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马来西亚艺术留学有哪些美术学院?马来西亚美术博士招生信息汇总擎跽曲拳

马来西亚艺术留学有哪些美术学院?马来西亚美术博士招生信息汇总

有没有同学对美术情有独钟?马来西亚有不错的院校设置有美术方向的博士学位。想要创作,想要继续深造,想要寻找更多创作灵感?是否想出国进修?还不赶快来了解一下马来西亚美术博士留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博士学位(美术)-艺术学院简介就读于艺术学院的美术专业博士会学习如何撰写文章和博士论文,挑战艺术史和艺术批评领域已有的美学,形式以及概念方式方法。学历得到国际认可,毕业学生可在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史和艺术批评领域就业。研究重点领域:艺术艺术史与理论绘画雕塑平面媒体摄影媒体绘画工作室实践设计图形通信设计:视觉传达版式包装设计设计研究品牌和身份新媒体设计与技术动画艺术与设计声音艺术设计与技术数字录像创意编码互动媒体与数字应用工业设计设计管理服务创新设计技术家具和产品设计制造和组装设计材料与设计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设计研究陶瓷手工业学制,学费全日制:最少4个学期/最多10个学期 学费:1,150 马币(每学期)非全日制:最少6个学期/最多15个学期 学费:1,025 马币(每学期)入学要求申请人应具备以下条件:拥有CGPA 3.00 / 4的硕士学位或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CGPA 3.67 / 4)。无语言要求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博士学位(视觉艺术)-文化学院简介博士学位是马来亚大学的首要学位。作为马来亚大学学术成就的巅峰,博士学位是在指导下准备论文,在审查基础上授予的。这代表了对所选研究领域的知识和理解的原创和重大贡献。研究领域文化中心为候选人提供了以下领域的研究机会:视觉艺术-马来西亚艺术,泰国艺术和建筑,伊斯兰艺术,东南亚20世纪艺术比较研究,东南亚艺术(近代)学科,艺术史理论及史学,策展人和展览研究主题,当代亚洲艺术主题,现代亚洲艺术主题,视觉文化及设计史。学费35,070马币, 费用金额基于平均学习时间(博士学位为6个学期)。入学要求硕士学位或相关领域的同等学历** 注意:具有CGPA 3.0及以上或同等学历的硕士学位的申请者将受到优先考虑。拥有CGPA 3.7及以上学士学位的申请人可以直接申请博士学位课程。语言要求国际申请人必须至少具有:雅思:(学术)5.5分;托福:(paper-based)总分550分,(computer-based)总分213分,(internet-based)总分80分。入学时间表:申请全年开放。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博士学位(艺术与设计)- 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简介艺术与设计学院渴望通过创造力和创新来塑造未来并改善世界。乐于将技术,艺术和设计进行碰撞,以使世界社会得到改善。从强有力的基于研究的Creative产品到一家财富500强公司,再到为贫困的偏远村庄提供水泵,Art&Design的实践现已朝着各个层面的社会改善迈进。从新产品开发到手工艺品保护的研究,与创意产业的紧密合作为所有人提供了见证。入学要求具有相关领域,相关经验的硕士学位。必须提交其感兴趣的领域研究计划。费用4025 马币 (每学期)

爱璀璨

马来西亚艺术留学有哪些音乐学院?马来西亚音乐博士招生信息汇总

想要走艺术留学-音乐道路的同学们,是不是想知道马来西亚音乐博士有几家?说起音乐专业,大部分应该是想到欧美名校。其实,马来西亚也有几所不错的学校,开设有音乐专业博士学位。相比之下,马来西亚的院校性价比高,费用低。且教学质量也有所保证,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你有没有曾经听到一首歌,嗨到不行,或是听到一首歌,痛哭流涕过。音乐的力量让我们无法忽视,它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音乐能传递出用言语没有办法描述的东西,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其音符的表现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感情。如果你有一颗艺术家的心,就赶紧来了解一下音乐专业的系统学习吧。让我们来盘点一下马来西亚3所大学的音乐专业,申请条件及要求。马来亚大学,理科大学,博特拉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音乐马来亚大学音乐专业学博士共包括5个研究方向。学制:3-5年课程类型:研究形式申请时间:全年可申请学费(共计):35070(马币)约合5.91万人民币学期设置:每年开学两次,2月和9月,学生可收到录取通知后自行选择。申请条件:1.中国认可院校的硕士毕业。2.雅思6.0+,托福550+。(也可无语言成绩,暂申请有条件offer,到校就读语言班或后期考取语言成绩将有条件offer换取无条件offer)。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博士学位(音乐)音乐学博士学位介绍了音乐研究的基本原理。博士学位的重点是个人音乐活动,例如作曲,民族音乐学,教学法和表演。该计划旨在让学生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特定领域,并与任命的导师密切合作。研究重点领域:民族音乐学音乐学作曲教育学–音乐教育学制,学费全日制:最少4个学期/最多10个学期 学费:1,150马币(每期)非全日制:最少6个学期/最多15个学期 学费:1,025马币 (每期)入学要求申请人应具备以下条件:拥有CGPA 3.00 / 4的硕士学位或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CGPA 3.67 / 4)。无语言要求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博士学位(音乐)该计划致力于通过创造性方法深入研究音乐的各个领域。该课程还鼓励跨学科研究。学费4年学制课:总学费33,100马币5年学制课:总学费40,900马币入学要求申请人应具备:获得硕士学位;相关领域的课程硕士学位,最低CGPA为3.000;优秀的学士学位,最低CGPA为3.750或与第一学位相当。语言要求雅思: 6.0, 最低要求5.5;托福 (internet-based):79-80, 最低要求61-78;PTE:50,最低42-49 。

祖罗

博士申请PhD|马来西亚苏丹教育大学博士招生简章

NO. 01 学校简介苏丹教育大学(Universiti Pendidikan Sultan Idris——UPSI)是马来西亚一所公立大学,也是马来西亚唯一的国立重点师范大学。类似国内北京师范大学,是亚洲师范类名校。“教育学专业排名第一”“UPSI的名称反映了卓越的象征,这是唯一一所专门从事一级学位和学位后水平的教师培训和教育课程的大学。”“共有两个校区在历史悠久和全球领先变化的基础上,在教育领导力方面是独一无二的。”“致力于在国内外人力资源发展卓越的背景下,通过教与学,研究,出版,谈判和社区服务来传播知识,从而带来教育变革。”NO. 02博士入读要求托福:至少500雅思:至少5.5NO. 03 学院设置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FPPM)心理学、认知科学科学与数学学院(FSMT)环境生物技术、生物传感器、毒理学、分析化学、天然产品、先进材料、应用统计、仪表、物理材料、可再生能源、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统计学、应用数学管理与经济学院(FPE)规划和教育政策、工商管理、创业、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发展、信息系统管理、伊斯兰金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管理和组织经济学、创业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伊斯兰经济学体育科学与教练学院(FSSK)运动心理学、体育教练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FSMP)美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美术研究、美术工作室、艺术史研究、视觉传播研究、设计研究、工艺研究、文化研究、多媒体应用、创意品牌、广告、信息设计、教学媒体、新媒体、数码游戏、游戏为基础的教学、计算机图形和动画、信息系统与管理、软件工程、互联网和计算机网络、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语言与传播学院(FBK)马来语语法、马来语测试、传媒、伊斯兰文学、古典马来文学、文学话语、马来戏剧、现代文学、阿拉伯语、中文、创意写作、心理语言、马来语方言、性别研究、阅读、语言测试与评价、话语研究、伊班语、英国文学、泰米尔文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FSK)伊斯兰教育、马来西亚历史、东南亚历史、地理、伊斯兰教法、伊斯兰法典、马来西亚研究、道德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学院(FPTV)技术和职业教育、农业科学计算机与创意产业学院(FSKIK)美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美术研究、美术工作室、艺术史研究、视觉传播研究、设计研究、工艺研究、文化研究、多媒体应用、创意品牌、广告、信息设计、教学媒体、新媒体、数码游戏、游戏为基础的教学、计算机图形和动画、信息系统与管理、软件工程、互联网和计算机网络、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NO. 04 学费科学和技术学院 RM:29,830RMB:47,651非科学和技术学院 RM:28,390RMB:45,350科学与数学学院 RM:36,230RMB:57,874教育类博士学费 RM:48,390RMB:77,299更多了解欢迎翻阅公主号:海外硕博堂

