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先招博士生,杨振宁是学校董事会名誉主席,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担任校长,投资约200亿元,捐赠人包括马化腾、王健林。这间新近设立来头不小的高等学府就是西湖大学。西湖大学西湖大学的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饶毅教授等科学家于2016年12月10日发起筹建。西湖大学成立大会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复同意设立西湖大学。2018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包括杨振宁在内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位国内外校长及代表、近百位捐赠人出席。云栖校区西湖大学校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现址云栖校区位于西湖区云栖小镇石龙山街18 号,目前校区仅有7栋楼,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目前,只有生物学研究院、基础医学研究院、物理学研究院、前沿技术研究院。云谷校区规划图西湖大学主校区云谷校区位于西湖区紫金港科技城云谷区块。云谷校区一期用地面积约1495亩,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其中首期建设用地635亩,首期校舍建筑面积约42.2万平方米,预计于2021年底建成。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校,拟打造中国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办学目标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原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作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贡献,成为一所设置合理、定位清晰、发展潜力强劲、 社会声誉良好的新型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定位于研究型高等学校,从举办博士研究生教育起步,适时开展本科生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超过5000人。该校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目前,该校共招收三期学生,均为博士生,目前在校生有334名。现任校长施一公在学科设置上,立足于基础研究领域,以西湖高等研究院的理学、前沿技术、生物学、基础医学等4个研究所为基础,组建理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含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优先形成理学、工学、医学3门学科类。该学校面向全球招聘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前期已经开展了五轮面向全球的优秀人才招聘,目前已经签约37名高水平学术人才。教师规模预计到2021年达到210人,到2026年达到300人。预计到2019年年底,西湖大学师资规模将超过拥有2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学,教师科研水平很可能成为中国之最;5年后,教师科研水平比肩东京大学、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成为亚洲一流;15年后,在各项指标上和加州理工大学媲美,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好的大学之一。学校Logo作为一所世界瞩目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将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西湖已至,未来可期!(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发布者所有)
随着9月的临近,各大高校都相继开学,如清华等985高校的开学典礼,更是像我们展示了一所一流大学该有的底蕴。要说和往常开学有啥不一样,那一定就是今年新生主要由00后组成,称为千禧一代也不为过。而最近,有一所不一样大学也开学了,虽然它不是211更不是985,但引起的关注度确一点也不必清北一流差,它就是被称为我国最土豪最霸气的西湖大学。即使这个样子,西湖大学却被称为全国最土豪大学。宿舍豪。宿舍虽小,却条件优越。每一间宿舍有达到了星级宾馆的水平,都配备了独立的卫生间,每个楼层都有相当宽敞的洗衣房和饮水间。每天早上打开窗,都能看到远处的青山,呼吸最新鲜的空气,这样的环境还有谁能不满意呢。师资豪。这所全新的大学暂时是不招收本学学生的,及时博士研究生想进来也得挤破脑袋。不为别的,就因为西湖大学y国内拥有超一流的教师团队。除了校长施一公外,更有何睿华,饶毅,李小波,陈十一,高晓飞等大师级人物。即使普通老师也都是海外名校深造,学术成绩斐然。比如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徐和平博士也曾获得包括美国白血病和淋巴瘤学会学者奖、瑞士国际乔诺法 (Chorafas)青年研究奖;前沿技术研究所的王建辉博士曾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奖学金和科研经费支持。据统计,大多数西湖大学的导师曾在海外名校担任助理教授或者海外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经历。除此之外,西湖大学的创办也受到了非常多的优秀企业家的关注和投资。据了解,今年入学的120位博士新生,每个月补贴竟然高达5000多元。相比其他一些高校只有2000左右的博士补助,西湖大学的豪气可见一斑。而且这还不是终点,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西湖大学的不断发展,博士生补贴有望突破万元大关。西湖大学不仅豪气还霸气对于未来的发展,施一公曾公开表态,按照规划,西湖大学计划在2019年末,使师资达到甚至超过洛克菲勒大学。2013年前,科研水平要与东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一较高下,成为亚洲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15年后,在综合指标上要与加州理工大学相媲美,实现成为世界最好大学之一的目标。对于这一所独具特色的大学,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交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它讲述的是西晋时期发生了一次饥荒,没有粮食吃的老百姓们只能挖草根、吃树皮,即使这样每天都有人活活饿死。得知此事的晋惠帝十分苦恼,“善解人意”的他说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老百姓肚子饿没有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相信看到这句话,每个人都会无语,也只有高高在上、衣食无忧的皇帝会说出这样的话了吧。但“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这个世界上上演着,比如王思聪在微博说:“都9102年,还有人没出过国呢?”;每次看到新闻说某某农村家庭,年收入只有2000元,下面就会出现:“谁让他们不努力读书改变生活呢?”的评论。2001年,一本名为《我在底层生活》的书一经发布火遍美国,并且被翻译成14种语言走向全球,当年名牌大学毕业、收入颇高的芭芭拉·艾伦瑞克亲自潜入美国底层社会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还要从几十年前说起,那时候的芭芭拉已经是美国《时代杂志》专栏的作家,还出版了好几本书,加上自己是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在美国过着轻松的上流社会生活。一天,她和另一位编辑在闲聊,说到了那些“低收入人群”。在当时的美国,每小时赚6~7美元(45元人民币左右),一天工作8小时赚360元,就算是“低收入人群”,对芭芭拉来说,每天只赚360元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她觉得会导致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学历和能力”。两个人争论了起来,突然,一个点子浮现在芭芭拉的心头,纸上谈兵没有用,不如由她亲自去看看“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说干就干,芭芭拉从美国的贫民窟里挑选出了几个,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就出发了。首先,芭芭拉花了500美元租下一间小房子,里面连床都没有,只有个床垫,但还算干净,距离市区45分钟车程。放下行李后芭芭拉跑去劳动市场到处寻找工作岗位,她很幸运,很快就拿下了一家餐厅的招待岗位,从下午2点工作到晚上10点,共8小时,每小时薪水2.43美元。当时芭芭拉只带了1300美元启动资金,租房子花了500美元,交押金花了500美元,还花了100美元买食物和基本用品,芭芭拉浑身上下就只有200美元了,一想到未来每天开车上班的油费,芭芭拉陷入了苦恼。但她咬牙坚持了下来,第一个月她赚了1039美元,其中517美元花在了日常开销上,500美元交下个月的房租,辛辛苦苦一个月,芭芭拉竟然只结余22美元。为了继续体验底层生活,芭芭拉开始干2份工作。她白天在一家连锁餐厅工作,下午赶去这一家餐厅,起早贪黑,喝水都没有时间,3天后,芭芭拉需要吃止痛药才能坚持工作,身体迅速垮掉了,可她没钱看病!没有办法,芭芭拉辞掉了工作。后来她去了缅因州的贫民区,发现公寓租金最低都要1000美元,她根本住不起,只能进入每周120元的汽车旅馆(非常危险),周1~周5当女佣,周末2天照顾老年痴呆症的病人,跪着擦地板、打扫老人的排泄物都是常有的事情,芭芭拉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而且发完工资她又没剩下多少钱了。后来她又换了好几份工作,但没有一份工资是足以支撑她“活下去”(指有看病的钱)的,并且芭芭拉受到了很多歧视和羞辱,主人觉得她身上散发着“臭味”。这位当初觉得自己有学历、有本事,一定会从底层脱颖而出的芭芭拉崩溃了,自从她来到这里,没有1天时间抽出来看书,她明白,自己不能出头了。于是芭芭拉回到了自己宽敞明亮的家和原本的工作岗位上,这时候才觉得呼吸顺畅了一些,往日种种历历在目,芭芭拉提笔写下了这本《我在底层的生活》,向不了解底层社会的人讲述了她的经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凡是没有亲身体验过的,是没有资格胡乱评价他人的。
