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旅游频道由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旅游学刊》编辑部、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承办,广东新蚁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于 2020年11月7日-8日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以“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为主题,围绕旅游前沿理论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困境,剖析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和社会福祉的相关问题,为中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为世界旅游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颖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朱竑等《旅游学刊》的编委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10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大会。开幕式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主持,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朱竑致欢迎辞,朱竑表示,在推动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旅游发展面对的现实困境,旅游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机遇与挑战,希望学者能够围绕旅游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全球旅游研究发出中国好声音。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回顾了广州大学一直以来在旅游领域所做的努力,希望学者继往开来,呈现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术成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颖如认为,本次年会定能够为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共商旅游人才培养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旅游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开幕式结束后,年会举行了大会主题报告。中山大学教授保继刚发表主题为《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的影响及未来研究的思考》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应理性评估疫情影响,不应片面夸大旅游业损失,需认识到一时危机阻挡不了旅游业发展,疫情后应重新认识旅游业的脆弱性,以“ 旅游”而不是“旅游 ”的方式推进旅游业供给体系的建设。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作《旅游强国进程中的理论建构与文化自信》主旨报告,指出人民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本质规定,实践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政治要求,国际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题中之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作《国家公园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主旨演讲,他认为在“两山论”指导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国家公园旅游应该是一种体现“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国家公园的旅游业态创新要更多体现公益性,国家公园的旅游业包括更多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教授刘慧敏发表主题为《身心整体观视角下的休闲与幸福》的主旨报告,认为休闲旅游体验既要关注身体体验的第一性,又要重视游客精神上的愉悦,合理规划科技在休闲旅游康养领域的使用度,增强游客在旅游中的身心共同参与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承照分享《可持续性与旅游规划核心技术的应对》主题报告,指出需建立以时间为基础的闲暇科学、以游憩为核心的健康理论、以经济为动力的游憩产业、以服务为品牌的旅游管理科学体系,他认为技术才能使学科具有持续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使每个旅游人充满自信。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严旭阳作主题为《新中餐——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的主旨报告,指出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应该从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方面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从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个方面推进中餐文化创新。据介绍,本次年会共设18个平行论坛,探讨的议题分别是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价值共创与旅游消费者行为、遗产与旅游、旅游经济与金融、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会展与节事、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流动与地方建构、疫情背景下的旅游安全与危机治理、旅游新技术与方法、生活质量与旅游、旅游新业态与高质量发展、旅游地理前沿与地方理论创新、研学旅行与教育旅游、中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体育休闲与健康旅游、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分论坛、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与地方形象。11月8日,会议开展两场圆桌论坛。