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82号大街,与著名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纽约海登天文馆遥遥相对,前者(指的是美国自然博物馆)主要回顾了大自然的其他动物的历史以及满足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也就是外太空的好奇心而后者(指的是大都会博物馆)则回顾了人类自身的文明史的发展。该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它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并与和其同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一起,构成了人类(或者叫做世界)过去跟未来的两大交汇点,前者(大都会博物馆)记录着人类的(或者叫做世界的)过去,而后者(联合国总部)则在描绘着或者说在规划和展望着世界的或者说人类的的未来。截至目前,该馆目前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现在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馆 。2、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艺术和人文研究中心——美国国家博物馆美国国家博物馆中有十座博物馆和美术馆位于国家广场 (the National Mall)两侧,在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大厦之间。另有六座博物馆和国家动物园设在华盛顿的其他地方。库珀·休伊特 (Cooper-Hewitt )、国立设计博物馆(National Design Museum) 以及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乔治·古斯塔夫·海伊中心(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Indian's George Gustav Heye Center)设在纽约市。3、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与著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遥遥相对,占地面积为7公顷。该博物馆是一座综合罗马与文艺复兴样式的雄伟大厦,始建于1869年,迄今已有100多年的馆史。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物馆,位于中央公园西侧第79街。 里面的陈列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矿物、人类、古生物和现代生物5个方面,有大量的化石、恐龙、禽鸟、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复制模型。所藏宝石、软体动物和海洋生物标本尤为名贵。馆藏有三千六百万余件,具有42个展厅,里面展出了长12米高5米的恐龙骨架、高94英尺的蓝鲸模型、563克拉蓝宝石"印度之星"、重31吨的世界最大陨石等。其外,在自然IMAX巨幕影院和天文馆内观览自然相关的影片和资料。此博物馆包括恐龙化石,展出各种动物、地理、人类、生物相关的展示品,尤其是,展现地球生物进化过程的展示品与实际生物难以区分。用真化石而组成的重龙(Barosaurus),1925年在美国南部海岸狩猎的重150吨蓝鲸的模型,和长19.5米的印第安海战用独木舟,是在此博物馆非得看的展示品。 该馆是进行野外探险、创造展示自然栖地及动植物生命的实景模型的开路先锋。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物馆所收藏的研究标本达3,000多万件,化石和昆虫的藏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之一。所展示的化石恐龙和哺乳动物给人印象尤为深刻。该馆进行人类学、天文学、昆虫学、爬虫学、鱼类学、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学、矿物学、鸟类学以及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等的研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拥有一座藏书485,000册的自然历史图书馆,还有照片、影片和手稿等藏品。它还为公众举办各种教育活动,出版月刊《自然史》。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馆之一──海登天文馆(Hayden Planetarium)是该博物馆的一部分;它还有一个藏书1万册的天文图书馆和一个直径23公尺(米)的太空剧场。4、美国最大的历史博物馆——美国国立博物馆美国国立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历史博物馆,也是史密森学会的一个下属博物馆。美国国立博物馆位于位于华盛顿宪法大道,华盛顿国家广场中段的北边,东邻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南门遥对美国农业部。博物馆是一幢白色大理石建筑,长175米,宽91.5米,高36.7米,面积75万平方英尺,包括地下室、三层展厅、两层办公室和储藏室,顶层是机械动力室。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历史博物馆,也是史密斯学会的一个下属博物馆,位于华盛顿宪法大道。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位于华盛顿国家广场中段的北边,东邻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南门遥对美国农业部。馆舍为长175米,纵深91.5米,高36.7米的5层白色大理石建筑。面积75万平方英尺,包括地下室、三层展厅、两层办公室和储藏室,顶层是机械动力室。美国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分三层,一层设农业技术、交通运输、电话电信、纺织、医药等部门,第二层设第一夫人服饰、移民情况、昔日日常生活、各国移民共同建国等部门,三层设军队史、兵器、报纸、邮政、乐器、货币与纪念章、陶瓷器等部门。整个陈列反映了欧洲各国移民到达美洲大陆后艰苦创业,开发技术,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国的历史。如果从国家广场进入历史博物馆,参观者可以直接进入第二层大厅。大厅中央,有一个悬空而下的链球状大钟摆不停地摆动。它是1851年美国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展品复制件,说明写道:"请您目睹地球的自转"。博物馆的宗旨是"收藏、保管和研究影响美国人民经历的物品",展览的主题是表现美国人的生活,时间从美国独立战争结束至当代。与一般的历史博物馆不同,美国历史博物馆的展品不是按年代和地区陈列的,而是按专题,这与美国历史的短暂及藏品博杂很有关系。
美国的建国历史不长,迄今只有两百多年,比起很多国家,它可以说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美国也是一个注重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的国家。美国是一个博物馆大国,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35144家,这个数字远远超过麦当劳餐馆(1.4万)加上星巴克连锁店(1.1万)的总和。按人口数量计算的话,不到1万人就有一家博物馆。根据博物馆暨图书馆服务学会(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的统计,在向国税局报税的2.5万家博物馆中,年收入不到一万美元的有1.5万家,此外还有大量家庭办的个体博物馆,美国人热爱博物馆之心由此可见。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角在美国这种全民热爱博物馆的文化潮流影响下,博物馆艺术衍生品产业在美国发展地颇为快速。艺术衍生品的概念是从西方“博物馆商品”(museum store proct)的语义环境中出现的,随着博物馆零售业的发展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人类文化遗产的地方,是艺术原作汇聚的地方。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是艺术衍生品发展的起源。 当代艺术家艺术品衍生品艺术衍生品作为当代艺术市场中的一个分支产业,将昂贵的当代艺术品用一种商业化且价格更亲民的形式呈现给艺术市场。发展至今,美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艺术衍生品最发达的几个国家之一。美国的博物馆艺术衍生品产业已经渐趋成熟,并成为行业典范,博物馆衍生品商店的盈利甚至可以负担博物馆部分运营费用。在美国,除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的艺术衍生品做的风生水起外,艺术衍生品公司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文化创意商店一角美国作为全世界艺术衍生品最发达的几个国家之一,美国的博物馆艺术衍生品产业已经渐趋成熟,并成为行业典范,博物馆衍生品商店的盈利甚至可以负担博物馆部分运营费用。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美国著名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发展现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中央公园旁,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主建筑物面积约有8公顷,展出面积有20多公顷,馆藏超过二百万件艺术品。在衍生品方面,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它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图册、书籍、装饰画乃至首饰与家居品的设计都十分成熟。据不完全统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年的艺术衍生品销售金额高达4至5亿美金,占其全部收入的80%,总计开发的衍生品数量多达2万余种,比如依照数幅名画里人物所戴的项链样式,就能开发出一个女性饰品系列。其艺术商店仅在纽约市内就有8家。而售卖创意衍生品,仅仅是大都会博物馆艺术衍生品产业链上的一部分。大都会博物馆会定期举办与馆内展品相关的公开讲座,或者根据近期举办的主题展览的情况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讲课。此外,大都会博物馆还充分地利用了互联网。在其网站上,会时常发布与藏品有关的纪录短片和互动节目,同时还有各种移动应用和互动游戏,通过猜谜、卡牌等一系列简单的小游戏,把相关内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这样新颖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博物馆本身的大众宣传,更有利于艺术衍生品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当然在艺术衍生链上,最受瞩目的,还属一年一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晚宴(Costume Institute Gala,简称Met Gala,也称Met Ball)。