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征稿|“结构与能动的辩证:数字时代媒介社会学再出发” 工作坊尸兄

征稿|“结构与能动的辩证:数字时代媒介社会学再出发” 工作坊

数字时代,媒介在变,社会也在变。在不断的变动中,媒介与社会不再是泾渭分明的论域,在传播学和社会学的学科疆域内部各安其位。数据,平台,算法,不仅重塑新闻业和媒介图景,也变成社会基础设施的元素或基石。在社会研究的视野中,何为媒介,媒介何为?在数字时代的脉络下,何为媒介社会学,媒介社会学何为?这些问题绝非无聊的文字游戏,它们时刻诱惑着研究者,在媒介和社会的交界面一头扎进数字时代的汪洋之中,捕捉结构和能动的交光互影。媒介社会学处在社会学与传播学的学科互动场域当中,理应从“跨学科”的知识目标出发,不断突破既有的学科边界,探寻媒介的社会逻辑和社会的媒介逻辑。这意味着,在呼应当代多元化的媒介现实、纳入林林总总的中介化传播形态的前提下,我们一方面要拓展多元的想象空间,丰富媒介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资源,让各种理论传统与方法路径相互激荡;另一方面,对媒介的研究不能止步于“就媒介谈媒介”,而要瞄准“社会分层、秩序、集体身份认同、社会性、制度、支配/控制、人类能动性等问题”,更好地理解“社会如何运行”,想象并践行理想的社会关系与公共生活。2017年10月,我们在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学举办了“重访黄金时代:媒介社会学经典的再诠释”工作坊;2019年11月,我们在福州旗山脚下的福建师范大学举办了“再造传统:媒介社会学的理论图景与多元想象”工作坊。在前两次工作坊的基础上,我们将于2021年金秋时节于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第三届媒介社会学工作坊,汇聚媒介社会学领域的同道,在“结构与能动的辩证”中“再度出发”。工作坊现面向学界同仁征集参会论文。本次征稿不设置或限定议题范围,由参会者自由发挥学术想象力,围绕“数字时代”,或者援引社会学理论、从社会视角考察媒介,或者经由对媒介的考察,理解我们置身其间的群体、社会与世界。一工作坊具体安排1.时间:2021年10月16-17日2.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3.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4. 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5.召集人:陈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白红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红涛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6.学刊支持:《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记者》、《南京社会科学》等二投稿须知1.参会人数。本次工作坊接受稿件约10—12篇,须未曾在任何学术会议和期刊公开发表,字数建议为10000—15000字之间,文献格式参考APA体例。2.时间安排。有意参与的同仁请于2021年5月31日前提交论文题目和1000字长摘要;我们将邀请专家对收到的摘要进行匿名评审,并于2021年6月15日左右公布评审结果;受邀参会者请于2021年9月15日前提交论文定稿。摘要和全文请发送至工作坊公共邮箱:mediasociology @126.com。3.参会费用。工作坊不收取任何会务费,会议主办方将解决参会者的往返交通费用和在北京期间的食宿。4.联系人及方式。陈阳,座机:010-82500855,邮箱:mediasociology@126.com。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1年3月31日供稿:陈阳编辑、排版设计:项甜甜指导教师:孙权 吴衣巷@人大新闻学院官方微博

梦千年

科技论文从研究方式和论述内容的分类

科学研究中的研究内容和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通过实验来发现新现象、寻找科学规律或验证某种理论假说,实验结果的科学记录和总结可作为研究成果;有的是先提出某种假说,然后进行数学推导、逻辑推理或用实验结果进行检验,往往以论述或论证为中心,提出新理论,或补充和发展原理论,或否定原理论;有的研究对象属于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范畴,采用的论述方式却类似于社会科学的表述方式,即用调查研究所得的可信事实或数据来论证新的观点。赛恩斯编译依据经验,科技论文按研究方式和论述内容可分为:一、实验性论文。这类论文主要针对科技领域的一个学科或专题,有目的地进行调查与考察,实验与分析,或进行相应的模拟研究,得到系统的观测现象,实验数据或效果等较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和分析结论,准确与齐备的原始资料往往使其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依据与基础,它不同于一般的实验报告,其写作重点应放在研究上,追求的是可靠的理论依据、先进的实验方案、适用的测试手段、准确的数据处理及严密的分析论证。二、发现型论文。这类论文主要用来记述被发现事物的背景、现象、本质、特性、运动变化规律以及人类使用这种发现的前景。发明型论文是发现型论文的特殊形态,主要用来阐述所发明的装备、系统、工具、材料、工艺、配方等功效、性能、特点、原理及使用条件等。三、计算型论文。这类论文主要用来提出和讨论不同类型(包括不同边界和初始条件)数学物理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数列或数字运算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原理、数据结构、操作方法,或进行收敛性、稳定性、精度分析等。这种论文往往是计算机软件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四、理论性论文。这类论文可分为推导型论文、分析型论文和论证型论文等。1.推导型论文。这类论文主要是对所提出的新假说由数字推导和逻辑推理来得到新理论(包括定理、定律和法则)。写作要求是:数学推导要科学准确,逻辑推理要严谨严密,定义和概念的使用要准确可靠,力求得到无懈可击的结论。2.分析型论文。这类论文主要是对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机构、材料、工艺、样品等进行理论分析,对过去的理论分析,对过去的理论分析加以完善、补充或修正。写作要求是:论证分析要严谨,数学运算要正确,资料数据要可靠,结论要准确并经过实验验证。3.论证型论文。这类论文主要是对基础科学命题进行论述与证明,如对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基础学科及其他众多应用性学科的公里、定理、原理、原则或假设的建立、论证及其适用范围、使用条件进行讨论。五、设计型论文。这类论文一般用来对某些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对某些系统、工程方案、机构、产品等进行计算机辅助和优化设计,对某些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和仿真,对某些原材料等进行调制、配制。写作要求是:内容要新,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要合理,编制的程序能正常运行,计算结果要合理准确,设计的产品要经过实验和生产证实,调制、配制的物质要经过使用考核。六、专题型论文。这类论文用来对某一领域、学科或某项工作等发表议论(包括立论和驳论),通过分析论证,对其发展的战略决策、方向等提出新的见解。七、综述性论文。这类论文是在综合分析和评价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在特定时期内有关专业课题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它要求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综合介绍、分析、评述特定学科和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对发展作出科学预测,并提出比较中肯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综述类论文的写作要求相对较高,一般要求:资料新而全,作者立足点高、眼光远,问题综合恰当、分析在理,意见、建议较为中肯;题目一般较为笼统,篇幅允许稍长。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以汇集文献资料为主,辅以注释,客观而少评述;另一种是着重评述,通过回顾、观察和展望提出合乎逻辑、具有启迪性的看法和建议。除了以上这些论文类型,按研究方式和论述内容,科技论文还应有其他类型,这里不再列举。

