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如何在误解和歧视中艰难成长红猪

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如何在误解和歧视中艰难成长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非耦

特写|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如何在误解和歧视中艰难成长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冬之华

“ 笔试面试第一却被刷下来,就因为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 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 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

凄然似秋

通知!多所高校取消专硕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将成趋势?

去年,根据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而今年再次调查,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的考生高达39%,另16%的考生表示无法确定。虽然还是有一些同学(大部分为应届生)比较介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过大趋势却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地位正在日益提升——无论是今年教育部要求“非全日制就业要与全日制平等”,还是一些高校专硕取消全日制,在当下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正如专家所言,非全日制是专业硕士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以下这些高校和专业取消了全日制专业,快来看看有哪些吧~1应用心理1.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心理学专硕研究生在2015年已经采纳非全日制培养。2.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取消了全日制招生,心理学专硕改为非全日制招生。心理学学硕改为312统考。3.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20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主要进行以下两点调整:(1)新增设非全日制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招生专业目录;(2)跨学科考生在复试过程中不再进行加试。4.南开大学2020年南开大学应用心理专硕取消了全日制招生,非全只面向非应届生。2会计硕士MPACC1.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官宣:我院MPAcc全日制脱产班2017年计划全部从夏令营和推免生中录取,不再接收统考生。2.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商学院2018年会计硕士(MPAcc)研究生招生仅招收非全日制,包括参加“中南大学商学院2018年研究生招生夏令营”的学生,如果被录取,均为非全日制。3.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的MPAcc全日制招收15人(含3名推免),非全日制招收74人。但是2018年西安交大会计硕士不招收全日制统考研究生。4.长安大学长安大学2018年在部分专业硕士学位计划招收“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582名。其中:会计专硕(30名)、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只招收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会计硕士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5.武汉大学在2017年的武汉大学MPAcc招生计划中,全日制仅招收推免,非全日制招收140人。2018年计划招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双证)共160人,实际录取人数根据报名生源和考试情况确定。6.四川大学在2018年的四川大学MPAcc招生计划中,非全日制招收160人,不再招收全日制学生。实际录取人数根据报名生源和考试情况确定。7.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会计专硕(全日制非定向)仅接受推免生。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018年的时候会计专硕全日制还招收100多个,2019年直接取消全日制,2020年也是,会计专硕的所有方向都是非全日制。9.南昌大学南昌大学也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样,2019年直接取消全日制招生工作,2020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依旧只有非全日制。类似的情况还有太原理工大学等,西工大、上理工、北信科等也是仅进行非全的招生。另一方面,根据当前各大院校接受调剂专硕的情况,接受全日制的院校仅有两所,分别是湖北经济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其余院校基本都只是接受非全日制MPAcc。3为什么只招非全日制?1.受到统一划线的影响由于教育部规定会计专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考生统一划线,变相地提高了分数线,导致非全日制的考生有很多都没能进入复试。同时规定全日制可以调非全日制,但是许多报考全日制的考生都是没有工作的,也不愿意调剂到没有派遣证的非全班,从而大大影响了非全日制的招生。2.就业为主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专硕: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说到底,学硕培养做学问的,专硕培养就业的,扩大非全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专硕定位的。4全日制和非全区别为提高在职研究生的含金量,于是在职研究生在17考研首度纳入12月统考。来详细看下全日制和非全之间的区别。1.培养方向不同专业型硕士:专业型硕士以培养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为主;非全日制硕士: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2.学制不同专硕:全日制学习,一般2年;非全:边工作边学习,一般为2-3年。5二者到底如何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考研的目的工作就业:专硕优先,就业方面相较于学硕,基本没有区别。学习年限相对较短,可以更早的踏入社会,也许就意味着你可以比考学硕的同学多一年的工作经验,对未来的工作发展很有优势。更高效的拿到学历:非全也是双证,在职可读,可捡漏名校,也可考博。2.报考难度全日制>非全日制3.社会认可度非全日制的改革目前虽然处于初步阶段,但社会认可度已经大大提高,招生单位也在逐渐提高对非全日制的认可,在招聘过程中放宽相应要求。非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现阶段无疑是捡漏名校的最佳时机。总的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得到了国家层在政策上的进一步支持,发展前景和社会认可度都将稳中向好,来日可期。现在尚德机构的专业辅导在职研究生老师开放免费1v1在线服务,不管是院校专业,就业指导,考前规划,还是学费明细,毕业时间等各方面都免费给予指导。

可谓疾矣

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有什么不同?其含金量究竟如何?

