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都读书读到博士毕业了,一定很牛很好就业吧?其实还真未必。我认识一个也是30多岁的学长,本科毕业于一所很普通的二本院校,硕博就读于一所实力较弱的照顾性211大学,因为学的是农业类专业,博士毕业时,面临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读书耗时太长,加上博士有延期,毕业时年龄已经超过30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30多岁的人了,除了有个很普通的博士学位,一无所成”。另一方面,因为专业的限制和本硕博背景都很普通,他既没能接受良好的学术训练,也没有什么太拿得出手的成果,较好的科研单位和大学进不去,很普通的科研所和大学倒是有机会进去,但可选择面其实也很窄,加上因为本身对科研也没太多的兴趣和能力,进这样的单位,用他自己的话说,“进去也是混吃等死”。这其实是比较尴尬的。当前就业难,其实哪个学历层次的都难。本科的,即便985的也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读研深造者多,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读研读博后,以为可以改善,其实也是很看毕业背景的。985名校的硕士博士,就业虽然也愁,但并没有那么尴尬,总有一两条还不错的路子可以走;那些普通院校的硕博,特别是专业还比较冷门的,毕业时,真的会比较尴尬。从读书求学的角度来看,拿到了博士学位,怎么也是社会精英。这当然没错,但仅仅是泛泛而论。其实博士同样是分层级的,不同的求学背景,不同的科研成果,不同的专业,其实差异也会很大。一流985名校的博士,发表过有分量的论文,专业比较f热门,固然可在规划未来之路时踌躇满志;相反,求学背景普通,成果很少,甚至专业还比较冷门的博士,数量并不少,毕业时的尴尬,是外人很难体会的。当前,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大约有5、6万人,看起来数量也不是很多,其实在对应于博士的就业市场上,已经有些供过于求了。每年的大学教职,其实只能容纳几千人而已,其中一部分还被从国外一流名校博士毕业回来的海归占据。僧多粥少,就是当前博士毕业生在谋求大学教职时的现实。那些处于本土博士的上游水平的,自然机会较大,而类似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博士那样的下游水平的,其实机会比较渺茫。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博士生们,处境并没有很多不明内情的外人想象的那么好。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怎么说,拿到了博士学位,总会比非博士多一些路可走。比如:1、去不了公办大学,可以去民办大学,或者再“降格”一下,去职业大专院校总不会很难;2、去公办大学,不能一步到位当教师,也可以“曲线救国”,先去当辅导员或者做行政工作等;3、进入体制内,当公务员;4、去企业里面,做普通的研究或者开发工作。要旨就一点:把期望值适度降低。不要觉得自己拿了博士学位,就应该有、必须有较高的期望才能匹配这个学历。总之,对于很多普通博士生而言,毕业时确实会面临尴尬处境,但也不必气馁。认清现实而不悲观,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调整预期,合理选择就业路径,终究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不错的路子的。
刚刚结束高考的今天,小西在楼下听到一个学生和妈妈的聊天。妈妈建议孩子认真读书,读个硕士、博士,然后找一份好工作,她和孩子爸爸就安心了。可女孩的回答让小西很吃惊,她说妈你不懂,读博找不到好工作,不如大学选个好专业。这句话让小西陷入深深的思索,作为一个博士过来人聊聊一点浅陋之见。博士毕业生博士能否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小西的观点是:攻读博士学位后求职,想找一份工作肯定是没问题的。以每年我国大学发布的《就业白皮书》来看,博士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剩余博士基本可在毕业后3-6个月内找到合适的工作。是否为好工作,得看博士个人对"好"的定位,如二本院校任教在不少人眼中没前途、没意思,可对于不少人来说,这就是一份好工作、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2018年约有博士毕业生6万余人,单位选择倾向于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企业和国有企业等,其中民营企业占比不足10%,依然是稀缺人才。以小西定居的长沙为例,在人才引进上博士具有1.5万/年的生活补贴(2年),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直接补贴10万/人。相比发达地区肯定还是有有不小的差距,却反馈出整个社会对于引进博士人才的重视。或者说,2019年上海落户加分政策中博士27分、硕士24分、本科21分,"一分"的难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博士学位博士如何顺利的找到一份好工作?首先,时间点。和硕士毕业答辩大部分在5-6月不同,延期率较高的博士12月答辩的不少。