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级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举行由也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级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举行

开题是医学研究基本程序中的关键环节,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目的是在课题批准立项后邀请相关专家与课题组核心成员一道,对课题的整体设计做进一步的可行性论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专家的学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11月10日,河南大学、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级麻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在医院二楼远程会诊中心举行。院长马磊,纪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钦昌,麻醉科主任付金厚、副主任张彩举,大外科主任贾光伟作为开题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同时邀请了徐全晓、李卫阳、张振、冯丽霞、骆春燕等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科教科科长项闱凤作督导,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开题工作。报告会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张钦昌主持。开题报告主要分为自我陈述、专家点评、现场作答三个环节。每位研究生以PPT形式,陈述自己所选课题的依据,研究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等。专家评委主要围绕研究生选题的创新性、必要性、科学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等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的专业性评估,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研究生们的汇报生动热烈,专家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会场气氛轻松愉悦,干货满满。同时,专家评委对研究生报告中的着装、礼仪、PPT制作、发言要求和表达方式等也做了相关指导。张钦昌表示,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本次开题报告会进一步为同学课题研究理清了研究思路,明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对课题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指导意见和建议,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顺利完成。最后,院长马磊总结指出,好的选题是关键,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进展和质量;选题必须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问题起点要高,对观察的对象、设定的标准要仔细筛选;要结合临床实际,将数据精细化、准确化;要坚持科学、严谨、真实的态度从事科研工作,提升科研水平。会后,课题核心组成员虚心地接受了专家们所提出的意见,做了详细的记录并根据专家所提出的问题认真修改,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文图丨吴玉影编辑丨吴玉影责任编辑丨刘洪

