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心暨《四川老年志愿》编辑部成立大会在射洪市老年志愿服务大队举行。四川省老年大学协会、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总队、射洪市民政局、射洪市老年志愿服务大队、兄弟县市老年志愿服务队伍代表、《四川老年志愿》编委会成员共70余人参加大会。成立大会上,省老年志愿服务总队办公室主任杨晓平宣读了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总队关于成立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心和《四川老年志愿》编辑部的文件。省老年志愿服务总队办公室主任杨晓平、遂宁市老年志愿服务支队队长彭军分别为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心和《四川老年志愿》编辑部授牌。授牌仪式结束后,举行了《四川老年志愿》编辑部第一次工作座谈会,就如何办好《四川老年志愿》刊物,及时解读老年志愿服务相关政策,展示老年志愿服务工作动态,挖掘老年志愿服务典型故事,传扬老年志愿服务榜样人物,为各地老年志愿服务工作搭建好交流展示平台进行了研究讨论。【来源:四川省民政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在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很多人相信理论研究“有另一种样子”。一本通俗读物、一张思维导图、一堂线上慕课……当一个课题完成后,传统的论文和结题报告,早已不是体现理论研究成果的唯一途径。一个月前,中心参与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0”慕课正式上线。近年来,由中心创办的“强军论坛”,已成为继北京香山论坛之后的又一高端“品牌”论坛。“很多人以为研究理论就是翻翻书,写写论文,独自在一间书屋里埋头苦干,其实时代早就变了。理论研究要焕发生命力,要服务于现实。而我们做的,就是让理论之树常青,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心研究员熊杏林说。熊杏林是《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系列丛书的主要编撰者,临近年尾,向全军官兵征集感兴趣的时事热点的公告已经发出,新一年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1》编撰工程启动,熊杏林和同事们的工作是要将“干巴巴的理论研究成果变成官兵感兴趣、可读性强的热点话题解读”。“官兵们想学什么,喜欢看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再用相应的方式呈现出来。”主持了4年编撰工作,熊杏林笑称自己是“研究室里的新闻工作者”。她跟踪每年的“大事”和热点,课题研究的内容永远是“新鲜事”。在今年7月发行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0》里,熊杏林和同事们将疫情防控、中美贸易战、海外维和等热门话题纳入其中,全书所选的事例,一多半都是本年度内发生的新闻事件。在熊杏林看来,理论研究“要新,要快”,“时代在发展,做科研跟不上时代,做不出‘硬核’的成果,肯定是不行的。”2017年,改革强军大潮中,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应运而生。最初的党委议研会上,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沈志华便提出,“科研岗位就是战位,只有推出强军硬核成果,才能当好党的理论战士”。3年来,中心先后完成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研究工程”“习近平强军思想系列研究”“新时代强军研究丛书”“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慕课”等60多项成果。今年8月1日,中心组织编著的“新时代强军研究丛书”系列又一成果通过结题评审。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等单位的评审专家认为,该书“对于系统阐释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填补这方面院校教育教材空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员陈东恒始终战斗在“科研战位”上。从事理论研究10余年,为了深入了解情况,他每年都要到不少基层单位调研,还曾和驻守海岛的官兵挤在一张床铺上睡觉。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陈东恒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收集归纳防疫抗疫的相关资料,为战疫提供了多项建设性建议。那段时间,陈东恒每看到一条疫情资讯,就会保存下来。由新冠肺炎疫情他想到生物安全问题,于是很快撰写出一篇题为《生物安全防控,一场输不起的战争》的文章发表。有专家看到后特意打来电话说,“这篇文章反应很快,很及时,在当下的环境里非常有借鉴意义”。“这不就是我们做研究的意义吗?服务于当下,让理论从实践中来,又通过实践去落地生根。”平时,每当“办公室坐累了”,陈东恒就和战友们相互鼓励。他们常说要做“理论研究中的领跑者、战斗机”,“要跑在时间前头,绝不能掉到任务后头”。看着如今“生机勃勃”的研究中心,从事了37年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研究员张树德感慨万千。他记得,早年初到军事科学院工作,那时没有手机和电脑,做研究全靠自己读书、调研、思考,手写成稿。那时,做理论研究意味着“清贫”“枯燥”,他的导师、军事理论家鲍世修先生叮嘱他,“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思想源泉,必须要持之以恒深入研究”。在张树德看来,尽管时代发展了,曾经的“手动摘抄”换成了“电脑打字”,但在中心研究员身上,“认真治学,一切为了建军打仗”的使命感始终没变。1996年,张树德为了撰写《国外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一书,花费两年时间,广泛查阅资料,又采访了数十人积累一手资料,终于成书。如今,80后研究员李明参与了《毛泽东军事文稿》重大课题,一边搜集史料,一边对照新形势下的战争发展,已整理发表了多篇文章。中心主任周俊杰认为,中心的官兵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为打赢谋胜策’的使命感。”“理论研究很辛苦,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没有使命感和足够的热情,肯定坚持不下来。”“有时候,发表的文章只有短短几百字、上千字,背后是几十万字的理论材料在支撑。看似最新、最快的研究成果,其实每一个字都有出处,都是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李明说。在中心,几乎每个人的电脑里,都存着海量的理论资料。大家都有一个习惯,看到最新的专业相关材料便会“顺手保存”,隔一段时间进行系统梳理归纳。从事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研究,李明常年和史料“打交道”。