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校庆文科巡礼丨做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先行者匠石之齐

校庆文科巡礼丨做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先行者

清华 · 校庆文科巡礼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简称“应急基地”)成立于2004年,属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首批资助的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培训和咨询为一体的跨学科研究机构。“非典”之前已经开展危机管理研究,是国内首支从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视角开展危机管理研究的高水平专业团队。早期的危机管理及应急管理研究2003年之前,我国各类单灾种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管理的各类机构也相继成立、发展和完善,但还没有形成综合性的应急管理体系。2003年SARS的防控,使单灾种应急管理体系已不能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暴露出传统应急管理体系的缺陷。而此时,研究团队基于国家软科学《中国现代危机管理体系建设与公共治理结构改革》和国家自科基金面上《转型期中国政府危机决策协调机制研究及仿真分析》等项目,关注美国“9·11”事件等,开展危机管理研究。2003年“非典”暴发时,研究团队根据多年危机管理研究基础,迅速组织,从事件评估、危机应对能力、假期对策、国外应对经验借鉴和危机恢复等方面开展研究,两个月内形成了22期危机管理研究通讯SARS特刊,多篇获得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和应用。并承担国家科技部《SARS事件与转型期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SARS事件与北京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等多个项目。其中,《SARS事件与北京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课题最终成果被认定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优秀成果。与此同时,研究团队出版了专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该书系统分析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全球危机形态的变迁,并详尽探讨转型期我国危机形态的根源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了现代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提供了非常规决策的整体战略设计和制度安排,为促进公共治理结构的顺利转型和社会协调发展提出可资借鉴的模式。该书所提出的部分观点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该书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行政管理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图 | 专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2004年,薛澜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获得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首批资助,成立了清华大学应急管理研究基地。SARS事件之后,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应急体系建设,开启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在内的、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一案即是应急预案,三制包括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重点推动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工作。应急基地有幸参与2005年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和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的立法研究工作,为我国应急管理顶层设计提供了智力支持。2007年以后的风险管理研究2007年以后,应急基地在薛澜教授带领下开始风险管理研究,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转型期中国风险治理框架建构与实证分析”,也曾参与北京2008奥运风险评估研究。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应急基地研究团队围绕着疫情的防控、风险沟通、药物政策、对经济影响等内容撰写了15期危机管理研究通讯甲型H1N1流感特刊和多篇政策研究报告,直接报送中央有关部门、北京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等,若干内容被重视应用。同时,应急基地获得了卫生部重大项目、北科院和北京市软科学课题资助,围绕着“甲流”防控、北京市公民风险认识与行为选择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等内容开展研究,形成专著《防控“甲流”: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应对评估》。该书对内地“甲流”防控的策略措施、联防联控的效果、应急防控能力、实际防控公共卫生效果、“甲流”防控的成本收益以及实际防控社会效果进行了评估。评估发现,“甲流”防控的效果得到了普遍认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运转、相关政策的执行和监督、防控策略的调整以及突发事件决策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并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是我国首次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全过程进行第三方评估,于2014年出版,2017年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奖)一等奖,2019年出版英文版。专著《防控“甲流”: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应对评估》中英文版 2011年后,应急基地还承担了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课题,专门对中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会矛盾预防进行研究。近年的风险治理研究经历了“非典”、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等特大事件之后的十年间,国家在处置青海玉树地震、天津大爆炸和深圳山体滑坡等特大事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国家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如201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整合多部门职责专门成立应急管理部。