在论文已见刊、符合毕业条件等前提下,和导师做好沟通,确定具体毕业答辩时间。之后,关注感兴趣的高校、企业等招聘信息,如部分大学发个公告,常年引入某些研究方向的博士人才,或者在某几个时间段组织招聘。不要简单的看招聘几个人,大部分是宁缺毋滥,招不满会留下一批。博士人才引进其次,博士除毕业留校任教的,去其他高校、研究院等单位会划入某个"团队/课题组",提前得到这些团队/课题组带头人的认可就非常重要。如自己导师帮忙推荐后去面谈,或者导师请这些人来参加博士毕业答辩,创造机会沟通。没有推荐,自己主动邮件沟通联系某些大牛,切忌盲投一份简历,没有任何沟通。一份认真准备的简历非常重要,直接关乎有没有机会得到"面谈"的机会。同时,博士还是有不少政策优惠,如事业单位招免笔试,直接进入面试环节。小西当时还报名参加长沙芙蓉区高端人才引进,觉得还行的情况下,发现竞争的不少都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湘籍学生,压力山大。或者说高校任教,资格审查后进入试讲环节。因此,能不能找份好工作就得看学校层次、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和一点机缘。打铁还需自身硬,优秀的人在哪里都受欢迎啊!经历才知道 不后悔结语近几年,国内不少企业都在增加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如组建核心团队研发核心技术和产品,每年都具有较大的博士人才需求,尤其是部分工科专业。但是,在进入企业研发还是高校任教上,不少博士会有犹豫,毕竟传统意义上大学任教是大部分博士的选择。小西觉得,有时候待遇更好的企业值得考虑,关键是看未来发展有没有潜力。最后,想对刚刚高考结束的大三学子来说:学校、地域、专业都是志愿填报的因素,也关乎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其中是否有深造的计划,如读研、读博都应考虑在内。小西一直坚信读书改变了我,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加油!你会让你的孩子读博吗?尤其是女孩子?▼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有问题欢迎评论交流。
现在正是毕业季,是高校毕业生参加各种招聘会求职的季节。在经济不太景气和毕业生人数再攀新高的双重冲击下,就业压力大,已经众所周知。本科生如此,硕士、博士毕业生同样如此。所以我们不时能在网络上看到有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吐槽工作难找,也不时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所以,不少人得出我国博士过剩的结论。那么,我国现在到底有多少博士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从1995年到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人数在70万人左右。2010年,当年毕业的博士生第一次达到5万人,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博士生人数都有增长,不过幅度不大,大致增长一两千人。2017年,毕业的博士生人数是5.8万人。目前,每年的博士生招生人数大致就在5~6万人之间。粗略地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博士学位的总人数大约只有80万人左右(不包括还在校的博士生)。从总数上来看,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只有区区80万博士,并没大家感觉的那么多。为什么大家觉得博士过剩呢?主要原因还是上文所说的那样,博士就业现在也比较难。博士毕业生看起来就业门路比较宽,实际上并不是。博士毕业生通常只有三条就业门路,要么进入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要么进入企业,要么参加选调生之类的考试进入公务系统。进入企业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好的选择,毕竟工作待遇好的名企并不多,竞争也大,而一般企业很多人不愿意进去;而博士生进入公务系统也往往比较少,很多人感觉自己很难适应。所以,博士生更多地是希望进入高校当老师,环境熟悉且工作相对轻松。但是,每年毕业5万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而内地大学每年新招聘的教师大约总共只有2000~3000人,其中还有一部分名额给了海归博士们,还是僧多粥少,自然就容易给人感觉博士过剩了。其实,我国要不断在经济、科技上发展进步,是需要大量高学历的博士毕业生的,目前的博士数量虽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太多,都是国家进步所需要的,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博士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对此,你怎么看呢?你觉得我国博士过剩吗?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高校历来就是博士就业的集中地,大家都说博士毕业最好的归宿就是从事高等教育。