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中共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正华一行到沈阳化工大学开展调研,省委政策研室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处处长周健、一级主任科员徐凤伟陪同调研。当天上午9时,调研座谈会室召开。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网络视频形式参会)、副校长笪可宁,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费建民、北方华锦集团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付传玉,沈阳化工集团石蜡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姜立辉,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英、高级工程师韩微微出席座谈会。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院(部)负责人及相关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笪可宁主持。她首先对杨正华副主任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历史以及近几年学校在服务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得工作。许光文通过视频连线对杨正华副主任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技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省委政策研究室这次调研活动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学校相关工作的认可。当前,辽宁正处在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推动工业振兴已成为辽宁省振兴发展的突破点。学校具备人才和科研优势,在辽宁省石化产业优化升级,拉长产业链条方面能够发挥很大作用。他表示,希望本次座谈会能够为省委省政府制定全省石化行业的决策部署提供一些对策建议,也希望省委省政府继续关心支持学校发展。随后,学校参会人员和企业代表就石化产业及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辽宁省石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十四五”发展重点、辽宁省高端化工品竞争力分析、辽宁省聚烯烃产品情况分析、石油基与生物基高分子的发展前景与未来、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辽宁省无机非金属矿的高值化利用、菱镁资源(辽宁)绿色开发高端利用产业与科技需求分析、石油化工行业环保与安全产业分析及技术需求、沈阳化工大学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内容进行了交流。交流汇报结束后,杨正华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沈阳化工大学对本次调研座谈会准备充分、交流内容全面,既对辽宁石化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也充分展现了化工大学相关的科研成果。他强调,本次调研工作是全面落实辽宁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积极落实辽宁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相关要求,研究深入推进辽宁结构调整,更好地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动全省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辽宁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当前,辽宁石化行业虽然体量大,但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仍处在产业链后端和价值链低端。如何提高石化产业附加值,促进辽宁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辽宁省在全国石化产业中的地位已刻不容缓,也是辽宁省做好“三篇大文章”和深度开发“原字号”的必然要求。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理清辽宁石化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集中发展哪些产业,依托何种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科技政策等方式能够将这些产业做大做强。沈阳化工大学近些年积极投入辽宁的振兴发展,聚焦辽宁石化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有市场、有前景的应用成果,为辽宁省石化行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贡献。他表示,本次调研座谈会取得了预期成果,希望沈阳化工大学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全省石化行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座谈会后,杨正华一行在笪可宁等陪同下,调研参观了辽宁省高效化工混合技术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训中心、辽宁省高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研究中心和资源化工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与实验室负责人进行交流讨论。(通讯员:沈阳化工大学杨春波)
未来网高校频道7月30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刘珊珊)7月23日,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主任田东泉,副主任王国辉一行6人到沈阳化工大学进行工作调研,与该校校长许光文、副校长笪可宁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田东泉一行抵达学校后,在笪可宁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辽宁省化工静态混合反应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领军人才吴剑华教授介绍了国际领先的化工静态混合反应技术在辽宁应用情况。田东泉主任指出,静态混合反应技术助力了辽宁省许多国有企业产业技术转型升级,今后要将此项技术在环保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随后,调研组来到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实训中心,田东泉主任听取了省劳动模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方庆红关于天然杜仲胶新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的汇报以及橡胶、塑料两条生产线的介绍。田东泉主任表示,在东北地区,化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特别是橡塑材料高性能化方向是很有特色的,今后要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多出成果,进一步为航空、国防领域贡献力量。在资源化工与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校长许光文教授介绍了团队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相关技术成果在辽宁的应用情况,包括废轮胎炼油、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菱镁矿轻烧技术都已经在辽宁落地。田东泉主任对学校的创新科技和科技成果转化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表示中心会继续支持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快速增长和质量提升,共同推动辽宁省“一带五基地”建设发展。参观结束后,在校部第八会议室召开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与沈阳化工大学调研座谈会,校长许光文、副校长笪可宁与田东泉主任一行进行了深入交流。校党委宣传部、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展规划处、人事处、大学科技园、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部门、学院负责人和相关教授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副校长笪可宁主持。座谈会上,许光文首先致欢迎词,对田东泉主任一行来校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省技术创新研发工程中心对学校发展的关心表示由衷的感谢。