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大迷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哪些内容?一般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狭义的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具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广义的来说既包含创始人的理论奠基,又包含了继任者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有苏联理论体系、中国理论体系、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要说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具体包含哪些内容?一般书本的回答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概况马哲的具体内容,即从传统哲学理论框架下,来总结马哲回答了那些哲学问题?由此可以大致总结成五个方面来解读。如果是考试的话,请按照书本标准答案来记忆,如下观点为个人理解,仅供学习和交流,不能作为考试答案。一、认识的本质(讨论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理论,都是侧重于强调哲学原理的,也就是说重点是解释世界。马克思将“实践”赋予极高的哲学地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由此引发了哲学中关于“实践第一”的讨论。旧的哲学体现中,并非没有“实践”这个概念,只是理论占据主导,实践占据从属。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认识到“实践”的意义后,将二者关系替换过来,他们自称共产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于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去理解,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人这个主题方面去理解。简单来说,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的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主客观的对立关系,又是在实践条件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世界的本质(讨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全部的哲学都力图揭示世界的本质的秘密,不同的体系对世界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和理解。哲学本身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同时又是认识后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一而再地宣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由于马哲原理一方面是来源于科学发现,另一方面又可以被新的科学所论证。自然科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对马哲中“世界同一性原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性的,这个命题要从哲学角度来理解,而不能从文学角度去诠释。有些解释成了“世界=物质,或是世界就是物质”,这是缺乏严谨性的表述。准确来说,哲学研究万事万物的普遍共性,马哲给出是世界一切存在事物的共性是“物质性”,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世界万物的总和”,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列宁进一步给出了科学的诠释,从客观性和实在性两个角度来理解物质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说的是客观性;能够为人类所感知,说的是实在性;物质=客观实在性,这是世界万物的共性。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除了具有物质性之外,还发展出了独特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认识世界具有选择性,二改造世界具有创造性。对于前者,任何人都是有直观感受的,在同一个场景中,不同的人关注的信息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大家对同一件事描述各不相同。对于后者,主要说的是,人可以创造出原本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世界上本来没有,如果没有人的参与的话,也终将不会出现的东西,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被创造出来。即使意识具有主观的能动性,无论是在信息上的选择,还是在实践中的创造,主观都是不能超越客观存在的条件限制的,还需要遵循客观世界存在的固有规律。因此,意识虽然具有能动性,但是归根结底是受限制于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能动作用于物质。三、社会的本质(讨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的形成固然受制于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这并不足以“造就出人类社会”。马克思从“实践”的具体形式“生产劳动”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有三个基本形式,即生产、科研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是以认识自然万物为目的的,生产是以改造自然存在来满足人类生存所需为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前两种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而促使关系发生变革。社会具有物质性,那么必然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认为古猿通过实践劳动,使得身体结构、大脑构造有别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漫长的劳动中,智力得到了发育,生产能力得到了进步,由于分工合作又产生了语言。在漫长的演化中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存在包括了一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使得社会有别于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是纯粹的客观存在,社会是客观和主观相互作用的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遵循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一基本原理。但是这不足以解释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解释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类实践决定了社会存在,而具体的实践水平决定了社会发展水平。马克思说:“人所能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是客观的社会存在,而且有着自己的规律,马克思总结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四、人的本质(讨论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从实践出发,认识到了世界的本质、社会的本质,以及认识本身的本质及其规律。到了“人”这个问题上,同样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社会形成和人类形成是同步发展而来的。在实践中,人脱离了动物被动适应大自然的生活创造,采取了主动改造大自然来满足自身需要的方式。实践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告别了旧哲学中对人的抽象解释,将“人”的概念定义为“现实中的个人”,把人的本质解释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社会的本质是实践性,从而又回到人之所以为人的命题上来。实践造就了个体的人,同时也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此揭开了从关系出发,讨论人与社会问题的新领域。人的发展过程,便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一1858年草稿)》将人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以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二、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三、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一方面强调了:人类来源自在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界这个事实,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类的一切实践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导致目标无法实现,甚至会导致其他的不良后果。事实上,人对自然的依赖,仅仅是人类需要自然界来栖身,自然界并不天然的需要有人类来参与,任何人类带给自然界的伤疤,都可以被自然愈合,而人类不加节制的索取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危及生存所需的必然条件。五、世界的普遍规律(辩证法三大规律)马克思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哲学范畴来讨论,即意识、社会、自然。划分的依据是“客观性”,自然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在客观世界中发展而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是主观能动性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情况下实践而来的。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研究其普遍性规律,又成了另一个哲学问题。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事实上是从古老的哲学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某个个体的认知。黑格尔本身是个学贯中西的哲学家,在他之前的更古老的哲学中,也不乏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理论。但这些思想揭示是世界原理,是不系统的,不完备的,是没有完成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黑格尔在《逻辑学》中系统阐述了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其错误在于混淆了历史和逻辑的先后顺序,将思维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马克思讲这种倒果为因的逻辑重新修正了过来,并不是世界的发展必然遵循某种思想体系,而是正确的思想体系必然要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在对三大基本规律的描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提出那个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黑格尔强调过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灵魂,列宁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而辩证唯物主义平台下,运行辩证法逻辑,首先强调的是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其次才是普遍规律的具体运用。也就是说间接强调了,对于三个基本规律的理解,必须采用联系的观点,而不能割裂开来各自讨论各自的内涵。三个规律放在一起理解,是辩证法思维,分开单独讨论分别理解是形而上学的思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唯物主义者如何论证,世界是物质的?辩证唯物论的基本世界观,句句真理!

