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公告泰也

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公告

根据中央批准的组建方案,中国历史研究院从全国史学界遴选41位专家学者,成立学术咨询委员会。现将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予以公告。(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戴逸(主任)男,1926年9月出生,江苏常熟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史、清史。代表作有《中国近代史稿》等。金冲及(副主任)男,1930年12月出生,上海人。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史。代表作有《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王巍(副主任)男,1954年5月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史前至夏商周考古、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代表作有《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等。于沛男,1944年5月出生,山东福山人。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史学理论暨史学史。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主编)等。马敏男,1955年6月出生,四川富顺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经济社会史、博览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代表作有《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等。马大正男,1938年8月出生,上海人。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疆域史。代表作有《中国边疆经略史》(主编)等。王先明男,1957年2月出生,山西长治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代表作有《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等。邓小南女,1950年6月出生,山东临邑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专长为宋史、官僚制度史。代表作有《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史金波男,1940年3月出生,河北高碑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民族史、西夏文史、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代表作有《西夏经济文书研究》等。冯时男,1958年10月出生,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古文字学、天文考古学、先秦史、历史文献学、古代思想史。代表作有《中国天文考古学》等。刘北成男,1949年8月出生,北京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专长为世界近代史、西方思想史、史学理论。代表作有《福柯思想肖像》等。刘庆柱男,1943年8月出生,河南南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汉唐考古学。代表作有《古都问道》等。李杰男,1954年11月出生,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学术专长为史学理论。代表作有《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等。李捷男,1955年2月出生,山东平阴人。《求是》杂志社原社长、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毛泽东生平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作有《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等。李伯谦男,1937年2月出生,河南郑州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考古学。代表作有《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等。杨共乐男,1962年4月出生,浙江诸暨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外古史比较、古代罗马史等。代表作有《早期丝绸之路探微》等。杨国桢男,1940年3月出生,福建龙岩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社会经济史、海洋史。代表作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等。吴恩远男,1948年4月出生,重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世界历史、俄罗斯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代表作有《苏联史论》等。何一民男,1953年6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城市史、中国近现代史、区域文化史。代表作有《中国城市通史》等。沙健孙男,1934年2月出生,江苏宜兴人。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代表作有《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评若干社会思潮》等。张树军男,1957年10月出生,山东莱芜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副部长级)、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共党史。代表作有《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录》等。张海鹏男,1939年5月出生,湖北汉川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代表作有《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合著)等。陈庆英男,1941年10月出生,广东台山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专长为藏文史籍。代表作有《元朝帝师八思巴》等。陈祖武男,1943年10月出生,贵州贵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代表作有《中国学案史》等。陈晋男,1958年10月出生,四川简阳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副部长级)、研究员。学术专长为毛泽东与中共党史。代表作有《毛泽东的文化性格》等。陈谦平男,1955年2月出生,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华民国史。代表作有《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等。苗普生男,1948年11月出生,山东茌平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专长为民族史、新疆地方史。代表作有《新疆史纲》(合作主编)等。林文勋男,1966年3月出生,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经济史、中国乡村社会史、中国边疆学。代表作有《唐宋社会变革论纲》等。周伟洲男,1940年2月出生,广东开平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民族史。代表作有《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等。郑师渠男,1946年8月出生,福建福州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史、近代思想文化史。代表作有《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等。胡德坤男,1946年3月出生,湖北随州人。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理事长、首席专家、教授。学术专长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边界与海洋史。代表作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主编)等。侯建新男,1950年10月出生,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学术专长为世界史。代表作有《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耿云志男,1938年12月出生,辽宁海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政治史。代表作有《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文化转型》等。徐蓝女,1947年11月出生,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学术专长为世界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代表作有《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等。高星男,1962年2月出生,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人。中国科学院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学术专长为史前考古、人类起源与演化。代表作有《水洞沟:2003-2007年度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等。葛剑雄男,1945年12月出生,浙江绍兴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学术专长为历史地理、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代表作有《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者)等。焦南峰男,1954年1月出生,陕西宜君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学术专长为秦汉考古、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研究。代表作有《汉景帝阳陵》等。熊月之男,1949年12月出生,江苏淮阴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代表作有《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魏坚男,1955年12月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教授。学术专长为北方民族考古、蒙元考古。代表作有《元上都》等。魏存成男,1945年10月出生,河北平乡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高句丽渤海考古与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代表作有《渤海考古》等。瞿林东男,1937年12月出生,安徽肥东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学术专长为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代表作有《瞿林东文集》等。《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24日 18 版)