然而,这十年间,应急基地把握国外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趋势,围绕“公共风险治理、应急管理制度、危机管理能力”三大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成长。特别是在风险治理方面,不仅关注公共安全风险,还关注社会安全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不仅关注风险管理中的组织执行行为,还关注风险管理中的组织决策过程和经验学习;不仅关注风险应急预案体系,还关注风险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特别是应急基地创始主任和首席专家薛澜教授在2019年11月29日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第三次讲座时,专门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议题进行讲解,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顶层设计提供专业意见,并参与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和清华大学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建设进程。薛澜教授参加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应急基地与国内外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网络。应急基地从2011年和2014年先后发起的“中国应急管理五十人论坛”、“中国应急管理五十人论坛·青年论坛及暑期学校”系列活动已分别举办八届和七届,成为国内应急管理领域重要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而与哈佛大学2017年联合发起的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Disaster Studies已举办两届会议。第五届中国应急管理五十人论坛危机管理与风险治理国际学术交流会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应急基地基于近20年的研究积累,秉持着积极服务社会的理念,应时而动,继续积极建言献策,也做出多方面专业贡献。一是参与高端智库建设,贡献疫情防控决策建议。应急基地首席专家薛澜教授和主任彭宗超教授积极组织协调师生,迅速组成应急基地骨干研究团队,与校内外各方专家及相关单位合作,紧密关注国内外疫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带来的风险,从疫情演变趋势研判、疫情控制、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国际影响、社会风险防范等相关方面开展一系列应急专项政策研究。围绕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情防控组织领导体制、基层社区疫情防控能力、疫情防控社会心理基础、高考复课、疫情网络舆情、慈善力量和新经济新业态企业参与疫情防控、疫情期网贷机构社会风险、我国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首都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突出问题,站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高度,从政策、管理等角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已提交30多篇相关政策研究报告,据初步不完全了解,其中大部分获得中央和国家部委及有关领导、地方党政部门及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应用。二是紧跟理论研究前沿,开展疫情防控科学研究。应急基地专兼职老师们围绕着重大疫情风险防范机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治理现代化、社会协同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多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行政管理》《科学学研究》《治理研究》《行政管理改革》等报刊。这既为学术研究做出贡献,也对实务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部、中国工程院、甘肃省政府、学校科研院等多个项目资助。目前,已形成《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评估报告》书稿,争取2021年出版。三是参与座谈交流研讨,促进防控理论实践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应急基地师生多次参与国内外专题研讨会,从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善后总结和应急科普机制等方面分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变革建议。特别是,2020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应急基地闪淳昌教授、薛澜教授和曾光教授一同参与讨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些研讨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治理变革、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影响。闪淳昌教授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薛澜教授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曾光教授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应急基地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应急管理50人论坛·青年论坛,在线上探讨了“疫情常态化防控情景下的公共风险与应急管理创新”。这不仅促进了不同学科在新冠肺炎疫情研究中的交叉融合,也加强学界与实务界的交流,为疫情常态化防控提出科学、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四是借助媒体互动传播,普及疫情防控专业知识。应急基地的专家学者围绕疫苗储备、疫情防控、风险认识与研判、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高考等话题多次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中国国际电视台等中央与地方各类媒体采访。并通过光明网、荷塘雨课堂、学堂在线、微博等多平台多次实时线上直播方式,讲授应急管理体系、舆情应对、新冠疫情防控等知识,这为公众和国际解析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科普应急知识的同时,也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吸引上百万人参与学习互动。

