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太慢,脚步太急,你所有的急功近利,都源自这以金钱为尺度的俗世。—雅室俗人还记得前段时间一夜爆红,最后被抖音官方封杀的温婉吗?仅仅因为在抖音里一个地下车库跳《Gucci Gucci Prada Prada》的舞蹈而走红,抖音账号一夜之间,粉丝疯长两千万。无论是从外表还是行为举止上来看,这哪里像是一个17岁的花季少女!这位自称17岁的小姐姐平时时间充裕,喜欢蹦迪,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因此被网友们调侃有着「17岁的年纪,27岁的外形,37岁的财力」的白富美形象。范丞丞在微博上发了一张付60元才可以看的照片,结果有8万多粉丝付款了,也就是说,睡了一觉起来发现有480万进账了。在这个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时代,一夜之间几百万的进账并不稀奇。这也让那些每天朝九晚六、累死累活地工作,结果每月才五六千的人成为了一种笑话,相形见绌。一夜暴富的神话,杀死了很多人的价值观,总想着投机,如何挣快钱。她是一个海归博士,在国外求学了七年,父母在七年时间内为她花掉了100多万,本以为自己这么高的学历,在国内随便找个工作都要比一般人要好,可谁知投了几十份简历都不是很理想,主要是工资问题,因为没有一家公司开出的工资是超过8000的。 身边的朋友开始讥笑她:“别太心高气傲了,先随便找个工作混日子吧,将来不还得嫁人。” 亲戚也嘲讽她:“你还是个”海龟“呢,都没有公司录用你,你看我们村的谁谁谁,初中就辍学了,现在人家都开公司了,一年赚几百万,要那么高学历有什么用,还不是照样给别人打工!” 当她扭头发现,就算自己一个月工资1万,还得要奋斗10年才能挣回父母多年以前的投入,而自己的收入在当代网红面前简直是微不足道。她很伤心,自己有很高的学历,也有俊俏的外表,为什么就是拼不过中国的网红!市场经济的发展普及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玲琅满目的商品?是四通八达的公路?是想购就购的网上超市?还是人情的冷漠,道德的低下?尔虞我诈,冠冕堂皇,人面兽心,“阴阳合同”成了市场经济下的恶俗。市场经济的成就被有些学者、专家说成了为了提高全人类的幸福感,但有研究发现:我们在这个时代的幸福感指数和几十年前并没有什么变化。经济发展的太快,让每一个人的心都狂躁起来:大学教授成为了“教兽”,交给学生太多无用的东西,让他们慢慢变为庸才。又刻意去追求职称,以获得更高的工资,却没有做出多少实际的事情。一边喊着教职工工资太低,一边背地里挣着黑钱。教育部门压低教职工工资,逼着那些优秀却平凡的教师外出兼职,又强调教职工未经允许不得做副业。当大学教授完全以赚钱为目的教学时,这个国家多少已经看不到未来;学生学不到实际的东西,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升学考试,当他经历过三年高考,四年大学后步入社会才发现:他在学业时期丢了最宝贵的东西-独立思想。成为了一个按部就班,言听计从的老实人!高中老师告诉我们:读好高中,可以上一个好的大学,才能赚更多的钱;大学老师告诉我们:读好大学,拿好文凭,你的人生才会有更多财富;家长告诉我们:供你上学,就是指望你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赚更多的钱。等拿到了高学历时,又发现自己的收入跟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网红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顿时又萌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我们不再是金钱的主人,反而成为了金钱的奴隶!作家不再是纯粹的作家,为迎合大众共同爱好而创作,把自己都丢了。一本没有作者中心思想的书又怎么会深入人心,好的书籍越来越少,各种庸俗的书充斥着图书馆的书架。先前比较火的《江南style 》、《小苹果》,如今他们的踪迹只能在广场大妈和那些庸俗的饭店员工舞里的看到了。唯有经典才会亘古不衰,当我们静下心来,还是比较喜欢听先前的古典音乐,还是会看着名人字画发呆,还是会捧着《诗经》、《史记》等散发书香和历史气息的经典手不释卷。如今的所谓作家太浮躁了,流行歌手太浮躁了,娱乐圈里太浮躁了,一如为了迎合同样浮躁的我们。每一个人迫于生活的压力,都很用力的活着。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失业的越来越多,尽管国家在很努力的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陈安之,马云等流弊人物的语录、演讲像传销一样在全中国铺天盖地的宣传。当代年轻人怎么能不浮躁呢?怎么不会没有心理疾病呢?又怎么不会失业呢?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当陈安之老师如同放屁一样的跟你说:只要你有强烈的成功欲望,你就能成功。你又义愤填膺了,斗志高涨了,但你忽略的是,你脚步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用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行走,又怎么不会空虚呢?你认识你自己吗?你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你可能回答不上,因为你从来就没有时间考虑过你“自己”!我曾有段时间被社会世俗同化,满脑子里只有金钱,跟着陈安之学习过一段时间,买了他的书和课程。后来越发觉得自己活成了一个只以赚钱为目的的机器,感觉很可怕:那狂热的气氛让整个会场沸腾,让肾上腺素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一眼看去,在富丽堂皇的会场里,有那么一群只以赚钱为目的的“狂热粉丝”活的就像一群失去灵魂的传销份子。突如其来的失落感,我删了所有陈安之的课程,撕毁了笔记,把他的书撕成碎片丢进了垃圾桶里。我们伟大的领导说: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这一代的青年有理想吗?有担当吗?“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的口号还有谁常挂在嘴边?某音和某视互相撕逼,上面的视频一眼望去,大多数都是丰乳肥臀,大长腿,俏动作。传递给当代青年的又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这里我不敢说太多,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被封杀),我们不再追求价值的厚重感,而是对功利事业乐死不疲。