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搞科研?还是做临床?这个排行榜说了:不矛盾陆沉

搞科研?还是做临床?这个排行榜说了:不矛盾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有发现、发明以及心得,愿意和别人分享,发表论文是最好的分享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努力地撰写论文。”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首期“由心讲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表示,临床医生做的研究应该是临床需求驱动性的研究。搞科研?还是做临床?这个以前对于临床医生地两难选择,追本溯源而言变成了一回事。“论文和专利变成治病救人的需求,整体而言就是诊断和治疗水平的创新。”宁光说。当天,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对全国1660家三甲医院和110家医学院校(学科)的科技量值进行计算,发布了权威排行榜。搞科研?还是做临床?这个排行榜说了:不矛盾!STEM重点选取如期刊论文及引用、专利及转化、标准和指南等9个直接指标考量科技活动的质量、贡献与影响。“我们希望发挥医学科技评价导向作用,导引医学的研究方向。”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说。尊重临床,让临床医生有发论文分享经验的“欲望”来自全球创新指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创新质量整体不断提升,2019年的创新质量指数从2018年的全球排名17位上升到15位。“目前,我国的科技体量已经完成唯数量的原始积累,评价体系亟待实现向质的转变过渡。”王辰说。让更多的临床医生愿意通过论文的方式分享临床发现和心得,同时让论文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是STEM希望引导的方向。套用那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医学科技创新工作应“源于临床,高于临床”。中国医院STEM旨在形成激励医学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鼓励临床研究,促进医学科技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为高医疗质量理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STEM指标坚持临床导向。“如果一项扎实的临床研究改变了临床实践指南,并被国际认可和引用,那么是真正体现临床实践价值。”王辰认为,某项研究的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作为临床导向的重要依据。为此,STEM在权重上突出体现了被国际权威指南引用的论文和中国临床指南的研究工作,不仅引导中国临床研究更加符合国际规范,而且充分体现了临床研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澄明医学科技环境,维护良好学术生态医学科技评价是指导医学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的风向标。当前医学科技环境对评价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10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工程院等多部门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2018年7月,《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指出,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王辰表示,科技评价工作的开展须与国家导向一致,防止人才“标签化”,引导学界打破“四唯”释放人才的创新力。STEM淡化了人才“帽子”的指标权重,注重以科技产出的“原始材料”作为测算依据,降低了人才“帽子”等间接指标权重,纳入高被引科学家和高被引学者作为直接指标。“在实际排行计算时,长江学者、杰青等称号保留加分,但大大减低了比重,而高被引学者的则增加了分值比重。”王辰说。高被引学者是指一定时期内所发表的论文在全球范围内被引用频次高的学者,所发表论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原创性、颠覆性。同行的引用次数即是对其学术贡献的“用脚投票”。这类学术研究对其他研究也扮演了“甘做阶梯”角色。对于国家常抓不懈的科研诚信建设,STEM也在评价方法的改进上有所体现。“我们将Retraction Watch数据库公布的撤稿论文,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处罚决定纳入考量范围,对学术不端期刊论文和科研项目实施5倍减分处理。”王辰介绍,例如某个论文或者项目本来可以加5分,但如果出现学术不端,那么就会给这个机构减扣25分。2018年度中国医院、医学院校科技量值 (STEM)排行榜2018年度中国医院STEM覆盖全国1660家医院,此次发布综合了29个学科前100位医院排名。综合排名前10位的医院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以往发布的医院STEM的基础上,今年首次发布的中国医学院校STEM对全国110所独立医学院校和设立医学学科的综合大学科技量值进行测算,并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与高等院校相关的科技指标。综合排名位列前10位的医学院校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学科)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中山大学(医学学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海军军医大学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编辑:刘义阳审核:朱丽

