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48年相识,1962年再婚。喜爱梁思成的书友们,TA的这几本书你都看过吗?1.《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上下)》豆瓣评分:9.5作品简介:冀津晋桂,一座座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珍宝,独乐寺——广济寺——佛宫寺——佛光寺——真武阁,从整体到局部,逐个辨别、测量、记录,实地调查,详细报告。结构与性质的系统解说,图文与影像的科学档案,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珍贵标准模本。书友点评:春节重游故宫天坛,感慨于宏大的斗拱、精巧的檐、脊,回来重翻这本书。看梁老手绘的图,讲述的与林徽因探访的文字记录,莫名感动 。2.《《营造法式》注释》豆瓣评分:9.5作品简介:本书为梁思成先生的遗稿,是一部为古籍注疏性质的学术着作。《营造法式》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是中国古籍中最完备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是研究宋代建筑、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此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法式的认真整理,使它的文字和图样尽可能地成为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所能读懂、看懂,以资借鉴。书友点评:又找纸版来读的,不然看不清细节。3.《图像中国建筑史》豆瓣评分:9.2作品简介: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借助古建筑典型的实例照片和图解,阐释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在三十个世纪中的发展及形制的演变——孕育并发祥于史前时期,发育并成长于汉代,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臻于完美醇和于宋代,显现衰老羁直之象于明代初叶,直至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当代。这是一部不甚完备但却是独一无二的图像中国建筑史。之所以“不甚完备”,是因为它写成于战乱中的1946年,四川宜宾偏远江村李庄。这部英文着作,由老朋友费慰梅(Wilma Fairbank)女士追回丢失二十多年的珍贵图稿,直到1984年英文版才成书。80年代末,由梁思成先生的公子梁从诫翻译为中文。书友点评:搭配李干朗的《穿墙透壁》再看似乎明白通透了不少,不得不说通过图示拆开来看这些未曾身临其境的建筑,真有一种比去过这个地方更深刻的理解。当然本书精细的图示和照片也很清晰,而先生通俗的讲解与图解也让人易于读下去。只是最开始需要搞明白一些常用术语 看繁体字竟有点吃力?捂脸,但是先生图画得真好啊 。
建筑源于人类离开洞穴生活的那一刻,人们需要建造房屋来为自己的家人“遮风避雨,保护家长免受野兽侵害,保护财产免受敌人抢夺”。追溯人类建筑3000年,建筑的发展大概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就地取材,大兴土木离开洞穴以后,人们就地取材,大兴土木。生活在森林中的人们尝试用树木来建造房子;生活在山里的人们尝试用石头来建造房子;生活在海边或沙漠的人们演讲用泥巴来建造房子。在一次次的试误过程中,建筑的方式方法不断地得以改进。比如木头房子,一根根木头直接摞起来容易倒塌,于是他们尝试让木头在墙角交叉重叠,这样就增加了房屋的坚固性;伐木太辛苦,于是他们尝试先搭建框架,然后再填充框架,这样就可以节省人力和木材;框架容易摇摇晃晃,于是他们尝试在框架中嵌入倾斜放置的木头做支撑,这样许多木头就可以很牢固地组装在一起。就这样,人类建造的房屋越来越坚固,足以保证人们生存之需。房子的坚固固然保证了安全,但是,住在里面的人们,其舒适性的体验是没有的。室内光线昏暗,冬天十分寒冷,用水问题也无法在室内解决。于是人类开始了努力使房屋更加舒适的探索。2.想方设法,房屋改良促使房屋更加舒适的探索以工业革命为分界点,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前,人们对房屋的改良是局部的,比如人们在室内生火取暖或者做饭时,就会产生烟雾,而烟囱的修建,就可以有效地将烟雾从室内排到室外。再比如,沙子加热熔化之后, 再冷却下来就生成了坚固的玻璃,而玻璃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能够让室内的光线更加明亮,但是玻璃的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富人才能用得起。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建筑方式。比如,钢的出现,工程师们用超级坚固、承重力超强的钢来搭建框架,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速度,而且建造出来的房屋也更加高大宽敞;电梯的出现,房屋的建造就不再畏惧高度,于是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再比如,电灯的出现,使室内灯火通明,不再被昏暗笼罩,暖气燃气的出现,使室内温暖方便,不再被寒冷包围。3.用途增大,功能增强当建筑的坚固性和舒适性得以解决之后,建筑不再仅仅局限于作为住宅之用了。看看我们的周围吧,倘若你住在广袤的农村,你会看到谷仓、鸡舍、工坊;倘若你住在繁华的城镇,你会看到学校、医院、商店,专门用来娱乐消遣的剧院、电影院、运动场等;在远离城镇的郊区,还有火车站、飞机场、工厂,如此一来,建筑无处不在,用途日益增大。也有一些建筑,它们的精神价值高于其实用价值,比如宫殿,其雄伟和壮丽炫耀着国王的权威;比如教堂,其高大和宏伟宣示着对神灵的尊崇;比如监狱,其阴森和闭塞宣告着惩戒的威力。建筑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精神内涵,功能越来越强大了。建筑在人类走出洞穴后,先后经历了追求住宅的坚固、舒适到扩大其用途、增强其功能,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彰显着人类的精神,每一栋建筑,都有一个值得细说的故事。(参考《建筑的故事》)
