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属于什么级别的?又一年

医学临床研究杂志属于什么级别的?

论文级别: 核心期刊主办单位: 湖南省医学会国际刊号: 1671-7171国内刊号: 43-1382/R期刊收录: 知网、维普、万方、统计源核心期刊主要栏目: 论著、综述与讲座、专家笔谈、述评、诊疗经验、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医院管理医学临床研究杂志属于什么级别的? 文博士点评如下:可以看到《医学临床研究》 属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整体投稿难度较大,对文章的内容、创新、论据要求严格,编辑部老师有耐心,会指出其中的不足,一般从投稿到见刊需要3~4个月左右,适合高级论文发表。如果需要加急处理可以私信文博士。关于“医学临床研究杂志属于什么级别的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文博士,文博士是编辑部的资深编辑,多年的行业经验积攒不少资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叶月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投稿须知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临床医药文献主管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单位: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周期:旬刊国际刊号:2095-8242国内刊号:11-9355/R邮发代号:82-734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描述:《临床医药文献》杂志创办于2014,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国家级期刊,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社征稿刊社简介《临床医药文献》创刊于2014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办并出版的国家级医学期刊。期刊为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9355/R,国际刊号ISSN2095-8242。《临床医药文献》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和宗旨,围绕国家不同时期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结合临床实际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需要,并抓住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实施有前瞻性的编辑策划工作。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栏目设置综述、论著、临床交流、医药管理、临床护理投稿指南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审稿周期一般为5个工作日,作者也可来电查询,以免影响正常发表。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2册。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论文投稿网:tougaoyun.cn

浜千

吴一龙教授领衔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早中期肺癌现治愈之光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郝黎、张蓝溪、靳婷、张松山)在我国,肺癌年新发78.4万例,发病率、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0.3%、26.99%,是名副其实的“首癌”。9月2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正式发表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领衔的ADAURA(术后辅助)研究成果,肺癌术后使用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第三代EGFR-TKI靶向辅助治疗,可降低IB-IIIA期EGFR突变肺癌83%的复发与死亡风险,让早中期肺癌患者望见治愈之光。确诊了肺癌,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能否手术切除病灶?是的,对于占肺癌约85%的非小细胞肺癌而言,I期至IIIA期,手术治疗是明确的、主要的办法。而且,部分IB期、II、IIIA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中期肺癌”,推荐在手术后接受辅助化疗。但吴一龙指出,上述治疗并不令人满意,因为除了IA期患者外,5年临床治愈率不乐观,IB、II、IIIA期的5年复发率分别是45%、 62%、76%,很多患者在手术后会复发,继而进展为晚期肺癌。术后还有微小病灶、分子微转移,被医学专家认为是复发的重要原因。第三代药物降低83%疾病复发从1985年以来,全球医学研究者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肺癌术后生存率。2017年,吴一龙团队历时8年的ADJUVANT研究成果登上顶级肿瘤学杂志《柳叶刀·肿瘤》,首次强有力证实第一代EGFR-TKI靶向药物是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和驱动基因阳性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这一发现中止了“肺癌切除后吃不吃靶向药”的争议。不过,吴一龙坦言术后辅助治疗让早中期患者的复发、死亡风险降低30%~40%,与临床治愈有相当距离。ADAURA研究则被切切实实誉为“早中期肺癌的治愈之光”。“ADAURA研究证实,使用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物辅助治疗早中期肺癌术后患者,降低了83%的疾病复发、患者死亡风险。”研究发表的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吴一龙教授说。“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有望成为早中期肺癌术后辅助治疗新选择。”吴一龙进一步解释,科学研究能让老百姓获益,应第一时间让老百姓知道。5年生存率非常关键,这一研究在全球284个中心纳入682例患者,从2016年8月至2020年1月,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辅助治疗,让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达到38.6个月,超过了3年。时至今日,术后5年生存被认为不够,吴一龙认为,这一研究甚至给临床治愈期扩至10年提供可能性。焦点问答哪些患者最得益?研究团队估算,将有占肺癌总人群1/3的病人可应用新方案。吴一龙特别提醒,IA期患者并不建议吃三代靶向药,他们术后的5年生存率已经是八九成了,复发风险低至目前临床可接受范围,且药物本身是有皮疹等毒作用的,乱用弊大于利。新治疗方案能让患者活多久?这里涉及到无疾病进展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吴一龙指出,现在确实还没有总生存期数据,患者用了两三年的药,还有八九成人好好地活着,而没用药的对照组,生存的只有三四成了,“我只能说,研究的OS,最快也要5年后才等到了。”吴一龙教授说。他同时表示,研究还会每年公布生存率的变化情况。一代药、三代药选哪个?吴一龙进一步解释,一代药首先是可及性好,其次是进了医保,患者自费比例低,第三是从一代用药、后面药接上,总生存期可达72.86个月,超过6年时间。三代药虽然目前已经批准一线治疗,但就连欧美都还没批准辅助治疗的适应证,他估计中国最快要到明年底批出适应证。其次是三代药虽然有了耐药期结果,但机制不明,尚无有效药物接下去;最后是药费问题,现在未入医保,三代药月自费达1万多元。“个人认为,在这几年间,在早中期术后靶向治疗上,一代药、三代药将并存。”吴一龙教授说,至于选“萝卜”还是“白菜”,需要根据上述情况权衡。