毁绝钩绳

弥合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鸿沟

当今世界到处充斥着“理论无用论”,人们对理论研究越来越敬而远之。近日,英国发展研究院通信与影响力部门负责人詹姆斯·乔治拉基斯(James Georgalakis)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官网撰文称,想要弥合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之间的鸿沟需要优化各方的沟通交流机制,真正提高循证决策水平。循证决策存在障碍在很多政策研究专家看来,理论研究与政策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且复杂的,两者之间的割裂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政策制定者大都不重视与循证相关的学术成果,而研究人员有时也低估了实践的重要性。从目前看来,专门从事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的学者不仅寥寥无几,而且还被细分到不同的学科当中,与那些试图利用理论研究推动政策实践的人群缺乏互动。乔治拉基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凸显了循证决策的优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因此,现在把各学科、各部门融合在一起共享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目前,针对研究人员和相关实践人员提供的指导少之又少,我们需要尽快研究如何将基于理论的方法直接与良好的实践相结合。在过去30年中,世界各国政府和资助者都日益重视由科学研究产生的证据。英国杜伦大学教育证据中心负责人史蒂芬·戈拉德(Stephen Gorard)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优质的研究证据仍未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长期存在一些质量不佳的研究。戈拉德以教育领域为例,解释了循证决策存在的一些问题。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者通常会表达自己想要使用优质证据的意愿,但有时并不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在实践层面,很多教师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其他教师的建议等制定教学计划,而不是以证据为主导。戈拉德解释称,人们在使用优质证据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例如,研究内容频繁变化,缺乏寻找、阐释和实施证据的技能,人员的快速流动和行政关系变化等。此外,人们可能对一些可用的证据熟视无睹,或者由于缺乏改变现状的权限和资源而无法循证采取行动。戈拉德认为,使用有缺陷的研究会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是时候改变现状了。提高各方互动水平严谨可靠的证据不仅可以帮助决策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还可以帮助决策者选择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案,避免产生伤害。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证据学教授露丝·斯图尔特(Ruth Stewart)表示,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投入大量资金推动知识生产,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公共政策等形式形成潜在的解决方案。乔治拉基斯建议,从目前来看,把研究人员、公务人员、项目主管等各行业专业人群聚集在一起共享学习的机会比较少见,却很有必要。他们可以通过讨论解决自身面临的政策困境,构思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探讨如何让科学研究为政策制定增值。当然,对于那些仅希望在健康、可持续发展或减贫等领域提高循证水平的人群来讲,让他们沉浸到纯学术理论的环境中也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如果他们只能做到详细了解各种复杂性理论或公共政策文献而不采取实践行动,就不可能增加自身的影响力。人们需要为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提供更多的互动空间,在不过度学术化的同时提高知识的共享水平。斯图尔特在研究中发现,政策制定者与研究人员在互动中都在意机会成本,如果他们发现互动没有带来明显的好处,可能就不会花费更多时间进行互动。从研究人员的视角来看,政策制定者都有相对固定的人际网络进行互动并共享信息,如果研究人员只与同一组政策制定者接触,则研究成果难以在更大范围传播。研究人员需要确定与其打交道的政策制定者是否能够充当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如此才能创建更有效的人际网络,推动循证决策。斯图尔特认为,通过加强投资提高政策制定者使用证据的技能至关重要。如果他们拥有所需的能力和工具,就更有可能提高使用证据的水平。同样,如果想要提高循证决策的效率,研究人员也需要了解决策过程。遗憾的是,大多数研究人员并不经常离开自己的科研环境,也很少与政策制定者直接接触和合作。在斯图尔特看来,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可以建立指导关系,这是进行知识交流的有效策略。其中最关键的点在于,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始终把证据的使用摆在突出位置。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政府学院讲师弗拉维亚·多纳代利(Flavia Donadelli)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政策制定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科研人员,因此现在正是深入讨论循证决策的良好时机。诸多与循证决策相关的文献显示,如果政策制定者与科研人员达成科学共识,形成良好沟通,则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鸿沟必将缩小。多纳代利认为,不仅要对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直接联系进行分析,而且不能忽略能够决定科学证据如何使用的更广泛的制度背景。没有必要的制度前提,即使有充分的理由,把科学证据纳入决策的努力注定会失败。发挥人文科学的作用在实践中,基于科学的循证决策主要由自然科学主导,有时还辅以人文科学。然而,自然科学方法在推动公共政策的制定方面存在局限性,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发挥人文科学处理社会问题的作用。例如,单凭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事实不足以制定气候政策,气候变化还需要个人和集体行为甚至是社会和政治层面发生根本变化。在荷兰政府政策科学委员会秘书长弗兰斯·布罗姆(Frans Brom)看来,科学研究能够影响公共政策,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事实证据,还要了解社会环境、利益相关者的看法、关键的规范与价值观等,人文科学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文科学研究通过反思传统、文化习俗和沟通交流方式,为人们提供系统性知识,让人们了解历史、社会结构和文化等因素是如何影响个体与社会的。布罗姆表示,人文科学具有解释性的学科特点,重点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自我理解,这一点在充斥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的技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了自我理解,人类在全球化和技术化的世界中就会面临被蒙蔽的风险。在目前的情况下,人文科学尚缺乏参与政策问题讨论的机构力量。布罗姆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人文科学也像其他学科领域一样需要特定的机构,此类机构可以把特定学科的研究与知识密集型的政策服务相结合。因此,社会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实现人文科学的具体应用,从而支持其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人文科学界或政策制定者之间缺乏结构性对话,缺少有组织的互动实践,其背后是学术和思想上的个人主义。布罗姆建议,人文科学知识的应用不应再局限于特定的研究项目,要通过为公共政策的发展作出贡献来展现其公共价值。因此,这意味着人文科学研究者要抛弃学术个人主义,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影响上。我们要支持跨学科研究,为采取集体政策行动提供支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记者 王俊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资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蓝学校