曼德勒

朱同玉:上海公卫中心首创“新冠科”加强临床与科研结合

12月26日,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称“上海公卫中心”)正式成立了“新冠科”和“新冠检验科”,开创了全国首个先例。上海公卫中心是上海新冠肺炎病例唯一定点收治医院,也是上海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公卫中心主任朱同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冠科成立后,将进一步提升新冠患者的救治水平,加强新冠科技攻关,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救治。”境外输入性病例增长仍是趋势全球人口的高度流动性,给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带来新的挑战,亟需未雨绸缪、补齐短板,规划布局公共卫生救治基础设施。朱同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上海公卫中心目前收治了上海所有新冠病人救治的任务。“自11月以来,我们看到新冠境外输入的人数不断增长。上海也承担了全国大多数境外输入新冠病例的救治工作,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基础科技研发的力量。”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针对新冠肺炎患者收治的最新情况,朱同玉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截至目前,上海公卫中心累计收治患者数1400多例,其中超过1100例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来自50多个国家,有200多例外籍人士。他补充道,目前只有一例境外输入的危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相较于今年8月没有增加,仍维持7例,救治率可以说“非常理想”。朱同玉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新冠病例的增长仍将成为趋势,因此成立“新冠科”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输入型病例难以完全避免。新冠科将针对输入性病例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临床救治策略,确保每一位患者都得到切实有效的治疗。”朱同玉说道,“这对疫情的整体防控,控制院内感染,以及包括疫苗研发在内的基础研究都至关重要。”他还表示,上海公卫中心拥有新冠治疗最成熟的专家救治团队以及最先进齐全的救治设备,可以为中国以及全球的患者提供救治服务。据介绍,新成立的科室将由上海公卫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锋领导,并以上海公卫中心应急医护梯队人员为班底,依托上海市级专家组和本市优质重症医学团队等医疗资源,涵盖本市顶级的急诊ICU、重症医学、感染科、呼吸科等与新冠肺炎救治相关的多学科救治团队。随着上海公卫中心“新冠科”的成立,也将实现专病专收,并形成新冠确诊病例从随访门诊、应急病区、影像检查、检验检测全流程闭环管理,为坚守新冠疫情救治主战场提供制度保障。经过将近一年的医疗救治,上海公卫中心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对新冠肺炎的发病机理、疾病转归、预后康复等作了充分的临床研究,不仅发表了一篇篇重磅学术论文,还参与发表了《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上海公卫中心推崇的“四素一肽”集束化治疗方案,即激素、维生素C、肝素、干扰素和胸腺肽的联合使用,可有效阻断重症化进展;此外,通过应用高流量吸氧、俯卧位通气等技术,避免了重症患者向危重症转变。打造安全的公卫体系仍需战略储备上海已经将2025年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之一作为努力的目标。上海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在控制此次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的经验也值得全国总结和推广。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上海的响应敏感而迅捷,上海公卫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收治所有成人确诊患者,汇集各路顶尖专家,夜以继日救治确诊病例,发挥公共卫生安全堡垒的作用。高级专家组内,“六员虎将”张文宏、卢洪洲、胡必杰、毛恩强、朱蕾及王胜分别来自感染、呼吸、重症、感控等学科,高级专家制定并调整救治方案,每名痊愈病例出院均需反复推敲,直至最后认可通过,方能宣布出院。朱同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冠疫情让人类面临着一场百年未遇的公共卫生危机。在这场空前的危机中,如何打造一个安全的公共卫生体系,应对新的突发传染病,成为摆在全人类和全球政府面前的问题。”朱同玉还表示,高质量人才组建的公共卫生队伍,是应对此类威胁的关键。“我国需要建立引人、育人和留人良好机制,打造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公共卫生队伍。”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他认为,我国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主要表现在缺少大体量的区域性应急医学中心和战略储备中心;传染病医院生存艰难、综合性医院应对乏力以及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应急技术储备不足等方面。为此,他建议规划建设集生物与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创新与知识创造、助推生物医药产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包括布局建设数量、运行方式和建设能力,满足区域范围内病例应急救治,快速确认、鉴定病原体等需求,为新发病原体可能导致的疫情提供早期预警,尤其是研究和储备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的技术。朱同玉还表示,中国疫情防控进入到目前阶段,最主要任务是防止疫情的反弹,抗新冠疫苗的研发在“科技抗疫”中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可以帮助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从“被动防控”向“主动防控”模式转变。他建议应完善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疫苗研发的绿色通道;在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情况下,允许开展疫苗0期临床研究。

仇恨罪

科研和临床并不能相提并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医院对学历要求还是比较硬性。现在我们细细看就会发现,现在很多医院招聘医生已经是博士起点了。很多地方在招聘上写道还要有留学史的博士优先考虑。,招聘还会写着类似于有SCI得更有价值。但博士看病可能就不是那么一会事情了。前些天笔者去参加了一个培训班。有位授课的“大咖”2005年某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针灸推拿专业学士,2010年某医学院神经病学专业硕士,住院医师。专业跨度是不是有点大?在主办方的简介中,我们得知这位大咖最高学历是博士哦。小编在会场听到的关键词,中医太简单了……其次就是在他眼里除了筋膜(所有的脏器都能和筋膜联系在一起,如子宫……)的问题能够导致疼痛,其他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在这位博士的口中似乎对解剖列车这本书有些误解的地方。其次小编设想这位博士似乎在解剖列车这本书里面走不出来了。或许是小编羡慕这位博士的平台吧,才写出这样的图文出来。写在最后面的话,中医中药事业并非那么简单,小编完全不赞同这位博士的把中医中药描述得如此不堪一击。再则对于疼痛的理解这位博士的见解似乎有点太过于的轻描淡写了。有些疼痛并不是局限于筋膜的问题。最后,爱读书是好事情,但是别读成了书呆子了……尤其是医学,呆子如何能成为医生。

