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临床研究》杂志征稿克苏鲁

《临床研究》杂志征稿

《临床研究》杂志,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61-1502/R,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1278,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以临床医学及临床教学新经验、医疗新动态、科研新成果为主旨,将其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以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欢迎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及其相关的作者踊跃投稿。主要栏目临床医学论著、临床医学教育、实验研究、护理研究、医学荟萃、病案讨论、综述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奈何

我国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数量2018年居全球第二

新华社成都11月4日电(记者陈芳、胡喆)2018年,美国、中国、英国等国发表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数量位居全球前10位。中国的临床医学研究论文数量增长迅速,2018年以44279篇位居全球第二。这是记者4日从2019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发布的《2019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中了解到的信息。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在对报告进行解读时说,为系统反映中国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年度发展概况和主要成就,总结交流科技发展经验,研判未来发展趋势,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报告的编制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医药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针对临床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开展了大量工作。随着医学实验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工作不断推进,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开始向集成化、规模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临床研究规模有所提升,成果技术转化速度加快,新型产品研发取得进展。报告显示,在主要疾病领域中,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最受关注的医学领域。2018年,全球在肿瘤领域共发表论文6.32万篇,占临床医学研究论文的19.39%。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为2.04万篇,不到肿瘤疾病的一半。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与肾脏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分列第3位至第5位。报告表明,2009年至2018年我国共发表临床医学研究论文30.23万篇。与全球整体变化趋势相比,我国临床医学研究论文增长速度较快,占全球总数的比重逐步提升,占比从2009年的5.06%增至2018年13.57%。下一步应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论文的质量。“报告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临床医学研究领域2018年度发展概况、主要成就,以及一些政策法规,能够为临床研究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医药工作者、企业家,还有关心中国医药科技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魏于全说。

滑雪课

神经内科许鹏飞博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

近日,一项有关慢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研究“Aberrant oligodendroglial LDL receptor orchestrates demyelination in 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在著名医学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 11.864)在线发表,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相关脱髓鞘损伤的细胞特异性分子机制。JCI杂志作为医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对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要求极高,是旨在发表世界上一流研究成果的国际名刊。我院神经内科许鹏飞博士为该研究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我院副院长刘新峰教授指导下积极参与该研究,为该研究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贡献。该研究表明,少突胶质细胞内源性miR-344e/410-3p能够抑制LDLR的表达,LDLR可通过NPVY元件同Shc蛋白进行交互作用,抑制少突胶质细胞的死亡,促进髓鞘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保护脑白质髓鞘结构的作用。而在慢性缺血过程中,miR-344e/410-3p的增多会特异性地导致LDLR的异常减少及NPVY-Shc交互作用的缺失,从而诱发脑白质脱髓鞘损伤。该研究不仅阐述了缺血相关脱髓鞘损伤的细胞特异性分子机制,同时也补充了LDLR的信号转导作用,为慢性缺血性脑白质损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刘新峰教授做为我院神经内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大附一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时刻关心该研究的进展,不断提出改进方案。刘新峰教授一直注重年轻医生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在他的指导下我院神经内科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涌现出多位像许鹏飞博士一样的科研人才,科室在2020年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重点研究与开发项目1项。责编:吴家炜【来源:神经内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樱花