最好的理论来自实践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人生,ID:jiaoyu-rensheng】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最好的理论来自实践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被放大之后,导致人们对理论的仰视,从而误以为理论是“天外飞仙”,忽视了理论的“母体”——实践。特别是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而是从实践这片沃土中生发出来的果实和庄稼。这就意味着广大一线教师绝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者、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是理论的创造者、主动地建构者。最好的研究是研究自己“我”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目的。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若是离开了“我”,无论是研究的出发点还是研究的落脚点,“我”缺位都将使研究步入虚无。“我”在研究并且是研究自己,这样一种范式的转变,一方面使研究有了归宿,另一方面使自我修炼有了方向。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我”来完成对自我的完善。最好的学习是同伴学习同伴,就是在你身边、和你一起工作、和你面对相同的问题、和你有着同样的酸甜苦辣的那一群人。因为距离的原因导致神秘感消失,孰不知褪去神秘的外衣,剩下的那些最朴实、最真实的东西,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也是最有用处、最有营养的东西。路是从脚下开始的,学习是在身边发生的。把欣赏的目光投向距你最近的人,敞开心扉,悦纳同伴,工作团队本质上就是学习团队,共同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相互学习的过程。最好的变革始于承诺我们所宣扬的理念和我们所执行的理念总是存在着一定差距。我们总是能够给自己找到理由并亲手毁掉自己的美好愿景。这就是教育泛滥着爱的同时也贫乏着爱的主要原因。把我们所宣扬的教育理念与常态下的教育实践做一比较的话,很多人会漏出“口是心非”的马脚。发现真实的自己,并忠诚于自己——对自己做出这样的承诺,变化则不可阻挡。