人类自开始从事建筑活动以来,就已觉察到有必要获得有关建筑材料强度的知识。但是限于远古时代的文化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条件,不可能获得更多的认识。远在古希腊讨代的人们,就已有了原始的静力学的直观概念,可以说这是材料力学的萌芽阶段。古罗马人也懂得了一些有关力学的基本知识。早在罗马时代就创造了三角形屋架,并能简单地分析屋架各个部件的受力状态。但是古罗马人还没有能提出比较具体的应力分析方法。更不幸的是古希腊与古罗马人在建筑工程中所积累的这些力学知识,在中古时代都已失传,直到后来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才开终恢复起来,但要说在力学方面真正的奠基人,那还得是16世纪的伽利略。伽利略首先研究了悬臂梁受力后的状态,并分析了悬臂梁内部应力的分布,从而求出了杆件强度与杆件截面之间的关系式。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截面保持不变,由梁重所产生的弯矩与长度的平方成正比。此后英国虎克于1678年在他研究了金属丝受拉后的伸长问题,提出了著名的虎克定律,即“在任何弹性体内,物体使自己回到自然位置的力和功率,始终与所移动的距离或空间成正比”。他不仅研究了梁的弯曲,而且还研究了纵向纤维的变形。并作出了重要的说明:“当弯曲时,在凸面上的纤维被拉长了,而在凹面上的纤维被压编了”。虎克定律主要表述了力与变形间的线性关系,这为以后的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国马略特(1620~184),在加利略悬臂梁研究的基础上,进而讨论了悬管梁的弯曲问题,并求出弯曲时的极限荷载。此外他又对两端固定的梁进行了多次试验,发现两端固定的菜所能承担的荷载,较同样尺寸的简支梁的荷载能力大一倍。与此同时他又提出了梁、板的弹性变形问题,从而改进了梁的弯曲理论,修正了伽利略关于“梁的强度随跨长而变”的不正确的结论。此外他还研究了方形板受均布荷载时的弯曲变形,并得出了结论:“如果板厚完全相同,则板上总的极限荷载,将保持定值,与板的大小无关。”17世纪末与18世纪初,由于牛顿与莱布尼兹发明了微积分学,在此基础上,数学家伯努利(1654~1705年)提出了梁受力弯曲后的挠曲度计算方法。18世纪欧拉(1707~1783)研究了柱的压届问题,并把它推广到变截面柱的计算。欧拉对于受有轴向荷载的压杆研究,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接着意大利的拉格朗日(1736~1813年),在欧拉的基础上,又研究了弹性板条的承载能力问题。以上所例举的是早期力学家和工程师们对于结构强度和弹性问题的研究状况。1784年法国工程师库仑发表了关于材料受扭问题的研究报告。一直到现今我们还在应用他的摩擦理论与材料强度理论以及扭转理论。他也是首先研究建筑静力学的先驱者。库仑在弯曲理论中,已正确地运用了静力学方程来分析内力。同时他还研究了梁的剪切,并作了大量的材料剪切试验。他于1773年又从理论上对挡土墙及拱的稳定性作了大量的研。而他的关于挡土墙的图解分析法,至今仍在应用。
从穴居人到现代文明,我们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进步。从穴居房到现代的摩天大厦,这期间我们经历了哪些变革呢。 《大西洋月刊》曾制作了一部短片,快速回顾了人类的建筑发展史,今天我们将它拆分成图片,一起欣赏。洞穴洞穴在大概公元前25000年前,远古人类为了躲避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躲避猛兽的侵袭,探索洞穴用来居住,所以这期间的人员也被称为“穴居人”。(位于中国贵州省的“中洞苗寨”长年与世隔绝,因此被称为“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泥砖房泥砖房公元前8000年,舒适的泥砖房遮蔽了炙热的阳光和猛兽,奠定了古希腊文明的蓬勃发展。在我国,从唐朝至今,泥砖房也经历了千年历史。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屋室中说:“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不施栈板,唯敷瓦于椽间,四壁不加涂泥”。正是两广地区的特有建筑泥砖屋。多姆斯多姆斯式公元前500年,多姆斯式建筑是典型的古罗马贵族建筑。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我们熟知有:“君士坦丁凯旋门”,“罗马城大竞技场”等等。城堡城堡公元3世纪,城堡的出现是欧洲文明的象征。欧洲贵族为争夺土地、粮食、牲畜、人口而不断爆发战争,密集的战争导致了贵族们修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堡,来守卫自己的领地。(城堡除了在军事上的防御用途外,还有政治上扩张领土和控制地方等用途)町屋町屋公元9世纪,町屋做为日本传统的连体式建筑,坐落于日本历史上的首都里,在当时的日本商人们和手工艺者将町屋作为他们工作和居住的场所。但由于维护起来很费时费力。