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世界顶尖名校:麻省理工学院最新博士标准蒋筑英

世界顶尖名校:麻省理工学院最新博士标准

美国大学的博士要求赴美攻读博士,自然要先获得硕士学位,通过美国GRE考试,获得“托福”或“雅思”考试的足够分数,还需要教授老师们的推荐信,最后通过美国大学的入学申请和录取,并解决好财政支持问题,成功获得美国签证,方能进入美国大学学习。关于上述问题,对于硕士研究生或申请读博的学生而言,要么是已经烂熟于心,要么就是已经拿到博士录取通知书,因而不在此赘述。对于一所美国大学对博士生的具体要求和博士候选流程,却少有涉及。然而,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国内的学生精英(只要他或她有计划赴美读博)来说,就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就以世界排名顶尖的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机械工程系为例,详细介绍其相关信息。最高学位是科学博士(Doctor of Science,ScD)或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PhD)。在麻省理工学院,这些学位的名称不同。授予博士学位,标志着被授予人主要在本院完成了高级的研究学习计划,并实施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创性研究、设计或开发。博士学位的要求:(1)写作能力。(2)博士生资格考试。(3)主修的高级专业课程。(4)辅修(与主修专业不同)的学习课程。(5)博士论文。写作能力所有即将毕业的学生必须表现出令人满意的英语写作能力,或成功地完成适当的写作训练。这一要求反映了学校的理念:作为一个拥有高学位的工程师,其写作是一个重要的技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要求所有入学的外国学生,都要参加学院的研究生写作考试。此考试是在入学前的夏天进行的。此外,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所有中小学不是用英语授课的学生,都要参加一种英语评估测试。博士生资格考试博士资格考试(QE)的目的是确认申请人是否具备在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的成为博士候选人的属性:精通机械或海洋工程学科,在辨认分析和解决新问题上足智多谋。这项考试从2017年5月起每学年进行2次(1月和5月),为期1周。为了有资格参加这项考试,学生必须保持在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课程的平均成绩绩点(GPA)累计不低于4.5。此外,申请人还必须获得2个A和1个B或更好水平的来自机械工程系的研究生水平评价。QE考试由三部分组成:(A)两门主干课程的考试将考察学生在所选的机械工程科学领域的知识广度。(B1)第三个学科的考试以考察学生在所选择的研究领域里的知识深度。(B2)学生的研究能力考试。具体操作:(A) 第一天:口头资格考试(OQEs)2次,每次30分钟。由学生从学院认可的课程列表中选择2门课程进行口试。(B)第二天:研究资格考试(RQE)1次,时间为60分钟,以考察学生在所选定的研究领域的研究技能和相关研究领域的知识深度。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必须有2个来自学院认可的C列表,1个来自S列表。学生在 RQE开始时,需用1- 20分钟介绍他/她的原创研究(如以前在麻省理工学院或其它地方完成的硕士论文研究工作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的前期工作);接着用15分钟对其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回应;然后回答更广泛领域的科学问题以及所选择的研究领域相关的问题(其内容的界限可能跨越下面的C/S列表)。任何学生只有1次的补考机会。C-列表:流体或流体力学、固体力学或结构、热力学、传热、制造、力学、机器设计或产品设计、系统动态学和控制、随机动力系统、显微和纳米工程。S-列表:光学、声学、计算工程、生物机械工程。主修的高级专业课程主修的高级专业课程是机械工程系为学生提供的、经过研究生委员会批准的、在工程和科学领域具有相应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专业课程设置。例如:(i)力学; (ii)产品实现; (iii)控制,机器人和仪表; (iv)能源科学与工程; (v)海洋科学与工程; (vi)生物力学工程; (vii)显微和纳米工程。研究生官员可以批准适当的替代方案。整个学习项目包括了主修专业课程、辅修专业课程和额外支持的课程三部分,通常由12门课程和至少144个研究生学分组成。辅修的学习课程辅修是一个高级学习计划,其目的是发展学生在与其主修专业不同的领域里的研究技能。课程为3门(不少于24个研究生学分)。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学院或外部机构完成。辅修的学习课程必须由博士论文委员会和研究生官员事前批准,并作为一个定制计划预先提交和进行记录,后续的任何修改必须有研究生官员的批准。学生的平均成绩绩点(GPA)必须达到3.5的最低水平。博士论文博士论文是一个重要的、原创性的工作,它显示了博士候选人在相关研究领域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它既是博士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博士候选人能力评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由学院的导师指导、博士论文委员会进行监督。博士论文委员会至少由3名学院的教师(包括博士候选人的导师)组成,并且其中2/3的成员必须来自机械工程系。博士论文委员会主席通常由博士候选人的导师担任,如果导师不是机械工程系的教师,则必须改由来自机械工程系的委员担任主席。至少有1名成员是来自于与博士候选人的所有学习研究组织无关的外部人士。候选人也可以邀请麻省理工学院以外的合格人员担任论文委员会的额外成员。博士候选人先前在其它地方、不在麻省理工学院教师监督之下完成的论文,因为部分或全部不符合博士论文的要求而不能被接受。(图片来自网络,仅此致谢!)