凡尔赛

把控制当成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又到了每周树洞时间了。今天的问题,都有点难。第一封信九年的婚姻,该分开吗?媛媛你好,我有一段9年的婚姻,但这个婚姻并非我所愿意。谈恋爱时候,便觉得他不适合我,但无数次提分手,他故意装可怜,让我觉得自己很残忍,不再提分手,直到拖到意外怀孕。我当时刚大学毕业,于是和他说了,也和自己母亲说了,便决定流产,好好工作。但他立刻告诉他父母,他父母和他逼着我留下孩子,双方讨论结婚。甚至在我啥都不懂的时候,我没有户口本情况下,居然找关系让我莫名其妙和他领证了。接着就是立刻结婚生孩子,他为了管着我,特别擅长精神控制。我去哪他都必须知道,不然就打电话给我父母施加压力,说我在外面鬼混,然后让我父母给我打电话,逼迫我回家。甚至因为他们家人对我怀孕期和月子期的一些矛盾,我得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一个月暴瘦20斤。再然后的10年,每次因为一些事情发生的矛盾,他的语言攻击都让我痛不欲生,同时把我困在一个县城,不让我出去有更好的工作。我211本科,中科大MBA,哪怕我找好了,他也知道我的软肋,威逼利诱,然后我自己放弃了那个工作。直到一年半前,我终于有机会回到合肥工作,因为他也有参与的一个生意,需要人员,我便借机到了合肥来工作。现今我在合肥工作,和他有合伙创业的项目,但在这个过程中才学习了解到,精神暴力也是一种家庭暴力,而他不停的对我做的是精神勒索。如今,我开始不见他,更不让他靠近我,触碰我,因为我的身体潜意识的抵触他,哪怕我想原谅他,可我的身体是不由自主的很排斥他靠近我。因为我最近长时间不见他,他便和孩子说“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爱你,她和别的叔叔好了”(是原话,我亲耳听见)今晚他又打电话给我父母,把他父母也喊来,然后一起坐下来说要好好谈谈。今晚两个家庭,包括孩子也来了,他家那边谈话给出的方案是:他愿意改,让我给他机会,好好过。我本来的提议是:分居两年,如果互相在这个过程还发现好的地方,那就和好。但是他家所有人包括他觉得分居就等于离婚,要么现在离婚,对大家都好,要么给他机会,和好,等他变好,而且他现在已经变好了。他们家根本不愿意给出缓冲的时间和机会,最后我只好现场答应给他机会。而回到家中和他说明,彼此冷处理半年,半年后再来决定是否离婚。没错,他是同意了,也许也会变得对我很好,而我是那种很敏感脆弱的人,让我永远忘记过去10年的伤害,忘记自己从22-32这10年的光阴都活在阴影里面,原谅他,并且能够开开心心的和他过一辈子,好难,我的心被践踏太多次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原谅他。我该怎么选择?一方面他现在在努力表现,让我觉得他很努力,对我很好,我于心不忍和他离婚;另一方面,每次想到过去,我就内心伤口痛不欲生,很想去找到自己真正爱的人,好好生活。回答:我们身边,存在着很多控制欲强的人。他们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喜欢评价别人。别人不按他们的意思做事,或者反对他们,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不满,甚至会发生暴力行为。暴力没有用的时候,他们就会卖惨。你的老公,就是一个典型中的典型。他会把自己身边的人,当成是一个玩具。在他的心里,玩具要听他的安排,包括结婚和工作,太可怕了。他不会愿意听你内心的声音。所以你会经常感觉,好像自己每次要坦诚的和他去表达一些事情,丝毫不会影响他,他不往心里去。《不要用爱控制我》这本书里就写到,控制者很害怕被控者表达出真实的自我。当你去和老公表达真实的想法时:比如,我不喜欢你用某种方式对待我,我有自己的追求我想要一份更好的工作时,他是不是非常惊讶和愤怒?他会坚决否认你的真实想法是正确的。而你,在不断的被否定和被惩罚之后,渐渐的会丧失自我,成为他塑造的一个玩偶,被旁人的评价左右。精神控制者,不懂什么是爱。把控制说成爱,是最大的谎言。对你好,也不过是为了继续控制你。除了老公之外,老公的父母,你的父母,他们都在尝试侵入你的边界,让你不能成为你自己。可是作为一个人,我们的边界里,都成了别人的领地,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不管这个婚,离还是不离,肃清你和他人的边界,做回你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第二封信我该出国念博士吗?我跟你同年,但是你年长我半岁,所以也是可以叫一声姐姐的。我现在特别纠结,我刚刚得到了马来西亚大学的博士offer,但是我的专业知识其实并不怎么扎实,因为我是跨专业,我本科是学美术的,硕士是现代中文,但是只学了一年多,这个是古典中文,我很怕毕业困难。但是我的博导很有诚意,知道我英文不算好,一直用中文和我沟通,对了,我博导是北大毕业的,和您也算是校友了。第二点,就是我有一个一岁零两个月的孩子,要去异国他乡,我真的很舍不得很舍不得他,害怕错过他的成长,他现在正是依赖我的时候,我也很依赖他,他真的很可爱。在他几个月的时候。我觉得我可以趁他小,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业,但是…现在我真的越来越离不开他。我想把他带过去,但是大环境其实是不允许的,首先是,我得物色人帮我带,现在是我婆母在帮忙带,其次是那边医疗、保险等各方面,不是我们太熟悉的,怕有个万一,追悔莫及…我现在特别纠结,我到底该不该去马来西亚念博士?不去,我觉得有负于自己;去了,我觉得愧对我的孩子…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等你有小孩了,你可能才能明白,母子之间那种牵挂与爱。我身边有很多父母很优秀,孩子最后坑蒙拐骗,行差踏错的例子。父母真是痛哭流涕,后悔不已。但是不去,我以后肯定基本上不会能有这样学习提高的机会了,因为我年纪大了,很多机会都将失去…而且我孩子应该在小学之前,都是需要我的…我实在是太需要解决这件事情了。回答:哈哈,每次看到这种来信,我都要感叹一声:只有女人才有这种纠结,因为孩子不可以没有妈妈。但是可以没有爸爸,所以爸爸可以去全世界圆梦,妈妈要陪伴孩子长大。按照现在的育儿标准,我的父母,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好父母。育儿书里写的错事,我妈做过的太多了:拿着扫帚追着孩子打;不经过我同意,就把我最珍贵的衣服送给表妹;经常欺骗我的感情,对我空头许诺但又不执行;····我没做过父母,诚如你言,但是我做过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些心灵创伤,这些创伤,后来被治愈在毫无保留的爱和信任里了。我不仅健康长大,而且幸福长大。我想和各位妈妈说,育儿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哪怕是上月球,也有个方法套路可以遵守,只有育儿这件事,复杂到同一个父母养的孩子都不同,同一套教育方法实施下去效果也不同。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因素太多,有abcd26个英文字母,都排不完的那么多。陪伴孩子重要吗?重要。不打不骂重要吗?重要。科学喂养重要?重要。这么多因素都很重要,你不是每一个都能做到。即便做不到这个,也可以做到那个。所以不用觉得自己读个博,就会让孩子走上邪门歪路。《思维改变生活》这本书里谈过,你的这种思维本身是错误的,在想象中严重夸大了结果。假设你最后决定去读博,也可以很大程度是弥补未曾陪伴的缺憾:1、充分的求助自己的老公和父母,让他们多给孩子陪伴和关怀。2、好好赚钱,争取逢年过节可以多回来。3、经常和孩子视频通话,让她知道一直都妈妈存在着。当然,如果你觉得在影响孩子的26个因素里,在一岁多的时候陪伴她,就是重要到,不陪伴就会毁掉孩子,也可以决定留下来。不用非要追求做什么独立女性。所谓独立,从来不是所有决策都必须围绕自己。而是,你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自己独立的意思。你要想明白这几个问题。第一,你是真的觉得陪伴孩子的行为,价值大于自己读博,而不是因为读博太难了。有些妈妈,与其说总是在为孩子牺牲自我,不如说拿孩子作为挡箭牌,不想承担自己的人生困境罢了。这样每次她想到自己的懦弱,都可以和孩子说,都是为了你啊。第二,到底是孩子离不开你,还是你离不开她。其实很多母亲,之所以做出陪伴的决定,是因为自己依恋孩子罢了。想清楚之后,你就可以做决定了。你如果跟我同龄,也快30岁了。一个30岁还在要求自我成长的女性,不会是一个坏妈妈。你的每一个决定,其实没你想到那么严重的。第三封信认识八年的好友突然向我表白,有点懵媛媛姐,我大学毕业有四年了,唯一一个关系一直很好的男生朋友突然向我表白,加起来认识的时间有八年,我从来没考虑到过和他会有除了友谊其它的感情问题! 而他说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就考虑过要追我,但是迫于当时自己不够自信一直没说出口,这次是由于居住的地方近了 ,我们才有机会见面 不管怎么样,他告诉我这件事他都松了口气,而我却陷入纠结中!实际上,既然是做了这么久的朋友其实我在内心里是认可他,并且很多情况下相信他人品好,感情受到过严重挫折的我更看重伴侣的人品,我想象过有没有这种可能,但问题在于:1 我明白朋友比恋人要长久,恋爱分手那我会永远失去一个很重要的朋友;2 我心里也明白我看重对方的人品好,但是缺少心动,我一开始说的是我们两个人要在一起理由不充分,说的就是对于他我没有心动的时候; 3 他很好,但是我不想因为自己贪恋被人喜欢的感觉而贸然仓促的接受这份心意!我怎么样做才是最好的,该试着去接受这段感情吗?回答:你不太喜欢他,喜欢他早就在一起了,还是算了吧。哈哈。

有人

马来西亚留学艺术类专业有哪些院校可以推荐?

马来西亚留学国内知名艺术类院校报考比例高达100:1,竞争如此激烈,于是前往海外读艺术成了不少人的选择。今天就来看看马来西亚哪些艺术类大学最受欢迎?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1991年建校,属下设有3间分院,是一所隶属于林国荣国际教育集的国际性私立院校。它也是唯一获得大马政府批准开办来自澳洲的设计、传媒及建筑学课程的私立教育学府。学校注重赋予多才多艺的年轻新生代创意思考的能力、汲取智慧营养及掌握专业的技巧,以及积极拼搏和勇于投身业界的精神。其宗旨是培养精明能干、勇于接受挑战与具有领袖气质、善于把握机会、不断创新和提升未来生活的年轻才俊。作为具有全球化创意教育事业的教育旗舰,赢得了许多殊荣,得到了马来西亚政府及社会的广泛肯定与认同。马来西亚教育部曾为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颁发了国际学生最高入读率奖、全球化教育特别奖,同时,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和工业部为其颁发过杰出人才输出奖。作为一所私立院校,在短短的数十年内,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大马知名的高等教育学府。学校受马来西亚教育部认证,所授课程也受马来西亚学术鉴定局(MQA)的认证,同时也受中国教育部的认可。而海外的野鸡大学是不在官方部门备案之列的,所以小伙伴们在选定学校的时候,一定通过正规渠道确定学校的合法性,不然白白浪费了大把的银子,最后得不到回报。马来西亚留学定位选校想试试以自己的个人成绩能申请到国外什么层次的大学?可以使用(如下小程序)一键定位。使用方法:把你的GPA、托福/雅思成绩、专业名称、院校背景(211/985/双非)等信息输入到上面小程序中,系统会自动从数据库中匹配出与你情况相似的同学案例,参考他们的案例对比一下自己的情况,这样子就可以对自己进行精准的定位。

漫鄞江

艺术生马来西亚留学,首选林国荣创意科技大学

英迪大学的课程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涉及商科、计算机、工程、医学、心理学、大众传媒、艺术设计等不同领域。目前在校人数约为17000多人,其中包括来自近100个国家的2000多名国际学生,是马来西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私立大学之一。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政府已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除中国外,世界上注册中医师超过10万名。全球接受过中医药、针灸、推拿或气功治疗的人数已达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传统中医学专业Bachel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ons)学制:5年雅思:5分英迪国际大学传统中医学是马来西亚第一个经由 马来西亚卫生部(MoH)和马来西亚学术鉴定局 (MQA)批准的本科课程。课程由中马两国高水平的中医师职教,为学生在中医临床实践和治疗方面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们将进行超过 2200个小时 的实践培训。学生有机会前往 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或山东中医药大学 完成 5个月的实习 。在毕业时学生将拥有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了解中医背后的科学原理,奠定成功职业生涯基础,并且可在英联邦国家行医。中英双语授课英迪的中医专唯一一个经由双语授课模式完成的本科专业,课程以中文和英语共同授课,以便更好的理解中医的传统。进入中医专业课程的英文要求是 雅思5分 ,学生在申请时如果没有雅思成绩也可以申请,英迪大学会根据学生的英文测试成绩来安排相应的英文课程进行学习, 2个月一个等级 ,学期结束在英迪大学校园即可参加雅思考试。(英迪即是雅思考场)随堂出诊 & 中医名校学分转移课程传统中医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观摩和体验, 任教老师也与自己的诊所或在医院就职,因此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会直接跟随医师前往 中医馆坐诊 ,2200小时的看诊,第一年开始就写 病诊 , 最后一年长达 7个月的实习 ,不包括在学校实验室里的时间。英迪国际大学的中医专业是和中国国内顶级的中医大学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合作办学,学生可以在本科期间前往以上中医药大学实习或者 申请双学位(非中国籍学生) ,中国学生可继续申请其 硕士课程 。目前,英迪国际大学是马来西亚第一所开办中医专业的私立大学,成绩卓越,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在英联邦国家行医的中医师。 在马来西亚获得政府认可的中医师有7000多名,马来西亚政府已承认 中国5间中医药大学( 获公共服务局所承认),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生的行医资格,他们被允许进入政府机构服务。

