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中国留学之父容闳提出,将西方的学术输入到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建议清政府每年都要选出一批优秀青年,送他们出国留学,学成之后回来建设国家。此后在他的努力之下,清政府先后送出120名留学生,由此也开创了近代留学的先河。在这之后有无数的华人前往海外,学成以后放弃优越的发展条件,放弃功名利禄,回到祖国怀抱建设国家。中国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如今的发展,今天我们来说说8位哈佛留学生,放弃美国的高薪待遇而集体归国的故事。这八位留学生分别是王俊峰、张欣、张钠、刘青松、王文超、刘静、林文楚、任涛,他们早年间背井离乡到海外学习知识,这8人都在哈佛大学,所以彼此之间非常的熟悉,以他们的能力在美国都能享受着高薪的待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遇到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科学研究所的匡光力院士,当时匡院士向他们介绍了我国强磁场的研究计划,并表示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回来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在了解到原委后,这八位博士在与家人商量之后,就做出了个重大的决定,他们放弃美国更好的研究条件和待遇,选择与匡院士回到国内。那时电磁场刚刚开始建设,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艰苦,他们无怨无悔地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贡献,如今我国的电磁场事业,在国人的努力下已经步入正轨。曾经有媒体对这8位博士提出疑问,为什么放弃那么优越的条件回到国内,他们回答道:只因为祖国需要我,未来还能再为祖国奋斗50年。很多人听了他们的话也被深深的感动,他们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本期内容就到这了,才华横溢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有的人活着为了权,有的人活着为了钱,但是有这么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本可以拥有权利和财富,但却为了自己的祖国,甘愿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8年前的一天,林文楚、任涛、张欣、张钠、刘青松、刘静、王俊峰、王文超这八位哈佛博士后悄无声息的回归了祖国的怀抱,来到了安徽的合肥。这8位博士后用自己8年的青春让中国重新书写了历史,正因为他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第二大人工制造的强磁场的国家,八年的时间他们都是在安徽合肥,他们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要知道安徽合肥建造的"稳态强磁场试验装置"这一设备强度达到40T级,与世界第一强度的美国仅相差5T级,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质的飞跃。虽然这8位博士后只是哈佛每年博士后毕业生中很普通的几位,但是他们毕业后要是留在美国,是可以住上别墅开上豪车并且拥有不一份不错的工作的,因为哈佛大学曾经承诺他们会向美国政府申请巨额研究基金,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拒绝,淡泊名利的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国,回国后也不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繁华都市,而是选择了一座普通的城市。能支撑他们8年来不懈努力的就是他们的信念,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毕业之际都选择了回国,据媒体称在2017年已经有超过60万的中国留学生回国了,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意味着我国将会涌现更多的人才。这8位科学家中的张欣表示哪怕是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也愿意。在我们眼里,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大明星!