近来,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受歧视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很多读者想知道,在高校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到底有何不同,其含金量真的比全日制低吗?为此,我们邀请部分高校负责人从报考、课程设置、导师安排、毕业论文要求等方面予以解读。问题1 报考要求一样吗?初试复试要求与全日制一致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何忠伟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相对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而言的一种培养形式,其培养制度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提高就业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并使合格者获取学历学位的终身教育制度。它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或专科毕业两年以上)人员。从2017年起,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初试与全日制考生用的是同一套试题,与全日制考生的国家录取分数线一样,复试要求也与全日制考生一样。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明显优势就是兼顾工作和学习,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专业能力和学识学历。近几年,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保持稳定,主要生源是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企业员工,25至40岁年龄段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占90%以上。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学习积极性非常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学习效果非常好,已毕业的500多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正活跃在京郊农业农村第一线,把知识写在京郊大地上。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在职人员实现人生梦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学制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三年,在校最长年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根据教育部要求,培养单位可以根据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但必须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纳入抽检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就能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我们学校共有7个专业学位点同时招收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二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学位授予都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比如农业管理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采用的就是同一个培养方案,总学分都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但是,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非全日制研究生会采取周末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相比之下更重视实习环节,像农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训练就不少于6个月。其实,各高校目前都很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严把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的现代农林大学,已形成依托农工管三大学科门类的非全日制教育教学体系,今后将不断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问题2 教学内容相同吗?课程设置完全一样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王军政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教育部2017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把之前由国家组织入学资格单独统考且只授硕士学位证的在职单证硕士研究生,调整为统一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划线、统一复试、统一录取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且毕业可同时获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北京理工大学从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博士,每年大约招收非全日制硕士1000名、非全日制工程博士20至30名。从那时起,学校就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类型,这与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完全吻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学分方面,我们学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相同,包括课程内容、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位等。拿课程设置来说,非全日制学生的所有公共课、学科专业核心课和学科专业选修课,与全日制学生的要求完全一样。课程学习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上课时间为周六、周日等节假日或工作日的晚上,授课教师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招生规模比较大的MBA(含EMBA)少量(大约10%)邀请了一些国内本领域著名教师授课,工程类别硕士也邀请企业导师来校授课。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学时、考核方式和质量要求等也与全日制完全相同。在学位论文方面,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也都按照相同要求严格管理。学校还对全部学位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查和5%随机抽取送校外同行专家盲审,不合格学位论文必须修改,再审合格后才能授予学位,以保证培养质量。从毕业情况来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够在基本学制(工科三年、管理和人文社科两年)正常毕业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比例约占90%。问题3 师资有区别吗?导师安排上同等对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教育中心主任 徐炜目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只存在于工商管理学院MBA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上一直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具体到MBA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指春季招生只获取学位证书的毕业生,也就是常说的单证班。为了规范MBA招生、培养及保证教育质量,教育部从2017年起将MBA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并轨,推出全日制MBA与非全日制MBA。就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来说,二者除上课时间有区别外,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中并无差别,都建立了完整的、相同的培养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教学内容来看,二者的培养计划核心内容与要素是一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包括选修课程、任课老师、教学要求、课程考试、考核要求也都一样。以导师安排为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配备的导师是一样的,都实行双导师制。导师由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构成。学术导师来源于全校优质师资,职业导师由业界成功人士担任,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咨询、专业能力培养与鉴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专业指导,积极沟通并一起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学校、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建设好互动交流平台。非全日制MBA与全日制MBA的导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如实习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论文答辩要求等都实行统一标准。同时,他们的教育督导和质量保证体系等都完全相同。实际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区别在于:全日制研究生是周一至周五上课,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周末或业余时间上课。这种上课时间的差别,并不影响培养质量水平,用人单位完全没有必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实施差别对待。问题4 毕业论文降低要求吗?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宋志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要求,培养单位在制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在招收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过程中充分考虑、尊重非全日制研究生脱产学习的特点,确定了“内紧外松”的个性化指导培养方式,确保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在保障学位论文质量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内紧”是指学校在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规定时,既要清晰地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特殊性和困难之处,又要坚持“两个一致”原则。一是论文评审标准一致。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管理规定面向全体研究生,不区分学生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身份,学校制定完善的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体系,由学校督导组、导师、外校专家等多方参与,联动开展过程监督。二是论文环节执行一致。在论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匿名评审、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中,两种身份研究生须通过相同标准的过程考核和专家评审。如在开题阶段,学校通过开题查新保证论文选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字复制比仅在低于15%时允许进入下一环节,大于30%则直接进入延期答辩;论文评审或预答辩不通过时,学生将视情况被要求直接延期3个月、6个月或一年不等。学校坚持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关口前移提醒,严格出口管理。对于课程修读未达毕业学分要求、未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个别学生,学校管理部门会及时提醒预警,安排专人跟进,及时督促。强化研究生导师学生培养“一视同仁、同一标准”的理念,坚决淘汰不合格论文,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外松”是指学校充分考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人情况,“一人一策、一生一案”,充分调动协调教学资源,采用相对灵活的个性化指导与管理方法,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效果最优、培养质量最佳。学校长期实行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分制”,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最长修业时间延长至五年,为学生开辟求学“绿色通道”。在选课上,学校开放全部教学课堂,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依据专业培养要求和个人学习基础灵活选择课程,充分利用个人有效时间,用好学校资源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为学位论文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专业保障。现状与建议“双非”研究生就业常会遭歧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 白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包括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简称“双非”)和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两类。此前,我们学校有少数院系招收“双非”研究生,但近些年来,这些院系已停招“双非”研究生,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双非”研究生在劳动力市场求职过程中未受到足够公平的对待,就业途径不太通畅。部分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比如人们常在招聘启事中看到“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等要求,或者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全日制研究生。“双非”研究生就业举步维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用人单位对“双非”研究生非常不了解,对于上级部门是否能够给这样的学生解决户口和编制的政策也不明确,导致不敢决策,在发布招聘需求时就没有给予这类研究生机会。尽管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双非”研究生很优秀,也希望招收,但又担心后续政策问题困扰,所以不敢大胆招聘、大胆用人。就业政策的滞后未能给“双非”研究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进入实习期,“双非”研究生需要提供各种凭证,证明自己具有应届生身份,才能与企业签署三方协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无法对用人单位做到广而告之。第三,在应聘中,很多单位刻板地认为非全日制培养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以和全日制媲美。第四,部分“双非”研究生年龄偏大。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履历,在工作之后回校继续充电,但一些用人单位或具体政策在落实户口、编制时,对人员年龄有严格限制,导致“双非”研究生无法参加应聘。怎样才能消除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偏见呢?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扩大宣传与介绍,增加用人单位或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正确认知。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都属于统招统分计划,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学习方式的不同,而非学历类型的不同。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歧视,关注学生能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更公平的竞争机会。其次,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的能力水平。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专业设置,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以“高质量的人才”打消用人单位的顾虑。第三,教育、组织、人社等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打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壁垒,让非全日制研究生竞聘时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政策红利,得到同样的展示平台。来源 北京日报流程编辑 吴越