【编者按】对于以学术为志业的人而言,博士生涯是他们必须走过的一段漫长旅程,朝向知识圣殿的光亮,艰辛而孤独地前行。象牙塔之外的人们看向博士的眼光是复杂的,有仰慕歆羡,有敬而远之,随着从女博士的污名化到博士生的心理问题等负面话题的反复出现,更多的是疑虑和不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特别推出“象牙塔之巅”专题,邀请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博士们讲述自己的经历、研究以及对这段生涯的反思。相比于“为什么读博”和“读博有什么用”,本专题更希望回答“读博的意义是什么”这一问题。在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将看到个人的困惑和抉择,学科的样貌和特色,也会看到更大的社会结构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和个体的学术经验联结成整体。2009年六月底,我从北大元培学院化学方向毕业,赴纽约三校联合项目(Tri-Institutional Program in Chemical Biology)攻读化学生物学的博士学位。 三校为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efeller University)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和威尔康奈尔医学院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三所学校均为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彼此之间仅隔数百米,经常共享科研资源,我所在的博士项目仅为三校诸多合作关系的一小部分。我赴美的时间比大部分博士新生早了一两个月,为此甚至没来得及没参加北大的毕业典礼,这是我本科的一个遗憾。之所以提早离校,是因为我的博士项目要求学生六月底开始第一个轮转——美国大学的毕业季一般在五月,但中国高校多在七月初。出国之前的一周,我穿梭于未名湖畔的行政楼之间,集齐了毕业所需的十几个公章。匆匆和家人朋友道别后,就跳上了去纽约的飞机。洛克菲勒大学轮转(Rotation)制度: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轮转制度是美国生物医学的主流做法。一年级博士生得到博士生项目的正式录取后,会主动联系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匹配的导师,到实验室实习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会尽可能了解实验室进行中和计划中的研究课题,初步学习一些实验技术手段,观察导师的个人风格和实验室的内部文化,向实验室的资深成员打探“内情”。而导师也会考察这个学生是否具有在自己的实验室成功完成博士论文的潜力。在大部分生物医学院系,每一个轮转的时间大多为三个月,每个学生一般有体验三个实验室的机会。也就是说,生物博士生的第一年基本会用于轮转。化学系的每个轮转周期一般不到一个月。至于物理系,轮转制度并不普及。这与学科传统有很大关系。轮转制度的目的在于弥合学生和导师的信息差,避免“速配”造成的后续问题。轮转制度对学生尤为重要。大部分一年级博士生其实没有成熟的学术兴趣,在选择导师这个问题上很容易受制于路径依赖,在几个不同的实验室轮转是开阔思路的好机会。有的导师头衔很高,名气很大,但并不善于指导学生。又或因成名已久,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云游四海参加会议上,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指导学生。有的导师事必躬亲,有的导师则推崇自由放任,不同类型的学生偏好也不同。实验室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有的实验室同事之间团结一心,有的则存在内部竞争。不靠亲身观察,仅通过网上公开信息和口口相传的风评,是很难确定一个实验室和导师是否真正适合自己的。轮转制度其实对导师是一种监督和激励机制。而对导师来说,轮转的机会成本也是值得的。大部分一年级博士生的简历其实难以准确反映他们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潜力:有的学生成绩耀眼,真动手做研究却能力平平,或者欠缺团队合作意识。轮转看似浪费时间和资源,长远看是有利于学术生态健康的。据我所知,这种做法在英国、欧洲大陆和东亚并不常见。在这些地区,博士生和导师配对大多还是依靠传统的一对一联系。近年来,部分中国高校的博士项目也开始鼓励学生轮转,这是可喜的趋势。此外,中国大陆的学生在申请博士生项目时,有时会为了去心仪的“名校”而提前和某个教授达成协议,入学后是不能自由选择导师的。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有一定风险。远隔重洋的学生很难探明实验室的真实情况,在整个读博期间,导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导师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学生的学术前途,一个恶劣的导师甚至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前武汉理工大学陶崇园的惨剧就是明证。导师培养学生固然要付出时间和资源,但学生选择导师的潜在机会成本相比之下更为珍贵。博士生和导师之间应该是基于互惠原则的双向选择,而不是导师对博士生的单方施予。实际上,学术和人品均属上乘的导师往往门前要求轮转的学生络绎不绝,反而并不会轻易接受一个大洋彼岸的陌生学生。小而美的洛克菲勒大学2010年夏天,我完成三次轮转和博士一年级的课程要求,正式加入Tom Sakmar在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洛克菲勒大学 (Rockefeller University)的前身洛克菲勒研究所(Rockefeller Institute)成立于1901年,是美国第一所专注于生物医学的研究机构。校园位于寸土寸金纽约曼哈顿东河之畔,1954开始招收博士生,1955年正式更名为洛克菲勒大学。二十世纪初,洛克菲勒研究所以微生物和传染病学知名于世。刚入校时,我在图书馆中看到一座东亚男性的胸像,其人头发蓬乱,目光炯炯,细究之下发现是《樱桃小丸子》和《哆啦A梦》中日本小学生的偶像细菌学家野口英世。近年来,洛克菲勒大学在神经、免疫、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等领域保持了领先的水平,在我入校的时候,有数位诺贝尔奖和拉斯克奖得主还活跃在科研一线。这所学校坚持“小而美”的路线,不设院系,学校的主体部分是一个个独立运作的实验室,近年来实验室总数维持在七十到八十之间。洛克菲勒大学没有本科生部和硕士生项目,只有哲学博士(PhD)和医学-哲学博士(MD-PhD)两类学生,全校学生总数不超过二百人,校园里的科研主力是广义上的“博士后”,“博士后”不是学历,而是一份工作,从业者处在已经取得博士学位、但还没有获得正式教职的过渡阶段。这样的博士后在洛克菲勒至少有三百人。由于学校经费充裕而学生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待遇堪称优厚。博士生的奖学金和医疗保险来自学校教学预算,因此博士生选择导师的时候不易受到导师经费的限制。每个博士生另有一小笔可以独立支配的科研经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购置电脑,参加学术会议,或者请工作上的合作者吃饭喝咖啡,教务不会干涉。洛克菲勒大学在主校园周边拥有若干公寓楼,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可以申请入住,而博士生享有可观的住房优惠。在博士期间,我和同学合租学校的三室一厅,客厅窗户正对东河河景和罗斯福岛,采光极好,水电网费全包,而月租不到七百五十美元,每个月缴完房租后奖学金净剩两千多美元,按照我当时的消费水平,这堪称“高收入”——所以在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生的确是无需日日为稻粱谋的。导师?老板?中美科研和博士生培养体制不同,中文语境中对博士生导师一职的理解和美国也有差异。中国科研院校中“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是正式职称,“博士生导师”要比“硕士生导师”更有资历和权威。而美国科研系统中“博士生导师”并非一个正式头衔,而是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教职工作内容的一部分。美国研究性大学的终身轨(tenure track)教授分三级:正教授(full professor),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一个学者从被聘任为研究性大学助理教授的第一天开始,就具有招收和培养博士生的资格。而以教学为主的文理学院和社区学院一般鲜有博士生项目,教授自然不是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师生”是五伦之一,对导师的角色期待往往近似于“亲近的长辈”。而在美国的博士培养体制中,导师和学生是一种职业合作关系。专业之外,不适合普通朋友做的事,导师都不应该让学生做。学生不是导师的行政助理,更不是私人助理。导师可以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意见,但不应该主动介入学生的私人生活。在理工科领域内,和教授头衔密切相关的一个职务,叫“实验室主持人”(principle investigator,PI)。研究性大学理工科的终身轨教授一般默认要承担PI的职责,博士生导师和PI的身份往往是重合的。PI和博士生、博士后的关键区别在于“独立自主”:PI是实验室的直接和最终的负责人,并不受更资深的同事的领导。不管是系主任、校长还是诺贝尔奖得主,原则上不能越过PI干预另一个实验室的选题和运作。PI一职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科研体制“理性化”的产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之前,科学家能得到的资源主要来自有限而不稳定的私人资助和大学教职。二战充分证明一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是其工业和军事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国竞争令政府经费有组织有目的地涌入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至此科学研究才分化为一个对社会各阶层开放的主流职业。与此同时,科学研究本身变得更复杂,更需要不同专长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更依赖昂贵而精密的仪器和特殊的实验室环境,今天的论文往往比五十年前的论文包括更多的数据,有更多的署名作者——简言之,今天的科研比早前更需要人力物力的稳定投入,在大部分国家,这种规模的支持主要来自国家的税收。而像美国这种私人资助科学研究风气极盛的国家,其规模也扩张到了惊人的水平,突出的例子如生物医学领域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每年资助额度高达十亿美元。如何保证庞大的公共和私人经费能被有效地分配和问责呢?在科研体制中引入科层制的管理手段,就成了很自然的答案。然而科学研究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而创造性活动是不能被充分计划的,这和官僚制的运行逻辑截然相反。