民国时期,不论高校还是科研机构或政府部门,对于学历都比较看重。学士、硕士、博士无论在就业机会还是薪酬上都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著名的陈寅恪在欧美留学十几载,学得满腹经纶。但是清华大学在招聘国学导师时,校长还是关心他的文凭和学历。当听说没有取得学历时,立即表示不能聘用。还是梁启超和吴宓再三解说,最后才进了清华任教。当然有学历不一定有实力,无文凭不一定没水平。陈寅恪凭着自己的博学,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教授中的教授”,赢得了学校师生的敬服。1927 年,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后,又去哈佛大学学习,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在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时,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必须得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梁思成决定肄业离开哈佛,从书本走进实践。1928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国后,同赴东北大学任教,创建了建筑学系。1931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加入了近代第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系统研究。1930 - 1945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营造社同事考察了全国15个省,200多个市县、数以千计的古建筑,并且对其中大多数建筑进行了精细测绘。他们考察测绘的古建筑,囊括了由汉至清的许多重要遗存,在此基础上廓清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的认识,并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1946 年10 月,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耶鲁大学邀请梁思成去美国讲学, 梁思成携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和图片,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他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要说长相,他既不风流,也不倜傥,但若论科学,他若退居第二的话,那大概只有爱因斯坦和牛顿这样的世外高人才敢自称第一吧!他三岁半开始读书,七岁便开始深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领域,他9岁上高中,不满12岁便毕业了。如果你觉得这都没什么的话,那么他18岁就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师从罗素、哈代和希尔伯特等世界顶级大师,最终还因创立了《控制论》而名扬天下。照片过后,真名揭晓,他就是《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控制论是什么?控制论(cybernetics)的诞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现代社会的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都与控制论有密切联系。总之,它非常重要就是了,作为一篇科普,这样高深的问题就不深究啦。维纳能够成功,与他的天才父亲是分不开的。这个十八岁便独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天才,最终居然凭借掌握四十多门语言的惊人本领而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维纳的父亲在维纳很小的时候便发现了维纳身上的天赋,于是有意让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便对维纳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这种训练使得维纳的数学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哈佛大学大师的对维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维纳跟随罗素学习数理逻辑和数学与科学哲学,他的哲学课程和数学原理课,维纳感到很新鲜,富有启发性。罗素的讲授清晰晓畅,犹如无与伦比的杰作,给了他深刻的印象。罗素还建议维纳去阅读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文,这使维纳意识到不仅数学是重要的,还要有物理概念,这无疑极大地帮助了维纳日后创立控制论,因为控制论,正是众多学科交叉碰撞的产物。维纳在希尔伯特的指导下研究了微分方程。希尔伯特代表着20世纪初期数学的伟大传统,是维纳所遇到的唯一真正样样精通的天才数学家。他视野广阔,善于把非凡的抽象能力和对物理现实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成了维纳所向往的数学家。这些都是前奏,下面来看看维纳创立控制论的日子吧。尽管维纳非常聪明,但控制论的创立却花费了维纳几乎一生的时间,维纳1894年出生,而发表《控制论》是在1948年,1964年维纳去世。维纳能发明控制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罗森勃吕特博士领导的一个关于科学方法的讨论会,罗森勃吕特博士是当时的墨西哥国立心脏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这个讨论会每个月举行一次,参加者大都是哈佛医科学校的青年科学家(这就叫科研国际化吧)。爱因斯坦也从这样的讨论中受益在这个讨论会上,大家无拘无束的发言,就像一群孩子在就着某一个有趣话题争论一样。最后,会有来自某一领域的科学家宣读一篇关于某一科学问题的论文,宣读者必须经受一通尖锐批评的夹击,批评是善意的然而毫不客气的。这对于半通不通的思想,不充分的自我批评,过分的自信和狂妄自大真是一剂泻药,受不了的人下次再也不来了,但维纳一直都参与着这个讨论会,这使得他的视野大大的开拓了,他能够站在众多科学领域的交叉处,并最终创立控制论。欢迎关注正五边形的世界@科学(这个@在名字里没法用-_-!)