临床科研医学论文常见的选题方法

医学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意义重大的工作,既是交流经验、传播科技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临床科研医学论文写作中,选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医学论文。因此,临床科研选题要具有创新性。值得一提的是,所提出的创新,不是相对个人、本单位过去研究工作的水平而言,而是与国内外同行在所研究的领域内相比,第一次提出的见解,这种见解才是创新。或新技术开发,或提出某一假说,或找出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因此,赛恩斯编译认为,临床科研要在反复论证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选题,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模仿和类比是简单、实用的常见方法。在医学科研的选题工作中,可以在充分学习他人的科研实践和自己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借助于模仿和类比的方法,提出问题,进行立题。二、以已选定的科研课题为基础,寻找细微的差异扩大选题。在科研实践中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闪光点,不是以前都能想到的,在课题实施中,可能出现偶然未能预料的现象,对这些偶然现象与细微差别进行分析,形成新的科学假说,一个新的课题产生了。这种巧妙地捕捉课题实施中有价值点的方法,是医学科研选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三、选题时改变已有成果的组合因素。科研设计有三要素,即施加因素、研究对象和实验效应,在每个命题中都能找到这三个要素。如果有意地将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改变,都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课题。四、注意各种学科领域的空白点。科学选题中,莫过于填补空白最容易获得成果。发现空白,立即对这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作全面考证,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此方法应是临床工作者选择科研题目的首选。五、在有争论的焦点中问题中选题。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问题持不同观点者比比皆是。如果能抓住这些矛盾的焦点,通过临床论证,提出自已的观点和意见,更易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六、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工作单位选题。这种选题方式是针对自己特长、自己已取得的成绩、能开展的项目为依据,开始阶段选的课题更具有可行性。

渐悟

《临床肝胆病杂志》再度获评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总排名居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冠首

由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发的2020年度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于近日发布,《临床肝胆病杂志》再度获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在70种临床医学核心期刊(A)中排名第4位(见附件),居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冠首。在471种临床医学期刊中总排名第28名,较2017年第五版排名提升24位,实现自2013年起持续跨越式提升。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目前共收录中文学术期刊6390种,是国内主流的七大期刊评价体系之一,现已有2000多家出版机构和800多个科研管理部门将《报告》的评价结果作为办刊质量评估和科研成果统计的重要参考工具。临床肝胆病杂志2020年11月20日附:2020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临床医学(A+~A-)A+等为权威期刊,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期刊;A等和A-等为核心期刊,A占各学科期刊总数的15%,即排在5%-20%的期刊;A-占各学科期刊总数的10%,即排在20%-30%的期刊;B+等为准核心期刊,占期刊总数的30%,即排在30%-60%的期刊(略);B等为一般期刊,占总数的30%,即排在60%-90%的期刊(略);C等为较差期刊,占总数的10%,即排在90%-100%的期刊(略)。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核心影响因子1.5982019年度核心影响因子、核心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在消化病学类核心期刊中均排名第1位

萧琛

四川中医针灸临床科研新突破 登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00:217月29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全文在线发表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Acupuncture as adjunctive therapy for chronic stable angina: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针刺作为辅助疗法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报告。该文通过404例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了针刺作为抗心绞痛药物的辅助疗法对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程度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这是继2017年刊登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后,《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再次发表梁繁荣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针灸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获得国际认可,也为推动中国针灸研究的国际化和规范化起到积极作用。在我国,针灸作为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在改善心肌缺血、预防心绞痛复发等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但在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在梁繁荣教授团队的这项临床试验中,共纳入了404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通过中央随机分组的方法分配到循经取穴组、他经取穴组、假穴组、等待治疗组。该临床试验一共持续20周时间,研究结果显示,循经取穴组针刺可显著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心绞痛发作程度。此外,治疗期间很少发生不良事件。这项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针灸作为抗心绞痛药物的辅助疗法,对于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程度的效果明确,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梁繁荣说,针灸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理论独特、疗效卓著。在国际上,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针灸,这使得针灸学以传统医学典型代表的姿态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直言,针灸能够在国际上受欢迎,首先在于有效。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针灸临床报道存在研究设计明显缺陷或以小样本临床病例总结为主,疗效结论可靠性较差,得不到国际普遍承认。随着针灸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如何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临床研究方法进行针灸疗效评价,提供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并阐明针灸经典理论科学内涵已成为世界传统医药研究的重点。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蝴蝶鱼

合肥将添临床医学科研创新“高地”