这个社会教会了你什么?教会了你刻意的去发展人脉(钱脉);教会了你更加不对别人负责,私心越来越重;教会了你以赚更多钱,更有权为人生终极奋斗目标;教会了你迷茫,空虚,冷漠,渴望一夜暴富,而不从自身找问题,反而抱怨更多。学生不像学生了,教师不像教师了,把经典里最本质的东西给丢了,活在了繁华的假象中。这时候我们真应该读读朱光潜老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洗干净自己的灵魂再上路,做到真正的“众人皆醉我独醒”,让一些不切实际的价值观仅仅是偶然现象,而不是普遍现象。这篇文章我反复修改,为了避开敏感字而绞尽脑汁,网络时代的发达,本以为可以实现真正的言论自由,却发现能说的话越来越少,我们被限制在一种设计好的“规律”中,不敢有丝毫的“越矩”行为,渐渐的对时事政治,对周边发生的一切变得麻木不仁。越是想活出自己,却越受尽时事新闻以及外人眼光的影响,大多数人成了“时代算法”的一个代码,遵行着相同的运行规律,直到长眠于地下。— THE END —传递正能量,做个有正确价值观的青年,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感谢你的关注和分享。本文作者雅室俗人
上个世纪恢复高考以后,涌现出几个神童,谢彦波便是其中之一,谢彦波的名声,在八十年代十分响亮,几乎成为全国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十一岁考入中科大,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风光无限,中科大少年班,更是人们心中天才的代名词,谢彦波十一岁上大学,这个年纪大部分孩子连小学都还毕业,四年大学生活以后,谢彦波以十五之龄研读硕士,硕士毕业后再读博士,就这样年纪不到二十岁的谢彦波,已经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同龄人成为了博士生。谢彦波前半段人生可以说一直在开挂,而他的后半生呢?其实用一句古话可以很好描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有好的开头,却难有好的结尾,耀眼了十几年的谢彦波,最后却淡出人们视线,他又经历了什么呢?抛开谢彦波十一岁之后的风光,在此前他应算是一个木讷的孩子,他出生于湖南益阳一户高知家庭中,父亲是体面的大学老师,母亲则是医生,父母皆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完全符合中国人心中对完美家庭的想象。小时候的谢彦波性格内敛,沉默不爱说话,六岁时还不能够熟练说话,平时用词表达也不准确,甚至不会以我表达,而是说彦波要如何。谢父对儿子的木讷也感到头疼,但谢彦波的才华,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展露,小学二年级,就可以自己做高等数学,小学五年级的知识,几乎看一遍就会了,这惊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着实惊到了父母,诚如人们常说的,上帝给你关了一道门,那么势必会打开一扇窗,谢彦波就是如此。十一岁谢彦波考入了人人艳羡的中科大,成为口口相传的神童,然而谢彦波的人生,却没有一直开挂下去,谢彦波未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只能去美国留学,他成功获得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入学通知,那时谢彦波天才的热度还未散去,他投身于安德森门下学习,安德森是个经验老道的学者,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就是获得了诺贝尔奖,谢彦波能得到他的指教,也真是万分有幸,以至于国内有不少人认为,谢彦波可以冲击诺贝尔奖。谢彦波在美国苦读十年,没有多大的成果,后被召回国内,好在有个硕士毕业证,于是一直在中科大任职到了现在,谢彦波是神童陨落的典范,曾经有很多人以为他可以一飞冲天,创造出一个神话,但幻想最终还是破灭了,那么谢彦波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网络上有不少人分析原因,说来说去都绕不开几个点,首先是从小被冠以神童的身份,导致不知道如此与人相处,当初谢彦波十一岁进入中科大校园,以小学生的年龄进入成人世界,无论他如何聪明,但在人际关系相处上,他只是个小孩子而已,他最需要弥补的东西,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个人的交际能力,个人社会综合能力,不是在书本上就可以学到的,他必须要经过时间的验证。很多人好奇当年谢彦波为什么拿不到博士毕业证,身为少年班辅导员的汪惠迪说出真相,其实是谢彦波没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才导致出现这个问题,原本以为谢彦波出国后,能聪明一些,懂得些许人情世故,可谢彦波就是不懂,长达十年的苦读,谢彦波最终没有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当时谢彦波之所以申请普林斯顿,完全是冲着安德森这个人去的,可在分配导师时,学校却给谢彦波分配了另一个女导师,谢彦波为此感到不满。其实这其中是个误会,谢彦波申请的时候,安德森还没有进入普林斯顿,直到谢彦波提交博士论文时,安德森才出现,谢彦波为了追随偶像,立马转投安德森门下,还费尽心思写了论文上交,可谢彦波的学术方向,却和安德森相悖,安德森只能婉拒了他。一般人被拒绝,基本上都会识趣的放弃,毕竟强扭的瓜不甜,更何况是做研究,然而谢彦波固执的一面就展现出来了,安德森拒绝他是以谢彦波英语不好为由,于是谢彦波专门花了两年时间来学习英语,还获得了文学硕士的学位,安德森再次拒绝他,并表示两人的学派不同,可谢彦波执意要追随,安德森拗不过他,只能无奈答应了,谢彦波一直在和自己较劲,结果浪费了好几年,甚至都没有拿到博士学位。那时谢彦波与安德森产生了些矛盾,中科大才将其召回,在寻常人眼中简单的事情,到了谢彦波这里却变得难以处理,以至于一直到钻牛角尖,生生把自己身上耀眼的那一部分给消磨没了,实在是令人可惜,他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几乎毁掉了自己的一生。其次第二点,便是舆论的关注,谢彦波成名之后,很多人都在关注他,这也让他变得束手束脚,明明还是个孩子,却无法展示自己天真烂漫的一面,铺天盖地的赞美,也给谢彦波带来了无限的压力,在舆论的关注下,谢彦波只能压抑自己的个性,努力活成别人眼中优秀的人,却忘记如何做自己。