从上个世纪走来,我国人民携手共渡了许多难关,才铸就了如今强大的中国,而在这一路上,始终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的,除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爱国之心,这一点在科研领域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比如我国家喻户晓的科学家钱学森,就为祖国物理航天等事业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而在科研界内比较典型的因为国家需要就毅然决然回国发展的人物,还有这8位哈佛博士后,他们分别是王俊峰、张纳、张欣、林文楚、刘青松、刘静、王文超、任涛。据悉在上学期间,他们曾在哈佛一起搞“楼道科研”,自此结缘,之后王俊峰率先触动了回国搞科研的“按钮”。十几年前,一次极其偶然的机会,王俊峰来到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简称合肥科学岛。在这里,党委书记匡光力与王俊峰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谈话,除学科探讨外,书记还表示出祖国科研事业迫切需要归国人才助力的想法,值得关注的是,此时王俊峰所钻研的稳态强磁场实验室落户科学岛还不足一年。可以说,在这片科研领域,我国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基于爱国的热情与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王俊峰正式决定归国发展,在他的引领下,哈佛“楼道科研”的另外几位伙伴也准备陆续回国,在合肥科学岛从事强磁场方面的研究。不过在这中间,最大的拦路虎却出现了,为避免人才的流失,美国开始花重金截留人才,还为他们专门出台了许多政策,比如移民、奖金等。不过面对这些,他们始终不为所动,与此同时,我国也没有掉链子,提供的科研硬件与科研环境都非常给力,不仅有单独的实验室,其他方面也可以说远超哈佛,这更加坚定了他们要做出一番事业的决心,当然他们确实也不负祖国所望。2017年2月,他们努力建设的40特斯拉稳态强磁场凭借磁场强力一举成为世界第二。依托强磁场技术,他们还根据专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学术链”,磁生物效应、结构生物学、肿瘤药物、动物模型就是他们各自的科研的方向,正是因为可以给众多科研提供极端试验环境,强磁场又被称为“国之重器”,而8位哈佛博士后回国建设“国之重器”,也被传成一段“八剑下哈佛,共聚科学岛”的佳话。
这个世界是没有什么完全公平可言之说,你们也许会说为什么有些人出生就是富家子弟,有些人却是寒门出身,可这样的想法无对错之分,确实,有些人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不管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可以享受到最高的教育资源,一开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日后成为优等生的机率也是比普通家庭的孩子要高得多。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实则未必!有这样的一位美女学霸,她的家庭环境非常优越,而且还很漂亮,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而更为主要的是她还比一般的孩子更加努力,不但精通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4门外语,而且很热爱艺术和文学,除了以上技能之外,她的钢琴和单簧管技艺可以称得上是专业级别。仅仅就是这些了吗?可能说出来你都有点不相信,她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读完了哈佛大学的全部本科课程,在25岁的那年还获得了哈佛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更是在年纪轻轻时,就当上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宏观经济学终身教授,她就是金刻羽。对自己的优势能清晰定位,更知道“有志者当效此生”的道理,于是,她克服了自己的怯懦,同时也战胜了小小年纪,却要孤身一人在异国求学的惶恐与寂寞。哈佛大学的院长路易斯这样评论说,金刻羽能够在2年的时间就能够读完本科课程这真的是奇迹了,这位智慧与美貌的女孩真是绝对的“天才”。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家庭条件的优越就放弃原本该有的努力,如果你是出生在像她一样的家庭你还会那么努力吗?然而金刻羽没有觉得自己的家境优越而得过且过,而是比一般甚至贫穷家庭的孩子更加努力百倍,也没有因为自己外貌出色而沾沾自喜,而相反很多贫穷家的孩子大多数都会怨天尤人埋怨自己的爸爸不是李刚、李嘉诚。