有时,为了确认一个词句的用法,他会翻好几本书去求证。有些书籍中记载的地名各不相同,无法分辨,他便坐车去当地实地考察核对。“治学必须严谨。”熊杏林非常推崇这种治学作风,她记得,在编撰《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0》一书时,为了一篇3000多字的稿子,编辑组收集了10多万字的资料,反复修改了21稿。最终呈现出来的成果,去掉了“枯燥感”,增添了“趣味性”。谈到海外关系时,《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0》中引入了电影《红海行动》的剧情,并配上“超燃”的海报图。谈到和平积弊问题,文章以“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的“灰犀牛”为例,称这种“危险生物”平时看起来体型笨重、反应迟缓,甚至还“萌萌哒”,“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做最严谨的研究,讲最通俗的白话。事实上,理论传播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兵言兵语’也是向基层官兵学的。”熊杏林介绍,每年年初的几个月,中心都会向全军官兵征集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并派人到一线部队走访调研、授课。随着理论学习方式越来越灵活,官兵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有时,官兵们在网上留言提问,担心中心看不到,还会专门打热线电话来提醒。”这正是熊杏林和同事们希望看到的画面。为了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他们尝试了更多改变。“以前编书是字多图少,现在年轻官兵喜欢看图,我们就改成图多字少”,熊杏林笑着说,如今新闻照片、电影海报、漫画,都会被收录到书中。担心官兵只看图片理解有偏差,编辑组又特意将以往图片下的“一句话配文”改成小段文字,“这样只看图说也能学到东西”。2018年,中心召开了一次“诸葛亮会”,探讨如何让官兵主动学、愿意学理论。在会上,研究员彭洲飞创造性地提出,可以用国际流行的逻辑工具——思维导图进行传播。很快,专项研发团队组建起来,只用了1个月时间便制作出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思维导图(2018),随后每年思维导图都会进行更新。大量文字被压缩成全景式逻辑结构图,后期调研时,不少官兵称赞如今可以“一图在手,学习不愁”。除了纸质化的传统传播方式,中心还制作了H5、Vlog、MOOC等多种新媒体产品,向“网络阵地”进军。“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0”慕课开办后,不少专家和研究员走出研究室,走到镜头前,做了一回“名嘴”“网红”。“理论研究成果出来以后不能束之高阁,研究人员要站到潮头,找到理论武装的新特点新规律、新手段新方法,让理论转化为战斗力。”张树德说。如今,这位两鬓斑白的“老将”仍和年轻人一起,探索着理论传播的新方式。“这个时代需要理论,也可以产生理论。作为研究人员,我们要守好这片阵地,建好这片阵地。”张树德坚定地说,“理论研究要永远鲜活,理论之树要常青。”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海高校迄今为止第一本电影类学术期刊《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创刊。 许婧 摄中新网上海11月16日电 (记者 许婧)秉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刊载电影学理论研究学术成果,构建中国电影理论话语体系,促进学术交流,传播中国故事,助力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办刊宗旨的《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16日在上海大学举办创刊发布会。该期刊是上海高校迄今为止第一本电影类学术期刊,由上海大学主办。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表征之一,折射了新中国70年社会、阶层和文化的沉浮流变,电影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摇篮,曾经是中国电影高度的代表、中国电影成就的缩影。一个区域电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电影教育的系统支持,电影教育的专业性也不可替代。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指出,电影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文本与批评”“学者和观点”之间的交互对话,而电影类学术期刊的作用,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可供交流的“话语场域”。一本高水平的专业期刊对于电影理论、乃至电影创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他希望并相信该期刊可以坚守学术本质,与中国电影及国际理论共发展,保持对学术理念的多元表达、学术本体的深度挖掘。呼应新时代,走在中国电影文化建设的前沿。该期刊学术顾问之一、香港电影导演吴思远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到来,无论是国际,还是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交流都日益密切,中国电影在文化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整合、改进,实现了电影数量与质量稳步增长,形成了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华语世界电影市场,并在世界电影文化中成为了展现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最为直观的传播载体。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要求有技术的表现,更要有艺术内涵的表达。《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创刊,可以预见其将在很大程度上补足中国电影在学术讨论和记录上的空缺,为中国电影人提供一个专业的平台进行学术研讨,这本期刊也将与中国电影产业共同进步,不断成长。上海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处长赵靖表示,《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的启动是对上海电影学科建设的肯定,同时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期待能够建立关于电影理论性质和任务、学科建设准则与方法、影视批评态度与立场等多方面的学理共识。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上海大学特聘教授贾磊磊是《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主编。