许光文校长从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办学特色、科技创新及主要成果、引进人才发挥关键作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请示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沈阳化工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专门服务化工行业的高校,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对社会实践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积淀,是辽宁省高校中建立联盟最多的学校,与产业、企业接触密切,68年来为国家和地方输送近10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学校立足辽宁的资源,在前沿科技化、资源化工、资源与环境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并落地转化,为辽宁的精细化工发展贡献了大量的人力与智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几千亿产值。在引进人才发挥作用方面,学校实施引育并举措施汇聚高端人才,以最大的诚意为辽宁化工产业发展吸引人才,以干事创业和服务辽宁振兴用好人才,高端人才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重大成果转化与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都成果显著。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请示方面,许光文校长希望,中心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在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等方面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田东泉对该校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介绍了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的建设发展情况。他表示,中心围绕辽宁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科技供给侧改革,开展战略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布局、人才聚集等协调服务工作。近期正在推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即省市共建、省市联动,经常到各市调研,了解地方的人才、技术需求。此次到沈阳化工大学走访调研,感触颇多,特别是了解到化大的科技创新成果,有许多方面可以与地方和企业合作。比如,在鞍山调研时发现当地将菱镁产业作为重点工作,希望化大在菱镁技术多给予支持,通过三方的努力,让菱镁产业在鞍山落地生根。另外,在朝阳调研时发现当地材料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化大可以与其进行有效的对接,争取推动朝阳的新材料产业化。他指出,中心不断以科技创新为纽带,进一步做好政府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对接沟通桥梁,着力扩大“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平台各方资源,不断推动企业、高校院所和投融资机构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辽宁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双方就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分析测试中心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具体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据了解,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全省“一带五基地”建设与发展的一个服务保障新平台,由省科技厅所属辽宁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中心(辽宁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辽宁省科技人才服务中心)、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辽宁生产力促进中心、辽宁省科技情报研究所(辽宁省科技档案馆),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所属辽宁省引进俄罗斯专家工作管理办公室整合组建,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油头大’不是劣势,而是优势。重点是如何将油头后面的‘腰身’抻长,让‘化尾’舞起来。”在11月13日举行的辽宁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暨精细化工产业对接会(以下简称“对接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的主题演讲,一语道破了辽宁石化产业目前发展的瓶颈与方向,引起了台下广泛共鸣。这样的真知灼见,在整场对接会上波属云委。针对辽宁、关注石化、聚焦瓶颈、直面问题,是这次对接会给参会企业的最大感受。产业优势突出,是嘉宾们对辽宁石化产业的一致印象,也是企业家们对辽投资信心的源泉。去年刚刚落户辽宁的大连新阳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锦平表示:“选择辽宁与这里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密不可分,来到这里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如今,与像恒力石化这样的国际领军企业比邻而居,与众多上下游企业近在咫尺,胡锦平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辽宁是我国石油和化工大省,具有良好的石化工业基础。由是东北及蒙东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区位优势突出。还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等机构都坐落在这。所以这里吸引、培育恒力石化、逸盛大化、福佳集团等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石化企业。”说起辽宁优势李寿生赞不绝口。但同时大家也共同意识到,辽宁石化的潜力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厚重“油头”身后的产业链条还需要延伸得更长,发展得更完善。谈及产业结构,已将自己视作半个辽宁人的恒力石化(大连)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锦语出中肯:“当前辽宁石化产业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下游,怎能从‘油’到‘化’甚至是到材料的转变是个大话题。我认为辽宁可通过大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转型,通过大项目吸引更多下游链条投资。恒力石化目前已完成了从炼油到芳烃到乙烯、乙二醇等原料产业布局,下一步我们将投入更多精力在下游产业方面,也希望与更多辽宁企业携手向前。”延伸产业链,创新技术是核心领域。当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叶茂将《低碳资源精细化发展路径》的演讲主题抛出后,不少参会企业代表开始认真记录。这正是下游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对他们而言这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将产业链拉长,辽企蓄势待发。但独木不成林,合作共赢是研讨中大家达成的共识。利安德巴赛尔中国合资业务及聚烯烃业务副总裁付立民在洽谈会上表示:“利安德巴赛尔发展至今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而这些合作伙伴都是通过不同平台结识,一点一点逐步积累形成的。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平台,帮助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共同发展。”盘锦格凯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金明表示:“借力这次对接会,我与周围的企业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还与几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希望未来互相助力一起前行。”眼看夜幕降临,会议进入尾声,但参会嘉宾们依旧恋恋不舍丝毫没有倦意,不断地换名片、加好友……合作种子已埋下,未来牵手将可期。【来源:辽宁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2月9日,辽宁菱镁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进会在沈阳化工大学隆重举行。辽宁省政府、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生态环境厅、省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中心相关领导,鞍山市委书记、常务副市长、海城市委书记出席会议。