大移民

从“四海”到“七海”’——跨文明交流中的艺术对话/2019南京国际艺术史论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年10月30日,由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国际教育学院和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共同承办的“从‘四海’到‘七海’——跨文明交流中的艺术对话/2019南京国际艺术史论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报告厅举行。此次研讨会,借以古老的世界观来为认识新世界的新视野作铺垫,力求打造中外艺术对话的新境界,在尊重各种文化与艺术多源性、多样性的基础上,以平等和开放的姿态为各国朋友提供相互认识、相互欣赏和相互探讨的学术平台。论坛开幕式由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曹步峰教授主持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向民教授致开幕辞。他表示,南艺艺术学理论学科在全国已是名列前茅,本届论坛以国际性学术交流为主题,由研究院和国际教育学院联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举办,这是校际间合作的好方式。我校国际教育学院先后接受了来自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为各国培养了各类艺术专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作为综合性艺术院校,将艺术史论研究置于基础研究的中心地位,一直是我们治学的方向。尤其是各国艺术史论研究的相互交融,更是推进其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途径。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有着学科发展的优势,近年来聘请具有艺术史学背景的专家学者云集贵校,我们两校实现互补正是校际间合作的典范。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以对话交流的方式打开学术视野,可谓是有益的学术之旅。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成洲致辞。他首先对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这届学术论坛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不同文明的资源,得到不同文化的滋养,这是艺术跨文明交融的体现。与此同时,随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艺术之间不断的相互接触与碰撞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也催生了新的艺术形态。何院长对本届论坛主题——“跨文明对话的艺术史研究”给出了三点阐释,即如何从跨学科角度重新认识艺术史;如何突破过去的艺术史书写的习惯和传统,重新书写艺术史;如何从跨媒介的角度重新建构艺术的理论和艺术史。论坛由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翁再红教授和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周计武教授共同担任学术主持。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杨振国教授以《中西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美术现代性考量》为题,阐述了中国美术现代性发展的实质途径。他认为,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的结构,特别是原发于西方文化的现代性种子一旦植入东方,便唤醒了东方文明和艺术的潜在智慧和情感,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而又为世界所接纳的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夏燕靖教授为大家带来了2019年东京“面向未来:东亚的博物馆与艺术史研讨会”综述报告,并对其中有关议题,诸如,与西方长期接触之前的亚洲艺术中的跨文化途径;与东亚近代艺术与艺术机构的多个问题;与西方遭遇之后的现代东亚博物馆、艺术收藏和艺术史的建立与发展;东亚地区现代及后现代时期的相关问题;东亚与西方世界互动的历史与区域之间的艺术史发生等进行了详述。并就东京论坛在考察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东亚艺术史及探索博物馆、艺术史与现代发展,再有对近代艺术家作品收藏、艺术史学研究实践的个案论题进行了介绍。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外籍副教授贝尔迪尼(意大利)在《墙壁与照片:当代街头艺术中的交互》为题讨论中,着重阐述了西方都市街头艺术的交互性。他认为,街头艺术在引导观者进行探索和分享互动的过程中,促进了实体与虚拟现实之间的交互,这意味着街头艺术通过这两种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生产和再生产是必然的,这一论题很好的揭示出艺术的行为发生与艺术的流行性特征。越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越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期间越南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中之“陶瓷之路”》,他通过对陶瓷作为越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在继国际贸易中日本陶瓷之后的贸易兴盛阐述了自己的认识观,即针对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越南与日本陶瓷交易进行考察,从而概括出这两个世纪中形成的越南与日本在贸易关系中出现的所谓“陶瓷之路”带来的影响,进而揭示出南亚与东北亚陶瓷艺术流传与发展所受贸易关系的作用。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牧副教授在其发言《他者建构的新艺术史:蔡国强与文艺复兴》中,探讨了旅美华人艺术家蔡国强的艺术之路,从新时代的华人视角出发,构建起对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运动——“文艺复兴”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的认识,使得原先被割裂的、作为“异文化他者”的中国艺术历史与西方艺术历史能够形成交互考察。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曲艺副教授为论坛带来的个案研究,《疏离还是亲近?——伦勃朗画作中的错视觉“挂帘”与“画框”》,论题以伦勃朗于1646年绘制的《带挂帘的圣家庭》为切入点,探讨伦勃朗这幅画作中的个人信仰表达,强调了图像的客观对象性,并揭示了图像与观者的微妙关系。这样的选题,为论坛引发了艺术史个案研究从路径到方法论的热议。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吴维忆副研究员在题为《由雕塑摄影重新解读艺术史“根本的造型性”》的发言中,提出了思想在自我实现中形成特定形状(shape)的过程,以及与雕塑的造型构成呼应关系的认识。她认为,“艺术(史)终结”论的进一步推演必然指向对思想与语言、艺术与思想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反思,从而指向对黑格尔历史哲学所内含的艺术史根本的造型性的重新解读。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沈淑琦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物质性、视觉性和性别:20世纪初期中国商业广告中对西方的想象》,旨在通过对传统中国图像(诸如年画、版画等)中飞行意象的表现讨论,阐述西方物质文化对中国视觉文化产生的极大影响,并检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这类母题引发的从性别、技术到现代性联系紧密的认识问题,着眼于中西文化在近世对话背景下的商业广告视觉发生变化的事实。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文化学院讲师,现攻读于南艺国际教育学院艺术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安娜塔拉森科以《反映帝国:圣彼得堡藏的晚清外销画》为题发言,针对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藏清以降外销画的图像进行比对分析,再现晚近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这些图像也成为了解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史料,研究价值非常之高。现攻读于南艺国际教育学院美术史专业的日本博士生石井麻贵,以《牧溪绘画》为题,探讨了南宋禅僧牧溪作品东渡日本之后对日本花鸟和山水画产生的影响,并以大量存于日本的文献资料作佐证,考察这段美术史的脉络。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赵奎英教授在《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与艺术史写作的三大范式》为题发言中认为,西方语言哲学在“语词与事物”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三种具有阶段性的代表性观点:即“词物对应论”,“词物分离论”和“词物共生论”。与此一致的是,艺术史写作也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范图说,诸如,再现的艺术史写作,话语建构的艺术史写作,出场显现的艺术史写作。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程雅娟副教授在《萨满文化圈视域下的游牧民族摹汉“羽人”艺术》为题的发言中,以汉代“羽人”图像为出发点,论述了这一图像在萨满文化圈中逐渐符号化并随之成为一种高度创新的艺术语言的过程。来自朝鲜平壤戏剧电影综合大学,现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全睿进、徐元灿、柳基英、金光德的联合发言题目是《朝鲜艺术的大众化与生活力》,通过对朝鲜当代艺术群众化的两个方面:即艺术群众化推动社会文明全面发展以及艺术群众化积极贡献于职业艺术的发展的全面论述,探讨了艺术的使命如何提高人民文化与艺术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蒙古文化艺术大学研究员,现攻读于南艺国际教育学院艺术史专业的博士生吴极(蒙古国),以《游牧马文化中的形象》为题,将马文化作为游牧民族认同的一项历史特征,通过对蒙古地区考古发掘以及田野调查报告的研究,阐述了”给死者一匹马鞍“这一蒙古古老仪式的形态,试图重建以艺术史考察与建构中亚与东亚艺术史探讨的问题域。阿尔及利亚国立戏剧艺术与媒体学院讲师,现攻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阿米尔的发言题目为《超越古典戏剧:后现代戏剧中演员的特征》,他认为激励后现代戏剧中的先驱是恢复旧戏剧形式的目的,如今,前戏剧形式中更加需要寻求新的戏剧形象;同时也探讨了他们回归人类学实践的原因。越南林业大学讲师,现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阮重赏就《越南现代磨漆画艺术中结合了传统技术和现代西方造型》论题发言,探讨了既有浓厚东方本色又充满西方现代元素的越南磨漆画的形成和发展,并着重就越南磨漆画技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构成中越两国在磨漆画领域的交流。在多元文化与历史背景的社会中,文化认同引发人们的更多思考。来自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现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廖佳蔚在题为《从文化认同的视野看槟城州中学音教的实践》发言中,以拥有多元文化背景的马来西亚槟城州的音乐教育为切入点,探讨和研究如何利用音乐教育实践巩固学生内在的认同感,以及意识、感受和习得行为这三者之间是如何借助中学音乐教育中多元的音乐文化实现其相互影响和持续稳固的发展。来自韩国弘益大学,现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文圣斗以《中国清朝与韩国朝鲜朝书画交流——以阮堂金正喜墨兰画为中心》为题发言,他提出阮堂金正喜是朝鲜朝时期的著名学者、画家、书法家,其创作风格受到来自中国明清及之前的书法、绘画和文学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创作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墨兰画法与书法字体,对当时的朝鲜朝画坛乃至之后的朝鲜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元文化古已有之,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长期并存的状况,来自斯里兰卡桑加米塔女子国民学校,现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塔玛拉在以《斯里兰卡11与12世纪破伦娜鲁瓦时代建筑中的多元文化现象研究》为题发言中,选取了斯里兰卡破伦娜鲁瓦时代的三个庙宇建筑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探讨斯里兰卡破伦娜鲁瓦时代建筑中多元文化现象及流传的文化历史脉络。活动现场为时一天的“从‘四海’到‘七海’——跨文明交流中的艺术对话/2019南京国际艺术史论研讨会”进行了八个小时不间断的发言和讨论,引发的学术延伸话题可谓成倍增长,无论是发言者,抑或是听众,大家都感受到这样跨文化、跨地域、跨文明的交流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沟通。论坛闭幕式由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曹步峰院长主持,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赵奎英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程雅娟副教授共同作了有关于研讨的综述。赵奎英教授认为,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从“四海”到“七海”的跨文明对话,在专家学者们的发言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发言人共来自11个不同的国家,不仅如此,论坛的探讨内容也切实围绕着多元对话的主题,有专注史的研究、有立足文化交流的研究、也有着眼于艺术教育的研究。对话的前提是在不同文化与历史审视中发生兴趣,在兴趣中进行互动;从各位与会同仁的发言中能够看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方向更偏向理论研究,而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方向则更为注重史的具体研究,而材料翔实、史料丰富、分析细致则是我们大家的共同特点。程雅娟副教授就东西方文化交流进行了综述,她认为:东亚与欧洲虽然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方,但其间艺术与文明的交流从未间断。远古时期的随着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之间的迁徙,早期的跨文明交流已经开始形成。汉朝在汉武帝招募下张骞开始出使大月氏共击匈奴,其后甘英甚至远达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汉代与罗马虽然远隔万里,但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壁画中可以发现穿着汉朝丝织品的女子,而叙利亚古城帕米拉出土了珍贵的汉代丝绸。蒙元时期,中国与意大利在青铜、玻璃、丝绸、陶瓷等遗存中留下了彼此交流的痕迹。通过这种交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从四海扩大到了七海。在欧亚大陆的东端,西方文明随着遣唐使与学问僧带入日本与朝鲜以及东南亚,并在这些国家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历史痕迹与宝物,对后来的宗教、建筑、造物、美术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我们在“四海到七海”的跨文明交流视域下开启不同地域之间关于绘画史、造物史、艺术理论之间的对话,既是对历史上跨文明交流史的回顾,也是实现多元文明实现“和而不同”目标的捷径。曹步峰院长总结说道,此次论坛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契合跨文明、多元化的论坛主题,来自不同国家的多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师生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最后,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夏燕靖教授致闭幕词,他首先感谢来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南艺国际教育学院的同道朋友参与论坛的研讨,特别感谢来自意大利、阿尔及利亚、朝鲜、越南、俄罗斯、日本、马来西亚、韩国、蒙古、斯里兰卡等国专家学者和留学生积极、严谨、翔实的发言,带给近百位听众富有思想交融和学术价值的成果分享。其后,他特别阐明作为南艺研究院更希望搭建更多的学术平台,广邀学界同道参与各类学术研讨活动,真正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术交流融为一体,展现新时代的学术特色和特点,使之艺术学理论学科在重视传统艺术史论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域外人文与艺术学研究资源的优势来发展学科。他认为,此次国际论坛只是南艺研究院的初步尝试,虽然做的有点晚,但还是准备充分,整个论坛体现了世界性、多样性、平等性,尤其是具有的世界性对话,紧密围绕论坛关键词——跨文明交流的话题,抛砖引玉,畅所欲言,争鸣辨析,探索求真。最后,他吁请论坛听众,集体为参加论坛的各国专家学者和留学生点赞,相约明年秋季再聚金陵。原文转自:雅昌艺术网

金女王

预告|“创作集体”何以作为方法论?2019感受力论坛本周末重磅来袭!