博弈论

95后MIT博士曹原:3年读完12年课程的开挂人生,我可以给你解释

曹原说:我并不特别。我只是花了3年时间读完小学,初中,高中12年课程。在这个地球上,有一些人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发光,做着自己最专注的事情,免去世间的烦恼,追求自己的梦。而曹原,这位96年的真学霸,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算一个。他是谁?凭什么轰动全世界?曹原《自然》杂志2018年年度科学人物榜首“他被称为石墨烯的驾驭者”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在近日发布2018年度科学人物,其中位于榜首的便是曹原。石墨烯超导图曹原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而他也成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学者。这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传输效率。《自然》十大人物的封面图片指向曹原的成果于是,他被称为石墨烯的驾驭者,让原子厚度碳片层成为超导体的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他今年才22岁!学霸的开挂人生没法解释“3年读完12年课程,光靠努力可不行”曹原在很多天才眼里都是天才。他用了3年时间读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12年课程,于2010年以高考669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年仅14岁。有人曾问过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我只是跳过了中学里一些无趣的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在读期间照片在中科院曾经流传一个故事:物理学院有个古怪的教授,对学生极其严格,令学生不敢选择他作为导师。而曹原不仅选了他,还只花了一个寒假就出色地完成了相关论文。在中科大学习期间还获得全校最高级别的奖学金——郭沫若学金。4年后中科大毕业,18岁直飞美国MIT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不是特例,尤其是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在基础教育之上,而优秀的人不光只有3年就学完了,还以高分考入中科院,光靠努力可不行,天赋也很重要。天才也不是一帆风顺“失败不可怕,看你如何看待”曹原在进入MIT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时候,有一门物理课非常想学习,但是由于微小的差距错过麻省理工的物理学研究生项目。但曹原想办法通过电气工程系加入了Jarillo-Herrero的团队来学习这一课程。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读期间照片有一次,他发现花了6个月费心解读的,看似激动人心的数据,其实只是实验装置造成的巧合。他的导师Jarillo-Herrero说:“他发现是巧合后,什么也没说,只是埋头苦干,但仍然能感受到他的不开心。”每一个对待失败的态度,都会是你未来成功的基石。前途未来一片光明“22岁的他,科研道路还很长”如今,曹原的名字已经在物理学界无人不知,全球高校都以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他。然而当他谈起自己的未来,曹原表示自己在石墨烯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22岁的他对得奖并无太大的欣喜。而是继续着自己对科学的探索,默默地在实验室潜心研究,期待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曹原的天文摄影作品正如前文所说,地球上总有一群人默默地在自己专注的领域发光发热,虽然我们没法看到他们,但他们的成果影响着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我们每一个人,或者单独来看力量很微小,但是每个人若都能如同曹原一般,专注自己的领域,不断进步,国家也会越发强大。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人生足矣。

羽翼

麻省理工博士郑腾飞,回国当小学老师,自称“学霸受害者”

文|立言教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都不分高低贵贱,都能够做出一番成绩,然而世人在起初,却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如当年的“北大屠夫”陆步轩。北大屠夫陆步轩当一位北大才子却在街头卖猪肉的消息一经曝出,世人的态度大多数是不理解,甚至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批评。直到近些年,陆步轩将自己的品牌越做越大,当初的质疑,才变成赞美。无独有偶,相比较世人眼中的清华、北大高材生,必须拿高薪、坐在高档的办公室工作,真正的有思想的人,更在意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同样是一位北大的本科毕业生,而且还读下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这样一位外人看来前程无量的“学霸”,在毕业后却做出一个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她选择回国,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这个人就是郑腾飞,自称自己是“学霸受害者”的“学霸”。北大毕业生郑腾飞01求学不是为了“应试”国内高考是怎样的呢?虽然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句话形容高考,相信都不会反对。每年的高考都有数百万考生同时竞争,优胜劣汰之下,只有考试分数高的人,才能有机会进入名校。在这之下,自然导致很多学校,会在升学率的指标之下,不断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一个学霸不一定多有创新能力,但是“应试”能力一定不弱。高三的学生在冲击高考在敬佩每年的高分学霸的时候,也不免在想,将“应试”当成求学的大部分或全部,真的对吗?如果是在大学之前,恐怕还有效,毕竟之前的阶段,主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可是到了大学,很多同学,不通过成绩,也能够崭露头角,成绩似乎不“那么重要”了。而作为一名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的郑腾飞,就是到了大学,才认识到这个现实。郑腾飞刚上大一,就遭到了来自身边同学的“打击”。因为所在的化学系,有几十名同学是通过报送上的北大,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一定多么高,然而综合素质,尤其创新能力很强,在学习中的表现,让郑腾飞对自己甚至一度产生自卑。上大学时的郑腾飞在国内求学的整个过程中,我练成了一种“武功”,那就是应试技巧。至少在大学之前,这套武功令我无往不利;可是在大学之后,它的威力下降了,周边的很多人不靠这个,也很厉害。不过郑腾飞的这套“武功”确实练得不错,她也是凭借应试能力,在GPA、GRE、托福等考试中,都取得不错的成绩,甚至还凭此“打进”了麻省理工学院,这所世界级的名校。大学往往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迷茫期,哪怕是北大的高材生也不例外。郑腾飞能够凭借自己的应试能力考进北大,这本身就是一种很不凡的成就,不过相比较而言,应试能力强,到了大学这个考察更加多元化的地方,郑腾飞这样的人,反而有些容易遭受打击。不过,也许换个环境,就能够激发一个人的“觉醒”。 郑腾飞和学生02国外求学,认清自己在MIT(麻省理工学院)的五年,收获远超在北大的四年,曾经的我是一个“学霸受害者”。在凭借自己的“武功”进入到麻省理工学院后,郑腾飞远远没有感受到丝毫松懈,甚至受到了更加沉重的打击!这里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天才”,优秀似乎是这群人的习惯,而这群优秀的人,给了郑腾飞很大的触动,这也成为她决定改变自己的重要原因。有些时候,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甚至可以扭转她的命运。如果没有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按部就班地在北大完成自己的博士,郑腾飞也许会有压力,但是凭借自己的“武功”,相信也问题不大,她还会觉得,自己本身依然是很“优秀”。郑腾飞和MIT同学周边的这些同学,往往都对自己的目标有着“狂热”的追求,并能够靠努力坚持下去。郑腾飞才知道,如果为了学习成绩而学,这样的学霸其实是“走偏了”。而这个道理,直到了求学二十多年后才认识到,是不幸、也是幸运。不幸的是,自己知道得晚,耽误了这么多的时间;幸运的是,自己现在知道,还有时间去改变。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都是在浪费人生。因为郑腾飞在麻省理工学院才认识到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对科研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每次去实验室都很痛苦。而为了“不浪费自己的生命”,郑腾飞决定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并且在博士毕业的时候,放弃了大公司的offer。回国,当一名小学老师!当小学老师的郑腾飞03教育从小抓起对于郑腾飞而言,国内、国外的求学经历,令她真正明白了自己的兴趣和“使命”所在。那就是国内的基础教育,有些事情,就应该从小抓起。认知从小抓起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好的、积极的兴趣,那么他就会比成年人更有动力去探索,而这样的特性,如果能够好好引导,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郑腾飞在自己二十多年的求学中,结合自身以及周边人的经历,她深知,基础教育,虽然课程方面并不难,但是如何“育人”,才是这个层次的教育,最难的地方。真正懂得引导孩子有正确认知和好的兴趣的老师,实在太少了!如果以为教学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就大错特错了,一个好的老师,还应该让学生,对自身、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学习,不能为了“学”而学。享受学习的过程,明白自己的兴趣所在,坚持下去,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小学生知行合一从小教起“知行合一”,这是我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理论。如果仅仅知道和认知到一个事物还不够,还应该去用行动实践它。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难。国内很多学生都是理论能力强,动手能力却不强,只因从小大部分时间都是用课本学习,真正操作却并不多。以为自己懂了,可是并不代表,自己就能够做出来。基本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重要,这也要从小抓起。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郑腾飞看来,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阶段。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北大本科毕业,到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一位本能进入大公司拿高薪的“学霸”,却选择放弃唾手可得的舒适未来,回国投入到基础教育。其实有些时候人生的选择,就是为了“能够为这个世界做点儿什么”。本文内容【立言教语】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和分享,请勿抄袭或搬运,为你讲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帮助的教育话语。

