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自然科学论文第一、专利第一,中国为什么还不算科技强国一多

自然科学论文第一、专利第一,中国为什么还不算科技强国

美国对华为、字节跳动、大疆等国内技术领先企业进行连续打压后,也引起了人们的很多议论,那就是中国到底算不算科技强国,中国科技排名到底在什么位次。实际上,2007年开始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可以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这个指数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及其他工商业界合作伙伴共同发布,比较科学,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他共包括80项细分指标,从各个方面对一个国家进行排名,如商业成熟度、知识和技术产品,学生教师比、高等教育入学率、教育支出以及科技出版物等,对全球130个左右经济体创新情况进行排名。中国在十几年的排名中,最低是2010年左右的第43位,2015年第29位,2016年第25位,2017年第22位,2018年第17位,2019年达到第14位,完全的闯入了发达国家群体中。上海展览馆在2019年的排名中,瑞士、瑞典、美国排名前三,荷兰、英国、芬兰、丹麦、新加坡、德国、以色列排列4-10位。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中国这个14位,因为这个数算的是综合创新指数,我们国家可能有一些指标排在第一位,如本国人专利申请量/美元购买力(十亿平价核算)、高技术出口净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也有许多指标在后边,如外国留学生比重、遣散费用、带薪周数在100位左右。看看在我们后边的国家,可能大家会平衡一些,日本第15位,法国第16位,加拿大第17位。至于说中国顶级科学技术的综合水平,肯定远远高于这个排名,就像大家一般认为日本应是第二科学强国一样。这从三个指标中可以看出。第一个指标是自然科学论文数量,《日本经济新闻》前两天报道,2017年(2016—2018年均值)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论文数量305927篇,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美国是281487篇,德国67041篇,日本为64874篇,前四名排位彰显了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地位。要知道自然科学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基础科学和医学、农学、气象学、材料学等应用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在这一领域占据前列,说明我国有一大批认真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队伍。第二个指标,创新专利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最新报告称,2019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通过WIPO提交国际专利申请的最大来源国,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体系提交了58990件申请,美国以57840件申请位列第二。而此前,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已经连续8年量居世界首位!第三个指标,胡润研究院,分析2020年的586家独角兽企业中,近八成诞生于中国和美国,两者分别为227家和233家。从基础论文,到发明专利,再到独角兽企业,中国已经基本打通了科学发展的易筋经经脉。据相关部门测算,目前我们的科技贡献率在60%左右。中国的制度决定了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干大事,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超级计算等领域已实现跨越发展。超级杂交稻、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重点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工智能、5G、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领域也已占据先机。当然在很多研究上,我们差距也比较明显,毕竟中国刚刚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与西方老牌强国比,底蕴上仍有差距。但就这样,中国也已经在某些方面摸到了美国的屁股,甚至有可能把人家拉下来,这才造成了美国执政者的恐慌,拼命地开始打压中国的科技领先企业。至于说,中国什么时候算得上科学强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接受采访时说:科技创新也有“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左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样算,2020年应该是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元年了。30年以后中国将是真正的全方位强国,而不会再是某些方面的最强。

手之所触

日研究报告:中国自然科学论文篇数超美 居世界首位

中国网8月10日讯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研究所7日发布报告称,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篇数上,中国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1位。科学论文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研发活跃程度的最基本指标。日本文部科学省科技与学术政策研究所根据美国调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数据,分析了主要国家的论文篇数等。由于各年波动明显,以3年平均进行计算。报告指出,中国2017年(2016至2018年平均)的论文篇数为305927篇。超过美国的281487篇,跃居第1位。第3位是德国,为67041篇。日本为64874篇,排在第4位。报告称,中美2强格局日益鲜明。从论文的全球份额来看,中国为19.9%,美国为18.3%,而第3位仅为4.4%。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此前报告称,通过审读等被认为具有一定质量的学术杂志上刊登的论文数据库进行了计算后,也显示中国论文篇数超过了美国。报道称,中国的论文篇数一直在逐年增加。目前,论文篇数增至20年前(1996至1998年平均)的18倍、10年前(2006至2008年平均)的3.6倍。报道表示,优秀论文通过引用次数多少进行评价,中国在论文的质量上也逼近美国。在被引用次数居前10%的受关注论文的里,2017年的第1位是美国的24.7%,中国居第2位,为22%。而从受关注度更高的前1%的论文来看,美国为29.3%,中国为21.9%。从中美的优势领域来看。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和数学领域拥有较高份额。美国则是临床医学和基础生命科学具有优势。报道表示,支撑中国论文数增加的原因是积极研发投资和研究者的增加。尤其是中国对主要发表论文的大学的投资大增,2018年增至2000年的10.2倍,而美国仅为1.8倍,双方差距显著。(李金秋)【来源:中国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法界

