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同学录取学校:University of Georgia, Chemistry Ph.D.,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Chemistry M.S.教育北京:国内高校 (非211,非985)联合项目2+2国际交流生成绩:GPA 3.68GRE:320 托福免考2019年夏天已经本科毕业了的黄同学正在跟随一位原来学校的老师做项目。在项目中,黄同学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显然,她的科研能力早已超出绝大多数的本科生,已经掌握很多化学分析的方法和试验设备的操作,独立完成较小的子课题。鉴于这一点,我们的顾问老师建议黄同学放手一搏,以申请化学博士为主,硕士辅助保底。博士的录取名额十分有限,处理决定需要较长时间,因此截止日期一般都不会晚于一月,但与此同时申请涉及套瓷、论文准备等诸多环节。因此需要很好地掌控申请的时间表。九月份黄同学已经基本完成前期导师意向套辞,大概有3-4位老师表现出对她的研究背景和能力感兴趣,欢迎其申请。十月份,完成了大量的相关学科科研实力、师资情况、就业情况的筛选和比较,黄同学基本敲定选择6所学校的博士项目,四所学校的硕士项目作为申请对象。这时虽然黄同学还未发表任何论文,但是她的研究项目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其中不乏一些创新性的发现。因此在文书的撰写方面我们摒弃任何花哨的感情渲染和空洞的自我吹捧,就研究和试验本身出发,阐明自己的科研能力。整个目的陈述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关于研究本身,略带自己对对方项目的了解及职业规划。这样的申请材料让评审人一下子就意识到这是一位踏踏实实做研究,认认真真探索现象本质的申请者,她已具备科研工作者最可贵的素养,勤奋、坚定、创新、明确的科学理想。完成了文书之后,前期的申请准备工作告一段落。十一月,我完成了黄同学繁杂的申请学校信息整理、申请表格填写和材料递交。然后静静地等待学校的消息。这段时间里,黄同学也正埋头自己的试验课题,无暇顾及申请上的事情。除了联系各学校保证申请材料的完整外,我们一直和学校的录取办公室保持着有效的沟通,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完成。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了黄同学打来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她激动的声音。老师:我有两篇论文被国际期刊录取了。我想让学校知道,这应该会对申请有利。听到国际期刊这个词,我一下子意识到黄同学科研成果的分量,这样的成果对一个刚刚本科毕业不到一年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当天下午我把黄同学的两篇论文的完整内容分别发给了各学校专业的录取办公室。第二天就收到了院系老师的积极回应。虽然这个时候提交论文有一点晚了,但是从时间上来看,应该还能赶上委员会最终的评审。果然,论文起了作用,半个月后黄同学收到了华盛顿大学的助教面试机会。一周之后又接到了乔治亚大学的博士全奖录取,附加每年2万2千美金酬金的助研工作机会。接到通知书,黄同学喜出望外,她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的博士申请能够成功,并且还有一笔丰厚的奖学金。
我国最顶尖的大学,毫无疑问就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了。这两所学校目前在我国处于超一流的位置,第三是谁或许有争议,但前二没有任何疑问。接下来一个层次应该就是华东五校这个层面的大学。在这5所大学里,浙江大学规模最大,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占据了地理优势,凭借着上海这个一流大都市,资金上有倾斜,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是非常巨大。唯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处合肥这个3线城市,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办学规模,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在1800人左右。尽管招生人数少,但毕业同样不容易,这所大学是严进严出的典型,每年都有15%的学生无法毕业。中科大毕业的学生有多牛,看一个例子。全球最顶尖的100位材料科学家,前6位清一色中国人的名字,其中5位来自中科大。排名第一的就是杨培东,这位大牛不但在材料科学家里位列首位,在全球顶尖的100位化学家中也同样排名前10。杨培东毕业于中科大应用化学系,在哈佛博士毕业后进入加入伯克利任教,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终身教授。他在科研上的成果也是非常出色,他是国际上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位大牛功成名就后,也没有忘记中科大的栽培之恩,2011年,为中科大培东试验基地,培东实验班揭牌,并于2014年当选为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和技术学院院长。殷亚东是在中科大获得硕士学位,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功能化及其在光子晶体印刷术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殷亚东近年共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60余篇是发表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上,SCI引用达到23330次,仅次于杨培东。这位还是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的客座教授。夏幼男同样是毕业于中科大,在宾夕法尼亚获得硕士学位,哈佛博士毕业。这位还是殷亚东的博士生导师,果然是名师出高徒。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交叉学科的机会,大胆而又创新地融汇化学基础研究于新型纳米材料的探索中。他的研究团队的长远目标是逐步完善纳米材料“设计规则”,建立大规模生产纳米材料的科学平台,从而将“纳米技术”造福于电子、光子、催化、信息储存和生物工程、癌症诊断与治疗等各个领域。夏幼男同时也是东南大学的客座教授。孙玉刚和前几位不同,这位是直接在中科大博士毕业的,毕业后前往美国先后在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06年开始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纳米材料研究中心从事独立研究工作,目前是终身研究员,纳米材料合成实验室负责人。近年来在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规格化制备、空心壳纳米金属的结构形成与演化、柔性可伸展纳米电路及器件、以及新型柔性氢气传感器的研制等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创新性科研成果。