怨乎

教育部长陈宝生:教育战线哲学社科工作要着眼“六个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部署,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如何谱写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宏伟篇章?5月1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作了深入阐释。具体内容是什么?一起来看↓↓↓努力谱写教育战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篇章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陈宝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哲学社会科学应在理论贡献、思想引领和实践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部署,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谱写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宏伟篇章,是新时代教育战线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主线,呈现时代特点、中国气派,着眼“六个好”,努力推动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举旗定向事关重大,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力量。举好旗,就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按照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肩负双重历史任务:一是要把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大格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二是要立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改革开放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进行经验的总结、理性的思考、学理的梳理、理论的说明、方法论的提炼,推动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迈上新台阶。举好旗,就是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展现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抓住历史发展大势,找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口、聚焦点、主旋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开好局,就是要努力把握理论和实践的互动规律。其一,行动的秘密在于理论优先。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对于理论的需求就越迫切。当前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千载难逢的伟大社会变革之中,迫切需要我们廓清迷雾,明确方向,武装头脑,推动发展。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历史和实践证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盲目行动,难免会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尴尬境地。△北京大学西校门。新华社发其二,理论的秘密在于实践第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源自鲜活的社会实践。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以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现实需求,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话语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勇立潮头,不辱使命,拿出足以解释实践、规划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话语体系创新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一环。话语的贫乏反映的恰恰是头脑的贫困、思想的贫困。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曾鲜明指出过这一问题,这也是今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只有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将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开好局,进而取得新成就实现新作为。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问题导向,一要选好题,二要破好题,要精心设计,按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来回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新课题。破题的灵魂是理论联系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紧密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新形势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赶考”。我们必须把工作落实到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上来,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落实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上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守土尽责,切实回答好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拿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质量过硬的理论成果,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贡献。答好卷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盯急需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把理论、方法、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攻破难题,交上满意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教育战线要深入研究提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方法论,形成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丰富党的创新理论宝库。研究方法应该对症下药、切实可行,力避陈词滥调、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勇于推动形成体现中国特色和优势的话语体系。我们要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理性的思考,作出科学概括、提炼和升华。要运用辩证思维深化理论研究,从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矛盾对立统一中洞察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准定位关乎事业发展格局和成败。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更好发挥作用,必须明确定位。第一,从定性角度分析。为党的理论建设服务、为哲学社会科学出力,教育战线担负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明确身份定位、阵地归属和主攻方向。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第二,从定量角度分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百分之八十奋斗在教育战线,我们必须有雄心壮志,充分利用好高校的优质学术资源、雄厚学术力量和庞大研究队伍,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贡献更多的优秀理论成果。△摄影爱好者在北京交通大学校园内拍摄盛开的郁金香。新华社发第三,从内容的定位看。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服务于全党理论工作大局,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也要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自身,利用先进理论进行自我剖析、自我革新,研究解决当前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争取强有力的支持,推出更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要把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放在党的理论工作大局中看待,放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看待,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中看待。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把精力更多放在育人上,放在队伍建设上,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大师少、精品少等问题。我们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把精力更多放在队伍建设上。要根据党的要求和国家发展需要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借鉴我们党培养干部的选人、用人、育人、管人机制,按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机制和办法。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上,我们党是有宝贵历史经验的。20世纪20年代后,我们党内产生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历史学科得到改造,经济学科得到成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得到系统解读和广泛宣传,这一批学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撑起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天空。我们党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一直注重利用高等学府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积累了党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重要性。△ 在湖南长沙的一所医学院,学生在图书馆取阅资料。新华社发育好人就是要选好人、管好人、用好人。管好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点是统筹管理好现有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选好人、用好人,关键是瞄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岗位、关键岗位、课题负责人等,要让决定权管理权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要有阵地意识,将研究课题交到政治立场坚定、学风优良、能力过硬的专家学者手中。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端人才创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从青年抓起,要创造条件,提供土壤,因势利导,下大力气培养扶植高校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人们常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这句话有道理,但还可以引申为“大学者,产生大师之谓也”。“产生”这两个字至为关键,大学不能只是一味引进甚至哄抢大师,而必须去精心培育、耐心孵化大师,这是育好人的题中之义。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教育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必须不畏艰辛、不辱使命,响应时代号召,写好“奋进之笔”,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绚丽篇章。(来源:教育部)

