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发现:博士后经历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拥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年收入比没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年收入高出11.40%。博士后经历的经济价值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而“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经济效应的6.46倍。前一段时间在知网上看到一篇《博士后经历能给高校教师带来经济收益吗?》的文章,小编这才发现,原来博士后的含金量是有科学依据的。以前,在搜集整理国内各高校的招聘信息时,只知道有的单位明确只要海归,有的单位海归优先,有的单位同样的岗位,给海归开出的薪酬高上一大截。反正总结一句话,去应聘,海归博士后就是有优势,这都只是归纳总结的经验之谈。这次,研究人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采取传统和现代对比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13个省份88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利用因果推断方法, 从微观上比较分析“海归”博士后与“本土”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得出“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 (26.36%) 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的 (4.08%) 6.46倍的结论。这也说明拥有高层次、高水平的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毫无疑问会大大提高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出国做博士后,本身也是一件益处多多的事情。比如视野更开阔的学术训练,良好的外语(英语、俄语)水平和国际人脉等,都将是个人后期发展的优势。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总是觉得出国难、没精力、没时间、财力不足、年龄太大、家庭负担重、各种压力大等等,因为各种正当缘由,在国内兢兢业业地读完了本硕博,还想继续出国深造留学时,突然发现,出国留学好像是不可攀登的高山,只能在原地默默长叹,生活太难了。事实上,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很多国内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并非难事,而是获得出国学习/工作经历的众多方式中,难度最低、回报率最高的一种选择。简单来说:从入职上说,国外做博士后的入职门槛比博士留学低很多;国外博士后岗位空缺大,易申请;从出站来讲,国外博士后出站的难度低;国外博士后年限短,一般只要2年;从就业上看,国外博士后待遇丰厚;国内更看重的国外的博士后的价值;国外博士后是工作,结束后会有机会全球就业。从学术来谈,出国做博士后能够享受学术探索带来的乐趣,能一直有脑力上的刺激和挑战,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经济效应与非经济效应两个角度来讲,以高校教师为例,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博士后经历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博士后经历是一种专职科研工作体验, 学者们在学术氛围活跃、学术水平较高、科研经费充足的大学、实验室和企业中成长和发展, 在这期间,快速聚焦专业定位自己及主攻的研究方向, 准确聚焦科学前沿, 深化交叉学科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规划未来学术发展道路, 寻找更高水平的学术发展平台。同时在与学术界的大佬或年轻的学者交流过程中,知识、文化、思维的碰撞会带给你新的能量和希望,可能超出你的想象,这既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锻造你成为独立的创新性培养学术研究者还会拓宽你在国内外的学术的社会网络和影响力。再有即使你最终发现自己并不热爱自己选的研究方向、研究专业或者整个学科,你拿到了博士后学位,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完成该做的研究,收获很多可迁移的技能。这一切的努力和尝试都是有意义的。就算研究失败了,失败的经验也是有意义的。演讲、数据处理分析、文献搜集整理、写作的能力跟科学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等这些可迁移技能都会在各种工作派上用场。就比如说在高校教学,教师能把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话语讲清楚、讲明白是一项很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另外,“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 (26.36%) 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的 (4.08%) 6.46倍。这一结论不仅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政策导向直接相关, 也与博士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图景高度吻合。完成博士后科研任务、达到出站条件、取得博士后经历证书等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需要付出诸多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成本高低与个人能力负相关, 能力越高, 成本越低。因此, 能否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出站是博士后人员传递自身能力信号的有效途径, 更是一种通过完成特定考核条件来证明自己能力、以获取雇主认可和优质工作岗位的资本投资,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可以帮助自己获取相应资源、机会和条件, 比如“海归”层次人才享受的工作待遇、工作条件、科研配套经费以及家庭安顿福利等,提高自身的经济回报,强化人力资本储备、提升未来工作实践表现、获取高效益。出国做博士后不是负担不是折磨,是一种选择一个机会。在这个混乱浮躁的世界里,愿意为学术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对某些知识还有纯粹的好奇,在各种压力下保持神志清醒,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你能走到这一步,这本事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是时候,要对自己说再努力一次,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吃饱饭,睡足觉,照顾好自己,准备好,就出发,时不我待,看好了,选择对了,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大踏步地迈向美好的未来!无论什么选择,都是对的,至少你去体验了你不曾体验的,你得到了不曾得到的,你失去了你注定失去的,人生就是值得的。