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省特种资源产业发展中心等省级相关部门领导;鞍山(海城)市、大石桥市等8位菱镁产业相关市县领导;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鞍山七彩化学、沈化集团、沈阳百傲化学、辽宁奥克集团、辽宁友谊化工有限公司,沈阳化工大学、辽东学院、东北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营口理工学院、辽宁学院等30余所企业、高校相关负责人、专家、教授200余人参加会议。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致欢迎辞。他指出,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国策要求。省委省政府坚持辽宁振兴,关键是工业振兴的战略,提出重点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的发展要求。他表示,沈阳化工大学将与鞍山(海城)市、各合作高校、企业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响应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阶段性工作成果,积极主动跨入新时代、进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担当新使命,为辽宁全面、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海城市委书记致辞。他指出,此次沈阳化工大学与海城市签署融合创新驱动菱镁产业高层发展投资协议,是构建让企业做盟主,形成政府围绕企业转、企业围绕市场转、创新围绕需求转的良性循环的一次生动实践。他表示,今后,海城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支持各级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海城开展合作,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助力添彩。在详细介绍签约项目后,沈阳化工大学、海城(腾鳌)经济开发区、海城镁矿集团有限公司、辽宁金隆溪科技有限公司、辽宁隆镁科技有限公司、辽宁麦格尼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签署了《沈阳化工大学—鞍山海城市产学研融合 驱动菱镁产业聚集区高质量发展投资协议》。此次签署10.6亿投资协议,包括“辽宁省资源化工与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沈阳化工大学菱镁产业学院”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菱镁固废化工材料高值利用技术与基地集成示范”工程三个项目。“辽宁省资源化工与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由海城(腾鳌)经济开发区与沈阳化工大学共同建设,初期总投资1亿元;“沈阳化工大学菱镁产业学院”,由海城(腾鳌)经济开发区与沈阳化工大学共建,总投资1亿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产业化工程”,依托由沈阳化工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菱镁固废化工材料高值利用技术与基地集成示范”形成的技术,将在海城菱镁产业聚集区投资8.6亿,建设“2400万平米菱镁矿基阻燃型建筑板材生产示范工程”、“40万吨/年菱镁矿输送床闪速轻烧及3万立方清洁煤制气示范工程”、2套“20万吨/年菱镁矿悬浮煅烧”应用工程和“5000吨/年阻燃剂型氢氧化镁产业化工程”等五个工程。鞍山市市委书记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是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推进菱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一个重要举措,标志着辽宁省菱镁产业走上了依靠技术创新加快发展的新历程。我们要打破区域化壁垒及封闭发展模式,引进新技术及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菱镁产业和企业整合。他希望,沈阳化工大学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组成强大的科研团队,以强大的科研优势助推辽宁菱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签约人代表、助签嘉宾共同点亮电子屏幕,完成项目建设启动仪式。【来源:鞍山市工信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未来网高校频道9月24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魏韬)9月21日,由辽宁省教育厅主办,辽宁省化工类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联合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承办的第一届“东盛杯”辽宁省化工材料与技术研究生创新大赛在该校隆重举行。 该校研究生院院长葛铁军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代表学校向莅临活动的各位领导、来宾、参赛同学和观摩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大赛的基本情况。党总支副书记陈 涛公布本次大赛的预赛成绩和前期准备结果并宣读本次决赛计分标准和规则。 经过激烈的角逐,依据专家现场打分方式共产生了20支获奖团队。 大赛在当天下午顺利落下帷幕。辽宁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陈 涛,沈阳化工大学副校长杨学印,营口东盛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文起东,沈阳化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葛铁军,研究生院党总支书记衣福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方庆红,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刘云义以及大赛评委出席了闭幕式。12个高校的97支参赛队参加了闭幕式。 闭幕式上,杨学印副校长致闭幕词。他指出,本次大赛,第一,有热度。参赛的同学热情高涨,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在更大范围上传播了创新文化。第二,有高度。本届大赛作品不仅对科研,生产实践产生的问题提出新想法,还积极开拓新的领域。第三,有广度。大赛作品涵盖化工、材料领域的各种项目,多角度、多途径开发新项目。他希望,广大青年学生牢记总书记嘱托,释放青春正能量,争做时代追梦人,把创新精神投身于祖国建设中,把人生理想融入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努力将新一代科技贡献书写在新中国的史册上。 研究生院党总支书记衣福艳公布本次比赛成绩和获奖选手名单。化工组和材料组各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详见附录)。 营口东盛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文起东先生致辞。文起东先生简要介绍了东盛事业有限公司的最新发展状况。他指出,创新大赛是一种优秀的机制。大赛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激情,培养学生以独特的视觉寻找创新点,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打下一定基础。他希望同学们,时时刻刻牢记思考和创新,将创新养成一种习惯,将会受益一生。 最后,辽宁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陈 涛作总结讲话。他对第一届“东盛杯”辽宁省化工材料与技术研究生创新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创新方法是科技创新的手段,先进的创新方法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武器。他希望同学们,将创新思维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勇敢地担当起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的重任,敢于吃苦、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创新创业的洪流中争做创新时代的主导力量,实现自身价值,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他希望,大赛在未来可以更进一步,将眼光放长远,把学生们再次重新组合,不断调整创新机制,将目标定位为成为国家级赛事,进一步锻炼学生能力,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中国江苏网6月24日泰州讯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科技新长征”活动精神,高位嫁接大院大所科研成果,加快园区化工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今日,泰兴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研究院协同泰兴市科技镇长团赴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工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交流。