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问题一般有两个视角,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历史的。这里所说的看问题是指的人的认识。首先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中,与人接触的是现实的人和事件。对这些人和事件的观察并得出结论,就是现实的视角。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对外界信息给出认识,源于他大脑中积累的知识。这就是历史的因素。 以现实的眼光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现象。进而把这些不同的现象解释成不同社会形式的结果。其实,现实的眼光或视角就是横向对比,就是分门别类地排列。这种方法是把可观察的可统计的对象作为要素纳入观察范围。这样的方法是鲜活的、是感人的、是激动人心的。但是它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忽视或者隐藏了观察对象的发育、成长的过程。这是制度偏见、民族偏见、道德偏见和意识偏见形成的主要原因。世界上是以各个国家存在的。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这些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各具特点。当冲突或分歧出现的时候,往往会从这些要素去寻找原因。这就是各种偏见形成的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上述的各种偏见的本质是颠倒了事物之间的关系。把作为结果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当成了原因。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就会发现每一个历史序列中都因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决定了不同的现象。这里的关键是,现实观察到的横向对比的各类结果都是历史运动的现象。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是被不容易被观察者看到的规律推动的。这些推动要素的时间运动构成了我们的历史,客观的历史。因此说现象在我们这个时间点上的形态或者形状是历史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决定历史的那些没有被观察到的因素推动了历史来到现在。现在的是结果,是现象。这些现象就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这些现象不是制度、道德、宗教、文化推动的结果,而是经济发展、市场发育程度、生产方式、私有财产等等那些经济基础条件推动的结果。我们的认识是,对于制度、道德、宗教、文化的研究不能横向对比,只能采用历史的方法。制度和道德等等它们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发展的。宗教和文化也是这样。世界上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还有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看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比如排放问题、假货问题、失信问题,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一定存在过。发展中国家看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比如老龄化问题、比如出生率下降问题、比如过度金融化问题、比如产业空心化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等,当发展中国家发展到发达水平的时候,也会遇到。 学术研究应该使用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是困难的、是枯燥的、是缺少资料的。历史就是各种要素,尤其是那些经济要素在时间延长轴上的变化。没有时间轴的历史演化,是没有时空背景的研究。罗列现实结果的方法是一种看图片的方法。罗列现实现象的研究是简单的、愉快的、吸引人的,但是这只是研究的开始。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或者学问,历史上被归于文科,所谓的数理化,文史哲。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的研究要科学化。那么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历史本身应该也是可以科学化的。因为,哲学有其历史,有许多哲学家就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而哲学史不过是广义的人类史的一个部分。同样,科学的物理,数学,等都是有其历史的,即物理史,数学史,化学史,都是历史的一个部分。所以至今为止还没有哲学,历史的定理。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描述历史的定理和描述物理的定理一样,都可以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另一方面,就已有的数学方程,可以应用于历史定理。比如,人们常说,历史往往是重演的。那么我的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有其相似之处。这样的例子随便举就可以举出许多。比如中国有许多统一的王朝。其实从中国的文明史开始,即黄帝时代甚至炎帝时代就是一个开端。从《史记》我们知道,黄帝,五帝时代,夏,商,周。都是统一的王朝。分裂割据的时代,主要就是西周时的春秋,战国。汉末的三国到魏晋南北朝。唐末的五代十国,清末的民国。上述的统一和割据时代,就是一种中国历史上的相似性。我国统一的王朝还有,秦,两汉,两晋,唐宋元明清,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对于历史的研究,本文只想谈一点,就是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变迁的过程。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妨断章取义。就从封建主义的被挑战来说。本文认为,最早可以认为从英国开始的民主化的运动,英国的克伦威尔杀了英王查理一世。是西方的封建势力向民主共和转化的一个标志事件。这股民主的运动,然后从英国到法国,即法国大革命,将法王,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砍头。而社会主义的理论典籍,却是诞生在德国的马克思。西部欧洲的民主运动,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民主政府。而社会主义思想却从西方向东方传播,并且从西方到东方达到了高潮。我们先撇开美洲不谈,因为那里的国家不过都是西欧国家的殖民地发展而来的。在欧洲的最西方,英国采取的是君主立宪制,法国是半总统半共和制,俄罗斯的前身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很明显,社会主义是从西方到东方逐渐增强的。英国有残留的封建君主的部分,到法国的资本主义性质就更浓,但是到东欧资本主义就减弱了,社会主义性质加强了,到俄罗斯则更强,然后是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即我们中国。所以很明显这其中有一个强度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社会主义从西方到东方有一个梯度。而且资本主义有一个反梯度。梯度是微积分中的一个常见的概念。所以有理由相信许多微分方程在解释经济问题会有很确切的应用。如果再考虑美国的政体,如果她的政体是最强的资本主义,那么从英国政体到美国的政体也应该有一个梯度,但是这个梯度不是反梯度,她更象一个逆梯度。所以我认为量子力学,在解释这个历史问题,和类似的经济问题,当是有益的。
与国际学术界相比,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设置颇具特色。在国外,世界史多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关注世界历史是如何形成的,即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是如何逐步被形塑的。我们的世界史学科也关注世界历史的形成以及与之相关的世界性问题,但除此之外,世界史还是由诸多国别史和专门史组成的一级学科。可以说,我们的世界史学科既包括国别史、区域史,又包括世界史或全球史,是国别史与全球史或世界形成史的结合。这一学科定位使我国世界史研究既面临难度,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世界史研究首先要学习和借鉴国别史的研究方法。每个国家的国别史研究都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和系统的训练方法。自19世纪之后,各个国家都大体遵循现代科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这套方法的基本要素就是研究史料的方法。其理想的训练程序为:首先,通晓语言文字;其次,借助文献学、史料学等辅助学科,收集和阅读史料;最后,写作读史札记,进而撰写论文和专著。通晓语言文字,即传统学术中的“小学”。换言之,为了研究国别史,必须掌握对象国的语言。而掌握语言的理想状态,则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样样精通。这样不仅便于阅读史料,也有利于与对象国的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如果阅读非当代的史料,也需要专门的语言学训练,传统学术中的“小学”或者“训诂学”就派上用场了。