一、国外导师如何看待博士后博士后对实验室小组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提供科研操作所需要的专门技术;充当实验室日常的管理者;对科研提供日常和技术方面的督导;使用技术仪器和收集测量数据进行实地研究。二、国外博士后位置对英语有什么要求吗通常没有具体要求。博士是一个高端知识群体,都具有英文的读写能力,一般申请博士后职位和出国签证时对博士的英文能力是没有具体要求的。三、国外博士后有年龄的要求吗?国外博士后没有具体的年龄要求,以科研背景及工作经验为主,有些看重论文背景,有些看重实际应用能力,还有些需要很好的idea。四、没有英文文章可以找到博士后职位吗?根据国家和专业及导师的要求不同而不同,最好有英文文章,列入SCI、EI检索的更好。但有些导师也会则偏重于工作经验、研究技能,比如您参与过的项目、申请过的专利等。五、为什么国外博士后多要求申请者为博士毕业五年内?确切的说,是“有效参与科研”5年内,如果中间你歇了一年产假,或者做了两年义工,经了三年商,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是不记在年份里面的。博士后post-doc在西方虽然定义不同,但多指获取博士之后的那第一个(或包括第二个)职位,属于给early career求职者设立的范畴,这里的研究年限限制是为了保证竞争公平——同一个职位,有10年研究经验的和一个有2年工作经验的去竞争肯定有10年经验的貌似更胜任——但在西方,这些senior研究员应该去申请为mid-career以上设置的职位或基金。这和足球赛分少儿组、青年组、成年组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看的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学术年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各国家、包括不同的院校、科研机构等,政策都会有所不同。六、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可以申请美国博士后吗?在美国,其它学科领域都只有博士(PHD)才可以申请博士后,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才会有本科申请博士后的,这是因为中美两国的医学教育体制不同而出现的特例。经过美国普通大学四年学习,拿到学士学位(B.S.),其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进入医学院学习,毕业可拿到M.D.。中国的医学院系统与日本等国家相似,直接从高中毕业生招收,临床专业学制4-6年,学识课程30门以上,其中含实习1年,毕业后获医学学士学位(B.S.),虽然以后可以继续作医学硕士和博士,但课程门数(硕士7-8门,博士5门以上)不同,另外侧重科研训练。虽然中国与美国不对等,但美国权威认证机构认可中国的医学学士学位(B.S.)相当于美国的M.D.,称为M.D. equivalent,。所以在很多医学或生物医学领域的博士后招聘中,条件会写明MD或者PHD可以申请,也有的只写明PHD可以申请,因不同的学校或者研究机构的用人要求而异。一般招收方会要求,中国临床医学学士学位(本科5年),即等同于MD,可以申请博士后职位。关键是要看科研背景及研究能力。
12年前,我和媳妇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去美国发展。当时我出国的原因就是听信一些人说,在国外赚钱如何容易,媳妇也多次在我的耳边吹风。出国前我在国内拿到了博士学位并晋升了副教授,媳妇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收入很一般。在媳妇的竭力鼓动下,我同意她先通过考试去美国读博士,然后我去美国读博士后。我们计划两年内两人都可以到美国,可媳妇用了5年时间才通过考试。为了支持她出国,我牺牲了很多,想各种办法挣钱养家,到处找兼职挣钱,却荒废了我的研究工作,几年都没有写一篇论文。媳妇到美国半年后,我便以探亲身份去了美国,之后才发现我曾学的专业在美国找博士后很难。由于我的英语表达很差,想找份工作也是困难重重,只好转了身份开始读书,一边训练自己的语言,一边通过学生身份作为找工作之前的缓冲时间,来适应美国的环境。所以,我选择了另外一个专业重新读博士,因为成绩好申请到了奖学金,经济上才开始好转,和媳妇一商量,决定把孩子也接到美国来。孩子之前一直由岳父岳母带着,正好他们以送孩子的名义,到美国游玩。我没有想到,岳父岳母的到来,竟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危机。本来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部靠我的奖学金和在外兼职挣钱维持。媳妇在家就娇生惯养,从不做家务,岳母又是一个强势的人,来美国后不了解美国的行情,总是惹事儿,我不得不经常为她擦屁股,有时候还不得不缴纳罚金。家庭条件越发拮据,岳父岳母却不给我们钱,我就提议岳父岳母把孩子留下,提前回国。没想到因为这事儿,一家人给我开批斗会,把我说得无地自容。岳父岳母硬是在美国留了半年才回去,那个时候我已囊中羞涩,甚至吃饭的钱都是找朋友借来的,可为了面子,我还不敢跟媳妇提。儿子留下来后,媳妇为了照顾儿子,放弃了很多学习时间,以至于她迟迟不能毕业。终于毕业后,又遇到了美国经济萧条,她找工作找了近一年也没有找到。这期间,我们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没有找到工作而激化,她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认为是儿子到来影响了她毕业,我们因此争吵不休。后来她的OPT身份到期了,却突然要回国找工作。我说费了这么多周折,出来不容易,让她转成F2 继续在美国,但她却一意孤行,和她父母商量后执意回国。媳妇回国后,把儿子也带回去了,一年后我博士毕业。这期间,我和媳妇联系不多,但每一次联系,我们之间都免不了一些争吵,以至于我和她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婚姻也是名存实亡。