日常

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三大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巨大成就。回望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回应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不断前行。展望未来,应着力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带来契机和动力在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怀玉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三个基本阶段与形态。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进行相关教材体系改革。这一时期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与实质“正本清源”。二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聚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与价值问题的探讨。三是当前,学界致力于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意义与价值的反思,转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代性问题的反思,这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转换。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表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孕育了创新思维,催生了思想解放运动,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精神准备;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提出了许多重大现实课题,积累了富有探索性的“特区”经验,提出了富于挑战性的迫切要求,而这些直接推动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回应时代呼声,聚焦实践问题,探索发展规律,深化学术探究,推进理论创新,取得了多方面成就,具体体现为:重大哲学理论问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哲学基本原理和哲学史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关注现实的应用哲学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向纵深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荣英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能深入人民生活内在本源处的活的灵魂与思想精华。任何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必定是哲学社会科学获得大发展的时代。我们身处的时代是需要理论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需要思想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构建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哲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聚焦现实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聚焦现实问题。郝立新谈到,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仍存在不足,具体体现为:较少关注现实问题,缺少对时代的感应;缺乏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对国外问题研究较多,对本土问题及促进国外成果本土化的研究力度不够;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新要求。刘怀玉表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与人类思想史上的许多哲学思想变革一样,都是突破原有经典大问题而从亚形态、次问题中生长出新的基本问题。我们不能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出发,直接回答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更要关注相关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本身的历史局限性。我们要弄清经典作家用何种方法、在何种意义上看待我们正在面临的现实问题。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研究的问题大致包括:关于现代性社会批判理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扩展研究、主体哲学转向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体论体系重建研究、“空间转向”与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哲学研究等。郝立新建议,面向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把握时代精神,包括把握现代人文精神和现代科学精神;二是聚焦现实问题,包括理论现实与实践现实;三是凸显中国特色,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出新的大众哲学、生活哲学、实践哲学;四是提升学术品位,在注重学术文献考证研究的同时,着力提升研究成果的国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发展也没有止境。朱荣英认为,唯有紧跟时代脚步、聆听时代声音,挺立时代潮头、阐发思想先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当代学人应充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并将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构造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新形态。只有将自己的“述学立论”融入现代化实践,有序整合时代精神中一切先进性的思想因子,才能让研究成果发挥出引领时代、面向未来的旗帜功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适逢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应主动承担起思想创新的任务,不断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潘玥斐精彩推荐:贯彻实施民法典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苏东坡的“两个西湖”课堂之外的教育远比课堂教育重要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鼠猫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一):什么是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1.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世界观的特点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世界观通过理论论证,逻辑表达升华成系统化的、理论化的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况和总结。1.2、哲学是作为世界观的同时,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与世界观一致,有什么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2、哲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2.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属的对立统一。哲学从总体上把握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具有普遍性。科学从具体领域着手研究世界的特殊规律和具体问题,具有特殊性。2.2、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指导和基础的对立统一。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精神)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1.1、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即: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即:坚持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体,意识决定物质。1.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可知论认为:物质和精神具有统一性,思维可以反映存在,二者可以取得一致。不可知论认为:否认统一性,思维不能反映存在,世界不可认知或者是不可彻底认知。2、讨论基本问题的必要性2.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且必须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2.2、如何定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派别的唯一依据。2.3、如何定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关乎到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2.4、如何定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关乎到如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立场。三、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心主义1.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是世界的本源、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世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极端形式为“唯我论”。1.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客观的,在物质之前就早已存在了,是这种精神演化出来世间万物,客观的物质世界就是遵照这种“宇宙精神”、“绝对观念”、“上帝”、“道”的规则来运行的。极端形式为“宿命论”。2、唯物主义2.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自然原因解释自然现象,把物质的具体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2.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认识世界,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2.3、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唯物辩证法的社会历史观。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普遍联系、运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用矛盾分析法认识世界。发展的动力在于其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动力来自外部因素。4、两个对子毛泽东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两个对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属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的,因此没有四军对垒,只有互相交织。为什么要学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学什么?如何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田骈亦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40年的回顾与前瞻

