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远程火箭炮在国际舞台上出镜率颇高。去年11月,美国陆军向俄罗斯黑海前哨基地附近快速部署了两辆远程火箭炮发射车,在发射了几枚火箭弹之后,又将发射车撤回美军在德国的基地。同年,俄罗斯“龙卷风-G”多管火箭炮系统的最新型火箭弹开始交付。新型火箭弹配备有可分离战斗部,可以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打击目标。在俄罗斯“陆军-2020”国际军事技术论坛上,俄军工企业展出了300毫米口径的末制导远程火箭弹,这将为“龙卷风-S”火箭炮实施远程精准打击提供新选项。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各国对远程火箭炮的制造与使用如此重视?远程火箭炮当前发展情况如何?它未来又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呢?请看解读。强大火力向外延伸的产物火箭炮仍在做“填空题”从一定程度上讲,武器装备大都是填补战场需求空白的产物。火箭炮的问世,当然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迫切需要一种可在短时间内“泼洒”大量炮弹的大威力远射武器。于是,BM-13“喀秋莎”火箭炮诞生。它的战场表现引起多国重视,并纷纷效仿研制同类武器,掀起火箭炮研制列装的热潮。之后,为达到“打击敌人纵深重要目标”的目的,苏联在远程火箭炮研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80年代,“龙卷风”多管火箭炮问世时,它的一次齐射最大射程已达70千米。和最大射程8.5千米的“喀秋莎”火箭炮相比,如今一些国家的远程火箭炮射程大幅增加,有的甚至可达300千米以上。显然,这种射程上的倍增,同样是适应战场需求做“填空题”的产物。按相关专家的说法,这些远程火箭炮的出现“填补了身管火炮与部分战术导弹之间的射程空白”。通常,这些有着更大射程的火箭炮被称作远程火箭炮,简称“远火”。与传统火箭炮相比,远程火箭炮有其独有优势。优势之一,就是它能在很远距离上打击敌方军事基地、集群装甲部队、导弹发射阵地、重要指挥部、弹药库、物资枢纽、机场、港口、兵站等目标,且自身所受威胁相对较小。在一些国家,它甚至被用来替代价格昂贵的短程弹道导弹,作为高性价比的威慑类武器使用。从原理上讲,远程火箭炮射程的增加较易理解。毕竟,火箭炮的射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火箭弹,火箭弹的速度与飞行距离主要取决于推进剂,只要推进剂足够,射程和飞行速度就可以得到提升。而且,火箭炮独特的发射方式,也使火箭弹的尺寸和质量所受限制较少,对发射管或发射导轨的材料和结构性能要求较低,改造潜力较大。基于此,很多国家数十年来一直在运用近乎相同的方法刷新着远程火箭炮射程纪录。比如,增大火箭炮口径、加大固体发射药剂量、提升火箭发动机性能、优化火箭弹气动外形,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方法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尽管还有其他增加远程火箭弹射程的方法,如一些国家提出的弹箭分离设想,但是,其中的不少设想似乎并未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当前远程火箭弹射程仍受到一定限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远程火箭弹必须面对新一轮“答题”,比如,如何达成远射程与射击精度的统一,如何在实战所需与能力可及之间做出取舍,如何获得与之相配套的侦察手段,如何实现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的较好匹配,等等。绝非只是“远”字上的较量想要“称职”不容易从射程上讲,远程火箭炮足以令一些传统火炮“汗颜”。但在另一些方面,远程火箭炮有时也不得不“服软”,比如射击精度。远程火箭炮在射程大幅增加后,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之一就是精度下降。受火箭气动外形、发射时扰动、推力偏心以及遇到狂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无控火箭弹弹着点会偏离目标。加上火箭弹用于初始定向的导轨和发射管较短,其初速较低,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扰动,“失之毫厘差之数百米”是常事。如此精度,势必无法发挥出“远火”的作用和威力。因此,提高远程火箭炮的射击密集度和准确度就成了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多年来,设计人员一方面在“箭”与“炮”上下功夫,如在发射管或导轨上采用同时离轨技术,对火箭进行修形或加装弹翼等;另一方面则在侦察与制导系统方面发力,如为火箭炮配备完善的侦察、射击参数分析和数据传输子系统,采用简易制导组件修正火箭弹飞行轨迹,末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视、红外线或激光制导方式等,进一步提升打击精度。由此可见,研发远程火箭炮绝非只是“远”字上的较量,“远火”想要“称职”不容易。除确保一定精度外,这种难度也体现在确保弹药毁伤威力、战场生存力和效费比等方面。作为一种通过饱和攻击来打击敌军的武器,火箭弹必须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毁伤威力。经过多年发展,除了过去常见的高爆弹外,如今的布雷弹、云爆弹、电磁脉冲弹、末敏子母弹、燃烧弹、反装甲目标特种型号弹“群雄并起”,可以有的放矢地对目标实施打击。比如,有的子母弹中,母弹中含有上百颗子弹头,这些子弹头杀伤半径大,具备相当的破甲能力。有一些火箭弹,甚至可以携带并发射“自杀式小型无人机”,攻击敌方地面雷达。这些弹药的诞生与存在,无疑使得“远火”威力如虎添翼。战场生存力方面,远程火箭炮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它必须在快打快收方面下功夫,尤其要做到射速高、重新装填快、转移阵地迅速。要具备这些能力,必须先保证火箭炮平台和火箭弹药的性能良好。当前的“远火”系统通常配套齐全、自成体系,只要获得目标信息和作战命令,即可快速完成火力打击和支援等作战任务。其射速足以保证在十几秒内将数十吨火箭弹发射出去。其次,要极力压缩重新装弹时间。随着具备自装填能力模块化箱式发射器的问世,“远火”补充弹药的时间大为缩短,还能够兼容不同口径的火箭弹乃至战术弹道导弹,作战灵活性更大。最后,随着火箭炮底盘的升级换代,它快速转移的能力明显增强。以俄罗斯新一代火箭武器系统“狂风”为例,与过去常用发射管不同,“狂风”采用了储运式发射箱。再装填时间缩短至10分钟,作为“三兄弟”之一的“狂风-S”采用8×8军用卡车底盘,转移出射击阵地和躲避报复性打击所需时间很短,有效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审视“远火”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以上各方面均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绝非易事。也正因如此,当前研发列装火箭炮的国家较多,而能研制出射程在100千米以上火箭炮的国家依然寥寥。离“陆基弹药通用机场”尚有距离得出答案需要更多“辅助线”当前,许多国家都较重视远程火箭炮的装备和发展,一些国家已经研制成功并装备了一批功能强大的“远火”,其他一些国家的研发工作则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俄罗斯的“龙卷风”“狂风”系列火箭炮。与美国相比,俄罗斯装备的“远火”口径较多,部署数量也多。美国曾经过分依赖导弹,使得多管火箭炮的发展一度滞后。巴西、以色列、德国、印度等国也取得明显成果。梳理世界各国的主要火箭炮发展情况不难发现,箱式发射装置已成主流,当然也有部分国家依然采用多管式。除此之外,“远火”的发展正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传统要求“更上层楼”。