合肥将添临床医学科研创新“高地”安徽临床研究医院建设项目启动设计合肥将打造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高地”, 在健康领域增添重大科技设施。12月24日,记者从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获悉,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建设项目启动设计。项目分为两个阶段招标,本次为第一阶段招标。融医学研究、临床试验和医疗服务为一体长期以来,临床研究一直是国内医学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许多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应用。为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合肥规划打造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高地”,增添科研创新重要平台。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政务区,投资估算总投资约20亿元,要求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这是国内最早纳入规划的融医学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临床研究医院之一。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7773平方米,总建设面积约14.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约9.7万平方米,地下约4.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拟建由三个主要单体和1个联通建筑组成的组合式现代医疗服务与科研建筑;配套建设室外综合管网、室外道路及铺装、景观绿化等工程;拟购置研究型床位基本设备、临床大型医疗设备及医学科研设备等。服务全省卫生健康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为推动生命科学与医学科技发展,适应国家卫生健康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应运而生。该临床研究医院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以临床研究为主要目的,医疗业务服务于临床研究。该医院是国内最早规划的临床研究医院之一,旨在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安徽省创新资源与政策优势,构建新型“医-教-研-产”融合的创新基地。同时,也是中国科大围绕“双一流”目标,推进医教研协同创新实践的重要举措之一。安徽省及合肥市均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建设,将项目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健康领域的重大科技设施。通过该项目,力争为中国科学院系统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临床试验和转化基地,助力全省生命科学与医学的资源整合和长远发展。(吴奇)【来源:合肥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严严实实

盘点新冠肺炎权威科研进展之《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暴发以来,有关该方面的任何信息都时刻牵动着国民乃至全世界民众的心思。政府部分颁布各项法规政策,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有效地遏制了病毒的扩散和传播。在大家合理抗击疫情期间,相关的科学研究也在同步进行。这些科研的成果能够真实反映新冠肺炎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为治疗该疾病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今天,我们就盘点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权威科研进展。(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首先,我们在 Pubmed 上设定检索条件,关键词为 “Coronavirus”,时间限制在2020年1月1号至今,杂志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图片来源:Pubmed)设定好条件之后进行检索,共有 9 条结果,详细阅读以后发现,只有 4 篇文章为研究性论文,其他均为新闻或者评述。接下来,我们就对这 4 篇研究性论文进行解读。(图片来源:Pubmed)按正式见刊时间顺序,第一篇为 2020 年 1 月 29 号发表的,该文章第一单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讯作者有四人,其中包括了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文章发表后,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后来疾控中心也给出了正面的回应。(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告收集了截至2020年1月22日已报告并经实验室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暴露史和疾病时间线信息。(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显示,在武汉最早的42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9岁,56%为男性。在2020年1月1日前发病的病例中,大部分(55%)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而在此后发病的病例中,仅8.6%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平均潜伏期为5.2天。同时,1月1日至11日期间,武汉有7名医务人员感染。1月12日至22日期间,有8名医务人员感染。研究还发现,病毒由一人传至另一人的平均间隔时间为7.5天,R0(基本再生数)约为2.2,即每例患者平均将感染传给了另外2.2人。