德溢乎名

临床与科研结合、有效降低病亡率 驰援湖北的精锐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四支支援湖北医疗队抗击疫情情况并答记者问。“吉大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2月7日抵达武汉,坚守了62天。医疗队里40岁以下的青年骨干约占80%。”吉大第一医院副院长吕国悦介绍,队员们除了开展临床救治工作,还发挥科研优势,结合临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多功能保护面屏、一次性咽拭子采集装置等四项发明创造,并申报了专利。武汉抗疫指挥部成立降低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率小组,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救治患者的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担任组长。“小组每天会对病亡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查找原因。经过反复研讨,得出结论和改善方案,并快速反馈到各个医疗队。通过不懈努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患者的病亡率有明显下降,几天以后就零病亡了。”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是WHO全球第十五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说:“医疗队1月25日到达武汉,在呼吸机管理、气道管理、医用气体治疗、危重症转运以及呼吸康复相关治疗中发挥了专业性作用。”“我们身处武汉,目睹了全国人民、各行各业为取得抗疫胜利作出的贡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费剑春说,每天都有志愿者帮助接送医疗队队员、运送患者和抗疫物资。据介绍,截至5月2日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确诊病例531例,其中重症病例3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7713例,累计死亡病例463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877例,现有疑似病例10例。当日新增确诊病例2例,其中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2例,其中境外输入2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8例,重症病例减少3例;无死亡病例。(记者 申少铁)【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黄頔

临人以德

中国科协年会:临床与科研 医生当有区分

【光明时评】作者:王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天职,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前提是医术过硬,但在现实中,医生晋升更重要的任务或许是埋头写论文。日前,在吉林长春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呼吁,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治病救人,要警惕做1000台手术和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的现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开幕式上讲话。(中国科协供图)目前,我国的医生职称评价体系“重科研、轻临床”,过度提倡医生成为科研型医生,导致出现一些临床水平不高甚至不会治病的医学博士和专家。在目前的晋升体制下,科研成为评职晋升的捷径。为此,很多临床医生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实验室搞科研,还催生了论文造假、数据造假、有偿论文等学术腐败行为。而有些医生的临床能力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但因为缺乏足够的SCI论文,始终晋升不了高级职称。对医生科研成果的过度重视,既有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原因,也有不同医院之间科研竞争的角力。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些医院唯论文、唯SCI导向评价医生,将其作为医生职称晋升的主要标准,这对基层医院和临床一线的医生明显有失公平。事实上,中共中央去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不将论文等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通过评价机制改革,引导基层医院和临床一线的医生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不妨借鉴国外经验。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医生的从业资格非常难,而医生又大致分为家庭医生和科研医生两大类——家庭医生占绝大多数,没有科研条件和科研考评要求,只有在大医院的医生才专门从事科研。而且,科研医生并不一定比家庭医生更有诱惑力,比如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其医学院教授的收入比当地私人医生少得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拿手术刀的医生和做实验、写论文的医生的工作性质差别迥异,评价机制自然应当不同,不能指望医生都成为既能治大病又能搞科研的“全能医生”。区分临床医生与科研医生,让有科研热情的医生专心钻研医学尖端科技,同时给临床能力强的医生公平的竞争舞台,这样的评价机制才能合理评价医生的科研与临床贡献。让医术精湛的临床医生也能得到社会认可,这样才能满足医生和患者的期待,促进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28日 02版)

惠子

来看国产临床及科研大设施如何“智”变

00:362020年10月19日至22日,第83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一系列自主创新的最新医疗科技亮相展会。记者:潘旭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格斗手

