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在整个教育行业处于顶尖的位置,在每年的美国艺术留学中,美国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数丝毫不逊色于美国建筑设计专业。下面带大家了解下景观专业留学美国。景观专业留学美国景观设计留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美国景观专业课程设置美术基础(基础速写、色彩、素描、手绘建筑等)、电脑辅助教学软件学习(CAD、Photoshop、3D-MAX等)、园林平面效果图设计、平面设计、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中外园林建筑史、景观环境学、中国古典园林、东西方现代景观园林设计原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园林史、环境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艺术原理、园林景观设计、公共环境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原理、构造与施工等。美国景观院校排名1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景观设计2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设计3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景观设计4 Cornell University 康奈尔大学景观设计5 University of Virginia 弗吉尼亚大学景观设计6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堪萨斯州立大学景观设计7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景观设计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景观设计9 Texas A&M University 德州农工大学景观设计10 University of Georgia 佐治亚大学景观设计
择美国大学,除了学术和就业等因素,还有很多条件决定自己的申请池。一个学校的地理位置和校园环境也十分重要,美本四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学业,而学校的地理位置则决定着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参考因素和侧重点。那么,对于那些颜控而言,美国哪些学校的校园最美呢?一起来看看。印第安纳大学,简称IU,只要有最美校园榜单,那么这所学校一定在其中。从石灰岩的河床到流经校园中心的“约旦河”,校园内许多建筑都是由当地的印第安那石灰岩雕刻而成,学校的绿植丰富。印第安纳大学音乐艺术中心堪比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每年有超过1000场演出。学校离海滩、木板路和圣克鲁兹市中心都只有几分钟的路程,所以它被认为是美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校园内覆盖着大量红杉树,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美丽的海滩。校园内还有很大一部分区域是开阔的草地,被称为“The Great Meadow.大草地”。小溪和人行桥同样也有不少,学生上下课时经常或穿行其中。韦尔斯利学院位于麻省,占地500英亩的校园内拥有的历史建筑被巧妙地设计成与自然融为一体。校园里没有太多的庭院和多余的建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开放空间和自然景观。比如蜿蜒的小道、大片草地、树木繁茂的山坡、一个私人池塘、一整个植物园。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许多建筑都是由建筑师查尔斯·克洛德个人设计建造。它所使用的独特的乡村风格被称为托斯卡纳乡土复兴。这些建筑主要由砂岩、石灰石装饰和红色屋顶瓦建成。除建筑物外,校园周围还有美丽的白雪皑皑的山脉,溪流和森林。对于喜欢户外活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地点。这座占地3600英亩的校园拥有两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分别是:杜克教堂和帕金斯图书馆。校园里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由学院建造的,校园整体为哥特式风格,也有一些是仿照格鲁吉亚风格创作的建筑。杜克也是杜克森林的所在地,700英亩的树木景观,都可用于科学研究。1865年,阿拉巴马大学被烧毁,现在仅保留了4座原始建筑物。在这四个之中,最具标志性的是总统府,建筑具有希腊复兴风格,并且配有离子色谱柱。阿拉巴马大学的另一座著名建筑是谢尔比音乐厅(Shelby Hall),其风格更为经典。校园内拥有众多资源中心,优秀的研究团队和顶尖化学系。作为八大藤校之一,康奈尔大学不仅拥有顶尖的学术教育,其校园环境也非常优秀。校园位于纽约伊萨卡,它有6座在国家历史名胜古迹上的建筑物;其中包括Fall Creek峡谷和Cascadilla峡谷,可通往游泳和远足区。校园本身可以俯瞰卡尤加湖,且拥有一个2,800英亩的植物园。西北大学位于密歇根湖旁,通过校园内窗户向外眺望,触目之处皆是美景。校园中的大多数建筑物都采用的是1800年代晚期的建筑风格,校园的入口是一个大拱门,也是该校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阿默斯特学院位于纽约,纽约四季的温度和天气变化还是很大的。在冬季期间,阿默斯特附近有积雪覆盖的山脉,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几个月的快速滑雪通道。校园本身面积相当大,大约有1000英亩。其中500英亩已经变成了鸟类保护区,到处都是树木和人行道。学生们可以选择带着作业和书籍来这里学习、阅读,或者只是走走,感受大自然。跟康奈尔大学一样,耶鲁不仅仅是藤校之一,在过去几年里,它也经常被评为美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校内大部分建筑都是基于学院哥特式风格,包括216英尺高的哈克尼斯塔和15层教堂风格的图书馆,里外都有复杂的细节设计。除此之外,还包括普林斯顿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圣母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埃默里大学、犹他州立大学等校,这些学校的校内环境也堪称为全美最佳。那么,你的梦校上榜了没?你认为哪所美国大学的校园最美?欢迎留言~
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这一职业在美国主要从事土地的规划设计及开发,例如公园、休闲场所、机场、高速公路、医院、学校、土地开发规划、商业开发项目、工业开发项目、住宅开发项目等。景观设计师全国平均薪资水平景观设计师这个职业在全美的平均年薪是$73,160美元(约合人民币52万元)。其中只有10%的人年薪低于$40,710美元(人民币27.9万元);25%的人年薪低于$53,080美元(人民币36.3万元);50%的人年薪低于$68,230美元(人民币46.7万元),75%的人年薪低于$89,450美元(人民币61.2万元)。换句话说,有25%的景观设计师年薪高于$89,450美元(人民币61.2万元),其中10%站在金字塔尖的设计师年薪高于$113,340美元(人民币77.5万元)。(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2018年5月)表 1 景观设计师年薪分布百分位表 1 景观设计师年薪分布百分位((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2018年5月))所以说成为前25%的水平,小康生活没有问题,几年内能买房置业。行业前10%就更滋润了。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收入水平能否加入头部四分之一小分队,和所处行业以及地理位置有关系。