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高岩陪同泰兴市副市长、科技镇长团团长黄锁明以及精细化工产业研究院负责人周亚东一行参观了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展示馆和实验室,介绍了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和相关产品及应用实例。在化工学院会议室进行了交流座谈。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郭新闻致欢迎辞,黄锁明和周亚东分别介绍了泰兴市基本情况和“新时代科技新长征”活动、泰兴经济开发区情况,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主任张文珍和药学系副主任孟庆伟分别介绍了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以及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基本情况。双方均认为,泰兴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与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和成果非常契合,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有进一步深入合作的空间,并对泰兴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研究院建设及双方合作模式进行了交流讨论。黄锁明一行在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拜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孝军,向彭院士汇报了泰兴经济开发区江苏锦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期项目合作情况。彭孝军对泰兴经济开发区与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进一步合作以及泰兴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精细化工领域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开展功能化、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的结构设计、功能调控和清洁制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和汇聚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研究生800余人,年研究经费7000余万元。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现有教职工40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3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25人。学院建有国内一流的化工学科群,“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辽宁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在2006年、2012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2016年教育部全国学科评估进入A档。
9月4日下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以视频会议形式宣布党组关于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凌逸群到会并讲话,炼油事业部总经理陈尧焕主持会议,党组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周予川宣读任免决定。大连(抚顺)院领导班子成员、在家的副总师及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根据工作需要,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研究,并征得中共辽宁省委员会同意,作出对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侯栓弟任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杜艳泽任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鉴于年龄原因,免去方向晨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党委委员、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职务,办理退休手续。凌逸群表示,这次大连院领导班子调整,是一次正常的组织调整。希望大连院全体干部员工都能站在全局高度,自觉与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党组决定,全力支持新班子工作,做到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来源:海贝能源公众号)中国石化天津石化重要人事变动中国石化金陵石化重要人事变动
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琪)7月28日记者获悉,教育部同意撤销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两所独立学院的建制。据悉,两所院校均已停止招生。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于2003年1月成立,是中国医科大学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新型独立学院,已于2012停止招生;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是由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和新中国第一所煤矿安全科研院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创办的独立学院,2013年及以后不再招生。记者了解到,此前辽宁省教育厅向教育部提交了关于撤销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顺华能源学院和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建制的请示。7月,教育部作出批复称,经研究,同意撤销两所学院的建制,并请辽宁省教育厅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规定,做好两所院校剩余资产的处置工作,收回印章。据悉,教育部今年5月印发的依申请公开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未来其转设路径分为转为民办、公办和终止办学三种。其中,已停止招生,或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转设,或举办者主动提出且条件具备的,终止办学,撤销建制。辽宁此次撤销建制的两所独立学院即属于该种情形。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李铭
11月25日,由辽宁省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中心依托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省高校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辽宁省膨润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成功召开。辽宁省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中心主任侯慧明、沈阳化工大学副校长笪可宁、辽宁省特种资源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韩光启、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膨润土专委会秘书长邵晨、辽宁省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秘书长张国栋及相关企业、院校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沈阳化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建伟主持。在成立大会上,与会来宾观看了沈阳化工大学宣传片。韩光启详细介绍了辽宁省膨润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专家委员会情况。辽宁省膨润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旨在充分发挥辽宁省膨润土资源优势,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和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而推进全省膨润土行业高质量发展。