陌要爱

毕业论文写作宝典

毕业论文写作宝典第一步是确定论文的主题从广义上讲,只要你有新的思想、新的发现、新的视角、新的研究方法、新的材料等,你就可以在专业范围内的任何一门学科上写点东西,但这背后的“五新”极大地限制了硕士论文的选题。这是因为大多数作者是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学术论文,缺乏经验和深刻的知识积累,很难把握;同时,二三万字的条件对选题也有很大的限制,如果题目太大,就不能在这个范围比较窄。因此,选题的恰当与否对论文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有人甚至说,一个好的话题等于成功的一半。据许多议题的硕士论文,在这个水平上论文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经验:专业的研究空白,主题争议(更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看法),话题从其他专业研究对比了专业的话题观点(这是边际效应相关的主题),有插入老话题的新角度,刚来的行业和新的问题出来。第二步是围绕论文的选题,回顾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即“文献检索”这一步的工作比较困难,需要心理上的准备。在中国,目前大多数中文学术资料在互联网上查不到,需要人工检索,因此在这一步查找中文资料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可能非常大,尤其是英文资料,由于网络传播的便利性,查询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很多材料,即使是在目录中找到的,也是可以真正阅读的,仍然需要作者的不懈努力。这个步骤是必要的,如果不是在这一步骤中,你的纸张的内容可能会重复其他已经完成的工作,等同于徒劳的工作;寻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想的过程,产生思想火花,而不是采取这个步骤,相当于缩小他们的新想法,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来源。这也是在下一步完成视图、角度、材料在制备上的步骤。第三步,提出你自己关于这个话题的理论假设,或者要探讨的具体问题选题是指论文写作的总体方向和范围。如果你真的想写,你会遇到两种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想象一种或几种观点,但它们只是一种假设。通过大量的证据和材料,通过严格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了你的假设是正确的,从而构成了本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践方面:我应该具体说明哪些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和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否与所论证的问题有关,在多大程度上,这些都需要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在任何情况下,这涉及到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点的主题,这必须是清楚的,并贯穿整个论文。由于硕士论文的字数相对较多,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作者无法掌握全文,写作时不能偏离原先的假设或具体问题。第四步是决定使用哪种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投机和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研究。人们探索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并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假设,收集数据和结果的标准。然而,在当今的论文写作的各种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兼容性和内部连接。在一般情况下,根据讨论自己的具体问题和话题,它可以是一种研究方法,其他方法为辅。研究诸如“人”为当它接收信息的大众媒体信息状态收件人,这项研究确定了研究本身定量分析为主的方向,但也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思辨研究。在文科硕士论文,笔者直接由纸,规模普遍偏小,进行适应范围进行定量分析是有限的,更多利用他人而不是自己直接结果。这是由于纸张的大小比在有限的研究经费,个人进行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原因的能力有限的孝顺作者造成的。基于逻辑分析的论文,有的使用适当的定量分析数据,文章有时会增加一些重量。但是,必须根据实际需求,而不是显示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并打算这样做。什么结果进行量化,如一个非常宏观的话题已经适合投机性研究,坚持增加微观证据,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是一个特别的问题,现在写论文把握。第五步是本文的框架结构设计。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于硕士论文来说,它更有必要,要求更详细。总之,硕士论文应该有引言、第一章、主要章节和结论。在写作前,本章应该有一个总体布局逻辑,以使其结构合理;章与章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以防止盲目写作,淹没主题,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一步很少完成一次,往往取决于收集的资料,考察访问期间遇到的新情况,往往会发生变化。然而,正如建筑师在建房子之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在撰写硕士论文的层次上,文章的总体框架不仅应该储存在大脑中,而且一般要形成文字,比较细致,最好是专门针对“部分”(但不要在“章节”层次的开头就固定下来),这样你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了。现在是设计论文框架的时候了,因为有了书面章节的设计,在写论文之前,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咨询更广泛的专家,除了一个导师。框架不是厚纸,看时间花的不多,一般可以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修改论文的结构比写完之后再修改要容易得多,也要花费更多时间。不要错过这个机会。第六步:对已有的文献、调查资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充实到每一章中,并加以说明和论证这实际上是论文本身的写作,所以这种描述是为了让作者了解写作论文的过程。材料和论点,不是为了证明一个论点或说明一个特定的观点而生的,需要由作者组织和论证,以便能够非常自然和有力地服务于所讨论的主题。本文件大致由以下五部分组成:1、序言引言应说明研究的原因、当前的外部研究状况、本文的创新以及论文的框架结构。注重语言的简单性和明确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呼应了这一结论。一般来说,专家可以从序言中判断提交人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对主要内容的理解。2。相关知识背景说明如果论文涉及其他学科或专业知识,需要提前介绍。在引入设备时,我们应该关注数据和性能。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两者试图结合在一起,使之合理而自然。3、PAPE的主要研究工作这一部分是关键,作者应该清楚地说明自己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2~3章,分为几章,根据研究工作的性质来确定,最好按照模块划分,模块的划分可以按任务划分,也可以按性质划分,也可以按结构划分。例如,如果作者研究的是一个测试系统,根据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硬件模块和软件模块。每个模块包括几个子模块,软件包括结构设计和算法设计。在介绍自己研究工作的过程中,有的部分是采用现成的技术和成果,有的是自己设计、推导或创作,必须清楚地描述。许多论文在这一部分非常详细,没有区分哪些工作是由作者做的,那些工作是引用其他人。我不知道它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问题可以解决,细节是粗略的,摘要太长了。同样,不要超过四个章节,否则论文会太分散,工作量太大,一年内无法完成。4、验证结果研究生在做课题时要结合实际(纯理论研究除外),最好全程参与课题的全过程,所以最终的结果要与实际相比较,接受实际测试,鼓励学生完成实验验证,并通过对比数据说明研究结果的实际有效性。大量的实验验证数据无疑会增加论文的价值,为读者提供应用实例。在这一部分,应该有分析和结论,即使验证结果不完善,也有意义,因为目前科学研究本身就是讨论的过程,很多研究工作离不开计算机,用于模拟、仿真或数据处理。因此,验证系统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5、结论部分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阅读全文,使读者对作者所做的工作有基本的了解,最后主要是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重新对论文大纲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特别是要注意论文的创新之处。同时,要指出自己的研究工作还需要改进,或者未来的努力方向。事实上,专家在阅读论文之后 小茶杯论文查重经验分享: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论文查重就是不错的选择

