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外PhD多读几年有何利弊?小星

国外PhD多读几年有何利弊?

延迟毕业在读博期间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利弊也因人而异。一项在pols one上发表的研究指出了一些PhD学生延迟毕业的原因,有学生自己的内在原因,也有来自导师的外在原因。排在前列的是实验进展不顺利,安排不合理等。如果是学生主动延迟毕业,有可能是研究还没有拿到满意的结果,需要继续多做一段时间,才能发表更有水平的论文,或者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和post-doc的职位,需要更多时间的筹备。在读博期间时间是非常紧迫的,理工科的博士90%的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即便老板不去逼,一天至少在实验室待够10小时,一周6天才能保证在几年内做出一点像样的成果。实际去考虑就业,去接触各种人脉也就是快毕业的最后一年,把自己做的和市场需要的去match,会知道区别。博士在公司属于高端人才,公司雇佣博士的成本很高,数量也是很有限的,会选择所做的方向和公司目前的研究高度匹配,能独立运作起一个项目,拿来就能用的人才,这种职位其实并不好找。至于申请postdoc,也是竞争非常激烈的,我见过申请了50+大学、实验室的博后职位的PhD,回信寥寥。这里顺便讲一讲post-doc博后和在读博士的区别。博士是一个学生的身份,而博后是一份工作,它是介于博士和正式教职之间的过渡期,学校有特定的funding资助,所以博后除了做自己的研究之外,还需要做一些实验室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工作,这个工作的期限在1-3年不等。打个形象的比方,博士生阶段还是一个学徒的身份,课题和方向都是导师定的,到了博后阶段,就是熟练工了,对于基本的试验技能都了然于心,这个阶段的任务是需要自己去独立确定你的研究方向,还需要指导别人来做实验。所以未来的方向还不很清晰,试验技能还没有打磨好的学生,选择延迟毕业,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调整,可以继续在导师这里领薪水,给系里做助教赚钱,同时还能享有医疗保险,在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的时候,这是一个短暂的过度,对未来是有利的。实际上在美国,主动延迟毕业的博士多得很,我在美国工作期间,实验室老板有一个博士,是美国人,我们都是一周6天的工作强度,他一周只工作4天,临到毕业想去公司找职位竞争力不行,去不了很好的,又继续在老板实验室老老实实的多干了一年,那一年里比他几年干的活还多,基础不牢的时候,就打牢了基础再去闯荡江湖是明智的。需要提一下的是被迫延期毕业的情况,好文章也发了,活也干完了,但因为活干得太漂亮,导师不想放人,所以迟迟不让毕业,这样的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博后或者工业界的工作是可能性较大的,被迫延期毕业至少经济上的损失是巨大的。福布斯的统计数据展示,能在企业找到工作的博士年薪都在10万左右,博后的平均年薪$45000,而在学校里,导师和系里支付博士生的补贴每年在$15,000 and $30,000不等。这种情况下就不建议延期毕业了,遇到这样的老师,首先建议要积极沟通,争取能按时毕业,如果无法沟通,则可以向系里去反应,这种问题肯定不是首次发生,系里一般都有特定的程序去处理,或者可以找到自己的第二导师去帮助协调。总的来说,如果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及达到了可以独立的程度,那早一些独立去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是合适的,行业内的优秀公司都倾向于招收有工作经历的人。如果是做博后的话,要做到Senior postdocs 也就是至少有两年以上博后经历的才有可能去申请相关的项目资助来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这些都是不可绕过的路。如果能力还差一些,就老老实实在实验室再积累一段时间,至少暂时不用担心口粮问题。

蹲乎会稽

海外博士最快几年能毕业?主流国家博士学制大起底!

有意读博深造,走科研花路的同学在决定就读国家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就是该国家博士要读几年才能毕业?小曼总结了一下主流留学国家的博士学制,快来看一下最快几年能拿到博士学位吧!欧洲英国时间:3-4年学制:英国博士为导师制,很少上课,主要是跟着导师做研究。理科学生可能会花2.5年-3年左右的时间在实验方面,然后就是论文写作。工科学生在学期中间的实习对毕业论文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实习做得不错,还可提前毕业。对于文科学生,时间一般比理工科会长一点。对毕业的要求也更强调研究的自主性、原创性和创造性,无严格的论文发表数量要求,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和最终的论文答辩就可以了(一般是1-2个外审,外加1个内审)。北欧五国时间:3-4年学制:岗位制&自费式岗位制PhD北欧PhD岗位完全取决于导师手头的项目。换言之导师手里有项目就会招生,没项目就不会招生。并且招生人数可能每次仅仅招1-2人。当你被录取后,入学便要开始你的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则要根据你和导师商量的研究计划来,或者导师的项目方向,通常学制为3-4年。自费型PhD第二种情况为自费。这里自费的概念涵盖了self-fund和external funding resource。如果有学生愿意自掏腰包开展课题,不管导师手头有没有项目,大多数情况都愿意接收你。换言之,如果你决定自费读博,可以试着尝试套磁任何你感兴趣的导师,不论他手里是否有项目。意大利时间:4-6年学制:意大利大学教育有博士研究生和专业研修两种,前者学制一般至少3年,后者一般期限同为3年。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取得有导师的推荐和讲过严格的竞争考试,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60分满分,40分及格,考分到达40-60分才可以参加口试。意大利几乎没有提供相关硕博连读课程,但可以选择本硕连读课程,其学制一般为4至6年。瑞士时间:3-5年学制:导师制&结构制瑞士读博时长通常在三到五年不等。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整个Program通常还需要修几门授课式课程要求,还要承担部分TA和带本科生和硕士生实验的工作。导师制,在特定的大学或学院里学习和做研究,有导师监督指导学生个人的独立研究。这类比较像美国的申请,每年固定时间进行招生,一般school会提供专业或研究方向以供申请人参考和选择,招生要求一般也只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大类背景。结构制,由校外的公司企业或研究所和大学共同联合培养,提供更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在大学里要修固定的学分,而研究则在校外研究所进行。这类PhD的招生要求非常详细,比如具有某种特定的学科背景或某些非常具体的操作技能。这种类型的PhD更像是“职位招聘”。北美美国时间:3-8年学制:在美国拿个博士学位,大部分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五年,一般要七八年。各个专业和学校的规定不一样。大部分学校和专业可以5年毕业。国内的学生申请美国博士大多是申请硕博连读,硕士学习两年,中间要经过一次博士的资格考试,如果学生通过这次资格考试,才可以进入博士的学习,如果不能通过只能拿到硕士学位,结束学业。虽然美国博士有四年提前读完毕业或者是延期到六年甚至更长毕业的,但是一般是五年的时间。加拿大时间:3-8年学制:加拿大的博士研究生和英国的结构类似,从入学开始就比较注重跟着导致做研究而非进行教学课程,加拿大博士的入学一般为9月至4月,读博士研究生一般是三年,但有些学生学习时间更长,通常长达五到八年,以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和通过答辩作为博士毕业的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持有硕士学位后才能进入标准的加拿大博士课程。然而,一些大学提供doctoral stream Masters,从一年或两年的硕士或理科硕士课程开始。这些课程适合直从本科毕业的学生,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大洋洲澳大利亚时间:3-5年学制:澳大利亚博士一般是3-5年,大部分都可以在四年内完成博士学位。由于实行弹性学制,不少人要经过5至6年才能拿到学位,澳洲学期开学时间是每年的2月份有两个学期,也有7月份开课的课程。新西兰时间:3-4年学制:新西兰的博士学制分Full Time(全日制)和Part Time(非全日制)两种,Full time一般在3~4年,Part time在5~6年左右,开学较灵活,每月均可以入学,具体入学时间可以跟导师商量。学生尽量选择在5月之前入学,因为通常上半年奖学金的名额会较多,而且导师也会有足够的时间带学生。新西兰学制与国内有较大的不同。第一年修完课,并且答辩完才可以算是Ph.D。第一年答辩不过被要求改的情况也有,一般拖三个月到半年。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是修课程或者考核,第二年才开始真正做研究。亚洲新加坡时间:2-5年学制:新加坡公立博士学制: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2-5年,一般4年毕业。新加坡公立博士只有研究方向,按照院系划分,不分小专业。具体研究方向会由学生自己选择,也可能会由教授安排。香港时间:3-4年学制:香港高校一般提供3年制和4年制的博士学位项目。3年制博士学位:一般来,3年制的PhD要求申请人拥有硕士(相同研究方向)学历背景;4年制博士学位:主要提供给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或拥有授课型硕士背景的学生。注 :2年制的MPhil学位的学生有机会转成博士(获得候选资格并满足课程要求);PhD学生也有机会在项目初期有效期内转读MPhil。澳门时间:3-5年学制:在澳门,读博士一般是至少三年,大多数博士学生读到第三年时,如果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合格了就可以进行答辩,一次答辩没通过的话,三个月之后还有一次机会。以上博士学习的时间,是在一般情况下讨论。虽然每个国家都有固定的学制和学习时间,但是只要你学术科研水平超众,就能争取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下拿到博士学位。同时,如果没那么顺利,也有延毕的可能。祝大家博士学业都能顺顺利利,早日毕业!那么,在看了这些读博国家的读博时间之后,你更想去哪个国家读博呢?