历史上成功的“大科学计划”,如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其本质是目标明确的工程,关键的科学问题在此之前都解决了。这类计划很少会因为本质上不可行而宣告失败。而基础科学领域的大计划,其结果则充满了不确定性。成功的先例固然有,如美国引力波探测计划(LIGO)。反面教训也不少,如欧盟人类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批评者指称这项计划让13亿欧元打了水漂。对基础研究而言,最有效率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或与风险投资策略颇有相似之处:将种子资金广泛的撒在不同的领域。在美国,承接政府基金的主体是数万个独立实验室,其规模通常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不等,只有少数特别成功的实验室能发展到三四十人以上的规模,在这种去中心化的组织模式里,PI起了关键作用。很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私下里会戏谑地称导师为“老板”,其实PI的工作和创业公司的核心创始人颇有相似之处: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对外公关、日常运营。PI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持续引入科研经费维持实验室的运转,至少对实验科学,没有经费,无异于烧无米之炊,就算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实验室也会被迫关门的。PI是一个高压力职业,但是有付出也有回报。在科学成果在科学发展早期,论文署名主要有两种方式: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序和按照贡献大小排序。第二种情况下,贡献大合作者的排在前面。论文署名的排序往往成为争议焦点。PI提供课题方向和实验资源,且对论文署名有最终决定权,但一线科研人员的能动性也是课题成功的关键。为了解决PI和学生潜在的利益冲突,今天实验科学领域的论文署名分化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一般来说,“第一作者”是实际完成工作的一线人员,而“通讯作者”是起领导作用的PI。学术界将通讯作者的地位看得更重要。假设一篇论文意义重大,得了诺贝尔奖,那么得奖的人是谁呢?更可能是通讯作者。这种模式下,理工科导师能用于指导单个博士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导师和学生在实验台上并肩作战,大部分情况下是美好的想象。导师每周能抽出半个小时和博士生一对一面谈,已经是楷模了,两三个月不见面的案例也不稀奇。所以读博士和从小学到大学这十六年的关键区别之一在于博士生一定要学会自我管理,独立工作,需要在密集指导下工作的人,不适合读博士。我的导师我加入Tom的实验室后第一次和他正式面谈,Tom提了两点要求。第一,“你的目标是要成为自己领域内首屈一指的专家。”我后来才明白,这个目标并没有听上去那样遥不可及——只要将“领域”定义得足够小,小到只有三五个人在做相同的课题,五年后自然会成为数一数二的专家。第二, “你不仅要学会怎么做科研,还要学会用英语把自己的研究说出来和写出来”。他推荐我买蓝牙耳机(当时智能手机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做实验的时候顺便收听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NPR的节目包罗万象,对提高英语听力大有裨益。此后一段时间,Tom对我的实验催的不紧,对提高英语这件事反而似乎更为上心,时不时问我有没有买蓝牙耳机听NPR,还说我嫌耳机贵的话实验室可以报销。为了不显得穷酸,我连忙表示蓝牙耳机还是负担得起的;还有我虽然没有收听NPR,但是在听有声书。Tom对我的回答似乎甚为满意。Tom本人是个很好的演说家,专业报告之外,他也经常应邀给科普讲座,因此积攒了不少的心得体会。他告诉我们,他刚开始做学术报告的时候,一定会把台词逐字逐句事先写下来,直到他做了一百多次报告之后,才觉得可以省去这番“笨功夫”了。而他对手下做报告这件事一贯要求严格,组里的成员如果收到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邀请,Tom会要求事先在组内预演,接受“内部批判”,从幻灯片的排版到时间的分配,巨细靡遗。我也经过若干次这样的考校。有些导师喜欢亲自包办论文写作,而有些中国学生因为英文水平有限,乐得不写论文。Tom则坚持论文的第一作者必需亲自动手写,他只负责修改,从初稿到定稿,反复修改数十遍是常事。三四年后,有一次Tom私下对我说,我的英文写作有很大进步,虽然不如某个美国男生,但是要比另一个美国女生好。我听了窃喜。那个美国男生斯坦福毕业,博士毕业时被选为毕业生代表致辞(valedictorian),文采了得,说我的英文写作水平不如他,毫不奇怪,至少Tom认为我写作的水平可以拿来和母语者比较一下了。今天回想起来,我很感激Tom对我英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学术研究绝非青灯一盏,独自修行。恰恰相反,交流能力对在学术界立足至关重要。我见过的PI中,无论母语是否是英语,或许有口头报告或做得一般的,但绝没有笔头功夫不灵光的。对中国留学生来说,无论博士毕业后是否继续在学术界发展,只要人在北美,英语水平往往是职业发展的瓶颈。Tom反复强调英语的重要性,说明他真心重视外国学生的长远发展。Tom令我最为钦佩的,还是他对实验室成员的尊重和慷慨。Tom在人前和邮件中称呼手下的博士后和学生,总是用“我的同事”。组里新来的意大利博士后去欧洲开会,希望借机探望家人。她试探性地向Tom请假,结果Tom告诉她不妨多休息几天:“归根结底,家人和朋友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因为实验室超过一半成员是女性,Tom曾经在组会上很认真地推荐了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新书《向前一步》。我进实验室四五个月后,因为操作失误导致了一个离心机转子报废。我提心吊胆地找Tom承认错误,Tom看了面目全非的转子,叹了口气,说了一句“这不好”,就再也没提过这件事了。事后我发现转子是纯钛的,二手货也要数千美元。我博士期间的工作大部分时候与组内一位资深的博士后Thomas合作,一定程度上,Thomas是我日常工作中的导师。但是这种合作关系也有一定的风险:经验更老道的博士后将博士生的辛勤工作据为己有,这并不罕见。在我开始写第一篇论文之前, Tom找我谈话,让我不要担心“第一作者”的归属问题,他愿意与Thomas分享“通讯作者”的身份。我的第一反应其实是惊讶,然后才是感激——彼时我还是天真的新人,完全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利益冲突。Tom让我明白:导师对学生最重要的馈赠,是信任、尊重、支持,和由此激发起来的荣誉感和上进心。象牙塔内的心理健康某日,我读到塔勒布的《黑天鹅》中的一段文字,不禁笑了出来:“每天早上你离开曼哈顿的狭小公寓,来到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你每天很晚才回家,处于你社会关系网路中的人们问你一天是否过得好,只是礼貌起见。在实验室里,人们圆滑得多。当然你过得不好:你没有什么新发现。”这的确是对科研日常的真实描述。在《黑天鹅》一书中,塔勒布将行业分为“极端斯坦”和“平均斯坦”两类,前者的特点是少数赢家分走大部分蛋糕,如文学、艺术,科学;后者的努力与回报相关性要大得多,如医生,律师,会计。塔勒布的建议大部分人选择“平均斯坦”职业。据我所知,博士生和博士后的确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人群。电子游戏之所以令人持续分泌多巴胺,是因为其设计中包括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与及时精细的正向反馈机制——把游戏的特点反过来大概就是科研人员的日常了。科研课题的终点往往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一个课题开始的时候,可能导师的脑海中也没有清晰具体的目标,一个博士生需要学会在开放水域自我导航,这当然是一种可以通过系统训练掌握的能力,只不过在博士之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解决开放性智力问题的训练——从小学到大学,教学大纲一般指向既定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不仅是智力挑战,也是心理考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能看到结果的工作模式。此外,大部分的实验都注定要失败,连串的负反馈很容易降低自我效能感。而面对负反馈,勤奋的博士生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结果是自我价值愈发系于课题的成败。我博士读到一半的时候,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给自己定了周五晚上尽可能不工作的规矩,因为在大家都去放松的时候加班,实验失败带来的沮丧感会成倍放大——而实验大概率是不成功的。我博士期间大部分时间心情愉快,很大程度上与导师风格和我所在的城市纽约有关。Tom奉行“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管理哲学,实验室没有考勤一说,个人对自己的时间有很大的支配权。塞缪尔·约翰逊说:“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纽约。曼哈顿抬头所见大多是四角的天空,或许不适合仰观宇宙之大,但品类之盛却是世界上其它城市鲜能匹敌的。在纽约的五年里,我曾对比过大理石和青铜在昼夜晨昏下的光影变幻,在赵孟、李公麟的真迹前独自伫立而无需与人争抢,见过的排满四面墙的维米尔和伦勃朗,在中央公园的夏夜里看露天的莎士比亚戏剧,去正统犹太人同学家中参加安息日仪式,当然,还有自由阅读的大段时光。这些无法放到简历中的无用之事,是我博士期间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当然,科研人员面临的问题并不都是积极心理学可以解决的。博士生之所以选择科研这一行业,往往是为科学发现的浪漫历史所感召。在现实中,科研工作者面对的,却是激烈的同行竞争、论文发表的压力、基金申请的艰难,一个“理性化”的学术体制可能有利于提高知识生产效率,但对身在其中的个体,大概是并不可爱的,甚至多少令人产生幻灭感。而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是理工科学术界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与微薄的物质回报。今天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仍然是博士生,一个理工科导师的职业周期内往往会培养几十个博士毕业生,但稳定职位的增长速度显著落后于博士培养的扩张速度。有一种看法:科学研究人员最富有创造性的年纪是二十几岁,而三四十岁后就只会走下坡路。至少对化学和生物这类实验科学,这种看法并不正确。一个合格的研究者不仅需要积累具体的技能,还要培养学术品味和嗅觉,积累课题管理的经验,大部分低年级博士生是没有这份老道的。我在洛克菲勒的五年中,曾遇见过这样的资深博士后:他们或许不会像年轻人一样焚膏继晷,但工作效率是稚嫩的新人难以匹敌的。然而这些人只能靠一份临时合同维持生计。在目前的学术体制下,科研工作者一般需要升为PI才能获得长期聘用合同和体面的中产薪水,但PI基本无法将主要精力用于一线工作。