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为什么选择当临床医生?”这是在一个访谈节目里,主持人对一名医生的提问。医生:因为我想成为一名“临床科学家”,希望自己有一天拥有足够的能力,去拯救更多的生命。“临床科学家”大概是很多临床医生努力的终极目标吧?你知道,从临床医生到临床科学家,这条路有多漫长吗?什么是临床科学家?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的:临床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既是非常好的临床医生,又是很好的科学家,拿得出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可以发高水平的SCI论文,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生物医学的未知领域,并且能引领了医学的发展。有人把医生依照能力水平分为三个层次:合格的临床医生、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卓越的临床科学家。成为临床科学家是一个医生努力的目标。举个例子,我国著名的病毒学专家顾方舟。这个名字你也许并不熟,但是你一定吃过他研制的“糖丸”。继天花之后,第二个可能被人类消灭的疾病是什么?答案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它曾让无数的孩子肢体瘫痪。也许你还记得小时候吃糖丸的经历,正是这颗糖丸,让我国数以万计的孩子远离小儿麻痹症的威胁。研制出这颗糖丸的,是我国的病毒学专家——顾方舟。顾方舟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及控制的研究长达42年,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它的研究对医学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是当之无愧的卓越科学家。为什么要做临床科学家?为什么那么多的临床医生想要成为临床科学家呢?在时代的发展下,很多东西都需要进步,医学需要、医院需要、国家需要,而想要让这一切进步,最重要的是人,只有人进步了,所有的东西才会进步。规范的临床医生能够遵循指南,保证医疗质量;优秀临床医生在指南基础之上,能够对患者进行分层和个体化医疗;而卓越的临床医生则能够创造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所以,如果临床医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从优秀到卓越,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努力成为临床科学家就是正确的方向。怎样才能成为临床科学家?卓越的临床科学家都有一个共性的:有特定的研究方向,在探索的过程中执着和坚毅;对名利的诱惑淡然和平静;胸怀宽阔。临床科学家看似遥不可及,但其实他们的专业素养、能力水平等都是可以慢慢培养的。专业素养拥有开阔的眼界,了解本学科发展历史、临床实践方式的变迁等,从而有可能推断未来的学科发展趋势,理解医疗价值链,理解临床和研究的关系等。能力水平临床科学家的能力水平涉及很多方面,如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发现并研究课题;写出研究方案;能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能管理研究团队等。在漫长的医生职业生涯中提升自身能力最基本的就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晋升职称等级,职称等级是最基础的能力的证明。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采用了Openstack作为数据平台私有云的解决方案,应用层使用Docker容器化的方案,数据库使用了开源数据库软件PostgreSQL,平台的应用主要由科研数据中心、临床大数据治理平台、智能科研检索、临床科研采集系统、全院级科研随访系统五部分组成。通过该平台临床研究人员获取数据将更便捷、科研管理更高效、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更容易。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能为医院各专科提供有效的科研服务,实现科研、论文和核心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提升。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水平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科研大数据平台作为医院科研、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临床科研水平和培养医学研究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为临床科研人员搭建平台,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应,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支撑平台的作用,是目前大型综合性医院亟需解决的课题。研究背景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国内外涌现了一大批借助医学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临床研究数据分析挖掘,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医疗电子化数据的建模、分析、挖掘,并且基于数据二次利用所形成的进一步应用,已经成为医疗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下一个核心发展方向。我国健康大数据和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目前国内最有代表性的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在于基于医疗影像的人工智能自动筛查和诊断系统,对胸片、皮肤照片、脑部影像等医学影像进行自动分析,并生成相应的影像诊断报告。但在其他人工智能的技术领域,例如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以及通用的机器学习方法,目前在中国形成可落地的产品尚不多见 。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的架构与应用目前大部分医院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医疗信息化支撑体系,无论是电子处方、医嘱套餐,还是临床路径、电子病历,在提高临床效率服务上下足了功夫,但由于临床数据分散在多个应用系统中(如EMR、LIS、PACS等),且都是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本文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有兴趣致力于研究大数据的临床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点思路。技术架构研究采用了Openstack作为数据平台私有云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用Openstack搭建私有云平台,既可以获得类似阿里云等公有云的灵活、弹性、扩展性等云计算的优势,又可以降低安全风险。在应用层使用Docker容器化的方案。通过使用Docker容器化部署,每个服务运行在了一个独立的环境之中,互不干扰,也不会影响宿主机的环境,解决了长久以来生产环境与开发测试环境不一致导致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Docker提供的集群化以及资源分配功能,提供了更高的可用性,并提供了不停机升级的特性。数据库使用了开源数据库软件PostgreSQL。PostgreSQL作为当前最先进的开源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体现了极高的性能与稳定性,支持python、perl、c、R、Java、Javascript、PL/PgSQL等多种语言编写存储语言及扩展,支持多种特殊索引结构、支持自定义的数据结构、支持机器学习库以及GPU并行计算等。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的应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科研数据中心、临床大数据治理平台、智能科研检索、临床科研采集系统、全院级科研随访系统等应用(表1)。在此治理和科研采集的基础之上,未来可支持科研统计分析及临床辅助决策。在人工智能支撑下,通过临床辅助决策应用到电子病历等业务系统中,将治疗评价、风险预测贯穿在诊疗流程,基于医院原有临床数据进行实时决策支持,最终实现临床采集-科研分析-指导临床的闭环。表1 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应用全院级专病科研数据中心通过将原有院内临床数据中心CDR,未充分结构化的病历、报告等文本数据,经过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形成高质量、多维度的结构化数据,以满足科研检索、临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的需要。结合科研采集、随访管理等系统采集的数据,进一步丰富“以患者为中心”的科研数据库。临床大数据治理平台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AI引擎的大数据治理平台,实现各类临床数据的结构化、标准化和归一化等处理。针对数据驱动的临床研究场景,能够将医院积存的海量临床数据自动结构化、标准化成可被临床研究直接分析、利用的科研数据。治理后的结果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智能科研检索提供多维度、多病种符合专病模型的检索功能,从病历、诊断、用药医嘱、检验、检查报告、体征等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文本中提取检索点位,个性化定制专病检索模型。支持通过入选和排除等集合运算实现研究人群的精确筛选,实现自动发现满足条件的新病人并自动入组,实时精准从海量病历中定位研究人群。临床科研采集系统在数据治理基础上,满足科研所需的病例报告表(CRF)设计与数据采集、科研项目管理、团队管理与多中心、权限设置与隐私、数据核查与质疑、数据导入导出等常见功能模块。高度结构化、规范化的病历数据,利于病例报告单(CRF)自动填写,科研流程管理支持研究全过程协同。全院级科研随访系统可有效解决院内外数据整合、患者依从性差、失访率居高不下的难题,在全面提升随访专业度、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的同时,极大地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随访平台从患者管理和科研需求出发,整合随访计划提醒、随访量表填写、智能科普患教、在线病情咨询、患者报告结局(ePRO)信息采集等功能;自动问答功能为患者提供准确的知识问答和健康建议,实现个性化健康宣教和科普。同时为满足临床科研需要,可将患者采集结果便捷地返回给专病科研库,实现对患者离院后健康信息的全量收集。结论与展望智能化的临床科研支持系统不仅能对历史病历数据进行快速检索浏览,而且能便捷地将临床数据应用于具体研究中,成为医院各科室开展临床研究提供高效的工具,加速推进学术研究及成果转化,释放积压的大量医疗数据潜在学术价值。同时在全院级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与应用平台上,实现了各业务系统历史数据及实时数据的整合、治理。经过治理后的数据保障临床科研数据质量,在此基础上各科室临床研究人员获取数据将更便捷、科研管理更高效、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更容易,从而实现科研效率整体提升,不断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实现医院临床学术研究质和量提升。【引用本文:朱明宇. 基于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研究[J]. 中国数字医学,2020,15(7):17-18,35.】新媒体部: 010-81138718;81138717