博士毕业前,我已经在美国找到接收单位,毕业后决定回去一趟,把我和媳妇之间的事情了结了。尽管我已经有回去跟她离婚的打算,但是,她却并不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经过多次反复的交涉,她终于同意离婚,却又在财产上提很多要求。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打拼的普通农民家的孩子,家里没什么背景,还有父母要赡养。在国外时,虽然我过得很苦,但是每隔一段时间,还是偷偷的给他们寄点儿钱回去以表孝心。而且我也十分愧疚他们,我在国外多年,一直都没有回过家,如果这次不是为了和媳妇离婚,我恐怕要等到在那边立足之后才会回来。回国后,我和媳妇的家庭展开了离婚大战,矛盾不可调和。最后我不得已将她诉上法庭,经过了一审和二审判决才把离婚的事情解决了。可是因为离婚的事情拖得太久,美国那边的工作也不得不辞掉。离婚后,我对于再次去美国的激情已彻底消退了,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单位工作,终点又回到了起点。我和前妻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想圆一个在国外工作的梦想,没想到最终确实两人都黯然回国,婚姻破裂。出国这么大的事情,最后为何搞成这样?回想这12年来走过的历程,我通过反思得出结论,除了我媳妇的无能之外,就是我太轻信在国外发展一定比国内好的传言,实际上美国也有很多穷人,在美国那些年我的付出与回报根本不成比例,试想如果当初我安心的在国内工作,12年的奋斗,绝对不是如今的下场。所以就想劝一劝那些还在为出国发展徘徊的人们,留在中国可能是最正确的选择。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国内一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三流的高校工作;国外三流高校的博士,却能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不要不相信,当我们查阅了国内高校的招聘信息后,的确能明显的看到这个情况。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只要海归,甚至是有的单位同样的岗位,给海归开出的薪资能比相同学历的人高上一大截。这一方面表明了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海外的学习工作经历,确实在就业市场上拥有很大的竞争力。比如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良好的英语水平和来自国际的人脉等,都是加分项。这并不是贬低国内高学历人士的价值和能力,只是在工作中,阅历和经验、视野、思维真的很重要。但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博士并不是那么好读的!有的人在国内本硕博读完倒是想去国外镀镀金,但是一方面国外的博士不好申请,另一方面年龄等现实因素也不允许了,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国去做博士后!原因如下:1、在国外,申请博士后的门槛比申请博士留学低很多;2、外国人做博士后的少,很多岗位都招不到人,容易申请;3、国外博士后出站的难度要远远低于国外读博;4、时间短,只要2年。5、待遇丰厚,一年几十万不成问题。6、做了博士后以后有机会全球就业,相比国内的博士、博士后去国外就业简单很多......所以,当你真的无心科研,博士毕业后,申请出国做个博士后也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前提是你要把博士读完,因为做个博士后也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有的人活着为了权,有的人活着为了钱,但是有这么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本可以拥有权利和财富,但却为了自己的祖国,甘愿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8年前的一天,林文楚、任涛、张欣、张钠、刘青松、刘静、王俊峰、王文超这八位哈佛博士后悄无声息的回归了祖国的怀抱,来到了安徽的合肥。这8位博士后用自己8年的青春让中国重新书写了历史,正因为他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第二大人工制造的强磁场的国家,八年的时间他们都是在安徽合肥,他们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要知道安徽合肥建造的"稳态强磁场试验装置"这一设备强度达到40T级,与世界第一强度的美国仅相差5T级,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质的飞跃。虽然这8位博士后只是哈佛每年博士后毕业生中很普通的几位,但是他们毕业后要是留在美国,是可以住上别墅开上豪车并且拥有不一份不错的工作的,因为哈佛大学曾经承诺他们会向美国政府申请巨额研究基金,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拒绝,淡泊名利的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国,回国后也不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繁华都市,而是选择了一座普通的城市。能支撑他们8年来不懈努力的就是他们的信念,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毕业之际都选择了回国,据媒体称在2017年已经有超过60万的中国留学生回国了,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意味着我国将会涌现更多的人才。这8位科学家中的张欣表示哪怕是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也愿意。在我们眼里,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大明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1.3万亿斤,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上,袁隆平居功至伟,他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而北京科技大学也与袁隆平院士有着深厚的缘分,北科大万向元教授已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十年,在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万向元,北京科技大学特岗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智生物农业国际研究院院长,北京首佳利华公司和生命健康产业园创始人。