[本文由“小K留学资讯”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景观设计师在不同行业薪资——给政府打工最挣钱?虽然职业名称都叫景观设计师,事实上景观设计师们分布在不同行业,且不同行业的薪酬差异也不小。统计数据显示,为州政府,联邦行政机构和地方政府提供服务的景观设计师平均年薪都达到了这个职业全国前25%收入水平,分别为$92,980美元(人民币63.7万元)、$91,440美元(人民币62.6万元)、$89,790美元(人民币61.5万元)。在这三类机构从业的景观设计师全美国一共1660人,占全美国全部18660名景观设计师的8.9%。注:统计中不包括个体从业者。表 2 景观设计师所处行业和年薪条形图表 2 景观设计师所处行业和年薪条形图景观设计师集中从事的行业是建筑工程相关行业,占全部从业人口的66.4%,此行业景观设计师平均年薪是$73,870美元(人民币50.6万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行业如住宅建造、土木工程行业、建筑物和住宅配套服务业以及草坪和花园设备销售的平均年薪和从业人数参考下表。表 3 景观设计师所处行业平均年薪和从表 3 景观设计师所处行业平均年薪和从业人数景观设计师各州薪资水平——东西海岸平分秋色在全美各州中,景观设计师平均年薪排名前五的州超过了全美平均水平,分别是华盛顿特区$100,690美元(人民币69万元)、加利福尼亚州$89,570美元(人民币61.4万元)、康涅狄格州$87,660(人民币60万元)、佛尼吉亚州$86,880(人民币58.8万元)、纽约州$82,510(人民币56.5万元)。但是收入最高的华盛顿特区只有30名从业设计师,不具有参考价值。从从业人数上看,加州2370人,佛罗里达州1700人,纽约州1540人,德州1080人,是景观设计师人才的需要较大地区。虽然德州和佛罗里达州的平均年薪$69,630(人民币47.7万元)和$66,830(人民币46.9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3,160美元(人民币52万元),但是这里有更大的就业机会。对于求职者来说,应该先站稳脚再寻求发展,这些州值得考虑。表 4 部分州景观设计师平均年薪和从业表 4 部分州景观设计师平均年薪和从业人数表 5 各州景观设计师平均薪资图示表 5 各州景观设计师平均薪资图示(图片来源美国劳工部) 表 6 各主要城市景观设计师平均薪资图表 6 各主要城市景观设计师平均薪资图示(图片来源美国劳工部)总结景观设计师在美国是个高度细分的行业,全美国从业人数一共为18660人(2018年数据),全国平均年薪$73,160美元(人民币52万元),年收入的中位数是$68,230美元(人民币46.7万元)。大多数景观设计师(66.4%)从事建筑工程相关行业。对景观设计行业需求大且薪资较高的州包括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平均年薪$89,570美元(人民币61.4万元)、东海岸的纽约州:平均年薪$82,510(人民币56.5万元),德克萨斯州:平均年薪$69,630(人民币47.7万元)、东海岸的佛罗里达州平均年薪$66,830(人民币46.9万元)。小伙伴们还有什么想知道的欢迎私信哦!
9成留美博士愿意留在美国,为建设美国出力,美国有多少华人博士随着这两年国家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开始去国外留学,毕竟接受国外先进的经验,回到国家建设祖国是一件非常不错的事情,但是各位朋友们知道吗,现在有90%的中国籍博士都愿意留在美国,而不愿意回到中国,为自己的国家出力。到目前为止,在美的华人大约有550万左右,而这些来自中国的移民基本上都是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在这些人之中,不乏那些高材生被送到国外留学之后,就愿意留在异国他乡,而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祖国怀抱。美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非常先进的一个缔约方,除了学术界持续几十年的研发,而且政府也多给人工智能大量的资金,最重要的是全世界各地的人才都源源不断地进入到美国,而这些人才之中,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的高材生,据说美国那些顶级的人工智能公司,研究人员之中有30%左右都是来自中国。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人工智能本科学历以上的研究人员之中,只有34%左右的人愿意留在中国,而56%的人愿意去美国继续深造,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有90%的人都愿意留在美国继续工作,至少5年的时间。目前美军正在研究一项关于人工智能的军事技术,而这项技术主要靠在谷歌工作的十几名工程师团队,据有关人士透露,这个团队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人。而美国人工智能领域最出名的华人,可能就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谷歌首席科学家李飞飞了,这位教授就是典型的在美国读完博士之后愿意留在美工作的华人,她在谷歌工作了差不多两年左右的时间,就推动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场革命,决算上是人工领域之中的大佬了。虽然现在特朗普对于移民政策越来越严格,但是对于那些真正的高级人才,特朗普的这一政策却影响不大,甚至很多地方都欢迎各国的人才来美国深造。不得不说,这些被中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部流向了美国,真的是让人非常心动,这些人如果像老一辈的客家一样,在美国学习完之后回到国家建设祖国的话,那该多好呀。也不知道他们每日为我们的敌国做研究,做贡献心里面会不会过得去呢,不知道各位朋友们对此是怎么看的。
每当别人和我聊起学历的时候,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在美国读博士难嘛?我只想说09年到了美国之后,我先读了硕士。硕士毕业后我利用OPT全职工作了一年(关于OPT:),在此期间,我硕士阶段的导师和我工作时的上司一直鼓励我继续读博,他们对我很有信心,认为我一定可以完成博士学业,所以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开始了漫漫读博路。先说说如何申请博士,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博士的录取要求各不相同,但也大同小异,我读的是文科类博士,首先需要有硕士或同等学历,然后要一份自我简述「personal statement」主要是说清楚为什么想读博,为什么你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候选人「doctoral candidate」等,说白了就是要说服导师录取你。接着还需要2-3封推荐信,推荐人可以是你以前的老师、工作单位的领导等,主要是向导师推荐你,其实就是夸夸你。我的专业还要求交一份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主要是想看看我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直接交了硕士论文,我认为这个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还有就是两年内有效的GRE成绩。作为国际学生一般还需要语言成绩,但是因为我硕士也是在美国读的,语言成绩就免掉了「wave」。这是第一轮的纸质材料,审批通过后还有第二轮的笔试和面试。笔试我觉得很像限时命题作文,考试当天给你一个跟专业有关的案例「case study」让你进行分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面试跟工作面试很像,坐着一排教授,挨个问你一些问题,你要一一作答。全部结束后,会通知你是否被录取了。被录取以后就正式开始了读博之路。