嬴政

读完博士干什么?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年08月05日05版 作者: 李雅娟),图片来源于千库网导读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手握两所高校offer的物理学博士孟溪,却一瞬间觉得高校对自己没有吸引力了。拿到某名校文科博士学位的林飞,从企业年薪20万的岗位辞职后,却发现准备入职的高校放了他鸽子。27岁博士毕业的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该何去何从?眼看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物理学博士孟溪手握两所高校的offer,俨然已是博士毕业生中的人生赢家。但她参加完博士论文答辩后,却突然感觉自己的情绪跌入了谷底,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她曾以为自己想当一名高校教师、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然而这样的道路似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让她感到恐慌。孟溪去论坛求助:博士毕业,不想去高校,但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该怎么办?在与她同年毕业的数万名中国博士中,孟溪提的问题不是个例。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2004年,有2.3万名博士毕业,那一年,博士人数首次在《中国统计年鉴》中作为单独门类统计;2018年,博士毕业人数突破6万名,同年,近10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在传统的观念中,博士是本学科的“看守者”,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应以学术为业,选择非学术职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管道的泄漏”。但这一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统计年鉴显示,近几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博士毕业生人数比新增高校教师多两万人左右,这意味着约1/3的博士毕业生没有获得高校教职。拿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学位,在学术圈外,博士何为?学历市场的赢家,就业市场的“萌新”读博之前,孟溪的想法很单纯,甚至有点儿“愣”。“当时年纪小,总觉得这辈子起码得做一件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儿。”这个东北姑娘说。她就这样开启了读博之路。至于未来找什么工作、就业市场情况如何,她自嘲道:“以我当时的心智情况,根本不可能想到这些。”读博期间,她跟导师交流最多的就是实验情况。而工作打算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则很少进入师生们的讨论范畴。过了3年多“朝八晚十”、周末单休的实验室生活,一位博士师兄提醒她:“赶紧做简历,准备找工作吧!”孟溪开启了“找工作模式”,但她实际上无法花太多时间联系工作:写发表论文和毕业论文就已经占据了她的绝大部分精力。为了修改毕业论文,她连续一个多月熬到夜里两点才睡,早上醒了,抓起一件衣服套上就开始工作。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身上这件灰色套头衫自己已连续穿了十来天。她的导师们认为,“博士毕业理所当然去高校”。孟溪的博士师兄师姐毕业后,基本都走了这条路。孟溪原本也以为自己愿意当一名大学教师,将科研作为志业。今年春天,孟溪的论文盲审和毕业答辩都很顺利,有两所高校也给她发了offer。眼看再过不久就能拿到学位证,但她突然感觉自己像是被击垮了,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涌出来。心理咨询师告诉她,这是她读博期间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所致。前几天,她接受家人的建议,同一所离家较近的高校签了约。高校里的绩效考核让她担忧:学校明确表示不会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而且她要在入职之后才能知道具体的考核标准,但她此前已经听过好几起校方失信的例子了。孟溪有一个朋友在山东某高校任教,入职后才发现校方提高了考核标准。朋友向她抱怨说:“安家费没落实多少,别的(待遇)也没涨,倒是考核标准涨了。”但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马军认为,当前博士生的就业情况仍比较乐观。他告诉记者:“在高校里,除了国家提供的基本工资外,如果科研成果比较多,每年收获的科研绩效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是正常薪酬的10倍,没有上限。”学科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马军说,很多工学专业的博士可以在校外找到横向课题,收入都非常可观。”与孟溪相比,林飞谋求教职的道路更为曲折。去年,林飞在某名校拿到文科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找到满意的教职,便接受了某大型企业的offer——管理岗位,年薪20多万元。他工作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外省一所高校的入职通知。尽管企业的薪资待遇符合预期,但林飞感觉工作不够自由,相比之下,他更向往高校中的工作环境。导师劝他谨慎考虑:“当‘青椒’是看不到头的。”家人则支持他去高校,认为大学教师是份体面的工作。林飞告诉家人,教师的月收入只有在企业工作的1/3。权衡之下,林飞还是作出了决定。林飞没有立刻辞职,那时他的毕业证已经到手,但学位证要到年底才能拿到,他希望两证齐全之后再去办理入职手续。这所高校的工作人员一开始表现得通情达理,他们说可以先为林飞安排宿舍、办理校园卡,等他拿到学位证再办理入职手续。但下一通电话就变了味道,一名教师要求林飞立刻到校坐班,理由是所有青年教师入职第一年都要坐班。尽管家里有些状况,但是林飞还是匆匆办理了辞职手续,赶到学校。年底,林飞拿到了学位证,第二天他就按入职学校的要求去做了体检,准备次日去报到。这时,他又接到了电话。对方告诉他不必来办理入职手续了。林飞大惊,连忙坐高铁赶到学校,却被告知没有编制:学院说因为学校不给编制,学校人事处则说学院没来申请。林飞打通了院领导的电话,被告知:现在已经没有名额了。院领导承认,在林飞之后,他们又面试了其他人。林飞意识到,如果有了更合适的人选,校方会主动毁约,“学校只是损失了5000元违约金,但是对于我们毕业生的影响就很大”。辞掉工作的那半年多,他几乎没有收入。作为导师带的最早毕业的博士生,林飞找工作的情况也很受学弟学妹关注。林飞毕业还算顺利,即便如此,他参加博士毕业答辩时,也已经身无分文——博士延期这一年,学校停发补助,他靠在校外做些兼职养活自己。现在,林飞还在寻找教职。这一年多的波折,带给他新的反思:“念了这么多书,脑子也要活一点,生存能力是第一步。”多元化就业趋势初现任奇在博士毕业后到某国企工作,作为一名工科博士,任奇在企业中做科研不必担心偏离实际——国企中的科研工作都直接面向生产,而且可以提供一线数据作为参考,而这些数据通常不对外公布。再者,国企资金雄厚,任奇不必像在高校工作的同学那样绞尽脑汁地申请课题基金——企业内部就可以为他提供数百万元的研究经费。但任奇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年龄。任奇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为本校的直博生。跟读完3年硕士再读博的同学相比,27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任奇,已有很大的年龄优势。尽管如此,任奇进入国企工作后,还是尴尬地发现自己属于“大龄新人”。任奇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如果在企业发展的话,博士只适合走技术路线,如果走行政管理路线,可能已经晚了。”但任奇又意识到:在仿照公务员系统运转的国企中,几乎所有的资源都围绕行政管理权力展开。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达不到一定的行政管理职位,对于做科研也不利。相比之下,更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成为部分博士毕业生的新选择。在清华大学的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华为公司连续3年都是“收割”清华博士最多的单位。今年5月,华为海思发布全球揽才公告,多达31个岗位招聘博士生。近日,华为给应届博士毕业生开出百万元年薪的新闻又吸引了众多关注。最近两年,前述就业重点单位榜单上还出现了腾讯、阿里巴巴等“新兴势力”。不过,上述几家企业招聘的博士生一般限于计算机、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自动化控制等近年的热门领域。在网络论坛上,在公司和高校的工作之间权衡的咨询帖也有所增加。显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私企的账,有人直言:与985高校的助理教授相比,华为公司“只是钱多一点”。另外,还有众多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党政机关工作——去年,福建省委组织部一举招揽了30名清华博士毕业生,仅次于华为公司的31人。从国内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不难发现博士生就业多元化的趋势。5年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三方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到国企、私企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背后是严峻的学术圈就业形势:博士帽年年增加,但学术职位的数量却相对稳定。早在数年前,博士就业问题就已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引起重视。上述国家对博士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博士在传统学术部门就业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且理工科比人文社会学科下降更为明显。