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晚宴/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2018春季的展览这是美国版《Vogue》的主编、安娜·温图尔女士,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启了一条特殊的营销之路。Met Gala和她所在的美国版《Vogue》结合在一起,成为明星名人竞相参与的时尚派对,堪称时尚界的“奥斯卡”。安娜·温图尔(右女)在安娜·温图尔这二十年的运作下,她已经通过Met Gala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服装学院筹集了近1.75亿美元。博物馆收获的不止是经济收益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这场每年一次的盛事,让人们对大都会保持着持续的关注度,而在时装馆举办的和Met Gala相同主题的展览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中国:镜花水月2011年,展出已故服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回顾展“野性之美”(Savage Beauty),短短3个月展期就吸引了超过62万人次参观;而2015年,以中国为主题的“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吸引了超过66万;而去年展出的“手工与机器:科技时代的时装"(Manus x Machina: Fashion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更是成为了该博物馆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展览,超过75万人次。中国:镜花水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凭借其时尚标签,创造出独特艺术衍生价值。而其带来的传播价值和影响力,无法用金钱估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of Modern Art)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坐落在纽约市的曼哈顿中城,创办于1929年,在现当代艺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里几乎收藏了自1880年欧洲艺术革新以来直到今天各个文化时期的珍品,尤其是20世纪现代艺术大师的大量杰作汇集于此。也许是革新艺术氛围影响了这家博物馆,该博物馆在艺术衍生品产业也是敢为人先,是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开发营销的极好案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早在2010年接受采访时曾对MoMA衍生品发表过一段评价,“美国MoMA旗下的礼品店收入在2007年统计的财务报表已是1.7亿美金。”2007年,MoMA艺术衍生品已经创造了令人震惊的商业效益,可见MoMA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的成功。MoMA售出的系列艺术衍生品该馆旗下成立了广受好评的MoMAStore艺术品商店,在博物馆馆内和馆外Spring街苏荷区开设了共3家MoMAStore。这些艺术商店相当于是对博物馆艺术藏品的第二展区。MoMA商店设计构想是超市型商店,将良好设计理念引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顾客可以自主购物,像进行超市购物一样,购进艺术品。这种新颖的营销理念,广受追求品质生活人群的欢迎。MoMA实体商店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MoMA紧跟潮流,设立了在线商店,让世界各地的人不用亲自到店就可以选购心仪的艺术商品,感受博物馆的艺术氛围。商店对MoMA元素的衍生品做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包括日常生活用品、绘画、图书、珠宝、儿童用品等各个门类。MoMA商店每年收入可达数十亿元人民币,说明MoMA元素衍生品的开发和营销已获得了巨大成功。MoMA商店的艺术衍生品的出售产品很大一部分,利用德国GRUSE顶级扫描机对艺术原作进行扫描得到的超高解像力的画面质感,让典藏复制品的品质得到了保障。为追求原作细腻效果,还原原作的质感与色彩。典藏复制品的价格标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价较高的完全复制的艺术复制品,品质精良但是价位较高。比如MoMA store里的带框的艺术复制品。梵高画作复制品第二种则是单价较低的,便于携带的典藏复制品。兼具着实用性、欣赏等用途,为广大的消费者所喜爱。例如MoMA store里的名画明信片和便携画作等。充分考虑各层次顾客群体的营销策略,广受好评,也成为了各个博物馆模仿的营销方式。当然,为了更贴近人类日常生活,博物馆还开发设计了一系列创意衍生产品(创意衍生产品是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的授权商品,以现代思维和设计方法诠释典藏品的文化元素、美学特征、符号意义、人文精神等等,去掉老旧的表现形式。融入更多的现代生活美学、流行风潮,从而创造的衍生产品。)比如MoMA里印有油画图案的马克杯,根据馆藏名画制作的丝巾,或者是根据某个艺术家的作品所制作的T恤、书包、茶杯垫、记录本、便利贴、钥匙扣、书签、U盘……种类庞大的相关系列产品。MoMA商店售卖的马克杯设计者根据博物馆馆藏或者展品中直接提取元素,巧妙的附加在日常用品上,即赋予了生活中的普通产品艺术文化信息,又能让购买者满意。这还没有结束。博物馆还会时常和当代艺术家进行合作,根据该艺术家的作品设计相关衍生产品成为系列进行出售,实现双赢,既提升了作者知名度,也保持了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新鲜度。对针对原作或者原作相关的某一场合或者事件而制作的生产品,具有很强的主题性,例如为博物馆周年庆制作的工艺品等等。系列艺术衍生品相对于艺术复制品来说,创意衍生产品在形式上更具有新意,更能体现设计产品的优势,不仅价格更加低廉而且主要体现在实用性上,独具创意巧思的设计加上强大的实用性,将原创作品的精神以及精髓与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完美融合,保留其原物精神的基础上,更能为广大爱好艺术的朋友们提供丰富的选择,衍生出全新的价值。 为了满足部分观光者对博物馆本身的研究,该馆还设计了具有教育意图的艺术衍生品。教育购买的对象也是多用于学习和研究。出版物衍生品的种类非常丰富,有图录、导览手册、专刊、期刊,也有画册、明信片、书籍。MoMA是历史上最早进行摄影类收藏的博物馆,早在1936年就建立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确立了摄影艺术的合法地位。因此MoMA大量的摄影作品作为主要印刷品的艺术衍生品,是其他博物馆所不能具备的,更具有趣味性,深受大众欢迎。从文化层面带给了消费者更专业的文化选择,也是以带有休闲性、娱乐化的方式向大众传播博物馆艺术文化。 摄影展 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德利镇的“好时巧克力世界”博物馆,新改装的博物馆运用新的技术制造出了很多声光电的效果,让来参观的游客更加的深入体验博物馆的文化,游客可以付一百元人民币不到的价格品尝到各式各样新鲜出炉的巧克力,甚至可以亲身参与到巧克力的制作过程中,并且在好时巧克力购物中心里,各式各样的巧克力,好时品牌衍生出来的T恤、玩具等都可以购买到。不难看出,美国博物馆衍生品之所以有着惊人的商业价值,根本取决于其独特而完善的博物馆产业运作体系。在艺术衍生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美国博物馆都大胆地采用了市场化为导向的运作方式,构建了强大而实用的特殊管理模式和推广模式。 在生活节奏迅速,一切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诉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提高着。就博物馆文创衍生品而言,它背后的价值绝对不止一件旅游纪念品那么简单。它承载了与博物馆主题相关的历史、科学、文化信息,被赋予了艺术品味,是人的智慧和灵感在博物馆业的物化表现,更是博物馆联系公众、联接社会的纽带和开展公众教育的另一种个性化手段。美国博物馆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以博物馆品牌内涵为骨骼,以科技和创新为血肉,策略性地开展定位、组织、开发、营销和运营,成为了提升博物馆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无数人认识世界、认识文化的一种途径。让艺术融入生活,这一点,美国博物馆做的很好。在美国,除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的艺术衍生品做的风生水起外,艺术衍生品公司的力量也已经在美国发展壮大,而艺术授权这种形式也已发展多年。可以说美国艺术衍生品行业在全球发展遥遥领先。当然在现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美国社会,也有人认为,美国博物馆艺术衍生产业的开发和营销,使博物馆经济效益急速增长的同时,也打击了博物馆自身艺术氛围的构建。当人们认为购买艺术衍生品、参加艺术衍生活动,就能获得与参观博物馆同等价值的时候,其代价是恐怖的。在美国,艺术衍生品产业发展成熟不难,但真正将艺术大众化、平民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导语:这是一座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是进行野外探险、创造展示自然栖地及动植物生命的实景模型的开路先锋。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迄今已有148年的历史,拥有3700多万件海量馆藏,藏品可具体分为天文、矿物、人类、古生物和现代生物等5大类,共分42个展厅陈列,涵盖了地球诞生以来的历史和整个人类的进化史。在馆藏中,该馆古生物和人类学的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馆中均占据首位,标本来源地遍布除南极洲之外的6大洲。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就如同沉入了一座陈列品的海洋,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路线,恐怕一会儿就晕头转向、眼花缭乱了。作为博物馆的一部分,海登天文馆是不容错过的。作为博物馆的附属馆,海登天文馆原建于1935年,现在的新馆是在旧馆拆除后的基础上重建的,是一座10层楼高、立体玻璃墙面的透明建筑,极像传说中的“水晶宫”。“水晶宫”于2002年对外开放,是一个科普太空知识的好地方。“水晶宫”分为上下两部分,海登天文馆位于上半部分,馆内使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了一场光怪陆离、充满现实主义的表演,观众能被表演引领着“飞进”太空。“水晶宫的下半部分是大爆炸剧场,是一个可以将游客带到时间和空间开始的地方。游客还可以在“水晶宫”里进行宇宙和地球进化的探索,体验宇宙空间的广阔无垠和地球演化的历程。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宝石矿物、动物和海洋生物标本是尤为名贵的。在矿石类展厅,玛瑙、翡翠、水晶石、蓝松石以及各类玉石,各具风采,价值连城。当然,矿石展厅中的“王中王”当然非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蓝宝石莫属。蓝宝石在展厅中央的玻璃圆形展柱中旋转着让游客参观,其高贵深邃的绝世风华让人深深沉醉。在恐龙展厅,大量的恐龙化石让人眼界大开,其中具高大的恐龙骨架,怕是会吓到部分游客的吧!该馆还是《侏罗纪公园》的取景地。在海洋生物展厅,1925年在美国南部海岸狩猎的重150吨的蓝鲸模型也绝对是不能错过的。此外,本馆还是进行野外探险、创造展示自然栖地及动植物生命的实景模型的开路先锋,馆内的实景模拟场景让人如同置身野外探险的惊险离奇中,甚是有趣。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太多,无法一一展出,据说眼下陈列仅仅是藏品中的3%左右,其他更多的藏品是为美国自然科学研究服务的,这也是自然历史博物馆“教育与科研”两大使命的体现。