黑塚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原标题: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原文 悟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必须要高度重视历史,要深入研究历史,要充分借鉴历史发展的经验。重视历史研究,意义重大。首先,研究历史,是发展社会科学理论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创新社会科学理论,离不开历史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列宁说过:“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所需要的实践,既包括当下的现实,也蕴含在过往的历史过程中,而且过往的历史过程包含了更多的实践。所以,若不认真研究历史,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就缺乏实践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理论的真伪鉴别,也离不开历史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鉴别理论的手段上有区别,自然科学理论的真伪,可以通过可重复的自然实验或实验室实验来鉴别,而社会科学理论的真伪或价值,只能通过研究历史,通过研究过往人们的社会实践,分析其对错或价值大小。所以,如果缺乏历史研究基础,社会科学理论的最终价值认可必然没有可靠的依据。其次,研究历史,也是推进现实发展的需要。要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离不开对历史的借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和教科书,一是因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这种相通性说明,历史、现实、未来有因果联系。我们对过去的历史看得越深、分析得越透,对现实的谋划就越精准,未来发展就越可期待;二是因为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具有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都是一个矛盾的体系,是包含着相互对立方面的整体。事物自身的发展,就是事物中的对立面的展开,在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中,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运动,其基本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一个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曲折前进过程。由于事物发展有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特征,所以,历史发展总是存在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有了发展的相似性,必然也就有了发展的可借鉴性。所以,为了有效推进现实的发展,我们就需要认真学习历史、认真研究历史,当历史的好学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和借鉴历史,首先需要我们坚定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其次,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本质是要通过歪曲历史事实,搞乱人心,最终达到实现少数人不正当利益的目的。而我们共产党人代表的是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人,就必须始终坚持真实的历史,始终坚持人民的历史。再次,学习和研究历史,需要体现内容的全面性。一是要努力学习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要加强对自身历史的了解。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要清楚“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三是学习历史还应该学习一些世界历史知识,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学习、研究和借鉴历史,我们必须清楚,中国的发展和改革,是一个艰难和曲折的过程,道路上会有不少绊脚石和拦路虎,对进一步推进发展和改革的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另外,我们还要清楚,历史是合力的结果,发展和改革需要全民行动。幸福是奋斗得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正道,要努力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宋圭武,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事之若何

期刊《历史研究》已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于今年1月挂牌成立,其院刊《历史研究》现已正式进入公众视野。2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了一篇题为《在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中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文章。该文作者为周群,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常务副主编”。这也意味着,此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双月刊《历史研究》,现已正式划归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公开信息显示,除了《历史研究》常务副主编一职外,周群此前还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室主任、史学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历史研究》(双月刊)为历史学专业学术刊物,创刊于1954年,刊登中国史学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史学史、史学理论、各种专业史的科学论文和著作评价,历史文献的考证与介绍,以及读史札记、学术动态等。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介绍,《历史研究》一直是全国历史类期刊中居首位的核心期刊,也是中共中央“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倡议创办的历史学专业刊物。毛泽东曾就创办《历史研究》提出以“百家争鸣”为方针研究历史,郭沫若为《历史研究》第一届编委会的召集人。今年1月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成立。这一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出席挂牌仪式。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的李国强在接受新华社半月谈记者采访时透露,此次新成立的中国历史研究院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现有的五个研究所进行资源整合,即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其中古代史研究所是由历史研究所改名而来。此外,新成立一个历史理论研究所。李国强还提到,中国历史研究院组建中国历史研究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剥离出来,作为历史研究院的院刊。同时又特批再创办一个刊物,暂定名为《历史评论》。并且,还要办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振振有词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发布“三刊一报告”

12月30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新刊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历史研究》升级改版、《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创刊、《历史评论》创刊及《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19)》。《历史研究》创刊于1954年,自2019年1月《历史研究》划归中国历史研究院以来,历史研究杂志社对该刊进行了改版。据介绍,升级改版后的《历史研究》将着力开展重大选题的策划,围绕重大历史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组织优秀稿件,并将于《历史研究》2020年第1期刊发一组笔谈,主题是“经世致用与中国史学的成长”。另悉,改版升级后,《历史研究》的选题范畴和刊文范围也有新突破;在研究领域上,对研究相对薄弱的世界地区史和国别史以及新兴史学领域予以更多支持;在研究方法上,优先选用跨学科特点鲜明的优秀论文。新刊《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为半年刊,创刊号将于2020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新刊以中长篇、实证性专题研究成果为主,打破学术期刊的字数限制,单篇论文可达10万字,不同体例与风格的论文兼收并蓄;在聚焦具体问题、系统阐述相关学术主题的同时,倡导和鼓励学界开展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和对现实具有借鉴意义的史学研究。新刊《历史评论》创刊号将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据介绍,《历史评论》不仅面向专业学者,也面向历史爱好者和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在融媒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该刊设置了“文萃·网言”栏目,摘编纸媒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刊发推送的热点文章,同时选刊部分网友评论,推动线上线下互动,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使广大历史爱好者在正确历史观引导下,进一步提升历史素养。除学术刊物外,发布会还介绍了《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19)》的推进工作。据介绍,《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是历史研究杂志社本年度启动的历史学评价项目,计划每年发布一次,系统梳理和全面呈现上一年度中国历史学学科现状、研究前沿和学术热点;总结进步,反思不足,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助推新时代中国史学行稳致远;通过评选优秀论著,探索新的学术评价方式,鼓励学者脚踏实地,出思想出精品,做真学问大学问。该前沿报告的评价内容涵盖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等各领域;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专家评审等方式,评选年度优秀论著及中国历史学研究年度十大关键词、十大研究热点和十大学术事件。(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卡米诺

