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的潜在靶点后来怎么样了?眼前就有一个火遍全球的典型——10月1日,PD-1机理的发现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令人振奋的不仅是它找到了重击肿瘤细胞的路径,还在于以它为理论基础开发出的O药、K药等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早已上市销售,而且获批适应症范围(治疗癌症种类)仍在逐步扩大。如果说基础研究发现“潜在靶点”是在生命“地图”上划了一个“圈”,那么,临床前成药性化合物的筛选以及初步功能评价与验证,是照着这个图上的圈在实地进行从无到有、从0到1的建设。“有着大量新药创制的美国,其新药研发的‘从0到1’有着成熟的体系。”10月12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晓光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而在我国,这个体系近几年才刚有雏形。 体制和意识双捆绑,中国缺少0到1的推动主体“美国大药企内部有专业进行最新科研成果搜罗的部门,有前瞻性地、成建制地购买进来进行后续开发。”陈晓光说,新药创制链条走到开发这一步,至少需要6个专业,角色分工明确:小微企业根据基础理论,海选出大量可能先导化合物,进行初步研发,大企业购买。而在我国,链条的这一环接不上——大型制药企业不想买、不会买、不敢买,会研发懂理论的小公司几乎不存在,我国有些小药企称为“仿制作坊”更贴切。另一方面,高水平理论研究多出在体制内的高校院所,且很长时间以来“窝”在实验室,找不到出口。“国外的小微企业多是科研人员自己办的。”陈晓光表示,但到目前为止这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一个对比能清晰说明差距——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布莱恩·科比尔卡来中国讲座,他讲解完自己发现的毒品成瘾分子机制后,很自然地提起和太太成立了一家公司,要基于新发现筛选化合物,进行药物前期开发。“我的太太负责打理公司事务,比如和投资人谈判等。”科比尔卡说,“运营公司很辛苦,投资也很巨大,我们现在只能做到基本的收支平衡。”但我国拥有教职或体制内身份的科学家及科研人员对于自己创办公司的事情鲜有提及,经常避而不谈,在必须提到时,提法也非常“微妙”,如一些科学家实际上是企业创始人,名片上却是企业“首席科学家”。对于科技人员办企业是否合规,目前观望氛围浓厚。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后,科研人员成为新企业股东的股权是以奖励的方式授予的。而对于科研人员进入企业的深度,授权并不清晰。此外,具体实施细则的落地缓慢和多年来学者和商人在人们观念中的巨大差异,也使得新药创制从0到1的推动主体似有若无,多数局限在先行先试的地区。“目前国家提倡科研人员办企业,但还有许多实施细则需要衔接,如果整个氛围改观,做新药研发的小微公司会大量出现。”陈晓光认为,目前的状况至少还会持续5—8年,才有可能促成大量带着原创成果的医药小微企业走上向临床进发的路。 仿制门槛低,对短平快的“1到100”趋之若鹜与门槛低、失败少、短平快的仿制药相比,新药研发的平均周期是10—15年,平均投入10亿美元左右。多年来,中国的制药产业更擅长从1到100的仿制。青蒿素的提取和应用恐怕是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实施之前鲜有的、有代表性的从0开始的原创新药。“仿制药的投入产出比更高。”有业内人士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完成一个新药前体的开发,最后就算1亿元卖给了大药企,这期间经常是多个大课题组合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开发一个仿制药,很可能两三个人、两三个月就能对已知化合物或者辅料做些修改,两三百万元卖给药企。这样一比,后者简直是“肥差”。倾斜的“天平”让不少科研院所热衷于去拿能赚到快钱的横向课题。“几乎就是利用国家的资源为自己赚钱,并没有进行原始创新类的工作。”该业内人士表示,项目管理者对于市场大环境的诱惑和类似情况的出现预估不足,监督矫正也不太及时,造成新药创制项目实施中,一些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未发挥出来。后来的制度改革“釜底抽薪”式地阻止了资本和研究者对“小修小补”仿制的趋之若鹜。资料显示,2015年8月药品一致性评价(要求仿制药证明与原研药药效一致)工作实施时,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排队等待审评的注册申请超过20000件,而实施之后,大量新药申请弃审。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副主任曹彩曾表示:“他们了解自己生产的药,知道根本通不过一致性评价。”“去年,中国加入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药品监管体系将趋于国际化,所有临床试验要经得起检查,生产仿制药的要求和成本变高了。”陈晓光认为,仿制药一侧的天平抬高,可以帮助资源在仿制药和创新药间合理配置。“做仿制药投入变多,将来价值却可能不大,有原创成果的科研人员肯定会选择前景更好的原创药开发。” 真正原创,谁不爱?去年10月,中国独立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腺病毒载体)”获得新药证书。“埃博拉疫苗只有我国和美国有,美国的需要保存在零下8摄氏度,我们的不需要。”在一次主题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表示,近年来,我国重大品种研发成果显著。重大科研成果的落地与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相得益彰,大型制药企业的“眼光”也有所调整,从购买相对成熟的品种到可以在任何一个阶段介入。基石药业CEO江宁军说出了他的评判标准:在数据好、成药性佳的基础上,他还希望前期研究建立生物标记物研发策略。“例如PD-1对这些患者有效,对另一些可能无效,个体不同,如果临床前研究能够同时配以伴随体系的研究,我们更看重。”而对于发表在《细胞》《自然》等顶级杂志上的论文延伸出的药物先导,或者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了口头发言的,江宁军表示都非常欢迎。“这些论文或发现在投稿过程中,已经被很多‘高手’判断过,我们也愿意更早深入了解。”“什么时候投资,并没有一定之规。”江宁军否认了只会投入获得临床许可批件的说法,虽然越前期风险越大,但对于重大创新很愿意提前。“我们能提供更严谨的临床开发指导,也有更丰富的推向市场的经验。”“目前来讲,可选择的项目非常多,但是拥有明确机理、解决重大问题的创新并不多。”江宁军说,希望在从0到1的继续研发过程中,能够坚持进行理论研究。药物机理越清晰,越能赢得市场青睐,加快临床落地。(张佳星)
来源:券商中国作者: 江聃 大部分新冠疫苗研发团队4月份能完成临床试验前准备,已有单位发布志愿者招募。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研发的14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得了欧盟CE认证。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疗效很好”的法匹拉韦已实现量产。3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多个新冠肺炎药物疫苗研发进展和检测试剂应用的好消息。先来快速了解这场发布会要点:1、目前,有15个省份和兵团实现了本土现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其中5个省份实现了本土现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三清零”,国内疫情形势向好态势巩固拓展。2、目前科研攻关组进一步强化对一线临床救治均已取得良好的进展。针对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的阻断,重点推动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和中医药,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重点推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干细胞和人工肝的临床应用。3、其中,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已建议医疗救治组尽快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海正药业曾于2月16日晚间公告,公司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法匹拉韦片的《药品注册批件》和《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公司向媒体确认该药已实现量产。4、法匹拉韦、恢复期血浆、中药等重点药物已向发生疫情的相关国家提供。5、干细胞疗法已经治疗了64位危重病患者,一般8—10天可以达到治愈水平。6、检测试剂已走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5所高校研发的14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得欧盟CE认证,正式取得进入欧盟市场的资质。检测试剂产品已向意大利、英国、荷兰等十余个国家开始供货。7、大部分新冠疫苗研发团队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研究,并逐步启动临床试验。目前第一批确定的9项任务都已完成临床前研究的大部分工作。根据规定,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必须完成药学方面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8、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预计4月底申请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特点是通过鼻腔滴注的方式进行接种。9、已有新冠疫苗研发团队提交临床试验申请材料并招募临床试验志愿者。3月17日,康希诺生物-B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一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方)正在联合开发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Ad5-nCoV)。联合开发方已经开始临床试验准备工作和受试者预招募工作。10、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目前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不会慢于国外。15省份本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境外输入病例新增20例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截至3月16日,1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本土现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5个省份本土现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三清零。米锋表示,国内疫情形势向好态势巩固拓展,要加强重症患者救治和出院病例健康管理,全面落实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同时,境外疫情呈现快速扩散态势,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多,要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继北京、安徽、海南、内蒙古之后,3月17日,山东省、湖北武汉、辽宁鞍山等地也发布政策,要求所有入境人员对来自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入境人员一律须采取14天隔离措施。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3月16日0时—24时,新增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20例,其中北京9例,上海3例,广东3例,浙江、山东、广西、云南、陕西各1例。截至3月16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43例。已建议尽快将法匹拉韦纳入诊疗方案,海正药业已量产此前,我国已经筛选出一批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针对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的阻断,重点推动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和中医药,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重点推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干细胞和人工肝的临床应用,目前均已取得良好的进展。其中,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法匹拉韦早在2014年在日本获批上市,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张新民表示,在病毒核酸转阴方面,法匹拉韦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病毒核酸转阴与对照组相比,转阴时间中位值明显缩短,分别为4天和11天,具有显著差异。在胸部影像学改善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改善率分别为91.43%和62.22%。张新民说,在可及性方面,今年2月国内已有企业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件,并实现量产,临床药品供应有保障。“鉴于法匹拉韦安全性好、疗效明确、药品可及,经过科研攻关组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已正式向医疗救治组推荐,建议尽快纳入诊疗方案。” 张新民表示。公开资料显示,海正药业曾于2月16日晚间公告,公司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法匹拉韦片的《药品注册批件》和《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海正药业今日也向媒体证实,目前该药物已经实现量产。中泰证券研究员江琦分析,海正的法匹拉韦获批适应症为流感,且仅限于其它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时使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具体患者的情况,法匹拉韦可能用于临床专家的小范围同情用药治疗新冠肺炎,对海正药业当期业绩影响也较小。海正药业方面也对媒体表示,该药针对新冠肺炎这一适应症,目前仍在临床研究和申报中。