根据我自己读博的经历归纳总结下来,主要是几个重要的部分:课程「curriculum」论文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博士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论文撰写「dissertation」论文答辩「final defense」博士毕业01课程curriculum课程很好理解,就是每学期都有相应的课程,每门课都要通过,美国对博士的成绩是有要求,本科阶段拿C就算通过了,博士要拿B才算通过。所以每学期的课业压力还是很大的,基本博士阶段大家都是冲着A去的。而且大量的阅读、写作、演讲等,真的很不容易。博士阶段我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时间,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我的母语,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课业,熬夜真的是常态。02论文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我的专业是在读博第一年就开始准备论文了,每学期都有一门一个学分的课是专门指导论文的,从刚开始的选题,到后面一步步的写作,都有相应的指导,这点我觉得特别好。论文的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这关系着你博士论文是否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开题答辩的核心在于向教授们说明你论文选题的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课题,可能产生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有什么建设性的意义。要让教授们觉得你这个论文可行、有价值。这样你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03博士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读博第一年结束后会有一个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严格来说你只有通过了这个考试才能算是真正的博士生「doctoral candidate」。如果考试不通过,是会被劝退的,所以准备这个考试的时候压力真的很大。我的专业是八月和十月各有一次考试,八月没考过的十月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不过就劝退了。平心而论,我是很担心这个考试不过的。考试都是主观题,主要是考之前一年学过的所有内容以及一些融会贯通的知识,时间是四小时。为了准备这个考试,我把准备高考的劲头都使了出来,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通过了,终于可以安心继续读博了,但是我的同班同学有考两次才通过的,也有两次没考过退出的,所以这个考试真的是读博路上一个坎儿。04论文撰写dissertation贯穿读博始终的就是写论文了「dissertation」,为了这篇论文我不知道熬了多少夜,掉了多少头发,死了多少脑细胞,流了多少眼泪。不过当完成之后,回头看看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首先,在我顺利通过开题答辩以后,系里会根据我的研究方向指派一位导师给我,也就是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主席「committee chair」,要组成一个完整的指导委员会还需要两位教授,我的chair主要是指导我的研究方向,另一位委员「committee member」也是系里的教授,主要是指导我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y」,最后一位委员「committee member」需要是相关专业从业者「professional」,因为我研究的是教育管理方向的,所以我邀请了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山分校「CSU Dominguez Hills」的副校长作为我的指导委员。这样一来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就齐活了,三位教授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了很多指导和帮助,真的很感激。我的研究和我当时的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来美国学习以后的转变,所以我工作单位的上司也给了我很多理解和支持。总之,在我自己的努力和身边人的理解、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我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且发表了,回首过程虽然艰辛,成果还是喜人的。我的博士论文05论文答辩final defense最后就是论文答辩了「final defense」。论文答辩是完全公开的形式「open forum」,系里会提前通过邮件的方式公示某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时间、地点和主题,欢迎大家都来旁听。答辩当天你要详细地将自己的论文介绍给听众,介绍完以后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三位教授会提问,你要现场作答,他们问完以后在场的其他听众也可以提问,你都要一一作答。提问全部结束后,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三位教授会集中讨论,决定是否让你通过,如果顺利通过,那么恭喜你,你的博士学位算是顺利完成了。我的论文答辩虽然读博的一路艰辛,但说实话现在很多细节都不那么清晰了,但是读博的日子让我成长了很多,也让我发现只要你愿意努力,还是有很多潜能可以发掘,有很多你原以为完不成的事情原来是可以被完成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愿每一个努力的人最后都能收获成功
中国社会始终都是羡慕高学历人才的,因为自古以来也是这样,唯有高学历的人才才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以很多学生都是从很小就树立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报复,未来一定要考大学,考完大学考硕士,然后再考博士,博士出来虽然年龄已经比较大了,但是你的学历却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这么多年的书没有白读,去任何一家单位都对你刮目相看。高学历人才多=科研实力强?如今的中国,高学历其实并不是是一件难事,如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了全世界每年授予博士毕业生最多的国家,当然这也让我们本身就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相比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中国这么多的博士,但是在科研方面的实力却和美国差了这么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其实就好比,人家一门大炮等于中国一排三八大盖一样,同工不同料甚至本身的教育体制就差了太多,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讲,中国的博士都不能算作博士。与美国博士相比,中国博士含金量有多少?答案是根本不值得一提,虽然我们大家都很清楚这是一个现实,但是我们却始终没法回避这个问题。中国的博士跟美国博士的含金量相比,真的是差的太多了。差在哪里?难道中国的教育本身就比人低人一等么?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而是目前中国博士的培养方式本身就很成问题。其实中国现在的学士培养方式学习的就是美国的体制,但是在这种学习和模仿中,中国却加入了自己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这一下就变得不伦不类。