儿童博物馆研究网络(CMRN)于2015年在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学会(IMLS)的资助下组建,并由儿童博物馆协会(ACM)和华盛顿大学博物馆研究生项目共同主导。在过去的一年里,CMRN在每一期《Hand to Hand》季刊中都发表了一篇文章,从而传播他们在该领域的发现。以下这篇文章发表在2017年春季期刊《Children’s Museums Go Outside》中。01研究背景在过去的两年里,儿童博物馆研究网络(CMRN)一直在研究“儿童博物馆该如何定义自身的教育价值”。CMRN由儿童博物馆协会(ACM)和华盛顿大学博物馆研究生课程的若干领导及来自十个儿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组成。在CMRN的第一项研究中,研究小组分析了五家儿童博物馆的学习框架,并对其高层职员进行了访谈。这些谈话揭示了儿童博物馆在其学习框架中致力于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他们使用的学习方法,他们可能评估的学习成果以及玩在其任务和实践中的作用。在这三个问题中,“玩”对于日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玩”是儿童博物馆体验的重要特点,但即使在CMRN内部,也有一小部分博物馆工作人员持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 – “玩”对于一些儿童博物馆来说是核心,但对某些可能就是辅助的。基于这一初步观察,CMRN希望通过调查更多的儿童博物馆样本,来发现整个领域的趋势。这项研究的调研主题是:儿童博物馆如何定义 “玩” 以及 “玩” 在其使命中扮演的角色?02研究方法CMRN的成员采访了来自美国49个儿童博物馆的高层职员。参与访谈的儿童博物馆在地理区域,大小和位置(城市,郊区,农村)等方面各不相同,整体样本代表了ACM的会员体系。参与该访谈的工作人员负责监督其机构的教学设计及实施(包括高级教育/展览人员和执行总监)。为了获得机构观点,采访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玩”在儿童博物馆使命中扮演的角色,博物馆在内部对话和文件中如何谈论或定义“玩”,以及玩与学习的关系。访谈中,大多数被访者表示游戏对儿童博物馆的使命至关重要。“玩”一词出现在57%儿童博物馆的使命宣言及14%的其他宣言(如价值宣言)中。另有31%的被访者表示,“玩”一词隐含的是“发现”、“乐趣”和“想象”。当被访者被要求描述“玩”在其使命中的角色时,他们提供了一系列的视角(见图1):一些人表示,他们的博物馆哲学认为“玩”是帮助儿童学习及社会情感发展的途径;一些人阐述了他们的博物馆文化就是重视“玩”并为儿童创造玩的空间;另一些人讲述了他们对提高大众对“玩”的重要性的认识所做的努力。尽管“玩”在博物馆使命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只有29%的被访者说他们的博物馆内部有自己对于“玩”的定义;而只有10%的调查样本写下了“玩”的定义。然而被访者说,他们的博物馆对“玩”有着强烈的信仰,这种信仰不需要落实在正式的文件中。很多被访者表示,当他们在内部讨论中更详细地谈论到“玩”时(见图2),他们所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倾向于将“玩”描述为一种学习机制(例如,“孩子们通过游戏了解世界”),而另一些被访者则说,他们的内部对话经常集中在“玩”的特点或博物馆的游戏类型上(例如,假装游戏、开放式体验),或者他们用来鼓励“玩”的设计和教育实践(例如,简易化、动手展示)。当被访者们从机构角度描述玩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时(见图3),大多数机构认为玩是学习中的一个过程,而少数机构认为玩本身不仅是一个学习过程同样还是宝贵的成果,玩和学习是等价的或是不可分割的。被访者们还描述了玩给儿童带来的各种好处,包括认知、社交和情感技能和结果。03研究启示这项研究表明,“玩”在儿童博物馆的使命中被赋予了重要价值,同时“玩”被看做是一种学习机制,是促进儿童多方面发展的一种途径。这一观点与现有的游戏研究及其价值是几乎一致的。然而,儿童博物馆很少对“玩”及“玩”如何在博物馆内正式地引导儿童学习进行定义。CMRN进行这项全领域的研究,不仅为了记录儿童博物馆内关于“玩”的广泛观点,同时还希望利用关于这个主题的讨论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儿童博物馆协会指出,“儿童博物馆是儿童通过在专门为他们设计的环境中玩耍和探索进行学习的地方”(“关于儿童博物馆”)——换句话说,玩是儿童博物馆教育价值的核心。这项研究还表明,博物馆有必要去阐明他们的观点——玩有助于不同形式的学习,并讨论他们所强调的具体方面。这样的对话将有助于儿童博物馆捍卫其独特的学习价值,并能够更有效地在其服务的社区中传播“玩”的价值。访谈中提出的这组问题为这些类型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范本。对于参与这项研究的人来说,反思其机构的观点促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在参与者完成访谈后6个月后,CMRN向他们发出了一份跟踪调查。在这项调查中,大多数参与者(57%)表示,他们与同事谈论了游戏及其博物馆,58%的参与者报告说,他们进行了信息搜索,并对机构关于“玩”的实践进行了反思。CMRN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博物馆领域的研究能力。正如研究的过程激发了许多参与者的进一步的行动,所有儿童博物馆都可以从他们自己机构内开展的类似对话中受益。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潘菁菁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研究生。以教育为使命的美术博物馆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的章程,“博物馆是服务于社会及其发展的,向公众开放的,为教育、研究与愉悦的目的而征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有形和无形遗产的非营利永久机构”。此定义明确了教育作为博物馆目的之首,是整个美术博物馆的基本使命。事实上,不以教育为背景的研究恐怕会丧失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样,不以研究为基础的教育也会丧失自身的创新和革命性力量,变得无营养和重复。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教育部门已经成立了80多年,公教部负责人温迪·伍恩同样也是博物馆的副馆长,可见其教育部门的分量和地位。华盛顿国家画廊东楼/Differenceengine/CC BY-SA 4.0MoMA的教育历史与美国社会变革、种族等问题息息相关。温迪·伍恩认为教育是连接观众与艺术的重要桥梁,是融合不同种族、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观众的部分,因此博物馆成了平等、民主、自由的代名词。与此同时,MoMA设立了不同的工作坊和实验室,传达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这些活动体现出了对教育和观众的重视。华盛顿国家画廊(NGA)作为华盛顿博物馆群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展示美国最顶尖视觉艺术作品的重任,在设计上体现着与观众交流的诚恳态度。华盛顿国家画廊(NGA)开展了面向不同社会身份的艺术之夜,其中“教育者之夜”通过专业的艺术家讲座、导览、聚餐、演奏,让教育者们在美术馆沉浸体验与学习。这不仅是美术馆对教育部门的重视,也是美国人民积极参与美术博物馆的体现。如何让美术馆更好地与公众互动,首先应当在教育上做更多的思考与拓展。中国的美术博物馆文化较之西方起步较晚,但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美育传统,这对中国的美术博物馆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美术博物馆于1984年全国美术馆工作会议明确了教育的功能。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将教育定为博物馆的首要目的。美术博物馆不仅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也是人类终身学习的场所。公众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拥有感受艺术及美感的机会和能力,美术博物馆必须发挥教育的功能,通过采取多元的策略、突破固有的藩篱、建立“学习的生态系统”来规划公共艺术教育的愿景。美术博物馆教育方式的三个转向从参观到参与美术博物馆教育的共同方式是把想要传达的理论知识体系通过体验式的展示设计和沉浸式的学习环境,鼓励参观者学习。但同时美术博物馆给大众的印象是“静态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这造成了观众与美术博物馆的距离与隔阂,加之那些受保护展品外厚厚的玻璃框, 使得观众感受到压力与限制。如何改变美术博物馆的刻板印象、增加亲和力、营造有趣而又愉悦的学习氛围是许多美术博物馆迫切需要的。艺术批评家古斯塔夫·阿曼保(Gustaf Almenberg)认为美术博物馆可以通过特别的设计让参观者不再单纯地从视觉观看展品, 而是以参观者为中心,让观众与展品互动,从而创造深刻的感知经验。参与性让观众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而成为共同创造美感经验的主体。华盛顿博物馆在教育项目中设置了导师工作坊活动,导师不是将艺术作品以文本的方式通过繁杂的文化背景、历史成因以及艺术家的理念去进行讲解,而是以引导的方式鼓励参与者自己在作品前观摩、思考和想象, 转变参与者的角色设置。参与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导师在这里只是确保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调动每一位参与者的热情,并形成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这种“参与式”的教育模式相比“讲解器”模式,让美术博物馆教育不再枯燥和生硬,它不是将知识硬塞给观众,而是激活了知识,让观众更好地参与进来。