落花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征稿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是由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医学期刊。被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网--CNKI收录,并被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为半月刊,全年24期, 国内统一刊号:CN11-4749/R,国际刊号:ISSN1671-4695,国内邮发代号:80-494投稿要求1.稿件署名作者应为合法著作权人,文责自负,作者排序以原稿为准。来稿请附作者单位推荐信或在文字稿上加盖单位公章,注明单位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以电子版投稿的,可在签署论文使用授权书时,将单位推荐信一并寄来。2.来稿请注明: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科室,负责与编辑部联系的通讯作者的姓名及其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并标明正文字数、表数及图数。3.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及复印件。4.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快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5.本刊对来稿认真负责,处理及时,收到稿件后立即编号,并给回执,日后联系时请注明稿号。投稿2个月未接到本刊回执,系该稿仍在审阅中,作者若欲另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6.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编辑部可作修辞等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重大修改,则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期2个月不寄回者,按自动退稿处理。修改稿首页务请注明稿件编号。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来,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茶之道

新闻背后|疫情中频频出现的《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徐梦龙2月29日,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在线公开发表。该研究收集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从全国552家医院中所提取的1099例实验室确认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研究指出,严格、及时地采取流行病学措施,对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关重要,对于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仍需持续不断努力探索。在此之前几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等人在《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评论文章“春节期间中国人口大流动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文章指出,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增加社会距离的措施,将“控疫假期”与居家隔离、基层排查等其他措施结合,有效地降低了疾病传染率。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学术界也以史上最快的速度加入了战场。《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世界级著名医学杂志单独为疫情开设了专栏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中国学者的名字也频频曝光。《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又有怎样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柳叶刀》是一般认为的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之一(其他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由英国外科医生汤姆·魏克莱于1823年创立。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的名称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至今,此价值理念仍存于该杂志精髓中。《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该期刊在全世界拥有很高的影响力,是目前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历史上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数不胜数。1867年,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提出外科手术消毒的技术和理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很快接受了这一理论和方法,使手术后的病人死亡率大大下降。1940年,弗洛里在该杂志发表了有关青霉素价值的论文,证明了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并建立了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的方法……《柳叶刀》从创立至今始终保持独立,未曾加入任何一个医学或科学组织。在近两百年后,《柳叶刀》在整个医学界的发言仍保持着独立性和权威性。《柳叶刀》对影响面广、特别重要的卫生疾病问题尤其关注,优先发表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或对某种疾病的观点的研究原创性论文。此次疫情期间,《柳叶刀》发布的第一批文章中,就有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曹彬及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建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武汉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该论文报告了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和最终的临床结局。以此为依据,大规模的研究得以展开。与上述提到的论文一样,1月29日,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上发表。论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发生了人传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注重文章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主要刊用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的原创性论文。该杂志有非常严格的审稿程序,从提交到正式发布,至少需要两周时间。对此,该刊总编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鲁宾表示,这篇论文从提交到发表仅用了48个小时,为的就是努力向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此外,该杂志目前还将所有的新冠肺炎相关的内容翻译成中文,以供医务人员和公众了解最新医学进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目前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大概为70,而《柳叶刀》的影响因子大概为6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刊于1812年,比《柳叶刀》还要早十几年,创始人为美国波士顿著名外科医生约翰·科林斯·瓦伦和麻省总医院创始人詹姆斯·杰克逊。“医学护理应该由科学来指引”。这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办之初的理念。事实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走过的200多年的确实现了这一目标,它不但成为如今全球医疗界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医学专业刊物,也成为现代医学发展200多年以来的见证者与促进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每年发行52期,内容主要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等,着重在内科学和过敏/免疫学、心脏病学、内分泌学、肠胃病学、血液学、肾脏疾病、肿瘤学、肺部疾病、风湿病学以及传染病等专业领域。国内外一直有“外有柳叶刀、内有新英格兰”的说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把最前沿的知识用及时的手段传播给临床学家为己任,为很多医学新技术的兴起提供了窗口,如后来的听诊器、X线、核磁共振成像等。从第一期上瓦伦发表的“对狭心症的描述”开始,该杂志报道了很多重要医学成就:1899年,发表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1928年第一次发表了“大量吸烟与肺癌相关”的研究;1970年介绍了“肺动脉插管”;20世纪80年代初该杂志首先描述了“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IDS”……无论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还是《柳叶刀》,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积极关注热点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包括上述两个杂志在内的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已经刊发了百余篇有关疫情的论文,内容涉及预测疫情走向的流行病学、分离病毒结构的病毒学以及研究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等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科学家写论文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对病毒的研究成果共享给全世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学术工作者们和一线医护人员一样,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彩虹鱼