有近20年的农作物遗传育种工作经历,2019年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奖",凭借着玉米多控不育技术一举摘得国内同领域技术桂冠。从大山走出,学成后毅然归国1976年,万向元出生于大别山区河南省光山县,高中毕业后考入河南农业大学,从此一生与农业结缘。4年后,他成功申请到了南京农业大学的硕博连读。之后,他在清华和美国康奈尔攻读博士后,也都是做与农业有关的生命科学研究。彼时,万向元已经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009年,万向元毅然归国,之后,为了更好地将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万向元决定自己创办企业。2013年底,万向元创建了北京首佳利华科技公司,这个公司既具有生物农业高科技研究平台,同时又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转化,实行市场化运营;2015年,万向元在海淀区东升镇创建了首佳利华生命健康产业园,不仅解决自己团队成果产业化问题,也为同行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提供了公共平台和创业空间。执着钻研提高玉米产量,成绩获国内国际关注为了培育生产出更优质的作物品种,育种技术和制种技术应运而生。这一技术的成功能够提高培育新品种的效率、降低杂交制种的成本、最直观可见的是能提高产量,既为农民带来粮食增收,也为育种家和种业企业带来品种权的保护。因为"玉米多控不育"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多年来,万向元及其团队在这个领域执着钻研,获得了多个国家重点科研专项和资金支持,并且斩获了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如今,万向元团队实验室里每天都要进行的内容是对玉米多控不育技术的基础要素基因,进行不断地机理解析。基因是关乎着后续技术能否取得重大理论突破的要素之一,纵然失败数次,至今还没有突破进展,可他们一直持续攻坚,凭着这份对科研工作的"钻劲儿",万向元和团队取得了太多瞩目成绩,备受国际同行专家的关注。与袁隆平院士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万向元教授早在2009年开始与袁隆平院士合作,联合承担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超级杂交稻分子育种研究";2011年后,根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开始聚焦玉米分子遗传与设计育种研究,继续加强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致力于开发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通用型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万向元教授与袁隆平院士团队10年的科研合作2020年,万向元教授团队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历时10年,在玉米核雄性不育基因ZmMs7的分子调控研究及植物通用显性雄性不育系统的建立与应用评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双方以万向元团队发表在国际TOP1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8.2)上封面文章报道的ZmMs7基因为基础,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9月9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上,北京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万向元教授和袁隆平院士同为通讯作者,北科大安学丽教授、马彪教授、董振营副教授和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段美娟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此外,该成果已于2020年8月正式已经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通用型显性不育系统创制的玉米、水稻和拟南芥雄性不育系表型这个深埋在实验室,穿梭在田间地头,用臂膀逐渐扛起同胞们粮食安全重量的科学家,做着足以引起中国作物育种技术革命的大事。不管是在城市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里,还是在披荆斩棘的科研实验室和试验田里,万向元始终坚信着,要做一株小苗,凭着那股向阳而生的力量奋力去冲破阻碍。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招生注: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央视网、新湖南、央视资讯官微、北京科技大学官微、北京卫视官微、人民网作者/来源: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博士后训练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吗?美国和欧洲的两项研究探讨了这个问题,结果发现博士后的经历对于学术职业发展并没有什么帮助,而对于想要在企业工作的人来说,博士后经历甚至可能是减分项。对那些招聘博士后的课题组长们来说,他们只是想找一个能干活的人,而不是找一个合适的人加以培养。10 月 8 日《研究政策》(Research Policy)在线发表了美国学者的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论文,论文的落脚点在博士后这个群体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员 Christopher Hayter 在 2016 年和 2017 年年初采访了 5 所研究机构(其中 4 所是美国的顶尖大学)的 97 位博士后,其中有 84 位计划在未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而在今年 10 月 8 日之前,84 位博士后中只有 6 位找到了助理教授(tenure-track)的职位,而剩下的大部分人,最终都将不得不做出其他的选择。“一个顶尖研究机构的博士后在学术界无法找到工作,这种情况虽然令人震惊,不过也在意料之中。” Hayter 说。