第一场圆桌论坛探讨的议题为“旅游核心价值再思考与旅游教育创新:前浪、中浪和后浪对话”,圆桌论坛结束后,《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主持了《旅游学刊》2019年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火花奖和2019年度优秀论文的表彰环节。随后,《旅游学刊》编辑部主任吴巧红主持了2020年会优秀会议论文表彰环节,对评选出的20篇年会优秀会议论文进行了颁奖。(车之)【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近日,由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旅游学刊》编辑部、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承办,广东新蚁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 本次会议以“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为主题,围绕旅游前沿理论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剖析相关问题,探索发展路径,为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为世界旅游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在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主持的开幕式上,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朱竑表示:“我们在推动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旅游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后疫情时代,旅游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希望各位学者能够围绕旅游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全球旅游研究发出‘中国好声音’。” 广州大学副校长孙延明表示,希望各位学者继往开来,呈现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术成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颖如认为,本次年会众多学者共聚一堂,定能为后疫情时代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让旅游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开幕式结束后,年会进行了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其中,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发表了题为《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的影响及未来研究的思考》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应理性评估疫情影响,不应片面夸大旅游业损失,需认识到一时危机阻挡不了旅游业发展。疫情后,业界应重新认识旅游业的脆弱性,应以“+旅游”的方式推进旅游业供给体系建设。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作题为《旅游强国进程中的理论建构与文化自信》主旨报告,指出人民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本质规定,实践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政治要求,国际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题中之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作题为《国家公园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主旨演讲。他认为,在“两山”理念指导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国家公园旅游,应该是一种体现“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国家公园的旅游业态创新要更多地体现公益性,要具有更多科普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随后,年会开展了两场圆桌论坛。第一场圆桌论坛由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陆林主持,探讨的议题为“旅游核心价值再思考与旅游教育创新:前浪、中浪和后浪对话”,第二场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主持,探讨的议题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美好生活与城乡休闲”,众多嘉宾参与对谈。 圆桌论坛结束后,《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主持了《旅游学刊》2019年度“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火花奖和2019年度优秀论文表彰环节,此次评选出3篇2019年度优秀笔谈和10篇2019年度优秀论文。《旅游学刊》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吴巧红主持了2020年会优秀会议论文表彰环节,还宣布了2021年《旅游学刊》的年会承办方为华东师范大学。 另外,11月5日至6日举办了第九期国际旅游高级研修班,研修班主题为跨学科研究主题与方法,与会嘉宾分别围绕“实践中的乡村与乡村振兴”“空间、城市与阶层:时空治理内涵”“跨学科视角的旅游研究选题:理论与实证”“旅游行为实证与实验研究方法”“多层次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旅游管理研究中的应用”等主题发言,有400多名来自全国各旅游高校的学员参加研讨与学习,氛围热烈。 本次年会设有18个平行论坛,探讨的议题分别是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价值共创与旅游消费者行为、遗产与旅游、旅游经济与金融、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会展与节事、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流动与地方建构、疫情背景下的旅游安全与危机治理、旅游新技术与方法、生活质量与旅游、旅游新业态与高质量发展、旅游地理前沿与地方理论创新、研学旅行与教育旅游、中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体育休闲与健康旅游、新文科背景下的跨学科研究分论坛、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与地方形象,其中,有6个论坛包含日场和晚场两场汇报。