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研究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采用了Openstack作为数据平台私有云的解决方案,应用层使用Docker容器化的方案,数据库使用了开源数据库软件PostgreSQL,平台的应用主要由科研数据中心、临床大数据治理平台、智能科研检索、临床科研采集系统、全院级科研随访系统五部分组成。通过该平台临床研究人员获取数据将更便捷、科研管理更高效、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更容易。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能为医院各专科提供有效的科研服务,实现科研、论文和核心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提升。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水平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科研大数据平台作为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临床科研水平和培养医学研究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为临床科研人员搭建平台,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应,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支撑平台的作用,是目前大型综合性医院亟需解决的课题。研究背景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国内外涌现了一大批借助医学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临床研究数据分析挖掘,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医疗电子化数据的建模、分析、挖掘,并且基于数据二次利用所形成的进一步应用,已经成为医疗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下一个核心发展方向。我国健康大数据和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目前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在于基于医疗影像的人工智能自动筛查和诊断系统,对胸片、皮肤照片、脑部影像等医学影像进行自动分析,并生成相应的影像诊断报告。但在其他人工智能的技术领域,例如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以及通用的机器学习方法,目前在中国形成可落地的产品尚不多见 。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的架构与应用目前大部分医院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医疗信息化支撑体系,无论是电子处方、医嘱套餐,还是临床路径、电子病历,在提高临床效率服务上下足了功夫,但由于临床数据分散在多个应用系统中(如EMR、LIS、PACS等),且都是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本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有兴趣致力于研究大数据的临床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点思路。技术架构研究采用了Openstack作为数据平台私有云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用Openstack搭建私有云平台,既可以获得类似阿里云等公有云的灵活、弹性、扩展性等云计算的优势,又可以降低安全风险。在应用层使用Docker容器化的方案。通过使用Docker容器化部署,每个服务运行在了一个独立的环境之中,互不干扰,也不会影响宿主机的环境,解决了长久以来生产环境与开发测试环境不一致导致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Docker提供的集群化以及资源分配功能,提供了更高的可用性,并提供了不停机升级的特性。数据库使用了开源数据库软件PostgreSQL。PostgreSQL作为当前最先进的开源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体现了极高的性能与稳定性,支持python、perl、c、R、Java、Javascript、PL/PgSQL等多种语言编写存储语言及扩展,支持多种特殊索引结构、支持自定义的数据结构、支持机器学习库以及GPU并行计算等。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的应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科研数据中心、临床大数据治理平台、智能科研检索、临床科研采集系统、全院级科研随访系统等应用(表1)。在此治理和科研采集的基础之上,未来可支持科研统计分析及临床辅助决策。在人工智能支撑下,通过临床辅助决策应用到电子病历等业务系统中,将治疗评价、风险预测贯穿在诊疗流程,基于医院原有临床数据进行实时决策支持,最终实现临床采集-科研分析-指导临床的闭环。表1 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应用全院级专病科研数据中心通过将原有院内临床数据中心CDR,未充分结构化的病历、报告等文本数据,经过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形成高质量、多维度的结构化数据,以满足科研检索、临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的需要。结合科研采集、随访管理等系统采集的数据,进一步丰富“以患者为中心”的科研数据库。临床大数据治理平台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AI引擎的大数据治理平台,实现各类临床数据的结构化、标准化和归一化等处理。针对数据驱动的临床研究场景,能够将医院积存的海量临床数据自动结构化、标准化成可被临床研究直接分析、利用的科研数据。治理后的结果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智能科研检索提供多维度、多病种符合专病模型的检索功能,从病历、诊断、用药医嘱、检验、检查报告、体征等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文本中提取检索点位,个性化定制专病检索模型。支持通过入选和排除等集合运算实现研究人群的精确筛选,实现自动发现满足条件的新病人并自动入组,实时精准从海量病历中定位研究人群。临床科研采集系统在数据治理基础上,满足科研所需的病例报告表(CRF)设计与数据采集、科研项目管理、团队管理与多中心、权限设置与隐私、数据核查与质疑、数据导入导出等常见功能模块。高度结构化、规范化的病历数据,利于病例报告单(CRF)自动填写,科研流程管理支持研究全过程协同。全院级科研随访系统可有效解决院内外数据整合、患者依从性差、失访率居高不下的难题,在全面提升随访专业度、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的同时,极大地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随访平台从患者管理和科研需求出发,整合随访计划提醒、随访量表填写、智能科普患教、在线病情咨询、患者报告结局(ePRO)信息采集等功能;自动问答功能为患者提供准确的知识问答和健康建议,实现个性化健康宣教和科普。同时为满足临床科研需要,可将患者采集结果便捷地返回给专病科研库,实现对患者离院后健康信息的全量收集。结论与展望智能化的临床科研支持系统不仅能对历史病历数据进行快速检索浏览,而且能便捷地将临床数据应用于具体研究中,成为医院各科室开展临床研究提供高效的工具,加速推进学术研究及成果转化,释放积压的大量医疗数据潜在学术价值。同时在全院级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与应用平台上,实现了各业务系统历史数据及实时数据的整合、治理。经过治理后的数据保障临床科研数据质量,在此基础上各科室临床研究人员获取数据将更便捷、科研管理更高效、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更容易,从而实现科研效率整体提升,不断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实现医院临床学术研究质和量提升。【引用本文:朱明宇. 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2020,15(7):17-18,35.】新媒体部: 010-81138718;81138717

一琴一鹤

她是博士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如何做到兼顾临床实践与科研两不误?