教职的饱和、竞争激烈是欧美学界普遍面临的问题。“在麻省理工(比如工程学院),每次开放一个助教职位,就会收到 400 份申请,这些申请人中很大一部分都十分优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理查·拉森博士说。博士后不仅在学界难有出路,去企业找工作也困难重重。一位企业雇主在接受 Hayter 访谈时表示博士后“所有的那些学科技巧你都不需要,而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他们却没有。”Hayter 建议更多的大学提供教授博士后企业技能的项目。“他们或许不会确定他们就想进企业,但是这样的项目至少能打开他们的思维,看到别的可能性,”他说。另一项于今年 12 月发表在《斯堪的纳维亚管理期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的研究则将目光投向了与博士后密切相关的另一个群体——课题组长(principal investigators, PI),研究人员想知道博士后的招募和遴选标准是怎样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四所欧洲大学的博士后招募和聘用过程。通过对 21 名课题组长的访谈,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对于博士后的要求是有用、熟悉以及为短期项目工作的意愿,而这些素质对于博士后产出最好的科学成果或者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最好的准备却不是必须的。一位瑞士的受访者表示他通常招聘的博士后要“能马上上手,能对项目有帮助,但不需要特别杰出,不需要是顶尖人才”。聘用过程常常基于非正式的联系和熟悉程度。“课题组长们时间有限,所以他们更喜欢已经认识的人。”论文的第一作者荷兰拉德堡德大学(Radbound University)的管理学博士生 Channah Herschberg 说。Herschberg 认为如果能够找到愿意给研究者更多时间完成项目的资助机构会有所帮助。另一方面,选择更为正式的招募过程也会有帮助——这能为职位找到最合适的候选人。她说:“如果课题组长能够更加公开地进行职位招募,他们将会给新人机会,而研究的质量也可能会提高。”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in Chapel Hill)的博士后事务办公室主管 Sibby Anderson-Thompkins 认为这两项研究说明了美国和欧洲博士后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真的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我们需要对如何设计博士后训练计划、如何招募和聘用博士后人选的方法进行重新调整。”她说。图片来自:The Blue Diamond Gallery
美国的医学、法律教育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医学教育是从本科生开始的,高中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报考大学的医学专业,学制基本上为5年,毕业后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也有7年制的,称为“本硕连读”,毕业后获得医学硕士学位;还有八年制的,称为“本硕博连读”,修满8年、毕业论文答辩合格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而美国的医学院是不招本科生的,想入读医学院的学生,必须本科毕业或具有相同学历才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所以,美国医学院的一年级学生与中国医学院的一年级学生根本不是同一个层次,这一点不但许多中国人不了解,美国人也不了解。美国大学的本科没有医学专业,低年级的大学生也不必立刻选择专业,这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将来的专业志向选修不同的课程。如果有学生希望在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医学院学习,那么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修读一些与读医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统称医学预科(pre-medical,简称pre-med),主要集中在生化、物理等领域。修读这些课程是报考医学院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修读过这些课程,是很难被医学院录取的。医学预科不是专业,只是一种为将来进入医学院所作的准备,也可以说是一种专业方向。被医学院录取的新生,只要修读了规定的医学预科课程,可以来自任何专业,包括文学、历史、计算机、航空、机械等。美国医学院的录取标准很严格,竞争激烈。除了必须修读医学预科课程以及具有本科学历外,还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考试,此外,学生申请进入医学院还有其他软性要求,包括大学老师的推荐信、学生自己写的入学申请书以及在校时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服务、社团活动的记录等。学生进入医学院后,一般学习4年。在学期间大多数学校会要求学生参加全美医学执照第一阶段以及第二阶段考试。毕业后得到医生学位(MD)还不能立刻成为医生,必须申请住院医生项目(通常第一年为实习医生),经过一段时间,大致为3到7年,同时参加全美医学执照第三阶段考试合格,才可以受聘成为正式医生,或自己开业行医。在美国要成为一名医生,除了要过大学本科这一关外,还要过医学院这一关,毕业后还要再过住院医生这一关,前后长达10多年,这还是指普通科医生而言,如果是专科医生或外科医生,实习期限更长。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训练,成为医生的人大多在30岁左右。在美国读医学院有多难在美国人的眼里,读医学院做了医生的,无疑是best of the best。每年报考医学院的学生中,只有约1/3的人如愿,也就是说2/3的人没有被一间医学院录取。对于大学学位非常丰富的美国来说,这个录取率足以说明竞争的激烈。美国的医学院本科不设医学学士学位,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太年轻的学生被认为责任感不够。所以,在美国做了几份职业后再去读医学院的,大有人在,至少占据医学院学生50%的比例。如果希望四年完成本科学业后直读医学院,为了能和有工作经历的人同期竞争,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有一定的实验量,还要有一定的义工量。