本次年会共接收学术论文500余篇,从中筛选了330余篇进行现场汇报,并设置了点评环节。 【来源:第一旅游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29日讯(通讯员 郭川南)近日,湘大青年教师吕志科副教授的论文“旅游会影响非正规经济吗?(Does tourism affect the informal sector?)” 在国际顶尖期刊《旅游研究年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发表。该期刊是旅游管理领域的顶尖期刊,影响因子为5.493,英国商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School, 简称ABS)出版的高质量学术期刊指南中将该期刊列为ABS四星期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在现有文献中,有大量研究关注公共财政(如:税收负担)或公共行政(如:监管力度)对非正规经济的影响。然而,很少有研究考虑旅游发展对非正规经济的影响。该文试图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此,作者利用参数与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该问题。其结果表明,非正规经济的规模在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下降;但是,当旅游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随着旅游业的继续发展,非正规经济反而上升。这篇文章的主要贡献是定量研究了旅游发展对非正规经济的影响,并发现旅游发展与非正规经济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其研究成果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吕志科2015年7月进入湘大商学院工作,其主要研究为面板数据模型、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旅游经济等。入职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Tourism Management、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等国际知名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SSCI一区论文8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等项目20余项,并入选了2019年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人选。 [责编:胡孟婷]
《旅行杂志1927-1954》(影印本)10月19日,《旅行杂志1927-1954》(影印本)首发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旅行杂志》是我国近代第一份旅游期刊,也是当时办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刊物之一。今年8月,上海书店出版社依据上海图书馆馆藏全套珍本原刊,首次影印出版《旅行杂志》。座谈会会现场。展现绚丽多彩的民国世界画卷《旅行杂志》于1927年3月创刊于上海,1954年8月在北京终刊。该刊以一年为一卷,初为季刊,每卷共出4期,从第3卷起改为月刊,每卷共出12期。在其存在的二十余年间,一直没有间断过发行。这份杂志的创办人是民国时期著名金融家和企业家、“中国旅游业之父”陈光甫。他创办了中国旅行社,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旅游事业。发刊词。为“阐扬中国名胜,发展旅行事业”,《旅行杂志》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名胜、山水人物、边疆风俗、交通资讯等文章,且都图文并茂。杂志还刊登了大量的海外文章,几乎囊括了当时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国家和城市。内容包括海外风景名胜、社会风俗、交通食宿、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民国世界画卷。除了旅行资讯,《旅行杂志》也发表了很多与旅游相关的世界名著译作、名家小说等作品,促进游记文学发展。同时登载了很多学术研究、科学考察等方面的文章,内容涉及史学、医学、地质学、旅游理论等方面。《旅行杂志》内页。《旅行杂志》也可谓名人云集。主编赵君豪、茅盾等,网罗了大批名家撰稿,如罗家伦、郁达夫、张恨水、胡愈之、周瘦鹃、蒋维乔、于右任等,或为教育家,或为小说家,或为文学家,乃至政界重要人物,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界、艺术界乃至政界都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旅行杂志》在各大图书馆馆藏中较为稀见,同时又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上海书店出版社依据上海图书馆馆藏《旅行杂志》原刊彩印,以存其原貌。据悉,新出版的《旅行杂志》以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全套期刊为底本,一期不缺,按照16开精装分装71册,是这套期刊目前内容最完备、印制清晰的影印本。出版社还将所有刊物的篇目另行汇编成总目录并有相对应的页码,便于读者检索。文献史料的现实意义在上海书店出版社社长齐书深看来,影印出版《旅行杂志》有四个价值。首先,《旅行杂志》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其刊发的游记,在作者抒发对大自然、城市风光赞叹欣喜之际,往往会有自己旅行中关于吃、住、行、游的详细记录,这些都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旅行参照,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其次,《旅行杂志》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记载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式期刊。齐书深举例,人们可以通过《旅行杂志》了解当时经济情况。“从该刊售价可以看出当时通货膨胀的程度,从1940年开始,杂志的售价就一直处于波动状态,1940年第一期到第五期为四角,第六期到十二期为五角,到1941年直到抗战结束,一期一个价,并且逐期上涨。1946年曾维持过一段时间的稳定,但自11期开始又开始向上波动。1948年1月时售价为4万元,到8月时则为150万元,短短八个月时间就上涨了约40倍。”再者,《旅行杂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旅行杂志》开始刊载一些学术文章,内容涉及史学、医学、地质学、旅游理论等方面。四十年代,在吸取西方旅游理论的基础上,旅游从业人员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写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旅游理论文章,发表在《旅行杂志》上。