电气化

取消全日制,扩招非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春天”要来了吗

随着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中2020年已经过去了一半,2021考研的同学也就最剩下差不多150天的时间。时间越来越短,后面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各大高校公布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的时间段,同学们要留意了。小编从近年来的招生信息中发现出一丝不寻常的“味道”,那就是有很多高校在全日制招生和非全日制招生上做了调整。前两天还在讲非全日制招生就业遭受歧视,而近年来非全日制研究生扩招是暗示着非全研究生的“春天”来了吗?双双录取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正在考研的同学们,还是社会上的其它群体,大家关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知都不尽相同,所以造成二者之间的社会接受程度天差地别,甚至社会上的一些负责企业招聘的Hr都不知道二和之间的区别。所以这里有必要对它们之间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区分,在相同的条件下,全日制研究生是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所以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习方式的不同。但是由于名字的原因,导致很多人认为二者是完全相反的,这也是造成社会接受和认可程度差距很大的原因之一。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部分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扩招2020年走到了半途,已经有很多高校在陆续公布2021年考研招生简章和招生专业了,因此同学们要及时地关注这些信息,避免自己所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有了变动都不知道。同学们尤其要关注的是招生类型的变化,因为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在调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取消了全日制心理学专硕,改为非全日制招生;南开大学在2020年也明确了应用心理只招收非应届生非全日制研究生;2018年四川大学全日制会计专硕改为非全日制招生,并扩招为160人;中南财经政法2020年的会计专业只招收非全日制……这里只列举了部分高校,除此之外还有中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等,都对非全日制招生做了扩招调整。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比例正在逐年上升。扩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春天”要来了吗小编之前的文章了还在说,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处在一个付出努力相同、受教育成本较高、毕业之后就业还受歧视的尴尬境地。非全日制研究生已经招生了4年,处于目前的尴尬境地的原因也很容易分析,无非就是两点:一是认知不够;二是支持不够。那么近年来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比例的上升,是否意味着这类研究生的“春天”要来了吗?毕竟非全研究生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就业歧视,如果未来社会没有接受和吞吐非全研究生的态度和能力,那么现今的扩招就是错误的。就与受歧视各大高校在扩大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比例,肯定是有教育部门的战略支持的,所以这样的扩招决策应该不会是错误的。那么总结出来,未来的社会面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来说肯定是会越来越好的。只不过这个向好的社会面不会一夜来临,这中间是需要时间去慢慢改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春天”会来临,但是要慢慢来临。在社会待遇这方面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简直是“一无是处”,即使是出于鼓励非全日制招生的发展,相关部门也会在未来做出一些利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就业支持总结教育部曾下发《通知》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将执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坚持同一教育质量标准,不仅如此,最后两类研究生也会获取具有相同法律地位和效力的学位学历证书。尽管以目前的培养现状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在教育质量上还存在一些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在逐渐地减少,也没有人敢说全日制研究生一定比非全日制研究生强。但是二者之间的待遇和认可程度依然相差巨大,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希望未来二者之间的差距可以进一步缩小。统一为研究生你对两类研究生之间的区别了解多吗?你觉得缩小二者之间的社会认可差距,避免就业歧视问题合理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和点赞!受教育成本高,就业遭歧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出路在哪里

