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3日消息(记者蒋勇)《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供需缺口达8000亿元。报告预测,今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亿元。巨大的资金缺口如何弥补?所谓绿色金融,简单来说就是金融业对生态环保以及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资金支持。从2017年国务院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地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始,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以绿色债券为例,去年我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44只,发行金额2600多亿元,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的18%,排名世界第二。近日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去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达到8000亿元。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供需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罗施毅表示:“看着确实需求量很大,但是我们又找不到很好的项目,希望相关部门或者社会机构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搭桥建平台,来获取这些绿色项目的信息。”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认为,应该建立统一的绿色项目库,从而提高绿色项目的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项目库,统一的登记系统,把绿色项目库的融资主体标准、项目主体标准和企业各方面能尽量统一,这样在开发金融产品的时候,在进行融资的时候,就可能做到低成本、高效率。”梅德文说。对于如何更好地为潜在的优质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绿色金融论坛上也提出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他还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因为有些项目是中长期的,需要五年、十年期限的钱,但是银行体系不能提供这么多中长期的资金,如果能够尽快地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尤其是比较长期的融资工具,那就可以解决由于期限错配导致的无法满足绿色融资需求的问题。第二,关于风险偏好的问题,我们现在大量的钱是银行的钱,没有太大的风险偏好,因为这是储户的钱,不能随便乱来。但是我们有很多绿色科技的项目风险比较高,收益也比较高,银行没法投,其他资金想投又没找到渠道,风险偏好和这个项目的风险特征不匹配。第三,由于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收益率太低,低到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无法接受。那怎么办?政府就得出来给一点激励机制,央行再贷款或者地方政府的贴息,又或者是某一个比较便宜的担保等等。这样就可以把回报率提高,金融机构愿意接受这些项目。”
9月24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和博鳌亚洲论坛在京联合发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联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赵英民出席发布会并致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是联盟2019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有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发展的首份重要研究报告,也是博鳌亚洲论坛首次就绿色发展议题发布专题报告。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该报告展示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合作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为绿色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他强调,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加强务实合作是推动落实“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联盟愿意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发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从污染治理、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绿色能源、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金融等绿色发展的六个方面,以富有成效、获得认可、可推广复制的原则,选择不同地域、10个国家、不同行业的13个绿色发展案例进行分享。报告发布之际正值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在美国纽约举行,报告的发布响应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参与国家提供了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平台。来自国际组织、相关智库、有关国家驻华使节或代表,以及主流中外媒体等100余人参加了发布会。编辑:陈馥筠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无论陆地或海洋、沙漠或草地都可就地取用,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具有常规能源无可比拟的优点。我国地处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主要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具有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目前,我国太阳能应用主要集中于光伏发电,同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太阳能汽车等应用也在不断发展。太阳能发电为主要应用形式太阳能利用基本方式可以分为光热利用、光电转化、光化转换三大类。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我国主要的应用。太阳能发电市场发展良好,分布式发电发展迅猛发电装机容量与发电量逐年上升从累计装机容量上看,2010年以来,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逐年上升。从新增装机容量上看,2010-2017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逐年上升,2018年与2019年开始下降。总的来看,我国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增长速度趋缓。2019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010万千瓦,同比下降31.09%,截至2019年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426万千瓦。从我国光伏发电量上看,2014以来,中国光伏发电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占总发电量比重逐年上升。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量22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3%,约占总发电量的3%。光伏发电由西向东的发展步伐稳步推进从新增装机布局看,我国光伏发电由西向东的发展步伐稳步推进。2019年,华北地区新增装机最多,达858万千瓦,占全国的28.5%;其次是西北地区,新增装机649万千瓦,占全国的21.6%。此外,东北地区新增装机153万千瓦,占全国的5.1%;华东地区新增装机531万千瓦,占全国的17.5%;华中地区新增装机348万千瓦,占全国的11.6%;华南地区新增装机472万千瓦,占全国的15.7%。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迅猛分布式光伏发电特指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它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发电和能源综合利用方式,它倡导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原则,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同等规模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同时还有效解决了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运输中的损耗问题。随着各地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的推进,我国光伏发电市场结构发生改变,自2016年以来,我国分布式光伏市场份额已经由13.3%提升至2019年的30.33%。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份额向大中品牌靠拢,品牌格局日渐明晰2005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快速提升,2008年,受家电下乡政策的影响,农村地区消费能力透支,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经过火爆发展之后,需求迅速下降,行业规模持续下滑。现阶段,我国电热水器与燃气热水器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份额占比较小。随着大批太阳能企业的相继倒闭和退出,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大中品牌靠拢,品牌格局日渐明晰。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企业逐步形成四个梯队,其中,日出东方旗下拥有太阳雨和四季沐歌两大品牌以及力诺瑞特等三家太阳能热水器代表企业处于第一梯队,营收规模均达10亿元以上。此外,随着近年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多层和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对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和使用形成严峻挑战。由于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楼顶面积不够,宜采用阳台式或南墙式太阳能热水器,而真空管易破碎、密封胶圈老化易漏水,进行阳台或外墙安装时安全隐患很大。现在的平板太阳能早已经解决了防冻难题。流道采用纯铜管、盖板采用低铁钢化玻璃制作、使用了二次循环系统和防冻导热介质液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可承受鸡蛋大的冰雹自天而降的打击,而且不怕低温运行,零下30℃仍可照常工作。随着平板太阳能热水器技术的升级,其在大部分应用领域已经看见了曙光,将冲击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份额。太阳能路灯市场规模稳步提升,太阳能照明市场发展前景巨大太阳照明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发展前景巨大。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竞争较为激烈,由于太阳能路灯行业的技术水平限制,目前市场上太阳能路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太阳能路灯相对于其他种类的路灯而言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太阳能路灯行业的总市场份额还比较小。但在行业的价格以及质量因素解决之后,太阳能路灯行业的市场将急速扩大,饱和度也将逐渐增大。总体来看,太阳能路灯仍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以我国太阳能照明中占比较大的太阳能路灯为例。太阳能路灯可以降低照明用电量,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受“绿色照明工程”的推动,近年来我国太阳能路灯市场一直保持增长,2019年我国太阳能路灯市场规模达到55.12亿元,同比增长12.86%。太阳能汽车研发速度加快,领军企业发展状况良好太阳能汽车分为太阳能驱动汽车和混合能源驱动汽车,太阳能驱动汽车指的是完全用太阳能为驱动力代替传统燃油,没有发动机、底盘、驱动、变速箱等构件,而是由电池板、储电器和电机组成;混合能源驱动汽车指的是在传统汽车表面加装太阳能板,用于给蓄电池充电或直接作为动力源,这种汽车既有汽油发动机,又有电动机,汽油发动机驱动前轮,蓄电池给电动机供电驱动后轮。太阳能被称作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到目前为止,太阳能在汽车上的应用技术主要有两个方面:受多种限制因素的影响,太阳能汽车量产难度较高。首先,太阳能电池及附属设备价格昂贵,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太阳能汽车价格;其次,受光电转化效率低的影响,导致太阳能的发电量难以满足出行的需求;最后,天气也是太阳能汽车难以量产的重要因素,在光照不足的状态下,太阳能板的转化率最高下降60%,因此太阳能车的续航里程极不稳定,并且在高楼林立、漫天雾霾的大都市,太阳光将会极为稀缺。但近年来,各国加强对太阳能汽车研发,太阳能汽车发展取得诸多成效,量产成为可能。作为我国太阳能汽车的领军企业,目前汉能太阳能汽车优化采用多项先进技术,使得整车风阻系数最低,行驶能耗最小,用户体验更佳。车身采用碳钎维材料打造,目前全球只有宝马一家具备这项核心技术,宝马用碳钎维材料打造的i3和i8电动汽车重量比传统汽车轻300多公斤,更加节能环保,因此在海外市场十分畅销。随着中国太阳能造车的领军企业汉能集团对太阳能技术的研发生产,我国太阳能汽车有望突破现有瓶颈,较早进入全太阳能汽车市场。太阳能利用形式创新为主流趋势,未来将向高效利用技术突破综合分析认为,太阳能利用形式创新仍为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且从短期上看,太阳能利用形式的创新仍将主要集中在太阳能高效利用的技术创新突破上。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绿色能源(清洁能源)产业市场前瞻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CBI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2020年6月,CBI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19研究报告》,在此分享给大家,欢迎转发扩散!链接:https://pan..com/s/1q7_cO3ZVD96sxbEVv4SblQ提取码:lx6s新基建发展白皮书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ERR能研微讯,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6月29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和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召开了线上发布会,发布了《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19研究报告》(简称绿债报告)。2019年,中国发行了3862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中国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总量居全球第一。中国绿色债券发行人类型也出现一些新的发展,非金融企业绿债发行总量较2018年增长54%。未来5年内,中国将有8655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到期,占目前绿色债券总余额的88%。这展现了未来几年中国市场通过绿色债券进行再融资的巨大潜力。中央结算公司副总经理刘凡在致辞中表示,中央结算公司是中国金融市场重要核心金融基础设施,是中国债券市场运行平台、支持宏观调控的政策实施平台、金融市场的基准定价平台和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平台。刘凡介绍,2019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迈出了一大步。截至2019年末,我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超过1.1万亿元,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总余额3.25万亿元。2019年中国贴标绿色债券发行总量位列全球第一。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超过6000亿元,占比达55%。刘凡介绍,中央结算公司始终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绿色债券市场的建设,作为绿金委的理事单位,公司在支持中国绿色债券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一是为绿色债券提供包括发行、登记托管、交易结算、付息兑付、估值、担保品管理、信息披露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二是于2016年编制发布的中国首批绿色债券指数填补了国内绿债指数空白,编制发布的全球首支气候债券相关指数填补了全球气候债券市场的空白。目前,这些指数在全球绿色债券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卢森堡交易所发布并展示,提升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和国际影响力。三是台湾新光投信成功发行中债十年期国债绿色相关债券指数产品,该指数样本券由10年期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及气候相关绿色债券三部分组成,该产品是目前台湾市场唯一有绿色概念标的的产品,产品发行以来规模迅速增长,截至2020年5月底在台北交易所挂牌的中债绿债指数ETF规模超过54亿元人民币。四是联合中节能公司首创“实质绿”绿色债券识别归类理念,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五是受绿金委委托,与中节能共同开展《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制度》课题研究,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债估值公司和中节能衡准公司每月识别绿色债券并发布绿色债券标志,为绿色债券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六是近年来持续开展绿色债券市场研究,积极参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的撰写,为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建言献策。