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民工”是不少博士自嘲的代名词。干着科研的活,拿着微薄的薪水,刚出道或者还未功成名就的博士,日子并非外界人士想象得那么“滋润”。有的博士被导师“压榨”,迟迟无法毕业或者博后无法出站,亦或是博士毕业去了一个“运气不好”的单位。面对这样的情况,博士们也会有所抱怨。一降再降,待遇不如保洁大妈某研究所,之前根据项目绩效,副高也差不多月薪到手8千到一万。但是这样的工资留不住一些有帽子的人才,于是这少数人要跳槽,今年为了挽留这些人,把普通人的工资减掉发给帽子人才了。现在普通副高月薪到手六千多到八千左右,辛辛苦苦读个理科博士,然后又是博后熬几年混成副高,这待遇都快不如保洁大妈了。副高职称,月薪六千到八千,有同行表示很正常:我以前在重庆某高校,副教授到手7500,加上年终的,一年到手就12万吧,该高校正教授到手也就15万一年。现在有些单位总盘子就那么大,为了挽留“一部分人”,只能通过削减“另一部分人”的收入进行弥补。现在科研机构已经不认可原来的集体团队运作模式,开始捧“科研明星”了。一旦开始捧这些人,因为这些人要拿走大头,那其他大部分人就只能拿到“民工”待遇了,当然,也只能留住“民工”级别的人才。没有最惨,只有“更惨”。有博士读着读着,几乎与社会“脱节”。某985组里有个干了12年的博后,老板是个圈内小有名气的老师,但是不是什么大牛,所以留不下他,只能让他一直做博后,博后4年内学校发钱,过了4年,全部由组里发钱,索性老板横向经费足,一直养着他,今年已经39岁了。问他为啥不跳槽去一般学校,他说不想去,热爱科研,就喜欢鼓捣论文,去了差一点的平台,没项目没学生,啥也干不了,而且他还抱有一丝幻想,他老板过几年退休时,学校会看在他老板情面让他顶上,给他个编制位置。博士“另谋出路”随着教育的普及,每年毕业的博士以数万计,社会是否能够容纳和消化这么多的博士人才?博士是否一定要去大学或者科研单位“发光发热”?其实不然。现如今,已经有不少博士开始“另谋出路”,博士也可以去教小学,教中学等等。不少名校高中每年都会吸引名校博士加入,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等博士。比如下面这名同行所举的例子。不如来深圳教小学,小儿的科学老师就是清华的博士。带一群孩子连连串联,并联电路,点亮几个灯泡,做个啥水车啥的,看上去很快了,年薪也有30万。还有同行直接劝慰,如果去不了好的高校,获取不到好的职位,不如直接去企业。去高校性价比极低。自己读博士有多辛苦,或者读了博士没进高校的回想一下,是读博士辛苦还是非学术相关的工作辛苦。创新不易,熬白了头也未必成功,还跟社会脱节。就是博士毕业进了高校又如何,工资那么点,还得8117几乎无休止,高校又不像公司有流动,基本上老人不走就没有新坑腾出来,现在早饱和了,高校老师听起来好听,实际上出了学术圈也没人理。实在想不通,如果一个人并不是真心热爱科研,为啥花费这么长的时间选择了一个性价比这么低的一个工作?在小编看来,博士择业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公平”的市场行为,跟许多职业的择业结果类似,最终的都是自己个人的选择,如果对现状不满意,树挪死人挪活,不要浪费青春在无意义的岗位上消耗生命。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拙木侃教育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昨晚进行终极对决,连续四年参加诗词大会、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陈更过关斩将,特别是在成语飞花令环节的比拼中,真是你来我往、环环相扣,让观众目不暇接,陈更最终战胜对手,向来自中科院的孙晓婧发起了攻擂战,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中国古典诗词风采神韵的饕餮大餐。在最后的决战环节,两位选手显示了丰富的中国诗词知识储备,陈更更是头脑清晰,身手敏捷,接连作答,最后终于如愿以偿,捧得了冠军奖杯。孙晓婧也以其首次亮相中国诗词大会就获得亚军的精彩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第诗词历来是文人的最好,但是今天登上决赛场的两位才女,不但都是博士,而且都是理工科博士。陈更是北京大学的博士,她的博士专业是“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这可是一个纯理论的理科专业,其学习难度是非常大的。孙晓婧是来自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生,学的是空间环境专业,主攻宇宙空间的环境探测与应用,将来会成为航天领域的科研人员。看完两位神仙姐姐所学的专业,是不是让人更多了佩服之情。两位理工科神仙,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酷爱和扎实古典诗词知识基础,都让人惊叹不已。两位理科博士进行中国诗词大会的终极对决,这不但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我们的教育并不是像一些人曲解的那样,将人培养成了机器。两位博士都有共同的爱好,就是酷爱读书。陈更小时候就爱看书,她认为,“书籍对自己而言,是一路成长最重要的伙伴。”