学术出版,开放获取会终结付费阅读吗?

近年来,要求论文出版开放获取的声音越来越大,各种知名出版商和科研机构联合推出多种开放获取方式。今年1月,此前宣言“冲击”学术出版的开放获取S计划开始强制执行,未来开放获取会成为主流吗?其发展阻碍又在何处?在疫情环境下,新冠相关论文全部开放,学术出版正在发生改变。撰文丨小叶近年来,学术出版付费阅读问题争议不断。2018年,一些欧洲基金会和科研资助组织联合,向世界宣布了他们的学术出版计划:由他们资助的科学家一旦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该文章就要立刻成为开放获取文献,免费供他人阅读。该计划也被称为S计划(Plan S),计划组织者被称作S联盟(Coalition S),由17所研究机构和6家基金会组成,包括惠康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知名机构。其中S代表“shock”,意在“冲击”当前学术出版环境。新计划目的打破期刊出版商数十年来垄断的出版规则:科学家免费在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研究,而大学、图书馆,以及其他各类机构需要支付订阅费用,才能让自家研究员阅读这堵“付费墙”后的文章;同时,期刊订阅费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21年1月起,参与S计划开始强制实施。这场打破“付费墙”的运动,也就是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实际上在20多年前已开始,但直到近几年才取得了一定突破。开放获取发展历程大事记开放获取,指免费、无限制地获取在线学术文献。早在1991年,如今著名的预印本网站arXiv开放了服务器,将尚未通过同行评审的物理学和计算机等领域内论文存入,供读者免费获取。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老牌期刊《临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1996年成为第一本可在线免费阅读的生物医学期刊。随后几年,包括《英国医学杂志》(BMJ)在内的一些著名期刊也加入在线获取;2000年,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 BMC)出版集团成为全世界首家支持开放获取的出版商,开始发行各类生物医学领域的同行评审期刊,它们成为了开放获取刊物先驱。2001年12月初,支持开放获取的组织开放获取协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s)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了一场小型会议,来自科研机构和赞助组织的16名与会者从各方立场出发,探讨让各学科领域研究论文通过互联网实现免费获取的有效策略。最终于2002年2月提出了第一份国际声明——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以下简称布达佩斯计划),呼吁全球科学及学术社群参与支持。截至目前,总共有976家机构和6141位个人在声明书上签名。。布达佩斯计划首次明确定义了开放获取文献规则,并对于再版、发布等版权使用,制定了唯一限制规则:作者有权掌控作品的完整性,且须被正确引用。[1]2003年,《柏林宣言:开放获取科学与人文学知识》(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扩充了布达佩斯计划的内容,呼吁将科学发现和数据保存在免费的公共数据库中。同年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系列开放获取期刊启动。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加入到支持开放获取的行列。但是,因为传统学术出版行业持续提高订阅费用,开放获取实际上并没有改善学术出版环境。2012年,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遭到抵制,超过2600名科学家联合声明拒绝给他们旗下的期刊投稿或者审稿,部分原因是因为爱思唯尔反对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绿色开放获取要求。2013年,美国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要求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科学家在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后的12个月内,将论文设置为开放获取。2019年,另一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和德国学术机构签署了史上最大的“变革性协议”(transformative agreement),其中包括允许德国研究机构的作者无需支付文章费用,在公司旗下期刊上发表开放获取文章。“变革性协议”囊括一切旨在将出版费用从订阅费转换为开放获取版面费的协议,S计划为加速开放进程,将这一概念置于机构与出版商商业合作谈判的前沿。[2]2021年1月,约翰威立父子公司(Wiley & Sons Inc.)收购开放获取出版机构Hindawi;施普林格·自然则承诺所有作者向《自然》及32本《自然》原创研究系列期刊投稿时,都能以金色开放获取形式发表,但需支付版面费。而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于1月15日正式宣布,将向接受开放获取组织资助的研究者免费提供开放获取发表途径。[3]五花八门的开放获取模式时至今日,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原本坚实的“付费墙”逐渐出现条条缝隙。各大学术出版商纷纷发行自家的开放获取期刊。与此同时,前文也能看到五花八门的开放获取规则和付费条件。