最后一点,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谢彦波小小年纪踏入校园,说白了就是个小孩子,学校过分追求知识,却忽略了性格和身心的引导养育,去除他们身上天才的标签,有可能还不如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有时神童并不能塑造一个人,反而还会害了他,网上有人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可见那些成功人士,心里素质有多么的强大。如果我们给孩子的仅仅是学习上的督促,让他在少年时期因为学习而沾沾自喜,甚至一门心思钻进学习之中,双耳不听窗外事,不懂得如何和意见相悖的人相处,不知道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那么即便是高智商的神童,也会有陨落的一天。所以,知识是一种工具,是用来处理生活问题的工具,而并非是生活全部。比如,我们学习数学,是用数学来解决问题,以数学思维来衡量这个世界,而并非是为学而学。得到一道数学题的答案,并不能影响人的一生,但有了严密的数学思维,可以受用一生。今天,木木就为大家推荐一套数学丛书,这本书的编纂者是著名东京大学教授永野裕之,他少年时期在班级排名倒数,后来自我总结学习方法,最终进入东大宇宙科学研究所。而这套书就是永野裕之教授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如何唤醒数学脑》这本书为孩子们总结了数学高手们常用的7种数学思维,包括归纳整理、顺序概念、等价和因果转换、抽象思考、逆向思考、具象思考以及数学美感等等。如果孩子们熟练地使用这7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够轻松解决数学题之中的问题,也能解决很多生活之中的问题。《数学好的人是如何思考的》数学逻辑能力,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来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以理性的观点分析和看待问题。这本书以简单的数学问题入手,以幽默的漫画吸引孩子们深入学习,让孩子们锻炼数学思维的同时轻松享受学习乐趣。《东大教授教我的学习方法》数学能力是任何人都具备的能力,提升数学成绩的秘诀并非是背诵,而是思考“为什么”,这是孩子学习数学的起点。《写给全人类的数学魔法书》将数学思维潜移默化的“植入”孩子的脑海里,也许运用有趣的数学“游戏”更能达到目的。这本书更加强调和孩子们的互动性,让孩子们以新的角度重新审视数学,以快乐的心情解决数学问题。2019年即将结束,2020年,孩子的学习生活不如从这套有趣的数学书开始吧!感兴趣的家长和老师们可以点击下方的链接购买。
每当人们讨论起大学的领导团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个老年人的形象,他们大多是些50、60年代的前辈。80、90后的青年们刚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曾经80后曾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如今80后的年轻人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位80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我国一所985高校的副校长。这位独领风骚的80后就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副校长王博。他的成绩不仅仅是成为一所985高校的副校长,他早在28岁时就是一名大学教授了。相比其他的80后,他确实走在了前面,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和他高瞻远瞩的决定是分不开的。他的学习过程非常顺利,2000年他就考入我国的顶尖学府——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他远走北美进行深造,在美国的密歇根大学攻读完硕士后,还在加州的洛杉矶分校读博。凭借在学业上的成绩,他如果留在美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不难。他也确实选择在美国发展,在多家公司任职,最终还成为美国PID的首席科学家。他的成绩可能一本书都写不完。如果他坚持在美国发展下去,他一定可以拿到美国的绿卡,能在那边结婚生子。但是王博对于祖国的热爱难以阻挡,他放弃在美国的生活,选择回到祖国。尽管在美国获得了迅速发展,也有体面的工作,心系祖国的王博最终还是选择用自己的知识来报答。刚刚回国,他就在北京理工大学任教。作为我国优质的理工类学院,王博在这里也获得了不小的发展,他与北理工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了很多的优秀成果,发表了超过60篇论文。在他回国之前,其实受到了美国企业的强力挽留,但由于内心对于祖国的向往,还是让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在之后的采访中他也说出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应该有祖国”这样的话。直到现在,他这句话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现在刚刚38岁的他也已经是北理工的领导核心,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北理工能够有更加辉煌的未来。我们国家每年都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很多人才在出国留学或者工作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毕竟国外的待遇更好,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其中很多人也在回国的边缘徘徊,当然我国目前迅速的发展也是因为有很多回国的人才努力付出。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更多的人才协助,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来。