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拉开思想解放的帷幕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回应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展开,在应对当代哲学理论发展挑战、吸收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中前行。反思现状,哲学研究依然存在问题导向、现实取向、话语体系、研究方法、功能发挥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展望未来,哲学研究应该坚持三个面向的原则,关注与追踪实践发展、科学进步和哲学前沿,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继续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哲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践为哲学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动力。“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一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实践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显著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的实践锻就了创新的思维,催生了思想解放运动,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精神准备;改革开放实践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现实课题,创造了许多富有探索性的“特区”经验,提出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迫切要求,从而成为推动理论创新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回应时代呼声,植根实践土壤,聚焦实践问题,探索发展规律,深化学术探究,推进理论创新,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重大哲学理论问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一是实践问题和实践观研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引发了人们对实践问题的高度关注,深化了人们对实践观点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理解上逐步形成共识,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辩证物质观为基础,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以辩证性、历史性、实践性为特征,以反映现实世界规律和社会生活本质为主要内容的新唯物主义形态。二是发展问题、人学问题和价值问题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发展的方式,以及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进步与代价的矛盾、生产与环境的矛盾等问题日益进入哲学研究的问题域,社会发展理论逐渐成为显学。伴随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兴起,对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价值哲学对价值关系、价值特性、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创造等问题的探讨,为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研究直接提供了理论支撑。哲学基本原理和哲学史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状况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围绕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例如,从辩证法的角度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质,深入研究了自然辩证法和社会历史领域的辩证法的当代价值;从历史观的角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及其规律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和专题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研究,文献史料挖掘和历史语境考证等方面研究都取得重要进展。关注现实的应用哲学蓬勃兴起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建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审视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围绕民主理论、自由观念、平等思想、权利理念、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展开探讨。经济哲学通过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哲学演进坐标,深入阐释了经济学与哲学的关联,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野。文化哲学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问题,探讨了文化模式、文化冲突、文化产业、文化观与历史观的关系、大众文化及其批判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向纵深推进。学者们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等基础理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探讨,力图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有深度的研究,对社会发展的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进行了哲学概括和总结。当前哲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一是在中国特色哲学形态及其话语体系的构建上,仍然存在自觉不够、自信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相对薄弱,哲学研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存在既远离现实问题、也远离基础理论,从而日益边缘化的倾向;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借鉴与批判占位不高、深入不够;学风和文风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者自说自话、有意或无意地制造大众和学界听不懂的话语,缺乏反思和批判精神,研究和阐释问题的思路有待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效传播方式有待深入研究。在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尚未见突破性进展。二是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分支应用研究的一些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够深入、不甚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认识和处理“史”与“论”、学术性与现实性、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本土和外来的关系上。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史论分离的片面倾向,或者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在立论上缺乏文献依据或文本支持,或者是只关心经典作家“说了什么”,而不关注他们“为何说及如何说”。这样就造成两种后果:要么把哲学史的研究变成了缺乏思想性的编年史研究,变成烦琐的考据学研究,要么使哲学研究成为离开哲学史资源和哲学发展前沿的空洞的“学术研究”或奇思冥想。其次是把研究中的学术性和现实性对立起来。有的学者片面强调学术性而排斥现实性,或者用现实性来取代学术性,而未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和研究的学术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未能把握学术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未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以及哲学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再次是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理论研究的成果未能充分有效地转化为教学研究的成果。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本土与外来之间的关系仍需要摆正。有的学者过于看重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成果,而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研究,忽略了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相反,也有的学者忽视或鄙视国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果,不了解国外研究动态。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三是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发展和分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近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研究在整体性、综合性上明显加强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专业发展或纵深发展则相对较慢,研究力量的分布和投入有所减少,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和研究的发展出现新的萎缩状态。对哲学研究未来发展的思考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哲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和研判目前尚存问题的基础上,理清未来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明确哲学与时代的结合点,找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发展的新生长点。置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大舞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应充分发挥哲学对现实的反思功能和哲学对现实生活的引导功能,继续关注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深化对现代化进程和人类文明进程的哲学思考,为解决中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问题和世界发展问题提供哲学智慧。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中的思想富矿,既要返璞归真,又要返本开新;既要“照着说”,也要“接着说”。要站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及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社会发展的精神信仰问题、生态问题、制度价值问题、社会治理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要从哲学史和哲学发展规律、中国传统哲学发展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等多角度来思考和研究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既要坚持引进来,学习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又要重视走出去,向世界展示学术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上,需要解决研究中的史与论的结合问题,处理好文本研究与当代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既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时代精神,又要在理论创新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性和现实性的融通。深入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是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基点。避免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囫囵吞枣式的转述和评说,克服在研究方法与内容上大而化之和停留表面的不足。进一步的研究需要运用正确的判断标准,对国外理论热点的是非曲直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深化应用哲学的研究。应用哲学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支撑与指导。政治哲学需要进一步回答当代政治哲学和政治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出的挑战,经济哲学需要进一步透彻分析近现代西方经济哲学和经济发展现实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文化哲学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价值哲学需要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哲学价值论的关联,解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困惑。人学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阐释,深入辨析西方人学思潮的理论实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学观念。进一步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思考社会改革与发展的“中国经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注重用世界眼光来研究中国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紧密结合起来。时代在前进,哲学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大有可为。我们期待着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断创新发展,取得更大进展。(作者:郝立新,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