项羽

就业屡遭歧视,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低?这些偏见要不得

近来,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受歧视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很多读者想知道,在高校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到底有何不同,其含金量真的比全日制低吗?为此,我们邀请部分高校负责人从报考、课程设置、导师安排、毕业论文要求等方面予以解读。问题1:报考要求一样吗?初试复试要求与全日制一致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处长何忠伟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相对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而言的一种培养形式,其培养制度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提高就业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并使合格者获取学历学位的终身教育制度。它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或专科毕业两年以上)人员。从2017年起,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初试与全日制考生用的是同一套试题,与全日制考生的国家录取分数线一样,复试要求也与全日制考生一样。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明显优势就是兼顾工作和学习,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专业能力和学识学历。近几年,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保持稳定,主要生源是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企业员工,25至40岁年龄段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占90%以上。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学习积极性非常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学习效果非常好,已毕业的500多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正活跃在京郊农业农村第一线,把知识写在京郊大地上。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在职人员实现人生梦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学制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三年,在校最长年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根据教育部要求,培养单位可以根据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但必须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纳入抽检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就能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我们学校共有7个专业学位点同时招收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二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学位授予都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比如农业管理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采用的就是同一个培养方案,总学分都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但是,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非全日制研究生会采取周末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相比之下更重视实习环节,像农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训练就不少于6个月。其实,各高校目前都很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严把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的现代农林大学,已形成依托农工管三大学科门类的非全日制教育教学体系,今后将不断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问题2:教学内容相同吗?课程设置完全一样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教育部2017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把之前由国家组织入学资格单独统考且只授硕士学位证的在职单证硕士研究生,调整为统一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划线、统一复试、统一录取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且毕业可同时获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北京理工大学从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博士,每年大约招收非全日制硕士1000名、非全日制工程博士20至30名。从那时起,学校就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类型,这与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完全吻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学分方面,我们学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相同,包括课程内容、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位等。拿课程设置来说,非全日制学生的所有公共课、学科专业核心课和学科专业选修课,与全日制学生的要求完全一样。课程学习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上课时间为周六、周日等节假日或工作日的晚上,授课教师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招生规模比较大的MBA(含EMBA)少量(大约10%)邀请了一些国内本领域著名教师授课,工程类别硕士也邀请企业导师来校授课。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学时、考核方式和质量要求等也与全日制完全相同。在学位论文方面,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也都按照相同要求严格管理。学校还对全部学位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查和5%随机抽取送校外同行专家盲审,不合格学位论文必须修改,再审合格后才能授予学位,以保证培养质量。从毕业情况来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够在基本学制(工科三年、管理和人文社科两年)正常毕业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比例约占90%。问题3:师资有区别吗?导师安排上同等对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教育中心主任 徐炜目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只存在于工商管理学院MBA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上一直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具体到MBA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指春季招生只获取学位证书的毕业生,也就是常说的单证班。为了规范MBA招生、培养及保证教育质量,教育部从2017年起将MBA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并轨,推出全日制MBA与非全日制MBA。就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来说,二者除上课时间有区别外,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中并无差别,都建立了完整的、相同的培养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教学内容来看,二者的培养计划核心内容与要素是一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包括选修课程、任课老师、教学要求、课程考试、考核要求也都一样。