前言:施秉银院长强调,临床科研能力的发展是加快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科技强国,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一个重要基础。通过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国内研究机构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研究设计和质量控制手段,并不断强化医学伦理观念,真正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崭露头角建国初期,我国的医学条件处在一穷二白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医学科研研究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在特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治疗肾性贫血新药罗沙司他在中国率先获批就是例证之一。2018年12月,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消息,1类创新药罗沙司他胶囊(商品名:爱瑞卓)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贫血,在中国获批上市之前未在其他任何国家上市。这一令人振奋的成果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扶持与临床科研队伍的贡献。施院长介绍:“得益于中国医药政策的全球化,中国研究者有更好的机会与国际同行同台,推动国家原发研究成果在中国率先落地,显示了我国的临床科研实力以及中国科学家在临床研究领域的卓越领导作用。“近20年来,随着我国新药临床试验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活动逐渐规范化,越来越多的医院受邀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此次西安交大第一医院也参与了肾性贫血创新药罗沙司他的三期临床试验。施院长表示, 这次我们两个科室参与了这个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病理资料,临床试验取得了优秀的结果。作为临床工作者,能参与到如此重大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过程中,感到非常的欣慰和荣幸。他说:“对于国内研发机构,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可以提高临床研究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新药研发活动。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的管理,可以及时掌握国际药研动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群用药信息。“从事临床科研坚定文化自信施秉银院长表示,从事临床试验科研,我们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尽管中国的临床科研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成就,临床科研工作者们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一方面,重大原创研究还相对少,缺乏重大科技成果,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还有待完善。对此,施院长表示,首先我们要尊重自己的知识产权,坚定文化自信。现在几乎每一期国际顶尖杂志都有我们的身影和声音,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自信,继续加大原创性研究的力度,催生产出更大的科研成果。科学研究优先发展在未来医院科研建设上,施秉银院长表示,西安交大第一医院将优先把科学研究放在发展首位,这样才能有力推动临床研究的发展。科研无国界,人才建设、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都离不开与国内外医学工作者的不断交流与合作。对于这一点,施院长提到了多个案例:“西安交大第一医院已经建立较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在人才建设上,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外顶尖的科学家来我院工作,打造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其中,包括与美国杰克逊实验室共同合建的精准医学研究中心,和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合建蛋白质生物学平台。”在院内合作上,西安交大第一医院也注重多学科跨科室的互相协作。施院长说:“此次罗沙司他在医院顺利完成和落地是多个学科相互协作的成果,体现了相互赋能的良好机制,为我院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安交大第一医院供稿)
前言:1984年,余学清从中山医学院毕业投身于医学事业,而后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Baylor医学院肾脏内科从事合作研究并聘为客座教授。30多年来,余学清一直专心于肾内科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将中国的肾脏病学成果推向了世界。他认为我国医学发展已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并逐渐从舞台边缘,走向舞台中央和聚光灯下。在整个采访对话过程中,余教授多次强调,“医生”也应该要具备“医学家“视野。我国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同时受益于政府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与国际化举措,临床医生可以更专注科学研究,通过不断发现和凝练临床科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解决临床问题,来助力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从学习,敬仰,共同进步到领先,我国临床科研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作为“新三届”学子,余学清经历了中国巨变的改革开放时代,见证了我国医学领域四十多年来的发展之路。余学清回忆,改革开放初期,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校园、教学设施都处在一个非常初步的水平。当看到老师从国外带回的计算器、打字机等,同学们都带着崇敬和羡慕的眼光。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一批批海外留学人才回到祖国,为中国医学界带来新气象。虽然还远远不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学习工作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临床所需的医疗设备的配置也在逐渐提高,大家开始重视基础研究,动物中心也被建立起来。在2000年后,我国临床科研领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也跟着一起争光,医疗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学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中国临床研究者慢慢地能拿着自己的创新研究成果与国际同行同台平等交流。“今天,迈入新时代的我们有了新目标,我国临床科研从曾经世界舞台的边缘慢慢走上舞台。现在舞台中央有了中国的位置,有了中国人的身影和声音。”余学清说,其中很明显的一个标志就是,中国学者能够到国际组织做副主席、主席,能够在国际期刊担任副主编、主编,至少也是编委或主题编委。立足中国疾病现状,发挥中国优势作为肾病领域的专家,余学清一直心系中国庞大的慢性肾病患者群体。在中国,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这个背景之下,余学清和团队参与了肾性贫血创新药罗沙司他的临床多中心研究,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研究团队率先完成了罗沙司他的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创新药第一次早于欧美率先在中国孵化落地。余学清表示,以前很多药物到中国来做临床三期或四期之前,就已经在海外做完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科研成果也已经在国际权威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或《柳叶刀》上发表。这就意味着,即使将来我们的样本更大,临床试验做得更好,也只是重复,早已失去了创新引领的先机。“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参与,早点融入,就能确保临床科研既是同步的,也是全球的、多民族及多地域的,这样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对药厂,对病人都是好的。“余学清说,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人群优势,发挥利用好优势,我们将取得在世界基础医学、临床研究、转化研究上更辉煌的成绩。临床科研国际化带来机遇与挑战2019年,罗沙司他中国三期的临床研究的两篇论著背靠背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余学清认为,这一成果率先落地中国,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与国际同步,体现了我们在临床科研已经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也有足够的人群、队伍和平台来快速完成研究,同时也说明跨国企业对中国的重视和信任。但是,在融入国际临床科研过程中,中国临床科研学者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余学清表示,首先我们要重视合规性建设,其次也要严格遵循GCP原则来严格执行临床研究方案,第三是在整个过程中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保证研究的高质量。罗沙司他的创新机制与突破性疗法也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带来很多启发。余学清说, “我们要继承前辈已开辟的道路,更要有创新意识,探索更好的路径。探索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医匠”与“医学家”在医院争论比较多的就是,临床医生工作如此繁忙,哪里还有时间做科研?也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有做细胞、动物、基因、蛋白组学才是研究。余学清认为,医院应该主要有三个群体,第一个群体负责把病人的病看好,主要是看病;第二个群体是专职科研人员,主要做研究;第三个群体是学科带头人,负责领导和引领学科的发展,必须是医教研全面发展。