女船长

「视点」刘云鹏书学理论研究及创作实践管窥

【视点】善鉴者与善写者——刘云鹏书学理论研究及创作实践管窥孙亚利饮马长城窟 呼鹰古战场刘云鹏,这位土生土长在陇原、活跃在书坛一域的学者型青年书法家,虔诚恒久地专注于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实践,伏案之精微孤独,思绪之惊涛骇浪,是同龄人所敬佩的。他以书法为纽绳,“双楫荡飞舟”,把心灵、情感、艺术、生命串联在一起,探寻学术和艺术的真相,力图打通二者的关联,在两种表达境遇中实现自己的生命诉求。在他看来,创作和理论既是缺一不可的,又是合二为一的。这两种表达境遇使他在“双向”梳理中互补、共谋。创作能为理论提供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比对;而理论又能为创作提供理性的、宏观的、抽象的关照。这种比对和关照沉潜于同一个生命体内,就会释放出更为强劲的能量。对刘云鹏来讲,这是一种“双峰并峙”的个人在场。刘云鹏已有5部专著和80多篇论文面世。他对书学理论关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足本土,寻找历史的支点,在对历史的回望和梳理中探寻书法文化的基因。《甘肃书法史》《张芝》的出版发行是他多年心愿和心血的结晶,填补了甘肃书法史研究的空白。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只有关注那些与汉字有关的远古传说和原始艺术,才能全息地破解书法的基因密码”,“必须将书法的发展置身于历史和时代的语境中,用开放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书法的存在,形成‘大书法’的创作观念,才能让书法回归到艺术创作的状态中”。二是立足现实,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对传统的反思和领悟中破解书法创作及发展的困境。在不断推出的多篇论文中,从书法的语言、字体的生发、书体的形成及创作现状等各方面,寻绎书法与哲学、艺术、美学、史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内在关联,厘清西方美学语言和书法美学语言的差异,全方位、多角度发掘书法艺术诗意性表达空间、创作和发展的思维空间,以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书法家的自身价值。三是立足创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当下书法创作现状的深层透析和把握中寻求实证到思辨。《书法创作研究》集中表现出作者在继承和创新中“影响的焦虑”。在大量创作实践中,作者深刻体悟到:“如果一个时代只有前人的‘影响’而没有‘焦虑’,这个时代的书法是失语;如果个体只有前人的‘影响’而没有‘焦虑’,个体的创新肯定是失败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浸透着深邃的哲理。刘云鹏正是凭借实证到思辨,以放射性的研究视角、雄厚的学养积淀、机敏的思维能力、精湛的书法语言,不断浇铸心中块垒,努力以新的借鉴来表达新的理论性关照和审美情趣。一段美好的印象,一种纯朴的情感,都可能找到相互的表达形式。理论的?橥使书法处处洋溢着美好的希望,蕴含着新生的可能。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宋·朱熹《春日》古人有“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的说法。作为“善鉴者”的刘云鹏,却以一个“善写者”的姿态不断前行。理论者的历史视野和审美情趣,使他的创作实践“取法乎上”,并能够更好地贴近心灵和性情,自觉地树立起了自己的图式和价值标向。他创作的隶书和草书常为书坛所关注,且日显经典意义。其隶书是在《张迁》《乙瑛》《西狭》《衡方》《石门颂》《鲜于璜》等汉碑名帖的广泛寻绎中,规整自己对汉隶精神的价值同构,并将钟鼎、秦隶、简牍乃至清代名家邓石如、何绍基等作为自己创作实践的滋养,以篆入手旁借行草的书写意趣,着力探索和丰富隶书的书写性。改“扁”为“方”,贵有新意。线条醇厚灵动,造型方劲古拙,既庄严浑穆,又俊健豪迈。赏其草书,主宗黄山谷、王觉斯等,既有传统书法审美观念下的必然规定,又有自我审美和意蕴表达上的个性追求。酣畅淋漓,纵任奔逸,情意连绵,气象雄浑,规而不矩,美而不乱,奇趣横生,仪态天真。尤其在书写的情境上,他以书写内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为基调,将诗意和书意高度融合,并在自我体悟中二度创作,进而在笔墨节奏和韵律情感的递进中,直至诗书化一的自然境界。中和典雅的书写情怀,溢荡的则是一种平淡畅达的自由心境与文质彬彬的谦谦之风。在“合世情、合时变、合法度、合情趣、合自然、合哲理”的状态中和充满生命“节奏”与文笔映衬的“和声”织体里,淋漓尽致地进行着自己在书法世界的“演奏”。夜雨敲窗风拂画松烟入案墨生香画中岁月浑忘老诗里乾坤别有天(文中图片为刘云鹏书法作品)