现代战场的纵深作战要求陆军炮兵先敌开火、远战歼敌,增大“远火”综合性能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从当前来看,更远射程、更大威力、更高精度,这些传统要求仍然是一些国家未来“远火”发展追求的目标。一部分国家远程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已超过200千米,火控系统和火箭弹制导方式的不断改进,使得火箭弹抗干扰能力更强,攻击更加精准。显然,这种大威力“远火”射程的延伸,将使陆军拥有部分可媲美地地战术弹道导弹的火力。可用弹药越来越多。灵活,可以说是当下“远火”武器系统的又一大特点。这个“灵活”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平台机动和弹种使用上的灵活性。一些国家的“远火”不仅能使用不同类型、不同口径、不同射程的火箭弹,而且可以实现巡飞弹、部分类型导弹共架发射。在这方面,俄罗斯、美国、以色列、巴西等国家已取得一定成果。基于此,有分析认为,“远火”或将成为“陆基弹药通用机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细加推敲就不难发现,“远火”变身真正的“陆基弹药通用机场”还有相当远的距离。这其中,牵扯到火力构成、打击效果、成本控制、融合难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成本将成发展关键。远程火箭炮诞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比一些近程战术弹道导弹的成本低。当前火炮与“远火”之所以能同存共生,除了其性能功用各有优长之外,成本控制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远火”的研发不易,使用时也得考虑财力方面的可承受程度。毕竟,“远火”的射程越远、威力越大,需要的发动机性能就越高,固体燃料的消耗量就越大,对辅助系统的要求也就越高。这些,都需要在“远火”发展时一并加以考虑。当前,各国都在成本控制方面集中发力。有的将制导火箭弹与无控火箭弹配合使用,有的专门研制廉价火箭弹,有的则是通过将近、中、远三级射程火箭弹有机搭配使用来实现。可以预见,如果能够实现“远火”使用低成本化,那它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远火”自动化程度还将大幅提升。可以预见,随着它与外部侦察感知系统的联动程度加深,这种可以快速机动的饱和攻击发起平台,必将更深地融入武器装备作战体系,发挥出更大效能。(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来源: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客户端的网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月19日星期五,来看今天的军报有哪些精彩内容。喀喇昆仑高原,这里是祖国的西部边陲,也是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2020年4月以来,有关外军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蓄意挑起事端,暴力攻击我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取得重大胜利,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身受重伤,某机步营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壮烈牺牲。祖国山河终无恙,守边护边志更坚。如今,加勒万河谷的前哨上,官兵们时刻高度戒备,纷纷表示:我已严阵以待,犯我者必遭迎头痛击!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新修订的《军队政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施行。数字孪生是一种前沿技术。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的飞机事故,引发人们对这一技术的高度关注:如果能为物理世界找到一个数字映射,让飞机故障能被及时察觉,甚至被预测到,让维修变得更精准,将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今天我们和全国人大代表、陆军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明孝一起探寻数字孪生技术在军事的应用。2月18日,武警广西总队机动支队组织排爆专业官兵开展搜、排爆训练,锤炼官兵技战术水平。图为官兵正在进行抗干扰训练。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余海洋摄以上内容敬请关注今日一版。遭“敌”炮火袭击时“身负重伤”的带车干部,竟然作为应急分队人员,再次出现在搜歼战斗队伍里,在战场上这可能吗?详细内容请关注今日二版《“身负重伤”咋能迅速“满血复活”?》。左边是绿白相间的5层书橱,右边是扫码借阅端口……关注今日三版跟随“新春走军营”记者一起探访中部战区陆军某旅一营的春节暖心工程——智能自助借书柜。根据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2020年欧盟对华货物出口与进口额“双增”,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津巴布韦卫生部门18日启动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全国各地一线医护人员和机场、口岸等高风险场所的工作人员成为首批接种人群,开始接种由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慕尼黑安全会议(慕安会)线上特别会议定于19日举行。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及美德法等国领导人将参会。夜幕降临,大地一片祥和,兴奋的孩子们迫不及待放起了鞭炮和烟花。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大队大队长郭大伟驾驶战机起飞。关注今日“军营观察”版和记者一起连线为祖国守岁的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前段时间,第80集团军某旅防空营指挥保障连考核成绩公布,不少官兵直呼“没想到”:部分课目完成用时长了,分数反而更高了。发生了什么?请看今日“基层传真”版。延安时期,有人向陈毅反映某些干部作风问题,说到激动处责备陈毅管理教育干部失职。陈毅听后语气生硬地反问:“怎么?你来责备我?”当天晚上陈毅回想这件事,觉得做法不妥,第二天便步行30多里路登门道歉并作自我批评。许多年后,陈毅仍不忘这件事,感慨地写下“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的诗句。详细内容请关注今日“思想战线”版《勇于接受直言不讳的批评》。我们赢了(国画)吴明儿作。今日“画苑”版带您欣赏基层佳作。2020年底,战机头盔显示器这一高科技飞行装具引发军迷热议。近年来,在头盔显示器研发与使用方面,世界各国始终在积极适应实战需求,不断展开角力。请看今日“兵器大观”版专家如何解读。前不久,在俄罗斯著名的水上飞机科研机构别里耶夫设计局,一座铜像揭幕仪式隆重举行。铜像主人是罗伯特·巴尔蒂尼。关注今日“军工世界”版《巴尔蒂尼:现代战略轰炸机设计先驱》走进他传奇的一生。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海底,有一条幽美的弧形洼地,如一抹“神秘微笑”镶嵌于深蓝。这就是人类已知的地球表面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关注今日“科技前沿 ”版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一起《探寻“神秘微笑”的深度》。已是85岁高龄的老兵,仍清晰地记得1953年3月14日,在抗美援朝战场的一个坑道里,自己入党宣誓的情景,那天刚好是他17岁的生日。翻开今日“长征副刊”,一起聆听这名火线入党战士的故事。长城万里图(中国画) 郝 军作