他感叹,教授作为刊物主编带头率先思考这个“新生儿”的命运,反思主创者们的“灵魂”“趣味”。“新刊与全国所有的电影学术刊物共同承担着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就是推进中国电影学的历史发展,建构中国电影理论的时代大厦,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全面繁荣。而在这一系列的历史使命中,对于这本新刊来讲,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是首先解决好我们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包含所涉及到的中国电影学界自身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命题。”贾磊磊特别强调,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学术博弈中,只有严格地按照期刊评估的标准来设定运营策略,才能够办好杂志,为它的升级换代创造条件。同时,杂志最高的历史评价标准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苍天之上横贯着一种看不见标准,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宿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指出,上海电影学院一定能做出中国的乃至世界的电影理论建设新贡献,不断总结和丰富电影理论成果,不断提高中国电影的话语权,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当天的创刊发布会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期刊社、《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编辑部联合主办。主办方介绍说,该期刊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和国际交流的新平台,加强对中国电影理论的宣传和国际电影学术前沿的引入,实现中国电影理论话语对世界的传播,促进中国电影理论和创作更好地“走出去”;也力图提高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乃至上海这座城市在电影界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完)
2020年12月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哲学动态》主编单继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马寅卯,《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一行到我系调研与交流。南京大学哲学系党政班子及多位学者出席座谈会,系主任王恒主持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介绍了中国社科院大学哲学院的学科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管理情况,同时就社科院哲学所期刊在投稿、约稿和匿名评审机制等方面做出的创新举措做了说明。他指出,社科院大学哲学院依托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宗教学所创建,在教学设置方面做出了系列创新,在立德树人方面做出了相关探索,发展目标是争创一流哲学学科。他在介绍期刊创新改革时强调,《哲学研究》是哲学学术界最受关注的学术期刊之一,承担着学术界经典阐释和前沿探索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呼唤《哲学研究》展现出崭新的面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恒对王立胜书记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王恒主任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长期以来对南京大学哲学系给予的多方面支持和关心表示衷心感谢。王恒主任介绍了南京大学哲学系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发展情况。王恒主任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期刊的改革创新表示欢迎,期待《哲学研究》等哲学一流学术期刊引领带动全国范围内的哲学学科更好的建设发展。王恒主任也表达了在未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展开更为全面、深入合作的期望。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教授高度评价《哲学研究》期刊对学生的学术激励效应和匿名评审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他介绍了东方哲学学科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建议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立足自身特色,吸收优秀经验,开拓一条面向世界的学科特色化发展道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唐正东教授指出,社科院哲学所与社科院大学哲学院有着独特的优势,研究所与哲学院的“一体两用”模式对于社科院大学哲学院建设“双万计划”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走出一条基于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道路。唐正东教授还结合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历史发展情况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强调了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唐正东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刘鹏介绍了我系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计划,对我系在本科教学方面所做的教学改革做了汇报,并说明了南京大学大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培养情况。随后,王立胜书记一行赴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调研,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率领中心研究员进行座谈。双方就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双方还共同参观了南京大学哲学系系史馆、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原始档案展列馆。参观马克思主义原始档案展列馆参观哲学系系史馆撰稿/王振袭、孔伟宇供图/孔伟宇编辑/王振袭