中国美术学院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网站 2019感受力论坛:以创作集体为方法时间:2019年12月7、8日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组织委员会:管怀宾、文涛、姚大钧、高世强、牟森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今天,社交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并日益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获得更多的便利,知识与信息更新飞快,视野广度拓展便捷,但个体记忆的能力、思想的深度与处理复杂问题以及进行知识生产的能力却受到极大的挑战,甚至很明显,我们越发感到随之而来的感受力的式微与创造力的匮乏,个人的保存与发展面临着深刻的危机。我们无法作为孤绝的个体求得生存,却又被隔离、切分为语言、思想、行动的碎片,与他人进行连结、切磋、交流与共享变得势在必行,个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正是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保护和激发。有鉴于此,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连续举办“感受力论坛”,邀请国内外艺术创作、教育与研究领域的同仁,聚焦于感受力的蒙养与创造力的激发,共同分享实践与研究所得,探讨如何以艺术做教育,以教育做艺术。今年,2019感受力论坛主题为“以创作集体为方法”。我们愿意借由今年的“感受力论坛”,坦诚而开放地探讨由师生共同组成创作集体,在相对长的时段内用创作带动教学,同时以教学展开创作这一方法,探寻如何酝酿艺术生产、思想生产的动能,进而培养共同关切,引导心灵转向。我们初拟出一些议题,例如“学院当代艺术教学的危机与机遇”“如何用艺术实践建构我们的未来?”“科幻作为方法?”“媒体艺术的开放性?”“跨媒体艺术创作的产学研可能?”等等,期待与各位艺术/教育的同行者们进行深度探讨。我们也期待与各位同行者探讨未来“跨媒体艺术节”的举办维度,并邀请各位同仁们与我们一起齐心协力,用我们的感受力对现实做出新的解释,用我们的想象力向社会和时代提案。会议日程2019年12月7日地点: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南苑会议厅第一场 9:00-10:30 致欢迎辞与主持(约5分钟):管怀宾主讲:(20分钟/人)王俊杰:跨领域艺术的当代思考与合作生产姚大钧:与未来对峙:科幻作为方法牟森:存在巨链:跨媒介创作的产学研可能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与谈人(5分钟/人):刘恪、郑闻、黄小捷、王旖旎茶歇 10:30-10:40第二场 10:40-12:20主持:高世强主讲:(20分钟/人)朱朝晖:手机时代摄影的进退和取舍胡介鸣:反刍的图景:第三只眼睛李京键: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音乐与多种艺术的界限和融合孙承健:虚拟制作时代的电影视觉观念与创作方法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与谈人(5分钟/人):王子耕、陶显、谭彬、吴佳芮第三场 13:30-15:10主持:姚大钧主讲:(20分钟/人)李振华:一个人在荒岛:诗歌、短句和朋友圈董冰峰:如何共同生活?——艺术与“共同体”陈界仁:创作集体或悖论体(远程)黄孙权:批判的衰落:跨媒体的中年危机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与谈人(5分钟/人):赵德利、张杨、刘益红、蒋竹韵茶歇 15:10-15:20第四场 15:20-17:00主持:牟森主讲:(20分钟/人)武小川:作为塑造的艺术高世强:探索一条新道路:一场“山水精神”和“近未来”之间的教学研实验管怀宾:融超经验:消化观念、技术的流变与普适性专业建构的矛盾回应与开放讨论(约20分钟)与谈人(5分钟/人):闵罕、郑达、陈问村、朱玺2019年12月8日自由讨论时间:9:30-12:00地点:南山校区8号楼1楼会议室主持:管怀宾讨论:全体与会者敖日力格、车建全、陈问村、董冰峰、高世名、高世强、管怀宾、胡介鸣、胡晓阳、黄孙权、黄小捷、蒋竹韵、李川、李京键、李振华、刘恪、刘立宏、刘益红、闵罕、牟森、孙承健、谭彬、陶显、佟飚、王俊杰、王旖旎、王音洁、王子耕、吴佳芮、武小川、姚大钧、张锰、张杨、赵德利、郑达、郑闻、朱朝晖、朱玺等茶歇 10:30-10:40讲演摘要(以讲演出场为序)王俊杰:跨领域艺术的当代思考与合作生产当代“跨领域艺术”(Transdisciplinary Art)思潮让我们重新反省分类学的问题外,更带出在数位时代全球化下的当代性与未来艺术可能性的思考。特别是1970年代后的新媒体介入当代艺术风潮,运用独特的科技媒体界面及互动语言,将艺术的传统分类与单一性推向复合式的多元表现。新媒体艺术一方面紧随科技发展,另一方面也跨出艺术的传统分类,朝向跨领域的整合性艺术样貌,将新的美学与形式等不同媒介及当代命题相结合。本短讲将讨论跨领域艺术的当代演进概念与台北艺术大学近期的大型跨领域创作案例分享。 姚大钧:与未来对峙:科幻作为方法未来这概念一直随着历史不断地变化着。而当下,未来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逼近感”,我们甚至感到在与未来对视/对峙。我们在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对时间的新感受,时间的压缩感。也正因此种逼近感,尤其在此时此地,科幻就越显重要。因为面对当前无底线的科技崇拜与科技乐观主义,科幻提供了重要的批判机制,或说跳脱机制。科幻并非小说电影,它是一种创作及思考方法。在开放媒体系,我们用科幻联系起各种媒介平台与技术,也用它贯穿了东西文化与历史的过现未。 牟森:存在巨链:跨媒介创作的产学研可能一、用途和路途。借用《硅谷百年史》著者皮埃罗·斯加鲁菲的观点:“硅谷的创新指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的用途。”媒介创作不是媒介展演系的教学目标,媒介创作的用途才是。用途对应领域,所谓产。媒介展演系的培养面向对应三个领域:展场、演场和映场。用途决定路途。二、短途和长途。媒介创作的教学如同驾驶的学习,只掌握单独科目的技术是没有意义的。跑一次长途是对单独科目的最好整合应用。媒介展演系的课程系统,由元媒介和跨媒介组成。元媒介课程相当是短途,熟悉各种单独科目。跨媒介,通过项目实践和创作集体的方式,将各种单独科目整合为有机的长途。是为学。三、中途和殊途。但丁云:当人生的中途,面对黑森林。需要确立伟大目标,需要走下去的工具。于是有叙事工程。由实践到教学,再到实践。如果说呈现本质和真相是伟大目标,一切跨媒介创作都为其副产品。殊途同归。研,以培养教学人力为己任。研无止境。朱朝晖:手机时代摄影的进退和取舍一、摄影工具进化至今,主流并非数码相机,而是手机。二、从传统摄影到数码摄影,拍摄理念和规则并没有改变。三、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数码摄影向前兼容,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更大空间。四、适者生存,变者进步。感受力和创造力退化,不能归咎于外因的进化,而应归结于内因的不进化。胡介鸣:反刍的图景—第三只眼睛在我的理解中,只有经过不断反刍的图景信息才能够列入有价值的图景行列,或者说可以被关注和探讨的图景不属于单纯的客观图景,它们是经过主观反复整合的观念化了的图景,如本雅明所称的那种被灵光所环绕的图景,一个与日常生活和客观景致相异的镜像,一个意外的景观,一个被附体的视觉感知。我将以创作实践案例来阐述反刍图景的经验。李京键: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音乐与多种艺术的界限和融合一、20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思想及其派生出的多种融合形式;二、整合的运用历史中所出现过的技术现象是跨学科融合在当下的基本方式;三、作曲不可教,可教的是历史中所出现过的技术现象。孙承健:虚拟制作时代的电影视觉观念与创作方法一、始于虚拟设计与数字资产的电影虚拟化制作,不断僭越着基于索引性观念的“照相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不断型构着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并与现实世界并置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数字世界。二、电影虚拟化制作涉及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在生产与创作的过程中,与传统电影的生产与创作方式所不同的是,虚拟制作更注重协作性、交互性与非线性;二是虚拟制作的实现方式涉及虚拟设计与数字资产两个重要因素。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与创作方法,电影虚拟化制作在制作流程层面就有别于传统电影创作的线性模式。虚拟制作流程形态的建立,与传统电影制作模式相比,并不仅仅代表着制作流程的简单变化,而是在根本上能够将创作者的艺术才华与艺术想象力,从传统电影制作的线性化流程中有效释放出来,从而围绕创作者的创作个性,以及创作者基于意图表达的创作需要,更加灵活地组织起多元化的、各种网状结构的制作流程。李振华:一个人在荒岛:诗歌、短句和朋友圈我一直试着在找一种方法,就是任何时刻都可能有创造的方法。记得当年导演阿巴斯说,他有钱的时候拍电影,有摄影机的时候拍摄影。但这些都没有的时候,他会一直有一支笔在兜里,他写下诗歌。我一直在找类似的方法,一直试着通过朋友圈实现一种快捷的创造方式。因为我相信创造无限,其他只是介质转换的问题。那么这个无线的原点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诗歌,也就是来自于你脑中的一些片段,带有美感诗意的某个瞬间。而对这个片段的转化,它可以是关系美学式的,它可以是社会介入的,它也可以是最优雅的某种姿态。我的工作一直是与社群和社会分不开,那么我如何在一个短暂的时光里,与我的朋友圈共享各种创造力。也许只能有诗歌,只能有文字的方式去实现。而之后邀约艺术家的图像创作,印刷的诗集,展览,都是对这一创造瞬间的物质转换,有些是物件,有些是空间,还有一些是模糊的状态。我经常会反问,创造力,到底创造了什么?以及自己是如何去理解和认知的。董冰峰:如何共同生活?——艺术与“共同体”当代艺术对于飞速发展的社会以及紧急状况如何作出反应?此种反应与实践又是以何种在地的理念和多样化的形式参与到社会重建与公共对话之中?以《新美术》2014“可出售的乌托邦”和2018年的“超图像”两次专题策划为工作延续,本次发言题目“如何共同生活”的研究背景,既源自于当代艺术面对的动态社会关系以及全球性危机,同时又从近年越来越多艺术家的在地实践和具有原创性的工作理念与问题案例为展开,尝试对部分艺术项目,如:毛晨雨“稻电影”聚焦的“社群”连接、陈界仁电影行动的“诸众”,以及田中功起发起的“如何共同生活”等项目主题进行研讨。黄孙权:批判的衰落:跨媒体的中年危机1979年,由一个钢铁场转变成国际知名的德国林兹科技艺术节,今年的主题乃是“跳出同温层”,副标题是“数位革命的中年危机”,并推出一个收录了从1986年至今的电子艺术档案展(ars electronica archive)。新媒体仍在,但不再新奇,如同数字艺术不再前卫一样。如今再提新媒体或电子媒体艺术还有什么仍待厘清的特征呢?林兹的科技艺术的跨领域化(科技、媒体、社会)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从1980年代的跨媒体化(intermediality)到1990年代的跨领域化(interdisplinary)及社会转向(social turn),说明了艺术如何“运应”科技与媒体的社会生产有关。而适应(如何使用技术只让我们麻木)不是创新,创新与批判有关。技术创造了一种环境,技术将一种知识转接为另一种形式的知识,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而新环境能使之前的旧环境转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在看似前进又循环的历史中,人如何不是技术的复本,就是艺术生产的关键。武小川:作为塑造的艺术近五年来,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等新专业,成为各院校学科发展推进的重点,这些控制、特设专业,与2012年学科目录中的诸如摄影、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新专业,具有某些共通的知识模式以及教育逻辑,其教学内容、案例型课程、项目课题带动教学、理论框架、艺术史上下文的谱系、艺术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基础、技术环节、方案推进、实施与锤炼等等教学各环节的内容和方法,各院校有着异曲同工之诉求,一个潜在的专业学科群业已形成。更重要的是,在新专业学科的推进过程中,各地的艺术家-教师,已经塑造起一个世界范围之内都很独特的艺术样态,它也深度的重塑着这个时代艺术教育的本体。更为关键的是,实现了通过艺术来塑造“人”,已实现“成人”、“立人”的教育功用,并达致塑造社会与未来的教育宏愿。高世强:探索一条新道路:一场“山水精神”和“近未来”之间的教学研实验介绍近几年来主持的一场持续经年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影像行动。这个行动从看似遥远的两个极端开始:一极是探讨如何把中国文化传统中尤其是中国画传统中的“山水精神”激活,进入当代艺术创作和当代媒体语境;另一极是基于积极参与塑造和引导对“可能生活”建构的愿望与努力。这一极并不是从一般科幻入手,而是致力于探讨“近未来”的可塑性,并以思考和创作参与到对“近未来”的文化塑造。这个影像行动作为实验艺术系和空间影像研究所的创作集体教学研实践,开始于2017年。本项目为期计划十年左右,近期目标是形成一门涵盖本科高级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成熟课程,远期目标则是打通中国文脉传统与未来建构,形成一条当代艺术实践的新道路。管怀宾:融超经验:消化观念、技术的流变与普适性专业建构的矛盾一、学院与当代艺术的生态学院与当代艺术生态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学院的意义与作为,涉及到当代艺术泡沫现象下面的基层景观。二、新知识系统的建构关于知识系统的认知与建构,这也是我们在教育现场常常论争的问题。实际上,就今天艺术教育内外的总体情形来看。无论传统学科还是跨媒体艺术这样的新兴学科,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视觉文化的转型、无论是图像与媒介的系统更新,还是视觉生产、传播方式都在发生位移。三、寻找可能的起点我们阅读艺术史,也研究前辈艺术中闪光的内容,并不等于我们拥有了法则与标准,历史与经典不只是某种过去式,而应当成为流动的篇章。我们从刚刚逝去不久的过去中挖掘不同的表达方式,不是为了向经典致敬,而是为了寻找可能的起点。四、创作与教育在场的交替思考过去的二十年,我一直关注东方的空间美学与空间营造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问题,有意将一些概念和元素介入到装置艺术创作之中,当然我希望指涉的是今天的文化现实包括视觉与空间建构问题。五、教学相长——确立主体优秀的实验性课程不但要有它明确的目标和相应形态创作的阶段性要求,同时也要有多种思考途径和一连串的思考题,需要学生对发现与创造意义的成为某种自觉的行为和主动意识,以抵制来自外部或艺术界庸俗的价值取向与表象模式。与会者简介(以姓氏拼音为序)敖日力格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电影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后曾工作于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学院院长、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电影视觉艺术、新媒体艺术、视觉文化与传播;主要讲授课程:电影美术设计、电影视觉设计、新媒体艺术等。主持科研《“2008北京北京残疾人奥运会火炬传递”创作研究》、《当代电影美术前沿问题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山海经”的视觉化研究》、《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数字调色创作研究》等十余项。出版专著《电影色彩》;主编《中国电影美术教育50年》、《感觉的基础-电影美术人》、《景物角色-影像语言的建构与拓展》、《视像再现-视觉空间的重构与置换》、《迭代与交融-论文集》、《第四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三年展-画册》及专业教材等数十本。曾历任《骑士风云》、《悲情布鲁克》等数十部故事片电影的美术设计师。同时在主要工作之余创作并指导拍摄了大量的广告与MTV影片。作品曾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政府“华表奖”、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中国电视音乐大赛最佳作品等多项奖项。车建全1967年出生。200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文学硕士。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特聘),美国加州CGU研究生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专家,第11届佛罗伦萨双年展影像金奖获得者。长期从事绘画、影像互文关系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致力于意识测试和视觉转换的尝试。陈界仁艺术家。1960年出生,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中国台湾台北。陈问村伦敦切尔西艺术学院纯艺术专业硕士毕业,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版画专业硕士毕业,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毕业。参加展览包括“时间开始了——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无介”留英中国艺术家群展、“繁茂”群展、“模糊边界”等。董冰峰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2005至今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亚洲艺术文献库“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董冰峰的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独立电影、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高世强1971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空间影像研究所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他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情境雕塑、装置及实验影像创作和研究。本世纪初开始,他的研创及教学方向逐渐聚焦于活动影像领域,近年来致力于空间影像叙事研究及创作。管怀宾管怀宾,1989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2004年东京艺术大学博士后期课程毕业(获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管怀宾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构并溶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和作品构架之中;他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广泛的延伸与拓展。多次参加越后妻有三年展、神户口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上海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事。胡介鸣胡介鸣生活工作在上海。从事新媒体、影像装置、摄影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参与展览,如:“010101:技术时代的艺术”(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2001);“生活在此时”(汉堡火车站美术馆 柏林 2001);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 1990-2000”(广东美术馆 2002);“在过去和将来之间:中国新摄影和录像”(国际摄影中心 纽约2004);他使用交互媒体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参加“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 2004)、“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PSA2012)等展览。于2003年在比翼艺术中心(上海)举办名为“与你有关”的交互媒体艺术个展,2004年在布鲁塞尔MAAC HHKK举办“胡介鸣交互艺术展”;“等物齐观”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国美术馆, 北京(2014),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聚焦”中国当代摄影与录像展;2006年参加“13:中国当代录像”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当代”,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博物馆;2006ISEA和“01圣·何塞:全球边缘艺术节”;“代码:蓝色”第三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DEAF07荷兰电子艺术展”,V2鹿特丹;“釜山双年展2016”(釜山 韩国);“移动中的艺术:100件媒体艺术名作”,ZKM媒体艺术博物馆 2018(卡尔斯鲁厄 德国)等等。胡晓阳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大运河影像文献整理与研究”、浙江省哲社科学规划课题“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研究”。主持浙江省特色专业“摄影”专业、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浙江传媒学院—桐乡市濮院羊毛衫市场管理委员会文创实践教育基地”、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手机摄影艺术”、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化训练在《公共艺术创意研习》等课程中的应用与研究”。黄孙权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所工学博士,跨建筑、媒体、社会运动与艺术的艺行者(artivist)。于多所艺术大学任教,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研究专长包含建筑与空间理论、文化与媒体、社会运动与跨领域艺术。作品曾参加三届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2007、2013、2017),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双年展,北京红砖美术馆个展,北京民生美术馆、台北立方空间等等。纪录片《我们家在康乐里》于台北双年展、台湾铁马影展、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十几个城市巡回影展过。策有“候鸟─台湾移工特展”、“复岛”、“亚洲新娘之歌”、“乡关何处”、“亚际双年展论坛”、“连结者峰会”(上海当代艺术馆)、“诸众之貌:滋事”、“为无为——谢英俊的建筑实践”、“甦醒的日常——921二十周年展”等与底层民众、地方、空间、建筑、记忆、行动有关的展览。著有《绿色推土机》、《除非我们寻找美丽》、《建筑与乌托邦》,译有《自己干文化──英国九零年代的派对与革命》。黄小捷黄小捷,1978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美术学博士,广州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师。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艺术实践类博士。蒋竹韵蒋竹韵,1984年生于杭州,现生活工作于杭州和北京。以问题机制为导向,其创作和研究方向涉足装置、行为、网络、声音、程序等多种媒介及形态。