双瞳

2020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经验分享

大家好,我是育明考研小赵老师关于2020年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信息汇总,请参考一、院校信息(哲学院)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南开大学哲学院经2010年6月24日中共南开大学委员会第二次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由原南开大学哲学系更名而来,哲学系党委更名为哲学院党委,原哲学系党政班子成员为哲学院党政班子成员。与南开大学同龄的南开大学哲学系更名为南开大学哲学院,赓续传统,又开新篇。哲学院的前身哲学系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最早成立于1919年,重建于1962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黄钰生、冯文潜、温公颐等先后执教于此。二、专业目录(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73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75)中国哲学史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73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76)欧美哲学通史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2)俄语(73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75)中国哲学史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2)俄语(73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76)欧美哲学通史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3)日语(73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75)中国哲学史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3)日语(73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76)欧美哲学通史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44)法语(73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75)中国哲学史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44)法语(73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76)欧美哲学通史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45)德语(73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75)中国哲学史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45)德语(73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876)欧美哲学通史三、参考书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 肖前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上、下卷) 刘文英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欧美哲学通史 《欧美哲学通史》(精编本) 李国山、王建军、贾江鸿、郑辟瑞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形式逻辑 《逻辑学基础教程》 逻辑学教研室编(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版)5.(哲学院)高等数学 《微积分》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一) 赵树嫄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宗教学概论 《西方宗教学说史》 吕大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05年版均可7.《世界宗教》 斯马特著,高师宁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科学技术史 《世界科技文化史教程》 李建珊主编四、复试分数线五、育明考研策略(复试的形式)1.综合面试面试考试时间不少于20分钟 /考生,每位考生面试的时间必须相同。面试内容包括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基础、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外国语听说能力等。面试成绩采取百分制。综合面试将全过程录音录像。面试过程中,会进行心理测试,考察结果作为复试成绩的参考。2.专业笔试:原则上要求进行专业笔试,复试笔试科目应与初试的业务课不重复,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采取百分制。3.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复试时须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具体由招生院系组织。4.其他考试①对跨专业考生是否进行加试由院系自行确定。②有关专业若有要求,可进行专业外语测试、实践(实验)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测试,采取百分制评分。其他考试形式的成绩是否计入复试总分及所占比例由招生院系自行确定。5.同等学力考生加试同等学力考生、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于2019年9月1日前可毕业本科生,在复试时须加试两门与初试科目不同的所报考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考试形式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采取百分制,成绩不计入复试总分。