“最亮的星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璀璨的!”陆鸿远,辽宁凤城人,2009年考入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学习。2014年获得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继续攻读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临床药学方向)专业硕士。2017年考入沈阳药科大学攻读临床药学博士学位。在沈药学习的十一年里,多次获得各项奖学金及荣誉称号。博士研究生期间:辽宁省优秀毕业生;2019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二等学业奖学金1次;获校优秀研究生称号;获诺瑞特医药奖学金、碧凯助学金;获校优秀研究生称号及优秀团干部称号。硕士研究生期间: 2015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3次;获校优秀研究生称号。本科期间: 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其中一等奖3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获石药集团奖学金、威斯利康奖学金;获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干部称号。成功没有秘诀,只需要笃定坚持!都说没经历过挫折的博士不是一个真正的博士,每当博士答辩时,大部分博士在致谢时几乎热泪盈眶,这不是完成答辩喜极而泣的泪,而是对过去所经历的苦与累的释然,感叹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回首研究生生活,陆鸿远也有过自己的困惑与彷徨,身为临床药学专业的研究生,如何兼顾临床实践与科研两不误是最难的问题。临床药学是一个注重临床实践的专业,刚下临床时,陆鸿远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她真切地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与真正实践的匮乏,临床上药物的应用不能一味地遵从教材,临床用药更多的是结合患者病情的灵活使用。在明白了这一点后,她以更加笃定的态度刻苦学习轮转科室的疾病知识及不断更新的疾病指南,倍加珍惜每一次跟随临床带教医生对患者进行查房的机会,就连节假日也舍不得放弃。这次实践也拉近了她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通过反复与患者沟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真正做到用药方案个体化。在临床实践中陆鸿远更深入地理解了临床药学学科在未来社会里的重要作用,使得自己后续对临床药学专业的学习更加笃定与坚持!由于临床实践需要一年的时间,留给陆鸿远的科研时间并不多,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把时间的效率用到最高。陆鸿远说在获得推免资格继续攻读硕士的时候,当时她其实并不清楚什么是科研,甚至连文献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面对第一篇文献中陌生的专业词汇和科学严谨的叙事手法,文献上花花绿绿的,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上了各种注释,像极了期末考试前的复习笔记。后来文献阅读的越来越多了,读懂每篇文献所需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也越来越明白科研设计思路,科研逻辑,每天都在不断地进步。她说正是因为这样不断培养起来的学术成就感使得自己爱上科研,就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义无反顾地考取了临床药学博士,继续着自己的科研生涯。博士的科研任务更加艰巨,在实验遇到瓶颈做不下去时,陆鸿远也有过低落的时候,在经历了无数次尝试没有结果时也曾哭过,但是哭过之后又是暂新的一天,她说还不到完全放弃的时候,试一试总会有希望的,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自己打倒。陆鸿远用努力浇灌梦想,用笃行加持志向,在科研过程中真正做到善于思考、努力专研,终于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IF:5.574)、Life sciences(IF:3.448)、Molecular informatics(IF: 2.375)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三篇SCI,影响因子共计11.397;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中文核心期刊(《中草药》);以第二作者发表了五篇SCI,影响因子共计13.318。生活多姿多彩,积极向上是最亮底色!学习不是终点,而是全面发展的起点。陆鸿远不仅是一名专业素质过硬的药学博士,也是一名政治素质过硬的共产党员。她在加入了党组织后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除了在学业上力争上游,作为一名党员,在其他各个方面也更加积极进取,争取全面发展,起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当学院举办“实验每一天·安全伴我行”主题党日活动时,陆鸿远主动请缨,为生科院研一、研二同学带来一场别开生面、深入浅出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培训。陆鸿远在班级里担任班长,作为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桥梁纽带,她从未漏掉过一个任务通知,学院安排需班级自行举办的活动她都积极组织完成,争取第一时间将活动情况与总结上交。她还负责课题组的实验耗材与试剂采购等工作,她总是利用空余时间检查实验用品的使用情况,货比三家,认真比对价格和质量,尽自己最大努力保障大家的实验顺利开展。作为师姐,在实验室里,她责无旁贷地帮助师弟师妹解决在科研上搞不懂的问题,并且定期进行实验安全培训,得到了导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怀感恩之心念相助之人!感恩母校。陆鸿远说,从19岁到30岁,她人生中最美好的十一年都在沈药度过了,在这里,她不仅学会了安身立命的专业技能,更感受到了“团结、勤奋”的校风校训,学到了“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明白了乐观、坚持的人生信条!感谢母校,伴我成长,教我飞翔!感恩导师。赵庆春教授是陆鸿远求学路上的引路人。从硕士到博士,赵老师一直是她的导师。老师常常强调八个字“定位,勤奋,品牌,乐观”,要给自己设定好目标,努力向这个目标前进,过程中虽然不能一帆风顺,但只有保持乐观心态才能赢得最后胜利!每每遇到挫折,这八字箴言就带给她力量,让她重拾勇气、克服困难。老师曾说,“好学生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管出来的”。从硕士到博士这几年来,陆鸿每天“早八晚十”来实验室,周末几乎也不休息,这并不是强制要求,而是老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为主任,赵老师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和周末来实验室加班给学生们开组会、看论文、指导实验,并没有因为自身的本职工作而耽误了对学生的培养,陆鸿远说,“作为学生的我更不能掉链子,要对得起老师的这份辛苦!”感恩导师,教书育人,授业解惑。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陆鸿远从一而终地选择了临床药学这个专业,虽然最初只是懵懂地一个选择,但“爱我所选、尽我所能”一直是她对自己的最低要求。用一颗淡定自如的心态,期待更多的美好和成功!陆鸿远坚信,只要为明确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奋斗,终究会摘到属于自己最亮的那颗星!来源: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王世龙 廖宏影