他表示,医术精湛的医生是“医匠”,人民群众需要大量这样有匠心精神的医生。然而优秀的“医匠”也应该要具备“医学家”视野和素质,不仅仅是传承,更需要发展和引领未来。余学清表示,做科研不单单是解决科学问题,更是对一个人整体的培训。“我觉得研究很重要,有时候看病只是服务一个小群体,但做科研不单单是解决科学问题,更是服务于大医学,将惠及更多群体,所以我鼓励大家多做科学研究,通过发现临床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解决临床问题来助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余学清补充说。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交流,实现双赢谈及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科研建设计划,余学清认为,首先要通过调研医院的现状,来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摸清情况后,制定相应的包括人才、平台与团队的规划,接着进行组织实施。在积极支持重点学科如心脏科、肺科、老年医学、肾脏科等发展的同时,也会兼顾平台如病理、检验、妇产科、儿科、护理的学科建设,提升医院竞争力。科研的发展离不开合作。正如参与罗沙司他全国多中心研究一样,目前,广东省人民医院正积极探索国际、国内、区域、院际之间的合作。余学清说,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自身优势是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在科研教学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挖掘内部潜力,在短时间内更需要借助外力来加速成长。通过建立联合研究室,广东省人民医院支持500万~1000万人民币/每年,连续3~5年,来吸引高水平研究团队和院士团队落地,支持医院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合作双赢或多赢。余学清表示,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与大家一起努力建设好广东省人民医院,为我们的医学事业做出贡献,助力“健康中国和健康广东”的宏伟战略。(广东省人民医院供稿)
10月21日是威海市立医院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借力校地合作的东风,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筹)正式揭牌,双方将在学科帮扶、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这标志着威海市立医院在研究型医院建设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人才队伍日臻完善、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质量稳步提升、省级重点实验室落户……近年来,威海市立医院不断强化科研和人才“双推进”,在推动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变过程中取得重要突破。人才队伍日臻完善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近年来,威海市立医院致力于打造集人才培养、临床医疗、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人才高地”,提出“科主任博士化,护士长硕士化”的人才战略目标,先后与山东大学、延边大学签订协议,携手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医院多次修订人才培养支持政策,设置人才基金,给予每位取得学位的医学硕士、博士奖励,用于支持在职医学博士、硕士完成课题。与此同时,威海市立医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主动挖掘各专业高层次人才与学科带头人、加大政策经费扶持力度、选派临床技术骨干赴国内外高端医疗机构进修学习、确立与山东大学各附属医院的紧密医联体协作关系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在医院形成聚才聚智的良好局面。随着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的培养及引进,威海市立医院已经形成了一支由资深教授及高端中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医疗队伍,成为实施“精准医疗”的主力军和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威海市立医院与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引进高端人才85人,医院目前拥有博士107人,成功推荐多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以及威海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研能力再上台阶研究型医院区别于其他医院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对重大疑难疾病较高的诊疗水平,以及坚持临床与科研的互通互助。威海市立医院致力于搭建各类科研平台,助力人才科技攻关。威海市立医院专门设立“卓越科学发展基金”,统筹用于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临床科学研究,为科技骨干提供优越科研条件和激励政策,营造千帆竞发的科技攻关氛围。对医学博士在职称晋升、后备干部选拔、学科带头人培养等方面坚持优先政策,在医疗资源配置、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向高层次医学人才倾斜。聚焦学科提质增能,着眼群众需求和专业进展,市立医院大力发展微创外科、精准医疗等尖端技术,建成了威海首个肿瘤微创消融病区,顺利成为国家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和省级创伤中心、省级癌症规范化诊疗病房,建成威海市“癌症中心”。新增省级医药卫生和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个,山东省卫生与健康新技术培训基地2个,市级重点(建设)专科11个。全面推进与山大齐鲁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深度交流,与齐鲁医院、山大二院、山大口腔医院及生殖医院等确定10个重点对接学科,在学科帮扶、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为研究型医院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回望过去,威海市立医院的科研建设取得累累硕果。借助“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威海临床学院”平台建设,威海市立医院先后遴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61位,建成区域领先的中心实验室、杂交手术室,与国内外高校、企业联合建设医工转化平台,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及肿瘤康复成为威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十三五”期间,以“山东大学附属医院”署名共发表SCI文章近300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18.9分,核心期刊及国家级论文2500余篇,参与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及子课题20余项,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卫生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省科技成果奖等近50项。(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静/文 威海市立医院供图)【来源:威海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聊一聊什么是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的好处是什么?大家好,今天来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临床研究,以及临床研究能够为我们广大的肿瘤患者带来哪些好处?我们知道,医学是一个不断实践的科学。在整个医学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涌现出一些新的药物。而在临床上验证这些新药物的途径就是临床研究。临床研究就是将试验药物与现有的经典成熟的药物进行比较,来验证新药物的有效型和安全性,理论上必须是等效性或优效性试验研究,也就是对受试者的预期收益一定是大于可能存在的风险。所以,对于我们广大肿瘤患者来说,参加临床研究,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和策略,客观理由总结如下:第一,临床研究的很多药物和方法,都是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短期内还没有上市,或者说有的药物在国外就已经上市了,国内的药企正在进行的同类型仿制药临床研究,分子结构、剂型剂量规格与原研药完全一致,而且进行了充分的药物临床前研究,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安全性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试验探索,在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审核通过后才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相关伦理委员会提请进入临床试验研究申请,专业独立的伦理委员会在对收到的临床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必要性进行专业负责的审查研究,符合“同意”研究结论标准的研究方案才会被允许进入临床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所以参加临床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潜在的可能获利的药物,如果这个药物对我们患者有效的话,我们就会在第一时间能够体会或者是受益,这是我们患者参加临床研究的最大的好处;第二,临床研究一般是在各地具备临床研究资质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开展,能够保证对患者的专业治疗和疗效评价,同时,参加临床研究的对象,也是负责临床研究的医生更加关注或者是严密监测的对象;第三,对于经济上来说,参加临床研究的药物,包括研究药物和对照药物(现有的常规临床治疗药物)都是免费的。能够减轻我们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总体来说能够符合参加临床研究的入组标准,我们还是非常鼓励广大的肿瘤患者参加新药、新设备的临床研究,以在第一时间能够获益。