刘凡表示,中央结算公司接下来将积极推动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研究落地,研究建立绿色债券数据库。“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业界一直在呼吁的‘国内标准并轨’即将实现。” 中债研发中心副主任史祎表示。债券市场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发改委和证监会在月初联合发布了《(2020年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征求意见稿)。史祎表示,新版绿债目录的制定是基于《绿色产业目录》,这在保证债券市场标准统一的基础上,还可以实现与绿色信贷标准的对接,通过打通绿色债券与信贷的标准,进而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也能够对接其他基于绿色产业目录所制定的绿色标准,可以说是“一窍通而百窍通”。史祎认为,新版绿债目录也为进一步实现中外绿色债券“说同一种语言”打下了基础。随着中国金融业以及债券市场开放步幅进一步加大,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增强绿债市场的透明度,将有望吸引更多境外投资人参与我国绿色金融领域投资,更好地推动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研究框架本篇研究报告主要从行业供需、技术发展趋势、商业模式、国内外公司估值方法对比等方 面展开讨论。IDC 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新基建”助力产业发展数据中心是为计算机系统(包括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等)安全稳定持续运行提供的一 个特殊基础设施,该空间一般包括以下基础设施:建筑物、电力电气系统、制冷系统、监 控管理系统、安防系统和装修装饰工程等。投资结构上,通常电力系统(Electrical systems)在 IDC 总投资中的占比最高,以数字房 地产信托为例,电力系统投资占其 IDC 项目总投资的 40%。国内方面也大体符合这一规 律,根据光环新网昆山项目的介绍(参考 2019年 10月 8日发布公告,公告编号:2019-073), 配电系统总投资为 10.6 亿,占总投资的 43.08%。产业发展历程:起始于美国,近年来国内增速高于全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IDC 产业诞生于美国,并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逐步发展而兴起。在美国, IDC 服务最早由电信运营商提供,例如 AT&T、Verizon。随着行业多年的发展,目前参与 主体逐渐运营商转变为第三方 IDC 公司,主要客户也从最初的运营商拓展至云计算公司。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 IDC 行业发展当前处于第三阶段,数据中心的概念得到扩展,大型 化、虚拟化、综合化数据中心服务成为主要特征。服务内涵也由原来的机柜租出、线路带 宽共享、主机托管维护等拓展至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虚拟化,设备维护管理综合化等。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2018 年)》预计,2018 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 规模达到 514.2 亿美元,2016~2018 年间复合增速为 10.23%,成长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云 计算的发展。中国方面,国内 IDC 行业的发展经历与美国类似,但是当前运营商在国内存量市场上仍占 有较大的比例。根据 IDC 圈数据,国内 IDC 行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阶段一:1999 年~2008 年,这一阶段运营商主导,代理商为辅,互联网的发展和行 业信息化需求的释放推动了数据中心的发展。2) 阶段二:2009 年~2013 年,这一阶段,企业自建数据中心的需求展现,数据安全性 得到高度重视,且从成本端以及稳定运营的角度考虑,大型互联网公司开始自建数据 中心,并由此带动了数据中心行业定制化的需求,国内定制型数据中心的领导企业数 据港也正好是在这一年成立。3) 阶段三:2014 年~2019 年,4G 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云计算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同时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的兴起也为国内 IDC 行业的发展增添动力。4) 阶段四:2020 年至今,随着 5G 网络商用持续推进,新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有望 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行业客户差异化需求展现,IDC 产业分工有望进一步明确。 同时把握垂直行业信息化发展机遇,也成为 IDC 企业成就自我的重要前提。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2018 年)》预计,2018 年国内数据中心市场 规模达到 858.2 亿元,2016~2018 年间复合增速为 31.76%,显著高于全球行业增速。产业链方面,上游环节主要包括:基础网络、网络设备、IT 设备、电力设备、制冷设备和 软件系统。中游环节主要包括:运营商和网络中立的第三方 IDC 服务商,他们是 IDC 产 业链的主体和主要投资方。下游环节较为分散,包括: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运营商、 IaaS 服务商等。 产业链内的主要公司包括:1) 宽带网络: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2) 网络设备:紫光股份、星网锐捷、华为、Arista 等;3) 光器件:中际旭创、光迅科技、新易盛、太辰光等;4) IT 设备:浪潮信息、华为、紫光股份、烽火通信、神州数码、中科曙光等;5) 电力系统:康明斯、施耐德、艾默生、华为、科士达、伊顿、科华恒盛、中恒电气等;6) 制冷设备:艾默生、依米康、英维克、华为、佳力图等;7) IDC 服务商:万国数据、数据港、光环新网、奥飞数据、宝信软件、世纪互联等;8) IaaS 公司: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金山云、UCLOUD 等;从投资主体的角度来看,数据中心中以供配电系统、制冷系统等为代表的运营基础设施主 要由 IDC 服务商进行投资,IDC 服务商的总投资决定了上游基础设施环节的市场规模。而 以交换机、服务器、光模块等为代表的设备则主要下游客户,包括 IaaS 厂商、互联网公 司等进行投资。 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于 2019 年 9 月联合发布的《中国数据中心能 耗与可再生能源使用潜力研究》预测,2019~2023 年间国内每年新增机柜数均值为 35.1 万架,按照每个机柜 15 万的投资金额计算,平均每年 IDC 行业投资规模约为 526.5 亿。云计算的二次成长驱动 IDC 持续发展,新基建推动行业“供给侧改革” 从需求和供给的两端来看,需求端,我们认为网联化、信息化、数字化是驱动数据中心行 业成长的长期动力,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在线游戏、电子商务等。供给 端,我们认为影响 IDC 行业的供给要素包括:能耗指标、网络环境、电力供应等。云计算已成为 IDC 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5G 新应用、人工智能助力云计算二次成长 云计算已经成为 IDC 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从全球主要 IDC 公司的客户结构中可以看 到云计算客户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截止 2019 年 Q4,全球零售型 IDC 龙头 Equinix 的客户结构中,云计算客户占比最大,达到 28%。对于全球定制型数据中心龙头 DLR 而 言,云计算客户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达到 33%,高于其他类型客户。国内方面,万国数 据 2019 年的收入中 72.6%的收入来自于云计算客户。根据中国信通院 2019 年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预测,2020~2022 年全球云计算市 场将保持 16%以上的增速,同期国内公有云市场讲保持 33%以上的增速,私有云市场将 保持 20%以上的增速,高于全球增速。IDC 作为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有望受益于云计算行业 的增长。5G 新应用、人工智能助力云计算二次成长。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商的发展是 国内云计算第一阶段成长的主要驱动力,当前 5G 商用拉开帷幕,5G 新应用、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等有望助力云计算迎来第二轮增长。根据 Statista 预测,2023 年人工智能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 530 亿美元,2020~2033 年复 合增速为 48.16%。自动驾驶方面,根据 Gartner 预测,2023 年全球自动驾驶车辆的出货 量将达到 42.6 万量,2020~2023 年复合增速为 41.26%。我们认为当前正处于 5G 商用下。云计算行业二次成长的前夜。IDC 作为云计算基础设施 将受益于行业成长,此外由于 IDC 具有 9~12 个月的建设周期,因此 IDC 的投资将前置于 云计算的成长,我们预计 2020 年开始国内 IDC 行业投资将持续提升。上游硬件迭代速度的趋缓以及下游新玩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行业的供需矛盾 数据中心上游以 CPU 为代表的硬件的迭代速度由摩尔定律决定,随着工艺制程向物理极 限逼近,硬件迭代的速度有放缓的趋势,导致在满足同样算力需求的背景下,可能使用到 更多的服务器,进而加大对于数据中心空间的占用。另一方面,全球流量在 5G、物联网 等新网络、新应用的带动下,有望持续增长,推动对于算例需求的持续提升。根据思科预 测,2016~2021 年全球流量的复合增速为 25%,到 2021 年将达到 20.6ZB。与此对比, 摩尔定律由过去的每 5 年增长 10 倍,每十年增长 100 倍,变为每 10 年增长 2 倍。从下游需求的视角来看,近年来在云计算、电商、短视频等领域崛起了一批新玩家(华为 云、字节跳动、快手、拼多多等),这些玩家的出现推动了行业竞争格局进入再平衡,同 时随着各家业务的发展,对于 IT 基础资源的需求也在持续提升。从数据中心布局来来看,阿里云在国内共有 40 个可用区,腾讯云和华为云分别为 32 和 20 个。我们认为随着云厂商云计算收入的持续增长,可用区数目有望进一步提升。 新基建丰富 IDC 内涵,有望推动行业“供给侧改革” 3 月 4 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召开,强调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 施建设进度,数据中心被正式定义为新基建。我们认为站在当前时点,新基建有望类比当 年的“宽带中国”。“宽带中国战略”主导了上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高速通信网络 的建设解决了信息触达的问题,而当下,面对快速增长的数据流量,算力有望成为新一轮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我们认为沿着算力服务器IDC 的路径演绎,IDC 将成为新 基建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新基建对于 IDC 行业的影响可以从供给和需求端来分析:1) 需求端。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数据中心的投资主体向云厂商和大型互联网公司集中, 成本以及业务的实际需求成为企业投资数据中心的重要考虑因素。2) 供给端。网络、能耗指标、电力等是数据中心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也有望成为新基 建重点发力的方向,我们认为在新基建的背景下,远郊地区的网络环境或有望改善; 一线城市的数据中心建设将更加具有规划性,大型绿色数据中心的集约化建设会更加 突出,而 PUE 不达标的低小旧散数据中心则将逐渐退出,加速 IDC 行业“供给侧改 革”。3 月 26 日,杭州市经信委和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杭州市数据中心优化布局建设的意见》, 从本次意见中可以看到,总体数据中心建设数量控制在 10 个以内,在能耗指标、用地、 用水等方面采取自行平衡的方式,对于主城区内依然限制 IDC 建设,更多引导新建 IDC 在郊区落地。除此以外,通过 PUE 的设置,加速推动市区内零散旧小数据中心的推出, 加速行业“供给侧改革”。绿色化、模块化、定制化等趋势带来产业新机遇我们认为未来云计算及头部互联网公司的需求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客户结构的变化对 于数据中心服务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客户角度出发,数据中心属于成本中心,在数据 中心的成本中,电费是占比最大的一项。如何更好的省电成为数据中心客户的实际需求, 并由此带动上游相关设备的技术升级。除此以外,云厂商和头部互联网公司业务的突发性 较强,而数据中心的建设交付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何缩短交付周期成为了数据中心服务商 的重要课题。从这两点出发,我们认为绿色化、模块化和定制化将成为数据中心的发展趋 势,并带来新的产业机遇。绿色化:节能需求推动供电架构以及新一代制冷技术的发展 能耗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成为数据中心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数据中心能耗与可 再生能源使用潜力研究》报告显示, 2018 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为 1608.89 亿千瓦时, 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 2.35%,报告预计未来 2019~2023 年国内数据中心用电量将增长 66%,年均增长率达到 10.64%,到 2023 年中国数据中心总用电量将达到 2667.92 亿千 瓦时。在数据中心用电结构中,火电占比最大。《中国数据中心能耗与可再生能源使用潜力研究》 报告显示,2018 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中火电量约为 1171.81 亿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 72.83%。报告同时指出,每 1 千瓦时火电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包括 0.04 克烟尘、0.2 克 二氧化硫、0.19 克氮氧化物以及 0.841 克二氧化碳。按照以上比例计算,2018 年数据中 心用电产生 4687 吨烟尘、23436 吨二氧化碳以及 22264 吨氮氧化物。如果假设 2023 年 数据中心使用的市电中火电占比保持和 2018 年同样的水平,且数据中心行业不主动提升 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则到 2023 年新增用电量中火电量可能达到 771 亿千瓦时,将额外 造成的大气污染排放量为烟尘 3085 吨,二氧化硫 15426 吨,氮氧化物 14655 吨。供配电设备及制冷设备占数据中心总能耗的 50%,成为节能主要突破点。数据中心的能 耗部分主要包括 IT 设备、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及其他设施(包括安防设备、 灭火、放水、传感器等)。从各个环节的能耗占比来看,IT 设备和制冷系统分别占据数据 中心总能耗的 40%,供配电系统占总能耗的 10%。IT 设备主要是指服务器、网络等负责 进行信息交换、存储的设备,其功耗与性能正相关,难以下降。因此降低配供电系统以及 制冷设备的能耗则成为了数据中心节能、提升效率的关键。供配电系统是数据中心 IT 设备正常工作的重要保障。典型的供配电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 组成:高低压配电系统、应急电源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精密列头柜及 PDU 系统、照 明及应急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和布线系统。市场规模方面,供配电系统占 IDC 总投资 的比例约为 40%,我们预计 2019~2023 年间国内 IDC 行业平均每年投资规模约为 526.5 亿,对应平均每年供配电市场规模约为 210.6 亿元。数据中心的配电系统一般由网络设备配电、辅助设备配电和其他配电三部分组成。其中网 络设备配电是数据中心配电系统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其对供电可靠性要求高、负载容量 大、对设备的谐波污染要求高,一般采用 UPS 供电。但 UPS 配电也有不足之处:转换效 率低以及单点故障多。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和能耗激增,可靠性高、成本低的高 压直流(HVDC)成为数据中心供电系统的新选择,根据信通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 (2018 年)》, 采用“HVDC+市电直供”相结合的模式,供电效率可以提升到 94%~95%, 若采用 HVDC 离线模式,其供电效率可以提升到 97%以上,目前 HVDC 已经在 BAT 等大 型互联网公司中得到了应用。阿里巴巴是国内供电架构改革的引领者,根据 IDC 圈报道,2019 年 11 月阿里巴巴携手台 达推出了全新的 IDC 供电方案——数据中心巴拿马电源,其功率模块的效率高达 98.5%, 架构简洁可靠性高,可确保供电系统 5 年不间断运行。相比于传统数据中心的供电方案, 巴拿马电源的设备和工程施工量可节省 40%,占地面积减少 50%。服务器功率提升驱动新一代制冷技术发展,液冷有望成为行业新风尚。随着人工智能等技 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 GPU、TPU 等专用芯片部署后,服务器的功率将大幅提升,数 据中心逐渐向高密度、超大规模转变,同时对于制冷系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风冷 已经无法达到所需的散热能力,以液冷为代表的新一代制冷技术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市 场规模方面,制冷系统占 IDC 总投资的比例约为 15~20%,我们预计 2019~2023 年间国 内IDC行业平均每年投资规模约为526.5亿,对应平均每年制冷系统市场规模约为79~105 亿元。 液冷技术是指通过液体直接冷却设备,液体将设备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直接带走,采用液 冷可以实现服务器等设备的自然散热,相对于传统的制冷系统,更为高效。液冷大致包含 三种方式,分别为:冷板式(间接接触)、喷淋式和全浸没式(直接接触)。模块化:微模块数据中心带来数据中心建设新模式微模块是指以若干 IT 机柜、电源单元和空调皆为单元等功用机柜为基本单位,包括网络、 布线、监控和消防等功用在内的独立的运转单元。该模块内全部组件可在工厂预制,可灵 活拆开、转移,现场快速拼接后投入使用。