吴屹影,毕业于中科大,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生物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现为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化学系终身职教授。他的研究方向为染料敏化太阳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燃料电催化剂、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等。他在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染料敏化电池和低维纳米材料等的合成与设计工作,研究成果颇丰。中科大以一校之力,培养出的学生在世界材料科学家前10里面,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这个领域中,世界上再无一所大学能有这个成绩。作为中科院直属的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理工科全国重点大学,中科大足以自傲,不愧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摇篮,中国的麻省理工名不虚传!
潘克菲与第一卷1600mm宽幅纳米导电膜作者丨巴里编辑丨子钺图丨受访者提供“试着做点小样,合成点东西。”十年前,因为投资人的一句话,潘克菲干脆将自家车库改成了实验室。他带着自己研发的产品小样,以及他对“材料改变生活”这份梦想的执着,成功打动投资人,获得了天使轮融资。在这背后,是只有头发丝万分之一大小的“纳米银线”,因其高柔性、大尺寸、轻薄的特性被视为下一代触控屏材料。或许,鲜有人知道纳米银线是什么,但是在美国所有特斯拉门店、韩国三星专卖店、法国高速列车自助买票系统的显示屏,都有这家公司的身影。2020年,潘克菲所创立的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菲”)实现营收破亿,纳米银导电薄膜已经累计出货150万平米,出货总量位居全球第一,超过其他企业出货量总和。可以说,在纳米银线领域,诺菲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隐形冠军。在此期间,诺菲董事长兼CTO潘克菲博士带领他的团队突破了设备、材料、工艺三座大山,实现了超过美国公司100倍的惊人效率,让中国在这一领域彻底不再被卡脖子。近日,诺菲宣布完成数亿元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方为建银苏州科创基金、英华资本和元禾控股等。诺菲融资历程,数据来源:睿兽分析,制图:创业邦潘克菲表示,本轮融资完成后,诺菲纳米将持续加大对纳米银导电薄膜及触控模组的研发力度和商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匹配供需两端的生产效率,完成导电膜及触控模组在供应链内的生态建设。当前,柔性屏时代正在到来,三星、华为、OPPO等折叠屏、转轴屏手机接连登场,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也正在研发中。而诺菲的下一个战场,也已经瞄准在了手机市场。海归博士在车库做实验,自己“攒”设备潘克菲是个典型的工科技术男。其实平常并不善言辞,一旦谈论起他所热爱的新材料,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般的介绍起来。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工程博士毕业后,潘克菲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后来又在硅谷的nanosolar太阳能公司担任研发总监,在超过20年的时间里,他积累了丰富的纳米薄膜研究和工业生产经验。而在当时,谁都没想到,硅谷的职业经历会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诺菲董事长兼CTO 潘克菲博士2007年1月9日,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发布了iPhone,由此引发了触控热潮。随后,潘克菲又看到了康宁公司描述未来生活场景的影片——《未来的一天》。这都对他产生了深深的触动,能否和他手头的纳米银线材料结合起来,真正改变未来人们的生活?潘克菲开始有了创业的想法。一个机缘巧合,潘克菲找到北极光创投的合伙人杨磊,表明了他想用纳米银线作为下一代触控材料的想法,并准备为此研发了一种全新的合成路径和工艺。同样是化学博士的杨磊深知,与潘克菲前东家的太阳能领域不同,纳米银线如果要应用在触控面板上,要求明显会更高。于是,杨磊跟他说,“试着做点小样,合成点东西”。就这样,潘克菲干脆把自家车库改造成了实验室,摆满了各种实验器具。当时条件十分简陋,甚至没有将纳米银线从材料制成导电薄膜的涂布设备,潘克菲只好亲自上手,在电钻头上放置一块平板,将银线墨水往上一滴,就开始进行涂布操作。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完成了实验。在那个热衷于投资消费和互联网的年代,鲜有投资人关注硬科技。杨磊说,“正是潘博士这份对技术的热爱和执着打动了我,我觉得我应该和这样的人一起合作,一起做成这件事”。这也让潘克菲获得了来自北极光创投的220万美元的投资。在杨磊的介绍下,潘克菲结识了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后来成为诺菲纳米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的姜锴博士。曾经在麦肯锡、赛灵思半导体工作过的姜锴在管理咨询方面颇具经验,这与技术经验丰富的潘克菲形成了完美的互补。更有意思的是,两人还曾玩过一个游戏,各自在纸条上写出选择合伙人最看重的品质。结果他俩都把同样的价值观列为最看重的因素,其次才是双方经验的互补。姜锴曾笑称,自己入伙是因为“满腔热血、一时冲动”,潘克菲“材料改变生活”的设想彻底打动他。“聊完后我开了一个多小时车回家,太兴奋了猛踩油门,结果收到一张200多美元的罚单。”也就是这样,几乎同时留学、硅谷工作的两位70后工科博士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一起回国干起了创业这份“苦差事”。和大多数创业公司一样,他们也遇到了人才和资源匮乏两大难题。刚刚在苏州落户的诺菲公司,无人知晓,收到的简历也寥寥无几,这让刚从美国大公司出来的两人,心里顿时有了巨大落差。一位老员工回忆,他从江西九江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过来,还曾经担心这是家骗子公司,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由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实验室还在装修,甚至公司的前几号员工都是在潘克菲家里面试的。在当时,国内在纳米银线方面相对空白,很难招到有经验的人才,潘克菲决定索性就从高校招有基础的毕业生,大不了自己亲手培养。如果说人才问题还可以解决的话,资金、设备上的匮乏则着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纳米银线设备还不及半导体行业烧钱,但仍然是一个重资金投入的行业。生产纳米银线导电薄膜不可或缺的涂布设备,往往都掌握在德国、日本、美国等少数国家手中,而国产设备的精度又普遍达不到要求。在当时,一套日本设备的报价就要80-90万美元,还不包括后期人力、售后等服务费,这对于刚刚天使轮的诺菲公司来说,几乎是无力承担的。“既然没有枪、没有炮,那我们就自己造!就像买不起品牌电脑一样,我就自己攒电脑。”潘克菲不仅熟悉材料,对于材料工程和工艺也都谙熟于心。