中国历史研究院2020年度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申报公告

为推出高质量史学研究成果,中国历史研究院特设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以下简称“出版资助项目”)。现将中国历史研究院2020年度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申请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出版资助项目”宗旨“出版资助项目”面向全国史学界,资助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的高质量史学类学术成果,促进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学繁荣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史学智慧。二、申报条件1.申报成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要体现原创性、前沿性、理论性、现实性,对解决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具有推动作用,对学术发展具有奠基作用或促进作用,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符合学术规范,学风严谨、文风朴实。2.申报成果须全部完成且尚未公开出版。申报成果与申报人已出版或发表成果内容的重复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3.申报成果形式主要为中文学术专著、学术资料、考古报告、古籍整理、学术译著、工具书等。4.申报人必须是申报成果第一作者,专业技术职务不限。5.申报人须按照《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的要求,如实填写并确保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对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以已出版著作申报等行为的,一经查实,即纳入科研诚信记录,通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及申报人所在单位,申报人终身不得申报中国历史研究院组织的各类项目;如已入选,其学术成果将退出“出版资助项目”,申报人须退回资助证书和已拨付的“出版资助项目”经费,出版社回收已印制和发行的出版物,相关经济损失,由申报人自行承担。三、申报材料1.从中国历史研究院官网(后附网址)下载《申请书》,或向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项目管理处索取《申请书》。2.申请书一式2份,A4纸单面打印,左侧装订,填写推荐意见,并签字或盖章。成果打印稿3套,A4纸双面印制、左侧装订成册。3.电子光盘。须包含申请书和齐、清、定的书稿。我院将做好申报材料的保密工作,材料恕不退还。四、申报受理1.申报人可经所在单位同意或经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定出版机构推荐申报中国历史研究院出版资助项目。2.申报人所在单位或提供书面推荐意见的出版机构,对申报材料要严格把关、严格审核,须提供明确推荐意见,在申请书相应位置加盖单位公章,承担信誉责任。3.申报人个人或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或相关出版机构,请于2020年5月30日前,将申报材料提交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4.申报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院1号楼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项目管理处收,邮政编码100101,联系电话(010)87421808。五、评审工作“出版资助项目”评审严格遵循科学、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主要程序包括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学术委员会评审、中国历史研究院院务会审议、公示等。六、资助出版1.“出版资助项目”一般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定出版社统一出版,按“出版资助项目”统一要求装帧设计。2.列入“出版资助项目”的学术成果,由申报人与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定出版社签订图书出版合同;中国历史研究院与出版社签订框架协议,中国历史研究院将出版资助经费拨付出版社。若申报人未经中国历史研究院同意自行与非指定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中国历史研究院将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予以出版资助。3.除特殊约定外,根据《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11号),中国历史研究院给予“出版资助项目”学术成果稿酬补贴。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将稿酬补贴(税前)拨付出版社;在成果出版之后,由出版社将稿酬补贴(税后)支付给作者。七、其他事项该公告由中国历史研究院负责解释。《申请书》请从中国历史研究院官网下载http://cah.cssn.cn/gg/202003/t20200327_5107024.shtml。中国历史研究院2020年4月3日

黄英姑

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方向

历史研究的价值,是通过过往的经验,认识人类行为与文明的关系,使得人类更加理性看待自己与文明关系,从而让行为更有现实价值和时空意义。简言之,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行为与文明的关系。比如法律、事件、思想、技术、创新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是现实理性,也就是当时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普遍意义,是否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其实,人类行为的两个取向,就是现世价值和普世价值。很多人类行为,都是在当时积极意义大于消解意义,随着社会发展,消极意义更突显。从而,推动变革。人类行为都具有时空的局限性,同时拥有积极和消极两面,不绝对是历史家的基本态度。另一方面,行为中的一部分会随着历史演进失效,某一部分会流传下来,并在新的环境中大放异彩。(大宪章)以上这些关于历史研究的基本态度,其基础则是历史真实。历史写作则重在真实和考证,否则,研究毫无意义。历史的写作和研究,始终在真实确证和关系想象间徘徊,历史是关于真实和想象的艺术,以此促进人类文明。