如今我们经常在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尖锐,那就是中国的博士生和老师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是最近却因为杨宝德和陈晓武事件而被人熟知。中国的导师与学生关系“变味了”!老板与打工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中国博士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定义是非常模糊的,国家给了导师最大的自由,由这些导师自己去定义跟博士生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说,导师和学生之间,要么是导师关系,要么就可以是老板关系,而目前的欧美很多国家,老板关系就是一个广泛存在的方式,但是在中国,这两种关系却都是存在,美其名曰中古特色的学士培养方式,其实问题很大。不知道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件事,一名博士生导师同时带了47名博士,而之所以带这么多的学生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工资给的多,这就很尴尬了。一名博士生导师同时带47名学生,这怎么可能给学生教的好的呢?中国科研要放在刀刃上,而不是“其他东西”!所以在中国,这些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导师和学士导师不是导师,老板不是老板,大部分的学生从博士生毕业就完全不想回到科研岗位上,因为他们都发现,自己并不是搞科研的那块料,这当然跟导师的关系不可分开。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就如同当下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提及的话题,因为国家的问题并不是可以轻易的拿到台面上来说,但是如今真的出现了这些问题,所以我们不说也不现实了。总之,在国外,博士是因为喜爱而考上的博士,但是在中国,确实因为实际了工作考了博士,胆识这两点的不同,就决定了博士生的品质。中国博士比国外博士差了太多,差了不止是几个层次的问题了。
假如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后,一个月能拿多少工资?这是一个令不少人十分好奇的问题。曾经有报道表明,博士学位的攻关方向和研究领域不同会导致他们的年薪不同,大多数博士介于48000-58000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33万-42万之间)。工程学博士薪酬是最高的,他们的中位数能够达到6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50万)。除了工程学收入最高以外,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薪酬在工业资本界年薪也相当高,他们中位数在57000美元(约合人民币40万)那么男女薪酬是否会有差异呢?男女薪酬确实有相当的差异!根据多种资料显示和统计,工程学类的男博士平均薪酬能够达到9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74万),女博士大约7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53万)。非工程学类博士差异就要小一些,男博士平均薪酬70000美元,女博士平均薪酬62000美元。那么不同的渠道就业是否会对博士的薪酬造成差异呢?答案也是肯定的,比如说在高校就业工程科学博士平均薪酬达到65000美元,而在商业工业界他们的薪酬能够达到105000美元。非应用工程学类博士在高校就业平均薪酬62000美元,在商业工业界他们能够达到92000美元的薪酬!也就是说大部分资料显示,除了就读专业和博士的年薪挂钩之外,就业渠道也影响着博士到手的年薪!其中平均薪酬最垫底的是艺术与人文类博士们,年薪只要大约26000美元,落下了其他专业一大截!那么是否博士的薪酬一定要比本科生高很多了?其实不然,因为博士主要从事与高科技行业,这确实彰显了博士的就业选择优势!但是这并不能代表着研究经费与提高生产力之间的绝对英国关系。其实与博士学位相比,美国的本科生也确实低一些,但是低不了很多,下图是往年的本科生薪酬数据。所以说在美国读博并不能保证绝对的薪水领先,读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出科研成就来,而不是选择去社会就业!举个例子来说美国沃尔玛的搬运工人身体好的一天能赚300美元,这比部分博士的收入更加高!这就是美国博士的年薪收入,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编者获得。编者整理不少资料才得出这些数据,相信读者应该已经了解到了美国博士的收入!
2018-06-08 16:15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徐明徐为立在温州举行的分享活动日前,一份《绿色健康建筑概况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应邀发到了温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建议的撰写者,是在美国绿色健康建筑领域崭露头角的温州青年徐为立。徐为立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筑性能与诊断博士,美国瓴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Buildsim Hub Inc)联合创始人、首席产品官。他主要从事建筑性能与建筑能源投资潜力研究,致力于优化建筑设计对城市能源供应的影响,曾参与美国能源部5年计划中的美国费城旧城改造项目,打造出零能耗社区。针对温州的“大建大美”,他建议要重视智能科技应用,使得未来的温州建筑更加绿色健康,适合市民居住。研究绿色健康建筑的温州青年徐为立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从小在温求学,高中毕业于温州中学。2011年考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读取了科技创新与管理硕士;2012年考入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始和建筑的智能化、性能诊断结缘。2017年5月获得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筑性能与诊断专业博士学位,有多个世界500强企业伸来了橄榄枝。但是从小就很有主见的他,选择了自主创业。他与智能建筑工作室高级程序员、美国自动桌(Autodesk)全球市场调研员以及自动桌Revit产品的首席工程师一起,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成立美国瓴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核心业务,是开发以及运用智能建筑相关技术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绿色健康建筑设计、运行咨询。由于很早就注重学以致用、投身实践,他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健康建筑协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曾与多位行业专家有着项目合作与开发的经历,使自身在绿色健康建筑的设计与运维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他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LBNL)、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以及匹兹堡市先后开展合作。目前他正在与匹兹堡市共同合作,运用智能建筑能耗预测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来打造“智慧城市”平台, 帮助中低收入的家庭解决能源消费问题。该项目已经进入2018 Bloomberg全球市长挑战赛前35名。