前言: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初创于1979年。近年来,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在中华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内肾病专家刘必成教授带领下,狠抓学科建设,紧紧瞄准肾脏病学国际前沿,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及江苏省重大、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励。与刘必成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改革开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他称自己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实践者。作为肾脏科医生,刘必成深感荣幸能参与到罗沙司他的三期临床试验,见证“诺贝尔医学奖”研究成果在中国的开花结果,率先惠及中国患者。刘必成认为,我国医院科研发展70年,经历从追赶、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已经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在未来科研探索过程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将坚持创新合作两手抓,同时帮扶基层一起发展,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为建设健康中国而努力。“我是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学,90年代出国留学,可以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最快的四十年。四十年中,我们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实现从追赶、并跑到领跑的转变。”90年代,我们在追赶20多年前,出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依然历历在目。刘必成回忆,“90年代初,国外电脑已经普及,信息化程度也很高,教学科研资源和设备都是很先进的,医疗水平也非常高。我们看到国外医院的肾脏科是单独的一幢楼,既有漂亮的病房,也有先进的实验室,几个透析分中心加起来可以容纳800多个透析病人。当时感到很震惊。”回国以后,刘必成一心扑在肾脏科事业上,他说:“看到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们自己发奋图强也有了方向。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最重要还是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从疾病诊疗水平、就诊环境到医学科研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们明显地感到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刘必成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医学科研工作已经积累了相当好的基础,第一,我国人口多,疾病资源丰富;第二,国家已经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临床科研人才,为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第三,现在各级政府都很重视科研创新工作,给予的科研经费也逐年增加,有了很好的物力基础。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离不开医学科研创新医学科研为什么这么重要?刘必成介绍,医学科研包括基础科研和临床科研,基础科研提供原创性理论发现,而临床科研就是将这些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来解决病人所关心的疾病诊治问题。“所以我觉得,没有临床科研,没有医学研究,就没有我国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刘必成表示:“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如何才能助力实现健康中国?我觉得关键要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实现一系列的创新和突破。以前我们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没有自信心。现在我们认识到只有实现创新,才能引领发展,真正地实现独立和自强。因此,医学科研工作的进步对于我们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是极其重要的。“与国际科研并跑,ICH助力中国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际化水平。科学无国界,我们国家过去四十年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2017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成为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成员,我国药品监管体系已经真正融入国际社会认可的监管体系中,也为药物临床试验工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过去我们参加国际会议,看到新药上市,过了十几年,国内还是没有这个新药,那时候觉得很遗憾,我们只是旁观者,并不能参与到其中。”刘必成说,新药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国际上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临床上应用的绝大部分西药来自西方,只有和国际全面接轨,我国医药行业才能得到全面提高,人民也能够及时享受现代科技及创新药给健康带来的保证。所以,我国加入ICH,是非常正确的,是我们的医药科技迈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意味着我国在ICH规则制定中拥有了话语权和决策参与权,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会大大加快。刘必成进一步指出,加入ICH后,在今后的新药临床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地争取,尽快地加入到临床试验过程中,最好能同步进行;与此同时,我们要结合国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自己的课题设计,拿出适用于中国病人的应用方案,更好地造福中国病人。新药研究获国际认可,中国创新药未来可期根据国家药监局官网消息,1类创新药罗沙司他胶囊(商品名:爱瑞卓)于2018年12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贫血,在中国获批上市之前未在其他任何国家上市。口服药物罗沙司他胶囊是全球首个开发的小分子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 PHI)类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罗沙司他这一首创新药物的研发基于低氧诱导因子(HIF)和氧感应理论的创新突破,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氧气感应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作为参与罗沙司他三期临床试验的专家之一,刘必成说,“这次氧感应适应机制获得诺奖,我们肾科医生感到尤其兴奋,因为中国肾科医生在比较早的阶段就参与到罗沙司他的临床试验中来,对这个理论也一直抱有信心。”刘必成表示,“临床多中心研究是新药走向临床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新药不经历二期、三期临床试验是无法真正走向临床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的临床药学研究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罗沙司他两项研究在NEJM发表,这是NEJM首次发表由中国大陆医生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新药Ⅲ期临床试验,也是NEJM首次背靠背发表中国团队的临床试验。文章的发表印证了氧感应机理在肾性贫血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已走在所有疾病治疗领域前列。我们医院对能作为主要参研单位参与罗沙司他的临床试验非常高兴,也格外重视。我们组建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对如何执行GCP规范,确保试验过程的严谨性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进行了全程严格的管理,我们成为单中心完成病例数最多、完成质量最好的单位,完成接近整个研究所需样本数的十分之一,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称赞。”他补充道。罗沙司他率先在中国完成临床试验,率先在中国获批,引起各界的普遍关注。刘必成认为,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未来,他呼吁产学研要紧密结合,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也要鼓励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紧密合作,缩短实验室和工厂的距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力求更快造福患者。他说:“相信今后中国会有更多世界级的新药或本土原创新药,在中国先研发,先上市,并从中国开始惠及全球病患。”国际合作促创新,国内合作扶基层在科研建设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注重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我们通过邀请国外高校和同行定期讲课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的学术会议交流,不断开阔视野,了解世界的变化,了解学术的前沿。在学术交流中,我们也感受到在创新意识方面还需要再下一番功夫。作为科研人员,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的沃土,我们医学科技工作者应更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热情,心无旁骛地做科研,解决临床问题,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中大医院一直将医教研协同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与国际一流学术机构合作的同时,也重视国内兄弟单位之间的合作。刘必成告诉记者,“客观地讲,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中心城市和基层,东部地区和偏远地区之间都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作为相对先发展起来的医院,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来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高水平。”近些年,东南大学肾脏病研究所作为江苏省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建立了60多家基层医院的医疗联合体,通过定期派专家坐诊、查房和远程会诊,解决基层医院医疗工作中的难题,同时为危重病人开通绿色通道。在最后,刘必成说:“我们的合作是不同的层面,既有顶端层面,也有与基层兄弟单位之间的合作。学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大家相互支持,只有相互支持,携手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大做好。健康中国的实现,不能靠大医院一花独放,要靠基层医院万花齐放。只有基层医院都强起来了,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才会是真正地强大。“(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供稿)