本报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冯春梅)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理论研讨会24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人民政协事业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盯时代之问、实践所需,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领悟好、研究好,把人民政协70年的宝贵历史经验总结好、宣传好,把关系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从理论上阐释好、回答好,为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新局面。汪洋对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他指出,近年来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高举旗帜,注重问题导向,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研究深度广度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支撑引领实践作用不断增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的良好势头,为推动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汪洋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政协制度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优势作用日益凸显,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是更好发挥党的人民政协理论指导作用的需要,是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定力的需要,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需要。要正确把握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在人民政协制度基础理论研究、特色优势研究、新的使命担当研究上下功夫。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营造良好学术研究氛围相结合,坚持理论研究和推动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性和原创性相结合,坚持练好内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要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运用好相关平台载体,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研究成果多层次、多形式应用。研讨会以“深刻认识专门协商机构的历史贡献和新时代的新使命”为主题,共收到理论研究文章460多篇。来自中央有关部门、政协系统、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近300人出席会议,13位同志作大会发言。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夏宝龙分别主持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李斌、巴特尔、汪永清、苏辉、郑建邦、辜胜阻、何维、高云龙出席会议。
《理论界》杂志创办于1985年,是由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近30多年来,《理论界》杂志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开展理论探索,鼓励学术争鸣,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各学科学术前沿问题、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刊登了大量有较高学术造诣的社科理论文章,培养了一大批社科理论人才,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理论界》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及应用性的办刊原则,欢迎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追踪社会思潮、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稿件。本刊注重文章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鼓励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创新,优先刊发国家、省(市、区)社科基金项目稿件,请直接将稿件发到本刊电子信箱:lilunjie2007@163.com或理论界网站(http://lilunjie.net)。 投稿指南:为严格体现刊物编排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现对各方来稿提出下列要求,敬请作者一体知悉。一、来稿须未曾在任何公开出版物或网站上发表过,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二、本刊优先刊发国家、省(市、区)社科基金项目稿件,请直接将稿件发到本刊电子信箱:lilunjie2007@163.com。三、在文首注明基金项目、作者简介、通联信息。基金项目内容包括:项目级别、名称、编号;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职称)、学历;通联信息内容包括:邮寄地址、邮编、收件人、联系电话(手机)、E-mail。四、作者署名在文章标题下方。 五、正文前撰写摘要,不超过300字;关键词3~5个。作者来稿需有英文要素,内容包括:标题、作者名、摘要和关键词。六、正文后的参考文献,请采取通行的顺序编码制加以注明。七、本刊对来稿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及三审制度。来稿经审核准备录用的,本刊将及时通知作者;作者在投稿后1个月(30天)内未接到通知的,可自行处理。八、凡向本刊投稿,如未注明非专有许可,将视为专有许可,本刊对所刊登的稿件拥有长期专有使用权。九、本刊有权对来稿做文字性删改,有特殊要求的作者请在来稿时注明。十、为了扩大宣传和影响,本刊已加入中国知网、万方及其系列数据库,并有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号:理论界)对相关文章进行全文展示,如若作者不同意本刊上述行为,请在来稿时说明,如若没有说明,则视为同意。 敬告作者:为防止一稿多投现象给《理论界》杂志及您本人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请您务必确认所投稿件为专投于理论界杂志社,且从未在任何公开刊物或网站上发表过,也不存在一稿多投问题。在稿件按照杂志社流程如期进行编排出版的情况下,发生一稿多投或此稿件在其他刊物发重的事情,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将由作者承担,理论界杂志社将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特此说明,望作者周知!!来源:理论界