现就职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参与编程、声音等教学工作。2017年入围第五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李川生于197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实验艺术、绘画等。李京键李京键,旅德青年作曲家,博士后。1983年出生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四岁学习钢琴,12岁开始尝试作曲。先后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中国音乐学院(本科),德国斯图加特国立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研究生),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旅德期间国际交换生),上海音乐学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作曲教学团队讲师,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中心外聘专家教师,现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李振华1975 出生于北京,现工作于苏黎世、柏林和香港。1996 以来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实践主要围绕策展、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现任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光映现场策展人(自2014)、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瑞士Prix Pictet摄影节推荐,曾担任英国巴比肯国际展览“数字革命”国际顾问,自2015年担任澳大利亚SymbioticA机构国际顾问、香港录影太奇顾问。李振华曾主持编撰艺术家个人出版物《颜磊:我喜欢做的》、《冯梦波:西游记》、《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和《杨福东:离信之雾》。2013年艺术评论以《Text》为书名出版。2015年获得艺术权力榜年度策展人奖(2014)、艺术新闻亚洲艺术贡献奖年度策展人奖,2016年第三届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2015)获得俄罗斯创新奖地区当代艺术计划奖。刘恪河南洛阳人。2011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影像与虚拟现实艺术专业方向。2012年起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年起在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攻读实验艺术理论与跨媒体实践方向博士,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杭州。刘立宏1958年生于沈阳,1982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现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个展包括“刘立宏:风物一城”(2017)、“松”(2016)、“消失的土地”(2011)等,近年来参加群展包括“松: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2017)、“松不老”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无界影像:张离——故国新知(2016)、“剩余与额外”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靳宏伟中国当代摄影收藏展(2015)、“松: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2015)、“消失的土地”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4)、“冬至”(2014)、“基数—艺术家联展”(2014)、“沈阳三部曲”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2014)等。摄影作品集包括《风物一城》(浙江摄影出版社)、《刘立宏·沈阳三部曲》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剩余与额外》(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摄影家丛书系列《刘立宏作品集》(工人出版社)、《神话的观看》(辽宁美术出版社)。收藏包括《游移》、《消失的土地》、《冬至》(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剩余与额外》(CIPA画廊);《神话观看》(中国美术馆);《城中摇曳》(广东美术馆)。刘益红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博士,法国国家工业设计学院(ENSCI,Les Ateliers)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学士。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策展、网络社会研究、视觉文化研究、商业品牌策划等。2013年起参与策划“诸众之貌”亚洲社会与艺术研究计划至今,论文入选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展览“连结者峰会”入选2016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闵罕1982年生于浙江杭州。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博士。目前的研究和实践面向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探索传统绘画与图像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从技术与观念的角度探索媒介的表现方法和感觉机制、图像生产和绘画形式的关系,讨论如何使得启发性的图像制造成为可能。牟森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叙事工程研究所负责人。孙承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电影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视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理论研究方向:电影社会学、电影叙事、电影数字技术。主要著作包括《情绪:影像表意的魅力与体验》、《“魔法师”的世界:电影叙事的观念与表达》、《电影、社会与观众》等。谭彬1989年出生,河南商丘人,现生活工作于杭州。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4年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作品曾参展《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我织我在——第二届纤维艺术三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吴语·方言——上海艺术家邀请展》(中华艺术宫,上海)、《追梦时空——上海雕塑艺术邀请展》(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大地备忘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展区》(今日美术馆,北京)等展览。曾参与策划《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特别项目“上海方舟”、“中山公园计划”(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陶显陶显 ,1991年出生, 安徽马鞍山人。2013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本科学位,2016年在纽约帕森斯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她是帕森斯院长奖学金和中美艺术协会全额赞助的获得者。她的作品曾多次在美国、中国和日本等地展出,包括北京指纹画廊(2017)、新加坡Asian Art Platform(2019)、纽约Gallery456(2017)、日本吹上美术馆(2016)、纽约Participant Inc(2016)、纽约Untitled Space(2016)、布鲁克林工业城市(2015)和上海中华艺术宫(2014)。佟飚佟飚,出生于安徽亳州,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毕业,博士、副教授,先后任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王俊杰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学院(HdK Berlin),获卓越艺术家最高文凭,为台湾少数知名新媒体艺术家兼策展人。1984年开始录像艺术创作,为台湾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重要开创者之一。1984年获年度雄狮美术新人奖,1996年获德国柏林电视塔艺术奖。2000年获日本“美术手帖”推选为“最受注目的100位艺术家之一”。2009年获台新艺术奖年度视觉艺术大奖。现专任于台北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学系教授兼系主任。重要国际邀展包括:“光州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约翰尼斯堡双年展”、“亚太三年展”、“台北双年展”、“上海西岸双年展”、“林兹电子艺术节”、“欧洲媒体艺术节”等。重要展览策划经历包括 :“漫游者——国际数位艺术大展”(台湾美术馆,2004)、“异响——国际声音艺术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05)、“2006台北双年展:限制级瑜珈”(台北市立美术馆,2006)、“台北数位艺术节”(台北当代艺术馆,2009)、“Videonale国际录像艺术对话”(台湾美术馆,2011)、“再基地——当实验成为态度”(台湾当代文化实验场,2018)等。近年参与跨域媒体剧场设计作品包括: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指环》(国家交响乐团,2006)、台语歌剧《黑须马偕》(国家戏剧院,2008)、《图兰朵公主》(德国莱茵歌剧院,2015);导演科技媒体剧场《罪恶之城》(松山文创园区,2013)及《索多玛之夜》(台北市立美术馆,2015)等。王旖旎1990年生于福建福州,2015年硕士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2019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视觉当代创意媒体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助教。2015-2016年任职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及青年项目策展人,2017年起参与开放媒体系展览及教学工作,主要参与工作项目包括“未来媒体/艺术宣言”(2017)、“九个明天:入侵未来”(2018)、“全息书写”2018国际跨媒体艺术节、“黑镜第八季:当代异托邦”(2019)。王音洁艺术史博士,丰马剧场艺术总监,浙江理工大学服装表演系副教授,从事当代剧场和影像研究,以及策展实践,耕社工作室及品牌“剧象场开说”负责人,著有《复象与镜像——当代剧场与影像创作流动图景》。王子耕建筑师,策展人。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讲师,镜像建筑主持建筑师,《PILLS》主编。曾任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开放式课程导师。受邀在哈佛大学、雪城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授课或讲座。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评审专家。曾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入学奖学金、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杰出毕业设计奖、FAIRYTALES 2015 国际建筑竞赛一等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建筑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等,四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曾受邀担任TEDxYouth主讲人。担任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导演组建筑历史顾问。作品参展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建筑叙事”展、港深建筑双年展、深圳坪山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大声展、现代汽车艺术中心“漂流”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上海OCAT“基建江山”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策展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就展”深圳展区装置、威尼斯首钢园区及三高炉博物馆城市复兴成就展“Steel Home Still”等项目。参与出版多本书籍,作品及文章发表于国内外多家期刊和媒体。文涛1980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副研究员。吴佳芮吴佳芮,1991年出生,山西太原人。201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影像与空间叙事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现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攻读现象学与当代艺术研究专业方向博士,个人研究方向为实验影像艺术与法国哲学。武小川博士,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199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一画室,同年调入西安美术学院工作,现任实验艺术系主任。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绘画、影像、实验艺术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研究。2018年起创办每年一届的“关中忙罢艺术节”。两次获得(2009年、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巴黎、北京等地美术馆举办个展10场。作品曾参加2018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7年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2016年台北摄影双年展、2014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首届实验艺术展等。策划2018·中国(西安)青年实验艺术展、2018西安跨媒介实验艺术展、2015年口音:西安当代艺术的剖面等。姚大钧现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开放媒体系主任,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近年以未来学为主要教学及研发方向,串连起未来书写、程序艺术、科幻创作、社交媒体、动态视觉、声音艺术、电子音乐、VR 虚拟现实、中国赛博格、科幻说唱等系列课程及媒介技术。2015年发起一年一度的跨媒体艺术节。2017年创建virREAL艺术科技实验中心,推动前沿艺术科技研发。曾策划“北京声纳”、“转速:中国声音大展”系列、“迷因城市:骇进现实”、“九个明天”、“全息书写”、“黑镜第八季”等展览及现场演出。张锰张锰,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影像艺术系主任,天津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艺术家。1972年5月生,199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2004年至今主持天津美院影像艺术系(原数字媒体艺术系),分别于2004年与2009年创立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与移动媒体艺术专业,常年致力于新媒体艺术的科研与教学,并于2009年创立“一致工厂媒体实验室”,致力于新媒体艺术的社会化服务与研究。他是一位跨媒介艺术家,作品介质游走于3D动画、多屏视频影像、绘画、装置,其相关作品曾在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重要艺术机构展出,尝试阐述中国现阶段“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被文化机构与个人收藏。曾两次受邀参加日本神户国际双年展。他也是一位城市文化设计专家,曾任四届(2010、2012、2014、2016)中国天津夏季达沃斯经济论坛艺术展示区新媒体艺术视觉总设计,从城市传统文化与当代美学相结合的观念入手,强调传统与当代并举,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的策略,凸显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设计理念,为现代城市人文空间提供具有贯通传统文化与人文历史又兼顾新观念的全新理念。张杨张杨,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策展研究专业博士。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展览策划、艺术史、新媒体艺术研究。承担课题有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私人基金会的艺术赞助运作模式研究”、《革命与艺术》,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从革命美术到社会主义文艺”。组织策划2006-2017全国重要青年艺术项目“罗中立奖学金”。参与策划香港汉雅轩与香港艺术中心主办的“汉雅一百:偏好”,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我们在绘画中:中国油画国美之路”,长征计划之“圣天作业”等研究与展览计划。发表《石鲁的延安岁月》、《革命时代的艺术革命》、《别样的探索与追求》、《如何成为独立策展人》、《艺术学院教育中私人赞助模式及基金会可能性探索》等多篇学术论文。赵德利赵德利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讲师、再-造建筑事务所创始主持人、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客座教授(2017)、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研究课程联合讲师、中国美院国际美术学硕士(IMFA)导师、《新美术》新建筑卷特邀编辑。他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兴趣是在实在和潜在之间往复地发现和再造“跨-尺度建筑”和“新-社会空间”。他的理论曾在《新美术》、《时代建筑》、欧盟高级城市知识联盟的《Responsive Cities》上发表。他曾在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建筑系、国力雅典理工大学建筑系、美国艾奥瓦大学美术馆、日本建筑协会、东京国际设计师周、巴塞罗那自适应城市设计论坛、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韩国首尔爱茉莉太平洋基金会等地讲座、展览。他的作品曾获得德国国家设计奖、意大利A’Design 奖银奖、也曾入围英国Blueprint奖最佳小建筑奖等奖项。郑达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创立者。作品获得英国“The 2017 Lumen Prize”互动艺术大奖。“2018第三届王式廓奖”艺术奖得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DMA)主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系访问学者和韩国首尔CPI研究员。艺术工作聚焦于跨媒体互动艺术,其创作轨迹映现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交错点的探索和实践,包括游戏艺术、互动艺术、机械装置、媒体剧场等。创立的“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专注于当下媒体文化和跨学科的融合,基于电子虚拟环境的艺术实验,先后完成“游戏空间—多种物”、“入侵计划”、“后机器计划”、“后人类的副本”等系列作品。曾在专业艺术机构、美术馆举办个人媒体艺术作品展。郑闻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兼任《画刊》学术顾问、Banana Art Space艺术总监、广州影像三年展特邀专家。曾担任ArtMo艺术澳门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年展评委、CIFF(中国独立影像展)选片人等。主要专业方向为展览策划、学术研究、美术馆管理及馆藏规划。郑闻的策展强调美术馆级别的展览品质,开阔敏锐的艺术视野和鲜明的学术立场。他策划了多个国际现当代大师展览,如“重整:德国艺术立场”、“肖恩·斯库利:抵抗与坚持”、“魔灯犹在:英格玛·伯格曼影响的艺术和时尚”、“乔-彼得·威金中国首展”、“立体主义先驱乔治·布拉克展”等,也不遗余力关注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与青年艺术的发展。迄今,他策划的重要展览近40个,巡回至伦敦、不莱梅、慕尼黑、香港、北京、上海、三亚、广州等地。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K11艺术中心、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广州美术学院、OCAT美术馆等多个院校和机构举办学术讲座30余场。于国内外重要媒体与刊物,如《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加拿大《寰球华报》、《TANC艺术新闻》等,发表研究和评论文章40多篇,30余万字。朱玺1983年出生于上海,2002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本科),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硕士),目前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个展包括“灵魂温热”(2019年,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被枪杀的宇航员”(2017年,宁波,中国)、“冷韵”(2013年,北京,中国)等。群展包括“光和作用”(2019年)、“新艺术史 2000-2018中国当代艺术”(2019年)、“禹步——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2018年)、“二十四小时独处计划”(2018年)、“全息书写:2018国际跨媒体艺术节”(2018年)、“日落之后”(2018年)等。朱朝晖朱朝晖,媒体从业者,出版制作人,非职业摄影师。“列岛·影像志”下乡实践课程特邀导师、策展人。论坛工作组论坛统筹:唐晓林会务监理:杨朵英、朱沈钰、张佳乐财务:韩媛会场设备组:田进、秦文捷会场布置组:宋戈文、郑丽镇、张书豪宣传组:张晨、徐若风拍摄组:吴穹、陈俊霖、郑彬联络接待组:王颖怡、张诚林、刘奕雯、钟怡珊、王倩、徐弋洲、谌文君