他在国内参与了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的能源优化设计,与国际知名建筑设计所NBBJ和建筑机电设计咨询公司世凯汉尼斯合作,使该医院成为上海第一座获得LEED金牌认证的医院。徐为立参与打造的“零能耗建筑”匹兹堡可持续景观中心回家49小时四场分享活动由于要到上海处理业务,徐为立早早和父母约定,5月8日会安排回一趟温州。温州市外办一位负责人对徐为立研究方向早有关注,得知回温消息后,当即邀请他做个主题沙龙,希望他能够借机给温州的相关人士分享研究成果。能够把所学所思向给家乡做个汇报,当然是美事一桩。只是消息传开后,多个单位先后发出了分享邀请,徐为立的行程一下就排得满满的了。5月8日下午1点半,他回到温州的家,草草扒了几口饭,马上出门。温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温州设计集团、市国际化研究与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举办的“绿色建筑和城市有机更新”主题沙龙,于下午2点半开始。温州建筑规划和设计、城市发展和管理相关领域人士聚集一堂,热烈交流到5点多。晚上7:00,他赶到温州市区水心衍园美术馆,参加“仁心公益”组织的公益讲座;次日,他来到鹿城区政协举行讲座;第三天上午,他在肯恩大学举行英文讲座……在温州的49个小时,他总共做了四场分享,以至于都没时间在家好好吃顿饭。由徐为立参与能源优化设计的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建议温州打造绿色健康建筑之城资料表明,建筑能耗在美国和欧洲占总能耗的40%,大量能耗所导致的污染空气排放以及不合理的建筑设计,时时刻刻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徐为立在温州的多场分享活动中,从美国匹兹堡市的城市转型入手,以技术讲解与案例分析,介绍了绿色健康建筑对城市人居的重要性,并给温州的“大建大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绿色健康建筑通常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包含方案设计、施工、运行、维护、修复和拆除),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减少污染,并且为建筑内的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徐为立从对环境影响、对经济影响、对健康影响等角度,论述了绿色健康建筑发展的必要性;从绿色健康建筑与智慧城市建设、绿色健康建筑认证、绿色健康建筑在中国的市场等角度,论述了可行性。他结合美国滨州匹兹堡市可持续景观中心的建设案例,给温州提出打造国内绿色健康建筑之城的建议。匹兹堡市可持续景观中心是由菲蒲斯植物花园组织所建的一座集办公、研究、教育为一体的绿色健康办公楼,获得LEED与WELL的双白金认证。由于开发商为非营利组织,所以项目中大部分建材与系统设备通过捐赠获得。2014年建成,运行至今每年电费、水费为零。因此,他建议温州在绿色健康建筑方面的初期投资以试点为主,成立项目小组,建造一标志性的公共设施建筑,如图书馆、会展中心、办公楼等等。投资方向以取得LEED金牌以及WELL金牌为主。在取得标准的同时,可以将该试点项目打造成一个绿色健康平台,推广绿色与健康建筑理念,使温州成为国内的绿色健康建筑示范城市。徐为立的建议,引发了温州市外协有关人士的重视,特意请他将观点形成文字报告。也因此,有了本文开头的建议。
【编者按】在美国,文科毕业生很难找工作,这是众所周知却又心照不宣的事实。到底有多难找工作?为什么难以找到工作?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在最新一期的《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由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办)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美国人类学研究的危险性”(Academic Precarity in American Anthropology)的文章,两位作者——大卫·普拉策和安妮·阿里森——通过大量的调查,探讨了美国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对90%的文化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来说,他们的职业目标都是拥有终生教职,并会为其努力奋斗。但不幸的是,在整个美国,这种职位的空缺极少;2016年,只有不到90个教职岗位;截至撰文前,2017年的空缺教职也只有55个。与此同时,据我们推测,只有16%至21%的博士生能在毕业五年内获得终生教职,哪怕只是在任意一个学院中,可见该职位的稀缺与竞争之激烈。但获得终生教职仍然是大多数文化人类学研究生志之所向,他们的导师也希望他们致力于学术研究,并鼓励他们坚持信念、克服困难,以获得教职为职业目标,尤其是在该领域前沿的名校。其实,人类学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无论是在课程设置、学科方法或教学指导方面,其目标都是培养学者或人类学专业的田野工作者,至少,也是能通过学界嘉奖、知名出版机构的论文及专著证明其学术能力的教师。总而言之,培养目标是终生教职一类的职位。然而,这种雄心壮志的理想对面,是极为不确定的现实,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果说多达80%的人类学研究生最终无法获得一份教职工作,为什么人类学的博士课程几乎专门培养学术型人才,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呢?更多问题接踵而来:从教学上看,持续接收新研究生,并将他们培养为学术型人才,却只有极少人能获得相应的教职岗位,这是否是道德的?人类学的教职工和毕业生们如何理解就业市场上如此普遍的“失败”呢?在漫长而艰苦的人类学训练期间,学生们如何处理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再者,由于职业培训模式的可行性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是否会有什么新的模式将其取代?源起:关于这个问题的对话太少了笔者二人一直在致力于研究这些问题,虽然各自的出发点和立场完全不同。大卫·普拉策(David Platzer),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编者注: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他没能通过学术界的首次求职考试。而他通过大学朋友的联系,在Adobe公司实习过一段时间,于是接受了Adobe公司的体验研究员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喜欢这份工作,在其中感受到了与同事协作的愉悦,这种合作氛围中也带着一种学术精神。同时他拥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和慷慨的公司福利,这与他之前在研究生学院的紧张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但即便如此,他仍然一直都想继续寻求教职岗位。我们的另一位作者,安妮·阿里森(Anne Allison),杜克大学(编者注:世界顶级的研究型大学)文化人类学系的资深教授,也刚好是大卫的母亲,她长期都在处理自己学生面临就业市场时的困境。同时,她在一个关注人类学博士“就业困境”的部门工作,这个部门的教职人员都感受到了该问题的紧迫并积极讨论。在安妮看来,虽然她十分清楚人类学博士生在学术界就业的不确定性,并且她自己也经历了一段焦虑且艰难的任期过程才获得杜克大学这份终生教职,但她非常疑惑——虽然她自己也会建议学生去尝试在非学术领域就业——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匆忙去从事非学术领域的工作,放弃申请博士后或访学教授的职位呢?通过近距离观察大卫的经历,安妮更好地了解了与文化人类学领域相关的劳动力状态。这个过程使她意识到,我们不仅需要更充分地认识学院外的就业途径,还需要考虑,人类学学科难以预料的职业理想可能给受其培训的人带来不利影响。而在公众讨论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对话太少了。