕四篇论文的教学而设计的。第一和第二篇论文由5,000字的论文评估。论文三是通过一系列方法练习和一项研究计划进行评估的。论文四是通过三小时闭卷考试来考核。这四篇论文如下:1、 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的当代主题本文的主题包括视觉文化(包括摄影、互联网、艺术和美学);音乐和表演;博物馆伦理和与“源社区”的关系;景观和建筑环境;服装和身体修饰;宗教和仪式;物质文化、大规模生产和贸易;关于传统、现代性和真实性的争论;跨国文化流动和更广泛的跨文化调查问题。2、 可选论文从每年教授的人类学和博物馆人种学学院中选择一份可选论文,可供选择的题目将在每学年开始时公布。3、 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本文由两部分组成。论文3a是不超过2500字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大纲计划。论文3b是一种方法组合,包括与论文3a中提出的研究相关的三种视觉和物质人类学方法和/或人种学博物馆学方法的试验报告(包括注释)。字数限制为2500个字。4、 视觉、物质和博物馆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本文着重论述人类学对理解社会文化形式和过程的独特贡献,以及人类创造力在其中的作用,特别是对物质文化和视觉文化的艺术品,以及对这些艺术品的收集、展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贡献。就业前景:许多毕业生进入教学和研究领域,尽管这通常需要博士学位。公共机构、大型私营公司、博物馆和画廊、开发机构、非政府组织等都有招聘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