借助前东家的渠道,他“攒”制的第一台涂布设备仅花费了15万美元。为了第二台设备,潘克菲则是带着团队直接杀到了柯达总部所在的罗切斯特,聘请到柯达的老师傅研制了第二台涂布设备,这台仅仅花了5万美元。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对创业邦表示,“不同于现在一些国内公司动辄花费上千万美金购买外国设备,依靠潘博士的设计能力,仅花了约20万美金就购买了两台设备,这在所有创业团队中都算得上是非常的勤俭节约。”正是用着这些自研设备、二手设备和零件,公司开始了正常的运转,生产出了第一卷纳米银线导电薄膜。不再卡脖子,中美之间的100倍效率差自从乔布斯把ITO(氧化铟锡)这种触控材料应用在iPhone上,ITO已经彻底改变了整个手机行业。实际上,几乎被日本所垄断的ITO材料已经存在了50年,但它从本质上仍属于一种陶瓷材料。可以想象,其易折断、易脆性、阻值高的物理局限性,难以在当前大尺寸触摸屏、柔性屏上应用。相比传统陶瓷材料,纳米银线这种金属材料的导电性能有一到两个数量级的提升,对用户来说,体验更灵敏、信号衰减少,可以支持更大的应用场景。潘克菲介绍说,在会议市场,诺菲与Zoom合作推出的会议交互平板,可实现远程会议同步书写、即时批注、高效率沟通,把传统白板变成可以写字的大屏幕,就像写物理白板一样流畅,并且能够即时将会议内容生成电子版保存。其实在2019年之前,业界对于未来触控材料的发展路线仍然存在分歧。例如,三星在其自家的GalaxyFold折叠屏手机中采用了金属网格方案,虽然与纳米银线都属于金属材料更耐弯折,但纳米银线相比金属网格的线宽还要更细100倍,更细的金属线就意味着带来了更好的柔性,因此在可折叠性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同时,随着国内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厂商10.5代面板产线开始量产的情况下,65寸、86寸等大尺寸面板价格不断下降,教育、商显等电子白板市场逐步增长。特别是在疫情之后,预计2020年全年,商用会议平板市场的增幅将达到30%,教育交互平板将同比增长13.4%。纳米银线得以大规模商用,还是最近两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潘克菲和姜锴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已经着手进行技术储备。在纳米银线的布局上,美国、日本比中国早了10年,在材料和设备的专利技术方面上都有先发优势。潘克菲深知在这个行业,技术原创的重要性。“我们在一开始就针对专利覆盖进行了分析,将还未覆盖的专利查漏补缺,与美国公司已经形成专利上的相互制约。”据介绍,诺菲从前端的材料到后端的工艺都已经实现了提前布局,已获得核心专利授权54件,其中美国授权专利11件。从2014年开始,诺菲纳米在苏州的自研涂布生产线已经迭代到第五代,短短五年间纳米银线的线径从36nm、33nm、27nm、23nm,一路实现了18nm的首次量产,在研发上甚至已经突破至11nm线径,而国际上普遍还处于30nm的水平。诺菲公司外景目前,诺菲主打的纳米银透明导电薄膜及触控模组解决方案,三条涂布量产线,包括一条1600mm幅宽产线和两条780mm幅宽产线,纳米银导电膜年产能可达500万平米。潘克菲分析说,其他公司往往只做制造环节,直接进口设备。但往往设备厂商并不懂材料和行业,因此在设计理念上,仍然是以固定的思维来设计,这无形中也把产线的可扩展性给框死了。“在新材料行业,企业往上游走出的关键一步,往往成本可以下降很多”,杨磊指出。例如,日本公司通常是抓住产业链中几个核心的环节做到高附加值,如果中国公司能够再往上游走出一步,就能够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杨磊激动地说到,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不再卡脖子。相较于半导体的IDM模式,诺菲在纳米银线这一细分领域做得更加极致,不光设备是自研的,材料以及原材料都是自己制造的,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这就相当于半导体行业里的中芯国际(晶圆代工)+安集微电子(原材料)+中微公司(设备)。目前,诺菲在研发体系上已经实现全覆盖,通过材料、设备、工艺三位一体的整合、更高的集成度和自主可控也让整个生产周期大幅缩短。诺菲纳米生产车间中美之间存在一个100倍效率提升的概念。杨磊谈道,诺菲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量产是基于对设备、材料、工艺、器件整个供应链周期的把控,产品从头到尾只需要三天时间。而美国公司则需要从日本采购墨水等原材料,到美国做配方,再到日本进行涂布,到中国台湾做传感器、器件,再回到美国做测试,整个走一圈下来需要三个月。相比中国公司的三天,相差30倍。在人才上,中美化学博士的成本差距直接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差距。因此,整个算下来,中国企业至少有100倍效率的提升。和半导体行业类似,在纳米银线行业中,头部厂商随着产能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头部效应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明显。之所以强调量产,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很多坑。潘克菲说,在实验室里,甚至可以研发出9nm、5nm的纳米银线。但一旦到了量产,每条纳米银线能否做到一样的长度和细度,杂质做到最低,这就要靠功夫了。“我们在投诺菲的时候,美国还有不少创业公司,乃至LG、柯达等巨头都曾涉足过这个领域,但往往都在最后量产或者给客户送测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杨磊认为,这些问题可能与设备、材料或者整个器件的设计都有关,如果不能掌握底层技术,是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可以说,无论是半导体还是触控材料,都是积累为王,后来者很难再有机会。全面替代传统材料,但还远不止于此在产品发展路线上,诺菲围绕两个主轴,一个是从低端向高端走,另一个就是从大屏向小屏走。从一开始,诺菲纳米就定下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市场策略。纳米银线的导电性能好、灵敏度高、综合成本低,这恰好满足了大屏市场的刚需。诺菲看准了这一机会,首先迅速占领了维修白牌以及低端市场。潘克菲说,“我们从低端到高端,也是把自己的产品放到了一个最恶劣的环境中,从硬骨头开始啃”。但对于品牌客户,往往对于新材料持谨慎态度,不愿以身试险当小白鼠。一旦选择失误,给品牌所造成的损失将会远远大于新材料给它带来的好处。“虽然我们比行业先驱晚了10年,但我们利用产业链的优势越跑越快,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验证、反复量产,不断优化提高稳定性。”基于五年量产的大数据,这也成为说服品牌客户最好的“敲门砖”。视源86寸MAXHUB X3会议平板和鸿合最新款86寸电子黑板均是基于诺菲纳米银线技术的触控显示明星产品,特斯拉展厅、法国高铁、亚马逊也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使用了诺菲纳米技术。诺菲纳米生产车间值得一提的是,诺菲的纳米银线触控屏已经实现了120寸的自主生产。潘克菲自豪地说,“120寸基本可以覆盖会议室里大部分的显示屏,包括会议白板,甚至教室的黑板”。