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度医院科研工作成果人哭亦哭

2020年度医院科研工作成果

2020年,医院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院医务人员同时也尽力做好科研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全院共获院外科研经费2757万元,其中学科建设经费1640万元,课题资助1117万元。医院科研经费投入共计1606.5万元。一、学科建设方面1、获学科建设经费资助情况今年,我院共获学科建设经费资助1640万元,其中自治区卫健委资助480万元,内蒙古医科大学资助1160万元。2、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情况截止目前,先后有血液系统疾病(2个,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感染性疾病(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代谢性疾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4个入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耳鼻咽喉疾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个核心成员单位;今年医院组织心血管内科三个区、心血管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申报了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已进入二轮评审)。3、医院科研实验室的建设情况今年,医院重点支持建设的临床免疫与风湿免疫病实验室挂牌正式投入运行,该实验室是我区集临床、科研和技术转化为一体的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科研中心,是德国欧盟的风湿免疫研究协作中心。投入运行后,可解决免疫系统疾病的临床检验难题,填补区内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和罕见病的相关检验确诊的空白。2020年医院有3个自治区科技厅重点实验室和2个自治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完成了验收工作。二、科研成果1、获得科技成果情况今年,医院共登记科技成果68项,组织申报省部级科研奖项20 项,医学会科学技术奖17项。截止目前,今年公布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自然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中青年技术创新奖1人;获自治区医学会科学技术奖11项,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截止目前统计,SCI收录论文64篇,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51篇。2、科研项目管理及资助情况今年,我院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74项,获资助院外科研立项139项,科研经费资助1117万元分别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资助经费240万元;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5项,资助经费339万元;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4项,资助经费100万元;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英才项目3项,资助经费70万元;自治区教育厅项目9项,资助经费34万元;医科大学项目44项,资助经费72项;卫健委推广项目4项,资助经费4万元;自治区草原英才项目10项,资助经费220万元。今年医院有合作课题8项,资助经费55万元。组织对256项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共有207项课题达到结题要求,同意结题;有49项课题申请延期。今年医院对部分科研项目给予配套经费资助(自治区面上项目、重点学科、教育厅科技领军人才、核医学科),共计投入727.5万元。科技成果推广及专利今年,我院有4项内蒙古自治区卫计委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进行推广,获资助经费4万元;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项目35项,发明专利1项。三、学术交流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派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约150人次。2020年共举办了4次科研项目研究进展及多学科学术交流研讨会,主题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验及体会为主。四、科普活动情况今年,我院获批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我们组织参加2020了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医院体检中心、肾内科、呼吸内科制作的科普视频参加比赛,并已通过自治区审核。组织“科技抗疫,创新强国”为主题的2020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暨全区第二十五届科普活动宣传周系列活动,被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科研部 肖艳二O二一年一月十二日