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动/图片提供:作者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动/图片提供:作者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动/图片提供:作者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公共教育活动/图片提供:作者近年来,观众的参与不仅仅包含普通大众的参与,也包含特殊人群的参与。以“参观者为中心”的博物馆宗旨不可忘记关注特殊人群的需要,将特殊人群也包括在艺术教育的内容里,为其提供特殊教学。安迪·沃霍尔美术馆设计了一套以视障族群为主要对象的讲解系统, 研发了一套触摸展板,并结合特地录制的语音导览,引导视障者进行观看,目的在于提供视障者视觉以外感受艺术作品的机会。以触摸的方式配合语音导览的方式无疑拓展了美术博物馆教育的边界,也为意味着争取教育平权。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的每一个展厅都设有导盲砖、盲人点字板、触摸式3D模型展板、可触摸展品等,使用的人并非全是视障者,博物馆希望通过多种方式触发感知经验,来拓展观众的参与方式。芝加哥美术馆为了给特殊儿童特别的教育关照,也为了避免干扰其他观众,美术馆特别设置了儿童可触式展厅。公教课程为孩子们设计了教学体验活动,将音乐戏剧课程融入美术博物馆教育,让儿童与艺术品近距离接触,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小故事,提倡互动式学习的方式。将教育渗透进不同人群的方式代表着公共艺术教育正在打破单一人群参与教育的局面,是美术博物馆机构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觉醒,为知识的传递与美术馆经验开启另一个维度的可能性。美术博物馆教育的“参与式”思考的是如何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这个意识彻底改变了博物馆长期以来以展示为主的经营理念和讲解器模式的说教方式,打破了以“物”为主体来传递知识的定律,转换了传统对美术博物馆高贵、难以亲近的思维,让不同层面的观众主动参与到教育中来,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三楼的林肯画廊/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CC BY-SA 3.0从室内到室外2014年,美国博物馆联盟在《建设教育的未来——博物馆与学习的生态系统》报告书中具体提出,未来的博物馆必须扮演“桥梁”的角色,真正地走出博物馆,主动提供与社会其他机构协同合作的机会,整合资源,推广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打造生生不息的学习环境,提倡美术博物馆与学校合作、与社区合作,让美术馆的教育空间从博物馆外延至社区,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艺术教育。如何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艺术教育、如何拓展公共空间让公众得到艺术体验和教育成了美术博物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自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世界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大型博物馆以来,公共教育部分从向来到博物馆参观的人群讲授藏品过渡到激活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层面上去。史密森尼学会亚太美国中心负责人安德拉·内伯斯提出“博物馆文化实验室”概念,旨在推动让美术博物馆与学校、社区等公共空间合作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大众接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通过与华盛顿肖像画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合作,由纳尔逊·古德曼发起并在哈佛大学叫研究院立项的零计划项目(Project Zero),旨在以合作的方式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马赛欧洲博物馆采取社区合作的方式。马赛欧洲博物馆的一个优势就是位于圣若望碉堡群的附近,这里空间辽阔,馆长提出与艺术家进行协作,规划每年特定主题为当地举办活动,希望和当地社区建立合作关系。这种直接走进社区进行展览策划并举办相应的教育活动的行为,以一种直接的方式走到人群中,让美术馆的教育空间从博物馆外延至社区,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艺术教育。这种跨空间的教育方式体现出艺术教育的大众性和广泛性,也体现了美术博物馆教育正在经历的角色转变过程,使得美术博物馆教育在为公众提供教育的体验和服务时从一个多元化社会的角度考虑受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美术博物馆教育空间的拓展,为所在地域带来的文化价值与精神财富,反过来也体现了该美术博物馆的社会文化价值。艺术教育的目的使得每个人拥有感受艺术以及美感的机会和能力,美术博物馆与社会其他艺术机构和社群合作,不仅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方式和人群,也使得博物馆艺术得到了机构化的艺术教育实践和社群化的艺术教育推广。公众、社群、机构、博物馆构成了艺术教育的 “共同体”,在资源相互整合的趋势之间,艺术教育的内涵也在变化和扩张,也逐步增强了美术博物馆自身的价值。瑞格林林艺术博物馆/Mableringling/CC BY-SA 4.0/从关注作品到研究观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在解决温饱后有了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公众美育成了社会议题。如何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资源提高公众艺术审美观、如何 引导公众尽可能多的参观博物馆成为美术博物馆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虽然目前已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博物馆参观,也欣喜地看到许多美术博物馆想打中开展教育讲堂等活动,但是按照人员比例而言,接受艺术教育的观众数量以及艺术教育课程的普及性、自觉性还是与欧美国家存在差距。因此这就需要对美术博物馆的观众人群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设身处地地考虑观众的需求,才能设计出最合适的、最吸引人的、最有效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从而增强美术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也能推动全民美育的步伐。在全球美术博物馆社区化进程中,由于博物馆观众阶级与层面的多样性,因此博物馆教育分众化成为世界各地美术博物馆教育的主流导向。想要根据不同的社区、不同的背景、 不同年龄有针对性地开展美术博物馆教育,就要对其观众进行研究。瑞格林艺术博物馆 (Ringling Museum)的公共教育主管洛芙博士认为美术博物馆必须把“参观者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项目,以不同的策略来理解参观者、展品、展览、美术馆的意义与价值。美术馆博物馆对观众的研究,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好的博物馆教育,从而更好地服务公众,让教育更好地普及不同阶层的受众成为美术博物馆面临的第一大挑战。其中马赛欧洲博物馆在应对这个挑战时采取的策略是对观众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方式,它通过摄像头来了解参观者的组成,统计参观者的人数并分析目标观众。其资源拓展部部长亚德里安·若利认为,观众研究不仅是马赛欧洲博物馆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每个博物馆都要研究的问题。美术博物馆应当让参观者变成主角,扩大博物馆受众群,并通过对参观者的研究改善博物馆教育的结构。对观众的研究是美术博物馆积极反思“所有人的博物馆”的结果,是顾及各个观者的美术博物馆的观看体验,是更好地做好地教育事业的前提。华盛顿国家画廊西楼雕塑画廊/CC BY-SA 2.5美术博物馆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当我们认识到当前美术博物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甚至是整个艺术教育的问题时, 如何解决问题成了关键。当美术博物馆蓬勃发展之际,博物馆教育与其自身影响力的扩展、自身品牌的营建与传播不可分割。一方面,美术博物馆的成功与否在于其社会影响力的大小, 合理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成为美术博物馆的机遇;另一方面,教育是美术博物馆的宗旨,是连接大众和艺术的桥梁,因此如何展开教育成为美术博物馆面临的挑战。针对目前美术博物馆教育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公众?以及如何应对不感兴趣的人群?只有认识到社会的需求、未来教育的需求以及自身的问题时,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美术博物馆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公众,才能更好地回应自己的宗旨。总结美术博物馆不仅是能够展示艺术品的场所,不仅仅是作为空间属性而存在,美术博物馆更是一个与社会有着强联系的机构,其社会属性是通过观众进博物馆参观和博物馆提供教育 双向完成的。美术博物馆是一个世世代代人们终身学习的地方,其教育属性不仅仅是为观众提供讲解器和相应课程的形式。美术博物馆教育是一个要随着社会的需要、人群的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升级的系统,是一个可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能系统。面对当下,美术博物馆只有积极拓展美术博物馆教育的边界、跳出博物馆建筑的空间、与不同的社会机构合作、将博物馆教育迁移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才能够让更多的人群接触到美术博物馆的魅力,只有充分调研公众、了解公众,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才能更好地调动观众积极性,让参观变成参与,让更多的人群参与到美术博物馆中去,让不同层面、不同社会背景的公众真正感受到美术博物馆的魅力并学习到更多的艺术知识。来源:新华号 《艺术博物馆》杂志