前言:30多年来,赵俊教授一直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医学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临床研究发展的点点滴滴。从以基础理论为主体,逐渐到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我国临床科研水平不断提升,逐步与国际接轨,创新药罗沙司他的故事便是例证。国家药监局官网2018年12月发布消息,1类创新药罗沙司他胶囊(商品名:爱瑞卓)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贫血,在中国获批上市之前未在其他任何国家上市。作为参与罗沙司他三期临床试验的专家之一,赵俊说,罗沙司他的成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我国临床研究人的努力,也反映了我国研究创新体系的全方位提升。在已经到来的大科学大医学时代,他表示,未来发展更要拥抱创新,鼓励合作协同,实现共赢。从基础研究开始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科学研究发展进步巨大对于这些年中国医学科研的发展,赵俊教授感慨:“作为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在医院的工作者,每天接触大量的病人,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整个医学科研的发展,尤其是临床科研的发展,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赵俊教授认为,我国临床研究已经从基础研究为主体逐渐过渡到以临床问题为导向, 这些年来,我国临床科学研究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从最初做一些小项目开始,以跟踪防治为主,逐步过渡到有一部分自己的创新成果。“江苏省人民医院,也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其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附设诊疗所。作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一直将科学研究与创新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攻关项目和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在全国医院科研创新名列前茅。1988年,赵俊教授开始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 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医学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也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临床科研的一步步发展。他说: “改革开放以来,临床科研从基础,从理论、从发文章开始,逐渐向解决临床问题、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包括解决病人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导向转变。虽然在过程中有许多的不足,有许多的困难,也有不少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进步。”参与“诺贝尔医学奖”研究成果临床研究 中国医院科研迈向国际化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来自美国和英国的三位科学家,以表彰这三位科学家在细胞低氧感知与适应研究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赵俊教授表述:“这个机理对医学很重要,很多研究疾病的解决方案,最后要弄清造成缺血缺氧的机制。其中症结在于,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渠道、药品或器械对造成缺血缺氧的机制进行干预调节。如果可以缓解器官缺血、缺氧的状态,那么就可以更有效地治疗病人。”肾性贫血创新药罗沙司他是全球首个基于诺奖获奖机理——低氧诱导因子HIF和氧感应突破性理论的创新药物,并已于2018 年在中国率先获批。江苏省人民医院是此次罗沙司他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之一,临床研究对象主要是长期依赖透析的病人和常规肾性缺血病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由我国牵头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通过国际同步多中心临床研究,不仅能更好地提升医院的临床研究水平与能力,对我们国家重大临床研究项目的组织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考验和提升。”赵俊教授说。罗沙司他也成为首个中国本土孵化、首个率先在中国获批的全球首创原研药。“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国际化的成果率先造福中国患者,这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成果,对于参加、特别是牵头组织此次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群体,均备受鼓舞。国际前沿创新的理论、方法、成果能很好地在中国应用落地,标志着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越来越坚实。”临床科研的发展道路离不开国际化,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方向和一个必然趋势。赵俊教授认为,“中国现代化之路应该是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格局和前瞻性。同时,我们要聚焦临床面临的重大需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解决临床问题,从而提升能力,取得更大的进步。”科研创新成果成功转化,印证中国科研建设的前瞻性全球顶尖科研成果在中国成功转化,体现的是国家对加强科研建设的重视。近年来,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卫健委开展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学科与研究型团队,助力更多医学临床科研工作者成为国家重大研究创新的引领者、示范者和带头者。赵俊教授表示:“首先是国家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信心去拥抱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潮流。第二方面,也说明我们有一批单位具备相应的实力,来承担这些重大项目的创新工作,有一批优秀的专业团队来支撑和运营管理体系。”“同时,我们也严格按照国际上的标准和规范,采纳国际上新的理念和方法来开展项目,数据和成果也越来越被国际主流杂志、学会和协会所认可从中也反映了我国整体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尤其是药物临床研究方面的能力、水平、质量和效益的全方位提升。”赵教授补充道。大科学、大工程、大医学时代要加强合作协同赵俊教授表示,现在科学研究已经步入大科学、大工程、大医学大时代,一定要加强合作与协同,围绕一个专题进行系统性推进,才能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谈及如何推进与国内外医疗机构的跨地区合作,赵教授说:“这几年来,我们一直非常关注如何形成一个好的机制来保障临床协同。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协同创新,各个省市也出台了相关配套的政策。我们医院结合自身的实践,一方面将国家和省市的利好政策吃透,实现落地,另一方面与国内外高水平的临床科研机构在专家、项目及学科建设上加强沟通交流与有效合作。”除了与国内外高水平的临床科研机构保持沟通,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加注重系统性的、有实际成效的持续交流。近年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和美国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基于双方各自的优势特色进行规划,促进共同发展。“他们在科学研究和信息化整合上做的很好,而我们具有病人和临床资源上的优势。基于这样一种合作,我们会派一批专家,针对一些重大疾病,以学科的方式进行全面的深化交流合作。他们也会派一批人来在我们这里查房,研究病案,讨论研究项目。这样的合作方式比原来那种一次性的来访更有效果。”赵俊教授说。在最后,赵俊教授强调:“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因此,现在我们的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平台除了为厂家、为药品和器械提供临床试验外,还应更多注重我国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现在,我们以这套体系为依托,鼓励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助力解决临床问题,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稿)
医学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意义重大的工作,既是交流经验、传播科技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临床科研医学论文写作中,选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医学论文。因此,临床科研选题要具有创新性。值得一提的是,所提出的创新,不是相对个人、本单位过去研究工作的水平而言,而是与国内外同行在所研究的领域内相比,第一次提出的见解,这种见解才是创新。或新技术开发,或提出某一假说,或找出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因此,赛恩斯编译认为,临床科研要在反复论证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选题,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模仿和类比是简单、实用的常见方法。在医学科研的选题工作中,可以在充分学习他人的科研实践和自己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借助于模仿和类比的方法,提出问题,进行立题。二、以已选定的科研课题为基础,寻找细微的差异扩大选题。在科研实践中一些新的有价值的闪光点,不是以前都能想到的,在课题实施中,可能出现偶然未能预料的现象,对这些偶然现象与细微差别进行分析,形成新的科学假说,一个新的课题产生了。这种巧妙地捕捉课题实施中有价值点的方法,是医学科研选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三、选题时改变已有成果的组合因素。科研设计有三要素,即施加因素、研究对象和实验效应,在每个命题中都能找到这三个要素。如果有意地将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改变,都可以形成一个新的课题。四、注意各种学科领域的空白点。科学选题中,莫过于填补空白最容易获得成果。发现空白,立即对这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作全面考证,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此方法应是临床工作者选择科研题目的首选。五、在有争论的焦点中问题中选题。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问题持不同观点者比比皆是。如果能抓住这些矛盾的焦点,通过临床论证,提出自已的观点和意见,更易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六、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工作单位选题。这种选题方式是针对自己特长、自己已取得的成绩、能开展的项目为依据,开始阶段选的课题更具有可行性。