鬼怒川

美女学霸:她发表4篇SCI论文,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全额奖学金录取

她是公认的“高颜值学霸小姐姐” :170cm+的身高 笑起来天都会放晴 ,托福100+ GRE320+ ,本科毕业的她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全额奖学金录取。她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4级应用化学本科生原玮泽,西北大学2019年紫藤奖获得者!2016年原玮泽参加了西北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2+2学位项目在西北大学期间,两年均为专业排名第一名,校级一等奖学金。在滑铁卢大学期间,绩点保持前3%,她还是获奖经验丰富的“竞赛王者”。全球iGEM竞赛银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外研社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二等奖……目标明确,就有方向和动力“如果对自己没有规划,就不会有发展。我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就有出国留学的想法,这也是当初选择化学的原因之一。”相比许多大一新生,原玮泽目标明确。她从一开始就知道,要达成自己的目标,优异的成绩是入场券,竞赛奖项也必不可少。于是从大一开始,她就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原玮泽第一次听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时候,便萌生了参与的想法。她知道相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大一学生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抱着见识一下的心态参加了这场比赛。但是,自身的不利条件反而督促她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进步。距离比赛还有两个多月的时候,原玮泽从老师那里搜集了大量的论文进行参考,并持续提高自己英文论文的书写水平。也正是因为这样,她在正式比赛期间,打磨出一份优秀的答卷。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原玮泽第一次的尝试就获得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第二年再接再厉,便斩获了一等奖的荣誉。大二那年,了解到西北大学与滑铁卢大学的“2+2”项目,她想,这和自己出国留学的目标相契合,而且可以获得两个大学的学位证书。因此在和家人商量之后,她便选择了这条道路。在滑铁卢大学期间,她依旧保持着学院前3%的好成绩,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科研实验和竞赛项目。原玮泽在伯克利劳伦斯重点实验室实习的机会,就是自己争取得到的。在实验室时,原玮泽主要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做实验和电脑分析。努力的她仅用一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一个课题的大部分内容,获得了实验室导师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合作导师的高度认可。学霸养成,成功之路很漫长其实,成为学霸也没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比别人早准备一点,多努力一点。得益于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原玮泽在大一便早早进入实验室,这也为她之后的科研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滑铁卢大学学习时,实验室很多同学都准时准点下班,而原玮泽常常会忙到深夜。每天给自己“加时”学习,是原玮泽的常态。在滑铁卢大学期间,她基于兴趣原因,转专业学习纳米与材料科学专业。虽然因此晚一年毕业,但是能够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还是让她兴奋不已。新专业要求修很多高年级物理课,对生物专业的英语词汇量要求也非常高,在图书馆十二点闭馆之后,原玮泽还会回家再学两个小时。在她的眼中,学习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之所以这么努力,是因为我觉得大学给人的发挥空间更大,我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锻炼能力,给自己的未来添加筹码。”一步一个脚印,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赛场上,原玮泽都坚定地向更高远的目标前进,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在入选滑铁卢大学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竞赛成员之后,原玮泽负责建模和计算机的部分,这对她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每次小组开会讨论,只要有新的技术要求,她都会自己找资料,并且能够迅速应用到实践中。从零开始学习编程,掌握大量生物知识,原玮泽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过硬的实力,最终助力团队在全球iGEM比赛中获得银牌。然而,认真又努力的她却说自己托福“裸考”,这又是怎么回事?其实,一时的“裸考”靠的是数千个日夜的积累。原玮泽的手机里有十几个练习英语听力的软件,走在路上、吃饭时、甚至上厕所的时候她都在听英语。平时,她还会背诵长达二三十页的名人演讲提升语感。能够获得四级600+,六级598的好成绩都是因为这样的“常态化备考”。在毕业设计期间,学校依旧安排了很重的课业,原玮泽不仅要上课、进行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同时为了申请博士项目还要兼顾托福和GRE的考试。得益于平时的努力,她在保证课业学习、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获得了托福100+和GRE320+的好成绩,最终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并获得化学博士全额奖学金。成功路上,也有良师益友相伴2016年,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升级了一系列本科人才培养办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3+1分段式培养”模式。学院每年都会给学生推荐很多有含金量的国内外会议,提供赴海外高水平大学访学交流的机会,开拓学生视野。2017年,在谢钢教授的推荐下,原玮泽受邀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的亚洲化学峰会并作了15分钟的口头报告。她说:“不仅是谢钢老师,我的导师陈三平和岳可芬老师以及学院其他很多老师也教会了我很多。就连当时指导我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的数学学院许老师和指导我英语写作比赛的贾老师、袁老师都非常认真负责。每一个老师都对学生很好,学校的风气浸染在每一位老师的身上,这就是我最喜欢西大的地方。”谢钢老师谈起原玮泽时,评价道:“她从大一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她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为了这些目标她要怎么做,这是许多大学生缺少的一种意识。”原玮泽以共同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4篇SCI,她的第一篇论文是在大二时以第二作者发表的。许多写文章、作图的技能,都是在西大老师、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学会的。这对她后来的发展影响巨大。