美人局

徐医大:念好教育“人”字经 探索麻醉学“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

中国江苏网讯 1986年,徐州医学院(现徐州医科大学)首创我国第一个麻醉学本科专业。历经30多年的发展,该校麻醉学专业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连续三年获评全国5星级专业,在2017-2018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排名居首。截至2018年底,专业累计培养毕业生5197名,遍布全国各大医院或科研院所,在全国三级以上医院麻醉科的分布比达85%。30多年来,徐州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徐医大)以培养医学人才为己任,在麻醉学人才培养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我国培育出了众多麻醉学科领域的“中流砥柱”,走出了一条高校发展的特色之路,念出了一本教育“人”字经。源动力: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投身麻醉学教育改革当前,麻醉科的业务范畴已从传统的手术麻醉拓展到手术室外麻醉与镇痛、生命功能监控、危重病急救、疼痛诊疗乃至药物依赖戒断及临终关怀等众多领域,麻醉科不仅是涉及医院全局运转的枢纽科室,更是无痛医院与舒适医疗的主导科室,麻醉医学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世界发达国家,麻醉医生与外科医生占比是1:3,但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15。按居民人口测算,国外每1万居民应有2-3名麻醉医生,而我国每1万居民只有0.5名麻醉医生。徐医大附属医院副院长、麻醉科主任王志萍说:“麻醉医师需求量大,许多医院存在麻醉人才缺口,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针对我国麻醉学人才短缺的现状,2018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麻醉医师培养和队伍建设,优化麻醉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扩大麻醉医疗服务领域,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相关政策,确保麻醉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我国近三十余年来麻醉学科已经取得快速的发展,但依旧存在麻醉学专业医师的总量不足,学校教育的宽度不够,卓越人才严重匮乏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医院医疗工作的常规运转,也势必影响‘健康中国’的顺利推进,延缓我国从麻醉大国走向麻醉强国的建设步伐。” 徐医大麻醉学院张励才教授分析道,“在纵向对比中看到我国麻醉学人才培养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横向对比中存在的差距,做好政策环境研判,进一步探索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以国际教育模式为对标探索卓越人才培养新路径目前,国际麻醉科医师的培养模式是‘通才’式大学教育(4年通科+4年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3年),经考核合格后获麻醉科医师执业资格才能合法行医。对此,徐医大麻醉学院副院长张咏梅教授发表看法:“与国外麻醉学教育模式相比,我们在培养内容、学生科研训练以及临床实习上还有差距,需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麻醉学教育的领跑者,徐医大从2015年开始在麻醉学院开设国际班,麻醉学专业考生入学后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心理和体能测试,综合考评前30名进入国际班。“国际班采用双语授课方式,增设很多外文原版教材,与国际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接轨,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深厚专业基础、熟练实验技能、较强科学思维与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麻醉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张咏梅副院长说。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徐医大在国际化办学和麻醉学卓越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今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正式批复该校实施“5+3” 衔接的麻醉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徐医大分管招生副校长蔡红星教授介绍,从2019年起,学校麻醉学专业将实施“5+3”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衔接的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3’指的是5年本科教育+3年研究生教育(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方向),学校每年在省内招生30人,在接受五年本科教育并考核合格后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采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两种模式进行。学生研究生阶段合格毕业后可以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选择专业学位方向学生还可拿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蔡红星副校长表示,这样的一贯制、多途径培养模式有利于教学计划的统筹安排和学生的针对性培养,助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好愿景:以创新为驱动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5+3’从学历教育上是本/硕一贯制教育模式;从职业教育上是将学校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无缝对接,从而有效克服现有医学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学校教育、研究生教育及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因分段而造成的相互割裂局面。”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徐医大副校长曹君利表示,“‘5+3’模式实现了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的良好融通,是培养卓越医师的有效途径。”围绕卓越人才培养改革,徐医大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张咏梅副院长提到:“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麻醉学院将实行双导师制、小班制教学、双语教学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麻醉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引领我国麻醉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我们近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曹君利副校长说,“在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道路上,我校麻醉学专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86年-1997年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比例开展麻醉学专科教育的多层次麻醉学专业教育体系; 二是1998年-2014年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麻醉学终身教育体系;三是2014年至今,我们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创新与探索新时代麻醉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麻醉学专业人才和未来的学科带头人。这次开设‘5+3衔接’方向,将开启我校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新一轮改革,为我国麻醉学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方向。”从30年前的拓荒者,到如今的探索者,徐医大以麻醉学为特色,发展医学教育事业的初心仍旧。从“农村订单医学生培养”的强基工程,到“以本为本”的固本战略,再到“拔尖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徐医大积极推动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在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徐医模式”,在我国麻醉学教育领域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于宁波 汤双平)

净土

扩大麻醉儿科等研究生招生规模、评职称强调临床实践……医学人才培养新变化!

李克强总理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人才保障。李克强说,我国医护人才总量、结构都还不适应健康中国建设需要。此次疫情更加显现出公共卫生、重症救治和护理等方面人才不足。要加大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医护人才保障。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上,有什么最新安排?一起来看——招生上—— 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教育。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提高入口生源质量。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坚持以需定招,合理确定招生结构和规模。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中加大对医学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将基础医学等医学学科纳入改革试点。研究将护理(学)专业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培养阵地上——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高校附属医院要健全临床教学组织机构、稳定教学管理队伍,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系统推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统筹管理。实化医学院(部)职能,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学科建设上——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统筹研究医学相关一级学科设置。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上——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全科医学人才: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3年内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供给,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住院医师:夯实住院医师医学理论基础,强化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全科等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力度。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鼓励承担培训任务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培训对象的薪酬待遇予以倾斜。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保证所有在职在岗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再培训。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中,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来源:国务院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偶然