首先是金色开放(Gold open access)获取,也称为完全开放获取,允许研究人员的文章最终版本在出版后,所有人能立刻免费并永久访问。该方式清除了大多数权限障碍,而且为作者保留了文章版权。金色开放获取文章可以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期刊上,也可以发表在混合期刊(即带有开放获取选项的订阅期刊)上。出版商为了弥补金色开放获取造成的收入损失和成本投入,他们遂向投稿方收取出版费用(APC版面费)。根据2020年来自比勒菲尔德大学(Bielefeld University)开放获取研究学者Nina Schnfelder的研究,近几年,在与出版商讨价还价之后,这笔版面费的中位数为2600美元。[4]有些期刊的收费很高,例如《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Global Health),其版面费高达5000美元;自然研究(Nature Research)家族开出了9500欧元(约11500美元)的上限;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给自家旗舰期刊《细胞》(Cell)制定了9900美元的版面费。面对居高不下的版面费,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与出版商继续谈判,争取一次性支付一笔开放获取版面费,既让自家研究人员出版开放获取文章,同时也能阅读订阅型文章,即“变革性协议”。从2015年起,类似“变革性协议”的约定协议不断出现。据统计,直到2020年,数量达到137份,而前文提到的“2019年变革性协议”则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尽管如此,根据ESAC变革协议登记(ESAC Transformative Agreement Registry)的数据,这些协议只涵盖了全球3%的论文数量。第二类是绿色开放(Green open access)获取,又称自存档(self-archiving)。无论期刊用何种订阅方式,身为作者的研究人员不需要支付版面费,即可发表开放获取论文。同时,作者也可把文章存入可免费获取的数据库(比如PubMed)。然而,出版商会给这类文章设立6至12个月,甚至24个月的“禁发期(embargo period)”,换言之,对于发表的付费墙模式文章,作者需要等待至少半年后,才能将经过同行评审的最终版本论文保存至在线数据库。这一条也正是S计划强烈反对的,他们要求文章出版后立刻成为开放获取文章。于是,包括《科学》系列在内的不少出版商提出了折中方案:期刊允许作者可以立刻将经过同行评审,接近最终版本的文稿保存在在线数据库中。例如,爱思唯尔就在官网上明确表示,论文一经期刊接收,作者可以立刻在自己个人网站、博客、arXiv或RePEc,学院内部在线文库、以及和爱思唯尔签署合作协议的网站上发表文稿,但仅限私人学术交流目的。而禁发期过后,文稿还可以发表在非盈利公共平台或者与爱思唯尔签署协议的商业平台上[5]。S计划接受了这种开放获取形式,但同时加了一条规则——上述非最终版本的文稿会获得免费传播的许可。这一规则引发了争议,出版商无疑会担心免费阅读的广泛传播损害了他们的订阅收入。除了金色和绿色开放获取之外,还有青铜获取(Bronze)和混合期刊(Hybrid)。前者是指论文能够在出版商网站上免费阅读,但文章没有开放获取许可,出版商之后有权将文章放入“付费墙”内。而混合期刊,顾名思义,金色获取和订阅型文章并存。在支付模式方面,愿意投稿金色获取的作者需要支付版面费,而对于阅读付费墙后的文章,个人读者、学校图书馆、机构等则需要支付订阅费。因此,混合期刊可视作从订阅型转变为开放获取型的过渡期刊,但也有声音对出版商这种“双重收费”模式提出异议。从1991年至2019年各类获取模式文章的数量变化示意图丨图源:Science aaas开放获取的优势与难题对科研人员来说,开放获取能给他们带来不少益处,最主要的优势便是论文影响力。有研究表示,与付费墙论文相比,开放获取论文的引用量是前者的三倍。开放获取论文在专业领域内的下载和在线阅读量方面都更有影响力,这些论文还会更多出现在社交媒体、新闻和政策性文件中,因此在近些年兴起追踪科研动态指数的替代计量得分(Altmetric score)也有优势。2020年11月,施普林格·自然及其合作伙伴曾展开过一项调查,根据6000名网站访问者的调查结果,意外发现28%的访问者属于普通用户,包括患者、教师、律师等。另外15%的访问者在工业或者医学领域工作,因工作需要而阅读相关文献,显然开放获取对这些非专业读者更友好。而对于研究机构、大学内的专业读者来说,开放获取也能让他们更快地读到学校没有订阅的期刊。但这里也可能存在统计陷阱,作者会把他们最好的论文设为OA,所以OA的优势取决于统计标准。通过统计学方法,一项研究[6]分析了超过20万篇生态学和其他领域的论文,研究发现,新发表的论文通常在一开始获得大量引用,随后呈减少趋势;而开放获取论文的引用优势只适用于高质量论文,即文章发表后,并成为开放获取之前的两年内已经积累了一定引用量。而那些非著名期刊上的文章可能会更无人问津。去年新冠疫情来袭,为了科学抗疫,各大学术出版商决定将所有涉及新冠疫情的研究论文都设定为开放获取,让全球科学家及时共享科学成果,从而有力地加速了疫情相关病毒学、医学、免疫学、公共卫生等研究成果的出现和突破。尽管存在诸多优势,期刊开放获取论文面临最大的障碍仍然要数庞大的出版费问题。研究人员在哪里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能够申请到的经费以支付版面费。根据施普林格·自然的调查,很多欧洲的研究机构会使用专门的内部资金,帮助自家作者支付发表在混合期刊上50%的文章版面费,但在其他地区,这个数字下降到了25%。除此之外,欧洲地区的作者还会得到其他基金会等组织的赞助,甚至自掏腰包,不过这类论文只占全部论文的1%,而其他国家的自费论文占比要达到16%。另一方面,版面费金额过高,前文提到的9500欧元的费用就让不少科学家愤愤不平。领导布鲁诺凯斯勒基金会下网络科学实验室的负责人Manlio De Domenico表示,他的10人实验室一年总共只有8000欧元的版面费,但“这笔钱本来可以发挥更好的用途,例如支付博士生的工资、学术会议差旅费等。”如果学术出版要彻底转向开放获取模式,那势必推动头部出版商们将出版费一涨再涨,到底由谁来承担这笔费用仍是个问题。