百川灌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

1876年,马克思积极支持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他不仅赞同恩格斯阐述的理论观点,还亲自撰写了部分内容。毛泽东同志1937年在抗大讲哲学时写有《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其中第二章第十一节和第三章第一节分别为《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最初版本,占全本一半以上篇幅。中图为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封面,上面有毛泽东的毛笔签名。① 《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年卷第4期上刊登的恩格斯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左上)②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手稿片段(左下)③ 1888年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的扉页(右)哲学星空群星灿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中最明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本改变了哲学与时代、哲学与实践、哲学与革命、哲学与人民的关系,终结了思辨哲学的统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哲学世界中的变革,更是变革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改变了哲学与哲学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是沙漠里的高僧,也不是喜欢闭门孤寂沉醉于自我直观的“高人”,而是投身时代洪流的思维着的哲学战士。中国共产党从创立的时候起就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哲学。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全党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共产党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纯哲学的避风港。自它产生以来就不断引发争论,其中既有政治性的,也有学术性的,至今依然如此。哲学是智慧之学。我们要想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智慧,就必须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培养理论判断力、辨别力和思考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要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直接地这样称谓自己的哲学,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名称的根据,因为在他们的著作中到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一种哲学的名称很少由创造者自己提出,而大多是由后人根据他们的思想定名的。列宁在《向报告人提十个问题》中曾向主张马赫主义的人质问:“报告人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如果承认,那么为什么马赫主义者把他们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修正’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还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连在一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列宁的这一论述特意强调了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哲学的“辩证”属性和“历史”属性,并以此作为与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从形成过程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有复杂性;但从思想逻辑来看,二者的关系是明了的,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贯通。如果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则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可能单独存在,因为在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不可能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如果离开历史唯物主义,则旧唯物主义不可能上升为辩证唯物主义。因此,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命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全正确的。它真实地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著作中始终坚持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无论在自然观还是历史观上,他们都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旧唯物主义三个缺点的论述,明确地表达了这个观点。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公开而正式地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的重要性做了最科学也最集中的论述,而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直接把“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称为“共产主义者”。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有“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专节,毛泽东著有《实践论》,而中国改革开放则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作为思想解放的先声。可以说,没有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不重视实践观点的,决不能把坚持实践观点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基本原理。有的观点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世界物质性原理是没有意义的旧哲学命题,因为在人的实践中,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物质与意识已融为一体,不必分也不可能分清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这种观点对世界的看法,就如黑夜观牛,黑成一片,根本分不清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如果这样,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将被推翻或被重新改写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真正弄清楚哲学基本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又不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犹如牵牛不牵“牛鼻子”。可是,如果认为在人的意识之外不存在客观物质世界,物质与意识不存在第一性和第二性之分,人与世界不存在主体与客体之分,那么,哪有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呢?其实,世界物质性是关于世界客观性的总体性观点,也是我们哲学世界观的基础。世界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不是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和人的实践,而是人的存在和实践依赖于世界。没有人,可以有世界;但没有世界,决不会有人和人的实践。自从世界有了人,人在实践中以自我与对象构成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构成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人的实践是对象化活动,必须有实践着的对象,它不是打太极拳,可以自己独自一人比划。不存在没有对象的实践活动。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形式,包括生产实践、政治实践、科学实验,都有对象。而对象必须是不依存于自我的客观存在物。中国人把谈恋爱叫找对象,没有对象不可能谈恋爱。这是常识。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揶揄唯心主义者,说即使他们不愿意相信客观世界的存在,那么“爱情”也会迫使他们相信自己身外的“对象”的真实存在。哲学基本问题是不能否定的。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不能否定的。不应该把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混同于主客体的分裂、主客体的绝对对立。前者是客观事实,是哲学基本问题产生的依据;后者则是一种错误的哲学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的统一论,反对主客体无区别论和绝对对立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重视哲学基本问题,并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处理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回答,属于科学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并不是说一切唯物主义都好,一切唯心主义都坏。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提出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标准的是恩格斯,但他从来没有简单把唯心主义等同于反动,把唯物主义等同于进步。恩格斯曾经赞扬黑格尔的哲学贡献,而批判机械唯物主义和德国庸俗唯物主义。列宁也曾经说过,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简单地认为唯心主义代表反动、唯物主义代表进步,这是原苏联哲学家日丹诺夫的错误,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恩格斯为什么要肯定某些唯心主义者的贡献,批判某些机械唯物主义者的错误呢?因为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世界同样既是物质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只有肉体而无精神,就不成其为人;只有物质世界而无精神世界,这也不是人类的世界。当精神属于活动着的人类主体时,它表现为支配人活动的精神和思想,表现为现实的心理和思维;当它凝结为社会结构组成部分时,表现为文化和上层建筑中的观念形态。只要物质而不要精神,不行;只要精神而不要物质,同样不行。我们必须弄清楚应该在什么意义上赞同唯物主义,在什么意义上批判唯心主义,在什么意义上赞扬聪明的唯心主义,在什么意义上批判愚蠢的唯物主义。在世界客观性问题上,在物质和意识第一性、第二性之分问题上,我们主张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精神不是世界的本体,如果精神是世界本体,那我们的世界就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相由心生的虚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面前,人的活动和科学研究根本不可能,因为它不是作为客观对象的物质世界。因此,在物质与意识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问题上,我们反对唯心主义,因为,如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源,那么,精神的产生就是不可理解的。精神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它不是产生于无,也不可能依附于无。精神的产生必须有本有源,它的存在必须有物质的载体。但精神和意识具有反作用,具有能动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肯定某些唯心主义者的合理思想。有些学者总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不如唯心主义哲学那样玄妙有嚼头。其实,真理从来是朴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大海,浅者见其浅,因为他站在岸上只能看到表面;深者知其深,因为他跳到大海里。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智慧,不能浅尝辄止,必须深入、深入、再深入。二、要坚持马克思在历史观中的变革,反对各种错误的历史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对历史观的变革,这是恩格斯提出来的,他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马克思“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变革的核心,就是关于“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的发现。马克思根本扭转了以往一切历史唯心主义从思想中、从政治变动中寻找历史变动最终原因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与之根本不同的历史观。我们说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并不是否认历史上某些思想家在历史观领域取得的成就。