于是我们决定与人交谈,试图讨论,在只有极少人能实现职业目标的现状之下,为什么人类学学科的这种成功标准(即获得终身教职),得以存续——虽然这其实看起来很正常。正如一个世纪以前,马克斯·韦伯在分析资本主义精神如何侵袭大学系统时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种固有的紧张关系,与学术行业的职业使命及经验是不一致的。为此,我们从职业定位和工作两个方面研究人类学家的专业训练及后来的就业问题。我们对大约50名本研究的参与者进行了短时间访谈,他们中有人类学的终身教员、博士生、在读研究生(即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和几位AAA(美国人类学协会)的工作人员,访谈时间通常持续在30分钟至几个小时。僧多粥少:我们是不是培养了过量的博士?很多教职人员与我们交谈时表示,在他们的经验中,追求人类学的终身教职一直是个不确定的目标。许多学生都被警告过,他们中只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人能有运气获得任职。很多人都将他们获得稳定教职归于运气:一位终身教授将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因于偶然,因为他所做的研究,包括田野地点和论文主题,都恰好满足了职位要求,才使他获得了这个已任职15年的职位;另一位终身教授曾提交了200份职位申请,而只接受了两次面试,其中一次就是他现在这份已经持续25年的工作;三分之一的教员都是从一所小型文科大学开始教书,再逐渐被调到一所R1大学(研究型大学),这种任职轨迹也需要运气。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获得哪种终生教职,从来都不是一件确定的事情。而在专业训练、田野工作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在求职和经济上的风险一直都存在。其实,即使职位紧缺并不新鲜,AAA的数据显示,如今就业市场也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严峻。从总体趋势上看,招聘人数大幅减少,2015年只招聘459人,低于2007年的631人(请注意,这些数字并未按子领域细分,包括访学教员、其它有可能的教职以及终身教授等职位)。与此同时,实际上高校生产的博士生数量却增加了:2015年有558个,而2007年是507个。美国人类学协会统计的2007-2016年教职与博士毕业生数据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博士正在进入就业市场,与我们谈话的大多数人却并不知晓现状的残酷——尽管他们能意识到获得人类学的终生教职是很难的,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过去十年中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具体数据。许多人表示他们希望能获得这些信息,或者打算在未来某个时候去收集这些信息,但实际上,这些信息的缺失让大多数人对拥有终生教职一事的思考都很模糊。也就是说,大家都承认就业市场很困难,却没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具体的说明。相比之下,在应用类硕士项目中,就业统计数字在其教学部门触手可及,并且表现出很高的就业率。统计就业数据也是教学部门的核心责任。目前,当被问及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如何,以及我们推测的就业数字“16%-21%”这个比率是否能引起共鸣时,只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这一比率从直觉上讲是正确的,或者略高,另一半的人给出了稍微好一点的数据,不过这通常是因为他们自己所在的院系排名很靠前。然而,即使在前沿院系中,教师们也意识到学生认为就业形势非常不稳定,很有危机感。事实上,许多教师都描述了研究生们有就业压力的意识,以及他们对于如何应对的无力感。有几位教师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根本没有接受过就业咨询的培训,甚至没有在学术界之外工作过。“坦白说,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位名校的终身教授说,“我们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工作,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求学的焦虑:紧张的职业规划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即使是对当今劳动力市场的危机感持怀疑态度的教师也认识到,现在的研究生们非常焦虑。研究生们自己对这种焦虑表达得很清楚,他们认为紧迫感和不稳定性已经影响了大家在学院里的生活。一位学生表示,这是一种强烈的竞争感,你甚至很难将其区别于愤怒与敌意,在他的同学中,有人觉得每一次与同僚的会面都会有点儿剑拔弩张,甚至在学生休息室里洗咖啡杯时也会如此。其他学生们谈到提高竞争力时,更像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他们坚持认为竞争关系中不是人人都能存活。正如老师和学生们指出的那样,这种情形会衍生出一种野心勃勃的精神风气,比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传播得还要广。一位教职员感叹道,许多雄心勃勃的研究生在培训初期就将自己塑造成学术界的“个人品牌”,他们通过创建个人网站、定期更新Twitter等,使自己成为特殊领域的“企业家”,而不是知识分子的一员或该领域的相关人士。这种动机引发了一种令部分学者感到厌恶的学科转向,一位终身教授对这种风气感到惋惜,她将学生和青年教师中的这种转向形容为“大逆不道”,她说,仅仅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什么都做,何必要来人类学系求学,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去当一个银行家呢?俄勒冈大学前任人类学终身教授凯伦·凯斯基,也许是最为突出的职业咨询顾问中的一员,他们会帮助学生对整个求职过程进行战略性思考,即便学生们对学术界和人类学带着盲目的妄想。我们的一位受访者意味深长地说,那些还在学习这门学科基本技能的一、二年级研究生,即使只有微薄的生活费,也愿意花费超过每小时200美元的费用来支付就业咨询服务。大家对于就业的焦虑是多么显而易见,而职业中心主义也表现得越来越普遍,这非常令人沮丧。许多博士生在回忆他们第一个学期的课程时,都提到自己在积极地参与学术研讨会,而研讨会论文就成为了他们潜在的出版物,他们极其重视这种可见的学术产物,以丰富个人简历及个人作品集的内容。但又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虽然让自己的简历丰富很重要,但不断为了发表论文而去参与研讨会的这种行为,对深入地去研究某个领域是不利的。学制的分歧:放慢脚步还是赶紧毕业?除了逐渐膨胀的野心,一些教职人员还指出了对学生和学院施加更大压力的结构性因素。一方面,大学和其他机构的奖学金资助已经减少;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对完成学位施加的时间限制变得更加严格。据一位大学教师说,他们学院严格要求所有社会科学的博士候选人要在六年内完成学业,而私营机构也在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许多教师则认为,在时限上的加急与学术训练的过程是背道而驰的,这是一种太过于市场化的观念,是异常的。由于人类学历来重视对异文化语言的习得,以及与长期调研时间相对应的田野材料,加快田野工作可能会导致研究的不深入。一位教授说:“我一直试图让我的学生放慢脚步。”然而,也有一些教师倾向于减少学生在博士学位上花费的时间。一位受访者,他在学制通常为四年左右的欧洲获得了人类学博士学位,认为美国体系可能想仿效欧洲体系。另一位教师提到,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创作、表达比人类学期刊内容更有可读性的作品,从而提高培训的“效率”,她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可能深陷于理论和术语,而在她看来,文本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能是未来训练的方向,而人类学学者和研究生往往缺乏这种特质。