我国自然科学论文全球第一,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6%

近日,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7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科研领域日益重要的地位。该研究机构以2016年至2018年三年的论文平均数计算,我国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05927篇,位列世界第一,高于美国的281487篇;德国为67041篇,居第三位;日本为64874篇,居第四位。从论文所占世界份额来看,我国以19.9%依然位居第一,美国以18.3%位列第二,第三的德国仅占4.4%。但从质量上来看,我国不如美国。从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所占份额来看,美国有37800篇,占24.7%,位居世界第一;我国有33800篇,占22%,居第二位;英国8800多篇,居第三位;德国7400多篇,居第四位;日本则以3800多篇论文排在第九位。而从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所占份额来看,美国和中国分别占29.3%和21.9%。自然科学论文数量跃居全球第一意味着什么?科学论文产出数量是显示一国研发活跃程度的最基本指标。我国自然科学论文数量全球排名第一,意味着我国对科研的投入资金多和研发人员多。我国研发经费每年都在上增。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约3.8万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加10%;美国为3.96万亿人民币,比前一年增加5%,保持了第一位,但我国与美国的差距日益缩小。另外,大学是科学论文主要产出机构。除此之外,我国对大学的投资显著增加,2018年的投资额是2000年的10.2倍,而美国2018年对大学的投资额仅为2000年的1.8倍。我国科研人员的数量也与日俱增。我国现有约187万名研究人员,超过了美国的143万名。此外,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5年前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公民数量首次突破30万。在2018/2019学年,来自中国的学生人数接近37万。论文数量不等于质量,在质量上我国的路还很长。评价论文相比数量,更主要的是看自然指数,根据2019年自然指数国家排行榜,美国以20152.48排名第一,我国,以3566.11排名第二,美国是我国的1.49倍。我国论文发表总数量虽然超过美国的,但自然指数只有美国的2/3,论文水分明显更多。另外,根据2016年 全球论文质量指数,美国依然以1.88位居世界第一,我国1.12和韩国相当,比印度0.7要好。不过先把数量搞上去,再把质量搞上去,这是量变到质变的科学规律。前沿的、顶尖的技术需要大量中低技术的支撑。有成就要表扬,要祝贺,但有问题也要指出。不可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举步不前。我国科学研究的弊病主要有3个:注重论文发表,轻视成果转化。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6%,也就是说我国94%的专利是被浪费了的,是无用的,没有转化成经济和社会利益。而美国这项数据是50%,远远高于我国。我们不光要发表论文,更应该让其转化成实打实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注重应用,忽视基础科学。根据日本研究所的研究,我国论文主要集中在化学、材料学、工学、计算机等应用科学,美国则更关注基础科学的研发。我国2017年的科技领域支出为17606.1亿元,但在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仅为975.5亿元,占比为5.5%。而发达国家普遍性的在15%以上,基本在15%-20%之间,比如美国在过去的十来年,基本上就在17%-18%左右浮动。基础科学是大厦的地基,地基不稳,上层建筑随时面临崩塌。科研高端仪器软件,严重依赖进口我国科研所用的的高精尖仪器和软件几乎没有国产,严重依赖进口。如国内现在连高标准的细胞培养用胎牛血清都没法供应,只能靠进口,进口一瓶就近万元。比如制造芯片的高端光刻机,我们也一直被欧美卡脖子。国内在科研领域的基础支撑方面还是有很大进步空间的。我国论文数量排名超越美国,排名世界第一,值得庆贺,值得掌声!但我们不能沾沾自喜,要认识到与美国的差距,以及我国科研的弊病,把更多的理论化为实际的成果。