大概三个月前,身边的一个刚毕业不到一年的同事辞职了,就在大家都纷纷猜测她去向何方的时候,朋友圈的一张录取通知书给出了答案,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众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和去一家好的公司不一样,能去上全美前五的高校,可能是很多人毕生的求学梦想。因为一直从事学生工作,所以身边少不了各种家长的故事,而关于出国读博,他们提到了“读博毁一生,科研穷三代”。到底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出国读博究竟真是这般,还是会有比国内更好的出路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出国读博的那些事儿。触手可及的面试每年的秋季招聘,以FLAG为代表的美国大公司开始了疯狂的招募计划,通常来说职位会在三四个月内就被填满,往往到了第二年年初,基本没有什么职位可选了。当然,这种情况会对两种人开绿灯,一种是有博士学位的应届生,另一种则是有工作经验跳槽的人。所以这里面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相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公司往往更欢迎有工作经验的人,这点毋庸置疑;第二,在这些公司眼中,应届毕业的博士生其实等同于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所以对博士来说,面试触手可及。一骑绝尘的待遇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公司中,都会存在等级制度,比如国内常听到的P5,用以标记工程师的级别,在美国有的是T系列,还有E系列。不同的级别,代表着的是不同的收入,例如T5级别,对应着的就是25到35万美金。应届生通常是T3,不到20万美金。这里提到的应届生,就是指研究生学历。而博士生通常可以拿到T4级别的待遇,即25万美金的年收入。当然如果你在读博期间成果并不是很好,只是刚刚满足毕业要求的话,只会比硕士生多不了多钱。不过大概率的情况是,博士享受的待遇,一骑绝尘。倾向博士的岗位随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崛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在求职季是相当的抢手,那时候操心的不是有没有工作可以找,而是究竟哪一家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些岗位门槛就是要博士以上。所以本身博士生相较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就属于少数群体,当博士门槛立起来的时候,自然就是供小于求了。就拿很多大公司的算法部门来说,达到数据科学家级别的,没有不是博士的,而且除了是博士之外,还要是十分优秀的博士才行。艰难困苦的过程想读博,并不是想想就行的,一整套复杂的申请流程,各种材料的准备,从一开始,就打下了艰难的烙印。而申请上了博士,读博才是磨难的开始。博士必须做科研,而且必须做到领域创新级别的科研。在这个过程中,你面临的是无数次的自我质疑,我到底能不能毕业?我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做这个方向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而且当你看到朋友圈当年硕士毕业工作的同学,晒防晒车,周游世界,你的心态还能否保持平静。看着师兄找到耀眼的工作,看着师弟发出高级的论文,你的神经还能否放松下来。读博期间的艰苦,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有人在挫折中取得正果,有人在崩溃中选择放弃。但我希望看到的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般纠结的选择很多同学可能还在读大学,他们在考虑是在国内读研,再去国外读博,还是直接就去国外读研,然后在考虑是否读博。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允许,可以覆盖你自费读硕的话,其实出国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你面临的压力相比于考研其实是小很多的。像我一个考研二战失败的朋友,选择去日本京都大学读研,32个考生录取28人,最终以第24名的成绩成功上岸。读博不会让你暴富,也不会让你赤贫,即使刚开始收入不高,但博士所能迸发出来的力量也是硕士和学士所不具备的。而且当你环顾当今大企业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中都有着博士学历的背景加持。如果想在科研路上拼一把,就选择读博;如果只是想有一个更好的出路,读硕就可以了。回到文章标题,因为我们举的是计算机专业的相关例子,所以至少在这个专业上,不存在“读博毁一生,科研穷三代”的问题。而且回归到问题本身,决定一生的,是你的能力和眼界,学历永远是你的垫脚石,选择高学历没有错!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干货请关注我!我是董师兄,考研领域专栏作家,考研专业咨询。
彼(仲永)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上世纪“黄金一代”,他们分别是宁铂、谢彦波、干政,这三人很有才华,小小年纪就开始读大学,考博士,这张谢彦波授课的照片,最为人熟知。他站起来都还没有黑板高,只能踩着一张凳子,而黑板上写的都是非常复杂的函数,这样的画面,跟他的年龄难免有些格格不入,作为一名神童,谢彦波15岁读硕士,18岁读博,最终却被美国列为了潜在危险。谢彦波,1966年出生在湖南医学院家属大院里,父亲是医学院的物理教师,由于父母的工作太忙,谢彦波就被送到了乡下跟奶奶一块生活,快到上学年龄时,才被送回城里。在农村生活时,谢彦波不太爱说话,也没交到朋友,回到城里面对陌生的环境他变得更加不爱说话了,饿了就说“彦波要吃饭”,连第一人称“我”也不会用。谢彦波的母亲常常叹气说孩子就像是榆木疙瘩,父亲倒是看到谢彦波身上的另外一种天赋,快上小学时,谢彦波的父亲就教他基本的数学,出于一个老师的直觉,他发现谢彦波有读书天赋。他仅仅教他一边计算题,谢彦波就掌握了算法,还能举一反三,这让父亲非常欣喜,谢彦波的接受能力特别强,别人三天才能掌握的知识点,他几个小时就能够摸清,上了小学之后,父母给他安排了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来锻炼15分钟,然后学习数学、语文、基本物理。放学回家后,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晚饭后玩耍一小时,自学数学一小时,八点半睡觉,天天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他也是老师的头号担心对象。谢彦波不爱说话,就连老师跟他说话,他都不太愿意开口,老师找过谢彦波的父母谈,父母觉得等谢彦波长大一会儿性格自然就放开了。