可能还比父辈还不足,原地踏步,甚至默默无为,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小匠老师觉得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跟家庭的富裕或者贫穷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老天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给予我们生命,不要觉得自己家庭背景的贫穷而失去原有的梦想,正确的人生观是应该懂得为人生奋斗,不论出身贫贱。对于寒门子弟而言,虽然家境不如富人家的孩子,但可不能因此自怨自艾,而因发奋图强。金刻羽就是经过自己无数次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018年,金刻羽教授参加达沃斯论坛,在一些重大的国际会议上代表中国发声,在国外的学术圈里,终身教授的光环帮不上什么忙,父亲的“荫蔽”也派不上任何用场,她靠的是自己的实力。我们决定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为未来而努力。小匠老师一直很喜欢的一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手机或者电脑前的你是否出自贫穷的家庭,但是请不要认命,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别人眼里羡慕的“富人”。
我国一代天才少年,在众人的注视下成长,一路披荆斩棘,登上学术之巅,但却迟迟不见他踏上归乡路。骏马究竟是忘本不愿归巢,还是明白自己需要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从此驰骋于草原,眷恋天涯才不归。天才少年“祝贺尹希晋升正教授”哈佛大学一句话新闻,告知世人32岁的尹希已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华裔教授。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那么尹希是经历了哪些,才走到如今举世瞩目的位置呢。少年班,顾名思义是为早慧的学生而开设的实验班。1996年,12岁的尹希以572分的高考分数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成为天才少年中的一员。尹希作为该校最小的学生,引起人们的关注,媒体更是不吝笔墨大肆赞扬。同年,《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等报刊,报道了尹希自小异于常人的举动,记录下天才少年养成记。尹希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的高材生,他们并没向尹希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一直为这株小苗营造充满阳光的生长环境。小学二年级时,尹希妈妈为他安排了动静结合的“周末计划”,周六画画、下围棋,到了周日便出门撒欢儿,一起逛公园接触大自然。但是尹希对周日的计划,并未展现出过多的兴趣,更愿意靠坐在父母的书架旁,捧着一本书,一坐就是一整天。母亲觉得好奇,是什么书将尹希牢牢锁在家里,母亲走进一看,他竟然在看她大学时的微积分课本,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怎么可能看懂,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当即训斥尹希好高骛远,“我不相信空中阁楼,你没打好基础,不允许看这样的书。”渐渐的,伊希才智超群的锋芒不得不让母亲重视起来,既然孩子喜欢又确实有这样的实力,便开始顺着他的兴趣培养他,从此他一路开足马力,九岁半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实验班,十二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五年后结束中科大的学习生活,他开始将视线聚焦国外,很快,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多所高校向他抛来橄榄枝,未满18的他最终选择了远渡美国,攻读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尹希是在国内栽培起来的物理天才,中科大曾劝他继续留在国内,留在中科院,未果,尹希为了更好的进行物理研究还是去了哈佛。而此时的他还未满十八岁,就如同快进般,度过了别人的小半生。留任哈佛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即使是在哈佛这样人才遍地的地方,尹希也是引人瞩目的。“他很刻苦,也很聪明,记忆力超强”施特罗明格教授这样评价尹希,他不仅勤于钻研,同时拥有敏捷的思维、勇于大胆创新的精神。如此天赋型选手又勤于研究,获取学位自然不在话下,于2006年,尹希拿到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他获得博士学位后,多方如同拔河般,试图将尹希拉过自己的阵营。国内有声音问伊希是否会学成归国,尹希并未给出肯定答案,称有回国的想法,会回国效力。而爱才惜才的哈佛,自然想要留住他,为此破格允许尹希在哈佛继续博士后的研究,开创了哈佛不允许该校博士继续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的先例。经过考量,尹希决定留任哈佛,从此定居美国,加入美国国籍。这下国内舆论四起,不少人觉得可惜,如此学识却不回国,为国效力。