以导师安排为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配备的导师是一样的,都实行双导师制。导师由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构成。学术导师来源于全校优质师资,职业导师由业界成功人士担任,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咨询、专业能力培养与鉴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专业指导,积极沟通并一起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学校、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建设好互动交流平台。非全日制MBA与全日制MBA的导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如实习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论文答辩要求等都实行统一标准。同时,他们的教育督导和质量保证体系等都完全相同。实际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区别在于:全日制研究生是周一至周五上课,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周末或业余时间上课。这种上课时间的差别,并不影响培养质量水平,用人单位完全没有必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实施差别对待。问题4:毕业论文降低要求吗?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宋志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要求,培养单位在制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在招收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过程中充分考虑、尊重非全日制研究生脱产学习的特点,确定了“内紧外松”的个性化指导培养方式,确保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在保障学位论文质量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内紧”是指学校在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规定时,既要清晰地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特殊性和困难之处,又要坚持“两个一致”原则。一是论文评审标准一致。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管理规定面向全体研究生,不区分学生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身份,学校制定完善的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体系,由学校督导组、导师、外校专家等多方参与,联动开展过程监督。二是论文环节执行一致。在论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匿名评审、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中,两种身份研究生须通过相同标准的过程考核和专家评审。如在开题阶段,学校通过开题查新保证论文选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字复制比仅在低于15%时允许进入下一环节,大于30%则直接进入延期答辩;论文评审或预答辩不通过时,学生将视情况被要求直接延期3个月、6个月或一年不等。学校坚持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关口前移提醒,严格出口管理。对于课程修读未达毕业学分要求、未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个别学生,学校管理部门会及时提醒预警,安排专人跟进,及时督促。强化研究生导师学生培养“一视同仁、同一标准”的理念,坚决淘汰不合格论文,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外松”是指学校充分考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人情况,“一人一策、一生一案”,充分调动协调教学资源,采用相对灵活的个性化指导与管理方法,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效果最优、培养质量最佳。学校长期实行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分制”,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最长修业时间延长至五年,为学生开辟求学“绿色通道”。在选课上,学校开放全部教学课堂,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依据专业培养要求和个人学习基础灵活选择课程,充分利用个人有效时间,用好学校资源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为学位论文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专业保障。【现状与建议】“双非”研究生就业常会遭歧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白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包括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简称“双非”)和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两类。此前,我们学校有少数院系招收“双非”研究生,但近些年来,这些院系已停招“双非”研究生,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双非”研究生在劳动力市场求职过程中未受到足够公平的对待,就业途径不太通畅。部分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比如人们常在招聘启事中看到“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等要求,或者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全日制研究生。“双非”研究生就业举步维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用人单位对“双非”研究生非常不了解,对于上级部门是否能够给这样的学生解决户口和编制的政策也不明确,导致不敢决策,在发布招聘需求时就没有给予这类研究生机会。尽管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双非”研究生很优秀,也希望招收,但又担心后续政策问题困扰,所以不敢大胆招聘、大胆用人。就业政策的滞后未能给“双非”研究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进入实习期,“双非”研究生需要提供各种凭证,证明自己具有应届生身份,才能与企业签署三方协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无法对用人单位做到广而告之。第三,在应聘中,很多单位刻板地认为非全日制培养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以和全日制媲美。第四,部分“双非”研究生年龄偏大。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履历,在工作之后回校继续充电,但一些用人单位或具体政策在落实户口、编制时,对人员年龄有严格限制,导致“双非”研究生无法参加应聘。怎样才能消除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偏见呢?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扩大宣传与介绍,增加用人单位或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正确认知。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都属于统招统分计划,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学习方式的不同,而非学历类型的不同。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歧视,关注学生能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更公平的竞争机会。其次,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的能力水平。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专业设置,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以“高质量的人才”打消用人单位的顾虑。第三,教育、组织、人社等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打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壁垒,让非全日制研究生竞聘时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政策红利,得到同样的展示平台。视觉中国供图