静女

「人工智能」怎样应用在文本数据研究中?

作者:张荣显,赵莹,曹文鸳在人人都谈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是否可以与这些新的技术发展结伴而行?这成了困扰当前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一大难题。社会科学是探索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一领域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视野,但同时也因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所掌握的技术、算法的相关知识相对较为薄弱,使得其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望而却步。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主要指机器以模仿人类智能的方式执行任务,[1]具体来说,可从三个层次理解人工智能。第一个层面比较泛泛而谈,指机器执行我们通常理解的(human-like understanding)任务的能力。[2]第二个层面综合了类似人类的多种能力,即机器具有像人类一样感知(sense)、理解(comprehend)、行动(act)、学习(learn)的能力。[3]第三个层面上升至认知和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显示出类似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强调人工智能是一种复杂的技术应用,机器能展示人类的认知功能(human cognitive),如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4]总体来讲,人工智能主要集中在类似人类的感知、认知和判断能力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根据机器是否具有自主意识,可区分为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不具有自主意识的弱人工智能[5]弱人工智能主要是模拟人的某些特定的技能,智能处理一些特定场景和应用的问题,实际应用领域包括,例如语音识别,图像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自动驾驶,智能控制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尚停留在弱人工智能阶段,正努力向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突破。那么,当强人工智能应用得以实现后,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就可以取代人类呢?人工智能VS人类在人工智能的实践和应用中出现过机器战胜人类的AlphaGo,它结合了蒙特卡洛树搜索与深度神经网络(决策网络和数值网络)算法,通过自我学习进行直觉训练,匹配职业棋手的过往棋局中约含3000万步棋着,进行强化学习,以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围棋水平。[6]在2017年5月,AlphaGo战胜了世界第一棋手柯洁,是围棋界一次人工智能算法成功的尝试,引发了人工智能可以战胜人类的讨论。但AlphaGo在与人类进行围棋对决的过程中,也有"人不可能不出错"的因素。相比于不断"进化"的AlphaGo,红极一时的索菲亚机器人通过预先录好的脚本应答各种问题,模仿人类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并能够与人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2016年,曾登上时尚杂志封面、接受各地媒体访谈,走上机器人巅峰。[7]虽然索菲亚机器人逼真的外形和快速反应的能力曾经让大家以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但这种只能通过预先设定的脚本进行反应的做法仍然是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它还是无法自我思考。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有学者总结目前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七大技能[8],指出当前人工智能还无法通过技术或算法达到的能力,这也是目前否定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的原因所在。一、讲故事的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二、具有专业知识的内容(Content)三、对场景理解的能力(Context)四、多层次的情感处理的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e)五、因材施教(Teaching)六、兼备人际的强关系弱关系(Connections)七、伦理和道德的判断(An ethical compass)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实践和应用在目前取得的成果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一个非自主意识的弱人工智能阶段,机器实现自我意识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的,我们能做的是不断提升技术,优化算法,不断提升机器学习和辅助的能力。因而,我们不应该去问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或者计算机能否赢得图灵的模仿游戏这类问题,我们需要机器来做那些人类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这才是关于人工智能需要去研究的具体问题。[9]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向惠及人类的实践应用发展。所以,停止关心机器取代人类的问题,将关注点聚焦在机器如何辅助我们的实践应用中。回到社会科学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工智能多应用在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尤其是对文本数据的意义挖掘和价值洞察。涉及到的文本数据类型多样,包括新闻报道、社交网络的信息、历史档案、访谈文字、文献、政策文档等。过去,在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中,都是人工进行文本或者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如今,运用人工智能来面对文本或数据的时候,如何从文本中来理解人的行为和想法?人工智能在文本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中的应用,集中在媒体监测和趋势预测等方面。以舆情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为例,当前很多应用是处于收集资料的阶段,即是人工智能的感知层面。利用机器获取数据涉及到数据覆盖度的问题,是机器获取的数据是否齐全或者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获取到的数据质量的考量,这与人工智能对于数据获取的感知能力有关。认知,相当于机器通过对自然语言文本的理解,进行智能的自动化归类和分析,实务上来说,就是如何去测量,从文本中得到意义和洞察结果。判断,相当于了解了文本之后所作出的决策和行为。也就是说,怎么解释、分析、挖掘研究发现,协助用户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以为后续采取行动做指引和参考。这三部曲,就是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进行文本数据的挖掘及分析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文本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过程中遇到的三大挑战。以当前舆情分析为例聚焦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人工智能在文本大数据挖掘的方面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应用。以舆情系统为例,当前主要以描述KPI的结果为主(如图1所示),如数据来源、内容的分类、点赞数、跟帖数、分享量、热度,情感分析、情绪分析等。这些都是机器感知的一部分,但目前这种分析能力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阶段,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人工智能面临的主要的难题——对语境和场景的认知无论是舆情研究还是其他的文本研究中,认知层面涉及到的问题是目前机器比较难以解决的,尤其是需要考量中文千变万化的语境和上下文复杂的场景。