央广网3月6日消息(记者朱东阳 胡晶 李攀奇 山森淼)军事训练是部队经常性中心工作,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最直接的军事斗争准备。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上,来自不同战位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委员纷纷表示,瞄准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更要强化练兵备战鲜明导向,把握新时代练兵备战标准要求,增强练兵备战工作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近日,随着“中国军队向菲律宾军队紧急提供新冠疫苗”等新闻陆续刷屏网络,承担运输任务的运-20军用运输机再次成为网友的关注热点。作为首批改装运-20军用运输机的飞行员,全国人大代表、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团长冯玮说,过去5年,从运-20正式列装到一次次振翅高飞,自己亲身感受到各部队通过扎实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能力得到了提升。冯玮:我们驾驶着运-20,上高原、飞远海、出国门、战疫情,不断扩展这款新机的任务能力边界,从军事运输到空投空降,越来越紧密地适应战场需要。特别是2020年,我们通过陆空联合、跨境投送的方式,向俄罗斯方向投送了一个陆军建制,部队参加“高加索-2020”战略演习,这是空军战略投送能力、运-20飞机形成作战能力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任务。“十三五”期间,全军官兵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牢固立起备战打仗指挥棒,紧贴现实军事斗争大抓实战化训练。全国人大代表、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员张潇说,这几年,最直接的感受是,部队备战打仗的导向更加鲜明,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不断提升。张潇:现在有专门的陆军部队在我们单位驻训。同时,我们还和海军、火箭军,甚至和武警部队一起开始进行联合演习,真正把封闭式训练转向了一种战时开放式的训练。以后像其他的机型,比如运输机、直升机和其他战斗机,都能够在机场里进行驻训,使我们的联合训练更加多样。战场的从容应变,源自平时的严格训练。近年来,全军训练统筹统管全面加强,紧紧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统筹抓好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全国人大代表、海军参谋部某局副局长赵岩泉曾经两次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他说,在一次次履行大国和平担当的过程中,我们的最大底气是核心军事能力的大幅提升。赵岩泉:之所以能够完成护航任务,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能力强了。在护航期间,我们和国际同行同台交流、深入交流,尤其是进行技术交流时,更能看出我们专业水平的提升,感到自信心增强了。通过这些交往,我们的“朋友圈”变大了,国际同行能更好地认识我们中国,认识中国军人,对周边海上的安全形势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掷地有声。全国人大代表、火箭军某部参谋尹东说,新的部队发展理念,也为新时代的练兵备战注入了全新内涵。尹东:一是技术要上去;二是理念、观念要上去。我觉得,未来我们在智能化对抗上,可能逐步由人与人的对抗,转化为人与机的对抗。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来自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委员纷纷感到,放眼未来,军事训练要把握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增强忧患意识,瞄准强敌对手,聚焦备战打仗。全国人大代表、陆军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王明孝说,自己将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在战位上发起新的冲锋,为提高部队训练实战化水平和打赢能力贡献力量。王明孝:下一步,我们如果要向无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更需要逼真的战场模拟环境。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数字化的训练,大大推动指战员的科技练兵水平,切实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
央广网3月6日消息(记者邓曦光)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一致表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严格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聚焦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加强练兵备战,为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而不懈奋斗。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们迈着铿锵的步伐陆续走出人民大会堂,眼神里充满了自信。韩荣照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目标清晰、要求务实、关注民生、催人奋进的好报告。武警山东总队司令员韩荣照:在过去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沉着应对,疫情防控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经济再上新台阶,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十三五”规划完美收官,鼓舞凝聚了民心,也增强了我们完成下一步目标的信心。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军队人大代表认真听会(雷声 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人民军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疫情防控中展示出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这段话让军队人大代表备感振奋、深受鼓舞,大家表示,一定要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在新的起点努力开创强军事业新局面。陆军研究院某研究所王海龙:两会期间,我们要审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我的本职工作是从事战略方面的研究。“十四五”规划通过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了解掌握国家的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跟国家的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对标对表,提高各项研究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代性。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会议结束后,军队人大代表走出会场(伊霄 摄)参加完开幕会,回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驻地后,张明珠代表立即开始准备在小组会议上的发言。