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科院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临床研究平台近日传来好消息:“目前在新冠肺炎炎症风暴机理和临床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望造福广大患者。”据《安徽日报》报道,2月13日,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应急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邓向阳赴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调研中科院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临床研究平台研究进展。报道称,“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临床研究平台由中科院依托临床研究医院(合肥)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设立,重点在病毒检测、流行病学分析、感染免疫机理与新治疗方法等开展攻关,目前在新冠肺炎炎症风暴机理和临床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有望造福广大患者。”另据中国科大新闻网报道,邓向阳在调研中指出,健康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四大主要内容之一,中科院系统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希望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继续深入研究,将科学研究与临床治疗更好地结合,争取早一点取得更好的成效、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降低安徽乃至全国的病亡率作出贡献。报道介绍称,为科学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科院紧急启动“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专项,举全院之力协同作战、突击攻关,力争尽快形成用于疫情防控的实际产品和治疗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科大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集成优势,中科院决定将中科院的研究力量集中到合肥,依托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作为全院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任务的临床研究平台,发挥科学院学科全、建制化的优势,汇集中国科大、武汉病毒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等相关研究力量,在病毒检测、流行病学分析、感染免疫机理与新治疗方法等方向重点攻关。为了确保平稳、高效开展研究工作,成立了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应对疫情科技攻关联合指挥部,由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院士与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中科院应对疫情科技攻关小组组长徐涛院士任共同总指挥。报道称,徐涛院士代表中科院应对疫情科技攻关小组简要介绍了中科院各研究团队在病毒检测、药物试验、复检中心建设和准备集中攻关的临床大数据平台建设和炎症风暴相关研究的重要进展,中国科大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附一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疫情防控科技攻关指挥部汇报了临床研究平台近期取得的重要进展,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中国科大附一院副院长、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工作专家组组长徐晓玲主任医师重点汇报了攻关团队在新冠肺炎炎症风暴机理和临床治疗的重要进展。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28日电 (郎朗)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发布会。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不少医疗机构都开展了关于药物的临床研究,希望能够选择有效的药物用于临床的治疗。初步统计,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的临床研究大概有234项,其中药物的临床研究105项,另外还有一些涉及到检测试剂、器械等等方面的。
央广网天津6月4日消息(记者陈庆滨)记者从天津市科技局获悉,近日,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监局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认定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通知》,10个疾病领域(临床专科)的18家医院被认定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座落于天津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别被认定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继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被认定为“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后,天津又有两家医院进入临床医学“国家队”序列,总数达到3家,仅次于北京、上海,与湖南、浙江并列全国第三。为解决临床医学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研究脱节,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先进诊疗技术不能快速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普及百姓健康等难题,2012年科技部会同原卫生计生委和总后卫生部启动了“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以医疗机构为主体,以协同网络为支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截至目前,国家已分四批共布局建设了50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涉及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21个疾病领域(临床专科),到2021年底,国家计划在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