美人局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试论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或者学问,历史上被归于文科,所谓的数理化,文史哲。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的研究要科学化。那么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历史本身应该也是可以科学化的。因为,哲学有其历史,有许多哲学家就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而哲学史不过是广义的人类史的一个部分。同样,科学的物理,数学,等都是有其历史的,即物理史,数学史,化学史,都是历史的一个部分。所以至今为止还没有哲学,历史的定理。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描述历史的定理和描述物理的定理一样,都可以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另一方面,就已有的数学方程,可以应用于历史定理。比如,人们常说,历史往往是重演的。那么我的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有其相似之处。这样的例子随便举就可以举出许多。比如中国有许多统一的王朝。其实从中国的文明史开始,即黄帝时代甚至炎帝时代就是一个开端。从《史记》我们知道,黄帝,五帝时代,夏,商,周。都是统一的王朝。分裂割据的时代,主要就是西周时的春秋,战国。汉末的三国到魏晋南北朝。唐末的五代十国,清末的民国。上述的统一和割据时代,就是一种中国历史上的相似性。我国统一的王朝还有,秦,两汉,两晋,唐宋元明清,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对于历史的研究,本文只想谈一点,就是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变迁的过程。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妨断章取义。就从封建主义的被挑战来说。本文认为,最早可以认为从英国开始的民主化的运动,英国的克伦威尔杀了英王查理一世。是西方的封建势力向民主共和转化的一个标志事件。这股民主的运动,然后从英国到法国,即法国大革命,将法王,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砍头。而社会主义的理论典籍,却是诞生在德国的马克思。西部欧洲的民主运动,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民主政府。而社会主义思想却从西方向东方传播,并且从西方到东方达到了高潮。我们先撇开美洲不谈,因为那里的国家不过都是西欧国家的殖民地发展而来的。在欧洲的最西方,英国采取的是君主立宪制,法国是半总统半共和制,俄罗斯的前身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很明显,社会主义是从西方到东方逐渐增强的。英国有残留的封建君主的部分,到法国的资本主义性质就更浓,但是到东欧资本主义就减弱了,社会主义性质加强了,到俄罗斯则更强,然后是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即我们中国。所以很明显这其中有一个强度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社会主义从西方到东方有一个梯度。而且资本主义有一个反梯度。梯度是微积分中的一个常见的概念。所以有理由相信许多微分方程在解释经济问题会有很确切的应用。如果再考虑美国的政体,如果她的政体是最强的资本主义,那么从英国政体到美国的政体也应该有一个梯度,但是这个梯度不是反梯度,她更象一个逆梯度。所以我认为量子力学,在解释这个历史问题,和类似的经济问题,当是有益的。