欢乐屋

赵国屏:科研、疾控和临床缺乏协同,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教训”

撰文 | 赵广立编辑 | 宗华各地封城、封村,延长假期、推迟开学,节后返程高峰逼近……面对新型肺炎防控新形势,中科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1月26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节后返程仍将是疫情防控最大隐患,武汉必须有政策(措施)要求(保证)当地人继续“留观”直至封锁结束。建议将假期延长至正月十五左右,基本可保证湖北以外地区不再有新发病人。应在最近一周之内,建立和完善包括疾控部门、医疗部门以及社区与公安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合作体系。我国科学研究与传染病防控之间缺乏从“平时”到“战时”的协同。只有把日常临床中常见的一次次“非典”当作一次次演练来开展三方协同的研究与实践,才能在重大疫情出现时,临危不乱、胸有成竹。“留汉”医学生及医务人员是潜在防控力量《中国科学报》:虽然春节假期已延长至2月2日,但上班返程大潮终归要出现。政府交通部门、医疗机构、企业、个人如何应对,才能保住目前还算可以应对的形势?赵国屏:这个问题很重要。如何应对,我尝试做些梳理。首先是武汉。节后上班时,武汉(或者湖北)的封闭状况大概率不会结束,因此,必须有政策(措施)要求(保证)当地人继续“留观”直至封锁结束。昨天,上海有些学校的学生(研究生)想办法回来,对上海的有关单位压力很大。我觉得,留在封锁地区的医学院的学生或者医务工作者,如果当地能组织他们到防控队伍中去,应该是一支很强的力量。我有一个学生是上海二军大的研究工作者(不是医生),她和她丈夫(原复旦生物系的学生)就安心留在武汉,并且发一些客观的信息与分析给外地的朋友(包括我在内),这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像这样的情况,原工作单位和武汉当地相关部门,应该鼓励并做一些相关的组织工作。无论如何,他们是一批有一定专业素质的青壮年队伍。应尽快建立统筹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合作体系《中国科学报》:武汉以外的其他地区该如何应对?赵国屏:武汉以外的其他地区,正如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说的,是一个大的考验(张文宏:随着输入性病例的继续传播,有可能产生二代病例和三代病例,而当新病例源头不清时,预示着该城市已经失去了初期防控的黄金窗口,可能要进入二代病例传播的持久战阶段)。但是,好在武汉封城之后是春节长假,这将近十天的时间,给各地提供了一个控制输入病人、发现当地被感染人群的机会。难的是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而且,能否发现并制止“二代”“三代”的出现和传播,是需要有客观指标的。因此,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是:第一,对于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留观”一定要做到位。由于这一次的2019-nCoV具有潜伏期感染的能力,这个“留观”人群的界定是比较困难的,基本上只能靠我们国家强大的组织体系来实施。而这方面的“指标“主要还是流行病学的(接触史),关键是原始数据的获得及整合共享。因此我认为,应该在最近一周之内,建立和完善包括疾控部门、医疗部门以及社区与公安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合作体系(至少让防控决策者有科学数据作为支撑),成效的指标是确诊病人在1月底出现显著下降,而通过疑似病人与留观数据的整合,预测当地新发病人的“终止期”。第二,由于潜伏期可能长达14天(这是我能看到的“报道”),因此,春节7天假日应该说是不够的,这是节后“大返程”的实际挑战。国务院办公厅决定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至2月2日,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推迟开学,相信也是基于这个挑战的科学判断。我有一个想法,能否把休假延伸到正月十五左右(2月7日-9日)?这样做,虽然牵动甚大,但基本上可以保证在湖北以外地区,即使仍有“二代”“三代”病人,其传播源头已经得到了控制——不再有新发病人,即进一步的传播链已经被切断了。在这种情况下,“返程”应该是安全的。当然,具体实施要根据各地(特别是交通两端地区)以及各行业(譬如医院是必须要恢复工作的)实际情况而确定。我国科研与传染病防控缺乏从“平时”到“战时”的协同《中国科学报》:现在国内的研发力量有没有统筹?如何实现科研力量集中,协作攻关?赵国屏: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两个问题:首先,在我们国家的传染病防控体系之中,科研(包括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和基础医学研究)都没有有机地整合在其中。相反,虽然没有直接说,但实际上是把所有的“研究”都排除在这个体系之外的(可能就是让国家疾控中心一家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这是做不好的)。其次,对于科学研究与传染病防控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一方面,从疾控体系来说,实时、系统、前沿的流行病学研究是疾病防控措施及时实地到位的关键科学依据,而不是流行病学研究者沽名钓誉的资本。另一方面,从疾病诊治系统来说,以临床数据样本为基础,采用现代基础医学手段开展的研究,能为病人诊治提供重要的病理知识基础(甚至关键的靶位),而不是基础研究者发表论文的资本。当然,两者研究的总结,往往需要以论文的形式体现并开展交流,但这也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并且为今后疾病的发现、防控和诊治提供历史的经验。将上述两个问题整合起来,也就是一个问题——没有从“平时”到“战时”的协同。当然,在实际运行中,对于具体的部门单位、工作者,不能排除研究者不正确的“初心”和一线工作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极为繁忙而难以顾及科研需求的现象。然而,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只有将科研队伍与疾控及临床队伍在平时就组织成团队或形成协同的体系,并且把日常临床中常见的一次次“非典”当作一次次演练来开展三方协同的研究与实践的工作,才能在重大疫情出现时,临危不乱、胸有成竹地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及其相关的研究工作,并且一步一步地把我们的水平,不断推到新的高度。希望这次教训不是“又一次教训”而是“最后一次教训”。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学网”。特 别 提 示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返朴》,科学家领航的好科普。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与生物学家颜宁共同出任总编辑,与数十位不同领域一流学者组成的编委会一起,与你共同求索。