对于机器来说,针对语境和场景进行理解需要大量的常识,这也是目前人工智能应用较难突破的部分,但是语境和场景也恰巧是文本数据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小妞,你今天棒呆啦",这个句子中的形容词"棒呆啦"指代的到底是赞赏还是讽刺?Amy做了一件很正确的好事时,就是赞赏,但当Amy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时,就是一种责备和讽刺。在不同场景下,"棒呆啦"一词的含义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缺乏对语境和场景的常识下,机器的认知会产生歧义或者是不理解的状况。同时,文本的自动化情感分析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无论是基于机器学习还是词库匹配的情感分类,机器都无法像人一样具有场景和语境的常识,对于文中涉及到的如反讽、暗语等修辞的认知能力还远远不及人类的理解水平。在纷繁复杂的场景和语境中重塑5W1H通过重塑5W1H(Who, What, Where, When, Why和How),以此来呈现信息中的关键要素,这也是文本挖掘和分析试图在做的事情。当前,机器是可以对Who, What, Where, When进行挖掘和分析的。例如,以通过人物角色、意见领袖进行Who(谁)的挖掘和分析。通过关键词定义议题的概念,对What(议题)进行挖掘。通过对地点和信息来源渠道进行Where(地点)的挖掘。通过API的方式,实时采集数据,得以实现对于When(何时)时间信息的挖掘。另外两个关于因果的Why 和 How,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机器基本上是没办法帮我们解决的。除了对于基本要素5W1H的理解,社会科学研究更需要强调的是变量之间的差异和关系,以及数据背后的因果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进行多个变量的差异性或者关系的分析?如何提升对文本的感知、认知和判断的能力?这是文本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度的程序化和同质化总结当前舆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过度的程序化和同质化都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解释力和判断力,这样就限制了我们找出更有洞察力的一些发现。所以从感知、认知到判断,重要的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可视化结果,而是这些结果能带给我们作出判断的信心和确定性。这就需要从数据库的建立——抓取数据开始,到设定分析框架,从测量到分析,应该都是由我们"人"来掌握的,是我们决定机器给我们看什么,而不是机器决定我们看什么。信息技术—>社会科学文本大数据挖掘过程经历不同的几个阶段。最初,是通过搜索电子简报,对信息归类。到现在是舆情监测、品牌聆听的做法,从符号/信号到归类资料到信息可视化,目前都已经做了很多的实践和应用。大部分的舆情分析工具都是在这个阶段,有很多运用机器进行自动化分析的系统或程序。但想要做到监测之后的分析和挖掘,就需要对文本大数据挖掘有全新的理解,即从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视角转向至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的视角,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应该是辅助文本的挖掘和分析。文本大数据挖掘过程经历的阶段运用人机结合,在内容挖掘、语义分析、结构挖掘和社交关系等分析方面,突破感知的层面,提升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在充分利用机器辅助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科学的概念与方法,以覆盖度、测量和解释这三个重要的维度为重心,聚焦人工智能对文本的感知、认知和判断层面来处理文本大数据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工智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何实现这种人机结合的机制,将大数据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结合?将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融合在大数据技术平台上,形成集网络挖掘、机器学习、内容编码、统计分析、情感分析等这些模组集中在一个平台上(DiVoMiner)进行文本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10],方便研究人员一站式进行研究设计,类目建构、内容编码、质量监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结果输出,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大数据技术辅助在线内容分析法,供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文本数据的挖掘与深度分析。DiVoMiner大数据技术辅助在线内容分析大数据技术辅助在线内容分析法机制为满足社会科学研究对研究质量的需要,平台提供信度测试和质量控制机制,以保证文本挖掘和分析过程的科学和严谨。尤其是内容编码这部分,不同于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打标签",主要差别在于内容编码的严谨程序化,除了前测编码外,编码员之间的内在信度和编码质量也都有保障。正是因为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得研究更具有定制性特征,给予研究人员更多的自主空间进行个性化的研究,解决了当前舆情分析或文本挖掘与分析中面临的问题,例如自动化情感分析中,机器无法解决语境和指向物模糊的问题,在DiVoMiner上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定制化类目,对文本中的变量进行测量。因而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实现了对于文本中的多变量的差异和关系的挖掘。编后语下篇将推出大数据技术辅助在线内容分析法的发展历程及具体的操作流程。该研究方法和研究平台的具体的案例介绍和应用将陆续推出,更多内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参考文献[1] Marr, B. (2016).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Forbes.[2] Knowledge@Wharton (2018). Vishal Sikka: Why AI needs a broader, more realistic approach.[3] Daugherty, P., Carrel-Billiard, M., & Biltz, M. (2018). Accenture technology vision 2018.[4] Valin, J. (2018). Humans still needed: An analysis of skills and tools in public relations. Discussion paper.[5] Searle, J. (1980).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 417-457. doi10.1017/S0140525X00005756.[6] Silver, D.,Huang, A., & Maddison, C. J. ect. (2016). 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 and tree search. Nature: 484–489. doi:10.1038/nature16961.[7] 2018AI界的第一件大事记:索菲亚原来是个“骗子”. 新浪财经头条. 2018年8月22日.[8] Adam J. Gustein & John Sviokla. 7 Skills That Aren’t About to Be Automat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8年7月17日。[9] Parnas, & Lorge, D. . (2017). The real risk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60(10), 27-31.[10] 张荣显,曹文鸳:《网络舆情研究新路径:大数据技术辅助网络内容挖掘与分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8期,第111-121页。