尹希回应,在哈佛已经有很好的合作者,工作或者说研究是需要工作环境的,如果我有任何的疑问,拐角走入另一个办公室即可,研究是讲究高效率的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回国不可能一个人回国,而是要带一个工作组的一流物理学家,这几乎不可能实现。在尹希心里科学无国界,他不是选择了美国,而是选择了物理,选择了更接近宇宙的地方。浅谈教育自从他进入少年班起,就一直在众人的注视下成长,人们看到了一名物理学者的多面生活。尹希和人们印象中科研人员的形象有点出入,他留有一头不羁的中长发,乍一看像是个摇滚歌手,又有点像文艺青年,反正不太像搞科研的。他还喜欢攀岩和跑马拉松,他想要跑得更快,也喜欢比赛的感觉,他一直保有跑步的习惯,直到前跟腱受伤才作罢。所有的标签里,他最讨厌的就是“神童”一词,这个词对他来说非常奇怪,甚至带有诬蔑性的含义。人们称他“异于常人”,就好像是在说马戏团的一个角色,“你看,那只猴子竟然会钻火圈,可真是厉害啊。”除了不满人们对他冠以“神童”的名号外,还对人们关于少年班的观点颇有微词。有人说少年班让孩子早早地学习过于复杂的知识,无异于“揠苗助长”,尹希并不这么认为,所谓的成长规律是人为胡乱规定的,在他看来,不应该有“几岁适合学习什么知识”这种说法,这是中国教育普遍缺失的地方,这只会让有天赋的孩子被埋没,而正是少年班为这些孩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避免了“伤仲永”再次发生。他也强调,最主要的前提是孩子感兴趣,热爱加全力以赴才是攀登顶峰的原动力,不然十个少年班都无用。如今尹希也组成了自己的家庭,迎来了可爱孩子,他表示不需要孩子做“神童”,也不必有什么成就,只要开心快乐就好。再好的苗子也需要充足的阳光与浇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尹希选择了更适合他研究学习的地方,我们仍会注视着他一步步的成长,攀登科研事业的巅峰,探索未知的自然奥秘,为全人类造福。文/刘白惜
QS(即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2019世界大学会计金融排名数据中,哈佛大学位居雇主声誉第1,剑桥大学(#2),榜单第3为牛津大学。这次上榜世界大学会计金融排名强的有43个国家。上榜高校数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70所大学上榜;英国上榜高校数量第二,有40所;中国位列第三,共27所高校上榜。各国家名称上榜高校数量中国2所高校今年上榜雇主声誉15强,今年中国高校大学上榜数量和2018一样。这次上榜世界大学会计金融排名50强的有2个领域。综合上榜雇主声誉50强高校数量排名第一,高达4所大学上榜,其中综合排名第1是北京大学,综合排名第2是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排名第3是复旦大学;理工排二,共1所高校上榜,其中理工排名第1是清华大学。雇主声誉50强各领域名称上榜高校数量这些高校今年位列雇主声誉中国师范类前10强:北京师范大学(#240)。
有人曾说清华、北大这样的国内顶尖名校都是为国外培养人才的地方,因为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去到国外留学,再之后留在了国外。但是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学术人才慢慢回到了祖国,为祖国的科研力量注入了更多的力量,每每听到留在国外工作多年的科研人才回到祖国时,总是会让人激动万分,比如当初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决然选择回国的施一公,就曾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轰动。而今天要讲的同样是一位学术大牛,他也同样是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现如今也回到了中国,他就是于洪涛。于洪涛出生于山东的一个农村家庭,自小就展现出了超强的学习天赋,再加上他天资聪慧还好学,这使得他在班级里总是能够很容易就考出很不错的成绩,他的高考成绩也很亮眼,顺利考上了中国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的他选择了去到国外继续深造,硕士和博士都是在哈佛求学的,在博士期间他就展现出了很强的科研能力,与所在的团队一同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博士毕业之后的他继续留在哈佛做博士后研究,专注于研究细胞周期调控机理,又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1999年他开始受聘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药学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终身讲席教授,很快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经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2008年起开始兼任霍华德休斯研究院的研究员,可能很多人对这个研究院不太了解,它可是全美顶尖的医学研究所,更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所之一,能够进入其中的基本上都是顶尖的科学家,而于洪涛是少有的华人中的一个。