现每年有500座町屋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现代楼房。土楼土楼土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土楼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公共住房公共住房转到20世纪,离我们最近的肯定是现代楼房了,现代建筑不是随着20世纪的来临而突然出现的,在房屋建造量急剧增长,建筑类型不断增多,工业发展给建筑业带来新型建筑材料的影响下,现代建筑也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大量糅合历史文化韵味的建筑散落杭州各城区在建设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中起重要作用的它们近况如何在近日召开的北京文物工作会议上,有关方面表示,将加大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此后,该市西城区人大率先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项行使决定权,加大文物腾退、街区整理力度,修复传统历史街区风貌,推动一批重点文物修缮亮相,再现碧水绕古都的历史风貌。同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也有着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大量糅合历史文化韵味的建筑、街区,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今年的杭州市两会上,多年来一直关注市区历史建筑的市政协委员卓未龙提交建议,呼吁杭州深度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那么,杭州历史建筑的保护情况如何,又存在什么问题?记者连日来进行了调查。胡雪岩旧居内景。一位老人的坚持让晚清民居建筑幸免于难王其伟正在观察门窗木格花纹的破损情况。在孩儿巷,98号这栋建筑显得与周围不同。一进大门,就明显感觉到温度下降了不少。“这一进来就知道是老房子,冬暖夏凉,保存得真不错啊。”来杭州旅游的吴女士忍不住发出感慨。这里是一幢典型的晚清民居建筑,如今是“杭州下城区文史馆”与“陆游纪念馆”所在地。“其实,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杭州初期也受到过‘拆老城、建新城’的观念影响,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一定的破坏。”陆游纪念馆顾问王其伟说。2007年9月21日的新华社每日电讯这样描述:“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启动旧城改造,为着彻底摘掉‘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这顶帽子,从1993年起,决定每年拆除100万平方米旧建筑,同时配套建设新住宅120万平方米。大片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群被彻底‘抹平’。”孩儿巷98号也曾被画上大大的“拆”字。“但原本住在房子里的一位老人,强烈呼吁要保住这套房子。由于他的坚持,原来已经说好的‘拆’便一拖再拖,而在‘拖’的过程中,社会上保护老建筑的意识慢慢变强,在专家、媒体及社会各界的介入后,最终这座老宅得以保留。其实,当时杭州很多历史建筑都是这样保留下来的。”王其伟说。2004年5月,孩儿巷98号被公布为杭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城保护和城市发展不对立弯路中觉醒的杭州立法护古建胡雪岩旧居内大门铜环有时会被游客顺走。杭州做出的第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是对清河坊历史街区的紧急保护。《浙江日报》曾有这样的描述:“1999年春,河坊街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古街老店在推土机下不断消失……在社会的呼吁中,终于被紧急叫停……”拉走的材料被追回来,开始尝试抢救性保护。2000年4月8日始,杭州对清河坊历史街区实施紧急保护。自此,杭州从“弯路”中觉醒。决策层开始反省“拆老城、建新城”做法,逐渐认识到:古城风貌景观的独特价值,是任何新建筑不能代替的,名城保护和城市发展并不对立,完全可以协调起来。依据多次修编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的保护是重要内容,须遵循“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原则。据此,杭州市政府又制定颁布了《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成为杭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十分重要的基础和保障。2013年10月1日,“保护办法”上升为法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在《浙江人大·公报版》2013年第3期中,《关于〈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说明》一文这样写:“到目前为止,我市主城区共核定公布26处历史文化街区、330处历史建筑。”