人人都知道美国常春藤大学是一个学术地位崇高、学霸云集的顶尖学术天堂;是万千学子们心中的Dream School;是毕业后前途无量的代表。很多同学和家长会利用暑假或者即将到来的秋假对这些大家挤破头都想跨进的常春藤大学进行访校,实地考察看一下哪所大学最适合自己。而在访校期间,除了观赏优美的校园风光和有特色的图书馆外,校园内其实还有一些在世界上负誉盛名的博物馆是大家都不知道的。今天,学姐就和大家扒一扒这些美国著名大学里,到底有哪些非常值得一去的博物馆?摸着良心推荐!赶紧收藏!01耶鲁大学皮博迪博物馆 Peabody Museum 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建立于1866年,拥有化石、恐龙骨架、矿石、陨石、科学仪器等藏品多达1300万件,跨度40亿年。1925年开馆,在原址运营至今。历年来霸占全美法学院排名第一宝座的耶鲁大学,是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学府。而这座充满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便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最大、馆藏最丰富的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的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 Peabody Museum )。走进这座博物馆的大门,眼前便被各色文物散发的历史气息所吸引。馆内不但有空前完整的化石收藏,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印加文物,动物和珍贵的宝石。同时, 最让人为之赞叹的是保存着世界上最大的、最完整的雷龙骨架。Peabody作为美国第二大恐龙遗骸资源库,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家长和高中生到此参观。自然历史的爱好者们,来到耶鲁可千万不要错过了。参馆指南 营业时间:周一闭馆周二至周六:10:00-17:00周日:12:00-17:00费用:13美元艺术画廊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成立于1832年,以收藏意大利早期绘画、非洲雕塑、现代艺术著称。现在的主楼建于1953年,由美国现代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设计。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在耶鲁大学逛完神奇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可别忘了还有西半球最古老的大学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的艺术画廊(Art Gallery),非常值得大家一览。画廊位置距离自然历史博物馆不是很远,从Peabody出来后沿着Whitney Ave的街道漫步1.5公里,就可到达这所全美最古老的、并且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大学艺术博物馆了。进入到画廊里,便可游荡在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早期意大利绘画和非洲艺术品当中,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会令你目不暇接。馆内精美丰富的艺术品绝对会让你流连忘返,心神通透的。参馆指南 营业时间:周二至周五:10:00 -17:00周四(9月- 6月):10:00 - 20:00周末:11:00 - 17:00费用:免费02哈佛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其3000多种丰富的植物馆藏闻名。里面包括植物标本馆、矿物与地理博物馆、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里面可以触摸外太空陨石,并有数以千计的矿物和宝石。其中最璀璨的是产自巴西的重达1642磅的紫晶洞。六层红砖小馆,观尽自然万象坐落在东部大城波士顿旁边,便是名校中的名校——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我们知道,哈佛的强项就是每一项的很强,而作为哈佛大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更像是隐藏在繁华哈佛广场后面的历史低语者。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着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那些考古藏品。在这里,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历史流淌的痕迹,看到色彩奇幻的矿石、稀有的宝石、已经灭绝的动物骨架、还有各种植物的标本。你还可以通过博物馆举办的各样讲座,了解每一颗化石的来历,每一座雕塑的故事。感受跨越千年、奔波万里的文物,与你近在咫尺的会面,重燃你心里对历史的热爱和珍惜。不仅如此,馆内神奇的玻璃花展品也受到了许多游客的喜爱与赞叹。逼真到令人震惊的玻璃花,每一个细节都用玻璃制作参馆指南 营业时间:9:00-17:00 圣诞节及前夕、感恩节、元旦期间闭馆费用:12美元03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Princeton University Art Museum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是普林斯顿大学的艺术画廊。它成立于1882年,现在拥有超过92,000件艺术品。其藏品集中在地中海地区,西欧,中国,美国和拉丁美洲。与哈佛、耶鲁并称美国三大名校、简称HYP的普林斯顿大学,学校建筑风格充满了欧洲古典的气息,环境优美,是许多学子心中最美的大学。而普林斯顿大学的艺术馆是美国重要的艺术展示、研究和教育中心,这里的许多艺术藏品都是在别的地方都无法观赏到的。馆内从美索不达米亚文物到莫奈绘画风景,像是勾勒着世界艺术发展的脉络和时代的沿革。大量的欧洲艺术、东亚艺术、罗马艺术、南美艺术的艺术品有序地陈列在优雅又古典的展区,即让你感受到艺术的自由与创意,又不失严谨的格调。每一件展品的细致勾勒、浓墨重彩,都足以让你为它驻足欣赏许久。总之,普林斯顿大学的艺术展馆空间虽不大,但绝对是一个值得你花上几个小时细细感受一番的艺术空间。参馆指南 营业时间:周一、感恩节、圣诞节、元旦期间闭关周二、三、五、六:10:00—17:00周四:10:00-21:00周日:12:00-17:00费用:免费04布朗大学哈芬利弗人类学博物馆Haffenreffer Museum of Anthropology本馆最初由实业家和慈善家Rudolf F. Haffenreffer先生创立。在1955年去世后,他家人便将博物馆捐赠给了布朗大学,因此这座大学博物馆被命名为Haffenreffer。Haffenreffer人类学博物馆目前的展品来自全球各地,主要是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的文物。坐落在罗得岛州布朗大学的Haffenreffer人类学博物馆,是研究考古、民族学和人类学文物学者的绝佳去处。馆内的100万件2工艺品,都可用于教学和科研。由于创立人Haffenreffer先生对美洲原住民的文化和历史非常感兴趣,因此收集了近6万种美洲印第安人文物藏品。其中最有名的展览便是“权力象征”的——喀麦隆草原统治权(Images of Power: Rulership in the Grasslands of Cameroon)”。如果对神秘的非洲大地兴趣盎然的朋友,建议不要错过这个特展哦。参馆指南 营业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 16:00周一、布朗大学放假期间闭馆费用:免费05宾夕法尼亚大学 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及人类学博物馆坐落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成立于1887年。是费城最具有名气的博物馆之一,藏品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国家,跨越多个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坐落在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费城,作为一个博物馆林立的城市,宾大的博物馆其实并不是那么的有名。但宾大的这座博物馆的最大特色,就是馆内的埃及文物收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收藏之一。在这里,博物馆集藏着大量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奥斯曼帝国以及中国及远东文明的文物孤品。让游客们不但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远古文明的神秘感,还能亲眼看见公元前1200年的13吨狮身人面像。除古埃及的藏品外,这里还有一系列真正令人惊叹的、来自不同时期和地域的珍贵藏品。比如罗马、中国、南美等数万年来的历史文物。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还有收藏了许多关于中国、为人熟悉的雕塑作品和文物。通过参观博物馆的藏品,解开人类故事的奇迹。 穿越历史的长河,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文明,是一个既神秘又新奇的旅程。参馆指南 营业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 17:00每月第一个周三:10:00- 20:00周一闭馆费用:15美元大学和博物馆是天生的盟友。他们都蕴藏着有关自然和人类世界的知识,并以不同形式传播和教育着人类,增加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 雕塑作品国内外的许多知名大学其实都有着自己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内包罗万象,有远古的文化、奇珍的瑰宝、精美的艺术藏品、还有稀有的动植物。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通过博物馆这间“大大的房子”,填充了我们对过往了解的空白与好奇,让我们在历史与现代的生活中产生自己的思考、放松身心。它的存在,为学生心底的好奇打开了一扇天窗,也为学生的探索心带来了一趟不可思议的旅程。同时,也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不同美国大学的学习氛围和学院风格。来到美国,大家都少不了要到美国各地走走看看。而美国虽只有200年的历史,却拥有着许多馆藏丰富、有意思的博物馆。如果大家有机会来到以上几所世界名校,记得不要错过以上6个值得到访的博物馆哟!每段故事都有一个剧情,每段历史都有动人旋律。学习美国历史,了解每个美国背后的故事的精彩乐章。AP丨SAT2美国史,为留学的你而备。美国史今日上新课程:第29课:最后的冲突,联邦统一岌岌可危 Union in Peril考试满分打造计划,学霸学姐倾囊相授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主要自然历史研究和教育中心之一。该馆始建于1869年,位于美国纽约,占地总面积为7公顷多,建筑物为古典形式。其古生物和人类学的收藏在世界各博物馆中占据首位,除采自美国境内的标本外,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澳洲的代表性标本也都有收藏。里面的陈列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矿物、人类、古生物和现代生物5个方面,有大量的化石、恐龙、禽鸟、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复制模型。