据我所知,只有极少数资金极为充裕的研究机构,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为具有博士学位但无意承担PI管理角色的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有吸引力的职业选择。学术研究本应比任何行业都更珍惜人力资本,然而现实中这个体制持续招收超量的新人,花五到七年将他们打磨成熟,然后将年富力强的熟手批量淘汰出去——这真是吊诡的局面。博士毕业洛克菲勒大学对博士生提供七年的经费支持来完成博士学业。博士生在第二年结束前要完成开题报告。此后每年要向博士论文委员会报告工作进展。那什么时候可以毕业呢?博士论文工作达到一定创新性和完整性,就可以毕业了,这听起来有些玄乎,实际上是由导师和博士论文委员会说了算,其中导师的话语权最大。洛克菲勒大学的博士毕业并没有硬性的期刊文章发表要求。据我所知,美国一流的研究大学普遍反对将文章数量与影响因子之类的“量化指标”作为考核博士学业的硬性标准,因为不同领域发表文章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不同,制定“量化指标”无异于默认论文委员会没有评判学术工作的水平,所以顶尖的大学其实是不屑于此道的。2014年底,我做完课题进展报告后,论文委员会认为我可以毕业,建议三个月后答辩。其实我当时并不急于毕业,因为博士毕业后的去向还毫无头绪。但Tom告诉我答辩后可以用博士后的身份做为过渡,既然没有后顾之忧,我就开始着手准备毕业。很多文科博士生的论文写作需要经年累月,不过理科博士生的主要功夫在实验和数据分析上,写作并不是瓶颈。如果之前的数据已经正式发表,可以把正式发表的文章装订在一起,博士论文的主体就完成了。我闭关三个星期,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前言和背景。博士论文写作给我带来一个意外收获:我发现自己其实颇为擅长梳理学科历史,所以后来不仅执笔写了一篇六十页的综述论文,还陆续写了若干科普文章。答辩结束后,我开始认真考虑下一步去向。我自知博士工作可以算得上是扎实的研究,但并没有真正的开创性,决心在博士后阶段学习一些更新颖的研究手段。彼时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内最热门的技术是结构生物学,但是相熟的教授一致建议:追逐热点多半只会落到浪潮之后。最后我决定去哈佛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学习动态显微成像技术。2016年初,我坐上了纽约去波士顿的单程火车,离开了这座我视为第二故乡的城市。今天手上做实验的时候耳机中传来《菩提树》的歌声,仍会让我想起读博士的日子。我那时的状态,自觉可以用“富贵闲人”来描述,虽然严格来说并不富贵,也不太闲,但这一段探索外物和自我的自由时光,弥足珍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叫做《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他们个个都是上流社会的精英,出生优渥,拥有高学历,好工作,还有花不完的钱,从来没为生活发愁。有很多人都认为,穷人之所以那么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现在随便去个小工厂,工资也有两三千吧,怎么可能会养不活自己呢。这些富豪也是如此,他们觉得凭借着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就算是身处恶劣的环境,也可以反败为胜,再次成为有钱人。但是当真正处于这样的环境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每天的工作排得很满,回家之后只想休息,睡觉,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其他的事情,而且还要为吃喝发愁,哪有多余的时间去赚钱呢,所以即使是他们,也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处境。然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没有体验过得人根本不了解,美国有一位女博士也是如此,觉得自己一定可以改变,因此亲自去底层体验生活,接连换了6份工作,最终因忍受贫穷而离开。她就是芭芭拉·艾伦瑞克,出生于1941年,是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美国畅销书作家,像这样优秀的履历,超过大多数人。她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为了体验这样的生活,她断绝了和所有朋友的联系,身上只有1000美元,从一无所有开始。当时美国没有学历的普通人的时薪是6~7美元,一天工作8小时,平均50美元,一个月是1200~1500,这些钱用于生活是完全不够的,所以她只能尽量节省,去偏僻的地方租房子,自己做饭吃。当时这样导致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交通和生活上,一天被填得很满,根本没时间去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像个机器人一样工作,重复着每一天的生活。她想要改变自己的状态,但她每天都被繁重的工作所压垮,一个月的工资在她的精打细算之下还是所剩无几。于是她换了份工作,试图摆脱自己的无奈,但就在她换了六份工作还是这样的时候,她终于认识到了,原来自己之前的想法都是错的,最后穷困潦倒狼狈离开。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请不要和他们谈诗和远方,因为他们只有眼前的苟且。如今我们虽没有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但也衣食无忧,我们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但是我们要了解,原来还有很多人,他们会为了省一百块钱在火车上做一晚上,他们会为了两百块钱的全勤,不敢迟到,结果饿得晕倒在路上,醒来之后不担心自己的身体,而是我迟到了多久?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生活优越的孩子,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以及试错的机会,如今的成功人士,家境和家境也都不会太差。但是现在也有很多贫困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未来,还是那句话,高考虽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却是最有效,用时最短的方式。
前一段时间在网友们在网上开玩笑的一段话是"小时候我的梦想是考取清华北大,等读初中了想着怎么也得考个985、211,而现在的我只要能考上个二本就谢天谢地了"。这是在讲小时候的我们并不了解要考取我国最高等的学府得要一个什么样的成绩,同样也是在说年幼的我们总是雄心万丈,等到大了才会根据自己的实力来决定未来。确实,能考上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必须得是每个省份最顶尖的学霸才能顺利进入。而我们中国顶级的学府培养出来的许多也确实是世界级的人才,只是他们在出国留学之后却不一定选择继续回到我们的祖国。北大的天才,美国的院士众所周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都是我国的最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善理工科一些,北京大学则文科更强。但是北京大学同样也是为国家培养了很多科研方面的人才的,但是北大却有三位美女科学家都先后成为了美国人,甚至当选为美国的院士。第一位名叫陈雪梅,一个典型的中国名字,她出生于1966年的哈尔滨,但是现在这个东北姑娘却已经成为美国人了。她求学的时候是一个勤奋型的学霸,为了拿到论文的第一手数据,不惜熬通宵做实验。她在1984年考入的北京大学,1989年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之后就此留在了美国。她先后在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学任教,还入选了医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七年前顺利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就像她大学时那样,她的勤奋与天赋让她取得了很高的科研成就,尤其在植物分生组织发育和microRNA方面的研究更是被北京大学评价为为探索生命奥秘做了贡献。而且她也还受聘于我国湖南农业大学的讲座教授,是湖南省引进海外人才的计划人选之一,之后还在深圳和福建的两所大学担任过教授或博士生导师。第二位吴皓是医学领域的天才。她在1982年得到了老师的举荐才进入北京大学接受医学预科教育,之后转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同样的选择同样的结果,吴皓在1988年之后进入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功取得学位之后就成为了康奈尔大学的助理教授。她所研究的方向则是天然免疫相关的蛋白的结构功能等等。在五年前,吴皓也成功的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像陈雪梅一样,虽然成为了美国人,但是在六年前,也就是她当选为美国院士之后又接受了中国的聘请,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研究员。最后一位是物理专业的天才丹扬,作为女生的她在物理方面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实属罕见。她初中起理科成绩就一直特别好,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就直接选择了北京大学的物理系,成为了北大当时非常有名的学霸才女,还被誉为北大物理系培养出的最杰出的人之一。本科毕业后,她去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习,攻读生物学博士,之后又继续在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两年前成为了美国科学院院士。这位美女院士就好像没有听说有再被聘到中国的消息了,一直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人才的流失和改变现在的网友们都在吐槽清华北大其实是美国的科研人才基地,因为有太多的清北留学生像上面这三位天才科学家一样选择留在了美国。根据官方统计,三年前北京大学本科生留学比例在百分之三十以上,而到了去年整个比例就直接增长到了一半还多。这些出国留学的高学历知识分子们回国的又有多少呢?根据清华大学前两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只有百分之一十九的人选择学成之后直接就回国,大概将近半数的人会选择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到中国就业,那么剩下的就都是直接留在国外不愿意再回国效力的了。造成这样严重的人才流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们国家的传统是一个重视辈分和资历的,学术界那些年纪轻轻的人往往会被人说"资历尚浅",而那些资深老教授们就要权威得多了。