“这些理论文章标志着解放前的旅游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奠定了中国早期旅游理论研究的基石,不仅对当时的旅游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当今的旅游理论和实践也具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最后,齐书深认为《旅行杂志》能激发爱国心,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旅行杂志》的社会服务功能跟战争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抗战时期该刊把帮助难民内迁当作首要任务。”他说,时人也通过学术旅行撰写展示中国的“百科全书”,以培养国民国家意识。借寓情于景之法符号化自然及人文景物,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象征。以适时应务的书写提供战事及边疆信息,直接服务于抗战。利用旅外行记,在借镜外邦的同时,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钱运春感慨,现在旅行攻略很多,但这些攻略其实并没有《旅行杂志》做得好。“《旅行杂志》里有专题旅行,特色旅行,各种各样,丰富我们现在的旅行知识和文化。现在的攻略基本来自于游客自己,有的对于名胜古迹的介绍也是以讹传讹,如果找出原有的东西,那么这些传错的东西说不定会得以更正。”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敏也猜想《旅行杂志》会对今天的旅游深度开发有启示意义。上海档案局副局长邢建榕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杂志》的创办者陈光甫先生日记的整理者,他从文化定位和学术研究的角度评价了《旅行杂志》影印本的价值。邢建榕指出,目前上海正在建设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三个文化品牌,其中前两者研究日深,而江南文化研究则相对薄弱,所以应该把《旅行杂志》影印本同江南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他还说有待发掘的上海史料还有很多,《旅行杂志》是深入发掘上海史料迈出的重要一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着重发展经济的时代,旅游因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而被称作“无烟产业”,为国民经济的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步入以追求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新时代,旅游将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幸福产业”,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全面的作用。在新时代,社会学应重新审视旅游的本质,探索旅游的社会意义,为旅游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寻找新的视角与路径。 旅游作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是一项有着漫长历史的人类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世人共识。在现代社会诞生之前,中西方都有“朝圣”与“游学”的传统,这两项活动也因此被视作现代旅游的雏形。朝圣是宗教信徒前往圣地进行的具有重大的精神及信仰意义的旅程,其旅途的艰辛凸显了旅程的神圣色彩。游学则更加世俗化,强调在目的地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从而扩展视野,实现自我成长。因此,人类的流动从来不总是为了生计,还与丰富精神生活、知识认知和休闲娱乐等因素密切相关。现代社会的到来催生了大众旅游业,旅游实现了规模化和产业化。火车等大众交通工具的出现降低了旅游成本,媒介的发达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对于远方的向往,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购买包价旅游产品,前往异地进行观光和休闲,获得审美和愉悦体验。所以,旅游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或宗教信徒的专属。面对大众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以布斯汀(Boostin)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却痛心疾首。他们批评大众旅游者只追求享乐,沉迷于旅行社或景点制造出的“虚假事件”,是肤浅而庸俗的。然而,社会学家麦肯耐尔(Mac Cannell)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可以把现代旅游者比作古代的朝圣者,后者追求宗教真理,而前者寻求的是“原真性”(authenticity)。麦肯耐尔指出,现代性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精神危机,这种精神危机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人在劳动中体会到异化感、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现代人旅游的动机隐含着对自由的追求,这是人们从现代工业生活的压力和紧张的日常生活中逃逸出来的企图,是对压抑和机械化生活的反抗。人类学家格雷本(Graburn)因此提出“旅游仪式论”,指出旅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仪式,是一种与日常家居生活和工作形成强烈反差的、集休闲旅行于一体的特殊仪式。然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中国社会发生消费转型,旅游从无预算消费转变为有预算消费,人们对旅游的认知逐渐从一种仪式发展为一种生活方式。除了现代人旅游的频率越来越高,还出现了种种将旅游融入到惯常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最典型的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生活方式型旅游移民。在大理、丽江、阳朔等地就有这样一批旅居者,他们曾经是北上广等一线、二线城市的白领甚至企业家,为了获得一种更满意、更自由的生活方式而离开繁华都市,前往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安静古朴的“旅游地”,从过客成为驻客。第二类是季节性旅游移民。不少来自东北、西北的老年人前往三亚、珠海等温暖的异地城市度假式过冬。第三类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居所旅游移民,既有西藏、青海等高原地区的居民定期前往成都、重庆等低海拔城市度假,也有都市人群在周边区域购买房产以作闲暇时节之用。