如今,诺菲也已经与Intel、HP、Zoom、Lenovo、视源、鸿合等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在大屏市场站稳脚跟的诺菲,也正在向小屏市场逐渐渗透。2017年,诺菲就与合作伙伴共同展示了基于纳米银导电薄膜的AMOLED柔性显示屏,可实现10万次屏幕折叠测试。但潘克菲预计,纳米银线触控技术真正在智能手机上放量,还要配合整个材料端和供应链端的成熟,预计还需要2-3年的时间。根据行业研究公司NPD DisplaySerach统计,目前全球智能终端的触摸屏需求量约为35亿PICS/年,其中80%为小尺寸,而95%的小尺寸市场则由ITO全面收割。“18nm产线就是为了替代市场上已经存活了50年的传统ITO材料,完全就是瞄着小屏市场去打的。”潘克菲指出,我们的天花板并不取决于折叠屏手机的普及,目前无论是在折叠屏手机还是硬屏手机,诺菲都已经具备量产的能力。实际上,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到今天,其产业链也已经处于充分竞争的状态。任何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新材料、新技术,对于整个产业链上的公司来说都是净利润。在过去两年,整个手机触控面板行业也经历了新一轮整合。如今,欧菲光、合力泰、宸鸿科技(TPK)等巨头也渴望借助精益化,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而新材料恰好是他们的机会。“我们看到整个行业中还有很多低效的地方”,潘克菲对创业邦说,通过此次融资,诺菲将继续在基础材料、制造工艺方面进行创新,同时更多地与客户共鸣,帮助他们提高效益。目前,不少下游厂商还处于低毛利甚至是亏损的状态。而借助材料的技术创新,就能够帮助他们节省成本、扭亏为盈。在诺菲刚刚进入大屏市场之初,大屏的会议交互白板非常昂贵,一台微软Surface Hub的售价甚至高达22,000美元。这其中,光是触控传感器就要达到了八九千元,而如果换做诺菲的纳米银线材料,甚至只需要1/5的价格。潘克菲希望的是,未来每间会议室、每间教室甚至每个家庭都能够承担得起这个价格,真正让材料改变生活。“未来,诺菲的商业想象空间还远不止于此”。杨磊认为,诺菲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只在于纳米银线的生产制造,还在于设备、材料以及涂布的能力上,这也就带来了更大的商业机会。诺菲围绕着纳米银也在做着进一步延展。例如,在新冠疫情的防护上,诺菲正在与一些扫地机器人公司合作。在扫地机器人运行的过程中,就可以在地面上覆盖形成一层薄薄的可以杀菌的膜,这并非是化学意义上的消毒,而是通过纳米银本身的物理特性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从另一个方向上,如果抛开纳米银领域,放眼整个功能性膜材,对于诺菲而言将会是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诺菲的这一套技术能力完全可以复用,具备非常强的产品延展性。写在最后杨磊曾说过,国内创业公司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比便宜,但性能差一些;第二种是和国外厂商产品一样好;第三种是成本低,效率高,产品更好。而诺菲正是第三种公司,不同于以往所看到的做低端、拼产能的公司,并不是比你便宜、比你差,而是真的比你快、比你好。在潘克菲和姜锴身上所具备的精神,也正是代表了中国新一代硬科技的创业者。
引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诗人王昌龄一首诗中关于边疆战士誓要打败敌人的心意。从古至今,就有无数中国人愿意为了国家的统一。那么当今也不例外,有钱学森等类似的人物。今天我们要说的尹志尧尽管许多人不知道,但他在相关方面却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以六十岁之姿,带领团队毅然决然回国,就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尹志尧,出生于1944年的一个北京家庭。尹志尧生活的家庭里充满着浓厚的爱国氛围,自己的父亲,祖父都是在外留学后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要知道,经过几百年的累积,欧美国家即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左右也已经是发达国家,不管是物质条件还是生活状态都要比当时的中国好很多很多倍。当时的中国呢,还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刚刚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跨出来,国家人民深受殖民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压迫,普通人活着如蓬草一般,哪还有什么更高的奢求呢?抛弃国家大义,只谈个人感情,尹志尧等人留洋后选择留在欧美国家也是无可指责的。1962年,尹志尧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毕业后,优秀的尹志尧又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当时世界上研发芯片最出色的公司——英特尔给尹志尧递来了橄榄枝,邀请他到英特尔工作,因为尹志尧在北京大学见到了一个体积庞大的计算机,使得他对半导体产生了兴趣。随后,尹志尧进入英特尔,机缘巧合之下,尹志尧到了lam研究团队,当时全球市场的lam出的产品占百分之四十,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匹敌。尹志尧在lam工作将近20年,把这家优秀的企业打造成一个商业帝国,这样的人物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的。可当时中国还没有刻蚀机,辉煌与荣耀只属于国外。这让目睹自己祖国贫困潦倒的尹志尧心里十分难受,恨不得祖国马上繁荣富强起来。他终于决定回到中国,制造出属于中国的刻蚀机。2004年,尹志尧60岁,但雄心壮志并未倒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对此时的尹志尧最好的写照。他放弃了亲手在美国打造的专属于自己的荣耀,带领一个15人的团队回到祖国。美国对于知识产权的监管十分严格,在美国工作多年的尹志尧十分清楚这一点,他在打算回国后就做了充分的准备。美国方面对于准备回国的尹志尧等人十分戒备,不让带任何电子软硬件设备和相关图纸。两手空空的尹志尧和这15人团队一起回到了国内,但他大脑里充满了这些年累积下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怀抱着对祖国最纯挚的拳拳爱国之心。回到祖国的尹志尧一穷二白,可以说是空手打天下。西方国家拥有半导体的垄断权,如果世界上再出现可以制造半导体的人,那这个人就是他们的敌人,一定会通过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和手段来阻止他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尹志尧等人做了充分而有效的准备,就是以防日后美国的扯皮。研发团队也不是吃素的,经过了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他成功研发出了只属于中国的自主专利技术。这其中所要面对的多少技术问题我们难以想象,但尹志尧等人用明确的爱国心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意图,那就是希望自己的祖国也能终有一日繁荣富强起来,他做到了!当今全世界数一数二的5g技术拥有公司——华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华为所研发的麒麟芯片中少不了很少人知道的尹志尧所创办的中微技术上的扶持。而华为公司也薪火相传,用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一片天下,用自己的专利技术来堵住悠悠之口。结语拼搏的壮志,不因为年龄的增减而改变。不灭的雄心,为祖国的前途照亮道路。尹志尧在实现个人价值后,立志报效祖国。尹志尧的爱国之心如灯塔的光明一样熊熊燃烧,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学习。参考文献《中国芯:战略型科学家江上舟博士》