微模块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小数据中心快速部署, 完成与机房环境部分化解耦。传统的机房在面向云计算的新需求的背景下存在以下问题,包括:1)工程进度不能满足 事务布置要求,电源、空调、机架和布线现场穿插施工,影响进度;2)高集成度的 IT 设 备散热困难,用架地板送风制冷的方式只适合低功率密度(单机柜功率低于 5KW)机房。 相比于传统数据中心,微模块数据中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时间和质量。微模块数据中心把一项因人而异的现场施工工程变成变标准化的产品, 交付时间大大缩减,工厂环境建设使产品质量大大提升;2) 可扩展性。按需扩展,按需定制;3) 经济优势。微模块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相比于传统数据中心更低;4) 能耗优势:比传统机房更节能;5) 管理优势:标准化产品,更易于管理和维护。根据不同的设备功能和功率密度需求来 分模块建设,灵活利用机房空间,并可高效管理机房空间。定制化:定制化有望成为数据中心设施设备的发展方向 大型数据中心是云厂商和头部互联网公司的成本中心,如何降低数据中心整体成本(建设 成本和运营成本)成为重要课题,定制化是解决数据中心整体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其 中整机柜服务器的出现成为数据中心基础设备定制化的重要展现。 根据信通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2018 年)》, 整机柜服务器通过整体机柜、集中供 电、集中散热、统一管理、一体化交付、模块化运维可实现 TCO(总投入成本)降低 10%~20%,部署效率提升 20 倍,整体能效提升 15%,故障率降低 40%。国内整机柜服 务器的代表是天蝎计划。 天蝎计划是由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三方于 2011 年发起,并在同年确立了最初技术规范, 旨在通过提出一种统一标准的设计规范,实现低成本的可靠灵活扩展。IDC 行业的两种模式和三种打法本节的主要结论如下:1) 需求结构向云厂商和大型互联网公司集中的背景下,定制型数据中心需求有望占据越 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此带动下,成本控制能力、长期的良好的运维记录以及资金实力 成为 IDC 厂家适应行业变化、持续拓展业务规模的重要保障。2) 成长路径是决定一家 IDC 公司一开始选择零售型模式或定制型模式的主要因素,但拉 长来看,我们认为未来具备一定资产规模的 IDC 公司都将布局这两类业务。3) 我们认为行业存在三种打法,分别是以利润为中心的稳健发展型,以核心资源为中心 的资源协同型,以现金流为中心的快速扩张型。4) 海外龙头的启示,Equinix 伴随全球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构建了庞大的企业客户生态, 并通过互联创造为客户创造价值构建全球竞争壁垒;DLR 则依靠精细化运营和优于 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扩大规模。 定制型的业务模式一定比零售型的差吗? IDC 的业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零售型和定制型。两者最为直接的区别在于,零售型 业务是由 IDC 服务商自己建造标准化的数据中心并租给中小型客户,而定制型业务是由 IDC 服务商根据大客户需求建设定制化的数据中心,并为该客户提供运维服务。除此以外, 两者在用户租期、上电快慢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没有所谓最好的模式,公司的禀赋、成长路径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决 定了不同模式都有其发展空间,对于 IDC 商业模式好坏的探讨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毕竟 从全球视角下,两种商业模式都诞生了全球性的行业龙头,即零售型数据中心的龙头公司 Equinix 以及定制型数据中心的龙头公司 DLR,且从股价表现上来看,自 2008 年以来两 家公司的股价皆大幅跑赢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进一步分析来看,我们认为零售型和定制型模式对于公司核心能力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异。 站在 IDC 产业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更快的回笼投资资金最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对 于零售型业务而言,在同等机柜规模下,零售型数据中心机柜全部上满的周期较定制型而 言更长,因此对于零售型业务而言,单机柜的盈利能力以及客户留存率成为重要的指标, 这就要求从事零售型业务的数据中心公司在核心地段、客户结构多元化、增值服务能力(网 络能力、IT 能力)等方面发力,来提升对于客户的议价权以及粘性。以 Equinix 为例,经 过近20年的发展,Equinix积累了9700+企业用户(截止2019年底),并通过cross connect 服务实现数据中心内部不同用户间的物理直连,降低了用户访问时长,成为其“黏住”客 户的重要武器。对于定制型业务而言,单机柜的盈利能力较零售型业务较低,且单机柜的投资较零售型业 务而言更高(一般而言,零售型业务的机柜的功耗在 2~3.5kw,而定制型业务的机柜的功 耗在 4.5~8kw,更大的功耗带来更大的单机柜投资)。其优点在于,客户机柜上满的周期 较零售型业务而言更短,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对于定制型业务而言,成本控制能力和运 维管理效率成为核心要素。从国内需求端的变化来看,我们认为在国内 IDC 行业的需求正持续向云厂商和头部互联 网公司集中,并推动定制化数据中心需求的持续提升。从两个视角进行观察,一方面,以 阿里为代表的云厂商在持续加大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截止今年 4 月份,阿里云在国内共 有 40 个可用区。此外,阿里正在推进其基地型数据中心(L3 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根据 2019 年阿里在云栖大会上的介绍,阿里数据中心的分布以北上广等核心城市为中心,向 周围辐射,依次分为 L1、L2、L3,不同业务对于时延、成本、规模、交付节奏提出了不 同的要求。综合考虑政策导向、成本、以及网络条件改善的潜在可能性,我们认为扩展性 更强的 L2、L3 型数据中心有望在中长期成为阿里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而定制化是 L2 和 L3 型数据中心采用的主要模式。另一个视角,从国内头部公司的规划来看行业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对于 IDC 公司而言, Capex是其业务发展的领先指标,更高的Capex指引表明公司对于未来增长的乐观预期。 万国数据是国内 IDC 行业的领导者,其业务以定制型数据中心为主,主要客户包括阿里、 华为、快手、平安科技等。2019 年万国数据实现营收 41.22 亿元,同比增长 47.6%,调 整后 EBITDA 达到 18.24 亿,同比增长 74.3%。公司 2019 年完成 Capex 51.31 亿,同时 预计 2020 年全年 Capex 将达到创纪录的 75 亿元,较 2019 年提升约 46%。长期视角下,我们认为具备一定资产规模的 IDC 公司将同时布局零售型 IDC 业务和定制型 IDC 业务。综合考虑成长性、盈利性,我们认为对于 IDC 企业而言,极致的零售型或者定 制型公司都不太可能出现,对于具有一定资产规模的头部企业而言,两种业务都会布局。没有最有优的打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打法 我们总结了行业内主流 IDC 公司的打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以利润为中心的稳健发 展型;2)以核心资源为中心的资源协同型;3)以现金流为中心的快速扩张型。我们认为 三种打法没有好坏之分,匹配公司自身能力(组织架构、融资能力、公司治理结构)的打 法就是最好的打法。以利润为中心的稳步发展型 该模式常见于零售型 IDC 公司,这类公司的机房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如北京 地区的酒仙桥和亦庄等地),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较多的下游客户,客户结构均 衡。核心地段加上多元化的客户结构使得该类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强,项目的 IRR 通常在 18%左右,IDC 服务业务的毛利率在 50%以上。从未来扩张的路径来看,核心地段的资源、 自有土地、高净值客户仍将是主要的发展方向,而产品销售能力、增值服务能力则成为持 续发展,提升公司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零售类业务客户的积累需要 时间,因此以利润为中心的零售类公司将保持稳健的发展速度,而以 EBITDA margin、毛 利率等为代表的盈利性指标和客户留存率为代表的经营性指标将成为衡量此类公司发展 质量的关键。以核心资源为中心的资源协同型 从供给端要素来看,电力资源、能耗指标、网络条件等都是限制 IDC 发展的主要因素,尤 其在一线城市,近年来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 IDC 监管政策上逐渐趋严。但同时, 客户基于维护成本、数据安全等诸多因素的考量,对于一线城市的 IDC 资源依旧青睐。在 此背景下,以核心资源作为突破口,通过能力自我培养或者外部合作的方式构成了国内 IDC 行业的一种新的成长路径,我们将这种模式称之为以核心资源为中心的资源协同型。 这其中宝信软件是最为典型的案例,钢铁信息化业务作为现金流业务,同时叠加公司在核 心资源上的天然禀赋,为公司 IDC 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解决能耗指标 问题后的持续扩张(Capex 是领先指标)将成为此类模式的重要观察指标。以现金流为中心的快速扩张型 以云厂商为代表的大型客户,其自身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定制型数据中心的需求在最近 10 年的持续提升。云厂商业务的突发性,使得数据中心的选址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与此同时 定制型业务的特点在于上电速度快并且现金回款好。在此背景下,具备更强资源获取能力、 融资能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能力的公司有望直接受益于云化需求带来的行业成长机遇。 我们认为这种打法,利率、客户上电进度、资源获取能力(在国内主要体现为政府关系)、 资源储备将是关键要素,同时执行力也像是公司重要的能力之一。他山之石:海外龙头公司的成长启示 Equinix:互联生态铸造公司竞争壁垒 Equinix 是全球零售型数据中心的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于 1998 年,并于 2003 年在纳斯达克 上市。公司自成立以来,与全球互联网行业一同发展,经营范围实现了从美国本土到全球的 拓展,同时企业客户数也在这一过程中持续积累。回顾公司成长历程,我们认为公司内生增 长经历了两个阶段,包括:1)21 世纪初,互联网发展推动“.com”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带来了服务器托管的需求;2)2006 年以来,云计算的发展带来算力需求提升,成为助力公 司成长的新引擎。外延方面,公司通过并购运营商剥离的 IDC 资产直接推动了用户数的快速 增长。截止2019 年,Equinix 在全球范围内机柜数总规模达到 29.7 万个,拥有9700+企业用 户,并通过 36.3 万个连接构建了庞大的互联生态(interconnection ecosystem)。 总结公司的 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互联生态构筑了公司的竞争壁垒,同时 Reits 化提升了公司的扩张能力, 为持续客户积累奠定基础。Reits 发展用户,互联生态留住客户构成了闭环。创纪录的 68 个季度营收环比持续增长。根据公司最新财报披露,2019 财年公司实现营业 收入 55.62 亿美元,同比增长 9.66%。其中 2019 年 Q4 公司实现营收 14.17 亿美元,同 比增长 8%,环比增长 1%,同时将公司季度营收环比持续增长的记录提升至 68。EBITDA 方面,公司 19 财年调整后 EBITDA 达到 26.88 亿,同比增长 11%,2019 年 Q4 EBITDA 为 6.7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调整后营运现金流方面,公司 19 财年 AFFO 为 19.3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2019 年 Q4 AFFO 为 4.7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4%。业务结构方面,Equinix 的主要业务包括: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互联解决方案、边缘服务 以及支持服务等。1)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Data Centers Solutions)主要包括两类业务:IBX Data Centers 业务和 Xscale Data Centers 业务。IBX Data Centers 的总数超过 200 家,主要为客 户提供零售型机柜服务业务。Xscale Data Centers 主要满足大客户定制化数据中心 的需求。2) 互联解决方案(interconnection Solutions)包含三项业务,分别为 Cross Connects (主要在同一个机房内为客户提供点对点的连接)、ECX Fabric(借助软件定义使客 户可以在两个任意的ECX Fabric节点按需建立数据中心到数据中心的连接)、Equinix Internet Exchange(帮助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客户借助对等互联完成网络流量的切 换,进而减小延迟)。3) 边缘服务(Edge Services)包含三项业务,Network Edge(借助 NFV 技术帮助客户 升级网络,使得客户能在不添加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在网络边缘连接上虚拟网络服务)、 Equinix SmartKey(为客户的数据安全保护提供简化易行的解决方案)、裸金属(帮 助企业更方便的在 Equinix 的平台上构建多云架构,从而减少自己对于硬件设备的投 入以及由此带来的运营费用)。4) 支持服务。主要是指数据中心咨询设计业务。收入结构上,2019 年公司 Colocation 收入(主要包括零售和定制型数据中心业务的租金) 占比为 72%,Interconnection(互联解决方案)收入占比为 16%。运营数据方面,公司的机柜使用率自 2018 年以来保持在 80%以上,同时单机柜租金波动 不大。我们认为核心的因素在于公司通过互联业务提升了客户粘性,同时多元化的客户结 构使得公司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土地所有权方面,2019 年公司 210 个数据中心中有 93 个具有自有的土地所有权,29.7 万个机柜中有 17.2 万个机柜位于自有土地所有权的机房中,占总机柜的比例为 57.91%。 剩余的数据中心主要采用租用的形式,平均剩余租赁期长于 18 年。公司于 2015 年正式转换为 Reits,我们认为 Reits 的转换优化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同 时也为公司的持续扩张奠定了基础。DLR:全球扩张的定制型数据中心龙头 DLR,全称 Digital realty Trust,是全球定制型数据中心的龙头企业。截止 2019 年底公司 在全球拥有 267 个数据中心,为超过 2000 家企业客户提供机柜租赁服务。弹性的机柜租 用解决方案使得公司能够满足客户从几个机柜到几千个机柜的租用需求,此外,公司的数 据中心产品即包括了企业数据中心,也包括了互联网数据中心。2019 财年公司实现营业 收入 32.09 亿美元,同比增长 5.35%。DLR 的机柜租赁业务可进一步划分为三大类:1)Turn-key flex。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设 计、建设、运维)解决方案,根据客户的应用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数据中心服务,合同期限 通常在 5~10 年的时间。2)Powerd Based Building。主要为客户提供场地以及数据中心 所需要的网络以及电力设备,数据中心的设计、建设以及后续的运维由客户自己进行。3) Colocation。零售型业务,为客户提供机柜的租赁,合同期通常为 2~3 年。 客户结构方面,公司主要客户类型涵盖云计算、内容提供商、金融客户、运营商客户等。 2019 财年公司云计算客户占比最高,达到 29%,其次为运营商以及 IT 类客户,皆为 17%。 客户集中度方面,公司以定制型数据中心业务为主,因此其客户集中度相较于零售型客户 而言较高,2019 财年 DLR 前 20 大客户收入占比达到了 53.2%。 与零售型业务不同的是,定制型业务由客户订单驱动。自 2017 年以来公司获得订单金额 (以订单对应项目年化租金作为统计口径)逐年提升,2019 年略有回落,2019 年公司获 得订单金额为 2.19 亿美元,同比下降 8.1%。成本控制能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Reits 化推动公司持续扩张。我们认为公司作为定制 型数据中心的公司,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成本控制能力。除此以外,公司通过 Reits 提升了 业务扩张的能力,借助全球化并购实现了持续的增长。IDC 行业估值方法讨论本节的主要结论如下:1) P/FFO 和 EV/EBITDA 是对海外公司进行估值的主要方法,考虑到不同公司的资本结 构、资金成本的差异,P/FFO 多用来进行纵向比较。而 EV/EBITDA 则多用来进行不 同公司间的横向比较。2) 长周期视角下,定制型 IDC 公司估值的波动小。以 EV/EBITDA 为例,在经济的下行 周期,零售型 IDC 公司 EV/EBITDA 较定制型 IDC 公司而言,具有较为明显的折价。 我们认为定制型 IDC 公司主要以大型客户为主,客户自身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并且定 制型 IDC 公司的订单带来了更好的业务能见度。与此相比,零售型 IDC 公司以中小 客户为主,客户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在经济的上行周期,零售型 IDC 公司和定制型 IDC 公司的 EV/EBITDA 并无显著的差异。3) 以万国数据的案例来看,处于成长期的公司会享受一部分估值溢价(更高的 EV/EBITDA)。4) EBITDA Margin 等盈利指标因不同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同而有差异,且其对于长期估值 来看并无绝对性的影响。5) 成长性才是公司长期股价空间的决定性因素,精细化的管理以及持续的扩张能力是关 键。 P/FFO 和 EV/EBITDA 是海外 IDC 公司进行估值是的主要方法 我们认为估值方法的选择和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关,并没有一种统一的估值方法能够全面的 刻画公司的实际情况,因此客观来说,所有的估值方法都是片面的。对于 IDC 行业而言, 无论是实业还是二级市场,海外相较于国内而言都更为成熟,而 P/FFO 和 EV/EBITDA 是 对海外 IDC 公司进行估值时常用的方法。 P/FFO:完成 Reits 转型后 IDC 公司常用的估值方法。当一家 IDC 公司转型成为 Reits 之 后,现金流的分红能力成为了股东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基于此使得 P/FFO 成为 Reits 主要的估值方法。其中 FFO 英文全称为 Funds from operations,营运现金流。根据 GAAP 的定义,是指扣除债务重组所得或损失及房产销售收入,加上不动产折旧,以及合资企业 中所持有利益调整后的净收入。 