央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记者焦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理论研讨会24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人民政协事业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盯时代之问、实践所需,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领悟好、研究好,把人民政协70年的宝贵历史经验总结好、宣传好,把关系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从理论上阐释好、回答好,为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新局面。2019-7-25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汪洋对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他指出,近年来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高举旗帜,注重问题导向,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研究深度广度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支撑引领实践作用不断增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的良好势头,为推动人民政协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汪洋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政协制度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优势作用日益凸显,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是更好发挥党的人民政协理论指导作用的需要,是把牢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定力的需要,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需要。要正确把握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在人民政协制度基础理论研究、特色优势研究、新的使命担当研究上下功夫。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营造良好学术研究氛围相结合,坚持理论研究和推动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性和原创性相结合,坚持练好内功和借助外力相结合。要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运用好相关平台载体,扩大社会影响力,促进研究成果多层次、多形式应用。研讨会以“深刻认识专门协商机构的历史贡献和新时代的新使命”为主题,共收到理论研究文章460多篇。来自中央有关部门、政协系统、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近300人出席会议,13位同志作大会发言。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夏宝龙分别主持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李斌、巴特尔、汪永清、苏辉、郑建邦、辜胜阻、何维、高云龙出席会议。
11月27日,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心暨《四川老年志愿》编辑部成立大会在射洪市老年志愿服务大队举行。四川省老年大学协会、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总队、射洪市民政局、射洪市老年志愿服务大队、兄弟县市老年志愿服务队伍代表、《四川老年志愿》编委会成员共70余人参加大会。成立大会上,省老年志愿服务总队办公室主任杨晓平宣读了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总队关于成立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心和《四川老年志愿》编辑部的文件。省老年志愿服务总队办公室主任杨晓平、遂宁市老年志愿服务支队队长彭军分别为四川省老年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心和《四川老年志愿》编辑部授牌。授牌仪式结束后,举行了《四川老年志愿》编辑部第一次工作座谈会,就如何办好《四川老年志愿》刊物,及时解读老年志愿服务相关政策,展示老年志愿服务工作动态,挖掘老年志愿服务典型故事,传扬老年志愿服务榜样人物,为各地老年志愿服务工作搭建好交流展示平台进行了研究讨论。【来源:四川省民政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在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很多人相信理论研究“有另一种样子”。一本通俗读物、一张思维导图、一堂线上慕课……当一个课题完成后,传统的论文和结题报告,早已不是体现理论研究成果的唯一途径。一个月前,中心参与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0”慕课正式上线。近年来,由中心创办的“强军论坛”,已成为继北京香山论坛之后的又一高端“品牌”论坛。“很多人以为研究理论就是翻翻书,写写论文,独自在一间书屋里埋头苦干,其实时代早就变了。理论研究要焕发生命力,要服务于现实。而我们做的,就是让理论之树常青,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心研究员熊杏林说。熊杏林是《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系列丛书的主要编撰者,临近年尾,向全军官兵征集感兴趣的时事热点的公告已经发出,新一年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1》编撰工程启动,熊杏林和同事们的工作是要将“干巴巴的理论研究成果变成官兵感兴趣、可读性强的热点话题解读”。