学术出版商向研究机构提出了“变革性协议”作为解决方案,这让他们在制定预算时要好好算一笔账——出版商需要订阅费,而机构希望研究人员能够免费阅读论文。以美国为例,对于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和机构,期刊订阅费预算根本赶不上日益增长的开放获取出版费用。甚至大学图书馆的预算还赶不上高等教育经费的通货膨胀,而新冠疫情导致的预算削减更让他们捉襟见肘。学校会申请国家基金资助,但这些资金也不会覆盖所有论文,其余的论文发表费用还是需要学校来承担,这仍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像哈佛大学这样财力雄厚的大学能借力庞大的私人基金,但对于不那么富裕的大学,情况就比较艰难。为此,S联盟试图通过增加透明度的方式,减轻价格压力。S计划要求受资助的研究一经发表,出版商要向资助方详细说明收费基本项目,包括校对、复制编辑、组织同行评审等各项服务费。联盟将会和作者、图书馆共享这些信息,从而希望能够增加价格竞争,或者至少让人们相信这里面的价格相对公平。除了费用问题以外,研究人员也并非都是开放获取的支持者。许多学者仍然优先投稿高影响力的权威期刊,因为论文发表往往和职称评级以及晋升挂钩——无论中外“唯论文”现象都存在。一项新研究还提出,开放获取可能会导致论文发表不平等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对于权威研究机构内声名显赫,掌握雄厚资金的研究人员来说,支付开放获取出版费并不是什么障碍。来自学术分析研究中心(Academic Analytics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分析了美国18万名学者的分布和文章发表模式,发现从2014年至2018年,84%的生物学家和66%的物理与数学专家以论文作者或者合作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至少一篇金色开放获取论文。这些作者们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教职位和联邦基金,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全美顶尖的65所研究型大学中工作。因此,在研究者看来,科学家选择付出版费不仅仅需要经济来源,还需要职位保障。[7]不同科学领域,开放获取论文发表的论文数量比例丨图源:Science aaas。完全开放获取是科研出版的未来吗?如果科研出版最后真正成为完全的开放获取,则可首先预判版面费水涨船高。许多科学家担心从此以后出版论文成为“奢侈品”,而且导致论文发表的马太效应:经费充足的研究人员可以发表更多论文,获得更多关注,影响力更高,接下来就能申请到更多经费……顶尖机构和学者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相反,对于囊中羞涩的“青椒(大学青年教师)”,尤其来自发展中国家,或是研究冷门领域的学者,他们的论文发表会难上加难。而对于那些目前依赖期刊订阅费而生存的小型非营利性学会来说,完全开放获取的世界会对他们关上大门,因为支付出版费模式让人们更倾向于向那些论文发表量高的期刊投稿。尽管出版商会给作者提供一些豁免条件,但显然不代表能免去所有的出版费用,控制出版费用的问题仍待解决。许多倡导开放获取的人表示,要让人们支付得起出版费,还需要彻底改变科学文化,尤其涉及职称和晋升方面,希望院校管理者不要过于看重研究人员在权威付费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情况。还有人认为经费资助方和研究机构应该投入更多资金,帮助研究人员发表开放获取论文。据统计,在美国论文出版的年收入约为100亿美元,不到全球研发支出的1%,因此,将更多收入用于学术交流对整个行业的运营至关重要,也相当合理。2018年S计划刚提出之时,被不少研究人员和出版商批评其想法过于激进,发展至今日,开放获取成为了学术出版的一个重要趋势。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d University)的Rick Anderson谨慎表示:“未来要让所有学术论文变成完全开放获取,其实并不太可能。因为每一种开放获取模式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制造出其他问题。所以,一种较为合理,也较为理想的模式可能是更多元化的学术出版环境,即开放获取和订阅模式并存。”主要参考来源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1/01/new-mandate-highlights-costs-benefits-making-all-scientific-articles-free-read?utm_campaign=news_daily_2021-01-03&et_rid=315162504&et_cid=3617823参考文献[1] https://www.certifiedchinesetranslation.com/openaccess/[2] https://www.coalition-s.org/faq/what-is-a-transformative-agreement/[3]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1/01/science-journals-offer-select-authors-open-access-publishing-free[4]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doi/full/10.1162/qss_a_00015#fn1[5] https://www.elsevier.com/about/policies/sharing[6] https://www.nber.org/papers/w28128[7]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doi/full/10.1162/qss_a_00091