升毅

非全日研究生的春天来了!越来越多高校招收非全

不少在职的同学还在犹豫,那种周末上课的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是否值得读?小编想说,非常值得!自从非全日制研究生并入研究生统一招生序列后,其含金量早就提升了。甚至许多学校将一些专业由全日制招生改为非全日制招生。小编来给大家举一些例子:2020年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业目录中会计专硕明确表明只招收非全日制。2020年四川大学会计专硕招生计划,只招收非全日制60人。北师大心理学专硕研究生在2015年已经采纳非全日制培养,南开大学应用心理也是仅仅招生非全日制,华中师范大学也将心理学专硕改为非全日制招生。为什么这么多学校单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因为这是国家资源性的、政策性的倾斜。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说到底,学硕才是培养做学问的,专硕就是培养就业的,扩大非全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专硕定位的。这几年全日制改非全日制的专业,主要有新闻传播、金融硕士、会计硕士、审计硕士等,这些都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小编的闺蜜姗姗报考北理工的项目管理非全日制研究生,她就在课程中学到了非常多很实际的、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她边读书学习边在工作中运用。而且非全日制的授课老师不仅有学校内的教授,还会有很多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的社会工作人员。这些社会工作人员授课质量也很高,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小编有次遇到一位在北大工程管理非全班授课的兼职讲师,他平时在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工作,有时飞到北大当一位兼职讲师,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能够感觉他睿智的谈吐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当我们还对非全日制有很多偏见时,非全日制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都已经在悄悄提高,他们并不像大家传统认知中,这就是一个“水证”,如今这个研究生是需要和全日制学生一样,辛苦付出才能拿到的“双证”。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注意事项在报考非全日制的研究生,还是有很多注意事项的。小编查询了相关资料,可以给大家如下提示:一定要挑好学校,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要求高,一方面要看学校的专业师资,也要看校外师资的水平。同时还要查看学校开展非全日制培养的经验、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水平和学校所能整合的社会资源。在报考时,是否选择定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慎重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定向的含义非全日制研究生定向是指在入学前就确定了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一般需要签订定向协议才可以入学。录取前考生工作单位、录取学校和考生本人三方需要签署定向培养协议。其档案、户口、人事以及工资关系仍然会留在原工作单位,是没有派遣证和报到证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定向的含义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定向是指在录取时不确定毕业后的工作单位。选择非定向在校期间能享受到国家规定奖学金和其它生活方面待遇。入学时报名者要将档案、户口、人事和工资关系转移到学校,不能按期转入档案的会被取消入学资格;毕业后要服从国家的就业指导,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安排或者是实行双向选择。同时非定向是有派遣证和报到证的。通过今天小编为大家的分析,是不是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有了新的认知?你是想考全日制研究生还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呢?如果大家有更多疑问,可以给小编留言哟!

韩魏为铗

非全日制专硕变成了鸡肋,读还是不读,是个问题

2021年研究生招生开始了,好消息是扩招,不利的消息是学硕扩招有限,主要扩招的是专硕,而大部分专硕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多以前招全日制专硕的大学今年也变了,专硕全变成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来源标明: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定向研究生意思是有工作单位,培养完成哪里来哪里去。由于国家相关单位对非全研究生毕业后工作安排和待遇没有相应规定,所以非全研究生都很迷茫,究竟该不该读非全研究生呢?真是有点纠结了。毕业后按应届生应聘无人理,只有回原单位继续上班,而单位对非全研究生又没有政策,真是如鸡肋,读之无味弃之可惜啊!现在都说考研,可是大部分学校又都改方案了,好点专业的研究生主要以推免为主,留给考研的名额实在太少了。像经管类学硕主要以推免为主,想考研不说难于上青天,得是学霸中的学霸才能考上。容易点的都是比较差的专业,像传说中的生化环材、人文社科之类的。近期不断关注各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发现很多大学非全日制专硕招生数量庞大,每个专业招生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昌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长安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同济大学等等,文科类全日制研究生大部分招推免生,专硕大部分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吉林大学更有意思了,招的大部分是学硕,专硕招的很少,虽然是全日制,但招生数量少的不能再少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虽然国家要求和全日制同等待遇,但企业招聘时明确要求:全日制硕士。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很高,一般在6.8万-8万/年,两年学费在16万左右。花了很多钱,浪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或者说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而最为烦恼的一点很多同学可能没有想到:如果没有就业的本科生直接读非全,毕业以后可能面临不是应届生的问题,找工作只能通过社会招聘,那就业就相当难了,渠道窄了很多,好单位基本进不去了,只要报考非全日制硕士时选择“定向”专业的话,没有派遣证,意味着不是应届生,这点一定要注意。所以非全日制专硕读还是不读,真是个大问题。如果只是要个文凭,对以后晋升职称也许有用,如果晋升职称时也要求全日制,那真是一点用也没有了。如果单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那还是可以读的。另外应届本科生读非全专硕,还是先找到工作再读吧,边工作边读能减轻不少经济压力,也会读更好。