“官兵们想学什么,喜欢看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再用相应的方式呈现出来。”主持了4年编撰工作,熊杏林笑称自己是“研究室里的新闻工作者”。她跟踪每年的“大事”和热点,课题研究的内容永远是“新鲜事”。在今年7月发行的《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0》里,熊杏林和同事们将疫情防控、中美贸易战、海外维和等热门话题纳入其中,全书所选的事例,一多半都是本年度内发生的新闻事件。在熊杏林看来,理论研究“要新,要快”,“时代在发展,做科研跟不上时代,做不出‘硬核’的成果,肯定是不行的。”2017年,改革强军大潮中,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应运而生。最初的党委议研会上,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沈志华便提出,“科研岗位就是战位,只有推出强军硬核成果,才能当好党的理论战士”。3年来,中心先后完成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研究工程”“习近平强军思想系列研究”“新时代强军研究丛书”“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慕课”等60多项成果。今年8月1日,中心组织编著的“新时代强军研究丛书”系列又一成果通过结题评审。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等单位的评审专家认为,该书“对于系统阐释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填补这方面院校教育教材空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员陈东恒始终战斗在“科研战位”上。从事理论研究10余年,为了深入了解情况,他每年都要到不少基层单位调研,还曾和驻守海岛的官兵挤在一张床铺上睡觉。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陈东恒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收集归纳防疫抗疫的相关资料,为战疫提供了多项建设性建议。那段时间,陈东恒每看到一条疫情资讯,就会保存下来。由新冠肺炎疫情他想到生物安全问题,于是很快撰写出一篇题为《生物安全防控,一场输不起的战争》的文章发表。有专家看到后特意打来电话说,“这篇文章反应很快,很及时,在当下的环境里非常有借鉴意义”。“这不就是我们做研究的意义吗?服务于当下,让理论从实践中来,又通过实践去落地生根。”平时,每当“办公室坐累了”,陈东恒就和战友们相互鼓励。他们常说要做“理论研究中的领跑者、战斗机”,“要跑在时间前头,绝不能掉到任务后头”。看着如今“生机勃勃”的研究中心,从事了37年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研究和教学的研究员张树德感慨万千。他记得,早年初到军事科学院工作,那时没有手机和电脑,做研究全靠自己读书、调研、思考,手写成稿。那时,做理论研究意味着“清贫”“枯燥”,他的导师、军事理论家鲍世修先生叮嘱他,“马恩列斯军事理论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思想源泉,必须要持之以恒深入研究”。在张树德看来,尽管时代发展了,曾经的“手动摘抄”换成了“电脑打字”,但在中心研究员身上,“认真治学,一切为了建军打仗”的使命感始终没变。1996年,张树德为了撰写《国外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一书,花费两年时间,广泛查阅资料,又采访了数十人积累一手资料,终于成书。如今,80后研究员李明参与了《毛泽东军事文稿》重大课题,一边搜集史料,一边对照新形势下的战争发展,已整理发表了多篇文章。中心主任周俊杰认为,中心的官兵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为打赢谋胜策’的使命感。”“理论研究很辛苦,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没有使命感和足够的热情,肯定坚持不下来。”“有时候,发表的文章只有短短几百字、上千字,背后是几十万字的理论材料在支撑。看似最新、最快的研究成果,其实每一个字都有出处,都是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李明说。在中心,几乎每个人的电脑里,都存着海量的理论资料。大家都有一个习惯,看到最新的专业相关材料便会“顺手保存”,隔一段时间进行系统梳理归纳。从事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研究,李明常年和史料“打交道”。有时,为了确认一个词句的用法,他会翻好几本书去求证。有些书籍中记载的地名各不相同,无法分辨,他便坐车去当地实地考察核对。“治学必须严谨。”熊杏林非常推崇这种治学作风,她记得,在编撰《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0》一书时,为了一篇3000多字的稿子,编辑组收集了10多万字的资料,反复修改了21稿。最终呈现出来的成果,去掉了“枯燥感”,增添了“趣味性”。谈到海外关系时,《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0》中引入了电影《红海行动》的剧情,并配上“超燃”的海报图。谈到和平积弊问题,文章以“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的“灰犀牛”为例,称这种“危险生物”平时看起来体型笨重、反应迟缓,甚至还“萌萌哒”,“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猝不及防”。“做最严谨的研究,讲最通俗的白话。事实上,理论传播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兵言兵语’也是向基层官兵学的。”熊杏林介绍,每年年初的几个月,中心都会向全军官兵征集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并派人到一线部队走访调研、授课。随着理论学习方式越来越灵活,官兵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有时,官兵们在网上留言提问,担心中心看不到,还会专门打热线电话来提醒。”这正是熊杏林和同事们希望看到的画面。为了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他们尝试了更多改变。“以前编书是字多图少,现在年轻官兵喜欢看图,我们就改成图多字少”,熊杏林笑着说,如今新闻照片、电影海报、漫画,都会被收录到书中。担心官兵只看图片理解有偏差,编辑组又特意将以往图片下的“一句话配文”改成小段文字,“这样只看图说也能学到东西”。2018年,中心召开了一次“诸葛亮会”,探讨如何让官兵主动学、愿意学理论。在会上,研究员彭洲飞创造性地提出,可以用国际流行的逻辑工具——思维导图进行传播。很快,专项研发团队组建起来,只用了1个月时间便制作出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思维导图(2018),随后每年思维导图都会进行更新。大量文字被压缩成全景式逻辑结构图,后期调研时,不少官兵称赞如今可以“一图在手,学习不愁”。