豕虱是也

中国自然科学论文全球第一 数量超美国

2016—2018年均值统计表明 中国自然科学论文全球第一 数量超美国据日本放送协会(NHK)和《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近日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7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大力投资和在研究人员培养方面的不懈努力促进了中国科研的发展: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科研领域日益重要的地位。《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报道指出,科学论文产出数量是显示一国研发活跃程度的最基本指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此前也曾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的论文数量超过了美国,而这次的统计数据基于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的数量。中国论文数量超美国在日本发布的报告中,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参考科睿唯安公司的数据,对主要国家的论文数量进行了分析。由于每一年变动幅度较大,因此,研究所按3年均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17年(2016—2018年均值),中国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05927篇,位列世界第一,高于美国的281487篇;德国为67041篇,居第三位;日本为64874篇,居第四位。另外,从论文所占世界份额来看,中国和美国分别占19.9%和18.3%,而第三位德国仅占4.4%。NHK的报道指出,中国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17年论文数量是20年前(1996—1998年均值)的18倍,是10年前(2006—2008年均值)的3.6倍。中国研究论文的质量也逼近美国:从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所占份额来看,2017年美国有37800篇(占24.7%),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有33800篇(占22%),居第二位;英国8800多篇,居第三位;德国7400多篇,居第四位;日本则以3800多篇论文排在第九位。而从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所占份额来看,美国和中国分别占29.3%和21.9%。此外,《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指出,中美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中国论文主要集中于材料科学、化学、工学、计算机和数学方面;而美国论文则主要集中于临床医学和基础生命科学领域。投资力度大 研究人员多NHK和《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都指出,中国在学术研究上投入更多以及中国拥有更多科研人员,或是促进中国科学论文数量激增的两大关键因素。《日本经济新闻》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名义值,按购买力平价换算)约为58万亿日元(约合3.8万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加10%;美国为60.7万亿日元,比前一年增加5%,保持了第一位,但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日益缩小。此外,大学是科学论文主要产出机构。中国对大学的投资显著增加,2018年的投资额是2000年的10.2倍,而美国2018年对大学的投资额仅为2000年的1.8倍。中国科研人员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中国现有约187万名研究人员,超过了美国的143万名。此外,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5年前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公民数量首次突破30万。在2018/2019学年,来自中国的学生人数接近37万。此外,中国还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和规划纲要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1982年,中国将逐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写入宪法;1993年,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促进科技进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规定,将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不足1%提高到1.5%,此后,这一比例不断提高,2020年的计划要求将该比例提高到2.5%或更高。(记者 刘 霞)