十一岁时,谢彦波参加了高二数学竞赛,获得了第二名,随后又参加长沙市高中生数理化竞赛,再次获得了好成绩,他的天赋也让中科大注意到了,谢彦波破格汉进入了中科大少年班。少年班都是一些智力超常的孩子,大部分都不太懂人际交往,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加上不爱讲话,他的问题最严重,入了大学之后,即便想要培养,也来不及了。谢彦波埋头苦干,成绩倒是非常扎实,1982年还提前一年毕业,15岁就开始攻读硕士,18岁开始攻读博士,不过在读博士期间,他自视甚高跟导师的关系闹得很僵,博士没读完,谢彦波就去了美国继续读博士。谢彦波转入了普林斯顿大学,师从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他在1977年拿到过物理诺贝尔奖,他很有才,也很傲气,令菲利普·安德森没想到的是,这个学生比他还傲气,他常常直言不喜欢导师的理论,导师的理论写错了等等。菲利普·安德森跟谢彦波之间的关系同样很僵硬,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更令人意想不到事,一位北大的留学生杀害了美国教授,普林斯顿的教授们也是人人自危,他们将谢彦波列为“潜在危险人物”。谢彦波的性格也让中科大担忧不已,他们决定调回谢彦波,最终谢彦波没能读完博士就回到了国内,从前的神童慢慢的陨落了,他回国结了婚,分了一套小房子,花了10年追寻着“诺贝尔奖”梦想,后来他也看清楚了,以硕士的身份担任了一名物理教师。谢彦波确实是一个光环加身的神童,但他却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尹希也是一位中科大神童,他12岁半就考上了大学,他的学习经历跟谢彦波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家庭教育,如今的尹希已经是哈佛正教授,被认定为未来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从他们的经历来看,教育真的非常重要,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从事教育一生,他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也总结出了一套教育方法,他将自己的教育方法编写成书,这本《好父母,好家教》一直都是他最畅销的书。不少的父母都反馈《好父母,好家教》帮他们解决了很多难题,这本书原价汉135元,笔者为大家争取到了最低价,仅需75元,想要了解的不容错过这次优惠。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出自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的《dead aid》一书中,它是书中的结束语,简洁却发人深省。决定读博士那年我已经27岁了,研究生毕业已经两年了,这个年纪对一个男生来说应该是结婚成家,步入事业发展的阶段,但是我没有。吴京在《战狼》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想说的是读博后悔四年,不读博后悔一辈子。博士宇宙最高学位,人类知识的高峰,在硕士毕业之时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读的,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预计是工作两年后。硕士毕业时我并没有选择去读博,因为本硕我在学校已经待了七年了做为一个男人也确实想出去大展拳脚一番,我急切的需要走进社会对社会有一个清晰客观而深切的认识。无论是在北上广深还是二三线城市,只要是全脱产学生总是跟真实的社会隔着一层纱。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收到了政府特殊的照顾,社会更多的包容,然而等你真正走到社会这种保护变不复存在了。比如在北京,一年1200元带空调、暖气、热水器、洗衣机的四人间寝室,平均下来一个月才100元;学生食堂七八块钱的牛肉面、套餐,半价的电影票、火车票;平常有事可以请假或者直接溜课去干自己的事;自己出了错受了委屈可以拿我还是一个学生作为挡箭牌;面对社会的点头哈腰又可以拿出来我是一个学生去抵抗。其实,这都是一种典型的学生思维,学生思维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它主要是不利于一个人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决定读博之后,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纠结、拧巴、患得患失的心理斗争。比如这几个关键词:年龄、工作、收入、家庭、婚恋。年龄对很多年轻人都是一大担忧,经常听到周边同学,我读出来都三十了。按照我国的学制,正常本硕博一口气读完,大致上是28-30岁之间(不延期的情况下),这对很多青年人都会有年龄压力,毕竟无论是婚恋还是求职年龄都是一个法宝。再就是工作,有的在职考生全脱产的话会舍不得自己的工作单位、职位,读博后收入很低,有的舍不得自己原有的薪水,有的会担心孩子没人照顾,有的担心错过找对象的黄金年龄,变成大龄未婚单身……总之,提起到这些总免不了做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每个人遇到的这些个人思想包袱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我是男生我也照样担心自己的年龄。我考博时就已经27岁了,我的研究生同学已经都博士二年级了。有次我跟朋友袒露自己读博年纪大,四年后读出来三十出头。我朋友立马说,到你不读四年后不也三十几了吗?针对年龄而言无论你干什么事年龄都要流失掉,它不会因为你是在求学还是工作还是虚度光阴而停止。我国现在的平均寿命已经是78岁,三年或者四年时间放在辽阔的时间长河中也只是短暂的一段插曲。每年新闻都会报道一些花甲老人去读研读博,这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动体现。另外,经济收入是很多人头疼的,我读博之前拿的是每月过万的国企的工资,读博之后每月两千多元,好在我对于物质需求并不是十分在意,解决温饱就可以了,两千多元在学校里也能生活的不错。虽然读博士期间,自己会少掉几十万元的收入,但是很多时候还是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假如家庭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不要对经济收入这一块纠结太多,跟年龄一样少挣这几年的钱不会对自己的人生起到多大的阻碍。读博是一个自我救赎,自我觉醒的过程。