“一个人看过什么书,会影响他的一生。以及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他心中有意义的生活。”孙晓婧因为父亲在新华书店工作,所以她从小就是在书店里长大的,也因此与诗词结缘,如今诗词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两个人的共同爱好,也是她们能够有现在的表现的基础。所以不仅要看她们在台上背出多少诗词,更应该寻踪她们成长的原因。图片描述其实良好的人才素养,也是一个理工科学生不可缺少的基础,扎实的文学素养和古典诗词的背景,对于她们今后的研究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其实在中国的科学前辈中,会写诗的也大有人在。比如,中国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中科院院士唐稚松,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访美期间,写下了抒发了对祖国的思念的《金门公园远怀》:海宇空濛大地秋,夕阳天外望神州。东来诸葛无留意,西访玄奘亦壮游。蚕为献丝甘自缚,蛾因恋火以身投。登临渐入高寒境,万籁萧然一羽浮。清华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郑桐荪,,他在诗词理论与创作方面的造诣也不同凡响,曾受到著名诗人柳亚子称赞,他说,郑桐荪“精研数理,不以文学名,实则见解甚深刻,余所不逮也。”笔者之所以推崇这两位女博士,实则是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加全面的培养我们的学生,理科生需要良好的人文素养,文科生也需要良好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这应该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特别重视的。其实通过两位理科博士的优异表现,我们最起码应该学到一点——“读书”。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相对是比较弱的,但是读书确实是人类完善自己的最好途径。也许我们背不出那么多的诗句,但是一定记住一句古训,开卷有益,多读书一定会让自己的生活更精。关注教育新闻热点、分享个人观点,拙木侃教育,感谢您的关注、阅读、评论和转发!
今年冬天,要问哪一部青春剧承包了娱妹妹全部的少女心,娱妹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独家记忆》。东湖大学物理系博士生慕承和(张超 饰演)在一次期末临时监考中,误会英语系大三学生薛桐(李婷婷 饰演)考试作弊。从此,两人结下“不解之缘”。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慕承和与薛桐互生情愫,一段双向暗恋的浪漫爱情故事就此展开。作为爱奇艺小糖人团队三年“熬糖”力作,《独家记忆》不仅继承了小糖人团队一贯的优良作风:道具神还原,选角真青春。最重要的是,大长腿、高颜值、低音炮的慕承和,与小可爱、鬼机灵的薛桐在一起谈恋爱的感觉,真是让屏幕内外的单身狗们收到了一万点暴击。谁说理科生都是木头,谁说博士生不懂浪漫?计算抛物线和加速度,是为了让你拿到最想要的那个礼物。手把手教你看风筝与地平线的夹角,是为了享受和你享受那一刻的快乐。毫不夸张地说,慕承和的存在,简直颠覆了以往青春剧里的“标准理科博士”形象。“男大九,宠成狗”,年上的沉浸式成长练爱,真的可以这么甜!暗恋是想要伸出却收回的手人生是由一连串巧合构成的日常。薛桐的大学日常,乍一看,和普通的大学生没什么区别——除了被一个王八蛋老师“诬陷”,背上“马哲考试作弊”这个污点之外,她的大学可谓顺风顺水,一路阳光。“王八蛋老师”其实也不是老师,是和她同校的物理系博士生慕承和,他恰好监考薛桐的马哲期末考试。起初,他以为只不过是这个本科生嘴犟,不肯承认考试作弊这个错误,后来才在这个女孩子一次又一次洗刷自己的冤情的努力中意识到——他大概真的冤枉错了人。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慕承和开始真正注意到薛桐这个女孩子。她和普通的大学生一样,喜欢零食,会和小伙伴叽叽喳喳走过学校的每一条街,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其他学生看到他出现在俄语课堂上非常开心,而瘫在桌子上帮舍友答到的薛桐觉得人生都没有光了。本着“督促学妹以后上课不要迟到”的原则,慕承和请薛桐担当了俄语课代表。一来二去之间,两个人就真的熟络了起来。而“开始相互注意,开始相互吸引”的阶段,才是暗恋期间最甜美的回忆。薛桐才发现,她这个高高大大的学长,挺有意思的。他脾气很好。她被冤枉之后,抱着发泄的心思刷了他一卡通中的钱买了一堆零食,他洞若观火,却只是笑眯眯地等薛桐亲手把一卡通送上,顺便再告诉她,你喜欢喝的饮料,我也觉得好喝。他学识渊博并亲切和蔼,作为物理学研究生,不仅可以去天文馆教小朋友们万有引力;也可以去初中的课堂里让一群毛孩子看得目不转睛。更重要的是,他执着着要给她演示力的相互作用力的实验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其实他也是挺可爱的。薛桐没有注意到,渐渐地,慕承和随口讲一句话,都会让自己脸红心跳。