探世界:黄西原本在美国留学博士,为何又转行“脱口秀”了?根据我们对黄西的了解,我们也知道了他早年间,是在美国非常著名的得州留学博士,按照我们观众的正常思路来说,黄西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生化学博士的,但黄西却干了一件十分不务正业的工作,他竟从一名博士转行成为了一名脱口秀演员。然而对于美国脱口秀这个行业来说,喜欢干这个工作的人简直太多了,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亚裔美国人,到达美国留学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些在美国比较冷门的工作。但在美国这个民族复杂多样化的地区当中,比唱歌更吸引人的还是讲笑话,就如同黄西的脱口秀演员这个行业。这或许也与美国人比较开放有关系,就算是饭局上面,也会出现一个个的美国人上台讲笑话,把台下逗得哈哈大笑。在美国每个人都像是段子手一般,同时高晓松对这个有非常多的认同,他认为世界上最爱说笑话的民族就是美国人了。既然美国人那么的爱将笑话,而碰巧黄西的专业并不和这个搭边,为何黄西却又转行到了脱口秀演员这个行业呢?这样我们观众肯定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当高晓松问起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认为黄西是因为勇于尝试才加入了脱口秀,但令很多观众没有想到的是,黄西转行到脱口秀演员,竟然是因为自己的恐惧。这个理由在我们大家的眼里一定是说不通的,本来美国这个行业的竞争力就很大,没想到黄西还因为恐惧参与了这个行业。而导致黄西想要转行到脱口秀表演当中,有着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这也是改变了一个生化博士变成脱口秀演员的重要转折点。当时的黄西刚刚来到美国,参与了一个学校的讨论会,而当时的黄西刚到达美国,对这里的语言并不是特别的熟悉,也是因为这个讨论会,黄西才能想到自己要想办法锻炼自己的语言水平。当是讨论会上的教授提出了问题,而碰巧这个问题黄西知道答案,他却没能说出这个答案是什么,原因观众们应该也是很清楚的,黄西当时的英语水平很低,而且是刚刚到达美国的时候,很害怕自己的回答会出现失误。于是知道答案的黄西,将正确的答案告诉了旁边的白人同学,而这位同学举手回答之后,被老师很好的表扬了一次,这也让黄西觉得自己很没用,自己知道答案却就是因为表达不出来,被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还被表扬了一番。这个时候的黄西就想要挑战一下自己,本身黄西就能够说出英语,可当站起来之后的黄西就有些紧张说不出来话,于是黄西就想办法要锻炼自己一下。当时的黄西感觉脱口秀充满了挑战性,慢慢的黄西就开始对这个工作引起了兴趣,或许因为这一件事干起来比较的刺激。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能够更好地在美国训练自己,可谁知道这一转行就让黄西,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脱口秀演员。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事情,反而能让我们对它充满了很多的挑战性,并且当开始干这些似乎不可能的事情的时候,会感觉到非常的刺激。就像黄西的脱口秀道路一样,从本来的博士转行成为了脱口秀演员,在一般人的眼里肯定都是很不支持的,可黄西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不像是平时枯燥无味的生活。同时我们大家在尝试一些新事物的时候,一定要挑选自己喜爱的事情,不然整个生活都会变得非常枯燥无味。
在众人眼里,大学的校长都是非常令人景仰的职位,他们不但要有良好的人品,还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一般都要经过一定的学校工作历练,所以年龄一般不会太小。但是随着我国对人才的重视,青年学者有了更大的发挥其重要作用的空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成长。继今年6月30底,80年出生的叶光亮出任海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后,不到半年,北京理工大学也迎来一名“80后”副校长,王博。海南大学是211高校,北京理工大学不但是211高校,而且是985高校。不到半年的时间,先后有两位“80后”出任全国211、985大学的副校长,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校长职务已经开始了了“80”后模式。这也意味着,大学校长开始更加年轻化,中国高校管理者的年龄结构将迎来新的变化。在这个年龄出任全国知名大学的校长,也表明这两位青年学者是非常优秀的人才。海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叶光亮,是在海南省面向国内外公开选聘高端特聘管理人才时脱颖而出的。叶光亮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经济学博士,在美国经济学博士学位项目至少需5年时间的学习,而叶光亮仅用3年时间就该校的经济学硕士与博士学位,并且成绩是各科全A。2006年满怀一腔抱负的叶光亮刚毕业就毅然决定回国,希望将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在国内落地生根。6年后,他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位“80后”正教授。近日出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党委、副校长的王博,也是一位从美国归来的博士。王博出生于1982年10月,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此后,王博前往美国深造,200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化学材料学博士学位。在读博期间,就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他创造的一种材料,被美国Wired杂志评为“十大绿色科学技术”。毕业后放弃了美国绿卡和美国公司的股份,2011年回国入北京理工大学,28岁时入选“北京理工大学杰出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导。叶光亮和王博所从事的专业不同,但都却有着相同的经历,两人都是从美国学成后毅然回国报效国家,都曾经是所有学校最年经的教授、博导,现在又先后出任我国知名大学的副校长。他们是80后青年学者的优秀代表,都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了显著的成绩,现在又被赋予了高校管理的重任。作为学者的他们是优秀的,作为高校的负责人他们被寄予厚望。可以预期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80后进入高校的领导层,他们必将成为高校领导中的主力军。这批学者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大多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既有报国的热情,又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他们参与到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并将为中国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和理念,对于中国高校进一步向国际一流水平靠近,是非常有帮助的。关注教育事件、分享个人观点,拙木侃教育,感谢您的关注、阅读、评论和分享