除了纸质化的传统传播方式,中心还制作了H5、Vlog、MOOC等多种新媒体产品,向“网络阵地”进军。“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20”慕课开办后,不少专家和研究员走出研究室,走到镜头前,做了一回“名嘴”“网红”。“理论研究成果出来以后不能束之高阁,研究人员要站到潮头,找到理论武装的新特点新规律、新手段新方法,让理论转化为战斗力。”张树德说。如今,这位两鬓斑白的“老将”仍和年轻人一起,探索着理论传播的新方式。“这个时代需要理论,也可以产生理论。作为研究人员,我们要守好这片阵地,建好这片阵地。”张树德坚定地说,“理论研究要永远鲜活,理论之树要常青。”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海高校迄今为止第一本电影类学术期刊《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创刊。 许婧 摄中新网上海11月16日电 (记者 许婧)秉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刊载电影学理论研究学术成果,构建中国电影理论话语体系,促进学术交流,传播中国故事,助力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办刊宗旨的《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16日在上海大学举办创刊发布会。该期刊是上海高校迄今为止第一本电影类学术期刊,由上海大学主办。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表征之一,折射了新中国70年社会、阶层和文化的沉浮流变,电影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上海是中国电影的摇篮,曾经是中国电影高度的代表、中国电影成就的缩影。一个区域电影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电影教育的系统支持,电影教育的专业性也不可替代。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指出,电影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文本与批评”“学者和观点”之间的交互对话,而电影类学术期刊的作用,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可供交流的“话语场域”。一本高水平的专业期刊对于电影理论、乃至电影创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他希望并相信该期刊可以坚守学术本质,与中国电影及国际理论共发展,保持对学术理念的多元表达、学术本体的深度挖掘。呼应新时代,走在中国电影文化建设的前沿。该期刊学术顾问之一、香港电影导演吴思远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到来,无论是国际,还是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交流都日益密切,中国电影在文化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整合、改进,实现了电影数量与质量稳步增长,形成了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华语世界电影市场,并在世界电影文化中成为了展现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最为直观的传播载体。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要求有技术的表现,更要有艺术内涵的表达。《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创刊,可以预见其将在很大程度上补足中国电影在学术讨论和记录上的空缺,为中国电影人提供一个专业的平台进行学术研讨,这本期刊也将与中国电影产业共同进步,不断成长。上海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处长赵靖表示,《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的启动是对上海电影学科建设的肯定,同时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期待能够建立关于电影理论性质和任务、学科建设准则与方法、影视批评态度与立场等多方面的学理共识。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上海大学特聘教授贾磊磊是《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主编。他感叹,教授作为刊物主编带头率先思考这个“新生儿”的命运,反思主创者们的“灵魂”“趣味”。“新刊与全国所有的电影学术刊物共同承担着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就是推进中国电影学的历史发展,建构中国电影理论的时代大厦,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全面繁荣。而在这一系列的历史使命中,对于这本新刊来讲,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是首先解决好我们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包含所涉及到的中国电影学界自身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命题。”贾磊磊特别强调,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学术博弈中,只有严格地按照期刊评估的标准来设定运营策略,才能够办好杂志,为它的升级换代创造条件。同时,杂志最高的历史评价标准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苍天之上横贯着一种看不见标准,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宿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指出,上海电影学院一定能做出中国的乃至世界的电影理论建设新贡献,不断总结和丰富电影理论成果,不断提高中国电影的话语权,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当天的创刊发布会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期刊社、《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编辑部联合主办。主办方介绍说,该期刊旨在搭建学术传播和国际交流的新平台,加强对中国电影理论的宣传和国际电影学术前沿的引入,实现中国电影理论话语对世界的传播,促进中国电影理论和创作更好地“走出去”;也力图提高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乃至上海这座城市在电影界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