窈者

中国高校为何重视毕业论文?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心酸历程

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心酸历程2015年世界生物医学诺贝尔奖被来自中国的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共同分享了该奖项。这也是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第一个诺贝尔大奖,然而屠呦呦的获奖却遭受很多的质疑,因为屠呦呦仅是青蒿素的发现者而已,而且还是来自古代中国的中草药配方中,并没有真正阐述青蒿素的作用机理,因此青蒿素最早被中国古人应用在临床医疗中,也是最早被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化合物。1972年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但是不会写论文,无法阐述青蒿素的作用机理,反而美国、瑞士国家的研发机构和制药公司便开始根据中国论文披露的技术在青蒿素人工全合成、青蒿素复合物、提纯和制备工艺等方面进行广泛研究,并申请了一大批改进和周边技术专利。无法阐述作用机理的中国企业在青蒿素研究上的专利含金量不足,最终导致中国的青蒿素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打出一片天地,在2007年之前,世界卫生组织仍没有将一项中国自主生产的抗疟药物列入采购清单。投机者对投机者的悲哀方舟子对中国科研的贡献有多大?看看方舟子的粉丝群众基础就不难理解中国为何需要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一位没有学术建树的中科大留美博士,还是一位美国人,却可以成为中国科研圈中的红人。方舟子根本不像中科大安心做科研的毕业生,他只是一位投机者,借助中国科研圈中存在很多的投机者,靠着自己一些基础的科研功底,不断质疑别人的科研成果而存活!更可怕的是,这位美国人甚至用他不专业的知识来传播:“现代医学证明中医是伪科学”,中医如果没有用,世界流行的日本汉方医学又从何而来?中国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又从何来?一名不做科研,空顶着中国名校海外博士的美国人,为何会在中国会这么出名?难道整个社会不应该去思考?论文无用论不存在,垃圾论文该剔除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兴起一股论文无用论,认为科研论文对经济发展没有任何的作用!那么青蒿素的专利经济利益被海外企业所掌控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目前不是论文多到无用,而是垃圾论文多,高水平论文太少,这也是为何中国高校重视学生毕业论文书写的重要因素,本科生论文并不要求创新,只是希望考察学生态度,然而大部分学生仅感兴趣拿毕业证,毕业论文不是抄袭就是找枪手代写,只懂皮毛而不究原理,放羊式的高等教育,培养只为拿学历而不是学到知识的学生,那么这类的高等教育就是鸡肋,2019年被毕业生们称为最难毕业季,想到这里,小编心中不由的默默感激翟天临,作为影视明星可以影响到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他绝对是可以被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

舜有膻行

《自然》原创研究论文约一成来自中国学者

《自然》原创研究论文约一成来自中国学者新华社广州3月24日电(记者丁乐)记者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了解到,1997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上的原创研究论文约占0.4%,到2016年,这一数字升至11%左右,达到90多篇。3月22日至24日,《自然》杂志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省医院协会在广州合办妇女儿童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40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随着中国科研的日益崛起,越来越多的自然学术会议在中国举办,更多的中国科研人员与世界顶尖研究者开展学术探讨与合作。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情况也反映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通过统计分析2016年各科研机构在《自然》(Nature)系列、《科学》(Science)、《细胞》(Cell)等6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数量,中国是高质量科研论文的第二大贡献国。英国《自然》(Nature)杂志生物医药科学主刊首席主编弗朗西斯卡·塞萨里(Francesca Cesari)在妇女儿童健康国际学术研讨会表示,中国是推动人类发育研究的领先国家之一。

不入则止

四川抗疫一线科技人员评审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对论文不作硬性要求

3月17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日前,四川省科技厅与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全省新冠疫情防控一线科技人员评审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评审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中,为新冠疫情防控一线科技人员开辟绿色通道。 放宽学历资历申报条件论文不作硬性要求《通知》提出,根据新冠疫情防控科技人员在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工作中作出的贡献,适当放宽现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和学历条件。同时,新冠疫情防控科技人员科研成果认定条件可获放宽。新冠疫情防控科技人员在评审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时,对论文不作硬性要求,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成果、流行病学报告、病理报告、药物疫苗研发情况、试剂检测设备产品研发应用情况、工作总结、心理治疗和疏导案例等均可作为科研成果评审职称。对在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在职称评审中,视同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者可直接申报评审职称专门开辟职称申报绿色通道《通知》为新冠疫情防控科技人员开辟申报绿色通道。对新冠疫情防控科技人员,专门开辟职称申报绿色通道。全省各级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评审委员会可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针对新冠疫情防控科技人员单独组织职称评审。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冠疫情防控科技人员可直接申报评审职称。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药监局或国际权威医疗机构注册认证,或完成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攻关应急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可直接申报评审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上一级职称;获得国家勋章或国家荣誉称号的科技人员,可直接申报评审研究员。根据《通知》,新冠疫情防控科技人员还可优先申报评审职称。对新冠疫情防控科技人员,用人单位不受本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优先推荐申报,优先评审。在职称评审时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评审通过。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曾那迦编辑 官莉