统筹建成100家左右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据介绍,“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通过建设血液病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开展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和转化研究、完善血液病样本资源库和临床研究数据库,制定血液病临床诊疗指南和专家诊疗共识;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加强血液病诊疗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培训,为提升我国血液病的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系统攻关、共建共享”为指导思想,建立覆盖全国的协同创新网络,开展针灸干预中风病、高血压、血管性认知障碍和肿瘤放化疗毒副反应等重大疾病的临床循证研究,培养人才和创新团队,制定国家针灸诊疗规范和标准,实现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和转化推广,打造国家针灸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高地。
今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资料图,新华社供图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介绍,北京经受住了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的严峻考验,经济社会秩序逐步恢复,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上半年GDP下降3.2%、降幅较一季度收窄3.4个百分点,新经济新动能逆势上扬,首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抗疫支撑作用突出,目前已有5个新冠疫苗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其中2个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下半年,本市将推进P3实验室建设,将市区两级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比例提高到80%。数据显示,本市重点产业形成有效支撑。工业生产快速恢复,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个百分点。显示器、集成电路产品需求旺盛,带动电子行业增长15.2%,汽车行业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7个百分点。上半年金融、信息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7%和8.3%,北京2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额431.36亿元。关键词:新基建年底前新增5G基站1.3万个本市新基建在提速,上半年已经出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上半年新开通5G基站5135个、累计开通2.25万个,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上线试运行二级节点14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规划建设已经启动,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行动计划也在加快建设。年底前将新增5G基站1.3万个,实现五环内和城市副中心室外连续覆盖,新增5万个千兆固网用户。同时,加快建设可支持L4级别以上自动驾驶运行的高可靠、低时延专用网络,实施自动驾驶示范区车路协同信息化设施建设改造。此外,下半年将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中关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及先导园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北斗创新应用综合示范区建设,促进北斗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在轨道交通项目中推广应用非降水施工、智能安检、北斗导航等技术。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冬奥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都会有一些重大应用场景示范组织设计。关键词:抗击疫情4个中和抗体药物获批临床试验谈绪祥表示,上半年,全市79所发热门诊发挥了监测哨点作用,引导患者及时检查、就诊。同时,北京大规模开展核酸检测,日最大检测能力增至50万份左右,核酸检测量超1200万人,实现“应检尽检”人员动态清零,超半数病例为核酸检测筛查发现。本市已部署7批23个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卓诚惠生、金豪制药等企业7个诊断试剂获批上市,5个新冠疫苗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其中2个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4个中和抗体药物获批临床试验。可重复使用新型口罩、数坤科技AI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为精准“战疫”提供新手段。此外,上半年争取国家调配各型口罩1.1亿只,并建立和恢复了自己的口罩生产线。关键词:应急保障推进P3实验室建设针对疫情防控暴露出的一些短板问题,如疾控力量不足、基层公共卫生网底还不牢靠、农副产品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亟需加强等,下半年,本市将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将推进市疾控中心和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新址、发热门诊升级和改扩建、负压病房、P3实验室等建设。同时,加强农产品供应保障,推进大兴粮食应急保障中心等重点工程建设,严格食品供应链防疫,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推动规范管理和转型升级。“菜篮子”继续落实市长负责制,提高蔬菜、猪肉等农产品自给率。关键词:援企稳岗两级事业单位招聘比例提高至80%谈绪祥介绍,本市已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岗政策,向4.2万家企业返还失业保险费26亿元、涉及433.5万人。2-6月阶段性减免养老、失业、工伤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806.5亿元。开展线上招聘活动3000余场,提前半年为2020年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556.7万元。下半年,将建立“互联网+就业”工作平台,鼓励“共享用工”“兼职配送”“临时客服”等灵活就业新模式。