你会受到社会无形的压力,你会受到论文的摧残,你会受到孤独的侵蚀,你更会受到自我的怀疑,总之,这是一个自我否定自己却又自我重塑自己的过程。有时候这个博士不是为你自己而读的,有的博士的父母甚至没有读过中学,但是有一个博士儿子女儿将会是他们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有的人会想,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要给现在或将来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爸妈当年可是头悬梁锥刺股的拿到了博士学位,孩子会以自己的父母作为榜样。还有些时候,因为这个决定你踏上了不同的道路,将来的某一天会功成名就,那么你将是你导师你同学你朋友的骄傲。还有当你垂垂暮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翻看自己写过的文章出版的书,你会一番滋味涌上心头,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蹉跎年华而叹息。想到这些,我想当你戴上博士帽,领取那种薄薄的证书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果上述的这些,你都已经考虑好,扫除了一切的思想藩篱并且各方面都安排的妥妥当当,那么你就去读吧,毕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苦短,有时候不去尝试比失败更令人遗憾!来源:考博圈 学术志
在现代医生上有一种病症叫做阿斯伯格症,它类似于孤独症,多发于儿童时期,主要表现为孩子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以及与人沟通困难等。以往我们总认为天才都有一些怪癖,实际上像牛顿、爱因斯坦等人,都是阿斯伯格症的患者。由于交往上的障碍,这些孩子往往会更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所以有时会在某方面表现出过人的能力。但并非所有患有阿斯伯格症的人都能化身为一代传奇,因为一旦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际,对于未来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有一位患有阿斯伯格症的少年天才,他11岁就进入大学,18岁开始读博。本来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杰出的成就,但他却被美国读博时列为潜在威胁遣送回国,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谢彦波出生于1966年,他的父亲是湖南医学院的物理老师,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他一岁的时候就交给了奶奶抚养,到了上学时父母才将其接回身边。但是没相处多久,他们就发现儿子的语言沟通能力似乎有些障碍,性格沉默不说,说话时还总是很生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父母就有意对他进行引导,渐渐地谢彦波才变得活泼起来,但是仍然不会主动和别人说话。他没事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看书,而且是看晦涩的数学书。有一天父亲回到家发现谢彦波拿着自己柜子里的高等数学在翻阅,他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儿子不过五年级而已。父亲想知道他的数学能力到底如何,就出了几道初高中的数学题给谢彦波测验,没想到他拿起笔就开始计算,不一会儿就全部做完了。父亲拿着他写的答案仔细看了看,结果竟然全都对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儿子是个小天才。凭借这样的天赋,谢彦波小学毕业后就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这一年是1978年,少年班第一期开班,谢彦波以11岁的年纪成为了最小的学生。他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在班级里有点特立独行的味道,也自视过高,不愿和别人交流。15岁那年他提前本科毕业,随后又攻读硕士。读硕士的三年导师于渌院士就发现了这个学生性格上的缺陷,不过他认为谢彦波是个科研上的好苗子,没有为难他。18岁硕士毕业后再读博时,性格问题就成了谢彦波人生路上的一大障碍。因为处理问题时不会变通,态度又很强硬,他同博士导师的关系逐渐恶化,最后没能拿下博士学位,只好转而赴美留学继续读博。在普林斯顿大学,他拜读安德森教授的门下,后者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如果从他这里博士毕业,前途可想而知。但谢彦波再一次没能把握住机会,他在一次论文选题中选择了一个批评导师的理论的主题,这个行为触怒了安德森,加上他平时就太过高傲,安德森也对这个学生越发不满意。这种情绪在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发生了达到了顶峰,校方认为谢彦波继续留在美国是对教授人身安全的潜在威胁,于是他被遣送回国。两次读博无果的谢彦波最后以硕士身份在中科大任教,校内关于他的争议声很多,关于他的传言也从未间断。对于这些他本人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但是他的人生,其实是葬送在了自己的手里。他的故事也是给了更多人警示,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布对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的公示。公示称,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有关规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拟对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退学处理。本次拟退学人员中,有33人联系不到,校方将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8月21日—2020年9月1日。公示称,学生本人对处理决定如有异议,可于公示期内向相关学院或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提出书面申诉,逾期未提出申诉的,不再予以受理,学校将按照规定作出正式处理决定。公示期结束后,视为退学决定书已送达。