在云端

「原创」从政治、理论与实践三个维度着力

 作者 张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政治、理论、实践三个维度,高标准、高质量、高实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才能更好把握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雄韬伟略,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维度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贯穿党的整个奋斗历程。1921年7月,党的一大明确规定入党的前提是“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1922年党章明确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这些都体现了明确的政治要求和鲜明的政治意识。从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到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都表明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重大论断,在坚定政治信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来自党的历史,而且关乎党的未来。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忠诚核心、维护核心、看齐核心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向前进。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理论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创新成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通过各种媒介和平台,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持续强化理论思维、历史思维,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百年风云,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制度前提、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完成了中华民族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历史性跨越。领导人民在新时代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史学习教育重在知行合一。我们要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结合起来,与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结合起来,认真回顾走过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找准角色定位,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百年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力量,是照亮前行的“航标灯”,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大历史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永葆政治本色、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耳目聪明

湖北民族大学统战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创新再结硕果

未来网高校频道12月17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李滨利)12月13日,在十堰召开的湖北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第35次年会上,湖北民族大学党委统战部丁莉、向诗亚、刘阳撰写的《高校统战知识进校园推行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获得一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蔡诗敏撰写的《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特征》获得三等奖;医学部梁丹玉撰写的《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创新探索—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获得优秀奖。该校被评为2019年湖北省高校统战理论和工作实践创新成果“优秀组织单位”。 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统战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创新,通过统筹安排、制度保障、搭建平台等多种举措,积极推进统战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此前,该校关于“高校统战知识进校园推行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还被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推荐到“2019年湘粤鄂三省统战理论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据悉,此次论文评选经省委统战部、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相关专家评审,从各单位推荐申报的106篇统战理论和工作实践创新成果中评选出一等奖5篇和优秀组织单位9个。

林建明

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 东阳会计学会举行会员代表大会

9月11日下午,东阳市会计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东阳市财政局召开,来自各行政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代表约150余人参加会议。近年来,东阳市会计学会认真组织会计学术研究,通过优秀论文评选、鼓励会计人员申报各类课题和向各级报刊投稿等,推动理论创新;加强业务学习,包括组织学习政策法规、举办财税新政策讲座、参加各类知识竞赛等,切实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开展各类培训,如承办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组织报名参加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班、推荐会计人员参加各级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选拔等,已有18人成为金华市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对象,4人成为浙江省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对象;坚持交流活动,搭建会计领军人才交流平台,利用学会各小组优势开展集体活动,保持学会生命力;开展专业服务,如对会计代理记账机构的指导、建筑劳务代理记账业务辅导、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指导等。下一步,东阳市会计学会将围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专业服务”四个平台建设,力争成为全市会计领域的创新高地,继续为东阳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服务、保障和推动作用。

或谓之实

李一多年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结合,专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

李一,1957年生,山东曲阜人。美术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秘书长,《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出版著述多部,专著获全国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5年中国书协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李一书画展”。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李一多年从事美术研究,出版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中西美术批评比较》《八大山人书法》《新中国书法六十年》(合著)等著述,发表论文多篇。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中华艺术通史》元代卷主编,《中国美术百科全书》画学著述编主编(合编),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共和国书法大系》总策划、总主编。论文《唐代书论的特色和成就》199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2006年获文化部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编著《共和国书法大系》2010年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中国书法兰亭奖。多年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结合。学生时代即曾在全国大学生书法首届书法竞赛中获奖,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2005、201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两次主办“李一书法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收藏。