为了收集史料,需要了解目录学、史料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史学家有必要熟悉相关的名物制度。中国先贤曾经称为治史的基本功,更形象地比喻为掌握史学的四把钥匙,包括书目、年代、地理和职官。每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史料的留存状况各异,所以需要掌握的钥匙不尽相同。例如,与中国历史相比,欧洲各国普遍缺乏职官方面的资料。在古代罗马时期,尤其是在罗马帝国晚期,各种职务名衔也经常出现在碑文铭刻之中,但总体说来,职官并不那么重要。如果我们仿效中国史,也为西学找寻四把钥匙的话,似乎可以用人名取代职官,即书目、年代、地理与人名。人名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西方历史上留下了数量丰富、种类繁复的各种名录。除了碑铭之外,教会留下的洗礼、死亡登记簿,各种祈祷名录以及种类繁多的行会与协会名录,等等。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赖兴瑙修道院,自9世纪开始记录《兄弟之友录》,以便在举行弥撒的时候念诵这些兄弟的名字,为之祈祷祝福。到16世纪结束记录,这一簿录保留了近4万个人名。至于写作,在古代属于史才的范畴,各国皆有丰富的经验总结。在现代史学训练中,如何进行历史学术写作的课程和论著所在皆是,此不赘述。所欲申明者,在于国别史的学术传统根植深厚,流传有序,学者研习揣摩经典论著,久久为功。世界史是建立在国别史的基础之上,但并不仅仅是国别史的总和,它还研究世界历史是如何在国别的基础上渐次形成的,即各种国别和文明彼此交流互动,进而联成一体。世界联成一体不仅催生了“世界性问题”,也使得解决此问题的世界史研究成为可能。所谓世界性问题,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相似性,另一种为互动性。相似性更多地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的共时性现象或者规律性现象,具有相似问题和现象的两个或多个国别甚至并不一定彼此有过密切的接触;而互动性则是指那些通过互相接触、交流和传播而形成的共同性历史现象。因此,世界性问题,或者是跨越国界与跨地区的互动和联系,或者是各个国别都发生的普遍性事件。地方性与世界性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世界性问题的基本特征,其要旨在于探索世界历史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渐次形成。如当下最为宏大紧要的世界性历史问题是如何超越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重新思考世界历史形成的进程。在西方史学界,史学名著读本中的经典教材是由德裔美国史家弗里茨·史特恩于1956年编辑出版的《历史的丰富性:从伏尔泰迄今的历史学》。这部史学名著读本,收录了1750年以来有代表性的35位著名史家的论著,曾于1970年再版。最新的德文版书名被更改为《现代史家们:伏尔泰以来的经典文献》(2011年出版)。这部书依据更加严格的标准——史学界最为基本的文献和最新的潮流——将收入的史家总数减少为33位,但也新增了几位历史学家,其中有一位来自中国的历史学家,即北京大学的马克垚教授。马克垚教授的文章与美国史家威廉·麦克尼尔、英国史家克里斯托弗·贝利一起被列在终章:“迈向全球史”,代表了历史学的最新潮流。马克垚教授入选文章的标题为《克服“欧洲中心论”》,是发表于《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的《“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的德文译版。这篇文章的入选,体现了中国史家的世界史研究开始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迈向全球史”,既反映了从国别史过渡到世界史的现代史学史演化轨迹,也表明世界史的基础来自于国别史和专门史。立足于国别史的世界史,可见其深,这样的世界史研究如同枝繁叶茂的大树,根基深厚;而心怀世界史的国别史,可见其广,这样的国别史研究如同站在高山之巅,所见广博,所思则大。而融国别史与世界形成史于一炉的新型世界史,不仅根深叶茂、视野开阔,而且能超越国别,展示其跨文化的、博大的人文关怀。(作者:李隆国,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2020年的中国史研究学术重点突出、热点纷呈。为了量化分析2020年度中国历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特别推出《2020年中国历史研究学术热词分析报告》。以数据为基础反映中国历史研究的重点领域,盘点2020年中国历史研究中出现的学术热点词汇,并分析相关词汇之间的关系,希冀为当前史学研究者提供基础参考。报告数据分析由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思享学术评价团队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闵祥鹏教授团队执笔。统计方法与热词概览本报告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整理2020年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所收录的中国史研究相关论文5740篇,通过文件导入、信息单元抽取(关键词)、建立共现矩阵、利用相似度计算对关系进行标准化处理、统计分析,进行热点词汇的可视化呈现。总体而言,2020年中国历史研究的热点时段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研究该时期的重要论文发文数量占据整个中国史研究总量的50%以上。“梁启超”为2020年度历史人物最热词汇,“抗日战争”为年度最热研究专题,“唯物史观”为史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热词,“全球史”“历史书写”“地方社会”“口述历史”“民间信仰”“国家认同”“历史记忆”“社会治理”“文化交流”“文化认同”等是重要的研究视角。历史文献研究的最热词为“《史记》”,出文文献研究为“墓志”,区域研究为“徽州”。2020年中国历史学术热点词汇图谱断代研究热词就研究时段而言,2020年中国历史研究仍然保持了“详近略古”的基本态势,汉、唐、宋、明至清的研究热度逐渐增强,对长期大一统时期的学术关注要远高于对短期分裂阶段的探究。根据统计数据,断代史关键词热度依次为:清史、明史、宋史、唐史、汉史、元史、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西夏史、金史、辽史、五代史。2020年中国历史断代研究热词图谱专题研究热词以史为鉴、鉴古知今,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传统。历史学者研究的是过去,但关注的是现实与未来。2020年中国历史研究热点依然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回眸。2020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抗日战争”是该年度最高频词汇,也是历史学者研究的重点专题,与之相关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关系”“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政府”“历史记忆”“历史书写”等都是频频出现的热点词汇。回顾近年来该专题的相关研究,1995年、2005年、2015年均出现研究热度的高峰,都有200篇以上的重要论文刊发,而以上年份分别是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六十周年和七十周年。站在新的时代的背景下,回顾历史、反思历史、总结历史,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史学研究永恒的主题。2020年中国历史热词“抗日战争”图谱史学理论热词唯物史观是当前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1920年,李大钊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为学生开设了“唯物史观”的课程,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启了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百年历程,唯物史观逐渐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主要理论。2020年,恰逢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百年,回顾与展望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坚持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问题等成为该年度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唯物史观”也是2020年度史学研究中的热点词汇,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史学史”“史学史”“现代性”“全球史”等关联性较强。近二十年来,“唯物史观”的刊文数量一直保持着较为均衡的态势,2020年略有提高。从刊文的署名单位来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等是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机构。2020年中国历史热词“唯物史观”图谱全球史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它以全球的研究视角,打破以区域、国家、民族等为界限的传统研究范式。