她还鼓励学生更快速地在博士培训的环节中“上路”,比如去实践论文写作、研究计划申请、进出田野点及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切都将有助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并且都对学生们在就业市场、学术界以及任何其他领域有所裨益。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教职人员在思考人类学训练的时间长短上确实存在分歧。对有些人来说,研究生在学业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会对这个学科的细节感到厌倦,也因此无法发展出更多的技能;对另一些人来说,研究生学习的时间太短,则会过于关心个人的就业问题。其实,对于人类学研究生们来说,无论是否有学术野心,不论是在长期或短期的学制下,他们都会感到时间上的尴尬,总感觉自己做出的研究计划是被迫决定的,只能期望未来的研究能证明其真的行之有效。但如果他们徘徊犹豫,可能他们第一学年就接触到的热门研究会变得不再新鲜。然而,如果他们做田野调查的时间太少,又会觉得自己的田野工作是敷衍了事,不够严谨。他们正面临进退两难的窘境。终生教职:是职业追求还是道德绑架?许多杰出、敬业的学生没有获得终生教职的工作是不争的事实。有位大学教员说她对申请她们学校教职的300多人感到非常震惊,“他们都非常优秀,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这个职位”,她回忆道。但最后委员会只选择了一位候选人,她非常费劲地试图解释这个人为何比其他人更为特殊。另一位教授观察到,他的一些最亲密和积极参与研究的学生都没有找到工作,说这话的时候他赶紧补充道,“那些获得工作的学生当然也是非常好的。”然而,就像大多数我们研究的参与者一样,他没有提到任何正在采取的措施可以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地在学术界工作,或更好地为不同类型的职业做准备,无论是在课程中还是在额外的培训中。那么,如果连前沿院校和学界大牛也难以安置他们学生的工作,那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可能是结构性的,非常简单,即学术界只有极少的工作机会。但在我们与终生教员的对话中,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对学生面临的职业难题感到非常沮丧,他们更为注意的仍然是让学生在终生教职的岗位上更具竞争力,而不是思考其它替代方案。这也是研究生们自己指出的一个问题,尽管一位终生教员认为她自己也同样“短视”,但她仍然说道:“我们都非常热爱校园,无法想象在学术环境以外的领域生活。”她和其他教员一样,都有不少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份非学术性的工作。与我们交谈过的大学教员中,有一半人谈论了那些在工业设计、政府、新闻、发展、开发、宣传或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有一些人还表示他们为此非常高兴。但是这些学生是如何在这些领域找到工作的,大多数教员表示自己毫无头绪,他们认为这些学生最终是靠自己找到工作的,来自学院和大学的帮助其实非常有限。在很多教职人员看来,终生教职更像是一种个人魅力和喜好的表达:他们在做自己关心和擅长的事情。对于这样想的人来说,一份终生教职的工作是一种志向,也是一种使命。事实上,有些人认为,追求终生教职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不论是面向人类学学科还是那些人类学所研究的人群,当然,在人类学中,这两者间通常是相通的。一些研究生表示,不论个人成本如何,他们的导师都期望并要求他们能获得终身教职,这是一种从道德和伦理上的自我要求。这种立场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名研究生认为,那些在人类学系探索其它领域职业路径的教职人员,是个人对学科的背叛,甚至是道德败坏的。其他人则表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中,需要或想要在学术界以外寻找工作的话题从未被提出,即使管理者一直在向学院施加压力,希望将职业化要素纳入其课程中。一位博士生回忆说,在经过连续五次在就业市场上的尝试以及四年的兼职之后,她决定去工业领域寻找工作,却收到了一些委员会成员发来具有敌意的电子邮件,指责她对该学科缺乏承诺。过去,她曾试图与教员谈论一直找不到教职工作给她和家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但她的导师不愿意介入。同时,委员会则坚持说她的学术能力非常强,只要长久坚持就能寻找到教职。现在,她已经在科技行业工作两年,而那些她曾经认为是朋友的大学导师们已经不再回复她的邮件。许多研究生表示,虽然在学术界以外就业并不是那么严重的禁忌,但这的确是一个很少与导师们谈到的话题。职业前景或者就业市场的现实状况会被视为是粗鄙的话题,并不值得投入像讨论哲学、人类学理论或民族志议题那样的精力去讨论,也不应获得热切的关注。然而,另一些教员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是学生自己不愿意考虑学术界以外的工作,并且坚持将精力投入到各种研讨会和学术资源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园研究生教育:是专业训练还是“庞氏骗局”?在批判整个学科生产过量的、无法被任职的博士生这个问题上,一位教授称整个教学系统为“掠夺性的”。他谴责道:“是我们的自私自利让我们不愿意教学生做一些别的事情,而让他们一直在做和我们相同的事情。”另一位人类学教授则称人类学为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在这位资深教授看来,录用研究生并以一个极少人能完成的虚幻的职业梦想去鼓励他们是不道德的。“我们自以为这是一份崇高的使命,让学生在不得不回到他们的现实生活前,至少去为此追寻八九年的时间。”而他的提议则是完全放弃人类学研究生教育。少数人类学教授也表示他们听过类似的建议,并且不情愿地表达自己也持有相同立场。有些受访者则思考到了其它层面,他们认为教师在教学、教学辅助、研究助理等方面赤裸裸地利用研究生的劳动力。一位终身教授说,教师们是研究生教育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维系研究生教育,鼓励追求教职,是因为这使得他们可以教授他们喜欢的课程,并开展小型研讨会。还有几位教授指出,研究生教育使得他们随时可以获得助教,也可以减轻一些单调乏味的评分文件,以及与本科生合作的时间。以终身教职为目标的路径中,也鼓励学生以最低工资去做一些边缘性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以获得所谓经验,而这些经验可以使学生在求职市场上更有优势。其实,这些工作任务不论是以教师们组织、编稿、研究背景指导的监督会议或哪种形式,可能都是一种利用的借口。除此之外,在激烈的求职市场竞争中,毕业生们对推荐信的需求更强化了这种提供劳动力和时间的关系。虽然公然的利用情景很少见,但至少在调查中,我们听到了比预期更频繁的关于这个主题的微妙提及,不论是明示还是含蓄的提及,教师们可能的确在利用研究生的劳动力,更不用说一再被提及的兼职工作。回到上文中我们讨论的人类学研究生在学制长短上进退两难的窘境,有几位教师还暗示他们的同事存在故意拖延学生论文时间的行为,其实也是因为上述原因,他们一直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生产高质量的研究,但实际上,他们最终是为了确保自己作为知名学者光明的前途。就业市场:由热爱的学科陷入求职的困境同我们交谈过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表示求职的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令人深感沮丧。