久忧不死

我国城市形象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又添新平台

我国城市形象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领域再添生力军。8月30下午,山东大学广告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在城市形象建构、形象规划与设计、城市全媒传播推介等领域全方位合作,期望为我国城市形象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和价值创新贡献智慧和方案。城市作为国家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空间构成和重要主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和显性展现,城市发展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形象是生产力,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城市合作竞争的核心能力,也是城市能级提升的加速器。卓越的城市形象塑造和有效的形象传播,能够充分发挥城市形象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吸引并加速创新、资源、资金、人才等各种核心要素的集聚,加速城市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近些年来,城市之间围绕改革开放、改善治理、科技创新、产业经济、人才吸引、文化和旅游等各类资源、要素,竞争的热度、广度和深度都远超以往。特别是在城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能级提升日趋激烈的当下,城市形象更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拼夺注意力经济,为城市发展吸引集聚更多优质资源,提升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推介的重要功能。不仅如此,在世界局势加速幻变的当下,城市形象还肩负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把握发生重要变化。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面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城市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错位与补位,其重要性、紧迫性更加显著。山东大学广告研究中心是山东大学的校级研究平台,以学术力量助力国家品牌战略为目标,致力于搭建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自2010年起,中心组建了品牌战略与整合营销传播服务的学界与业界团队,以国际前沿的城市品牌理论为基础,探求城市品牌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理论实践中实现了富有成效的系统性研究与技术成果落地,为中国城市品牌建设提供全过程策划服务,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智力赋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作为校级研究机构,是充分依托复旦大学高端人才密集、研究力量雄厚、各类学科齐全、国际资源充分等诸多优势,打造而成的在公共关系领域具有领先水平,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校级研究中心与智库。经过十余年的持续深耕,在国家与地区软实力建设、国家形象战略与城市形象塑造、信息公开与新闻发布等领域已卓有建树。中心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智库。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此次山东大学和复旦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两个校级研究中心的跨校、跨区域战略合作,就是期望在新时代、新背景、新基点上,充分结合各自的研究积淀,整合两所高校的优势,发挥协同创新的效应,在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实践调研、案例创新、智库服务等方面,彰显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引领作用,为中国城市的形象塑造、形象规划和设计,国际合作与交流、全媒体传播和推介等,贡献智慧和方案。【来源:齐鲁晚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罗汉村

「学史明理」从理论、实践、历史这三个维度学好党史

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回顾百年党史,归根结底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从中共一大会址到嘉兴南湖红船,学习百年党史就是感悟百年风雨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以铁肩担起历史和人民的重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理论维度把握学习党史,在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真理力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回望百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00多年前马克思在革命斗争中创立了群众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法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坚持群众观实质的基础上,依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学习党史,就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过程;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深化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社会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过程。从实践维度把握学习党史,在党的百年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欲事立,须是心立。”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就是接过接力棒,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作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在面临国家危亡和民族苦难之际,写下《大哀篇》和《隐忧篇》,集中体现了他为民忧、为民愤、为民想、为民呼的思想,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建设一个人民的国家便是他的建党初心。革命年代,张思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长征中不怕困难,勇挑重担,面对食物匮乏,他甘愿以生命“尝百草”,最后因炭窑崩塌而牺牲,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牢牢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改革年代,也涌现出一批像人民的公仆焦裕禄、杨善洲、黄文秀等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初心和使命宛如一条红线,紧紧地将中国共产党人串在一起,带领着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美好生活。此后,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要坚守初心和使命,将党锻炼成为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政党。学好党史,就是传承党的初心使命,在实践中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学好党史,就是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永远进行时的态度助力伟大复兴;学好党史,就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用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中凝结的实干精神激励人们接力奋斗。生命逝去,但信仰仍在延续;时代巨变,但初心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人以生命、汗水和智慧所浇灌的时代之花正值芳华,也必将在下一个百年实践中绽放得更加绚烂。从历史维度把握学习党史,在党的奋进征程中开拓伟大事业党的百年历史是一场探索史、奋斗史、创新史。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仁人志士都为救国图存积极探索、勇敢斗争,但仍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貌。1921年南湖红船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的火种,从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领导中国开始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从积弱积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民主制度的确立,结束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建立真正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在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去年在疫情面前,党带领人民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大考,在这场人民战争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书写了人类减贫史的伟大奇迹。中国共产党正是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使命担当。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其他政党最显著的区别。在百年征程中也正是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劈波斩浪,不断夺取新胜利。历史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时代下,民族复兴的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艰难险阻,党更需要深深扎根人民心中,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目标,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姿态践行初心使命,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伟大篇章。(作者:龚明星,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学习教育”硕士研究生宣讲团成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金鑫,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学习教育”专业教师宣讲团成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