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告诉记者,以美国为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就业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80%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47%,虽然人文学科类、社会科学类的博士毕业生仍以在学术界就业为主,但比例均有所下降——人文学科类下降了 10.7%,社会科学类下降了17.9%。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非学术职业”就成为博士毕业生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识的博士生中,有人到高校当老师、有人到企业工作、有人到中学当老师。马臻认为,这些情况都理所当然:“形势就是这样的,高校没有那么多职位,而且高校‘青椒’比较苦。如果特别喜欢做学术的话,可以留在高校;如果想挣钱的话,那就可以进企业。”马臻认为,不同大学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很大,泛泛谈论“博士生就业情况”过于笼统。他说:“有的高校,学科博士点膨胀,人比较多、科研基础又不是很好,那么(博士毕业生)可能就有些不受待见了。”通过观察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的情况,马臻发现,硕士生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实习,博士生找工作反而更简单,只需投递简历、再花少量时间面试即可。在一些招聘者眼中,博士学位本身就有足够的分量。马臻的一个博士生找工作时,对方表现得非常信任这名学生:“能读下博士学位的至少不傻,有专业能力。”马臻认为:“机会永远是属于强者的。”学术圈外,博士何为?早在2011年,《自然》杂志就曾连发3篇文章,矛头直指博士过度生产现象。其中一篇文章认为:博士规模之所以迅速扩张,是受科研项目需求的驱动,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容量。近年来,中国的博士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去年9.55万人被录取为博士生,人数再创新高。博士帽多了,甚至一些并不指向学术生产的工作岗位也明确要求博士学历。近年,有些高校招聘辅导员时要求应聘者有博士学历,而在以往,这个岗位上主要是本科或硕士毕业生。1979年,美国学者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一书中描述了“文凭通货膨胀”的现象,他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位,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某一教育文凭或学位时,其价值也就随之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还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卿石松提到几个数据:企业是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最多的部门,2017年各类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量的77.6%,但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还不到1%。另外,中国的高校里,除了研究型大学,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其实并不高。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仅占24.4%。卿石松认为,就传统的博士“生产”目标——培养学术接班人——来说,博士数量可能过多,但中国高校依然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如果换个角度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级人才,要推动科技和产业革命,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才,“高层次人才,当然越多越好”。他认为:如果将企业的需求考虑在内,目前的博士人才仍然不足。在高等教育更为发达的美国,未来的轮廓初现:今年3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报告称,在私营部门(private sector)就业的博士毕业生占比(42%)首次接近教育机构(43%)。这被视为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张恬在读博之前,就是奔着工业界去的。面对几份offer,她没有太多犹豫便选定了这所位于美国东海岸的州立大学。在业界“大牛”手下工作了3年,张恬通过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讲座开始接触业界。张恬同门的博士师兄师姐,大部分都到工业界工作,也有人到美国联邦政府做与企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今年暑期,张恬申请到波士顿一家公司的实习岗位。她原以为,公司里的研发工作相对简单,博士期间多学的知识可能用不上。但她开始工作后就发现,这家公司在研发很多新产品,她面临着许多未知。跟张恬读博时做的课题相比,公司里的课题难度不大,但也有些挑战。在这里,她的研究能在较短时间内就看到答案,“正反馈来得很快”,这让她觉得“自己的活儿没白干”。相比之下,读博时的研究就像一个人在广阔的沙漠里踽踽独行,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到绿洲,更不知道,前方究竟有没有绿洲。“在学校里做实验,需要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试错。”张恬说。而在公司里做研究,容错率比较低。卿石松作调研时,有企业主向他抱怨:有的博士毕业生来到企业工作后,仍然延续学术研究的思路,但企业更看重研究的效益和时效性。卿石松认为,到企业工作,博士生需要理解商业文化和商业环境,例如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但在博士培养过程中,学术能力仍应是核心,此外可以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能力、跨学科合作能力等。卿石松说,在英国,出现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博士的现象:企业若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便与擅长该领域的高校联合培养。企业由此介入博士培养阶段,博士生则带着企业的研究课题读博。作为宏大结构之中的个体,博士生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更早地规划未来。作为导师,马臻曾多次主动邀请名企HR来校做讲座,为学生们讲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应聘和面试技巧等。他认为:“导师在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马臻会为他们介绍工作机会、亲自写推荐信,等等。平时,马臻时常跟学生们“应机说法”,例如提醒他们学会从领导者的视角思考问题。短暂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林飞重新审视所学。在企业工作时,林飞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我学的专业,社会到底认不认可?”他决定,就算未来去高校工作,也不能仅仅会写论文,“否则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无益”。他问自己:“要多想一想,我们能贡献给社会什么?自己又希望得到什么?”林飞的结论是:“研究要接地气,学术才有生命力。”(应受访者要求,孟溪、林飞、任奇、张恬为化名)

明信片

你是否真的适合读博士?

小编是一名工科女博士,目前在一所高校任职。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经常会被问到:“老师,您看我适不适合读博士?”小编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博士,在确定读博士之前,应该仔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你读博的目的是什么确定读博士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读博的目的是什么。是真心喜欢做科研?是工作要求?是虚荣心?还是为了缓解毕业即将步入社会的焦虑?只有真正喜欢做科研(再退一步:不排斥做科研),才能保证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二、抗压能力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方方面面都会充斥着压力。读博也是如此,而且压力可能会更大。你是否可以承受辛辛苦苦做了大半年实验,但实验结果不如人意的压力?是否可以承受好不容易投稿的文章三番五次被拒的压力?是否可以承受与你一同读博的小伙伴顺利毕业答辩而自己毕业遥遥无期的压力?小编身边的博士经常戏谑“读博宛如炼狱,博士读下来头发少了、白头发多了……”,虽然没有那么的夸张,但高强度的压力不言而喻。三、足够努力大部分读博的同学都是非常非常努力的,小编读博期间整个实验楼灯火通明,经常凌晨3点半遇到一些导师在与同学加班加点讨论论文。当然小编在这里不是鼓励大家熬夜,但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四、足够耐心、有足够毅力博士顺利读下来一般至少需要四年,对于一些工科专业,很少有按时毕业的学生。即使是同一个导师的学生,由于研究课题不同,毕业时间也会相差很多。要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够耐心和足够毅力坚持下去。小编是硕博连读,正常应该五年毕业,但小编最终用了七年才顺利毕业。这期间有着煎熬、有着焦虑,但毕业之后小编回头想,是感激那阵子能够坚持下来的自己。期间小编在美国联合培养两年,小编的美国室友整个博士用了八年毕业,这八年积累的科研成果让室友顺利通过了某动画制作巨头公司的面试。所以,你的努力不会白费,成功不会缺席。五、要有平常心博士毕业一般是28-30岁,与自己同龄的朋友已经工作多年,有收入、有积蓄,有车、有房。 此外,博士毕业之后大部分人选择高校、研究所工作,收入不高不低,科研压力大。你是否能够平常心看待这些,是否能够不后悔当初读博的决定。以上是小编的一些想法,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五无

清北复交的学神们挤破头都想进的8所美国科研高校,到底有多牛?