三尸

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中国历史研究进入新时代

1月3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成立。这一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挂牌仪式。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消息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家对其给予厚望,充满期待,也满怀好奇。 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其背景是什么,功能有哪些,怎么运作,使命是什么,如何创新? 中国历史研究院远景图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半月谈记者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院位于北京奥体中心,整个建筑形态宏硕壮美,端方大仪。 在这里,我们专访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教授。 02:40半月谈记者: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消息发布后,引发了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大家想知道为什么要成立这个机构,有什么背景,意味着什么?李国强: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我想有几个必然。 第一,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的必然。经过70年的历程,新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同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俗话讲“盛世修史”,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赋予了中国历史研究新的使命。 第二,这是改革开放40年的必然。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不仅累积了雄厚的物资财富,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呼唤着精神文化的丰富。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研究尤其为人关注。 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了历史新起点,更需要了解国家的过去,要知道中华民族为什么能走到今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由何而来、到何而去?中华民族在百年大变局面临怎样的新机遇?大国崛起的历史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更加深入的历史研究来回答,需要从更加整体化的历史研究中加以归纳和总结。 习总书记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要进一步繁荣发展,要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需要把历史研究作为理论起点,深刻揭示中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夯实国家治理、民族复兴的根基。 第三,这是我们党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然。习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说,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中国历史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之后,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它的实践源头在哪里?它的理论基础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寻到真谛。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而历史是文化自信最深沉、最深厚的环节。 最终一句话,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半月谈记者: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后,您的反应是什么?李国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深受鼓舞,倍感兴奋。 中国五千年历史是辉煌的、是绚丽多彩的,中国历史的研究也是非常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我们且不说历史上那些数不胜数的史学家,仅新中国成立后,就有诸如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等等众多著名史学大家。一代代史学工作者坚守“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信条,持之以恒、默默耕耘、甘于奉献,为中国历史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中国历史研究几经波折,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前些年历史研究遭受冷落、跌入低谷。在一些科研机构、高校,历史研究学科或者历史专业甚至都不复存在了。有的与旅游结合起来,有些归并到其他专业。历史研究后备人才培养不景气、历史研究成果产出大面积萎缩,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史学研究下滑的同时,在史学理论领域出现了各种声音,甚至有一些奇谈怪论、噪音杂音。随意戏说历史的文艺作品也大量出现在公众面前。尽管文艺创作本身无可厚非,但随意性的、胡乱编造的戏说作品大量充斥在小说、电视、电影中,带给民众的是什么历史知识呢?是不真实的,不科学的,甚至是歪曲的。似乎中国古代宫廷,除了妃子宫女们之间相互勾心斗角之外就没有别的了。这给社会与民众,甚至给国外传递的是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显然是不严肃的,是扭曲的。 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辉煌,也经历过屈辱的磨难。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这些历史没有得到正确的表述和体现,没有让民众去正确地认知。戏说历史的泛滥,不仅冲击着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知,而且对人们的价值理念也产生负面作用。这样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历史研究的失位。 半月谈记者:老百姓对历史一直有很高的兴趣。不少关于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或者图书都非常“热”。历史研究如何做到专业史学和大众史学的有机结合,让历史从高级殿堂走向普通百姓?李国强:这个问题非常好!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职责和任务之一。历史研究一定要走向大众,走出象牙塔。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将开展这样一些工作: 第一成立博物馆。我们将利用这样一个良好的场地建立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将展示中国古代文明,把考古发现的珍贵文物向公众开放展示。除了考古研究所有大量考古文物之外,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都收藏着一些各类名人手稿、珍贵古籍。这些可移动文物都是历史研究院的珍宝,当然更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把它们开放展示出来,让更多的民众来感受和分享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第二举办公益性讲座。我们将有计划地邀请研究院著名专家学者办公益性讲座,让民众与史学大师面对面交流对话。 第三,出版普及型历史读物。让历史学者用通俗的、大众化的语言出版历史读物,以此占据主流文化阵地,科学地准确地传播历史知识。 第四,推出文创产品。伴随着博物馆的建设,我们要加强文创产品的推出。我们的博物馆有独特的历史珍宝,望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方式,让它们走向社会,让更多的民众,特别是青少年通过文创产品接受我们的历史知识,记住我们的历史传统,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 半月谈记者: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职责有哪些,如何履行好这些职责?李国强:按照“消除重复、填补空白、理顺关系、体现传承、面向未来”的原则,首先是集中优质资源力量,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现有的五个研究所进行资源整合,即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其中古代史研究所是由历史研究所改名而来。此外,新成立一个历史理论研究所。 同时,组建中国历史研究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剥离出来,作为历史研究院的院刊。除了《历史研究》之外,领导机关又特批我们再创办一个刊物,现暂定名为《历史评论》。同时,还要办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历史研究院在整合中国社科院精锐力量,整合各类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加快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努力推出一批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努力造就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这是一方面的职责。 