美国学者约翰·麦克尼尔、威廉·麦克尼尔曾以“网络”视角审视全球文明的进程,在其著作《人类之网》开篇中写道:“塑造人类历史的,正是(网络中)这些信息、事物、发明的交换与传播。”14至15世纪大航海时代到来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中国历史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以全球的眼光看待中国,或以中国视角审视世界,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史学研究的重要视角。近二十年来,“全球史”热度起起伏伏,也表明全球史的研究方法仍在不断调整。但自2016年以来,该类论文的刊文数量逐渐稳步提升,也表明全球史研究正在逐渐进入新的阶段。历史文献研究热词在传世文献研究方面,“《史记》”“《左传》”“《春秋》”“《周礼》”等是2020年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点文献热词。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史记》是研究中国古代史与史学理论的重要典籍。一方面与《左传》《尚书》《周礼》、清华简等传世史料或出土史料相互佐证,另一方面也是解读司马迁及传统史论的基本资料。因此,2020年度与“《史记》”相关的关键词,既包括“《左传》”“《尚书》”“《周礼》”“清华简”等文献热词,又与“司马迁”“刘知畿”“章学诚”等史论学者的人物热词相关联。2020年中国历史热词“史记”图谱在出土文献研究方面,“墓志”“文书”“清华简”等是2020年的研究热点。其中“墓志”是该年度史料挖掘研究的热点,“墓葬”“瓷器”“壁画”“图像”都是与之相关的热词,其中“墓志”与“墓葬”的相关性较强。这与近年来基础建设、房屋拆迁、土地开发等因素密切相关,大量古墓葬、古遗址、古民居、石刻等被发现,新出史料为研究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墓志虽然一直是学界研究中关注的重要新史料,但就重要论文发表而言,每年刊发数量仍然有限。自2019年开始,“墓志”论文数量明显上升,2020年成为出土文献方面的热点词汇,更是表明学界对这一材料的重视。出土墓志的时代分期多集中于魏晋隋唐之时,西安、洛阳是新出墓志较多的地区。2020年度该类论文的研究者多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或科研机构,研究者也是充分利用了该地区新出墓志材料较多的区位优势。新出史料为学者发现新问题、更新旧认识提供了重要途径,也将为中国历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带来不竭动力。2020年中国历史热词“墓志”图谱区域史研究热词在区域研究方面,“徽州”“丝绸之路”“上海”“敦煌”“西藏”“台湾”、“新疆”“江南”“西域”“四川”“吐蕃”“北京”“南京”“大运河”“山西”“苏州”“洛阳”等是2020年中国历史研究的重点词汇,区域热词往往与社会治理、城市史、边疆史等研究专题相关联。其中,“徽州”研究最为突出,涉及“科举”“乡村社会”“宗族”“户籍”“教育”“日常生活”等区域社会问题。自2009年开始,“徽州”研究的重要论文刊发数量逐渐增多,一直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态势,至2020年成为区域史研究的最热词汇。这离不开安徽学者对本地文化的重视,2020年半数以上“徽州”研究成果的署名单位都位于安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设有“徽学”专栏,连续刊发社会史专题、徽商与经济史专题、宗族研究专题的系列文章。数据显示,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一直是“徽学”成果产出的主要高校。敦煌文书被称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2020年是敦煌藏经洞发现120周年,也是敦煌学研究历程中的重要节点。敦煌研究同样是今年的热点,荣新江教授曾提出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的新增长点,“在于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跨学科的研究,采用新的视角,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论,为历史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甚至推进新的学科产生。”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敦煌研究也将再起新篇。2020年中国历史热词“徽州”图谱历史人物研究热词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该年度研究的热点人物依次为“梁启超”“司马迁”“康有为”“乾隆”“郭沫若”“陈寅恪”等。2020年度的最热门人物为“梁启超”。作为清末民初的历史见证者,梁启超学贯中西、文史兼通,不仅是近代“新史学”的奠基者,而且是文学、伦理学的研究者,是近代史、近代文学以及伦理学等多学科研究中必须涉及的重要人物。1901年和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传统史学,宣扬“新史学”,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新史学”的提出以及唯物史观的传播,开启了中国百年史学研究的变革帷幕。因此,梁启超与“新史学”“中国史学史”等词汇密切相关。同时,近年来近代文学与伦理学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阶段性成果涌现,如关爱和主持的“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陈云度主持的“近现代中国价值观念史”、徐亚州主持的“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当代中国重建”等均涉及梁启超。总体而言,“梁启超”一直是中国史研究的最热人物之一。近二十年来,有关“梁启超”研究的刊文高峰出现在2009年至2013年,虽然2020年与之前相比刊文数量有所下降,但其仍是2020年人物研究方面的最热点。2020年中国历史热词“梁启超”图谱结语总之,2020年中国历史学术热点词汇,一方面延续着史学研究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对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再回首、再审视。如研究专题热词“抗日战争”、历史人物热词“梁启超”、史学理论研究热词“唯物史观”等,都是学者站在新时代的节点对百年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另一方面在学术热词背后,又坚持着一份学术研究的独立意识与冷静思考。2020年度多数学术热词并不是对社会关注的热点,“墓志”“《史记》”“徽州”等,虽非社会热点,却依然是学者执着耕耘与探索的重要领域。通过以上数据分析,2021年中国历史研究热词整体趋势基本有两方面的初步判研:一是重大历史节点的周年回顾,如“党史”百年的相关研究、“新史学”的周年回眸等;二是史学核心问题的继续探讨,如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唯物史观”、先秦秦汉研究的主要史料“《史记》”、近代史重要人物“梁启超”、史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全球史”等。编后语2020年中国历史学术热词分析,是对该年度中国历史研究内容的初步总结。如同史学研究本身一样,任何总结都仅仅是对已发生事件的回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现实的发展虽源自过往的积淀,但不会完全重演历史的一幕。史学研究热点在不断更新,因此趋势研判仅基于数据分析,报告也只是与同行分享学术思路,共同讨论,仅供参考!来源:澎湃新闻
这些论文研究方法你一定用的着快收藏吧!研究方法是指分析论证课题时的思维方法,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客观规律。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有所创新,自然也就不能获取研究成果。因此,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选择了好的研究方法,也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那么,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调查法1输入文字输入文字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现在我们也常常利用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调查。微信上也有专门提供问卷调查的小程序。问卷调查法需要说明调查者的身份(who),说明调查的大致内容与目的(why),然后说明调查方法与结果的保密措施(how)。观察法2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访谈法3通过询问的方式,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交谈来了解市场情况的基本研究方法。访谈法根据交流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访谈(面谈)与间接访谈(网络、电话等)。根据访谈程度又可分为:结构式访谈与非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访谈也叫标准化访谈,它的特点就是整个访谈过程都是严格按标准化控制的。严格按问卷上的问题顺序与方式做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又称自由访谈,它是半控制或不控制的访谈。他没有事先准备统一的标准化问卷,就在一个大致方向与范围内自由访谈。