在滑铁卢大学期间,原玮泽研究的是高分子的生物化学材料,研究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链之类的生长和折叠。不同于国内的实验室,国外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实验室的导师给出一个理念,原玮泽在此基础上做实验探究,正误无法提前判明。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她只能慢慢摸索,不停翻阅文献,想出更多办法来解决问题。而在这个时候,原玮泽总会想起千里之遥的西大老师和师兄师姐,他们的启发和帮助往往能给异国的她带来力量。最终,在自己的努力和实验室导师、师兄的帮助下,原玮泽在滑铁卢大学的研究课题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现在正处于撰写文章的阶段。精彩生活,不仅仅只是学习虽然学习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原玮泽依旧为自己的爱好留出了一方天地。幼年时,妈妈担心她同时学习钢琴和舞蹈会顾此失彼,因此退掉了舞蹈班的课程。原玮泽笑称,“当时不理解,还怨妈妈退掉了我喜欢的课程。”现在,热爱钢琴的她乐感很好,每年都会在滑铁卢大学组织的华人春节聚餐时一展歌喉。结束学校的申请后,她重新拾起了自己的“舞蹈梦”,定期学习芭蕾舞和中国舞。不那么忙的时候,她会和朋友一起滑冰、唱歌、逛街。国内大火的电视剧上映,她也会忙里偷闲看上几集。最近半年,原玮泽还时常观看一些美妆视频,她说:“总觉得化妆也离不开化学,我天生对色彩着迷,也许注定了我将来要学习化学吧。”原玮泽每周至少会和家人视频一次,聊聊家常和生活近况。虽然家人没有陪伴在侧,但幸运的是,她在滑铁卢大学找到了真爱,对方也是中国留学生。她笑称自己和男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自己比较积极,男友比较沉稳。两个人在学习和科研中共同进步,假期里也可以一起出去旅游放松,生活张弛有度。其实早在大一的时候,原玮泽就对麻省理工学院非常向往。在当时大多数人的眼里,这所学校是遥不可及的,原玮泽也常常就这个话题和舍友开玩笑。但是在她积累成果的过程中,对麻省理工的执念渐渐被自我能力的充实所代替。原玮泽的视野不再聚焦于单纯的名校,而是向更远的未来发散,当自己取得的奖项和科研成果足够丰硕,自己足够优秀时,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学。所以,在得知自己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时,她的心情很平静。同时,原玮泽也提供了申请麻省理工全奖博士前期准备过程中最关键的几点,就是专业成绩、科研、竞赛以及语言成绩,希望对学弟学妹们会有所帮助。未来,原玮泽计划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深造,在学术方面作出贡献。高远的追求和认真的态度将会是她一生的坚持。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努力如她,值得拥有更灿烂的未来!来源:西北大学 文&编/ 冯晶晶 王誉谕 摄影/ 袁添羽 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本人 责编/ 魏梦鸽

没有爱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北卡大学教授、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秦禄昌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北卡大学教授、山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秦禄昌纳米最准确的定义莫过于英语大辞典,这或可援引世界权威的、2000年版的韦氏英语大辞典,它在“纳米”一词里称其是“科学的幻想”。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编辞典的人思想保守,的确,该词在七十年代初期出现时就是源于“科学的幻想”,但从另一方面说,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已经可以从分子、原子的层面上进行物质“纳米”级的操纵,使“纳米”成为可触可摸的物质,早已经不是所谓“科学的幻想”。秦禄昌出生于1963年,“纳米”一词还没出现。1978年,15岁的他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那个著名的班级的时候,“纳米”一词才出现没多久,全世界还在“科学的幻想”。当年的秦禄昌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的他却已经是美国北卡大学物理和材料系终身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他表示:“少年班让我受益匪浅。这么多年来,它给了我适度的自信心、优越感,这些少年时期培养成的精神力量,任何经历都代替不了。”1982年,秦禄昌毕业于中科大近代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他考取了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院研究生,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可信,学习材料科学及电子显微技术。1986年至1987年间,他访问了澳大利亚CSIRO研究所。1987年,他访问了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1987年至1988年间,他访问了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1990年,他于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他于麻省理工学院获材料工程理学博士学位。他创立了螺旋电子衍射方法,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测定碳纳米管原子结构的实验方法。1994年至1996年间,他供职于日本NEC公司。1996年至1997年间,他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1997年至1999年间,他工作于美国IBM公司。1999年至2001年间,他又就职于日本NEC公司。2000年,他研制出世界上直径最小的碳纳米管,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被评为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2002年,他受聘于北卡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获终身教授职位。2002年,他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专题。他是Nature、Science等30多份国际知名杂志的审稿人以及多个国家高级人才计划的评审专家。2009年,他入选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类人才,出任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事业部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是麻省理工学院江浙校友会的杰出人物,纳米材料工程专家。他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与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发展了电子衍射与高分辨电子显微术理论、方法及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部分内容已经写入教科书。秦禄昌教授目前研究方向包括碳纳米管器件、纳米结构场发射电子源及新型太阳能光电材料的探索。至今为止,他撰写了专著与综述论文10余篇、发表论文170余篇,SCI引用4000余次;并获美国、日本、中国多项专利。 未来,我们希望“纳米博士”在“科学的幻想”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辉煌。