另一重要职责是要做好全国历史学研究的规划和重大项目的安排,致力于引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发展,开创中国历史研究新局面,这是中央赋予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一个重要使命。为此,我们将联合一些在史学研究领域有优势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与他们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建立一些非实体中心,拟定一些资助计划,资助包括我们历史研究院各个研究所,和面向全国史学工作者的一些专项课题资助。除此之外,我们还面向全国史学工作者鼓励建立高端学术研究工作室。 应该说设想非常多,那么这些设想就是要履行好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职责和职能。 半月谈记者:梁启超曾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中国历史研究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还存在哪些问题?李国强: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国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以及大量的理论命题。 从当代来看,历史研究仍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全国史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无论是在传统史学研究领域,还是在顺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出现许多新的学科分支。比如海洋史的研究,在过去历史研究是研究不多的,但现在成为热门的学术领域。再比说全球史、环境史、反腐倡廉史等研究都是新的开拓。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学也在进步,它的结构体系也在发生变化。 此外,史学研究跨学科的特征也日益明显,不仅是历史学和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相互交叉,甚至与理工科等也彼此结合。比如考古研究所就有考古实验室,它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开展考古研究。再比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我们的研究就要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这种手段方法和工具的应用,是前所未有的。我想技术革命对于历史学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手段上的变化,也会带来思想上的变化,理念上的变化。 当今历史学的研究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时代的进步促使历史学工作者视野更加宽广、思考更加多元,一定会产生比以往更加优秀的成果。 与此同时,历史研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说碎片化问题、片面化问题,研究领域分得太细小,忽视了整体性、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碎片化研究的危害在于对历史的割裂,很难全面的科学的还原历史,很难从历史中找到社会发展规律的真谛。同时,它也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源头之一。我们看到,现在网上甚至在学术界争论中,出现了一些背离客观历史、歪曲历史的观点,这些问题与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不无关系。 半月谈记者:在新媒体时代,一些关于历史方面的自媒体影响很大。不少历史虚无主义的东西往往是借助于互联网扩大传播。新媒体时代,中国历史研究院如何用好互联网?李国强: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网站正在建设中,这个网站要实现功能的多元化,要素的多元化,既要服务于历史研究院的工作,也要服务于全国历史学研究。同时要面向大众,要有公益性的传播功能。我们将加强新媒体多种手段的运用,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历史知识向大众传播,把形式和内容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博物馆将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来做引导员、讲解员,4D影院以全景式、立体化的方式展示历史等等。我们希望以最大的努力,牢牢占领中国历史研究的主阵地主战场。 半月谈记者:有网友说,顶级机构的成立还是形式上的东西,最多是研究资源的一个整合,一流的优势资源未必一定能转化成一流的成果、产生一流的史学大师。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李国强:这恰恰也是我们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正如总书记在贺信里殷切希望我们“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我们现在办公的环境非常好,面积很大,建筑也非常有气势。但有大楼不等于有大师。怎么样培育出一批大师级人物,需要我们做艰苦的努力。我们不仅要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更重要的是要遵循学术规律,提升制度创新。以改革的勇气,以更大的责任担当,在中国历史研究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新路来。 过去,国家投入不可谓不小,每年的成果不可谓不多,但是成果质量究竟如何?为什么近些年很少出现大众耳熟能详的大师级人物?我们要不负这个时代,需要学者们更加潜心研究,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增强使命担当。我们要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以更方便更灵活的方式推动科研。我们将提供更好的办公环境、更好的科研条件,特别是更好的制度安排,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同时也希望能吸引全国各地青年才俊到研究院来合作研究。 我们要对史学领域的冷门绝学加强扶持力度。比如说简帛、甲骨文的研究,非常重要,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研究日益薄弱,研究成果越来越少。在急功近利、浮躁的学术氛围下,开展这样的研究,显然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给予政策性支持和扶持,历史研究院有责任把这样的工作担负起来。对那些具有传承中华文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价值的冷门绝学,我们将制定计划、设立专门的项目、加大资金资助力度。 历史研究院也将加大对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翻译的支持,要资助翻译出版。类似这样的事情,可能在其他一些单位,做不到或者不愿意做,但历史研究院责无旁贷。 总之,通过制度的变革,通过手段的创新,尽量减轻史学工作者的负担,让他们更加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投入到他们所钟爱的历史研究当中去。 半月谈记者:这些举措听上去令人很振奋。李国强:高翔院长提出,我们可以给大家提供咖啡、茶水,让史学工作者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工作得更精彩,生活得更漂亮。当然不是因为有茶水和咖啡就显得“高大上”,而是说大家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每一位同志都能充分感觉到自豪和被尊重。 半月谈记者:史学工作者的收入会不会更好一点? 李国强:我相信随着我们的发展会有一些新的变化。过去,我们很多著名的学者、研究非常精深的专家,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但是生活中的“乞丐”。我说的可能有点夸张,但的确,他们的收入与研究成果完全不匹配。 这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的待遇有了一定的改善,在未来发展中,会得到更多改善,我们的专家学者一定能够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半月谈记者:我们国家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历史研究院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国强:习总书记在给中国历史研究院的贺信中说,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我们站在当今时代,研究中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探寻历史发展规律,只有把握好历史规律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历史研究要书写好研究好中国历史,给我们当今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夯实根基、筑牢基础,通过我们优秀的历史研究成果,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实现我们国家和民族美好的未来愿景,做出史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半月谈记者:孙爱东视频剪辑:张初文字编辑:郑雪婧