麻醉学院校考研热度排行:华科、川大、北协和居前3,北大第13

麻醉学院校考研热度排行:华科、川大、北协和居前3,北大第13麻醉学专业主要学习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还有一些基础医学课程。麻醉专业本科毕业就业和其他临床专业一样,目前麻醉医生缺口很大,不但是好就业,而且待遇也非常好,就是特别的辛苦,尤其是高级麻醉师,在公立三甲医院麻醉科医生的比较稀缺,但是三甲医院的手术量通常比较大需要高负荷运转,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一天十几台手术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无法保证。麻醉学专业不过麻醉医生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缓解医患关系。属于很多人认为的打一针就可以的麻醉师,所以觉得考研没有必要,其实麻醉学到底要不要考研还要看你的就业规划,首先就是找到工作的几率,如果你的定位城市本科就能轻松的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么先工作也很好,等到自己工作中有实际的问题在通过研究生教育来解决是一个完美的过程。华中科技大学其次就是你个人的人生定位,如果只想挣钱养家过小日子,并且有一颗容易满足的心,那么不上研完全可以,但是有一些区域的大型三甲级医院非硕士生已经都不让晋升高级职称了;在麻醉学考研的问题上就是如果你想留在大城市比较好的综合医院,麻醉的硕士学历无可置疑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你只想在小医院县医院镇医院的话本科学历还是比较足够的。所以总的来说需求不同,选择也不同的。那么麻醉学考研最新院校热度排行是怎么样的呢?川大在2018-2019麻醉学考研院校热度榜单中,属于5星级的高校有四所,分别是华科、川大、北协和与上海交大,这四所高校的麻醉学实力也特别强,但考生要考取这些高校的话,要求结合自己的实力与未来就业的城市来决定,这四所高校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好的,所以总体考研难度较大。麻醉学专业gx考研热度排行四星级的麻醉学考研院校有12所,简单分析发现有7所985高校的医学院和一所211,考取难度与5星级院校一样大,其余的4所双非医学院中,首医大也是实力非常强的,甚至超一些985院校,另外的哈医大、温医大、南医大三所院校性价比较高,考取难度相对于前面这些高校要小一些;最后的三星级院校一共有4所,分别是河北、徐州、南方与重庆医科大学,都是一些超值的考研麻醉学的目标院校,大家对此怎么看?

大狂魔

国务院办公厅:扩大麻醉、儿科等紧缺医学专业招生规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推进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等紧缺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意见》提出四个方面17条改革举措。《意见》强调,要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加强医学学科建设,推进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等紧缺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加快培养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意见》进一步指出,要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教育,缩减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医学院校招生计划。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坚持以需定招,合理确定招生结构和规模。高校要结合人才需求和教育资源状况,科学合理设置医学院。《意见》强调,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统筹研究医学相关一级学科设置。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其大如彀

2021年研究生继续扩招 确保培养质量,多校酝酿硬核举措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秋日美景。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202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正在进行。继2020年高校研究生扩招后,2021年仍有不少高校继续增加招生计划。“研究生扩招,培养质量如何保证”,连日来,这一话题一直是学生、家长关注的热点。记者从江苏省教育厅了解到,为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省即将出台“八大行动”计划,各高校年底前也将拿出一系列硬核举措。优化布局扩招学科都是社会急需记者了解到,目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处于上报待批阶段。虽然没有最终敲定,但不少高校表示,新增的计划将用在社会急需学科。南京大学研究生扩招将优先布局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卫生、社会治理等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东南大学扩招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交通运输、临床医学等方面。抗疫之战,医务工作者做出巨大贡献。针对疫情暴露的短板,国家要求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柯巧介绍,该校继续扩招的研究生会放在专业学位硕士,为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培养高层次人才,具体聚焦的学科包括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等。“我们扩招的学科也都是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关。”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飞介绍,扩招专业包括计算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通信、材料等。据介绍,省教育厅近期还将出台“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以指导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找准服务需求对接点和主攻方向,通过学位授权集中审核和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特别要抓住国家将要出台的交叉学科政策机遇,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机制。由于专业学位硕士与职业联系更为紧密,近几年我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中,招生指标增量基本上全部用于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2019年江苏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达10.2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总数56.7%,2020年则超过60%。出台规范提高质量贯穿培养全程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在其规模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质量?“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显得更加重要。”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近期专门出台文件,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贯穿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该校修订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案。“注意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加强研究生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深专业知识,强调融合、交叉,及时有效地导向学术前沿。”他介绍,学校决定设立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教材建设基金,充实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和手段。学校建立校、院系、导师3方共同负责,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严格把好学位论文关;开展经常性的自我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培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保障体系。“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加强中期考核,考核不通过者不得转入论文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流,形成课程型、科研型多种培养类型。”柯巧介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该校也正在进行调研,即将出台一揽子的动作。“学术性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其课程建设、导师队伍、评价方法肯定都不一样。学校在分类培养上会出台不同的规定进行规范,比如中期考核,学术型硕士可能会看其课题进展,而专业学位硕士会考察其实践情况等。”完善机制加强导师培训提升指导能力研究生扩招后,导师数量如何能跟得上、导师会不会招生太多顾不过来成了不少学生担心的问题。“我们学校每位导师每年研究生的招生名额不会超过3人,这个数字不会突破。”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人士介绍,在从源头严控导师准入资格的情况下,今年该校还将新增一批研究生导师。对于导师队伍的建设,南医大将从制度层面、体制机制层面、落实层面等进行规范,会将导师培训纳入常态,以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不一样了,老师带学生的技能也要不断更新,包括如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柯巧说。南邮明确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划明“红线”,建立负面清单。大力推行导师轮转招生制,实行招生年度审核制,打破“导师终身制”“导师必招制”和“招生规模平均分配制”,对无项目、无经费、无成果的“三无”导师暂停招生资格,接下来也还会有更多的举措来促进导师提升指导能力。南报融媒体记者谈洁