(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第二篇文章同样是由中国疾控中心领衔,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为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人员通过对武汉新型肺炎患者的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乙型冠状病毒属病毒,它成为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科中的第七个成员,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属病毒。(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第三篇文章钟南山院士牵头发起的研究,第一单位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该文章自发表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为临床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该文章收集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52家医院的1099例实验室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下文简称为新冠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下图为新冠感染患者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通过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1、仅有1.9%的患者有直接接触过野生动物的病史,在生活在武汉以外的居民中有31.3%的患者在近2周曾到过武汉,72.3%患者曾在近2周接触过武汉地区人员;2、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时可能尚未出现发热,但随着疾病进展,将近90%的患者出现发热;3、明确了消化道症状较为少见,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证据(在粪便、胃肠道破损粘膜、出血处分离出病毒),提示社会各界需要注意预防粪口传播;4、指出确实存在部分核酸检测阳性、有临床症状但是在入院时无任何影像学异常表现的新冠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这类患者的比例远高于重度新冠感染患者;5、重度新冠患者入住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死亡的风险为非重度患者的9倍;6、本研究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病死率为 1.4%。(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第四篇文章是在今年 3 月 5 号正式发表的,由美国国家免疫与呼吸疾病中心的团队发表的。该文章完整且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诊疗过程以及临床表现。(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该病患为一名 35 岁的中国男子,该男子回武汉看望家人后,于 1 月 15 日抵达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后乘坐公共交通回家。1 月 16 日出现症状, 1 月 19 日,患者进入当地诊所治疗时,此时已有 4 天的咳嗽和主观发热史。患者早期症状非常轻微,与感冒、流感等冬季传染疾病病症类似,只有轻度咳嗽和轻度间歇性发热,直到第9天才出现左肺下叶肺炎。(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患者住院第 7 天接受了瑞德昔韦静脉注射,第 8 天,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不再需要吸氧治疗,食欲恢复,氧饱和度恢复到 94%-96%。注射瑞德昔韦后,患者病情迅速好转,提示新治疗药物的有效可能。但当时仍需要随机对照试验来确定瑞德昔韦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后,在武汉多家医院正式启动了该药的临床试验,官方消息称4月27号才能公布临床试验结果。(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同时,该病例血清标本检测多次呈阴性,但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可以在患者的血液中可检测到新冠病毒RNA。这些轻微病症使新冠肺炎早期在临床上和其它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难以区分,为诊断带来一定难度。(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截至目前,以上四篇为新冠肺炎暴发以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四篇研究性论文。这些科研成果为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支持,也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力量!参考文献1、Li Q, Guan X, Wu P, et 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001316.2、Zhu N, Zhang D, Wang W,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 N Engl J Med 2020;382:727-733.3、Wei-jie Guan, Zheng-yi Ni, Yu Hu,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 N Engl J Med.DOI: 10.1056/NEJMoa2002032.4、Holshue ML, DeBolt C, Lindquist S, et al. 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001191.