其来不蜕

中科院将调查赞导师与师娘论文,论文作者:自然科学需要情感注入

近日,一篇7年前刊发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引发舆论关注——热议焦点在于,作者在论述生态经济学的过程中列举了导师夫妇的事例,进而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1月12日23时30分许,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就此事接连通报处理情况及调查情况。中科院深夜二连发回应:该刊主编请辞,副主编停职1月12日深夜,@中科院之声 接连发布了两条微博。一则是《关于<冰川冻土>发文不当问题处理情况的说明》。作为《冰川冻土》刊物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表示,经认真调查,认为该文确实存在与期刊学术定位不符问题,该刊编辑部存在学术把关不严问题。已经接受该刊主编请辞申请,暂停该刊专职副主编职务,并着手尽快启动该刊编委会、编辑部整改工作。随后,作为中科院全院科技期刊工作主管部门,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则发布说明称,经初步调查了解,该文确实存在与期刊学术定位不符等问题,将尽快成立调查组,认真调查相关问题,切实做好处理、整改工作,坚决杜绝类似情况。研究“导师夫妇”论文属获资200万项目成果这篇引发争议的论文,题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发表于2013年第5期的《冰川冻土》期刊,作者为徐中民。该论文共分为“美与道”“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生活之美与人生大道”以及“结论”5个章节。比如,关于“导师的崇高感”,徐中民称是基于三件事情:青藏铁路、流域科学计划以及流域科学计划专家组都江堰考察。徐中民“提取的师娘二三事”分别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给导师做饭是一种义务”“见利思大义”。此外,徐中民在同期期刊上还发表了另一篇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I):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以下简称《理论与实践(II)》)。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篇文章内文均提到,该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125019)资助”。据澎湃新闻,从科学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栏目中查询到,这两篇论文属于《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成果,项目负责人是徐中民,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属于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金额为200万元。《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属于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金额为200万元。科学网截图该项目结题摘要提及,通过研究期内的工作,项目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形而上方面,从中国的传统阴阳平衡的文化入手,结合了西方的传统文化,以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为案例,搭建了一条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天人之际的发展理论,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方法论,在总结研究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四种大而化之途径,这与黑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实践是一致的,中间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该项目成果包括五方面。其中,《理论与实践(I)》、《理论与实践(II)》这两篇论文属于“生态经济学的集成研究框架”成果。《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成果。科学网截图论文作者回应:不是吹捧导师自然科学需要情感注入公开资料显示,上述论文作者徐中民,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方面研究,发表论文《理论与实践(I)》、《理论与实践(II)》时供职于该研究所的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徐中民论文中提到的导师程国栋的名字,也出现在了上述《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成果的作者一栏。《冰川冻土》期刊官网显示,程国栋为该期刊主编。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官网显示,程国栋,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对此,1月12日,程国栋回复表示,自己对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一无所知,已正式申请引咎辞职。“我2011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对期刊的关心很少。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我事先一无所知,但作为主编事后没做任何处理,应负重要责任。我已正式向领导申请引咎辞职,辞去主编的职务,并对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诚恳地向广大读者道歉!”1月12日中午,该篇论文作者、中科院博士生导师徐中民接受上游新闻采访时称:自然科学家需要情感注入,需要点文史哲的知识,万事视为水,有情才生春。自然科学没有情感的注入,就是冷冰冰的。徐中民还称:热议论文只是其中一篇,其他篇就进入论文要点。热议文章表面上看起来有点问题,实际问题潜伏得非常深刻,对目前地理学沉溺于科学的预测未来是很大的补充,主要就是探讨如何攀登上共同发展之路。你怎么看?来源: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综合澎湃新闻、上游新闻、@中科院之声监制:曹斌编辑:张力流程编辑:TF020