春花开

有哪些时刻让你觉得「学习真快乐」?3个方法让你学到停不下来

Preface: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经历过:“学习学出一种幸福感”的感觉。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而这种感觉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可遇不可得的。比如小七之前就觉得,有时学习学出“幸福感”,就停不下来,想一直学下去,效率超级高。然而这种状态并非每天都有,可能是“看运气”。看来才知道,这种状态并非“自发的”,而是“自觉的”。自发是指无意识地滑入这个状态;而自觉是指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让自己进入“学习真幸福”的状态。今天小七学姐就教大家一些方法,如何控制自己,学出幸福感。在说方法之前,小七学姐先请大家构想三个场景:场景一:你现在还有三天就要考试了。这次考试是闭卷,参考书目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因为上课时没有好好听,你需要三天内把这本书“预习”一遍。你于是打印好PPT,拿起《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开始学习——场景二:你现在还有一个月就要提交毕业论文了,这个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而你此时迫切需要学习《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书对于你做的研究可能非常有启发,你于是开始学习——场景三:你现在毕业论文已经答辩完,准备毕业了,而且拿到了研究生offer。这时你在宿舍,非常轻松地拿出了一直想学、但一直没学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书对于你读研时做研究非常有益,你于是开始学习——同样都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大家觉得,哪种学习会让你觉得更快乐?学习效率更高?01当你的忧虑感消失时学习更加快乐前段时间,一个考研的学妹跟我吐槽,北大的参考书太难,她准备放弃北大,考另一个学校。没过几天,她又说:当换了目标院校,再看北大的参考书,她觉得居然很有意思,也不是太难了。结果呢,她六天就看完了之前一个月也没读完的参考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体验?不刻意去做的事,反而能做得更好。就好比上面我说的三个场景里面,场景三是学习效果和成就感最高的。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小七研究生室友的真实体验。她当时拿到了保研offer后,在宿舍一边看编程书,一边敲代码。这种“本应在玩的时间学习”的感觉,让她成就感巨高。不仅如此,她说自己当时进入到了一种“自成目标”的状态。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时,将做这件事本身视为目标和最大的回报。也就是不特别期望活动本身会获得什么好处,而是进行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赏。 那时她沉浸在敲代码中,忘记时间,忘记情绪,忘记其他事物。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在这件事情当中,感觉非常的愉悦。这就是传说中的“心流”状态。02非常非常管用的“心流理论”心流(flow)可能是大家都听过的词,但可能很少有人意识到,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它意味着你可能不需要动用“意志力”,就自然而然专注学习,学得停不下来。心理学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举个例子,就是玩游戏时那种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的状态,有点像“成瘾”。而心流体验(optimal experience)是产生心流时伴随的一种神奇而幸福的体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学习时产生“心流”,我们就会像打游戏一样,感到愉悦,无法中断。米哈里齐克森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7个特征:1、我们倾向去从事:即我们知道,这件事是有益的,或者是有趣的。2、我们会专注一致:在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充分保持注意力集中。记住,“注意力”是心流的核心,也是必要条件。3、有清楚目标:我们会对总体达成的效果,有一个预期。4、有立即回馈:我们做的事最好是有立即回馈的,做好在当下就有回馈。比如听网课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编程可以体会代码运行时的快乐等等。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即我们不能做高于我们能力太多的事情。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会感受不到日常生活中的忧虑,就是刚刚说的自成目标。(再回顾一下自成目标:不特别期望活动本身会获得什么好处,而是进行这个活动本身就是最大的奖赏。)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可以从事很长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03如何快速进入“幸福的”学习状态(心流)想要达到心流状态并不难,大家记住三点就行——1、制定目标:挑战与技能匹配这一点是最最最最重要的!为自己设立一个合适的目标。那什么样的目标算是合适的呢?怎样的目标才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心流」体验呢?如上图所示,当我们遇到的挑战和自身技能相匹配时,我们就落在了心流体验区。这时我们可以发挥自己专业技能,迎接挑战,全身心投入其中、达到目标。比如考研时,如果书籍专业程度过高,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依然没办法搞懂,那就很容易陷入焦虑,没有成就感,从而落在了焦虑区。这时候就需要调低目标的难度,比如更换难度等级低一些的书籍、收听网课帮助理解等方法,给我们找到合适的“对手”,回到心流区域。而如果我们阅读一本很简单的儿童书,完全不值一提,那么就容易感到厌烦,同时也离开了心流区,来到了倦怠区。这时,应当将目标设置得高些,比如更换专业程度更高的书、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输出能力,这样才能更有热情,为更大的挑战打磨技能,重新回到心流区。制定目标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达到心流的“元因素”,如果不能做到挑战和技能的匹配,俗称s=t+1,即使后面进入了专注,也会迅速滑入倦怠区或焦虑区。不懂就问,什么是s=t+1?s是挑战,t是技能,s=t+1就是挑战应该比技能高一点点,“跳一跳可以够到”,这种情况最容易进入心流。2、进入专注如果说“目标”是进入心流的根本步骤,“专注”就是进入心流的直接步骤。是一个前提条件。而进入专注,就需要时刻锻炼自己的觉察力,而冥想就是提升觉察力的有效方法。比如小七会在准备学习前,先收拾书桌,在收拾书桌时,脑子里清空所有杂念,自我暗示自己的大脑就像书桌一样被整理有序,在学习之前就进入专注状态。