所藏宝石、软体动物和海洋生物标本尤为名贵。博物馆分四层参观。第一层有北美森林、生态百态展览厅、哥茨曼地球展览厅、纽约州环境、海洋生物、北美哺乳类动物、哺乳类动物、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馆、人类生态学与进化、若斯陨石纪念厅、摩根宝石纪念展览厅、古根亨利矿物展览厅等。其中每一部分的构思和布置均雄奇壮观,如进门大厅中央即陈列巨型八头大小象标本,四周为狮虎鹿豹等兽类标本,动态如生。各馆均配以现代音响效果及电脑屏幕显示,所以印象比较深刻,北美森林馆显示树林的年轮的历史发展,从若干万年前的原始森林到现代社会的森林被滥加砍伐的景况,进行了生动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这座博物馆以科普知识为主,专业性很强,参观人以青少年为主,人数不及大都会博物馆多。如果着重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反映自然史的变化,则会更有现实意义,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 这个博物馆不卖门票,是捐赠性质的,你捐多少钱都可以,然后就能领门票进门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一进门便能看到《博物馆奇妙夜》中复活的两座巨大的恐龙骨架。看过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的,有机会是一定要看看这个拍摄地,这座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心地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非常大,喜欢的可以在里面呆上一天。动物标本非常丰富,而且活灵活现,什么样子的动物都有,连老鼠都有,大开眼界,非常精彩。自然历史博物馆比较适合带小朋友来,小朋友会玩的很开心,他们可以见到恐龙化石和各种小动物,还可以学习到很多的自然界的小知识。这是一个学习玩耍两不误的好地方!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文是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是美国更是西半球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四大著名博物馆之一。其位于美国纽约5号大道上的82号大街,与著名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纽约海登天文馆遥遥相对,背依纽约中央公园,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目前共收藏有300多万件展品,现在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外景博物馆简史1870年,一群银行家、商人、艺术家发起了建立大都会博物馆的倡议,并通过了《大都会博物馆宪章》,在美国建筑师卡尔弗特·沃克斯(Calvert Vaux)和合伙人Jacob Wrey Mould设计下,大都会博物馆于1872年2月20日正式首次对民众开放。经过多次的搬迁和扩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逐步丰富了馆藏,其展出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资金足、气派大的美国风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馆内专建的大厅中巨型博物馆展柜玻璃罩里,令人叹为观止,可谓镇馆之宝。目前共设有19个专业部门负责各类藏品的征集、保管和展览,并附设有少年美术馆,旨在从小培养艺术天才。除了教育、推广、研究和保存外,该馆还请来行销专家有系统地开发艺术商品,每年博物馆的艺术礼品行销全世界,为其增加了不少收入。每年圣诞节时馆内的礼品店、书店跟百货公司一样人潮汹涌。据介绍,该馆每年的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是纽约市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大都会博物馆内景参观信息该馆每周开放7天,星期日至星期四:上午10:00至下午5:30;星期五至星期六:上午10:00至晚上9:00;感恩节、12月25日、1月1日以及5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不开放。成人票价为25美金,65岁以上老人票价为17美金,学生票价为12美金,会员和12岁以下儿童免费。大都会博物馆内景部分珍贵藏品德加油画《舞蹈教室》古埃及“典德尔神庙“希腊欧弗洛尼奥斯陶瓶葛饰北斋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洛伊茨油画《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
1912年,蔡元培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他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还指出,教育并不专在学校,普及社会美育要从专设的机构起,包括美术馆、美术展览会、历史博物馆、古物学陈列所等。时至今日,美育实践与美育思想仍难以形成一个具有共识性的定义和共生共融的实践体系,很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2015年起颁发的《博物馆条例》中,首次为新时代下博物馆的发展指明方向。这部博物馆行业的全国法规文件,将博物馆的三大目的由过去的研究、教育、欣赏,调整为教育、研究和欣赏。《博物馆条例》第一章“总则”中提出:“本条例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此次,国家对于博物馆三个基本功能的次序做出新的调整,明确把教育放在了首位,这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影响到博物馆的发展和运营。作为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公共教育成为影响很多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课程。2017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大匠之作——田世信艺术展”期间,田世信在工作坊项目中与学生现场交流雕塑创作心得。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博物馆日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等各种形式的博物馆鳞次栉比。然而,博物馆究竟如何适应这个迅猛发展的社会和文化,如何在公民文化素质提升方面发挥作用,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于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和模式就成为当下必须要探究的问题。公共教育的他山之石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是伴随着博物馆逐渐面向公众产生的。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后,博物馆逐渐从王公贵族收藏的场所走入公众领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出现,使得博物馆开始形成独立的教育意识,其教育功能也更具普世性和公共性。作为“促进观众发展的价值、观念、知识与实践的总和”的博物馆教育,注定成为博物馆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世纪70年代起,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在章程中规定了它所承担的公共教育的义务,尤其是美国的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1870年建馆之初就有明确的目的:“为了鼓励和发展艺术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了推动艺术的通识教育,并为大众提供相应的指导。”成立于1870年的波士顿美术馆也表达了同样的主张:“通过博物馆的讲解、专业图书馆的资料以及具有实践能力的团体等各项设置为绘画、油画、素描、设计的发展以及艺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有效的指导。”这些都是对博物馆具有独立教育功能的声明。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如今的展品包罗万象,涵盖了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文物和艺术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民主化意识的增强,博物馆日益转型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博物馆学研究的关注。从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以下简称“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中,可见博物馆对公众教育的重要地位。1974年,国际博协指出,博物馆“将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便于展览,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观赏的机会”。不难看出,1970年代博物馆还是更为侧重对物的研究,收藏、保护、储存的功能大于或重于对公众的教育功能。公共教育功能真正走上正轨,源自此后的一场变革。随着博物馆事业及其研究的发展,1980年代兴起了一场“新博物馆学运动”,新博物馆学强调博物馆的教育与社会功能。1984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出版的《新世纪的博物馆》报告中,将教育认定为博物馆的首要目标。到了2007年,国际博协对博物馆定义出现了重要的转向,认为博物馆“是一个以服务和发展社会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并向公众开放,它为了教育、研究、娱乐的目的,征集、保存、研究、沟通和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有形与无形资产”。新的定义将对公众的教育放在了博物馆功能之首位,将博物馆视为一个以人为本的教育休闲场所。从物的博物馆到人的博物馆,其间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仅使博物馆的功能从收藏、研究转变为公共教育、公众服务,更是关于博物馆观念的转向。博物馆学专家艾琳·胡珀-格林希尔曾在《博物馆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课题》一文中提出,博物馆教育必须关联到博物馆本身,博物馆教育必须关联到观众,博物馆教育必须有教育的关联性,博物馆教育必须根据物品,博物馆教育必须使学习者感到自信与胜任,博物馆教育必须有最高的品质。试想一下,如果囿于物的博物馆,那将是一个与社会公众无关的博物馆;反之,博物馆变为人的博物馆,一个真正富有活力的文化实践场所。