访谈法一般与问卷调查法结合使用,补充问卷调查没涉及到的问题。或者针对是问卷调查处理的某些显著性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的访谈了解。文献研究法4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5归纳是从经验事实中找出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是各门学科在积累经验材料的基础上,总结出科学定理或原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归纳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个别事实的基础上,事实不可靠和不充分,都不可能通过归纳得出科学的结论与原理。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因而它是一种扩大知识的方法,但它又总是不完全和不严密的。因为我们永远只能观察到部分事物,不可能穷尽个别。所以列宁说:“以最简单的归纳方法所得到的是最简单的真理,总是不完全的,因为经验总是未完成的。”通过归纳人们只能知道“是什么”,不能知道“为什么”。演绎的主要形式是三段式,就是以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来。推出的结论能否正确,取决于推理的前提是否正确,推理的形式是否合乎逻辑规则。因此,进行演绎推理的前提必须真实,演绎过程必须遵守严格的逻辑规则。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归纳与演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两种相反相成的推理方法。它是科学研究工作都必须应用的逻辑方法。综合分析方法6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过程是要着重弄清事物在运动变化中各方面各占何种地位,各起何种作用,又以何种方式与他方面发生制约和转化。综合是同分析相反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客观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统一认识,从而达到把握事物的有机联系及其规律性。综合不是把各个部分、各方面简单的相加和随便的凑合,也不是任意的、主观的臆造,而是按照对象各部分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特征。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分析方法。但是分析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由于它着眼的是事物的局部,就可能出现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就必须用综合的方法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总之,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逻辑方法。实证研究法7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该方法步骤:①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因素、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②设定假设条件。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对象的行为是有其特征所决定,试图把所有复杂因素都包括进去,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为此,必须对某一理论所使用的条件进行设定。当然,假设的条件有一些是不现实的,但没有假设条件则无法进行科学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法研究问题,必须正确设定假设条件。③提出理论假说。假说是对于现象进行客观研究所得出的暂时性结论,也就是未经过证明的结论。假说对研究对象现象的经验性概括和总结,但还不能说明它是否能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④验证。在不同条件和不同时间对假说进行检验,用事实检验其正确与否。检验包括应用假说对现象的运动发展进行预测。 小茶杯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就是不错的选择。
核心阅读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共党史研究的目的、对象,并对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这对今天研究中共党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延安时期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时期,毛泽东亲自主持收集整理党的六大以来的主要历史文献,先后编辑出版了《六大以来》《六大以前》等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文献。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结合全党学习《六大以来》的具体情况在中央学习组作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研究中共党史,把“整个党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才能“对今天的路线和政策有更好的认识,使工作做得更好,更有进步”。那么,如何用全面的历史的方法研究中共党史呢?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党的历史置于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乃至中华民族5000年发展的历史中加以考察,将党的历史置于国际国内两个环境中加以分析,对党的整个历史进行系统地、客观地、全面地研究。研究中共党史要走进历史首先,研究中共党史要走进历史,将问题还原到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此,毛泽东提出,研究中共党史要注意“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学会把微小的历史细节放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系统性、全局性的把握。历史是具体的阶段性的演进,搞清楚历史分期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必要前提。毛泽东提出历史分期的研究方法,把党的历史分为大革命时期、内战时期、抗日时期,通过分析党的斗争目标、打击对象和政治路线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和相互联系,动态描绘党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不仅厘清了党的历史上的是非功过,而且搞清楚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构建起中共党史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要走进历史,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结合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更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毛泽东对辛亥革命客观公允的评价就体现了这一点,他认为辛亥革命“并不能说完全失败”,而是“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可见,只有走进历史研究中共党史,才能正确了解和把握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更好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研究中共党史要有贯通视角研究中共党史还要有贯通视角,贯通历史与现实,在宏阔的历史纵深与历史比较中分析、说明问题,既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历史的本然,又要实事求是地追溯历史的所以然,不局限于对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的历史的研究,而要以人类社会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为基础不断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主张以党的历史演进的客观过程为根本依据追溯历史的本源、把握历史的全貌,提出研究中共党史要有贯通视角。他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因为“现在有很多东西直接联系到那时候”,“不说明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于共产党的成立和以后的历史,也就不能说得清楚”。只有以贯通的视角研究中共党史,才能把握历史的全貌,才能实事求是地讲清楚历史的本然和所以然,而以贯通的视角研究中共党史最为关键的就是在人类社会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毛泽东正是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史,以贯通的视角研究中共党史。