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慕承和也愿意主动接近薛桐,甚至帮她做更多超越学长学妹关系的事情。他喊薛桐小朋友,给薛桐寄天文馆拼图的回礼,一次又一次私下和薛桐见面,只想更多地看看她。他几番克制,却情不自禁。心动是在哪一刻开始的呢,是看着这个女孩子努力在黑暗中帮自己圆满力学大会的梦的那刻,隔着一个房间传纸条,指尖不经意触碰;是看着薛桐为自己的一张CD奔走了全市的大街小巷,还是看着她在台下为自己鼓掌。如果恋爱也可以用公式来进行计算,那这一段感情的x、y、z,到底哪一个代数才能代表自己真实的心情?慕承和只知道,不需要推导,不需要证明,可行性与必要性都被略写,引力波和黑洞都在脑海中远去,宇宙大爆炸来自几万光年之外,世界安静,只剩自己的心跳。翻开“恋爱”这本教材,标准答案,无非四个字。“我喜欢你。”恋爱是糖因你最甜在《独家记忆》中,除了慕承和和薛桐这一对,其他人谈起恋爱,也是各有各的甜。我们很容易在白霖和钟强身上找到刚刚谈恋爱的小情侣的样子:每一次分手都要天崩地裂,而每一次和好都可以雨过天晴。可即使一次又一次分分合合,只要你答应和我一起继续改正继续努力,我们就可以一起甜甜蜜蜜看电影吃火锅。刘启对薛桐的爱慕,也是非常符合大三学生应该有的朝气蓬勃:喜欢你,就向你把自己所有的过去一一数过去。喜欢你,连空气中的蚊子我都要大声指挥,让它们只咬我,不咬你!他们的感情是单纯可爱的水果糖,吃一口,好心情就从胃里蔓延到心里。而慕承和对薛桐的爱,早过了可以大声向全世界宣布“我喜欢你”的阶段,像是咖啡牛奶糖,带着回味,带着一丝欲语还休。一句“你下周有空吗”,已经是他鼓起勇气可以做出的最绅士的邀请。因为代过薛桐的课,他出于道德,也出于对薛桐的考虑,他始终不对薛桐有任何的动作。而当他终于可以以博士生和本科生的身份,和薛桐一起站在游乐园里牵着气球的时候,薛桐开心得恨不得原地转圈圈的同时,慕承和也笑得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光。你做的东西就是最好吃的,如果不是,那就让我把它变成最好吃的。而之后的告白,绝对是薛桐人生里最值得反复回味的高光时刻。慕承和像往常一样,从来没有逼迫她做任何决定。他只是问薛桐,如果我离开东湖大学,你会怎么想。他爱薛桐,尊重而克制,那是冰山下面的火苗,燃烧好久,小心翼翼,从不熄灭。薛桐羞涩地扭头的时候,他明白了她的心意,双向暗恋的窗户纸终于不再需要。他给他披上外套,凑在耳边,说出了那句埋藏在心中好久的对白。“я люблю тебя。”“我爱你。”薛桐和慕承和选择在一起,在别人看来,可能稍微有一点别扭。慕承和在告白前也说,因为他给她代过课,也因为薛桐比自己小十岁,很多人都认为他们两个人不太应该在一起。然而,是否在一起,不是由他人决定,不是由年龄决定,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从此之后,有你陪伴的每一次电影,吃着爆米花都觉得嘴角泛着甜。有你在一起,是物理学博士,也会因为谈恋爱而心情变得柔软,想要拥有更多共同的时间。毕竟,喜欢这种东西,就是会捂着嘴巴,还从眼睛里跑出来的呀。那些差一点就“最好”的回忆,是我们的独家记忆即使的确是真心喜欢,慕承和与薛桐实在的年龄差,已经社会经历、人生经验的不同,还是造就了他们在很多地方的不同看法。慕承和对薛桐的喜欢,放在她的年龄,其实有点难以理解。譬如说,她不懂为什么慕承和在带她潜水之前要教她那么复杂的规则。而对慕承和来说,他带薛桐潜水,不仅仅是想作为男朋友想和她一起出去玩。他是想告诉薛桐:我可以把我自己的生命交给你。薛桐听得似懂非懂,当时她只知道慕承和在和她说好好训练的重要性,大概也没有想过他的言外之意:爱人应该似“潜伴”,可以相濡以沫、荣辱与共。聪明或笨蛋、活泼可爱或睡觉打呼都无所谓。薛桐在意的是大学生会思考的恋爱问题,她在想,慕承和是不是会嫌弃他睡觉流口水,会不会和他心中想象的样子有偏差。但是在慕承和看来,他认定了是薛桐,就会好好谈这一段恋爱。这些话,现在的薛桐不一定会全然理解,但是毫无疑问,和慕承和的相识相知,会打开她成长的另一扇门。她给了从前生活相对单调的慕承和更多柔软的心绪,而相对,慕承和的对世界更成熟、更理智的看法,也在渐渐影响着薛桐。告白并不是故事的结束。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也不是结局。他们的爱情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包括一起真正正视和对方的差异,一起陪伴彼此奔向今后的人生岁月。陪伴与相知,才是回望人生路上,最大的糖。
博士在就读期间会有什么补助?博士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这所学校名气还可以,不过博士生的收入实在是不敢恭维——走的是教育部最低标准。在施一公等先生的推动下,李克强总理的关心下,博士生的收入比以前好,教育部名人规定部属高校博士生的一年的补助为15000元,这也是教育部的最低标准。在这个最低标准下,各个高校博士生的收入就要看每个大学的情况了。人民大学文科博士生一个月1500元,一年发十个月,一年就是最低标准15000元。北京大学财大气粗,文科博士生一个月据说有好几千。另外,据悉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月收入都比人大高,一些非部属高校如北京市管的院校的博士生收入比较高,如首都师范大学。这都是国家发的补助,其实博士生除了给老师干活挣劳务费,还有很多兼职可以供选择。据我所知,在北京每年四五月份时候是高三的补习高峰期,高三的价格大概是一个小时一百多一些。一些出版公司、公号等也会有一些兼职(写稿、或者校对等),只要你时间足够且不偷懒,挣钱的方式很多。另外,不得不说一下,文科和理工科的博士收入差别是很大的。笔者认识一位西南地区某985高校就读理科的博士生,他们是国家、学校、实验室和导师四方面都发给补助,一个月少则三千,多则近五千,不过理工科的博士生非常累,自由时间少。