其次是学术造假问题,之前爆出来的某明星"知网是什么?"就深刻反映出了我国学术造假的现状,那些自己辛辛苦苦写论文搞科研的人才看到如此造假之风难免不会觉得寒心。再有就是经济条件了,为了留住不是本国的人才,外国确实会下"血本",为了金钱利益当然留在国外更好。现在各个国家都十分激烈对人才进行争夺,为了留下来本国留学的外国人才,无不是许诺了优渥的薪资待遇和先进的科研设备。现在我国留学生回国的比例正在慢慢增加,但是前提是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也在大大增加,所以总的来说每年像那三位女科研天才一样选择永远地留在国外的人的总数其实是有增无减的。但是我们国家的改变也是肉眼可见的,比如近几年我国对研发的投入就连续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增长。而且对仪器设备的改进和投入也越来越多,科研产出同样也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经济的投入也带来了经费的浪费。许多科研人才申请了一些并没有实际用处的课题做研究,领了大笔的科研经费去应付科研成果,这里也反映出我国一个对人才应用的弊端。在国外,一个教授不但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而且还会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但是我国的科研人员薪资水平相对于外国就比较低了。那些娱乐圈的明星们可以轻松获得上亿收入,我国科研人才却还靠课题的研究经费来增加点额外收入。现在微博上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九十多名科研人员集体出走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有关部门也很快对此做出了回应。这既显示出我国对挽留人才仍然存在弊端,又可以看出国家还是重视此事的。那三位女科研人才选择了留在美国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这固然有点对不起培养她们的祖国,但是我们没有身处她们的境地也不好去评判她们的行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却有,希望我们国家能更加完善对人才挽留的制度和计划,也希望出国留学的学子们能更多的考虑回归本国。
北京时间10月5日,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迈克尔·霍顿 (Michael Houghton)和查尔斯·赖斯 (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学家,因“发现丙肝病毒”而获奖。其中,诺奖得主查尔斯·赖斯 (Charles M. Rice) 与上海、与复旦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之一,过去曾多次来到上海,与上医的同行和学生进行交流。而该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长期从事肝炎病毒研究,曾两次到赖斯实验室做访问。得知赖斯获诺奖,他第一时间发去祝贺邮件。诺奖得主赖斯是怎样的人?两次到赖斯实验室做访问的袁正宏、曾在赖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的易志刚讲述了赖斯其人。袁正宏(右)与赖斯(左)合影两次到赖斯实验室做访问的袁正宏:赖斯善于发挥团队合力1999年,袁正宏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访问教授,来到赖斯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实验室,这是他第一次到赖斯实验室。当时,丙型肝炎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赖斯团队正处于攻克丙肝病毒复制系统的关键阶段。令袁正宏印象最深刻的是,团队成员在赖斯的领导下,围绕着丙肝病毒复制效率问题,合力攻坚克难。“他们合力、围绕一个目标,举全实验室的力量,来做攻克。”“这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团队。赖斯把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当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平等交流、沟通,氛围很好。”不仅如此,每隔一到两周,赖斯还会请课题组一起做轻松的交流,减轻科研的压力。赖斯自己还掏钱请大家喝啤酒,营造轻松氛围。通过大家的努力,HCV亚基因组复制子模型的复制效率终于取得突破。在袁正宏看来,赖斯是一个很有亲和力、很谦虚、善于发挥团队合力的人。2002年,袁正宏作为访问学者,第二次来到赖斯位于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赖斯是多学科合作传染病中心主任。这个实验室集结了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等大学多个团队,共同进行跨学科病毒研究,“基础、工程、结构的科学家都进来了。大家在赖斯的领导下,一起攻关研究。”右上角为2002年袁正宏访问结束时赖斯的留言。在赖斯印象中,袁正宏是个精力旺盛的人,所以称他Turbo。实验室有40人左右,在当时算是比较大规模的实验室。袁正宏在其中体会到了跨学科研究的乐趣,“从事结构生物学、药学研究的人都加入进来了”,做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很多公司通过技术转让、产业化,让实验室成果进入到药物研发阶段。据袁正宏回忆,赖斯本人90年代就来过中国。21世纪,赖斯作为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之一,每隔两年就会来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做学术报告和交流,并对实验室做指导。查尔斯·赖斯(前排右三)参加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2012年上海召开第十四届国际肝炎和肝病会议,邀请赖斯前来指导。赖斯在会上指出:“期待丙肝病毒的研究思路和策略为慢性乙肝的研究指出新的方向。”2012年,赖斯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肝炎和肝病会议并做报告。在袁正宏看来,赖斯是一个专注、共享、合作的人,他帮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建立了丙肝实验室,同时,也与学校在丙肝复制机理方面进行科研合作,他欣然接收复旦最优秀的学生过去交流、培训。 在赖斯实验室3年的博士后:赖斯对待科研非常严谨易志刚,现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毕业后,他曾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被袁正宏推荐交流到洛克菲勒大学赖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在该实验室三年。“谦和、宽容”这是易志刚对查尔斯·赖斯的印象。据他介绍,在实验室,科研工作者们总是亲切地将赖斯唤作“查理”。与谦和个性形成对照的,是他对待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易志刚回忆,参加工作组会时,赖斯时常就科研进展提出建议,并在日常聊天中分享彼此的心得,其中“严谨”二字总是他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赖斯经常提到,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问题,并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而贯穿其中的便是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一是对实验数据的严谨,二是对科研逻辑的严谨。”有一次,易志刚在操作病毒蛋白多肽切割实验时发生失误,去请教赖斯。“他观察了我重复实验步骤后,敏锐地意识到,这和他本人二十多年前做过的一次实验有相似之处,并立刻指出了实验中可能需要修改、优化的步骤和之所以需要这样做的原因。”多年过去,易志刚对这件“小事”依然记忆犹新,“他强大的记忆力和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让人钦佩。”易志刚表示,在2011年的一封邮件中,赖斯曾勉励像易志刚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珍惜科研和学习的机会,珍惜宝贵的时间,希望大家做出像诺贝尔奖一样的重要科学贡献。“他总是这样,鼓励我们自由探索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不必有后顾之忧,真正做出重要的科学贡献。”易志刚说,这既是对晚辈学者的要求,也正是他对自己科学精神的期许和诠释。“他和我们这里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合作,我们这里不少学生都曾经得到过他的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说。而闻玉梅和袁正宏都曾经在访问时,与赖斯交流过乙肝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来源:澎湃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根据《中国日报》网站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6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首选地就是美国。美国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创新能力全球首屈一指,这些都吸引着全球的学生不断涌向美国。很多同学或家长都会选择从U.S.News排名上寻找心仪的高校,也会对一些榜单中没身影或名次不高,进而被排名忽视的大学感到陌生,甚至会误以为是“垃圾大学”…实际上,有些我们误以为是“垃圾大学”的学校其实是名副其实的牛校,甚至在美国国内都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一波不参与U.S.News排名、以及排名较后而被低估的美国大学,快来看看你错过了几个?1. 研究类学院洛克菲勒大学(The Rockfeller University,简称RU)这所大学是这个星球上人均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大学,请注意重点不是获奖次数多,而是人均拿诺奖次数多,所胜之处不在量大,而在质高。1901年成立至今,洛克菲勒大学共获24次诺奖,43%的教职员工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这所大学的学术地位高于MIT和加州理工,完全碾压哈佛、耶鲁。洛克菲勒大学不能登上U.S.Nnews是因为它不是综合大学,而只专注于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81个实验室,9大研究方向,这所大学神奇之处,就是没有一个常规院系,完全没有可官僚的机会,都是纯纯做研究的科学家。