对于想去美国留学的同学来说,尤其是去读研究生或读博士,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可谓是选校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科研实力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不过近些年来大家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词叫做“创新”。在你争我夺的美国高校圈,“创新”才是一所大学最核心的竞争力。路透社每年都会评选出Top 100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榜单,据统计,今年一共有46所美国大学进入Top 100,8所美国大学进入Top 10。这样优秀的成绩,远超其他任何国家。接下来,就和我一起看看,上榜Top 10的8所美国大学吧!康奈尔大学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康奈尔大学的定义就是世界顶级研究型综合大学。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康奈尔大学排名世界第14;2019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康奈尔大学排名世界第13;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康奈尔大学排名世界第19;2020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康奈尔大学排名世界第23;在全世界范畴中,康奈尔大学位居毕业生在美国院校进阶读博数量的第5名,是常春藤盟校中的后起之秀,该校拥有常春藤盟校中最好的工学院、建筑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农业生命科学院和兽医学院。自建校后一个多世纪来,康奈尔大学已然形成几乎应有尽有的专业规模,许多专业在美国具有极大的先驱意义,且富有极大的实践应用性:①康大是全美第一所创立酒店管理学院及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的高校;②全世界第一个新闻学位、兽医学位和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来自于康大;③首创美国研究、东亚语言专业,其开设的中文课程在全美也是史无前例;⑤康大开发了全球首台强聚焦电子同步加速器,其下设的加速器物理研究中心享誉世界。康大学术自由的同时教育却十分的严谨,具体表现就是康奈尔大学的学习压力远近闻名,常被称为是“最容易进入,最难毕业的常春藤学校”。此外,赴康奈尔大学读研的中国留学生通常都有极强的学术背景,清北、C9出身,并且在软硬件都拔尖的学生,往往是康大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构成。南加州大学美国西海岸最古老的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被称为“好莱坞的后花园”,在数字娱乐领域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比如,它的创意技术研究所研究人们如何通过虚拟角色和模拟与技术打交道,并与包括华纳兄弟和索尼影视娱乐在内的工作室合作,在电影中开发出更加逼真的计算机生成角色。它的技术转移中心史蒂文斯创新中心已经剥离了许多娱乐初创公司,其中包括LightStage LLC,该公司为《阿凡达》和《金刚》等电影创造了视觉效果。除此之外,南加大还非常的“壕”无人性。经费“壕”:光是2017-18学年,南加大的研究人员就获得了7.64亿美元的赞助研究资金。资源“壕”:USC术氛围浓厚,共有23个图书馆,总计超过400多万册藏书、300多万幅图片、600多万套胶片录像,订阅了5万多份纸质期刊和3万多份电子期刊。学术“壕”:电影学院全美第1,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美第1,公共政策学院全美第2,建筑学院全美第5,工程学院全美第8,药学院全美第9。如果用三个词形容USC ,那就是资源+社交+学术。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北卡是一座篮球名校,因为这里出了迈克乔丹。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作为美国最早的公立大学之一,北卡教堂山虽然没有哈佛、耶鲁、杜克等学校知名,但是其综合实力却丝毫不逊色。它的基础设施非常不错,建有设施齐全的现代教学大楼,校舍配套设施齐全,拥有配备现代化器材的研究室、免费开放的体育馆及医院等。学校最受欢迎的专业有生物学、工商管理、心理学、传播学、经济学、历史学、媒体和新闻学以及政治学。值得注意的是UNC没有工科学院,唯一的工科专业是生物工程。此外,UNC的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学科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六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现任院长Francis Collins均为其校友。华盛顿大学2020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中它位于第26名,2020 U.S. News全球大学排名它位于第10,最新的全球最具创新力大学排名更是挤进了前5。建校157年来,源自华盛顿大学的重大发明不胜枚举:发明乙肝疫苗 、肾透析术,绘制了人类基因图谱,揭示了生命奥秘,主持设计了世界上最大的波音747客机 、月球轨道飞船和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培养了11位太空宇航员,发明了乙烯合成橡胶技术,参与了NASA宇宙飞船探月研究项目,开发了计算机DOS操作系统等等。所有发明无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如果你来过华大,你便会深刻体会这里的学术科研领先世界。宾夕法尼亚大学数百年历史中,宾大在多个领域屡开先例,不断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其中重大科学成果包括,1946年,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子工程学院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数学计算机“ENIAC”,开创了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新时代。风疹和乙肝疫苗、癌症与基因的联系、认知心理疗法、Retin-A、抵抗素等等发明或者发现均发生在宾大医学院。在经济与管理领域,宾大同样硕果累累,例如联合分析、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GNP算法,劳伦斯·克莱因的沃顿模型。哈佛大学作为8所藤校中最古老的一所,哈佛的大名早已家喻户晓。它积累了大量的优秀资源,同时它也懂得如何把自己的好牌打得更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哈佛一直都很优秀,但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个提升自己影响力的机会。顺应18世纪的产业革命开设了数学、自然科学、医学等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并不断拓展领域范围;利用积攒的财富,吸引着优秀的教职员工,开设更多、更全面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科研,扩建校园,设立更多吸引人才的奖学金。更是从不吝于在教育上花钱,每年在研发上的支出约10亿美元。最近的研究热点包括变形3D打印材料的发明、可能会为糖尿病带来戏剧性的新细胞疗法等。这个只招收“世界级”孩子的名校,是全世界学子的教育梦想。麻省理工学院“世界上最好的理工大学”、“科学家的摇篮”、“莘莘学子神往的科学圣殿”等等,大家对于MIT的赞誉从来都不吝啬。无论在美国还是全世界,MIT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引领着科学研究的前沿。建校一个半世纪以来,MIT在技术创新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和突破令世人瞩目,其创新性研究一直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在电话、电磁、雷达、高速摄影技术、办公室复印机、癌症治疗、电脑、互联网、人类基因序列的破译、激光、时空穿梭等方面,MIT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MIT,已经诞生了8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社会经济领域,MIT更为闪亮的名片是其近乎传奇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及在这方面的领导地位。截至目前,MIT校友创办的公司年营业收入总和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将其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可排在全球第11位。其中有不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500强公司。例如,通用汽车、惠普、英特尔等。斯坦福大学对于硅谷,一位美国科学家曾这样说过:“硅谷之于美国,正如美国之于世界。”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校长则这样说过:“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正如硅谷之于美国。”作为硅谷的中心和发源地,斯坦福是很多高科技创新企业的孵化器,诞生了超过30位的亿万富翁。像是惠普、谷歌、雅虎、耐克、思科及LinkedIn等公司的创办人,都来自斯坦福。就连加州伯克利的校长也讲过这样一个笑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伯克利毕业生是怎样称呼斯坦福的毕业生吗?我的老板……”这么优秀的斯坦福,被称为最具创新力的大学绝对是实至名归!不过话说回来,加州理工学院没能进入前十挺让人意外的,下期我会和大家聊聊这所被忽视的科研名校。