虽然做程序员是一门技术活,在有的人眼里门槛相对高一点,但是这毕竟是相对的,相比一些其他行业会略高一点,但是作程序员对学历的要求并不是那么高,大部分程序员是本科毕业的,也有一部分硕士毕业,专科毕业的程序员也是大有人在,甚至还有高中毕业的人爱好编程的,只不过找工作上有一点难度,但是并不是他们不能胜任编程这个行业,有一些小公司也是会录取他们的,然而近期,一个博士生给我们分享了他的情况。 据这名博士生网友说,他是c9高校理科专业博士毕业,非计算机科班,现在做了某公司的底层码农,他对目前的工作还算满意,感觉挺充实,就是稍微有点累,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感觉他现在是入错坑了,这个情况也不免有点让他纠结,难道他真的入错坑了么?他想问问大家,他现在的这个选择值么?针对这名博士生网友的情况,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他网友们都是怎么看待的吧! 网友一:非常不值,博士白读了上世是朵花:每一个别人看似荒唐的选择,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更好的选择,有的冷门专业不好找工作,有困难,单独这么一句的观点,显的有点武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员工:钱不多,干着底层码农,图啥。博士优势还是要搞研究,搞算法,以后会高校也有帮助上世是朵花:楼主表示 非班科出身,算法岗研究岗不要他,可见相对于算法,程序员入门的门槛相对还低了呢,可见他的专业并不是他喜欢的或者他的专业并不太好找工作。网友三:去高校多好,当底层码农?是不是年纪有点大了上世是朵花:这名网友觉得做码农年纪上是有点大,博士毕业应该差不多快30了。网友四:喜欢写代码吗上世是朵花:楼主表示还挺喜欢的,但是做底层的,加班有点多,很心累网友六:底层是有多底层?我觉得钱多+你喜欢码代码就算值得。上世是朵花:据楼主描述是数据库底层吧网友七:数据库方向挺好的~怎么说呢 一句鸡汤但是我觉得也挺对: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上世是朵花:没错,既然最佳时机已经不在,那么现在就是第二个最佳时机,除了已经过去的,没有比现在更早的时间了。只要开始就不算晚。字节跳动员工:值不值这个东西,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你能找到更好的会去入这个坑吗?理科专业太宽泛了,化学生物和物理的大部分方向,博士毕业就业是个什么鸟样大家还不清楚吗,至于数学,也有大把坑的方向,既来之则安之,如果你能找到更好的能跳出去自然好,如果不能,何必整天自怨自艾上世是朵花:没错,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经过比较判断后最好的,没必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也用不着抱怨,抱怨也换不来更好,还不如踏踏实实的just do it.网友八:唉,您也别太失望,转码了就好好干吧。很多人都不懂专业不好真的很难就业,尤其是基础学科......不过周围人觉得您入错了坑是不是有什么更好的发展?没有的话,还不如写代码呢。上世是朵花:这话说的实在,表示非常认同,既然选择这行就踏实下来吧,相信以你的这个智商,只要多努力努力,以后很有可能成为领域的技术大牛。从上面的情况看,楼主是已经入程序员这行了,那么就既来之则安之吧,现在在说什么不好的话就算是在抱怨,在没有做出选择之前,可以慎重做出考虑,做出选择之后,就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别无杂念的去做,让自己这个选择成为自己最正确的选择,如果老是纠结自己的选择,不但不能改变任何现状,反而,让你的情况更差,一些专业不对口的人很多,但只要静下心来,从头开始做起,再加上一定的悟性,几年后肯定是有起色的,再说了,刚毕业的人,谁都没什么经验,都是从0开始的,你的劣势是没有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但是只要悟性不差的话,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上升空间,以及上升的速度肯定是要大于其他人呢,努力把握好自己的学历优势,然后再尽全力弥补自己的专业劣势,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一定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加油! 以上所有图片均来之互联网 大家好,我是“上世是朵花”。如果你有什么好的看法或者观点可以在评论区展现你的才华,互动交流,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我,那就关注我吧!