此外,将市区两级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比例提高到80%。关键词:交通治理将编制市郊铁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上半年,本市轨道交通1号线与八通线贯通运营工程已经开工建设,13条线路运力提升,目前,本市地铁线路有10条跑进2分间隔。在市郊铁路发展方面,已出台了指导意见,上半年,城市副中心线西延、通密线实现简捷开行。下半年,将力争房山线北延、16号线中段年底达到初期运营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700公里。在市郊铁路方面,将出台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线网规划,编制市郊铁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与国铁合作,提升市郊铁路运营服务水平。怀密线9月底前引入北京北站,年底前开工亦庄线,实现东北环线简捷开行。谈绪祥介绍,下半年的交通方面的计划还有,建成通车来广营北路等主干路及24条次支路;继续开展27条公交大客流走廊沿线公交专用道施划工作,推进378公里慢行系统整治;持续加强CBD等10处一级堵点治理,完成57处二级堵点、266处三级堵点治理;编制实施停车专项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公共建筑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枝 张楠流程编辑:TF015
肺癌智能筛查5分钟就可确诊自动驾驶可在无地图区域进行自动建图脑起搏器产品已经植入近1.5万例次2018年,北京的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5G等高精尖产业加速态势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9%和7.8%。本届北京科技周的主场活动,也充分展示了北京高精尖产业集中发力的成绩单,共展出了51项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果,涉及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产业。热点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5G……高精尖产业加速发展态势明显,成为北京经济发展新引擎。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五周年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之“高精尖重点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发布会”上获悉,去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超3万亿元,而新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增加值超过万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9.4%,高于北京GDP增速。五大高精尖产业大力发展北京科创基金已达186亿2017年底,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文件的通知》,选取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十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为全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绘就“路线图”。这一张“路线图”走向如何?用市科委副巡视员刘晖的一句话来总结,“高精尖产业正领跑北京经济增长”。发布会上,对于这一结论,刘晖用具体数据佐证。2018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超3万亿元,新经济实现增加值超万亿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976亿元,同比增长9.4%。北京的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5G等高精尖产业加速态势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9%和7.8%……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离不开高精尖产业诸多重大项目的实地落成。据刘晖介绍,两年以来北京五大高精尖产业集中发力,包括:大力发展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持续推进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支持科技服务业做大做强。今年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也展出了51项高精尖产业发展成果,涉及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智能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等产业。为了支持各产业重点项目的实际落地,去年市科委投入科技经费超25亿元,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除此之外,还加快组建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对接超过170家机构,立项子基金52支,通过投资决策14支,总规模达186亿元。近百个品种的新药明年开启临床研究在众多高精尖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中,医药健康领域尤为突显。据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医药企业已达20家,总产值超600亿元。“北京的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效应比较明显,像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区,分别占产业规模的40%和10%左右。海淀区和昌平区,作为产业研发创新基地,规模贡献占比均近10%左右;朝阳区着力发展医药服务业,约占全市医药健康服务业收入的近50%。”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北京的医药健康产业,在科创的引擎助力下,还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据悉,目前全市共有12个1类新药品种已获批进入临床,申报和获批生产的新药3个,数量居全国第二。在近5年已布局支持的在研发品种中,预计2020年10个以上品种都将实现产品注册,近百个品种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未来全部上市后有望贡献百亿产值,产出10亿元大品种5个以上。”刘晖介绍说。除了新药品种之外,目前全市累计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的品种也达到37个,占全国的19%。