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志愿者在为参观者讲解作品放不下架子成“短板”《博物馆条例》虽然已经执行数年,但是博物馆公共教育却是近些年逐渐兴起的领域。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博物馆教育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博物馆本身也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教育资源。相比之下,国内的博物馆事业起步晚,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对物的收藏与研究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内的博物馆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向以人为本的博物馆转变,日益重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博物馆教育的探索,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着诸多需要重视和改善的问题。国内博物馆大多数公共教育活动,往往是零散的、陪衬性和不成体系的,教育工作在博物馆运营的整体构架中尚未成为中心。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副主任果美侠在2011年发表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工作述评》一文中谈到,国内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往往界定为一定的专题展览,或主题日举办的特别教育活动。相比之下,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范围更广,学术讲座、音乐会、电影、团体参观、聚会讨论、参观讲解都被视为教育活动,从而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教育活动体系。把教育作为点缀和作为中心,这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运营思路,如果按后者来考虑,博物馆教育可以设计出广泛而多样的活动。《博物馆学——德语系的世界观点(理论篇)》一书中,列举了十余种不同的教育活动,诸如导览、研讨、课程、联谊会、对外活动等。所以,只有转变观念,把教育和公众作为博物馆功能的重心,才会以教育来设计、关联和运营博物馆的其他工作,进而转变博物馆的运营方式和策略,形成整体性的、关联性和高度参与性的博物馆教育模式。英国泰特美术馆“我的泰特音轨”项目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艺术创作除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西方众多博物馆在公共教育方面都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英国泰特美术馆等,都在努力策划不同类型的公共教育项目和活动,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如泰特美术馆的“你的泰特音轨”项目,青年音乐人可以选择泰特馆藏的现代艺术作品进行音乐创作,他们的音乐作品放在自己的网页上并与泰特美术馆官网相关联,所有人都可以为这些音乐作品投票,获胜作品将放置在现代艺术作品旁。如此一来,美术馆的教育功能就介入到音乐界、社交媒体和普通公众之中。国外博物馆发展的经验表明,博物馆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体制,而是深植于社会有机体之中。然而,国内目前面临的情况则是博物馆教育尚未与其他社会力量形成良好的互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郑奕在2016年发表的《中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一文中指出,国内博物馆的教育理念滞后,展览教育活动重形式、轻内容,成效低,“馆校合作”也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延伸和拓展型教育服务,与学校、社区结合度不够,尚未真正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为新时代人物塑像”公共教育活动,通过观看艺术家的现场创作,让公众与艺术有了更为亲密的接触。对于如何建立一个比较完美的适应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模式,台北故宫博物院教育展资处副处长林慧娴提出,关键还是在于去权威化。“以观众为核心,更加民主化,让观众拥有更多个人经验观感的博物馆公众教育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让文化艺术成为一种大家都参与并且热爱的自发性的活动,而非权威指挥下的被动性活动,这才是未来博物馆需要做到的。而且,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也需要更多地跟上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为观众服务。”2018年4月14日,中国美术馆艺术教育空间内,三位雕塑家分别面对眼前的模特即兴创作,塑魂写意,环绕在旁边的参观者无不对这一现场创作场景啧啧称奇。此次活动是中国美术馆推出的雕塑工作坊第二期“为新时代人物塑像”公共教育活动,活动邀请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新时代人物作为模特,包括83岁的全国优秀文化志愿者叶振寰、全国劳动模范孙志宝、担负中国美术馆守卫任务的武警北京总队某部班长的贾志营,现场塑像的艺术家均来自中国美术馆的“铸时代篇章——青年雕塑家作品展”的参展作者。来自社区、高校、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各界群众在现场观摩了雕塑家为新时代人物塑像的过程,学习雕塑艺术知识和创作技法,感受现场艺术创作的魅力和新时代人物代表的精神。在博物馆社会化的大方向之下,以公众为主要对象的公共教育,必然要开门办教育。在曾经习惯性大门紧闭的博物馆、美术馆之内,如何打开门让观众更多地走进艺术,与艺术产生亲密接触,让观众更多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不失为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因此,如何广泛吸纳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等智力资源,与学校、社区等社会各领域机构进行深度融合,并与博物馆现有人力资源整合,全面提升社会办博物馆教育的水平,这是中国未来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博物馆只有放下架子走入社会,才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进而提高和完善博物馆对公众的教育功能。博物馆教育如何创新找“短板”容易,去“短板”难,国外博物馆教育也经过了漫长的摸索过程,中国博物馆业起步晚、包袱重,在借鉴国外博物馆优秀经验的同时,还需考虑和结合本国的国情。要实现由“物的博物馆”向“人文教育的博物馆”的转型,首先需要在博物馆体制内设立并充实公共教育部门,同时赋予它更多的资源和责任,使得教育在博物馆各项工作中始终处于重要地位。2017年8月,中国美术馆文创中心和艺滴共同组织策划的文创项目“人人都是创意家”,让很多孩子在现场亲手接触艺术。中国的体制机构往往是相对独立,博物馆在文化系统,学校在教育系统,如何实现两个系统的互通交往,需要有一些官方的指导意见,鼓励博物馆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互动,建立良好的机制,确保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博物馆教育中来。同时,也需要博物馆领导跨出博物馆的围墙,向教育机构引智借智,实现博物馆向教育的转化,提升自身社会服务的水平。在这一方面,国内有些博物馆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史家小学通过三年的深度合作,双方共同成立项目小组,通过科学评测和调研,编写出适合小学生使用的博物馆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这样的馆校合作,使得博物馆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未来国内博物馆的发展中是大有可为的。谈到博物馆与教育机构密切合作之路,不得不提到高校博物馆。与各类公共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不同,高校博物馆行政上隶属于高校,整体上处于教育系统,自身拥有诸多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因此在扩大博物馆教育功能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努力创新各种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模式。高校博物馆近些年来有很大的发展,如2016年开馆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配合展览同期面向校内外师生和社会观众进行公开课。2017年以“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展览为依托开展“雕塑公开课”,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的师生现场临摹布德尔的雕塑,并为博物馆会员和志愿者提供现场听课的机会。这一活动将博物馆展览、学校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整合在一起,一方面丰富了大学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开辟了有效的博物馆教育新路径。从本质上说,博物馆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有国外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者不仅应该将建立博物馆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的核心,而且还应该提升博物馆在社会变革中的公共服务,开发与维持社区组织、学校、文化机构、大学、博物馆与普遍大众之间的关系。例如,首都博物馆联合北京市内的社区,在历史、文化遗产等资源中挖掘可以进行公众教育的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一起走进北京的城墙庙宇、历史古迹、自然景区等地,在参观中发现和学习北京的历史和现状。2017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展览期间,展开“雕塑公开课”活动。图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成钢现场做导览。