理工科专业 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是有必要读PhD的。博士起点更高硕士读完直接工作固然可以比读博士省去至少4年的时间,但这4年的时间里,自身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非常有限,并且受到岗位职责的限制更是难以达到更高的专业度。此外,工作固然以赚钱为第一要务,短短4年想要达到和博士一样的薪资几乎不太现实,而选择读博不但在这4年里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知识,毕业后的薪资起点也是很高的。博士的地位更高在私企或是企事业单位,博士能够承担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为前端开发人员,而硕士和本科学历的员工更多是做工程实施部分。例如做人工智能,算法和创新大多数是博士来做,而平台搭建、训练、调优、数据处理和准备往往是硕士和本科来做。博士的就业机会更多很多工作单位对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有工作年限的要求,但是对博士是没有的,所以博士找工作的范围更广。在单位中,博士往往能够收到老板重用,委任要职和接触大项目的机会,从晋升角度来说也往往比硕士更快。博士的知识水准更高硕士只有1-2年的时间是用来进行专业学习的,然后便走入工作岗位,并没有发表文章的要求,例如SCI,也不需要对某个方向做深入研究。而博士不同,4-5年的研究过程中,发表文章的压力对于专业理论的研究会有本质上的提升。博士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比硕士强,但是专业理论方面一定比硕士的知识水准更高。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对博士生的日常生活感兴趣,他们是不是过着平凡枯燥的日子?客观来说博士生在第一年的时候是感到很轻松,每天不用忙着做实验,看文献等,平常就是去听学院某个导师讲讲课,有空会了就去做做试验,统计下数据,说轻松并不是安排上的轻松,而是心情上的轻松。到了第二年,博士生就是实验室的常驻人口,每天的工作基本一致,文科博士每天忙着看文献,查资料,理科博士忙着做实验、统计数据、学习软件等,要不就是带带学弟学妹,中间还会穿插着帮导师跑腿等一些小事情。在某视频网站上,有几名博士生用VLOG方式记录自己每天博士生的日常生活,看看博士生的日常生活都是什么样,是不是我们想象中,带着大黑框眼镜,走路都在思考问题的大学霸。Part.1历史博士生的一天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美好,但也没有你想象的怎么差。这是一条长达12分钟的VLOG视频的主人公是一名历史专业的博士生,他分享的是一天的博士生活与正在做研究的想法。Part.2计算机女博士的一天。在平常人的认知中,女博士都是蓬头垢面的不会打扮自己,非常的刻板严厉。其实女博士化妆打扮自己完全都是靠心情。非常真实的生活,平常就是实验实验实验,看论文看论文,写代码写代码Part.3博士生的假期博士生在想假期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假期是什么,文献没有写,论文改了吗?修改发表了吗?博士读的时候,年龄大都将近30岁了,你觉得你不急,你父母急啊,过年一道庭到聚会,长辈们肯定会说什么时候结婚?有对象了吗?你表弟小你好几岁,结婚都两个小孩了。说到这,你还有假期吗?假期时间也有在努力做实验的博士生,在她的眼中,假期就是用来做实验的。Part.4交大博士 I 如何写学术论文在视频中,博士们不仅有日常生活,还有交大博士记录分享如写 学术论文,从论文的规范、结构、选题、阅读、在到最后整理文献及及投稿,充满了细节与严谨。
说起读博,似乎每个博士生都有一肚子苦水。后学君今天给大家分享《青年参考》报的一份博士群像,让我们一起走进博士的百态生活~我其实是个“报销学”博士在北京一所985高校攻读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的戚清源,是他家乡的高考“榜眼”,本科期间就已经在C刊(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南大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一路顺利地保硕、保博,导师也是国内该领域的执牛耳者,在旁人眼中,他可谓是“学霸无双”。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但实际情况有点儿不一样。戚清源说,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来读文献、跑模型或写论文,而是“折腾报销”。他的导师同时接了好几个科研项目,还经常举行各类学术研讨会,每个项目都需要大量发票,这些繁琐的任务落在了戚清源身上。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从本科上来的学术型博士就我一个,师弟也指望不上。一次被抓差,以后(任务)都是你的。”他抱怨道。报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远超想象。戚清源挖空心思搜寻发票,几乎每天都要跑几趟学校财务处,比去图书馆的次数还多,有时师兄师姐们的报销事务也要他代劳。