在学校里,有近200名研究生,325位博士后,以及1325位科研和支持人员,大家可以算算,这会是怎样一种体验,6.5个导师+1.5个博士后带1个学生。大家可能已经发现,这所院校只招收研究生。如果你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化学,药学,生命科学甚至只数学、计算机、物理和心理学的,请把这所大学放到你的dream list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加州大学那么多分校,比如UC, Los Angeles, UC, Berkeley,UC, Santa Barbara……都在U.S. News排名榜单上找的到,为什么唯独没有旧金山分校。这主要是因为UCSF只有医学和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所以人家就不参与综合排名了。大学共四个学院:齿科,医学,护理和药学,研究生院有19个博士点和11个硕士专业,2个执业证书项目,还有1个临床医学项目。UCSF每年获得的联邦政府资金总额远远高于UC其他分校,高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甚至高于耶鲁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这所研究型大学,共3300名学生,其中1500名是住院医师,1000名博士后。想像一下,这个学校里面一半都是医生,大概完全不需要校医务室这种鸡肋了。重点来了!UCSF只招研究生,几乎木有本科生,或者说根本不招本科生。想学医的同学,请把这所大学放在读研或者深造清单上吧。2.商科类巴布森学院Babson College不排名原因:商科专项学院,无法参与排名。虽然在US.News综合排名上未看到巴布森的身影,但这所学生却是实打实的商科专项类牛校。巴布森全校只设置一个学院,就是商学院。为想要学习商科的学生提供最专业最精华的商科项目。其创业学专业Entrepreneurship,从1999年-2019年一直稳居U.S. News第一名,靠的是文理教育的小班模式,和业内高管大佬执教卡司。需要特别介绍的是巴布森的招牌课程——FME(Foundationsof MGMT & Entrepreneurs),这门课上学生由两名业界专业人士带领,可以学习到开设一家公司的所有基础知识和来龙去脉。最有意思的是学校会出钱让学生自己开一家公司。学生先通过预想开设各种公司的想法,再进行筛选,知道最后选出来要创办的公司类型,最终30个学生组成一个公司自己做项目。本特利大学Bentley University不排名原因:商科专项学院,无法参与排名。这所学校一直是四大物色的Target School,学校的金融和会计有着EY安永的鼎力支持,在美国学生心中可是商科性价比很高、听到了都说amazing的牛校。其商科本科在全美排名前20,其商科硕士课程在美国北部地区排名前10。其会计学专业更是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同类项目并驾齐驱。在College Factual榜单中,其专业排名情况:#1 会计#2 商业/管理经济学#3 金融/金融管理#4 工商管理#5 文理和人文学科本特利大学的特色就是把最新科技热点与商业、会计、金融集合起来,学校有4200名本科生和1000名研究生,国际学生有22%,所以对于想要申请商科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3工程类罗斯霍曼技术学院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不排名原因:工程专项学院,无法参与排名如果换作一两年前,说起罗斯霍尔曼,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可能还是“这是哪个名字记不清楚的野鸡校”,可如今随着RHIT的神秘面纱渐渐揭开,越来越多的人耳闻了这所此前默默无闻的专项院校,而它也逐渐成为工程申请者选校清单上的梦想学校。RHIT不参与U.S.News的综合排名,你只有在不提供博士学位的工程专项排名中才能找到位居榜首的它。它的校园规模和人数极小且位居郊区,像极了一所文理学院,但它不开设除了理科和工程以外的其他专业。它的目标和定位非常明确,一切都为了极其专注和精英的本科理工科教学。担心RHIT过于小众知名度不高以至于实习和就业困难?多虑了!对于各大经验丰富的科技公司而言,RHIT的毕业生是不可多得的香饽饽,为此他们不计成本从美国各地飞往RHIT为应届毕业生开设宣讲会和招聘会。不过更有说服力的事实可能是,RHIT的应届毕业生几乎100%可以获得工作机会,平均起薪为6.4万美金。欧林工程学院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不排名原因:工程专项学院,无法参与排名欧林工程学院,全名为富兰克林·W·欧林工程学院,即便对于美国本土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欧林全校本科生总数一共300余人,是一个极其精巧的位于波士顿地区不远的工程学院。欧林的电子工程和通讯在U.S.News不授予博士学位的本科工程排名中排名第七,机械工程排名第八。学院的SCOPE项目要求大四学生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一个由知名工程或科技领域的客户赞助的工程项目。除此以外,欧林和Babson学院、Wellesley学院、Brandeis大学合作,为学生开设商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人为各方面的课程。4.建筑传媒类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不排名原因:工程、艺术、建筑专项学院,无法参与排名库伯联盟学院,全名“库伯高等科学艺术联盟学院”,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曼哈顿地区的著名私立大学,曾因向全部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而闻名。库伯联盟学院的建筑学及工程学非常著名,曾多次被评为北部学士级大学的首位,电子工程和通讯专业实力也非常强劲。学院的招生程度之严谨与常春藤盟校不相上下而著称。CU有一项特殊的申请材料要求:所有申请艺术学院和建筑学院的学生必须在3-4周内完成一系列CU申请指定主题的相关项目,并及时地提交给CU做申请考量。因为CU的给钱慷慨性和招生要求特殊性,U.S.News还将CU列为美国录取率最低的几所大学之一,年均录取率为10%,与普林斯顿大学并列,并且低于斯坦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学校的录取率。爱默生学院Emerson College不排名原因:人文、传媒专项学院,无法参与排名爱默生学院位于麻省波士顿(美国新闻学发源地)的市中心,是一所极小的、也是全美唯一一所只专注于写作、人文和传媒教育的文理学院,其中传媒学院是爱默生的招牌学院。学校提供的强项专业有:写作、文学和出版,以及公众传媒等。同时,它也是新英格兰地区第一个设立FM教育台及close-circut的电视广播工作室的学校。除了波士顿校区,爱默生还在洛杉矶开设了分校区。莎拉劳伦斯学院不排名原因:对申请者的SAT不作要求,无法向US.News提供SAT数据作为排名参照。莎拉劳伦斯学院是一所位于纽约的文理学院。学校曾傲娇地拒绝了普林斯顿大学合并的请求。SLC在人文,写作,艺术,表演,音乐等学科俱享有很高的赞誉。这所学校在中国不那么知名,除了不参与US.News的排名外,也在于它申请材料中独特的一部分:一份长达3-5页的高中阶段完成的全英语论文,这项要求让众多中国申请者望而却步。同时SLC也因其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令人咋舌,SLC曾在2011年获得全美最贵的“殊荣”。SLC的选课制度也很独特,不像一般学校就是在电脑上进行注册。SLC的学生在每个学期选课之前要和所有有意向选的课程的老师进行面谈,小编脑补: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一对一模式嘛。有时可能因为对老师授课方式及性格的了解而对课程的印象有所改观,与老师能和得来这一点在SLC这种需要大量和老师进行沟通的课程体制下尤为重要。5.文理学院——奇葩得有创意深泉学院Deep Springs College不排名原因:在校学生在200名以下深泉学院是目前美国仅存的几所男校之一,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约县、距离毕晓普64公里、靠近欧文斯谷的深泉谷。一言以蔽之,in the middle of nowhere。深泉学院只有两年制,毕业学生拿到的是准学士学位,大多学生都在两年毕业之后前往常春藤级别的学校继续本科学习。这所学院常年保持只有26名左右的在校学生总数,学院只有3位管理者,8至9名教授以及5名校工。除了学习以外,学生每周要在学校的农场上至少劳动20小时。深泉学院提倡在物质上的孤立,这也是学校哲学观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孤立可以使得学生每年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所以学院四面环山,每到冬季经常会因为积雪导致好几天与外界的道路联系中断...但这样一所奇葩校为什么吸引人呢?首先,这所学院被誉为比哈佛还牛、录取还严格的傲娇校:被录取者的SAT平均分与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新生录取分数相当。此外,申请者在录取之前要接受两轮面试的检验,第二轮面试还必须到学校校园接受为期3天的农场劳动和课堂考验。但一旦被深泉学院录取,那就意味着你省下了每年大约5万美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额助学金。但代价是每个星期20个小时的苦力劳动。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不排名原因:过于傲娇不稀得参与这种俗人的“排名游戏”圣约翰学院是一所美国第三古老的文理学院,在马里兰州的安纳波利斯和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各有一个校区。圣约翰并没有现代课本,没有老师授课,甚至没有考试。平时学习中除了偶尔的语言测验、大二结束时必须通过的代数考试以及大三期末的法语考试外,并没有其他书面考试。学生会通过课堂讨论参与以及论文的形式被考核。圣约翰因为太特殊了,是否考虑这所学校是个大赌。想想看自己是不是一个能沉得下心做“学问”的人?做的学问能不能转化为改善人类生活的动力?志向在哪里?如果只是因为哲学和文学很“有意思”,而不清楚哲学和文学的意义,圣约翰绝对是个不理智的选择。不过千万不要觉得圣约翰的学生都是只会埋头书堆的书虫——圣约翰的本科生毕业后获得人文科学博士学位的人数在全美国排名第五,并惊人的有81%的毕业生进入了教育、工程、法律、医药等领域工作。6.10所被排名严重低估的美国名校01 里海大学 Lehigh University 2019 U.S.News全美排名53里海大学在宾州的伯利恒城,是美国东北部老牌名校,在美国本土认可都是非常高的,被U.S.News选为一级国家级大学,被《纽约时报大学指南》给予四颗星学术评价。里海的学术也很强,尤其它的一些交叉项目,比如说商科跟计算机的交叉项目,都比较好。其工程学到现在依然在全美享誉盛名。数学和理工科都是它的优势学科。02 雪城大学 Syracuse University 2019 U.S.News全美排名53雪城大学也是一所很好的大学,尤其它的建筑是非常好的。