母与子

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究竟如何

来源:北京日报近来,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受歧视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很多读者想知道,在高校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到底有何不同,其含金量真的比全日制低吗?为此,我们邀请部分高校负责人从报考、课程设置、导师安排、毕业论文要求等方面予以解读。问题1 报考要求一样吗?初试复试要求与全日制一致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何忠伟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相对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而言的一种培养形式,其培养制度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提高就业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并使合格者获取学历学位的终身教育制度。它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或专科毕业两年以上)人员。从2017年起,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初试与全日制考生用的是同一套试题,与全日制考生的国家录取分数线一样,复试要求也与全日制考生一样。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明显优势就是兼顾工作和学习,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提升专业能力和学识学历。近几年,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保持稳定,主要生源是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企业员工,25至40岁年龄段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占90%以上。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学习积极性非常高,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学习效果非常好,已毕业的500多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正活跃在京郊农业农村第一线,把知识写在京郊大地上。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在职人员实现人生梦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学制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三年,在校最长年限一般不超过五年。根据教育部要求,培养单位可以根据学习形式和生源特点,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但必须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纳入抽检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就能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我们学校共有7个专业学位点同时招收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二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学位授予都是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比如农业管理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采用的就是同一个培养方案,总学分都不少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4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但是,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际情况,非全日制研究生会采取周末集中授课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相比之下更重视实习环节,像农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训练就不少于6个月。其实,各高校目前都很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严把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的现代农林大学,已形成依托农工管三大学科门类的非全日制教育教学体系,今后将不断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问题2 教学内容相同吗?课程设置完全一样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王军政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教育部2017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把之前由国家组织入学资格单独统考且只授硕士学位证的在职单证硕士研究生,调整为统一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划线、统一复试、统一录取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且毕业可同时获毕业证和学位证(双证)。北京理工大学从2017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9年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工程博士,每年大约招收非全日制硕士1000名、非全日制工程博士20至30名。从那时起,学校就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类型,这与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完全吻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学分方面,我们学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相同,包括课程内容、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位等。拿课程设置来说,非全日制学生的所有公共课、学科专业核心课和学科专业选修课,与全日制学生的要求完全一样。课程学习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上课时间为周六、周日等节假日或工作日的晚上,授课教师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招生规模比较大的MBA(含EMBA)少量(大约10%)邀请了一些国内本领域著名教师授课,工程类别硕士也邀请企业导师来校授课。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学时、考核方式和质量要求等也与全日制完全相同。在学位论文方面,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也都按照相同要求严格管理。学校还对全部学位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查和5%随机抽取送校外同行专家盲审,不合格学位论文必须修改,再审合格后才能授予学位,以保证培养质量。从毕业情况来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够在基本学制(工科三年、管理和人文社科两年)正常毕业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比例约占90%。问题3 师资有区别吗?导师安排上同等对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兼MBA教育中心主任 徐炜目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只存在于工商管理学院MBA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上一直一视同仁,无差别对待。具体到MBA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指春季招生只获取学位证书的毕业生,也就是常说的单证班。为了规范MBA招生、培养及保证教育质量,教育部从2017年起将MBA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并轨,推出全日制MBA与非全日制MBA。就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来说,二者除上课时间有区别外,在考试和录取过程中并无差别,都建立了完整的、相同的培养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从教学内容来看,二者的培养计划核心内容与要素是一样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包括选修课程、任课老师、教学要求、课程考试、考核要求也都一样。