例如就算以华为公司员工主要来源的华中科技大学为例 ,其就业主流方向仍然是高校。华中科技大学 2017-2019 年博士高校就博士毕业后的二大类归宿关于是否所有博士生毕业生都适合进入高校工作(当然前提条件是要被人家录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有的人适合去高校工作,有的人就不适合。西汉的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里说:「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有多少人是「从俗浮沉」,被裹挟着一起进入或希望进入高校工作,又有多少人对进入高校工作意味着什么很清楚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政府、企事业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急速增加,而博士毕业生供给量在逐年增大,高校等科研机构提供的岗位数量也基本保持稳定,杭州余杭街道就业的清北博士生和深圳南山区的哈佛博士毕业副教授都是这一变化的注脚。近几年,我国博士生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不仅显示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就业竞争压力的越来越大了。博士作为学位金字塔的最顶层(博士后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公认为知识精英。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可以分为「学术职业」和「非学术职业」两个方向。「学术职业」一般指的是拥有专业知识背景、易受新知识生产影响,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波动,遵循共同学术规则和学术伦理的自主性职业,一般指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中的科研教学岗位(本文说的进入高校工作专指科研教学岗)。「非学术职业」指不必遵从学术伦理,易受普通劳动力市场供需影响的非自主性职业,也就是一般指大学、科研院所等学术组织以外的工作。其中,在政府及企业相关研发部门从事的研发工作,其工作对象虽也是高深知识,但该工作群体不须遵循共同的学术规则和学术伦理,亦并非自主性职业,其工作领域也非学术界,故将此类职业归入「非学术职业」。那么高校教职就是「学术职业」主要和重要的就业方向。博士毕业并不都是去高校就业的,这也分具体情况的就传统的博士生就业意向而言,「学术职业」为其主要选择。但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博士学位不再是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可靠通行证,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开始进入非学术领域,就业形式向着多元化发展。「清北博士毕业生来杭州街道办就业」这种旧闻,因为其精英标签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在最近这段时间就被热议成了新闻。通过上图 1 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博士生毕业去向可知,近三年有一半以上博士生们都没有首选「学术职业」- 高校就业。当然就算进入了高校就业,也会出现退出的情况,比如 2018 年武汉博士后三年失业事件。但不同高校之间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博士毕业就业去向单位性质呈现多元化态势。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或一线大城市的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非学术职业」企业的比例较大(如清华大学、2017 年和 2018 年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而处于中西部省份的高校(如武汉理工、兰州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省份高校。当然,这个规律也是有概率的,不能一概而论,毕业博士就业职位性质也和学校的类型密切相关。比如工科类、财经类高校博士毕业生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的研究成果能够快速地变现,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此类高校博士毕业生进入「非学术职业」的工商业界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以人文社科领域见长的师范类高校博士毕业生则更倾向于进入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学术职业就业率高达六成以上。图 2 浙大、北大、清华、上海交大、中南财经政法、武汉理工、兰大、北师大 2017-2019 年博士高校就业比例如果单独以医科博士来论,如果毕业选择去医院,ta 的研究背景再牛,还得会临床,说白了。