空霸

中国发布丨国办:适度扩大医学研究生招生规模 明年将感染等纳入二级学科目录

中国网9月24日讯 据国务院消息,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到2025年,医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意见》要求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教育,缩减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医学院校招生计划;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3年内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建设100个左右国家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加强师资培训。2021年起开展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扩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意见》提出,要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医学院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3年内建设30个左右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深化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支持八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深化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强化高端基础医学人才和药学人才培养。(编辑:董小迪)【来源:中国网资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顺其俗者

压减企业开办时间至4个工作日、麻醉等研究生招生规模要扩大本周民生大事很重要!

本周关键词:新型消费|医学教育改革|一网通办|教师资格|就业创业|学校食品安全1 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的措施,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会议指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消费因疫情受到较大冲击,成为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支撑了新型消费逆势快速发展,且潜力巨大。要打通制约经济增长的消费堵点,鼓励市场主体加快创新,更大释放内需,增强经济恢复性增长动力。会议确定了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新型消费的税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措施降低移动支付费用成本;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相关证照办理;更好发挥传统消费主体作用,增强新型消费带动力五方面举措。2 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人才保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人才保障。会议指出,一要优化医护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医学院校要普遍开展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逐步扩大服务基层的定向免费全科医学生培养规模,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高度重视护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高职护理教育,增强一线护理力量。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深化医学院校与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提高中医药专业教学中经典课程比重。二要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临床实践保障机制,加强高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职能,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建立中医药跟师临床学习制度。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考试评价改革,推进突出临床实践的职称评定。三要围绕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经住院医师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等方面与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3 一批新举措,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四个方面12项改革举措。其中包括,全面推广企业开办“一网通办”,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至4个工作日内或更少;推行企业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员工参保登记、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线上“一表填报”申请办理;支持各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点;简化相关涉企生产经营和审批条件等。4 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最新安排教育部日前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招收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的高等学校从2021年起,可参加免试认定改革。实施免试认定改革的高等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分类对本校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合格的2021届及以后年份毕业生可凭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结果,免考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部分或全部科目。5 高校不得强迫毕业生签约,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毁约!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于9月15日至12月31日,对2020届和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集中服务,普遍落实实名帮扶举措,使有就业创业需求的毕业生都能得到相应服务支持。《通知》指出,规范就业协议签订,高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约,或劝说虚假签约,用人单位不得出具虚假用人证明,不得随意毁约,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得参与签订不实就业协议。规范招聘市场秩序,依法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滥用试用期、拖欠试用期工资、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等行为。公布维权渠道,及时受理投诉举报。6 开学了!保障学校食品安全要做到这些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秋季学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开学供餐前,校外供餐单位和学校食堂要全面排查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全面清洁消毒加工制作场所环境和设施,全面检查清理库存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全面清洗消毒餐饮具和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工具。发生洪涝灾害地区的校外供餐单位和学校,必须废弃洪水浸泡过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 (文章来源:中国政府网)

欢乐屋

压减企业开办时间至4个工作日、麻醉等研究生招生规模要扩大……本周民生大事很重要!