鬼谋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习心得(一)浅谈历史研究法

平时没事喜欢看看书,偏好文化、历史、哲学之类的。近来连续攻读了梁任公及钱穆先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在认知上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梁任公在中国史学界的过去中介绍了大量的伪书伪事,今人奉之为经典,传教于后人。使我重新开始考量中国的历史文化。为什么要读历史?梁任公的观点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总结其因果关系,以供现代人资鉴。”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人应该知道些中国史。中国史讲的中国人之本原和来历,我们知道了中国史,才算知道了中国人,才算是知道了自己”。对于普通读者,能在历史中汲取知识,并且用于今日生活的指导是不太容易的。或许今天的我们读历史知识因为对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已,喜欢跟朋友书友讨论这方面的话题,然而这对生活是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对于从政人员,或许他们可以敏锐的观察到历史不会重演却会惊人的相似,可以解决历史上某些问题的处理方法及结果,用于现在的工作。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意义已经不单单是从祖先那里总结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客观真实的传递给后代。历史应该怎么读?对于不同的人,读历史的意义是不同的。我只能谈谈,接下来我将如何读历史。我曾经与广大网友一样,去思考并参与了话题讨论。“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答案五花八门,各有说辞。我更倾向于这种说法“我们学习了太多正确却没用的知识”,对于“好”的标准也是因人而异。受儒学思想启蒙的我,在读书中发现了儒学有些理论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最近才知道了,同为儒学,有儒家和儒教之分。除了书本上,许多俗语,谚语也是自相矛盾。那么对错究竟该如何评判呢?如果说以前读历史对我来说仅仅是兴趣的话,那么现在我将赋予它新的意义。读通史来完善历史知识,读专史来考究文化思想。钱穆先生按照时间的顺序,把通史分为三中读法,一种是自古到今顺序推演,一种是从今至古的逆向追溯,另一种是以名人铁事读取然后研究其前因后果。梁任公按照读历史的深浅,分为鸟瞰式(这种方法在知大概)和解剖式(这种方法在知底细)。与我而言,这两种方法均可使用,研究人文哲思,离不开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史),离不开研究这种思想的后世影响(学术史)。所以既要按照时间顺序鸟瞰历史的大概,又要根据名人铁事解剖其根底。历史应该怎么写?梁任公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的真相,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供吾人活动之资鉴。钱穆先生认为由政治领导社会,由学术领导政治,学术起于社会下层,不受政府控制。旧时历史作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远古历史仅只在于记录大事件,或刻于甲骨,或铸于青铜器;上古历史的新意义在于可修己治人,圣贤开始用历史人物之功过品德教育后人;即使是近古读书人仍是少数,历史是帝王之家和治世之臣的资鉴,例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今日之新中国是人们当家作主的,历史的新价值和新意义应在人们群众中发挥作用,服务伟大的无产阶级事业中来。在治史方面,两位先生均提到了史家四长:刘子元说史家应有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章实斋添上一个史德,并为四长。作为文史哲的爱好者,应该此四长为治学之修养。大概可以理解为,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得以知历史真相,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学问,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历史,并且可以系统的表达出来。在专史方面,我觉得应总结钱穆先生的专史学习方法和梁任公的专史写作方法。专史的分类有很多种,主要是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文物史,人物史,地理史以及各们学科皆有历史可溯。人生不过百年,纵然遍揽史书,也不能门门精修,何况治史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累计。我们只能在有生之年,择三两专史详尽解剖,其他专史权当通史鸟瞰。至于写历史,我并非史家,也无此能耐,只是写写读书感悟,做做学习笔记罢了。本着对文史哲浓厚的兴趣及文化中诸多真伪难辨之事,哲学方面将以先秦诸子作为研究对象,跨越两千多年的曲解误传,直接向根源处继承祖先的智慧。这种学习需要配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面貌,民生情况去理解,先哲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认知,以及那些论述的前因后果。文化方面将着重于文字,中国的象形文字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像什么就是什么,文字凝结了前人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是研究古人思想的重要渠道之一。历史方面将着重于先哲的人生轨迹,社会状况,思想流派及后世影响;文字的产生与字体变迁以及文字含义的变化。同时在学习当中,注意常识纠偏,伪书伪事的分辨。从先秦到近代,典故误传经书伪作,以至于今人难辨器真伪,误以伪学传教。我辈求知当尤为谨慎,治学以严谨,不可将难考之事定为成论,不可以今日之见解附会于圣贤之经典,不可夸大或抹杀历史功绩。