许多人都描述道,他们无休止地申请工作,不断地接电话并准备面试(无论是通过AAAs、Skype,还是访学),同时,他们还要提交进一步的博士后申请或一年期的职位,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必须保持理智,做万全准备,让答辩委员会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满意。这个过程令人筋疲力尽,不论是身体上、心理上还是这当中的一切。我们还听到了几个在这种压力之下关于婚姻和亲密关系的故事,尤其那些年轻的父母,他们因为整个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备受煎熬。一位博士生回忆起自己的一次“情绪过山车”,他说自己在秋季申请职位时感到非常乐观,而在冬天遭到拒绝或没有回应后又感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接着在春季收到一两个回应后又激动得发抖。另一位博士生也哀叹道,在他的同学中,关于求职过程中如神经质般的分裂感和终日揣测已经成为了所有人都在讨论的问题,即便是他们聚会的派对上,也在聊这个话题。还有一位博士生,她对整个求职过程中彻头彻尾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深深叹息,她申请了许多个访学的职位,却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很难做出相应的准备,她说自己体验到一种强烈的绝望感,以及深深的自我怀疑,因为她发现自己无法在曾经作为决胜者进入的领域成功获得一个职位。几乎所有我们的研究生受访者都表示,获得终生教职是他们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目标,而且这种目标被视为选择博士项目时理所当然的愿望。大多数人都承认,这样的愿望也是他们自己的理想,并不是教师们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受到自己对人类学学科的热情所驱使。一位博士生非常强烈地描述了她对田野工作和人类学研究的热爱,她表示自己愿意接受任何一种学术职位,包括在欧洲或中东的研究机构,并为此持续地寻找机会,然而,她无休止地申请都没有得到反馈,这种徒劳感逐渐让她感到失望。另一位受访者则说,是人类学的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在支持着他。即使他现在做着一份不稳定的、薪资微薄的助理工作,也比他在求学于人类学之前,在公司有着一个高薪的职位更为充实,不论要耗费多少个人成本,他也不愿意再回到之前的角色。事实上,这位最近刚取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表示,如果有人需要,他愿意成为他人终生的研究助理。他宁愿在研究机构里作为研究员而工作,也不愿意去社会上工作。还有一位乐于成为人类学家的博士生,他的理由是不知道自己还合适做什么其它的事情。经历了求职市场上连续的失败后,他离自己最初学习人类学的雄心壮志已经越来越远了。另一位博士生也透露,自己已经很难回忆起当初为什么要克服那么艰难的过程来学习人类学了,甚至在回顾时会有点怀疑这个过程是否值得。
莫天池,中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听起来很普通的一名学生。莫天池,获得新泽西理工学院信息系统专业的博士全额奖学金、美国常青藤大学的录取通知、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英语教育专业的录取通知,还有一些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雪城大学、波士顿大学、匹兹堡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新泽西理工学院等高校的通知,但是他婉拒这些世界名校伸来橄榄枝:听起来很学霸。莫天池,现在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获得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全奖博士研究生:听起来很令人佩服。莫天池,出生七天,一场医疗事故导致他患上脑瘫,先天性运动神经受损终生不能独立行走,甚至吞咽和讲话一个简单的运作都会引成肌肉痉挛,书写速度更不及常人的三分之一,电脑打字也仅靠两根手指。一位终生只能生活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是很让人由衷惊叹?一、所有的成绩和自由,全靠拼、熬和自律从小学开始,莫天池就年年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长沙市三好学生,获奖无数;初中毕业考试以10个A的成绩被保送到师大附中;高中毕业,又以604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南大学录取。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并成为当时唯一获得国家奖学金的本科学生。大学期间,莫天池曾经带队参加全国性计算机比赛,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2013年获得过中国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大学生奖。2014年又凭借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本校软件学院读研。莫天池并非天分过人,看似骄人的成绩背后完全靠拼和熬,为了写论文,前后一年的时间反复研读资料、论证课题,除了吃饭睡觉和必要的休息,他基本上都是在学习。但莫天池并非死读书,他只是在需要读书的时候拼命读书。学习之余,他与普通的男孩子一样,喜欢军事、美剧、电影、动漫,喜欢《飞机鉴赏指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菊与刀》、《陌上花开》、《必然》……,喜欢好莱坞女星科洛·莫瑞兹。自由是建立的自律基础上,努力和坚持需要自律的约束。有多自律,就会有多自由。二、久久为功,世界就在眼前莫天池不抱怨上帝给自己关上大门,却用坚韧的毅力寻找,并努力推开属于自己的那扇窗。他有一个梦想:去美国学习人工智能与医疗系统的融合,然后能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生活便利。这个梦想一直激励着他。2015年,莫天池报名托福考试,每天的学习时间基本维持在11、12个小时。为了提高听力,三个月的时间,他每天花5个小时反复听抄,长时间佩戴耳机,耳朵磨破脱皮出血;书写的时候,手指痉挛经常被笔磨到红肿。面对困难,他不断地激励自己,“人不能一辈子待在自己的安全区,要去接触一些更有挑战性的任务。”硬逼自己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否则绝不睡觉,结果经常熬到夜里两三点。因为身体条件特殊,经过官方批准,莫天池免试口语,在听力反应远低于常人的情况下,他的阅读听力写作三科成绩获得合计86分,折合总分114分。通过努力,终于以接近满分的成绩通过TOEFL和GRE考试,达到国外顶尖大校招生的语言要求。高强度的学习让莫天池落下严重的颈椎病。每次考试结束,他总是精疲力尽,一点力气也没有,但他却无怨无悔:“我想出国留学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一个人不能一辈子都处于自己的安全区。世界那么远,我想要去看一看。准备的一切过程,以及整个奋斗的过程会特别痛苦,很艰难。但是到最后,我相信我们会收获一段很美好的回忆。”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出色的获奖经历、坚忍不拔的毅力、对美好愿望的不懈追求和对于生活的无比热爱,莫天池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录取,终于实现自己的梦想。考虑到莫天池身体的特殊情况,学校特意安排了到校后的住宿和学习事宜。走出国门,世界就在眼前,但是莫天池没有松懈,他认为,眼前的成绩只是对自己以前付出努力的肯定和回馈,更是对以后的期许和鞭策。谈到未来,莫天池信心满满:“顺利的话5年,不顺利或许8年也有可能。我考虑要么留在大学当老师,要么成为研究人员。但一定要回国,报效祖国,祖国需要我。”悲观的人总会抱怨不公,命运不公,人生不公,世界不公,乐观的人却一直和命运抗争,和人生抗争,在固囿的阻碍上凿出缝隙,让阳光照进来,在世界上留一点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