不可听也

22岁到28岁,从读书到工作,我在美国打怪升级的日子(上)

转眼又快到新学期开学的日子了。今天,要分享给大家是一个小姐姐在美国留学七年的故事——留学生涯对她的性格、思维和能力所造成的改变,以及她的一些心得和切身体会。作者的七年奋斗经历,对那些希望改变自己处境的人提供了很多技术上的帮助,即“你想改变,但是你不知道怎么做,如何做”。ps:本文约1.8万字,阅读时间约30分钟。文章的长度无疑会降低传播性,但是真正读完的人,感悟一定会更深。所以,如你希望本文能帮助更多的人,别忘了分享哦~PS:为了保持文章的原汁原味,中英夹杂部分并未全部修改,而是选择了加注解的方式哦~写下这篇文章时,我正好来美7周年。对我来说,5年感觉挺短,10年就觉得很长, 数字7么,不长不短的,写点东西好像正好。7年,如果看做一个可以移动的框,放在人生的初始,是从襁褓到走进小学;再往后挪挪,是从小姑娘变成大姑娘;再后面,就是从离家一天都想家到只身去北京上学。而现在的这个框,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22岁到29岁这段人生最美丽的时光。在美国这7年,是一场游历,一场冒险,一场人生观的洗礼。从平凡到努力追求光环,再到回归平凡。也许没有了身边父母的指引,朋友的影响,反而更容易长大,更懂得珍惜。谨以此献给过去的7年,谨以此憧憬那未知的将来。2003-2004:第一年想象和现实的差别出国那年,赶上美国学校这边砍研究经费,中国又恰好SARS爆发。总之offer很少,签证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难,每天只过有限的几个。当时学校实行封闭制,出个校门要上报到学校党委,好不容易批准了出去签个证。怕坐地铁、坐公交被传染,最后居然和朋友从五道口一路骑车去的大使馆。那天我所见到的那群签证的人里面,一共过了两个,我和我的朋友。回来的路上,我们一路都在畅想在美国的生活,就好像那个原本陌生的国家忽然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了。事实证明,想象和现实差的很远,美国和中国仍然隔着12个小时的时差。真实的美国,和我想象里挺不一样的。没有高楼,没有华丽的装修,有的是蓝天白云,红花绿草,和之间那些漂亮的小房子。在开学后最初的几周里,我忙碌地穿梭在学校的各个地方,参加各种活动,到处蹭饭,几乎没有自己开过伙。我还给爸妈男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这里的生活真好啊。唯一遗憾的是英语测试口语和笔试都没过关,被学校要求上英语补习课,要强的我郁闷得哭了两场。当最初的新鲜感慢慢淡去,学校开始上课,生活开始走向美好的反面,无聊和单调渐渐笼罩了我。我们系里(工程专业)有一半以上是中国人,剩下的也是印度的,南美的,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英语全都说不利索。所以大家默认只和自己国家的人hang out(一起出去),用母语说话。我老板是中国人,组里除了一个土耳其小伙,清一色中国人,老板知道大家英语不好,所以要求大家在学校不可以说中文,要用英文交流。和中国人说英语是一件很别扭的事情,所以我们决定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说话,大家自顾自埋头做research。上课老师讲的话我能听懂1/3,能猜到1/3,剩下1/3听不懂。好在班里有美国同学,老师一提问或者让大家提问题,他们就冲上去了堵炮眼了,不用担心会问到我们头上。我们老板上课我都能听懂,因为他不太说,在黑板上一黑板一黑板得写公式,美国同学全部lost,我们中国学生能follow。Office hour(师生互动时间)我是不去的,有问题我也问不清楚,有那个空自己琢磨会儿就明白了。我不会做饭,我以为我会,因为我看过我爸做饭,觉得不难。我室友比我放弃得早,她每天早上剁一堆的生菜,一天就吃沙拉。但我受不了天天吃沙拉,吃冷三明治我都反胃。我是中国胃,在吃了一阵方便面煮蔬菜之后,我决定自己尝试做菜。煮坏了两个汤锅和一个炒锅之后,我发现做菜的真理在于xx炒xx——你把一样荤菜,一样蔬菜放在一起炒,放一点盐,一点糖,一点味精,出来就是一道菜。好像我们同去的一帮人都有差不多的感悟,因为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开始互相邀请吃饭,或者是一起聚餐。大家的菜都大同小异,不过是不同的xx炒不同的xx,大家都为自己饿不死了而感到很骄傲。到美国之后,我变得不喜欢买东西,因为买什么都要乘以8,乘以8之后什么都觉得贵,觉得贵又没钱就有一种心疼的感觉。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个学期,老板很喜欢我,因为我听话,学东西又快,而且除了吃饭睡觉,我没什么别的事情干,所以有无数时间给他干research(研究)。第一学期三门专业课,我的成绩全部都是A,只有英语课得个B。总结一下,考试写公式和数字的哪怕上课听不懂也是A,如果是用英语的,就没戏了。如果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我的生活也许就这样平平淡淡过下去。她是我们的engineering school(工程学院)的院长,Stanford博士。我佩服她不是因为她research做得好——事实上她好像都不怎么做research了,而是她的优雅,她的言谈,她的魄力。她让我明白到,在美国,每个人都有机会,但你必须有勇气,敢想敢做,敢表现自己。如果不能有漂亮的表达,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别人看不到你,也就看不到你身后的成就。我问自己,你为什么要来美国?如果你来美国,就是为了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用中国的方式生活,用中国式的思维处事,用中文和人说话,吃自己做的蹩脚中国菜,蜗居在电脑前推公式、写程序、读paper。那么你没有必要来美国,这些事情在中国你完全可以做的更好。如果你来到国外的目的是“体验”,那么你必须“打开自己”。所以我决定走出我火柴盒一样的生活空间。第一步,是要让自己改变习惯。我鼓励自己用英语去思考,开始很难。因为一不留神想东西就用中文的思维方式了。但是用中文思考然后翻译成英语说出来,比直接用英语思考会慢很多,表达会比较生硬。我给自己创造各种各样听和说英语的机会。我去参加学校的、各个系的、本科生的、研究生的event(活动),和不同的人聊天。学到什么就在自己心里默念几遍,然后找一切机会现学现卖。social对于我们来说不单单是学语言,也是学生活,学交际,扩大朋友圈子。很简单的道理:局限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是无法真正体验美国生活的。我还给各种customer service(客服)打电话,和他们argue(争论、辩论),向他们询问这个、询问那个。他们的工作就是陪顾客聊天,所以你说,他们就得陪着,就这么简单。(现在知道很多其实是印度人在接哈,不过那时候就是印度人英语也比我好)我也去商场和sales聊天,谈话通常从我指着一样东西问“what is it”开始,对方回答了以后,我会用自己理解重新说一遍,到他们说“exactly”为止。渐渐的,我体会到用非母语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把一个观点表述清楚,甚至把一个人说服了,是技巧,更是艺术。这些技巧我用在和老板开会、谈科研项目上,老板夸我presentation skill(表达技巧)很有进步。以前每次老板问个什么,自己心里明明知道,但就着急怎么说都说不清,慢慢地我变得被问什么都不慌了。第二学期,我变得活跃许多。除了修三门专业课,我还跑去修了本科生的accounting(会计),MBA的一个consulting(咨询)课,还有心理系的课。反正我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就当我在美国上第二个本科了。学校经常请各种各样的人来做seminar(研讨会)、speech(演讲),除了学术的,还有很多人文的,我经常去,连饭也解决了。我还作为我们系的学生代表,参加了研究生学生会。因为做了系里的代表,我们院长都会定期和我约见、沟通,从我这儿听听学生的声音。我有了更多接触她的机会,她告诉我了很多她的故事。她说,“You can do better than me, if you keep up the good work. ”(如果你继续努力,你会比我做得更好的。)这话我至今记得,也许对于她(美国人很善于赞扬人哈)只是随口一说,对于我却是莫大的鼓励。当了代表没几个月,就赶上全美开研究生大会,在DC。我作为研究生会里少数minority(少数族裔)面孔,被选中代表学校去开会,以显示我们的“多样性”。于是我屁颠屁颠地坐着美国同学的车,来到了DC这个七年后我生活工作的城市。我们在Capital Hill(国会山)上做lobby(游说),挨家的去找senator(参议员)要求取消研究生stipend(津贴)的征税。在中国,要见领导很难。不过来到美国之后,我第一天上学就见到了校长,去趟国会山,还见到好多senator。无论政治家们内心有多阴险,他们看上去都好nice,有个senator还让我在他办公室坐着拍了个照。我给爸妈发回去,差点没轰动了我们半个城市。我和DC一见钟情,喜欢它干净的街道,尤其喜欢National Mall(国家广场)那一片,爱死了那些博物馆们,那时候脑子里有一闪而过的念头,我以后要到DC来就好了。天知道呢,也许就是这样一闪念的东西往往在我们潜意识里牵引我们,等我们有一天走到了,忽然发现,原来你心早有所属。2004-2005:第二年在美国,没什么不可能回国过完暑假,再回到学校的时候,有很多事情变了:第二年,我的男朋友也来了美国。我的世界一下子就多了很多两个人可以做的事情,吃饭、逛街、看电影都有乐趣了。我还买了车——在挑选了三个月之后,花3000刀买了一辆7年新的Nissan Altima(尼桑阿蒂玛),花了我当时积蓄的大头。有了车世界就大了很多。其实世界就那么大,不是吗?只不过,你能看见多大,就觉得它有多大,或者说想看见多大,才能看见多大。大二,我当上了中国学生会的主席,颠颠地组织大家去接新生,去学校要钱,然后办活动,因此和学校的很多部门都搞得很熟很熟。其实私立学校都是很有钱的,这些钱来自于学生,所以里面有一块是专门留给学生花的。你找一个好的理由去要,它就会给你,给得也很多。然后你就可以去做点事情,这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在美国其实是民主的一部分。这些经历让我懂得了,在美国,有很多很多这样那样的机会,但它们不会砸到你头上,而是需要你去争取,你得告诉别人你想要。如果有好几个人要,你就要告诉别人为什么应该给你而不是别人。任何事情,如果有competition(竞争),就要敢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想法。