天明

曹原:14岁进中科大、19岁麻省理工读博,重大成果影响世界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很多家长的认知中,9年义务教育和3年高中教育是成才的必经之路,但是有这么一个神童仅用3年的时间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而且22岁荣登《自然》年度科学人物榜首,瞬间被国际学术界关注。他就是出生于1996年的青年科学家曹原。曹原发表了2篇关于石墨烯材料的重磅论文,为人类的超导研究带来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全新电学性能的探索和工程化提供了理论支撑,甚至为凝聚态物理学的开辟了一块新领域。这一重大发现公布不久,便轰动了国际学术界,引起无数科学家展开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曹原未来前途不可限量,然而,这位青年科学家的成功,如今取得骄人的成绩,离不开国内学校的呵护培养。或许这位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可以为更多的天才指明成功的方向。在中学时代,学校为曹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学校负责人也道出了曹原成功的原因:一是曹原同学强烈的探究精神,特别热衷于科技类课外书,特别热衷于动手实验;二是学校因材施教的战略;三是耀华精英教育特色吸引了一批具有强烈求知欲的优秀学生,他们互相学习、彼此超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四是家长支持;五是耀华具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团队;六是公益办学,助力学生腾飞。而进入中科大,学校没有一丝犹豫便直接把曹原送进了号称专门培养未来顶级科学家的“严济慈物理英才班”,可见对其重视程度。在大二时,也就是2012年左右,曹原主动找上曾长淦教授要求学习石墨烯超晶格知识,而且期间,曹原还成为了中科院首批国际交流生,被派往美国顶级研究型大学——密歇根大学学习。2013年,他受牛津大学邀请,前往伦敦作为期两个月的科学实践。2015年,曹原受到导师推荐,前往全球第一大理工科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了他国外的求学生涯。然而,在攻读博士期间,很多人并不看好他所研究的领域,甚至受到其他人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用实力给了那些轻视过他的人一个有力回击——他研究的成果发表,震惊了全球科学界。“曹原亲手终结了“电力物理界的黑暗时代,并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物理教授这么评价曹原。可以说,曹原的父母很有眼光,而国内的学校对于曹原这样的天才,也是一路呵护成长,倾尽资源培养,因此一位天才科学家的诞生并不容易,人才的培养充满艰辛,真可谓一将成名,无数人的心血。而曹原因为该项成果荣登了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2018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榜首,但是取得成功的曹原却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学成以后要回到中国去。曹原无愧于国家的培养,祝愿他早日学成归来,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而他的经历再次证明:只要你足够优秀,你的舞台就会超乎想象的大。