恋空

第17届亚洲数字艺术与设计国际会议于管理与科学大学盛大举办

第17届亚洲数字艺术与设计国际会议于2019年11月26日在马来西亚管理与科学大学(Management and Science University,简称MSU)盛大举办,在管理与科学大学的艺术剧院拉开帷幕。会议由管理与科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亚洲数字艺术与设计协会(ADADA)以及CUMULUS全球艺术与设计教育及研究协会联合主办。CUMULUS是世界唯一一个全球性的艺术与设计教育及科研协会,目前拥有来自61个国家340个组织成员。会议活动为期三天,从26日至28日,展开了多场的主讲嘉宾发表会、艺术研究学者的论文发表会、艺术与设计作品展览会、CUMULUS艺术与设计工作坊活动、以及布城艺术建筑游览活动。会议涉及多个艺术主题,包括动画、计算机图形设计、视觉效果、设计理论、互动设计、数字艺术、媒体艺术、互动技术、创新设备、艺术机器人、设备工具、教育、数字档案、网络与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内容设计、音乐、乐器界面与声化。管理与科学大学创办人兼校长丹斯里拿督威拉莫哈末舒克瑞教授(Tan Sri Dato’ Wira Dr Mohd Shukri Ab Yajid)主持开幕仪式致欢迎辞。他说“科技是管理与科学大学的教育核心,也是发展工业4.0的基础元素。管理与科学大学与ADADA和CUMULUS的合作,将更好的加强我们在数字艺术与设计方面的研究,并未我们的社会迈向数字化转型做出贡献。”为见证亚洲数字艺术与设计协会(ADADA)国际主席近藤邦雄博士,在数字艺术与设计方面的教育与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与努力,管理与科学大学MSU基金会与ADADA,在大会上联合颁发了“数字艺术终身成就奖”给予近藤邦雄博士。近藤邦雄博士兼任国际ADADA与日本ADADA的协会主席,曾于1988年获东京大学工程博士学位;目前任职日本东京工科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名誉教授、马来西亚管理与科学大学(Management and Science University)客座教授;曾在日本琦玉大学、日本工艺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波兰卡托维兹西里西亚大学、印度尼西亚布劳爪哇大学等任职。印尼ADADA协会主席菲里斯卡博士在大会上演讲。管理与科学大学校长丹斯里拿督威拉莫哈末舒克瑞教授与近藤邦雄博士为会议展览会场剪彩。除了主办当地,还有来自日本、韩国、中国港台、泰国、印尼等共九个国家的主讲学者与参会嘉宾莅临,一同分享创意、经验、智慧,并共同学习和探讨,拉近彼此的距离和艺术与设计的鸿沟。