及屠羊说

深睿医疗创新科研成果被顶级期刊ER及MIA收录

在科研创新能力上,深睿研究院(Deepwise AI Lab)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是目前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专注于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研究机构之一,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医疗前沿科技的探索,通过科技与临床的结合,产生了众多兼具临床价值和科技创新性的科研成果,陆续被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收录。截止到目前为止,深睿研究院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顶级期刊及会议(如TPAMI、TCyb、ICML、CVPR、ICCV、ECCV、AAAI等)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涵盖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三大顶级国际会议,尤其是连续两年在备受瞩目的顶级会议CVPR(谷歌2019学术榜Top 10)上均有学术成果发表,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公司中处于前列;同时,在医学影像计算与分析领域,如IPMI、MICCAI、ISBI、RSNA、ECR等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近期,深睿研究院又有两篇科研成果被刊登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体现了深睿研究院的持续创新能力。其中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共同完成的“Long-term follow-up of persistent pulmonary pure ground-glass noles with deep learning”(https://doi.org/10.1007/s00330-019-06344-z)被国际顶级放射学杂志European Radiology收录并发表。European Radiology是欧洲放射学会的会刊,创刊于1991年,在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不可或缺的学术地位,是放射学领域专家学者们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代表了最前沿的放射学科学,在综合类影像期刊中居第2位。当前,肺癌已经成为中国发病率和致死率第一的癌症,而在国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肺癌筛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普遍停留在利用深度学习进行肺结节检测研究上。然而,对于肺结节的生长评估鲜有研究,尤其是对亚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的长期管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管理长期存在的纯磨玻璃结节pGGN(Pure Ground Glass Nole)存在着更多的争议。为了解决这些争议,有必要研究长期存在的pGGN的生长进展,精确测量其生长速度,并识别出影响其进展的风险因素。这篇论文的研究工作正是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肺部pGGN进行自动分割,并基于随访数据开展上述研究,为临床上量化评估肺结节提供给更为精准的依据。本研究中,pGGN的自动检出和分割由来自深睿医疗的Dr. Wise AI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实现,综合利用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 CNN),超过目前任何单一分割方法的效果。基于Dr. Wise AI肺结节辅助诊断系统对基线以及所有随访的胸部CT影像数据进行肺结节自动检出和分割,自动计算出pGGN的直径、密度、体积、质量、VDT(体积倍增时间)和MDT(质量倍增时间),并通过以上量化指标探究肺pGGN的自然生长规律,准确测量pGGN的生长速度,并评估影响pGGN生长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管理pGGN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技术可辅助揭示pGGN的自然生长规律;其中长期存在的pGGN表现为惰性生长;有分叶征和较大基线直径、体积和质量的pGGN随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生长。图1. 分叶状征、初始平均直径、初始体积和初始质量是预测pGGN是否进展的关键指标同时,深睿研究院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完成的论文“A deep network for tissue microstructure estimation using modified LSTM units”(https://doi.org/10.1016/j.media.2019.04.006)被刊登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MIA)。MIA是国际医学图像计算和计算机辅助干预会议MICCAI的官方期刊,创刊于1996年,关注将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和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的科研成果,其影响因子逐年上升,2018年达8.88,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关注度极高,被誉为高质量论文的衡量标尺。本论文基于改进的长短时记忆(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单元提出了一种用于估计组织微观结构的通用深度网络MESC-Net,提升了弥散磁共振成像 (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质量。dMRI为非侵入式评估组织的微观结构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工具,但由于模型较为复杂,通常需要带有大量弥散梯度的扫描序列来提升图像质量,而这导致了扫描时间的延长。在使用较少的弥散梯度时,用复杂信号模型来精确描述组织的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如何基于较少的弥散梯度得到较好的dMRI图像质量是科研上持续探索的一个难题。本文提出的MESC-Net网络在弥散梯度减少的情况下可以提升图像质量,对于临床扫描上的价值则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提升临床效率。另外,本研究提出的网络结构是一种通用的估计微观组织结构的网络,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种模型,为了验证该算法的通用性,实验还评估了基于三种信号模型NODDI(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 SMT(spherical mean technique)、 EAP(ensemble average propagator)估计得到的组织微观结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MESC-Net可成功地应用于三种不同的模型,该方法可以作为组织微观结构估计的通用方法,拥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图2. 基于NODDI模型用MESC-Net计算得到的vic/viso/OD的横截面示意图,AMICO/MLP/MEDN/MEDN+/m-MEDN+均为对比方法深睿医疗是一家注重前沿科技探索的公司,作为AI医疗领域的引领者,始终坚持将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以俞益洲教授(ACM 杰出科学家/IEEE Fellow)为核心的深睿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探索前沿的人工智能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通过Dr.Wise 多模态科研平台的助力,不断深化与医院、高校在临床问题上的科研合作,提升科研效率,产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并促进成果转化,让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和研究更加贴近临床需求,让AI真正落地到实际临床场景,助力国家智慧医疗建设。进入2019年,深睿研究院有8篇论文入选人工智能顶级会议CVPR2019,实现了图像识别与医学影像分析等技术的创新性突破,跻身中国论文发布数量排名前列的科技公司之一。在今年10月召开的医学影像分析顶级国际会议MICCAI和11月召开的国际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ICCV上,深睿研究院又有10篇关于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论文被收录。截止到目前为止,深睿研究院已发表50余篇顶级学术论文,累积影响因子超过80,论文接收率超过50%,彰显出深睿研究院强大的科研能力。来源:消费日报网