《外力、军阀与革命》《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等著作都是他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史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代表作。他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述、关于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的剖析以及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特点的阐述,为他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贯通的视角研究中共党史,就要放宽视野,把党的历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历史中加以考察,在历史比较中理解中共党史、解读中共党史,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研究中共党史要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共党史既要考察外部环境和国际形势,体现国际视野,又要坚持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立场,体现中国情怀。研究中共党史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认识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党情。一方面,中共党史研究要具有国际视野。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是中共党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并自觉地以宽阔的国际视野研究中共党史。他在研究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特别注意联系当时的国际形势、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关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和结论。此外,毛泽东强调研究中共党史要把“整个党的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而且也深刻改变和影响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秩序。毛泽东关于中共党史研究对象的论断本身就要求中共党史研究要具有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中共党史研究要具有中国情怀。如何体现中国情怀呢?毛泽东主张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把屁股坐在中国身上,明确提出中共党史研究必须以中国为中心,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发展,否则我们的研究就不会有结果,就不能解决中国问题。与此同时,毛泽东批评了党内存在的“一切以外国为中心”的风气以及不顾中国实际生搬硬套外国模式的做法,进而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来解决中国问题。《如何研究中共党史》奠定了中共党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为中共党史研究迈上新起点、开辟新境界、取得新成果提供了重要指南。
作为文化史组成部分之一的思想史研究,其研究方法当如何呢?思想史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生活斗争中思想家们所表现出的精神行为和产生的后果,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社会思潮所反映的精神行为及现实后果。从历史上看,由于文化活动主要是士大夫阶层,文人阶层和官僚阶层的特权,普通人很难主动参与文化活动。因此,思想史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一些思想家、哲学家及文人,以及某种思潮在社会上的传播和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社会上占据绝大部分的人民是缺位的。在思想史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考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构成了思想史的大背景,构成了民族的心理图式、思想背景;时代精神则作为某一时代人类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受当时杰出的思想家的影响塑造并反过来影响思想家们的主观思考。其次需要考察思想家们的影响。这时需要将思想家放到他所生存的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中去考察,放到思想史源流内在逻辑中去考察,需要看之前的思想家及社会思想思潮对其的影响,需要看同时代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对他的影响,同时考察他对当时及其后的思想史、社会思潮及时代精神有什么影响。在做思想史研究时,需要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思想家个人思考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同时还需要注意几点:每个时代的观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而语言和文字有很强的稳定性。这会导致同一个词,内涵会不同。做研究时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一种观念的最早产生原因是什么?是何时、何地、何人在何种情况下提出的?其后的演变如何?和别的观念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有什么意义?对社会的影响如何?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思想家协同考察思想史时,如何从普遍的社会风气、习俗、道德和舆论来总结时代精神的总体风貌?以何种立场来对思想家的思考进行评述和价值判断?某一思想对当时时代精神的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面的,是否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在要求,应当如何判别?这几点要求在做思想史研究时需要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注意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思想和现实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研究中出现大的偏差。
对湖南高考生来说,2021年新高考各科目到底会怎样考,题型有哪些变化,一直是备受老师和考生关注的事情。日前,2021年高考首场考试——浙江省2021年首场选考和学考落下帷幕。1月10日,浙江省公布了物理、思想政治、化学、历史、生物、地理等选考科目的命题思路。有专家和老师表示,作为第一批高考改革省份,浙江高考的一些命题思路和新题型极有可能被2021年实施新高考的第三批共八个省(市)借鉴。那么,浙江这场高考的各选考科目有着怎样的命题思路,体现了哪些考查新方向呢?历史科目命题思路:命题全过程、全方位体现“稳”字方针据悉,浙江此次高考的历史试卷在保持试卷总体平稳的基础上,贯彻了“科学考查,稳中有进”的思路,试卷在难度、结构、题型、次序和区分度等方面力求稳定,命题全过程、全方位体现“稳”字方针。与往年相比,历史试卷保持了试卷结构、题型不变。命题紧扣教材,“中心开花”,注重考查教材主干知识,不考繁难偏旧,坚持以课本为本的教学导向,部分题干素材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试卷难度由易到难,梯度鲜明,多层设问,立体考查,让学生既能心生习有所得感,又需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去迎接难度挑战。选项设问指向明确,由材料为切入点,科学自然。整卷文字力求精炼,通俗易懂,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阅读障碍。第3、10、12、15、18、20、22、25题素材鲜活,形式多样,有形势图、漫画、博物馆、表格等,图文并茂,卷面美观。在保持试卷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历史卷也有一些新尝试。如25题,以列举学界前沿争议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基本方法。与此同时,试卷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中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教育元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汲取历史智慧、致力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历史眼光,以国际视野引导文明互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选择题的材料选择和答案设计,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寓教于考。