上个月上映的《天才枪手》讲述了普通家庭出身的两个学霸,为了赚学费,发展成作弊团伙,最后毁了自己前程的故事。这个故事取材自2014年10月在泰国SAT美国高考考场发生的真实案件。一位亚洲女生在泰国参加考试的时候,利用时差作弊,偷看手机里三小时前,在澳大利亚同一场考试的答案。不过,亚裔学生在出国考试中作弊的故事,一直都有发生。《天才枪手》揭露的,只是冰山一角。在许多年前,留学大潮刚刚开始时曾有一个来自中国在美国同时拿了文学、管理、医学三个硕士和化学博士学位的学神华裔连续6年替人参加500多次GMAT考试次次高分 场场都过自取外号GMAT Hero的传奇作弊人物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就是他。这位大神说自己考和替别人考试是因为“有瘾”,他的故事,很神奇…一见钟情GMAT十几年前,出国考试刚刚兴起,托福、GMAT是最流行的测试。其中,申请商学院的本科学生,需要GMAT的成绩。800分的总分,能考到700分以上的,凤毛麟角。1997年,27岁的Lu Xu正在美国攻读第三年的化学博士,研究的是细胞生物学。这三年里,他一边读博士,一边玩儿似的念了个文学硕士和医学硕士。想着都征服文学和医学了,那干脆把商科也拿下吧?于是,27岁的化学博士在读生,报名参考了GMAT考试。800分总分,这位哥考了790。秒杀全球考生的超高的分数,加上过硬的学术背景,他一路全额奖学金,进了华尔街对面的纽约巴鲁克商学院。又是化学又是商科的,Lu Xu的聪慧令人大写的佩服。但不知道是不是天才的高端玩法和普通人都不太一样,考完790分的GMAT后,他好像对这个考试着了魔。“我必须再考GMAT!太过瘾了!”考GMAT好像变成了一种青少年热衷的闯关游戏,吃鸡带劲,不玩儿要疯。这位大神,因为考GMAT这件事,废寝忘食。他说:“如果你和我一样聪明的话,你就能感受到,它每一个问题都设计的太绝妙了!像艺术品一样!”Okay,大哥对GMAT的热情很快传到了朋友的耳中。一次交谈里,朋友对他说:“你成绩那么好,790分,不如你帮我考吧,我也想进商学院。”这次提议,打开了这位“GMAT英雄”的潘多拉魔盒,从1998年开始,他替人参考GMAT,直到2004年被捕前,替人考了500多次…考试so easy1998年替人考完第一次GMAT后,Lu Xu开始了他的替考生意。那时的考场安检没有现在严格,也没有查录指纹的机器。单凭准考证上的名字,以及假护照或者假驾照上的照片,监考官很难察觉出破绽。不过,除了钻安检漏洞,大神和《天才枪手》里惊心动魄的作弊行为可不一样,他替考的时候,几乎从来不提前准备。这位哥对考试实在是太手到擒来了,对他来说,这就是一场游戏,谈不上任何的压力。就这样,替考6年,500多次,分数从来没有低于730分。最夸张的时候,这位哥会在两周的假期里,借口去佛罗里达度假,“顺道”在路上的各种考试中心帮人考试。GMAT已经不算什么了,他还帮人考过托福考试,出来的成绩都是一如既往的好。14天时间,17次不同的考试,上午考托福,下午考GMAT,跟玩儿似的。大神自己说:“考托福呢,就跟喝咖啡一样,考GMAT可能稍微难点儿,当晚饭吧。”凭借着口口相传的地下交易,替考一次,他会收取3000美元到5000美元不等的费用。连考6年,赚的那才叫一个盆满钵满。纸包不住火但他不是一位单干的枪手,6年里,Lu Xu身边的朋友,以他为核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替考网络。说白了,就帮他拉生源,赚中介费。除了替考,Lu Xu和朋友还会同时上考场,身上背着迷你摄像机,拍下考试的试卷,解出答案后卖给那些要自己上考场的学生,这可能就是当时所谓的“机经”。但纸终包不住火,他和朋友们的地下替考网发展地越大,风险就越高,2002年时,GMAT考方和FBI察觉到了这个存在。被监视一段时间后,2004年,Lu Xu在马赛诸塞州探望朋友时,被捕了。被捕后,他表现的十分平静。“我知道这一天总会来的,都是我的错,但是事到如今,我也停不下来了。”被捕后,Lu Xu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同伴们也跟着一起受审。160个雇佣替考的学生被取消了成绩,上了黑名单。他最终被判入狱2年8个月,同时被捕的4个朋友也分别被判处了一年到三年的刑罚。“GMAT英雄”服刑时,大神开始了各种反省和思考。他说:“那段时间确实挺悲伤的,考不了GMAT,什么都做不了。”2005年,正在服刑中的他,迎来了一位完全意想不到的访客:GMAT考试机构的主席。主席开诚布公问了问,他怎么一个人能考这么多次。大神的回答也很简单,就是“我就是很爱考啊!”很纯粹了…不过他也良心发现,提了提考试的安保建议,希望考试中心能够装上指纹检测仪。也是从这个建议开始,GMAT考场开始了指纹检测。行骗6年,锒铛入狱,这位“GMAT英雄”,终于做了一件对的事。2006年,大神出狱了。出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考了个GMAT。760分…后来的故事,大神还是和GMAT没脱得了干系。他在纽约创办了一个辅导机构,专门教人考GMAT。在自己的网站上,大神仍然把“GMAT英雄”放在了最醒目的位置。GMAT英雄我来自未来,庆祝着过去。GMAT是艺术,是我的挚爱。但,无论是“GMAT英雄”的替考,还是时差作弊里的天才少男少女,再怎么美丽的包装和说辞,都不能证明作弊是一件对的事情。《天才枪手》剧照随着出国考试的越来越热,作弊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从枪手组团进考场传答案、利用计算器bug传答案,甚至从考试方的内部泄密到网上的试题。一次又一次的大型作弊,让欧美学术机构震惊不已,不得不对亚洲考生严加防范。(今年9月亚洲区被取消考试的报道)2014年爆出时差作弊后,亚洲考生被大规模的取消成绩。不仅如此,英国本土也捉到中国学生托福成绩造假。丑闻不断爆出后,许多留学海外的学生,经常被人问“你们亚洲人是不是都喜欢作弊?”考试舞弊、金钱交易,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更破坏了亚洲学生在整个世界的名誉和形象。那些凭自己的能力,诚实复习、参加考试的学生,不得不为别人的劣行,付出代价。电影里,天才枪手们被永远禁止去海外求学,亲手断送了自己的梦想;现实中,博士在读生“GMAT英雄”,手握高学历却因为作弊替考,锒铛入狱。人生,从来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犯了错,都得为自己买单。希望有才华的人,别自持甚高,少动些损人害己的歪脑筋。希望所有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堂堂正正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化学学科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美国大学化学专业已经成为了美国大专业。