因为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医学院就会发出录取通知书,所以,申请人至少在大三第二个学期的春天就要参加MCAT(医学院入学考试)考试,如果想在MCAT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自然是要提前完成课业,这就意味着这类学生的竞争更为惨烈。医学院申请人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能力必须很出色,前者是MCAT顺利通过的保证,后者是面试顺利通过的保证,这不是苦背一年能过关的。医生与病人和家属之间的谈话,经常要涉及深远的医学伦理和社会道德问题,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难以想象如何与人沟通。除了表达能力外,申请人对美国的社会文化也必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甚至有独到的见解,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对体育、影视、音乐等表面上的文化的了解。另外,医学院的学费非常昂贵,且几乎不可能有奖学金,学费加生活费一年花上5万多美元是正常的事,耗时又长,学时4年,代价实在不菲。这三方面成为国际学生,特别是英语为非母语国家学生报读医学院最大的障碍。医生这一行回报是很慢的,就算是本科毕业直升医学院的人,能够真正自己挂牌行医起码也要到29、30岁了。你算算,从18岁读undergraate,22、23岁开始申请医学院,然后4年医学院,26、27岁开始申请实习,实习结束,可不是29、30岁了。这还是普遍模式,要做某些专项医生,毕业后的实习时间会更长,比如,家庭医生,毕业后平均实习时间是3年,手术医生平均5年,如果是专科医生,就要在普通的实习之后再加专科实习,长达8年之久。医生只有在正式执牌之后,才会有不错的收入。当然,医生在美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大学毕业直读医学院的学生有多少比例?直升的不多,大概50%吧。有些读了public healthmaster,有些甚至读了Phd,或者读了Pharmacist Doctor,再考虑做医生的。在医学院能见到形形色色的同学,大学读音乐,或者读文学的也有,蛮有趣的。有一个同学大学读了history,然后转音乐,最后master读了publichealth,通常叫这种学生non-traditional students。还有,很多同学是那种换了几份工作,过了很多种生活之后,才觉悟来当医生的。同学中就有做过marketingsales的, 做过financialmanagement的,有在澳大利亚打过职业排球的,还有做过paramedic的,非常有意思。因为美国的物质条件和机会都远比中国丰富,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放得开的心态。一两个选择再糟糕,也有回头路,不至于毁了他的一生。所以40岁了才突然产生抛开好好的职业去念医学院的灵感,配偶和家人也能理解甚至支持。美国的执业医师考试有多难只要是国内临床医学的学位,只要是4年以上的正规医学院毕业,美国加拿大是都认为你的学位等同于MD,按规定是不能在同一个专业上拿两个一模一样的学位(普通硕士以下的除外),所以中国的化学土博士不能在美国再拿一个同样的化学洋博士,国内的MB (MEDICINE OF BACHELOR),他们认为就是同于他们MD,所以就不能再上医学院了。不过这其实不是坏事情,美国还是给那些外国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行医的机会,你只要通过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的USMLE STPE1, USMLE STEP2, CSA,再经过ECFMG对你国内学位的认证,最后发给你一个ECFMG CERTIFICATE,你就可以参加美国的住院医MATCH,不是所有人能够MATCH上的,但只要努力还是有希望。大概在所有考试通过的外国学生中,50%最后能顺利MATCH上,等你MATCH上后,你就做3年住院医,期间还要把USMLE STEP3考出来,(这个也可以在MATCH之前考,各洲不一样),拿到美国的BOARD CERTIFICATE,就是可以独立行医的医生了。期间考试全靠自学,要有毅力,也要家人支持,STEP1考试考8个小时,涉及大概11-12门医学基础课,STEP2考试考9个小时,涉及内外妇儿神,精神,预防,耳鼻喉,眼科等8-9门临床课内容。CSA是临床技能评估,CLINICAL SKILL ASSESSMENT,考1天,有10-12个考官假扮病人,每个SP,STANDARD PATIENT,只给你25分钟,7分钟问诊,8分钟查体10分钟写出诊断和病例,考的是你的临床技巧和思维判断。这些都考出来了,路也已经走了一大半。就是参加ERAS的住院医生申请,一般都要花上上千美金,申请50多个医院以上,才可能有面试机会,才好参加NRMP的3月份的MATCH,最后STEP3连考2天,每天8小时,是更临床的东西。美国学生也是要和外国毕业生考一模一样的试,以前可以不用考CSA,今年6月开始考试STEP2 和CSA合并,成了STEP2 CS,大家都要考,所以外国(指美国以外)毕业生还占便宜了,至少在中国学医学费低,而且高中毕业就可以读,读出来还年轻。在美国加拿大要至少本科毕业了才进的去。如果国内学的是生物,药学,想上这里的医学院就参加MCAT考试,然后申请学校。不过要先准备好学费。如果你现在还在国内,比较困难,不过最近有好消息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有USMLE SPEP1,STEP2 CK的考点了。但以后的USMLE STPE2 CS,或者CSA就只能来美国考了。所以还要有做好拿不到签证的准备。因为在申请住院医生时,很看重你是不是第1次通过,分数高不高,如果分数才75分刚刚通过,估计就没有医院会搭理你,考了也白考,而且有一个7年期限,7年里不能考出所有考试完成3年住院医生,以前努力也是白费。另外虽然今年没有MATCH上,明年也可以再申请,但许多医院还很看重你的毕业年龄,如果是10年以前医学院毕业的,算是高龄了,竞争力是过一年少一些,所以大家一定要抓紧。还有,做住院医是非常辛苦的,仁慈一点的医院一周工作60小时,剥削重的一周工作80小时,薪水是只比一般博士后多一点点。USMLE在世界上除美国以外的地方只需考STEP1&2.STEP1主要是考核基础医学知识为主,STEP2以考核主要临床科室的相关医学知识。结合中国医学生/医生实际而言,把1&2结合起来一起统筹规划复习而考试比较有利。USMLE准备工作一、报名:医学生的遴选在美国非常严格,医师在美国的地位很高。这也体现在了USMLE的整个操作程序上面:USMLE对于任何细节的要求都是极为严格甚至苛刻的,从开始报名的时候,就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严格按照www.usmle.org以及www.ecfmg.org上面的每一条说明来做,绝对不要有任何侥幸或者贪图小利的心理,否则,轻者,无法通过报名审核;重者,交了考试费用以后无法通过考试审核,甚至你拿了准考证到了考场没有通过审核而取消考试资格。