且该药品属于季节性品种,且未实现商业化生产,获批事项对公司当期业绩影响较小。干细胞已治疗64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干细胞疗法主要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张新民表示,干细胞??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在患者体内引发的??剧烈炎症反应,??减少肺损伤,改善肺功能,??对肺部进行保护和修复。??在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支持的??王福生院士团队等??均已入驻武汉,??开展对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研究与救治,??已经治疗了64位危重病患者。??结果显示,??干细胞治疗安全??有效,??能够使??重症、危重症患者呼吸困难迅速得到缓解,??或者停止加重;??在临床表现,呼吸功能,影像检查等方面均实现??好转,一般8—10天可以达到治愈水平。为了规范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与应用,3月10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发布了《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研究与应用专家指导意见》。张新民说,除干细胞治疗外,还在探索开展更多的针对重症救治的技术手段。比如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在试验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胸部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呼吸机支持平均天数减少7.7天,ICU监护时间明显缩短,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14种检测试剂获欧盟认证,已向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供货随着疫情在国外扩散,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成为疫情防控的瓶颈。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教育部组织高等学校迅速开展应急攻关,在22所有研究积累和技术优势的高校,针对核酸、抗原、抗体不同的检测对象,选择了多种技术路线进行布局。高等学校联合相关企业开发了一系列新冠病毒快速检测产品,据初步统计,现在已经有7种由高校联合企业研发的检测产品,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并在本次抗疫当中投入临床使用。雷朝滋说,当前随着国外疫情发展,对病毒检测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在保障我国病毒检测需要的基础上,我们的检测试剂已经走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研发的14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得了欧盟CE认证,正式取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资质。我们不仅捐赠了一批试剂,也已经向意大利、英国、荷兰等十余个国家开始供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我们非常愿意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我们的贡献。目前新冠病毒检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核酸检测,另一种为免疫检测。3月16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信息,近日先后应急审批通过南京诺唯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和珠海丽珠试剂有限公司2个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共批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19个,核酸检测试剂占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参与两种类型检测产品研发或相关检测工作的企业已超过20家,多数为上市公司。4月份大部分疫苗完成临床前研究,康希诺生物发布受试者招募当前,新冠病毒疫苗研发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据中泰证券统计,包括中生集团、昆明所、华兰生物、智飞生物、北京科兴、辽宁成大、康泰生物、康希诺生物、沃森生物、复星医药等多家企业,以灭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5条技术路线同步推进。预计最快4月份部分疫苗有望能够进入临床研究或者应急使用。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也表示,大部分新冠疫苗研发团队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研究,并逐步启动临床试验,有的团队进展更快。根据规定,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必须完成药学方面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王军志说,我国已有研发进展比较快的单位,向国家药监局滚动递交临床试验申请材料、并且已经开展临床试验方案论证、招募志愿者等相关工作。待国家药监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审批后,开始临床试验。“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目前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不会慢于国外。” 王军志强调。同日,康希诺生物-B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一生物工程研究所(联合开发方)正在联合开发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Ad5-nCoV)。联合开发方已经开始了临床试验的准备工作和受试者预招募工作。康希诺生物表示,该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以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为载体,可表达新型冠状病毒S抗原,拟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康希诺生物曾在研究埃博拉病毒疫苗中表现也比较突出。康希诺生物和军事科学院共同研发的埃博拉病毒疫苗Ad5-EBOV,2015年1月申报临床,2017年10月获批上市用于应急使用及国家储备。据央视报道,3月16日20时18分,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介绍,按照国际的规范,国内的法规,疫苗已经做了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可大规模生产的前期准备工作。江琦认为,如果新冠病毒疫苗能够成功研发并顺利实现产业化,将为民众提供新型冠状病毒免疫选择,同时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贡献力量。长期来看,2020年起重磅爆款国产13价肺炎疫苗、2价HPV疫苗逐步上市,疫苗认知度持续提升,推动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来源:智通财经网智通财经APP获悉,天境生物(IMAB.US)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差异化的CD73抗体uliledlimab(也称为TJD5)的美国1期临床研究成果入选为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21年年会壁报,并遴选为报告形式在大会期间公布研究数据。Uliledlimab是一款创新型CD73人源化抗体,通过抑制腺苷生成有效解除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以提高全身及肿瘤局部免疫反应,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单药或与PD-(L)1抑制剂联用时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Uliledlimab的分子差异化优势在于其独特的药理学作用机理,即通过识别独特的抗原表位,以“内二聚体”的结合模式完全抑制CD73的活性,从而达到优越的抗肿瘤作用。Uliledlimab的全球临床开发目前已取得多项重大进展。2021年2月,天境生物完成了对uliledlimab单药导入及与阿替利珠单抗(泰圣奇)联用治疗实体瘤患者的美国临床研究结果的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在有效剂量范围内,uliledlimab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显示抗肿瘤临床活性。详细数据将于2021年6月4日至8日ASCO年会上公布。
2020年中国药物临床试验分析报告来源:药智网|沫哩导语2020年度国家药监局及国家卫健委为提高和规范医药行业的发展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政法规,例如2020年4月发布了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其中对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规范性要求。那么,2020年国内药物临床试验开展的情况如何?本文笔者统计汇总分析了2020年CDE药物临床登记情况,和笔者一起来看看吧。一、CDE药物临床申请与试验登记概况近三年药物临床申请以及药物临床试验登记数量都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2020年共计2086个临床申请,同比增长48%,三年时间猛速增长了1048个临床申请,其批准率几乎为100%。另外2020年在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公示的试验数量为2562,同比增长7%。(详见下图)二、试验分期:「其它」分期占据主导地位对比2019年,2020年CDE登记公示的各试验分期占比无明显变化,“其它”分期仍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生物等效性试验/生物利用度试验持续占据高位,可见近几年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该项试验引起了各申办者的较高重视和投入。(各分期占比详见下图)三、试验药物: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他达拉非片成为最热登记品种2020年,在CDE登记公示的2562个药物临床试验中化学药物占比高达74.98%,其次是生物制品占比22.44%,中药/天然药物仅占2.58%。在2020年临床试验药物top10中除了排名第四的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外全是化学药物,其中用于治疗成人和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的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以24个试验排名第一,共有17个申办单位登记了该品种,而以23个试验排名第二的他达拉非片则由20个申办单位登记开展。另外,通过药智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详情页的研发历程查询显示,在2020年临床试验药物top10中排名第8的奥美拉唑肠溶胶和排名第9的氟唑帕利胶囊均已在2020年国内上市,分别申报上市的单位是锦州九泰药业和江苏恒瑞医药(详细见下图)。四、研究领域:抗肿瘤药物试验居前位如今肿瘤已成为全球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同时抗肿瘤药物研发也成为全球医药研发的重点研发对象。2020年,根据ATC一级分类显示抗肿瘤药物试验以19.21%占领首位,其中抗肿瘤药物试验中生物药权重越来越大。2020抗肿瘤药物试验top5排行榜中有3个品种均为生物药,分别是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阿替利珠单抗注射液、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另外排名第一的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在2020年总试验药物排行第5,而排名第二的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在2020年总试验药物排行第10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药智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查询显示江苏恒瑞医药在2020年登记公示了将近80个肿瘤药物试验,在肿瘤试验申办单位总排名中遥遥领先,此外恒瑞的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在2020肿瘤药物试验排行中也是占据首榜,恒瑞不愧是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和生产基地。(详见下图)五、一致性BE试验:利君制药开展最为积极自201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化学药生物等效性试验实行备案管理的公告(2015年第257号)》、《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一系列政策和标准的出台,BE试验一度成为行业内的热点话题。据药智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统计发现,近五年的一致性BE试验登记在2018年到达高峰,共计764个。而2020年有348个,同比下降26%。其中2020年西安利君制药BE试验开展最多,其次2020年最火热的一致性BE试验品种为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详细见下图)六、申办单位:恒瑞连续7年占据榜首不出意料,2020年江苏恒瑞医药在药物临床试验登记排行仍是第一,这是恒瑞连续7年排名第一。在2020年药物临床试验申办单位top10中正大天晴和齐鲁制药分别占据第二和第三名,另外2019年未上榜的宜昌人福药业、扬子江药业、信达生物制药等纷纷上榜。(详细见下图)七、试验机构:“宽进严出”2019年12月临床试验机构正式实行备案制,截止于2020年12月底将近1700个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然而在这些备案机构中2020年临床试验的开展情况如何?