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落户北京人工智能领域科技资源占据明显优势,将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腾飞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1500亿元。“目前,北京在人工智能芯片与系统研发、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相关技术和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专利数量已超过2.5万件。”市科委相关数据显示。校企资源,成为本市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两大重要优势。据介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全国过半数人工智能骨干研究单位,都聚集在北京,目前已拥有模式识别、智能技术与系统等1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龙头企业的聚集,也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据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本市已有百度、小米、京东等千亿元以上规模的企业和美团点评、字节跳动、奇虎360、好未来等百亿至千亿间规模的企业多家。此外,旷视科技、寒武纪、地平线、云知声、第四范式、医渡云等高成长企业快速发展,估值水平正大幅提升。去年,北京智源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无人区”。今年,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确定落户北京。“这一试验区将进一步推动北京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学术思想、基础理论、顶尖人才、企业创新和发展政策的源头。”市科委表示。(记者 林艳)看点创新如鹏举 AI正当时脑起搏器广泛临床应用生活无法自理,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也给家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帕金森病给无数家庭带来了巨大痛苦。昨天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品驰“脑起搏器”的展台前看到,一块如眼药水瓶般大小的脑起搏器居然可以让生活无法自理的帕金森病人实现自己上下楼,甚至打起了太极拳。这款脑深部刺激系统(脑起搏器)是通过在患者的身体内部植入脉冲发生器,并通过发送电脉冲,经延长导线到达电极,释放到脑内相应核团,以此来抑制异常的神经信号,从而达到控制和治疗帕金森等运动障碍疾病症状,使患者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刺激诱导的神经输出模式的规则化阻止了基底节——丘脑——皮层网络的病理性活动,因此激活了易化正常活动的代偿机制,从而达到控制帕金森等疾病的症状。”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道。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经过多年合作,相继开发出了四代脑起搏器。目前系列脑起搏器产品已经在全国200多家医院植入近1.5万例次,患者植入时间最长的超过9年。2016年10月,脑起搏器系列产品通过CE认证,现已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尼及英国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植入手术。基于脑起搏器研制开发技术及研制经验,清华大学和品驰医疗还共同搭建了神经调控技术及产品开发平台,进一步开发出国产迷走神经刺激器(用于治疗癫痫)、国产骶神经刺激器(用于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地位,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并大规模应用于临床。自动驾驶实现自动“建图”“汽车产业正处于人工智能时代前所未有的新浪潮中。自动驾驶的计算能力、准确度、实施性,和低功耗,所涉及的技术难度、经济规模,就好比‘人工智能’时代的‘珠穆朗玛峰’。”北京地平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拓展与战略规划副总裁李星宇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示在智能时代,自动驾驶技术是取得创新突破的关键所在。自动驾驶计算能力提高一个等级,也意味着能耗的成倍叠加。“所以我们关注什么是真正的有效算力,算力的有效性还体现在算力的利用率上,每一瓦能买到多少算力,能转化为AI有效输出的效率又是多少。”李星宇向北青记者解释说。依托自身独特的软硬结合边缘人工智能处理器技术,2017年北京地平线自主设计并研发了1.0边缘人工智能处理器,专注智能驾驶技术,成为本市实现量产流片的人工智能芯片。去年,地平线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问世,开发了业界首个基于视觉的众包高精地图建图与定位。“对于自动驾驶来说,主要的衡量标准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其实就是更准确的定位和更高精的地图。”据李星宇介绍,针对自动驾驶落地急需的高精度地图需求,基于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他们推出了NavNet众包高精地图建图和定位方案。NavNet可在无地图区域进行自动建图,赋能高精度地图众包建图与更新。此外,面向自动驾驶,地平线还可提供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多级别环境感知方案,支持对复杂场景进行细粒度、结构化的语义感知,高度可扩展、模块化的三维语义环境重建。智能诊断肺癌仅5分钟“一些胸部结节的位置和形状各不相同。医生在诊断上需要反复进行观察。这个设备可以让医生5分钟内找到结节位置。”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在“肺癌智能筛查系统”的展位上看到,不少在这里围观的观众对这套系统快速判断病情的能力产生了兴趣。这套肺癌智能筛查系统是CT肺部诊断工作流的智能辅助工具,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分析DR、CT及MRI等医学影像数据,能够自动识别并标记多类型结节病灶,准确高效地量化结节信息,如位置、大小、密度及性质等。“传统的医生在对一个病人确诊时需要看上百张检查影像,有时候位置不明显则需要反复看好几遍,大约用时都在15分钟左右,但用AI技术就可以将时间缩短到5分钟左右,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 北京推向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张清悦介绍,这套肺癌智能筛查系统既可以帮助体检医生迅速筛检出存在病灶的影像,又可以在门诊住院病例的诊断过程中迅速标识出病变位置。“有时候,一些位置不明显,医生还有可能会看不清楚,用了这套系统,结节就可以清楚地被标记。此外,在患者半年后进行复查时,也可以自动与之前的CT影像进行对比。”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使用肺癌智能筛查系统还能够解决医疗分配不均的问题。