21世纪初,美国大学化学专业的四大传统研究领域——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已向生物学、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等学科领域不断地渗透发展。化学系囊括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五大专业方向,每个研究方向均提供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奖学金。化学系要求所有国际申请者都必须提交GRE General和化学专项考试成绩。GRE成绩的最低分数为语文440分,数学660分,写作3.5分。、美国化学专业的申请情况如何?根据官方统计,申请美国专业最为热门的多数为工程类专业,化学专业作为理论研究课程,申请热度并不如应用性更强的工程类专业,但其在申请中也占有了一定的比例。和应用性较强的工程类专业不同的另一个方面是,美国的化学专业开设硕士项目的并不多,这是一个以科研和实验为主的学科,因此,博士生招生占了更大的比例。因此,如果是打算申请化学专业的学生,也要考虑好毕业之后是不是想要从事科研方向的工作,明确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对之后的职业发展有利。、化学专业分支1. 分析化学(Analytic Chemistry):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2. 无机化学(Inorganic Chemistry):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3.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4. 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5. 生物化学(Biological Chemistry):一般生物化学、酶类、微生物化学、植物化学、免疫化学、发酵和生物工程、食品化学、煤化学等6. 理论化学(Theoretical Chemistry):量子化学、统计力学、化学热力学、非平衡热力学、分子反应动力学7. 材料化学(Materials Chemistry):包括高分子化学Polymer Chemistry(天然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学、高聚物应用、高分子物理)和纳米科学Nanoscience等研究领域)8. 核化学:放射性元素化学、放射分析化学、辐射化学、同位素化学、核化学9. 其它与化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还有:环境化学、药学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星际化学。比如威廉玛丽学院中化学系与海洋科学系合办的项目M.S.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UC Davis 开设的M.S. Pharmaceutical Chemist、美国化学专业申请攻略申请美国综排前50的院校GPA3.5以上,托福100多,GRE325左右,写作最好3.5以上。专排50~90的院校要求GPA3.2,托福90-100,GRE315左右。专排90后的院校最好GPA3.0,托福80,GRE305以上。专排前50的学校,同学们最好考一下化学GRE-SUB。当然光有硬件背景是不足够的,无论申请哪所学校,申请人的研究背景都是最关键的因素,美国教授对申请人的研究背景和工作经验还是非常看重的,他们更希望找一个过来就可以直接干活的人。所以哪位学生接触和参与过的项目多,教学方式和实验器材更先进,跟美国更接轨,就更容易受到美国院校的青睐。此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申请的截止时间,一般申奖截止日期早于非申奖截止日期一般学校的申请的截止时间在1月到2月之间,小部分学校(主要是前50的学校)在12月左右就截止了。、美国化学专业就业领域在美国化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对于化学的技术人才仍有较大的需求量。除了像杜邦、拜耳、陶氏化学这种传统的化工公司需要大量化学毕业生外,还有各大制药公司、石油公司、橡胶、轮胎公司等。就连一些与化学专业看似没有关系的全球知名的大公司,也有可能聘请很多化学专业的人才从事开发工作。还有一部分人在学校任教,不过任教的话,对学历的要求就相对高一些。、美国化学专业就业薪酬分析就化学专业毕业生薪酬而言,化学专业的就业薪酬在美国相当不错,化学专业的薪酬是在$59870;50%的人的薪酬在$44780-$82610之间;10%的人会低于$35480;10%的人高于$106310。专业细分来说,有机化学最受到大型制药公司的青睐,如辉瑞,礼来等著名企业,一般而言PhD毕业起薪可达8万至9万美元,MS起薪也可达到约5万至7万美元。、上面就是优弗留小编对美国留学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Wei Koh博士3D打印材料行业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分享会。Wei Koh博士为蓝月谷人带来一堂生动的讲座。红网时刻7月27日讯(记者 彭婧男)7月27日上午,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工程博士、IEEE院士,表面安装技术联盟、JEDEC固态技术协会、IPC标准委员会、IEEE电子封装学会的代表人物Wei Koh博士一行来到宁乡经开区,为蓝月谷人带来一堂生动的讲座。宁乡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戴中亚,宁乡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辉,宁乡经开区党工委委员吴宏,园区经济发展局、招商合作局、创业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和新材料产业企业代表出席了本次讲座。据介绍,Wei Koh博士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半导体包装、表面安装技术组件、3D打印技术、电信设备设计等产品的设计研发。在微电子学、材料、3D模块设备领域取得了40项美国专利并发表了90篇专业文章,在微电子学制造技术领域拥有35年从业经验。讲座上,Wei Koh博士以“3D打印新材料行业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为主题,耐心的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原理、技术特点和主要的几种技术,同时也分析了3D打印技术的市场与应用。他介绍道,3D打印技术既有产品包括打样模型、设计验证、材料研究,之后将慢慢涵盖高强功能材料、芯片封装材料、柔性电子材料等,并将广泛应用于家用、汽车、建筑、医疗、服装、航天、艺术、科研等方面。Wei Koh博士指出,3D打印新材料产业将会引发下一代的工业革命,给全球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讲座完毕后,Wei Koh博士还与现场新材料产业的企业代表们进行交流。经过Wei Koh博士的答疑解难,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认为对自身企业的科研发展有很大帮助。目前,宁乡经开区坚持将“产业项目建设年”当做优化产业链建设、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推动区域经济实力加快提升。