以 Equinix 和 DLR 为例,两者的 P/FFO 不同,但是其变动趋势一致。我们认为导致两家 公司 P/FFO 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费用端的差异,相较于定制型业务,零售型业务的销售 费用相对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在用 P/FFO 进行估值时,纵向对比更具有参考意义。EV/EBITDA:横向比较优势更为突出,也是经常用于对 IDC 公司进行估值的主要方式。 IDC 行业属于重资产的行业,相比于净利润,EBITDA 能够更好的反应该类公司的实际经 营情况。且在进行不同公司横向比较的时候,EV/EBITDA 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从上图中可以看到,2008 年~2014 年期间,DLR 的 EV/EBITDA 显著高于 Equinix,2015 年之后两者的 EV/EBITDA 逐渐收敛并趋于一致。 EV/EBITDA 估值视角下,长周期内定制型 IDC 公司估值的波动更小 在 2007 年到 2019 年期间,以定制型业务为主的 DLR,其 EV/EBITDA 估值区间在 12.41~20.10间,均值为15.44,一个标准差为2.16;对比来看,以零售型业务为主的Equinix, 同一时期,其 EV/EBITDA 估值区间在 8.52~12.41,均值为 13.78,一个标准差为 3.70。我们认为导致2007~2014年间Equinix EV/EBITDA估值低于DLR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 其一,Equinix 的主要业务以零售型业务为主,并且全球化扩张使得其数据中心遍布全球 主要经济体。2008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 2014 年的欧债危机带来对于经济的冲击,公司 零售型业务主要客户为中型企业并且租期为 2~3 年,投资人对于公司未来现金流预期的降 低使得公司的 EV/EBITDA 较 DLR 有显著的折价。而 DLR 以定制型业务为主,客户主要 为大型企业,并且租期通常在 5~10 年,因此其 EV/EBITDA 波动较小。其二,在 2007 年 的时候,DLR 就是以 Reits 的形式运营,而 Reits 的分红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投资 人的悲观预期,而 Equinix 则是在 2012 年宣布向 Reits 转型,并最终在 2015 年完全转型 成为 IDC Reits。而 2015 年之后,Equinix 和 DLR 的 EV/EBITDA 趋于收敛,我们认为转 型 Reits 对于估值的稳定性有着正向的效果。国内 IDC 行业尚处于成长期,市场给予相关公司成长溢价 与美国成熟的 IDC 市场相比,我国 IDC 行业尚处于成长期。这一点可以两方面来看,一 方面,从龙头公司的机柜数来反映,2019 年 Equinix 拥有的机柜总数达到 29.7 万个,国 内方面,我们预计万国数据的机柜总数约为 4.5 万个(公司 2019 年可提供运营的机柜对 应面积为 22.60 万平方米,假设一个机柜的占地面积为 5 平方米),较 Equinix 相比较仍 有显著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2018 年)》 2016~2018 年间全球 IDC 市场复合增速为 10.23%,中国 IDC 市场复合增速为 31.76%, 显著高于全球行业增速。在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中,产生了以万国数据为代表的行业领导者。受益于以阿里巴巴为 代表的大型客户定制化需求的释放,万国数据近年来实现了快速的增长,2017~2019 年间 公司的收入和 EBITDA 复合增速分别为 57.25%和 88.94%。高于行业的增速也使得万国 数据获得了估值溢价,2017~2019 年间其当年的动态 EV/EBITDA 为 26x,高于 Equinix 及 DLR。EBITDA margin 并非长期估值的核心要素,股价空间主要由盈利驱动 我们认为 EBITDA margin 为代表的盈利性指标并非是公司长期估值的核心要素,以 DLR 为例,自 2013 年以来其 EBITDA margin 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其当年动态的 EV/EBITDA 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如图表 80 所示)。而从股价的成长驱动力看,我们认为驱动海外 IDC 公司股价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其业绩。 2007 年初(1 月 1 日)至 2020 年 4 月 10 日,Equinix 和 DLR 的股价分别上涨了 998% 和 642%,两家公司同期的收入分别增长了 1226%和 712%,增幅与股价涨幅的匹配度较 高。投资建议我们认为 5G 新应用、人工智能以及自动驾驶等将推动云计算行业的第二次成长,IDC 作 为云计算基础设施有望直接受益于云计算的发展。国内方面,在新基建的推动下,IDC 行 业有望迎来产业内生动力和产业政策代表的外部驱动力的共振。 我们认为零售型业务和定制型业务长期来看尤其发展潜力,不同公司机遇各自禀赋有望走 出自己的最佳成长路径。推荐标的上重点推荐:数据港(定制型 IDC 公司)、光环新网(零 售型 IDC 公司)、奥飞数据(定制型 IDC 公司);建议关注:宝信软件(定制型 IDC 公司) 等。……(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泰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一、 绿色金融发展概况(一)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环境效益凸显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面对全球极端气候变化,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减排协议,195 个国家一致同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推动绿色发展,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需求,2016年8月31日,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开启了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新纪元。根据《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包括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具体的金融工具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2019 年 3 月,发改委发布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及解释说明文件,将绿色产业划分为了六大类别,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以及绿色服务。2020 年 5 月,央行、发改委等《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 年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分类再进行了细分。绿色金融通过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项目提供综合性金融服 务,社会和环境效益渐显。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19 年度报告》,2018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下降 4.0%,比 2005年累计下降 45.8%,相当于减排 52.6 亿吨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 14.3%,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自 2012 年,央行发布《绿色信贷指引》以来,绿色信贷对于节能减排的贡献度逐步提高,2017 年 6 月绿色信贷二氧化碳减排量达 490.56 万吨。(二)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空间广阔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绿色信贷稳步提升。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 2020 年 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为 11.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26%;1-6 月新增 0.55 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 6.27%。绿色信贷行业投放上,2017年 6 月绿色信贷投放前三行业为绿色交通运输项目、战略新兴产业中的绿色信贷和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投放金额分别为 3.02 万亿元、1.69 万亿元、1.61 万亿元,占比 36.7%、20.1%、19.6%;紧随其后的是工业节能节水环保、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等项目,农业方面的绿色农业、绿色林业开发占比较小。绿色债券发行位居全球前列,绿色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随着 2016绿色债券 市场的配套市场制度和监管体系逐步确立完善、标准化进程不断推进,绿色债券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券市场,2019 年贴标绿色债券发行位列全球第一。2019 年末,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接近 3000 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超过 8000 亿元。当前绿色债券市场存量 8760.9 亿元,资产支持证券占比高达 38.12%,系其较长的债券存续期和绿色金融工具创新所致,其次是公司债、企业债和金融债。1-10 月新发行绿色债券量为 1662.6 亿元,略有下滑,主要是由于新冠疫情下,前期受到发行成本较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政策红利催化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发行有所放缓,但是企业债、公司债仍保持较快增长。根据彭博社新能源财经(B NEF)的数据,自 2007 年首次发行以来,截止 2020 年 10 月,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20 年前三季度全球发行绿色债券价值已经超过 20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尤其是 2020 年 9 月发行就超过500 亿美元。绿色企业股权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环境不断完善。2018 年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合计 224.2 亿元,较 2017 年同比增长 44.9%。同时,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20 年 7 月,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提出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绿色产业龙头企业。为了提升绿色企业二级市场的关注度,政府鼓励推进绿色指数及相关产品的发行,如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 100(ECPI ESG)指数、上证 180 碳效率指数、生态 100 主题指数等。绿色金融的未来空间仍然广阔。首先,节能减排和环保事业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近些年,中国对于碳排放的压降以较快速度进行,节能减排成果斐然,但和发达经济体的 GDP 每单位美元碳排放量仍有一定差距,2019 年中国 GDP 每单位美元碳排放量为685 克,远高于美国的 232 克/美元、英国 137 克/美元、日本 221 克/美元。其次,绿色金融市场和基础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各项绿色金融工具仍有待开发。绿色信贷方面,2020 年上半年绿色信贷占总体贷款的比重较 18 年底上升 0.52%,但仍不超过 7%,处于较低水平。相比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发行占债券总体发行的比重则更低,2019 年绿色债券发行占比仅达到 0.65%。其他的金融工具,如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 PPP、绿色租赁等仍有待进一步开发,以拓宽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和项目风险。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正当时随着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制度的完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验的推广,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猛,业务种类不断丰富,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面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绿色产业投融资地有效开展,实现绿色全球化,维持可持续发展。(一)绿色债券与绿色资产证券化2015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了首单人民币绿色债券。随后,在政策催化下,绿色债券的品种、发行方式、债券投向不断地发展创新。2019 年 5 月14 日,央行发布《关于支持绿色金融试验区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通知》,鼓励企业通过注册发行定向工具、资产支持票据等不同品种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020 年 1 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探索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从政策方面为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相关政策和文件不断出台完善,绿色资产证券化发行与创新态势迅猛,规范化程度提高,2019年发行量较2018年增长了3.5倍。绿色ABS可从监管机构可分为三类,包括银保监会主管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证监会主管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和交易商协会主管的资产支持票据 。2016 年 1 月,兴业银行发行首单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成为中国首单绿色信贷 ABS。2016 年 5 月,浙江嘉化能源化工发行了首单交易所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拟用于投资热电联产机组扩建的绿色产业项目。2017 年 4 月,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行了银行间市场第一单绿色资产支持票据(ABN),拟投资项目涵盖污水处理厂、河道治理、供水管网工程项目等。绿色资产证券化以未来的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进行结构化融资,利用SPV、破产隔 离等措施独立于原始权益人的整体资质,具有增强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优势。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规范化不断推进,2018 年 8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化业务问答(一)、(二)》,出台了绿色 ABS产品的相关内容及相应的操作流程,为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提供了标准化索引。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从信贷资产逐步向清洁能源、污水处理、节能技术等一绿色产业子行业扩延。2019年绿色ABS及ABN的基础资产类别涵盖了公共交通售票权益、绿色信贷资产、风电和太阳能租赁收益、新能源电价补贴、可再生能源收益、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权、电动汽车租赁资产等,基础资产品种进一步丰富。绿色市场巨大融资需求与绿色ABS市场规范和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绿色ABS及ABN是未来绿色债券市场的一片蓝海。(二)碳金融产品碳金融发源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碳约束”,1997 年,《京都议定书》使得国际碳排放权成为可以交易的商品,为碳金融的发展奠定了了良好基础。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由强制性配额市场和自愿性减排市场组成,2016 年 8 月,中央首次在中央会议中提出了“碳金融”概念,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碳排放市场和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目前碳金融产品种类品种日益丰富,包括碳债券、碳排放权的质押融资、碳配额回购融资、碳市场基金、碳市场远期等等。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在积极落地中,碳期货有望进一步推进。(三)绿色基金与绿色 PPP目前的绿色产业基金包括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绿色产业并购基金、PPP环保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我国各级政府发起绿色发展基金成为一种趋势,多个省份纷纷建立起绿色发展基金或环保基金,以带动绿色投融资,民间资本也踊跃参与其中。2015 年 3 月,全球首支致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光伏清洁能源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在北京正式启动,聚焦“一带一路”上的生态修护、清洁能源、生态产业。7 月 15 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发起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主要投向长江经济带沿线 11 省市。PPP模式产业基金是指以产业基金形式直接或间接投资PPP项目的一种基金,实现了PPP产业基金在绿色行业的外延。绿色产业项目在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具备典型的公 益性的特点,低利润、长周期的环保项目获得社会资本的困难阻碍着绿色产业的发展。