盗墓女

刘必成教授:我国临床科研从追赶、并跑到领跑 药物创新未来可期

前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初创于1979年。近年来,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在中华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内肾病专家刘必成教授带领下,狠抓学科建设,紧紧瞄准肾脏病学国际前沿,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及江苏省重大、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励。与刘必成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改革开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称自己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实践者。作为肾脏科医生,刘必成深感荣幸能参与到罗沙司他的三期临床试验,见证“诺贝尔医学奖”研究成果在中国的开花结果,率先惠及中国患者。刘必成认为,我国医院科研发展70年,经历从追赶、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已经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在未来科研探索过程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将坚持创新合作两手抓,同时帮扶基层一起发展,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而努力。“我是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学,90年代出国留学,可以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最快的四十年。四十年中,我们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实现从追赶、并跑到领跑的转变。”90年代,我们在追赶20多年前,出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依然历历在目。刘必成回忆,“90年代初,国外电脑已经普及,信息化程度也很高,教学科研资源和设备都是很先进的,医疗水平也非常高。我们看到国外医院的肾脏科是单独的一幢楼,既有漂亮的病房,也有先进的实验室,几个透析分中心加起来可以容纳800多个透析病人。当时感到很震惊。”回国以后,刘必成一心扑在肾脏科事业上,他说:“看到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们自己发奋图强也有了方向。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最重要还是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从疾病诊疗水平、就诊环境到医学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们明显地感到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刘必成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医学科研工作已经积累了相当好的基础,第一,我国人口多,疾病资源丰富;第二,国家已经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临床科研人才,为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第三,现在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科研创新工作,给予的科研经费也逐年增加,有了很好的物力基础。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离不开医学科研创新医学科研为什么这么重要?刘必成介绍,医学科研包括基础科研和临床科研,基础科研提供原创性理论发现,而临床科研就是将这些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来解决病人所关心的疾病诊治问题。“所以我觉得,没有临床科研,没有医学研究,就没有我国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刘必成表示:“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如何才能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我觉得关键要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实现一系列的创新和突破。以前我们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没有自信心。现在我们认识到只有实现创新,才能引领发展,真正地实现独立和自强。因此,医学科研工作的进步对于我们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是极其重要的。“与国际科研并跑,ICH助力中国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际化水平。科学无国界,我们国家过去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2017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成为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成员,我国药品监管体系已经真正融入国际社会认可的监管体系中,也为药物临床试验工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过去我们参加国际会议,看到新药上市,过了十几年,国内还是没有这个新药,那时候觉得很遗憾,我们只是旁观者,并不能参与到其中。”刘必成说,新药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国际上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临床上应用的绝大部分西药来自西方,只有和国际全面接轨,我国医药行业才能得到全面提高,人民也能够及时享受现代科技及创新药给健康带来的保证。所以,我国加入ICH,是非常正确的,是我们的医药科技迈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意味着我国在ICH规则制定中拥有了话语权和决策参与权,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会大大加快。刘必成进一步指出,加入ICH后,在今后的新药临床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地争取,尽快地加入到临床试验过程中,最好能同步进行;与此同时,我们要结合国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自己的课题设计,拿出适用于中国病人的应用方案,更好地造福中国病人。新药研究获国际认可,中国创新药未来可期根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消息,1类创新药罗沙司他胶囊(商品名:爱瑞卓)于2018年12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贫血,在中国获批上市之前未在其他任何国家上市。口服药物罗沙司他胶囊是全球首个开发的小分子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 PHI)类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罗沙司他这一首创新药物的研发基于低氧诱导因子(HIF)和氧感应理论的创新突破,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氧气感应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作为参与罗沙司他三期临床试验的专家之一,刘必成说,“这次氧感应适应机制获得诺奖,我们肾科医生感到尤其兴奋,因为中国肾科医生在比较早的阶段就参与到罗沙司他的临床试验中来,对这个理论也一直抱有信心。”刘必成表示,“临床多中心研究是新药走向临床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新药不经历二期、三期临床试验是无法真正走向临床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的临床药学研究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罗沙司他两项研究在NEJM发表,这是NEJM首次发表由中国大陆医生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新药Ⅲ期临床试验,也是NEJM首次背靠背发表中国团队的临床试验。文章的发表印证了氧感应机理在肾性贫血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已走在所有疾病治疗领域前列。我们医院对能作为主要参研单位参与罗沙司他的临床试验非常高兴,也格外重视。我们组建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对如何执行GCP规范,确保试验过程的严谨性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进行了全程严格的管理,我们成为单中心完成病例数最多、完成质量最好的单位,完成接近整个研究所需样本数的十分之一,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称赞。”他补充道。罗沙司他率先在中国完成临床试验,率先在中国获批,引起各界的普遍关注。刘必成认为,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未来,他呼吁产学研要紧密结合,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也要鼓励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紧密合作,缩短实验室和工厂的距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力求更快造福患者。他说:“相信今后中国会有更多世界级的新药或本土原创新药,在中国先研发,先上市,并从中国开始惠及全球病患。”国际合作促创新,国内合作扶基层在科研建设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注重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我们通过邀请国外高校和同行定期讲课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的学术会议交流,不断开阔视野,了解世界的变化,了解学术的前沿。在学术交流中,我们也感受到在创新意识方面还需要再下一番功夫。作为科研人员,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沃土,我们医学科技工作者应更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热情,心无旁骛地做科研,解决临床问题,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中大医院一直将医教研协同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与国际一流学术机构合作的同时,也重视国内兄弟单位之间的合作。刘必成告诉记者,“客观地讲,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中心城市和基层,东部地区和偏远地区之间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作为相对先发展起来的医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水平。”近些年,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作为江苏省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建立了60多家基层医院的医疗联合体,通过定期派专家坐诊、查房和远程会诊,解决基层医院医疗工作中的难题,同时为危重病人开通绿色通道。在最后,刘必成说:“我们的合作是不同的层面,既有顶端层面,也有与基层兄弟单位之间的合作。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大家相互支持,只有相互支持,携手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大做好。健康中国的实现,不能靠大医院一花独放,要靠基层医院万花齐放。只有基层医院都强起来了,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才会是真正地强大。“(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供稿)