生知

论文撰写及投稿指南

许多作者认为,如果文章撰写正确,则可以成功提交。这种观点不可避免地是单方面的。当然,发表文章的基础是文章本身写得很好,但是发表是否容易,不仅取决于好的文字,还取决于对作者自己的过程和门路的认真研究。需要这样做。贡献是一项技术任务,熟练的技术人员只需花费一半的努力即可获得双倍的结果,而陌生人只需花费一半的努力即可获得双倍的结果。一些学者进行了非常出色的研究,但是提交的内容不是强制性的,因此有些必填内容被掩埋了。一些不知名的作者被愚弄和欺骗,以在线提交鱼和龙的混合体。因此,您的提交内容不会令人难以理解,但是必须认真处理,培训和改进,以免引起对主要问题的误解。01.目标学术期刊代表学术市场,作者是卖方,读者是买方。因此,如何为读者和学术市场量身定制知识是值得考虑的话题。所谓的投稿实际上只是学术出版的顺利实现,以及您自己的学术产品向学术市场的顺利推出。简而言之,投稿是关于销售学术产品并顺利“销售”文章的。并“卖个好价钱”。许多学者都不愿意将文章视为产品,并认为学者是神圣的,但最终的分析表明,无论市场如何存在,学习都是人的。您需要自己的市场。首先,贡献者需要了解他们的发布目标。出版有两个目的。发表学术观点并为学位毕业或专业晋升发表。前者是自我目的,后者是手段。从前一个目的出发,最好在流行和著名的期刊上发表文章,这样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学术观点;从后一个目的出发,最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我会。顶级期刊,包括许多大学指定的顶级期刊。当然,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重叠,但是也存在不一致之处,因此有必要在发布和发布要发表的论文之前弄清发布要求。其次,对作者最好是对这些期刊进行选择和建立后对其有很好的了解。为了能够针对贡献者,贡献者应详细阅读这些出版物并阅读“例程”(主题方向和角度,研究方法和文章性质,文章撰写等)。最好知道。02.文字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出版趋势和文章风格。这是由于其长期的出版生态,而不是由编辑或作者决定的。因此,建议您在提交稿件之前考虑期刊的选择。问题,样式,方向,长度甚至样式。即使撰写文章,也要写有意识地进行处理,量身定制的文章,以使文章与这些期刊的主题和风格相匹配。定制写作是将帖子整合到写作中。通常,在撰写本文之前,提交意见的出版物将是清楚的。在撰写过程中,您可以阅读此出版物并在选择主题时加以考虑。文章的主题应与期刊的目的,风格和位置相一致。例如,在向《美国国家管理学院》期刊提交稿件之前,请认真考虑该期刊上的上一篇文章,并有意识地反映出整篇文章是否匹配。系统地阅读和跟踪这些期刊,投稿要求,出版风格,主题选择要求和目标,内容范围,主要出版方向,出版周期,选择周期,读者群以及这些出版物的出版。了解期间等这将决定纸张的格式,内容和长度。03.提交前进行自我检查在提交您的稿件之前,请事先进行自我诊断,以消除任何问题并且不打扰您的提交。具体的自检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主题的选择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处于学者的最前沿,是否可以反映学术研究的现状,新趋势,新趋势?第二,研究观点是否牢固可靠?研究结论是否得到了明显改善?第三,它说得清楚吗?您能用几个简单的句子总结论文的主要思想和创新吗?这样,您可以测试您的观点是否清晰表达,清晰明了,是否新颖以及是否有效。第四,纸质材料,数据和图表是否准确,简洁和完整?语言标准组织得井井有条,清晰且合乎逻辑吗?是否有任何错误的错别字或表达方式?第五,您有注释的表格和参考吗?文章的数量反映了作者的阅读情况,参考文献的质量反映了作者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能力,无论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描述格式是否反映了作者严格的学术态度。我会。注意索引文件和期刊等级的信誉。我们引用更多来自专业期刊的文章和来自高级期刊的文章。尽可能引用专着和研究文章,并避免使用教科书。否则,作者的阅读和知识将受到限制。第六,作者信息是否完整?您是否提供必要的信息,例如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作者单位和标题?您将需要提供您的联系信息,但是由于发帖时我们可能没有提供联系信息,因此可能很难直接与我们联系。确切地说,作者必须指出作者的信息,例如姓名,性别,电话号码,通讯地址,电子邮件地址,工作单位,职称,研究单位等。第七,你可以怀疑抄袭吗?文章窃是期刊的底部,窃问题不仅损害作者的声誉,而且损害期刊的声誉。无论是故意窃还是无意重复,作者都应注意这一问题。否则,如果被确定为窃,它将在期刊中被“列入黑名单”,并影响未来的学术出版。您不仅可以窃取别人的文章,而且不能窃取自己。也就是说,您可以重复发布同一篇文章。04.广告刊登贡献就像出售,贡献者需要学习出售物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进行虚假宣传,而是将期刊发给期刊及其编辑者很重要,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从众多帖子中查找,识别和使用其文章。是找到释放的方法。实际上,将您的文章推荐给编辑者不仅是自我提升,而且编辑起来也更容易,而且将您的文章推荐给主编或其他编辑者的人也很容易。很方便。因此,推广文章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您可以在文章电子邮件中调用文章或对其进行解释,但是相对而言,在文章中进行解释更方便。首先,我们需要向编辑者证明他的研究主题值得并且值得推荐。作者想解释一下。通过研究,我将解释我要实现的研究目标,要切入的角度,相关研究进行了多长时间以及本文完成了多远。作者想说服编辑者您的研究主题为何如此重要。其次,作者应该能够尽可能简短地陈述他的研究贡献。实际上,对研究的描述越简洁,文章的证据就越多。许多作者都打电话给编辑,但效果不太明显。当编辑问到他对这项研究的贡献时,他说他无法回答,或者说不够清楚,那篇文章还没有到位,他仍然要加油。表示必须。实际上,编辑问题非常简单。发表的文章太多了,为什么需要发表文章,为什么?在向编辑推荐之前,作者先说服了编辑。如果没有说服编辑本人,他如何说服主编和其他编辑?同样,输入重要信息(例如摘要或关键字)也是个好主意。当编辑者查看文章时,他们首先看到的是文章的标题,然后是文章的摘要。文章布局应该只能使人们感到这是完成的草稿,而不是第一稿。最好根据出版物格式重新编辑书目。最后,编辑部还关注作者的简历,主题,研究范围,作者主持的项目以及他近年来所解决的学术问题。如果作者已经拥有了更好,更学术的出版物,我相信它肯定会增加编辑的信任。推荐的关键是确定研究水平,以便审稿人可以理解作者和文章。您不必过分夸大或低估,但您需要低估。请适当显示您的实力和研究成果。05. 建议首先,面对提交。对于年轻作家来说,投稿和修改也是提高他们学术表达的一个过程。因此,不要将您的论文作为研究的其余部分,而是将其视为学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仔细考虑您的论文提交方法。其次,许多作者在学术晋升中常常会失去很多职业,因为他们不了解学术出版和出版过程的一般特征。通常鼓励作者了解学术期刊的基础知识,例如出版周期和出版过程。这样可以确保在出现紧急需求时,您不必着急,不会引起误解,也不会被愚弄。第三,定期阅读。每种出版物和每种出版物都有自己的历史和风格。通过Fix Reading,您可以了解这些出版物的学术方向和选拔要求,互相了解和了解自己。所需阅读材料的积累以及与期刊编辑的交流,使更多的知识得以共享并变得更加顺畅。第四,订阅纸质版。尽管数字出版现在发展良好,但鼓励作者去图书馆仔细阅读纸质期刊。如果可能,我们建议您订阅自己喜欢的日记。所有已发表的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和编辑的努力,而纸质版本可以使您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学术诚实。闻墨,摸纸,享受封面和插图也是学术生活的一部分。第五,不要升高。许多期刊都禁止多次投稿,有针对性的海洋投资绝不是一个好策略。通常建议您有意识地阅读一些学术期刊,以便从研究阶段开始理解和理解这些期刊。最终的撰写和发布将会更加自然和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