通过绿色 PPP 产业基金,一方面保留着 PPP 模式的项目运营特征,各级政府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在绿色 PPP 项目中,以达到补充资金缺口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牵头,吸引社会资本以股权形式介入项目公司。根据发起机构的不同,PPP 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分为金融机构联合企业设立、实体企业联合金融机构设立、政府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等。如,2015年 2月,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厦门市轨道交通集团签署了厦门城市发展产业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基金总规模达 100 亿元,将投资于厦门轨道交通工程等项目。兴业财富和厦门轨道交通集团各出资 70%和 30%,分别担任优先级有限合伙人和劣后级有限 合伙人,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按协议定期支付收益给优先级有限合伙人,并负责在基金到 期时对优先级合伙人持有的权益进行回购,厦门市政府提供财政贴息保障。( 四 )绿色指数随着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上证180碳效率指数、生态100主题指数、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100指数等绿色指数及产品不断涌现,促进二级市场投资者对于绿色产业投资的关注度。如,中证财通中国可持续发展 100 指数是根据 ECPI ESG 评级,从沪深 300 指数样本股中挑选 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评级较高的 100 只公司股票组成样本股,以反映沪深 300 指数中 ECPI ESG 评级较高公司股票的走势。目前,上交所绿色指数 54 条,主要包括了环保产业、ESG、绿色债券、绿色环境、绿色收入与风险、公司治理等相关指数,并配套发行了上证社会责任 ETF 和广发中证环保 ETF 等绿色 ETF 产品。( 五 )绿色保险绿色产业发展的前期投入大、期限长、利润不稳定,绿色保险可以通过提供风险保障、补偿外部性、平滑资产收益等作用,助力绿色经济平稳发展。首先,在社会环保事业开展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要求企业就日后对环境污染导致损害赔偿责任进行投保,一方面强化大气、水、土壤、资源等环境保护事业,另一方面增强高污染企业的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目前环保污染责任保险发展困难较多,环保信息的不对称阻碍环保污染责任保险的精准设计,环保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使得环保污染责任难以落实,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机制较难介入,企业的污染环保意识欠缺也导致环保污染责任保险面临的道德风险较高。其次,绿色保险对于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企业的需求提供保险保障服务,有利于稳定企业经营,为节能环保技术、环保项目的实施提供融资服务。2017 年《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要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基金、债权等形式,支持区内轨道交通工程、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绿色产业园区等重点绿色项目和园区建设,并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另外,绿色保险还可以和绿色金融工具相互融合,保障绿色金融工具的有效运行。三、 绿色金融试点地区发展情况2017年6月,国务院部署5省区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的九个市(州、区)获批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绿色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提出五项主要任务,包括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鼓励发展绿色信贷,探索建立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立绿色产业、项目优先的政府服务通道,建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等。2020 年 3 月,住建部、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批复湖州成为全国首个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探索建立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在标准、政策、产品、工具等方面协调联动,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目前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中的广州花都区、赣江新区、贵安新区等在绿色金融系统建设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广州绿色金融改革步伐领先。2017 年,国务院明确包括广东省广州市在内的五省区部分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广东省当年发行绿色债券 4 只,发行金额 68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580 %。过去三年,广东省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速均在 100%以上,2019 年发行金额 537 亿元,同比增长 188%。2020 年上半年由于卫生事件影响,仅发行 141 亿元,但下半年开始恢复正常,仅三季度发行金额 138 亿元,接近上半年总和,预计2020年广东省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望与2019年持平。截止2020年10月15日,广东省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08只,累计发行金额超过千亿元。从债券类型数量来看,企业债和资产支持证券数量最多,二者合计占比超过 70%,汽车为公司债和金融债。募集资金用途包括轨道交通项目、污水处理、新能源项目、环保及再生能源项目等。从绿色债券主体所处行业分布来看,以交通运输和公用事业为主,二者合计占比超过六成,主要由于绿色金融体系中公共交通和公用事业企业资金需求较大,后续还可以在环保、新能源等行业推广绿色债券发行。2019年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绿色债券发行量和新增绿色保费收入三项指标在全国各试验区中均排名第一位,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发展最快,广州碳交所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累计成交突破 1 亿吨,排名全国首位,相关经验在广东全省范围内开始推广,强化绿色金融标准话语权,打造粤港澳绿色金融共同市场。根据《2020 广州金融发展形势与展望》,截止 2019 年末,广州地区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 3881.52 亿元,比年初增长 22.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6.01 个百分点。全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提供风险保障 28.24 亿元,同比增长 152.39%;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提供风险保障 1321.26 亿元,同比增长 44.68%。创新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绿色租融保”“绿色农保+“”蔬菜降雨气象指数保险“”药品置换责任保险”等产品,支持南方电网财务公司发行绿色金融债,并为广州地铁成功发行 30 亿元绿色资产支持票据提供支持。广州还将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规范、统计制度。推动设立广州绿色金融服务中心、协会和研究院。推进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研究制订广州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措施。同时广州还将加强与绿色金融领域相关国际组织的对接,围绕可持续金融的标准和要求,在更高标准水平上建设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蓝色金融、金融科技、影响力投资、责任投资的融合创新和发展,打造可持续金融发展的“广州模式,” 为广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支撑。花都区作为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一直大力探索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和产品服务创新,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几年,区内各类绿色机构快速增长。截至 2019 年底,全区引进或设立各类绿色机构超过 300 家。广州绿色金融街进驻绿色机构 256 家,注册资本金 203.4 亿元,年均增加超过 100 家。注册资本金 5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 44 家,年纳税额超千万元的企业 8 家。政策助推绿色产业发展提速增质。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2019 年,区内金融机构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超过 120 亿元,融资利率低于一般企业贷款利率约 1 个百分点,其中区财政通过绿色信贷补贴为企业减负 1400 多万元。中国银行花都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花都分行、广州银行花都支行共同为市公交集团公交车纯电动化项目提供 54 亿元基准利率绿色信贷支持,用于市公交集团更新 9000 多辆纯电动公交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超过 65 万吨,截至 2019 年底,已发放贷款 31 亿元,广州市通过该项目于2019年10月获得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办的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市长峰会“绿色技术”奖项。中国工商银行花都分行创新供应链融资助力新能源汽车发展,2017年至 2019 年底累计为东风日产办理汽车供应链融资 21237 笔,总金额 493 亿元,融资利率 4.35%,累计为经销商降低财务成本 0.8 亿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绿色发展活力。创新绿色金融正向激励机制。出台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的“1+4”配套政策,对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业务给予一定财政补贴。2019 年发放绿色发展奖励超过 1.1 亿元,奖励企业和金融机构 1200 余家次,其中绿色信贷补贴 1400 多万元、绿色保险补贴 300 多万元。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对相关政策条款进行修订完善,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了对通过区内绿色分行获得绿色贷款的区外省内企业给予绿色信贷补贴等条款,强化了试验区绿色金融的引领带动作用。创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证机制。委托第三方认证机构制定了试验区绿色企业认定方法和绿色项目认定方法,并依据认定办法对试验区内项目进行认证,共筛选出绿色项目 491 个,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支撑。创新绿色金融环境信息披露机制。推动广州银行、广州农商银行、创兴银行、广州证券、大业信托等首批参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的 5 家金融机构在“2019 穗港澳金融合作推介会”上签署倡议书,率先发起粤港澳大湾区环境信息披露倡议。创新绿色信贷经营机制。推动区内银行机构制定差异化的绿色信贷管理和考核办法,优化绿色金融业务流程,完善绿色金融业务激励机制,目前区内已有 14 家银行建立了绿色信贷经营机制,明确将绿色信贷落实在经营的全过程,激励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广州开发区位于广州市东部,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与一般开发区不同,广州开发区包含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等 4 个定位不同的经济功能区。近年来,广州开发区的经济态势发展喜人。2019 年,广州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 2978.89 亿元,占广州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 12.6%。按可比价格计算,广州开发区 GDP 同期增长 8.6%,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市 6.8%的经济增长水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明珠,广州开发区一直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研究制定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开发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绿色企业和项目认证工作,大力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全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抢占全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制高点,争当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排头兵,率先为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探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高地。2020年5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意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支持必不可少。但它所需的金融支持,并非传统的金融能够有效提供:一方面,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四个核心城市的湾区城市群,涉及到港澳与内地城市之间的跨境合作,传统金融安排无法解决跨境资源的融合利用问题;另一方面,现有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和科技创新需要的直接融资不匹配。因此,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安排,便利金融更好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和广州三个核心城市发展特色金融。香港起到引领带头的作用,重点是发挥投融资和咨询等职能。澳门核心职能是连接中国和葡语国家的金融服务,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依托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广州在发展绿色金融中承担重任,并研究建立广州期货交易所。《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依托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立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广州碳排放交易所的平台功能,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平台。开展碳排放交易外汇试点,允许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资格审查的境外投资者(境外机构及个人),以外汇或人民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碳排放权交易。研究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相关标准。鼓励更多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利用港澳平台为绿色项目融资及认证,支持广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香港、澳门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及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企业、项目。支持香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2020年7月,广州开发区金融局发布《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意在推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全区绿色金融体系,引进集聚各类绿色金融要素和金融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绿色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对绿色金融组织给与补贴、对绿色贷款余额增量达到一定标准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和对发行绿色债券融资的企业进行奖励等方式,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绿色金融产业发展。除了广州地区以外,江西绿色金融也发展较快,已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能推广的产品和服务模式。通过拓宽抵质押品范围、依托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创新推出绿色信贷、信托和租赁产品 40 余项,绿色保险产品 20 余项,2019 年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2372 亿元,同比增长 21.6%。