编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 奋进‘双一流’”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岁末寒冬,室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面向未来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在举行启动会,这也是学校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一年,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教授,对外发布了团队历时12年研制的国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十三五”以来,浙江大学科研任务承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创新2030-重大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科研经费在高位持续增长。面向未来,浙大人总会自问,我们科研攻关的“杀手锏”在哪里?我们如何为国铸重器?面对新的历史时点,浙大人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战略迭代。面向科技前沿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场。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斌教授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指标。“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零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学装置的创新是科学思想的结晶。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是首席科学家陈云敏院士团队与合作者们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耕耘。建成后,项目将利用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开拓科技前沿。如同一台引擎,项目不仅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更为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方向的问题。为此,今年4月起,浙江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要将“四个面向”作为我校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实现质量和声誉导向的战略迭代,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的战略迭代,实现交叉集成、攻关会聚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创新对于决胜未来的意义更加彰显,要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意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为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作出新的贡献。面向科技前沿,依靠原有的惯性,已经难以胜任新的科技发展,必须在迭代升级中实现跃迁。正如校歌所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浙大人在跟踪到引领中实现新突破,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在引育杰出科学家上创造大气候。从2017年担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开始,物理学系朱诗尧院士便带领浙大一批年轻人,开展与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相关的研究。2019年该团队王浩华教授与合作者们,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现为物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的团队成员宋超说:“朱院士为研究工作掌舵领航,积极为我们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同样是芯片的研制开发,浙江大学牵头继2015成功研制达尔文1代后,又于2019年成功研制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芯片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时,在感认知智能任务的低功耗与模糊处理中独具优势。基于最新芯片,今年9月,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诞生。能否抢占科技制高点,意味着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胜出。“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内涵质量持续跃升,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上发表论文24篇。“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增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和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学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基础研究的高原污染防治,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进入冬季,雾霾再度成为全民聚焦的话题。燃煤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用煤企业密集分布区域也常是雾霾高发地区。解决雾霾问题,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高翔教授领衔并与浙能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让燃煤变得更加清洁。高翔(中)在工程项目现场在嘉华电厂,记者看到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燃煤烟气通过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只需要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就“跑完”这个系统,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我们瞄准煤炭清洁利用这个国家重大需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翔介绍,团队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和基地,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共37项,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了国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战略的实施。为国贡献,是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个体攻关转向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浙大,正在不断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考核从“0到1”的原创发现,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学术志趣和探究动力,鼓励带头人对标国家需求,组建混编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培育重大颠覆性成果。苍穹澄澈,星空仰望,在遥远的月球背面,有一颗鹊桥号中继星,依旧在开展工作。从参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到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教授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瞄准国家需求。“一图胜过千言万语。”在徐之海眼里,光学成像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探测手段。团队主持研制的鹊桥号观测相机系统,更是原创性地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概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在徐之海心里,对光学成像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就是为国人打开那扇仰望星空的大门。“开展基础研究,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去工作,在不断积累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说。如何提升科研的规模和品质?浙江大学不断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校领导联系制度,采取“一项一议”“一事一议”,以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攻关,加快科研特区建设。微米,一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聚焦“微纳尺度”,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硬核”。