排名非常非常高。大部分的建筑教授都是哈佛之类的名校毕业,80%的教授都在外面有事务所,也获得过很多专业的奖项。它们都很认真负责,很认真地批改作业,都是会把学生当作自己人看的。学校的资源很丰富,也是全面对系里的学生开放,比如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等。反正如果你想学建筑,就去雪城大学。雪城大学还以新闻、传播、广告、媒体领域著称,在美国有“主播、记者及评论家的摇篮”的美名,纽豪斯新闻与传播学院(S. I. Newhouse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s)校友分布在全国性有线、无线频道与各地地方电视台。雪城大学在纽约市及华盛顿特区均设有分校校区,提供在校生和校友合作的机会,并和美国核心政治圈拥有许多紧密连结。奥巴马政府之副总统乔·拜登为雪城大学法律学院校友。除此之外,雪城大学的公共管理,体育管理也很好。03 迈阿密大学 University of Miami 2019 U.S.News全美排名53迈阿密大学,你可能会误以为它是一所公立大学,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私立大学。但是它排名上吃了一点点亏。这个学校在生物技术、生物、海洋工程、农林管理、食品科学、营养学这些专业都特别强势。就这些专业上来说,它完全被低估了。04 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2019 U.S.News全美排名56这所大学的位置在俄亥俄州哥伦布,也是公立大学,也是吃了排名的亏。整体学术都不错,而且性价比比较高,医学、数学、商科,都非常强。这所学校,光是说它对中国学生的友好程度来说,就被低估了。这个学校的华人特别多,尤其是工程下面有很多中国的教授,所以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科研资源的支持会比较高;因为跟华人教授沟通也比较顺畅,然后在国内的知名度来说,也还可以。所以如果要在五十名以后的学校去选的话这个学校,很多都会拿来作为一个保底学校。05 普渡大学西法拉叶分校Pur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2019 U.S.News全美排名56首先普渡大学也是有很多分校,然后西法拉叶分校是它最出名的一个分校。这个学校是一个老牌的理工科学校 ,也是个公立大学。它的工程排名都非常靠前,像是机械工程、航空材料工程这几个领域。所以如果喜欢工科,尤其是机械、机械力学、航天航空、飞机制造、材料工程这些方面,就非常适合这个学校。06 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 New Brunswick2019 U.S.News全美排名56罗格斯大学也是一个老牌公立学校,是美国第八所高等教育学院。大家可能不知道,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和他妻子就是在这个学校毕业的,他们俩是校友。整个学校的学术还是非常强的。强到罗格斯曾经一度被认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姊妹学校。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罗格斯大学的哲学领域是卓越。理工科方面的数学和计算机也非常强,物理和天文也是很好的。07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Seattle2019 U.S.News全美排名59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在U.S. News上排名56,但是这个学校在QS排名上一度排到了世界大学第10。它为什么会U.S. News在排到这么后,是因为它也是一个公立学校,吃了一些亏。它的优势学科是理工科,尤其是它的航天航空、计算机、机械工程、生物制药、生物工程、教育。因为它在西雅图,整个其实科学产业的环境非常地好,亚马逊的总部在西雅图,微软总部也在西雅图附近。所以无论是实习还是校内的资源,其实都非常多。然后比尔盖茨还在这里捐赠了一栋计算机的一个大楼。同时,了解美国的都知道,西雅图是一个环境和地理位置都非常好的城市,也非常宜居,很多人会选择这个学校就是冲着它的地理位置去的。并且本身在学术上的科研实力教学实力都非常的好。08 南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2019 U.S.News全美排名 59这所学校是一所比较低调的男女合校的私立教会大学,入读这所大学的学生,三分之二的本科学生都是宗教子弟,并且大多是美国南部中上家庭的白人子弟。很多世界的政商重要人物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校友包括前美国第一夫人劳拉·布什;亨特石油公司董事长 Ray Hunt;泰森食品公司董事长约翰·泰森;德州仪器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Jerry Junkins;美国航空公司总裁兼美国航空集团董事长托马斯·霍顿;英国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杜德利;诺贝尔奖得主James Cronin等等。商科、法律、统计学、计算机、心理学、视觉表演艺术、游戏设计等学科在美国名列前茅,其中又以Cox商学院和法律学院最为著名,Guildhall学院的游戏设计更是在The Princeton Review研究生院中排名第1位。09 宾州州立大学帕克分校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Park2019 U.S.News全美排名 59宾州州立大学也是公立大学,全美一共有24个分校,它的主校区是在帕克,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公立大学体系,总人数加起来有七八万人。整体学术都不错,优势学科主要是生物医学、生物化学。非洲研究还有地质工程,这些都非常强势。从申请的角度来说,这个学校基本上是一个保底校,申请难度偏低。10 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2019 U.S.News全美排名63乔治华盛顿大学非常好,在1821建校,历史非常悠久,也是一所比较有名的国际性高等研究的大学。这个大学,实际上就是政治家的摇篮,很多高官贵族子女都会去送到这个大学去学习。它是在华盛顿特区,位置很好,离世界银行、白宫等等这些比较好的政治、经济、金融组织很近,距离白宫就一条街。找实习的话也会比较好,可以提供很多政治法律外交商业这样的实习。它的法律、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商科都是非常好的,因为毕竟在特区,它有这个地理位置优势。然后如果你想学习人文社科的话,乔治华盛顿大学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同时如果是想学医学的学生,因为乔治华盛顿大学有自己的医院,所以它的医学这一块儿还是比较强的,也可以作为一个考虑。同时申请难度也不小。小编还是那句老话,排名只是参考,适合自己的学校与专业才是最好的。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条件申请哪所学校最好,一定要多和师兄师姐交流,或者咨询一些专业的老师,切勿根据排名择校,这样你可能会错过真正优秀的院校!
CFIC导读诺奖得主查尔斯·赖斯与上海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之一,过去曾多次来到上海,与上医的同行和学生进行交流。诺奖得主赖斯是怎样的人?听听两次到赖斯实验室访问工作的袁正宏、在赖斯实验室三年从事博士后的易志刚怎么说。北京时间10月5日,2020诺贝尔奖揭晓。哈维·阿尔特(Harvey J. Alter)、迈克尔·霍顿 (Michael Houghton)以及查尔斯·赖斯 (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学家,因“发现丙肝病毒”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诺奖得主查尔斯·赖斯与上海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之一,过去曾多次来到上海,与上医的同行和学生进行交流。而该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长期从事肝炎病毒研究,曾两次到赖斯实验室做访问。得知赖斯获诺奖,第一时间袁正宏给他发去邮件,表示祝贺。诺奖得主赖斯是怎样的人?听听两次到赖斯实验室访问工作的袁正宏、在赖斯实验室三年从事博士后的易志刚怎么说。自己掏钱请团队喝啤酒第一次到赖斯实验室,是1999年,袁正宏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访问教授,来到赖斯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实验室。当时,丙型肝炎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赖斯团队正处于攻克丙肝病毒复制系统的关键阶段。袁正宏印象最深刻的是,团队成员在赖斯的领导下,围绕着丙肝病毒复制效率问题,合力共同攻坚克难。“他们合力、围绕一个目标,举全实验室的力量,来做攻克。”“这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团队。赖斯把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当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平等交流、沟通,氛围很好。”不仅如此,每隔一到两周,赖斯还会请课题组一起做轻松的交流,减轻科研的压力。“赖斯自己还掏钱请大家喝啤酒,营造轻松氛围”。通过大家的努力,HCV亚基因组复制子模型的复制效率终于取得突破。在袁正宏看来,赖斯是一个很有亲和力、很谦虚、善于发挥团队合力的人。2002年,袁正宏作为访问学者,第二次来到赖斯位于洛克菲勒大学的实验室。赖斯是多学科合作传染病中心主任。在这个实验室里,集结了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等大学多个团队的跨学科病毒研究,“基础、工程、结构的科学家都进来了。大家在赖斯的领导下,一起攻关研究。”实验室有40人左右,在当时算是比较大规模的一个实验室。袁正宏在赖斯的这个实验室体会到了跨学科研究的乐趣,“从事结构生物学、药学研究的人都加入进来了”,在做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很多公司通过技术转让、产业化,让实验室成果进入到药物研发阶段。据袁正宏回忆,赖斯本人90年代就来过中国。21世纪,赖斯作为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之一,每隔两年就会来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做学术报告和交流,并对实验室做指导。2012年上海召开第十四届国际肝炎和肝病会议,邀请赖斯前来指导。赖斯在会上指出:“期待丙肝病毒的研究思路和策略为慢性乙肝的研究指出新的方向”。2012年,赖斯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肝炎和肝病会议并做报告。