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产生之前,在中外思想史上都曾包含有历史观上的合理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例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及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等等;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些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也谈到过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但真正在社会历史观中实现变革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不是停留在现象层面,也不只是论述某些因素,而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和“序言”中,在恩格斯晚年著作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对社会形态变化的规律和动力、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人民群众与杰出个人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律性论述。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时,我们一定要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承认不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学术问题;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成立。历史规律是客观的。在社会生活中,凡是阶级社会必然存在阶级斗争;凡是生产关系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就迟早会发生变革生产关系的革命;凡是工业化过程,必然表现为农民不断转化为工人,农村缩小、城市扩大的过程;凡是城市化过程,都必然会发生住房不断拆迁,城市中心高楼化,相对贫困人口边缘化;凡是过量印发纸币,就会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无论美国如何强大和富有,并握有印钞票的权力,但只要不断量化宽松印纸币,同样会导致通货膨胀,并向世界输出通货膨胀。美联储也无法废除这条规律。历史规律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废除的。一个国家可以废除许多条法律,但不可能废除任何一条社会规律。人可以利用规律,但必须首先认识和服从规律。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反对种种错误的历史观点。要反对以重写历史之名,污蔑英雄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崇敬自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任意贬低自己民族的英雄人物,是民族的自我损毁。鲁迅曾指诽谤者为叮在战士身体上的“苍蝇”。要区别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论和“历史决定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使用过“历史决定论”的提法,但他们承认在社会结构或历史发展过程,在诸多因素中会有一种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起着最终决定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说到底就是在历史中发现这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马克思说过,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恩格斯也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他们的话中都出现了“决定”这个用语。很显然,这里的“决定”作用不是否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会存在偶然性,而是指从宏观角度看,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中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因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任意的。这与具有宿命论性质的所谓“历史决定论”是根本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视人的选择活动,但任何选择都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与历史规律相背而行。要划清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决定论”的界线,应该科学地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最终决定作用的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是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用,而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因为GDP表现的不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指标。当然这不是轻视GDP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变,它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是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国实现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在社会发展中,从来不是单一的经济因素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起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多因素论,因为它在多种因素中肯定其中有起主要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构成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恩格斯说经济是中轴线,其他影响因素归根结底是围绕经济这个中轴线上下发生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观点。三、要重视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真本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都起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我们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阶段、途径等的分析,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和策略的分析,抗日战争中对持久战问题的分析中,都能最深切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巨大威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非常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如果我们不能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中,从以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中,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中,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中,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树立“四个自信”,也不能真正认识到在困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思维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干部和党员,这其中就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熟悉,从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可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和智慧。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来阐述问题,他的许多来自生活的通俗话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他提出要树立几种思维,比如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都具有突出的哲学意蕴。他十分注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比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协调、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调查研究等基本方法,此外还有学会“弹钢琴”,善于“转盘子”,坚持“钉钉子”,牵住“牛鼻子”等具体方法,其中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文化水平都很高,大专文凭普遍,硕士、博士也已经不是“稀有品”。这当然是大大的好事。但是,干部水平并不是仅仅取决于文化和学历高低,极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你是个什么样的干部,你的才智和能力如何,老实说并不取决于你手中的文凭,也不完全取决于你有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你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即你如何思考、如何工作。哲学素质是领导干部的重要素质。要思维必须运用概念,必须有思维方法。经验证明,仅仅是读书多、知识多的人并不一定有智慧。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眼力不够,必须借助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法就是我们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使我们看得远些,看得深些。因此,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哲学著作,比如《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矛盾论》、《实践论》等。辩证法作为思维方法非常重要。当前,我们面对的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任何片面性都会添堵添乱,激化矛盾。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处理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比如,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辩证思维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思维方法。只知“两点”而无重点,就推动不了全局;有重点而无“两点”,就如同下棋,过河卒子拼命向前而无后续部队,结果满盘皆输。要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再比如,协调发展是辩证思维中应有之义。不协调就是失衡,失衡就如同缺轮汽车,不能开;而没有发展的所谓“协调”,就是彼此拖后腿。因此,必须重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如果党员领导干部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懂辩证法,不善于分析矛盾、化解矛盾,老是搞形而上学片面性,耳聋眼花,那就会东倒西歪,什么任务也完成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关乎我们的信仰和工作能力问题。例如,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似乎学过哲学的人都懂,但不见得都能把它转变为智慧。有的人一听说巩固和建设好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以为目标很遥远,就发生信仰动摇。其实,它的远近取决于我们每代人的努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建设中,只要我们方向对头,齐心协力,速度就快,目标就近;否则就会更慢更远。如果背道而驰,则永远达不到目的。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远近快慢问题,离开辩证思维方法是理解不透的。从具体工作来说,对这条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不同的人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大相径庭。有的人能敏锐地注视着工作中的微小变化,促进和加速有益的量的积累,防止不利的因素,及时化解矛盾。有的人在矛盾积累到突然爆发之前,还是视若无睹。事物是变化的,在量变阶段往往不易觉察。量变是狡诈的、平静的、迷惑人的,但总有征兆可寻。一个人在工作中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有远见卓识,就能把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变为实际的智慧。反之,量变与质变的条条背得再熟,也只能打零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原理,而与时俱进、创造性、科学与价值的统一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在学习时都必须特别重视。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各级干部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化作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使自己的头脑变为充满智慧的头脑,使自己成为有真本领的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好干部。作者:陈先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杵窝子