“在基层医院中通过AI技术,能够帮助医生早发现结节,并进行准确诊断。这样能够有效地缓解看病难、医疗分配不均的问题。” 张清悦介绍。目前全国已有300家医院用户使用这套筛查系统,成为医生诊断、治疗、随访等临床诊疗及科研工作的得力助手。(记者 武文娟 林艳 郭谦)趣点“我要把展览内容讲给我的学生们”“5G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用于医疗、教育的人工智能技术……参观完这个展览,我这个当老师的都看呆了,人工智能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无处不在。我想我的学生们也会对这些高科技非常感兴趣。”来自山西运城一所高中的宁姓德育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她把参观的内容用照片、视频的形式全部记录下来,打算带回去给学生们看。她说,这次自己来北京出差最大的收获就是参观了本届科技周主场的展览。宁老师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相册向北青报记者展示上百张展览照片和多段的视频。 “你看,这里有深度互动机器人现场与小朋友互动的视频,还有VR滑雪体验的视频。基本上我每到一个展台就会拍拍照,录录视频。”宁老师说,她尽可能地把自己觉得新鲜的、前沿的、有趣的科技展项都记录下来,甚至自己还会像记者一样采访单位和企业的工作人员,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在我们县里,孩子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了解比较有限,尤其是缺乏直观感受。目前我们学校也有一些同步的网上课程,但对于孩子们来讲,如此集中、近距离地感受高科技、人工智能的机会还很少。”宁老师表示,这次回去之后,她会向学校提出建议,给学生们更多接触高新科技的途径和机会。她已经在展览现场留了几家科研院所、企业的联系方式,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带她的学生去参观。(记者 武文娟)评点高精尖的北京定位:高质量发展在去年初的北京“两会”上,时任北京市代市长陈吉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科技创新和高精尖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以国家战略需求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首都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这一论述既是北京对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再次“宣誓”,也是北京对今后一段时间聚焦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行动做出的“预告”。归结为一句话:北京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在昨天发布会公布的一串串地区生产总值数字、一项项世人瞩目的成果背后,是全北京齐头并进的努力:多个委办局通力配合,百亿元规模的市级科技创新基金迅速建立,重点园区和创新型企业另领任务……一年来,北京用实际行动和看得见的成果再次宣告:北京正在大力发展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面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做强做优做大龙头企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让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高精尖产业助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 雷嘉)
央广网北京2月22日消息(记者鸿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寻找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经济之声此前报道,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多家国外医疗机构都在加班加点进行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目前我国疫苗研发进度如何?特效药还有多远?在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昨天(21日)举行的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等介绍了相关情况。药物研发基本原则:安全、有效、可供从刚刚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磷酸氯喹、阿比多尔,到更早就已经在患者中使用的抗艾滋病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还有被寄予厚望、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瑞德西韦,面对疫情,不管是科学家、医务人员还是患者,都在期待“特效药”的出现。徐南平解释说,药物研发时间都很长,虽然时间非常紧迫,但药物研发还应坚持“安全、有效、可供”的基本原则。徐南平表示:“第一阶段是药物的初选。第二阶段是体外实验。如果体外实验效果比较好,我们要安排小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表现比较好,我们就要组织开展较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确认有效性。对临床试验取得较好效果的药物,通过一定的程序向治疗组推荐进入诊疗方案。”徐南平介绍,目前除了中医药、磷酸氯喹、恢复期血浆的治疗被纳入诊疗方案外,还有包括法匹拉韦在内的三种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针对近期被多位专家寄予厚望的瑞德西韦,徐南平透露,现在武汉有10个医院参与进行临床试验,显示对病毒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徐南平表示:“要问结果的话,我跟大家一样,非常期待,因为它是双盲试验,我们一直保持和吉利德公司的良好沟通。效果好的话,在人民利益第一的前提下,我们会和吉利德一起找到合适的药物供给方法。” 部分疫苗或于4-5月份进入临床试验除了特效药外,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制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目前,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这五条技术路线在同步加快推进。对于疫苗研发的进度,曾益新用盖楼房作比喻,他说疫苗研发的“地基”已经打好了,楼体也已经冒出地面,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往上建,最快在今年4-5月份可以有部分的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在确保安全有效可及的前提下,估计最快在今年4到5月份可以有部分的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或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争取进入应急使用。”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截至2月20日24时,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258例。虽然新增确诊病例出现了反弹,但在曾益新看来,从全国新增确诊病例的下降以及新增治愈出院病例的增加可以看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疫情形势出现了积极向好的趋势。曾益新介绍:“2月18日起,全国新增的治愈出院病例数快速增加,已经连续三天超过新增确诊病例数,其中2月20日两者的差值是1220例,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增的出院病例数均大于或等于新增确诊病例数。这充分释放了疫情好转的信号。当前全国总体趋势向好,疫情爆发的趋势得到控制。但是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新增死亡病例还比较多,我们仍要高度重视。”