第10题的放风筝考查西方文明成果对中国影响;第13题揭示万隆会议对于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意义;第14题一批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第21题展现两位年轻的德国思想家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不懈奋斗的历史。大题注重整体设计,反映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如26题的“实业救国”;27题的“弘扬 ‘人’的价值观”;28题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9题的“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同时,明线、暗线交织,如28题的明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暗线是“民心所向”,让学生从史实出发,论从史出,得出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第29题以全球视野总结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影响,直面当代全球化问题,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主题。在关注考查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方向,试卷的选择题与非选择题考点综合交错,逻辑严密,大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世界近代科技发展,立体设计,多时空维度,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第8、12、16、24等题从多维度考察时空观念:如用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的社会与文化,观察地图判断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地点,从多方面认识古希腊的古典时代,隐性考查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召开的西雅图会议。3、10、12、15、22、25等题以博物馆、漫画、形势图、出席证、辩论等切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学以致用,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3、25题通过营造博物馆铜镜历史信息解读、《马可·波罗游记》真伪辩论的情境,引导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一如既往地注重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逻辑严密。28(3)题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29(3)题反映时代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全球化形势下亟需全人类反思科技史,以史学眼光,反思精神,汲取历史教训,充分认识全人类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名师解读:历史价值引领,关键能力考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朱世光和杭州学军中学高级教师金丽君认为历史试卷平实中见高远,对新教材实施和课堂教学转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两位老师认为这张历史试卷坚持价值导向,突出学科属性,引导学生从历史视野出发,思考家国命运、民族兴衰和人类发展,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人文化育功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其中,试卷以历史价值为导向,关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26题分析甲午战争后,面对民族危亡张謇“状元办厂”的历史动因;第28题从长时段看秦的统一、清朝的疆域,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从全民族抗战及其胜利,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使中华民族“聚结成一个整体”,抗战中凝聚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从民心的视角,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试卷同时渗透人文主义理念,涵养学生人文情怀。第27题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和莎士比亚的比较、15世纪新“商业航线”的开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观积极影响的分析,理解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第29题以“科学引领发展,技术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类省思”为主题,考查浪漫主义思潮的观点,反思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丰富人文精神的内涵。对于当前形成共识的学科核心素养,两位老师表示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概括来讲就是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在试卷中,强调了学生在复杂情境下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促成核心素养落地。如第8、14、26、27、29题等考查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说明历史事物的能力。第3、11、20、25等题考查辨析并运用史料的能力。第4、7、10、11、12、15、16、20、21、22、23、26、27、28、29题等考查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时空下进行分析的能力。第26题“概述民族工业对中国社会影响、概括历史动因”,第27题“比较歌颂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第28题“阐述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简述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及作用、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国内外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第29题“提炼并论证浪漫主义思潮观点”等考查学生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评价历史事物、论证历史问题等历史学科能力。此外,历史试卷注重思维含量,凸显学科能力多维度考查。选择题第8、9、14、16、20、21题等6道组合选择题,除第8题外,均采用不均衡组合形式,提高历史思辨能力的要求;非选择题第26、27、28、29题大多采用材料原文中的“关键词”设问,指向了知识的理解运用,提升了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尤为突出的是第29题第(3)问要求学生提炼并论证观点。潇湘晨报记者 李楠 实习生 谭洁仪【来源:潇湘晨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中,在检验研究假设结束之后,需要与现有的文献对话,再次发现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之中,资料分析作为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极为重要。二、资料分析的方式分类教育研究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如别敦荣和彭阳红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思辨、经验总结、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数学分析、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在国内,根据刘良华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类型:实证研究(量化的、质化的)、思辨研究(又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常以教育对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显现)。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并有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陈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第三,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文中所采取的分类是按照陈向明定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为辅,交叉使用的。