她说,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脚踏实地加油干,在建功深蓝中书写无悔青春。海军辽宁舰航空部门上士张明珠:我们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立足本职岗位、聚焦海上形势、紧盯任务目标,从严、从难、从实训练,强化自身技能,为祖国海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吾辈之青春,严守祖国万里海疆。代表们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只有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才能统筹应对各方向各领域安全风险,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索朗扎西代表说,要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清澈的爱,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强大动力。西藏军区某特战旅连长索朗扎西:作为一名一线带兵人,要时刻瞄准战场、瞄准基层官兵、瞄准所配发的武器装备,训练出一批一专多能,关键时刻一击制胜的特种作战力量。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代表们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时热烈鼓掌(新华社记者李涛 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来自国防动员系统的人大代表围绕这个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海南省军区司令员杨征:目前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就是一年两征的春季征兵,这是我们国防动员的一个创新实践。今年春季征兵,我们突出统筹兼顾,搞好征储一体的科学性,把征集大学生和征集本地兵员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征储结合。
中国赴马里维和部队官兵登上出征的军机。高嵩摄大国军队,应有大国军队的风范。大国军队,肩负大国军队的担当。中国军队参与抗疫国际合作的突出表现,成为军队代表委员连日来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表示,去年以来,面对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的复杂局面,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下,我军始终高举合作共赢旗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力推进新时代国际军事合作,出色履行国际责任义务,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海军常态化护航、开展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不断为世界提供公共安全产品,展示了中国军人的时代风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追“光”——抗疫合作冲锋在前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疫苗,成为帮助世界各国摆脱新冠阴霾的最有力武器,使人们看到“隧道尽头的光芒”。穿云破雾,一路南飞。今年2月28日,来自空军航空兵某师的冯玮代表驾驶运-20,抵达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随机送达的,是由中国政府援助菲律宾的首批新冠疫苗。而这,也是菲律宾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接收的首批新冠疫苗。“千里近邻,风雨同舟。”疫苗外包装箱海报上印着的这八个字,让冯玮代表至今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飞抵后,透过驾驶室的玻璃窗,他能够感受到现场迎接中国新冠疫苗的菲律宾政界人士和民众的迫切期待和衷心感谢。“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当前,新冠疫苗作为抗击新冠疫情的有效手段,其研发和分配备受各国关注。“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习主席向世界作出的这一庄严承诺,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陈薇委员一直牢记在心。2月25日,由她领衔的团队研发的我国重组新冠病毒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上市注册申请。“我们有能力在疫苗研究领域取得更大进步,为助力抗疫国际合作作出更大贡献。”陈薇委员坚定地说。信任如树,守望相助。这些有关疫苗的生动事例,是中国军队积极参与抗疫国际合作的缩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贯彻落实习主席关于抗疫国际合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国军队在大力做好本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向国际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军委领导与多国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人通信通话,共商疫情防控问题。中国军队已向莫桑比克、塞尔维亚、古巴、老挝等50个国家军队提供口罩、呼吸机等防疫物资,向巴基斯坦、柬埔寨、蒙古国、菲律宾等国军队提供疫苗援助,向柬埔寨、巴基斯坦等4国派出医疗专家组,与俄罗斯、新加坡等18国军队和国际组织召开疫情防控经验视频会议。“重信守诺,一诺千金。”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的赵铱民委员表示,“这些充满赤忱情怀的援助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充分展现中国军队勇于攻坚克难、甘于肩挑重担,是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力量。”守护——海外维和勇于担当哨位执勤、武装巡逻、装备核查……在干裂灼热、尘沙漫卷的非洲大地上,中国第8批赴马里维和部队警卫分队自去年8月完成轮换部署至今,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专业的执勤理念,出色地执行了一项项任务,累计完成警戒护卫等行动300余次。对此,联马团司令发出赞叹:“中国官兵具备很强的军事素质和专业素养。”“中国军人,为和平而出征。”谈起这些维和官兵的出色表现,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谢正谊代表心中洋溢着满腔豪情——该警卫分队由他所在旅抽调精兵强将所组成。“走出国门是最直接的实战历练,官兵心中捍卫和平的信念坚定不移。”谢正谊代表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们与分队官兵远程连线、交流心得,引导官兵将自豪与热情转化融入到一言一行、一岗一哨之中,以实际行动彰显如磐信念。工程、运输、医疗、直升机等分队,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担当重要角色,是当前我军向海外派遣维和部队的主体。“我们医院曾两次抽组医疗分队,分别赴刚果(金)、马里执行维和卫勤保障任务。”