孩儿巷98号则在2013年底,从历史建筑“升格”成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杭州,糅合历史文化韵味的建筑、街区,散落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仅下城区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马寅初旧居、龙兴寺经幢、欢喜永宁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5处(司徒雷登故居等)、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吴宅、古通济桥、白衣寺、张同泰药店等)、杭州市文物保护点4处(梅王阁、钱王井等)。“这些文保单位或多或少曾遭受过破坏,遗留下来的部分,现在都保存得挺好。”王其伟说。记者从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获悉,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7处。“这些单位有的对外开放,有的则是被内部使用,保存情况都相对较好。”该处工作人员介绍。日常保护工作繁多且杂粉刷墙面也要依传统工艺和做法胡雪岩旧居内的两顶红木官轿。胡雪岩旧居内游客众多。胡雪岩旧居被定为收费景点后,客流量每年有几十万人次。但毕竟是木结构建筑,气候、天气的好坏与否,都会对建筑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再加上游人来来往往,日常维护与保养少不了。“旧居这里有30多位工作人员,无论是售票员、讲解员,都会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胡雪岩旧居相关工作人员说。工作人员看到或发现什么问题,马上就会上报。“当然,要是一些小问题的话,我们自个儿就能修修补补,大的话就得请专业检测机构来帮忙了。”他打了个比方,例如游客有时候不注意会靠在木质栏杆上,一来二去就会造成栏杆变形走样。偶然有游客被精美木雕门上套着的铜环吸引,就会顺手牵羊装进口袋里带走;木门的掉漆也是个问题。“这些我们都能自己处理,加固一下或拿出备用的铜环装上就成了。对于木门来说,刷漆也是一种保护。可别小瞧刷漆,这还有讲究呢,选用什么原材料、配成什么色,都得按照老路子来,不能标新立异。”去年,胡雪岩旧居进行了部分墙面的粉刷,还特意请园文局把关,根据传统的工艺、做法进行,毕竟墙体本身没有那么白,还呈灰黄色,要根据“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尽量少动或采用原工艺原材料,没有的话就选用最为相近的材料进行维修。如果屋顶上的瓦片发生渗漏或木雕霉变,就需要请“外援”了。像这样的情况属于大问题,胡雪岩旧居会请来专业的检测机构与设计单位,讨论出适合的方案后再进行施工。人流量相对较少的孩儿巷98号民居,一年有约3万人次的流量。虽然这处建筑保护得相对不错,但记者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木窗上的格子花纹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后已稍有变形,部分屋顶有些漏雨,有几扇木门已腐朽得较严重。“马上就要大修了,这些全部都要更换。”王其伟说。●“老”建筑怎样保“健康”保留原汁原味修旧如旧 古建修缮花了大功夫张同泰药店墙界的“界”字消失了一大半。孩儿巷98号民居二楼的蠡壳窗。孩儿巷98号,古色古香的建筑里有不少“宝贝”:蠡壳窗、精美的木雕、还能使用的古井……“孩儿巷就这么一套保存比较不错的老建筑。当然现在看到的,也是2003年至2005年经过修缮的,毕竟解放后的这套老房子里,曾住有29户人家,窗户、天窗破损都比较严重。后来,我们按照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进行了修缮。”王其伟说。位于上城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雪岩旧居,也在2000年经历过一次大修。胡雪岩旧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里还不作为景点开放时,里边住有100多户居民,文物保护状况也参差不齐,“有些建筑被当时的居民拆掉了,这些就得进行复原;像是雕花的木门纹路被磨平了,我们就根据保存完好的样式,再造出一模一样的来。”2004年3月,有200多年历史的杭州市文保单位——张同泰药店迎来了大规模改造。“中山北路的道路在拓宽整治,为此,张同泰沿马路的石库门墙门、包括张同泰墙界碑要整体后移6米,当时按文保建筑保护要求请来专家评审,对外墙体的‘张同泰墙界’石碑、石库门门框条石等原建筑物构件严格编号移建,使主体建筑保留原汁原味。”张同泰办公室主任陈姝介绍。如今,张同泰现存老建筑的石库墙门、门厅和药局部分,保留了杭城传统药铺的风貌和基本布局特征。记者注意到,“张同泰墙界”的“界”字,有1/3嵌入了地下。陈姝说,“墙界可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被破坏掉的,但也是段历史,所以我们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貌。”●政协委员建议深度建设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遗漏在城市间的微小遗迹杭州市政协委员卓未龙,多年来一直都关注市区的历史建筑。在今年市两会上,他以意见建议的形式,提交了“关于杭州市深度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2016年随着G20峰会的完美谢幕,杭州作为主办城市,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以及现代化城市建设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真正在世界舞台完美展示了杭州魅力。