本周关键词:新型消费|医学教育改革|一网通办|教师资格|就业创业|学校食品安全1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的措施,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会议指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消费因疫情受到较大冲击,成为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支撑了新型消费逆势快速发展,且潜力巨大。要打通制约经济增长的消费堵点,鼓励市场主体加快创新,更大释放内需,增强经济恢复性增长动力。会议确定了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新型消费的税收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措施降低移动支付费用成本;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相关证照办理;更好发挥传统消费主体作用,增强新型消费带动力五方面举措。详细阅读>>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确定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的措施等2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人才保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人才保障。会议指出,一要优化医护人才培养结构。加快培养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医学院校要普遍开展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逐步扩大服务基层的定向免费全科医学生培养规模,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高度重视护理人才培养,大力发展高职护理教育,增强一线护理力量。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深化医学院校与疾控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提高中医药专业教学中经典课程比重。二要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临床实践保障机制,加强高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职能,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建立中医药跟师临床学习制度。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考试评价改革,推进突出临床实践的职称评定。三要围绕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经住院医师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岗位聘用、职称晋升等方面与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详细阅读>>李克强:推进突出临床实践的职称评定3一批新举措,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四个方面12项改革举措。其中包括,全面推广企业开办“一网通办”,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至4个工作日内或更少;推行企业登记、公章刻制、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员工参保登记、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线上“一表填报”申请办理;支持各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点;简化相关涉企生产经营和审批条件等。详细阅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4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最新安排教育部日前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招收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的高等学校从2021年起,可参加免试认定改革。实施免试认定改革的高等学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分类对本校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合格的2021届及以后年份毕业生可凭教育教学能力考核结果,免考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部分或全部科目。详细阅读>>免试认定教师资格!看最新安排5高校不得强迫毕业生签约,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毁约!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于9月15日至12月31日,对2020届和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集中服务,普遍落实实名帮扶举措,使有就业创业需求的毕业生都能得到相应服务支持。《通知》指出,规范就业协议签订,高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约,或劝说虚假签约,用人单位不得出具虚假用人证明,不得随意毁约,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不得参与签订不实就业协议。规范招聘市场秩序,依法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滥用试用期、拖欠试用期工资、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等行为。公布维权渠道,及时受理投诉举报。详细阅读>>同学来这儿登记,帮你找工作6开学了!保障学校食品安全要做到这些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秋季学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开学供餐前,校外供餐单位和学校食堂要全面排查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全面清洁消毒加工制作场所环境和设施,全面检查清理库存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全面清洗消毒餐饮具和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工具。发生洪涝灾害地区的校外供餐单位和学校,必须废弃洪水浸泡过的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详细阅读>>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09/content_5541964.htm(来源:中国政府网)