“(报销)总得有人干啊。”他说。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戚清源表示,他只有在出国交流的那一年才有时间好好读书。付出不会没有回报黄琛是比戚清源高一届的学长,专业是政治学,也是这所重点高校本硕博连读的高材生。他的导师“腕级”更大,是该领域最重要的教科书之一的作者。黄琛对《青年参考》报表示,这本书也有他和其他同门的贡献。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导师给框架,我们负责写,我负责两章。整本教材十余章,大半出自师门诸位弟子的手,导师亲自撰写了导论、第一章和结论部分,润色了学生们的稿件。(我们所写的内容)基本就是根据(导师)上课时的笔记改的。”教材出版后,作者一栏只写了导师的名字,不过在序言的最后,导师写明了哪些人为本书的写作“付出了努力”,包括谁具体负责了哪一章。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付出不会没有回报。黄琛的同门师弟王光宇对《青年参考》报表示,他去年能够顺利硕士毕业,完全得益于导师的鼎力相助。学院规定每名学术型硕士必须在C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才能毕业,要么是第一作者,要么导师一作、本人二作。很多博士生为了C刊发文痛苦到夜不能寐,何况是学制只有两年的硕士生?这道硬性要求几乎成了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王光宇表示,他拼命写出一篇论文,投了两家刊物都石沉大海。“杂志审稿期要3个月,不录用也不会通知你,还不能一稿多投。”眼看毕业在即,他只能向导师求助,结果当天下午就传来了好消息。导师一作、他二作,论文刊登在3月的一本C扩(扩展版核心期刊)上,王光宇得以顺利毕业。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大家基本都是跟着导师发文章,要不然根本发不出来。”他对《青年参考》说。虽然平时帮忙筹备会议、搜集资料这样的琐事没少做,但王光宇觉得自己遇到了好导师,已经很幸运了。找工作,博士有优势“是肯定的”求职难是博士们经常抱怨的问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找到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据2010年的一项研究,英国只有3.5%的理科博士获得了永久性学术职位。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为何博士毕业生总感到工作机会不足?英国剑桥研究人员职业发展机构Vitae首席执行官克莱尔·维尼表示:大多数博士毕业生想留校从事研究工作,但不是所有研究工作都在大学内部,还有一些在私人企业的研发部门,所以博士生会觉得岗位紧缺。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维尼认为,大学对博士生就业的情况要开诚布公,让学生意识到,除了专业知识外,他们还需要发展其他能力,如企业家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沟通能力等。“除了关注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我们还应该关注他们自身的情况。”维尼说。《青年参考》采访的几名没有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毕业生,他们均对这一观点深以为然。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你所学的专业并不会严格限制你的工作。”黄琛和戚清源的同届校友曾斌对《青年参考》说。虽然专业是国际政治,学术能力丝毫不差,但曾斌挤出时间自学了注册会计师课程,拿下了CPA证书。博士毕业后,曾斌进了一家咨询公司,干得风生水起。他表示,想从事什么领域、选择什么工作都是个人自由。如今转行的情况很普遍,现在在哪个领域,不代表以后会一辈子被“困”在那里。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在北京某中央部委工作的尚同喜对《青年参考》表示,他很庆幸自己读了博士。他的本科学校不算太好,虽然硕士考入了北京某985高校,但竞争依然激烈,幸运的是,这一切全部在读博阶段烟消云散。“211博士”的头衔很耀眼,在导师推荐下,尚同喜以中美富布莱特学者的身份前往哈佛大学交换学习了一年。去年毕业后,他考上了公务员,一切都顺风顺水。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博士找工作肯定比硕士容易。”尚同喜告诉《青年参考》。体制内的人也更认这个。这里本来就有好多校友,一提你的导师是谁,大家都认识,有优势是肯定的。只要摆正定位、调整心态,博士生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总会有回报。严格的学术训练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积累和更广阔的视野,无论是在研究岗位还是其他工作中都能为其带来优势。—THE END—本文来源于《青年参考报》文 / 见习记者 袁野