二、外语:USMLE要求母语非英语的考生需通过托福考试,笔试成绩高于550分。当然,这个成绩对于中国人来说,太容易了。托福的确是一个很幼稚低级的考试,但是,请记住:当你决定报名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求ETS寄送你的正式成绩,费用$15,不要因小利而失大利。再次提醒:USMLE绝对不会接受任何非正式、非权威性的文件或者证书、证明。同时,仅有ETS还不够, USMLE同时要求你自己提出“申请ECFMG审核并接受你的托福成绩”,费用$40。 USMLE对于我们而言,首先碰上的两个障碍就是专业单词以及阅读。先谈一下阅读。USMLE的阅读量非常非常非常大,绝对超过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引进的PRETEST系列考试用书上的试题的阅读量。尤其是STEP 2.很多试题题干的长度均类似于GRE阅读文章中的那个短文章的长度,STEP1的阅读量要少一些。医学专业单词可谓浩如烟海,如果说专门去花时间记忆似乎也没有必要。在平时我们能够花出一点时间来记忆我们的教材(若无特别说明,均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统编五年制医学教材)每一章每一节上面所列的重点英文单词,日积月累下来,至少也够百分之七、八十了,再结合英语的那些词根、前缀、后缀、词组,还有背诵GRE、托福所积累的词汇,可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了。现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陆陆续续引进了很多英文影印版医学教材,这是我们准备USMLE很好的资料。也许刚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很痛苦,但是不要紧,沉住气,静下心来慢慢看,大概最多半个月后就习惯了,毕竟很多东西与我们的教材,与我们所学的知识和临床实践都是互通的,举一反三嘛,同时也加强了专业单词的记忆。建议大家开始就不要看中译本,锻炼自己,更何况有些中译本翻译的内容词不达意,或者文辞欠缺。三、艰难的抉择:毕竟,USMLE是为美国医学生设计的,自然其通篇反映的是美国的医疗实际以及社会制度,例如美国国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医疗保险;同时也体现的是美国的思维方式以及风俗文化,了解这一些背景是很有必要的。客观的讲,东西方思维方式与民风民俗是极为不同的,甚至有很多意识方面是对立的。这实际上为我们答题设下了很难跨越的鸿沟,因为如果要答对题,我们势必要拒绝我们自己既往形成的惯性思维,而去接受与我们根本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抉择!例如,参加USMLE的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S(IMGs)在行为医学方面的得分要比美国医学生低很多,为什么原因?道理就在这里,因为USMLE很多试题都要考到医师——病人/家属关系的处理以及伦理、法律、医疗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无形中提高了考试的难度!我在做PRETEST系列书籍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是INVASION吗?我们所学的内容是建立在我们国家实际基础上的,肯定偏重于认识和解决我们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诚然,美国的医学教育比我们先进许多,大家在阅读英文影印版医学教材的时候就会有体会,但是,就USMLE本身而言,其考查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方面,与我们本科五年所学的还是有很多互通的地方。希望智课选校帝为您整理的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出国留学相关信息及最新动态尽在智课选校帝,能给各位留学的学子们指点迷津是我们的动力,祝大家学习进步,一切如意。
漂洋过海,探索研究,对话世界,广纳人才。交大的大门一直向全世界各界的人才敞开, 在交大做博士后是种什么体验?今天,这位剑桥大学来的,博士小哥哥给你答案!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Janosz Dewberry做了一个重要的抉择:到上海交通大学继续做博士后研究。2019年9月,Janosz进入上海交大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部博士后站,成为150余名外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一员。Janosz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从小就喜欢透过天文望远镜观察浩瀚的星空,对宇宙的好奇把他带到了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六年时间过得飞快,他醉心于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对黑洞增长机理以及土星光环的密度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6篇高水平论文,顺利取得了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与交大相遇的缘分Janosz希望在毕业之后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然而,在这个领域内做研究,他需要有高水平的合作者,浓郁的学术氛围,以及一流的研究设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赖东教授,发现自己和赖教授的研究兴趣非常接近。赖东教授从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加州理工、康奈尔大学天文学系等机构工作,近期全职加盟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研究所是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建议,经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在国家多个部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支持下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旨在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在赖教授的帮助下,Janosz顺利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他喜欢这儿的研究氛围,学校对于博士后的各种支持政策也让他很快适应了上海的生活。