当下的旅游已经兼具神圣的仪式性和日常的生活性,因之愈发紧密地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现代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世俗性的仪式。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形式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社会学的研究不仅要针对内容,更要针对形式,社会形式是“从众多个体和个体的互动中抽象出的区别各种行为的根本形式”。随着旅游成为“流动社会”的象征,我们可进一步将其视作社会形式的一种理想类型。这就要求研究者打破仅仅将旅游活动看成经济现象的思维定式,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重新理解旅游。就研究内容而言,我们应将旅游视为理解当下社会的窗口,以此解析旅游者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社会意义。例如,旅游流动常态化的过程中,既有城市流向乡村的生活方式型移民,又有农村流向城市的新居民。云南鹤庆的白族人在历史上便以制作银饰闻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驱动下,有部分手工艺人从鹤庆前往拉萨谋取新发展,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拉萨旅游的发展则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近十年来,拉萨旅游业与城市商业经济迅猛发展,旅游纪念品、藏族饰品等需求旺盛,鹤庆艺人不仅大量涌入拉萨,并且在那里扎根,形成了民族经济聚集区。无论是白领们从北上广流动到大理、丽江,还是农村手工艺人从鹤庆到拉萨,旅游影响下的流动重组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重构了地方的经济文化是不争的事实,而这构成了旅游作为社会形式研究的内容基础。就研究方法而言,将旅游理解为一种社会形式为跨学科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流动社会的大背景下,各个学科都从自身的视角出发,对流动现象进行了讨论。例如,地理学从时空间结构的改变来研究空间流动及其对个体或者社会产生的意义,社会学开始关注阶层垂直流动与地理空间流动的关系,人类学则重视群体流动中和流动后的主客互动等。旅游流动作为一种社会形式,为各学科打破壁垒,围绕共同的社会问题与科学问题建立有效的合作提供了条件。在以追求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新时代,旅游从单纯的神圣仪式的认知和实践,发展成为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因而成为流动社会的象征并进驻到中国人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既标志着旅游供给将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也昭示着旅游对社会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旅游研究也因此需要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论。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形式,有助于探索旅游流动如何重组社会生活与地方生成,更为跨学科合作开启了可能。新时代的旅游研究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掘旅游在发展地方经济、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民生改善中的潜力,为美好生活的构建提供支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15ZDB118)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孙九霞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旅行杂志》封面】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大量拥入,城市公共设施、管理职能逐步得到完善,这一切都加速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进程。当时,以西方时尚为主体的消费文化日趋形成,广大市民逐渐摒弃传统的等级观念和僵化单一的生活方式,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与体验,形成了所谓的“上海生活”。而素有“中国旅游业之父”之称的陈光甫先生创办的《旅行杂志》正是顺应这种消费文化的产物。【《旅行杂志》1929年1月第3卷第1号封面】《旅行杂志》1927年创刊于上海,是由时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的总经理陈光甫先生一手策划并创办的。民国时期,旅游一度受到社会团体和媒体的提倡。凭借着商人敏锐的感觉,陈光甫意识到旅游业将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他创办了以“发扬国光,服务行旅”为主旨的中国旅行社,并且创办了《旅行杂志》。这本刊物以“阐扬中国名胜,发展旅行事业”为宗旨,倡导新式生活,引领旅行时尚,宣传中国旅行社的相关业务,向广大读者介绍名胜古迹,为新兴的现代都市生活服务。【《旅行杂志》1931年7月第5卷第7号封面】《旅行杂志》初为季刊,春、夏、秋、冬各出一号,季末出版。从1929年第3卷起改为月刊,月初出版,每年12号为一卷。从1927年春至1942年12月,《旅行杂志》共出版16卷。由于抗战期间邮路阻隔,因此早在1941年10月,《旅行杂志》就开始在桂林兼印内地版,运往可销售区域,从而出现了上海和桂林两个版本的《旅行杂志》。1942年8月初,直属中国旅行社的出版机构正式在桂林成立,并将杂志全部移入桂林编印。到1943年,上海版停刊,只出桂林版。【《旅行杂志》1929年8月第3卷第8号封面】1944年7月,《旅行杂志》的出版机构又迁往重庆,并且一度聘请茅盾主持编辑工作,以求改进。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迁回上海。1949年,《旅行杂志》一部分迁往台湾,但终因发行区域狭小而于1950年3月停刊。另一部分则留在上海继续出版,并于1952年迁往北京,到1955年更名为《旅行家》。此次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旅行杂志》收录了从1927年创刊的春季号到1949年第23卷第5期的全部内容,共分为78册。【《旅行杂志》1933年1月第7卷第1号美国大北铁路广告】《旅行杂志》以记述各地风景名胜、民俗风情的散文、随笔、小说为主要内容。其中既包括诸如桂林、峨眉山、昆明、福州等国内著名旅游景点的介绍,又有许多展现世界风情的游记作品,涉及黑海,印度德里,美国檀香山、华盛顿以及欧洲的许多景点。文学作品之外,《旅行杂志》还收录了许多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性文章,特别刊载了《游览事业之意义》《游览建设问题》《游览资源问题》等一系列奠定中国旅游理论基础的作品。