叟何人邪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除了从事临床工作,还有哪些出路?

临床医学专业可以说是医科类专业中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了,而且医院里也是非常重视临床医师,毕竟他们是给病人做手术的医生。很多人学医都比较喜欢选临床医学专业,至于这个专业的具体如何只有学这个专业的学生才能懂得,临床医学的学生学习都比较辛苦,毕竟专业知识涉及到的很多。那么学临床专业的学生出来除了从事临床工作还能从事什么工作呢?首先说说临床医学的特点,该专业的确定性很强,该专业生就业不会有其他类专业学生和他们竞争,所以学临床的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就业压力和危机感,但是社会对确定性专业的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就很高,从这个专业找工作时学历要求上就能看出来,基本上现在的医院临床医师最低都是研究生学历。医生是经常和生命打交道的职业,所以从事医学工作是很严谨的。其次,临床医学毕业不光能从事临床工作,还可以进一些体制内的单位工作,比如一些医学科研单位,从事医学科研可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待遇好而且工作环境也很优越,不会有太大的工作压力。只不过从事医学科研工作对学历的要求比较高,毕竟从事科研类工作不光知识技能扎实,而且要有从事科研的学术修养,所以最起码也要研究生学历才可以,所以临床医学生是有机会从事是这样的工作的。还有就是从事卫生部门的工作或者医学类公务员从事的工作,这些都是很理想的工作,相对从事临床工作没有那么大的工作压力。像医疗设备、美容保健等行业都有很多适合临床医学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而且发展前景都挺不错的。所以对于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要觉得路很窄,相比其他那些工科专业,你们所处环境以及条件已经很优越了。所以现在需要的就是你们把专业知识学好,实践技能掌握熟练。