以导师安排为例。我们学校的非全日制MBA和全日制MBA配备的导师是一样的,都实行双导师制。导师由学术导师和职业导师构成。学术导师来源于全校优质师资,职业导师由业界成功人士担任,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咨询、专业能力培养与鉴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专业指导,积极沟通并一起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学校、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建设好互动交流平台。非全日制MBA与全日制MBA的导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如实习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及论文答辩要求等都实行统一标准。同时,他们的教育督导和质量保证体系等都完全相同。实际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区别在于:全日制研究生是周一至周五上课,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周末或业余时间上课。这种上课时间的差别,并不影响培养质量水平,用人单位完全没有必要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实施差别对待。问题4 毕业论文降低要求吗?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宋志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要求,培养单位在制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北方工业大学在招收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过程中充分考虑、尊重非全日制研究生脱产学习的特点,确定了“内紧外松”的个性化指导培养方式,确保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同等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在保障学位论文质量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内紧”是指学校在制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规定时,既要清晰地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特殊性和困难之处,又要坚持“两个一致”原则。一是论文评审标准一致。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管理规定面向全体研究生,不区分学生的全日制或非全日制身份,学校制定完善的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体系,由学校督导组、导师、外校专家等多方参与,联动开展过程监督。二是论文环节执行一致。在论文开题答辩、中期检查、匿名评审、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中,两种身份研究生须通过相同标准的过程考核和专家评审。如在开题阶段,学校通过开题查新保证论文选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文字复制比仅在低于15%时允许进入下一环节,大于30%则直接进入延期答辩;论文评审或预答辩不通过时,学生将视情况被要求直接延期3个月、6个月或一年不等。学校坚持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关口前移提醒,严格出口管理。对于课程修读未达毕业学分要求、未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个别学生,学校管理部门会及时提醒预警,安排专人跟进,及时督促。强化研究生导师学生培养“一视同仁、同一标准”的理念,坚决淘汰不合格论文,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外松”是指学校充分考虑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人情况,“一人一策、一生一案”,充分调动协调教学资源,采用相对灵活的个性化指导与管理方法,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效果最优、培养质量最佳。学校长期实行研究生培养“弹性学分制”,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最长修业时间延长至五年,为学生开辟求学“绿色通道”。在选课上,学校开放全部教学课堂,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依据专业培养要求和个人学习基础灵活选择课程,充分利用个人有效时间,用好学校资源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为学位论文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专业保障。现状与建议“双非”研究生就业常会遭歧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 白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式包括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简称“双非”)和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两类。此前,我们学校有少数院系招收“双非”研究生,但近些年来,这些院系已停招“双非”研究生,仅招收非全日制定向研究生。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双非”研究生在劳动力市场求职过程中未受到足够公平的对待,就业途径不太通畅。部分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比如人们常在招聘启事中看到“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等要求,或者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全日制研究生。“双非”研究生就业举步维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用人单位对“双非”研究生非常不了解,对于上级部门是否能够给这样的学生解决户口和编制的政策也不明确,导致不敢决策,在发布招聘需求时就没有给予这类研究生机会。尽管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双非”研究生很优秀,也希望招收,但又担心后续政策问题困扰,所以不敢大胆招聘、大胆用人。就业政策的滞后未能给“双非”研究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进入实习期,“双非”研究生需要提供各种凭证,证明自己具有应届生身份,才能与企业签署三方协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无法对用人单位做到广而告之。第三,在应聘中,很多单位刻板地认为非全日制培养的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以和全日制媲美。第四,部分“双非”研究生年龄偏大。他们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履历,在工作之后回校继续充电,但一些用人单位或具体政策在落实户口、编制时,对人员年龄有严格限制,导致“双非”研究生无法参加应聘。怎样才能消除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偏见呢?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扩大宣传与介绍,增加用人单位或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正确认知。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都属于统招统分计划,学历类型同为普通高等教育。两者的唯一区别在于学习方式的不同,而非学历类型的不同。用人单位应该消除歧视,关注学生能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更公平的竞争机会。其次,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的能力水平。建议高校进一步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专业设置,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以“高质量的人才”打消用人单位的顾虑。第三,教育、组织、人社等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打通劳动力市场政策壁垒,让非全日制研究生竞聘时可以享受到同等的政策红利,得到同样的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