在医院的工作,科研很重要(说穿了就是晋升职称的论文和项目要求),但是临床也很重要。临床就是各种经验的集合,ta 的资历其实代表着 ta 的临床经验,博士在医院的立身之本是临床(特别是临床类专业),发展之路是科研。总的来说,因为学科的实践特性,医科博士第一选择应该是医院,而不是高校。比如,笔者有个医科博士同学在高校就业后,完全退化为教书匠了;而当初选择去医院就业后来转到高校教书的毫无违和感,且临床资历也有了,业务实践水平杠杠的。如果就伪生化专业的博士,建议毕业时如果有机会可以果断第一选择高校。近年来,高校和医院的聘用制度的重大变化此外,有意高校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们需要明确的一件事情况是,至少从 2019 年开始,有很多高校聘用制度已经从「事业编制」转变为「报备员额制」(2020 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时间节点)。与「事业编制」定岗又定人的聘用人员身份管理不同,「报备员额制」是只定岗不定人,入职人员「入编不占编」,在聘用期满后,入职人员经过考核后才能续签合同(医院用人制度同高校一起改革),否则予以解聘,也就是说职位终身聘用制被打破了。至于最终结果是不是「换汤不换药」,那就要拭目以待了,但高校与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这样的:提高用人单位招聘的自主灵活度。当然,想去高校工作的还是要削尖脑袋挤进去。那么,目前高校就业的形势如何一年一度的秋招即将开始,奈何每年还是会有一堆人往高校扎。博士生们在高校里学习生活多年后,容易产生浓厚的高校情结,认为在高校或最差也要进入科研机构搞研究才是正途,进入政府部门、工业界、企业单位不仅浪费了积累多年的学识,也不适合自身的发展。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很多博士生在毕业时申请教师职位时,对招聘流程或获得高校教职的工作机会所需的知识相对较少。为了解决对招聘过程缺乏了解的问题,即将毕业的博士生们应该对高校教师职位的申请进行了一定了解。目前大概形势是这样的,高校教职申请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本文说的高校一般指的二本及以上院校),以笔者所在的比较熟悉的理工科为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在过去十几年中急剧增加,但各大高校可用的正式编制教师职位数量基本上没有同步变化(高校「事业编制」即将取消)。这导致每个学术职位的申请者数量很大,其中许多人对自己获得教师职位的机会不确定。量大了,博士不像以前那样区分度小,逐渐给用人单位一个博士水平参差不齐的感觉,博士群体也比以前更加多样化。虽然招聘委员会在多样化,但基本的招聘流程倒是大同小异。博士求职高校的应聘流程如下图片来源:作者提供高校职位的求职者首先要在各大目标大学门户网站的招聘频道和各种平台上搜索相关的招聘启事,当然也可以求助自己的导师以及师兄师姐们获取信息。最初的电子邮件申请通常包括一封求职信、一份教学理念声明、个人简历和一份研究计划。这些材料的长度和内容可以根据申请周期、地区、机构或特定的招聘委员会而有很大的不同。最理想的情况是,毕业生根据每个具体机构和 / 或部门量身定制申请材料。这包括针对不同高校的特定求职信,最好在准备材料前对高校及招聘公告有透彻地理解。高校的候选者遴选委员会召开了几次会议,以筛选出申请者。然后,高校人事部门会联系申请人进行面试。面试可能包括最初的非现场(远程)面试,然后是在招聘高校的现场面试。现场访谈通常持续一到两天,包括研究研讨会、教学演示和 PPT / 粉笔演讲。现场面试通常也包括与其他资深教员的一对一会谈,包括面对面与招聘部门领导、校方人事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的会议。面试结束后,求职者会就静候佳音了。求职者会收到电话、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被告知是否通过了面试,成为这个高校提供的教职候选人,通常这种告知除了口头上的,必须还有书面的形式。双方会签署三方协议(毕业就职后重新签订正式合同)。在正式签订就业协议之前,求职的博士往往还要跑一次应聘高校,如果不在同城也可以通过电话或在线网络视频等形式远程协商,但为了慎重计,最好是再跑一趟现场,仔细考察一下求职的高校,毕竟这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如果双方没有异议,博士和高校之间会形成一个协议方案(包括补充方案),内容包括拟议开始工作或报到的日期、工资待遇和科研启动资金、各项补贴细则;高校方也需要给求职者一个正式的官方的录用通知。当然,现在「非升即走」的师资博士后制度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大高校实行着,所以有很多在高校就业的博士们签订的其实是一个临时工合同。笔者有位师兄毕业与西部一所某高校达成工作意向时,硬是让别人在三方就业协议上写明入职为正式占编教师并盖章后,才肯在协议书上签字。博士的高校就业求职流程大抵是这样的。在高校寻找到一个教职,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艰苦奋斗的日子还长着咧。但对于一个即将踏出校门的博士生来说,这都是一个旧的人生阶段的结束,也是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