独性

总是发不出SCI?这篇文章教你“简单科研”丨临床科研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Fcγ受体,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生物样本库;前言:我们主张“简单科研”,特别是“临床医生的简单科研”。首先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临床医生有最丰富的临床科研资源,有最为丰富的临床样本,但是却陷入“发不出SCI论文”的困境中,临床样本弃之如敝履。今天我们以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Immunology杂志(IF 3.532)的一篇论文为例分享解析“从临床出发,快速简单的发SCI论文”。该论文的题目是“Dysregulated Fcγ receptor IIa-inced cytokine proction in dendritic cells of lupus nephritis patients”,发表于2019。由阿姆斯特丹风湿病学和免疫学中心完成。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将临床样本和基础实验相结合,探讨了在三个不同的组 (即HC健康对照、不伴有肾炎的SLE或伴有肾炎的SLE患者)的DC中 FcγR诱导的I型IFN抑制是否仍起作用,以及FcγR诱导的IL-1β是否也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受损。我们一起学习,作者是怎么做到的。一、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复杂自身免疫性疾病。与SLE发病机理相关的关键因素之一是I型干扰素(IFN)的过量产生。这可能是由于I型IFN刺激途径的激活增加,也可能是抑制I型IFN的通路功能受损所致。最近,我们发现免疫球蛋白(Ig)G免疫复合物通过树突状细胞(DCs)上的Fcγ受体IIa(FcγRIIa)抑制信号传导,强烈抑制健康个体中的I型IFN产生。由于在SLE患者中,免疫复合物具有特征性,因此我们评估了FcγR诱导的I型IFN抑制在SLE患者DC中的功能。二、方法及主要结果本研究主要结合临床样本和基础实验从临床医生自身出发,根据自身优势,我们需要了解到的是自己如何设计和完成类似研究。1、狼疮性肾炎患者DCs中Fc r诱导的I型IFN抑制受损本研究纳入22例HCs健康对照和16例临床诊断为SLE的患者,考虑到疾病的异质性,将SLE患者分为两组:一个没有主要脏器受累(n = 8),另一个以前有肾炎受累 (n = 8)。本研究中探讨了SLE患者DC在Fcγ诱导的I型IFN抑制中是否表现出异常。我们研究了一组患有肾炎的病人和一组没有主要器官受累的病人来评估不同组中FcγR诱导抑制的潜在差异。研究表明FcγR诱导的I型IFN抑制在狼疮性肾炎患者的DCs中受损,而在没有主要器官受累的SLE患者中没有受损。图1. 狼疮性肾炎患者树突状细胞(DC)中Fcγ受体IIa(FcγRIIa)诱导的I型干扰素(IFN)抑制受损2、狼疮性肾炎患者FcγRIIa诱导的I型IFN抑制受损不是药物治疗或FcγRs、IRF1和IRF5表达不同引起的由于几乎所有SLE患者都使用特定的药物,I型IFN抑制受损可能与治疗有关。此外,FcγRs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的表达可能存在差异。