鬼潜艇

知行墨境——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丨私享艺术

序言知行合一 思与境偕作为中国传统文人修身治世的核心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基本命题之一,“知行合一”对于艺术创造而言,呈现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知行整一,自然造化与主体心源的内在契合。它是中国画学在创作实践层面的哲学起点,也是传统绘事理学双证的学术传统。适逢共和国70年国庆,展览以“知行墨境”作为学术主题,以艺道“知”“行”的融会为契机,汇聚了37位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南北画坛名家新作,题材跨越人物、山水、花鸟画科,画法兼涉工笔与写意,旨趣兼容传统与当代,以特定视角呈现了当下中国画创作研究的艺术水准与学术指向。由此,“知”与“行”得以在笔墨心象之中汇聚化合,并最终指向精神的内在超越。——策展人 于洋艺术家介绍及作品欣赏(按年龄排序)于志学,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创作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专家工作室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工作室导师、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画院荣誉院长、冰雪画艺术研究会会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第六届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作协会员。五十年来,于志学以“继承不是重复,一切在于创造”的艺术宗旨、以天、地 、人的 “三元绘画”为目标进行不懈的艺术实践。他创造的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原创性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的冰雪美学核心思想,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由山、水、云、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他创作的人物画、小品画和花鸟画,体现了中国画的书卷气和笔墨气韵,彰显出时代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传统笔墨与当代生活相结合的典范。在中国画绘画理论上,他提出“墨有韵、白有光”的中国水墨画审美内涵、“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的美学观点和“中国美术进入新传统主义时代”的学术主张以及二十一世纪人类新型的审美标准“智邃远”和 “冷文化”等学术思想和概念。作品《塞外曲》,1979年荣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1983年最先进入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的《世界名人录》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授予的金钥匙奖牌和终生荣誉勋章;1990年作品《杳古清魂》获美国首届国际艺术大赛绘画类一等奖;1992年作品《雪月送粮图》获中国美协颁发的金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1997年作品《牧鹿女》获文化部、中国诗书画院颁发的《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铜奖;2004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黄宾虹奖”。2005年获柬埔寨文化部授予的“吴哥文化奖”。2006年获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颁发的黑龙江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09年俄罗斯阿穆尔州政府和阿穆尔州艺术创作协会分别向于志学颁发了“文化贡献奖”和“成就奖”证书与勋章。2010年获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颁发的“艺术成就奖”。2011年被联合国新纪元世界艺术联盟艺术科学院授予院士。2014年散文集《荒原劲草》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2016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画院为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于志学在哈尔滨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立像。代表作《雪漫兴安》《密林深处》《黄山雪韵图》《圣灵之光》《雪影》等。现已多次出版了《于志学画集》、于志学文集《雪园漫笔》《大柳树的儿子》《荒原劲草》《大气丛书 于志学》《东方艺术.于志学专刊》《文化时空.于志学专刊》《中国美术家档案、于志学卷》《触类旁通.冰雪技法》《于志学画冰雪技法》《冰雪山水画法》《于志学冰雪山水画技法》《一个画家和一个民族 于志学画敖鲁古雅鄂温克作品集》等专著。于志学《圣灵之光》120x120cm 2004年石齐,1940年生于福建福清,1963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院,1976年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原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石齐画院院长。主张绘画艺术形态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举的理论,历经数十年探索创立了 “三象合一”画风。石齐中国画、油画、书法、雕塑皆精,从1972年成名至今,其作品深受社会赞誉,创办新中国画画家班,近十多年来润育学子逾千名。成立北京石齐画院,画家100名,下设河南新乡,江苏淮安,山东青州,重庆,深圳,北京宋庄新中国画基地。在国内外出版画集30余种,举办个展30余次。其中包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等主办的石齐国画展、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主办的石齐油画展及万达集团主办的国内外9次画展。石齐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等四个组织颁发的世界和平奖,及法国卢浮宫艺术沙龙展金奖,两次荣录美国国际美术家协会权威发布的中国画国宝级大师排行榜十名之一。建有石齐美术馆(烟台市政府建造),北京石齐画院美术馆(三里屯soho)。石齐《春长好》 69.5cmx71.5cm 2017年吴山明,1941年 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1960年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现任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顾问、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文联名誉主席、杭州美术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政府参事、杭州市政府文化顾问、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浙江开明画院院长、文化部文化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长。兼任 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曾任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第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民进浙江省副主委,中国美院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院造型艺术学部主任。吴山明《宋氏三姐妹》 2013年王涛1943年生,安徽合肥人。原名王守信,别号独天斋主、寄醉园主 、问溪亭茶客、留馀堂主人。196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班。1981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1985 年后出任安徽省书画院院长,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现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安徽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的政府津贴。王涛《荔枝新语》68cmx137cm2019年郭石夫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天津。以大写意花鸟画享誉画坛,并兼擅山水、书法、篆刻、诗词及西洋绘画等,于戏曲上造诣尤深。郭石夫先生的花鸟画,博综集萃,渊源广大、由近现代之吴昌硕、潘天寿、齐白石、朱屺瞻诸巨匠,追溯扬州二李、八大、二石至青藤白阳,悉为己用,蔚为一家。其画风沉雄朴厚,古雅刚正,磅礴而不染犷悍之习,洒脱而内具坚贞之质。凡一花片叶、寸草泰石,莫不深合理法,备极情态,而未尝于“创新”的旗号下堕入流滑狂怪一格,实为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树立一代典范。郭石夫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日本现代中国美术馆名誉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创建北京第一个画会——百花画会(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前身)及中国水墨联盟。出版有大型画集及《中国书画名家技法》光盘系列。2010年入选文化部中国艺术品市场重点案例课题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郭石夫》。郭石夫 《富贵同春》143cmx243cm2016年龚文桢当代工笔花鸟画领军人物,1945年生于北京,自幼研习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尤为注重写生,追求严谨大方、清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师承著名画家田世光,李苦禅等,1981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后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央文史馆画院院委,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北京画院高级职称评委。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收藏,作品亦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展出,并出版多本画集及技法。1988年设计“中国兰花”邮票获“1988年全国最佳邮票奖”。“大地春”“红梅图”等多幅作品现陈列于中南海,钓鱼台等国家政府机构。多幅花鸟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如美国总统布什,印尼总统苏哈托等。代表作品有《大地春》、《四季青》、《山里红》、《玉华清流图》、《熏风》、《古木春荣图》等。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当代工笔画学会大展,百年中国画展,全国政协主办的二十人作品展。龚文桢《醺风图》龙瑞1946年生,四川成都人。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生班,为李可染先生研究生。2001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2003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2006年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院长、中国画美术馆名誉馆长、文化部“德艺双馨”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龙瑞 《此处是仙乡》69cmx137cm2018年霍春阳1946生人,美术教育家、著名书画家。河北清苑人,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原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国画学会会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同时承担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国家画院、荣宝斋等高校和重点艺术机构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霍春阳《高情大节》49.4cmx88.8cm2018年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专家”、“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四十多年来,他曾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两万余幅,先后出版作品集、论文集等500余种。曾先后在美国、法国、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英国、泰国、韩国及香港、台湾、澳门、深圳、大连、北京、广州、郑州、合肥等国家和地区及城市成功地举办画展了六十余次,被新加坡南洋美术学院、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泰国东方书院聘为客座教授。王西京在2000年荣获日本政府“国际阿卡得密奖”和“教育文化勋章”;2002年荣获汉城国际书画大展“国际贡献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特奥金质奖;2003年获日、中、韩“国际美术节大展”金奖和“中国北京国际美术节”特等奖;2005年获“法国国际美术沙龙展”特别奖,2015年获“法国骑士勋章”,2018年获“法国秋季艺术沙龙终身会员成就奖”;“中法杰出文化使者贡献奖”及“法国巴黎荣誉市民勋章”,是我国在在海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王西京《喜春》144cmx262cm 2019年沈道鸿1947年生于成都,国家一级美术师,成都美协名誉主席,四川中国画学会顾问,四川美协人物画专委会顾问。曾在国内外举办过16次个人画展;出版过8本个人专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院、香港文物馆、新四军纪念馆、四川省博物馆、广州美院收藏。想呈现自己创作的向度和对传统与西方绘画语境的解构。创作作品有草原的表情(雪域人生系列);相约在恒河(印度次大陆系列);历史的回望(访古系列);漂泊的音符(流浪歌手系列)等。沈道鸿《恒河水》124cmx133cm2017年陈永锵广东南海西樵人,1948年生于广州,198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岭南画派纪念馆名誉馆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73年以来,作品历次入选全国美展,七十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代表作品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全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等出版画册29本,文集四本,诗集二本,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上海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及国务院办公厅、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广州白云机场、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等收藏。陈永锵《雄起南天》68cmx138cm2019年赵建成1949年生。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创作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市文史馆馆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作品连续五届在全国美展获奖:1984年 作品《铺路石》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铜奖;1989年 作品《厚土》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铜奖;1994年 作品《金秋》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最高奖;1999年 作品《魂系雪域——孔繁森》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铜奖;2004年 作品《西部放歌——灵光》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银奖;1987年 作品《沂蒙娃》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周年美展”获一等奖;2001年 作品《金秋》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2004年 作品《水墨人生——黄宾虹》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的“黄宾虹学术奖”;作品《西部放歌——灵光》获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最高奖学术奖;2007年 ,作品《先贤录——齐白石》获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画院双年展”最高奖画院奖;2009年,承担中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创作任务,作品《国共合作1924·广州》被国家收藏;2010年,作品《先贤录——齐白石》《先贤录——康有为》应邀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2012年,作品《开采光明——农民工纪实》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大型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展“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2014年,作品《弘一大师》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意象”巡展,分别在法国大皇宫和中国美术馆展出。同年,作品《弘一大师》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评委作品展。2016年,创作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民族会盟——七溪会阅图》的创作,由国家博物馆收藏。2017年,创作完成由北京市政府委托的“北京市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换了人间——1949·北京》的创作,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国家机构收藏。作品在《美术》《中国书画》《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集》《全国美展获奖作品集》《百年中国画作品集》等多种国家级专业刊物及大型画册中出版发表。1988年《美术》杂志年专文《赵建成的两个世界及价值判断》报道介绍赵建成艺术,2011年《美术杂志发表《人物画的笔墨交响——赵建成人物画散论》,对其艺术思想及创作进行了专题的研究和介绍。2011年《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赵建成》卷出版发行。2014年《中国书画》第一栏目“当代名家”专栏独家推介。2016年出版《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作品集》。并先后出版有《“经典·风范”人物篇——赵建成》《赵建成水墨写实人物画作品集》等画集。赵建成《春山如梦图》 48.3cmx92cm苗再新1953年生,山东栖霞人。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国家主题性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书协理事,全国美展评委。苗再新《收获时节》68cmx45cm2015年赵奇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1954年出生在辽宁省锦县。作品曾连续获得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牌奖、银牌奖,首届、第二届连环画报金环奖,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和专业性的全国美展、国际美展一等奖、二等奖等不同奖项二十多次。1996年被中国文联世纪之星工程委员会评为中国文联美术界唯一的“世纪之星”。赵奇《曾经骑马过草原》68cm ×136cm2016年田黎明1955年生于北京,1971年至1987年在部队任战士、放映员、文化干事、编辑、创作员。1982年至1984年进修于中央美院中国画系。1987年调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系任教。198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卢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画学院院长。2010年至2015年先后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2006年入选四个一批人才,第12届全国政协委员。田黎明秉承以人为本的自然取道方式完成了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下与文化语境中的转换,他始终在传统文化内核体验中,澄怀道心,以中和为美融儒道人生哲学,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创作法则,构成了其作品追求平淡天真的审美理想。作为新水墨的探索者、开拓者,田黎明在中与西、古与今所构成的文化坐标中,以笔墨重构的方式,彻底拆解了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壁垒,成功地构建出既有现代趣味,又具东方诗性文化内核的笔墨新体。在多年艺术创作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融染法、连体法、围墨法的中国画水墨表现方式,在传统没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深化和完善。他将中国画色彩在自已作品中逐步形成澄怀精致的理念,开拓出清雅含蓄的表现方式,以独特的中国画色彩风格,体现了时代美学的意蕴。在田黎明笔下朴朔迷离的形象,朦胧斑驳的天光云影,寄托了对山水田园诗意生活的向往和当代人清澈若水般的人文境界,使传统水墨画在现代转型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作品历史画《碑林》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肖像系列之《小溪》获“北京’88国际水墨画展览”大奖。2000年,田黎明的作品被选入“上海双年展”,2003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美术大展”,2004年参加北京“第一届国际双年展”,2012年参加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伦敦2012·中国艺术展”,2015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田黎明·杨飞云”双人展。2008年受聘为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荣誉教授。2013年获 第二届中华艺文奖。2017年获凤凰艺术奖。田黎明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多个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出版田黎明个人画集多种。田黎明文集两册。田黎明《西藏阳光》230×150cm2001年范扬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3年被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艺术院聘为院士。2014年在法国圣爱美隆市接受鲁拉德骑士授勋册封。范扬《石家庄鹿泉卧佛山》48cmx75cm2019年张志民,号张大石头, 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阳信县,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1985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现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志民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画院艺术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山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张志民《孙武南下图》68.5cmx140cm2019年白云乡,1956年生,河北馆陶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院院部委员,政协河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擅长中国山水画,所作太行大坡系列作品,注重山水精神的营构与表现,画风庄重严谨、朴厚雄浑。