据药智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查询显示,2020年CDE登记开展的试验机构仅有340家,由此也应证了专家所说的“试验机构资格认定门槛低了,但对试验机构和参与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宽进严出”的监管理念。2020年,在临床试验登记的开展的340个试验机构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67个试验占据榜首,比较巧合的是2019年该试验机构也是以67个试验占领第一。其次2019年排名第7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2020年飞奔至第二名,而2019年排名第二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未能上榜2020年试验机构top10。(详细见下图)八、KOL排行榜根据药智KOL信息数据库和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统计显示,2020年在济南市中心医院研究了将近40个临床试验的“温清”占据了2020年CDE药物临床试验KOL榜首,其次排行第二的是“周焕”。(详见下图)九、新冠临床试验根据药智全球/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显示,2020年全球共计7463个新冠临床试验,其中美国临床注册机构(ClinicalTrials.gov)登记的试验最多,占比高达56%。而2020年在中国临床试验登记中心登记的共计822个新冠临床试验,主要以“干预性研究”和“观察项性研究”为主,其占比分别为47.08%、41.24%。此外,在新冠临床试验申办单位top10中,将近一半的申办单位为武汉地区的,其中排名第一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登记了61个新冠试验(详见下图)。另外,2021年2月1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目前已附条件批准我国2个新冠病毒疫苗上市,应急批准5条技术路线共16个疫苗品种开展临床试验,其中6个疫苗品种已开展III期临床试验”。由此可见,国家以及医药界等各单位对我国防控新冠疫情的重视,体现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原则。数据来源:药智数据企业版_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药智数据企业版_药品注册与受理数据库责任编辑:听白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综述: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数据密集发布 多国取得进展 新华社记者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人们期待安全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最近一段时间,多个国家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取得进展,在有关医学期刊上密集发布了疫苗的临床试验数据。世界卫生组织7月20日更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至少有24种新冠病毒疫苗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另有142种候选疫苗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仅20日一天就有多个好消息出炉。当天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分别发表了来自中国团队和英国团队的两项新冠病毒疫苗研究成果。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等研究人员当天发表论文说,他们对一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开展了2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疫苗是安全的,并能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朱凤才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说,与1期临床试验相比,2期临床试验为疫苗在更大范围人群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这是评估候选疫苗的“重要一步”,团队目前正在开展3期临床试验。同一天,英国牛津大学团队在《柳叶刀》发表报告说,一项涉及1077名健康成年人的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取得初步成果。试验中接受评估的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疫苗能诱导人体免疫系统出现较强免疫应答,并且不会引起严重副作用。团队目前正在英国、巴西和南非开展更大规模的疫苗临床试验。同样在20日,俄罗斯、德国等国科研人员也公布了有关疫苗项目的研发进展。俄罗斯国防部和“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的新冠病毒疫苗项目完成了一些志愿者的临床试验。俄国防部表示,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接种疫苗的志愿者都产生了免疫反应,而且没有副作用。该疫苗由“加马列亚”流行病与微生物学国家研究中心研制,6月启动1期临床试验,共计38名志愿者分两批接种。当天,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和辉瑞公司也公布了双方共同开发的一种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临床试验初步数据,疫苗诱导人体产生了稳健的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应答。总计48名志愿者间隔21天,接受了两次不同剂量的疫苗接种,另有12名志愿者接受了一次疫苗接种。本月早些时候,其他一些国家的科研机构也报告了新冠病毒疫苗研究进展。7月14日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开展2期临床试验的疫苗mRNA-1273激发了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且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这种疫苗由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与美国生物技术企业莫德纳公司合作研发。莫德纳公司将于7月27日启动3期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估疫苗的功效、安全性和免疫原性。3期临床试验将在全美87个地区进行,计划招募3万名志愿者。美国政府5月启动“曲速行动”,推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国防部等多部门加速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目标是在2021年1月前生产3亿剂疫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斯蒂芬·哈恩6月30日说,药管局已批准4种疫苗投入临床试验,另外6种疫苗正在准备中。此外,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机构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团队也在本月报告了积极成果。尽管有关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捷报频传,但专家也指出,疫苗开发和临床试验存在不确定性,还存在病毒变异等诸多风险和挑战。专家呼吁对待疫苗研究要保持客观、理性的科学态度。世卫组织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7月3日说,新冠病毒疫苗的交付暂无确切时间表。虽然目前有些候选疫苗的初步试验数据让人充满希望,但仍无法预测哪一种疫苗在临床上完全有效。到今年年底可能会有候选疫苗显示出对新冠病毒有效,但关键问题是疫苗产能能否跟上需求。沙特阿拉伯《中东报》近日刊文称,虽然一些医药公司宣布其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在临床试验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科研人员警告不要过于乐观,要等待进一步的试验结果。美国默克制药公司首席执行官肯尼思·弗雷泽说,不能保证正在研制的疫苗会有效。还有研究显示,新冠病毒感染者痊愈一段时间后,体内抗体水平会下降。新冠病毒疫苗如何提供足够长久的免疫保障、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问题,都需要各国科研团队共同努力。在新冠病毒疫苗正式面世之前,世卫组织呼吁,所有国家应始终如一地采取“全政府、全社会”的防控措施。
4月16日,资本邦了解到,科创板上市公司美迪西(688202.SH)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595.59万元,同比增长48.19%;2020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12,938.63万元和12,347.83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4.35%和111.39%。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公司订单结构和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充足的订单储备促进产能利用率和人员效率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有序推进新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使用的同时,通过改善和优化管理流程,提高了实验室和设备利用率,规模化效应逐步体现。公司是一家专业的生物医药临床前综合研发服务CRO,为全球的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符合国内及国际申报标准的一站式新药研发服务。公司服务涵盖医药临床前新药研究的全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及临床前研究。药物发现研发服务项目包括蛋白靶标验证、结构生物学、化学合成、化合物活性筛选及优化;药学研究包括原料药与制剂工艺研究、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临床前研究包括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研究等。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6.3元(含税)。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62,000,000股,以此计算拟派发现金红利合计39,060,000元(含税)。本年度公司现金分红占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例为30.19%,本次利润分配后,剩余未分配利润滚存以后年度分配。2020年度公司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报告分析师:赵波、陈晨▌CMO行业:助推药物实现商业化生产CMO行业简介CMO主要侧重临床及商业化阶段制药工艺开发和药物制备。医药CMO,即医药生产外包服务,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在药物生产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包括临床和商业化阶段的药物制备和工艺开发,涉及临床用药、中间体制造、原料药生产、制剂生产以及包装等服务。药物开发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复杂系统工程,主要分为药物发现及前期研发、临床前药学实验、工艺合成、临床试验及商业化生产五阶段。根据外包服务阶段的不同可以划分为CRO和CMO,随着CMO市场趋于成熟,还衍生出定制生产(CDMO)、产研结合(CRO+CMO/CDMO)等多种模式。CMO按服务类型主要划分为API(ActivePharmaceuticalIngredient,原料药和中间体)和DP(FinishedDosageForms,最终剂型)。按照服务类型划分,CMO主要分为API和DF两部分,其中API服务在CMO行业中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临床药物制造比重最小,但在创建商业制造关系中至关重要。CMO行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趋于成熟,在我国等新兴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制药企业为缩短研发周期、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逐步将资源集中于疾病机理研究、新药靶点发现及研发早期阶段等核心业务,而将后续生产委托给CMO企业,尤其是专用设备需求高的生物制品和目标市场狭窄、生产成本高的利基药物,也为小规模企业提供了一种保留知识产权并使其药物商业化的选择。近年,全球CMO市场平均增速为13.03%,欧美CMO行业起步较早,现阶段产业构架已趋于成熟,而新兴市场国家的CMO行业由于各项机制逐渐健全、成本相对低廉等因素迅速崛起,其中,我国CMO行业以18.3%的增速快速发展。产业链:“向CRO延伸+向CDMO优化”成为CMO发展方向CMO行业上游为CRO及精细化工领域,下游为需求日趋庞大的医药制造市场。为药物生产服务的CMO行业处于药物从研发开始至商业化销售的中间环节。上游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基础化工原料为初始物料进行专用医药原料制作的精细化工行业,在2007年达到景气高点后持续向下,预期近年对CMO行业暂无显著影响;二是以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为主的CRO行业,近年,“CRO+CMO/CDMO”的纵向一体化服务模式成为医药外包领域主要扩展方向。下游是产生外包需求的医药制造业,产业化明确分工促使外包需求日趋庞大,全球CMO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中。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物制药公司,开发成本高、交货期长、竞争激烈,为保持利润率,必须建立持稳向上的市场份额,在专利药物到期时迅速补充新药研发管道,同时,CMO服务也是仿制药企低成本高效率抢占首仿地位及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CMO服务在临床试验和生产阶段追求目标各有侧重。在药物临床阶段,制药企业希望尽快推出产品占领市场,比如,临床I期要求CMO企业尽快开发出临床实验用药的工艺路线,临床II期注重提高工艺开发的成功率,从临床III期开始,持续的药物生产成本优化才开始被关注,因此,临床阶段CMO服务快速研制的工艺路线一般难以满足药物上市后规模化生产对经济效益、环保合规方面的要求,需要做进一步改进。