【《旅行杂志》1931年4月第5卷第4号封面】《旅行杂志》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为其长期供稿,他们当中还有不少民国时期政界、新闻界、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和社会名流。教育家罗家伦、蒋维乔,社会活动家胡愈之,作家张恨水、周瘦鹃、易君左、赵景深,书法家于右任,摄影家江叔谦等都曾为其进行过创作。不仅如此,《旅行杂志》还在日本、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聘请了一批特约撰述记者,以便向国内读者介绍全世界的风土人情。【《旅行杂志》1931年7月第5卷第7号美国大北铁路广告】注重刊物的设计风格和印制质量是《旅行杂志》的一大特色。在排版、字体设计与装帧形式等方面,《旅行杂志》均以中国的名刊——《东方杂志》为榜样,对于文字、图片的质量,封面的设计都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旅行杂志》的纸张非常精美,并且斥巨资购买高级铜版纸进行印刷,在当时的期刊中独树一帜。更为难得的,是尽管《旅行杂志》的制作成本比较高,可售价却很低,这在当时也是十分少见的。【《旅行杂志》1931年12月第5卷第12号封面】作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发行时间较长的近现代期刊,《旅行杂志》以其精美的装帧和高品质的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发行数量大大超过了当时国内的一般刊物,并且远销香港、南洋一带。如今,影印整理出版的《旅行杂志》将再现它极具特色的倡导性、时代性、社会性、学术性的办刊风格,也将为我们充分理解并深入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沿海地区大都市的日常生活、消费文化以及全国的社会风貌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旅行杂志》书影】文字图片资料由天津古籍出版社提供声明:本公号发表的文字和图片未经书面许可,其他人不得擅自使用;否则,擅自使用者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网信文化】晚清画报 Pictorial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网信文化】画报中的电影百年 Century-old Filmdom in Pictorial【网信文化】近代街巷之意国租界 Streets Built In Modern Times:Italian Concession【网信文化】近代街巷之日本租界Streets Built In Modern Times:Japanese Concession【网信文化】近代街巷之德国租界 Streets Built In Modern Times: German Concession【网信文化】近代街巷之法国租界 Streets Built In Modern Times: French Concession【网信文化】近代街巷之英国租界 Streets Built In Modern Times:British Concession【网信文化】曾经的老街巷之老城里 Vanished Old Streets: The Walled City【网信文化】曾经的老街巷之三岔河口 Vanished Old Streets: Tri-river Area回复以下“关键词”,提取相关内容419讲话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天津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天津一次小组会 | 天津二次小组会网信天津
11月7日-8日,“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州召开。本次论坛由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会议以“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为主题,聚焦旅游前沿理论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困境,为中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在开幕式上,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朱竑表示,在推动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旅游发展面对的现实困境,后疫情时代旅游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机遇与挑战,希望各位学者围绕旅游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全球旅游研究发出中国好声音。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颖如表示,本次年会众多学者共聚一堂,为后疫情时代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共商旅游人才培养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旅游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会主题报告中,与会代表围绕旅游前沿理论与中国旅游发展现实困境,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发表了主题报告。中山大学教授保继刚认为,应理性评估疫情影响,不应片面夸大旅游业损失,需认识到一时危机阻挡不了旅游业发展,疫情后应重新认识旅游业的脆弱性,以“+旅游”而不是“旅游+”的方式推进旅游业供给体系的建设。中国旅游研究院教授戴斌在报告中强调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人民性、实践性、国际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立足国家公园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概念;浙江大学教授刘慧敏着眼休闲旅游领域,强调游客在旅游中的身心共同参与度;同济大学教授吴承照认为应建立旅游管理科学体系,重视技术在旅游学科可持续性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北京联合大学教授严旭阳聚焦餐饮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中餐文化创新,指出餐饮业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性。圆桌论坛分为两场,分别以“旅游核心价值再思考与旅游教育创新:前浪、中浪和后浪对话”与“文旅融合背景下美好生活与城乡休闲”为议题,国内各高校的学者进行对谈。该年会共设18个平行论坛,共汇报了330余篇学术论文,是自2011年《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创办以来分论坛设置最多、汇报人数最多的一次。此次论坛搭建了旅游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旅游业提供理论依托与智慧方案,对于旅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南方日报记者 姚瑶 实习生 刘灵燕 通讯员 广大宣