本次仅公示了联系不到的33位拟退学处理的博士研究生,还有联系上的并未公示,因此,西安电子科大此次给予退学处理的博士生不止33人。从名单上的学号来看,这次被退学的很多同学读博时间已经达到15年。00:172020年已有多所高校发布清退通知,涉及近千人近几年,硕博生清退已经越来越多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方面。北京交通大学7月10日,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关于处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学籍的通知》,因超过全日制博士(含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的59名博士生,对其学籍管理将作出分类处理。四川大学近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法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等多个学院相继在官网向学生发出正式退学通知,要求学生在2周内办理离校手续。宁夏大学6月24日,宁夏大学发布通知,同意自愿申请退学的17名研究生按退学处理。上海师范大学6月28日,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公告,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中南大学5月20日,中南大学表示,截至目前,共有10名研究生休学期满已超过2周仍未提出复学申请。对于6月3日后仍未办理复学手续的研究生,研究生院将上报校务会给予退学处理。吉林大学据吉林日报消息,目前,吉林大学有超20个学院发布公告,超期研究生超过100人。但对于正在积极准备论文答辩的超期研究生,可以给予答辩机会,最后答辩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31日,超期不能答辩的研究生将按退学处理。此前,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同时提到,要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显示,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予退学处理:1、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2、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3、根据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不能继续在校学习的;4、未经批准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5、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的;6、学校规定的不能完成学业、应予退学的其他情形。对学业负责!对人生负责!(来源:红星新闻)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神童存在。他们在小时候表现出超人的天赋,别的小学生6年学习的内容,他们可能一两年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就掌握了。初高中知识,在他们看来也非常简单。但是可悲的是,这些神童由于过早地进入大学,大多数陨落了,最终的结局并不好,就如同伤仲永一般。但是我们今天所提到的这个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女孩田晓菲,在比同龄人小5岁的情况下进入北京大学读书,但是后来发展也非常不错。田晓菲田晓菲,1971年出生于哈尔滨,其父是大学教授,她在天津长大成人。田晓菲不但学习成绩好,人长得也貌美,性格活泼,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写诗,据说四岁时写出的诗歌就非常像模像样了。田晓菲13岁那年,从天津13中学直接破格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或许是书香家庭的良好影响和田晓菲对诗歌的热爱,她小时候经常在《天津日报》发表诗歌,后来结集出版成5本诗集,正是因为她的诗歌的发表,她才被北大破格录取。田晓菲当时田晓菲在北大校园里见到了心中的偶像海子。海子说非常欣赏她的诗作,鼓励她说:“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位伟大的诗人。”1989年,田晓菲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同年,海子卧轨自杀,此事对田晓菲造成了不小的震动。16岁时,时逢北大建校90周年,已是北大大三学子的田晓菲写出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代表作《十三岁的际遇》,歌颂北大,被收录在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田晓菲1989年,18岁的田晓菲赴美留学,两年时间获得了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随后田晓菲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可是博士毕业之后,田晓菲选择留在了美国。中国给予了培育她的沃土,长大成人之后,她选择了在他国效力,开花结果,遭到了网友的讨伐。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一个学院的院长,中文名字叫宇文所安的这个老男人,在田晓菲拿到博士毕业证时,向她吐露心扉,进行了表白。田晓菲与宇文所安面对大自己25岁的导师,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东亚系的教授,非常痴迷中国古典文化且研究颇深的这个男人,田晓菲沦陷了。“一个生活在地上的人,我喜欢他这一点。”田晓菲用一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宇文所安的崇拜。1998年,田晓菲毕业前夕,宇文所安邀请田晓菲去爬山,期间向田晓菲表白。田晓菲说,“我们都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我们都很喜欢诗,唯一不同的是,他喜欢唐朝,我喜欢南朝。”田晓菲的恋情,遭到了家人的激烈的反对。