Hold your position(坚持你的立场),否则就算事实上事情做得比人家好几倍,还是会输。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东西方交流的会议,在夏威夷。我觉得自己可以去讲讲我在学生会做的事情,比如如何推动中美文化交流。从投稿被录取,然后去学校申请“参会基金”,最后成行,我再次体会到了,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想不想做,怎么去做的问题。我没申请过research grant(研究补助),但想必万事都是相通的,道理应该也差不多。不过,第二年在research上遇到了一些瓶颈,我不太喜欢我老板给我的题目。我的老板是属于很nice一类的,很典型的中国学者。聪明(博士读了两年半就毕业了)、努力(拿到tenure以前是7点来lab,11点走),但是不是一个好的business man(商人)——不善于sell ideas(行销创意),不善于言谈,所以纵然学术很强,也受人欺负。所以他对学生的要求也一样, 希望大家勤能补拙,表达的缺陷用加倍的学术水平来弥补。这点上,我心里并不赞同。我本来research就很一般,可能比中国同学差,比美国同学好点。如果再来个做8分,只能讲出4分,就彻底没竞争力了。我知道,再这样下去,自己肯定是朽木一块了,所以我决定自救。我们那学校的EE(电气工程专业)一般,但是BME(生物医学工程)很强,我对医学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我和老板说我想做医学应用。可老板回答,没钱。我见过有人读到一半转系的,有人转老板的,有人被老板派去和别的系一起做项目的,但我没见过学生自己去找合作项目搞钱的。不过我想试试也无妨,美国没什么不可能的。所以我就去BME系找老师,去学他们的原理,然后sell(推销)我的算法,告诉他们我的东西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没想到,还真的让我在一个全国有名的组里,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应用。对方同意教我数据采集,用他们几百万的机器做实验,然后用我的算法处理数据。于是两个老板就用我的idea写了个proposal(提议、提案),很快拿到funding(经费),我就开始做我想做的事情了。然后我又想反正我也在BME做research了,不如拿个BME的MS。跑到grad school(研究生院)一问,对方回答说理论上可以。但是如果想不交学费,必须EE的老板同意,EE的系主任同意,BME的老板同意,BME的系主任同意,再加研究生院院长同意。并且,对方还告知实施难度比较大,至今还没有先例。我发现我的中国式思维真的开始变了,以前我会想一件没有先例的事情多半也做不成,做不成不如不要去做。而那时候我却想,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先例,那么我就可以放手一搏。做不成无所谓,大不了就还是没有先例,做成了我就是第一个了。无数的persuading(劝说),无数次地defend(辩护)自己的想法,当我最终拿到五个人的签字的时候,觉得太有成就感了。和我的EE老板不一样,我的BME老板是一个很好的sales man(推销员?形容这位老板表达能力强)——美国人,很聪明。他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都懂一点,都不精通,组里有很多postdoc(博士后)甚至PHD(博士)都比他强。但之所以他是大老板,完全在于他的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你和他说个东西,他很快能明白。然后当他用华丽而浅显的方式再表述出来的时候,你会惊叹,原来我的idea是那么brilliant(绝妙)。所以我决心向我的EE老板学治学,向我的BME老板学academic sales(推销学术成果),取长补短。我身边学理工科的学生大多很专一,每天想的就是research,大家平时见个面,三句又说到research上,好像别的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我比较喜欢折腾,坐不太住,一个礼拜做一件事情会疯掉的那种,所以我就满世界的找事做。除了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之外,我就跑各处去上课,我在engineering school(工程学院),但我在business school(商学院),但我在medical school(传媒学院),law school(法学院)都上过课,反正PHD学生多选课是不要钱的。business school和law school的课和我的专业课不太一样,有很多阅读内容,很多课堂讨论,相比之下对表达的要求比engineering school更高。开始是不适应的,每次都把答案在心里说了好几遍,才敢举手。不过,慢慢地也就习惯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其实那些学生说的,仔细想想也实在是很平常的东西。但人家自己觉得很brilliant,说出来就中气十足的,我也有我自己unique(特别)的想法,说出来就完了。business school那个老师特别喜欢我,秋季学期上完课的之后,问我愿不愿意做春季课的Teaching Assistant(助教),于是我又颠颠得给MBA做了一学期TA。工程系的PHD跑去business school做TA,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又是史无前例。2005-2006:第三年做学术,还是搞技术?经过两年孜孜不倦的英语训练,开始有人见面夸我“Your English is really good”了。我颇开心了一阵,后来我想了想,觉得不对。其实,这只能说明我的英语对方能听懂,但是同时对方很轻易就能听出来我是外国人,所以才会自然得夸英语好。什么时候听见美国人夸另一个美国人英语好来着。于是我对自己说,你还有很长路要走呢。英语有三个境界, vocabulary(词汇),pronunciation(发音),intonation(语调)。刚来时候结结巴巴不知道怎么说,颠来倒去那几个词,那是vocabulary问题。我的pronouciation还可以,所以要提高就要在intonation上下功夫。这个东西,无他,唯手熟尔。留意别人说话的语调,然后模仿,这个和我小时候练书法一样,开始就是临摹,到你写100遍的时候,提起笔来就可以写自己的style了。第三年,我的学术研究做得好像没什么波澜,第二年末就顺顺利利把master(硕士)给拿到了,第三年春天,又把prelim做了。(PS:prelim,是在确定毕业论文课题前,要读完与这个方向相关的几乎所有的重要文献,保证没有雷区)我已经慢慢变得喜欢写东西,喜欢presentation(展示)了,写程序我写不过同一个实验室的同学,但答辩是我擅长的。我们系里有几个老师对中国学生不太友好,原因是他们觉得中国学生的presentation太差。所以他们就喜欢答辩时候问各种为难人的问题,导致我们系学生请答辩委员会成员都绕着他们走。我就喜欢去惹这些tough(严格、难搞)的人,比较有挑战性。如果一场答辩是因为你的committee(委员会)放你一马而过的,那过了又有什么意思。每次我答辩完,我的committee member(委员会成员)总是会和我老板说,嗯,你这个学生不错。PHD的定义是,毕业之后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做research的。约定俗成的有两条路,学术或者技术。我们系去搞学术的很少,一般都是那几个美国学生,国际学生因为这个那个的原因,多半都是去做技术。我两个老板都很想我去做faculty(教师) ,中国老板觉得我表达很好(相比于中国学生),美国老板觉得我学术不错(相比于美国学生)。其实我知道我都是三脚猫,为人师表,有点惭愧。另外,有件事情基本把我做学术的门关上了。我老板让我写过一篇paper,是来这第一年的时候时候做的一个东西。实话实说,我觉得没什么东西,事实证明,也是peer review批评比较多。我和老板说,要不算了,这玩意就算有发明也是点皮毛啦,没做什么实际的贡献。老板听了我这话,指着他那满书架的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杂志,说你看看这一堆东西里面有几个是真正的revolution(变革),多数的文章就是在灌水。这件事情对我影响很大。一个人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对自己做的事情必须有认同感。如果做学术的自己都觉得自己在灌水,理由是身边大多数人也是在灌水,那么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去做它。所以做学术这条路就被我否决了。技术方向呢,我觉得可以去试试,毕竟这方面做的都比较实用,也算是有意义的事情。于是,第三年的暑假,我就联系了行业里三强之一的S公司,去他们的研究中心实习。第一个礼拜做得挺有味道的,因为在公司做research和在学校做还是挺不一样的。而且我C不好,公司实现都要用C,所以开始还颇觉得有挑战性。但没过多久那种无聊的感觉又来了,每天完成工作真正需要的时间只要2-4小时不等,也就是说一天有一半时间是荒废掉的。无论是等程序运行,上网闲逛,还是和同事聊天,哗啦时间就过去了。郁闷的我后来只能每天去gym(健身房)消磨时间 ,3个月intern(实习)减了30磅下来(这个收获真不小)。这个地方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国人印度人太多,做事方式还是中国那一套。这个挺打击我的,也就是说如果在技术公司工作,就要准备好过这样的生活,轻松,高薪,但是封闭,没盼头,还要deal with(对付)亚洲人特有的办公室政治有话开会不说,底下斗得厉害,对上面言听计从,对下面就压,下面做得好就take credit(居功)。我现在很庆幸我去做了这个intern,这是体验生活的最好方法。有时候理性得去看待一些书面的材料,比如薪水,location(地点),career path(职业道路)等等,都是抽象的。不如深入其中去体会:这是我未来10年想做的事情,想呆的地方吗?intern(实习)结束之后,我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平心而论,我知道这个地方是很多人梦寐以求想去的。工资高,地方好,做的东西还算是比较有意思的,可能刚好我的口味不同吧,技术好像并不是“我的菜”。-END-内容来源:美国华人论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乐通物