G20峰会前夕,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提升、完善;借助G20后峰会效应的影响,理应进一步深化城市历史文化建设,提升城市人文气息,争取早日建设、建成一个充满底蕴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卓未龙说。卓未龙建议,有关部门应当深度排查杭州市历史文化遗迹,要全面梳理一遍,除了有名的、已经被保护的历史文化遗迹外,也应将一些不知名的但很有价值的保护起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对杭州城历史文化资产做到真正的知根知底,对后期保护、建设工作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卓未龙同时认为,对有特色的、有开发价值的项目,政府应当重点保护、合理开发,同时,保护遗漏在城市间的微小遗迹,以遗迹为中心,可建设特色公园、街区、展馆等,建设系统的宣传展示平台。“教育与传承也是一块重要的内容。”卓未龙告诉记者,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最好手段就是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量越来越大。我们应抓住学校教育的平台,从幼儿园开始,制定符合各阶段儿童及青少年接受能力的特色文化课程。适当开设选修、必修课程,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强历史文化人文氛围,深度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呼吁请您助力保护文物需全社会的努力 参观游览千万别“动手”每天跟文物打交道,不少文保人员有想说的话,倡导大家提高爱护、保护文物的意识。拿胡雪岩旧居来说,游客进来参观游览千万不要“动手”,更不要顺走东西。对于不能做到24小时监管的露天文物,虽然有告示呼吁大家不要在上面涂涂刻刻类似“到此一游”字样,但还是有游客不自觉,因此,对文物的保护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为确保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文保单位设有专人或专门机构管理,在有条件的文保单位中安装消防、安防、防雷设施。对全市文保单位进行不间断、高频度的巡查。近二十年来,杭州市未发生过重大文物安全事故。今年,更是启动了“天地一体”不可移动文物实时监测系统和电气火灾风险防范监测系统,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近年来,保护文物的理念渐入人心,保护文物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杭州基本没有出现过大的破坏文物现象。但在个别地区,偷盗古墓葬、古建筑构件的事件仍偶有发生。该工作人员提醒大家,如果出现人为破坏文物的情况,应在第一时间报告文物管理部门,文物部门会派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查看,确认破坏的程度,根据破坏的情况来决定下一步采取的措施。“一般来说,由杭州市文物执法部门对文物违法案件进行查处,对案件进行定性,根据文物法律法规的要求,追究破坏文物当事人的责任,采取责令回复原状、罚款等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公安部门进行查处。”该工作人员说。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案件性质,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也会共同调查处理。对于被损毁的文物,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召开专家论证会,征求各方意见,制订科学的修缮方案,尽可能抢救被损毁文物。杭州对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7处2000年4月8日杭州对清河坊历史街区实施紧急保护2000年12月28日出台《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办法》,开创了杭州历史街区保护的先河。自此,古都街区的保护开始从点扩展到面2003年7月《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经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原则同意2004年11月8日《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经市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2005年4月6日《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实施细则》公布2013年10月1日《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颁布施行◆2004年5月杭州公布第一批共75个历史建筑保护名单◆截至2014年11月杭州共公布六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历史建筑数量337处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两大装配式钢结构重磅政策落地,将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驶入快车道。