文/糯妈说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或博士生毕业后选择去中学任教,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新趋势,而不像以往那样,从高校毕业的同学都会进入知名企业。那么就会有一个问题困扰大家,985毕业的博士生去中学任教,难道现在的工作不好找吗?其实并不是,可以从4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1、从博士生自身的角度讲985毕业的博士生可以说学位是非常高了,不过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是中学,它的薪资水平包括福利待遇也是比较不错的。也就是说,那些中学会不惜重金去招聘高素质人才,而从985毕业的博士生毕业之后,即使进到了中学校园,那么也会成为学科领导人或教师部的领导。相对比进入企业来说,还会有固定的寒暑假,平时教教课还是比较轻松的,又可以前公司能够分配自己的课余时间。2、从学校的角度讲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也会发现有不少幼儿园的教育都有所提升,所以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孩子相比会聪明很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对老师的任职资格开始提升,有些中学在招聘海报上明显标注“博士生或硕士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3、从同学们的角度讲985毕业的博士生去中学任教,其实最获益的是同学们,因为博士生不仅学历比较高,教学模式也与其他的任课老师有所不同,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比较新颖,更能增加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而且985高校毕业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比较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同学们看事情的角度,同时,博士生讲课在思路上也会有所差异,他们的思维更敏捷,能够提高同学们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度。4、从家长的角度讲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当985博士生去学校任教时,家长可能会更放心一些,不仅能够督促孩子的学习,还会信任学校的教学水平。而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可能更多的父母则会想到“是不是老师教得不行?”但是985博士生任教,家长就会免去这个担心,可能就会找到孩子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以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讲,985毕业的博士生去中学任教都是一件好事,毕竟现在是尊重知识的年代,教育改变世界,一个人接受怎样的教育,那么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寄语:其实无论是高校毕业生还是普通学校毕业生,都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身价值,而985毕业的博士生之所以去中学任教,是因为其中有这几点好处,并不是因为就业压力。你是如何看待985高校毕业的博士生去中学任教这件事情呢?欢迎大家在下方交流分享我是糯妈说教育,我每天将更新更多的教育相关小文章,里面有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如果你在我的文章中找到共鸣,或者学到了知识,请关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给更多的人
社会上精英人才不断涌现,使得整个就业领域对于人才的学历质量要求有了明显的变化。教育的普及化使得越来越多人得到更高的学历,因此各行各业的就业门槛也在随之不断提高。本科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罕见的问题,所以提高自己的学历已经成为想要追求理想就业的学生的必然选择。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就业上当然会有非常大的改观,但是对于文科博士而言,即便读博,就业领域也依然比较狭窄,就业压力也丝毫不会减轻。不少文科博士的主要职业道路就是留校任教,然而如今随着高校聘用教师逐渐采用“非升即走”的优胜劣汰制度,博士生想要在校站稳脚跟也并不容易,同样要面临着非常大的就业和生活压力。然而与理工科博士相比,文科博士的职业选择又主要集中于高校任教领域,可见就业压力之大。理工科博士的发展道路相对更加广泛,即便不留高校任教也一样大有施展拳脚之处;而文科博士却只能面对有限的职业选择道路,不得不忍受巨大的竞争和学术研究压力。【文科博士在高校任教、从事学术研究领域的压力不断上升】身为高学历精英的博士群体,文科博士实际上面对着相当白热化的竞争,更是在教职、论文、学术成果和生计压力之中体会到现实的残酷。