而三水喜欢在学习前用冷水洗脸,她说这样的步骤能建立她“外部世界与内心的联系”。3、记录心流回顾自己的心流状态,记录在何种状态下,自己可以更快专注、更快进入心流,那么下次就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下面会放上三水的一些记录,以作参考。04记录心流当我们每进入一次心流,就可以记录下来,有哪些能让你更容易进入“心流”的方式。比如三水在使用了心流理论的方法之后,记下了她自己的“进入心流方法17点”,也就是说,三水认为自己更能进入“心流”有17点方法。篇幅原因,这里给大家节选七点,大家可以模拟练习。1、手机放在距离右手边一米的位置,电脑高度和视野平齐(抬高60°),距离自己30cm左右。左手边放书本,右手边放笔记或草稿纸,两手同在桌面上。这样有序的布置更容易进入心流。2、进入心流状态后,大脑会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而不觉得时间流逝。往往做完一题才发觉过去了几小时。这样的话,在学习前,水杯就一定要在右手边!以免打断自己的心流状态。3、心情浮躁想听音乐时,手机里放白噪音是一种替代方法,减缓焦虑感。(这一点解释一下,三水如果学习时不听歌,会觉得特别焦虑。但听歌又会打断思路,所以用“白噪音”作为折中。大家不一定要学。)4、设定心锚——在学习前先做件有仪式感的事。每天上午在房间运动二十分钟,然后洗一把脸,更容易进入心流。脸被冷水激过的清醒,能让我在身外世界和内心世界之间迅速建立一条有形的联系。每次学习前都做同样的事,把它们和学习联系在一起,那么长此以往,这件事就会产生条件反射,瞬间回忆起自己埋头苦读的感觉,更快地沉浸在学习的状态中。比如洗冷水,加了这个学习BUFF,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随着冷水的刺激都瞬间回忆了起自己埋头苦读时的感觉,回到书桌时立马就进入状态。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开小番茄APP(解释一下,这是小七和三水最喜欢的时间管理APP~),设置一个番茄钟的时间为35分钟,这个比较符合我的学习节奏。35分钟后,休息10分钟。在这十分钟里,运动五分钟,用冷水洗把脸,强化心锚,继续学习。一个番茄钟内,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6、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清楚自己明天要做什么,做好计划,这有助于第二天早起。7、阅读书籍比听网课更容易分神,因为阅读是“非人工参与的信息输入过程”。这时用RIA读书法,强化自己与书籍之间的交流,即时反馈,能让自己更能在心流状态保持。…………大家可以看到,小七和三水进入“心流”的方法是不同的,但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真正的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状态(心流),并因此得到内心秩序和安宁的时刻。“学出幸福感”真的不是玄学,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得到。构筑内心的秩序是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许这是我们心中真正向往的自由。Best Wishes

若是若非

心理学入门:6个方面的研究取向 I

心理学入门Introcing Psychology – Introction to 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正在成长为一颗枝叶繁茂的科学大叔;研究心理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它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试验方法是心理学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心理学中还经常采用观察法、测验法和个案法等。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派别纷争的时期。当时涌现出来的重要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心理学风。不同学派在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显著的分歧。它们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都起到了作用 。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学各派别间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心理学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认知心理学的取向、行为主义的取向、精神分析的取向、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的取向、生理心理学的取向、进化心理学的取向。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某些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念(如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受到日益猛烈的抨击,而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形成了以下6个方面的研究取向:1、认知心理学的取向: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主要探究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过程。强调环境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因素,而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影响到行为的。2、行为主义研究取向:主要研究行为,观察学习等,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3、心理分析研究取向: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把青年期看作力比多活劢的高潮时期;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4、人本主义研究取向:认为人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单独存在的,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5、生理心理学取向: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脑结构、免疫、遗传对人的影响,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6、进化心理学取向:强调自然选择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的塑造作用;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强调“过去”对心理机制的关键作用。功能分解是探究心理机制的重要途径;心理机制具有模块性 ;人的行为表现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