考研专业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

门类/领域代码:01门类/领域名称:哲学一级学科/领域代码:0101一级学科/领域名称:哲学二级学科代码:010101二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介绍该学科创立于19世纪中叶,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学解读,致力于对马哲史做原创性研究;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做原创性研究;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来解剖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中出现的最新理论问题。在当代中国,本学科已成为多层次、多分文的学科体系。它与自然科学、中外哲学、科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党性修养、掌握哲学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理论、能够胜任本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业方向可以进入教育行业,加入国家公务员行列,进入企事业单位做行政或党政部门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该专业博士学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职位考研政治教师,成人教育教师,公务员申论、面试讲师,网站编辑,社科类责任编辑、策划编辑。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院校推荐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华侨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山西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辽宁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苏州大学。

寸心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开拓和深化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开拓和深化是标志性的成就之一。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园地,尽管苏联和东德学者使用过“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等概念,但是,是中国学者明确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一学科方向。黄枬森、庄福龄等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主持编写的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奠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基础;而新一代学者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推出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也展示了这一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熟悉经典原著和思想发展史是掌握、理解基本原理的前提学习、研读经典文本和思想发展史是深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阐明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那么更进一步则可以认为,经典著作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然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史”“论”“著”三者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人,包括为数不少的理论工作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原理教科书。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这当然是一条“便捷途径”,而且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效果。但是,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杂内涵和深广意蕴,仅靠原理教科书却是不够的。原理教科书抽象的概括和表述方式由于省略了对很多思想观点演变过程和曲折论证环节的梳理与分析,很容易将基本原理概念化、条块化乃至一定程度的简单化。而如果回到经典著作,回到历史序列之中,情形就会大大改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阐释必须要以熟悉经典原著和弄通思想发展史为前提。正因为如此,1964年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直接关怀下,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成立了外国哲学研究所。这些专业机构的建立对于经典原著和思想发展史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也为突破原理研究的瓶颈提供了新思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在黄枬森教授领导下,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料编译室的研究人员展开了对包括列宁《哲学笔记》在内的经典原著的研究。从手稿编排、内容解读到体系勾勒,把对经典作家复杂思想的诠释奠基于文本研究基础之上,先后凝结为《〈哲学笔记〉注释》《〈哲学笔记〉与辩证法》等论著,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书写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开拓和奠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1979年10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成立(1988年更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1981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哲学专业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1984年三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出版,在此基础上,黄枬森等主编了三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于1987年出版。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一学科的开辟,在世界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983年,作为我国“六五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国家科研重点项目之一,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编写工作正式起步,1986年又将其列入“七五计划”。在黄枬森、庄福龄、林利教授领导下,由全国57位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参与,通过多年努力,于1996年共同完成了这一宏大工程,成为这一学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奠基性成果。这套规模达410万字的丛书,遵循历史发展的线索,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梳理与经典著作的分析,分别梳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和中国的传播与演进,以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情况和嬗变过程,从总体上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萌芽、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并且结合当代社会和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探讨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原像背后的现实价值,以加深读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精神的总体理解和把握。编写者根据当时马克思主义著述的编译状况和文献条件,力图对重要的哲学著作及其观点都作出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反对形而上学的非历史主义观点和相对主义观点。二十一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三个生长点实践发展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研究也不会停下脚步。21世纪以来,在八卷本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不断开拓和深化,特别是在开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文献及其思想和追踪国外马克思主义动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无限活力和勃勃生机。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到新的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征。伴随着每一个重要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及时而自觉地对这些成果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哲学基础,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哲学贡献都作出概括和提炼。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在吸收党的理论成果、充实具体内容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成果突出体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中。随着国际上最权威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大量新资料的刊发,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列宁选集》和《列宁全集》新版本陆续出版,完整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曲折过程和各个阶段性细节,提供了客观、完整而深入地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条件,也把更加深入的文本解读、思想阐述任务摆在研究者的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文本解读逐渐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总体格局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研究路向。经过近年来学者们的努力,涌现出一批成果,在国内外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之外,近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引人注目。不仅传统的由卢卡奇等人所开创直至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得到深化,学者们还对过去研究较为薄弱的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以及力图以现代西方哲学派别与马克思主义“嫁接”起来的各种思潮给予了关注,更密切跟踪“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动态,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多重境遇和表现形态。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是对研究者知识、素养、能力的极大挑战;融文本与思想、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展开思考,是进行这项研究的内在要求。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度拓展,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必将在以往奠定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好地谱写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当代篇章。(作者:聂锦芳,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