1)7月24日住建部等七部门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建原则上采用钢结构;2)7月7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大力推广钢结构公建,积极稳妥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设;推广重点为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等公建、三馆/交通枢纽等大跨度建筑;鼓励工程总承包模式;3)7月连续两大重磅政策落地意义重大,一明确包括公建采用钢结构,二提出住宅跟农房要稳妥推进钢结构应用;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驶入快车道。 我们测算钢结构建筑市场规模约3万亿/年,目前钢结构渗透率仅7.4%有超5倍提升空间。1)我们在2月18日70页深度《技术优化助钢结构渗透率4倍提升,商业模式升级催翻倍行情》测算钢结构建筑市场规模约3万亿元/年,轻钢(厂房/仓储/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约6120亿元,空间钢(三馆一中心/交通枢纽等)约6970亿元,重钢(商业建筑/医院/学校等)约1.05万亿元,钢结构住宅约5000亿元;我们测算装配式钢结构市场规模未来3年CAGR约25-35%;2)国内钢结构渗透率仅7.4%远低海外发达国家30-50%的水平;住宅钢结构领域渗透率不足5%远低海外发达国家25-45%的水平;政策推动+需求爆发,钢结构渗透率有超5倍提升空间。鸿路钢构制造端低成本竞争优势是共识,产能扩张/利用率提升是催化。1)通过扁平化管理+规模化采购及生产+强大技术实力+选址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2019年钢结构产能240余万吨(+50%)、未来产能将扩至400万吨以上居同业第一,考虑新建产能爬坡+产能利用率提升,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增强;2)技术实力超群,技术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工期要求紧的订单竞争优势及议价能力更强;3)与重庆签订《三期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将建西南总部基地;4)披露中报业绩快报,H1净利增速11.5%,Q1/Q2单季增速-39/44%;H1新签约76.3亿元(+9.6%),Q2约49亿元(+40.1%);钢结构EPC总包一体化竞争优势尚未被充分认知,中报起将进入持续业绩论证阶段。1)EPC总包订单数量级跳升,是分包订单规模的5倍左右;龙头EPC总包收入占比10%以内、未来将50%以上、收入弹性巨大;2)利润率(乙方变甲方/设计施工一体化/规模效应)和周转率(装配式施工周期省50%)两个层面驱动ROE提升;3)直面业主结算+业主实力强+项目优质回款好将改善现金流;4)装配式钢结构是建筑最佳赛道,钢结构EPC中报将最好,EPC总包龙头的一体化竞争优势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5)推荐鸿路钢构/东南网架/杭萧钢构等,精工钢构参考4月6日深度报告;受益恒通科技(背靠中国中铁发展将提速)。风险提示:总包/装配式推进不及预期、传统建造方式的桎梏等(文章来源:国泰君安)
2018年,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开展了“传承文脉,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的专题调研。课题组成员深入上海市中心城区的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及郊区的部分历史文化风貌区,梳理历史风貌保护的基本情况及突出问题,围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和活化利用,提出对策与建议。“保护历史风貌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日,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蔚中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表示,这同时也是一件难事,“因为现在还存在短板,认识上需进一步提高,工作上需进一步加强,保障上需进一步到位。”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上海在推进历史风貌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不适应,怕保护历史风貌影响本区域经济发展;在保护利用上,仍有一些历史建筑没有取得应有的“身份”,没有纳入保护范围;统筹协调上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对此,课题组建议要转变观念,摒弃以拆房、腾地、开发为主的旧区改造模式,树立文化保护观念。注重统筹,健全市级主导、区级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街镇层面设立社区规划师。聚焦重点,如在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打造工业遗产带,条件成熟时建设工业博物馆。