侯慧明和笪可宁共同为辽宁省膨润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授牌,辽宁省膨润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沈阳化工大学王国胜教授上台领授。建平慧营化工有限公司、朝阳庆建矿业有限公司分别与辽宁省膨润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签订膨润土新材料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校企双方将在膨润土新材料的开发、加工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笪可宁致辞。她代表学校对辽宁省膨润土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辽宁省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中心对沈阳化工大学及膨润土研究团队的信任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学校始终根植在东北大地,为辽宁的特种资源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多年来,学校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得到社会和行业的广泛认可。她表示,学校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开发和产学研合作,打造以膨润土新材料为代表的各种资源新材料研究基地,将辽宁省膨润土新材料工程中心建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膨润土新材料研究中心,打造科教融合创新以及膨润土产业技术创新应用的示范,为辽宁省膨润土高附加值利用及新材料开发提供科学支撑。侯慧明作讲话。他代表辽宁省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中心对各位专家和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多年来为辽宁省膨润土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表示,成立大会的召开旨在共同探讨产业规划、政策研究以及膨润土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问题。他指出,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辽宁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加工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在稳步推进,精深加工比例在逐渐提高。对于研究中心今后的发展,他提出四点意见:一要广泛汇聚资源,做好技术力量整合,组建专家委员会,并形成各参与高校科研院所分工协作、各有侧重;二要瞄准制约辽宁省行业发展和关键技术开展攻关,不断提升产业基础研究水平;三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广泛吸收企业参与;四要以新材料新产品开发不断推动原有产业升级和高精尖产品品种。(通讯员:沈阳化工大学田甜 陈钊)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原标题:辽宁:“工业摇篮”启新程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旭辽宁省14个市,很多市都有别名。例如,沈阳被称为“机床之乡”,所辖的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鞍山又称“钢城”,抚顺是“煤都”,阜新为“煤电之城”,丹东有“轻纺城”的美誉……此外,大连以生产制造石化产品和船舶闻名,本溪有大型钢铁企业和煤矿,锦州有大型石化企业,葫芦岛有亚洲最大的锌厂,铁岭有大型煤矿,盘锦有油田……辽宁省不仅工业门类齐全,还有数十家企业是行业龙头。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摇篮”“共和国长子”。“工业长子”辽宁工业有较好的基础,“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24项落户于此,形成了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钢铁、汽车、农产品加工等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实体经济发达的工业基地。为了发挥辽宁工业基地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国家将大批各类人才派往辽宁。同时,建起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截至2020年,辽宁已有1700多家科研机构、115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近120万人,有两院院士5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近150人,以及分布于各行各业的460万产业技术工人。雄厚的工业基础加上人才聚集,辽宁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60%的钢产自辽宁;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枚导弹、第一艘万吨轮船、第一台卧式镗床、第一台轮式拖拉机、第一艘导弹潜艇、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辆大功率内燃机车……统计显示,辽宁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1000多个第一。人才摇篮鞍钢曾有着“共和国第一钢厂”之称。鞍钢1949年7月9日恢复生产,1952年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彼时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鞍钢提出了“鞍钢既要出钢材,又要出人才”的口号,把大规模培养生产建设人才作为战略任务来抓。1951年10月,鞍钢成立了主管职工培训工作的专业机构——教育处,通过办干部学校、技工学校及各级各类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选送到大学深造,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技能工人。为了保证国家建设人才需要,从1954年起,鞍钢开始为长春一汽、北满特钢等企业代培管理干部、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总数达11万人。同时,鞍钢还向新建的钢铁企业选派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总数达5万人,支援了全国10余个钢铁企业的建设。包钢、武钢、攀钢、酒钢、宝钢、首钢、唐钢、柳钢等企业,都有鞍钢人参加建设,都曾有鞍钢人担任主要领导,几乎全国的钢铁企业都有鞍钢人。除鞍钢外,沈阳电缆厂、沈阳水泵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重型机械厂、沈阳变压器厂等曾经的我国行业龙头企业,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数十万。振兴发展改革开放后,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落后了。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振兴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再次推出政策支持东北振兴发展。辽宁省委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辽宁振兴首先要工业振兴,工业振兴必须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并将这“三篇大文章”写进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改造升级“老字号”,就是要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产业赋能增效,特别是要从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整个链条上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升级。深度开发“原字号”,就是要对冶金、石化等“原字号”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改变“炼”有余而“化”不足、“粗化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的状况,推进“原字号”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培育壮大“新字号”,就是要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充分发挥辽宁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做好场景资源和数据资源开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责任编辑: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