世之所高

盘点新冠肺炎权威科研进展之《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暴发以来,有关该方面的任何信息都时刻牵动着国民乃至全世界民众的心思。政府部分颁布各项法规政策,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有效地遏制了病毒的扩散和传播。在大家合理抗击疫情期间,相关的科学研究也在同步进行。这些科研的成果能够真实反映新冠肺炎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为治疗该疾病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今天,我们就盘点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权威科研进展。(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首先,我们在 Pubmed 上设定检索条件,关键词为 “Coronavirus”,时间限制在2020年1月1号至今,杂志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图片来源:Pubmed)设定好条件之后进行检索,共有 9 条结果,详细阅读以后发现,只有 4 篇文章为研究性论文,其他均为新闻或者评述。接下来,我们就对这 4 篇研究性论文进行解读。(图片来源:Pubmed)按正式见刊时间顺序,第一篇为 2020 年 1 月 29 号发表的,该文章第一单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讯作者有四人,其中包括了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文章发表后,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后来疾控中心也给出了正面的回应。(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告收集了截至2020年1月22日已报告并经实验室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暴露史和疾病时间线信息。(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显示,在武汉最早的42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9岁,56%为男性。在2020年1月1日前发病的病例中,大部分(55%)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而在此后发病的病例中,仅8.6%与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相关。平均潜伏期为5.2天。同时,1月1日至11日期间,武汉有7名医务人员感染。1月12日至22日期间,有8名医务人员感染。研究还发现,病毒由一人传至另一人的平均间隔时间为7.5天,R0(基本再生数)约为2.2,即每例患者平均将感染传给了另外2.2人。(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第二篇文章同样是由中国疾控中心领衔,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为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研究人员通过对武汉新型肺炎患者的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乙型冠状病毒属病毒,它成为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科中的第七个成员,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属病毒。(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第三篇文章钟南山院士牵头发起的研究,第一单位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该文章自发表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为临床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该文章收集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552家医院的1099例实验室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下文简称为新冠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下图为新冠感染患者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通过大样本量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发现:1、仅有1.9%的患者有直接接触过野生动物的病史,在生活在武汉以外的居民中有31.3%的患者在近2周曾到过武汉,72.3%患者曾在近2周接触过武汉地区人员;2、近一半的新冠患者在入院时可能尚未出现发热,但随着疾病进展,将近90%的患者出现发热;3、明确了消化道症状较为少见,但是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证据(在粪便、胃肠道破损粘膜、出血处分离出病毒),提示社会各界需要注意预防粪口传播;4、指出确实存在部分核酸检测阳性、有临床症状但是在入院时无任何影像学异常表现的新冠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这类患者的比例远高于重度新冠感染患者;5、重度新冠患者入住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死亡的风险为非重度患者的9倍;6、本研究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病死率为 1.4%。(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第四篇文章是在今年 3 月 5 号正式发表的,由美国国家免疫与呼吸疾病中心的团队发表的。该文章完整且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诊疗过程以及临床表现。(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该病患为一名 35 岁的中国男子,该男子回武汉看望家人后,于 1 月 15 日抵达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后乘坐公共交通回家。1 月 16 日出现症状, 1 月 19 日,患者进入当地诊所治疗时,此时已有 4 天的咳嗽和主观发热史。患者早期症状非常轻微,与感冒、流感等冬季传染疾病病症类似,只有轻度咳嗽和轻度间歇性发热,直到第9天才出现左肺下叶肺炎。(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患者住院第 7 天接受了瑞德昔韦静脉注射,第 8 天,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不再需要吸氧治疗,食欲恢复,氧饱和度恢复到 94%-96%。注射瑞德昔韦后,患者病情迅速好转,提示新治疗药物的有效可能。但当时仍需要随机对照试验来确定瑞德昔韦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后,在武汉多家医院正式启动了该药的临床试验,官方消息称4月27号才能公布临床试验结果。(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同时,该病例血清标本检测多次呈阴性,但利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可以在患者的血液中可检测到新冠病毒RNA。这些轻微病症使新冠肺炎早期在临床上和其它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难以区分,为诊断带来一定难度。(图片来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截至目前,以上四篇为新冠肺炎暴发以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四篇研究性论文。这些科研成果为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支持,也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力量!参考文献1、Li Q, Guan X, Wu P, et al. 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001316.2、Zhu N, Zhang D, Wang W,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 N Engl J Med 2020;382:727-733.3、Wei-jie Guan, Zheng-yi Ni, Yu Hu,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 N Engl J Med.DOI: 10.1056/NEJMoa2002032.4、Holshue ML, DeBolt C, Lindquist S, et al. First case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the United States. N Engl J Med. DOI: 10.1056/NEJMoa2001191.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