通过Wei Koh博士的讲座,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为未来企业在基础材料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有这样一位学者,读博期间以一作身份发表3篇Science,28岁成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再发2篇Nature,35岁荣获杰青......今年9月,他还入选了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拟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他就是集多数荣誉于一身的邓鹤翔教授!1985年出生于武汉,在高中化学竞赛获一等奖保送复旦,随后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被“大牛”导师OmarYaghi教授收为弟子,并留校继续念博士后,2013年加盟武大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图源:邓鹤翔课题组铸就武汉大学建国后的首篇Nature2015年11月,武汉大学邓鹤翔教授团队为武汉大学完成建国后的第一篇以第一通讯单位发表的《Nature》主刊论文,而且该项研究成果也是由韩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罗特格斯大学、斯特哥尔摩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论文题为“Extra adsorption and adsorbate superlattice formation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此项研究采用小角X射线衍射原位观察孔材料中的气体吸附行为,首次揭示了小分子在限域空间中的有序自发聚集行为。而在此前,小分子吸附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无序的。这项研究表明,不同孔道中的分子能够通过与具有原子厚度的MOF孔壁相互作用,与周围孔道中的分子进行“沟通”,从而形成跨孔道的不均匀分布,这种不均匀分布导致了额外气体吸附区域的产生以及气体分子的超晶格有序排列。尤其对社会中广泛关注的温室气体CO2的富集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2020年9月9日,再发Nature邓鹤翔、昝菱教授课题组合作,于《Nature》在线发表了本校在人工光合作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署名单位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后江卓和2015级博士徐晓晖为共同第一作者,邓鹤翔、昝菱教授,上海科技大学Osamu Terasaki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题为“Fill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sopores with TiO2 for CO2 photorection”。该研究系统探究了MOF介孔孔道定制TiO2生长的理论机制,最终实现了半导体纳米材料在MOF中的无损填充。两种材料特性的高效协同,将拓展出一系列新型的人工光合作用催化剂。团队合影读博期间发表3篇Science2007-2008年,邓鹤翔教授本科毕业后以 “visiting student”的身份赴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进修。由于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在国际上的排名在200位左右,算不上是一流院系。邓鹤翔内心十分不甘,于是一边就读,一边请国内导师帮忙写推荐信,最终如愿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Omar M. Yaghi教授组里攻读博士学位。Yaghi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和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是MOFs、COFs、ZIFs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鹤翔教授博士的研究课题便是MOFs。那段时间,邓鹤翔教授成长迅速,不到两年便发了人生中的第一篇 Science 。 自此之后,邓鹤翔教授的科研如同“开挂”一般,成果迭出,2010-2013年期间,陆续发表了第二篇、第三篇 Science 。博士期间,三篇正刊。邓鹤翔教授博士毕业后回国,直接被聘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85后正教授,轰动一时。天才学霸的背后被人评价“特别能吃苦”“鹤翔一直拼劲十足,特别吃得起苦”,邓鹤翔本科的同学是这样评价他的。本科时,他想利用假期阅读文献、在实验室做实验,不回家便成了他的常态。上海的夏天酷暑难当,当时他的寝室没有装空调,遇上37℃以上的大热天,晚上他就拿着一条草席,跑到装了空调的同学寝室打地铺。邓鹤翔的本科同学、化学系2003级学生肖沙(化名)记得,那时课业繁重,能够去实验室的时间有限,但邓鹤翔却在实验室花了大量时间学习。除了做实验,他还阅读了很多文献,常常请系里的教授为他推荐书目和论文。当时在每周的组会上,邓鹤翔往往能更为详尽地表述哪些文献为什么值得一读、如何设计实验,“他还特别关注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情况,相关领域哪些人正在做什么研究、获得了怎样的成果”。本科毕业前,邓鹤翔在导师的指导下,与系里的研究生合作,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即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是世界最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研路上学会取舍邓鹤翔教授在做客武汉大学的一次讲座中,也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心得:当被问到如果想走出国这条路,需要提高什么能力,才能成为科研界的大牛?谈到留学,邓教授说,国外研究生的压力很大,周末大家都全心投入在实验室里。他回答,对本科生来说,要有一篇很牛的文章,英语的应用能力要强;对于研究生,要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文章,还要有一封很牛的导师推荐信,另外要多参加国际会议,武大这方面就有很好的资源,希望同学们能抓住机会,与大牛们面对面交流。主持人请他分享科研道路上开心的事。“说实话,开心的时候比较少。”他说,你如果想做一件很想做的事,就必须做更多不想做的事。当然,认识一帮朋友、好哥们,是最快乐的事!你能够找到和你一起做研究的人,你就会走得更远。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573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38-2本文系募格课堂整合。参考来源:武汉大学、武汉晚报、半月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