CMO行业不断向上游CRO领域延伸。传统CMO服务主要集中在临床和商业化阶段的药物制备和工艺开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CMO行业逐渐向上游CRO领域扩张,形成“CRO+CMO”一体化运作模式,即在新药发现早期介入,同步药企研发各阶段,实现各环节数据精密衔接、工艺流程整体布局,提高服务效率,保障药品质量稳定性、可持续性,增强客户黏性。目前,“CRO+CMO”一体化服务作为一种动态的商业模式,正逐渐跨越整个医药价值链。CDMO模式成为CMO行业最终战略选择。传统CMO行业依靠制药企业提供的生产工艺及技术支持进行单一代工生产服务,为单纯的产能输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难以满足客户发展需求,CDMO应运而生,即在基础工艺流程及技术水准上,提供创新性的药物配备、工艺路线开发、生产流程优化。相比于CMO,高技术附加的CDMO服务获取可持续性商业订单的能力更强,盈利空间更大,在项目执行中能够更快速地延伸和扩充专业技术储备,据RootsAnalysis预测,在竞争白热化及需求多样化驱动下,CMO行业将逐渐向拥有独立无形资产、创造更高价值的高端药物定制生产(CDMO)演变。▌全球CMO市场方兴未艾预期2021年全球CMO市场规模可达1025亿美元预期2021年全球CMO市场将达到1025亿美元规模,2017-2021年复合增速为13.03%。据BusinessInsights统计,2017年,全球CMO市场规模为628亿美元,预计将以13.03%的增速发展,2021年达到1025亿美元规模,大约占据制药企业年营业额的11%。NiceInsight通过调查2000余名制药企业外包意向,发现约70%的企业预期2018年外包费用在1000-5000万美元,这一比例2014年仅为38%,同时大额外包(>5000万美元)的企业比重持续上升。预期随着行业纵深化推进,CMO将提供更高效率服务,客户持续性及药品稳定性得以保障,同时催生出更大的外包市场,产生“1+1>2”效应。CMO领域渗透率低,发展空间大。据Pharma预测,2017年,医药行业约30%的开发、配方和制造支出流向外包领域,预计2022年将达到38.5%,CMO领域的渗透率略低于CRO,发展空间广阔。其中,化学药物外包是CMO收入的主要部分,约为515亿美元,占据CMO市场82%的份额,随着生物药物CMO的快速扩充,预计2021年化学药物CMO市场份额将缩小至78%。在CMO细分领域,API和DP具有开发设计能力的业务渗透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API设计和DP设计对CMO企业要求更高,需要企业具备药物处方研究、剂型改进、工艺优化、创新开发等高技术附加能力,即CDMO,随着制药企业外包需求多样化及行业发展需要,预计CDMO将成为CMO行业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全球CMO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亚太地区快速追赶。类似于医药发展结构,当下全球CMO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但随着新兴市场崛起.2017年,欧美市场市占率相比于2011年76.87%的绝对优势稍有下降(70.64%).据RootsAnalysis预测,2028年,北美在整个CMO市场仅占据34.3%的市场份额,其次是亚太(34.0%)和欧洲(30.4%),亚太地区快速追赶,外包行业CAGR(7.1%)显著高于欧美地区(2.9%)。多重驱动因素实力支撑CMO行业快速发展受益于全球医药市场迅速发展,CMO行业迎高速发展契机预期全球医药市场将以5.1%的增速增长,2021年达1.48万亿美元市场规模。作为产生外包需求的医药市场,其兴衰决定了CMO行业的景气程度,近年,由于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延长、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促使健康支出大幅提升,同时,中美作为主要医药市场,其医改导致医疗服务范围扩大,预期全球医药产品需求持续扩增。据IMS统计,2017年全球医药市场容量为1.21万亿美元,2012-2017年复合增速为4.7%,预期未来几年至少保持5.1%的增速水平,2021年将达到1.48万亿美元。医药研发投入不断增大,带动CMO行业需求持续扩增。制药行业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创造需求,即推出尚未满足需求或疗效更优或副作用更少的新疗法以产生以往不存在或不明显的需求,制药企业通过对附加额外需求的新药物预期反推出更高额的研发预算,同时,现有药物逐渐扩展的新适应症也使后期临床开发支出大幅上升。据EvaluatePharma预测,2017年全球药物研发支出为1580亿美元,在研小分子新药5643个,预计2022年全球研发费用将达1810亿美元,随着药物研发投入增加,FDA批准新药数目整体个数也稳健上涨,虽然2016年批准数量同比下降超过50%,但截至2017年5月,CDER已经批准了21种新药,而截至2016年5月仅获批15种,由此表明获批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批准的时间安排而不是研发结构变动。据Pharma统计,大约50%的研发费用用于临床前和后期开发阶段化合物研究,另50%用于CMC,CMC作为高频外包领域,预期将不断增长将助推CMO行业发展。医药研发难度加大,企业更倾向于高效率、专业化的外包服务平均新药研发成本达到40亿美元。近年,随着疾病谱扩增以及药物结构复杂化,新药研发成本迅速增加。据Tufts调查,平均新药研发成本已经由2003年的8.02亿美元上涨到2010年的25.58亿美元,EvalatePharma则表示自2006年以来,每个NME的平均研发费用已达到40亿美元,此外还需要平均423个科学家、6587个临床试验、700多万小时的投入,制药生产力的压力与日俱增。新药研发平均耗时10-20年。据citeline统计,一个新药品种从进入实验室至上市平均耗时10-20年,导致药物上市后的专利保护期缩短,新药研发企业承受巨大的潜在损失。新药研发成功率低。麦肯锡在《Nat.Rev.DrugDiscov.》提到2006-2011年,新药研发成功率仅为7.5%,2012-2014年,由于生物大分子良好的选择性和低脱靶毒性(生物药在后期开发阶段,即从临床III期到获批上市具有高达74%的成功率),药物研发总体成功率略有提升,但仍旧难以回升直90年代16.40%的成功率,2016年,top12医药巨头药品投资回报率仅为3.7%。CMO服务助推药物实现高标准、高效率、低成本生产。新药研发难度升级,对制药工艺提出更大要求,如何将实验室不计成本、不计收率开发的克级化合物放大至具有商业价值的规模化生产成为药品上市亟需解决的难题,CMO企业专业化的技能累积往往比制药企业拥有更优质的制造能力,因此,受限于资金、精力的制药企业需要与CMO企业合作,通过合成设计、工艺优化等实现药物高标准、高效率、低成本生产。据ChemicalWeekly估计,生产环节所用成本约占新药研发总成本的30%,而在低成本国家进行外包生产可以使生产成本下降40-60%,即新药研发总成本下降15%左右。孤儿利基药物的兴起是CMO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利基药物市场(孤儿药市场)迅速崛起。随着技术精细化、营销成本低、利润空间大、竞争有限、政策倾斜,甚至是专利到期后对仿制药企的低诱惑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高度特异性的窄谱利基药物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美国于1983年推出《孤儿药法案》,治疗罕见疾病新疗法的数量出现明显变化,在此之前的十年内,FDA批准的用于罕见疾病新疗法仅10种,但到2010年,FDA已批准了超过350种孤儿产品,现在约占所有新批准药物的1/3,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及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纷纷效仿,随后,众多国家的孤儿药领域法制体系逐渐完善,孤儿药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EMA2017年年均申请上市的孤儿药新药及高级治疗药物分别为19.5和2.5件,相比于2010年至少翻一番。CDER在《2018年度新药评审报告》报告中指出,截止2018年11月30日,CDER共批准了55个NME药物,其中31个为孤儿药,占比56%,有史以来第一次批准的大多数NME是用于治疗罕见疾病的孤儿药。孤儿利基药物的兴起是CMO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利基药物的兴起使得能够产生数十亿美元市场的针对大批患者的广谱治疗药物市场份额缩减,KPMG首席医疗顾问HilaryThomas表示医药行业正由大规模覆盖面走向利基市场,然而,窄谱立即药物的成本和开发历程与广谱药物大致相同,经济法则使得最具成本效益的医药外包行业备受青睐,利基药物的兴起成为CMO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专利悬崖”致使CMO服务备受青睐“专利悬崖”促使CMO服务成为原研厂商保持利润率、仿制药企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途径。新药研发的高成本高风险决定专利期内的高昂药价,回收研发成本并为下一期新药积累资本,创新药专利到期后仿制药便可上市销售,且售价大幅低于创新药,由此导致的原研厂商价格和销量悬崖式下跌便称为“专利悬崖”。原研药企业为保持利润率,扩充新药管道的同时将到期药物规模化生产外包,而仿制药企业如何高效高质地推出成本低廉的仿制药并抢占首仿地位(首访药物价格一般为原研药的70%-80%,市占率仅次于原研药)成为竞争关键,因此,专业化CMO服务便成为众药企首选方案。预计2017-2021年将有1570亿美元药品受专利到期影响,“专利悬崖”为CMO行业带来约290亿的庞大市场。2017年,全球专利期内的药物取得737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约占整体药品市场的60%,据健识局统计,2017-2029年,将有105款全球重磅药物专利到期,仅2018年便有25种,包括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乐瑞卡(普瑞巴林胶囊)等年销售额突破30亿美元的重磅品种。“自主研发+并购整合”,领先CMO企业持续强化制造能力CMO行业代表性企业多位于欧美等医药产业发达地区。类似于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在全球医药外包领域,具有代表性的CMO企业大多位于欧美发达地区,其中,美国Catalent、瑞士Lonza、德国勃林格殷格翰(BI)、荷兰DSM等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此外,还有2017年相继退市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AMRI、加拿大Patheon。CMO企业自主研发投入高,超过75%将用于增强技术制造能力和增加服务产品。未来五年,CMO领域超过75%的研发投入将用于增强技术制造能力和增加服务产品,包括添加冻干、细胞毒性处理技术及大/小规模容量等,另25%投资用于实施跟踪系统、QC自动化等的非制造领域。2016年,在跨国CMO企业中,DSM研发费用高达3.25亿美元,Lonza投入8232.77万美元,而2017年相继退市并被收购的Patheon和AMRI研发投入明显滞后,其中Patheon2016年的研发投入仅有210万美元,可见,在技术驱动的医药领域,企业发展与研发投入联动强劲。并购整合是CMO企业实现制造能力广深化的重要途径。2017年,医药外包领域有67笔整合交易,高于2016年的42笔,其中,CMO领域仅有16项,家族式企业、欧美CMO领域高退出壁垒及CMO业务非核心地位是行业整合的阻碍;然而,Pharma指出目前行业并购整合增速较快,制药外包部门并购整合交易总额已从2016年的314亿美元骤升至2017年549亿美元,主要得益于领军企业及其私募股权支持者(egDPx、Patheon、ICIG)推动。▌生物药物CMO或成行业主要驱动力高技术难度的生物药企对CMO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在生物制剂早期阶段,鲜少出现CMO合同制造,主要归咎于监管限制和技术不成熟,直到1997年,FDA的现代化法案(FDAMA)放宽限制,CMO才在生物药物领域寻得生存空间。相比于小分子化药,生物制剂分子结构复杂、研制标准严苛、临床试验成本巨大、配方分析技术难度升级、前期固资投入门槛高,制药企业难以完全掌控生物制剂开发过程中的全部技能和风险,特别是在商业化阶段,因此越来越多的生物制药企业转向外包。HighTechBusinessDecision针对3000名生物制药受访者调研,70%的生物制药企业表示将在未来五年内继续加深与CMO企业合作。生物药物是“重磅炸弹”的主要孵化领域,专利到期后将为生物药物CMO行业带来重大利好。自1982年世界首个生物药“胰岛素”问世以来,生物医药由于在重大疾病领域的革命性治疗效果,迅速发展,成为“重磅炸弹”的孵化基地,目前,生物药物重点研究领域包括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单抗及免疫肿瘤学。2017年,全球TOP10畅销药中80%为生物制剂,预期2022年Top100中生物制剂将由2008年30%增至52%,专利到期后庞大的市场空间为生物药物CMO的快速发展带来重大利好。预期全球生物制剂将以9.7%的增速发展,2021年达到3501亿美元,带动生物药物CMO快速发展。近年来,全球生物制剂市场发展迅速,2017年市场规模已由2012年的1642亿美元增至2422亿美元,复合增速(7.7%)远超医药市场整体水平(4.7%),预计将以9.7%的增速继续增长,2021年将达3501亿美元市场规模。至今有超过700款生物制剂上市,仅18家领先药企便有超900种生物制剂在研,2017年生物制剂在研新药占比已达到37.8%,全球生物制剂研发投入复合增速(10%)远高于医药整体研投增速(3.94%)。2018年,化药领域的新药临床申请为5397项,2012-2018年复合增速仅为0.37%,而生物药物临床申请为1804项,相比于2012年的824项,复合增速高达13.96%。预期全球生物药物CMO市场将保持18.9%的增速水平,2020年将达到190亿美元市场规模。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7年全球生物CMO市场规模达到113亿美元,预期将以18.9%的增速上涨至2020年的190亿美元。众多利好因素助推CMO市场向我国转移我国CMO服务成本仅为欧美市场的25%-30%,叠加逐渐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cGMP原料药供应体系以及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一致性评价、审评审批加速等政策利好释放,我国CMO行业具备长足发展契机,预期2021年,我国CMO行业市场规模将达626亿元,增速(18.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3.03%)。生物药物CMO或成行业主要驱动力相比于小分子药物,生物药物由于结构复杂、研制标准严苛、前期固资投入高等特点更适用于CMO服务,2017年,全球生物CMO市场规模113亿美元,预期将以18.9%的增速上涨至2020年的190亿美元,其中,我国生物药物CMO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34.63%),未来生物药物CMO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CMO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迭代扩增,拥有领先技术开发优化能力、产业链纵向延伸的创新型服务企业将赢得未来。报告来源:(渤海证券: 赵波、陈晨)