薄荷糖

天才少女18岁读麻省理工,26岁当哈佛博士,父母眼界决定孩子阶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天才少女》,这个影片的小姑娘究竟天才到什么地步?六岁半的她已经开始看过查尔斯齐默的著作《高等代数的演变》,开始自学微积分,在数学上的天分无情碾压比她年长好几十岁的外祖母。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有个同样是天才的母亲。她的妈妈穷极一生都在证明纳维斯托克方程,在生下她后不久就自杀身亡了。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他的胞弟——也就是美队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邋里邋遢不修边幅靠修船为生但是每一帧都帅得闪闪发光的小女孩的舅舅,来抚养她的孩子。这部电影十分精彩,女孩的聪明头脑也令人惊讶,但是电影终究是电影,这样小小年纪就展露智慧的孩子几乎是没有吧。实际上我国就有这样一个从小语出惊人的数学天才,她就是——蔡天西。天才少女18岁读麻省理工,26岁当哈佛博士,父母眼界决定孩子阶层1977年6月,蔡天西出生于温州瑞安一个有名的书香世家,父亲是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虽然父亲有名,但是蔡天西依旧和当时的大多数孩子一样,逃不过贫穷二字。要知道蔡天西来到这个家庭的时候,上面已经有5个孩子了,蔡天西最为家里的小六也是在跟着吃贫穷的苦。即便家庭并不富裕,同时又要养活六个孩子,即便蔡天西是整个家庭中唯一的女孩,但是作为知识分子的父亲,非常清楚的知道,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再穷不能穷孩子,在却不能却教育。蔡天西还是跟着一起上了幼儿园。可是蔡天西仅仅去了一天幼儿园就不愿意去了,父亲生气的原因,谁能想到,四岁的小姑娘居然说:“幼儿园十分无趣,净做幼稚的游戏,相比较而言更羡慕5个哥哥可以背着书包去念书的生活。”父亲听后大笑,于是第二天就送她去小学里“体验生活”,没想到明明才4岁,却能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而且门门功课都学的很棒。很快,老师和周围的同学都越来越喜欢这个小女孩儿。从此以后蔡天西在学校的生活就像是开了挂一样:9岁时蔡天西一举获得了全市小学生数学竞赛的一等奖;10岁时由于提早完成小学课程,蔡天西直接跳到了初二;14岁的她直接从苏州中学科少班毕业,并且考上中科大少年班,被众人称为“神童”;18岁的蔡天西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18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纸片般向她飞来。她所申请的学校几乎全部录取了她,其中包括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常春藤名校。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蔡天西最终选择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22岁的时候,蔡天西提前两年从哈佛毕业,并取得哈佛博士学位。人们都说蔡天西的求学路是彪悍的,但是回过头来看看蔡家老小,人们就毁灭明白,其实优秀的孩子往往来自于父母的优秀和长远的眼界。蔡天西的老爸蔡笑晚,自学三科满分考入杭州大学,中国著名教育专家;大哥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两个儿子都在麻省理工学院就读;二哥蔡天武,双博士学位,1988年考上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博士主办的CASPEA留学博士研究生;三哥蔡天思,北外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后来放弃读博转身实业;四哥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美国名校阿肯色州立大学博士;五哥蔡天君,中科大硕士。这一家人都是学霸,怎么会养不出一个“学霸小妹”。蔡天西能在少时就发现自己的不同,并且能够将聪明得到很好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蔡天西的父亲能够及时的发现女儿的不同。如果当年蔡天西不想上幼儿园被当做是一场无理取闹的情绪也许蔡天西的聪明就会被埋没在幼儿时期。她可能会像绝大多数孩子一样,继续循规蹈矩的一步一步慢慢升学,就不会有天才的称号。可以说,父母的眼界往往决定了孩子的阶层。蔡家能有这样优秀的孩子,真的是多亏了一个懂得教育的老爸。蔡天西的父亲发现孩子的聪明才智,并且注意孩子的学习发展方向,他知道数学这门科目你的重要性,也知道学好数学能够为孩子带来什么。因此培养蔡天西也是让她追随着自己的喜好,引导着她在数学上的发展。因为数学蔡天西能够18岁就收到18所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22岁就能顺利的博士毕业。数学是蔡天西人生中的重要“成分”。从这件事上我们也能看出数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我们的孩子不一定有蔡天西这样的头脑,但是在学校期间同样是要与数学不能分离。数学学的好不好直接会影响孩子的分数,数学会不会巧妙引用直接影响孩子日后的生活。面对枯燥的数学,只有让孩子先喜欢上数学,才能够让孩子在数学上有所发展。如何让孩子真的喜欢上数学?那就是挖掘孩子在数学上的兴趣。这本《趣味数学》能够完美的解决孩子和家长的这一大难题,让孩子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快乐。有趣的故事和大面积能够让家长也参与其中,家长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孩子不仅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还能够见证孩子的成长,拉近自己与孩子的距离。这套书中,不仅有数学还有语文,双管齐下,让孩子在认字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在与家长“玩耍”的过程中爱上数学,爱上思考。如果您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尽馆爱

MIT走出的顶级毕业生,个个都走到人生巅峰!

MIT走出的顶级毕业生,个个都走到人生巅峰!美国主流网络媒体BI为我们整理出了从MIT校友会走出的顶级毕业生,并希望通过这些优秀学子的实际表现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座全球顶级学府的深厚教育功底。这些优秀学子都是谁呢?本·伯南克美国经济学家,前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1975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7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2年,伯南克被布什总统任命为美联储理事,2006年2月1日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2009年12月,伯南克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年度人物,2010年1月获得美国国会参议院最终投票确认连任,2014年2月1日到任,任期4年。劳伦斯·萨默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默斯年仅16岁时便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不久后转读经济。在克林顿时期担任第71任美国财政部部长,曾任哈佛大学校长。因为研究宏观经济的成就而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钱学森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张朝阳搜狐公司创始人张朝阳, 搜狐公司创始人,现任搜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1993年获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前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前总理;1971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学士,1973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硕士学位。作者:onliness1

动物屋

杨振宁极力推荐的物理天才,6年本硕博连读,24岁成麻省理工博士

“他是我所见过最优秀的2、3个年轻物理学家之一。”2005年,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这么评价一个19岁的青年,并极力推荐他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杨振宁在物理界的声望一直很高,能够得到他推荐的人并不多,能够得到他如此赞赏的青年更是凤毛麟角。那么这位年仅19岁的青年,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能够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认可和赞扬?说起这件事,还要从15年前说起,这位物理天才名叫李真,15年前也就是2004年,那时18岁的李真,还是启东中学学生,参加了第5届亚洲物理竞赛和第3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一举成名,成为亚洲、国际奥赛双料金牌得主,而因此,同年9月以免试的方式进入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活脱脱的物理天才。进入清华之后,便是得到了杨振宁的关注,而且没有多久,便得到了杨振宁的推荐,前往美国深造。而李真得到如此难得的机会,更是倍加珍惜,随后便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当年杨振宁教授果然没有看错这个青年,短短几年时光,李真便在麻省理工展现出了卓越的天才,2007年成为了国际电磁学研究进展论坛副主席,2009年又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硅谷科技论坛主席,在各种活动下,他仍然以6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本硕博连读,并于 2010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博士学位,而此时他年仅24岁。他不仅年轻,更是才华横溢,成为了模拟集成电路方面的专家,而这方面的人才,对于过去与现在的中国来说,是极度缺乏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美国也很重视,好多著名大学和研究单位,纷纷伸来橄榄枝,给出了优厚的待遇、较好的科研条件等等,但是李真似乎感受到了祖国的呼唤,便是在学业有成返回培养自己的祖国创业,在苏州高新区创办公司,主要从事集成电路产品及应用系统的研发、设计等相关业务。信息时代,集成电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被誉为“现代工业粮食”,如今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之下,集成电路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这不仅关乎到个人利益,更是涉及到国家的方方面面,对于集成电路的设计和研发已成为全世界高科技国竞争热点。众所周知,2018年发生了比较著名便是“中兴事件”,刺痛了中国,其背后就是我们缺乏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那一刻,中国人清醒地意识到自主创新锻造“中国芯”迫在眉睫。而这个攻击克难的问题,自然离不开人才,离不开这方面的专家,而其复杂程度也并不是一人可以完成,这方面需要更多像李真一样的专家,不断地攻坚克难,而且相信随着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才大量回国,“中国芯”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乃至掌握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该方面的领军者。

小拳王

清华大学博士美国访学归来:麻省理工学院的优势与不足!