星闪闪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学教育蓬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立足基本国情,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二)基本原则。——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将医学发展理念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对现有专业建设提出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的新要求,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三)工作目标。到2025年,医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更加健全。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显著增强。二、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四)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严格控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教育,缩减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医学院校招生计划。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调整研究生招生结构,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坚持以需定招,合理确定招生结构和规模。高校要结合人才需求和教育资源状况,科学合理设置医学院。(五)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2020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均须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儿科学科,大幅度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优化学科结构,2021年完成医学二级学科目录编制调整,将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纳入临床医学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统筹研究医学相关一级学科设置。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六)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中央财政继续支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各地要结合实际为村卫生室和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批高职定向医学生,加快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系统规划全科医学教学体系,3年内推动医学院校普遍成立全科医学教学组织机构,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建设100个左右国家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加强师资培训。2021年起开展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扩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快推进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前景。(七)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加强培养体系建设,强化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医学院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3年内建设30个左右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将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计划作为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培养计划,创立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供给,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增加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数量,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扩大培养规模。(八)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深化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支持八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深化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试点。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强化高端基础医学人才和药学人才培养。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三、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九)提高入口生源质量。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依托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一流医学院。举办医学教育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深挖潜力,着力提升培养能力,积极扩大本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中加大对医学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将基础医学等医学学科纳入改革试点。研究将护理(学)专业纳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十)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深化本科医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到2021年建设600个左右医学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推进医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激发组织活力;强化对医学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组织编写传染病学等医学类精品教材,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医学教育新形态,建设400门左右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推出1500门左右国家级医学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国家临床医学、中医学、公共卫生等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加快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式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医学生临床实践保障政策机制,强化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加快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考试评价改革。加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提升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推进高职医药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建设国家及区域院校医学教育发展基地,带动院校医学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进一步加强对考生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查。研究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不断完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的有机衔接。(十一)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强化中医药专业在中医药院校中的主体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中医药主干专业。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强化传承,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支持编写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注重创新,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探索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十二)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教育、卫生健康、中医药部门要医教协同加强和规范高校附属医院管理;抓紧制定完善高校附属医院等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将人才培养质量纳入临床教学基地绩效考核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疗卫生职称晋升评价的重要内容。高校要把附属医院教学、科研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根据人才培养规模、科学研究和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需求,科学规划设置附属医院的数量,防止盲目增设附属医院;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增加对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高校附属医院要健全临床教学组织机构、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围绕人才培养整合优化临床科室设置,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十三)系统推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统筹管理。实化医学院(部)职能,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配齐配强医学教育各级管理干部,在现有领导职数限额内,加快实现有医学专业背景的高校负责人分管医学教育或兼任医学院(部)主要负责人。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快推进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共建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十四)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认证制度。加快推进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构建医学专业全覆盖的医学教育认证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院校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逐步将认证结果向社会公布,对认证不合格的医学院校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取消相关专业招生资格。将医师资格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50%的高校予以减招。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基地认证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证,将住培结业考核通过率、年度业务水平测试结果等作为住培基地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对住培结业理论考核通过率连续2年排名全国后5%位次的专业基地予以减招。(十五)加快建立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优势,建立“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和机制。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领域,建设临床诊疗、生命科学、药物研发高度融合,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等工科以及生物、化学等理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融通创新、基础研究支撑临床诊疗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四、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十六)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夯实住院医师医学理论基础,强化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将医德医风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提高外语文献阅读与应用能力。加大全科等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住培基地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变动、所在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等因素,结合实际制定培训对象薪酬待遇发放标准,鼓励承担培训任务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全科、儿科等紧缺专业培训对象的薪酬待遇予以倾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具体办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制定。对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住培基地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培训期间双方权利义务,劳动合同到期后依法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依托现有资源实施毕业后医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信息化建设,择优建设一批国家住培示范基地、重点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和标准化住培实践技能考核基地。(十七)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创新继续教育方式,逐步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健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将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的必备内容。用人单位要加大投入,依法依规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保证所有在职在岗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再培训。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中,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五、完善保障措施(十八)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医学教育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解决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有关问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资源、落实责任,把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本部门重点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2020年12月底前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协助政府服务管理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作用和优势。(十九)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统筹各方资金资源,加强对医学教育投入保障。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改革创新,支持国家及区域院校医学教育发展基地、一流医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等建设,支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等重大改革。支持国家住培示范基地、标准化住培实践技能考核基地、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等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医学院校支持力度。(二十)保障经费投入。积极支持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培养质量。根据财力、物价变动水平、培养成本等情况,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医学门类专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住培补助标准。支持相关高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学科建设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个人出资的积极性,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定落实投入责任。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9月17日(此件公开发布)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