来自北部战区总医院的王辉山代表介绍,“在当地艰苦的条件下,医疗分队官兵克服重重困难,在做好各国维和官兵卫勤保障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援助,赢得维和友军和当地民众的高度认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1年来,中国维和官兵的足迹遍布柬埔寨、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推进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驻在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陆军研究院某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王海龙代表说,“新时代的中国军队,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正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中国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需要。”来自军事科学院的何雷代表说,“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随着中国军队的发展壮大,国际社会对中国军队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的期待也在上升。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提供国际救援救助、开展安全交流合作,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逐浪——大洋护航不负使命亚丁湾东部某海域,湛蓝的海水浩渺辽阔。不久前,中国海军第36批和第37批护航编队在这里举行分航仪式。看着图片上那一道道壮美的深蓝航迹,来自海军的赵岩泉代表思绪万千。他曾经随兰州舰、武汉舰,两次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我第一次去护航是2009年,那时的亚丁湾海域安全形势非常紧张,海盗十分猖獗。”赵岩泉代表说,“面对复杂局面和突发情况,护航编队官兵冷静应对、果断处置,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一艘中国商船在我护航舰艇紧急驰援下,成功摆脱海盗滋扰,船长激动地在电台里高呼‘祖国万岁’。”逐浪深蓝,不负使命。截至3月4日,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37批110余艘次舰艇、近3万名官兵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共完成近6900艘船舶护航任务。“我是中国海军,我正在此区域护航,如需要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赵岩泉代表介绍,中国海军开展护航行动13年来,这句以英汉两种语言播发的通告,已成为途经亚丁湾海域的中外商船高度信赖的“和平之音”,为维护这条黄金航道注入了澎湃的中国力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许多来自海军的代表委员表示,面向未来,中国海军将一如既往与各国海军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履行国际责任义务,保障国际航道安全,努力提供更多海上公共安全产品。来源:解放军报
完成当天紧张的战备值班后,李永慧回到办公室,拨通了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任剑的军线电话。身为中部战区某部处长的李永慧,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某重大作战课题组成员。由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负责的该课题即将全面展开,李永慧结合工作实践与课题组其他成员经常讨论交流。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集聚全军优势资源开展科研攻关,从各战区、军种邀请指战员和专家进入军事智库课题组已成常态。该院承担着战略研究等军事智库职能,调整组建以来,院党委紧盯备战打仗前沿和演训一线,及时吸收全军实战化演训经验,注重汇聚全军指战员的智慧,提升科研攻关能力水平。研究人员带着课题走进军委机关、各战区、各军种,加强与各条战线的专家跨领域跨专业协同攻关,集聚军内外优势科研资源,“联合作战”开展科研攻关。前沿理论与部队实践相结合,成为科研攻关的强大推动力。某作战研究课题组项目启动伊始,就邀请海军航空兵、舰艇、岸防、雷达等多个类型部队的专家和一线指挥员参与。海军某大队大队长谭云辉,围绕联合作战海上保障等问题,提出专业化意见;陆军装备研究院高工郑华利、空军装备研究院高工蒋颀提出不少合理化建议,加速推进新型作战应用平台的研发……有两次参战经历的研究员、首席专家傅秉忠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摸准一线部队作战环境和实际需求,理论研究的选题立项才能与军事斗争准备同频共振。”参与某课题研究的助理研究员张媛,曾在海军某作战舰艇担任指挥军官。被选调进入战争研究院后,张媛发现,“在一线部队的经历都用上了”。副研究员李志飞从火箭军某基地调入该院后,结合基层部队的工作经验,在战争设计等领域取得可喜成果。该院领导介绍,他们先后面向全军选调一批紧缺科研人才到攻关一线,吸纳引进来自各军种的16名优秀博士生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前不久,该院联合作战研究所研究员严正峰,代表某联合作战课题组走上领奖台,接过“集体一等功”奖牌。“这份荣光,凝聚着全军广大指战员的智慧。”严正峰说,部队指战员和专家进入课题组,为作战研究紧贴军事实践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据统计,2020年以来,该院高标准完成多项科研课题,在重要作战概念开发、联合作战实验等研究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一批战略性、原创性、前瞻性强的创新成果进入上级决策和军事实践。来源:解放军报
强军目标的核心是能打仗、打胜仗强军目标之“强”说到底是打赢能力强,是战斗力强如何提升部队战斗力紧紧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军队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哪些关于提升战斗力的议案提案、意见建议跟军团一起来了解一下▼▼▼1.新兴技术应用加快数字孪生技术的军事应用全国人大代表、陆军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王明孝数字孪生是一种前沿技术,按字面意思,就是为真实的物理世界搭建一个高度镜像化的数字世界。王明孝代表在调研中发现,数字孪生可以推动军事装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是当前军事装备领域应用研究的一项关键技术。在王明孝的构想中,加快构建战场环境数字孪生平台,将现实和虚拟空间中的人、装备、环境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3R技术、实景三维建模技术等,构建动态虚拟的战场环境,可为部队训练提供环境支撑。同时,依据平台所采集的武器装备射击数据,通过数据映射,在虚拟战场环境中模拟显示战斗景况,从而实现室内或小场地全流程、全要素战斗训练。深化大数据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全国人大代表、武警河北总队司令员 荣久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大数据支撑。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大数据已成为制胜新要素。