红河劫

2020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经验分享

大家好,我是育明考研小赵老师关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经验汇总,请参考一、院校介绍(哲学系)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是二者合一的教学院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2年(壬子年),于1914年开始招生,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学系。创建之初为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亦称“中国哲学门”,1919年更名为哲学系。历史上,著名学者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熊十力、唐钺、邓以蜇、汤用彤、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冯定、陈康、贺麟、沈有鼎、洪谦、张岱年、胡世华等先后在这里执教。北京大学宗教学系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最早的宗教学系,现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宗教研究重镇。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合并招生,共同培养。二、专业目录(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48)西方哲学史一(920)马克思主义哲学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2)俄语(648)西方哲学史一(920)马克思主义哲学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03)日语(648)西方哲学史一(920)马克思主义哲学或(101)思想政治理论(254)德语(648)西方哲学史一(920)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科目③西方哲学史一包括现代部分,考试科目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历史和原理部分。拟接收推免生以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确认录取人数为准,详细说明请见我校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三、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参考书目:西方哲学史:1. 《西方哲学原着选读(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2. 《西方哲学简史》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3. 《西方哲学史新编》 苗力田4. 《西方哲学史》(复旦版)5.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刘放桐 人民出版社(这书也有新版的)6.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7. 《现象学运动》 施皮格伯 商务印书馆8. 《西方哲学史》 梯利 商务印书馆 (增补修订版)9. 《西方哲学史》 罗素 商务印书馆马克思主义哲学:1.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杨河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叶敦平 高等教育出版社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顾海良 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哲学考研分数线2019年公共课55分,专业课90分,总分355分。五、育明考研策略北大马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的考察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主要组成部分,考生需要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马克思理论思维。掌握本学科的重点理论热点问题,常考问题,用辩证的思维分析考试题目。

免瀑镇

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回顾与展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核心阅读■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具有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注重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学者研究意识日益增强等主要特点。■我国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编辑和出版队伍,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呈现新气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取得巨大成就。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进展与成就,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主要特点总体来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具有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注重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学者研究意识日益增强等主要特点。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从一开始就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介绍、学习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并译成中文出版,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术界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以下简称MEGA2)编辑出版的介绍与研究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文本基础。同时,在充分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特别是结合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新的理论阐释。例如,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中的主体性问题开始凸显;90年代,随着我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中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问题吸引众多学者;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论》中的资本逻辑批判、共同体问题的重新理解等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重要课题。正是在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展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注重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形象地比作“由一整块钢铸成”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一方面、某一角度出发研究问题,加深了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术界日益意识到需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例如,有的学者提出了内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中的思想型,并在文本分析中揭示思想型在不同学科中的展开方式。这有助于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各主要组成部分内在关系的研究和把握,推动实现不同学科间的融通。学者研究意识日益增强。自实践唯物主义讨论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领域就存在一些不同观点,学者们更加注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中增强问题意识。学者研究意识的日益增强,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价值论、存在论、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发展理论与全球化问题等不同领域,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断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思想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学者们从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历史形态出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理解,特别是加强对资本逻辑的哲学思考,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索,深刻揭示“物和物的关系”所掩盖的“人和人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现实的历史”,回答“现实的历史”所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其所蕴含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进展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研究、编辑和出版都取得长足发展,同时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编辑和出版队伍,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有计划、成系统地翻译和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6年开始,以俄文第二版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陆续出版。截止到1983年,共出版50卷53册约3200万字。1955年至1963年,《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共39卷陆续出版,约1560万字。80年代开始,党中央决定启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的编译出版工作,以MEGA2为基础,计划分四个部分出版70卷。第一部分为1—29卷,收录马克思恩格斯除《资本论》及其准备著作外的全部著作、文章和各种手稿等;第二部分为30—46卷,收录《资本论》及其手稿;第三部分为47—60卷,收录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书信;第四部分为61—70卷,收录马克思恩格斯各种笔记和摘录。1995年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陆续出版,至今已出版30余卷。《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60卷,90年代初出齐。这些经典文本的出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文本依据,培养了一批翻译、出版和研究专业队伍。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编辑出版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比如,精心编译出版的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权威教材。又如,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版等一批经典著述,相继推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等一批重要理论辅导读物,陆续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一大批高校重点教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进一步推动最新成果进入课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呈现新气象。比如,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个案研究。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文本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都有相关研究专著出版。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积极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中的相关思想资源,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市场”思想等,为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术基础贡献力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重视、加以改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不仅需要原原本本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而且需要用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方法去透视现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活力。这就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与现实的关联度。例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的,需要学者们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应在加强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研究,为理论创新创造提供学理支撑。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除了加强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还需要坚持历史性方法,即充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历史性规定,在思想史和历史发展的交汇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意蕴。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仅仅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不够的,还需要阅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同时代以及之前的哲学文本,以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应当阅读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理解历史变化中的思想变化,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走向当代的思想逻辑,这样有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巩固壮大研究队伍。70多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编译出版工作成绩斐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但也要看到,相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手文本研判、考证和编辑提出的要求,我国还缺乏专业编译人员。这就需要加大专业编译人员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编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让更多优秀学者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编译和研究工作。应进一步加大文本编译支持力度,建立完整、准确、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库,特别是形成网络共享的资料库,这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程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注重吸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加以整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的开放格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我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外国专家讲座等活动,促进了学术交流。但这种交流更多地表现为国外学者和著作的引进,我国研究成果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这就需要研究者更加自觉地参与到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中。同时,应进一步加大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成果的外译工作,将我国的优秀研究成果推介给世界。(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制图:郭祥《 人民日报 》( 2020年01月13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