负责抑制树突状细胞产生IFN-β的主要受体是FcγRIIa,为了在蛋白水平上验证不同组之间的表达水平,作者使用流式细胞术评估了FcγRIIa的表达,因此,作者从药物、FcγRIIa表达、IFN调控转录因子(IRF)1和IRF5评估了两组SLE患者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这种受损的I型IFN抑制与疾病活性,药物,FcγRIIa表达或IFN调控转录因子(IRF)1和IRF5的表达无关。图2. 狼疮性肾炎患者中Fcγ受体IIa(FcγRIIa)诱导的I型IFN抑制受损不是由于药物治疗或FcγR,干扰素(IFN)调节转录因子(IRF)1或IRF5表达的差异。3、在狼疮肾炎患者中,FcγRIIa诱导的IL-1β蛋白扩增增加在先前研究中,作者发现FcγRIIa刺激激活了两条平行的途径。Ⅰ型IFN反应受Syk-和PI3K非依赖性信号介导的抑制途径抑制。相反,通过Syk和PI3K的“激活”通路信号,这会放大IL-1β等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正如作者的数据所示狼疮性肾炎患者抑制性途径(抑制I型IFN)受损,随后作者评估了激活途径(增加IL-1β)是否也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受损。研究结果表明狼疮性肾炎患者虽然FcγRIIa诱导的I型IFN抑制受损,但FcγRIIa诱导的IL-1β扩增增加。图3.狼疮性肾炎患者中Fcγ受体IIa(FcγRIIa)诱导的白介素(IL)-1β产生增加三、临床医生的自身优势及准备工作在这项研究中,需要抓住的点在于临床样本和基础实验的结合,这是身为临床医生的自身优势。(1)合作共赢:选题需要熟悉,知识面广,多阅读相关文献领域,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基于这些,可以与高校,研究所及公司合作,共同进步,利用前沿技术手段解决问题。(2)课题设计思路:根据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从临床样本取材,实验分组到实验验证等,一步一步围绕拟解决的问题逐步开展;当然,这些也都可以与高校课题组、研究公司合作完成,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3)创建样本库:临床医生有最丰富的临床科研资源,有最为丰富的临床样本,这是自带优势。而生物样本库是各种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临床诊疗、药物靶点治疗研究、健康预防研究以及转化医学等的重要基础。针对临床生物样本库,建立专门的临床生物样本库,为临床样本的收集保存提供了规范化系统,每份样本均粘贴唯一二维码以便于识别,这样的样本库才能做成顶级研究。当然,这些可以和公司合作,有专门的管理系统。一篇文章,首先选题是很重要的一点,针对熟悉的内容临床医生很容易完成。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将临床和基础研究相结合(这是我们一直强调的一点),并且在目前大的科研环境下,交叉合作已然是一种趋势,因此,临床医生可以与高校课题组、研究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最终达到合作共赢的结果。原文链接:Newling M, Renée H. Fiechter, Sritharan L, et al. Dysregulated Fcγ receptor IIa-inced cytokine proction in dendritic cells of lupus nephritis patients [J]. Clinical & Experimental Immunology, 2019,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