在各项政策持续推动下,各个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产业将持续发展,有望带动周边地区甚至全国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四、绿色金融产业发展建议做好绿色金融的发展工作,需要顶层设计,对未来的发展路径做好长期规划,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思维,积极创新,利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目前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绿色信贷稳步提升,未来绿色信贷发展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强化信息披露,防范贷后的道德风险。由于政府对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有政策上的照顾与优惠,部分企业可能会借绿色发展之名,骗取政策优惠。因此,建议强制性要求获得绿色信贷或绿色资金支持的项目或企业定期披露资金的用途与去向,最大程度的避免道德风险,提高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效率。第二,鼓励银行对绿色支行或分行设立差别化的内部考核体系。很多绿色环保项目建设与回收现金流时间长,盈利能力较低,风险较大,尤其是中小企业主导的绿色项目。银行基层业务人员在信贷质量、不良坏账的内部考核压力下,为其提供绿色信贷支持的意愿有限,即使外部政府会给予银行机构正向的激励。因此,除外部激励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鼓励银行内部对绿色项目或绿色信贷给予差异化的考核体系。第三,鼓励银行类机构在开展非绿色项目时,也充分有效评估其对环境和社会的综合影响。从当前业内的情况看,各个地区都已经将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但对于绿色金融内涵的另一个层面,即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要求纳入银行整个信贷流程中,对拟授信客户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查,制定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合规文件清单和合规风险审查清单等工作还没有大规模的推广。这种对所有信贷项目均考虑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原则,被称为“赤道原则”,已经被国际多家银行机 构 采 用 。绿色债券2019年的发行占总体债券发行的比例仅有0.65%,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潜 力巨大。为了推动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首先,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强劲,但是中国和国际的绿色定义仍然存在差异,导致境外投资者难以对基础资产的绿色资质进行标准化评估,应参照央行等机构发行的《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进一步推进国内绿色债券标准的一体化,缩小绿色资产分类标准和国际定义的差距,推进绿色债券发行前的绿色评估认证和发行后的募集资金追踪,以减少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顾虑,促进中国全面参与到全球绿色倡议中。其次,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仍存在较大问题,应增强不同类型绿色债券定期报告披露频率和披露程度的统一,加强信息披露标准和制度建设。发债企业可以通过引入 ESG 评价体系,多维度制定指标,增加信息透明度。明确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各方的指责,提高绿色债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增强披露信息的质量。第三,投资者目前对于绿色债券的认可度有待提升,应增强绿色债券基本信息的普及,引导养老金基金、银行、保险公司等长期大类资金对于绿色债券的长期投资。最后,继续推进绿色债券市场品种、领域的创新。针对绿色 ABS 及 ABN 推进监管条例和标准化的制度建设,明确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业务规范。联合“一带一路”环线的绿色产业投资机会,创设出与其相匹配的绿色债券品种,商业银行可以依仗其原先的国际化布局,增加“一带一路”绿色债券的承销发行。推进绿色主权债券的发行,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及国内绿色市场发展提供助力。地方政府也可以积极推动绿色市政债券填补节能减排发展带来的投资缺口。碳金融市场目前包括节能减配等项目融资市场、碳配额交易现货市场、期货期权等衍生市场,总体发展和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为了推进碳金融体系的发展,首先,应增加碳金融试点城市的推广,推进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建立健全碳金融的标准化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制度,对于碳资产评估、碳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增强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其次,丰富碳金融工具的品种模式。积极推进碳金融期货期权的标准化进程,为碳交易提供风险对冲工具。创设关于碳金融相关的融资租赁模式,如为一部分低碳企业的绿色设备提供融资租赁。丰富节能减排相关的绿色质押融资和回购贴现业务,根据碳指标特性推进绿色信贷。开设碳交付担保模式,增强碳资产市场的接受度和议价能力。增设碳指数相关的基金等产品,提升二级市场对于碳资产和相关企业的关注度。第三,推动泛金融化碳市场的发展,增强碳市场的流动性。绿色产业项目适合发展PPP模式,但是绿色PPP当前对于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性、国有企业市场份额过高、融资方式单一等限制了其发展。首先,绿色PPP应采用多途径减少对于政府和财政补贴的依赖性,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绿色 PPP 项目可以通过创设资产支持证券,成立 SPV,通过节约开支和项目收益来支付运营费用,增强项目的流动性,引入市场监督,提升项目效率。第二,丰富绿色PPP参与主体,增加民营企业的参与度。降低民营企业的进入门槛,创新融资工具来增强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通过增强监督和建立法律约束降低政府违约风险。对于绿色 PPP 相关的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等进行多维度的创新,丰富绿色 PPP 融资模式。我国发展绿色保险需要统筹兼顾环境污染治理及气候变化,当前绿色保险市场仍在起步阶段。为了促进绿色保险市场的完善,首先,应加强强制环境责任保险的立法进程,明确环境事故的判定标准和赔偿细则,完善环境风险标准和制度,增强企业对于环境风险的披露,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执法力度,为保险公司精确涉及绿色保险提供数据池。其次,加大企业的绿色保险的宣传,提供对绿色保险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增强绿色保险激励机制。第三,继续推进绿色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建筑保险、绿色企业设备保险等多品种绿色保险,提升绿色保险对于绿色项目投资建设的参与程度,增强绿色保险对于绿色产业的保障功能。最后,提高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将消费者纳入宣传工作中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辅助。如果在宣传下,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与环保意识增强,对于清洁与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加,那么在市场均衡条件下,清洁与环保产品的价格将上升,其效果相当于政府对清洁与环保产品提供补贴,生产这些清洁与环保产品的企业或项目现金流与盈利能力将提升,信用风险下降,金融机构对其提供融资支持的意愿提高,融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粤开证券,李兴)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主席习近平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5月18日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他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作为制造空气污染、建筑垃圾的元凶之一,房地产建筑业实行节能减排,坚持绿色发展已刻不容缓。毕竟我们每个人每天待在房子里的时间超过60%,而且一起待在房子里的还有我们的父母和孩子、朋友、同事,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都应该大力发展绿色地产。我们希望中国的房地产建筑业能够通过践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来为房地产业正名,证明房地产业并不是“流淌着暴利的黑血”,而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地产商。为了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为了我们共享的碧水蓝天,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出一份力!因此,在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等机构支持与帮助下,第三方绿色评级与评价机构标准排名于2015年便开始启动绿色地产的研究调研工作,并通过中国绿色地产TOP50榜单的发布,来激励和带动更多房企加入到绿色发展的队伍中来。《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指数报告》的调研工作,于2018年元旦启动,最终历时五个月,完成了本报告的编写和校对工作。本报告难免会有纰漏或不完善的地方,不妥之处,敬请指正。一、 中国绿色地产发展背景(一)绿色地产形势严峻早在2015年出席巴黎气候大会时,习近平便明确提出,“面向未来,中国将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时,他更是代表中国作出庄严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但是中国的房地产建筑业却与工业、交通,并列成为中国的三大“能源消耗大户”。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7年)》显示,2015年,仅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就高达8.5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如果将建材生产、建筑施工能耗等计算在内,中国房地产建筑业总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此外,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达24亿吨左右,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据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中国国务院参事、原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为“中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做过一个测算: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至600吨;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至12000吨建筑垃圾。不光如此,数据还显示,全球碳排放量的19.9%来自中国,而中国的碳排放量40%来自于房地产建筑业,相当于全世界8%的碳排放量来自于中国的房地产建筑业。更有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儿童哮喘和白血病的发病率比农村地区高出很多,与室内空气污染密切相关。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和王辰院士曾指出,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7%由慢性疾病引起,仅慢性呼吸道疾病占致死总数就高达11%,癌症更是占比高达23%,而肺癌位居癌症致死第一位。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的重要原因之一。除发展绿色建筑外,房地产建筑业的绿色发展还要注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住得安心”。同时要积极推广绿色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早在2006年,中国住建部便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鼓励和倡导发展绿色建筑,并且给予非常优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2012年,中国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定,国家对绿色建筑实施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5000万元。与此同时,要求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又强调,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2015年,中国住建部颁布的最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大指标对建筑项目进行评价,最终从高到低分为绿色建筑三星、二星和一星认证。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之一。2017年5月,中国住建部印发的《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国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但是住建部发布的文件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有7235个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8亿平方米。目前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还相对较少,仅占建筑项目总量的5%左右,地域分布也不均衡,标识项目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上海、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宁夏、海南、青海等中西部地区项目数量较少。为了准确评价绿色建筑的实施效果,2017年,住建部还委托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办公和商店建筑版),指导对绿色建筑的实际落实情况综合评价,更好地体现绿色建筑比常规建筑的优越性。与此同时,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新疆、上海和重庆均执行高于国家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地方标准。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已在城镇新建建筑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各地均设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机构,上海、天津、江苏、湖南、湖北、四川、新疆等地探索开展了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25个省(区、市)已发布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还出台《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完成3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河北则在全国率先公布实施《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完成《被动式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施工及验收规程》等地方标准。目前,全国有30个省(区、市)制定了专门的建筑节能地方法规,河北、山西、山东、陕西、上海、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广东、广西等11个省市出台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江苏、浙江出台了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天津、吉林、黑龙江、甘肃、安徽、福建、海南等7省(区、市)编制的节约能源条例中都包含建筑节能有关内容。为了促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各省市也积极采取经济激励政策。2016年,地方省级财政落实建筑节能专项预算资金超过63亿元,其中,北京、天津、吉林、山东、上海、江苏等地资金投入力度较大。山东、上海、江苏等地省级财政安排支持绿色建筑专项资金超过1亿元。除财政奖励外,山西、内蒙古、福建等23个省(区、市)还出台了贷款利率优惠、容积率奖励等其他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江苏和浙江发布的《绿色建筑条例》便规定,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贷款额度可以上浮20%。此外,各地还积极组织开展对中央财政支持的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陕西、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完成改造面积占具有改造价值非节能居住建筑面积的比例超过50%。全国各省市还积极开展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工作,北京、天津、重庆、江苏、上海、山东、安徽、深圳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工作推进较快,已通过住建部验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三)绿色金融作用显现早在2007年,中国银监会便开始倡导绿色金融,提出了《节能减排授信指导意见》,2012年又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2015年初又颁布了全球第一份《能效信贷指引》。银监会制定了绿色信贷关键实时评价指标,把绿色信贷分解成300余项指标。中国银监会披露数据显示,2013年6月末至2017年6月末,中国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从5.20万亿元增至8.22万亿元。2016年1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明确将绿色建筑发展、建筑工业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和低碳省市试点、低碳城(镇)试点、低碳社区试点、低碳园区试点的低碳能源、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低碳基础设施建设及碳管理平台建设项目列为重点支持项目。