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一些文科博士面临的就业处境都不是那么乐观。就以历史学为例,本身专业性局限性很强,想要拓展发展一般没有可能,而其对应的学术就业市场同样越来越不景气。据数据统计,美国每年拿到历史学博士学位的人数超过1100人,但是公开的教职岗位不足一半,并且这样供过于求的岗位缺口还在不断拉大。不少文科教职领域都出现这样的现象,博士生似乎已经不再是学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因此不少博士只能选择离开学术领域另谋出路。【文科博士另谋出路,就业范围同样比较狭窄】高校就职数量的有限,相比文科博士数量当然不值一提。因此,注定了不少文科博士无法留任高校,只能另谋出路。而文科领域本身发展稳定性极强、岗位范围有限,不少文科博士选择成为独立研究学者,或是从事中学教师、在政府部门任职等。而在这些看起来并不是那样理想化的就业选择中,还要面临来自生活各个方向的现实问题,如家庭、婚姻、经济的多重压力,这也不禁让文科博士们产生自我怀疑,自己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攻读学业,最终却除了学历一穷二白。学术研究领域的止步不前和“我的研究究竟有什么用”之类的自我怀疑,以及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生存困扰,想必对于无数文科博士而言都是“一把辛酸泪”。在真正面对残酷的就业现实时,文科博士会发现生活中根本不能只有“诗和远方”,重重压力之下“读博何用”这般直击灵魂的逼问更是体现出文科博士们的心灵危机。曾经多少学者以自己是学术研究领域的精英而感到自豪,而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原来与大,现实就业压迫的隔阂越来越清晰地建立起来。精英教育的忧郁逐渐在文科博士群体中弥漫开来,生活和就业的窘困更是深刻反映出文科博士承载的重负。实际上,文科博士们真正感到忧郁和不公的,只不过是在自己花费大量精力、颜值灾难性毁灭后却难以找到一份符合自己期望的教职工作,这样艰苦卓绝的努力白费实在心有不甘。,而这样的就业趋势却又难以改变。或许对于不少文科博士而言,得到精神的滋养大过于追求物质的缱绻。精神滋养这种东西,文科博士的自产自销是非常得心应手的。也许,只有退而求其次,才是不少文科博士寻觅生存之路的最好法则。文科博士们应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应对就业和生存的挑战、在学术界之外找到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岗位;社会和高校也更应该营造和提升人文科学的受尊重氛围,使得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作用。
博士毕业,其实择业的自由度也变小了对于本科生而言,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与自己专业不相关或者关联度很小的工作,往往并不是问题,所以,本科毕业后实际就业专业并不对口的情况较多;而到了硕士阶段,就往往比较希望毕业后的工作能专业比较对口,至少有一定关联度,所以,实际就业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就往往少得多了;而对于博士而言,放弃所学专业的情况当然也会有,但已经比较少见了,往往以专业对口或者比较对口为就业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很多博士生毕业后选择进高校的第一个原因,因为去高校担任教职一般都是专业比较对口的就业。博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抢手在当前多数人的思想观念中,认为博士仍然属于天之骄子,在我国的各行业各业中都会成为”兵家必争之才“,其实现实已然并不是如此。截至2018年8月份,我国博士的数量已经达到70万左右,在加上海外留学归来的博士生,我国现有的博士数量可能会超过百万。按照经济学原理解释,供过于求势必会使得博士的价值量降低,在求职市场上的受追捧度也会下降,使得不少博士只能降低自己的求职要求,到待遇更低的高校任教。高校只是看上去待遇低而已现在的大学基本都是公立的,都属于事业编制,不跟企业似的,进入大学后就等于吃铁饭碗了。并且大学目前没有压力,每天上完自己的课就可以回家了,大部分都不需要坐班,有的老师一周就一两节课,你想想有多爽。大学环境比较舒适,现在大学建设的都很漂亮,每所大学都是城市里的一座花园,环境很好,绿树成荫。并且大学里面大部分时候人事关系比较简单,跟学生一起也很快乐,老师想进步,考察指标也是发文章课题啥的,评价指标单一。相对于有能力有科研理想的博士,在大学里可以纵横驰骋,稳定的环境,充足的时间,稳定的收入,可以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并且周围有很多博士教授可以一起探讨科研,形成一种好的科研氛围。并且国家省市的自然科学课题倾向于大学。小编总结其实博士毕业进入高校,待遇往往也并不低,至少没有表面看来的那么低,只是明面上的工资、奖金等收入确实不高。实际上,进入高校,是会伴随有各种其他收入和福利的,比如安家费,往往10~30万,比如数量不等的研究经费(几十万甚至百万);有些高校对引进的博士还可以分房,等等。而且高校工作相对比较宽松,寒暑假就让很多人羡慕不已,而且工作稳定性很强。博士毕业进入高校的确实较多,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形成这样的现象,背后一定有它自己的理由和逻辑。