无论是研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硬件,还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开发新材料,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极端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围绕“微纳尺度”这一鲜明特色,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致力于在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发展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牵头,正在开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现有的硅材料展现出更多优异的特性。“通过平台‘一条龙’建设,打通宽禁带半导体创新相关的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环节。既探索新发现,也开发新技术,我们的工作将同时处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杨德仁说。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正在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高地和战略必争领域。杭州科创中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正在努力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微纳电子学院,已经整体迁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实验,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说:“从2001年回国算起,我已经在集成电路产业20年了,这次‘跨界’,我希望培养青年一代研发成套的大生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浙大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科创基地布局不断完善,以各类科创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新增获批国家级科创基地16个、各类省部级基地77个。面向经济主战场当好服务地方的高参“重要窗口”,如何展现浙大之为?就在上个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在当地开工建设,秉承“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理念,不断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的新机制。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的衢州市,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衢州“两院”2020年开展的横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占合同总额的七成多。不久前刚在衢州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等离子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实现纳米硅球和石墨烯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衢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并对传统制造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从科学问题到技术突破,从实验操作到产业应用,十余年科研攻关,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更实现了超越。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国家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比别人更早一步、更快一步,靠的就是核心技术的推广转化。”任其龙院士(左二)团队聚焦产业,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浙江、奉献浙江,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主导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一院一地一企”产学研合作工程,探索服务区域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在浙江省的社会服务布局,相继成立温州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名校、名城、名企之间,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这其中浙大与杭州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双方新一轮合作涵盖93项“2019-2020两年行动计划”及66个“五年工作计划”,共159个项目将在本轮深化合作中扎实全面地推进落地。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紫金港校区出发向西,绵延33公里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建设四年多来,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孤岛,只有主动融入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取得更具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在大走廊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中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大走廊建设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依托创新型企业、“创新飞地”、紫金科创小镇、全球校友总部产业园等,浙江大学正逐步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大走廊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协同创新。在杭州市余杭区,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们在大量的企业走访中发现,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已涉入“无人区”,其关键技术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性特征,企业自身难以短期内解决。这些难题,正好是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研究院还通过混编机制,形成了灵活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创新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战略引领、更大规模开放创新、提升学科水平、可持续平台合作四个主攻方向,开展战略迭代升级,积极助推我省高水平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圈。上海,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十三五”时期,学校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达1500余项,约60家校友企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今年,浙江大学与上海市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突破计算+核心技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参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在推进新型校地合作中,不断服务区域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校企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扎实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联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华为、百度以及商汤等公司,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创新技术需求和教学实践场景紧密结合,在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下,推动各创新要素的高层次融合,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目前已经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设雄安发展中心、海南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天津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服务经济主战场是高水平大学格局胸怀的鲜明体现,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翻越一座山,需要多少年?2300公里外的云南景东,年初接种的小香蕈菌棒已长出鲜嫩的幼菇,经过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陈再鸣驯化的野生菌,待到春节销售,每袋的净利润可达30元。小小一朵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纯种分离、人工驯化、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分离纯化、跃过温光气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质的探索。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这些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浙江大学把定点帮扶云南景东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8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培育和发展了食用菌、普洱茶和乌骨鸡三大主导产业,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组织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累计超过15000人次。