而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规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放宽至80%,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不受发债指标限制。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又共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覆盖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等各领域绿色金融体系,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绿色经济体。”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龙湖地产旗下公司发行40.4亿绿色债券。其中所筹资金中8亿元用于重庆龙湖礼嘉新项目,16.2亿元用于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05号地块项目,16.2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2017年3月,龙湖地产第二期1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以4.75%的票面利率、7年期成功发行,至此龙湖地产成为中国首个成功发行绿色债券的房企。而龙湖地产能够成功发行该笔绿色债券的原因是,重庆龙湖礼嘉新项目和上海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05号地块项目均是获得节能环保效果显著的绿色建筑二星标识项目。与此同时,2017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表示:绿色公司债券募集资金重点支持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等绿色产业。绿色债券募集说明书要披露拟投资的绿色产业项目类别、项目认定依据或标准、环境效益目标、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和管理制度等内容,严禁名实不符,冒用、滥用绿色项目名义套用、挪用资金。此外,证监会支持发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地方政府债券、绿色可续期债券等产品,证监会还在研究制定《上市公司强制ESG信息披露制度》细则。除龙湖外,绿色地产领军企业当代置业、中国金茂、朗诗绿色集团和华发股份均已成功发行绿色债券。2017年3月,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吴焰与保尔森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在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基于中国绿色建筑体系存在的问题,着手建立绿色建筑保险制度,共同推进绿色建筑保险的发展。绿色基金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也将发挥巨大作用,截至2017年11月,我国基金管理公司推出以环保、低碳、新能源、清洁能源、可持续治理和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公墓基金101只,规模800亿元。中美绿色基金总裁在2018年4月举行的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论坛上表示,目前整个房地产行业在从增量地产走向存量地产,虽然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在初期较高,但是以后运营成本则较低,尤其是长租公寓、仓储物流地等精细化业态,是它的优势,绿色基金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角色。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和绿色基金等多种绿色金融产品的支持下,绿色地产发展前景巨大。二、标准排名“RANK”绿色地产评价模型(一)“RANK”计算模型:G=R+A+N+K其中G代表绿色指数,R代表绿色地产常规指数,A代表绿色地产奖励指数,N代表绿色信息披露指数,K代表绿色市场效益指数。(1) 由于全装修成品房和装配式建筑两大指标也均是反映建筑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重要因素,因此标准排名将这两项指标也作为计算房企绿色指数的重要内容。其中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均按照占比50%计算,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房两大指标分别按照15%和25%计算。绿色地产常规指数(R)计算公式如下:R=P*{(b1+b2+b3)/E*50%*100+(d1+d2+d3)/F*50%*100+H/E*15%*100+J/E*25%*100}P=(M-Min)/(Max-Min)*10其中P表示公司营业收入规模系数,该系数通过对企业当年营业收入数据的离差标准化处理,得到各家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的规模系数,从而将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推广绿色建筑、引领绿色地产发展趋势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引领作用予以显现。计算公式为:P=(M-Min)/(Max-Min)*10其中M代表企业年度营业收入,Max表示调研企业中最大年度营业收入,Min代表调研企业最小年度营业收入。b1代表绿色建筑设计一星级面积,b2代表绿色建筑设计二星级面积,b3代表绿色建筑设计三星级面积,E代表新开工面积。d1代表绿色建筑运行一星级面积,d2代表绿色建筑运行二星级面积,d3代表绿色建筑运行三星级面积,F代表竣工面积。H代表装配式建筑面积,J代表全装修成品房面积。(2) 为了鼓励企业开发建设更加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标准排名特将绿色建筑二星级和三星级标识数据作为奖励指数,其中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分别按照20%和40%计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分别按照35%和50%计算。绿色地产奖励指数(A)计算方法如下:A=b2/E *20%*100+b3/E*35%*100+d2/F*40%*100+d3/F*50%*100(3)中国证监会正在制定实施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上市房企对于环境信息的公开披露将成为衡量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了鼓励企业披露更多环境信息,标准排名将该指数作为企业绿色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信息披露指数(N)计算方法如下:N=(n-n1)/100其中n=企业网络绿色新闻条数,n1=企业网络负面信息条数(4)为了反映绿色建筑产品的溢价能力,同时也反映出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将绿色市场效益指数(K)作为企业绿色指数的最后一个指标。计算方法如下:K= R*GPM,GPM即毛利率,用来衡量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二)数据统计范围: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三、 中国绿色地产发展情况标准排名研究发现,2017年,中国共有1126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标识,与2016年的606个相比增长幅度高达85%,认证总建筑面积近1.3亿平方米。其中共有4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认证总建筑面积也超过100万平方米,占二星级绿色建筑认证总面积约7.6%。但是2017年仍没有突破2016年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项目不足百个的尴尬局面,认证总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其中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的项目仅有8个,认证总建筑面积约260万平方米,占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总建筑面积约26%,三星级运行标识比例明星高于二星级运行标识。其中,不光当代置业、中国金茂、首开地产和朗诗绿色集团等绿色地产标杆作出了贡献,万科集团、碧桂园、中国恒大、龙湖集团、中海地产等地产巨头也均有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二星/三星运行标识,就连建业集团、华发股份、金融街、北京住总、北京城建、泰禾集团、华宇集团等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仅标准排名收到有效调查问卷的28家绿色地产企业,所达到的绿色建筑一星级建筑面积超过1.1亿平方米,其中获得运行标识的一星级建筑面积约1174万平方米,占比约10%。2017年全年,中国仅有6个住宅建筑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运行标识;共有40个住宅建筑获得绿色建筑二星运行标识。2018年,除对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认证面积调研统计外,今年增加了对于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房两个指标的统计,并分别从新开工和竣工两个维度统计,经过研究核实,最终评选出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标准排名研究发现,入选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的33家绿色地产标杆企业,2017年新开工面积约4亿平方米,其中获得绿色建筑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设计标识的认证面积分别约为1亿平方米、4460万平方米和343万平方米,占比分别约25%、11%和0.9%。此外,2017年,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上榜企业共有1.55亿平方米全装修成品房开工建设,5143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四、 中国绿色地产发展特点(一) 龙头房企引领绿色风潮标准排名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显示,万科集团、碧桂园、中国恒大、朗诗绿色集团、中国金茂、葛洲坝地产、首开地产、绿地控股、远洋集团、当代置业、金科集团、绿城中国和龙湖集团,成为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10。其中万科集团、碧桂园和中国恒大,成为标准排名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前三甲。这也是万科集团继2015和2016年后,第三次荣登标准排名2018中国绿色地产第一名。万科集团2017年新开工面积约3934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认证面积分别为3367万平方米、901万平方米和84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运行标识三星级认证面积19.7万平方米,此外装配式建筑面积和全装修成品房面积均超过3000万平方米。2017年,万科集团的营业收入实现约2429亿元,毛利率18.35%,按照“RANK”计算模型测算,万科的绿色指数超过100,取满分100计算。去年凭借5500亿元销售额夺得中国房企状元桂冠的碧桂园,在绿色地产领域也表现不俗,2017年新开工面积约5934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一星级、二星级认证面积分别为1645万平方米、22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运行标识一星级和二星级认证面积分别为32万和22万平方米。此外,和万科一同被住建部评选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的碧桂园,在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房方面也非常突出,2017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约456万平方米,全装修成品房新开工面积更是超过3300万平方米,成为中国绿色地产TOP30榜眼。紧随碧桂园其后的中国恒大,2017年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认证面积实现452万平方米,超过碧桂园,但是由于其新开工面积约9000万平方米,比碧桂园高出约3000万平方米,故导致其绿色建筑占新开工面积比例较低,再加上环境信息披露指数、绿色市场效益指数的差异,使得中国恒大成为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的探花。除前三甲外,绿地控股、绿城中国和龙湖集团3家千亿房企,也成功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闯入前十;招商蛇口、泰禾集团、中海地产、保利地产和华润置地5家巨无霸,也荣登标准排名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金科集团、首开地产、远洋集团、中国金茂4家500亿元以上销售规模的大型房企,也位列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前十名。仅标准排名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前十名企业,2017年新开工面积就高达2.4亿平方米,占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上榜企业4亿平方米新开工面积的60%。其中前十名企业获得绿色建筑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设计标识的总认证面积分别约为8362万平方米、2585万平方米和293万平方米,占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的33家上榜企业绿色建筑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设计标识比例分别约为83.6%、58%和85%。此外,2017年,标准排名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前十名企业共有1.46亿平方米全装修成品房新开工,4388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在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上榜企业总面积占比超过85%,充分显示出龙头房企在绿色地产领域的突出贡献和强大优势。(二)国(央)企成装配式建筑主力标准排名研究发现,在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上榜的33家企业中,国企、央企或国资控股企业共有18家,其中万科集团、中国金茂、葛洲坝地产、首开地产、绿地控股、远洋集团和绿城中国7家更是跻身前十名。招商蛇口、北京城建、金融街控股、北京住总、华发股份和中海地产6家国(央)企入选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前20名。第21名至30名之间则有保利地产、华润置地、建发房产、中国铁建和华侨城5家国(央)企上榜。其中央企华润置地和中海地产,与去年相比名次下降较大。华润置地由2017中国绿色地产第7名下降为2018年的第25名,下降18个名次,2016年华润置地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面积高达240万平方米,2017年则下降为55万平方米,降幅高达77%。但是凭借77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新开工,华润置地成功跻身标准排名2018中国装配式建筑企业TOP10。中海地产则由2017中国绿色地产第12名下降6个名次至今年的第18名,虽然2017年其仅有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认证,但是由于运行标识所占比重较高,为其挽回不少分数。上述18家国(央)企2017年共获得绿色建筑二星设计标识认证建筑面积高达2150万平方米,占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入选企业绿色建筑二星设计标识总认证建筑面积4460万平方米约一半;共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设计标识认证面积达317万平方米,占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入选企业绿色建筑三星设计标识总认证面积343万平方米的92%。上述18家国(央)企2017年共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运行标识认证面积达85万平方米,占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入选企业绿色建筑三星运行标识总认证面积183万平方米的46%。此外,这些国(央)企2017年有4138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开工,占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上榜企业装配式建筑总开工面积5143万平方米的比例约为80%,充分说明国(央)企已经成为装配式建筑的主力。在标准排名2018中国装配式建筑企业TOP10中,仅万科集团、招商蛇口、绿城中国、华润置地和中国铁建5大国(央)企2017年的装配式建筑总开工面积就高达3833万平方米,占TOP30上榜企业装配式建筑总开工面积的比例高达75%。(三)恒大、碧桂园领跑全装修成品房与此同时,中国恒大、碧桂园、万科集团、绿地控股、龙湖集团、首开地产、泰禾集团、招商蛇口、葛洲坝地产和绿城中国,荣登标准排名2018中国全装修企业TOP10。中国恒大以2017年5913万平方米的全装修成品房开工面积,夺得2018中国全装修企业TOP10冠军宝座,碧桂园以3316万平方米的业绩紧随其后,万科集团稍逊于碧桂园,成为探花。上海国企绿地控股的2017年的全装修成品房开工面积也超过1000万平方米,主打高端产品的龙湖集团、泰禾集团、葛洲坝地产和绿城中国,去年的全装修成品房开工面积也均超过140万平方米。这预示着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广下,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全装修成品房,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政府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正在逐渐抛弃“不合格产品”的毛坯房。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测算,住宅装饰装修平均一户可能产生两吨垃圾,其中有85%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全年如果有2000万户进行装修改造,一年有4000万吨垃圾污染环境。二次装修问题,是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浙江省建设厅有关部门调查认为,全装修住宅不但可以保障房屋结构安全,更重要的是它采用的集成化模式,使分散分户采购装修变为集约化设计、集中采购、集中施工,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减少了社会总支出水平。