坏潘妮

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研究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采用了Openstack作为数据平台私有云的解决方案,应用层使用Docker容器化的方案,数据库使用了开源数据库软件PostgreSQL,平台的应用主要由科研数据中心、临床大数据治理平台、智能科研检索、临床科研采集系统、全院级科研随访系统五部分组成。通过该平台临床研究人员获取数据将更便捷、科研管理更高效、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更容易。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能为医院各专科提供有效的科研服务,实现科研、论文和核心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提升。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水平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科研大数据平台作为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临床科研水平和培养医学研究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为临床科研人员搭建平台,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应,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支撑平台的作用,是目前大型综合性医院亟需解决的课题。研究背景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国内外涌现了一大批借助医学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临床研究数据分析挖掘,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医疗电子化数据的建模、分析、挖掘,并且基于数据二次利用所形成的进一步应用,已经成为医疗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下一个核心发展方向。我国健康大数据和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目前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在于基于医疗影像的人工智能自动筛查和诊断系统,对胸片、皮肤照片、脑部影像等医学影像进行自动分析,并生成相应的影像诊断报告。但在其他人工智能的技术领域,例如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以及通用的机器学习方法,目前在中国形成可落地的产品尚不多见 。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的架构与应用目前大部分医院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医疗信息化支撑体系,无论是电子处方、医嘱套餐,还是临床路径、电子病历,在提高临床效率服务上下足了功夫,但由于临床数据分散在多个应用系统中(如EMR、LIS、PACS等),且都是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本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有兴趣致力于研究大数据的临床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点思路。技术架构研究采用了Openstack作为数据平台私有云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用Openstack搭建私有云平台,既可以获得类似阿里云等公有云的灵活、弹性、扩展性等云计算的优势,又可以降低安全风险。在应用层使用Docker容器化的方案。通过使用Docker容器化部署,每个服务运行在了一个独立的环境之中,互不干扰,也不会影响宿主机的环境,解决了长久以来生产环境与开发测试环境不一致导致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Docker提供的集群化以及资源分配功能,提供了更高的可用性,并提供了不停机升级的特性。数据库使用了开源数据库软件PostgreSQL。PostgreSQL作为当前最先进的开源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体现了极高的性能与稳定性,支持python、perl、c、R、Java、Javascript、PL/PgSQL等多种语言编写存储语言及扩展,支持多种特殊索引结构、支持自定义的数据结构、支持机器学习库以及GPU并行计算等。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的应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科研数据中心、临床大数据治理平台、智能科研检索、临床科研采集系统、全院级科研随访系统等应用(表1)。在此治理和科研采集的基础之上,未来可支持科研统计分析及临床辅助决策。在人工智能支撑下,通过临床辅助决策应用到电子病历等业务系统中,将治疗评价、风险预测贯穿在诊疗流程,基于医院原有临床数据进行实时决策支持,最终实现临床采集-科研分析-指导临床的闭环。表1 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应用全院级专病科研数据中心通过将原有院内临床数据中心CDR,未充分结构化的病历、报告等文本数据,经过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形成高质量、多维度的结构化数据,以满足科研检索、临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的需要。结合科研采集、随访管理等系统采集的数据,进一步丰富“以患者为中心”的科研数据库。临床大数据治理平台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AI引擎的大数据治理平台,实现各类临床数据的结构化、标准化和归一化等处理。针对数据驱动的临床研究场景,能够将医院积存的海量临床数据自动结构化、标准化成可被临床研究直接分析、利用的科研数据。治理后的结果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智能科研检索提供多维度、多病种符合专病模型的检索功能,从病历、诊断、用药医嘱、检验、检查报告、体征等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文本中提取检索点位,个性化定制专病检索模型。支持通过入选和排除等集合运算实现研究人群的精确筛选,实现自动发现满足条件的新病人并自动入组,实时精准从海量病历中定位研究人群。临床科研采集系统在数据治理基础上,满足科研所需的病例报告表(CRF)设计与数据采集、科研项目管理、团队管理与多中心、权限设置与隐私、数据核查与质疑、数据导入导出等常见功能模块。高度结构化、规范化的病历数据,利于病例报告单(CRF)自动填写,科研流程管理支持研究全过程协同。全院级科研随访系统可有效解决院内外数据整合、患者依从性差、失访率居高不下的难题,在全面提升随访专业度、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的同时,极大地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随访平台从患者管理和科研需求出发,整合随访计划提醒、随访量表填写、智能科普患教、在线病情咨询、患者报告结局(ePRO)信息采集等功能;自动问答功能为患者提供准确的知识问答和健康建议,实现个性化健康宣教和科普。同时为满足临床科研需要,可将患者采集结果便捷地返回给专病科研库,实现对患者离院后健康信息的全量收集。结论与展望智能化的临床科研支持系统不仅能对历史病历数据进行快速检索浏览,而且能便捷地将临床数据应用于具体研究中,成为医院各科室开展临床研究提供高效的工具,加速推进学术研究及成果转化,释放积压的大量医疗数据潜在学术价值。同时在全院级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与应用平台上,实现了各业务系统历史数据及实时数据的整合、治理。经过治理后的数据保障临床科研数据质量,在此基础上各科室临床研究人员获取数据将更便捷、科研管理更高效、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更容易,从而实现科研效率整体提升,不断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实现医院临床学术研究质和量提升。【引用本文:朱明宇. 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2020,15(7):17-18,35.】新媒体部: 010-81138718;81138717