她的父母用尽各种方式来拆散这对忘年恋,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田哓菲常年在导师身边,在美国生活,她的父母也是鞭长莫及。最后只得无奈接受了田晓菲的选择。田晓菲1999年,28岁的田晓菲嫁给了53岁的宇文所安。田晓菲也加入了美国国籍,作为哈佛大学年龄最小的博士生的田晓菲,早已经成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因为,有人觉得,当时田晓菲嫁给宇文所安的动机并不纯粹。有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是,走自己的路的时候,更应不忘初心。宇文所安,这位美国名字叫斯蒂芬的老男人,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汉语说得也非常流利,也非常喜欢诗歌,与田晓菲二人可谓是精神上的伴侣。也因为如此,田晓菲才与之跨越了年龄的鸿沟,跨越了国界,冲破了重重阻挠,勇敢地结合在了一起。田晓菲与丈夫宇文所安对此,我只能是唏嘘不已。国人培养出来的神童,却没有为国家做贡献。我们应该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外面的世界很美好,自己的家园更需要建设。相比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钱老,田晓菲缺少的正是钱老身上的难能可贵的品质。钱老毅然放弃海外优厚的待遇,冲破美国重重的阻挠,坚决回国参加国家的建设,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的姿态,绽放的是自己一颗报国心,爱国志。人各有志,但是爱国的初心不能忘。田晓菲如今21年过去了,田晓菲和丈夫宇文所安翻译了不少中国的古诗词。现在也不过49岁的田晓菲看起来比同龄人要老很多,头发花白,面容也比较憔悴,而且也没有孩子,感觉挺让人心疼的。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还要走下去。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不知道田晓菲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后悔?祝愿她幸福,快乐。
读博却在科大和美国均失败他是实打实的天才,出生书香世家,11岁便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5岁的时候,别人还在中学,他已经是研究生。然而到了读博的时候,情商低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导师意见听不进去,一味的坚持己见,在国内读博待不下去,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却成为潜在威胁对象,再次被接回了科大。他叫谢彦波。智商惊人,年少成名上学之前,谢彦波因为是在乡下成长,所以并未凸显出多么高的智商。上学之后,老师发现他,点名回答问题时不说话,但是做作业都对,就告知谢彦波父亲,孩子的相关情况。谢彦波父亲是一名物理老师,有一次在检查儿子作业的时候,发现他作业本上一道五年级的题目,居然做对了,而那个时候的谢彦波刚上二年级。一番询问才知道,儿子听了一遍五年级的课堂,所以就会做了。惊讶于孩子的高智商,父亲决心好好的培养这个孩子。此后,父亲开始亲自指导儿子的学习,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学习之余,也会适当的安排孩子喜欢的游戏。坚持了一年的时间,他已经可以把初中的数学都学完了。第二年,又完成了高中的数理化课程。第三年,谢彦波开始钻研大学微积分课程。后来,参加高二数学竞赛,拿到了第二名。之后参加长沙市的高中数理化竞赛,也名列前茅。就这样,还没有念完小学的谢彦波,几战之后,快速成名,也被中国科技大学所注意到。中科大少年班的负责人,几次测试之后,决定录取这个优秀的少年,此时的谢彦波刚刚11岁的年纪。高智商,却没有高情商在学业上,谢彦波一直都是顺风顺水的,进入科大之前,他更多的是和家里人相处,而到了科大少年班,因为谢彦波年纪太小,对于年纪比较大的同学,他不知道如何相处。谢彦波虽然是城里孩子,但是在1岁的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被送到了乡下奶奶家。一直到快上学的年纪,才被接回去。他性格内向,不怎么说话,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提问从来不回答。起初的时候,母亲也非常忧虑,想要慢慢引导他改变。但是父亲觉得,到了一定的年纪,自然会“开窍”,加上后来儿子的智商展现,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多的是放在一路超车。在科大虽然磕磕绊绊,并未影响他到的学习,15岁这年,高智商的他考上了科大研究生。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谢彦波的情商并未开窍,一度和导师的关系不太和睦。兜兜转转,10年博士未毕业研究生阶段,谢彦波虽然和导师不睦,但是因为爱才之心,导师还是让他毕业了。刚开始读博的时候,谢彦波是跟着周光召院士学习的,但是这个过程中,年轻气盛的谢彦波,对导师提出的一些意见不接受,一味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到一年的时间,导师对这个博士失望至极。后来谢彦波远赴美国,攻读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本来是冲着安德森教授去的,但阴差阳错的,跟着另外一位女教授学的,到了提交论文的阶段,安德森教授的通知书到了,他二话不说,立马转头安德森教授门下。可是跟着安德森教授做研究的时候,他的理论站在了安德森教授理论的对立面。因为立场的不同,安德森曾经委婉的拒绝了他,但是,谢彦波不相信安德森会有门派之见,执念的跟随。兜兜转转,折腾了9年的时间。后来,美国发生了一件枪击事件,一个北大留美学生因为和导师关系不好,便拿着枪杀了自己的导师还有同学,最后又自杀。一时间,谢彦波因为和导师不睦也成了美国潜在的危险,就这样,彻底结束了谢彦波的留学生涯。中科大的领导,决定将谢彦波带回来。之后,天才谢彦波转身做了他曾就读的中国科技大学理学院的老师。从第三视角来看,谢彦波就是执着于学术追求,并没有错。但是从与人相处上,他却是失败的。从硕士,到博士,十几年的时光,他多走了许多弯路。原本,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却因为他的低情商,对自己的人生造成了惨重的损失,不知道,他可曾后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