博士是学历的巅峰代表,在这个“唯学理论”突出的就业市场中更是尤为吃香。很多人都认为,凭借博士学历出来就业,要么就是进入名企,要么就是进入科研院,大多数会选择留在高校任教,无一不是地位高、薪资优渥的理想工作选择。那么,作为千里挑一的精英人才、人人羡慕的对象,博士生就业情况真的是清一色的高薪高待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普通高校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在我们看来,985、211一众高校都位于优等高校之列,然而对于博士而言,211与双非大学毕业的博士则是最一般的博士生,学历含金量远没有985高校要高;而想要进入如华为这样的名企高层工作,看起来只有清北等一众排行靠前、极为顶尖的985高校博士可以占据一席之地,普通985院校的博士也只能“靠边站”。因此,大部分普通博士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一毕业就被企业高薪聘用,直接平步青云。大部分普通博士的就业前景与顶尖名校博士生具有很大的差距,而文理两个不同领域的博士生同样有着明显的就业区别。普通博士们在企业就业并不轻松,虽说薪资当然比常人要高,但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从业也不轻松。并且具体就业水平与专业有很大关联,薪资待遇也是如此。并不是所有专业的博士都适合在企业任职的。再说当下博士生们“最好的归宿”——大学教师,同样不是想象中那样轻松容易。如今高校已经成为了博士就业的最热门去处,尤其是对于就业选择更为狭窄的人文社科博士生而言,大部分都会选择进入高校任教。但是,不同学历的博士可以选择的高校平台也是存在阶梯型差别:普通博士想要进入211高校任教的可能性相当渺小,一些双非院校博士想要进入本科任教都很困难。如今很多双非本一的在任教师都是985高校博士生学历,因此普通博士大多只能进入二三本高校就职。985高校毕业的博士生,尚且只能将211大学作为自己就业的“最高、最理想”选择,普通博士就不要抱有无谓希望了。985大学的教师群体更是人才荟萃:不是清北博士后学历,就是世界名校海归,不仅要有拿得出手的学历,一个个还要手握高含金量论文与科研成果。真正万里挑一的人才,才可担得起985名校的教授职位。那些只能在普通高校任教的教师,虽然待遇还行,面临的科研压力相较985高校会相对较低一些,但是毕竟院校环境差了一截,科研条件有限,经费与氛围都差上不少,未来的发展难免受限。因此,在学历、年龄已经被敲定的情况下,想要进入更好的高校任职,只有趁还年轻、争取做出足够优秀的科研成果和论文水平,才能把握住机会。因此目前来看,博士就业主流是做科研,少数进入其他就业队伍。985博士不愁工作,而普通博士生进入双非高校任教居多数,有的甚至不能找到教职只能在民办高校读书。也因此有人感慨说,读研是拓宽自己的就业道路,读博越读越精,但学历不够精端,就业面反而更小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区别?博士后就业前景不错?博士是最高学位。博士后不是学位,是博士才能做的临时工。一般来说,博士后是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暂时委身于某个高校或者相关机构过渡一下,等两年后再去找工作。我们的大学教育分两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学制一般四年,本科生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研究生又分两级:硕士研究生一般读三年,也有读两年的,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一般读三年,也有读四年的,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也有本科起点直接读攻读博士学位的。这种情况一般在医科,本科开始读八年,八年毕业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中间没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也有本科毕业后硕博连读,这叫着直博生,一般情况下读五年或六年,毕业后授予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之后就没有更高的学位了。博士和博士后,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学位,后者是工作。具体来说,博士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高学位,只有博士毕业且拿到学位的人才能称博士。注意,还在念书,没毕业的不能叫博士,严格来说,应该叫在读博士生。但我们国家,不太注意这些,没毕业的也在称博士。博士是最高学位,念书的话,就已经到头了。博士后,全名叫博士后流动科研工作站,不是学位,而是一份工作。在我们国家,取得博士学位是成为博士后的必要条件,但在国外也有一些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却是以博士后身份开展工作的研究人员,所以博士后是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博士后的任期时间不长,被认为是一种从事科研的过渡性安排。中国国家博士后基金对博士后在站资助时间为两年。国外高校一般对博士后没有统一的安排,经费来源、时间长短均比较灵活。简单来说,博士后就是科研临时工。博士毕业通常很难直接去高校或研究所拿到正式教职,因此,通过做博士后,不仅可以缓冲一下,等待机会,还可以积累学术成果,提高自己在学术圈的就业竞争力。当然,目前我国给博士后的工资还是挺不菲的,沿海一些高校,能给出三四十万的年薪。