一名工科女博士的求职之路

小编是一名工科女博士,毕业已经三年有余,目前在一所高校任职。三年前的现在,小编找工作有过盲目、有过迷茫。今天小编总结一下自己的求职之路,希望能够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有一些作用,不再走小编走过的弯路。小编博士最后一年除了写毕业论文,大部分时间在找工作。由于一开始工作规划不清晰,面试了几十家不同性质的企业。这显然是盲目而不合理的,浪费时间、精力、金钱(主要是去外地面试的路费及住宿费),但一个好处是通过接触这些企业小编明确了自己真心喜欢什么职业。小编大学在北方读的,专业是计算机,所以小编的大部分同学都去了北京的IT公司。一开始小编目标瞄准了大大小小的IT公司,主要原因是IT公司收入高、团队合作可以与人打交道、科研可以大批量转换为实际应用。于是在找工作的第一个月,小编几乎每天不是在做网络笔试就是在进行电话面试。细数下来,小编面了大约12家IT公司,也拿到了几家公司的offer。但在这些面试中小编发现自己的博士学位并没有给自己加分太多,反而,会随之带来年龄、婚姻、后代等问题。此外,IT公司的高强度加班也与小编的期望有所出入(仅是小编个人感受及经历,请大家辩证看待)。明确IT公司不适合小编后,也许是逆反心理作祟,于是小编开始转向朝九晚五的事业单位。公务员、银行等单位小编均尝试过,得到了一些offer,但与之前博士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事业单位的优点是可以朝九晚五、工资固定,对小编而言的不足是收入不高且几乎要放弃掉之前所学的知识(依然是小编个人感受及经历,请大家辩证看待)。思量再三,小编还是希望能够继续从事博士期间所做的工作,于是小编开始转向高校面试。每个城市可选的高校只有几所,所以在选择高校的时候,小编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学校发展前景、专业在学校受重视程度、科研平台、工资待遇、地理位置等。综合考虑,小编最终选择了现在的高校。虽然大学教师工资待遇不高不低,但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与学生接触,小编很满足自己的选择。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小编找工作之路有多么纠结。小编回头想想,自己当初找工作一开始目标不明确,缺乏清晰的工作规划,走了很多弯路。建议目前正在找工作的小伙伴多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再走小编走过的弯路。以上是小编的一些想法,仅代表小编个人想法,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亨

理工科专业,有没有必要读PhD

理工科专业 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是有必要读PhD的。博士起点更高硕士读完直接工作固然可以比读博士省去至少4年的时间,但这4年的时间里,自身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非常有限,并且受到岗位职责的限制更是难以达到更高的专业度。此外,工作固然以赚钱为第一要务,短短4年想要达到和博士一样的薪资几乎不太现实,而选择读博不但在这4年里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知识,毕业后的薪资起点也是很高的。博士的地位更高在私企或是企事业单位,博士能够承担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为前端开发人员,而硕士和本科学历的员工更多是做工程实施部分。例如做人工智能,算法和创新大多数是博士来做,而平台搭建、训练、调优、数据处理和准备往往是硕士和本科来做。博士的就业机会更多很多工作单位对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有工作年限的要求,但是对博士是没有的,所以博士找工作的范围更广。在单位中,博士往往能够收到老板重用,委任要职和接触大项目的机会,从晋升角度来说也往往比硕士更快。博士的知识水准更高硕士只有1-2年的时间是用来进行专业学习的,然后便走入工作岗位,并没有发表文章的要求,例如SCI,也不需要对某个方向做深入研究。而博士不同,4-5年的研究过程中,发表文章的压力对于专业理论的研究会有本质上的提升。博士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比硕士强,但是专业理论方面一定比硕士的知识水准更高。

劳而无功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学生上美国顶尖大学读研?