超能力

四川中医针灸临床科研新突破 登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00:217月29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全文在线发表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Acupuncture as adjunctive therapy for chronic stable angina: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针刺作为辅助疗法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报告。该文通过404例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了针刺作为抗心绞痛药物的辅助疗法对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程度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这是继2017年刊登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后,《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再次发表梁繁荣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针灸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获得国际认可,也为推动中国针灸研究的国际化和规范化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针灸作为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在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绞痛复发等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但在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在梁繁荣教授团队的这项临床试验中,共纳入了404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通过中央随机分组的方法分配到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假穴组、等待治疗组。该临床试验一共持续20周时间,研究结果显示,循经取穴组针刺可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心绞痛发作程度。此外,治疗期间很少发生不良事件。这项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针灸作为抗心绞痛药物的辅助疗法,对于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程度的效果明确,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梁繁荣说,针灸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理论独特、疗效卓著。在国际上,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针灸,这使得针灸学以传统医学典型代表的姿态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直言,针灸能够在国际上受欢迎,首先在于有效。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针灸临床报道存在研究设计明显缺陷或以小样本临床病例总结为主,疗效结论可靠性较差,得不到国际普遍承认。随着针灸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如何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临床研究方法进行针灸疗效评价,提供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并阐明针灸经典理论科学内涵已成为世界传统医药研究的重点。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灭而有实