强化保障,强化整体保护、积极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大对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周蔚中表示,“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历史风貌保护,多方协力、多策并举破解难题,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划定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市政建设思路实现了由‘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上海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副主委、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慧敏说,她近年来实地察看了历史建筑、古镇、工业遗产、街区、民居等不同类型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利用,“也看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王慧敏认为,目前历史风貌如何活化利用还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她建议加强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背后故事的整理,让历史文化风貌区成为体现城市温度的“文化客厅”。课题组成员之一,民革上海市委常委杨德钧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上海历史风貌保护问题,他曾为此跑遍了上海大大小小的老城区。“课题从7月下旬启动到11月下旬结题,短短4个月中,课题组进行了50多次调研,遇到过酷暑天,经历过大雨滂沱。” 他说,课题组全身心投入其中,自己的建言也得到了相关委办局的赞同,其中不少都被写进了调研报告。
福州新闻网11月26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李白蕾)省人大常委会会议25日听取了《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报告。报告建议探索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离任交接制度、历史建筑保护楼长制等;建立历史建筑的使用评估制度,开展历史建筑租赁平台试点,推动各种历史建筑使用权流转,延续和拓展历史建筑使用功能。据了解,近5年来,我省累计投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资金430亿元。自2017年该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各4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6个,中国传统村落494个,已公布城镇历史建筑4090栋,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我市多项古厝保护工作经验还被写入执法检查报告,如福州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制保障;我市成立名城委,永泰县成立庄寨理事会,增强了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力度;三坊七巷建设全国首个社区博物馆和全国优秀建筑设计展示馆,以点带面推动活态传承发展等。对于如何进一步贯彻实施好该条例,报告建议要从顶层设计入手,适时组织对条例进行修订,鼓励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制保障。执法检查组还建议,结合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深入挖掘船政文化、海洋文化等人文内涵,打造福建传统文化名片。
选自《作家文摘·合订本》2020年第8期点击上图了解详情文 | 康佳 张静雅2019年6月,北京公示首批历史建筑,以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和保护价值、承载了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建筑为主,海淀区科源社区13、14、15号楼位列其中。这是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3栋住宅楼,以安置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国内自然人文学各学科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居住,被称之为“特楼”。03:13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栏目■ 洋 气1954年,14号楼最先建起,这是一座3层的灰砖小楼。14号楼203室的钱三强一家,是这里的第一批住户。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贝时璋一家住在对门204室。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尧一家住在楼下。之后,科源社区13号楼、15号楼相继建起。195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柳大纲一家搬进了15号楼313室。柳大纲的儿子柳怀祖记得,虽然这3栋楼每家都配有3间卧室、客厅、书房和厨房,“厨房有个烧煤的大灶台,全都是用白瓷砖贴出来,灶前后有两个大铁锅,中间烧开水”。1959年,作家边东子一家搬到了郭永怀家的楼下。他回忆,“特楼”家家户户都有浴缸,可以天天泡热水澡。