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由开发商统一组织装修,比户主自己装修至少要节省20%的费用。全装修住宅更为业主创造了较好的生活环境,比如高层建筑交付后,就不存在交替装修影响整幢楼住户生活的情况,而且也不必担心各类装修、施工人员进出小区带来的安全隐患。中城联盟主席、朗诗绿色集团董事长田明曾向标准排名表示,“我认为中国应该强制所有的房地产企业必须精装修交房,不应该生产毛坯房。”这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捷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一直觉得毛坯房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对它的质量根本无法去判定,交付一个毛坯房,就像给你一个电视,结果这个电视拿到家里还不能看,还得在家里再加工。”全联房地产商会名誉会长聂梅生曾在演讲中介绍,1993年,住建部启动中国小康住宅建设时,就要求装修一次到位。毛坯房的缺陷也引起了住建部门的重视,2017年4月,住建部印发的《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国城镇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占新建建筑要达到30%。与此同时,浙江、江苏、四川、海南、天津、山东、河南、陕西等省份均对十三五期间,全装修成品住宅的发展提出了目标和要求。早在2016年5月正式实施的《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便要求到2020年底,浙江省新建多层和高层住宅将基本实现全装修。同时浙江省要求要求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保修期限不得低于8年,埋设于墙体、地面内的电气网络管线和给排水管道等隐蔽工程的保修期限不得低于8年,并且在交房时提供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空气质量检测合格报告。去年,成都市政府也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成都市成品住宅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2年底,全成都市只卖全装修成品房。目前,对绿色建筑、健康建筑的评价,在全装修方面也都提出一些要求,特别是健康建筑认证、住宅3A性能认定都要求必须是全装修项目。但眼下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限价调控政策,成为全装修成品房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各地也正在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四)绿色住宅“三足鼎立”标准排名研究发现,万科集团、中国恒大、碧桂园、龙湖集团、绿城中国、首开地产、阳光城、世茂房地产、金科集团和华宇集团跻身2018中国绿色地产(住宅)TOP10。2017中国绿色地产(住宅)TOP10上榜企业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前三名被华南巨头万科、恒大和碧桂园包揽,而排在第7和第8名的阳光城和世茂房地产均起家于福建,后将总部搬往上海,成功抢到最后两个席位的金科集团和华宇集团,均来自于重庆,如若加上同样发家于重庆的龙湖集团,三足鼎立局势显现。这或许也说明位于同一区域的企业,由于所面临的政策影响、市场环境和客户定位等颇为类似,继而在战略规划和产品定位方面,更容易趋于一致,甚至更容易形成比争赶超的竞争风气。标准排名认为,只有在这种良性竞争下,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更加有利于各自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上榜企业中,华宇集团无疑成为最大的黑马,其2017年收入不足百亿元,而其他上榜企业均超过500亿元。但华宇集团2017年拥有78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认证,并且还有1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认证,助其成功闯入2017中国绿色地产(住宅)TOP10。(五) 绿地、招商和金融街成为绿色商业前三甲在2018中国绿色地产(商业)TOP10榜单中,绿地控股、招商蛇口和金融街控股夺得前三甲,其余7家上榜企业分别为龙湖集团、远洋集团、北京城建、北京住总、世茂房地产、中南置地和新城控股。作为擅长打造城市地标和商业综合体的上海国企绿地控股,2018年蝉联中国绿色地产(商业)TOP10第一名,其2017年共有149万平方米商业、办公楼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而荣登标准排名2017中国绿色地产(商业)TOP10第二名的万达集团,2018年由于其未向标准排名回复调查问卷,故我们无法掌握其商业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认证的详细数据,因而使得万达集团无缘2018中国绿色地产(商业)TOP10。取代万达的是总部位于深圳的央企招商蛇口,其2017年共有57万平方米商业、办公楼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认证,另有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认证。2018中国绿色地产(商业)TOP10的探花,则由北京国企金融街控股夺得,2017年其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和三星级设计标识认证的商业、办公楼建筑面积分别为38万和6.5万平方米。2018中国绿色地产(商业)TOP10的前三甲,分别由总部位于上海、深圳和北京的三大国(央)企夺得,也显示出绿地、招商蛇口和金融街在华东、华南和华北的不俗实力和地位,也意味着商业、办公楼等公共建筑成为国(央)企在践行绿色发展方面的新方向。(六)当代置业、朗诗和龙湖成为民企绿色地产运行典范近些年,随着国家密集出台的绿色建筑政策,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地产项目呈爆发式增长,但目前中国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仍非常稀少,这意味着中国大部分的“绿色建筑”还仅仅停留在图纸上。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上榜企业,2017年竣工总面积约1亿平方米,其中获得绿色建筑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运行标识的认证面积分别约为1375万平方米、571万平方米和183万平方米,占竣工总面积分别约14%、6%和2%。标准排名统计数据显示,2018中国绿色地产运行典范TOP10的上榜企业,分别为当代置业、中国金茂、首开地产、朗诗绿色集团、龙湖集团、华发股份、金融街控股、北京住总、中海地产、瑞安房地产和宝龙地产。其中当代置业、朗诗绿色集团、龙湖集团和华宇集团成为民企代表,中国金茂、首开地产、华发股份、金融街控股、北京住总5家国(央)企上榜,瑞安房地产则成为唯一的港企代表。龙湖集团首次入选中国绿色地产运行典范TOP10,便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2017年龙湖集团有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珠海国企华发股份也是首次入选中国绿色地产运行典范TOP10,2017年华发股份共有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宝龙地产开发的洛阳宝龙城市广场获得绿色建筑二星运行标识认证,助力其成功跻身标准排名中国绿色地产运行典范TOP10。为了切实督促绿色建筑项目落地,目前有些地方采用了新的绿色建筑补贴措施,比如,山东省住建厅会同省财政厅在修订《山东省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奖补依据由原来的项目设计标识星级变更为项目所获运行标识星级。2017年,住建部也委托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办公和商店建筑版),指导对绿色建筑的实际落实情况综合评价。(七)绿色地产新领军崛起在编制2018中国绿色地产TOP30指数报告的过程中,标准排名发现涌现出一批在绿色地产领域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继而评选出标准排名2018中国绿色地产新领军TOP10。其中,专注于高端物业开发与管理的央企葛洲坝地产,坚持创新驱动,成功研发出“5G科技”体系(绿色健康GREEN、国匠精工GLOBAL、工业集成GATHER、智慧互联GRASP、服务增值GAIN)。在绿色地产领域主打德国DGNB金级认证的葛洲坝地产,还力推全装修成品房,继而夺得2018中国绿色地产新领军TOP10冠军。而深耕河南的区域龙头建业集团,2017年有平顶山建业桂园、洛阳建业高尔夫花园、南阳建业森林半岛三大项目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成为标准排名2018中国绿色地产新领军TOP10的榜眼。来自于福建的国企建发房产,凭借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的厦门建发中央湾区项目,荣登标准排名2018中国绿色地产新领军TOP10第三名。绿都地产、万年基业、三湘股份、天恒集团、弘阳集团、大唐地产和中赫置地也成功闯入2018中国绿色地产新领军TOP10。五、中国绿色地产代表项目为了对优秀绿色建筑项目予以鼓励,也为了激励更多企业开发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绿色建筑项目,标准排名通过对获得绿色建筑二、三星标识项目的筛选,评选出2018中国绿色楼盘TOP10、2018中国绿色公共建筑TOP10、2018中国绿色酒店TOP10、2018中国绿色医院TOP10、2018中国绿色学校TOP10、2018中国绿色幼儿园TOP10和2018中国绿色银行办公楼TOP10。随着绿色地产和绿色金融的发展壮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自建办公楼,也均要求达到绿色建筑二星、三星的标准,这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绿色地产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住建部、各省住建部门均不同程度地对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项目,实行强制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新疆、上海和重庆均执行高于国家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地方标准,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要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七、结语自2006年中国住建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开始至今,中国的绿色地产已经发展超过十二年,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等工业化生产方式进一步推进,绿色建材、精装修房屋也日益成为绿色地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中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中国“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之一,政府对于绿色地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中国绿色地产发展迎来关键期。绿色地产和建筑节能也日益成为房地产行业的重要议题和发展方向,越来越的企业开始发展绿色地产,绿色建筑项目也日益增多,再加上绿色金融、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助推,绿色地产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但是由于社会大众和媒体机构等对于绿色地产的关注尚且较低,而且绿色建筑的运行效能也缺乏专业权威的数据支持,消费者无法清楚地知晓购买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优点和区别。此外,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房屋所能享受到的节水、节电等收益,由于水电等公共资源的廉价而导致收益不明显,绿色金融对于绿色建筑的支持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全国各大城市对于所有房地产项目“一刀切”的限价调控措施,也增加了成本较高的绿色建筑的发展步伐。我们希望在政府、企业、媒体、公益机构和社会大众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绿色地产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能够为中国的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作者:李林鸾近日,央行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对2018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并重点介绍了绿色金融标准研制工作进展、《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编制、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实施及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工作进展等内容。《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沿着“自上而下”的顶层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两条路径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和国际合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绩。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绿色金融的社会和环境效益也进一步显现。从国内来看,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2018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超过2800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6000亿元,位居全球前列。据央行统计,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2018年,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合计224.2亿元。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绿色租赁等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拓宽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和项目风险。绿色金融标准、统计制度、信息披露、评估认证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安排逐步完善。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初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报告》表示,当前,中国绿色金融进入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将深入研究绿色金融基础理论,将环境因素嵌入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分析框架,研究和明确绿色金融的理论原理、定价机制、影响因素、环境社会效益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等内容;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保障绿色金融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研究储备更多绿色金融政策工具,例如,适当降低对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对绿色信贷等业务给予较低的经济资本占用,完善绿色债券监管政策工具箱等;继续鼓励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例如,鼓励市场主体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针对不同客户的环境风险进行差异化定价,探索发行真正意义的绿色市政债券,开展环境权益抵质押交易,开发绿色债券保险或设立专业化的绿色融资担保机构等;广泛深入参与全球绿色金融治理,推动中国绿色金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信证券4月30日发布对彩客化学的研报,摘要如下:彩客化学是全球染料、颜料中间体龙头。彩客化学业务涵盖染颜料及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主要为DSD酸,颜料中间体主要为DATA(中间体MDS、DMSS也外销)和DMAS组成。公司DSD酸和DMSS、DMAS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3.0%/42.7%/19.8%,均为全球第一或第二。此外,各类一硝基甲苯及农药中间体OT也具有全球地位,目前公司一硝基甲苯占全球份额为18.8%。公司为全球细分领域的绿色制造龙头企业。DSD酸价格上涨,公司受益明显。全球目前主要有三家企业生产DSD酸,彩客化学为DSD酸及OBA最主要的供应商,占超过60%的份额。自2018年上半年以来,全球排名第二的莱亚化工停产。受此影响,DSD酸的全球供应收缩明显,产品价格持续上涨。2018年DSD酸的平均价在25,000元/吨,到2018年底产品不含税价已经提高到68,300元/吨,涨幅173%。彩客化学拥有3.5万吨DSD酸,受益明显。考虑到江苏目前环保要求高,供应紧张格局大概率将长时间保持,DSD酸高价预计将保持较长时间。其他染颜料及农药中间体持续上量。公司颜料中间体包括DMSS(DATA)、DMAS等产品,目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2.7%和19.8%,随着国内颜料供应紧张、下游需求扩张等因素影响预计将持续增量。公司的单硝基甲苯及农药中间体也具有全球地位,公司目前通过海外市场和下游农药中间体渠道进行积极拓展,预计未来也将有持续收益。此外,公司近来开拓的两项新业务,包括锂电材料和环保咨询业务,预计将随着行业快速发展有亮眼表现。不断实践战略,版图快速扩张。除了现有主业外,预计公司还将在产业链和新产品上有所拓展。公司此前通过并购和租赁快速完善了DSD酸的产业链,将有望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以提升毛利率。同时公司还积极丰富产业链上其他产品,包括OT等农药中间体和NMP等锂电材料,考虑到公司在颜料及其他中间体上还有很多技术和市场储备,预计未来公司将会有持续的产品拓展以带来新的收入和利润贡献。风险因素:1、全球油价不稳定将对公司的产品价格和毛利率造成压力;2、全球染颜料、农资投入品需求下滑。盈利预测及估值假设。看好公司DSD酸的寡头格局和其他各类中间体的持续成长,预计公司2019/20/21年净利润分别为10.13/10.66/8.82亿元(人民币)。我们选取可比公司估值中位给予公司2019年4.5倍PE,对应53亿港币,对应股价为5.10港币,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