若出金石

作者和中科院回应了!论文属获资200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导读近日,一篇神论文刷屏了,主要是因为它令人瞠目的内容——“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目前,各方回应来了!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该文确实存在与期刊学术定位不符等问题近日,网上出现质疑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主办期刊《冰川冻土》2013年第5期刊发文章《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性不足的信息。昨晚,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发布“关于《冰川冻土》期刊发文不当问题的说明”,称经初步了解,该文确实存在与期刊学术定位不符等问题。说明还表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将尽快成立调查组,认真调查相关问题,切实做好处理、整改工作,坚决杜绝类似情况。1月12日,上游新闻记者联系上了论文作者徐中民。他表示,引发热议的论文确实是他写的。他说,自然科学家需要情感注入,需要点文史哲的知识,万事视为水,有情才生春。自然科学没有情感的注入,就是冷冰冰的。徐中民还称,热议论文只是其中一篇,其他篇就进入论文要点。热议文章表面上看起来有点问题,实际问题潜伏得非常深刻,对目前地理学沉溺于科学的预测未来是很大的补充,主要就是探讨如何攀登上共同发展之路。另据澎湃新闻报道,根据徐中民的推荐,记者在其微信公号看到了《科研之路的认识过程——感师恩》《理论系列一:共同发展之路》《张掖市纵横捭阖展其势》等文章,并在中国知网找到了他提到的一篇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8年第3期的 《The common developmental road: tensions among centripetal and centrifugal dynamics》(《共同的发展之路:向心和离心动力学之间的张力》)。在《科研之路的认识过程——感师恩》一文中,徐中民提到自己从“被动接受程国栋的教诲转向了观察他的工作和行为”,迅速完成了《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勾勒出了共同的发展之路,作为个人未来的图景。徐中民向澎湃新闻解释,《张掖市纵横捭阖展其势》和《理论与实践(I)》《理论与实践(II)》一个是工作实践,一个是生活(方面)的,他把它们总结成共同发展之路。此外还有《The common developmental road: tensions among centripetal and centrifugal dynamics》,他称这几篇文章讲的一个道理,核心内容一样,都是正反馈环。徐中民在《理论与实践(I)》中写到的天人之际图,即他提到的正反馈环之一。徐中民称,不能看举了一个老师和师娘的例子,就理解为拍马屁,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不是从他们俩身上总结一个什么理论,它是一个普适的结构,别的家庭也有,那些和睦的家庭也有。看起来是拍马屁,实际上是一个人有感而发的东西。夫妻之间和睦共处的关系,就是理论体系的核心,正反馈环、互相补充的关系。论文属获资两百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澎湃新闻报道截图对于在《理论与实践(I)》中提到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给导师做饭是一种义务”等观点,徐中民认为这是对的,是一个家庭和谐的基础,“这是代表我自己的观点,各有各的看法。”他说,夫妻相互之间是一种互补的正反馈环的联系,他身边的同事,一般的家庭都是这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惊小怪啊”。徐中民还称,《理论与实践(I)》《理论与实践(II)》这两篇文章是人文科学,他在单位搞自然科学,但自然科学需要有文史哲的背景,这样才会转化思维方式,但是这中间过程好难,因为要转过身来看边上人的优点。对于这两篇文章的立论,徐中民认为没有问题,因为在此基础上,后面发表了《The common developmental road: tensions among centripetal and centrifugal dynamics》,“一般根本写不上去(备注:难以发表)”。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与实践(I)》、《理论与实践(II)》内文均提到,该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125019)资助”。据冰点周刊公号,根据众多学者论文和中科院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等公布的信息,编号为“91125019”的基金项目,指的是“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下的重点项目之一。2010年启动的这项重大研究计划,被称为“黑河计划”,程国栋院士担任“黑河计划”专家组组长。2014年,程国栋院士及其团队发表关于黑河集成研究的综述文章,作者就包括徐中民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此前公布,“黑河计划”以黑河流域为特定研究区域,探讨中国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水-经济的相互联系,预算总经费为1.5亿元。其中,重点项目的资助强度约为200万~3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运行机制下,申请者需要提交项目计划书提出申请,经过同行评审通过后获得资助。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规定,项目参与者不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研究、擅自变更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会受到警告、追回资助经费等处罚。徐中民研究员的这项研究,与“黑河计划”有何必然联系,是否偏离了项目计划书所设定的内容,“91125019”号项目的负责人是谁,仍需要基金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所涉学者作出正式回答。澎湃新闻从科学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栏目中查询到,这两篇论文属于《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成果,项目负责人是徐中民,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现已并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属于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金额为200万元。该项目结题摘要提及,通过研究期内的工作,项目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形而上方面,从中国的传统阴阳平衡的文化入手,结合了西方的传统文化,以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为案例,搭建了一条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天人之际的发展理论,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方法论,在总结研究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四种大而化之途径,这与黑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实践是一致的,中间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该项目成果包括五方面: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理论篇;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实践篇;上升型的生态视角;生态经济学的集成研究框架;第三窗口——超越牛顿和达尔文的自然生活。其中,《理论与实践(I)》、《理论与实践(II)》这两篇论文属于“生态经济学的集成研究框架”成果。徐中民论文中提到的导师程国栋的名字,也出现在了上述《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项目成果的作者一栏。期刊决定对该文撤稿,主编称已申请引咎辞职1月12日中午,《冰川冻土》期刊编辑部宣布撤稿,“经报编委会审核,决定对该文撤稿。我刊在该文刊发前审核不严,在此郑重致歉。”《冰川冻土》主编、也就是论文的被研究对象程国栋院士就此回应说,这两篇文章与《冰川冻土》学术定位不符,自己“事先一无所知”,已引咎申请辞去主编一职,并向读者道歉。