2019年5月23日上午,在中国国际药物信息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年会中,由药研社发起的以“科技让临床研究更高效“为主题的卫星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办。来自申办方、研究者、机构等各方专家就网络科技如何赋能临床研究主题做了精彩分享。科技赋能临床研究 网络化、智能化是趋势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逐步应用,临床研究行业也进入“科技改变生产力”阶段。卫星会上申办方、研究者、机构和主办方的专家依次进行了发言。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方医院药物临床试验中心主任许重远教授以“未来临床试验职业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为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许主任从临床研究行业的宏观角度着眼,观点犀利而又风趣,同时,许主任充分肯定了药研社的Trial.Link以实现多方需求匹配和信息同步的解决方案。图为许重远主任发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主任张华主任代表机构方和自身研究者的身份发言,非常详细的介绍了机构工作者和研究者在临床试验中的痛点,张主任说:“机构管理的建设重点就是信息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互联网的接入,让机构的管理工作轻松了很多,机构的痛点和期待就是合作机会太狭窄,机构和研究者与申办方信息不对称、对接困难,对项目、对合作方很难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估,Trial.Link的发布让我们感觉很惊喜。”图为张华主任发言上海欧米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季东先生从申办方的角度对临床研究行业现状做了极其透彻的剖析,从仿制药至创新药路径的需求痛点逐一展开阐述,也从医学驱动上市后研究的角度分享了他对该领域研究的看法和期待。同时,他还介绍了不久前欧米尼在南方医院的中心启动项目,运用了药研社的中心快速启动模式,28天完成了伦理的上会,33天拿到伦理批件,对比传统模式2-3个月才能完成,效率大幅提升。图为季总发言Trial.Link——科技让临床研究更高效活动主办方药研社的联合创始人谢洋先生介绍了临床研究入口平台Trial.Link。谢总介绍:“临床研究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信息不对称,机构和申办方割裂,缺少沟通渠道,在点和面上都很难匹配,也没有翔实的数据支持,工作起来比较被动,整个行业的效率和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药研社搭建的Trial.Link,为医院/机构方、医生/研究者、申办方、业者和患者实现了高效连接,初步构建了临研生态闭环。基于入口平台的优势,凡是临床研究中涉及到找人、找数据、找工具、找患者等一系列需求,皆可以通过Trial.Link一站式完成精准快速匹配,让临床研究各参与方均能得到更多的选择机会。Trial.Link已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注册,平台名称Trial.Link即为官方域名。在网址输入框输入Trial.Link,即可进入注册登陆页面。”药研社成立于2015年,深耕临床研究行业,始终借助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的核心优势,完成了临床研究全流程建立标准化、信息化、规模化的核心技术量产过程。利用“人才流+数据流+技术流”的独有模式,药研社形成国内率先的新服务模式,为医药研发企业提供创新的一站式服务,提高临床研究效率,降低临床研究成本,尤其在大规模、多中心项目中具有显著优势,为客户带来高效能、高价值服务体验。Trial.Link是药研社旗下的临研生态入口平台,提供临床研究一站式解决方案; Trial.Link即已实现:- 申办方端:全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和全行业数据辅助决策- 医院/机构端:公开 信息同步功能和项目风控预警管理- 研究者端:依托微信小程序,无需安装即可实现工具定制化和提醒智能化- 业者端:覆盖95%以上的行业从业者,形成遍布全国的行业关系网络和信息网络- 患者端:接入手机淘宝、支付宝和阿里健康APP。携手公益合作,打通关键路径来源:东方资讯
7月10日,为满足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的要求,结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平台的公告》(2013年第28号公告)要求以及信息登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CDE发布公告称已完成原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升级改造。通知如下:1.中心将于2020年7月10日17:30-7月13日9:00前进行系统切换及数据迁移,请勿在此期间进行登记信息修改或提交等操作;2.新系统将统一采用申请人之窗账户进行管理,原登记平台申请人主账户需与申请人之窗账户进行对接(具体方法参见新系统登录界面提示说明及下载专区的《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使用说明》);新系统的信息填写要求参见下载专区的《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填写指南》;3.如有系统登录、账户对接等系统问题,请及时与数据管理处联系(分机号2507、3520);其他系统使用等问题可与临床试验管理处联系(drugtrials@cde.org.cn)。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2020年7月10日