砺石导言:受疫情影响,整个世界格局的暗潮涌动似乎更加剧烈了,每个行业都做出了相应的变革。“时也,势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想上九天窥天下之势,首先要选对一个行业,对整个行业做一个框架性的梳理,才能高屋建瓴,统揽全局。重仓中国,重仓未来。未来已来,面对近年来风靡二级市场的医药行业,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投资机会呢?牛丽芳及团队 | 文一医药行业分类(一)国内国外情况简介我国的现代医药工业始建于“一五”计划时期,经过近7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医药产业体系。目前在国际医药市场之上,欧美地区的医药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专利药也主要由欧美地区大型医药企业进行研发,由于这些企业成立时间较长,历史悠久,资金实力雄厚,并且拥有技术、人才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优势,因此能够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新药的研发,占据了绝大部分专利药市场的份额,成为了目前全球新药开发的主力,并且凭借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在全球进行市场布局。相比之下,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由于研发和市场运作能力不足,目前销售范围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因此收入和利润规模与跨国药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研发的角度来看,虽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是跟国际医药企业对比,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仍显不足,研发投入和能力都低于跨国药企。(二)医药行业分类医药行业总体上可以分为医药制造和医药商业两大板块,医药制造业主要有以“医”为代表的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行业和以“药”为代表的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等行业,医药商业主要包括医药批发和零售两个行业。图一:医药行业分类(三)医药行业特点1.技术密集性:医药行业是一个融合了多学科前沿科研进展和先进技术的行业。涉及到医学、药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医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为各类疾病发病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从而为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开发出新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化学、化工等学科的发展则大大提高了药物的合成效率,使得药品特别是化学药能够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推向市场。2.高投入:医药行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之中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在早期的新药研发环节,药物分子的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药品注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制药业内有着“十年十个亿(美元)”的通俗说法。而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厂家也需要通过GMP认证,按照规定要对企业的厂房,设备等进行更新,人员进行培训,这些都需要企业进行不断的投入。在后期的药品营销中,也需要在销售渠道建设、学术推广等领域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3.风险与收益并存:创新药的研发是推动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新药研发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时间漫长,一般来讲,从基础研究到产品最终获批上市通常需要10-15年。一种新药如果要进入市场,需要经过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合成工艺小试和中试等诸多环节,并在取得批准文号且厂家通过GMP认证才能投入生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研发失败。但是一旦研发成功,就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例如,吉列德科学推出的能够治愈丙型肝炎的特效药Harvoni在2015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38亿美元。由此可见,医药行业特别是新药的研发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4.需求弹性小:面对疾病,病人首先会考虑自己的身体健康,一般不会因药品价格上涨而拒绝消费,尤其是目前医保制度不断完善的情况之下,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之内,患者一般对于药品的价格不敏感。因此,药企往往可以对特效新药进行较高的定价,来获取超额利润。二产业链各环节核心竞争力医药行业作为一个大板块,每个细分行业的投资逻辑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原料药包含了周期品的逻辑,OTC包含消费品的逻辑,化学制剂可能是偏向创新属性科技股的逻辑,医药流通会包含零售和贸易逻辑,这是由每个行业在供应链上的位置决定的。图二:医药行业产业链主要环节(一)医药原材料行业医药原材料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工艺或发酵工艺,将化工产品或者动植物产品加工成原料药,原料药是构成药物药理作用的基础物质,原料药无法直接被患者使用,必须进一步加工成试剂,原料药分为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及专利原料药。图三:医药原材料行业分类1.原料药行业的分类原料药的上游原材料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基础化工行业,一类是种植业,前者通过化学合成生成原料药,后者通过生物发酵提炼制造原料药。相比前者,后者有较强优势,如污染小、效率高、成本低等,后者典型产品如抗生素类、维生素类原料药,以及青蒿素等。根据原料药的生命周期(主要指相对专利期而言)分为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及专利原料药。大宗原料药:专利过期已久,成熟产品,下游需求基本稳定,通常由供给端产能波动引起价格周期性变化,比拼成本,我国优势明显,代表品种如抗生素类、维生素类。特色原料药:将过或刚过专利期,仿制难度大,附加值高。在下游需求持续提升,产业向新兴市场转移、原研替代背景下成长性突出,代表品种如抗肿瘤类、抗高血压、中枢神经类。专利原料药:专利期内,属于特色原料药,以原研为客户,专利产品,研发和技术实力要求极高,附加值也最高。目前国内从事该领域的企业较少。表一:原料药分类及特点2.原料药行业的特点根据平安证券研报统计,近年来,我国原料药行业平均利润率约在8%左右,处在较低的水平。原料药行业呈现两个明显趋势。首先,国内对环保的重视导致原料药行业环保压力持续增加,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第二,新冠疫情导致供需失衡,原料药价格上升,提升了企业效益。新冠疫情导致国内部分企业停工停产,供给减少,更为重要的是,原料药产地主要集中在美国、意大利、德国等疫情更为严重的国家,加剧了供给端紧张。而疫情下,需求更为旺盛,造成供需失衡,原料药价格上涨明显。(1)大宗原料药大宗原料药主要包括维生素类、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和激素类,市场需求较为稳定,成本控制是大宗原料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价格主要由供给端决定,如环保督察、生产事故等,周期性的特点十分明显。图四:大宗原料药发展周期维生素:我国是维生素第一生产大国,占全球产量的77%,而维生素超过70%应用于饲料添加剂,但是在饲料成本中,维生素仅占2%左右。受环保督察、生产事故等影响,2016-2018年维生素价格大涨,刺激投资、产能扩大,2019年竞争加剧、产能过剩,而需求端由于受非洲猪瘟影响,需求疲软,导致价格下降。而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产能受限推动价格上涨。主要上市公司有圣达生物、金达威、东北制药、浙江医药、花园生物等。抗生素:我国是主要抗生素原料生产国,抗生素类原料药有着庞大的家族体系,从玉米发酵开始,产生青霉素工业盐和头孢菌素,接下来细分为更多的衍生物。主要上市公司有鲁抗医药、华北制药、浙江医药等。青霉素工业盐在抗生素产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我国是青霉素工业盐的超级生产大国,产量占全世界的75%,我国的青霉素工业盐有近30%用于出口,主要的出口国为印度。图五:青霉素工业盐下游应用结构青霉素工业盐全球需求约6-7万吨,而我国产能超过10万吨,产能远远过剩,行业盈利情况不佳。在经历多次价格战以及印度的反倾销事件后,我国青霉素工业盐生产格局发生变化。目前,我国青霉素工业盐行业集中度较高,“五大家族”(石药集团、河南华新、联邦制药、华北制药、哈药集团、鲁抗医药)约占80%市场份额。头孢菌素类为杀菌药,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头孢菌素与青霉素相比具有抗菌谱较广、耐青霉素酶、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少等优点,在抗感染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目前分为一至五代。我国头孢菌素产量占世界抗生素产量的一半以上,产能严重过剩。受环保压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一些企业已经停止生产,转向国内采购。(2)特色原料药特色原料药指相关专利过期不久或即将过期的品种,主要供给仿制药生产企业,需求量与下游制剂的销量密切相关。代表品种有慢病用药(如沙坦类、普利类、他汀类)、中枢神经类、抗肿瘤药、肝素类、造影剂类等。相比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的开发难度较大,导致了较高的进入壁垒。特色原料药的产品附加值比大宗原料药高,从而带来较好的利润水平。特色原料药行业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准入资质”“竞争速度”“技术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五个方面。“准入资质”:需取得相应市场认证,规范市场认证难度较高。“竞争速度”:需在专利到期后尽快上市,抢仿意义重大。“技术竞争”:能够突破原研技术封锁,顺利做出仿制产品。“质量竞争”:药品质量要求严格,且不同质量层次产品附加值不同。“价格竞争”:改进生产工艺,质优价廉的产品市场优势明显。与大宗原料药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不同,特色原料药下游制剂持续更新迭代,导致特色原料药品种有明显的生命周期,所以特色原料药企业的成长逻辑在于产品线的持续丰富,价格只是锦上添花的因素。沙坦类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的主流产品,在老龄化和复方制剂带动下,需求持续提升,在带量采购等药品降价政策影响下,销量增速高于销售额的增速,这表明沙坦类的需求是在快速增长的。主要上市公司有天宇股份、华海药业等。肝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抗凝血和抗血栓,猪小肠是肝素类原料药唯一来源,资源属性突出,近年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供给端收缩,价格仍有上升空间。我国是肝素类原料药的生产大国,代表公司有海普瑞、健友股份等。造影剂类主要用于增加医疗成像过程中目标组织和背景之间的对比度,主要分为X射线造影剂、核共振造影剂和超声造影剂,全球市场X射线造影剂占比超过70%,是最主要的药剂,其中又以碘造影剂为主。造影剂类代表企业司太力,是全球碘造影剂原料药龙头,占全球碘造影剂总需求量的20%以上。我国特色原料药行业发展主要有以下新趋势:①以带量采购为主的降价政策是特色原料药企业成长价值凸显的主要催化因素,制剂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经营重点由营销转向成本质量控制,特色原料药企业议价能力提升,同时具备向下游延伸的主动权,药品价格下降对提升相关品种的市场渗透率影响明显,从而带动原料药需求量提升。②在环保和成本等影响因素下,特色原料药生产环节向新兴市场转移,如印度、中国等,而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产品成本优势等,有望取代印度成为特色原料药生产环节转移的首选地。③受益于全球老龄化趋势,以慢病用药为代表的特色原料药下游需求持续增长。④专利悬崖到来,仿制药制剂占比提升,带动仿制药特色原料药用量提升,据统计,2010-2024年,每年面临专利悬崖而损失的药品销售额均在100亿以上,为仿制药企业带来替代机会。(3)专利原料药专利原料药是相关专利未过期的品种,下游应用为临床试验药品和/或已上市销售的制剂,主要供给原研药企业。专利原料药需满足临床审批、注册审批、商业化销售等阶段的要求,具有原料药品类中最高的产品附加值。此类品种在原料药中具有最高的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研发技术能力及品牌等方面。2018年全球处方药市场规模共8270亿元,其中专利药规模7250亿元,占比超过90%,专利原料药具有专利限制,对供应商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要求极高,也有更高的附加值,目前国内真正从事专利原料药的企业极少,而更高的附加值也促使部分企业向此方向转型,未来发展空间极大,专利原料药是原料药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国内具有一定技术储备的企业有博瑞医药、奥翔药业等。3.原料药行业的主要政策和发展趋势(1)主要影响政策①“4+7带量采购”不断推进2019年12月29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公告称,开展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4+7”带量采购要求通过招标形式确定价格的原则为量价挂钩。首批带量采购平均降价幅度超过50%。带量采购使得仿制药企业的生存法则转为“成本控制为王”,集制剂和原料药为一体的企业能够凭借成本上的优势,以价换量,从而对短期无法实现在高壁垒原料药布局的同品种其他生产企业产生冲击。