本文乃作者马娟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旅游文化学的诞生,不仅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强国激烈竞争的必然产物。作为一个充满东方文化神秘风韵的古国,作为一个山川秀丽、景观奇异的大国,我们面临着世界旅游市场的风云变幻和激烈争夺。尽管永远也不会被淘汰,然而为什么具有以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和堪称世界第八奇观的秦皇陵兵马俑为核心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的中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却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呢?山川秀丽看来,我们无论如何再也不能把旅游业当作“天生是一个经济性产业”来办了。越是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那么,其结果将反过来越发制约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最近几年来,有识之土已经越来越将目光投注在旅游文化的研究和旅游文化的建设上来。客观地讲,对旅游者而言,旅游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当然,对于旅游经营者面言,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但是就其本质来看,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如果没有旅游者,或者由于不能满足旅辦者的需求而使其寥寥无几,则何谈什么旅游业的发展?显而易见,旅游者是为了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才进行旅游活动的。旅游者欧美国家旅游者如果不是为了在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度里亲身体验中国人的生活情趣,领略五千年文明的风韵,是不会万里迅迅到中国来的;东方国家的一些旅游者如果不是为了追宗认祖、弥补乡思之憾,或者在相近的文化氛围中体察文化的微妙差异。是决不会拿时间、金钱和精力去进行无用或低效投资的。就旅游经营者而言,虽然其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然而其整个经营活动,无论其形或神,如果失去了文化灵魂,就不可能吸引旅游者,更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如果离开了旅游文化的指导,就会偏离民族化的方向;而失去了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就必然会失去竞争力。古老的国度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是,首先必须进行横向比较,包括国际之间和国内各省区之间的比较。一定要开发和建设那些“唯我独有“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垄断性的资源。例如北京故宫,西安秦皇陵兵马俑、云贵民族风情、桂林山水和苏州园林等。越是民族化的东西,才越发具有世界意义,才越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旅游服务文化(即旅游媒体文化)建设方面同样离不开民族化这条原则的指导。旅游从业人员如果不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个性特征,不掌握他们特殊的文化兴趣和需求,则必然失去东道主的亲情与温暖,影响旅游形象。苏州园林一系列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例如饭店宾馆的建筑与装饰风格,服务人员的着装以及饮食的花样等,同样应当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因为它们問样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景点。一个严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旅游者愿意消费那些古色古香、野色野香的旅游项目,而对于迎合西方游客的西式住宿环境、饮食文化不予好评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旅游者和经营者之间所达成的协议虽然是经济的,但在服务内容上则要求满足其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如果只关心赚钱,无视或忽视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换言之,如果只重视旅游经济而忽视旅游文化的存在,那后果将是可想面知的。古色古香的旅游环境众所周知,我们虽然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穷国,在面临国际旅游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充分发挥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优势,利用现有的物质条件去想办法。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把有限的财力集中用于最有竞争性、最富进攻性的旅游产品开发上,以唯我独有的文化“拳头产品”打国际市场。文明古国的旅游资源不论有多少好的资源,我们不会利用现有资源向外宣传,就不会有人知道这个旅游资源的存在,就无所谓让游客前来旅游。且现在旅游已经面向国际,我们要吸取成功旅游景点的宣传知识与景区打造。我们泱泱大国的旅游资源数之不尽,若是可以物尽其用,再善加改造,旅游业将会蓬勃发展。以上才是中国旅游业继续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和唯一出路。然面,这一切如果离开了对旅游文化学的研究,那么,再好的理想也只能永远是蓝图。参考资料:《旅游学》