2014年,第三届国际微移植研讨会召开,全面启动微移植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图)央广网10月12日消息(黄雅静 庄颖娜)记者日前从解放军307医院获悉,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再次印证:应用微移植治疗老年白血病,疗效明显高于传统移植和化疗。相关研究成果今年9月发表于美国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该研究观察了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的185例老年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接受微移植后的疗效,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白血病完全缓解率高达74.6%,2年总生存率达50.2%,严重感染和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仅为8%、2.2%,在不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仅有1.1%的患者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排异反应)症状。据了解,即使针对中青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采用化疗治愈率也只有不到40%,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率最高可达70%左右,但并发症发生率高,移植相关死亡率高,老年患者更是达不到这个疗效。这是由解放军307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艾辉胜领衔的“国际微移植兴趣研究组”首次发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美国和西班牙的15个研究中心,涉及不同国别、人种、老龄程度,随访2年,全面检验并证实了微移植的卓越疗效。相比于年轻患者,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差、对化疗耐受性差、骨髓抑制期长、抑制程度重,都为白血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微移植无需白细胞抗原(HLA)配型相合,供者来源广泛,在健康供体造血干细胞的支持与保护下,老年患者也能够接受标准的化疗,而且并发症少、生活质量提高。微移植技术将老年白血病的疗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更多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高效的治愈手段。艾辉胜是国际上首位原创性开展白血病微移植治疗临床研究的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在美国权威期刊《血液》(BLOOD)《临床肿瘤学杂志》(JCO)发表后,微移植技术逐渐在国内外推广应用。截至目前,由艾辉胜、美国《血液》杂志主编鲍勃˙勒温博格、美国杜克大学奈森˙曹等共同发起并由艾辉胜担任主席的“国际微移植协作组”以及“国际微移植兴趣研究组”,已有北美、欧州、澳州、亚洲的42家研究中心加入,定期讨论微移植临床及基础研究问题,分享研究经验,并协作开展临床研究。在上述两个工作组的推动下,国内外对于微移植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的热情不断攀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多家血液及移植中心,相继应用微移植技术救治了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骨髓瘤、实体瘤等多种疾病患者。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显示出改善患者预后、加快化疗后造血恢复、缩短骨髓抑制期、发挥抗肿瘤疗效等诸多优势。
北京青年报记者4月16日了解到,瑞德西韦中国重症组临床试验在相关临床试验注册网站上的最新状态已经更新为“终止”。此前,吉利德方面已经发表公开信宣布中国两项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因入组停滞,针对重症患者的研究已停止。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对于两项临床试验提前停止的解释,该网站显示出的原因是“新冠病毒疫情目前已经被较好地控制,无法招募到符合要求的病人。”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瑞德西韦作为一款潜在有效药物,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临床实验周期较长,至今还没有一组临床试验的数据出炉。吉利德预计在四月底获得瑞德西韦针对重症患者研究的初步数据。今年2月5日,吉利德宣布,正式在中国启动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两项临床试验。试验由中日友好医院王辰、曹彬团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展开,以确定瑞德西韦作为冠状病毒潜在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月7日,瑞德西韦临床试验项目组回应,瑞德西韦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III期临床试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评价其在“住院轻-中度肺炎患者”和“住院重症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试验将持续观察随访28天。临床试验将一共入组患者761例,其中轻、中症患者308例,重症患者453例。此前有消息称,由于同时开展的临床试验太多,导致病人不够用了,不少研究都面临病人入组难的困境。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牵头人、中日友好医院曹彬也曾表示,太多研究挤兑了试验资源,临床项目招募病人变难了。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新冠肺炎暴发以来,随着寻找特效药和老药新用工作的推进,不少研究机构开展了新冠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截至4月10日,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显示,共有586项与新冠肺炎有关的临床研究申报。不过,今年4月10日,也有一组关于瑞德西韦的用药数据公布。吉利德科学早在1月25日就为无法参与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设立了同情用药程序。在同情用药的53名重症患者中,按照治疗方案,应用瑞德西韦的疗程为10天,随访时间为18天。结果显示,在53名患者中,36人(占68%)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其中25人出院;而8人(15%)健康状况恶化,其中7人(13%)死亡。不过,这一数据由于没有对照组,并不能被广泛采用。而吉利德在上周末的公开信中表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已经于2月21日启动了这项临床试验,同样采取随机安慰剂对照,该试验正在入组800例不同程度症状的患者。这项临床试验的重症患者结果有望于4月底前公布,轻度和中度症状患者的结果有望于5月下旬公布。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