以下内容是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方式。那么资料搜集上来了?该如何分析呢?三、具体的资料分析方式01.思辨分析(1)历史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2)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比较研究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按比较的范围,可分为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3)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文献法的提出课题或假设是指依据现有的理论、事实和需要,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或重新归类研究的构思。研究设计首先要建立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指使用可操作的定义方式,将课题或假设的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可以操作的、可以重复的文献研究活动,它能解决专门的问题和具有一定的意义。02.话语分析话语分析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研究对象的出现,特别是在法语领域的出现,一般来说,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这个新领域与语言学保持着复杂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经济被重新定义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活动,正如它的内涵一样,它存在的前提是:特殊对象的生成、观念系统的状态、新颖恰当的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的框架系统的状态。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简称CDA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批判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话语历史背景分析。例如:如果有一部有关第三世界的纪录片始终把第三世界的穷人当做及物动词性的宾语,那就必然给读者、听着留下这样的印象:穷人是被动的牺牲品,而不是斗争的参与者。例如:对何人使用何种称谓,体现着作者(讲话者)的态度。情态是人际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主观情态反应话语生成者与陈述者的亲近性,而客观情态则模糊了个体和团体的观点。03.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内容分析法的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ROST content mining是一款免费的大型内容分析研究性工具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辅助各学科进行研究,协助完成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面的研究,凡是需要分析论文、微博、博客、论坛、网页、书籍、聊天记录、电子邮件、本地文本类格式文件、数据库中各类文本字段的学科,都可以使用本软件,分析方法目前支持:分词、字频统计、词频统计、聚类、分类、情感分析(含简单和复杂)、共现分析、同被引分析,依存分析、语义网络、社会网络、共现矩阵等分析方法。04.质性研究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由于他们都不属于量化研究,被归成同一类探讨。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1) 民族志研究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民族志内容主要为相关人的访问内容、档案记录的检视、与衡量与访问内容的可信度,从此内容,可找出特定团体与组织之间的关联,并为关心大众以及专业的同行撰写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而民族志学家则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中较可预测的型态上。为了真实纪录,1930年代后,民族志的产生通常需要相当冗长时间的实际体验。(2) 口述史研究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教授在该校创立了口述史研究中心,第一次使用了“口述史”这个概念。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术领域的成立口述历史是通过有准备、以音像设备为工具的采访,记述人们口述所得的具有保存价值和尚未得到过的原始资料。(3)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行动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于资料收集、合作探讨、自我反省、多方总结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4) 扎根理论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Strauss和BarneyGlaser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5)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case study)也称个案调查。对某一特定个体、单位、现象或主题的研究。这类研究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详细了解、整理和分析研究对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内在与外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形成对有关问题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结论。个案研究的单位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事件或者某一类问题,由此而产生人员研究个案,各生活单位或社会团体个案、传播媒介个案,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个案等。(6) 文本分析从文本的表层深入到文本的深层,从而发现那些不能为普通阅读所把握的深层意义。新批评细读法“新批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其操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叙述学分析法叙述是人类社会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叙述学”分析法,主要是故事分析(包括故事序列分析,故事类型分析等等),与叙述视角分析(包括叙述者的人称、位置、可信度;叙述者的声音、叙述的速度等)。05.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信息、资源等。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视角: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关系取向关注行动者之间的社会性粘着关系,通过社会联结本身——如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说明特定的行为和过程。位置取向则关注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且在结构上相处于相等地位的社会关系的模式化(patterning),它讨论的是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强调用“结构等效”来理解人类行为。06.引文分析引文分析法,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的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研究方法。引文分析的主要内容:引文年代分析、引文量分析、集中和离散规律分析、引文类型分析、引文语种分析、引文国别分析。引文分析的主要作用是:测量学科的影响和重要性、研究学科结构、研究学科信息发布、确定核心期刊、研究文献老化规律等。07.统计学分析(1) 统计描述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2)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简称ANOVA),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是R.A.Fisher发明的,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所得的数据呈现波动状。造成波动的原因可分成两类,一是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对结果形成影响的可控因素。方差分析是从观测变量的方差入手,研究诸多控制变量中哪些变量是对观测变量有显著影响的变量。(3) 二元相关因果关系分析方法之一种。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是在一元回归基础上的延伸,式中y是因变量;x1、x2是自变量;a、b1、b2是回归系数。