国产新冠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为什么要在海外做?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 | 服贸会现场报道本次服贸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国境内举行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经贸活动。在此背景下,以“人人享有健康安全”为主题的公共卫生防疫专题展区备受关注。荣获“共和国勋章”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指出,解决新冠肺炎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疫苗。此次服贸会上,3款国产新冠疫苗首次集体公开亮相。在长达6天的展期内,设在国家会议中心一层综合展区内的相关展台均人气颇高,成为“打卡率”最高的地方。这3款疫苗也被网友称为“会宠”“新冠疫苗国家队”。这3款疫苗均为灭活疫苗,其中两款来自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一款来自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兴生物)。目前,这3款疫苗都选在海外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包括巴西、印度尼西亚、阿联酋、约旦、秘鲁、摩洛哥、巴基斯坦等。据了解,实现量产后,上述两家公司的年产量可达6亿支。研究显示,新冠疫苗接种7天后开始普遍产生抗体,预计持续1至3年的可能性较大。国产新冠疫苗研发进行到哪个阶段了?哪些人提前接种了?疫苗效果如何?Ⅲ期临床试验为何要在海外进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服贸会现场,就上述问题,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全世界共8款疫苗进入临床Ⅲ期试验,国货占一半“目前,北京应该有上万人接种了科兴生物的新冠疫苗。”科兴生物董事长、总裁兼CEO尹卫东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对媒体表示,我国已于7月22日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北京是第一个启动紧急使用疫苗计划的城市。《疫苗管理法》明确规定,当出现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紧急使用疫苗的申请,由国家药监局组织专家论证并同意,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限内紧急使用疫苗。那么北京哪些人优先接种了新冠疫苗?据尹卫东介绍,已经接种了新冠疫苗的人群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涉外人群,因公需要出国的重点人群;第二类是在工作当中,会接触疫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疾控中心的流调人员等”;第三类是医护人员,比如发热门诊的医生护士等;第四类是疫苗研发和疫苗生产企业的相关人员。“我自己也接种了。”尹卫东说。实际上,除了科兴生物的灭活性疫苗,我国还在其他疫苗技术路线上进行了布局。“从2月开始,我国共布局了5条新冠疫苗技术路线,确定了12个研发单位,全力推进疫苗攻关。”9月6日,在服贸会公共卫生论坛上,郑忠伟介绍说。据了解,中国新冠疫苗研发主要选择了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5条主要技术路线。郑忠伟表示,目前在这5条技术路线上,已经实现“进入临床试验全覆盖。”即每条技术路线上,均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疫苗研发数据报告,截至9月3日,全世界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产品共计176个,其中34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8个疫苗进入临床Ⅲ期试验,而中国企业研发的产品就占4个。其实早在4月份,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就已引发过关注。目前,该疫苗Ⅲ期国际临床试验也在有序推进。“这款疫苗有自主知识产权,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用看别人脸色来做自己的疫苗开发。在后续疫苗投产应用时,我们也能以更低的价格让中国百姓在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获得接种。”陈薇此前对媒体表示。《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零售价格定位百元级别尹卫东表示,接种后的保护效果如何,要从两方面考量。“安全是一个指标,发不发热、有什么不良反应等,这是安全性。另外就是有效性,就是接种后是否产生了抗体。”尹卫东表示,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几乎所有接种者都产生了抗体,也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Ⅰ、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即产生了较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但究竟多高滴度的中和抗体能防止新冠病毒感染,还有待Ⅲ期临床研究来解答。对于公众最关心的国产新冠疫苗售价问题,尹卫东直言,由于采购方不同,采购规模不同,售价最终也会有一定浮动。“国家级别的采购是大宗的,售价会低一些;企业采购也是批量的,但是不如国家级别采购的量大,价格会稍高一些;个人订购量相对小,价格是这3种采购方式里最高的。”对于最终零售价格,中国生物和科兴生物两个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会是老百姓用得起的价格,定格在百元级别。国产疫苗还未正式投产,海外订单已至。8月20日,科兴生物旗下公司科兴中维与印度尼西亚国营制药企业PT Bio Farma,在海南三亚签署了《新冠疫苗批量产品的购买和供应初步协议》和后续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协议约定科兴中维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供应4000万剂的新冠疫苗半成品,并达成2021年全年疫苗半成品供应的意向,Bio Farma将负责在印度尼西亚完成疫苗的灌装和包装并向印尼人民供应疫苗。这是目前公开报道中,中国疫苗企业获得的最大一笔订单。为何Ⅲ期临床试验要在国外进行?据尹卫东介绍,目前疫苗最终上市的时间取决于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如果顺利的话,可以在11月或12月上市”。8月11日,科兴生物的Ⅲ期临床研究在巴西启动,计划接种人数在9000至13,000人之间,目前试验正在有序进行中。疫苗被证明有效后,将在巴西进行产品注册,用于巴西本地及美洲地区疫情防控。关键的临床试验为何要在国外进行?对此,尹卫东表示,由于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Ⅲ期临床试验需要跨出国门推进,进行更大规模的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巴西疫情严重,人口众多,未来市场也更大。”尹卫东说,像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孟加拉等国家和地区,也是国产新冠疫苗出口的巨大潜在市场。“未来,我们将充分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合作,不仅供应疫苗产品,也通过技术转移扩大疫苗的生产能力”。中国生物副总裁张云涛在服贸会公共卫生论坛上表示,正在推进的疫苗Ⅲ期临床试验正是国际合作抗疫的典范。“我们在阿联酋、约旦、秘鲁、摩洛哥、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开展Ⅲ期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入组接近5万人”。张云涛认为,国产新冠疫苗想要走向国际,就要符合国际规范,被国际认可。“Ⅲ期临床研究本身就有这样的意义,Ⅰ、Ⅱ期疫苗临床研究的数据在世界知名杂志上发表,也被海外知名学者认可,这在中国疫苗开发过程中是奇迹。”“以前我国部分疫苗数据是不被国际认可的,现在开发的新冠疫苗Ⅰ、Ⅱ期数据能被认可,恰好说明我国疫苗整体研发实力和水平的提升。”张云涛表示,在海外开展临床研究能让疫苗合规地走向国外,作为全球的公共卫生产品。郑忠伟认为,此次大力推进国产新冠疫苗境外Ⅲ期临床试验,是站在全球疫情防控的高度做全球防控的思考。“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要打破隔离,推进全球抗疫的胜利”。从根本解决疫情靠疫苗,而疫苗研发离不开国际合作在此次服贸会的公共卫生论坛上,多位嘉宾纷纷表示,要根本上解决疫情最终要靠疫苗,而疫苗的研发过程离不开全球合作。只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才能更快促进新冠疫苗的研发,并为疫苗快速上市提供保障,惠及更多人。据悉,在中国疫苗企业向世界分享研发成果的同时,外资企业也在助力中国抗疫。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业务负责人孙蕾表示,作为全球第一大疫苗公司,葛兰素史克承诺在2021年生产超过10亿剂的佐剂给合作伙伴,以共同达到全球抗疫的目标。佐剂是添加在疫苗中的成分。一方面,佐剂能够提升肌体对免疫的应答效应,能够保证疫苗接种以后更快更持久,“病毒非常狡猾,它可能存在变异,添加了佐剂的疫苗可能会对肌体的免疫产生更强大的免疫网”。如果在减少抗原使用量的情况下,使用佐剂可以提升甚至达到更强的保护效用,在疾病大流行的情况下佐剂就显得极为重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主任王健表示,在全人类面临公共卫生重大威胁的时候,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他坦言,在国际合作抗疫的过程中,还需要破除许多障碍。“比如在研发创新、准入监管、生产流通、商业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困难。”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呼吁,“打败疫情需要全球合作。”作为协调国际社会共同行动的组织,希望各国在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投入,进一步减缓、减轻新冠肺炎对全球的影响。(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7期)