近日在国内某学术会议上,专家提出:博士生数量不足以满足当前科研发展的需求。相信很多人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现在给大家的感觉是:毕业的博士越来越多,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博士毕业找工作较难,怎么可能博士生还不满足了呢?塔主仔细的查阅了这两年博士生的招生数量与科技发展大趋势之间的关系,发现确实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几年博士生在招生名额上并没有增加,这几年的招生增加量主要在本科和硕士生的招生上,大概在近十年增加了十倍左右,而博士生依然维持在每年四到五万招生量。但是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却不断地增加,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供需失调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有人会问:如果博士的需求量是供小于求的话,那么对于博士毕业找工作岂不是就业率就是达到100%吗,为什么目前周围很多博士总是为就业的事情而发愁,找不到工作呢?其实塔主前几天看了一档访谈栏目上面也提到了现在好多企业的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也就是说企业招不到员工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塔主经过查阅了一些资料和访问了一些博士和用人单位,将自己的一点建议总结如下:就业意识与社会需求存在断档其实很多人当时考博士的初衷就是想博士毕业时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并非是因为热爱科研工作而去攻读博士学位,所以有很多博士毕业生仅仅把就业目标瞄准在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及一些事业单位上。如果找不到理想的用人单位,宁可不毕业或者继续去博士后流动站,也不愿去有一些企业性质的单位。但实际上社会对科研人员的需求,在做理论研发的人才需求仅仅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在技术层面上一线工作的技术工人。但是对于很多博士而言,不愿去做这样的蓝领。由于就业意识的问题,导致在供需之间出现了对接的偏差,以至于招工难和就业难两个问题并存。用人单位对博士的定位有所偏差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博士的定位存在偏差,认为博士是高层次人才,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单位招来了博士,在业务上和管理上都要表现优秀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目的。但事实上,往往毕业的博士生都是刚出校园的学生,在社会经验以及管理方面并没有多少技能,仅是在某一个很小的行业领域内有部分突破,所以说很多刚毕业的博士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期望,这就造成了很多博士去应聘时,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现象。所以今后的用人单位在对博士招聘的过程中一定要按需来招,也就是说要按照实际的科研岗位需求去招聘博士,而并不是为了招几个博士来为单位提高职工的学历层次、充门面而去招聘。博士自身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国家博士生名额紧俏确实是制约了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扩大化发展。但是国家一直不对博士群体进行扩招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博士毕业生的质量不能下降。但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博士中,相当一部分都存在混文凭的心理,因此在博士期间并没有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所以招聘面试的时候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自然面临着找工作难的现象。其实每个博士可以问问自己,自己领域那些优秀的博士从来都不存在找工作难的现象吧?所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水平的提高才是硬道理。以上三点就是塔主为大家总结的关于博士招生和就业问题总结的建议,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