作品《铜墙铁壁》入选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被评为优秀作品并被选为中国美术馆优秀藏品赴日本展出。获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荣立三等功。作品《风雨千年》入选由美国培地斯特瑞安艺术基金会、加拿大东方艺术协助与发展中心、日本神川株式会社联合举办的“华夏之魂——长城颂国际美术大展”,获唯一金牌奖。作品《朔野长风》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三百家展”,获银牌奖。作品《静山如太古》2004年8月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铜牌奖。2004年 8月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授予黄宾虹奖。《千层碧水走黄龙》、《铜墙铁壁》等作品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台湾山美术馆、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紫光阁、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大使馆等重大单位机构收藏。其作品和业绩先后在《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国画家》等国家专业核心刊物发表和介绍。出版有《当代中国画家——白云乡》、《太行真境——白云乡山水画》、《从传统走来——白云乡解析荆浩》、《白云乡艺术与生活》、《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丛书——白云乡》等专著。白云乡《游龙达》50x50cm 2017年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自幼喜爱画画,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工笔画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工笔画研究院院长。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擅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朝*露*桑》、《舞之憩》、《杨开慧》等。何家英《心语》96x73cm 2002年江宏伟,1957年生,江苏无锡人,197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专攻花鸟画,曾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美院兼职教授。江宏伟先生的花鸟画作品,曾参加第六、第七、第十、十一届全国美展,首届、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1991年于香港西武画廊举办《江宏伟花鸟展》,1992年于日本东京美术馆、大阪美术馆举办《江宏伟画展》,1995年于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江宏伟花鸟画展》,2002年于澳门民政总署展览厅举办《江宏伟工笔花鸟画展》,2003年于深圳美术馆举办《江宏伟花鸟画展》,2005年于广东美术馆举办《江宏伟画展》,2007年于福州画院美术馆举办《江宏伟画展》,2010年在广州华艺廊举办《花事记》个人画展,2016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江宏伟精品展》,2017年在故宫.紫禁书院举办《鸟鸣四季—江宏伟个展》。2018年参加在山东美术馆举办的《以古开今传承创新—中国画作品邀请展》,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画学会展—《时代华章.2018》。其代表画集有:《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画家丛书---江宏伟》(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当代名家手稿---江宏伟》(湖北美术出版社)、《当代高等院校中国画名家教学系列----江宏伟课稿》(湖北美术出版社)、《江宏伟画工笔花鸟画》(古吴轩出版社)、 《花径漫步》(江苏教育出版社)、《江宏伟画二十四节气》(安徽美术出版社)、《时光.花事—江宏伟画二十四节气》(安徽美术出版社)、《心系四季—江宏伟》(安徽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家作品集-江宏伟》(人民美术出版社)、《花事记-江宏伟工笔花鸟艺术》(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江宏伟》(文化艺术出版社)《鸟鸣四季—江宏伟的角度》(安徽美术出版社)等等。江宏伟《丽日》44.5cmx48.5cm2019年杨晓阳,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出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高教名师。杨晓阳《太宗纳谏》275cm×200cm2016年林容生,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中国国家画院林容生导师工作室导师。曾任福建省画院院长。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林容生《每一条路》96cmx180cm 2017年陈钰铭,1958年12月9日生,河南洛阳人,1976年入伍。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结业于中国美院中国人物画高研班。曾任总政解放军画报社美术编辑。现任总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员,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国画院院外画家,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艺术委员。自1992年至今,已出版《陈钰铭速写集》、《二十一世纪主流人物画家创作丛书——陈钰铭》、《名家逸品——陈钰铭》等十五本著作。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各类奖项并被各类机构收藏,如1995年《历史的定格》获第四届“八一文艺大奖”。1995年《历史的定格》获长春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国际美展金奖,1996年《向日葵》为全国八届美展获奖作品(中国美术馆收藏)。1996年《天籁》获首届全国中国人物画展银奖。1996年作品《历史定格》、《天籁》入选《中国美术全集现代卷》。1999年《大河上下》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1999年作品《天籁》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全集。2008年担当“国家重大历史题材”《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事件)创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0年受“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邀请,创作《淞沪战役·八百壮士》巨幅水墨画。陈钰铭《红果》49cmx60cm 2016年徐里,1961年生,福建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美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评委会主任、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办公室兼创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宣部、财政部、中国文联、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创作指导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十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博士生导师。作品连续入选五年一届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及《20世纪中国油画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等国家级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美术馆和政府机构收藏。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及许多海外政府、机构、收藏家收藏。先后率团出访各大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举办画展。出版个人画册二十余种。中央各媒体拍摄几十部电视专题片并播出。2007年入选中国油画50家、2011年入选“艺术之巅”--中国油画2010年度10大人物。2012年被授予乌克兰大使奖。2013年被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授予杰出艺术成就奖.2015年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16年获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苏里科夫金质奖章。2017年被授予比利时东方文化骑士勋章;2017年意大利出版发行《徐里油画集》。徐里《春山图》66cmx33cm 2014年何加林,1961年生,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博士后、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客座教授,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何加林《仙峡谷》38cmx65cm 2019李翔,1962年10月出生于山东临沂,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第四、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就学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多年来勤奋努力,创作了大量美术作品,参加过许多全国性重要展览。组织并主持过许多全国、全军性的美术展览和学术研究活动并多次担任全国、全军美展评委。作品曾在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中获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速写大赛一等奖,选入全国中国画百年大展和首届、第二届、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代表作品有《红色乐章》《画兵》《父老乡亲》《原乡》《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妈》《南沙天浴》《母亲·母亲》《南海·南海》等。许多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德国莱茵美术馆等海内外机构收藏,出版作品集几十部。李翔《训练日志》290cm x135cm 2017年南海岩,1962年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82年毕业于德州师专艺术系,同年分配于平原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1994年入北京画院深造于王明明工作室,并受益于卢沉、周思聪和姚有多等教授。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员,北京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其传略及作品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二十一世纪中国绘画精华录》等大型画集。作品《阳光璀璨》于1999年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净土》于2003年获得第二节中国画大展铜奖,《金谷》于2004年获文化部全国画院双年展优秀作品最佳作品奖。《虔诚》入选百年中国画大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南海岩画集》《当代美术家精品集·南海岩》《南海岩重彩人物画集》《名家名画·南海岩彩墨人物》《百年中国画展名家精品·南海岩专辑》,《青山一隅——南海岩书法墨迹选》等十余部作品专集。南海岩《万籁无声》145cmx162cm 2019年陈鹏1962年出生,山东省枣庄市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张立辰大写意花鸟专业,文学硕士学位。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博物馆馆长,艺委会委员,国画院秘书长、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基金会专家,中国国家画院大写意花鸟工作室导师、一级美术师,北京市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陈鹏是著名花鸟画家,其画风磊磊大方,笔法爽朗沉着,用墨甚精,有古法亦有现代气派。以自然为师,提倡传统经典文化,倡导深入生活、写生创作相结合的艺术主张;一贯坚持对诗词、书法、篆刻的学习借鉴,创造出独具风格特点、生意迥出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作品。其作品曾参加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荣获文化部主办第三届、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优秀奖。作品被入选搭载神州六号、神州七号”以及“天宫一号”登月飞船遨游太空,并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展并获奖。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法国国家议会、英国泰特美术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美国国家艺术机构。先后在国内及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地举办展览。部分代表作并被中南海、钓鱼台、中国国家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鲁迅文学院、“中央军委八一大楼”,京丰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韩国、西班牙等国内外机构及美术馆收藏陈列。出版有《陈鹏画集》、《陈鹏书画集》、《水墨动物画技法》、《水墨延伸一2001 年当代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大展》、《今日中国美术》、《中国水墨画当代名家—陈鹏》、《当代中国画名家精英—由心造境—陈鹏》、《当代中国画家研究丛书—陈鹏》、 《百年中国画名家书法作品选集》等三十余本画册,作品被编录人多种大型画集。陈鹏《断云接混茫》180cmx90cm 2018年贾广健别名大涵,1964年1月生,河北永清人,1984年毕业于河北工艺美术学校。199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历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花鸟画室主任、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青年画院副院长。2017年10月至2019年04月,天津画院院长。2019年04月,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贾广健《红花西番莲》68cmx138cm2017年李毅峰,字: 一峰。号: 泊牛山房, 抱星斋,丑牛斋。1964年生于天津,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客座教授、南开大学客座教授、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武警指挥学院兼职教授、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天津画院特聘画师、新疆大山水研究所名誉所长。出版有《一峰画集》《一峰水墨》《一峰画语》《李毅峰画集》《溢峰画集》《信笔直扫》《会心处不在远》《谦谦峰骨 澹澹书生》等十余部个人画集。李毅峰《古人尚自然》45cmx105cm 2014年方向,1967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方向导师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外交部、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泰国国王钦赐淡浮院等收藏。在北京、广州、深圳、伦敦、曼谷、菲尼克斯、路易斯维尔、墨尔本、三藩市、纽约、芝加哥、新加坡、香港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出版个人画集十余种。方向《深潜》248cmx129cm 2017年刘万鸣,1968年生于河北,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12年获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展馆举办个展数次,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单位多次收藏,中央电视台等以专题的方式都对其艺术成就有过详细的报道。出版著作:《中国画论》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画论》河北美术出版社(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优秀教材)《刘万鸣画集》《刘万鸣作品集》《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刘万鸣》《艺术典藏——刘万鸣作品》《画道文心——刘万鸣·书画小品选》《画道文心——刘万鸣·书画小品选二》《刘万鸣作品》《水墨精神——刘万鸣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艺术家精品集——刘万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系列——刘万鸣》《中国画论》第三版(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新形态重点规划教材)《学习中国——刘万鸣作品集》(合著)《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丛书——徐悲鸿》卷 二十余部专著等刘万鸣《长寿图三》68cmx32cm2019年范治斌,1972年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9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国画院青年画院院长。保定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范治斌《牧归图》45cmx60cm2018阴澍雨,河北霸州人,1974年生于河北香河。1994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美术观察》栏目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阴澍雨《此花无处不春风》57cmx48cm 2017年宋彦军,1976年生于河南,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员、中国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协会理事。2002年作品《回音》获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优秀奖2003年作品《花样年华》获全国第二届“金彩奖”优秀奖2004年作品《新装》参加第二届全国人物画展(纪念蒋兆和诞辰100周年)2006年作品《都市丽影》参加第六届中国工笔画大展获金奖2007年作品《无声》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作品奖(最高奖)2008年参加全国政协主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河南十人作品展”2009年参加2170全国人物画邀请展2010年参加2170全国人物画邀请展2010年作品《致丁玲同志》参加数风流人物全国中国画邀请展2011年参加“东方既白”——庆祝国家画院成立30周年美术作品展2012年特邀参加文化部主办全国文化系统青年书画作品展;2012年特邀参加“中原行—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作品展。2013年特邀参加广州画院庆祝建院30周年“这边——画院工笔新势力特展”2013年特邀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化中国—百名书画家邀请展”;2014年特邀参加“精致立场 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2014年参加“澄怀味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三届院展”;2015年参加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写生作品展”;2015年参加了“深入生活,表现时代,中国艺术研究院写生创作展”;2016年参加了“人民形象 中国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大展 ”;2016年参加了“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中国画作品展”;2016年参加了“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2016年举办了“中原文化之星---宋彦军画展”。2017年参加了“中国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提名展”;2017年参加了“寄情于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写生创作展”2018年参加了“时代印迹——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四届院展出版作品:《当代中国工笔画名家技法丛书——宋彦军都市风情人物画技法(人民美术出版社)《收藏界最关注的中国画家宋彦军——亮丽都市》(河北教育出版社)《当代工笔画唯美新势力——宋彦军工笔人物画精品集》(福建美术出版社)《名家名画——当代名家作品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当代中国工笔画名家——宋彦军》(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当代著名画家作品选》(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画名家精品粹编——宋彦军工笔人物》(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现代工笔人物画法》(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宋彦军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境——工笔人物画探微》(安徽美术出版社)《经典 风范 –中国当代核心画家作品集 宋彦军卷》(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典雅---中国当代工笔画名家作品系列 宋彦军卷》( 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宋彦军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宋彦军《气若幽兰》80cmx160cm 2019年孙震生——字:雨辰 1976年生于河北唐山。北京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2004年《春天的约会》获首届中国画电视大赛工笔人物组金奖2007年《五月阳光》获全国“2007百家金陵画展”金奖2009年 《回信》 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2011年 《新学期》获全国第四届青年美展优秀奖。2012年 《收获金秋》参加《东方彩韵--中日建交40周年-中国工笔画、日本画当代精品大展》并获金奖。2015年 《霜—晨—月》获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孙震生《窗外的风景》皮纸矿物色箔60cmx90cm2018年崔景哲,1980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北美术学院副院长。作品《青春系列》荣获首届全国现代工笔画大展铜奖。《白桦林》荣获第三届全国工笔山水画展铜奖。《凝》获得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展优秀奖。2015年11月作品《中国红》《唐人儿》参展欧洲艺术沙龙、巴黎大皇宫展出。《中国红系列》参展2016巴塞尔迈阿密国际艺术展获红点奖。2017年8月《中国红系列》工笔画作品参展摩纳哥国际艺术展。2018年1月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中国红系列》。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颁发奖状证书。2018年9月于巴黎获得全球公益联盟文化与艺术骑士金质勋章,2018年10月获得嘎纳国际艺术展最高奖评委奖。设计2016-2018年《月圆中秋》系列特种邮票。2019年1月瑞士国际奥委会博物馆举办中国红崔景哲画展,新闻联播专题报道。2019年2月作品《中国红》获欧洲艺术沙龙金奖(法国巴黎大皇宫)。出版发行《中国工笔人物画技法》、《中国红系列工笔画》、《工笔仕女画临摹范本》等工笔画教学丛书三十余部。崔景哲《吉光凤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