学校在长期帮扶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扶贫模式,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创新的基因与文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攻关会聚的高招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月初的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00余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对抗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凝集了集体智慧,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个月,把“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经验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用于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是李院士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创建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李兰娟院士团队取得新突发传染病领域突破的一大特点,就是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2018年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他们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胡海岚(左三)团队成员合影医术与学术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重要的链接点就是临床科学家。回国3年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研究员张进不时收到病人的来信,其中很多来自未诊断患者和罕见病患者。虽然张进在单位网页上发布的研究成果介绍很简要,用语也很专业,但患者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张进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从血液中逆分化出的多能干细胞重新塑造为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免疫细胞,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疫苗等。这项工作走在了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在浙江大学,知识的大融通正在链接不同学科的发展之源、创新网络和研究方法。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运动,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项目负责人王跃明说,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需要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而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土壤。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双脑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前沿方向的交叉研究。同年10月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此后的2019年,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就在今年成立的浙江大学传奇创新研究中心,更是将目标聚焦到数字医药、数字器官、游戏中的人机融合智能、梦境研究等人工智能新方向,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相继推出“科技创新团队”“16+X”科研联盟、“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等科研组织模式,逐渐形成“纵深发展、立体互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聚焦以文载道打造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日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176件组与长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唐代文物,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记者在艺博馆了解到,许多艺术史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物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艺术史专业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通识教育,通过接触实物来理解文明的本质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欧美的一些大学,很多讨论班就在文物库房的展览室开展教学。在西方一流大学任教的一些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如艾瑞慈、方闻、高居翰、班宗华、李铸晋等都曾带着他们的学生策划重要学术展览,而库房专用的提看室正是他们培训研究生仔细观摩艺术品并参与策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深化既有的知识,并启迪新的发现。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茕茕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众所周知,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四大发现。在敦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涌泉教授团队,正在致力于让敦煌文献“孤儿回家”“新人团聚”。缀合,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先把内容相关的敦煌残卷汇聚在一起,再将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残卷进行比对,碴口是否相合、字体是否相同、装帧是否一致……在实践中,张涌泉团队系统总结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缀合效率,新的缀合成果不断涌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涌泉说:“文献的缀合,不仅恢复了一个初步可读的变文文本,而且使我们得以走近古代变文作者,重构变文讲唱的场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北敦3894号(前部)与北敦2301号卷端碎片缀合图在冷门绝学中有浙大人的坚守,在新兴领域也有浙大人的探索。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在“数字法学”特色学科上不断耕耘,组建“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立法学”“大数据+互联网法学”等创新团队,推动数字法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提升作用,积极为数据经济和数字安全等领域的地方立法献智献策。“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文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神经与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人文社科研究方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学校加快建设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优化学术生态、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国内首创驻访学者、驻院研究员制度,推动原创性研究和交叉研究路径,服务思想创新,集聚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浙大高研院业已成为国内高研院建设的标杆。正式启动首个由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并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探讨亚洲文明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随着学校第四次文科大会的召开,《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校率先推出“一院一策”改革,并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长周期考核、人文社科著作奖评审等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4项(其中一等奖5项),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走过三分之二的边境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在一线调研,才能为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直到参与今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周谷平说,研究者们一直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以前开放都是东部沿海,西部这么长的边境线,也应该想想怎么样把边境两边的蛋糕做大。”为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辽宁-丹东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规划。2017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其中“点名”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就包括广西凭祥。周谷平表示,这在很大程度是基于我们对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成果。今年3月,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浙大文科建设日新月异——学校成立了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了北京研究院(国家制度研究院),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努力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7家智库列入浙江省新型智库,为“最多跑一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推动学术阵地建设中,重点遴选支持了18本文科高水平期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系统要素更加优质,生态结构更加优越,创新能力更加显著,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形成。面向“十四五”,远眺2035,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大思想、浙大力量、浙大技术、浙大工程?惟有信心、意志、能力,方能登上科学高峰。(原标题《惟创新者强!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编辑 何双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