在麻省理工学院大草坪前,与主楼Killian Court (俗称“大圆顶”)的合影时间过得飞快,在麻省理工学院为期六个月的访学生活即将要结束了。回忆半年来学习与工作上的点点滴滴,感触很多,这其中有许多麻省理工的优点值得我们中国的高校去学习,也有一些缺点和不足需要我们去避免,甚至引以为戒。Mind and Hand:在科研中提升自我2018年的3月1日,抵达波士顿的第二天清晨,顾不上尚未倒过来的时差和旅行的疲惫,我就匆匆从位于萨默维尔镇的租住地,赶往位于剑桥镇的麻省理工学院报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各栋建筑散落在剑桥镇东南角的查尔斯河河畔,隔着查尔斯河与波士顿的后湾区相望,校区基本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跟随手机导航走了许久,却迟迟没有找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大门入口,这让我不禁焦急起来。直到遇到一位身穿带有MIT标志衣服的同学,拦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我已经身处麻省理工校园之中了——和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不同,麻省理工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校内外所有的道路都是直接相通的,校外的人和车可以毫无阻碍地进出校园,各个院系的系馆也没有门卫,游客均可自由出入。虽然时不时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前来参观,但整个校园依然显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我和麻省理工的第一次邂逅就在这样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发生了,真可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是麻省理工这所世界名校留给我的第一印象。2017-18年度,麻省理工学院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一、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四、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五,其材料学科更是长期位居全美第一。虽然在各种各样的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纳米材料日益占据美国各个高校材料学科研究热点的背景下,我所研究的传统金属结构材料越来越不占主流,但是素来拥有物理冶金背景的麻省理工材料系,还是保留了一支短小精悍的金属结构材料研究队伍,这一点实属不易。而我在麻省理工的合作导师,材料系的C.Cem Tasan教授,就是这为数不多的队伍中的一员。他从世界著名的金属研究重镇——位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马克斯·普朗克钢铁研究所入职麻省理工还不到三年,就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独立研究团队,共有博士后三名,博士生七名,访问学者和访问生三名。第一次和Tasan教授见面,他就立刻和我约定了每周固定的讨论时间。在他的课题组里,每位成员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每周和他讨论科研进展,以确保导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状况。在Tasan教授的日程表上,每位成员的项目进展情况标示得密密麻麻:有的处在项目开题阶段,有的处在实验和数据收集阶段,有的处在数据后处理阶段,有的处在文章撰写阶段,还有的处在投稿阶段……根据不同的进展情况,每周的讨论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这种有效的时间管理令我印象深刻,它有力地确保了组内科研活动的高效运转,值得我校的课题组学习借鉴。麻省理工对实验室的安全也十分重视。和导师敲定课题细节之后的第一时间,我就想投入工作,结果却被实验室的管理员告知没有进入实验室的权限。原来是因为我还没有完成学校规定的安全培训课程。麻省理工的安全培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实验安全知识培训,在网上进行。学生浏览每一章节的幻灯片后,需要回答相应的课后习题,只有正确率达到60%以上才能通过。所有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的博士生、访问生都必须参加;第二层次则是每个实验室根据自身情况组织的单独培训,包括危险源的识别,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实验仪器的操作须知等等,由实验室的工程师负责组织考核,该实验室所属的研究生必须参加。在完成了上述两项安全培训之后,我才终于开始了我的实验之旅。麻省理工的校训是“Mind and Hand”,意在强调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分析能力,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前在清华做实验,很多事情并不需要自己动手,比如加工试样,只需要把CAD图纸画好,直接交给机加工师傅即可;又比如拍摄试样的电镜照片,只需要自己坐在一边,告诉电镜工程师用多大的倍数观察哪些位置、哪些区域即可,并不需要自己操作电镜。然而,在麻省理工,这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动手了:在线切割设备上切取试样,切割丝的运行轨迹需要精心设计,遇到一些复杂的几何结构如何处理,如何选取合适的切割参数,都让我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学习电镜的操作,对我来说更加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失去了工程师的帮助,我必须自己学会图像的对焦、对中、消象散,然后设置各种合适的观测参数,有时候还需要转动和倾转样品台,却又要格外小心,不能让试样撞上电镜真空腔内安装的各种探头……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我才终于掌握了这些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了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的资格。Tasan教授课题组的组会安排在每周四的下午,由一个45分钟左右的长报告和一个15分钟左右的短报告组成。报告中的讨论也相当活跃,大家可以随时打断报告人,就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讨论和商榷,充满了学术民主氛围。开始时,由于英语口语不熟练,我还不太敢随便插嘴提问。Tasan教授看出了我沉默的原因,便鼓励我勇敢提问,他说即使说的不规范也不要紧,只要大家能理解我表达的意思就行。于是我开始勇敢地参与组会讨论,虽然英语讲得并不流利,时不时地夹杂一些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的不正确表述,但总算是正常地参与学术讨论了。整个访学期间,我一共做了三次长报告、一次短报告,口语水平也随之提高了许多,英语水平确实需要语言环境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提高。相较之下,我们清华大学虽然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学之一,但是研究生还是普遍比较缺乏英语口语锻炼的机会。