如何不断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军事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在武警河北总队建设完善基于影像地图的指挥信息系统过程中,荣久华代表带领研发团队进行了有益探索。“区块链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其可以追溯、不可篡改特性,既可提升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的能力水平,又为数据的传播提供了安全、可靠、便捷的技术通道。”在荣久华代表看来,大力加强大数据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发展,将有助于推进我军智能化发展,不断提高基于信息网络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2.加速智能化建设加快边防部队智能化建设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团长 侯云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边防建设的大力投入,戍边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边境管控水平不断提升。驻守雪域高原22年的侯云对此深有感触。经过调研,他建议,加快边防一线全域覆盖、全时间监控等智能设备的研发和配备,不断提高一线态势的感知灵敏度;同时,建议深化与地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加快打造覆盖智能仓储、智能投送、智能维修等功能的智能化陆域储供基地,增配高负荷长续航载重无人机,探索建设流动保障模式,以此打通“最后一公里”保障链路。3.注重人才培养精准探索大学生士兵培养路子全国人大代表、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连长 杨磊有着16年军旅经历的杨磊发现,这些年部队转型改革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装备和岗位呼唤着高学历士兵走上舞台,成为行家里手。为了让建议更加精准有效,杨磊通过座谈交流、电话咨询、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基层连队大学生士兵的培养路子展开调研,探索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成长发展,缩短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周期。杨磊提出,一方面是部队要多给他们平台,让他们发挥好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更期待现役大学生士兵的政策调整更快地落实落地。在调研军地联合培养人才、直招士官定岗定编等相关内容后,杨磊表示,希望未来能多利用地方的理念和资源,缩短部队官兵的成长周期,加速能力生成,更快更好地培养出备战打仗所需、能力素质过硬的新生代官兵。不断完善大学生兵员征集政策机制全国人大代表、火箭军某旅高级工程师 梁剑涛如何让更多优秀大学生进入军营、留在军营,这是基层部队普遍关心的话题,也是梁剑涛每次到基层调研关注的重要内容。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吸引更多大学生士兵在部队建功立业,需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对此,梁剑涛提出三条建议:一是从严界定大学生兵员对象,把大学毕业生作为兵员征集主体;二是参照借鉴军队文职人员招录办法,优化大学生兵员征集办法;三是实行阶梯式征兵政策引导。梁剑涛认为,有必要完善当前各地大学生士兵优待政策,切实形成服役越久越有利、干得越好越实惠的政策导向,以实现由单纯鼓励大学生携笔从戎的短期目标,向吸引大学生长期服役的目标转变。4.提升任务执行力让运-20在多样化任务中发挥最大效能全国人大代表、空军航空兵某团副团长 冯玮自去年2月,运-20首次执行大型非战争军事任务以来,一年多时间里,运-20上高原、飞远海、出国门,频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冯玮就采取电话、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基层部队进行调研,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探索可行性方案。冯玮谈到,未来还可以借助民航的一些先进理念,不断拓展部队的远程投送能力。在任务执行过程中,能够发现有很多可以更加完善、更加细化的方面,比如法规、理论、配套装设备、保障等细节。冯玮表示,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最终提升整体的效能。来源 | 学习军团(ID:xuexijuntuan),综合解放军报、央视军事报道你还关注哪方面的话题留言告诉我们监 制:王士彬 张晓辉编 审:欧 灿 严 珊责 编:徐冰怡 谷 帅
谢少承 男, 1963年7月出生,江苏宝应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军艺术类高级职称评委,东部战区陆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刘海粟奖学金”。谢少承对艺术的感悟:关于临摹的方法,古人和当今的书坛高手们说得很多,我想谈谈个人的理解。临摹前选帖很重要,选帖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别人说临什么帖就临什么帖,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书计划和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的碑帖,这样能临得进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临碑帖的印刷质量也很重要,购买时应选色彩还原真实,细节清晰且未经修饰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汉魏碑刻,由于磨泐漫漶,风蚀严重,好事者在出版前为恢复碑刻“原貌”,按自己的想象修饰笔画,结果是弄巧成拙,反而失去了作品原有的风神韵致。第二,读帖。读贴是临摹的重要补充。临摹过程中,我们关注的大多是碑帖的局部,读帖就应多从宏观上解读帖的精神实质,揣摩作者书写的心态,甚至作者所处的人文历史环境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分析作品与其同一时代主流书风的异同。关注不同处,其不同处可能是严重的习气,也可能是大放异彩的精华之所在。对原帖整体的章法布局和节奏进行比较甄别,由此再细察笔法和墨法。对其中的妙理进行深入剖析和规律性探寻。帖读进去了,临摹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下笔便不会盲目。读帖的时间我一般放在工作休息之余和一些零散的时段进行。第三,临摹。临摹方法是临——摹——临,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分解过程。“临”是学书时常用的方法,也是许多人采用的唯一方法。这里为何强调“摹”?因为人的眼睛有一定的欺骗性,常常因主观意识先入为主,而将原作错误解读,这是视觉偏差,有必要进行调整,这就需要以“摹”来校正,不然因结构或笔画的偏差,就有可能忽略原碑帖的很多信息。第四,尝试性创作。经过一段时间临摹后,对碑帖有了一定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这时有必要强化记忆理解。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原碑帖的笔法、墨法和结构章法特点和精神特质进行尝试性创作,借鉴所临碑帖的创作模式,尽量避免过去的创作套路,减少创作惯性的影响,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从来不敢想像的笔法、章法神奇地展现在笔下。在此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便可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笔墨语言。临摹时我注意抓两极。两极就是风格鲜明、结构夸张、字体及尺幅较大的作品为一极,如徐渭、王铎的行草书。相对来说,这一极因风格特立,结构点画强调明显,临摹起来更容易把握特点规律;风格平和含蓄、字体相对较小的作品为另一极,如“二王”、赵孟、董其昌的行草书。这一极风格中庸,笔法精到,结构形态变化微妙,需仔细体味。将它们放在一起,交叉临摹。两者之间虽有差异,但其中的优势互补是明显的。创作时可左右逢源,收放自如。