二元线性回归法适用于分析有两个主要自变量的预测,一般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4) 元分析元分析(meta-analysis)统计方法是对众多现有实证文献的再次统计,通过对相关文献中的统计指标利用相应的统计公式,进行再一次的统计分析,从而可以根据获得的统计显著性等来分析两个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元分析程序输入参数包括:各个观察到的相关系数(已有研究文献中变量间的相关计分析,从而可以根据获得的统计显著性等来分析两个变量间真实的相关关系。(5) 多元回归“多元回归”在工具书中的解释:1、研究一个依变量、依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回归。2、亦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是反映一种现象或事物的数量依多种现象或事物的数量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动的规律。3、建立多个变量之间线性或非线性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的统计方法。在肥料试验中广泛应用。(6) 多元变量分析多元分析,是指同时考虑多个反应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均值向量的假设检验、多元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等。(7)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他发现学生的各科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一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绩也比较好,从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共性因子,或称某些一般智力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8) 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将多个变量通过线性变换以选出较少个数重要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又称主分量分析。实际课题中,为了全面分析问题,往往提出很多与此有关的变量(或因素),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个课题的某些信息。主成分分析首先是由K.皮尔森对非随机变量引入的,尔后H.霍特林将此方法推广到随机向量的情形。信息的大小通常用离差平方和或方差来衡量。主成分分析作为基础的数学分析方法,其实际应用十分广泛,比如人口统计学、数量地理学、分子动力学模拟、数学建模、数理分析等学科中均有应用,是一种常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9)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它是一种重要的人类行为。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聚类源于很多领域,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生物学和经济学。在不同的应用领域,很多聚类技术都得到了发展,这些技术方法被用作描述数据,衡量不同数据源间的相似性,以及把数据源分类到不同的簇中。(10) 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Nonparametric tests)是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参数检验共同构成统计推断的基本内容。参数检验是在总体分布形式已知的情况下,对总体分布的参数如均值、方差等进行推断的方法。但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无法对总体分布形态作简单假定,此时参数检验的方法就不再适用了。非参数检验正是一类基于这种考虑,在总体方差未知或知道甚少的情况下,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分布形态等进行推断的方法。由于非参数检验方法在推断过程中不涉及有关总体分布的参数,因而得名为“非参数”检验。(11) 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 SEM)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该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熟,可惜国内了解的人并不多。在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有时需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者会碰到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这些都是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构方程模型迅速发展,弥补了传统统计方法的不足,成为多元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
根据现有的资料和认识水平,我们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年代学的任务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纪年方法及其特点古人很重视纪年。早在距今六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根据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它为后来的公历的出现创造了一定条件。阿拉伯人制定了伊斯兰历,即回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干支纪年、星岁纪年等纪年法,并和世界许多民族一样,釆用帝王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此外,我国少数民族还创造了彝历、傣历、藏厉、滎历、佤历等多种年历,这些纪年方法,较准确地记载了历史,推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但是由于受不同观念和习俗的影响·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些还造成不少混乱,这就给我们认识和研究历史带来了不少困难例如,为什么“太平”、“建平”、“永熙”等年号在历史上有好几个,它们究竟代表着哪些年代?有些年代(如公元1582年10月5日至10月14日)为什么在历史纪年中不存在?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为什么“狗骨、象血、猴皮”也可表示年代?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对历史年代学的学习和研究,全面深入地了解各国各种历史纪年方法。为了便于论述和理解,这些纪年方法叮按国别分,也可按类型分,每一种包括历理、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几个层次(二)研究各种特殊的年代时间概念历史上,年、季、月、句、日、时等概念变化不小,用法较讲究。如在中国,“年”又称“岁”、“载”、“兹”、“祀”、“祚”等。它们有的意思相同,有的只是相近;有的在各种时候均可通用,有的则主要在某些时期流行,甚至国家明文规定某一时期只能用种而不能用其它。季可分别用颜色、行星、音调和方位等代替,如秋可称为素秋、金秋、商秋等。月可用花名、乐律名、八卦名《尔雅》名等分别代替,如三月可称为桃月、姑洗月、央月、病月等。“浃日”表示十天,而“浃辰”表示的则是十二天。日除了用韵目和蓂荚凋生现象代替外,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习称。古代一般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段,也可分为十五段,每一段同样有许多特殊的称呼及其内涵……历史年代学之所以把这些特殊的年代概念也作为基本内容之一,是因为这些概念都实实在在代表着一定的时间,而且都在历史上产生过各种各样的影响。如果我们承认历史年代学是研究历史年代的科学,就不能忽视这些概念,而应对其进行很好的归类整理,比较分析,找出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些概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必要时,还应对一些复杂的概念追根溯源,以便正本。(三)研究各种历史年表和历表的使用及改进方法各种年、历表由于编辑时间、体例以及所依据的史实等情况不同,因此在使用中会碰到许多问题。例如,陈垣先生的《二十史朔闰表》是公认的一本查阅中西回史日历的价值颇高的工具书,但此书在推算汉代太初改历以前的朔闰是依据“殷历”,而据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此之前所使用的是“颛顼历”,因此该书这一段的历日有误。另外,由回历查公历和中历,须先由回历岁管确定公历和中历相对应的日期,然后按回历的历法逐月、逐日推算下去,比较麻烦。针对这些情况,一些学者创造性地编制了一些辅助表,与《二十史朔闰表》配合使用,效果甚好。既然年表和历表是查阅历史年代的必备工具书,而这些工具书在使用过程中又存在一些误差,或值得改进、完善的地方·那么,历史年代学的研究视野也就不能不投向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