带量采购后国内原料药的总体地位也会提升,带量采购前国内化药制剂市场对应的原料药多为全球化采购,政策推行后预计国内原料药将实现大幅度进口替代。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取得成效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通知》,即国家要求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具体来讲,要求杂质谱一致、稳定性一致、体内外溶出规律一致。一致性评价成为参加集采争夺市场的敲门砖,也是大势所趋。一致性评价对药企质量和成本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料药质量直接关系制剂审批且原料药厂商不可随意更换,使原料药行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提升,对优质原料药企需求增加,市场份额持续向现存“高质量、低成本、稳供应”原料药企业集中。③原料药批准文号制度不断调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原料药、药用辅料及药包材与药品制剂共同审评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批准文号制度将原料药的审批同制剂的审批分开,可以理解为它的批准是脱离制剂单独存在的。关联审评能有效打击国内市场出现的原料药垄断控销现象,原料药和制剂企业能够事前互相遴选,建立牢固、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原料药企业单方面违约等垄断行为。另一方面,原料药企业能够供应多个制剂厂商,制剂企业也可以关联多个原料药供应商,提升了原料药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④环保政策不断出台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原料药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原料药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基本要求等做了明确表述。原料药行业属于重污染行业,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具有难处理、处理费用昂贵等特点,这也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被迫停产或退出市场。自2018年1月的《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以来,江苏、浙江、河北等主要原料药生产省份相继发文,严格处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大批环保不达标的原料药企业不得不停产整顿或关停。在当前环保政策趋严背景下,我国化学原料药产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347.80万吨后下滑明显,2018年全国原料药产量282.30万吨,同比减少18.83%,2019年全国原料药产量252.30万吨,同比减少10.63%。(2)发展趋势在出口推动叠加内需刚性环境下,我国原料药行业具备长期增长动力,近年来带量采购政策+一致性评价政策+关联审评政策+环保持续收紧,大宗和特色原料药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过剩产能将逐步出清,原料药竞争格局改善,同时专利悬崖以及进口替代窗口也带来了原料药行业整体地位提升。中国作为全球原料药主要供应商,尤其是印度和西欧的原料药和仿制药产业高度依赖中国的中间体供给,国内环保整治等政策也将快速向全球传导,带来全球化的原料药“供给侧改革”。①原料药市场持续扩张近年来,随着全球仿制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原料药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长。由于我国是原料药出口大国,使得相关原料药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尤其是国内部分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在特色原料药领域的优势正越发凸显。未来随着国内药审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药企有望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大宗和特色原料药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市场竞争格局有望得到改善。 ②原料药产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近几年,相关环保政策陆续加速出台。从2012年国家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要求加大医药等企业结构调整,关停高污染、高能耗的“低、小、散”企业至今。多重环保压力的增加,一直在不断提升医药制造企业的环保支出。未来原料药企业需加大环保投资力度,进行产业升级、改进工艺、提升污染处理能力,进而在未来发展中抓住结构性机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③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成趋势 过去,我国原料药企业以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大宗原料药生产为主,受环保、成本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产品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原料药正加速向我国产业转移。未来,我国原料药企业将逐步从大宗原料药向特色原料药及中间体的产品结构升级。在这一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一些大型的原料药企业逐步转型做制剂,这样既可以获得未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可以提高现在的原料药利润。原料药生产企业转型初期如果顺着原料药产品的方向进行产业链延伸,即自己生产的制剂使用自己生产的原料药,能较好地形成转型成本较低的闭循环转型路径,而且风险也会小一些。(二)医药流通行业:“两票制”下的转型之痛1.当前医药流通行业主要商业模式目前,医药流通行业主要的商业模式可以分为批发模式和零售模式。图六:医药流通行业主要模式(1)商业模式简介批发模式是指将医药批量销售给接触消费者的医疗机构和药店的模式,该模式下,医药流通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主要是医药产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商;下游客户主要包括分销商、药店、各级医疗机构等。批发模式下,医药流通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包括药品差价收入和配送收入。批发业务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纯销业务和调拨业务。纯销业务是指医药分销企业将医药产品直接配送至医院、药店、门诊所等销售终端的商业模式,其特点是销售收入增长稳定,对终端的掌控能力强,客户粘性较强,毛利率要高于调拨业务。但应收账款金额通常较高,账期长,同时纯销业务对医药商业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要求较高。调拨业务是指医药分销企业将产品销售给下游分销商而不直接销往终端客户的商业模式。调拨的特点是账期较短、资金周转速度较快,但是由于不直接对下游用药终端进行服务,因此存在客户构成不稳定、业务关系松散、粘性较弱的特点。此类服务模式相对简单,但同样产品毛利率较低。零售模式是指直接将医药销售给消费者的业务模式,该模式的下游客户为终端消费者。主要通过医药零售连锁药房、医疗机构院边药房、DTP药房等方式服务终端消费者。(2)近年来行业发展趋势2015-2019年,我国药品流通市场销售规模稳步增长。据商务部数据,2018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为21586亿元,同比增长7.7%。中国医药流通行业整体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但从增长率变动趋势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政策影响,行业规模有所增长,但增速逐年下滑。图七:2015-2019医药流通行业规模及增长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主要医药流通行业的经营情况医药流通企业的经营模式较为相似,以前医药流通渠道关系较乱,“送红包”“吃回扣”等乱象普遍,一些地方企业利用在当地的人脉关系搭建渠道,形成区域垄断,区域经营特点明显,全国性经营的主要有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区域龙头企业主要有华东医药(浙江)、瑞康医药(山东)、海王生物(河南)等。从业务模式上来说,目前批发模式利润率略低,约7%,零售模式利润率高一些,15%-20%左右。近年来“两票制”后,医药流通企业从财务指标上看,主要表现为整体毛利率有所上升,销售费率上升。原因是两票制后流通商的低毛利率调拨业务减少,直接从厂家拿货,提高了整体毛利率。销售费用率上涨明显,主要原因是企业为了提高终端渠道覆盖,加大了终端资源投入,以及销售费用率较低的调拨业务占比下降所致。管理费用率维持平稳,财务费用率略上升,与资金成本升高有关。3.“两票制”后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趋势为了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降低药品成本,达到降低药价的目的,2017年1月开始,医药流通领域实行“两票制”结算,即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数量受到严格控制。受制于2017年的“两票制”,医药流通行业进行了重新洗牌,出现了新的发展难题,也给一些企业带来了机遇。(1)“两票制”后的批发模式中,纯销业务占比越来越高两票制下的医药流通业务销售模式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发展态势,分化严重,调拨是冰水,纯销是火焰。从收入端来看,由于中间少了一个环节,只允许内部开一个票,不允许再像以前一样做调拨,这就促使调拨业务快速下滑,纯销业务逐步上升。以上海医药为例,受两票制的影响,调拨业务增速由2016年的17.79%回落至2017年的2.68%。不过,随着业务调整和市场逐渐出清,“两票制”对医药流通企业的负面影响已经基本消退,在2019年,随着纯销业务的持续发力,上海医药的医药批发业务增速得到恢复。值得注意的是,减少流通环节的程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未来甚至会推行“一票制”,如2020年3月24日,福建省发布《福建省部分药品公开询价文件》就提出对部分药品严格执行“两票制”,鼓励实行“一票制”。在2019年12月安徽省医保局发布的 《2019年安徽省省属公立医疗机构部分常用药品及第二批抗癌药集中带量采购谈判议价(试点)实施方案》也明确表达了鼓励“一票制”的意思。这可能会使医药流通行业的批发业务雪上加霜。(2)部分医药流通企业现金流变得愈发紧张“两票制”对药品流通企业最致命的打击在于影响现金流。原因有两个:第一,调拨业务转变为纯销业务,渠道建设和维护费用增加。医药流通企业渠道管理方式从集中走向分散,企业需要付出瞬间膨胀的渠道建设成本,同时从长期来看,推广与维护的渠道费用也占用企业大量的现金流;第二,账期拉长,回款速度变慢。传统模式下,医药流通企业的渠道覆盖众多分销商,企业较容易完成产品库存的转移,从而实现资金的回笼;而在“两票制”下,流通企业被迫直接面对药品终端——医疗机构,医院回款较慢,随着控费等政策的管控,医院的经营压力也逐年加大,流通企业账期拉长。(3)行业集中度提高,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大幅提升目前,我国有1.3万家医药流通企业,但真正合规的只有不到3000家,整体呈现出“小、散、乱”的局面。因此,行业整合早已是大势所趋。两票制的推行,将倒逼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靠拢,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大大提升药品配送的集中度,加速医药行业洗牌。比如,上海医药这几年除了并购康德乐中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进口总代理商和分销商之外,还在不断加速国内分销网络覆盖。2019年,为了提升公司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通过收购四川国嘉医药的控股权,来完成江苏、黑龙江、吉林等省的平台建设及网络延伸布局,进一步巩固了全国商业布局的优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产业链层面医药流通企业对上下游话语权总体较弱。面对上游医药制造企业,对门槛较低、同质化较高的医药品种,龙头医药流通企业具有一定议价能力。第二,不同企业现金流压力导致。“两票制”带来资金周转压力加大,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与风险,龙头企业虽然同样承受压力,但可借机逆势扩张。由于两票制压缩了流通环节,上游厂家出于成本、风险、管理、运营等方面的考虑,更加偏向于与网络覆盖广、物流配送能力强、经营行为规范、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合作。国内企业加速向龙头企业集中,但与美日发达市场相比,行业集中度仍有较大成长空间。据联合资信统计,2018年,前100位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72%,其中,4家全国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39.1%,前10位占50.0%。但横向来看,美国前三大医药商业公司占据了美国超过90%的市场份额,日本医药流通行业前五大企业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整体一般。长期来看,随着“两票制”甚至“一票制”政策的推广、药品带量采购等医改政策的实施,中大型药品流通企业或将抓住政策红利,发挥规模优势并加速行业内部整合,将原本属于下游的调拨业务变为集团内部调拨,医药批发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高。而与龙头企业的一片红火相比,中小型药商的数据则要“灰暗”的多。毫不夸张的说,在中小型药商之间,残酷的淘汰式“生存性”竞争已经开启,尾部企业本就不多的市场份额正在被迅速抢夺与瓜分。(4)扩充零售业态,连锁药店凸显价值,拥抱DTP药房和互联网医疗蓝海由于近年来处方药外流的利好刺激,医药零售市场成为了商家必争之地。自2016年起,我国药品零售终端销售额增速已超过行业整体增速。据华兴资本统计,2018年,药品零售渠道实现销售额3919亿元,占比22.9%,其中实体药店实现销售额3820亿元,占比22%,网上药店实现销售额99亿元,占比1%。另外,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互联网医疗市场也是未来流通企业要积极布局的领域。