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将理工科分为一类,在他们的认知里,学科就分为两类:文科和理科。即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们也是将理科和工科合起来看待的,其实,理科和工科完全是两个大的学科分类,其学习方向和学科领域有很大的区别。理科理科是基础科学。其研究的科目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其目标是培养未来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方面的高级人才。在院校方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都是以理科见长的知名院校。工科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原理。结合实际生产实践积累经验所发展起来的学科。其主要的学科有土木建筑、桥梁建设、机械、水利、电工、汽车、电子信息、材料、化工制药、航空航天等。在院校方面,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哈工大等都是工科见长的知名院校。总的来说,理科研究的是科学,工科研究的是技术,理科的培养目标为科学家,工科的培养目标则是工程师。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区分和选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理科和工科在各个阶段的情况:在高中分科的时候,由于学科设置的关系,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学选择文理科,其实由于接触的并不多,很多人的选择并不是自己内心所喜欢和擅长的,也有的是从众的选择。在大学期间,理科得到了具体划分:理科和工科,这时候的学习,理科以篇理论知识,工科则倾向于技术实践。在研究生博士期间,其主要是以高新技术或产品开发为主,在这期间,实践就很重要,理科的同学相对工科就比较辛苦了。在就业的时候,总体来讲,工科就业要好于理科,因为工科生更多的是步入企业研发、设计等相关岗位,理科的则偏向于教师、管理者等。其实,单纯的抛弃理科讲工科或者抛弃工科讲理科都是不对的。它忽视了理科研究成果对工程基础发展方面的巨大推进作用。其实,理科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带动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进步,而且在现代科技领域,理科与工科的联系会愈发紧密。对于如何选择理工科,其关键在于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如果你数学物理基础扎实,抽象思维能力强,而且遇事喜欢钻研,那么建议你可以选择攻读理科,未来考研深造,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教授。如果你动手能力强,喜欢工程设计,那么就可以选择工科专业,比如土木、建筑、机械、水利等专业,未来成为一名工程师或者技术专家。一定要注意的是,在本科阶段要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因为像理科还可以转工科的,相对这样的综合型人才,社会上也是很受欢迎的,前提是你一定要明确方向,并为之努力。
2018-01-30 07:0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吴朝香 李玲玲“我希望大家未来的日子里,最重要的不是要做实验,重要的是要做自己。然后呢,最重要的也不是爱科研,最重要的是爱世界,也要爱真理。”这是日前自我调侃“一脱成名”的北大女博士秦难寻那段脱口秀《娶妻当娶女博士》中,她最希望同伴们达到的状态。秦难寻表示,脱口秀内容是其日常吐槽的集锦,女博士经常被吐槽,她也来一次小反击。几天之后,关于女博士的另一个新闻则是,广州一女博士被骗85万元……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在学博士生34.2万人,其中女性占38.63%。经常有人说,女博士,大多智商高,情商低,难相处。甚至调侃,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有多少种女生就有多少种女博士,不同学科差别也很大,不能把她们标签化。她们有嬉笑怒骂,也有迷茫忧伤,她们的生活与常人无异,却也大不相同。近日,记者走近几位与秦难寻一样在实验室的理工科女博士,和她们聊聊各自的生活。李慕紫(27岁,浙江某高校硕博连读第5年)我们实验室7个人,有6朵金花这几天,雪后的杭州,西湖美景不停刷屏。我其实离西湖不远,但还是喜欢窝在学校实验室。我怕冷,人也懒得动,就在朋友圈看雪了。呵呵,是不是觉得我生活很无趣啊,读书读傻了。大概是因为我性格比较内向吧。我算过,小学6年,初中高中6年,大学4年,硕博连读5年,今年27岁,原来从6岁起,这21年我就是从一所学校到一所学校啊,要不博士常被别人嘲笑书呆子,能不呆吗。但其实,我们自己觉得也还好,现在资讯发达,我们也没那么脱离社会。我们实验室7个人,只有一个男生。还好,我本科时已谈了男朋友,感情也还稳定,读博期间婚恋问题的确有点小难,尤其我们这种学科,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真没时间去交往。