天元

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于如何培养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达晋编译认为,首先要明确科研的重要性。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纠正医学研究生,甚至指导老师、教学单位,重临床轻科研的观念。诚然,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临床医生,治病救人。然而,临床医生技术的提高和业务的进步,离不开科研。事实上,现代医学中,临床与科研并不对立,而是浑然一体,无法分割。因此,要想成为一名适应时代的临床医生,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要加强研究生培养体制的改革,建立创新环境。研究性和创新性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的显著特征。研究性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创新性是研究生教育的内在要求。创新性培养应贯穿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始终,包括课程选择、科研课题的选题、设计、实施及科研论文的撰写等一系列过程,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培养模式上,研究生入学后尽早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对实验室常用实验技术、方法及课题研究有初步的了解,并根据研究内容选择课程学习,这样在理论课学习中有侧重点,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且有亲身参与科研工作,书写科研流程,有助于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增长。2.在课程设置上,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增加文献检索、文献管理软件、科研成果转化及英文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课程,注重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得需要的专业信息,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科研思维、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等学习和探索能力,通过阅读他人的研究思路、培养正确的研究思维。3.在教学模式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发现、理解以及应用知识的主要参与者。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法的教学法就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该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引导他们对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思考、分析、解决,增强创新意识。第三要促进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推动科学发展,造就科学人才的重要条件。在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以获取知识和灵感,是进行科研创新的必要条件。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并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充分准备,对自己的课题更加深入思考,这样有助于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听取他人的学术观点、前沿动态,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掌握国内外的学术动态,更好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增加创新意识。学术交流不仅仅是很多专家的学术会议,也可以是课题组内部,甚至两三个同学之间的讨论。通过交流讨论,解决自己或他人实验中的小问题,也是收获,同样可以激发学术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科研思维能力。此外,学术交流不仅限于本研究领域,相关学科的交叉于融合往往更能有所启发。因此,研究生应积极关注各种学术动态,各高校、研究院所、研究生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高层次、多学科、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第四要合理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导师队伍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的导师队伍。临床与科研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工作,对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临床工作要求医生熟练掌握临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同时还必须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而科研工作要求科研人员能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力、想象力及缜密的逻辑思考能力。

方便

把科研创新书写在临床一线

余锂镭在查房。 资料图片谈到自己的名字,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心内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余锂镭总会讲到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这个蕴含着科学气质的名字,见证着他一步步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不止步于临床医生,还要成为一名医学科学家。和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一样,余锂镭和团队发明的“可穿戴式无创迷走神经调控系统”也来自一次意外的发现。余锂镭所在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是“神经再平衡”,就是通过调控而非破坏的干预策略来调节过于兴奋的心脏自主神经,从而防治恶性心律失常。2015年,余锂镭在一次和从事神经研究的专家交流的过程中,听对方提到一种用于精准调控神经核团活性的光敏蛋白,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是一个突破点。在导师的指导下,他立刻展开研究,将一个名为“ArchT”的光敏感通道蛋白表达于心脏交感神经节上,在特定光照下,蛋白可以调节心脏交感神经的功能和活性,达到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目的。此前,欧美学者通常采取对心脏交感神经进行损毁性的干预,这种损毁性的干预会使心脏交感神经失去固有的生理作用,且具严重并发症等风险。而余锂镭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则是给交感神经戴上“紧箍咒”,保留它正常功能,仅在它“不听话”的情况下进行调节。这一研究发表后,入选《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7国际心律失常领域十大研究进展。而余锂镭和团队并没有止步于此。“在做研究的时候,我的导师常常让我们思考,我们的研究对患者能有什么帮助?”余锂镭这样形容他的科研初衷,“创新不能停留在写论文,还应该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为临床治疗服务。”在这一研究基础上,余锂镭和团队正在开发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可穿戴式无创迷走神经调控系统”。系统可持续记录自主神经活性并自动分析,一旦自主神经异常并达到阈值,即可发放信号使刺激仪发放刺激进行干预治疗。系统以手机App为操作终端,集实用性和便捷性于一身。“这套系统从提出理论体系到产品研发,完完全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提起研究成果,余锂镭脸上洋溢着自豪,“现在我们还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希望以后做出安全、易量产、低成本的产品,让老百姓都能用得上。”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余锂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让治疗更高效?什么是患者的最优解?在余锂镭看来,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他的思维习惯,是他在知识学习以外,主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余锂镭作为党支部书记,带领心血管内科的19名党员和71名医护人员迅速投入战斗。各地援鄂医疗队抵达后,余锂镭和同事们选择整建制留下来,继续守护患者。从1月底至4月26日,他们共治疗患者近160人。为了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现高质量的救治,余锂镭和同事进行了诊疗工作体系的创新。余锂镭把医护划分为多学科医护协作的6个医疗组,每个医疗组除负责值班日工作外、还要主动对接一位危重症患者,加上当日值班医疗组,每一位危重症患者都有两个医疗组照护。同时,他们还设立了预查房制度,每天至少有两次线上讨论查房、一次清洁区查房讨论,然后再带着具体问题到病床前和患者交流。“可以说,这些制度,让我们对每一位患者的情况了如指掌。”余锂镭说,心内科的团队加上多学科协作,在这个体系下得到了优化,有能力应对多种突发情况。在21病区,红区查房的医生全部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担任,组成固定的查房小组。“这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战友的负责。”余锂镭说,“让患者的治疗保持连续性,也尽量降低了医护潜在感染的风险。”抗击疫情的几个月来,余锂镭一边战斗在一线,一边坚持科研创新。他参与的联合团队创新研发了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和人工智能CT诊断系统。前者能够大幅提升病毒阳性检出率,后者则能极大提高诊断效率。“抗击疫情,科研是决定性的力量。”余锂镭说。他结束了一线的战斗,却没有走下科研的战场。他正在进行新冠病毒引发的心脏症状研究课题,并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我们的目的是创造新的武器、总结新的经验、提升技术手段,从而防止疫情再次发生。”余锂镭说,他所在的研究团队的座右铭就是奋斗二字,把这个“斗”字拆开,一横、一竖分别意味着学科交叉的广度和深度、两点分别意味着我们从事的研究要转化成新的药物或新的医疗器械为人民服务。“我们赶上了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学校和医院积极鼓励支持年轻人创新。我们青年医生将在好政策、好氛围的鼓舞下,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本报记者 安胜蓝)(来源:光明日报)