这在当时的他看来,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但这堪称“豪华”的屋子里,房间隔断却是用蒲苇做成后再抹灰刷白,哪怕小孩稍用点力,都能踹开一个小洞。13、15号楼呈L型结构位列两侧同年8月,在钱学森的邀请下,康奈尔大学教授郭永怀和夫人李佩带着女儿郭芹回到北京,住在13号楼204室。搬来的时候,屋里就有了一些木质家具以及很多书架。推开窗户,他们看到的是一棵高大的树,这棵树是钱学森亲手种下的。当时,“特楼”有着不一般的洋气。边东子记得,整个单元里,除了他家外5家都有钢琴。除了阵阵琴声,偶尔还能听到住在对门的汪德昭夫人、声乐教授李惠年和住在14号楼的钱学森夫人、歌唱家蒋英的歌声。这些科学家被称为“先生”,他们有时也互称“公”,他们的妻子则被称为“太太”。但何泽慧例外。她从来不爱听别人称她为“钱太太”,就连国庆节发给她去人民大会堂的邀请函中,写的也必须是“何泽慧先生”才行。李佩、郭永怀、郭芹一家1953年在美国■ 忙 碌中国科学院成立后,钱三强与何泽慧同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钱三强任所长,何泽慧任副所长。一周7天,何泽慧有6天都待在所里,周日回家。在儿子钱思进的记忆中,听到母亲的声音,更多是在电话里。钱思进记得,二姐钱民协上中学时,母亲有时会和她在电话里分析几何题,小黑板上总留着各种多边形和数字。曾长期在何泽慧身边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记得,钱三强有公派的小轿车,但何泽慧从来没坐过:“何先生是个特别有原则的人,她说那是公家派给他的车,她不能坐,每次都是自己坐汽车回中关村。”忙是科学家们的常态。边东子记得:“郭先生身材瘦长,无论春夏秋冬,他都喜欢头戴鸭舌帽、臂弯里夹着皮包,低着头,大踏步地来往于单位和家之间。”相比起来,孩子们更容易见到郭永怀的妻子、中国科学院西郊办公室副主任李佩。钱三强、何泽慧到高能物理研究所了解高空气球的发展(何泽慧生前同事马宇蒨供图)■ 怀 念钱三强和何泽慧喜欢买书。钱三强的书房里,左右两侧巨大的深色书架上摆满了书,钱思进最喜欢的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也有很多带连环画的小人书,“我父亲闲的时候也看小人书”,钱思进说。买书大方,过日子却很节俭。钱思进记得,刚上幼儿园和小学时,他有时穿的是姐姐们穿过的女裤。家里的桌子、椅子坏了,都是何泽慧自己动手修,她主张废物利用,能用的东西她都不舍得扔。一次,钱思进洗碗时把盛鱼的盘子摔成两半儿:“我妈先让我放在一边儿,说她过会儿用胶水粘一下。我一不小心把其中一半又摔成了好几块。我妈当时就很恼火,‘以后再别吃鱼!’”钱三强(摄于14号楼的书房)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当天正是钱三强51岁的生日。“特楼”的家里并没有特别的仪式。就在原子弹爆炸3天后,钱三强被下放到河南农村参加“四清”。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乘机返回北京,降落时遇空难。人们发现,有两具已经烧焦的遗体紧紧抱在一起,中间夹着一个保密公文包。最后确认,这是59岁的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李佩将郭永怀生前的物品,一点一滴亲手整理起来,全程没有让任何人插手。亲友探望时,她也礼数周全。郭永怀的骨灰被葬在他回国后的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他的雕塑下面。他遇难后22天,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主任李佩(右二)与同事一起讨论教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图)■ 留 守1976年之后,居住在“特楼”的一些科学家陆续离开。钱三强一家仍留在科源社区14号楼。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病逝,享年79岁。1999年国庆节前夕,钱三强和郭永怀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同时获奖的人还有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陈芳允等21位科学家。85岁的何泽慧和84岁的彭桓武一起,带着这枚奖章到钱三强的墓前,把迟到的颁奖词念给钱三强听。几年后,李佩托顺路的朋友把郭永怀的这枚奖章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钱三强、何泽慧的书房(中关村街道供图)进入21世纪,何泽慧、李佩、贝时璋3位老人,仍然留居在“特楼”。在近60年的时间里,除了在中国科技大学的6年,李佩一直没有离开过这里。当时相关领导曾建议何泽慧搬个新家。何泽慧回答:“在这里住惯了,哪儿也不去。除非上八宝山。”2011年,这位“中国的居里夫人”离世,享年97岁。李佩成了最后的“坚守者”。街坊刘乐闻记得,李佩的卧室和书房连着,她喜欢待在家里看书、看报,偶尔会由保姆带着下楼散步。2017年1月12日,李佩离开了人世,享年99岁。2019年6月21日,“特楼”被公示为北京市首批历史建筑。郭永怀和李佩合葬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陶冉/摄)欢迎订阅《作家文摘·合订本》历史真相揭秘政治人物兴衰
空前绝后的历史建筑经过历史积淀的建筑带着浓厚的历史意义,使其看上去更有韵味,并且这样的建筑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了。在拍摄这类照片时一定要注意曝光,不管是过曝还是曝光不足都会使你所拍摄的古代建筑丧失悠远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