现今的社会是一个高科技导向的社会,各种新的技术发明对博物馆形成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来革新博物馆教育,乃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新时代下的博物馆也在紧跟潮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革新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教育与数字化媒介结合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大趋势,国外已经有成功的范例。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对数码科技的运用,观众在一层展厅的互动显示屏上阅览全馆的藏品,当触摸其中一件藏品图像时,该图像会被放大,同时将出现其他与之类似的藏品图片。国内一些新的发展也值得关注,如故宫博物院建立的国内第一座数字博物馆“虚拟故宫”,公众在网络上即可深入了解故宫所有的建筑、内部特征以及珍贵的馆藏等,人们甚至还可以在网上体验宫廷的游戏,给自己设定将军、公主等身份。这些运用高科技的项目寓教于乐,让公众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知识。“虚拟故宫”通过VR技术实现网上看故宫的近似实景的效果归根到底,博物馆需要革新公共教育的方式,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其实,博物馆要很好地实现自己的教育功能,并没有一定的程式和定型的方法。不同的博物馆具有不同的特色,历史博物馆、考古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以及各类专题博物馆等各不相同,且展品与展览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如何根据各博物馆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功能,这是每一家博物馆面临的现实问题。2017年,上海博物馆借“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之机,开展了众多与主题相关的学术讲座,同时根据展览内容实施亲子活动,并将音乐会引入博物馆空间,开展博物馆奇妙夜等。此外,还同步出版展览相关的绘本,如为青少年准备的《手绘文物世界史》,将大英博物馆的文物融进27个幻想的场景。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把教育融入游戏娱乐,给人以更多的启迪。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古国,21世纪又是中国大发展的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但是经济腾飞,更是文化复兴。所以,博物馆教育在提升中国公民的文化素养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实,博物馆教育不仅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挑战,也是发展着的社会和广大民众对博物馆的必然要求。未来博物馆教育应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我们有必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关注国际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和新举措,在比较中学习借鉴他人的好经验和好方法;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结合本土实际情况,努力打造适合国情的经验和模式,反过来对世界博物馆事业提供中国的经验和中国智慧。内容选自《中国艺术》2018年第7期王兆《放下架子解公共教育“短板”》
库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英文名为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以下简称“设计博物馆”)是美国唯一一座国家性质的设计博物馆,位于纽约上东区。它创建于1897年,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设计博物馆之一,聚焦于美国设计史和当代设计生态的研究与呈现,传播美国设计精神及设计文化。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外观图(图片来源于网络)设计博物馆与毗邻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新画廊和纽约犹太博物馆,共同构建了一个区域视觉艺术群落。设计、现当代艺术、古代艺术、种族艺术,这些差异化的学科内容,使得这个艺术群落的成员间彼此形成紧密的学术观照和对话语境;加之纽约这个城市独特的经济身份、文化个性和社会语境,以及其隶属于史密森尼学会的官方性质,使得设计博物馆有着独特的机构叙事语法,成为一个耀眼的美国设计生态样本。笔者于2018年在设计博物馆访问并工作近两个月,对其作为展示与研究专门类艺术形态的博物馆实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开放:“通过设计来教育、启迪、鼓舞公众”“通过设计来教育、启迪、鼓舞公众”是设计博物馆2014年经历整修后新定义的使命。从中可看出:“设计”定义了博物馆的属性与角色;“教育”“启迪”“鼓舞”,层层递进地阐释了设计博物馆的价值取向。“公众”是对象,也是目的和结果。馆长卡罗琳·鲍曼这样解读博物馆的使命:“我们要打开公众的眼睛,让设计博物馆成为公众理解设计思维和设计问题的新途径,不仅让公众理解今天的设计,还要他们看到设计的未来。”参与博物馆设计营活动的学生们(图片来源于博物馆官网)在这种使命担当下,设计博物馆持续不断地提出有挑战性的展览话题,除了关注设计风格和趋势,更关注如何以设计的视角来看待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问题、弱势群体、技术、伦理等,以展览项目、教育活动、硕士课程、设计奖、设计竞赛等多种形式,吸引广大公众、设计爱好者、学生、专业设计师,促进他们的设计感知和设计理解,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和创造力,催化他们的设计梦想,推动美国设计的不断前行。可供在线浏览的教育资源(图片来源于官网截图)藏品:开放式分享设计博物馆的藏品基础是由两位创立人莎拉·库珀·休伊特和埃莉诺·加尼尔·休伊特游历世界各国时所购藏的作品。现有馆藏作品约21万件,类别包括:产品设计、装饰艺术、纸上作品、平面设计、纺织品、壁纸、数字材料,藏品时间跨越3000多年。馆方网站上的数字资源(图片来源于官网截图)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2016年)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7年)宣布部分图像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版权之前,设计博物馆已经将所有藏品完成数字化采集,并将图片资源进行线上开放式分享,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可登陆网站随时免费下载。馆方网站上的数字资源(图片来源于官网截图)藏品资源开放式分享得益于大数据时代的技术进步,而新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刺激了人们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数据共享方面的思维变化。显而易见,技术拓宽了公众与博物馆的关系,公众获得更多藏品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再设计、再创作,藏品获得激活,藏品数据得到增值。与此同时,会更加吸引公众对藏品的兴趣及关注,使藏品信息得以再传播。所以,在云时代,更需要以开放的姿态确立博物馆的藏品开发战略,建构智慧、共享型的博物馆品牌形象。展览:历史研究+实验探索这里的展览类型主要分为特展和馆藏展两种。其中特展(当代设计展)约占60%,馆藏展约占40%。博物馆的策展机制采用年度主题式,即每年会有强调的展览主题。2018年,主要集中于3个关键词:自然、感知和无障碍设计。年度主题式的展览呈现既清晰地表达了博物馆的设计价值观、学术立场和社会责任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美国当代设计的潮流与风向,在强化设计博物馆学术引领的同时,吸引更多潜在的机构和个人捐赠。Nature—Cooper Hewitt Design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于博物馆官网)当代设计评论家艾伦·勒普顿女士认为:“策展是一种批判性的视觉实践,策展就是用研究、写作和设计来讲述物体和图像的故事。”作为设计博物馆的高级策展人,艾伦的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博物馆的策展立场与态度。从设计博物馆近年来策划过的展览来看,他们的展览普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探索策展逻辑的独特性;关注最新技术动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注重实验性。参与:“一支笔”的策略如何让参观者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中去,而不仅仅是围观?如何让参观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消费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设计博物馆经过3年的不懈研发,给出了一个独创性的答案——库珀·休伊特笔。使用这支兼具交互与存储功能的触控笔,参观者可以在交互桌的屏幕上,根据馆藏作品进行天马行空的设计,交互软件将设计创意完美呈现为家居产品、首饰、工业产品、海报等,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设计作品,以数据的方式传输到触控笔内存储。库珀·休伊特笔的使用方法(图片来源于博物馆官网)在博物馆二层东侧有一个沉浸空间,这是关于设计博物馆壁纸收藏的互动体验区,观众用库珀·休伊特笔在交互桌上选择喜欢的壁纸图样,可看到壁纸影像从地面延伸到墙面再到天花板;观众也可用笔自行设计纹样,并立即看到此纹样在空间中的投射效果。库珀·休伊特笔还可以用来存储展览作品信息,只要用笔端点击按压展览标签上的特定符号,此展签的信息即存储到笔中。参观结束后,通过某个网址访问自己的账号(账号印于博物馆门票上),就可查看并下载自己在观展过程中创作和收集的所有信息,并可通过社交网站进行分享和传播。观众在沉浸空间中使用库珀·休伊特笔(图片来源于博物馆官网)库珀·休伊特笔自推出以来,很快成为设计博物馆的互动明星。调查数据显示,99%进入博物馆的参观者会用到它。借助这支笔,博物馆网站有了15万件次作品信息被下载的记录。据卡罗琳·鲍曼介绍,博物馆未来还要扩展库珀·休伊特笔的功能,将使用范围扩展到有视听障碍的公众。可以说,库珀·休伊特笔是开发博物馆公众参与项目的重要部分,也是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智能化定制化服务的成功探索,对设计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来源于:中国文化报图片来源于:博物馆官网、网站原标题:Cooper Hewitt设计博物馆的叙事语法作者:纪玉洁编辑:oneman#阿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