饶毅,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事实未必有看起来那么光鲜。一般而言,无论海内外的华人父母,大都简单地认为上顶尖大学的研究生院只会对子女有好处。这当然是有可能性的,有时也的确会发生。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性,也许发生更频繁——那就是对于大多数华人的孩子来说,上顶尖学校也可能对其造成影响一生的负面作用。一般国内的人会觉得这种说法令人惊讶,海外华人中也不流传这种看法,原因是绝大多数华人并不知道这是事实:因为绝大多数华人或没进过顶尖院校,或即便进过但也不愿对外讲出全部事实——特别是不令人喜悦的事实;也因为华人父母经常简单地迷信,或臆测顶尖大学的好处。什么是“顶尖”大学?首先定义“顶尖”。这里说的顶尖意味着至少在前10名,特别是指那些排在前5名之内的大学。从大学来说,公认的顶尖综合性大学本科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而顶尖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麻省理工学院(MIT)。从研究生来说,顶尖并非仅以学校综合实力为标准,而通常只在某专业领域做到顶尖的系科。前五名的系科当然研究生总数就很少。美国顶尖的研究生系科中长期以来很少有中国学生,比如MIT的生物系非常强,然而三十多年来应该平均每年接受的中国学生不到1个。我自己念研究生的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三十多年来,其神经生物系恐怕总共招收了不到15名中国学生,其生物化学系估计还不到十名。进了这些系科的中国学生了解情况,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道出事实,导致外界不知情。就读顶尖学校后有所为的其实不多我估计,在MIT、洛克菲勒、哈佛、斯坦福、伯克利、UCSF、加州理工等校专攻生物学的中国研究生不仅人数少,实际上后来的成才率也不高。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最佳出路通常是做教授,然而上述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以及美籍华人,后来成为美国教授的并不多。而科学做得很好,包括后来在上述院系成为教授的中国人,恐怕多数不是从这些学校毕业的,而是出自美国那些专业很好但并不最顶尖的学校。这背后的原因是:美国顶尖系科的研究生院,会有非常好的美国学生前来申请(包括本科在诺奖得主实验室做过研究的),因此它们不仅不积极招收中国学生,而且招收以后也不认为是其研究的主力。老师关照表现突出的美国学生,在实验科学各学科美国老师常视中国学生为打工仔,不热心与他们讨论科学问题,而多为劳力产出。不仅如此,这些顶尖系科的美国研究生在各方面可能表现非常突出,特别容易令初到美国的中国学生失去信心甚至自惭形秽,从而改变人生道路。我在UCSF读神经生物学研究生同班共四人。其中一位的父亲是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他本人哈佛本科毕业,还去法国做过一年研究,入学前发表了3篇研究论文。入学后,这位同学课堂上积极发言,每次考试分数都是第一,还对同学很好。生物化学系一位比我们高几年级的英国学生,来自学术世家,毕业时间比大家都快,他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很快成为全世界细胞生物学教科书中的内容。生化系还有一位女生长于数学,生物学研究也很突出,后来做过《细胞》杂志主编。我在哈佛做博士后的实验室里,有一位博士后是冯·诺依曼的外孙,他自己在哈佛念研究生期间发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酶(PI3 kinase),在生物学界广为人知。另一位博士后的父亲曾任哈佛化学系系主任,其兄更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有时当众问我们实验室的老师是否能听懂他说的是什么,好像后者是他学生似的。这位同事本科在普林斯顿念物理,硕士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是伯克利加州大学生物学专业。如此学术背景,交叉学科的问题应该找谁来谈?“读顶尖校容易有所作为”误解如何形成因为美国学生爱自然科学的人不是很多,集中在顶尖系科。这样,在优秀但非顶尖(我们姑且称为“次尖”)的美国研究生系科,美国学生常不如中国学生,所以次尖以下美国系科不仅录取中国学生多一些,而且老师普遍重视中国学生。这些中国学生“自鸣得意”给外界传递出的信息,也是中国国内误认为自己的学生优于美国学生的原因。不仅学校有顶尖、次尖这种差别,学科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三十年来中国学生成长起来最后成为美国院士的,迄今最多的学科是植物生物学(北大也是如此):20多位美国的大陆旅美华人院士中有5位是植物生物学家。其原因并非中国的植物学教育优于美国,而是因为美国农产品长期过剩,美国的优秀学生绝大多数不学植物学,如果选择学生物,大都偏好医学(次为生物医学)。我们在植物学领域表现突出,是田忌赛马的结果,不是中国人有植物学方面的内在特长,也非我国植物学教育特别优秀。顶尖的大学本科应该也有这些问题:那里聚集了最顶尖的美国学生,有些功课极端好,有些家庭背景很强。一般的中国人都会因此受挫,所以大部分这些院系的中国学生后来都未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原因是自信心没了。他们不会告诉父母,更不会写文章告诉大家。在劣势中坚持信心,绝大多数华人(特别是X二代,包括移民二代)都不具备这种心理素质。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的哥哥Gilbert Chu,当年读小学和中学时考试分数特别高(高到他的两个弟弟都在中小学期间自愧弗如,小弟在没读完高中的情况下就弃学而逃)。Gilbert Chu后来去哈佛念本科,拿了两个博士学位,然后到斯坦福做教授,但他的名字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原因是他后来并未取得特别成就。而Gilbert Chu的两个弟弟,一个上了罗彻斯特(Rochester)大学,一个读了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都不是顶尖大学,就本科而言,这两所大学甚至连“次尖”也算不上。但朱家的老二和老三却成绩斐然:老二成为物理学家并获得诺贝尔奖;老三当了大律师,曾创下专利案最高补偿纪录。当然,并非个个华人都要避免去顶尖大学或研究生院读书,但肯定也不是个个华人只要能被录取,就应该去上顶尖大学。“富二代”在顶尖大学一样面临心态挑战是否富二代在顶尖大学就一定没有障碍呢?美国顶尖大学每年都会专门给世界各地的权贵开特殊渠道,他们的子弟不仅长期富有,而且有些是著名创业者,有些是很多代的主管。中国的富二代、官二代即使不担心父母双规等负面新闻,也不一定能容易做到心态平衡。当然,本文大概基本无用,因为绝大多数的华人,不仅不了解这些学校对他们的孩子实际上意味着什么,而且也不愿去了解。很多父母内心希望通过孩子弥补自己在学历方面的缺失或不足,也有更多华人父母将子女所读大学的名头,当作自己身为家长的“毕业证”,而不考虑特定院系对孩子一生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上顶尖大学的本科或研究生院,对于大多数华人来说,或许真的不如去上“次尖”大学或研究生院,能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爱魔方

本科生能够直接去美国读博士?不是梦

在中国想读博士,要遵守考硕士再到博士的途径,也有一些专业可以硕博连读。而我们申请美国大学的时候,可以直接用本科学历来申请美国的博士。这不是做梦,你在国内本科毕业后,就可以申请美国的硕士,当然也可以直接申请美国博士。下面郑州立思辰留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申请。首先我们看看本科直申美国博士的难度。一般来说需要以下条件:①本科学士学位②GPA大于3.5③托福100分以上④GRE325左右⑤GMAT大于700分。 相对来说,文科的专业比理工科直申博士会容易一些,理工科需要在专业方面有比较深的研究,在知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或者做过相关的项目在申请上会比较有优势。如果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申请到了美国大学的博士,在读博士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考试获得硕士学位,这个时候可以进行一次选择,是拿到硕士学位后结业,还是继续读博士。其次需要考虑你是否真的适合直接去美国读博士?博士跟本科生不一样,是为了培养研究生人才,课程偏理论,就业方向是专业的研究学者。学习过程中相对来说是枯燥和漫长的,这不仅仅需要耐心,还需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考虑一下费用。美国大学的博士一般是5年左右,全部自费的情况下,一年大概需要100-150万左右。当然美国博士申请到全额奖学金的机率非常大。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有足够的专业研究背景,能够承担学费,那么可以尝试直接申请美国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