自2014年出台《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医药电商行业有了指引规则后增长迅速。2018年,我国医药电商业务销售总额(不含A证)达到978亿元,同比增长33%。而能带来更好客户体验的DTP药房(Direct to Patient:患者在医院开取处方后,药房根据处方以患者或家属指定的时间和地点送药上门,并且关心和追踪患者的用药进展,提供用药咨询等专业服务),未来或许也会成为业绩爆发点。有机构预测,2020 年DTP药房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100亿元,市场空间巨大。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目前国内大约有1280家DTP药房。其中,国药控股占主导地位,开设了317家,其次是华润医药(150家)、上海医药(93家)、柳州医药(82家)。总而言之,在医药流通这个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的行业,减少流通环节将是大势所趋,批发业务模式利润率也会逐步下降,零售业务的布局将越来越重要,企业将通过不断并购扩张来扩大规模、增强渠道优势、提高盈利能力,而有较强的销售渠道、资金实力和零售扩张能力的企业将会逐步提升估值,想实现“弯道超车”会难上加难,“强者愈强”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三)生物医药制造行业生物医药可分为中药、化学药品和生物药品三大领域。生物医药即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药学等科学研究成果,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物质。2020年4月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办法》指出,药品注册按照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进行分类注册管理。根据粤开证券统计,化学药市场份额雄踞榜首,占比超过一半,生物药品占比较低,约为15%。1.化学药品化学药行业是指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诊断的化学药品的制造业。按制剂分,化学制药可以分为抗感染用药、神经系统用药、抗肿瘤药、心血管系统用药、血液和造血用药、呼吸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免疫调节剂、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等。作为医药行业的一部分,化学制药行业的发展与医药行业的整体态势息息相关。近年来,医药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被列入到“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多项规划中,在未来将成为中国经济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大背景之下,随着人民对于医药医疗需求的增加,医药行业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需求空间。因此,伴随着医药行业的良好前景,化学制药行业在未来的数十年之中,拥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按照创新程度不同,可分为专利药和仿制药。(1)专利药专利药指原创性新药。研制过程包括药物分子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I期、Ⅱ期、Ⅲ期)、新药申请(NDA)等阶段,历时10-15年,最终从数以万计的分子中筛选出药物。在前述各阶段中,专利药物的生产厂商一般都会围绕药物的分子结构、制备工艺、剂型等申请一系列专利保护,以实现专利期内市场的独占性,这些药品只能由拥有这些专利的公司生产或由其委托其他企业生产。因此,专利药的生产、销售、价格调整等市场行为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专利药生产企业通过招聘众多药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组建起研发团队,并通过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针对某种疾病研制出分子结构新颖、靶点独特、疗效显著的药物,并利用专利保护等途径获得垄断收益。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优秀的研发团队,一般为经营历史较长并具有一定实力的欧美地区跨国医药企业所采用,因此市场竞争小,但是投入和风险较大。由于在专利期里具有垄断的经营权,因此往往能够获得巨额的利润。通常将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药物称作“重磅炸弹药物”。这些药物往往能够在新药研发企业的销售收入中占据较大的比例,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此外,医药企业也采用跟随式研发,即研制所谓me-too或者me-better药物,这种研发模式在一些国际大型药企和国内部分研发实力较强的医药企业中都有运用。该类药物的研究大都以现有的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力争找到不受专利保护的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分子,有时可能得到比原有药物活性更好或不良反应更少的药物。这种研发模式既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由于已知药物的靶点、作用机制和筛选模型,具有投入少、成功率高、风险低、产出多和研发周期短的优点,是开发创新药物的捷径。但是由于这类药物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与原研药物差别不大,若干年后如果原研药专利到期,也会受到相应仿制药的冲击,容易陷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收益会受到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缺乏创新药研发经验和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通过借鉴先进的新药研发经验,完成me-too药物的研发,是企业发展模式从仿制药生产向全新靶点创新药研发的重要途径。(2)仿制药仿制药是指专利药物(原研药)的专利保护到期后原研药企之外的企业生产出的药品,又称非专利药或通用名药。根据规定,仿制药的剂型、剂量、安全性、服用方式、质量、性能特征和用途方法都应当和原研药相当。根据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7年出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的规定,仿制药应在5个方面与原研药达到一致,即活性成分、给药途径、剂型、规格、治疗作用。由于无需进行化合物筛选、临床试验等过程,省去了大量研发费用,因此仿制药的成本远低于原研药,生产厂商可以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仿制药的上市将给原研药的销售额带来较大的冲击。目前我国大部分药企采用的是仿制模式。仿制的目标为专利即将到期的药物或者已经到期的药物。对于仿制药研发企业,一种重要的盈利模式就是在专利药品的专利保护到期之后,首先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利用较低的定价去挤占原研药的市场份额。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药品价格竞争及专利回复法》,该法案创造了仿制药的现代审批体系。在这个新的审批体系之下,仿制药研发厂家不需要重复原研药厂已进行的有几百到几千例病人参与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取而代之,仿制药生产厂家仅仅需要证明仿制药与参比试剂具有生物等效性,并通过制剂生产车间的CGMP审查等流程,就能够将仿制药推向市场,这使得仿制药申请的过程更为简化。同时为了鼓励企业对仿制药的研发加大投入,仿制药生产企业可以进行“专利挑战”,在“专利无效或者批准正在申请的药物不会侵犯专利”的情况下,其产品可以获得180天的独占期,在第一时间抢占仿制药市场,首家仿制药一般能够以原研药约50%-80%的价格销售,为仿制药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仿制药大浪淘沙,创新药发展土壤肥沃。整体来看,药物一致性评价制度改革和带量采购模式对于国内仿创药的发展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药物一致性评价即国家要求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高质量仿制药大浪淘沙,强者恒强的局面正在演绎。“4+7”带量采购的实行使得过去企业以仿制药为主的经营模式将面临日益增加的压力,而创新药领域则将逐步享受优先审评提速、新医保目录、一致性评价加强等一系列红利。由于全球范围内小型制药企业众多,医药外包行业市场需求十分巨大。图八:化学药品代表企业2.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分为传统中药和现代中药。而根据疗效,中药可分为清热药、止血药、安神药、泻下药等21大类,其中,针对感冒、咳嗽等常见疾病的清热药、解表药和利水渗湿药是常见的中药。由于不同的发病原因会造成不同的症状,如根据里热症的实热和虚热的差异,因此,结合疗效,可对中药进一步的细分,如止血药可分为收敛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和温经止血药,针对发病源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1)传统中药传统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在生产工艺上主要采用物理方法,尽量保留天然药材的药性,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多味药物配合同用,利用药性的配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药物疗效上,中药的药效及治疗周期长,但是副作用小、治标治本,克服了西药副作用大和易反弹复发的缺陷。因此,中药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疾病上有明显的优势。图九:传统中药行业分类及制造原理①中药材中药材一般指药材原植物、动物、矿物除去非药用部位的商品药材,部分药材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可直接用于食品和保健品。药材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均指生药材,应按照药材炮制通则的净制项进行处理。②中药饮片中药饮片则是将原药材进行净选、切制和其他炮制等工艺而制成一定规格的炮制品。中药配方颗粒又称免煎中药颗粒,以中药材为原料,经过炮制、提取和浓缩而成的单味颗粒,供临床配方使用,具有不需煎煮、卫生方便等优点。中药配方颗粒是一类特殊的中药饮片,是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中药产品。③中成药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剂和精制工艺将中药加工或提取后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以直接用于防病治病的一类药品。中药的历史悠久,从历代医药典籍中记载的方剂达十万多种,其中除了汤剂等少数剂型外,大部分是中成药,包括用传统制作方法制成的丸、散、膏、丹等剂型和用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制作的片剂、针剂、胶囊、口服液等专科用药。传统中药代表企业有片仔癀、云南白药等,片仔癀为国内中成药龙头,拥有国家级绝密配方、绝密工艺,云南白药为品牌中药龙头企业,拥有国家级绝密配方。(2)现代中药现代中药是把一味中药结构分解,对其所有成分进行化学分析,然后针对症状分析其有效成分,再将其制成制剂的过程。代表产品: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药品)和银杏叶滴丸(功能性保健食品)。(3)近年来发展趋势自2017年以来,受重点监控目录、说明书修订和政策调控影响,我国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市场规模持续波动。2019年,我国中药饮片市场规模为1881.27亿元,同比提升12.7%;中成药市场规模为5271.73亿元,同比下降7.96%。中药行业市场规模的震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调控的结果,一是由于部分中成药营销模式存在瑕疵,各地政府相继出台重点监控目录限制中成药“野蛮生长”;二是说明书修订风波持续发酵,为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近年来,一批中药说明书被要求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进行修订,如蒲地蓝、脑心通胶囊等;三是政策的持续高压,2019年7月,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通知》,《通知》规定,非中医类别医师经过不少于1年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具中成药处方。《通知》印发后,西医师短期内无法开具中成药处方,对中成药的处方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尽管近年来增速下滑,整个中药行业的红利期已过,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对中药的政策支持力度始终不减。在政策支持中药背景下,由辅助用药、高价仿制药等腾挪出的资金,在支持创新药、刚需用药的情况下,仍将有部分流向中药行业。但是我国中药行业发展基础良好,涌现出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名气广的中药龙头企业。目前,我国中药饮片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0家,中成药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700家。中药行业拥有72家品牌中药企业,包括同仁堂、云南白药、片仔癀、东阿阿胶、天士力等。3.生物药制品(1)生物药制品分类当前生物药主要分布国家为美国、欧洲、日本、印度、中国等国家,发达国家占据主要地位。国内生物药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历2005-2015的快速发展,从2015年以后进入爆发增长阶段,和中成药以及化学药相比,生物药制备工序复杂,制备工艺技术含量较高,并且行业利润也较高,其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10%。成长性较好、行业平均利润水平较高等特点,使生物制药行业备受关注。生物药领域广阔,分为生物治疗药物(治肿瘤药物)、生物预防药物(如疫苗)、生物诊断药物(基因诊断试剂)等。图十:生物制药产品结构生物制药包含抗体药物、细胞因子、疫苗、血液制品、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药物等,其中抗体药物被誉为生物药领域的“明珠”。