乖孩子

众生药业:钟南山院士负责主导ZSP1273的临床研究工作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4月24日讯,有投资者向众生药业提问, 注意到公司在研药1273流感药是和钟南山团队合作的,请问钟院士团队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是否会继续其他的合作?谢谢!公司回答表示,钟南山院士作为ZSP1273项目II/III期临床试验的总项目负责人(PI),负责主导ZSP1273的临床研究工作;公司已与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钟南山院士团队)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除了在ZSP1273项目上开展II/III期临床研究合作之外,还将围绕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个项目――预防及治疗甲型流感创新药物ZSP1273和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创新药物ZSP1603,共同开发吸入剂型。感谢您的关注!来源: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複製人

构建“一院一站一中心” 助推正清风痛宁临床科研成果转化

怀化新闻网讯 7月21日,记者从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刘良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暨青风藤研究院(长沙)成立仪式近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举行,将着力构建“一院一站一中心”。刘良院士专家团队、院士工作站共建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依托单位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特别签订了“刘良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青风藤研究院(长沙)共建合作协议”及“组建青风藤临床研究中心合作框架协议”。据介绍,“一站“即刘良院士工作站,由正清集团、湖南中医药大学双方共同组建。“一院”即青风藤研究院,将依托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联合成立青风藤研究院(长沙),建设期为5年。该院与院士工作站有机结合,将开展以青风藤(正清风痛宁)为核心的中药治疗风湿免疫、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方面创新新药研发及临床推广,同时开展湖南道地中药材的深度开发,打造一流中药全产业链。“一中心”即湘药临床研究中心,将依托一站一院,着力提高各级医生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广国家中医药科技项目——风湿与疼痛三联序贯疗法。正清集团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成立的“湘药临床研究中心”,定位为国内领先的风湿、肿瘤等免疫类疾病的临床科研与培训推广中心,下设“湖南省风湿病研究中心”。刘良院士表示,工作站将紧扣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核心,紧密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造就科研高峰。就工作站今后的运行,他建议要做好“三个聚焦”,即聚焦重大疾病、聚焦产业化发展、聚焦高质量发展;要完成“三个构建”,即构建中医药临床研究和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前沿关键技术及多学科结合的人才队伍;要“搭平台、引人才、争项目、获专利”;要培育标志性成果,制作国际化标准,筹建湘药研究院等。正清制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吴飞驰表示,刘良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将为正清集团注入强大的科研力量,同时通过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共同构建“一院一站一中心”,充分发挥刘良院士工作站的科技引领作用,着重致力于新药的研发,促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用科技造福人民,发挥“产、学、研、医”相结合的协同优势,对正清集团、湖南中医药大学都有深远意义。【来源:怀化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大辩