金环蚀

我国重组新冠疫苗II期临床试验结果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领衔研发的我国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II期临床试验结果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在更大人群中验证了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有望为人体对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双重保护反应”中国军网北京7月20日电 记者邵龙飞、特约记者张振威报道:北京时间7月20日晚,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团队领衔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这是全球首次正式发表新冠疫苗Ⅱ期临床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单次接种该型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28天后,99.5%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89.0%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有望为人体对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双重保护反应”。此前的5月22日,《柳叶刀》发表了该型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耐受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据悉,该型疫苗Ⅱ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在武汉启动,研究团队采用了随机、对照、双盲设计,508名受试者随机分配至疫苗组和安慰剂组,旨在更大人群中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多项研究表明,在年长人群中,新冠肺炎的重症率、死亡率较高。陈薇院士团队在该型疫苗Ⅱ期临床试验设计中重点关注了年长人群,此次临床试验结果首次报道了55岁以上年长人群的免疫效果。据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侯利华介绍,与18-54岁年龄阶段相比,该疫苗在年长人群(大于55岁)中的免疫原性稍弱,但安全性良好。年长人群的免疫剂量和接种程序将在下一步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邵龙飞、张振威 责任编辑:孙智英

少焉

最新:南方医科大学怎么样,科研实力好不好

到了年末,各种总结排名层出不穷。作为致力于为各位考生和家长提供最新最全高校信息的我,自然是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这不前几天,在言高校小编就又了解到一个奖项,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颁布的中国科技期刊最高荣誉奖“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并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自1987年起,该研究所就一直承担着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国论文产出整体分析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对中国在科技期刊、专利产出、学术图书出版等领域情况的统计分析。最具有代表性的属每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并以此为基础分学科对每种期刊进行综合评定,于2001年正式公布了第一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名单。以今年为例,2019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100种中,高等学校学报仅有6种,可以说各个都是该学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高校。为什么这么说,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其下属的《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被PubMed、PMC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在WoS数据库的被引次数远远超过国内很多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而该校学报就是此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之一,据小编了解更是全国唯一一家连续8年获得此奖项的医药大学学报。影响力提升的背后,离不开南方医科大学科研实力的不断突破。南医现拥有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86个,其中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各1个。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各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依托科研平台,南方医科大学连续三个五年计划牵头承担了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获得滚动支持。在国内最出名的国家自然基金中,2019年获批277项,数量居全国独立医科院校第2位,连续4年跻身全国高校30强。奖项方面也不遑多让,先后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级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全国专利优秀奖1项等,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第1位。有4项科技成果入选全国年度科技十大进展。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是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一所"部委省"共建高校,全国首批开设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小编推荐大家重点关注!关注“在言高校”,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