在袁正宏看来,赖斯是一个专注、共享、合作的人,他帮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建立了丙肝实验室,同时,也与学校在丙肝复制机理方面进行科研合作,他欣然接收复旦最优秀的学生过去交流、培训。右上角为2002年袁正宏访问结束时赖斯的留言。在赖斯印象中,袁正宏是个精力旺盛的人,所以称他Turbo大家都叫他“查理”易志刚,现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毕业后,他曾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被袁正宏教授推荐交流到洛克菲勒大学赖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在赖斯实验室整整呆了三年。“谦和、宽容。”这是易志刚对查尔斯赖斯的印象。据他介绍,在实验室,科研工作者们总是亲切地将赖斯唤作“查理”。与谦和个性形成对照的,是他对待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在易志刚的记忆中,参加工作组会时,赖斯时常就科研进展提出建议,并在日常聊天中分享彼此的心得,其中“严谨”二字总是他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赖斯经常提到,一流的科研需要提出最重要的问题,并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而贯穿其中的便是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一是对实验数据的严谨,二是对科研逻辑的严谨。”有一次,易志刚在操作病毒蛋白多肽切割实验时发生失误,去请教赖斯,“他观察了我重复实验步骤后,敏锐地意识到,这和他本人二十多年前做过的一次实验有相似之处,并立刻向指出了实验中可能需要修改、优化的步骤和之所以需要这样做的原因。”多年过去,易志刚对这件“小事”依然记忆犹新,“他强大的记忆力和对科研工作的严谨态度让人钦佩。”易志刚表示,在2011年的一封邮件中,赖斯曾勉励像易志刚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珍惜科研和学习的机会,珍惜宝贵的时间,希望大家做出像诺贝尔奖一样的重要科学贡献。“他总是这样,鼓励我们在自由探索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不必有后顾之忧,真正做出重要的科学贡献。”易志刚说。这既是对晚辈学者的要求,也正是他对自己科学精神的期许和诠释。“他和我们这里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合作,我们这里不少学生都曾经得到过他的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教授说。而闻玉梅教授和袁正宏都曾经在访问时,与赖斯交流过乙肝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来源:上观新闻作者:彭德倩 金雨丰 李斯嘉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人分享!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哈维·阿尔特、查尔斯·赖斯以及英国科学家迈克尔·霍顿,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评奖委员会说,今年的获奖者在与血源性肝炎的斗争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而血源性肝炎是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全球重大健康问题。他们的开创性发现是鉴定出一种新型病毒,即丙型肝炎病毒。评奖委员会强调,此前对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已有不少发现,但大多数血源性肝炎病例仍无法解释。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其他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并使血液检测和研发抗病毒新药成为可能,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三人中,阿尔特最早确认一种未知病毒会导致“非甲型非乙型”的慢性肝炎。霍顿用新方法分离出这种病毒的基因组,随后病毒被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赖斯则证明,丙型肝炎病毒自身即可导致慢性肝炎,而不需要其他病原体“助力”。评奖委员会秘书托马斯·佩尔曼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已经与三名获奖科学家中的两位取得了电话联系,他们表示“非常惊讶和高兴”。阿尔特在与委员会的通话中表示,看到这么多人因此而被治愈(丙型肝炎)非常惊喜。阿尔特1935年出生于纽约,现任职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霍顿出生于英国,目前任教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赖斯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目前任教于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三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2万美元)奖金。诺贝尔基金会上月发布公报称,今年每项诺贝尔奖的奖金都将增加100万瑞典克朗。本文来源:新华社记者:和苗、付一鸣摄影:魏学超监制:周年钧编辑:王朝、李永锡实习:雷雯雯、华静宜微信编辑:顾舒徐【来源:陆家嘴金融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鱼羊 郭一璞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被赶出美国,被迫离开自己工作的实验室,甚至手机电脑都被没收。只因他们是来自中国的博士后。纽约大学尼尔实验室的负责人、医学家本杰明·尼尔(Benjamin Neel)在推特上愤怒的爆料,他创立的实验室里,两名来自中国的博士后,因川普的签证政策被迫离开。昨天是尼尔实验室史上最悲伤的日子之一,两位优秀的博士后因为川普匪夷所思、自欺欺人的签证政策而被迫早早离开,甚至手机和电脑都被没收了!甚至,被没收的电脑上还储存有正在进行的研究数据,这导致两位中国博士后的同事们无法继续接下来的工作。被赶走的博士后事情发生在纽约大学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一直在进行卵巢癌、乳腺癌相关的研究,两位被驱逐的中国博士后也在做相关方向的工作。实验室创立者本杰明·尼尔早年博士毕业于洛克菲勒大学,现在是纽约大学里漫威董事长Perlmutter夫妇赞助并冠名的Laura and Isaac Perlmutter癌症中心主任,也是纽约大学朗格健康(Langone Health)的医学教授。他还发了超过200篇论文,不少都是癌症和细胞领域的顶级期刊,H-index 115,还写了两本书,也是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的前董事会成员、美国医师协会成员,美国癌症研究协会Gertrude Elion奖的首任获得者,还开了一家治疗癌症的生物技术公司。总之,两位被驱逐的研究员的老板,在乳腺癌、卵巢癌研究方面著作等身,在美国医学、学术圈非常有地位。但科学家无论如何也干不过川普,这样一个厉害的老板,依然罩不住自己手下的博士后。本杰明·尼尔本人在推特中,也透露了两位被赶走的博士后的名字。实验室的人员名单里,也只有这两位来自中国大陆。其中一位中国科学家名叫张爽,从2015年起就来到了纽约大学,最初进入纽约的大学医学中心旗下癌症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这个癌症中心就是漫威董事长Perlmutter夫妇赞助并冠名的。去年10月,张爽刚刚进入纽约大学朗格健康担任研究科学家,研究卵巢癌和细胞相关的内容,不到一年就以一作身份完成了两篇和卵巢癌相关的预印本论文。在此之前,她2013年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研究所从事分子生物学、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在动物研究所的知识库网站里,也有她参与的十余项研究。另一位中国博士后冉昊,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目前是朗格健康的高级博士后研究员,一直在做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相关的研究。「这么干能有啥好处???」这样荒诞的现实,引起了国外网友的强烈反响。有网友表示,让如此优秀的科研人员被迫离开实验室,简直是一种耻辱。这些人在棘手的科学问题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后就是这样「回报」他们的?!有人指出,这就是种族歧视。因为种族歧视,不惜破坏癌症研究,这对我们有啥好处?还有人认为,这是法西斯主义。纳粹对离开德国的犹太科学家也是这么干的。也有人指出,这根本是双输的局面——这样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美国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的能力。秋季新生,难以入境现在的学者、研究人员在被赶出美国,而新入学的学生,也面临着无法入境的困扰。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当地时间24日宣布:如果所在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采取全面网上授课,将于今年秋季学期新入学的国际学生,将不会获得赴美签证,不得入境。ICE官网声明中指出,计划于今年秋季学期入学的国际学生,只要有至少一门“线下”课程即可获得学生签证进入美国;如果全部课程皆为网课,则不会获得签证,不得入境。今年3月9日前已经入学的国际学生将不受该规定影响。此前,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曾发布政策,如果美国高校留学生无法参加2020年秋季线下课程,只上网课,那么就将失去留学签证并被驱逐出境。此举引起众怒,哈佛、MIT、斯坦福等众多名校纷纷拿起法律武器,宣布起诉特朗普政府,要求收回此项规定。美国17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也对此提起了联合诉讼。重压之下,ICE终于同意撤销发布的针对国际学生的签证新规。不过,已有大学预料到,虽然规定撤销,美国政府仍可能对尚未入境的秋季新生“下手”。哈佛大学就在21日致信全体将于秋季学期新入学的国际学生说,虽然规定暂时撤回,但这种逆转并不适用于学校新录取的需要F-1签证的国际学生。由于哈佛将在秋季学期采取全线上授课,国际新生将不能获得学生签证前往哈佛。哈佛学院院长Rakesh Khurana还表示,考虑到疫情情况以及政策的不可预测性,国际新生在入境美国后可能会面临各种问题而遭到遣返,这会严重损害学生的权益。据福布斯报道,南加州大学同样在ICE的最新声明发布前,告诉国际新生留在自己国家远程上课。正如Rakesh Khurana所言,如此消息,「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