希望以后除了一般性的英语课程之外,学校能够更加重视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的培养,这对我们日后融入国际学术圈,进行国际性学术交流是十分重要的。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制度差异在Tasan教授课题组工作期间,我也和组里的麻省理工博士生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和他们的交流中了解到了这里的博士生培养制度。总体而言,MIT的许多制度和国内是比较类似的:博士生入学后,首先需要经历一年的课程学习,修完四门必修课程,然后必须通过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环节。博资考有一次补考机会,如果两次都不能通过,就只能拿硕士学位毕业,或者转学去其他学校。博士生的开题环节也异常严格,由系里相关领域的教授组成专门的开题答辩委员会,每次都会有很高的淘汰率,这也是美国“宽进严出”培养模式的特点之一。但与清华不同的是,麻省理工材料系对博士生毕业时的文章发表数量没有专门的规定,只要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达到毕业要求、能够通过答辩委员会的认可,就可以毕业,并不强求一定要发表多少数量的文章。相反,如果学位论文的质量达不到要求,即使在读期间发表了很多文章,仍然是不给予通过的。在这一点上,也希望我们清华可以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更全面地、积极地评价一名博士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而在学校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运行上,麻省理工非常注重学术自治,而非行政主导。学校的科研活动以各个教授的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独立运行,校长和系主任不会过多的影响和干涉。甚至说,校长的职责仅仅是代表麻省理工出席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等隆重的活动,平时就显得很“没存在感”。与此同时,学校也非常尊重每一位教授自主选择科研方向与课题,不会制定过多的学术指标去要求教授完成;当然,教授们也必须对自己的科研方向负责,如果因为选择了不合适的方向导致科研经费缺乏,或者学生无法毕业、甚至招收不到学生,学校也不会替教授去承担任何后果。实质上,这也是美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在学术领域的体现,即“小政府、大自治,自由竞争”的逻辑。当然,必须要指出的是,去行政化并不是去政治化——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政治活动在这所学校里留下的痕迹:美国两大政党在麻省理工中都有自己的组织,比如民主党人反对特朗普政府强制遣送非法移民的宣传单就经常散发到我们实验室中。此外麻省理工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楼大厅的墙壁上高悬着在二战中为美国牺牲的麻省理工校友的名字,这一点和清华设置英烈纪念碑的理念不谋而合。名校亦有不足作为一所国际顶尖高校,麻省理工当然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但不是所有的制度都值得我们不加甄别地照抄照搬,甚至有一些不足是需要注意规避的。第一,麻省理工的本科生、研究生招生均采取“申请—审核制”,学业成绩(课程绩点)和标准化考试成绩(本科的SAT和研究生的GRE)只作为参考之一,而学生在科研经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背景则是决定是否录取的重要因素。这一机制固然有利于招收更多的精英学生,却很能保证招生的公平性。在Tasan教授的课题组里,我就遇到了一位韩国某官员之子正在做暑期研究,他高中都还没有毕业,甚至不具备从事科研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框架,就已经在父亲的安排下,进过麻省理工两位教授的课题组了。六周时间内,他其实什么工作也没做出来,但出于将来申请本科学校的目的,还是硬生生地利用组里博士生的一些数据给他“造”出了一篇文章,为他的简历上增添了“光辉的一笔”。而对于普通家庭的子女来说,恐怕是很难有这样的机会的,这也就造成了美国名校招生极大的不公平性。相比之下,我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存在着某些问题,却相对能够保证绝大多数人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目前,中国也正在推动本科招生和研究生招生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公平必须得到严格的监督和保障。第二,麻省理工的市场化运作,也导致了学生的社会保障不足。学校没有专门的公共食堂,所有的餐厅都和校外一样是市场化运营,不享受政府补贴,因而饮食价格异常高昂,往往一顿饭就要需要花费10美元以上。而在清华,只需要刷学生卡,花10元人民币就可以在学校食堂吃上一顿很不错的饭菜,两者不可同日而语;麻省理工学生公寓的住宿费更是比一般校外房屋的租金还要高,达到1000美元/月以上。而在清华,学生宿舍的住宿费远远低于北京市房屋的一般租金;医疗方面,麻省理工的学生都需要自费购买昂贵的医疗保险,而清华的学生都可以享受校医院的公费医疗……以上种种,都造成了美国的顶尖教育为精英阶层所垄断,底层群众很难负担得起这样的教育成本。第三,虽然美国社会历经了南北战争和黑人平权运动的洗礼,但是在今天麻省理工的教授队伍中,仍然残存着一些种族歧视的痕迹。比如,有些教授对中国学生持有一定的偏见,在招生和奖学金的授予上对西方学生有倾斜,甚至在学术上对中国学生和学者不甚友好。据一些中国籍的学生反映,麻省理工材料系某位担任知名杂志主编的教授,对中国学者和中国机构署名投送的稿件,几乎每次都不予送审就直接拒稿,而对来自西方国家学生的稿件则大开绿灯。这样的做法不仅侵害了中国学者的权益,也对学术的公平和公正有着极大的损害。相对而言,清华对待外国留学生的态度还是相当友好的,我们也应该极力规避生活中、学术上类似种族歧视问题的出现,体现出清华大学海纳百川的胸襟。总的来说,为期六个月的麻省理工访学之行,让我学到了很多、感受了很多。在完成既定科研任务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制度差异,认识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和优势所在,非常有意义。正像鲁迅先生在多年以前提倡过的“拿来主义”那样,在清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今天,我也希望母校可以扬长避短,辩证地吸取麻省理工的先进经验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注意避免照抄照搬,也避免麻省理工存在的一些问题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只要通过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清华一定可以屹立于世界名校之林,像今天的麻省理工学院那样,成为世界各国学子纷纷向往之地!本文来源: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芮少石同学的访学总结报告 编辑:邵正隆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徐思羽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