中国自然科学论文全球第一,数量超美国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和《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近日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7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大力投资和在研究人员培养方面的不懈努力促进了中国科研的发展: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科研领域日益重要的地位。《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报道指出,科学论文产出数量是显示一国研发活跃程度的最基本指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此前也曾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的论文数量超过了美国,而这次的统计数据基于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的数量。中国论文数量超美国在日本发布的报告中,科学技术和学术政策研究所参考科睿唯安公司的数据,对主要国家的论文数量进行了分析。由于每一年变动幅度较大,因此,研究所按3年均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17年(2016—2018年均值),中国研究人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305927篇,位列世界第一,高于美国的281487篇;德国为67041篇,居第三位;日本为64874篇,居第四位。另外,从论文所占世界份额来看,中国和美国分别占19.9%和18.3%,而第三位德国仅占4.4%。NHK的报道指出,中国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2017年论文数量是20年前(1996—1998年均值)的18倍,是10年前(2006—2008年均值)的3.6倍。中国研究论文的质量也逼近美国:从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论文所占份额来看,2017年美国有37800篇(占24.7%),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有33800篇(占22%),居第二位;英国8800多篇,居第三位;德国7400多篇,居第四位;日本则以3800多篇论文排在第九位。而从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的论文所占份额来看,美国和中国分别占29.3%和21.9%。此外,《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指出,中美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中国论文主要集中于材料科学、化学、工学、计算机和数学方面;而美国论文则主要集中于临床医学和基础生命科学领域。投资力度大 研究人员多NHK和《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都指出,中国在学术研究上投入更多以及中国拥有更多科研人员,或是促进中国科学论文数量激增的两大关键因素。《日本经济新闻》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研发经费(名义值,按购买力平价换算)约为58万亿日元(约合3.8万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增加10%;美国为60.7万亿日元,比前一年增加5%,保持了第一位,但中国与美国的差距日益缩小。此外,大学是科学论文主要产出机构。中国对大学的投资显著增加,2018年的投资额是2000年的10.2倍,而美国2018年对大学的投资额仅为2000年的1.8倍。中国科研人员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中国现有约187万名研究人员,超过了美国的143万名。此外,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5年前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公民数量首次突破30万。在2018/2019学年,来自中国的学生人数接近37万。此外,中国还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和规划纲要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1982年,中国将逐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写入宪法;1993年,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促进科技进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规定,将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不足1%提高到1.5%,此后,这一比例不断提高,2020年的计划要求将该比例提高到2.5%或更高。(科技日报记者 刘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