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戴琪,并非戴笠后裔,对华很强硬去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当时拜登手下幕僚就被公布了,其中有一个华裔面孔受到外界关注,她就是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戴琪。关于戴琪的来历,网络上曾传她是戴笠的孙女。不过2021年3月18日,看到一个大V的文章,美国正式任命戴笠为贸易谈判代表。并且说戴琪并不是戴笠的孙女。那么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戴琪是个什么样的女人?01 身世关于网上传的戴琪是国民党前军统首脑戴笠的曾孙女,这个说法博得了很多人关注。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虽然都姓戴,但她不是什么戴笠重孙女。据说戴笠有三个孙子,分别是戴以宽、戴以宏、戴以昶,而且戴笠的确有一个曾孙女,1975年出生于华盛顿,目前已婚。其父戴以宽早年在驻美芝加哥总领馆工作,退休后在华盛顿居住。戴琪的祖父是台湾师大中文系教授戴培之,1977年去世,是江苏阜宁人,早年是教师,抗战时在国民政府任职。1949年,携家眷到台湾继续从教。戴培之比戴笠小五岁,两人虽然是同姓,但没有任何亲缘关系。戴琪的父亲叫戴元亨,于1941年出生在昆明,后随父到台湾,并在台大化学系毕业。戴元亨与女友李钟渝到美国耶鲁大学攻读硕士,戴元亨在耶鲁毕业后,就留在美国,并在美国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工作。2020年,突然他在家摔倒见上帝去了。戴琪的母亲李钟渝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她的外祖父叫李宠基,是台湾的老立委,曾是中统徐恩曾助手,担任过二号人物。戴元亨与李钟渝生有一女一子,女儿就是戴琪,1974年生于美国康涅狄州,在华盛顿特区长大,年龄47岁,她还个弟弟。戴琪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她毕业于耶鲁大学历史系,后在哈佛法学院攻读法律博士毕业。1996年至1998年,曾以雅礼协会讲师身份,到中国讲学,在中山大学教英文。2007年至2014年,戴琪成为美国政府的律师,担任美国贸易代表处顾问,2011年至2014年,任对华贸易执行首席顾问。2014年,任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贸易顾问,2017年任首席贸易顾问。02 强硬特朗普执政时,戴琪认为特朗普对华贸易全面进攻不可取,应该重点进攻,要在劳工补贴方面对华强硬。而且她认为应该联合美国盟友,利用WTO打压中国。正是因为戴琪对华强硬,她被拜登团队相中后,网上就传出戴琪比那个余茂春还要危险。据某大V介绍,戴琪曾回忆她与同事到日内瓦告中国,当时她看到美国去的代表都是少数族裔,她感到骄傲自豪,她曾说要“捍卫美国利益!”去年传出戴琪要成为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时,当时网络认为,戴琪将是一个对华强硬的女人,甚至比特朗普时期还要强硬。特朗普是全面打击,而戴琪可能联合美国盟友对华更加强硬,她被称为一个极难对付的对手。据大V所言,在美国并不是长着中国人面孔就对华友好,这是一种假象。虽然有些华裔学者、商人注重民间交流,对华比较友好。而且文化也很认同中国,有的华人看好中国市场潜力。但华裔只要进入美国政界,甚至比白人还要对华强硬。比如那个曾任驻华大使骆家辉,甚至比美国还美国,而且敢对中国说三道四。还有那个曾竞选总统的杨安泽,也是一个对华强硬的人。像杨安泽、骆家辉、戴琪等人对华强硬,主要是他们在美国出生成长,骨子就是认同是美国人。不像汉奸余茂春就是一个叛国者,此人对自己的祖国仇恨更狠,不知他的父母有何感受。戴琪作为华裔,她能被任命为贸易代表,这都是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认同的,而且还是全票通过,她必然代表美国,而且对华强硬,否则她就丢工作,受到白人指责,因此不要对她有所奢望。03 原因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华裔在美国当官后,对华强硬,甚至还带有一种仇恨的感觉呢?除了我们前文所说这些华裔在美国出生成长,接受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在骨子里根本不认同是中国人。即使他们是第二代移民,其父母是从中国来的,也不认同中国。比如戴琪父母是台湾过来的,她或许对台湾有印象,但那时大陆与台湾正处于敌对状态,其父母即使告诉她是中国,其内心也带有意识形态的看法。在美国教育中,意识形态早已经深入骨髓。在教育中,甚至对中国有一种偏见,因此这些人接受美国式教育,根本不可能认同中国。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既有亚裔,还有非裔,拉丁裔等,但在美国社会中,非裔地位要比亚裔高,而且参政意识很强。作为亚裔如果从政,当然要表现出对中国强硬,才能让美国主流社会接受认同。如果表现出一丝一毫对中国软弱,那就会被美国精英社会所抛弃。如果骆家辉对中国好感,美国也不可能让他担任驻华大使。不排除这个戴琪,如果对华强硬,有可能未来担任驻华大使。一个可怕对手将出现,因为这些华裔只比白种人、其他有色人种的美国人更强硬对华,才会被认可接纳。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近年来,远程火箭炮在国际舞台上出镜率颇高。去年11月,美国陆军向俄罗斯黑海前哨基地附近快速部署了两辆远程火箭炮发射车,在发射了几枚火箭弹之后,又将发射车撤回美军在德国的基地。同年,俄罗斯“龙卷风-G”多管火箭炮系统的最新型火箭弹开始交付。新型火箭弹配备有可分离战斗部,可以从不同方向和角度打击目标。在俄罗斯“陆军-2020”国际军事技术论坛上,俄军工企业展出了300毫米口径的末制导远程火箭弹,这将为“龙卷风-S”火箭炮实施远程精准打击提供新选项。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各国对远程火箭炮的制造与使用如此重视?远程火箭炮当前发展情况如何?它未来又会朝哪个方向发展呢?请看解读。强大火力向外延伸的产物火箭炮仍在做“填空题”从一定程度上讲,武器装备大都是填补战场需求空白的产物。火箭炮的问世,当然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迫切需要一种可在短时间内“泼洒”大量炮弹的大威力远射武器。于是,BM-13“喀秋莎”火箭炮诞生。它的战场表现引起多国重视,并纷纷效仿研制同类武器,掀起火箭炮研制列装的热潮。之后,为达到“打击敌人纵深重要目标”的目的,苏联在远程火箭炮研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世纪80年代,“龙卷风”多管火箭炮问世时,它的一次齐射最大射程已达70千米。和最大射程8.5千米的“喀秋莎”火箭炮相比,如今一些国家的远程火箭炮射程大幅增加,有的甚至可达300千米以上。显然,这种射程上的倍增,同样是适应战场需求做“填空题”的产物。按相关专家的说法,这些远程火箭炮的出现“填补了身管火炮与部分战术导弹之间的射程空白”。通常,这些有着更大射程的火箭炮被称作远程火箭炮,简称“远火”。与传统火箭炮相比,远程火箭炮有其独有优势。优势之一,就是它能在很远距离上打击敌方军事基地、集群装甲部队、导弹发射阵地、重要指挥部、弹药库、物资枢纽、机场、港口、兵站等目标,且自身所受威胁相对较小。在一些国家,它甚至被用来替代价格昂贵的短程弹道导弹,作为高性价比的威慑类武器使用。从原理上讲,远程火箭炮射程的增加较易理解。毕竟,火箭炮的射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火箭弹,火箭弹的速度与飞行距离主要取决于推进剂,只要推进剂足够,射程和飞行速度就可以得到提升。