而在不久前,这位在国外工作生活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学术大牛回到了国内,并且加入到了西湖大学,担任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首任院长,而他的到来有着施一公的“动员”。其实在考虑回国的时候,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为挽留于洪涛这位不可多得的学术人才不断加码,提供的待遇也越来越丰厚。但是对于回国他说“我已经考虑了半年了,我这一生还有多少个半年?该是做决定的时候了!”于是他舍弃掉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了中国,去到了西湖大学,当时也是震惊了整个学术界。对于他的到来,不论是给西湖大学,还是给中国的科学界都注入了更加强大的力量。然而有记者采访他时,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网上您的信息极少,都不太能够搜索到您?”,而他给出的回答是“我就是一个科学家,最好别人都不知道我,学术圈里知道就可以了”,一句多么朴实的话,也足以见得他是多么低调。施一公与于洪涛早在多年前就已结识,两人可以说是互相欣赏的人,也正是国内科研环境越来越好再加上施一公的“动员”才使得这样一位顶尖的科学家回到了国内,为国家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对于于洪涛的回国,你有什么看法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孩童时期,几个小屁孩聚在一起,讨论起未来,无知的我们总是纠结去清华还是去北大,而稍微“洋气”些的小孩则会提出诸如哈佛、剑桥之类的国外名校,似乎说了就显得很有水平。其实,哈佛对于我们更多地只是一种向往,对于遥远的大洋彼岸的高等学府的至臻向往。哈佛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讲,都是最熟悉的名字之一。就算后来的我们已经脱去稚嫩,对于哈佛的认知也从懵懂变为了可望而不可及。但是这所名校却一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如影随形——当然,不是说他们的教育或者是资源,那是顶富裕家庭才能享受的,而是前些年风靡一时的《哈佛凌晨x点半》系列,不管是两点还是四点,这些冠以哈佛之名的励志书籍虽然已经被识破是人为杜撰的,但是仍然有很多学子被其所激励。而这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哈佛谎言之一。而在此,我将为诸位讲述另外两则广为人知却被哈佛校方承认的“谎言”。而这两则谎言,都与哈佛大学的创建者,约翰·哈佛有关。关于哈佛大学,这所位于波士顿的名校一直被人们认为所创办于一六三八年,其实,这所学校的真正初建日期是一六三六年,那是自第一批逃离英国乘五月花号远渡重洋来到波士顿湾的清教徒们在这里建立殖民据点的十五年后,这些初代殖民者们之中有着不少都毕业于英国的牛津、剑桥。而在新大陆上他们为了在此重建一所学校,通过殖民地议会筹资四百英镑,成立了新大陆上的第一所大学——这也就是哈佛大学的前身。而这所学校被命名则是因为两年之后。剑桥大学学生约翰·哈佛自家乡移民至波士顿,他对于在此建立一所和剑桥一样的学校非常热衷,但是却因肺炎死去,临终之前,他将自己一般遗产与全部藏书捐赠给了学校,而哈佛也因此得名。所以,哈佛之名并非来自于其创建者,而是一位慷慨的捐助人。约翰·哈佛的贡献精神使得他成为了哈佛的学这座伟大的象牙塔的标志,而他的雕像也坐落在哈佛大学校园内供人瞻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哈佛的左脚因为太多抚摸,已经凹陷了下去。原来是人们一直相信抚摸他的左脚可以为人们带来好运和智慧。要知道,这可是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美国。人们却对这一点坚信不疑,足见其在当地的影响。另一则谎言也与此相关。那就是,这尊雕像其实并非约翰·哈佛本人。原来,这尊雕像修建于1936年,而早在三百年前,他就与世长辞了,并且连一幅画像都没有留存于世。因此,三个世界后的人们在雕塑此像之时,只得去寻找一位模特进行代替。就在这时,英俊非凡的哈佛学生谢尔曼·菲尔进入了雕塑者的眼中。于是,这位学生就代替约翰本人,千百年来供人瞻仰。但是,同所谓的哈佛凌晨x点半不同,这些“谎言”并非别有用心的国内作者可以杜撰,而是受到整个哈佛大学内承认的,一向秉承科学追求真理的哈佛师生们,对于这些善意的谎言的态度一直是“yes”。或许这就是哈佛大学建校近四百年来,一直维持着其地位与实力的原因——自信与包容。正是凭借着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六位总统、四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先后从这里走出,这便是哈佛的实力与魅力,正式凭借这些,才让大洋彼岸的我们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