周利群:科研与临床能力并重 加强青年医生综合素质培养

“作为医学工作者,有两个翅膀,一个翅膀是临床,另一个翅膀是科研,临床科研两个翅膀都强、都硬,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在11月27日北京举办的 2020首届中国癌症防治年度大会 ——“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泌尿系肿瘤专家评审委员会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周利群比喻说。周利群认为,临床科研水平与诊疗水平的提高,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临床和科研齐头并进,广大青年医生才能有超强的发展后劲,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周利群泌尿系统肿瘤诊疗水平大幅提升近年来,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尤其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如前列腺癌、膀胱癌及肾癌的发病率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周利群指出,前列腺癌已经超过膀胱癌、肾癌,成为了我国及欧美国家男性第一大泌尿生殖系肿瘤。随着科技的进步,如肿瘤标志物的筛查、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提高以及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普及,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发现比率显著提高。随着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关于癌症防治行动的指示,我国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已能逐渐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这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周利群在会上表示,通过不断的探索以及经验的积累,我国大型三甲医院在泌尿外科领域从医疗器械到临床技术,与西方国家相比都已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也有很多自己原创的非常独特的技术。在科研方面,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与基础医学学科广泛合作,打通了深度融合的通道,为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打下良好基础,为学科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科研与临床是医学发展的双翅膀周利群认为,虽然我国医学诊疗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得以迅速地提高,但从全国的整体情况来看,我们仍然任重道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方发展不均衡,医学诊疗及科研水平参差不齐,需要青年医生不断加强临床与科研能力,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在国际上取得更多的话语权。作为中国的临床医生,在做临床研究时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条件,如庞大的患者资源。面对得天独厚的条件,年轻医生肩负的不仅仅是日常的临床工作,更需要推动学科发展,攻克疑难杂症,使我国的医疗事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这一切都需要科研工作作为支撑。“长远来看,只有科研水平真正上去了,治疗水平才能快速的提升”,周利群说到。在国际交流中,我们中国的医生也渐渐由过去的跟随者变成现在的合作者,我们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技术与成果可以与国际同道交流,包括临床技术的创新、手术器械的创新及科研成果的创新等。我希望,也深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中国的医生会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导者。即将召开的2020年首届中国癌症防治年度大会暨“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将围绕2020年肿瘤防治科研和临床领域的重大事件展开盘点。对此,周利群表示很期待首届中国癌症防治年度大会的举办,借助大会的平台,大家互相交流各自取得的临床及科研学术成果,可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对各级医生,也包括青年医生的临床及科研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借此机会可让广大医生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临床及科研学术成果,开拓眼界,提高其综合素质。

霹雳舞

中国军队医学科研力量将进一步加强疫苗科研工作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记者梅世雄、梅常伟)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26日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国军队医学科研力量将进一步加强疫苗科研工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积极作用。任国强表示,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对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高度重视,要求加快治疗药品和疫苗研发,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人民军队牢记宗旨、闻令而动,1月26日,派出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紧急奔赴湖北武汉。1月30日,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一方面参与病例核酸检测,另一方面展开疫苗研制应急科研攻关。3月16日,军队研发的新冠疫苗通过了临床研究注册审评,获批进入临床试验,这标志着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任国强说,需要指出的是,军队医学科研力量以护卫人民生命健康为根本履行职责使命,以战斗姿态投入样本检测、风险评估、疫情研判、防控指导等重大任务,以科学精神开展药物、疫苗、抗体、检测试剂等应急科研攻关,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新冠疫苗研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下一步,军队医学科研力量将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和国内相关法规,进一步加强疫苗科研工作,确保疫苗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积极作用。编辑:杨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