如今单抗药物在治疗肿瘤、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国产疫苗大品种时代开启,血制品关注度提升。与国际相比,中国疫苗的免疫规划整体仍处于追赶趋势,大品种推动疫苗行业打开市场空间天花板。今年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有望使疫苗普及程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加速升级。疫情还使得对于治疗性血液制品需求大幅提升,企业销售费用有望降低。血制品如若持续供不应求,有可能催使政策改革以增加血浆的来源,如考虑利用临床富裕血浆、临床用血回收血浆,进行血制品企业间血浆调拨等,有利于血制品行业长久的发展。表二:生物药代表企业(2)发展趋势市场规模扩大。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国内对生物药的需求激增;加上政府对生物产业的大力支持,生物药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市场监管加强。国内生物药行业起步较晚,法规监管还有待完善,在临床前、临床研究及生产领域等监管相对滞后。随着监管机构审查审批逐渐变严,生物药市场将会越来越规范化。生物创新药通过新靶点或新作用机制可以更有效的治疗疾病,满足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在多种利好条件下,生物药行业有望迈入黄金发展期。4.医疗器械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过去几十年有较大发展,未来十年仍是发展黄金期,国产替代成主旋律。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434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44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3.50%,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目前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我国医疗器械公司整体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低。二是企业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弱。三是中高端市场国产市占率很低。医疗器械的比较优势在于研发周期短,专利悬崖(专利保护到期后,由于仿制药的竞争压力造成原研药销售额大幅下降)现象并不突出。国产替代是未来十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伴随着技术进步和配套产业链成熟。图十一:医疗器械子行业分类5.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就是医院以病人和一定社会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学技术为基本服务手段,向社会提供能满足人们医疗保健需要,为人们带来实际利益的医疗产出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医疗服务是医药研发、生产企业的下游行业。医疗产出主要包括医疗及其质量,能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使用价值的需要;非物质形态的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承诺、医院形象、公共声誉等,可以给病人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及信任感,具有象征价值,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表三:医疗服务代表公司三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巨大,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驱动下近几年迅速扩容。中长期看我国医药行业拥有巨大发展空间。我国医疗支出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支出将迅速加大。中国医药市场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人口老龄化将驱动医药市场迅速扩大。2000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加596万人;2020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年均增加620万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高峰将在5到10年之后到来。老年人发病率高,疾病医治疗程长且常伴有并发病,同时老年人也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护理和用药,因此是医疗服务的高消费群。除人口老龄化以外,城镇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财富的增长以及全民医保制度的推进都在驱动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容。(二)技术进步推动医药市场向原研方向发展。集采趋势下普通仿制药已进入微利时代,获批加速、医保对接等政策促使下,创新药、首仿药、难仿药将成为药企寻求突破以及长期生存的着力点。伴随着政策、人才、技术和资本的多重推动,中国创新生物药的大幕无疑已经拉开。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创新变革的背后,医药产业的发展逻辑和游戏规则也正悄然改变。(三)环保要求愈发严格,监管政策越来越规范。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而政府也加大了环保治理力度,低附加值、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将逐渐被淘汰。而无论是减少流通环节费用的“两票制”还是一致性评价等制度,可以预测,为了保障民生,未来对医药行业的监管会越来越严格,医药行业发展也会越来越规范。(四)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资本、技术越来越向行业龙头集中。一直以来,我国医药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未来随着产业资本更加全面的进入医药创新领域,大型龙头企业在资本集约、人才聚集等方面优势越来越明显,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参考资料:《【干货】2020国内药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医药商业企业的“危”与“机”(上)》,尹睿哲 季宬,睿哲固收研究《【平安医药】原料药行业全景图》,平安研究《【产业解读】中国医药行业市场研究》,八阙投研《医疗健康行业研究——化学制药》《【粤开医药深度】一文读懂生物产业研究框架之一:中药和化学药篇》,粤开崇利论市《中国医药产业链史上最全解析!》《中药行业研究报告(1)》,田书华,中国银河证券财富管理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7月20日讯,有投资者向众生药业提问, 您好,亲爱的董秘!请问公司在创新药与仿制药有多少种处于临床试验状态?公司回答表示,公司目前已有六个一类创新药项目及两个改良型新药项目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均获得临床试验批件或临床试验通知件,分别处于临床研究的不同阶段,其中ZSP1273片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正组织实施ZSP1273片用于治疗成人急性单纯性流感患者III期临床试验;ZSP1603项目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并获得临床试验总结报告,该项目处于II期临床准备阶段;ZSP1601片目前处于Ib/IIa期临床试验,是国内第一个获批临床用于NASH治疗的小分子创新药物,作用机制新颖,有望成为First-In-Class药物。同时,公司已开展一致性评价品种十多个,除已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盐酸二甲双胍片、异烟肼片、头孢拉定胶囊、氢溴酸右美沙芬片、盐酸乙胺丁醇片和格列齐特片以外,还有利巴韦林片、盐酸小檗碱片等5个品种已获得仿制药一致性评价CDE受理,处于审评审批中,目前研发进度符合预期。谢谢!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随着《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和《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国内临床试验的关注度不断提高。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平台的数据也逐年增加,截止2020年,平台公示获得CTR号的临床试验总数为12269项。图1: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平台统计2020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管理规范(试行)》规定:属于以下任何一种情形的,申请人应当在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前按照本管理规范在登记平台进行临床试验信息登记,并根据临床试验进展持续更新。1、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许可文件并在我国进行的临床试验;2、已完成化学药生物等效性试验备案并获得备案号的临床试验;3、依据药品注册证书或者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通知要求进行的IV期临床试验及上市后研究;4、根据监管需要登记的其他情形。2020年,共有2559项临床试验进行了公示,同比增加了7%。增速减缓主要是年初疫情影响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BE试验减少。1、药物类别2020年国内登记临床试验种,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最多,达到1920个。生物制品占比22%,相比于2019年的19%有了明显提升。中药/天然药物的占比相比于2019年基本持平。图2:2020年国内临床试验药物类别2、临床试验分期2020年临床试验分期中“其他”依旧占比最高,达到47%,其中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试验共计1043项。Ⅰ期临床试验678项,与2019年相比仅增加47项;Ⅲ期临床试验348项,仅3项临床试验已经完成,98.3%的临床试验均在进行中。众所周知,Ⅲ期临床试验是药品上市前的最后一关(根据Ⅱ期临床试验结果实施有条件批准仍是少数),基本代表了未来2~3年内的药物上市走向。图3:2020年国内药物临床试验分期3、临床试验范围目前药物临床试验平台中的临床试验多以国内试验为主,2020年总计204项国际多中心试验,同比增长3%。其中Ⅲ期临床试验124个,占比60.8%。Ⅲ期临床试验的入组患者数量大,选择国际多中心的研究方式不仅可以降低临床数据的特异性,而且还有利于患者快速入组。国际多中心试验中,2020年临床试验开展最多的是F.Hoffmann-La Roche Ltd.,项目数为10个,其次是AbbVie Inc.,项目数为9个。整体而言,排名前面的均为外资企业,国内企业最多的是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再鼎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巨泰药业有限公司,均为3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图4:2020年国内药物临床试验范围随着国内医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创新人才逐渐回归,国内药企也开始布局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2020年首次公示的204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国内药企登记了34项。例如在肿瘤药方面,成功实现了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百济神州BGB-3111胶囊(泽布替尼胶囊)亦在2020年8月公示了一项适应症为套细胞淋巴瘤的Ⅲ期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表1:2020年国内药企开展的国际中心试4、临床试验药品排行2020年最受关注的药品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主要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试验项目数共计24项;其次是他达拉非片,主要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项目数仅比第一名少1项,共计23项。进一步分析计发现,不同于2018和2019年, 2020年临床试验项目数排名前20的药品大多不是一致性评价品种,其中治疗肿瘤的项目高达9个。表2:2020年国内药物临床试验药品TOP205、临床试验申办者排行总的来说,2020年临床试验登记项目数和各企业的整体实力正相关。江苏恒瑞临床试验登记最多,项目数为86个;其次是正大天晴药业,项目数为45个。上海恒瑞排名第5,项目数为25个,但是其开展的项目基本均是肿瘤药。另外,信达生物、泽璟生物、盛迪亚生物和康方生物等创新型公司也排名靠前,开展了10~20项临床试验。表3:2020年临床试验申办者TOP206、临床试验机构排行2020年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临床试验机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项目数为67个,同比增加21.8%。北京肿瘤医院排名第二,临床试验项目数为60个;排名第三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项目数为59个。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临床试验数同比下降了50%,相比于2018年一致性评价鼎盛时期,更是下降了87项。总的来说,2020年排名靠前的很大一部分是肿瘤专科医院和肿瘤方面较强的综合医院,侧面也反映出肿瘤药研发的热度。表4:2019年最受欢迎的临床试验机构7、结束语纵观2020年国内登记的临床试验,创新药逐步增多,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逐年增加;大型药企临床试验数量较多,肿瘤类专科性临床试验机构地位逐渐凸显。随着临床试验相关制度与国际接轨,未来国内将会迎来更多的临床试验项目。数据来源: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公示平台、戊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