而且,火箭炮独特的发射方式,也使火箭弹的尺寸和质量所受限制较少,对发射管或发射导轨的材料和结构性能要求较低,改造潜力较大。基于此,很多国家数十年来一直在运用近乎相同的方法刷新着远程火箭炮射程纪录。比如,增大火箭炮口径、加大固体发射药剂量、提升火箭发动机性能、优化火箭弹气动外形,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方法的确取得了一些成效。尽管还有其他增加远程火箭弹射程的方法,如一些国家提出的弹箭分离设想,但是,其中的不少设想似乎并未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当前远程火箭弹射程仍受到一定限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远程火箭弹必须面对新一轮“答题”,比如,如何达成远射程与射击精度的统一,如何在实战所需与能力可及之间做出取舍,如何获得与之相配套的侦察手段,如何实现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的较好匹配,等等。绝非只是“远”字上的较量想要“称职”不容易从射程上讲,远程火箭炮足以令一些传统火炮“汗颜”。但在另一些方面,远程火箭炮有时也不得不“服软”,比如射击精度。远程火箭炮在射程大幅增加后,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之一就是精度下降。受火箭气动外形、发射时扰动、推力偏心以及遇到狂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无控火箭弹弹着点会偏离目标。加上火箭弹用于初始定向的导轨和发射管较短,其初速较低,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扰动,“失之毫厘差之数百米”是常事。如此精度,势必无法发挥出“远火”的作用和威力。因此,提高远程火箭炮的射击密集度和准确度就成了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多年来,设计人员一方面在“箭”与“炮”上下功夫,如在发射管或导轨上采用同时离轨技术,对火箭进行修形或加装弹翼等;另一方面则在侦察与制导系统方面发力,如为火箭炮配备完善的侦察、射击参数分析和数据传输子系统,采用简易制导组件修正火箭弹飞行轨迹,末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电视、红外线或激光制导方式等,进一步提升打击精度。由此可见,研发远程火箭炮绝非只是“远”字上的较量,“远火”想要“称职”不容易。除确保一定精度外,这种难度也体现在确保弹药毁伤威力、战场生存力和效费比等方面。作为一种通过饱和攻击来打击敌军的武器,火箭弹必须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毁伤威力。经过多年发展,除了过去常见的高爆弹外,如今的布雷弹、云爆弹、电磁脉冲弹、末敏子母弹、燃烧弹、反装甲目标特种型号弹“群雄并起”,可以有的放矢地对目标实施打击。比如,有的子母弹中,母弹中含有上百颗子弹头,这些子弹头杀伤半径大,具备相当的破甲能力。有一些火箭弹,甚至可以携带并发射“自杀式小型无人机”,攻击敌方地面雷达。这些弹药的诞生与存在,无疑使得“远火”威力如虎添翼。战场生存力方面,远程火箭炮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它必须在快打快收方面下功夫,尤其要做到射速高、重新装填快、转移阵地迅速。要具备这些能力,必须先保证火箭炮平台和火箭弹药的性能良好。当前的“远火”系统通常配套齐全、自成体系,只要获得目标信息和作战命令,即可快速完成火力打击和支援等作战任务。其射速足以保证在十几秒内将数十吨火箭弹发射出去。其次,要极力压缩重新装弹时间。随着具备自装填能力模块化箱式发射器的问世,“远火”补充弹药的时间大为缩短,还能够兼容不同口径的火箭弹乃至战术弹道导弹,作战灵活性更大。最后,随着火箭炮底盘的升级换代,它快速转移的能力明显增强。以俄罗斯新一代火箭武器系统“狂风”为例,与过去常用发射管不同,“狂风”采用了储运式发射箱。再装填时间缩短至10分钟,作为“三兄弟”之一的“狂风-S”采用8×8军用卡车底盘,转移出射击阵地和躲避报复性打击所需时间很短,有效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审视“远火”近年来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以上各方面均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绝非易事。也正因如此,当前研发列装火箭炮的国家较多,而能研制出射程在100千米以上火箭炮的国家依然寥寥。离“陆基弹药通用机场”尚有距离得出答案需要更多“辅助线”当前,许多国家都较重视远程火箭炮的装备和发展,一些国家已经研制成功并装备了一批功能强大的“远火”,其他一些国家的研发工作则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俄罗斯的“龙卷风”“狂风”系列火箭炮。与美国相比,俄罗斯装备的“远火”口径较多,部署数量也多。美国曾经过分依赖导弹,使得多管火箭炮的发展一度滞后。巴西、以色列、德国、印度等国也取得明显成果。梳理世界各国的主要火箭炮发展情况不难发现,箱式发射装置已成主流,当然也有部分国家依然采用多管式。除此之外,“远火”的发展正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传统要求“更上层楼”。现代战场的纵深作战要求陆军炮兵先敌开火、远战歼敌,增大“远火”综合性能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从当前来看,更远射程、更大威力、更高精度,这些传统要求仍然是一些国家未来“远火”发展追求的目标。一部分国家远程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已超过200千米,火控系统和火箭弹制导方式的不断改进,使得火箭弹抗干扰能力更强,攻击更加精准。显然,这种大威力“远火”射程的延伸,将使陆军拥有部分可媲美地地战术弹道导弹的火力。可用弹药越来越多。灵活,可以说是当下“远火”武器系统的又一大特点。这个“灵活”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平台机动和弹种使用上的灵活性。一些国家的“远火”不仅能使用不同类型、不同口径、不同射程的火箭弹,而且可以实现巡飞弹、部分类型导弹共架发射。在这方面,俄罗斯、美国、以色列、巴西等国家已取得一定成果。基于此,有分析认为,“远火”或将成为“陆基弹药通用机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细加推敲就不难发现,“远火”变身真正的“陆基弹药通用机场”还有相当远的距离。这其中,牵扯到火力构成、打击效果、成本控制、融合难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成本将成发展关键。远程火箭炮诞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比一些近程战术弹道导弹的成本低。当前火炮与“远火”之所以能同存共生,除了其性能功用各有优长之外,成本控制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远火”的研发不易,使用时也得考虑财力方面的可承受程度。毕竟,“远火”的射程越远、威力越大,需要的发动机性能就越高,固体燃料的消耗量就越大,对辅助系统的要求也就越高。这些,都需要在“远火”发展时一并加以考虑。当前,各国都在成本控制方面集中发力。有的将制导火箭弹与无控火箭弹配合使用,有的专门研制廉价火箭弹,有的则是通过将近、中、远三级射程火箭弹有机搭配使用来实现。可以预见,如果能够实现“远火”使用低成本化,那它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远火”自动化程度还将大幅提升。可以预见,随着它与外部侦察感知系统的联动程度加深,这种可以快速机动的饱和攻击发起平台,必将更深地融入武器装备作战体系,发挥出更大效能。(作者单位:陆军研究院)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