11月7日-8日,“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州召开。本次论坛由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会议以“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为主题,聚焦旅游前沿理论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困境,为中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在开幕式上,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朱竑表示,在推动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旅游发展面对的现实困境,后疫情时代旅游发展面临更为复杂的机遇与挑战,希望各位学者围绕旅游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全球旅游研究发出中国好声音。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曾颖如表示,本次年会众多学者共聚一堂,为后疫情时代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共商旅游人才培养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让旅游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会主题报告中,与会代表围绕旅游前沿理论与中国旅游发展现实困境,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发表了主题报告。中山大学教授保继刚认为,应理性评估疫情影响,不应片面夸大旅游业损失,需认识到一时危机阻挡不了旅游业发展,疫情后应重新认识旅游业的脆弱性,以“+旅游”而不是“旅游+”的方式推进旅游业供给体系的建设。中国旅游研究院教授戴斌在报告中强调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人民性、实践性、国际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立足国家公园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概念;浙江大学教授刘慧敏着眼休闲旅游领域,强调游客在旅游中的身心共同参与度;同济大学教授吴承照认为应建立旅游管理科学体系,重视技术在旅游学科可持续性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北京联合大学教授严旭阳聚焦餐饮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中餐文化创新,指出餐饮业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性。圆桌论坛分为两场,分别以“旅游核心价值再思考与旅游教育创新:前浪、中浪和后浪对话”与“文旅融合背景下美好生活与城乡休闲”为议题,国内各高校的学者进行对谈。该年会共设18个平行论坛,共汇报了330余篇学术论文,是自2011年《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创办以来分论坛设置最多、汇报人数最多的一次。此次论坛搭建了旅游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旅游业提供理论依托与智慧方案,对于旅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记者】姚瑶 实习生 刘灵燕【通讯员】广大宣【作者】 姚瑶广东教育头条【来源:南方Plus】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刘鲁 记者 余闯)近日,由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主办,《旅游学刊》编辑部、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承办,广东新蚁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州召开,1000多位旅游学界和业界人士齐聚参加此次学术盛会。会议以“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社会福祉”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旅游前沿理论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困境,剖析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和社会福祉的相关问题,为中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为世界旅游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年会共设18个平行论坛,包括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研学旅行与教育旅游等;设有两场圆桌论坛,与会嘉宾围绕“旅游核心价值再思考与旅游教育创新:前浪、中浪和后浪对话”“文旅融合背景下美好生活与城乡休闲”主题展开交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作了《国家公园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主旨报告,他认为在“两山论”指导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国家公园旅游应该是一种体现“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业态创新要更多体现公益性,国家公园旅游业包括更多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广州大学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朱竑教授表示,后疫情时代旅游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机遇与挑战。要聚焦旅游前沿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全球旅游研究发出中国好声音。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作《旅游强国进程中的理论建构与文化自信》主旨报告,指出人民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本质规定,实践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政治要求,国际性是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的题中之义。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旅游学刊》主编严旭阳教授在《新中餐——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报告中表示,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应该从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方面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从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两个方面推进中餐文化创新。第九期国际旅游高级研修班同期举办,研修班主题为跨学科研究主题与方法。据悉,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承办方为华东师范大学。作者:刘鲁 余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