我们还有4个同学没男朋友,这次放寒假要回家前,她们都开玩笑说,回家又要被父母催婚了。对于我们这种应届读博的女生来说,快毕业时,年龄都往30岁上靠了,所以家长还是希望你赶紧结婚。刚考上硕博连读时,家人还觉得挺骄傲。但读了几年,看着以前的同学都结婚生娃了,我有时也有点恐慌,因为我知道,自己工作后肯定要先稳定几年,才能考虑这些问题,这意味着年纪又大了。学习之余,调剂品就是各种段子,比如秦难寻那段《娶妻当娶女博士》,之前就是我们实验室的热议话题,大家也互相调侃,转发给男朋友后,他就回了“哈哈”两个字,意料之中啦,他也是理科的,研究生毕业后在杭州找了工作,属于比较闷的那种。要说理工科女博士不一样的生活,或许就是我们要泡实验室,要整理各种数据,要发论文吧。还有我并不认同“博士工”的说法,读博士,就是要从导师那里学习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后能独立科研。这些都要在一个个课题或项目中,一次次实验中积累。这个寒假,我应该会比较轻松,就在几天前,一所学校通知我,对我的面试试讲很满意,这意味着我的工作基本有着落了,苦读21年终于开花结果。龚天(35岁,西安某高校博士毕业6年)找工作,第一个问题就问我有没有生小孩我博士面试时遇到一个女教授,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有男朋友吗?第二个问题是:知道学校的毕业条件是什么吗?后来一直很感激她对学生的关心。博士都在做什么?只看每天的安排,差不多像流水账:早上8点半到实验室, 晚上11点回宿舍。其实在实验室也不一定都在科研,当年大家也经常翻校内BBS、淘宝、打游戏、偷菜抢车位。但玩的时间长会内疚。要说每天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吃饭,各种评论和吐槽BBS上五花八门的帖子,大家禁止提科研问题,以免影响食欲。我们的研究方向,要发高水平SCI文章(指在SCI索引收录的期刊上刊登的论文)不太容易,压力是在不知不觉中增加的,减压的方式很多,有跑步的、打游戏的、买买买的。我简单粗暴,买一堆吃的,就着悬疑片,在宿舍窝一天。对读博的人来说,论文简直比命还重要。我读博那会儿正好赶上汶川地震,有震感,大家都往楼下跑,两个师兄跑到半道又回实验室锁门,怕里面的电脑丢了,电脑本身是小事,里面的资料没了就糟了。除了科研,找工作的时候压力也挺大。我们当时毕业就业主要两个方向,进高校,或去研究所。找工作是不难的,一般的高校和科研所都是能进的,但如果想找好一点的工作,就难了。比如高校,想进985、211这类,就会卡你的第一学历,本科必须是211,我们这种本科学校不太好的,基本没戏。研究所的话,希望招人进去能直接做项目,不需要过多培训,所以一般都要求研究方向跟它们相关。而研究所之间,待遇差别还是挺大的。说实话,博士毕业后,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继续下去,那就最好能找一个好一点的学校,加入学校的研究团队,但是一般的学校都是以教学为主,进去就是上课,科研大多单打独斗,基本上就废了。女博士更吃亏,博士毕业,年纪都不小了,大多数单位都问你有没有生过孩子。现在回头看,整个过程我算比较幸运的,男朋友是读博前就认识的,很稳定。社会上对女博士有很多段子,我身处其中,不觉得我们有多特殊,身边的女博士大多也是普通人,我们真不是所谓的“第三类人”,要说不同之处,大概就是女博士的心智更坚韧些,更抗压些。袁菲菲(36岁,重庆某高校博士毕业5年)当年刚入学,我就想退学我本来不想读博的,当时是被我爸鼓动的,为了让他高兴,就考了一下,结果竟然考上了,不去读觉得可惜,就这么去读了。结果一入学就被吓哭了。看到实验室,有一个师兄,好多年都没有毕业,突然很恐惧。我当时27岁了,想到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可怎么办啊?那会儿刚开学,还没见过导师,就想去找导师退学,被我爸制止。但当时真是痛苦,觉得自己肯定毕不了业,关键是还没有男朋友,想想就崩溃。天天哭,走在校园里默默哭,回到宿舍里放声哭,跟我一起住的一个小姑娘,很无措地看着我。现在想想,当时就是钻进了牛角尖。后来觉得反正也不能退学,那就索性先待着吧。但也没心情学习,天天看娱乐节目,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忘却一些恐慌。当时把图书馆里的小说差不多都读完了,就是不看专业有关的书、文献,因为看不下去。这样大概过了有一年半吧。和我一起入学的同门,他是全脱产读博,进来时娃才刚出生,压力更大,但还是积极投出了好几篇论文。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试一下呢。于是就开始写论文,在连中了几篇后才终于心里踏实了,这个时候已经是博士三年级了,也就是说只要大论文通过就随时可以毕业了,跟做梦一样。再说说这期间的关于找男朋友的心情,焦虑,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就越觉得找不到自己喜欢并恰巧别人也喜欢自己的人了,真觉得可能要随便找一个人凑合了。现在回想,这种想法真没必要。我现在的老公就是毕业之后认识的,我最终还是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应采访对象要求,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