动于无方

学术论文的六个关键方面,缺少一个都不是好论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导师一般是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而不会叫给学生写好论文的方法,从事研究之后,大多数人又忙于写论文,给予发表论文,而不会去考虑撰写论文的方法。因此,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拿学位、为职称、为获奖而撰写论文,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都很难发表出来,而为了发表出来就走关系,找熟人。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学术就永远拜拜了,什么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过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而为学术之外的目的来捞取学术功名的确比比皆是。也难怪有中国学术大多数是垃圾之说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本人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一、选题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什么呢?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一)关于文献梳理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是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2、如何梳理文献?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二)如何使用文献?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看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背阴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三、论证的逻辑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积分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五、论文的结尾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六、关于学术不端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断、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抄袭剽窃。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2、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这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3、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5、低水平重复。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7、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阎惜姣

社科视窗②丨坚持“六个围绕”做到“六个加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面对新的要求,金华市社科工作要认清形势,围绕中心,明确重点,抓好落实。一、“六个围绕”一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14次到金华调研指导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探索、阐释和宣传工作。二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04年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的“人文金华”建设目标的指示,开展金华文化工程研究和人文科普工作,助力金华人文素养提高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是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及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和“市域治理现代化”目标,组织开展区域治理、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课题研究,多出成果。四是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开展智库建设,组织对市委关注的重点、难点工作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痛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五是围绕重大时间节点推进社科工作,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明年建党100周年,要利用这些重大节点,提前谋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六是围绕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培育青年社科人才,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环境。二、“六个加强”一是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以理论研究和阐释为重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理论武装工作。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到金华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社科界的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建设。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协同研究阐释,通过读书会、学术会议等形式,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二是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以省内有较大影响、支撑区域战略发展的重点智库为目标,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强、独特优势明显的各领域专业特色智库。支持高校、相关单位开展新型智库建设。支持各类社会智库建设,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围绕市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课题研究、专题研讨。建立应用对策研究机制,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交社科工作者的决策咨询成果,努力为发展出招,为改革谋策、为民生献计。三是加强市域学术共同体建设。以省内有知名度的学术研究中心(基地)为目标,创办专业性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公办、民办学术研究机构和重点研究基地。深化金华文化研究。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科学阐释“婺学”内涵及其历史脉络打造金华文化研究新高地。进一步突出当代发展研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金华文化走出去。培育优势学科和学术品牌。推出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学术作品。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打造金华研究新高地。四是加强社团建设管理服务。以培育优秀社团,不断壮大直属学会组织为目标,坚持党对学术社团的领导。加强学会工作者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以深化群团改革和社会组织改革为契机,加强学会党组织建设,把党的工作融入到学会运行和发展的全过程,确保学会建设的政治方向。努力营造促进学会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通过有针对性的课题申办、交办、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学会结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学术研究,提高学术服务能力,支持各学会发挥专业所长开展各类学术性、公益性服务。五是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改善金华人文环境为目标,办好《社科视窗》和《社科讲堂》两个理论宣传和科普栏目,继续大力推进省级、市级和县级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利用“社科普及周”、“人文讲堂”等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增设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的有关设施和内容。推动市域各种学术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打造高质量文化供给地。创新社科普及工作机制,加强科普的网上网下联动,大力推进“互联网+科普”新模式,培育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发挥热心公益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打造新时代精神文明新高地。六是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以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社科人才建设为目标,扩容社科人才专家库。做好社科人才的推荐选拨工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强高层次社科人才引进,推进金华籍人才智力回归。注重青年社科人才梯队建设。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使我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作者单位: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后记】习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万章

6个课题,其中2个省级重点!“科技文化建设”研究专项列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日前,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202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对策研究类(部门合作专项)立项名单,“科技文化建设”研究专项名列其中,一共有6个课题正式立项,其中省级重点课题2项,占据该专项重点课题的2/3。2018年浙江省副省长高兴夫在省科协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科技文化省建设,在全国作示范。”省委《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和省政府“科技新政50条”均明确提出要“制定和实施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计划”。为推进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落到实处,省科协和省社科联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推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作与融合。根据协议精神,双方联合开展“科技文化建设”研究专项,纳入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对策研究类课题管理。本次课题面向社会进行公开统一申报,“科技文化建设”研究专项总计收到来自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9个申报课题。经过专家评审,浙江科技学院钭利珍的《重要窗口使命下浙江科技文化的凝炼与发展研究》、嘉兴学院唐雯的《浙江科技文化省建设的路径、机制与对策研究》等2项被确定为重点课题,其他4项为一般课题。具体名单如下:“科技文化建设”研究专项是推进科技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首期课题设立了5大研究方向,分别为文化挖掘、路径研究、测评机制、典型案例和发展规划。旨在进一步整合一批有志于科技文化建设的省内外专家学者,挖掘与开发并重,研究和推广并举,积极推进浙江科技文化强省建设,为全国科技文化建设探索新路子。来源:浙江省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