他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很快认识了David Porter。David是加拿大人,也是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Janosz和David喜欢在美丽的闵行校区散散步,和同事们聊天,他们都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个高水平学术平台上继续前沿探索工作。交大的博士后队伍博士后队伍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集高层次青年人才、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指引下,将推进博士后国际化高端人才建设作为博士后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2016年和2019年两次博士后制度改革,我校已吸引一大批优秀外籍博士后进站,目前在站外籍博士后已达150余人,其中来自世界排名前100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比例不断上升。像Janosz Dewberry一样,多名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东京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在近年加入我校,提升了我校博士后队伍的研究能力,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股重要力量。随着交大自身软硬实力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来到交大,一同成为交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助力。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交大会在世界的浪潮里变得更好。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 值班编辑:王鑫伟 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
中国大陆留学生是目前世界留学生中最庞大的一个群体,根据教育部官方的数据统计:2018年大陆留学生总数高达66.2万人。从2008年开始近10年来,大陆留学生人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9%。其中,有超过50%的留学生选择了美国作为目的地。2018年赴美留学生人数高达有36.3万人,硕博留学生占比过半。国内留学生市场非常活跃,催生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每年如此多人数选择出国留学,真正归国效力的又有多少呢?从目前得到的数据来看,真实情况并不容乐观。2018年,有51.9万留学生选择回国,占留学生出国总数的80%左右。表面看来,这一数据还是不错的。但如果看含金量最高的博士留学生群体,情况并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好。根据《纽约时报》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就在美国拿到科学或工程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群体中,2017年依旧还留在美国的有62%。其中,中国的博士留下来数量最多,占所有赴美读博留学生人数比例的92%。看到这一数据简直触目惊心,我们的这些高等级人才为何不愿回国效力呢?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多数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和国外顶级大学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博士毕业后的收入上,国内外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也是现实情况。美国博士学位的含金量很高,毕业后每年年收入会有20万美金,基本可以一步跨入中产。但在国内,很多刚毕业的博士在没有帽子的情况下,每个月只有几千元的月薪,只能勉强温饱。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更多的人选择留在美国,选择一种更加稳定和舒适的生活。可能要不是这次疫情,大家还不会关注到国外还有如此庞大的留学生群体。1.5万“小留学生”在国外疫情最紧急的时候选择回国,家长希望政府包机将他们接回。很多网友就表示,从小在外的这些留学生真的会对国家有真感情吗?还是说只是因为觉得在国外危险了,才选择回国来避难?在这次疫情中,还出现了像徐可馨这样的“恨国党”,甚至还有恬不知耻的代表中国向世界道歉的留美博士后。部分害群之马的丑态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尤其部分还是公派留学生。可能在他们心里,一旦出去就没想过要回国。不知道这次疫情国外对抗疫情的表现,是否能让他们真正清醒:哪里才是真正的依靠?最近几年,国内顶级人才出国一直牵动着不少人的心。清华大学美女教授颜宁回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事件当时就引发了网友的诸多议论。如果连国内最顶级的清华大学都留不住这些人才的话,那么其余高校情况会更加严峻。但从趋势来看,国内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对于海外各级别人才的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除了允诺不低于国外高校的高薪之外,还包括提供配套的科研资源。可以说,在高级别人才的待遇方面,国内目前已经做到了持平甚至更高。但在青年人才方面,国内高校提供的待遇还是太低了,很多人博士毕业之后薪资只能温饱。在大龄和高昂房价的现实面前,还有多少人有动力去专注做科研呢?这次疫情其实是一次大考,让那些真正在外留学并定居的人才们看到国家的真面目。国内团结一心抗疫,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国外搞群体免疫,真正控制疫情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相信这次疫情过后,会有一个大的留学生归国潮。那些每天做着“美国梦”的一群人也该醒醒了,国外的月亮并不真的比国内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